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从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合作交流模式的重要价值及作用
时展对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基础学科知识培养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探究意识的培养。初中数学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现阶段教学现状来看,似乎难以达到标准和要求。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确
从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依旧占据着教学主导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学习状态涣散。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步骤及设计都是教师安排好的,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只要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回答即可。就这一过程来说,学生始终处于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丝毫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当整个教学过程依靠外在压力推动时,教学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教师教学费劲,学生学习吃力,教学越发艰难。
(二)应用能力需要提高
初中数学考试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霸”的存在,他们基础知识扎实,应试能力强。但是在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些“高分低能”学生的特点,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一,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性格较为内向,与同学、同伴交流较少;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 ,应用能力较弱。如果回到十年前,这些被我们定义为“高分低能”的学生应该是标准的学习霸王,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成绩法则”、“分数标准”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教育领域人才的要求。全面发展综合型人才才是社会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除了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确、学生应用能力急需提高的问题外,目前初中数学教学还面临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的单一。众所周知,对于那些对数学课程兴趣不浓厚的学生来说,数学教学是极度难捱、极度枯燥的过程;加上教师亘古不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许多学生对数学课程开始产生厌倦心理。教师模式是课程知识传递给学生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如果教学模式不能吸引学生关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话,学生对相应模式下的课程知识也会提不起兴趣。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看到,虽然数学课程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从目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不管是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还是学生的学习状态,似乎都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这样一种背景和现状,就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说,不仅能有效丰富现阶段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同时还能加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以及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合作交流模式的应用,还能有效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主人翁”的意识,提升整个数学课程的课堂张力。
二、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及策略
从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来看,一种更新的、效率更高的教学模式呼之欲出。合作交流模式凭借其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能有效激发的优势,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下文论述中,笔者从具体教材内容出发,围绕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途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希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综合数学素质及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从知识内容及学生知识基础出发,合理选择搭配模式
合作交流学习模式又分为小组合作交流模式与专题交流模式。小组合作交流模式一般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在遇到较为重要且具有一定争议的内容与知识点时,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最好能有合理的固定搭配,如前后桌为一小组等)。但是就这种模式来说,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独立学习的自觉性有很高的要求,建议可以在一些概念性知识,如“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科学计数法”、“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等数学内容的教学过程来说,建议可以采取这样一种灵活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探究题目的合理设定,在保证教学质量和进度上,尽可能的从学生的具体知识构成出发;专题合作交流、探究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较少的教学方式,但是就专题合作探究模式来说,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但是就这类合作交流来说,教师一定要注意宽度与深度的合理把握,符合当时学生知识层次及逻辑思维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还应预留一定的弹性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作用与优势,建议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的时候应尽量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每个小组的水平都应保持在均衡,并且一定要注重优等生与学困生的穿插。
(二)教师角色的合理扮演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的角色较为固定,即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与组织者。但是在初中数学合作交流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应是灵活变动的。在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思路的打开提供一点助力,帮助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中信心和成就感的获取,如“探索规律”这一教学内容来说,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完全由学生单独完成的话,可能会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此时,如果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利用具体的数据为学生示范一些数据中存在的规律与现象的话,必然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思考、学习的效率;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引导小组活动,同时还应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现场观察,充分掌握学生的特点,为今后探究学习开展效率的提高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合作交流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来说,不仅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同时更是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措施。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教学的重心,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融入到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去,争取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施俊英.高职院校数学实验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刘兰英.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朱黎生.指向理解的小学“数与运算”内容的教材编写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篇2
随着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在逐渐适应进入社会的过程中,青少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是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同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成长的都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两者应该相互加强合作,推动家校合作教育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家庭和学校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但是,如何才能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是摆在家长和学校面前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首先介绍当前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谈谈新时期家校合作应该采用怎样的教育模式。
二、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干涉,家庭不参与学校教育,学校也不会参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上世纪建国初期,学校担负着培养青少年的所有责任,家庭并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学校成为一个封闭的培养系统。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青少年各方面的培养学校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并不是唯一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从六十年代开始,学校逐渐注重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合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从此拉开序幕,全国各地的学校也相继加强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中,人们大都认为学校是整个教育的主导者,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的进行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应该给与学校教育指导和帮助。这些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结合采取多了多种合作模式,如家长会、家访等,但是在家校合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现阶段的家校合作模式还不是很完善,家校交流方式单一,交流的次数比较少,很多学校只有在学期期末或者其中召开一次家长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这就很难形成真正的合作。单一的家长会的召开还没有引起一些老师的重视,家长会上一般都是老师在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上没有家长发言的时间,更谈不上相互交流。有些交流只是某在些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会请家长到学校交流,但教师一般都是对学生进行批评,责备家长教育不好,而不会跟家长沟通找出学生的问题,最终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
家校合作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政府部门、家长、学校对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目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政府都在注重经济的发展,教育为先的理念在很多政府部门并不存在,认为教育只是小事,经济发展才是当前主要工作。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导致了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教学,而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不足。有些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不准随便出入学校,家长更不允许随便进入学校,家长跟老师和学生都缺少交流。家长作为小学生的监护人,应该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详细了解,同时应该对学校的政策和计划详细了解,多与学习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合作。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孩子交给学校之后,认为一切都属于学校来教育和管理,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三、新时期家校合作教育的模式
家校合作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新时期家长与学校应该加强合作,克服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家长与学校应该改变对家校合作教育的认识,改变以往的观念。家长和学校都要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长要做好家庭教育,辅助学校教育的顺利进行。然后家长和学校要积极拓展交流模式,不能依靠单一的家长会进行交流,学校要想办法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完善奖励机制促使老师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合作,学校还应该想办法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如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家庭研究会、为家长提供和学校教育同步的教育书籍等。再次,学校要保证和家长交流的持续性,多采取一些措施保证家长跟学校能够时刻保持沟通,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校要畅通与家长交流的主渠道,学校可以让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各项活动,积极开展家访、校访等,家长也要积极向学校反应学生在家庭的表现,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四、结语
家校教育合作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新时期家长与学校应该加强合作,解决以往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家长与学校都要改变对家校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拓宽相互交流的模式,学校要畅通与家长交流的渠道,不能让家校合作局限于形式,要落实到实际中,保证小孩子的在学校与家庭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叶爱国.现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整合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18).
篇3
1.重要性分析
在世界经济大融合的背景下,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早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高校国际交流可以作为一个渠道和窗口,很好地展示中国形象,巩固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国际交流可以将中国的经典文化传扬到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此外,新时期深化高校国家交流与合作还有利于促进各国间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交流分享,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2.必要性分析
从世界整体形势来看,全球正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新格局,国际间的对话与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中国最高的教育机构,高校必须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而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就是加强自身建设的有效手段。从中国自身发展形势来看,中国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且取得了一定成就,各大高校应该抓住时机,深化国际交流,促进素质教育的早日实现。
二、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1.高校国际交流观念逐渐增强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将开展国际交流作为一项重点项目,并制订了详尽实施方案。如有的高校特别开设了“国际交流处”,专门用于处理本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事宜,还有的高校依据实际需求设立了“留学生管理中心”,为各国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都表明了各大高校国际交流观念正在不断增强。
2.高校国际交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高校国际交流深入开展以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首先,中国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大学生被中国文化吸引,愿意来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其次,高校国际交流的范围和内容不断延伸,由最初的汉语言学习,拓展到今天的经济、政治、科研、管理、教育等各大领域,几乎覆盖了所有专业领域。第三,高校国际交流的模式不断创新,目前已经打破了传统单一模式的桎梏,形成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等多种交流模式,为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的有效策略
1.打造差异化优势,与国外高校强强合作
目前,中国高校已经认识到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并将与国外院校合作提上日程,但很多负责人却觉得无从入手,找不到交流合作的切入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加强自身建设,打造差异化优势。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会吸引国外高校的注意,主动寻求项目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发展。例如,高校可以利用自己重点学科强大的师资力量,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该学科的科研项目,使自己的优秀教师与国外高校先进的设备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还能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
2.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队伍
深化高校国际交流,必须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培养一只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地走出去,进修、参观访问、参加国际化学术会议等都是提高教师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中国院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高端的论坛、会议吸引国际交流的优势资源,增加本校教师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最后,高校和教师要抓住现有的中外合作机会,主动学习先进理念和模式,提高自身的国际化水平。
3.精简出国手续,为高校大学生借鉴先进经验提供便利
目前,中国的出国手续办理非常复杂,很多学生在申请出国过程中,因为手续办理要多次往返学校和户籍所在地,如此耗费大量精力,并产生不满情绪。这对国内大学生申请出国深造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支持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出国手续办理中享受更舒心的服务,中国各大高校应该适当精简出国手续和流程,并明确出国申请需要提供的文件材料,让学生一次性备齐,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总之,高校深化国际交流顺应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潮,对中国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中国高校国际交流取得了斐然成绩,但客观来看,还需要不断深化和扩展。新时期,各大高校需要深入思考国际交流在制度、组织、资源、人才、模式、方法等方面的改进策略和发展方向,以更好地提高中外合作交流质量,促进中国教育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程玉敏.文化软实力与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战略选择[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篇4
一、幼儿不合作的表现
1.性格孤僻、内向
现今,大多数的家庭不像以前那样家家户户可以礼尚往来,因此,幼儿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独自一个人玩,很少和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交流、沟通,很少听到很多小孩在一起的吵闹声,他们害怕生人,久而久之,就养成幼儿不爱说话、性格孤僻的习性,总是一个人玩,缺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合作的机会。另外,好多家长由于太过保护自己的小孩,因为小孩子在一起难免会打架,因此,只允许他们呆在家里,不让幼儿去和其他的小孩子玩耍,造成幼儿不愿见到生人。
2.以自我为中心
每个家庭的小孩都是父母的宝贝,大多数一个家庭就只有一个小孩,他们说的话就是圣旨,在家中的地位至高无上,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例如:小燕开始独自在家里玩耍,随后来了一个小朋友小明,小明想要玩她的玩具飞机,便拿来玩,但是,小燕便一把抢了回来,还打他,说:这是我的东西,你凭什么玩,你玩你自己的。我们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小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小明看见别人的东西就想要,而不首先争取别人的同意就随便拿,而小燕则是不让小明玩自己的东西,缺乏合作意识。
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的措施
1.在学习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例如,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分几个小组一起讨论问题,来共同地解答某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喜欢交流的小朋友便开始一起讨论问题,从而让他们体验交流的乐趣,分享各自内心真实的感受,从而培养合作意识。“幼儿愿意与同伴密切合作。对合作感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幼儿与人合作的意识,也提高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要教育孩子们,引导幼儿之间要友好相处,团结友爱,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明白与人合作的好处。让孩子克服那种孤僻的性格,不愿交流的习性,从而变得活泼、懂得与人分享。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小孩子天性好玩、爱动,因此,游戏不仅可以使小孩子充满兴趣,而且更能起到教育意义。例如,六一儿童节快到了,班级就会组织他们表演一个节目,舞蹈《春天在哪里》,为了达到动作的一致性,小朋友们必须团结在一起,不能只顾自己跳,还要看其他的同学是否会这个动作,如果不会,需要其他的同伴来指导,这时,他们就会隐隐约约地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大家可以一起找对策、共同商讨。在他们参与这个舞蹈的过程中,就会很好地锻炼合作意识。同时也明白娇生惯养、自私霸道带给同伴的伤害以及造成班级的不团结,从而明白团结的重要性。那是因为他们的这曲舞蹈获得了第一名,让他们学会了友好对待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帮助和喜爱。
3.在幼儿的矛盾中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就我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来说,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常常会因为某种矛盾纠纷而争吵不停,有的会用武力方式解决,有的会向老师报告,有的则会只知道自己哭鼻子等等,唯一的矛盾点就是他们缺乏合作意识。例如:两个孩子同时想要玩某个玩具,他们谁也不让谁,你争我夺,这时老师就要开始引导这两个孩子,通过游戏,可以让他们共同来分享玩具,不是某一个人独自霸占。老师的这种办法既没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更让他们学会朋友之间的谦让与分享,互相尊重彼此,这种良好的品质,老师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解决孩子的矛盾问题时,要采取有效的方式,例如:表扬法、激励法等等。教师要肯定孩子,不管合作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要经常鼓励他们,从而达到幼儿与人合作的积极性。在他们协商的过程中,使他们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要有合作意识,懂得谦让他人,这样别人才会尊重你。
“今天的小孩子是新世纪的小主人,他们必须学会共同生活,从小就要懂得互相理解、平等交流。面对未来社会,要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竞争,而不是跋扈蛮横。”小孩子“不合作”所表现出来的习性,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加以教育,在合作中养成友爱、团结、谦让的良好品质,我们要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幼儿愿意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困惑三: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协调处理好差生和优秀生的关系呢?差生的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确实很差。
困惑四: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花费的时间长,甚至影响教学成绩,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二、几点认识:
1、在今天的视频中,中央民族大学的孙晓天教授也曾讲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性。确实,我们中国人在知识上不存在问题,但是我们的创造的能力是非常差的。
我们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必须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必需有这个意识,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具有创造力。
2、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没有充足的时间做保证,探索和交流是无效的。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8-0040-02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经贸合作、科技交流等愈来愈频繁,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之外。爆发于2007年底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可以说通过“蝴蝶效应”把这一危害的影响面进一步扩大。最终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绝大多数国家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入WTO以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和科技领域的合作项目也越来越多,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就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局面下,我们的经济、科技领域里的对外合作怎样才能做到效益的最大化,本文正是基于此,对如何做好境外科技交流的有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危机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成为全世界各国技术进步和共同应对危机的有力武器。虽然我国的实体经济在这次危机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特别是2009年调查报告显示,经济正逐步的复苏,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渐渐消退。但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对外科技合作已成为国际间合作的第二大领域;(2)建设创新性的国家和实现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发展也需要我们继续实施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3)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改造服务;(4)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外资项目在我国落户,既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见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可以有力地促进对外开放的成果,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也起到重要的作用。21世纪,科技国际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对外科技交流也将进一步与国际化接轨。
二、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与第三世界的国家的合作上,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科技合作和经贸合作基本上是完全封闭。1978年中国发展政策的转变,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也随之放开。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的同时,在很多项目上也陷入了困境。
1 政府间合作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政府对于科技领域里的技术合作长期一来一直坚持政府为主导、积极引进的策略,合作初期,基本上是政府问合作为主,企业或者学术科研机构自行合作的案例并不多见。改革开放初期,这种策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经贸、金融、技术、科技领域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间合作加入了过多的政治色彩,使得参与方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战略进行合作,所以出现了很多项目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另外,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往往投资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实效,所以在地方对外合作中并不能体现出应有的优势。
2 合作方式不能有效地整合国际资源
我国的对外科技合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发展模式,比如,技术贸易合作、召开国际科技合作会议、建立共同科研基地等等多种方式,这些合作的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际间合作形式的多样化,这些模式逐渐地显现出了对国际资源整合不利的缺陷,归根结底是没有建立完善规范的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由于缺乏平台支撑,我国长期以来合作的对象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市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市场重视不够,也缺乏相应地合作平台,这两个领域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又都是必要的,所以重视程度不一样导致了我国的国际间合作处于“一条腿走路”的模式,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
3 科技人才缺乏
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掌握科学技术的载体。从目前我国的对外合作来看,人才资源积累比较缺乏,尤其是地方政府在洽淡项目时,并没有属于自己的科技人才,往往是临时到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请专家进行评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存在,外来的和尚未必好念经。专家在各自领域里确实理论和实践知识都比较丰富。但是,专家们并不了解本地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情况,短时期内作出的评估未必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这就导致了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更有甚者,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中方合作机构上当受骗的现象,这都与人才的短缺十分不开的。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必须进一步建立人才开发和激励机制,只有拥有了优秀的科技人才,在国际合作中才能做到“有利可图”。
三、加强对外科技交流的对策和建议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对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提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更应该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扩大影响力,巩固合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积极地采取措施以促进我国对外科技交流的发展:
1 把对外科技交流的重点放在产业合作上
自从开展国际合作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再到企业等等各个层面上的国际科技交流基本上把重点都放在了研发上,纵然通过国际交流的平台、借助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前期控制不当,导致出现了很多为了研发而研发的项目。项目的科技水平和科技含量再高,要是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那么可以说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科技合作都是失败的。随着国际间科技交流的不断向纵深发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几乎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今后在国家宏观的调控下,应该继续放开对外科技合作的政策,使地方政府和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样一方面通国际合作实现了产学研为一体的合作方式,另一方面也大大地提高了中方合作企业或者合作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探讨对我国重工业、制造业以及其它一些
夕阳产业的技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正确区分科技合作和引进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交流合作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引进的层次上,所以大多数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基本上变成了从国外合作方买进产品和技术。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我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换来的却是对方已经淘汰很多年的设备或者过时的技术。如果确实需要引进对方该水平的设备,莫不如直接用交易的方式进行更为稳妥,以避免对方打着科技合作的幌子把一些淘汰的设备等卖到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水平,尤其是在一些前沿的科技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优势,甚至于在航空、高新技术上面我们已经走到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前面。只有正确地区分合作与引进的关系才能使我们在对外科技交流的过程中,占据主动,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利益。
3 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开展国际合作新局面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一些产业的科技水平也位居世界的前列,适时地转变合作的方式,转变合作的思维是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中国不再仅仅是技术和产品的进口国,很多产品已经遍及欧美市场和美国市场,比如,海尔电冰箱、电视机产品在欧美、亚洲、非洲等国家非常畅销,并且在多个国家建立了生产基地,可以说“Made in cbina”在国外已经具备了较大的知名度。可见,我国的一些企业在某些科技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领先水平,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在科研领域和产业发展方面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会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4 国际合作要注重张弛有度
篇7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与交流的现状
1.1 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氛围。受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总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灌输者,单一而又古板,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以及创新思想的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与老师之间就存在很大的隔阂,更别提双方之间能够敞开心扉,彼此交流。从而这种发展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许多学生养成懒惰心理,也不愿和别人交流,缺乏主动意识,久而久之在学习上就以得过且过、似懂非懂的心态开展学习。
1.2 缺乏深入研究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然而,在实际课堂上,由于学生缺乏敢于提问与质疑的勇气,使合作与交流在操作中常常遇到很大的阻碍。一些学生习惯了被动的吸收知识,一旦让自己独立思考问题,便会觉得恐惧与紧张,当然也包括一些不愿意去思考的学生。从而造成学生由于缺乏数学研究的精神,害怕或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与合作。
1.3 未真正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考试仍然是判定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把大把精力用在应对考试身上。不仅学生倍感压力,教师也分身乏力,无心多出时间开展合作与交流教学。往往一堂课,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教材内容例题、定义的讲解上,根本来不及进行沟通交流,只有在学生课后交上的作业中发现问题,不但获取的信息不够全面也不够及时。由于不明白在数学教学中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从而不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学生也没机会与他人交流,因此产生的问题便越堆越多,对学生的知识吸取产生严重的困难。
2 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篇8
从1895年台湾被割让后,两岸隔绝近一个世纪,两岸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同时两岸民众被隔离,相互缺乏交流和了解,产生了疏离感或误解。就台湾而言,在日据五十年中,日本殖民者试图消灭中华文化,推行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产生了巨大冲击,甚至培养了一批以李登辉为代表的认同日本文化的“皇民”。统治台湾后,特别是1949年以来,虽然重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大力消除了日本文化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极力培养台湾民众、反大陆的情结。在两岸隔绝,同时处于军事、政治对峙的背景下,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误解和隔阂进一步加深。近二十年来,虽然两岸不再隔绝,各项交流逐步展开,但李登辉和当局利用执政权,大肆推行“”政策,落实“”理念,两岸交流受到人为的阻扰,文化交流困难重重。台湾民众无从了解大陆,甚至受“文化”思潮的影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出现了混乱。如在李登辉时期,以乡土意识和地方意识为幌子,推行“文化”,编写《认以台湾》历史教材等活动,试图将台湾文化从中华文化切割出来,使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独立出来。在执政时期,则全面推动“去中国化”,岛内“文化”大行其道。李登辉和大肆操弄“文化”意识,经过近二十年时间的灌输,对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产生了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伤害。2008年重新上台后,停止了推动的“法理”和文化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活动,并加强两岸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当局一定程度上重视两岸文化交流,多次在重大场合强调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和融合,宣称要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找到解决两岸争议的出路。在两岸交流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交流更应该大力推动,改变相对滞后的局面,发挥其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独特作用。因此,两岸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化交流有迫切的必要性。通过两岸的文化交流,可以加强两岸民众的了解和相互理解,消除“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时增进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两岸文化的融合消除障碍。
2、扩大两岸交流的内容和基础,巩固两岸经贸交流的成果。
三十年来,两岸由隔绝到交流,并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两岸民众往来和各项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密切。无论台湾当局或岛内“”势力如何反对还是不情愿,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下,两岸交流已成为两岸不可阻挡的潮流。但三十年来的两岸交流,主要局限于经贸交流,根据岛内民调,大多数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中大陆的定位是生意伙伴,而非大陆对台湾的定位是亲人。显然在两岸经贸往来密切的基础上,必须同时开展文化交流,才能带来两岸民众情感上和精神上的趋同。尤其在当前两岸政治对话难以展开的背景下,更有赖于文化交流的展开,文化交流能突破和超越政治的障碍,促进两岸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又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此外,如前所述,上台后,虽然对政治对话消极回避,但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因此,在两岸经贸交流大开放的同时,文化交流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从而改变之前仅是民间性、偶发性的零散状况,真正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其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文化交流和经贸交流都是两岸交流与合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交流扩大了两岸交流的内容和基础,同时能够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和繁荣,巩固两岸经贸交流的成果,消除两岸经贸交流“物质化”、“功利化”倾向。
3、对两岸关系发展有重要意义。
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岸交流的深化和发展,也必然对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如前文述及,两岸隔绝百年,开展交流不过二、三十年,在这二、三十年中,由于岛内“”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两岸交流过程曲折,发展不平衡,发展方向不尽如人意,同时两岸关系波折不断。在这一背景下,文化交流的进行,对于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前两岸关系处于和平发展机遇期,两岸文化交流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内容和重点领域。伴随文化交流的深入进行,将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助于台湾民众形成中华文化认同,两岸的相互理解也进一步加深,这样岛内“”势力利用两岸由于长期隔绝而产生的敌意、疏离、对抗等不正常的意识而操弄两岸关系的空间缩小,两岸在相互理解中将逐步消除对抗和敌意,并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第二,虽然当前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是政治分歧,两岸关系的发展因政治上的分歧而遇到很大的阻碍,但当局只愿意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愿展开两岸政治对话,导致两岸关系难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如此背景下,两岸开展文化交流既能巩固经济交流成果,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治对话的缺失,文化交流可消除岛内“”势力的干扰,创造两岸更多的共同话题,为两岸政治对话和化解政治分歧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1、探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在的同时,化异为同,强化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虽然百年来台湾文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对中华文化有重要的贡献,中华文化在两岸均得到不同的传承和进步,两岸通过文化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中华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进一步升华。当前两岸文化交流出现了积极发展的势头,在这一情况下,文化交流应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作为重要方向,在两岸文化融合、进步的基础上,达到中华文化的创新和两岸文化认同的趋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探索和寻求两岸文化的相吸之处,同时尊重两岸文化的差异性,达到化异为同。就具体内容而言,两岸可开展戏曲、艺术、宗教、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可加强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的挖掘和交流,这些领域和内容是两岸文化中相同性很高的部分,通过交流达到融合与创新;在不同之处。由于两岸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领域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两岸民众在有的地方产生了巨大隔阂和误解,对此,两岸在文化交流中必须包容,相互尊重和理解,化异为同。
当前岛内“”势力虽然不能以执政权
推行“文化”,但是“文化”对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的影响仍在继续, “”势力也未停止对“文化”的推动。如何对抗“文化”,消除“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伤害,显然是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这不仅是为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也是对“文化”的反击。在过去近二十年中,中华文化受到“”势力的歪曲和打压, “”势力在文化教育领域肆意篡改中华文化的内涵,攻击中华文化,削弱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因此,在两岸文化交流中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打击“文化”。
2、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伴随经济与科技的快速进步,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便利的条件,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二者相互促进,合为一体,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两岸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大发展、大合作之际,开展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应当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两岸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产业,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两岸的文化产业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是一个互补的结构,两岸开展文化产业合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台湾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早。在创意、人才、研发、营销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大陆文化产业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广阔的市场、稳定的政策等优势。两岸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开展文化产业合作,整合两岸文化资源,推动两岸文化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不仅要开拓两岸文化市场,也可通过文化交流,共同构建一套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共同开发以中华文化为内容的国际华文市场。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华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两岸开展在国际上的文化产业合作将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这个市场包括语言学习、华文教材、出版品、音乐、电影等,国际华文市场应作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文化交流,广泛发掘中华文化资源,在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等领域,两岸共同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向世界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从而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华文化,改善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形象。
两岸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的意义有三,第一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了两岸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两岸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二,促进了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文化产业合作发挥了两岸文化的经济功能,实现了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的结合,因而文化产业合作是两岸经济关系的增强,也是文化交流层次的提升和向纵深发展的表现。文化产业合作的过程需要两岸文化认识的趋同,达到,化异为同,文化产业合作促进了两岸文化的融合和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因此文化产业合作推动了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消除了两岸经贸交流的“物质化”、“功利化”影响,使文化与经济成为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基础;第三,通过文化产业合作,打造了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品,随着这些文化产品的推广、传播,不仅两岸民众在享受这些文化产品时,潜移默化,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且也在世界上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风采和神韵,中华文化在两岸也在国际社会得到大力弘扬。总之,开展文化产业合作,使两岸经济达到互利双赢,中华文化得到弘扬,两岸关系健康良性发展。
在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第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涉及两岸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地域和各个民族,需要方方面面的动员、配合、支持与参与,通过文化参与合作,两岸共同做大做强中华民族文化产业,形成两岸携手在两岸和世界上弘扬中华文化的局面;第二,优化配置两岸文化资源和布局结构,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建立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机制,以市场化引导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三,在合作中,化异为同,尊重两岸文化的差异性,取长补短,相互包容,共同打造优秀的文化产品。同时积极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扩大产业队伍,培养一批领军人才等。
3、加强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机制。
从广义上而言,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应该包括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人类通过教育确立起自身的世界观、核心价值观以及文化观念等,文化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传承、创新和弘扬,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当前两岸文化交流过程中教育是重点领域。与此同时,教育也是岛内“”势力散播“”理念,搞“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修改教科书、将“”内容列入考试范围等。因此教育领域也是统“独”斗争尖锐的领域,对两岸关系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文化与教育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2009年的两岸经贸论坛上有精辟的阐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文化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教育给文化以生机活力,纵观古今中外,文化的光大昌明,莫不始于交流、基于教育。”贾庆林主席还强调了两岸文化与教育交流的重要意义,“两岸文化事业的进步需要交流,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来自文教交流的动力,更需要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支撑,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事业交流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大陆对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十分积极,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两岸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如1985年就开放台湾学生报考大陆高校,2006年开放采认台湾学历,2007年开放台湾高校来大陆招生等。相比之下,台湾当局对两岸教育交流合作的推动消极滞后。在主政时期没置障碍,阻挠两岸的教育交流合作,2008年上台后,相关政策有所放松,但对大陆学历采认、陆生赴台就读等教育合作重要政策,采取“三限六不”政策严格控制。因此两岸教育合作实际上仅处于单向交流阶段。事实上,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在大多数领域远未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在全球化时代,教育是一个高度竞争的领域,教育日益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和自由化。两岸教育界要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两岸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相互共享,为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拓宽道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滞后,使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篇9
二、抓住时机,形成合作的意向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习的难点、疑点或兴奋点处组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开启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1、在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心理,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认识百分数的意义。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中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百分数表示的意思。由于学生收集的百分数来源于生活,且形式多样,因此,学生发言踊跃。思维在争论中擦出火花,知识在交流中不断增值,情感在协作中和谐发展。虽然“什么是百分数这一抽象概念教者一字不讲,但“百分数的意义”这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融合着生活实例,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体验。
2、在思维的兴奋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走向深入,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的兴奋点或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学生能够保持探索的积极态势,从而产生合作探讨的欲望。
三、准确调控,创造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整合与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交往与审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倾听等参与合作形式。因此,科学地组织调控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首先,教师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选拔与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过一段时间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角色互换,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形式的角色上而不是实质的思维中。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在发表见解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其他学生要听明白别人的发言,不要因为觉得乏味等原因就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
另外,教师还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10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与交流的现状
(一)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氛围。受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总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灌输者,单一而又古板,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活跃思维以及创新思想的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与老师之间就存在很大的隔阂,更别提双方之间能够敞开心扉,彼此交流。从而这种发展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许多学生养成懒惰心理,也不愿和别人交流,缺乏主动意识,久而久之在学习上就以得过且过、似懂非懂的心态开展学习。
(二)缺乏深入研究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然而,在实际课堂上,由于学生缺乏敢于提问与质疑的勇气,使合作与交流在操作中常常遇到很大的阻碍。一些学生习惯了被动的吸收知识,一旦让自己独立思考问题,便会觉得恐惧与紧张,当然也包括一些不愿意去思考的学生。从而造成学生由于缺乏数学研究的精神,害怕或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与合作。
(三)未真正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考试仍然是判定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把大把精力用在应对考试身上。不仅学生倍感压力,教师也分身乏力,无心多出时间开展合作与交流教学。往往一堂课,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教材内容例题、定义的讲解上,根本来不及进行沟通交流,只有在学生课后交上的作业中发现问题,不但获取的信息不够全面也不够及时。由于不明白在数学教学中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从而不能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真正问题,学生也没机会与他人交流,因此产生的问题便越堆越多,对学生的知识吸取产生严重的困难。
二、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
(一)制造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氛围。合作与交流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这一过程中也绝对离不开教师这一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转变观念,学生担当多种角色,例如引导者、组织者以及合作者,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站在同一战线上,作为一名参与者,与学生一起研究、探索、发现与学习。教师要以平易近人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放下防备心理,从碍于老师的威严而服从转变为真正的敬佩而愿意听从。在开展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即提供有效指导。合作与交流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许多学生自小学开始并未接触过这种教育模式,因此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与交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价值,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直接感受这种学习带来的好处。同时教师作为协调管理者,在小组的分配中也要合理进行,可以遵从学生的意愿自由组合,也可按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各自特长,有效建立小组。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指导学生的个人目标与小组的共同目标尽量达成共识。
(二)提高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效率。开展合作与交流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教师在课堂上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在小组中明明看见成员都讨论得热火朝天,但是最终结果却是存在诸多问题。其实仔细研究也不难发现,学生看似表面的活跃其实根本就不是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可能正是借此机会明目张胆的讨论与教学无关的问题。另外,一些小组看似井井有条,分工合作也较为合理,但在实际过程中,学生一般都是单独完成任务,彼此之间不做任何探讨与交流,因此,成果不显著便是自然。因此,教师一定要制造适当的时机,提高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效率,让学生首先通过独立思考,等到一个恰当的时机,再进行交流。要使学生在和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学习中,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及擅长的方式表现在数学探究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以及主动性,感受到合作学习到来的乐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独立的个体,他能够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提出独特见解与想法,与小组成员共同分享,体验合作的愉快。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也能学会倾听与尊重其他同学的观点、评论。还能对共同研究的数学结果做出评议,从而极大的提升了学习成效。
(三)科学评价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成果。任何学习的动力都不免来自于激励的促进,激励又分为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前者是自我成功带来的信心,后者则是他人的肯定评价。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外在的激励,从而逐渐转变为自我的认识以及肯定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评价在这一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不管结果如何,评价都要建立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避免打击学生的自尊以及自信,让个性不被扼杀。其次,评价的前提是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教师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让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一种既共同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形态。如此一来,通过最终评价,学生既能够看到集体带来的强大优势,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对于学习有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掌握,让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理论知识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11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在本学期我在讲《纳税》一课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收集有关纳税的知识。在上课时,我叫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税务知识,结果学生个个拿出一本打印了厚厚的税务知识来汇报。可想而知,结果只能是学生不能尽兴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学任务也肯定不能完成。这就是老师在课前没有预先估计到的结果,因而,没有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配。
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篇12
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时会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改变是将教师以往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转换给了学生,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再是苦口婆心地灌输知识,而是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向,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把握掌控课堂中的每分每秒。但是这种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也有利有弊,尽量减少弊端扩大优势是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
一、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表达空间受到了局限性,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予学生与人自由交流的空间,两个人甚至更多人思想与思想的相互碰撞使学生思维和观点得到充分的散发,更有可能擦出创新的火花。那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观点得不到倾听的学生可以借此机会向同学们倾诉,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看法和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方法。最后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让一位同学用简洁明确的话语表达出他们一组学生的不同想法,再由教师指正或肯定,这样就相当于每一位学生都与教师有过对话交流,顾及到的学生更加全面。课堂气氛也从呆板枯燥变为活跃有激情。
(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难度不一,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使学生难以独立想出答案,倘若不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许多学生只能想出问题答案之一二,无法周全。这个时候让学生组成团队学习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新同学的加入就增加了新的想法,只要团结一心,真诚交流,集思广益,就能获得比自己单独思考全面得多的答案。同时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友好交流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对日后的工作和环境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
(三)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生眼中毫无新鲜感,学生对教学模式产生麻木甚至反感的情绪,认为上课就是老师讲自己听的过程,难以产生自主学习的念头,被动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的内容,这种方式吸收知识的效率比较低,很难达到教师期望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入课堂后,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配合同学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渐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高涨了学生的学习劲头。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弊端
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模式,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亦是如此,在充分展示其带来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隐患。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说笑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有些同学会钻这个空子,表面上是认真地讨论问题,实际上在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与同学谈笑风生,不仅严格违反了课堂纪律,还影响到其他的同学,浪费教师的良苦用心。时间久了会使学生逐渐丢失端正的学习态度,直接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对他人产生依赖性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体现方式是同学之间不断交流、商讨、辩论的过程,每个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判断能力都不相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小组中个别学生主导表达的现象,其余的小组成员因为自身能力和性格的限制在交流时言语比较少,甚至不想表达,认为小组里面有一个人能进行顺畅的表达和正确的思考就行了,习惯了被老师所忽略,渐渐对小组其他成员产生相当大的依赖性,倘若脱离合作学习,这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将会受到极大的考验。
(三)流于形式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被众多教师运用到课堂,但是有时实际产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人意,其原因归根结底是教师只是将合作学习的方式引进课堂,却没有通过实际行动将其优势达到最大化,没有真正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育中的重要性,让这种教育方法流于形式。
三、提高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一)强调课堂纪律,注重课后交流
展开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拟定一个严格且有效的纪律,要求小组内的学生相互监督,禁止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谈笑风生。在学生第一次犯错时给予提醒,若是再次犯错,可以在课后与该学生进行单独的交谈,交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语气的温和和言语的平和,学生经过教师耐心的指导教育后,一般不会再出现不认真上课的情况。
(二)合理安排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的组成是学生合作学习效率提升的关键,通过教师平时对学生性格以及学习能力的观察,将学习成绩好和成绩不好而且性格互补的同学安排在一起,这样在学习成绩和性格上都能很好的互补。在小组成员中明确他们所担任的角色,进行合作学习时各尽其职,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讨教交流,又不懂得问题就问其他的学生,实在没撤的时候再问教师。这样就避免了有些学生不参与讨论交流、感觉不受教师重视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
(三)深入理解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有些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难以接受这种课堂小组学习的新教学模式,又想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到其他教师课堂中听课、看相关教学视频等方法对合作学习方法有一个具体深入的了解,结合所看所想后就会明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让其不再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普及到各个课堂中去,就是为了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团队协作、和谐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有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才能更好更快的达到科教要求。
参考文献:
[1]董进波.走出误区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
篇13
1.当个人难以独立完成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圆的周长”教学中,组织学生操作实验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由于学生个人测量圆的周长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一组数据也难以发现内在的规律,需要合作交流才容易探求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样,合作来自现实的需要,合作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较明显。
2.当方法、结果容易产生分歧时最值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及全班的辨析、评判、争论能够引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感悟,从而体验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例如,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设计一道开放题:把一个正方形沿一条直线分成两部分,可得到两个怎样的图形?由于学生直观经验的局限,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分歧,此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深化,能使原有的模糊认识得到澄清,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合作交流的价值。
二、把握时机,形成合作的取向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交流的欲望,激起合作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在学习的难点、疑点或兴奋点处组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指向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由于学生个体认识、体验的局限性,对于学习中的难点,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在难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有效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较快地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学习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时,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往往很难完成,而组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探究,几乎每个小组都能探索出规律来。
在疑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促使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释放出来,在交流中产生互动,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思维的兴奋点处开展小组合作,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走向深入,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的兴奋点或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学生能够保持探索的积极态势,从而产生合作探讨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9岁,过了9个生日,可他爸爸今年三十多岁了,可也只过了9个生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为题悬念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一下子兴奋起来,学生不由自主地就开始了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
三、科学调控,体验合作的价值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间信息整合与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交往与审美,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倾听等合作参与形式。因此,科学地组织调控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首先,教师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并指导组长对组内合作学习进行有序地组织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过一段时间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实行角色互换,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形式的角色上,而不是实质的思维中。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获取、提炼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发表学术见解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其他学生要听明白别人的发言,不要因为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也为自己的“说”与“辩”打下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
另外,教师还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