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

篇1

2.1着力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要采取县级领导与部门挂钩负责制度,把任务分解到村,责任到人,以部门挂钩、群众投工投劳、社会帮扶的方式,大搞“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在2015年前全部解决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2.2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加强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的调查评价工作,认真组织编制《“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切实解决全县无供水设施、季节性缺水严重和水质污染严重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全县人口饮水安全。

2.3大力开展小型蓄水、引水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

切实抓好库塘安全蓄水工作,为春耕生产、抗旱减灾和城乡生活用水正常供应创造条件

2.4加强工程后续管护,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由于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多、规模小、分布面广,建后管理难度也大。能否使工程持久发挥效益、稳定供水,关键是看有没有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对此,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建立用水户参与的自主管理体制,确保饮水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健全完善投资体制,提高社会资金参与度

3.1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谁建谁管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利用民间资本兴办水利,努力拓宽水利建设的融资渠道,探索出一条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农田水利建设新路子,形成“以水养水,以水促水,以水兴农”运作机制。

3.2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稳步增长机制

要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中低产田改造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增加投入。

3.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建设资金

要切实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向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要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加强管理,规划在先”的原则,把水利建设基金、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攻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涉农资金整合起来,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4要进一步推进水价改革,形成有偿使用机制

要认真贯彻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以及农村税费改革有关政策规定,合理确定供水价格,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收费管理,以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促进节约和保护水源。

篇2

目前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水利建设。我国的城市中过多集中了大型水利工程,而小型水利工程多集中在农村。农村的很多地区尤其在西北部,气候干旱,缺乏水资源,资源有限难以应对人们的需求,使经济发展要到制约。因此,搞好农村水利工程至关重要。

一、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问题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工程管理滞后

生产责任制在农村的实施,强化了农民的个体经济的意识,缺乏集体观念,对于水利工程只知用水,而没人管水,在圩堤乱垦乱种和设池塘,在行洪河道设鱼网鱼断,产生了新的“两水夹一岸”的现象。农村水利工程粗放管理,有的灌区支渠用水混乱,出现了严重的“跑、冒、渗、漏”现象,严重破坏了水利工程。此外,因为近些年垦荒无度,减少了水体植被,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库库底出现较厚的淤积,承包者根本无法清淤,长此以往将严重破坏蓄水功能,还有可能引发洪灾。

(2)财政投入不足

因为农村地方各级财力不够,使农村关键的水利配套工程及小型水利工程补助受到制约。自从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即使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工程的投入和支持,但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不发达,无法投入更多的配套设施,不能如期启用某些工程,即使开工了要如期完成竣工验收也相当困难,就很难继续争取工程项目。

(3)农村基层水利管理意识淡漠,技术人员综合素较质

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新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难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近些年的水利工程的数量不断增多,而且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但多数水管单位不具备合理的内设机构,很多岗位都是非工程管理的,加之不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无法获得较好的效率。调查表明,多数高、中、初级工程技术人员集中在省、市属水管单位,但此类人才在各地水管单位都很紧缺,工程技术人员在所有职工中只有19%的比例。技术人员为数甚少,对水管单位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策略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办法:

(1)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若要建设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工程投资必须充足,中央需对各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的责任加以明确,敦促各级地方政府使其加大财政支出,维修并改造现有工程,并且为与当前水利发展要求相适应,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要加大。此外,地方政府要强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鼓励群众使其积极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

(2)将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3)大力普及节水浇灌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和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探究制定有利于节水浇灌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探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把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新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探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征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5)全面加强对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

要使工程建设达到有度的管理、科学的规划和有质的施工,一定要建立健全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还要具备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确保公正透明的工程建设过程,而且一定要有过硬的质量。若要搞好水利工程就一定要完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而且项目建设管理程序要规范化,确保公正透明化的经费管理、合理的工程施工和严格的项目管理,避免豆腐渣工程及面子工程的出现;此外,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要加强,避免事故和纰漏的发生,使水利工程真正发挥其作用,保证顺利进行农业生产。

总之,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1科学的利用各种资源

资源的利用是开展建设的第一步,只有将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才能对农村农田水利的顺利建设加以保证。首先是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近几年,水资源在我国农村甚至全国的利用都出现匮乏的情况。因此,在农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要首先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这也是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打下基础。对此农村方面要做的以下几方面:首先,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调查清楚,了解水资源都用在了哪些方面并且有无浪费情况。其次,一旦发现用水方面存在问题,就要立即采取措施,根据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以及整体规划进行方案的调整,建立相应的水资源开发整体方案。要引起注意的是,对地下水的开采不能过度,更不能污染水资源。还要注意资金[2]的利用。资金往往是项目建设中的动力所在,有很多项目不能被很好的完成就是因为资金的周转出现困难,资金是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基本保障。这就需要农村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对资金合理利用,不能浪费,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资金的来源渠道不断扩大,这不能单纯的依靠政府和国家,还要鼓励有一定资产的投资人来进行水利项目的建设投资。总而言之,只有资金通畅了,农村农田的水利建设才会更加完善。

2加强领导的组织管理

首先是对政府职能的强化,要做到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对于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始终是带头者,具体职责有:对各项政策进行调节,让农田水利建设可以顺利的按照政策推行;对各方面的关系进行不断的协调,尤其是水利建设与其他建设之间的关系;在建设实行中,时刻注意杜绝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在农村农田水利的建设中,只有政府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水利建设才会更加富有生机。其次,在农村农田的水利建设中组织领导小组,这也是为了确保水利建设中具有一个领导核心。在这个领导小组中,组成人员要熟悉当地的水利科学,最好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专家们。在此基础上,领导小组也要具备良好的责任心,争取在水利建设的各个阶段中都能认真的进行监督,不管是资金、技术还是项目的评估,都尽量把握好,为工程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最后,就是建立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相关机制。就我国目前的相关制度来看,内容缺乏很多重要细节,这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的改善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以“三农”为基础,重新调整制度。

3加入科技条件

新农村建设中对现代科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只用将科技合理的融入到农田水利建设当中,才能让水利工程建设更加充满时代感和活力。首先,要对农业节水技术加以大力的推行,上文已经提到了水资源对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资源缺乏就会造成工程出现桎梏。对于这种情况,首先就是对节水技术的重要性进行推广和宣传,让村民们从思想上理解到节水的重要性,才能在行动有所体现。在此同时,也要对表现好的群众加以表扬,树立榜样,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更多的群众融入到节水的大环境中。然后就是科技的研发。农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只有掌握了核心的科研能力,才可能很轻松的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政府将投资的力度加大,号召和组织高校专业学生、技术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大力参与,大家共同努力,让农田水利工程可以顺利的开展。

4在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中加入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在农村农田水利的建设中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通过宣传增加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在农村中,还有一部分的村民对农田水利建设不了解也不重视,这会对工作的开展带来影响。针对此类问题,民主管理组织就要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群众们认识到了“三农”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会对水利建设加以保护。还有就是对水利建设基础知识的宣传,让群众可以将知识运用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第二,就是对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3],要确立明确的管理者和管理权,管理者才会对工作产生积极性并将管理功能发挥到极致。

5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达到现代化我国才能真正的走入现代化,其中农田水利方面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保障因素。虽然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真正的将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科技条件融入到农田的水利建设中去,再结合科学的组织管理,做到“新农村新水利”,就能让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发展的越来也好。

参考文献

[1]唐书林.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J].科技风,2014(01):270.

篇4

2项目建设成效

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与“美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着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得全区农村水利建设全面提速。该项目计划投资2527万元,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在养贤乡的仁义村和张埂村实施。

2.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水利基础设

施向乡村延地头伸,夯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水利基础,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正承载着“美丽乡村”的更多期待与梦想。项目建成后将整治塘坝9座,新建及拆除重建小型引水闸10座,新建及拆除重建小型排灌泵站10座;渠道衬砌及硬化总长24.16km;农渠放水口330座,支渠放水涵70座,生产桥12座,过路涵18座;高效节水工程33.33hm2;排涝沟清淤整治23.84km;整修田间生产路8.16km;将水利设施配套到田间地头,呈现出渠成网、沟涵通、水满塘、灌排畅的新模式。

2.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工程建成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生产条件得以改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大大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014年底,项目区已发展烟草种植面积200.00hm2,产量375t/a;项目区有鱼塘近466.67hm2,通过小农水项目进行水塘扩挖和清淤,鱼塘养殖效益大幅度提高。此外,还引进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改变了当地群众种植单一作物的格局,现在通过小农水项目区的建设,种植的作物品种越来越多样化,重点推进以蔬菜为主的结构调整,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了农业农村增收的步伐,真正实现了“以水兴产业、以产业促发展”。

2.3增强抗灾减灾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该项目区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因部分水源及配套工程建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起点标准不高,许多配套建筑物没有完善。该项目实施后,将改善灌溉面积0.13万hm2,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1万hm2。项目区内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5%;排涝达到10a一遇的标准;桥涵闸等建筑物基本配套;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以上;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由0.75kg/m3提高到1.20kg/m3;农产品产量增加10%以上,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项目建设效益、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并通过整合涉农资金,使项目区的山、水、田、林与路得到统一规划,实现了田园化建设,整个工程成了自然环境的装饰物,美化了自然景观。

3主要工作措施和做法

3.1加强领导,强化工作配合

宣州区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政府办、水务、财政等部门及项目实施乡镇等部门参与的“宣州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建设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工程组和质监组,确定专人,深入工地现场开展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工作过程中密切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2规范管理,努力提高项目质量

在小农水项目实施中广泛推行“项目法人制”等六制管理,实行规范化管理和阳光操作;从材料采购、施工安装、监督检查及工程验收等方面严格把关,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力争打造精品工程,确保项目效益的最大化,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3.3整合资金、整体推进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相继整合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基本烟田水利配套项目、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美好农村建设项目等一批涉农资金项目,开展“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开展集中连片治理,以利于形成高标准农业生产基地,产生规模效益。

3.4完善制度,加强建后管理

一是在项目区所在村设立了水利村主任,聘任了村级水管员,明确了工作职责与工资报酬;二是制定工程管理、水费征收等规章制度,明确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三是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农民水管员的工资与绩效挂钩,其绩效工资、续聘等与工作业绩直接关联。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了水利管理机制。

4今后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4.1注重舆论宣传

要通过图片、文字、电视等多途径对小农水工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进行宣传报道,使全社会都知道小农水工程是一项惠及农民、惠及子孙的民生工程,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和管理。

4.2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为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需要做以下几项工作:1)提前谋划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如项目的设计、选点及招标工作;2)小农水项目要求不影响农户耕种和汛期防汛,尽可能避开耕种季节和汛期施工,特别是渠道和渠道配套建筑物工程,要求在农闲期完成;3)由于项目分散,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少,现有技术人员难以满足小农水项目建设的需求,需要充分发挥乡镇水利站、村级水管员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监管作用。

篇5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 T 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

(三)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结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 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篇6

 

吐鲁番市高昌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市,农民人均耕地少、水资源极度匮乏,资源性缺水区,面积1.57万平方公里,辖六乡三镇两场三个街道办事处,60个农牧区行政村。总人口2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97万人。乡村人口21.43万人。维、汉、回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74.36%、18.4%、6.89%。粮食播种面积0.81万亩,棉花播种面积7.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6.06万亩,其中,葡萄总面积25.35万亩。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509立方米,远低于全疆和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降雨稀少、空气干燥,年降水量仅为16.2毫米,而蒸发能力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属极端干早缺水区,被吐鲁番市确定为地下水超采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大量用水(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95%以上),造成我市缺水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市工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但是当前我地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却面临着工程的基础比较薄弱、水浪费以及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这几种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迎来了农田水利进行相关建设管理的黄金期。那么我们就要从创新的产权管理、对政府的职能进行转换、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以及培育良好的合作组织等几个方面来加强对农田水利的管理和建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田水利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各种水利相关的技术措施,从而对农业的不利因素进行改造,充分合理的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以及降水进行利用。进而对农田的土壤中的水分状况进行调节,来提高土壤中的肥力,保证农田的作物能够稳产高产;还可以调整部分区域的水情,防止各种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保证农业的生产得到全面的丰收。长期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地区农业生产乃至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供水标准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供水能力弱,农田灌溉无法得到保障,又导致引水、供水、配水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水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葡、粮、菜价已经放开,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葡萄、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就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前乃至今后如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尤为重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仅是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可持续水利灌溉保证。就如何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有序进行

 

要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全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统一部署,科学制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长远规划。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要改革耕作方式,培育、推广使用抗旱品种,发展旱作农业。要利用水文地质资料和现有耕地状况合理布局井位,科学利用地下水发展水浇农业等问题,用规划的形式明确下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农民群众、农村基层组织的意见,着力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明确建设任务、投资规模、预期效益,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

 

(二)创新投资方式,建立农田水利多元化投资机制

 

目前,我地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主要存在投资总量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两个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的新路子。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政府、农民、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提高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总体投入水平。一是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财政预算,保证政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事权和财政配比机制、合理的投资和分担机制,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二是积极推进农村经营组织创新,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国家投资的积极引导,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速实现农业水利化进程。三是鼓励群众筹资。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财政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充分调动农民自筹建设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三)创新管理办法,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利用率

 

要在摸清本地水利设施底数的情况下,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尊重受益群众意见”的原则,全面开展“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为特征的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一是加强技术支持。对改革后的水利设施建立档案,协助经营者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规划设计,有计划地组织经营管理者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等方面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强环境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干扰、破坏水利设施和妨碍经营者正常经营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对大中型水利设施要强化集中权,落实政府的管理、使用和维修责任;对小型水利设施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或群众参与建设和管理。

 

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

 

(三) 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棉花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四)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灌水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

 

篇7

 

从我国农村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的状况来看依然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因为农田水利的建设不仅要为农作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保障作用,还要满足人畜饮水等问题。如下对具体存在的问题简要阐述。

 

1.基层水利建设权责不明确。在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的职责分配不明确,造成了一些乡镇、村的基层小型水利工程长期缺乏管理,而使一些设备长时间得不到修理而提前损坏。另外,还会造成水利建设口号喊得过多,但是缺乏实际举措。特别是当农民收益降低的时候,造成他们对农业缺乏信心和热情,也直接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基层水利工程投资建设的积极性。

 

2.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由此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如某小型水库灌溉涵管漏水,在没有专家认证前,乡(镇)政府拿出资金进行维修,多年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致使枯水季节缺水灌溉,丰水期,水泛成害。

 

3.基层水利工程设计水平不够高。一些基层水利工程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造成了设计过于仓促,没有全面地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另外,设计方案还具随意性,设计图纸在施工的时候可能遭到随意的更换。

 

4.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隐患,如某乡(镇)田间灌溉渠道工程,属于农业开发项目,县(区)政府负责管理,但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造成工程完成60%~70%,停工一年多也无人过问,该渠道内80%沉积大量淤泥。

 

5.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前几年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粗放,造成过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县(区)部分农业开发项目,项目建成后,没有落实到部门单位管理,建成不到一年时间,引水渠道淤堵,泵站毁坏严重。

 

6.工程建设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过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如某乡(镇)群众集资兴建的小型水库,施工队伍不规范,监理制度不健全,施工前期存在着质量问题,致使建设进度缓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我们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将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加强监管、健全体制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水利建设变成真正的阳光工程、便民工程。

 

7.管理体制不完善,监理工作不到位。基层水利建设和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而且技术装备过差,人员素质水平不够高,缺乏维修设施的保障。各级水管单位的人员管理费用和工程维护费用不能够按时落实到位,甚至使水利单位入不敷出。最重要的是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和基层水利建设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从而造成了基层水利建设和管理没有一个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一些监理人员素质较低,缺乏工作责任心,没有监理经验,没有合理的方法和手段,造成了监理工作不到位,对工程质量监测不够。

 

二、改进农村基层水利建设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1.建立一个健全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和管理方面包括很多内容,也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对水利工程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施工程序和规范,并在施工工程中落实好,使得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2.加强对农田水利施工工程的监督管理。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建设施工时,就要对整个工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监督施工的每道工序、一定要求严格按章操作,并对其施工质量和效果进行检查,对于建设施工材料和设备也要严格检查,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效果和质量,使得农田水利工程能够顺利的完工。

 

3.加强对水利工程施工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对于一些资金欠缺的农田水利工程,政府和村里干部都要想办法筹集资金,加强村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一些小型水利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资金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管理,保证每分钱都能用到实处,此外可以通过对水利工程的受益民众收取一些合理的费用,用于当地水利工程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上面,增加水利设备的使用寿命。

 

三、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的对策

 

1.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首要是加强规章制度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惟利是图的人为破坏;其次是工程建设工程没有主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如小型水库的泄洪口等。

 

2.内业资料管理。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等应立项建档。

 

3.工程设施管理。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等级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

 

4.经费管理。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收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

 

5.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水利工程建设是效益长期的工程,因此建设规划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地方水利部门可以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实行短期培训等方法,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抓好工程建设中的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使已有的、在建的和规划中的水利项目都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效益,服务于民。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篇8

1 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农业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而水利设施是保证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只有做好农田的水利建设,才能够确保农业生产的旱涝保收,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只有找到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农田的水利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依旧相对薄弱。由于我国农村在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上均落后于城市,导致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我国农村,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建设于上世纪70―80年代,不仅工程的建设标准较低,而且经过长期的使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老化现象,大大降低了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功能,造成农田水利建设无法满足农业灌溉需求的现象。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现有的防洪排涝工程将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难以有效的抵御不良气候状况的影响,给农村的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次,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在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大规模展开的时期,由于科技条件的限制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在设计阶段未能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认环境状况,使我国部分农田水利设施成为了残余农药、化肥流入自然水体的渠道,对周围的水体与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水体的水质下降,甚至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威胁着周围居民的用水安全。此外,农田水利设施也可成为外界污染物侵入农田的渠道,造成农田土地的盐渍化,使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再次,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有资金投入不足的现象。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因此地方的财政收入较为有限,对水利设施的资金投入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导致水利设施的建设及维护力度均明显不足,同时也欠缺必要的技术力量,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功能,严重妨碍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的展开。

最后,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有管理混乱的问题。我国大部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成年代较早,存在有严重的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不利,投入补偿机制不足等,降低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功能,使水利设施提早出现病害,缩短了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此外,当前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过程缺少统一的规划管理,还会令农田水利建设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解决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问题的有效措施

2.1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力度

首先,应当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审批力度,制定完善的审批方案,并严格落实相应的审批制度,实现农田水利建设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促进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有序发展。

其次,应当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招投标制度。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招投标过程的控制力度,对参与招投标活动的单位进行严格的资质认证,同时重视招投标环节的管理工作,实现招标过程的公平、公开与公正,可以避免个别无资质的单位参与到招投标活动中来,确保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质量。而通过将争来规范化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过程,可以进一步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向着透明化、合理化的方向转变,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快速平稳发展。

最后,应当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施工质量。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过程加以科学的管理,通过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方式,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施工质量,延长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完善水利设施的使用功能,使农田水利建设成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2 灵活筹集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

首先,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并非盈利性的工程项目,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却能够对地方经济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当着眼于未来,设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为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问题提供良好的保障。

其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是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问题的有效措施。农田水利建设的根本目的便是通过调节水资源的分布状态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农业的发展。因此,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使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积极投资投劳,进一步促进农田水利建设水平的提高。

最后,吸收社会投资是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举措。将市场机制与经济政策引入到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鼓励社会团体与个人投资兴建农田水利设施,逐步完善民营水利的准入机制,能够起到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的作用,从而向农田水利建设注入充足的资金,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

2.3 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含量

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科技含量,能够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功能,增强农田水利设施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满足农业发展对水利设施的要求,实现农田的旱涝保收。为此,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时,应当不断引进该领域的新技术与新工艺,同时认真研究国内外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功范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使农田水利设施的设计更加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达到降低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难度,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延长农田水利工程使用寿命的目的,进一步扩大农田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最终全面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2.4 协调好农田水利建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农田水利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工程所在地现有的自然状况,从而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防止水利建设对环境造成破坏,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之前,应当做好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良扰动。而在工程建设阶段与工程的使用阶段,则应加大环境监测的力度,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农田水利建设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应的治理方案和改善措施,维护工程所在地的生态多样性不被破坏,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 总结:

仔细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滞后问题,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沈琪昌.基于新农村视角的我国农田水利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1,(12)

[2]黄少锋,齐福军.论强化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举措[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4)

篇9

一、引论

就近几年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来看,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研究成果最多,而这其中,强调如何开辟各种财源,从而使农民能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的研究成果是主流部分。然而,只要我们将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且不得不作为国家战略来考虑时,就意味着,我国农村的农业必定会以粮食生产作为最重要的部分。悖论恰恰也在此,从国家的战略安全的角度来看,粮食价格会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可能大幅上涨。所以,在这个大前提下,农民收入不可能短期内大幅增加。

单纯的增收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加法原理,也即考虑在既有基础上继续增加一定的量。然而,当我们发现这种加法原理在上述大前提下短期内无法实现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反向的思维是否可能。也即,新农村建设中,单就经济方面来说,我们能否考虑一种与加法原理相反的模式来达到加法原理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减法原理,简要来说,就是要通过减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从而使得其在现有基础上即使收入数量不往上扬也能实现实质性的增长。

当前对农民农业生产成本影响最大的就是农田水利。就我们的调查来看,当前农田水利普遍出现了十分严重的问题,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成本极高,农业生产的经常性减产甚至绝收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不断上演。因此,详尽地揭示当前农田水利困境的现状,并理解这种现状的形成机制,从而找到相应的治理对策,以达到改变现有困局,进而真正降低农民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实质性收入增长的目的就极为必要。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将以笔者在湖北省洪湖市汊河镇开展的农田水利调查来讨论农田水利与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汊河镇位于洪湖市中部腹地,东与小港管理区相邻,南濒百里洪湖,西倚洪排主隔堤,北接黄家口镇。全镇土地面积152平方公里,其中旱地38300亩,养殖水面35000亩,水稻种植面积38700亩。镇辖39个行政建制村(场、居委会),全镇实有总人口65320人。①

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三个:第一,当前农田水利的现状是什么,这种现状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二,当前农田水利现状的形成原因是什么?第三,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达到农民实质增收的良好局面?在叙述上,本文主要从两个部分展开,一方面则是从相对较为宏观的层面叙述汊河镇的农田水利现状,另一方面则从较为微观的角度,选取汊河镇的一个典型村庄进行解析。

二、农田水利投入的历史状况

农田水利的好坏与国家、乡镇和农户个体对其投入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这三重主体在农田水利的历年投入状况来察看全镇水利的兴盛与衰败。总体来说,无论是国家、乡镇还是农户个体,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基本均经历了“大量投入――维持――少量投入――基本不投入”这样一个过程,农田水利则相应也经历了“兴盛――维持――修补――瘫痪”这样一个过程。每个主体在不同的时期内,投入略有差异,详细情况我们下文分述之。

(一)国家、乡镇和群众的投入

我们先看国家对汊河镇历年农田水利的投入情况,见图1 。②由图1可以看出,在经过1974年至1980年的集中投入后,此后直至1990年,国家投入明显不足。

1990年以后因为两次更换新建泵站,从而使得有两个年度的投入较高,如果去掉这一因素,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段时期,国家投入也是严重不足的。也就是说,从1981年至1996年这一段非常长的时期内,国家对汊河镇的农田水利投入非常少,有些年份,甚至趋近或达到零的程度。而在有一定投入的年份,投入主要都用于泵站和涵闸的维修,仅泵站维修每年便在2万元至3万元左右。因此,即使投入,除泵站以外,几乎没有多少财力能用于其它水利设施如河道沟渠的维护与疏挖。

同样,乡镇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在1980年代以来也是持续减少,甚至有些年份也趋近为零,见图2。与国家投入略有差别的是,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乡镇在1984年前后还投入了几年,这基本上是体制作用短暂的延续,随后很快便开始减少了。1991年的高投入与泵站建设有关,实际上,在日常的农田水利投入中,乡镇已经持续走低,后几年更是一直为零。

而群众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则与国家和乡镇(实际上,这两个都可以看做是国家的投入)略有不同,见图3。

由图3,我们知道,从1973到1981年是群众对农田水利投入最密集且最稳定的时候,此后,整个1980年代,群众在农田水利上的投入接近于零,1991年的走高同样是因为建设泵站的原因。因此,实际上,这一阶段仍在持续减少对田间的农田水利的投入。1993年以后,投入开始逐步走高,是因为,经历1980年代的吃老本后,农田水利已经到了快要彻底崩溃的边缘,这种投入的暂时增加是农田水利死亡前的最后挣扎。据水管站的工作人员与乡镇领导介绍,此后一直到2008年,群众基本没有再在农田水利上投入。

(四)总体投入

将国家、乡镇、群众三者在农田水利上的投入汇总后,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汊河镇这一段时期内的农田水利的总体投入情况,见图4。

整个1970年代的农田水利投入除有一年投入较少外,其他时候都是稳定且持续地投入的。1980年代以后,波动十分明显,其中四个明显的波峰都与泵站建设有关,分别为:1983年投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720千伏的电排站;1988年投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360千伏的电排站;1991年投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310千伏的电排站;1994年投入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160千伏的电排站。如果去除这四个水利大件的投入情况,那么,从分田到户以来,全镇在农田水利的总体投入上,相较于1970年代,基本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进一步从每五年的投入情况来看,会更加清晰地发现农田水利投入的演变轨迹,见图5。

按每五年作为时间段来统计,我们从图6可以看出,就国家投入而言,1976年至1980年以及1986年至1990年这两个五年投入较多。1990年以后则是持续下降的。乡镇投入在1971年至1990年这20年间是较为平稳的,而在1991年以后则持续上升。显然,这种上升与国家投入在这一时期的持续下降是高度相关的。同样,群众投入的走势与国家投入基本相同,但这种趋势的内涵不一样。群众投入的两个走低的时间段,即1981年至1985年以及1991年至1995年,表明了与农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小型水利投入减少,也正是这两个时间段,小型水利走入了两个破坏性的时期。1981年至1985年这段时期,恰逢分田到户伊始,农田水利在汊河镇迅速陷入破坏的开始期。而1991年至1995年这5年则是小型水利毁坏的加速期和完成期。从总体投入的角度来说,两个波峰所表明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第一个波峰反映了投入较多情况下的农田水利的兴盛时期,第二个波峰则反映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吃老本后,对农田水利进行修补的时期,介于这两个时段之间的则是整个农田水利的维持时期,实际也是持续的破坏时期,而在第二个波峰之后的时间段,则反映了农田水利彻底走向了衰败。

(五)其他指标的投入

以上仅是从对农田水利的货币投入的角度来观察农田水利的由盛而衰的生命历程的,我们可以进一步从更加具体的技术参数上来观察这种由盛而衰的历程,如历年工程建设处数、历年工程量砌方、历年工程量投工、历年工程量完成土方等。

从图6可以看出,水利建设的在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此后除1987年出现一个波峰外,基本均呈下落态势。这进一步可以吻合,货币投入在1980年代以后的几次走高仅仅是因为单个较大型工程而致,而并非实质性的投入有所增加。同理,我们从历年工程量砌方也可以看出,见图7。

由图7,可以清晰地看出1970年代的辉煌与1980年代以来的衰败的强烈对比。一样的逻辑反映在另外两个指标上,见图8以及图9。

这两幅图都反映了1970年代的辉煌和1980年代以后的衰败的强烈对比。

(六)小水利的投入

进一步,为了考虑到有些年份的波峰段是因为大中型水利的修建所导致,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察与农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小型水利的投入情况。见图10。

小型农田水利的投工在1976年至1980年是非常稳定的投入的,土方的完成情况在1976年到1980年也处于一个投入的高位,两者的完成情况,在1980年以后均一直走低,这在1986年到1995年这十年中尤其突出。小型农田水利的建设完成情况图的背后表明,分田到户以后,整个1970年代建设起来的小型农田水利在1980年代以后的初期经历短暂的维持后,便开始逐渐出现问题。

(七)小结

由上叙述可以做出如下几点小结:第一,农田水利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第二,1970年代是农田水利建设的时期,1980年代是农田水利的维持与修补时期,1990年代中期,农田水利已经陷入崩溃。第三,与农业生产接触最直接的小型农田水利,在经过1970年代的建设辉煌后,1980年代初期开始发挥作用,以后便逐渐走向衰败直至1990年代中期,走向死亡。第四,这种农田水利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变迁背景,即体制的解体,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三、农田水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田水利的衰败与损毁对农业生产有着严重的影响。我们可以透过全镇历年粮食单产的数据来说明,如图11。

由图11,我们可以看出,从1964年到1980年这段时期内,粮食单产的变化并不是十分明显,粮食单产较低,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而1980年代这十年中,粮食单产实现了持续上涨的良好形势,且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而1990年以后,粮食单产开始出现波动,且波动的幅度还比较剧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继续看图12。

由图12,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在农田水利还没有大规模起步的1960年代,粮食单产是最低的。1970年以前,汊河的农田水利投入完成土方共2万方,工程4处,总投入约5.2万元。1970年代,农田水利投入大量增加,尤其是1970年代中后期,更是达到了顶峰,这一段时期,粮食单产较之1960年代有所上涨,但并不是十分剧烈。

可以说,1971年至1980年是农田水利投入的起步以及加速完成期,农田水利处于建设与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其作用还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这一段时期内,粮食单产基本较为平稳。1981年以后,农田水利开始发挥作用,粮食单产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到1990年时,粮食单产基本已完成了连续增长态势。此后,农田水利设施的逐渐毁坏,与农田水利投入的下降和剧烈波动,使得粮食单产也开始出现波动。这种波动表明,整个1980年代,经过1970年代的大兴水利,使得农业生产基本上做到了旱涝保收,而经过1980年代的吃老本,旱涝保收的局势明显开始受到天灾的影响,粮食单产不仅无法保证持续上升,而且开始在某些年份出现下跌。

这种关系在我们估算的图中尤其明显,见图13。由于1996年以后的数据缺失,因此,我们只能对此后的粮食单产根据村民的经验来进行估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自1990年至2009年这二十年中,粮食单产一直处于波动状态。这种波动并不是其他因素所造成,每逢粮食单产下跌的时候都是因为1970年代建立起来的农田水利体系的崩溃而导致无法调节雨水的丰与旱,特别是对于雨水较多的年成,由于河道沟渠淤塞导致无法正常和及时排水,造成大面积粮食减产甚至部分绝收。这在1996年、1998年、2006年、2009年四年尤其突出。如果说,1996年和1998年是因为特大洪水而导致雨水不允许排入长江外,那么,2006年和2009年的受灾则几乎可以看做是人祸。而且,可以预测的是,如果当前的河道沟渠淤塞还不改变,那么,这种受灾情况会成为常规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讨论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时,才会以农田水利为基本切口。换句话说,只要我们将农田水利建设重新搞好,使农民农业生产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从而使得粮食单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相比于1980年代更加稳步增长,或者至少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能够十分平稳地维持,那么,这就相当于是给农民增收了。

四、农田水利在水晶村的微观实践现状

在了解了全镇的农田水利的基本情况后,我们再从更为微观的层面考察农田水利更加细致的实践情况。本文以汊河镇水晶村为例进行叙述。

水晶村位于汊河镇北部,村部离汊河镇约5公里。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共1460人,310户。全村有耕地面积2848.58亩,每亩按1000平方米计算 ,③共有鱼池约820亩。水晶村是一个以小亲族为主要特征的村庄 。④因此,家族观念仍然比较浓厚。

水晶村的水系十分完善。主要由高汊河、五丰河、西城河以及与黄家口镇交界的返口河为主要河流。此外,便是与之配套的村内大小河流、沟渠共30多条。所有河道、沟渠在1970年代开挖好后,1980年代基本均可以通畅行船。因此,河道和沟渠不仅充当排灌的功能,实际上还充当了水上运输的水路功能。村内的河道与沟渠连通了村内所有土地,2848.58亩土地均没有留有水利死角,船只可以四通八达地通过河道沟渠往返于村庄。

高汊河开挖于1972年,1973年挖成,长约6公里,经过水晶村、颜台村、农科村、汊河四村,河水主要排往返口河以及五丰河,由于淤塞,现在高汊河的水主要排往返口河。再经由返口河排入南套泵站,经由南套泵站将水排出,然后入长江。高汊河原来深度大多均在2米左右,现在的深度约0.7米。所以,现在雨水稍微小一点时,河床就会出来,因而,也就无法行船,这不仅对需要水的时候的灌溉造成问题,就是不需要水的时候,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

五丰河开挖于1974年,1975年挖成。长约11公里,经过十八家、新学、金湾、五丰、颜台、曾台、沿湖、沙嘴、甘寺等村。五丰河水排往主干渠后,再经由南套泵站排出,然后入长江。五丰河原深约3米,现在深度普遍在2米以下,淤塞较为严重,但因为原来开挖的深度比较深,因此,目前对于行船等影响不如高汊河严重。

西城河开挖于1979年,并于当年挖成。西城河长约5公里,经过石杨、五丰、曾台、金湾、新学、水晶等村,河水排往高汊河,再经高汊河出返口河。西城河原来深度在2米左右,与高汊河一样,到2006年时,水深已不足0.5米,淤塞极其严重,基本成为一条死河。2006年,镇政府将靠近水晶村的一段,因其靠近高汊公路的缘故,疏挖了长约3公里。这样,这条河暂时得到了拯救,现在疏挖好了的这一段行船排水都十分方便。

对于水晶村而言,这三条河道是最主要的。此外便是散落在村庄内大大小小约30条河流、沟渠均开挖于1970年代末期。

高汊河靠近镇政府公路的地方建有高汊河泵站,该泵站排灌两用,但由于设计不太合理,对于水晶村而言,这个泵站起的作用被他们称之为“害排”,也即当他们需要水时,汊河镇南片高的地方也需要水,因为将水提到南片灌溉,这样,水晶村等北片村庄就容易缺水。而涝时,因其相当于位于河流上游,实际上不能很好地起到排涝的作用。因此,水晶村的水主要只能通过返口河经南套泵站排出。

水晶村的海拔在23.3米到24米之间,由于位置低,排涝从来都是其头等大事。然而,由于河道、沟渠淤塞甚至死亡,导致排水极其困难。下大雨时,全村约2000亩位置低点的农田均会被淹没。从1970年代末期开挖好河道沟渠后,由于初期即使不清淤也能河道沟渠通畅,因而,排水从来不存在问题。198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吃老本基本到了尽头,河道沟渠淤塞,此后,排涝就一直成为问题。

水晶村的排涝问题不仅仅是大的河道如高汊河等淤塞的问题,还有更为严重的是,村内约30条人工开挖的河道沟渠现在基本淤塞死亡,仅剩下不到5条村内河道在丰水时节还能行船。

五、灾害与巨大损失

我们前文的分析清晰地揭示出,1970年代农田水利建设起步之时,由于处于一个建设的过程中,粮食单产相对较为平稳。1980年代,受益于1970年代建立起来的十分完备的农田水利体系,粮食单产稳步上升。而随着农田水利的恶化,1990年代以来,粮食单产不断出现波动,说明了农田水利的衰败与死亡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生产安全。本节我们将以水晶村的角度就农业灾害与损失算一笔细账。

(一)农田水利恶化所造成的农业生产灾害与损失

水晶村的农田水利灾害主要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1996年是这近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洪涝灾害使得整个南套水系的水都不能往长江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次主要是自然灾害,但早已崩溃的农田水利系统毫无疑问加剧了灾害的严重性。水晶村的大部分农田绝收,部分高田亩产⑤平均也只达到150公斤。这种灾害的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当年整个水晶村基本靠吃国家拨付的返销粮度日。随后,还没缓过神来的水晶村又遭遇了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与此前一样,水也无法排入长江。整个水晶村受淹面积1000多亩,低田绝收200亩,减产十分严重,所有低田平均产量约每亩150公斤,高田产量平均亩产约300―350公斤。

如果说,1996年与1998年因自然因素本身十分明显而无法明确农田水利系统的崩溃对水晶村所造成的损失外,那么,2006年与2009年的情况则能充分说明问题。

2006年农历6月中旬时分,秧苗刚好插下约半个月,突然一场大雨,由于水无法迅速顺利地排出去,将水晶村的农田淹了15天。最后亩产平均只有350公斤。有意思的是,2006年的那次雨水还远不如1985年的一场雨水大,但1985年的情况是因排水快而旱涝保收,2006年则是减产严重。

2009年6月下旬,下了一场暴雨,整个水晶村受淹面积约1210亩,这一次水淹后,南套泵站启排2天后,水才开始从水晶村缓慢流动,其原因就是河道和沟渠的严重淤塞所致。最后的结果是,平均亩产约500公斤,减产约40%,全村总减产达到90万斤,按当年1元每斤的谷价,也就意味着仅此一项,水晶村的损失就达到了90万元!而90万元的概念对于水晶村来说,意味着可以将全村大小河道沟渠疏挖至少4遍!

如果算上其他年份比较小规模的受灾减产损失,1990年代以来的近20年中,整个水晶村因农田水利的崩溃所造成的粮食减产或绝收的损失至少在500万元以上。年均损失约25万元。

(二)农田水利恶化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上升

显然,受灾减产或绝收所造成的损失是显性的看得见的损失,而看不见的损失则是因大中型水利没用上,小型农田水利又无法发挥最大作用后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成本的攀升。

我们以该村吴姓组为例。吴姓组共11户,田的总面积118亩。这一片田共建有18座抽水的机墩。原来的成本就是2台柴油机,规格为12码195一台,8码185一台,这两台机子足够灌溉这118亩农田。随着农田水利体系的崩溃,农户之间的合作也已经瓦解。于是,便形成每户一台柴油机,甚至多台。这11户现共有柴油机29台,价格均在1200元左右一台,共有水泵18台,价格在300元左右一台,耕整机共11台,每台约1000元。如果是连片灌溉,只需一台8层水泵(价格在1200元左右)和35KW的电机一台(价格在2000元左右)以及4台耕整机即可。

因此,如果仅算净成本,并考虑折旧率,那么,每亩农田多增加了260元的成本。除此之外,还有因为这些机器需要维修、耗油等开支,每亩约平均增加180元的成本。因此,总增加的生产成本每亩在440元左右。由此测算全村耗费在农田水利上的平均亩增成本,总共约达到每年125万元左右。

就我们的调查所知,整个水晶村仅柴油机一项便大约达到700台套!因此,如果我们结合前述年均减产或绝收等灾害造成的显性损失来看,整个水晶村平均每年因农田水利系统的崩溃所要承担的实际损失达到150万元。所以,在过去的20年中,对于水晶村来说,其损失总量至少在3000万元以上!平均每年的户均损失达到近5000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这过去的20年中,损失在农田水利上的显性与隐性收入达到约10万元!

所有这些计算还都只是最保守的计算,因为,我们还没有计算因河道和沟渠的淤塞所造成的不能行船,从而只能将耕整机、柴油机等机械靠人工抬到田里所耗费的时间成本!如果将这一方面也计算进来,那么,隐性的损失还会攀升很多。但是,即使我们不考察这一方面,而只按最保守的损失计算,也足以说明问题。

有趣的是,对于整个水晶村的河道沟渠等水系来说,即使崩溃成现在的死亡或准死亡状态,也只需10万元左右即可将村内所有河道沟渠疏挖一遍,而这一次疏挖至少可以保持5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年均成本约2万元。

每年投资2万元搞活整个村庄的农田水利,使其恢复到1980年代的旱涝保收的水平,意味着可以为水晶村每年减少损失150万元,这种减少的实质就是相当于为整个水晶村每年增收148万元!更进一步说,投资10万元换来5年的农田水利的辉煌,可以为整个水晶村增收740万元!这即是我们所要考察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减法原理的诀窍所在。

但显然,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从整个汊河镇来说,还是整个水晶村来说,农田水利已经困境重重。那么,这种困境的背后又是什么更为深层的机制促成的呢?

六、如何做好减法

最后,本文将回到要讨论的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上来。如我们前文所述,所谓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即是要在增收困难的刚性条件下,如何通过减少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从而达到实质性增收的目的的道理。

就本文来说,我们要考察的重点是从农田水利的角度来讨论这一原理。农田水利是制约当前农民农业生产成本的最关键的因素。因农田水利的崩溃或濒临死亡边缘的困境,使得农民直接增加的因灾害而造成的显性损失与因农田水利的衰败而间接增加的隐性生产成本逐渐走高。以我们前文所计算的为例,农民每年亩均损失至少在440元左右。由此,一个家庭年均损失约5000元,一个村庄年均损失约125万元!

所以,我们的做法就是要减少这笔损失,从而达到农民实质增收的目的。因此,本文才会花很大的篇幅讨论农田水利在乡镇与村的现状、困境以及深层原因。

也因此,我们所说的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的逻辑机制,使得我们转移到考虑农业生产成本上来 ,⑥进而,我们将讨论的话题转换到农田水利上来。从这一点上来说,要建设好新农村,从农田水利的视角就是要将农田水利搞好,从而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成本。

如何搞好农田水利,实质上也就是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减法。

就洪湖地区来说,根据我们本文所述汊河镇的经验为例,我们认为有几件事是当下需要加快做的。

第一,洪湖市已经意识到排涝水利的公共性与公益性,目前已借国家大湖区排涝费的转移支付之机,将连村的泵站全部上收至市水利局统一管理。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做法,对于连村的泵站,以县级这个公权力的代表来统筹管理,就会起到十分良好的效果。根据去年以来的经验表明,原本走向失序与混乱的农田水利――泵站这一块,目前已经迅速扭转形势。现在的问题是,要继续加强这种统筹管理模式,千万不能再弱化或下放。

第二,泵站这一块已经盘活了,那么河道和沟渠怎么办?这是当下急需解决的最大问题。否则,目前的局面仍无法彻底改善,农田水利还是会大踏步迈向死亡!因为泵站搞好了,田间地头因划片承包的效果目前也还不错,但从泵站到田间的中间的那一段――河道沟渠,已经濒临死亡。我认为,河道沟渠的疏挖,要么农民主体、自己解决,要么政府主体、政府解决。除此之外,不要去寻求第三条道路。事实证明,寻求第三条道路,过分迷信市场化的做法是绝对会失败的。因为市场化的做法本质上就是根据市场原则来做的,它的目的是要盈利的。目前来看,农民主体与政府主体在洪湖地区还有结合的可能,政府负担大部分,农民负担小部分,设计一个合理比例,分摊一定的农业生产成本,然后由政府组织出面,合力将河道沟渠一次性全部疏挖好。

值得警惕的是,洪湖市目前正在探索“以林养渠,林水结合”的做法,这种做法本质上还是过于迷信市场化的产物。客观地说,这种做法也是在目前的困局下努力突围的无奈之举。然而,这种所谓的“制度创新”只能起到“饮鸩止渴”的效果。林业公司将树栽好后,承包期都是10至20年,而根据经验,目前林业公司所疏挖的渠道最多能维持5年。5年以后怎么办?正如某些领导干部所担忧的,5年以后想再次疏挖渠道时,用来疏挖渠道的钱可能还不够赔林业公司的树钱!

第三,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要完善。我认为改革不能调整过猛,不能搞笼统的“一刀切”,或简单的“切一刀”。对于乡镇水管站等事业单位,改革显然调整过猛了。洪湖市也已经意识到这种改革所造成的新的问题,将水管站再次上收至水利局势在必行,仍然恢复事业编制也十分必要。当然,这并不是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不应该改,从我们前文讨论的改革起点来看,确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但如何改,是公益性公共性方向,还是市场化方向,不妨先争议一下,再做出决定。事实证明,凡属公益性和公共性的事务,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都是走不通的,最终必然会以失败告终。最好的办法是,对乡镇七站八所实行分类改革,对于公共性与公益性最高的农技部门和水管部门,只需控制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局面即可,仍应保留其事业编制的性质。而对于其他可以推向市场的,市场化色彩比较高的如农机部门,则确实可以交由市场来解决。

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是当前农田水利中的纲,其他技术性的因素都是目。只有抓住了这个纲,才能纲举目张,整个农田水利困局才有破局的可能。只要农田水利能够突围,农业生产成本的下降也就在望,因此而造成的灾害损失的减少也就有了可能,新农村建设的减法原理也就有望成为现实。

注释:

① 数据来源:《汊河镇镇情介绍》,见汊河镇人民政府网站。

② 由于水管站几经改制,1996年以后的相关资料基本缺失,但可以肯定的是,根据乡镇、村组等干部以及群众的访谈可以知道,1996年以后至2008年这一段时期内,国家对该镇农田水利的投入持续减少,甚至趋近为零。关于数据来源,如无特殊说明,均来源于汊河镇水管站,下同。

③ 若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的亩均按1000平方米算,也即1亩实际相当于计税面积的1.5亩,下文均同。

篇10

一、目前景德镇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

1、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如某小型水库灌溉涵管漏水,在没有专家认证前,乡(镇)政府拿出资金进行维修,多年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致使枯水季节缺水灌溉,丰水期,水泛成害;

2、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隐患,如某乡(镇)田间灌溉渠道工程,属于农业开发项目,县(区)政府负责管理,但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造成工程完成60%~70%,停工一年多也无人过问,该渠道内80%沉积大量淤泥;

3、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前几年景德镇市部分地区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粗放,造成过早的失去其使用价值,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如县(区)部分农业开发项目,项目建成后,没有落实到部门单位管理,建成不到一年时间,引水渠道淤堵,泵站毁坏严重;

4、工程建设缓慢,老工程年久失修。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过程建设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如某乡(镇)群众集资兴建的小型水库,施工队伍不规范,监理制度不健全,施工前期存在着质量问题,致使建设进度缓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我们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将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加强监管、健全体制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水利建设变成真正的阳光工程、便民工程。

二、全面加强对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

要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自上而下,齐抓共管,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质量过硬,经得起考验。

1、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面发展。

2、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

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景德镇市近两年结合实际情况,正在认真编制《景德镇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此,要求地方,如乡镇、村一级在拟建五万元以上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如打井、建坝、扬水、拦河、修渠、排水、微滴灌等,首先申报,对工程地点、规模、投工、投资计划等,由乡(镇)水管站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施。

3、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

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依据审批工程的规模,建立健全资质认证制度,确保聘请具有一定设计资质的、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设计,严禁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不正当渠道获取从事水利工程设计的权力,设计图纸必须加盖资质证章方能使用;所有审批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必须经行政主管部门招标办招标。招标办组织建设单位和有施工准入证的三家以上企业或单位,依据设计工程项目进行投标,落实工程招投标制度,引进竞争机制,规范施工管理,明确工程投资,遏制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腐败现象,签定公证合同方可进入施工程序。

4、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和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施工准入证是指具有一定的水利施工技术和条件,达到一定的施工管理水平的施工企业,才能准许其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一种制度。以取得水利施工准入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施工人员为标准确定,施工准入证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并检审;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质监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质监员,施工单位的技术员随时配合质监员对工程各个部分进行检测,填写检测记录,特别是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如设备、水泥、钢材、试件、试块等能验证和影响工程质量的材料,双方共同到有关权威部门做鉴定,才能作为保证资料、必备资料和安全资料汇入施工档案,为综合验收和今后工程管理检验提供可靠真实依据。

5、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实行严格奖惩制度

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要以竣工报告形式报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同时施工单位也要报经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必备资料,汇总的真实完整资料一套备案。地市县水务局根据竣工报告和施工资料,组织有关设计、质监和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工程进行全面验收,通过听取报告、查询资料、检测实体、细查局部的程序对所建工程验收,做出该工程的综合评定意见,所有未经验收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和结算工程款项;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按建设程序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对年内新建工程项目进行评优,对被评为“优质工程”的凭验收证明兑现一定的奖励,同时加强宣传,形成一种狠抓工程建设质量的良好社会风气,对未按建设程序施工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报相关智能部门进行处罚,并通报批评和备案,特别是不按有关规范施工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的豆腐渣工程,严厉打击,决不手软。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质,因而不能以偏盖全的按一个模式或经验进行水利建设和监督管理,而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地质、气候和人文环境,建立和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体制,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日常生活服好务。

三、全面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优质合格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完成,为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要使其长期充分地发挥其经济效益,作为以后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一个参照示范的作用,加强对已有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1、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首要是加强《水法》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惟利是图的人为破坏;其次是工程建设工程没有主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如小型水库的泄洪口等;

2、内业资料管理

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等应立项建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以及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也应当妥善保存;

3、工程设施管理

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等级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

4、经费管理

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收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利用水利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目前景德镇市乐平部分乡镇成立了“理事会”,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用好经费,做好项目建成后期管理工作。

篇11

一、现阶段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的问题

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不同于大型或者中型农田水利设施依托主干河流或者是大型水库,对农田灌溉的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主要是分布于田间地头的一些沟渠以及小型的水库。这些小型的水利设施是农村小型农田赖以生存的根本,不仅能够起到灌溉农田的作用,在雨季还能起到排涝蓄水的功能,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农业的发展,所以小型水利设施对于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通过实际生产生活的观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弊端逐步的暴露出来,这些弊端严重阻碍了小型水利设施发挥其作用。

1.1沟渠和小型水坝年久失修

我国农村现阶段小型农田的水利设施主要是一些人工开凿的沟渠或者是小型的水坝,这些水利设施大多数是修建于上个世纪的产物,缺乏一定的科学和理论依托,灌溉排水的功能不是非常的优良,加之由于修建的时间过长所以其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田的灌溉工作。

1.2小型水利设施缺乏保障体系

农村的小型水利设施大多数是由农民自筹资金进行修建的,还有一部分是在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时期修建的,这些农业水利设施在建成之后缺少基本的维护工作。由于政府缺少专项资金的投入,农民又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维护的知识,所以这些水利设施很多时候都是使用时间不长就出现了管道堵塞、排水不畅通等问题,大大的降低了其使用的寿命,浪费了资源,浪费了人力[1]。

二、农村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些问题可以具体的归结为三个方面: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农村农户缺乏专业知识和投资欲望、基层干部工作不积极。

2.1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对于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的投资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对于主干河流以及大型水坝等大型或者中型的水利设施的建设之上,对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项资金的投入。因为缺少专项资金,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进程大大减缓或者是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小型农业的发展。

2.2农民缺少相应的管理知识

农村的水利设施大多数使用的寿命非常的短暂,并且不能够发挥出全部的作用。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小型的水利设施的建设主要是由农民自行设计并开凿的,这些水利设施很多都不符合科学的设计原则,从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农民缺乏专业的维护知识,不知道如何对水利设施进行定期的维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型水利设施的进一步发展。

2.3 基层干部工作不积极

基层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领导者和带头人,所以应该调动起全部的老百姓一起参与到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之中。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基层的村干部由于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重视非常的不够,不能够积极的组织村民,统一村民的思想开展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样会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加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对策

3.1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

针对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中农业水利的基础工作,政府应该加强对于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对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工程进行帮扶。同时,政府还应该设立专项的帮扶资金,加大对农村沟渠、塘坝的改造力度,确保有一定的比例资金用于改建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各级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列出重点项目、中型项目、小型项目,分清轻、重、缓、急,有

重点、分步骤地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突出问题,抓大不放小保证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条件年年有新的改善、同时,要建立合理的投资分担比例机制,依据谁受益谁投资和财政与产权相对等原则,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

3.2加强小型水利设施的产权转让工作,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

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应该建立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之上,要加强水利设施的产权转让工作,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放开放活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经营管理权、促进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积极性[3]。同时各级政府还要对于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短缺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做好协调工作,切实提高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质量以及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水利设施不完善不科学的问题,为小型农田的发展保驾护航。

3.3加强日常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保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稳定运行

在以往的生产实际中,使用寿命短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政府要加强对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的改革,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农民进行培训,使其对水利设施的养护工作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政府还要积极倡导百姓参与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中来,选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帮助其管理水利设施,从而达到增加水利设施使用寿命的目的。

结语:

农村小型农田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是保证农村小型农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之中依旧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粮食产量的提高,所以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应该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加强对于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寻找出有效的、科学的方法来改善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从促进农业的发展,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缓解我国的粮食压力。

参考文献:

篇12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资金相对匮乏

贵州农村地区小农水利设施大都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由于建设的标准低,运行时间长久,设施老化严重,导致配套及节水改造的任务相当繁重。在水利工程修建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建设资金的拨付同实际需求相差巨大的现象,资金的缺口不利于工程整修、改造的深入。

1.2 建设组织形式欠健全

就当前而言,贵州地区小农水利设施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态势,有一部分是政府主导修建的,还有一些是农村居民联户自行组织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单一,既有国土机构的,也有水利部门的;规划方案五花八门,缺乏一致性。另外,重复性建设,多头建设的情况加剧了农村小农设施的健康发展。

1.3 工程管理的责任不明晰

在改革开放之初,贵州省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农村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经济组织便不再充当小农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农村居民分散化经营及小农设施集体获益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除此以外,负责小农水利设施管理职责的机构历经多次改革,由于水费的收缴率低,导致乡镇级水利员工的费用缺口较大。另外,水户协会的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管理面极为有限。这些因素均致使工程管理的主体缺失,责任不明晰,权责不统一。

1.4 农民自筹能力低下

贵州省是农民人口输出大省,去外地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数量较多,使农民投劳折资的投入力较低下。伴随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村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而基层民众由于对一事一议的政策缺乏了解和认识,在思想上的感知较困难,造成一事一议难以获得成功,商议事项的效果较差。

2 强化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对策

2.1 建立健全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

为充分地激发农村居民投身于小农设施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可尝试运用“以奖”及“先建设后补贴”的激励模式。

首先,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需改变由财政部门投入资金后正式建设的传统做法,改为依照小农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修建标准等开展适度奖励的方案,推行多建多奖的原则,激发投劳投资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动性。其次,依照初期施行、竣工验收、按效补贴的策略,调动和激发农民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的自主性。

2.2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编制方案

要牢固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项施行的原则,妥善编制水利建设方案。在规划编制的初始阶段,需充分发扬民主管理的形式,号召广大农民建言献策,提升规划方案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可靠性,组织农田水利专家对方案进行合理论证,通过进一步整合规划,形成一套系统的、分阶段的实施计划,促进管理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方案一经编织成功,便成为项目安排的可靠依据,也构成农民出劳出资的有效条件,需严格依据方案的要求,发挥相应功能。

2.3 加强水利工程的招投标管理

对于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部门,要严把审查关,杜绝不具备资质的工程团队进行建设,以便于保障水利设施的品质。开展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必须秉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避免经不正当关系而出现承包问题,还需开展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

2.4 建立多元、平稳的水利建设投入体系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项目建设,必须有赖于资金的整合与优化,加强对资金规划的统一、搞好项目控制,以项目带动资金的整合与有序利用,将土地的开发、农业综合性开发等专项运用在水利项目建设的资金合理协调、统筹运用。

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财政部门应有所侧重地强化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补贴,形成稳健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不断地引领群众搞好小农水利设施的建设,另外,可增加纯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贵州省搞好农村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正视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新管理思路、管理模式,为农村的全面小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13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居世界第六位。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

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计建设标准低,工程年久老化失修,导致灌溉能力差,不能满足当前灌溉需要。

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

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加之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3.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三、加强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现代新农村,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实现人与自然地完美结合。

3.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滴灌技术。在果园中及大棚推广滴灌技术,在成方连片的农田中推广大田管灌技术。搞好渠道防渗、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及农民节水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