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盲生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
1.盲生心理特点
由于视力障碍,盲生从小闭门少出,很少活动,思维缓慢,身体发育不良,身高、体重、活动能力都与同龄的正常人有较大差距。盲生的心理活动状态与健全学生有偏差,主要表现在性格上:孤僻自卑、自私消沉、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同情心等方面。
2.盲生生理特点
盲生的生理缺陷主要是视觉缺陷,由于看不见别人坐、立、行等正确姿势,造成很多盲生身体形态及其运动方面一些异常,如低头耸肩、弓腰缩颈、手脚运动不协调及抖手、抠眼睛等不良的姿势和习惯。与普通儿童存相比,盲生听觉分辨能力、触觉能力高,应变新环境的能力差、自身空间位置的判别准确性差,定向行走能力差、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平衡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在兴趣方面盲生常年以耳代目和以手代目,使得他们对听觉信息和触觉信息更加感兴趣。
二、体育课对盲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提升的作用
盲校体育课内容是结合盲生的身体特点、行为方式及个性心理特点而开展的,对盲生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提高盲生的机体灵活性、皮肤的灵敏度和机体运用等能力,而且能启发盲生进行空间思维和记忆,发展听觉,提高定向和平衡能力,培养盲生的正确姿势,从而使盲生各生理器官系统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弥补视觉缺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体育课能够培养盲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自立自强意识,矫正心理偏差,克服孤僻自卑、自私消沉、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提升其生活的自尊心、自信心。
三、如何通过体育课发展盲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盲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我在盲生体育课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1.正确运用课堂语言和触摸法
盲生由于视力障碍,对周围环境、空间等,只能本能地用听觉、嗅觉来补偿失去的视觉,针对这一特点,我讲课时努力做到用词准确、通俗、简练、流畅、风趣、幽默和具体形象,让学生爱听、愿听,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盲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做出正确的示范动作让学生来触摸,模仿、体会动作要领和整个动作过程,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营造和谐氛围的课堂
盲生视力损伤的程度不同,使他们在生理、心理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盲生在运动能力、体育兴趣、年龄特征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绝大多数的心态是比较积极的,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非常渴望能与正常学生一样感受运动、感受快乐。根据这一特点,我努力创造一种良好的盲生乐学的和谐体育课堂,让全体盲生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我采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的分层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盲生的运动表现、运动能力和运动爱好,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弥补盲生在基础上可变差异的不足,达到基本的发展目标,利用不变差异来促进盲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使每个盲生达到一个基本的身体发展。在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上,我以调动盲生学练技能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对学生采用分组练习,分层教学,让盲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互动中得到快乐。在采取分组教学中,主要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一帮一、二帮一的带动,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等形式调动盲生练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各尽所能、各得所乐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个盲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锤炼盲生心理素质
一是循序渐进。根据盲生具体情况,我将教学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顺序,都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教学上采取循序渐进原则,有节奏地逐步提高、巩固。
二是教学内容多样化、教法多变。课堂教学上安排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内容,如采用不同形式的走、跑、跳、投、球类等,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及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采用不同形式的教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听觉系统的补偿能力。
三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造盲生积极愉快参与的教学情境,形成盲生相互配合的互补性学习行为,促进同伴之间的相互提高、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达到共同进步。设计师生平等互动的平台,增强盲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盲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
四是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景创设。在体育课堂创设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增强身心素质,例如:将障碍跑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寻找回家之路”游戏。将各个障碍物设置在特定的位置,做出颜色和声音的标识。在游戏进行之前,设计好盲文“回家路线图”,从规定的起点,如何经过走、爬、钻、跨、翻等动作以到达各个路标(路标可触摸或发声),最终回到家。在体育课堂创设有盲生亲身活动经历的体验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课堂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协作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学会协作。
4.根据盲生特点,制定针对性体育教学
根据所带盲生的年龄、身体特点、行为方式及个性心理特点,我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根据盲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的评定标准指数,让能力强的盲生向高标准冲刺。这样既可激发盲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耐久跑的信心,又能挖掘盲生的运动潜能,提高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和决心,并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再如针对盲生平衡能力较差我课堂上做单腿独立、踩石块等能锻炼平衡能力的体育项目或者体育游戏;针对盲生的姿态发育不良,做能调整身体姿态的操类项目;针对盲生的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做一些两人跑步等合作性较强的游戏。
由于盲生年龄差异较大,他们的动作表现在力量、协调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这一特点,我制定具体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帮助每一个盲生,使之按照不同的年龄,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进行学练。比如在投掷项目中,选用不同重量的实心球,弥补年龄差异所造成的不足,使年龄小的在重量不同的条件下,采用降低标准的方法,以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年龄小的、体质差的盲生,从心理上放下“包袱”消除畏难情绪,让他们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参与。
总之,运用好盲生体育课堂,采用生动、有趣、活泼的教学方式,可使盲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运动能力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增强盲生生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成绩,学习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取得高分,很多对课文的理解过程就成为非常机械化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找到乐趣,很多的文章都采用总分结构,学生学习时教师强调总的部分,对作者写作主旨的理解,学生也渐渐以获得高分为目标,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渐渐被消磨。但是信息技术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对课文的内容有更加生动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中,让语文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2.拓宽知识面。语文实际上是一门基础学科,因此在很多的课程内容上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在课程当中可能有很多知识延伸的机会,但是在信息技术发展之前,这些知识面的拓展能力取决于教师的视野范围,教师本身对很多知识都感兴趣,就能做到更多的引导,让学生看见多的求知空间,但是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面不够宽广,那么可能也无法进行延伸,学生能收获的内容就很少了[1]。信息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和信息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化,学生想要了解课堂中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不再拘泥于教师和课堂,完全可以自己用电脑和手机上网查询,对于自己好奇的地方进行探索,这无疑能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地更加顺利。
3.提高效率。语文课堂的内容比较多,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框架往往需要很多的板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件提前设置好,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还能进行习题练习的投放,让大家进行小组讨论等等,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2]。
二.信息技术运用对提高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
1.网络课堂。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网,而校园网中有很多尚未被开发的资源,比如网络课堂。语文老师可以在校园网上成立自己班级的网络课堂,在上面定时公布一些课程的预习内容,让学生自行学习,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再设立一些检测的小测试,并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测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学习和了解,在课堂的资料中还应当做出一些指导性建议,都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能提升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课上主要的内容也不再仅仅是针对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让学生们自己消化和吸收重难点知识。还要在网络课堂上设立学生反馈的意见,收集学生的建议和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应当进行考量并积极改正,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
2.专题讨论。爱默生曾说过:“一个人不能真正地拥有知识,除非他加以驳斥。”可以看出,ξ侍饨行自己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并为我所用,而初一语文的学习过程正是需要对学生进行启发的时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组织语言,对自己的论点收集论证的依据,并发表出出来,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有效提升。在每节课程之后,教师要让学生针对学过课文中的某一个论点,或是某种表达技巧进行深思和讨论,以及提出反对意见,也可以提出支持意见,让学生在网络课堂中完成自己的整个文章,整篇文章要求有理有据,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3.课外阅读。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学业水平并不太繁重的阶段,学生应当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有益身心的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课外阅读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教师建立班级电子图书馆,在里面设置一些推荐阅读的电子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时间阅读这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然后写出自己的的读后感,对于大家的读后感,教师可以进行筛选,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要在班级里面进行推荐,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本文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对提升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优势,然后介绍了具体的实施内容,希望能够对初一的学生语文素养地提升有所帮助,信息技术功能强大,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大力推进,并真正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3
【文化品格】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感,自信、自尊、自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水平和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分类、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
所以围绕核心素养,一线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和教学理念。下面就本人在核心素养体系下的4个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例进行探讨:
1.初一教学目标 “如何介绍一个人” 。This is Tom . He is my father. He is a driver. 根据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不只是让学生学会this is的句型或者he和she的语法区分,而是介绍一个人时的思维框架序列――这个人的名字、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形象。如果延伸到文化角度,在中国介绍一个人时思维框架序列一般是相反的――先介绍社会形象、 再是与我的关系, 最后才是姓名。 这个过程便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社会常识。 因此, 教师应该建立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才能在教材中挖掘出文本价值,从而为学生提供语言和思维范式,真正帮助学生发展语言和思维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一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语言范式,包括语言应用的生活场景。二是深入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三是具备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即培养教师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思维技能的敏锐度。
2.初二的Unit4,讨论after-school activities时,由于课外负担太重给学生造成太大压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减压,学生可能会想到去跑步、踢球等;然后再进一步讨论,如果不能及时减压,压力过大可能会对你自己、他人及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就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时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生活的东西、品格的东西,行为的东西全都融合到了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这才是真正素养的培养。
3.初三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谈到学生在走廊上不能跑,除了要学生学会be allowed to do sth.的句型结构,同时还应讨论为什么不能跑以及撞到人以后怎么做,这样就把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
4.教课外阅读文章Just One of Those Things, an Accident时,让学生提前阅读最近一周的报纸,找出类似的关于意外事件的报道,课堂上用英语向其他同学作简要地介绍。这培养了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学完文章后让学生扮演记者,采访警方、Timmy的邻居或老师,询问他们对此事件的感想。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通过交谈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会对学生的行为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就文章中出现的或未出现的人物,确定谁最应对Timmy的不幸身亡负责,并说明理由。这个环节把学生置于社会大背景中,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培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一方面学校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内容非常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然后合理地改变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4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教学任务不再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是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其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因此,核心素养应运而生。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放养”的教学模式,包括近年来提出的“快乐教学”与“阳光教学”等模式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遗留下的弊端,而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理论指导,将理论知识落实在实践中,能增强学生的体育应用能力,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得到切实有效的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广泛提倡与应用。
一、集体训练——规范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
对于小学生而言,体育课程就像是活动课,能够让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得到释放,是解放天性的主要阵地,但是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体育虽不像文化课那般“拘束”,但是训练也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在进行训练时,倘若单独训练,很容易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任务完成度大打折扣,但是集体训练的模式,能够以“团结,不落队,不服输”的心理状态增强学生的训练意志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需要教师在开展集体训练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在体育运动中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重要性。“终身运动,受益终身”,但是需要加上“健康”这一前提,用规范标准的体育动作去开展锻炼活动,才能让身体机能得到巩固,保障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1]。例如,体育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仰卧起坐”的训练时,要向学生示范标准的动作,并配合语言讲解,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后,再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训练。首先让男生按压女生的脚背,使女生先进行集体训练,然后再进行位置互换。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训练情况,并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动作,引导学生进行健康体育运动。最后,教师向学生强调:虽然仰卧起坐能够锻炼腹部力量,但是高强度的训练会导致脊椎损伤,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多加注意。
二、实践活动——提高体育文化与身体素养
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与技能,既有生理卫生知识,也有体育人文知识;既有运动技巧,也有运动评价。而身体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运动素质与健康素质两个层面,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维持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总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地基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让学生树立强大的心理自信心,同时也要健康运动,帮助学生茁壮成长、健康发育。实践活动是体育课程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要求教师转变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印象,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例如,在教学“跳绳”内容时,教师首先可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规范的跳绳动作,同时也要讲解跳绳的好处,如增强身体协调性,提高思维能力,通经活络有助于减肥等。其次带领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落实理论知识,如“跳绳接力”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实践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让学生的体育文化与身体素质都得到升华,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游戏,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体育游戏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活动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专注度。因此,教师要深刻把握体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用兴趣来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此外,教师需要注意,选择的体育形式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机能,促进学生健康发育,并非为了游戏而游戏,枉顾新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体育情感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自觉性与能动性,逐渐形成自主锻炼的体育意识,养成终身运动的体育锻炼习惯。兴趣是学生主观意识的表达,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兴趣点也有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立足于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设计恰当的体育游戏,从而用快乐的氛围去感染所有的学生,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2]。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捕鱼者”的游戏,首先教师在操场中划分出一个区域,作为游戏的规定范围,然后再挑选出5~6名小学生作为“捕鱼者”,其余的学生作为“鱼”,当“捕鱼者”在规定的区域内进行“捕鱼”时,需要手拉手不能松开,否则捕到的“鱼”视为无效。该游戏简单易懂,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短跑速度与随机应变的能力,是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学生在游戏中为了更好地“捕鱼”或者“逃跑”,也会一起商量对策,进而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小学体育课堂带来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四、体育竞赛,增强学生体育品质
体育竞赛在体育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既能激发学生的身体潜能,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在竞赛中引导学生发展体育品质。体育品质是体育道德规范的外在体现,它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是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体育品质,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时,能够更加规范、积极、健康与高效。例如,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足球基础后,教师为学生组织了一场足球竞赛活动,首先在分组时,男女比例应该相同,确保两队之间能够势均力敌,保障比赛的公平性。然后在竞赛前,教师向学生阐述比赛规则,并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赛品质,避免被胜负欲冲昏头脑。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比赛行为与状态,并及时做出评断。如A学生为了抢球,不惜将B学生撞倒在地,虽然得球了,但是教师应该对A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引导A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B学生道歉。总之,体育品质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推动力,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篇5
学校应该把体育教学管理放在首要的发展战略,没有什么比学生的健康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活动比体育更能培养学生的各项品质。为此,我校制订了以下几条激励体育教师成长的措施。
1.确立体育学科的公平待遇。体育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平等教学量化、教学奖评比、荣誉评选的权利,并享受国家规定岗位待遇。
2.每位体育教师都要规定教学任务,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根据学校制订的《核心计划》,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辅导学生一项体育特色项目。在运动会、体育节等大型校园赛事中展示。例如,一年级拍球比多(或小球操)、二年级沙包掷准、三年级跳绳(或花样跳绳)、四年级踢毽子、五年级武术、六年级足球(或篮、拍球)等特色体育项目。
3.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师德、业务等工作培训。
4.依据《全国中小学生体质测试与健康档案》,结合《小学体育核心计划》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严格考核、公平量化。
5.与体育教师签订《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单》,把学校体育事项依据任务单的要求承包到人,完成任务的方才合格,完不成任务的不予评比。
以上几项政策,让体育教师有事可干、有依据评价,极大地激励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体育课堂教学与教研
加强体育教学与教研工作的研究,每周让体育教师集体交流工作中的障碍与学校管理不足、条件不足等影响体育教学的原因,并探索破解之道。通过这种发现式的交流与探讨,解决了很多的教学问题和体育教研问题。例如:小场地破解冬季长跑的案例,以每个班级为单位,站成一个椭圆,循环跑动,只要上操能站队做操就能让全校学生参加冬季长跑。此项“椭圆式长跑方案”在全区很多学校得到推广。经过一年的探讨,我们总结出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要加强以下建设。
1.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教材体系的建设。
小学体育教学应该注重教材的研究与建设,只有有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教学才能实施,才能收到教学的实效性。
2.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教师素养的提升。
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体育教师的职业比较清苦,由于社会的偏见,体育还没有真正被社会所认识,体育教师付出的较多,而在精神、物资、待遇方面获得较少,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教学忙于应付考试,片面追求达标率和体育升学成绩,而忽视了终身体育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应该顶住压力,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3.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教师充分的课前准备。
体育教师要认真编写教案,并准备好场地、器材等。面对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做到胸中有数、从容面对。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4.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课堂常规的建设。
体育课课堂常规是完成正常教学的基本保障,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前提,更是学生安全进行体育学练的基本保证。为了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制订课堂教学规范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严格执行,抓好课堂常规,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
5.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教学方法的合理得当。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安排,不断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新颖的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兴趣和新鲜感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例如,分组轮换、小组合作、竞赛、展示互动、探究讨论等。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动脑动手的操作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6.体育教学实效性,源于科学的评价机制建设。
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有力地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提出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篇6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学生的道德和意志等。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内容的选择欠合理
受“技术中心论”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层面上,忽略了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核心素养所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涵盖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内容。为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的热情。不能像过去一样,以选用运动技能类项目为主,而且要摒弃过去那种过分注重和强调技术细节传授的做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诉求和情感需要,避免出现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
2.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学方法单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核心素养的着力点。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讲解示范,然后练习,最后纠正错误。这种套路式的教学,虽然对学生的动作技术学习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激发学生课堂练习的积极性和运动兴趣并不理想。因为它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课堂练习氛围比较沉闷。核心素养的提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为此,小学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形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评价。
3.教学场地有限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体育教学也不断受益,许多小学都配齐了必备的体育器材。但由于许多学校占地规模偏小,体育教学场地有限,导致体育教学活动无从着手,许多有趣味的体育活动无法得到有效开展。
4.运动负荷不够
体育教学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要求,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内,既学会动作技术,又保证体能的锻炼。但受教学理念的相对滞后、运动场地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学活动有时顾此失彼,学生的运动负荷达不到标准,体育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二、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为了达到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的,小学体育教学要不断创新,取得实效。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的弹性空间,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开发校本教材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开发校本教材,加大选修教材的比重,使之更加适应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需要。如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改造:(1)降低动作难度。如在攀爬类的体育活动中,适当减低障碍物的高度,以方便学生跨越;加大栏架高度,让学生更容易钻过。在支撑跳跃类的体操中,不强调第二腾空动作技术。(2)简化、修改比赛规则。如在篮球比赛中,降低规则要求,对不明显的走步、二次运球和犯规动作等不予以判罚,使比赛能顺畅地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既提高了运动负荷,也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3)改造场地、器材。如在篮球投篮练习时,把篮筐加以改造,使之能够上下升降,便于学生练习扣篮动作;在篮圈摘套外放一个直径更大的篮圈,以增加投篮的命中率,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4)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游戏。如抖空竹、轮滑、玲珑球、投掷沙包、花样跳绳、球类活动、毽球、民间传统武术等,都可以进行改造和创新。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游戏法、竞赛法、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区别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方式,只有对生活中的体育资源加以筛选、理性改造和加工,赋予体育教学内容以新内涵,如规则意识的培养、优良品质的塑造等,才能实现对生活的再超越,生成体育课堂的亮点。
2.以游戏创新学习方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改变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的情况,使学习气氛变得活跃和浓厚。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不够成熟,注意力无法持久集中,容易被外界新鲜事物所吸引和易疲劳、易恢复等特点,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体育运动的特有规律,在体育课堂上适当安排一些游戏活动环节。如通过游戏比赛的胜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输赢观念,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通过扮演游戏活动中的角色,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磨砺他们的意志,从而感受体育课的无穷魅力和乐趣。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练习氛围。核心素养背景下,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变课堂教学的控制者为学生体育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转变过去单纯的“跟我学”为“自主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做到“学会、会学、乐学”。在教学评价上,应该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发展有一个科学的评价。
3.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和设施
篇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的主题,更成为教师工作的重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最核心的素养便是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运动能力。在此之前,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体内的运动细胞,开启兴趣的大门。例如,在“百米单程跑步定时训练”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跑步训练,学生的运动兴趣很难被激发出来。为了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综合特征设计课堂形式,围绕课堂具体教学内容,选择难度适中的游戏,确保其科学、合理性,组织“百米接力赛”,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随后进行接力,在每一关设置一个趣味性的关卡,如背古诗或者答题等,答对视为通关成功,进而进行下一关卡的考验。最先完成接力比赛的小组视为挑战成功,以此来增加百米跑步训练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掌握百米单程跑步的重要技能和技巧。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学习体育学科的乐趣,在运动中爱上体育学科,增强体育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优化“导入环节”,提升实践能力
核心素养中包括一项实践能力,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课中,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体育游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玩乐中体会体育带来的乐趣,促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当中。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短跑训练”,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一个导入环节,比如将“数字追赶”游戏融入其中,这个游戏类似于综艺节目“跑男”的撕纸条,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身体状况以及运动能力,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后背都贴着不同数字的纸,各小组学生以抽签的形式,决定追赶与被追赶的成员。随后,教师随机说出一个数字,追赶和被追赶的学生听到数字后都要快速奔跑,被追赶的学生被抓住之后,教师继续说数字,被抓学生继续追被提到数字的那名学生……以游戏作为课堂的导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趣化“教学内容”,激发体育兴趣
篇8
篇9
所谓有效教学即为老师通过教学促使学生进步,多方面能力得到发展的结果。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估,并非以老师投入精力与时间为标准,而需以学生的进步、成长效果为标准。也就是说老师多么认真的去准备一堂课,多么努力的去上一堂课,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知识,得到相应的发展,那做的也是无用功。
一、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生掌握知识、具备的水准、体能素养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技能的效率和速度的差异。初中生正在特殊发育阶段,各方面均均衡发展不平衡。每班学生的健康、素养、体能等有显著差别,以同样的标准,学习相同的内容并设定一致目标下,教学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需要,必然导致“不够吃”和“吃不完”现象同时存在。从而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中学生受项目特长、原在学校传统项目、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课教学中表现出兴趣不同,有的喜欢篮球、有的喜欢羽毛球、有的喜爱足球。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依据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要,订立不同目标,设计不同内容,同时依据其个体需求,编辑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让所有学生均达到教学设定的最低标准,必须关注的是,学生总在发展,当学生素养、体质、知识、能力提高之后,还需依据个体的真实情况改变目标。允可学生不遵从设定进程要求展开学习,避免阻碍其正常进步和发展,促使那些基础薄弱学生建立更高目标,保有对体育的兴趣,最终使得全部学生实现进步。
二、和谐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师生关系作为教学工作缔结的最基础而且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师生越是融洽就越能事半功倍。师生间互重互爱,是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要件。老师如果对学生心怀呵护、喜爱,是开展有效教育的基础情感要件,也是做好这一教学的前提。尤其是当下独生子女,强烈盼望老师的关怀和喜爱,这也是当下每一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学生能够得到老师的真挚呵护和喜爱,精神层面就会得到极大满足,继而形成发奋向上的力量。学生给予老师的尊敬和热爱,将促使其爱屋及乌喜欢上老师所教授的学科,对这一学科产生莫大热情,学习效果自然能够达到更高水平。
三、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
体育课堂教学即为老师怀着某一明确目的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的具体活动,在不同理念指导下组织的不同教学活动,将造成不同结果,因此教学理念是决定这一教学有效性的决定要素。
(二)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以体育教育的特点为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围绕学生发展,坚持育人、提升综合素养水平为根本宗旨和目标,不但要提升学生健康水准,增强体质,提高技能水平和体育素养,更需培养身心都保持健康充分发展的栋梁。体育学科作为学生最主要的锻炼手段,是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而且,这一课程设定的目标为体育能力、技能,参与投入,心理层面和社会的适应,这一课程始终以全面发展学生主体能力为核心,促使学生主动协作,开展探索学习,依据其身心特征,达成五个层次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
(三)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若要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效,首先需要遵从这一学科的教学规律。第一,内容必须与学生身心水准和发展相适应;第二,需促成学生思维、认知、实践的充分融合;第三,需与学生由于个体、年龄、性别而存在的差异相适应;第四,需与学生养成运动技能的规律相符合;第五,需保证动作技术构成科学而且有效;第六,与所教授体育项目本身规律相适应;第七,与人体生理方面活动机能变化规律相适应;第八,需保证不超过运动荷载;第九,需保证不突破校内条件、环境和资源限制;第十,需保证满足社会发展所需,c时俱进的规律等。还需注重使用科学、合理性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利用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过去采用的体育教学手段,多数仅限于阐释――示范――演练过程。而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学习任意体育技能都需历经身体与心理适应和协调关卡。总结起来有5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看这个动作。无论是比赛中的录像,还是动作示范,要让学生建立感性的认知,了解动作框架,知道是基本动作方法事,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第二阶段,理性认识与分析。通过的动作分解,知道动作细节,并反复看视频来观察、分析细节。这一阶段往往会被忽略,所以学生常常难以掌握要领,结果浪费大量时间,甚至最终不得不放弃。
第三阶段,实践训练。要求学生在无人防守状况下,自己拿球依据前述第二阶段中细节反复演练并同时思考。很有必要的是,加入原地的运球训练。加入原地反复的胯下加变向即为熟知掌握这一动作要领的基础。在此阶段内,加入椅子等障碍时,可能动作还是不够顺畅完美。但是没关系,这一阶段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突破的关键。许多人未经阶段二就直接跨入阶段三,所以动作才不像。
第四阶段,有意识使用的阶段。在完全熟练此动作之后,对抗时有意识运用这一动作。因此本阶段尤其重要,防守不仅是塑造心理压力的需要,更是技术需要。当过人成功时,内心的喜悦是真切的。但这还不够。
第五阶段,变成习惯。当某人在数天之内数次运用同一动作之后,肌肉记忆与心理关卡均被突破。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你的一个习惯。你知道合适能做,何时不该强行进行。明知何时能够取得优势,譬如何时能够投篮、何时能够过掉或切入半个身位。此时,这一动作早就成为习惯运用的运球突破动作了。
老师在教学实践时,能够设计更多特征突出的教学模式,提升数种教学手段利用的效率效果。还可以利用室内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视频,制作课件,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五)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保证学生的体育安全
要保证体育课堂教学充分有效,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锻炼的好习惯。区别其它学科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安全。体育课堂主要安排在运动场地,学生也是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剧烈运动甚至有对抗运动,要消除运动损伤,在实际操教学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老师做到耐心、细心、全面。在教学中,除了教师在课前检查场地器材、安排合理的准备活动外,需要教会学生预防运动伤害和处理运动损失知识,教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还需强化培训学生安全意识。如在投掷项目练习中要等投掷完毕再捡器材,跑步前检查鞋带服装以及在练习中学生之间的配合。
(六)课外活动是体育教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校内体育的主体构成,课外活动则是其有益补充。课外进行的体育活动有突出的特征,不仅是对课上体育的巩固和补充,更是激发兴趣,培养爱好,发挥特长的高效途径。所以,在强调基本的课堂教学同时,还需重视课外体育活动。为此,学校依据教学状况,在不同时段安排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与课上内容配合一同完成教学任务。譬如进行排球、篮球学习阶段就应该同时安排排球和篮球的课后练习。学校为学生自由练习提供更大空间。另外,课外体育中促使学生主动投身活动,促使其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开展锻炼,逐渐养成个人兴趣及能力,培养终生锻炼好习惯。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w育教师应树立有效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运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保证教学效率,不做无用功。构建有效观念,体育老师还需正确理解、把握课程理念核心,将其核心思想融入课堂,确保教学有效。
参考文献:
[1] 陈关潮.对探究型课堂的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J].科学咨询.2010,11.
篇10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形成,强壮的身体不是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必须要经过积极、持久的锻炼才能造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兴趣是发展的动力”这样最通俗的一句话说明了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性。那么,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最好的锻炼机会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所以体育教师必须要坚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以及用心教学,以心教人的认真态度上,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身体特殊情况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学生积极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篇11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准备充分设计到位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以我教授“鱼跃前滚翻”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先分析教材:鱼跃前滚翻是中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三年制新授教材,是在小学教材各式滚翻的技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滚翻技术动作项目,训练身体的灵巧性、柔韧性,促进全身韧带关节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因此学好鱼跃前滚翻可使学生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偶发事件中,如滑倒、摔倒、跌倒时学生会采用滚翻动作进行自我保护,减少损伤。再分析学情:技巧技术是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校学生来自不同小学,有一半外地来兰借读生,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要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首先必须从前滚翻开始学习。在前两节课中学习了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技术,有85%到90%能很好完成。大部分学生对技巧的学习是有兴趣的,且积极性高,这对技巧的教学是一种促进,也是技巧教学的有利因素。而女生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相对较困难,所以要适当降低要求或者教给她们一些形体上的技术,以此来调动女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初中生行为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动作比较鲁莽,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然后设计教学目标、方法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初步掌握鱼跃前滚翻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跳跃、灵巧、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空间定向和平衡能力并能克服害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自信、顽强向前的精神。
二、优化课堂教学科学施教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1.加强课堂常规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堂规范学生上下课集合整队、变换队形、整理服装、学生练习、课堂讨论、收拾器材等,持之以恒的课题常规,有利于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技术技能,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落实和提高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教师首先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这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体育课堂上,“欲”与“施”应该是一致的。
2.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就不会感到体育课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主动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掌握和应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图片、教材插图、模型、投影仪、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快乐学习,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富有创造性的课堂会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信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调整课堂状态,加强科学学法指导
高效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投入学习和运用。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脚蹬、脑后着垫 ”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使抽象概念更生动、具体、形象,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由想象,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当然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可局限于讲解——示范——练习的程度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语言激励等教学方法,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真正调整好课堂状态,让学生不仅思维动起来,思想也要动起来。同时要加强科学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寻求方法,遇到突发事件随机应变,从容应对,发现不足及时纠正。
三、和谐的师生情感是高效课堂的剂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认同中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班级动态,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一视同仁,多参与学生活动,共同分享体育带来的乐趣,以活动为载体,去触摸学生的喜怒哀乐,使学生认同体育课、认同教师。还可以及时倾听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和看法,有利于改进教学工作,使学生“信其道”,从而更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四、课后反思总结是高效课堂的升华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的有效结合,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写教学后记感悟、教学反思总结等,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课堂逐步达到高效的有力手段。只有遵循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吸取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体育课要达到高效课堂,体育教师必须牢固树立高效教学的理念,确立高效教学的学生观,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的核心理念,并把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知识有梯度地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去,让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精神都得到有效地提高,体验到体育教学的美感和,这样的体育课堂才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篇12
一、前言
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中体育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其逐步从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创新、自由以及开放的教学思维与方式。尤其是在如今对体育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的时期,高中的体育教学体制也随之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和变革。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积极的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落后的教学理念,从各个方面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分析体育教学的现状和不足,以此寻求解决的对策和办法,从而推动高中的体育教学改革。
二、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偏差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导致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一直停留在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导致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现今,我国大部分高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比较关注体育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重要的体育知识与能力;关注技能的培养方式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体能锻炼和训练;看重技能的短期教学,而忽略了终身锻炼的意识教育;关注竞技体育的教学内容,而漠视了健身项目的作用。这种思想的偏差导致了所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对体育的兴趣,难以形成锻炼和健身的习惯,使得体育课堂的质量和水平大打折扣。
(二)体育教材与教学内容的落后性
现今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所选用的教材有一定的不足与缺陷,第一是内容十分繁多,重难点不够明晰,教材里涉及了大部分的体育教学内容,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全面的涉及,很难做到精教精练,通常是课堂上都会提到,学生却没有充足的练习时间去掌握。除此之外,另一问题就是教材的落后性与缺乏系统化,整体不够完善。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高中体育教学教材内容几乎没有创新和变革,仍沿用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迄今为止,仍缺乏科学的教材供体育教学的使用,所以,导致体育课堂的授课较为枯燥乏味,多为学生了解的内容,无法系统完善的讲解有深度的体育理论和知识。此外,由于课堂安排不恰当也导致了很多的问题。现今,大部分高中在易于课程安排上都选择在一、二年级展开体育教学,而在高三体育课开设的不正规。因为学生体育观念意识没有形成,缺乏运动健身的习惯,导致在以后不再接触这一方面的内容,最终造成身体素质的降低。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单一
现今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形式主要便是体育课,这也是延续多年的体育教学形式,已经逐渐形成了惯例。而体育课的上课方法因循守旧,大多是教师讲解、示范,然后学生进行自由练习,再进行评估考核,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与方法上缺乏创新与变革,很难激起学生的上课兴趣和热情,只能按照老师的教学被动的进行模仿和练习,导致学习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这种方式的教学很难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很难因材施教。
三、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设想
(一)改革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变革落后的思想观念,创新发展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摒弃守旧落后的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将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转向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想,构建创新体系,从而致力于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体育教学的指导理念要能够以学生为核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和习惯。
(二)改革教学内容
结合现代体育教学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要能够结合学生发展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安排丰富且实用的教学内容,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课堂内容要致力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摒弃传统的重复性、无趣的、盲目的追求技术教学的内容设置,选择对锻炼和健身具有较大效果的内容进行教学。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难度适宜、简单易做且便于学生课后联系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促进其构建终身体育的意识。课程上可以较多选择武术、太极、游泳等较为吸引人的项目。
(三)改革教学方法
我国高中体育教学要能够以学生为核心,发挥老师的引导效果,借助“启发式”、“合作式”、“引导式”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教学。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等新的教学设备展开教学,有助于丰富体育课堂,提升学生上课的情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欲望,从被动的教学转为学生主动的学习。除此之外,在体育课程设置上也可以变革传统的只安排低年级体育课的模式,可以在校期间都安排体育课,充分保障学生体育课的时间,从而更好的培养其终身体育的习惯。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这也对我国高中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在中学阶段体育教学历来不受太多重视,但要能够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培养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改革和创新体育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强.浅谈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9).
篇13
新课标实施以来,体育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去组织好每一堂体育课,力求达到高效,使学生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进步发展。
1 精心设计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准备和设计,准备充分、设计到位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过程、备资源,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体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以我教授“鱼跃前滚翻”课的教学设计为例。先分析教材:鱼跃前滚翻是中学体育教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三年制新授教材,是在小学教材各式滚翻的技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滚翻技术动作项目,训练学生身体的灵巧性、柔韧性,促进学生全身韧带关节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因此学好鱼跃前滚翻可使学生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为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偶发事件,如滑倒、摔倒、跌倒时,学生会采用滚翻动作进行自我保护,减少损伤。要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首先必须从前滚翻开始学习。在前两节课中学习了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技术,有85%到90%能很好完成。大部分学生对技巧的学习是有兴趣的,且积极性高,这对技巧的教学是一种促进,也是技巧教学的有利因素。而女生学习鱼跃前滚翻技术相对较困难,所以要适当降低要求或者教给她们一些形体上的技术,以此来调动女生学习积极性。由于初中生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动作比较鲁莽,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然后设计教学目标、方法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以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初步掌握鱼跃前滚翻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跳跃、灵巧、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空间定向和平衡能力并能克服害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自信、顽强向前的精神。
2 优化课堂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2.1 加强课堂常规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体育课要在学生上下课集合整队、变换队形、整理服装、学生练习、课堂讨论、收拾器材等方面进行规范。持之以恒的课堂常规规范要求,有利于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技术技能,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落实和提高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教师首先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这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体育课堂上,“欲”与“施”应该是一致的。
2.2 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校体育是快乐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本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体育产生兴趣,就不会感到体育课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主动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掌握和应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实物、图片、教材插图、模型、投影仪、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电化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快乐学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增强学生上好体育课的信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3 调整课堂状态,加强学法指导
高效课堂教学总是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状态,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营造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脚蹬、脑后着垫 ”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使抽象概念更生动、具体、形象,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自由想象,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当然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可局限于讲解――示范――练习的程度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讲解示范、模仿练习、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语言激励等教学方法,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真正调整好课堂状态,让学生不仅思维动起来,思想也要动起来。同时要加强科学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寻求方法,遇到突发事件随机应变,从容应对,发现不足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