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1912年,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企业的生产要素大致可分为人力要素、财力要素和物力要素,它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是企业需要的创新,创新是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或提高质量或加快速度,或兼而有之,要素的组合方式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要素占有情况,明确的基础创新的目标;其次,人力要素运用科学理论、数学模型、真实数据等,进行测算分析,估计项目的可行性;最后,在人的指导下,将需要的物力要素及财力要素投入到具体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进行创新实验。创新是不断尝试的结果,每一次的尝试的失败都是为了创新的成功做铺垫。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出
不同的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是不同的,一些学者从能力本身来界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由于企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不具有模仿性。由于不同企业拥有的要素资源、财力支持、企业文化、管理水平等硬件及软件不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采用新工艺、新方法的决策不同,所以在改善质量或提高速度的效率和效果上也会有所不同,这用差异就是体现了不同企业在运用资源整合时的技术创新能力。
另一些学者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多人参与、集体协作、集思广益的思考与实践的过程,它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认为由组织生产某种新式的、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的过程即为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侧重对过程的把握与考核。有学者认为“组织通过不断学习,从而为企业革新带来新的思路与想法,为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催化作用”,这也是从过程这一角度阐述了技术创新能力。
有了从过程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就会有从结果层面考量技术创新能力。顾名思义,从结果的角度则更注重产出效应,即在投入企业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同时,配以新思维、新想法创造出更先进的、不同于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以体现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基于对上述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定义,其评价的指标也有所不同,下面将分别进行论述:
(一)基于从能力本身定义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从其根源方面看,它是企业中各种要素能力的组合,所以要评价技术创新能力,就要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资源入手,前面说过企业的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能力不仅包括是指企业中参与创新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包括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以及其他不直接参与创新的人员的间接支持;物力资源包投入的物质生产要素,如主要原材料、能源等;财力资源则主要是资金的支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只有企业中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事实证明,除了企业内部,企业外部的环境要素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也可以从上述三方面提供能力支持,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人力方面提供外部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咨询,物力方面提供专利技术和专项设备,财力方面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提供专项资金,这些外部环境要素与内部能力要素本身的能力组合就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
(二)从过程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如前所述,这一说法本身强调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个环节组成的、有序联系的动态发展过程,每一个子环节都会对最后的技术创新结果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因此,从这一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就要评价其各个运行过程,其评价指标可包涵要素投入过程、生产制造过程、改良更新过程、管理评价过程等,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因此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权重比例也不同,同时赋予各个组成过程以相应的权重,让后进行加权,得到的数值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个要素并不是单纯的叠加,就能体现整体的效用,当然,这种方法对于粗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从结果的角度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当技术创新实现成果转化时,其能力体现在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上,我们就把能力这一无形的要素转变为有形的要素。那么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也就可以代替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对于评价产品和服务,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如对其质量、客户口碑、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等进行相应评价,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将数据进行汇总,最后的出最产品或服务的综合评价,即刻粗略的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水平。
三、对于现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思考
上文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入手,介绍了三种主要的评价方法,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本是都是对不同要素进行评价,只是三种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定义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其选取的要素指标也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要素的选取存在一定困难,不仅在选择本身,还在选择的数量上,要素的选取必须体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上,同时选择过多会增加评价的成本,而选择过少,不能准确评估技术创新能力;第二,选择评价要素后,运用哪种方法进行要素整合也是一个难题,这本身比要素的选择更重要,因为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结果,因此选取的方法要考虑到各个因素之间的促进与抵消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突出性问题,因此,在以今后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上述所列举的问题,以期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更精确的评价,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80
[2]魏江,许庆瑞.企业新能力概念、结构、度量与评价.科学管理研究,1995(5):5055
[3]王立新,高长春,任荣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东华大学学报,2006(3):3437
篇2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和自身条件,利用内外部的技术创新相关资源,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能力。产业集群是指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理位置聚集而形成的紧密联系的集合体。产业集群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创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了创新所需的资源、降低了创新的成本、促进了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胡大立、张伟,2007)。但是,产业集群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为技术创新带来了阻碍作用,如拥挤效应、“搭便车”现象、“柠檬市场”、技术锁定、转移成本过高等(龚荒、仓基武,2003)。因此,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集群环境的深刻影响,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应该与非集群企业有所不同。本文尝试在分析集群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构成要素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资源获得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实现能力三个组成要素。
技术创新资源包括资金、人才、设备设施和技术信息,占有技术创新资源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因此技术创新资源获得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进行创新决策,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它是企业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创新意识、创新激励机制、组织沟通水平等;技术创新实现能力是企业进行研究开发,获得技术创新成果,并将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的能力。它取决于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
集群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对企业技术创新资源获得能力的影响
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包括资金、人才、创新设备设施和技术信息,集群内企业在这四个方面都有优势。集群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地理位置邻近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集群内企业的高生产率降低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使企业易于获得所需资金,以及与行业有关的设备、投入品等在集群内广泛存在,群内企业很容易获得。集群内有为企业提供人才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产业聚集也吸引了大批专业化技术人才,同时集群中人才的频繁流动为人才提供了学习机会,提升了专业人才的素质,因此,在产业集群中聚集了大量的专业化技术人才,企业很容易获得创新所需人才。产业集群内还聚集着一批技术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它们通常承担了技术信息交流的平台,集群企业很容易从中获得所需信息。同时,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广泛流传于集群之中,集群企业能够比群外企业更容易获得这些技术信息。另外,由于产业集群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其中包括大量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惠和支持的政策,例如专项资金投入、提供技术创新融资和担保、人才引进优惠等。总之,与非集群企业相比,集群企业获得技术创新资源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的影响
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管理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的创新意识来实现。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彼此邻近加剧了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此外,集群企业之间基于产业链的紧密联系迫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适应自己的客户或供应商的创新。同时,集群内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所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也给企业以很大的竞争压力和利益驱动,使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因此,集群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三)对企业技术创新实现能力的影响
技术创新的实现就是进行研究开发,并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和服务中,将新产品推向市场获得经济收益。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新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集群环境可以提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在研究开发能力方面,产业集群中企业在地理上的邻近使企业易于与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商甚至竞争对手在生产、销售、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提升了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大学和研究机构与集群企业经常交流,快速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同时为企业解决创新中的难题;集群中的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撑、人员培训等服务,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扩散,增强了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学习曲线”,企业可以吸收其他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使自身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因而提升了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地理邻近和员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非正式交流以及劳动力在集群内企业间的流动使区内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新思想(特别是隐含经验类知识)快速扩散,增强了集群内所有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在市场营销能力方面,集群企业可以组织起来进行区域营销,增强了企业的市场能力。作为买方,集群内的主导产业一般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实现大批量购买,特别在原材料的购买方面有强的议价能力;作为卖方,由于集群内产品具有区位品牌,差异化程度高,作为卖方的地位增强;同时集群内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占买方购买量的比重大,因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议价能力。
构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文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给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23个指标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指标进行赋权。首先设计专家调查问卷,对每一组底层指标对其上一级指标的重要性两两比较,比较时采用1-9评分标度,然后根据专家的评分结果求出每一组底层指标对其上一级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单个指标的评价采用等级评分法,请多位专家对每一个底层指标确定5级评判等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判断标准,并对评价等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分别赋予分值100、80、60、40、20,即可得出某一具体企业的各底层指标分值,将所有指标的分值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出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篇3
(一)企业技术创新概念的提出
最早明确提出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学者是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1]。1912年,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所做的新的组合”,总体来说,熊彼特对于创新的作用是肯定的,他认为资本主义正是由于创新而得到了发展。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土壤就是不断的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发表至今已经一百多年,技术创新能力无论从定义的内涵,还是定义的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界定
在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之后,许多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进行研究。
第一类是“从能力本身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组织本身所具有的,并能帮助组织创造新思维、新想法的一种能力。从这一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义的主要是国外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Burns等[2]最先从能力本身定义了技术创新能力一词,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组织成功地采用或实施新观念、新工艺或新产品的能力”。Barton[3]则从创新能力的核心层面定义了技术创新能力,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及企业的价值观。”
Burgelman等[4]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的一系列综合特征的组合”,从创新能力构成上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另外,O’Connor等[5]从一种更为新颖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资源(人力和关系)投入和中间变革资产”,该资源或资产是企业从事创新活动所必须的。
第二类是“从过程的层面来定义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就是生产某种革新的、有意义的客体的过程。最早从过程层面来认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的是Mumford等[6],他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生产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一个过程。随后技术创新能力被定义成:多个人共同协作,从而创造有价值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想法、新程序、新过程。该定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参与创新的主体引入到了技术创新概念之中,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交互过程”。Fores等[7]则将技术创新能力阐释为“学习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效果的催化剂”,这也从过程层面来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
中文文献对技术创新能力定义的认识还处于一种探索阶段,我国学者魏江等[8]最早在企业研究层面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探索,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由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耦合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其次,王立新等[9]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现状,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支持企业创新战略实现,体现于企业创新全过程中的一种整体能力” 。
总体来说,从过程的层面来认识创新能力的本质是将企业创新比喻为一个流程,认为创新是一个管理过程,需要特定的工具、规范和纪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能力强调的是将具体的、新颖的并且有用的想法引进到一般的组织流程和步骤中的一种能力,组织通过运用这种想法,能够使组织产生显著的进步[10]。
第三类则是“从结果层面来认识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能生产出某种革新的、有意义的客体,更侧重于创新的结果产出。Andrew等[11]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一些同以往相比具有新颖性和意义性的产出。Amidon在《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智慧的觉醒》一书中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企业创造并使用好思想,好思想最终转化为市场化的产品或服务,并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能力”。在一些学术与政策的辩论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抽象概念,用来表示一个系统将知识转化为能够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和财富创造的新发明的一种实际和潜在的能力,该定义也从结果角度阐释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另外,我国学者张国良等[1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多、快、好、省”地形成商业化创新产出的潜力,与以往研究所不同的是,技术创新能力被同时赋予了数量、速度、效果、效率四个维度上的含义。
虽然学者们的定义角度不同,但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都与新思维与新技术有关,并且这种思维与技术都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利益产出。总的来讲,公司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对原始的、相关的以及有价值的新产品、过程或服务知识进行整合,使得组织能够将一些思维转化为新的或先进的产品、服务或者流程,从而组织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是企业创新的关键所在。
另外,Burgelman等[4]在《技术和创新的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刘鸿渊等[25]曾选用该评价体系对四川一家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认为该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真实水平且具有系统性和简洁性等优点。
在国内检索到的文献中,采用体系指标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章占绝大多数,其核心指标包括“创新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一些典型的以系统观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文献及主要指标见表 1。
表1创新能力评价系统观代表文献及主要指标主要指标1主要观点1文献作者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1从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来探讨技术创新能力。1魏江等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1通过对已构建的一个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实现评价体系中各要素在不同类型企业创新中的重要程度的比较,对这些要素进行排序,从而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陈广宇等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协同能力、经济社会效益1根据技术创新能力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考虑到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构建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董岗等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成果的扩散、企业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障碍、企业创新的投入、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企业创新的产出1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创新能力各要素的诸多方面,可以说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相关。1察志敏等企业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1要全面考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特征因素,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1王立新等创新意识水平、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活动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风险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创新能力1不同的创新主体针对自身发展战略的目标,所选择的评测内容的出发点不同,因而指标评测因子体系设计中选择的侧重点各异。1孙立媛等
(三)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求解方法
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看出,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认识的侧重点不同,技术创新能力指标分解也不同。在将创新能力分解成具体指标之后,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从而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求解关键在于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是衡量某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总的来说,存在两类确定权重值的方法,第一种为群体测试统计方法,该方法邀请相关专家对指标进行主观估计,进而应用统计方法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得出的每个指标权重的统计值作为最后结果;第二种为个体直观判断法,该方法由某个相关专家直接估计指标权重,并把这种估计值直接作为最后结果。本文主要探讨群体测试统计方法。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存在多种求解方法,具体见表2。
表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求解方法一览表方法1特点1代表文献作者线性加权和法1优点是该方法既考虑了人们主观上对各项指标的重视程度,又考虑了各项指标原始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它们对总体评价指标的影响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缺点是计算量大。1曲国禹等 层次分析法(AHP)1优点是该方法能用于层次较多,指标较多的评价指标体系权系数计算,简单明了;缺点求解方法繁杂,计算量大,甚至要反复计算。1常玉等模糊综合评价法1可以构造三级以及多级模糊评价,能对不同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姜炳麟等多层次灰色评价法1精确度高,为直接方法,可克服模糊综合评判中有些白化值经特征化处理后信息丢失的弱点。1唐炎钊等综合指数法1可以使指标值标准化,进而可以准确地评价工作的综合水平。综合指数值越大,工作质量越好,对指标的多少没有限制。1郑春东等数据包络分法析1DEA方法直观性好、可比性强,且每一指标权重是根据决策单元的实际数据求得,而不是根据评价者的主观认定获得,可以科学地评价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制定有效的创新策略。1李守伟等BP神经网络法1优点是:使系统误差达到任何精度要求,且有收敛性;随参评样本的增加和时间的演进,能进行进一步的时间学习和实现动态跟踪评价,具有自学习、概括能力、自适应能力以及强大的容错性等特征。1李文博等二次相对评价法1能够消除由于受客观基础条件优劣影响而导致的对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不客观性和不公正性,从而真正反映了人的有效主观努力在加强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1曲世友等
从表2 可以看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的求解方法有多种。有些方法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权重求解时的主观性问题,如“数据包络分析法”、“BP 神经网络方法”等;有的是为了解决指标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如“模糊加权评价法”等。总的来说,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也可考虑几种方法的联合使用,如“二次相对评价法”。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总结及展望
(一)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
综上可见,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进行界定时,无论是从能力本身,还是在过程和结果层面进行界定,都丰富了创新能力内涵,为今后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但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对技术创新能力含义界定表述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要想正确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义,就要把握企业创新的本质,并贴近企业现实状况,着眼于创新全过程,这样才更有利于进行把握技术创新能力的精髓所在。
(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在这个方面学者们的共识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系列能力的有机结合,但不论是评价指标的要素观、过程观还是系统观,在对指标进行具体分析时,由于对创新能力本质的认识不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原因有二:其一,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一些新的指标会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在构建评价指标时,除了考虑常规指标外,我们还可以向新型指标拓展。其二,在创建评价体系时,大多数学者把各基本要素放在了同一个层次来考虑,割裂了各层次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独立的、静止的、分散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结果很难反映企业创新的实际状况。鉴于上述两个原因,本文认为,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将系统理论和企业创新理论有机结合,将新型指标引入到评价体系中,建立各层次指标之间的联系,并使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也是今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一种新思维。
篇4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直接、最显形化的能力。在企业活动中,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把企业资源组合起来并引导它们为特定的创新目标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了企业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组织能力。因此,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将附着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所有内在知识存量的总和进行整合与激活,从而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由此,从资源角度来看,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将企业内外部资源激活,进行整合与创造并实现其价值的能力。
二、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分析
浙江是民营企业大省,2009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增加值3228.02亿元,同比增长8.9%,为各经济类型之首。几乎可以这么认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功劳应大部分归功于民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9年末,浙江省有民营科技企业10366家,技工贸总收入11034亿元,位居全国第3。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支主要力量,在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95%以上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县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几乎占100%。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像波导、恒生、正泰、富通、阳光、新和成、康莱特、大东南、升华拜克等一批知名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三、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
从浙江省各科技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并不强。受科技人才方面和技术积累方面的限制,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相当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技人才比例过低,缺乏创新人才,导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有一支质量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科技型企业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的建设必须逐步落实到合理的科技人才结构与配置的建设上来。但是,由于整体人力素质和教育发展程度等原因,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人才。据统计,我国2.4万户大中型企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为147.4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约为80万人。平均每户企业仅30人。在浙江,企业技术创新人才供给不足的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民营企业,不论是总量性指标――科技人员比例,还是结构性指标――高级职称科技人员占企业科技人员比例,都显得比较弱。创业人才缺乏也可以从浙江省整体上创业风气不浓看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缺乏适用人才这一因素外,企业与人才之间在签订合约方面存在着期望过高、相互间缺乏信任等问题也是重要的原因。科技人才匮乏,也就意味着企业创新能力低下,就必将给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带来严重的困扰。
(二)长期以来R&D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加大了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难度
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投人,尤其是在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但是,据调查,浙江科技企业中有26.2%的企业R&D投入水平在2%以下,49.4%的企业R&D投入水平在3%以下。而且,浙江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投入经费配置也不合理。据统计,多数企业在购买技术与机器设备方面投入经费最多,这势必造成在技术消化吸收方面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反而高于新技术新产品试制费用,这种倒置的比例关系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说明浙江省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弱。因此,在这样一种R&D投入水平与配置下,浙江科技企业有相当一部分难以实现持续技术创新,获得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技术积累基础弱
从创业模式上看,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多数是由传统产业改造或转产过来的。在传统工业企业改造或转产为科技型企业的途径上,技术的主要来源是自主开发和引进,而在技术开发的性质上,大多数企业是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或模仿。虽然不少企业有独立研发机构,但大多数都不具规模,与自主研发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半数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没有任何授权专利,企业拥有的专利大部分是外观设计专利。可见,浙江大多数的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技术缺乏或技术竞争激烈,而不少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自主研发能力无所谓,认为只要能引进或购买高新技术就可以了,只有少数企业比较重视自主研发能力。这些都表明浙江省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目前在技术方面还主要依靠外部力量,这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困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的现状。
四、浙江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一)企业角度
1,大力引进科技人才,提高浙江省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根据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浙江省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可以考虑建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激励制度:(1)实现“科技人员持股”的制度;(2)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福利制度,如住房、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解决生活实际困难,增强科技人员的安全感和稳定感,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研发活动;(3)设立技术难题攻克奖,对攻克技术难关的科技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等;(4)从组织结构人手,给予科技人员以最大限度的创新空间,提供更多发明创造自由。这方面,美国很多公司给予科技人员自由研究时间、建立企业内部科技论坛等做法值得借鉴。
2,增强浙江省企业技术活力。企业的技术活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改进:首先,技术活力取决企业成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企业生成的系统知识、技术活动的设备条件、企业的管理系统和全体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这五要素。一般说来,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不会具有完备的技术要素,它在某些方面可能相对充裕,在另一些方面却极度匮乏。所以,企业应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逐步积蓄并适时地更新各种要素,不断增强对新技术的控驭能力。尤其是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必须克服只关注短期利益的弊病,加强制度建设、技术积累等,使技术系统的缺陷不断得到改善,不断加强企业的技术活力,有效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其次,企业的技术活力取决于技术系统的运行效率。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系统至少要完成三项基本活动:一是充分吸收外部的知识、信息和技术成果;二是把吸收的技术成分与企业的核心技术融合在一起,实现核心技术的创新;三是通过产品开发把核心技术延伸向不同的领域,转化成各种产品。这些相互连贯的活动实际上是技术成分不断被加工、升华并最终转化为价值的过程,其中任何一项活动效率低下都会削弱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所以,企业必须提高这三项基本活动的效率,加强其相互连贯性,使三者能融会贯通以提升企业的技术活力,并以次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政府角度
篇5
化工;企业;技术创新
1概念
技术创新最早是以经济学概念提出来的。但由于技术创新范畴中包含着众多的组成要素且其与经济社会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因此,在不同的学科中对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从本质上说,技术进步根源于技术创新,是各种创新累积性的体现。技术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使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是从新概念的建立到形成物质生产力,并成批的进入市场获得收益的整个过程[1]。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转型发展和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进入了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作为传统的化工行业,产能增长方式相对落后,要想在新阶段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依靠自助科技创新。
2当前化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化工企业的现状
2.1.1化工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
我国化工行业发展很快,不少化工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化工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力、主营业绩突出且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化工集团很少,总体上整个行业处于中低端、粗放增长、低效运行的局面。近年来,已有部分化工企业开始重视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尝试通过新技术进行企业转型,以求摆脱资源消耗为主的局面,尝试通过创新从低中端向中高技术发展的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1.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产品技术含量低
我国知识产权新技术的匮乏已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障碍。没有强大自主创新力,就很难掌握核心技术,就很难在国际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主动权。当今世界,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的发展模式正转向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工企业的竞争力的最大差距,就是由于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的自身的核心技术竞争力的缺乏。我国很多的化工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没有足够实力进行较大力度的研究开发和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还停留在利用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创造产能,企业的创造力、管理和技术方面没有优势,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行业的技术发展,结构就导致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更新换代慢,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档次水平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和原材料匮乏[2]。
2.2当前化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2.2.1资金短缺一方面,由于我国很大部分化工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其中部分企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和档次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导致其经营状况不佳,没有足够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据了解,全国约有七成的化工企业提取的技术开发经费不足销售收入的1%。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的金融改革一步步深化,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贷款和融资的难度也在加大。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导致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自主创新水平低,又导致产品更新换代慢,进而使企业在市场中丧失竞争力,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资金不足很容易让企业进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由此看来,资金短缺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2.2.2化工企业布局不合理,相互之间关联度低
我国很大部分化工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许多化工企业产品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它们在建立之初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没有形成有组织结构的化工院与,产品、公辅工程和配套设施无法与周边企业进行有效关联,融合度差,难以形成有规模的工业园区,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也难以市场竞争力。
2.2.3人才不足
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中小型化工企业,尤其是效益不佳的化工企业难以引进顶尖工程技术人员,更缺乏企业家。一些企业除人才数量不足外,青年人才的流失也已经成为了突出问题[3]。
3技术创新的机制与社会环境
3.1化工企业已初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但因企业制度和基础条件不同存在差异
国有企业受传统体制影响,至今仍存在授权不足和动力不够并存的问题。私人企业发展动力强,但发展时间短、受限较多、缺资源、基础弱,尽管发展快,实力很强的大企业近几年才逐渐增多。经营者在私人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自主决策作用较大,在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中的作用,往往受制于持股机构的开明程度。
3.2市场成长机会激励和竞争激励是影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成长和创新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外资企业能更方便地进入中国,这使得中国不少产业已从“保护下的竞争”转为“更加开放下的竞争”。环境变化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强化国内竞争激励、激励企业创新,但同样有可能限制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空间、降低成长激励。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技术和市场的复杂性及不确定等因素,研发、制造、经营投入大、风险亦大,是否有足够的成长激励将成为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
3.3企业获取资源的环境条件不断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企业发展需要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资金资源是企业获取技术和人的手段。中国企业资金的筹措条件虽逐渐有所改进,但由于风险资本、产业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各类资本市场及其与政策融资的结合方式仍不够健全,中国的资金、资本体系还不能适应企业在发展和创新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因此成了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国企业创新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
3.4制度因素是对化工企业发展和创新影响重大的一个环境因素
发展、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对企业转变发展机制及重视创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企业、私人财产保护不够,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等问题,及国有企业考核忽视创新激励等问题,都不利于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技术标准不高或执行不力,加之市场秩序不规范往往导致“奖劣罚优”,也是限制中国优秀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产业的具体政策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但一些政策限制竞争、重项目不重企业能力等现状,却不利于激励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4建立加快技术创新的对策
4.1加快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对化工企业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造,企业自行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将信息、情报、科技、设计、研究等部门统一协调管理,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同时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为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和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储备。
4.2加大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资金投入多方筹措资金,扩大技术创新资金来源。首先,企业按规定提取技术创新资金,并使这部分资金真正用在技术创新上,其次,通过贷款、财政补助等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加入企业的技术创新中来。最后,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比如加大对于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和成果的企业进行奖励力度。
4.3加强化工企业与高等学校的合作校企联合已经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当前条件下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新形式、新机制。一是要在合作方式上不断创新。由单一技术项目合作、短期合作逐步向多领域、长期合作拓展。二是在合作范围和空间上进一步深化。不仅大中型企业要加强校企联合工作,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校企联合活动,并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定期对校企联合的成果进行考核,对取得明显成效的校企联合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对长期进展缓慢的校企联合项目进行分析总结,必要时取缔该项目。高校对重点联合企业和重点项目应进行重点帮促,推动校企联合工作迈向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
4.4企业自身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应加快建立技术中心,迅速搭建起研究水平高、开发能力强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主骨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人才是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的关键,化工企业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潜能。
4.5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强制技术革新,对现有的落后的生产工艺及技术,强制进行改造升级或者取缔;从政策上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进应用型研究院(所)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或转变成科技型企业,或扶持发展一批技术研发型的小企业,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政策上降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对于一些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项目,国家与企业共同承担项目的风险后果,减少企业实行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4-6]。
5结语
在产品日益趋同,市场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的形式下,企业追求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是其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或是其必然的选择。然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的首要问题是走何种技术创新之路,即选择哪种技术创新模式。这对企业来说是个严肃的问题。因为不同的选择会给企业带来完全不同的命运。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源,风险较大,因此对企业的技术、资金等实力要求最高,一般只有大型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采用该模式。然而,一旦成功企业将独享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模仿创新是针对市场中新兴产品进行及时模仿跟进,以在新兴产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该模式市场风险较小,但对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创新速度要求较高。如果企业学习能力不强,不能及时推出类似新产品,其将错过市场成长期,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收益。相比较来说,合作创新对企业要求较低。各方面的创新资源为合作方共同承担,大家共摊风险,对企业来讲,风险最小。当然,创新的成果也要各方共享,企业创新获利也有限。不同的技术创新有其各自的特点,适用对象不同。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战略及实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模式[7]。
参考文献:
[1]李守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时代贸,2010.7.
[2]顾红,许平,陈磊,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云南化工,2006(33):46-48.
[3]龚光芬,化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论坛,2003(10).
[4]熊娅,李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子强化企业技木创新主体地位[J].重庆经济,2005(1).
[5]龚光芬,化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论坛,2003(10).
篇6
第三、必须整合各方面资源。充分利用好多方面科技资源是中小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我们鼓励大学、科研机构和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科研设施,鼓励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联合。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服务,现有120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每年为约10 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各类技术服务。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启动了百万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提高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第四、必须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一些亚欧会议成员的成功实践表明,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中小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研发、工业设计、污染集中治理等方面服务。从行业上看,仅纺织行业就在130 多个生产集聚区推动了服装设计、面料开发、产品检测、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平台建设;从区域看,仅浙江省建立的工业设计中心、物流中心、营销中心、电镀中心、污水集中处理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就超过100 个。
篇7
浙江诸暨市是全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加工、贸易中心,拥有全国最大的珍珠和珍珠首饰专业市场,被誉为“中国珍珠之都”。诸暨淡水珍珠养殖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历经近5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养殖基地为基础、国际市场为导向、专业市场为龙头、加工企业为骨干、社会化服务相配套的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以初级加工和贸易为主要形式,工艺品、保健品加工延伸发展的产业经营格局。诸暨珍珠产业已形成以下一些优势。
1、珍珠养殖规模和质量走在前列
诸暨淡水珍珠养殖面积达38万亩,养殖户达3000多户,年产1500吨,年产量占世界淡水珍珠总产量的75%,全国总产量的85%。在养殖技术上由粗放型向高肥、高密型转变,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之路。
2、珍珠企业规模和实力全面提升
诸暨拥有珍珠加工企业2459家,珍珠深加工企业315家,贸易企业162家,其中销售额超5000万元珍珠企业20家,超亿元企业8家。浙江山下湖珍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浙江阮仕公司珍珠股份有限公司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
3、珍珠销售网络和队伍逐渐壮大
诸暨现有营销人员8000余人,其中长期从事市外销售的人员占三成。珍珠企业在境外已设立多家分公司,其中仅香港就有8家,营销网络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4、珍珠品牌和文化得到弘扬
诸暨不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阮仕”、“千足”、“佳丽”等3只珍珠首饰及产品荣获中国珍珠行业首次评比的“中国名牌”称号,有省级名牌3只。“阮仕”、“千足”、“山下湖”牌淡水珍珠确定为原产地标记产品;“佳丽”珍珠、“阮仕”珍珠还荣获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珠宝行业驰名品牌称号。
二、诸暨市珍珠产业创新能力现状
近年来,诸暨市珍珠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有了明显提高,现有珍珠加工设备一万多台(套),年产珍珠首饰3000多万件、工艺品800多万件、珍珠粉65吨。2011年,珍珠产业实现加工产值达65.77亿元,实现自营出口2.78亿美元。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淡水珍珠研究所,引进、研发了珍珠的漂白、增光等核心加工技术,解决了部分珍珠加工的技术瓶颈问题,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各1家、企业研发中心8家。虽然诸暨市珍珠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其他产业相比,诸暨市珍珠产业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1、珍珠养殖技术有待提高
诸暨每年珍珠产量很大,但是珍珠的质量并不高,缺乏那种颗粒大、颜色纯正、外观圆润的珍珠。技术落后导致珍珠产量和产值有明显的差别,珍珠产量虽大但产值却不怎么高,从而降低了珍珠产业链中珍珠的附加值,这也是我国之所以不能成为“珍珠产业强国”的原因。珍珠的养殖技术直接关乎到珍珠产品的质量,而其质量又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提高珍珠的养殖技术。
2、珍珠产业位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
在世界珍珠市场,中国珍珠产量与产值所占的比例极不协调,其中80%以上的中国珍珠只能以原料或初级加工产品的形式供应给我国香港、日本和欧美等地的客商。中国成了全球珍珠产业的原料生产基地,但却受制于人,迫切需要进行珍珠产业升级,提升珍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珍珠的生产加工渠道过窄
珍珠的加工涉及到发饰、手链、项链、耳环、戒指、珍珠粉等方面,加工基本上是闲置在家的妇女手工制作而成,虽然别具一格,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成本大、效率低。此外目前珍珠成品主要是利用价格优势获取收益的,仍然无法摆脱制造大国的形象。加工设计单一,仅仅局限在女士的饰品方面,制造技术有待提高。
三、提升诸暨市珍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由于珍珠产业历史较短,底子薄、基础差,在养殖技术、加工、流通、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致使珍珠产量与产值有明显的反差,产品附加值很低,因此必须探索一条提升诸暨市珍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1、企业层面
(1)企业要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企业兴衰存亡的决定因素。民营企业只有持续地进行科技创新,把各种分散的技术整合后浓缩在创新产品中,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才能实现企业产品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珍珠养殖、加工绝不是简单的手工艺,而是需要有真真切切的科学技术。针对珍珠的生产技术问题,诸暨企业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招聘更多专业人才,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提高珍珠加工工艺水平,从而生产出质量上乘、颜色丰富的珍珠。
(2)企业的产品定位要体现差异化。对珍珠产业来说,除了要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外,还要提高珍珠初级产品深加工的应用范围,如珍珠医药制品、珍珠保健品、珍珠营养食品、珍珠美容化妆品等。珍珠成品除了做成手链、项链、耳环等饰品外,还可以与中国传统的服饰相结合,将珍珠镶嵌到中式婚礼中新郎、新娘的服饰、帽子、凤冠中,也可以与中国的旗袍、戏曲服饰相结合。产品要体现差异化,才能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2、政府层面
(1)加强对企业的治理和改制,引导和培育其创新能力。诸暨市珍珠企业规模小,生产者大部分还是农民,文化层次较低,观念落后,舍不得科技投入等,这必然导致诸暨市珍珠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治理,通过兼并或者合资等形式建立大企业,加强科技投入,增强其在珍珠产业中的竞争力。此外,要加强对当地企业创新的引导和培育,使科技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政府应该对初创型企业采取上门指导服务、集会培训等形式,指导企业如何享受政策红利,鼓励企业从新产品申报、专利申请等入手,使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好处和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向科技型企业发展。
(2)加强对珍珠市场的管理,塑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政府要建立合理的产业网络,增强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针对当前中国珍珠市场竞争环境恶化,珍珠价格偏低的状况,诸暨市应该规范当地的珍珠市场,限制产量,提高质量,促进其珍珠产业的价格攀升。
篇8
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医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未来应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当前有大量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关系的研究,那么现有的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医药企业,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的规模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2.研究现状
“熊彼特假说”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此后,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现有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结果可分为四种:(1)正向线性关系,该结果支持“熊彼特假设”,即大企业在研发投入和抗风险能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大企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更强;(2)“倒u型”关系:即技术创新能力随着企业的规模先增加后减少;企业规模在达到“最优规模”之前企业规模的增大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当处于“最优规模”状态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最强阶段,一旦超过“最优规模”,企业规模则会阻碍技术创新能力;(3)“正u型”关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随企业规模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小企业和大企业比中等规模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4)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不存在相关关系。产生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行业差异性、计量方法的差异性以及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选择的差异。由于“熊彼特假设”没有限定适用的行业,那么对于医药产业而言,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存在一个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规模的阈值,本文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的关系。
3.数据
3.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名录,收集2011-2014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医药上市公司数据,截止2014年底沪深两市共有147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剔除ST公司和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共得到639条有效数据。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各上市公司的年报。
3.2变量选择
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众多,角度不同则选取的指标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学者主要投入或产出角度评价技术创新能力。从投入角度看,可选取的指标有科研人员投入,资金投入;从产出角度看,可选取的指标有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额等。本文选择研发投入强度(研发金额除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大,技术创新活动越活跃,越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于企业规模的指标,学者们各持己见。熊彼特认为销售额对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中性的,并且能够反映短期需求的变动,因此销售额被认为是最好的企业规模的变量。国内学者杨春明(2011)则使用总资产作为企业规模的变量。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中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将分为采用企业的员工数量、销售额、资产总额来度量企业规模。各变量的定义和符号见下表1。
3.3描述性统计
表2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见,当前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3.7%,研发强度投入不足;从员工数量来看企业的平均规模在O.3万人,销售额平均在220千万元,资产总额平均在143082千万元。
3.4回归分析
本文将企业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平方项作为解释变量,检验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模型为:
分别将评价企业规模的三个变量及其平方项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量研发投入强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模型(1)的结果显示,以员工数量作为企业规模评价指标时,企业规模的系数为负数,企业规模的平方项系数为正,这说明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且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模型(2)的结果显示,以销售额作为企业规模评价指标时,企业规模的系数为负数,企业规模的平方项系数为正,虽然系数很小,但仍然存在“正u型”关系,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模型(3)的结果显示,以资产总额作为企业规模评价指标时,企业规模的系数为负数,企业规模的平方项系数为正,与模型(2)类似,虽然系数很小,但仍然存在“正U型”关系,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上述三个模型都证实了医药企业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由此可见,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随企业规模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小企业和大企业比中等规模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与Bound J.(1984)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另外我国学者彭征波(2006)也发现由于行业的不同,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正u型”或“倒u型”关系。
大型医药企业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雄厚的资本和大规模的研发团队,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强,大企业相对于小企业能够从技术创新活动中获取更大的收益,能够将研发成果商业化,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高。小型医药企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虽然不及大型医药企业,但是小型医药企业组织层级少,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动态,迅速做出创新决策已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小型医药企业凭借其灵魂的管理方式,与大型医药企业合作,承接大型医药公司部分研发项目。因而大型医药企业和小型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强。
篇9
前言:近几年来,我国各种企业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技术创新上,因为一个拥有良好创新能力的企业更容易长久的发展。然而,有些企业的虽然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仍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技术管理对于整个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有很多企业恰恰意识不到技术管理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甚至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产生的重要影响,忽略了技术管理这一过程,进而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结果不理想,企业自身发展缓慢。因此企业应该侧重于企业良好的技术管理,进而从根本上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1.技术管理对于创新的重要意义
1.1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是不断积累、敢于探索的结果,创新则是技术成长过程中的洗礼和升华,而好的技术管理是技术接受洗礼升华的基本条件。技术管理有利于一个企业加固内部技术基础,积累经验,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进而进一步成长发展,而恰恰有些企业一心急于创新改革,而忽视了企业本身的技术基础。技术基础于企业发展如同根基于建筑物,一个拥有稳固的根基的建筑物,必定能越来越高大、越来越宏伟,因为稳固的根基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支撑建筑物自身的所有重量;而相反地,没有一个良好根基的建筑物,若要达到理想的高度,必将面临坍塌的结果。同理,没有扎实的基础,任何创新改革都是海市蜃楼,形同虚设,得不到支撑,技术管理的重要性由此体现。有了扎实的基础,就有了改革创新,突破局限的条件,在升华技术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综合实力,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2 能力集中,充分应用新技术
技术管理能够集中企业中的核心技术和专业人才,在我国企业当中,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大多在企业内部大面积、多区域的分散,核心技术也在多个领域以多种形式进行应用,这样技术和人才都呈分散状态的情况事实上是不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的分散会破坏研发整体大局,大大降低研发效率。此外,能力的不集中也会影响整个研发进度,进而影响创新的结果,降低企业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失去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日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技术环境是逐渐变得复杂的,由于市场中相同行业竞争日渐激烈,技术创新必须高质量、高速率,而这一切都很大程度的取决于技术管理的力度。
1.3 调整技术应用结构
新时代的技术创新应该有清晰、明确的方向,这一方向取决于企业对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的设定。但是,若想要做好技术应用结构的调整,首先要做好企业的技术管理。没有准确地自身定位和明确的目标会导致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进程缓慢、严重时甚至导致活动停滞,使企业就此错过了合适的机会。比如,企业为了扩大涉猎范围而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广为分散,使公司强势主业受到了动摇, 这无疑也模糊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技术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4 有利推动了企业产品技术的进一步创新
技术的创新不仅仅取决于当下时代的流行趋势或市场的整体走向,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根据客户的使用反馈、企业本身在技术研发过程的经验总结、随着时代变换而逐渐浮出水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等多种途径的材料总结、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决定创新技术的研发方向。技术管理在此时就起到了重大作用,一切相关技术的用户信息和技术基础都在技术管理的范围内,所以在设定创新技术方向时,技术管理能够提供很多信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5 使资源配置得到改善
在技术开发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组织过程;组织过程是把现有技术,理论知识和已有资源等在融合成最终产品或新技术之前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过程。企业技术管理的组织过程主要通过流程与制度来进行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意识的培养,为技术的整体管理提供一个分配资源的平台,使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得到具有专业性、合理性的优化,进而帮助技术研发的相关部门更加顺利、高效的进行技术研发工作。
1.6 提高员工创新积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如今我国企业的经营规模也是十分庞大的,涉猎范围不断扩大,员工数量也随之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管理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进行员工的思想意识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训,提高员工对于技术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加强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不但能增进同事之间的友情,还能够交换想法,向身边的人学习自己不具备的工作素质或专业知识。比起不断激励员工创新,不如让员工习惯创新,让企业习惯创新,更新企业现有的经营理念,培养新的员工工作精神,将崭新积极的态度体现在企业经营中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进程就得到了相应保障。
2.通过技术管理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策略
2.1 全面升级产品开发过程
企业的经营不会止步于技术的研发,而真正能够支撑企业发展,为企业带来实效利益的,是技术应用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开发看似比技术研发简单得多,事实上,产品的开发流程也是极其复杂的,从产品设计、生产成本到开发周期、上市时间等等一系列的环节都环环相扣,必须保证每个环节都准确无误的按时完成,产品才能顺利的问世,才能为研发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因此,优化产品开发过程对于企业的技术管理乃至企业的未来发展都是极具价值的。
2.2 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企业的创新有利于加固企业现有的技术基础,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从而在行业市场中获得竞争力。而技术创新是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来作为支撑的,若要做好技术创新,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对其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优质的人力资源,以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创新相关工作的管理力度,加大对员工的思想意识培养管理,进而为核心工作人员的技术研发保驾护航。
3.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技术管理于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任何事物都不受一个因素影响,所以理所当然地,技术能力水平也并不是影响技术创新的唯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技术管理比技术能力有着更重要的价值,技术管理能够多方面的直接影响创新结果,进而影响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因此,我的企业应该提高对于技术管理的重视,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技术管理方面,保证企业的创新活动,间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金融危机重创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得我国加工贸易制造业对美国和欧盟市 场的出口均出现了大幅地下滑。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金融危机也是一个关键的契机, 以汕头地区为代表的3000多家中国玩具制造商不仅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没有一家倒闭,反而实 现了逆势增长,订单数同比上升了20%-60%。究其原因,是他们转变商业模式,增强新产 品的研发和销售,设立自己专门的研发中心,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并积极引进中国 香港 、美国等地的高级玩具设计师,努力创建自主品牌。中国制造业急需从低成本、低附加值、 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以低能耗、高技术、高附加值为依赖的技术创新型经济。 而在一国制造业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转向高端环节的过程中,技术创新能力一直 处于核心的地位,一个国家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小。在经 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面临开放性的创新资源以及全球化的价值链创造过程,面对跨国公 司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趋势,我们尤其关注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是否真正促进 了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存在微观层面直接的证据?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企业面对的是全球性的创新资源,外资企业研发中心的设立为 国内企业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持正面促进效应的观点认为,外 资企业研发主要通过市场竞争和示范,技术人员流动,产业联系,技术外溢等方式影响本土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冼国明、薄文广(2005)运用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外资企业对国 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外资企业的专利申请对中国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 积极作用。[1]沈坤荣和耿强(2001)利用各省FDI 与各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数据作 横截面的 相关分析,发现FDI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带来0.37个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 增 长。[2]陈涛涛(2003)的研究发现企业规模、技术差距和资本密集程度等行业特 征对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产生了显著的影响。[3]
但是,考虑到跨国公司的研发战略,外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的目的是使自己的产品更贴 近市场需要,更好地实现产品市场化、本土化,而不是进行大量的高新技术和基础性研究。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外资企业十分注重对核心技术的控制,通过设置技术封锁,专 利保护等各种方式来控制核心技术的外溢。
本文认为,尽管跨国公司建立研发中心的目的之一是市场化,但是由于技术知识的非竞争性 和节约研发成本的天然动机,跨过公司海外分支机构从事研发活动,不可避免会对本国其他 企业或研究机构产生溢出效应和协作效应。Glass A.J (2004)的研究表明,由于默示知识 在 研发活动中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这种默示知识在当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很难创造, 必须借助某种中介和渠道,外资研发可以充当这种渠道和介质,对东道国企业的研发产生极 大的潜在价值。[4]其次,国内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厂商要保持利润, 必须尽可 能的降低研发成本。研发中心建在本地,可以提高研发效率、尽可能的缩短研发时间,降低 研发的直接费用和技术人员成本。刘志彪,张杰(2008)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为了满足全 球 消费市场多样性以及发达国家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品种、环保、安全等更为苛刻的市场进入 标准要求,往往会通过技术转让、关键设备转让和专利授权等行为,协助发展中国家代 工企业迅速提升自身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能力,促使发展中国家由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OE M 生产方式,向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ODM 生产方式转移。[5]
综上所述,虽然发现外资研发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但是我们还是缺乏来自产业 层面的直接证据以及较稳健的检验方法。现有研究大都从包含FDI变量的扩展生产函数出发 ,以国内企业劳动生产率为被解释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或地区、行业层面分析。但结合 中国产业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面板协整检验的较少,特别是考虑到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我 国不同产业在研发经费投入和技术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外资研发与中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 之间的关系是否会随着时间和产业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长期内两者的稳定关系是否会随着 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环境而变化?因此,本文结合中国产业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新的检验 方法(Panel Cointegration),对外资研发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长期关系进行协整 检验,并对其短期波动情况进行分析。
三、面板协整检验方法
本文目的是要检验产业层面的外资企业研发与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 系,即外资研发与中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是否会随着时间和产业以及宏观经济环境 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由于在面板数据模型中,会出现变量非平稳性问题,即在长期内横截面 单元中的变量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波动不稳定的状况,变量非平稳性会导致虚假的估计 结果。因此,必须运用面板协整方法,面板协整模型一方面可以缓解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另 一方面可以同时考虑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问题。
因此,本文采用的面板协整方程为:
lninnoit=αi+βilnfrdit+γilnabsorbit+ei,ti=1, …,N t=1,…T(1)
其中,i表示各工业行业,t表示时间,lninno表示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lnfrdit代表 外资企业的研发投资,Lnabsorb代表消化吸收变量。从理论上说,在异质面板数据下,可以 通过两步回归,构造组内、组间统计量对面板变量的长期协整关系进行检验。首先第一步, 根据面板数据构造每一个截面的协整方程:
lninnoit=αi+βilnfrdit+γilnabsorbit+ei,t(2 )
面板协整检验通过组内和组间平均两个统计量来检验长期协整关系,组内统计量类似于对方 程(2)的残差进行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而组间统计量是基于每个截面单元平均的单 位根检验。
面板协整检验的第二步是对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从方程(2)中可以得到回归残差的差分 形式:
Δi,t=(ρi-1)i,t-1+vi,t(3)
其中,i,t=i,t-ii,t是回归方程( 2) 的估计残差。根据Dickey-Fuller的单位根检验思想,要考察变量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可以 通过对残差项的单位根检验来完成,就是要检验方程(3)的参数(ρi-1)在统计上是否显 著,其中:
(NT-1=(∑Ni=1∑Tt=2Δi,t i,t-1-i)(∑Ni=1∑Tt=12 i,t-1)-1(5)
NT-1=∑Ni=1[(∑Tt=2Δ i,ti,t-1-i)](∑Nt=12i,t-1 )-1(6)
其中,N1均服从非对称的标准正态分布,其中θ 1,θ2,1是两个统计量所对应布朗 方程的均值参数。①因此,通过对组内统计量和组间统计量的检验,可以检验
出两个面板 序列数据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四、外资研发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变量选择
本文采用的是1998―2006年中国32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和《中国统计年鉴》。②变量选择方面,lnfrdit代表外资企业的研发投资,本文主 要 使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各行业三资企业的内部研发经费投入来表示,lninno表示国内 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用各行业国内大中型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Newsum和国内大中型企 业的专利申请数Lnpatent表示。Lnabsorb代表消化吸收变量。本文使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中各行业国内大中型企业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表示消化吸收变量。另外,本文使用外商直 接投资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的乘积项lnfrd*LnAC,来度量国内企业技术人员的 消化吸收能力。
(二)外资研发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面板协整检验
首先,从散点图看,lnfrd与中国大中型企业的专利申请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其次,在做协整检验之前,必须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在面板数据中,会出现变量非 平稳性问题,即在长期内横截面单元中的某些变量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波动不稳定的状况 ,变量非平稳性会导致虚假的回归结果。本文利用Stata软件首先对上述变量进行面板单位 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③其中,LLC,IPS、KPSS、Hadri Z单位根的检验结果表明:所 有变量都是不平稳变量,但是其一阶差分变量是平稳变量,因此符合一阶I(1)过程。
lnfrd与中国大中型企业专利申请数lnpatent的散点图
量是时间趋势平稳的,10%的 临界值为0.119,5%的临界值为0.146,1%的临界值0.216。
本文运用面板协整方法对外资企业研发与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 ,具体结果见表2,表3。其中,表2是FDI与国内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的协整检验,表3是F DI与国内企业专利申请数之间的协整检验。
Pedroni(2004)证明,当时间序列趋势较长时,Groupρ-statistic最为保守,拒绝度最低 ,而Group adf-statistic的拒绝度最高,其他的统计量表现得不够稳定。[6]因此 ,在面板 数据协整检验中,一般重点考察组间ρ和组间ADF两个统计量。从本文表2、表3的检验结果 来看,Panel adf-stat和Group adf-stat均在1% 的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说明外资研发和 国内企业自主创新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从其他的检验指标看,无论是在没有个体效 应,没有时间趋势的条件下或是没有个体效应,有时间趋势的条件下,还是在有个体效应、 有时间趋势的条件下,Panel pp-statistic、Groupρ-statistic 、Group pp-statistic都 在1% 的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无论是以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还是以专利申请数来衡量的 国 内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外资研发与国内企业自主创新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综合上述检验结 果,可以得出结论:在长期内,外资企业研发存量与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面板协整关 系。从现实经济看,外资研发主要从以下方面促进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是提升 当地产品的制作工艺,从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的角度,外国分支机构的调适性研发和某些针 对当地市场的创新性研发可以直接提升国内相关产业的工艺和产品水平;二是密切与本土企 业之间的产业联系,而产业联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1)外资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严格 要求、及时送货等,会激励国内供应商提高自己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2)外资企 业进入提高了对中间产品的需求,这会使本国企业获得中间产品上的规模收益。
没有个体固定效应,NOTR表示没有时间趋势。所有的统计量都渐进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原 假设是不存在面板协整关系。
注:其中,***,**,*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拒绝原假设,NOINCE表示没有 个体固定效应,NOTR表示没有时间趋势。所有的统计量都渐进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原假设是 不存在面板协整关系。
(三)外资研发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面板协整方程估计
在面板协整检验之后,需要对面板协整方程的具体形式做出估计,以判断外资研发对国内企 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具体影响效应。理论上对面板协整方程的估计一般采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 法(Full Modified OLS)和动态最小二乘法(DOLS),且在T∞时,FMOLS、DOLS估计量 渐进服从截尾正态分布。
但是,在实证研究中,许多样本数据的时间间隔T
Δyi,t=yiζi,t(β)+∑ps=1αsΔyi,t-s+∑ qr=1θrΔxi,t-r+vi,t(7)
实证分析中一般采用最大似然法来估计误差修正模型(7),通过估计方程(7)不仅可以得 到面板协整方程ζi,t(β)=yi,t-1-β′xi,t,还可以得到误差调整系 数(ECM)均值i的有效估计,从而得到短期向长期 均衡调整的速度和幅度,这种估计方法称为混合组间均值估计(Pooled Mean Group Estima tor, PMGE)。
本文运用混合组间均值估计方法PMGE,对产业层面的FDI与国内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协整方 程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见表4。实证结果表明,国内企业专利申请与FDI和消化吸收变量存 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在长期内,FDI对国内企业专利申请有正向的积极影响,其影响系数为0 .945,吸收消化能力对专利申请的长期影响系数为0.049,FDI是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 高 的长期原因。同样,以R&D学习度量的吸收消化能力lnfrd*lnAC 与专利申请的长期影响系数 为0.065,说明在长期内,国内企业技术开发人员通过对外资企业研发技术的研究和摸索, 经过不断地消化吸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适用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技术人员人力资本 积累对国内企业专利申请起到了明显的促进效应,外资研发是国内企业技术学习能力提高的 长期原因。结果表明,研发型FDI的流入会提高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高技能 人力资源与研发投资的进一步融合。在外资企业研发机构中服务的科学技术人员,可以近距 离观察外国先进技术,学习外资企业知识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经验和方法,通过积累大量的研 发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注:其中,***,**,*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表中回归系数是最大似然函 数ML估计的平均系数。
从短期误差调整项ECM来看,回归方程的误差调整系数为-0.52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 明这种调整的幅度为52.8%。如果短期内由于某种原因国内企业自主创新对FDI的反馈偏离 了 长期均衡,则存在自动的调整机制,使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回归。具体来说,在短期内,由 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外资企业采取技术手段对核心技术进行封锁控制,限制技术信息的共享 程度以及中国引进外资的产业政策调整等等,两者有可能偏离长期均衡关系。在方程(2) 中,误差调整项的系数为-0.795,说明短期内由于市场垄断以及技术封锁,外资企业研发 可 能会阻碍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企业人力资本和研发经验的 积累,二次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与本地企业之间产业联系的增强,这种短期偏离会逐渐向长 期的均衡关系调整,且这种调整的幅度为79.5%。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中国产业层面的外资研发与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数据,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 面板协整检验,并用混合组间均值估计对两者的面板协整方程进行了估计。协整检验表明, 无论是以新产品开发项目数,还是以专利申请来衡量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协整检验统 计量都在1% 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外资研发与国内企业专利申请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 长期内,FDI对国内企业专利申请有正向的积极影响,FDI是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长 期原因,其影响系数为0.945;同时,以人力资本度量的吸收消化能力与专利申请的长期影 响系数为0.065,说明外资研发是国内企业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的长期原因。同时,从短期误 差修正模型ECM看,误差调整系数为-0.52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短期波动向长期均 衡平均调整的幅度为52.8%。在短期内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外资企业技术控制以及引进外资 产业政策调整等原因,两者会偏离长期均衡关系,但在长期内,外资企业研发对国内企业自 主创新有积极的促进效应。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进一步激励和优化外资企业 与本土企业的研发合作,在制度上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是政府政策设计的关键。因此,对于 中国而言,一方面,需要通过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鼓励外资企业进一步增加在通讯、计算 机软件、电子、生物医药、半导体及自动化等新兴产业的R&D投资,并且,促进跨国公司研发 机构与本地科研机构在基础技术、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双发研发信息的共享程度和 产业联系。同时,在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强化本土企业的吸收消化能力, 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功能和质量上的拓展、创新,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二次创新能 力。只有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的技术水平较为接近的情况下才更可能发生双向 的知识流动, 否则知识不可能在企业间顺利地流动和吸收。另一方面,需要制定和完善针对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并不都是对中国有利的,其 负面作用也很明显。跨国公司通过在我国密集地申请专利,对关键性的技术实施严格地专利 保护措施,对本土企业设置了技术进入壁垒,增加了我国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的难度。因此, 在关系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支柱产业,必须加强对在华外资研发活动的规制和引 导,有效规避技术风险。
注 释:
①Pedroni(2004)证明,在一般性条件下,组内统计量和组间统计量在经过均值和标准差 调整后,渐进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因此可以用t检验值来进行面板协整检验。
②本文选取的样本是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基本数据。其中,国内大中型企业 的指标是用整个行业的数据减去三资企业的相应数据得到,而三资企业的研发数据是通过资 本存量公式将历年的研发经费支出转换为三资企业的研发资本存量而得到。
③本文仅列出差分面板检验结果,省略了水平面板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水平面板的单位根检 验表明所有变量都是非平稳变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冼国明,薄文广.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 究,2005(6).
[2]沈坤荣,耿 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 01(5).
[3]陈涛涛.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
[4]Glass,A.J.Outsourcing under Imperfect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 roper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Blackwell Publishing, vol. 12(5),pages 867-884, November.2004.
[5]刘志彪,张 杰. 从融入全球价值链到构建国家价值链:长三角产业升级的 冲突与和谐[J],产业经济学系讨论稿系列 No.060,2008.
篇11
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都可以用系统的方法予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是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指导下,充分选择和利用来自企业内外的技术创新资源,把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获得实现技术创新绩效为目标的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成功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保证,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以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为背景。企业在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几个有关知识的问题:第一、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第二、企业是否能形成一种有效的知识组合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第三、在既定的技术创新战略下,企业是否存在闲置的知识;第四、企业能否发展一种方法使之能在获得支撑未来技术创新战略的全部知识。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本质分析
技术、技术能力、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一组相关的概念,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从知识属性来探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本质。
技术与知识。技术是包含两个方面的知识的载体,一方面是目的性知识,也即技术包含人判断客观世界是怎样的知识;一方面是方法性知识,即技术包含的人按照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世界的知识,由此技术具有实践的能力。纵观技术史可以发现,技术的演进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存量的积累的过程。
技术能力与知识。企业技术能力反映了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信息,并结合内部的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与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静态的企业技术能力是以知识存量的形式存在。
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是同一过程。知识的增长具有路径依赖性,而创新之所以发生关键也取决于人类的知识水平,技术创新首先是以技术知识存量为前提的,过去的技术知识存量决定了新技术产生的方向和路径,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更多的表现为动态的知识。
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寡和质量实际上表现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相对于技术创新结果而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更潜在的存在。技术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并为新的技术创新提供条件,而且由于知识的内在积累性,技术知识最终会升华为企业的技术能力的组成部分。
知识视角下的技术,技术能力,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既然技术能力是与技术有关的内生化知识的总和,表现为知识存量,而技术创新又是存量知识激活的结果,那么就可以合理地推断作为技术能力外在表现的,同时又作为技术创新内在的原因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是关于如何激活存量知识的知识。
三、知识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及结构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是指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联结方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的能力,知识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必须从四个方面去判断它的有用性:即是否能够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否能够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形成一种有效的知识组合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否能够保证在既定的技术创新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知识能够被高效的利用;是否能使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获得支撑未来技术创新战略的全部知识。
本文从知识视角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知识匹配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搜索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六种。
1.知识创造能力。知识的创造是知识积累的基础,积累的知识反过来为知识创造提供原料和方法,因此就知识创造的过程来看,知识既是创造的目的,又是创造的手段;知识既是材料,又是产品还是方法。知识创造能力是知识创新过程中的一组关于如何产生新知识的知识集合。
2.知识吸收能力。本文将知识吸收能力定义为狭义的,即知识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识别外部知识的价值,并将外部知识纳入组织知识库的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知识存量的增长,而知识存量的增长由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内部创造,二是外部引入。
3.知识应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是指将技术知识转换为产品、工艺并使内含知识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的能力。由此,可以认为知识应用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组关于如何驾驭技术创新过程中各项技能的知识。
4.知识匹配能力。知识匹配能力是对组织知识进行审查,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确定企业知识需求的能力。企业知识在组织中的存在方式是多元的,甚至是松散分布的。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去了解评价组织的知识存量,这是企业能够进行系统的技术创新的前提。与知识评估相比,知识匹配也有相当难度和风险,即使企业能够实现对内外知识的正确评价并不必然意味这企业有能力对内外知识进行适当的匹配,这突出地体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失败当中。由于未能进行合理的匹配,致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缺乏可行性,要么技术创新在经济上是难以完成的,要么取得的技术成果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由此,可以定义知识匹配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组关于如何评价组织知识以及如何实现组织知识和环境知识相协调的知识。
5.知识搜索能力。知识搜索能力为组织为获得可用的知识而进行的对组织内外的知识进行搜索的能力。构成搜索能力的知识是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一系列指导组织成员接近所需知识的知识。
6.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是技术创新中的一项基本能力,人的脑力劳动在整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知识整合是知识创造的前提,正是由于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涌现出来。整合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系列关于如何将技术创新有关系统化知识,这一系统化帮助企业完成知识在组织内的共享。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结构
知识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结构是指要素的连接方式,即技术创新能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显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能由上述能力要素中的某一要素构成,因为上述任何一种单一能力或者几种能力(不是全部)都不足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部要素投入的结果,任何一项要素的缺失会阻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现。那么是否在保证要素投入以外的条件下,全要素投入必然产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答案是否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整体性能力,是诸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意味着诸要素不仅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整体性成立产生关联,而且要和其他能力要素产生关联。事实上,恰恰是因为存在诸要素之间的关联,且这种关联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相变的临界点彼此加强才产生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整体性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本文用图3表示这种关联,六个要素分别通过5个双向的箭头和其他的5个要素相连,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存量的测度
对知识存量的测度,本文借鉴罗正清、和金生面向技术创新的组织知识存量测度,从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强度三个方面测度组织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
1.知识深度。本文将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深度定义为存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的不同学科的知识所处的阶段。知识深度反映人对事物认识上的一种递进关系,这种递进是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规律的一种更深刻的见解。
2.知识宽度。本文将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宽度定义为技术创新系统内不同学科知识跨越的范围。世界上没有一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是由一个学科的知识完成的,即便是技术知识本身也是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产物。
3.知识密度。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密度是指技术创新系统内某一特定深度和宽度的知识的富集程度。由于知识又不能脱离知识载体游离地存在,而知识载体是分布的,那么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各种知识的密度自然是不一样的。知识密度的不一样导致知识在企业的分布式不均匀,知识的不均匀分布为知识流动带来了可能,也为创新提供了条件,知识富集的领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形成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而知识贫乏的地方被迫进行学习,补齐知识短板。知识密度解释了为什么同是技术创新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方面却很不一致。
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的存量是由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密度共同决定的,由此知识具有分布的性质。笔者认为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存量和知识分布是同一概念,前一个概念强调知识的总量,后一个概念强调知识的结构,都是技术创新知识量静态的反映。
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模型及其产生演化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模型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知识协同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模型,如图4所示,模型分为要素层、结构层和机制层。
从要素层和结构层来看,模型的主体部分是由六个分块组成的圆柱体,圆柱体代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六个分块代表技术创新系统的六个能力维度,分别是知识创造能力、知识匹配能力、知识搜索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圆柱体横截面上的阴影表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存量,知识存量由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密度三个指标共同测度;圆柱体的任意一个横截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势位,势位越高表示企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同时高能力势位携带的知识存量比低能力势位要多(用较重的阴影表示);
从机制层来看,围绕圆柱体的上升螺旋线(圆柱体背面为虚线)表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提升的机制,说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既是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过程,又是知识间协同作用的结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协同增长的机制中暗含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经历完整的知识循环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循环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提升的机制和路径模型是一个包括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和演化的整体。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与演化
竞争和合作是推动系统演化的根本性动力学机制,系统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就是通过合作和竞争来实现的,合作和竞争是协同的内在作用形式。系统要素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触发了系统的正负反馈环节,合作的要素通过正反馈彼此加强,使得两种要素的能量和信息同时被保留在了系统内;竞争的要素通过负反馈使得竞争的一方占据优势,而另一方被消灭,被消灭的要素所携带的能量和信息要么被优势的一方所吸收,要么被环境所吸收。合作和竞争的结果是系统的要素失去了独立性,要么通过要素的联合产生新结构,要么通过要素的吸收产生新结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的内在要素是知识,知识间也是通过合作和竞争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产生和演化的。知识间的合作以知识的互补性为基础,而知识间的竞争体现了知识间的替代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内的知识存在强烈的互补性,任何知识都无法单独完成技术创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互补性知识的合作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R&D知识,生产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管理知识和决策知识具有基本的互补性,任何一方面知识的缺失都会造成“木桶效应”,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积累,其他知识的增长也受到抑制。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结构来看,六个方面的能力知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缺乏某一方面的知识,会造成系统功能的缺失,系统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借鉴生产要素的替代性的定义,本文认为知识的替代性是指一种知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可以被另外一种知识替代。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的演化过程中知识替代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每一种知识都有其特有的生命周期,当一种知识进入生命周期的衰亡期,知识的解释力度和实践能力都下降,就要求一种新的知识来替代它。创新的本质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实现事物的发展。知识的替代性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和演化具有极其建设性的作用,新知识不但继承了旧知识的优点,而且拓展了知识的效用,优化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帮助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同时,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运用企业知识观重新认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质,深入发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的机制和路径,对指导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成技术创新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白瑶,和金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本质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33-36.
[2] 魏江,刘锦,杜静.自主性技术创新的知识整合过程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5.5(002):15-21
[3]史宪睿,林莉.知识集成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5.8:70-72.
[4] 徐向艺,徐英吉.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企业持续成长性的协同度研究 [J].东岳论从.2008.29(2):80-85
[5] 彭纪生.中国技术协同创新论 [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篇12
关键词 :有效需求;收入差距;市场分割;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3-0085-05
收稿日期:2014-08-10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有效需求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项目编号:J11WF16;项目负责人:周锐)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锐(1970-),吉林磐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鼻祖Romer(1990)[1]把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是技术进步。实际上,技术进步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度已达70-80%[2]。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创新缓慢。自主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路径。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自主创新可以提高产出效益,为经济的永续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Romer(1990)认为在市场利益驱动下,企业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促使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在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过程中,同其他商品一样,新技术的产出量由新技术的市场供求来决定。对此学术界对一个国家技术创新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学说:供给推动说和需求拉动说。“供给推动”说认为,创新活动的决定因素包括发现科学知识、技术机会、研究实验室的效率以及投资的机会成本等(Rosenberg,1974)[3];“需求拉动”说持不同的观点,认为一国或地区收入分配结构中,包含的中等和高等高收入阶层的需求规模和支付能力,是决定该国或地区微观企业创新活动的最根本因素(Zweimuller,2000)[4][5]。本文认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相比于供给推动来说,需求引致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是市场行为,获得创新收益的前提是创新的预期回报大于创新成本。企业的创新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转化为企业的创新收益,这就要求这个市场需求规模要足够大,进而企业才有研发创新的动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的新产品,其供给量的规模取决于该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当市场有效需求规模越大,企业就会扩大生产,其利润就越大,其中技术效率高的企业利润增长就越大(Zweimuller,2000)。因此,当市场需求有足够规模时,企业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获得更多利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有效需求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方向和数量上起到了关键性作用(Schmookler,1966)[6]。收入差距和市场分割是影响有效需求的规模与结构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内地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化的趋势以及严重的市场分割。2012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4,10年来基尼系数一直在0.4这一国际警戒线之上运行。郑毓盛、李崇高(2003)[7]研究发现,1978-2000年我国由于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所导致的效率损失高达20%。地区间的保护和市场分割严重削弱了有效需求规模的扩张和延伸。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加上市场被严重分割,导致了我国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对企业的创新以及高科技产品难以形成较大需求规模,进而转向对低端产品的过度需求,大大削弱了企业研发创新的动力,进而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理论分析
(一)有效需求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
有效需求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路径之一是通过控制自身成本及预期盈利水平来实现的[8]。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技术创新时所需的固定成本,二是假若创新失败时所产生的损失。国内外相关研究告诉我们,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失败率往往非常高,与此同时,技术创新的固定成本也是非常高的。一项关于化学、药品生产、石油和电子产品开发的研究表明,仅约20%的研究项目最终成功实现商业化(Mansfield,1981)[9]。针对三家企业(一家化学公司,两家药品生产公司)产品开发的深入研究发现,约有60%的项目达到了技术指标,30%进入商业化阶段,12%的项目实现盈利。所以,只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才可以摊薄其技术的创新成本。希尔和琼斯(2005)[10]研究发现Windows XP系统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药厂生产每片药的边际成本微乎其微。
有效需求影响技术创新的第二种路径是通过影响市场结构、技术创新的动力来实现的。市场需求规模对市场的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市场有效需求规模是市场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中,市场的需求被许多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所分割,但当某一个或某几个厂商联合时,固定的市场需求规模被其所占据,此时形成了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市场进入障碍是垄断性市场结构得以成形的主要原因。从需求方面看,进入障碍是市场有效需求规模不足,进而企业不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从供给面来看,忽略政府因素,技术障碍是一个企业进入的主要障碍,由于特定技术的排他性,其他企业没有此项技术也就无法进入该产品市场。这种因技术垄断所产生的市场结构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因为如果市场有效需求规模足够大时,其他企业就会增加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以便获取超额利润,从而实现技术新突破,市场结构转为竞争性市场结构。但是,有限的市场需求规模形成的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却有可能是长久性的。
市场结构对于企业是否愿意采用新技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改进产品结构,不断研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然而,在垄断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满足于固有产品的垄断利润,不愿意投入大量资本进行研发创新。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要想长期存在市场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支撑。
(二)市场分割、有效需求规模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有效需求规模在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状态下可以产生最大需求张力。但我国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采取保护措施,导致市场被分割成区域块状,无法实现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对企业自主创新产生抑制,同时市场分割的存在也会抑制居民消费动力,降低居民消费效用。
(三)收入差距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从有效需求视角分析,收入差距的变化通过需求规模和消费结构两条路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收入差距通过需求规模路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两种效应,即价格效应和需求规模效应。从价格效应看,收入不平等造成各个阶层对创新产品的需求不同,高收入者为了购买创新产品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提升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动力;从需求规模效应的角度来看,收入不平等所导致的人们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规模过小,企业要衡量创新收益与创新成本,进而削弱了企业开展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收入差距也可以通过消费结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收入不平等扩大使得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削弱,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趋向奢侈化,中等收入阶层对企业创新产品的支撑会弱化,这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层级不断拉大,进而阻碍了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合理的收入差距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有非常强的引致作用,这表明收入差距对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如王俊、刘东(2009)[11]在研究居民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的关系时,发现收入差距与技术创新的函数关系呈倒U型曲线,李平、李淑云、许家云(2012)[12]利用GMM方法也发现我国收入不平等与自主创新具有门槛效应。
综上分析,本文认为有效需求规模是企业决定研发创新的关键变量。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检验有效需求、收入差距和市场分割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研发所进行的投入就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研发投入大体上包括研发经费支出和研发人员投入两部分。本文将研发投入分为政府资金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我们将研发产出函数设定为:
其中,Pij表示i省第j年的一篮子商品销售零售价格指数,i为选取的省份,共29个。J为年份(1990-2011年)。
研发资本(RD):研发资本用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来表示。
研发人员(RDL):本文用科技活动人员数来表示。
政府资助(GK):本文用R&D支出中政府资金来表示。
本文选择的时间跨度为1990-2011年,相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区《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三)单位根检验
从表1可以看到,在1990-2011年期间,在5%的显著水平下,各个变量的水平值都接受了原假设,无法拒绝单位根过程,表明其为非平稳序列;但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拒绝原假设,接受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的结论,因此,该序列为一阶单整。
(四)协整检验分析
本文采用Johansen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选择最大滞后阶数为3,依次从3阶至1阶来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结果表明,1阶滞后期为最优选择。在1阶滞后期条件下,各方程拟合优度很好,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
从表2可以得出,在这三组变量中,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这同时也证明了三组变量存在协整关系。我们需要对这三组变量进行正规化,得到的长期协整关系见表3。
表3是以收入差距的不同选择,依次从总体、城乡以及地区差距分组检验的协整结果。下面分别对各变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分析:
(1)由回归结果可知,有效需求规模在不同收入差距变量选择下,都显示出对技术创新强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协整方程关系中,T值是十分显著的,也印证了前文的理论分析。从长期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有效需求规模对企业研发创新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能够给厂商带来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从而促使企业加大对先进技术的投入和研发。
但总体上,中国居民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居民消费结构仍处于较低层次,需求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拉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恩格尔系数来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特点,其中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2年的36.2%,下降了21.3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3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1978年为58.9%、2012年为39.3%,下降了19.6个百分点,35年间年均下降1.55%。但是,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趋势在近些年趋于减缓。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2000年以后始终维持在35%-39%之间,下降趋势较慢;农村居民由于消费结构滞后于城镇,进入2000年以后,恩格尔系数仍然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和90年代相比有所减缓,人们仍将大部分支出用于食物消费上。
(2)由回归结果可知,不同类型的收入差距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总体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抑制了企业对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说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是有重要作用的。但是,地区间的收入差距与创新却显示出了正向关系。本文认为,收入差距对技术创新存在门槛效应,即收入差距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是倒“U”关系。这也被相关学者的研究所证明。总体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超越门槛值,显示出抑制效应;而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虽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一差距仍在门槛范围,此时的收入差距对技术创新有激励作用。更直观的解释是,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存在强烈的首尝效应,即Porter(1990)[14]“老练、苛求的购买者”的消费需求偏好,他们对创新产品有很强的购买需求,这就刺激了创新活动的开展。而城乡收入差距的过度拉大,一方面制约了有效需求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整体消费结构的升级,不利于企业创新研发的开展。
(3)从三个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市场分割对技术创新有抑制作用,呈负向关系。但相对来说,抑制力度不是很大,这同时也说明自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后,我国的国内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4)资本投入(包括企业资金投入和政府科技资助)对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政府的资助产生了很高的贡献作用,可能的解释是政府的资助一般放在了基础性的创新项目上,起到了对企业或其他投资主体的引导作用,所以显现出了很强的杠杆效应。
(5)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的正相关关系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有效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表明企业作为创新产出的直接受益者,它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获得竞争优势,进而获取高额利润,自然会竭力提高研发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结论
学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决定因素的研究中,主要有需求拉动说和供给推动说。由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知,需求方面显得更为重要。收入差距和市场分割所决定的有效需求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在现实经济中,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潜在的有效需求市场规模太小,不足以引致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活动。在后续研究中,对有效需求规模指标选取可以从更多维度进行全面度量,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有效需求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应把视角放到如何刺激、扩大有效需求上,不再局限在政府科技资助以及相应的优惠措施,要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致作用。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调整城乡、地区和总体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平衡收入差距,提高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能力;要打破市场分割,实现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消费者支付相同的价格能够获得相同的效用,提高居民消费动力。
参考文献
[1]ROMER.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2]张玉瑞.专利战争[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3]ROSENBERG N. science, Invention and economic [J]. Economy Journal, 1974,(3):51-77.
[4]ZWEIMULLER J. 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s meets Engel´s Law: the impact of inequality on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0,(5):185-206.
[5]康志勇,张杰.有效需求与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来自中国1980-2004年的经验证据[J].财贸研究2008,(5):1-8.
[6]SCHMOOKLER J.Inven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7]郑毓盛,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J].中国社会科学,2003,(1):64-72.
[8]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8,(3):33-45.
[9]MANSFIELD E. How economist see R&D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1,(11):98-106.
[10]希尔,琼斯.战略管理[M]. 孙忠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0.
[11]王俊,刘东.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与需求推动下的技术创新[J].中国人口科学,2009,(5):58-67.
篇13
1.导向性原则。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是科技进步、知识转化、智力开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其产品中知识含量高度密集, 其经营运行和生产要素组合中,掌握科技知识的专业人员和研究开发投入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体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效应,要遵循导向性原则。
2.少而精原则。评价指标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关键在于对特定分析目标具有明确的含义,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能满足特定的目的和分析研究方法的需要。评价基点应定位于绩效比较,选择少数重要的影响因素作综合分析。
3.实用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得到应用,这就要求建立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即遵循实用性原则。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尽量避免形成庞大的指标群体或层次复杂的指标数,指标的数据要便于采集,计算方法要科学合理,评价过程要简单,利于掌握和操作。
4.动静结合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能够比较敏感的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既要体现当前技术创新的实际水平,也要能够预测技术创新潜力。
5.联系性原则。各个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其中,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相结合,可使指标体系有效地展示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潜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基本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上述原则及企业发展的特点,企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的内容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从投入(X1)、产出(X2)、效益(X3)、环境(X4)四个方面设四个一级指标;第二层次是在一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设立23个二级指标,其框架结构及指标内容见下表。
1.投入指标,主要反映其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投入。本指标下设7个二级指标,其中X11和X12用于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一方面反映其拥有的技术创新人员在该地区的比重,另一方面反映专门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在该企业的比重,是投入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X13用于研究与开发设备的技术水平可以用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表示;X14用全年研究开发经费投入额与平均技术人员数量对比计算;X15计算公式为R&D投入经费/销售收入,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指标值越大表明技术创新经费投入的强度越大;X16包括用于技术创新方面信息搜集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反映了技术创新过程中对于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X17用报告期技术创新经费投入额与基期对比(也可以逐年对比计算环比发展速度),反映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发展能力。
2.产出指标,反映各种要素组合产出的实际成效,是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本指标下设6个二级指标,其中X21反映技术开发成果的实际拥有量及在全国所占的比重;X22反映企业创新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X23主要研究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用当年研究开发成果中已经投入生产的成果所占比重表示);X24反映技术开发的速度,开发的速度越快,产品的更新速度越快,更新周期越短;X25反映科技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以用创新频数(年内创新产品数)、千人创新数量(创新频数/科技人员数)两个指标进行反映;X26用本年度的创造发明和申请的专利数量与上年度对比计算。
3.效益指标,主要是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应体现于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上,以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同时也体现于企业经营效率、回报水平、带动效应和成果转化上。本指标下共设置6个二级指标,其中X31用一段时间内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数量与该段时间内投放市场的总产品数目对比;比重越大,则表明技术创新的能力越强;X32反映新产品对于收益的贡献;X33用一段时间研究开发的新产品所能达到商业成功的比率(研究开发的新产品中已经投入商品生产并获得成功的数量表示);X34反映了技术创新活动对经济的贡献率;X35反映新产品进入市场并占有市场为企业获得的效益;X36可以用投资报酬率反映,该指标是用来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但由于技术创新投资也具有投资数额大,期限长的特点,因此,计算该项指标以评价其投资效果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4.环境指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环境也对技术创新活动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对此,专门设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环境指标体系。环境指国家和地区在科研资金的投入、税收、信贷、风险资金等政策上给予企业发展的优惠条件和导向,下设4个二级指标,其中X41主要反映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X42反映企业技术创新对外单位的依托程度(拥有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基地数);X43财政投入主要反映政府部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情况;信贷投入则反映金融部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及其对该项活动的支持力度;X44政策优惠指数反映了国家和地区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企业发展的优惠条件。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方法是指运用多个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的方法,称为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或简称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的过程不是逐个指标顺次完成的,而是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将多个指标的评价同时完成的;在综合评价过程中,一般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评价结果不再是具有具体含义的统计指标,而是以指数或分值表示被评价对象“综合状况”的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