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发热患者的护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发热患者的护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发热患者的护理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0例均为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15~65岁。退热时间2~4h 65例,5~7h 25例。

1.2发热概念及分型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常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

2发热时的病情观察

2.1患者发热时护士要严密的观察发热的类型及经过,看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的变化。

2.2患者由于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致使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常出现周身乏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高热持续期时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下降,全身不适,软虚无力。当患者退热期时则表现为:大量汗出,皮肤潮湿,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所以护士在临床护理中主要认真细致观察患者发热的反应。了解患者的感受,以减少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

3护理实施方法

3.1基础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每日测量体温,呼吸和脉搏4次。必要时可重复检测并做好记录。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应给予物理降温[1]。同时保持口腔清洁。早晨餐后睡觉前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更换衣物被褥。注意皮肤清洁和床单的平稳,干燥。高热患者嘱绝对卧床休息,低热患者适时适当休息保持室温适宜。环境舒适,肃静,空气流通,有需要的患者要带眼罩或降低室内亮度,及时擦除眼角分泌物。

3.2分类护理 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对发热患者根据不同阶段的发热特点和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发热时对机体的危害,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反应,有利于患者诊断和康复。

3.3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对于外感发热患者而言,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首选的降温方法,物理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俩种方法。用10%盐水冰袋降温持续时间长,冰袋内有水与体表面积接触大,当患者体温超过39.5℃要采用全身冷疗,可采用温水擦浴,乙醇擦浴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3.4药物降温 药物降温是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使用药物降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防止降温时出现虚脱或者休克现象[2],实施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3.5中枢性高热的护理 颈髓损伤易导致高位截瘫,由于自身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对温度的变化丧失调节能力[3]。易产生中枢性高热。用特制刮痧板或者瓷汤蘸食油或者清水刮脊柱俩侧和背俞穴。对疾病诊断明确,各种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高热不退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药,或保留灌肠退热,必要时配合中药汤剂。

3.6辨证施护 应用于外感发热的物理降温中辨证施护可提高降温效果及患者的舒适度的效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程序,对保证护理质量和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7心理护理 体温上升期患者突然发冷,发抖,面色苍白此时患者会产生紧张不安,害怕等心理反应,发热患者心理压力过重,这种持续的心理紧张不但不利于身体康复,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病症,以致于加重病情。魏安宁等学者认为[4],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与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不仅能调整患者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对促进术后伤口愈合和康复也有很大的影响。护理中应经常探视患者,耐心解答各种问题,尽量满足患者需求,给予精神安慰[5]。高热持续期,应注意尽量消除高热带给患者的身心不适,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患者家属应协助医生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心理压力。

3.8健康指导 患者患病期间应指导注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清洁通风,多饮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吃油腻刺激食物,出汗时更换衣物被褥床单,当体温〉38.5℃时,用清水全身擦拭或用酒精擦拭大血管处进行物理降温。年老体弱者不能一次降温太低或者出汗太多,以防止虚脱。高热患者护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高热患者的体温定时监测,每隔4h测体温1次,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②用辅助的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时应进行酒精擦浴或药物降温,降温30min后重复测量体温;③给患者适当补充些营养和水分,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热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差,但分解代谢却加快了,这样营养物质就大量消耗了,加之摄入营养不足,引起患者衰弱及病情加重。高热时机体可丧失大量水分;④口腔护理,长期发热患者,口腔内细菌易生长,加之维生素缺乏。易患口腔溃疡,故应加强口腔护理;⑤对高热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清洁皮肤,并叮嘱患者卧床休息。

3.9饮食护理 发热期间选营养高,易消化流质饮食,如豆浆,藕粉,果泥菜汤等;体温下降病情好转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蛋、鱼类及各种新鲜蔬菜;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者给予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类、牛奶等。

4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改革的深化,医院不单单只注重对患者病症的治疗,而是更多的关注对患者的护理治疗。舒适护理是集个性化、创造性、有效性为一体的。目的是让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在心理、生理上达到愉悦[5]。

从本次研究的成果来看,在发热患者护理中,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患者均在一定时间内退热,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的好转。护理人员了解和掌握不同发热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采用舒适分层护理服务模式,还可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玉梅,李秀成,王凤梅,等.瘫痪患者便秘致发热的基本特点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1995.04.

[2]段玉民,王书军,谷右天,等.骨科无菌术后发热的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J].中医正骨,2004,3.

篇2

1临床资料

本文共收集本院自1998至2003年因“发热待查”入院的病例127人,发热时间要求2周以上,至少有一次体温大于38度,其中男性69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41.5岁,感染性疾病71例,肿瘤23例,血液、结缔组织疾病2例,原因不明15例。

2护理注意问题

2.1热型及热程的观察

每位病人常规每日测体温4次,别处有高热均予记载,未明确诊断的发热尽量不用或少用退热药、激素,高热时尽量给予物理降温或外用滴鼻、塞肛治疗,退热后体温以虚线描述。通过观察发现,感染性疾病中驰张热27例,不规则发热17例,稽留热28例;肿瘤性疾病中,不规则发热15例,周期性发热4例,间歇性发热2例,稽留热、驰张热各1例,不规则发热占75%,血液、结缔组织疾病中两例均为不规则发热。发热时间以感染性疾病为最短,平均小于60天;肿瘤性疾病稍长,平均大于90天;血液、结缔组织疾病为最长,平均大于180天。

2.2畏寒、寒战与疾病的关系

败血症16例中,全部都有畏寒症状,12例出现寒战,约占总数的80%;肿瘤性疾病中23例中畏寒14例,占总数的61%。

2.3皮疹与疾病的关系

血液、结缔组织疾病中明显,两例全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表现不太明显。

2.4常规检查

血培养、尿培养、骨髓培养均在使用抗生素以前进行,连续两次以上,每次间隔2小时,有寒战时随查。

2.5护理

①消除精神紧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医务人员提供诊断依据。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②注意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的流质或半流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饮水大于3000ml,对不能进食给予静脉补液纠正水电紊乱,昏迷者鼻饲。③加强物理降温等对症治疗,38度以上行头部冷敷;大于39度用冷水或酒精擦浴。④不乱用药物,以免影响病情观察。⑤加强口腔护理,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躁,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故对不能进食者一天三次口腔护理。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注意体温、脉搏、寒战、皮疹的观察,以及各系统的病变。⑦严格按照标准做好分级护理。

篇3

1 发热过程及表现

引起体温过高的原因很多,根据致热源的性质和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较多见,主要由病原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目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一般发热过程包括三个时期:

1.1 体温上升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主要表现是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甚至寒战。体温上升有骤升和渐升两种,骤升使体温突然升高,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渐升使体温逐渐上升,数日内达到高峰,见于伤寒。

1.2 高热持续期: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主要变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1.3 退热期:此期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皮肤潮湿,体温下降可有骤退和渐退两种方式。体温骤退者由于大量出汗,体液大量丧失,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或休克现象,护理中应加强观察。

2 常见热型

各种体温形态称为热型。某些发热性疾病具有独特的热型,加强观察,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但必须注意,现在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包括滥用)或由于应用(包括不适当使用)解热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使热型变得不典型。常见热型如下:

2.1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炎,伤寒等。

2.2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疾病等。

2.3 间歇热:体温骤升到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体温又升高,并且反复发作。

2.4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等。

3 护理措施

3.1 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物理降温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物理降温是一种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的、安全有效的降温措施。可用于高热或有高热惊厥史的早期家庭护理。物理局部降温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 头部冷敷或枕冰袋:头部冷敷方法:将冷毛巾敷于头部,待毛巾变暖后更换; 枕冰袋方法:将冰袋置于额头上或枕于脑后,若没有冰袋可将冰块放入暖水袋或塑料袋中,如果情况紧急或没条件也可用冰棍代替。注意:冰袋与皮肤之间以毛巾或手绢隔开,以免患儿不舒服或局部组织冻伤。胸部及腹部不可放冰袋以防心率减慢或腹泻。(2)温水浴:将门窗关好不可有对流风或直吹的风,室温在24-26度之间。水温应比体温低1度,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 。托起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以5-10分钟为宜,半小时后测体温。注意:水温不可过冷过热,浴中需加水时应在远离患儿处搅动,病情重或精神、面色、呼吸情况不佳时不可做,浴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止。此方法是通过传导方式散热。全身可采用温水拭浴、酒精拭浴方式,到达降温目的。

药物降温是通过机体的蒸发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使用时注意药物剂量,尤其对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者应防止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根据医嘱给患者适当使用退热剂,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1) 口服退热剂:如阿苯片、泰诺林、布洛芬等。 (2) 注射退热药物:如赖氨比林 。 注意:所有退热药物必须遵医嘱执行;  两次退热剂使用必须间隔4小时(有高热惊厥可按医嘱执行); 新生儿不用退热剂(只须打包降温即可);用药后40分钟可测体温,检查用药效果,并做好记录。

3.2 加强病情观察:(1)观察生命体征,定时测量,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1或2次。注意发热类型、程度及经过,及时注意呼吸、脉搏和血压的变化。(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肿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有无解除。(4)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5)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篇4

中枢性发热应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常采用物理疗法降温。此疗法可降低脑组织代谢,减少脑组织耗氧量,减轻脑水肿。以往,采用传统的冰袋、冰帽降温方式,给护理人员带来了繁重的工作量,并对昏迷、失去表达能力的患者容易造成冻伤皮肤的后果,给患者增添了痛苦。2004年9月~2008年12月,我院(保定市第五医院)应用HGT-200亚低温治疗仪(三德医疗)治疗中枢性发热56例,效果满意,为使患者的体温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疾病以脑血管病(出血性、缺血性脑中风)为主,其次是脑外伤、脑部手术后。我院内科2004年9月~2008年12月共收治56例中枢性发热病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17例;脑出血31例,大面积脑梗死25例;年龄31~70岁,平均64岁。患者主要表现为高热(39~41℃,平均39.5℃)、无汗,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利,生命体征极不平稳。应用亚低温治疗仪治疗中枢性发热3~5 d。

1.2 方法

1.2.1 亚低温治疗仪的应用原理亚低温治疗仪采用微电脑全方位监控,具有制冷迅速、控温良好、体温下降平稳等优点。亚低温治疗仪通过制冷系统将人体产生的多余热量带走,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从而降低脑耗氧量,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减轻乳酸堆积、降低颅内压力;保护血脑屏障功能,改善脑缺氧;还能抑制白三烯B4生成,减轻脑水肿,抑制脑损伤后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1]。从而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率、提高治愈率并患者生活质量。

1.2.2 正确使用亚低温治疗仪亚低温治疗仪有冰毯、软式冰帽、左右2个输出管道,可供2例患者同时使用,每个输出管道都配有1个体温感应探头。在水箱中注入2 500 ml蒸馏水及95%酒精500 ml。将冰毯平铺于患者的躯干下,冰毯上加一中单,患者头部置于冰帽中,头部与冰帽接触部位以毛巾包裹,避免患者皮肤与冰毯、冰帽直接接触;将体温感应探头紧贴于患者腋窝内,然后打开电源开关,设置水温为4~10℃,体温为35~36℃,按“ON”键后仪器开始启动,主机立即显示温度,水循环启动。

1.2.3 疗效标准治疗3~5 d后,体温降至37.5℃以下为显效;体温降至37.5~38.5℃为有效;体温不降为无效。

2 护理

2.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在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过程中,要配合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低温状态下会引起血压降低和心率缓慢,护士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显示屏温度变化,准确了解患者的体温状况。严密监测呼吸频率、深浅及有无口唇、指甲发绀等低氧表现,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并保持在95%以上,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心电监护、血压、脉搏及血电解质变化,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2 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室温在20~25℃,相对湿度在50%~60%, 减少陪护人员。亚低温治疗仪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温度的调节,根据降温效果选择冰帽、冰毯或联合应用。控制降温速度,使体温不致于急剧下降,避免体温骤降而致患者寒战及心室纤颤。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2.3 保持患者体温恒定

患者体温越高、发热持续时间越长、体温恢复越延迟、发热发生时间越提前、高热再次发生次数越多,预后生活质量均越差[2],尽早应用亚低温治疗仪效果明显。经过降温,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达到预期的体温后,应观察一段时间,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后,才可逐渐停机。由于长时间的低温治疗也可加重脑缺血[3] ,对发热持续时间长,联合使用冰毯、冰帽的患者可先停用冰帽,适当延长使用冰毯的时间,但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4

患者最好取平卧位, 保证皮肤与冰毯充分接触,不能使患者突然坐起、激烈翻动和搬动,否则易出现循环不良、性低血压。患者身上不可戴有金属、硬物,以免弄破冰毯。

2.5 注意观察体温感应探头的位置

经常检查探头有无脱落或位置放置是否正确,有无弯曲及皱折。发现体温不正常应及时检查,予以纠正。亚低温治疗仪使用时间长的患者,应经常检查机器工作运转情况,如制冷水位有无缺失,应及时补充,以免影响亚低温治疗仪的连续使用。

2.6 基础护理

做好患者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护理,勤翻身、拍背,必要时使用气垫床,以防止肺部、泌尿系统感染及褥疮等发生。同时注意预防耳廓及枕部的冻伤。由于冰毯置于患者躯干部,背部和臀部皮肤温度较低,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发生褥疮、冻疮,应每1~2小时翻身拍背,更换,避免冻伤及褥疮发生。保持床铺干燥、平整,经常巡视患者,注意肢体温度、颜色,观察末稍循环。配合使用冬眠合剂,保证患者安静,避免寒战。确保体温达到有效治疗要求。

2.7 应用亚低温治疗仪的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避免滥用。对70岁以上或原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慎用,治疗期间须重点监护。争取早期应用,越早疗效越明显。严格控制降温与复温速度,在体温降至或恢复至35℃时,可维持2~3 h 再继续降温或复温。注意控制体温不低于32℃较安全,降温过低易出现寒战。复温过快易出现颅内压“反跳”骤升或酸中毒等。

3 结果

亚低温治疗仪用于中枢性发热,治疗时间一般为3~5 d,体温降至正常。显效48 例,有效5例,无效3 例,有效率为94.6%。

4 讨论

中枢性发热多因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导致脑水肿,影响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和散热中枢功能障碍而出现发热。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对于中枢性发热患者,尽早使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效果显著,能降低发热对脑组织的损害,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缺氧,保护血脑屏障,从而降低病死率,减轻致残率,提高治愈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医患冲突,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亚低温治疗仪操作简单,温度恒定,自动调节良好,无一例患者发生冻疮。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9.

篇5

2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分析

脑出血患者的体温均比正常范围或以下,体温增高需排除患者出现吸收热、脱水热和中枢性高热等情况。感染性发热常出现在脑出血的昏迷患者中,感染常发部位在呼吸道、泌尿道和口腔等处,一旦发现脑出血患者出现发热,需及时找出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1]。

2.1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是脑出血患者常见的感染之一,特别是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道黏膜类损伤,导致细菌逆行发生感染。同时患者进行激素类的药物治疗,会降低机体的抗炎抗病能力。抢救患者时,由于病情急迫,部分医生来不及进行无菌操作,势必会引起泌尿系感染。

2.2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已经成为脑出血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因素,需予以高度重视,肺部感染的原因有:患者的年龄偏大,降低了肺部的顺应性,增高了肺泡的通透性,呼吸功能不健全;患者意识不清,吞咽时存在障碍,并且颅内高压等会引起呕吐,致使患者出现误吸;患者的中枢神经发生功能紊乱,极易出现肺水肿;使用脱水剂会导致患者的体液减少和痰液粘稠。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患者痰液咳出困难,积存在气道及肺泡内,造成肺部感染[2]。

3护理方法

3.1紧密观察体温情况每4h需对患者进行1次提问检测,并做好体温记录,一旦发现患者的体温出现异常,需及时向医生报告。

3.2饮食护理脑出血患者常常出现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等的情况。有吞咽障碍或者意识不清的患者,可进行静脉补液或短暂禁食。病发后的3d左右可给予鼻饲。鼻饲前需检查患者的胃管是否已经在胃内,并将患者床头抬高约25d,保持患者头偏向健康的那一侧,再遵循操作流程对其进行鼻饲。鼻饲量需控制低于250ml,鼻饲时需放慢速度,从而减少因胃反流出现的食物或液体误入气管,鼻饲液温度需控制于40-50℃之间。注入食物及药物之后,都要用温水对胃管进行冲洗,从而避免因残留在胃管内的食物发酵变质,引起感染。鼻饲半小时内不宜对患者进行移动,以防患者出现反射性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

3.3躺卧护理脑出血患者处于昏迷时,常会出现舌后坠而阻塞呼吸道,导致缺氧。另外患者误吸呕吐物和口咽分泌物,均会造成缺氧。因此,护理人员需保持患者侧卧位或者平卧位,并让其头偏向未受伤的那一侧,放低患者的口角位置,从而有利于其口内的分泌物排出。

3.4留置导尿管护理脑出血患者因中枢神经遭受抑制,故对于刺激反应不会太敏感,常出现尿失禁或者尿潴留。因此,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围的清洁卫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需选用气囊性导尿管,并严格实行无菌操作,每天用0.05%的络合碘对患者的尿道口及其周围进行2次擦洗,再用250ml的生理盐水混合硫酸庆大霉素冲洗膀胱2次。另外,每周需更换1次导尿管,避免发生泌尿系感染。

3.5皮肤护理为预防褥疮发生,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护理,常见的护理方法有:保持患者的床铺干燥、清洁,每日清理患者的呕吐物和与排泄物;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按摩患者的骨隆突处,翻身时不能进行拖、拉、推等激烈动作;于患者褥疮多发部位放置衬垫,并对受压部位时常按摩,观察并记录受压处的肤色及温度变化,从而防止患者局部出现持续受压。

3.6呼吸道护理喂食或其他情况导致的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可采取咳嗽的方式,抵御患者的肺部发生感染。故对于意识比较清晰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鼓励其进行深吸气与咳嗽,从而将异物或排泄物咳出。而意识障碍患者则需定时对其刺激吸痰,吸痰时需要合理地进行操作,并控制次数,避免对患者喉部黏膜造成损伤。且各类操作均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预防患者出现肺部感染。

3.7保持环境安静脑出血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保持病房内环境的安静,不能时常搬动患者,并减少亲属探视,禁止在病房内出现人员喧哗的情况,从而保证患者能得到充足的休息。

3.8康复护理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后,可对其实行早期的康复锻炼,帮助其瘫痪的肢体能够活动。并时常按摩患者的肢体,保持其肢体功能正常,防止出现肌肉萎缩及足下垂的情况。恢复期需加强对患者机体的抵抗力和语言矫正等训练,从而帮助患者早日康复[3]。

4结果

篇6

传染病患者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现对传染科病患者常见的发热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传染病患者发热症状护理作一回顾性总结。

1临床资料

我科3年来共收治2400例传染病患者,男1810例,女590例,年龄6~53岁。其中伤寒57例,占2.37%,手足口病421例,占17.54%,肝炎307例,占12.97%,其他1615例,占67.29%。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问题,经过我们积极的发热症状护理,患者均能以良好的发热症状状态接受治疗。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2 护理评估

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发热开始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及其规律性,评估热型。

2.1 发热的一般伴随症状

如不适的皮肤温度、头痛、抽搐、全身肌肉酸痛、昏睡、虚弱、食欲不振、口渴、口唇干裂、皮肤干燥、颊面潮红、出汗增加或冒汗、寒战、皮肤起鸡皮疙瘩、尿量减少且色浓、脉搏快,呼吸急促等。生命体征:包括目前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其变化的规律性。精神状态:如躁动不安、昏昏欲睡、意识混乱的程度。皮肤与血液循环状态:如皮肤的完整性,皮肤有无疹子、皮肤的弹性、湿度、温度颜色等。

2.2 发热的相关因素

最近有无过度疲劳的情况,最近有无接近传染病患者,有无过度暴露于太阳下,是否授受放射线治疗与化学治疗。最近所处环境的卫生、温度、空气如何。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利尿剂、中枢神经抑制剂、抗抑郁药、血管收缩剂等。以及服药的间隔时间的最近服药时间,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的特殊性及各种疾病的影响,体温更易变化,因此,需评估他们的室内温度,居住环境,活动程度,对天气冷热的反应及疾病史,以判断他们是否体温调节失常。有无创伤,如外伤感染、手术。最近的饮食清洁度。既往有无白细胞减少。最近是否喝过烈酒或咖啡样饮料。

3护理措施

3.1 饮食与液体的摄取

向病人解释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一方面代谢增加,使各使营养素大量消耗,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并注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应依其饮食爱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并嘱其少量多餐,以增进食欲。指导患者了解摄取充足液体的重要性。除非有肾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限制。否则应保证每日入水量在300ml左右,防止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同时向患者解释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的原因。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指导病人在天热或运动或增加液体的摄取,防止中暑。若病人有脱水现象,应监测出入水量,并维持出入量的平衡。

3.2 观察发热的症状和体温的变化

让病人了解发热的早期现象,如皮肤发红、头痛、疲劳、食欲不振等。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时 4h一次,行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再测一次,直至退热后3d,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测量患者的摄入量和出量。如尿量、体重,了解体液平衡情况,监测病人血尿检验报告值,如白细胞计数、电解质等。

3.3 穿着与舒适方面

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病人寒战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注意调节宜温和环境。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体温上升期,由于寒战,室温应稍高些。环境应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直射光线,污染空气与知觉的刺激。

3.4 注意休息

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消耗多、进食少,故体质虚弱。休息可使代谢维持在最低的水平。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

3.5 口腔护理

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内食物残渣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由于维生素的缺乏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的溃疡,故应协助病人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减轻口腔干裂、口干、口臭等现象。

3.6 皮肤护理

高热病人在退热后往往大量出汗,故应随时擦汗,更换汗湿的衣物、被套、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应长期卧床者,还应协助翻身,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7 及时给予病人降温

一般体温超过39℃以上时才给予物理降温,包括面部冷敷全身冷疗。物理降温无效时,还可采用药物降温法,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4特殊人群发热的护理

一般小儿发热的护理:肛温在38℃~38.5℃,则减少被盖,多喝开水,使用冰枕;肛温在38.6℃~39.5℃,则给予解热镇痛剂,较小幼儿给栓剂;肛温在39.5℃以上,则给予温水擦浴,对3~4 岁儿童效果最佳。一般老年人发热的护理,使用冰袋快速降温,向病人宣教保健知识,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天热时不过度活动;穿淡色、质量通风的衣服;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补充液体;热时使用冷气或电扇;居住环境通风良好;同时,应让病人了解发热的危险性,症状预防及处理方法等。

5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并非寄生物成分或其产物直接刺激引起,而是通过后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内源性致热原所引起,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升高,体温调定点如同一标尺,如体温调定点升高,而实际体温低于此点,则病人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以此使体温升高来适应该调定点。当实际体温高于此点时,导致出汗,血管扩张,喜冷饮或用其他措施促使体温下降以符合该固定点,发热是传染病的突出症状,也是许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各种传染病的发热时间长短不同,程度不同,热型也各具特征,对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护理评估中要注意观察。

篇7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的52例风湿病发热症状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7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2岁,平均年龄(41±2.6)岁。所有患者均确诊患有风湿类疾病,为风湿病发热症状。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①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入院时每6h要测一次体温,若患者发热症状比较严重,则每4h就测量一次体温。经用药治疗体温下降3d后开始减少测量次数,转为24h一次。帮助患者测量体温时需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以及呼吸的变化。对于有呼吸急促、血压升高或者降低的患者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②口腔清洁护理。由于发热的患者唾液分泌量减少,造成口腔黏膜出现严重的干燥现象,加上内热原因非常容易产生口腔溃疡。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在患者每天起床后、临睡前以及进食后协助患者做好口腔清洁工作。一般是使用温开水漱口。若患者有口腔溃疡,则要叮嘱患者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③皮肤清洁处理。由于发热患者经过治疗开始退热后均会有一个身体大量排汗的过程,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勤更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防止皮肤长时间处于一种闷湿状态引起不适或引发其他病变。

1.2.2温度护理①降温护理。一旦患者的体温大于39℃,就不能只等待退热药起效,而需要进行物理降温,如用温水反复的擦拭患者的腋窝、腹股沟、窝等处,或者用湿冷毛巾敷患者头部,使体温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2]。②保暖护理。由于患者体温在快速上升过程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寒战现象,体温高而感觉寒冷。这时应帮助患者做好保暖工作,如给患者饮用温开水,为患者加盖较厚的棉被等。

1.2.3饮食营养护理①需要为患者补充营养和水分。由于发热时患者身体各种感觉都比较迟钝,身体各种元素也在短时间内快速消耗,大量消耗的直接结果是患者身体非常虚弱,免疫力开始下降,所以要为患者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②发热期间不能食用刺激性食物。发热患者由于身体脂肪、糖类和维生素、矿物质等快速消耗需要补充营养,但是这期间患者一般均没有食欲且肠胃消化功能差。若在这时患者还大量食用生冷或者油腻食物,那么除了会影响药效发挥外,还会刺激肠胃,引起食欲不振、呕吐或者腹痛等症状。所以,这期间,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食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若患者因为无食欲而不愿进食,护理人员应该鼓励患者从进食少量营养均衡、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开始,根据患者消化能力和食欲,逐渐增加进食量;必要时可以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营养补充。

1.2.4舒适护理①嘱患者卧床休息。由于发热时患者身体各种营养素大量流失,加上严重食欲不振、进食减少,因此很多患者在治疗期间身体都比较虚弱。而若在这时患者不好好休息而是不停的活动,将会增加身体的消耗,使患者更加虚弱。所以,这期间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多卧床休息,减少下地活动时间;高热患者尽量不要下地活动。另外,为了患者能够更好的休息,病房内必须要禁止喧哗,保持安静。②选择最合适的。风湿病发热症状患者除了体温不断升高之外,还伴有关节隐痛、肿胀等症状,很多患者因为发热体虚需要睡眠休息,而因为关节隐痛不能入睡。这时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一旦不舒服立即更换姿势,选择最舒适的,消除不适,促进入眠。

1.2.5健康指导护理健康指导主要是指导患者要养成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每天坚持最少摄入2500ml至3000ml的水;平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治疗期间要注意清洁卫生和保暖。除了让患者了解一些发热的注意事项外,还需要为患者及家属讲解风湿病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和诱发因素,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患者在住院期间和未来生活中更好的预防和控制疾病[3]。2结果

所有患者在接受护理和健康指导服务后均顺利痊愈出院,患者的满意度较高。3体会

风湿病是一种隐匿性极强的慢性疾病,疾病形成原因大多与遗传有关,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属于常见现象。由于风湿病患者在出现发热症状后其机体各种脏器代谢速度会突然间快速增加,造成身体糖类、水分以及脂肪等在短时间内大量流失。因此,患者在发热期间均会处于一种明显脱水和极度虚弱状态,若不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那么将有可能因为机体快速代谢、极度消耗对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所以,在这期间给予患者包括常规护理、饮食营养护理以及健康指导内在的精心护理,有助于更加快速的控制病情,减少患者痛苦,加快治愈速度。研究结果也证明,在风湿病发热症状治疗过程中给予精心的护理和健康指导,有助于疾病更快恢复,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篇8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standardized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in fever clinic

LIN Shao-ju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standardized nursing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in fever clinic. Methods 1000 patients treated in fever clinic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n=500) and the control group (n=500).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health education to mission. Homemade questionnaire of related 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drug use for patients with fever of our hospital was issued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The questionnaire was recycled on the spot.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the rate of heating knowledge awareness,attitude change,health behavior formation,reasonable medication knowledge awareness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P>0.05) whi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indicators above-mentioned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P<0.05);the situation of related knowledge,behavior,attitude,drug u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Health education;Patients with fever

发热是门诊最常见的急诊之一,多数患者或家属面对发热表现束手无策[1-2],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后,患者对发热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可以科学、合理地进行用药护理,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病症造成的伤害[3-4]。由于我国的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起步较晚,健康教育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大部分医院多采用传统的宣教方式对发热患者进行健康和用药教育,内容不具体、缺乏规范性,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5-6],因此,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制订规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健康教育和用药教育程序,使临床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这个程序对发热患者实施有效、合理、正确的护理健康和用药护理,从而帮助患者真正掌握和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提高健康和监护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于本院发热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例。观察组:男性280例,女性220例;年龄10~45岁,平均21.3岁;高中及其以上水平350例,高中以下150例。对照组:男性275例,女性225例;年龄为11~44岁,平均22.1岁;高中及其以上360例,高中以下1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如通过在候诊区观看健康教育宣传栏、电视宣传片,取阅健康教育宣传册等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规范化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具体内容如下:

1.2.1 人性化学习需求评估健康教育要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的,因此,本院于2012年6月前,选择本院发热门诊收治的患者1000例,每位患者就诊时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发热患者护理健康和用药教育内容调查表》(16岁以下儿童由家属代填),填完后当场回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患者的学习需求及接受能力。

1.2.2 规范化健康教育内容根据患者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患者在发热相关知识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学习需求和热情,因此,本院从发热的特点、预防措施,酒精擦拭等降温措施的注意事项,用药方法,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出发,制订了相关文字材料。同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制订相关移动学习材料,如发热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网站和微博等方式进行知识宣传,患者通过访问网站或关注微博即可获取相关知识,避免不良行为造成的二次伤害。

1.2.3 多样化化健康教育方式采用集体教育和一对一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宣教。首先,在候诊区设置专门的宣教地点,分配专职护士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集体宣教,内容表达要简单、形象、通俗易懂,详细说明药品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护理措施操作步骤等。其次,借助门诊时间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宣教,如在导诊阶段,以宣传态度方面的知识为主,即能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患者也容易接受;在候诊阶段,以宣传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降温措施为主,同时要多与患者沟通以了解患者的需求,结合患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如为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好的患者,可提供一些先进护理知识,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讲解使用的护理技能;在就诊阶段,护理人员可以从用药护理、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指导。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在宣教前后,采用本院自制的《发热患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用药情况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考核(16岁以下由家属代填),填完当场回收,根据调查表结果,对宣教前后两组的发热知识知晓率、态度转变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合理用药知识知晓率进行评估,以评价规范化宣教程序宣教用于门诊发热患者的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宣教前,对照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0%,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4%,态度转变率为58%,合理用药知晓率为47%,宣教后,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2%,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6%,态度转变率为62%,合理用药知晓率为50%,宣教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宣教前,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52%,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0%,态度转变率为56%,合理用药知晓率为46%,宣教后,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为84%,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6%,态度转变率为90%,合理用药知晓率为89%,宣教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作为重要窗口之一的医院门诊,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场所,而且是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的重要地点[7-8]。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也已开始实施健康教育,但是由于我国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缺乏量化的资料和多样的教育方式,并没能真正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9-10],而规范化健康教育通过规范化的内容、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宣教后,观察组患者的发热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态度转变率、合理用药知晓率与宣教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与宣教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宣教后,观察组患者的相关知识、行为、态度、用药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规范化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发热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态度转变率、合理用药知晓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且教育效果优于传统宣教方式。

规范化健康教育是根据患者的特点、文化程度、教育需求的评估结果,对发热健康教育内容加以筛选,并制作成文字材料或多媒体材料,使患者获得规范量化的教材[11-12]。另外,利用患者的导诊、候诊、就诊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一对一健康教育弥补了集体教育的缺点,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心理特点以及文化水平,不仅增加了患者对发热相关知识的了解,规范了患者护理操作程序,而且为护患之间的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形成。

规范化健康教育弥补了传统宣教方式的不足,可以为发热患者提供有效、合理、正确的健康护理用药教育,使其真正掌握和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健康用药和个人护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庆容,吴新明.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患儿家长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18):3692-3693.

[2]史先美.护理干预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141-142.

[3]陈红敏,王花敏.健康教育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50-51.

[4]高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9-110.

[5]潘素美.通过开展门诊健康教育来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8):271-272.

[6]焦荣芳.护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的探讨[J].现代医院,2010, 10(6):139-140.

[7]郑咏梅.健康教育在门诊输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2012,(9):133-134.

[8]欧惠娴,李楚云,李文斌.健康教育对小儿外感发热病程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229-230.

[9]邓燕清,黎丽娥,冯晓薇.人文关怀在急诊发热患儿家属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6-107.

[10]贺倜,杨珠江,冯登殿,等.规范化护理健康教育在发热门诊的研究与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0):64-65.

[11]范平.浅谈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和内容[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5):367-368.

篇9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7月来我院确诊为创伤骨科病人并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41例,其中88例患者出现术后发热,因手术反应发热的患者有32例,留置导尿管引起发热的患者24例,切口引流发热的患者10例,便秘引发发热的患者7例,贫血发热的患者11例,药物发热的患者为4例。将术后发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有患者44例,男患者27例,女患者17例,年龄17岁~78岁;观察组有患者44例,男患者24例,女患者20例,年龄19岁~77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术后发热原因,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的内容有: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每两小时给患者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注意患者保暖,定时开窗通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叮嘱患者应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可用物理降温法帮助患者降温,用温热适度、湿度适宜的毛巾擦拭患者的腋窝、肘窝、腹骨窝等位置[2]。

根据观察组患者发热原因分析,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护理内容为:

(1)手术反应发热:手术反应发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因为手术后感染引发,一种为非感染性发热。对于非感染性发热的患者会持续出现低温,体温在38.5度左右,大约三四天就会好转。在护理过程中,患者不需要接受药物降温,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即可;若是感染性发热则需要寻找感染原因,配合主治医生进行药物治疗,护理人员需严格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保证患者的意识清楚;

(2)留置导尿管引起:在留置导尿管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操作人员的不规范或更换引流袋时导致导尿管固定不妥当,从而引发感冒;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更换导尿管,在操作之前给患者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如有必要可以进行局部麻醉,防止患者因紧张而引发在此感染发热;重视导尿管的外部固定,在大腿根部下方10厘米左右处可用交代进行固定;

(3)切口引流发热:切口引流发热的主要是因为细菌从引流管进入伤口而引起的发热,通常患者的体温在38℃~42℃;护理人员要重新更换干净的引流管,在引流管下方1~2厘米处用胶带固定,避免引流管回流引发感染发热;注意检测引流管中的液体性状,留置引流管的时间不应该超过两天;

(4)便秘引发发热:创伤骨科患者在手术后一般需要1~3天的卧床休息,肠道蠕动就变得缓慢,而手术后的疼痛及患者的心理压力也会引发肠道便秘的情况出现,因体内的毒素无法排除所引发发热;手术后可适当延长患者禁食的时间,帮助并指导患者每天做增强负腹压的训练,叮嘱并监督患者禁食油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为主;帮助并指导患者每日晚上顺时针的按摩腹部,增加肠道蠕动;若情况严重者,可以使用药物;

(5)贫血发热:贫血发热主要是因为患者失血过多而未能及时输血而引发,因此医护人员只需要及时给患者输血即可;若患者身上没有创伤面较大的伤口,医护人员则需要通过检验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的情况来判断患者是否手术贫血引发发热;

(6)药物发热:药物发热是因为患者对药物敏感所引起的,通常患者的体温会持续在39℃左右,在接受药物静脉注射后的1~2小时内出现发热症状;医护人员只需停药即可,患者的体温就会自行恢复[3]。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护理前后的体温变化情况。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l6.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1%,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31~74岁,中位年龄52岁。梗阻原因:肝脏肿瘤7例,胰腺癌2例,胃癌术后复发1例,均为晚期肿瘤患者,不能手术而行ERCP治疗。肠埃希菌感染距支架植入术后时间间隔不等,一般在3个月左右,最短的1w即出现发热,但距离最长的不超过5个月。临床表现:间断发热,最高时可达39.7℃。患者发热前伴寒战,血培养均发现大肠埃希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均在1.5×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以上。

1.2 方法

1.2.1 抗感染治疗 高热患者,血象增高,均给予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和临床经验一般选用头孢三代联合左氧氟沙星,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抵抗力。

1.2.2增强胃肠蠕动 给予加斯清、胃复安或吗丁啉增强胃肠蠕动,防治恶心呕吐。

1.2.3加强护理 密切注意体温变化,加强病房巡视,及时更换衣服及被褥,嘱咐患者多喝温水,补充水分。注重心理疏导和营养指导。

2 结果

7例发热控制,2例发热有反复,但发热间隔时间延长,1例抗生素停止治疗后2w再次出现发热,另1例距治疗后3w以上。1例发热控制不理想迅速出现恶病质死亡。

3 讨论

3.1 发热原因分析 大肠埃希菌是人体正常菌群,对侵入人肠道的少量致病菌可起到拮抗作用,能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4]。正常情况下,Oddi氏括约肌收缩,胆道是无菌的[5]。但植入胆道支架以后,Oddi氏括约肌作用减弱或消失,肠道细菌可以逆行进入胆管。ERCP治疗后,胆管内压力较大,肠道菌群逆行有阻力;随着引流持续,胆管内与肠道压力逐渐平衡,肠道菌群逆流入胆管的条件成熟,如果此时患者纳差,胃肠蠕动减慢,甚至出现恶心,呕吐,肠道菌群必然进入胆管;加上晚期肿瘤患者身体虚弱,机体免疫力低下,这样细菌进一步进入肝内胆管,再经肝窦入血,出现菌血症和败血症,伴随着寒战、高热等症状。

肿瘤热与感染性发热需要鉴别,肿瘤热体温一般在38.0℃左右,表现为弛张热和持续性发热,午后发热较多见,但无盗汗等症状。发热是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6]。

3.2 治疗上可以根据药敏实验选择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但是患者出现发热,然后抽血、培养、药敏试验需要3~5d。根据2009年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统计,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为7.1%[7]。所以抗感染治疗一般选用此药,为了增强抗感染力度,有必要增加左氧氟沙星治疗。

3.3 护理措施总结 胆管支架植入术着重于胆管的再通,起到解决黄疸的作用,对肿瘤本身不起作用。如果再合并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必将进一步削弱肿瘤患者的抵抗力。

3.3.1 必须掌握肿瘤发热与肠埃希氏菌感染发热的特点。肿瘤发热是由肿瘤坏死组织和代谢产物自体吸收引起的,体温多在39.0℃以下,偶见高热,多数患者有规律地在午后或傍晚开始发热,可自行缓解。本组10例患者血培养均发现大肠埃希菌,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体温高达39.7℃,且反复发作,抗感染治疗有效。

肿瘤患者本身就处于高代谢状态,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合并持续发热,将很快导致恶病质的出现,无论是对抗肿瘤治疗还是抗感染治疗都将不利。所以密切观察体温变化,精心的护理并掌握肿瘤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发热的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3.2 营养支持治疗和水电解质的平衡是患者发热缓解的基础。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可导致自身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加速,营养消耗较多,食欲减退,消化功能较差,营养物质吸收减少,如果出现反复发热,将进一步使体重减轻,消瘦,身体抗病能力减弱[8]。而良好的营养不单纯是维持生命,而且能改进健康状况、增加身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原有的营养状况。补充的营养素应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当患者的食欲极度低下或不能进食时,可采用空肠营养的方法来补充营养。若患者不能经口进食时,可经静脉营养输液。高热患者给予温水或乙醇擦浴等物理方法降温,遵医嘱药物降温后需要加强体温,血压,脉搏的观察,防止大量出汗导致虚脱。

3.3.3加强心理疏导是发热患者护理必须的方法。间断发热的肿瘤晚期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担心肿瘤细胞扩散,身体虚弱者甚至出现频死感觉 [9]。针对上述情况需要我们护士加强心理抚慰:①当护士发现患者寒战等发热前兆,要急患者所急,可以和患者一起分析发热的原因,树立患者的信心;②满足患者需求,当患者寒战发冷时及时添盖被子,手足给予热水袋保暖,并及时联系医生;当患者退热出汗时,要及时更换衣服和被褥;③发热患者可能伴有口干、头昏等症状,此时需要提供温热的糖盐水,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患者出现虚脱或休克,及时解除患者烦渴症状;④经常巡视病房,寒战高热时要在床边守护,除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应外,还能消除患者孤独、烦躁的心情。

3.3.4,加强健康指导是发热患者康复的条件。肿瘤患者合并发热要注意保暖以及加强其他护理工作,如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性良好;嘱咐、协助肝癌发热患者多喝开水、勤换衣裤(保持衣物的干燥、清洁);饮食以清淡半流食为主,荤素搭配,粗精搭配,以易消化吸收为宜;等等。发热患者要加强口腔护理及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免其他原因再次导致发热。

参考文献:

[1]牛应林,张澍田,于中麟,等. 诊断和治疗梗阻性胰胆管造影并发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防治[J]. 临床内科杂志,2006,23(7): 455-457.

[2]李兆申, 许国名, 孙振兴,等. 诊断性与治疗性ERCP早期并发症与处理[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2): 77-80.

[3]王茂春, 李澍, 朱继业,等. 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原因的探讨及处理[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3,18(1): 25-27.

[4]楼玲莉, 杨莹, 潘金波. ICU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 395-396.

[5]郭宝俊, 张丽萍, 曹小燕. 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致胆管炎、脓毒血症1例[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 11(2): 152-153.

[6]詹冬梅, 江敏霞, 洪伟英,等.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发热反应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1):192-193 .

篇11

作者单位:441521随州市大洪山风景区医院

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46例采取心理结合专业综合护理,效果颇佳,现将临床资料回顾性整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1~65岁,平均49.23岁,住院时间最长14 d,最短18 h。

1.2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

采用无菌真空管,无菌操作的基础上采患者5 ml非抗凝血。对于不能进行床边接种的患者,应将血液标本置于4℃环境下保存,而后检测先送检验科至省疾控中心进行。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方法

1.3.1.1 情绪疏导

本病起病多因患者被蜱虫叮咬所发,病情急骤,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不良情绪,通过在入院时,应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等心理疏导之外[1],还应注意接诊态度、语气等细节问题,并详细介绍本病的病因、发展与转归,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保持乐观情绪,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1.3.1.2 饮食指导

由于本病起病急,一般患者及其家属面对此种情况会手足无措,此时给予其饮食指导是必要的,一般而言,高热时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分解代谢与营养物质消耗增多的现象,此时应给与营养丰富且消化迅速的流质或半流质,要求患者少食多餐[2]。遵医嘱对于不能进食患者,予以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

1.3.1.3 依从性教育

指导患者遵医嘱,并告知其保持环境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尽可能减少在蜱虫密集的场所进行活动,如草地、树林等环境。如必须进入前述地区,则需穿长衣长裤且四肢紧扎,做好防范媒介传播及宿主动物的准备。

1.3.2 专业护理方法

1.3.2.1 严密监测病情

密切监测患者基础指标变化情况,如体温、脉搏、呼吸等,一旦出现异动,第一时间报告主管医师进行处理。根据医嘱,注意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症状改善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1.3.2.2 重视基础护理

对于患者的皮肤护理,做到及时更换污染床单,以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定时给予患者进行翻身,操作轻柔;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噪声,开窗通风,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遵医嘱每日行口腔护理,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预防口腔感染。

1.3.2.3 加强对症护理

对于高热患者应鼓励其多饮水,体温高于39℃时应给予物理冷敷头部或擦浴,或应用退热药物,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昏迷的患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导尿,尿道口擦洗1次/d,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及集尿袋低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返流,定时更换集尿袋,准确记录尿量,每周更换1次导尿管,从而从根本上杜绝泌尿系感染。

1.4 观察指标

于入院时、出院前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情绪各评估一次,以及观察疗效。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组内前后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比较

患者在入院时,大多存在抑郁、焦虑情绪(89.13%和93.47%),经过悉心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抑郁情绪为54.35%,焦虑情绪为56.52%,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46例患者中治愈42例,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3例,死亡1例,临床治愈率为91.30%。

3 讨论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属于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蜱传疾病,临床多称之为无形体病[3],一般而言其潜伏期为1~2周,症状多为持续性高热、全身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呕吐、厌食、腹泻等,偶或咳嗽、咽痛,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对治疗带来一定影响[4]。因此,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如何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现今医护人员面临的难题之一。

本研究针对患者由于突被蜱虫咬伤导致发热等临床症状的焦虑、抑郁心理,在专业护理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综合干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效果显著,结果发现:经过上述综合护理干预,以及随着症状的不断改善,患者在入院时,大多存在的抑郁、焦虑情绪,减弱明显,临床治愈率为91.30%提示:情绪与症状存在正相关性,而综合护理干预有益于病情转归,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刘蔚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体会,2009,12(6):90-91.

篇12

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HFRS患者210例,男171例,女39例,年龄14~81岁,住院时间9~39d。重症21例,体温超过40℃11例,肾破裂1例,有明显渗出、出血症状20例。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2.1.1 饮食 HFRS患者由于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出现恶心、呕吐,食欲明显减退或不能进食,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饮食,逐渐由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普食。宜少量、多餐,采取逐步调整的方法,防止营养失调综合征的发生。

2.1.2 休息 HFRS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或就近治疗),早休息对预防低血压休克和减轻肾脏损害有重要意义[1]。患者入院后在高热期间及发热末期一般绝对卧床休息,并减少探视,陪护者不能离开。为保证能够很好卧床休息,护理人员需做好生活护理工作,并定时巡视病房,满足患者各种护理需求,尽量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为患者提供清洁、整齐、空气清新的病室环境。

2.1.3 皮肤护理 穿着宽松、柔软内衣,出汗后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衣物。病情较重卧床时间长者,定时翻身,经常对骨隆突出易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保持床整、干燥、整洁,定时更换和进行局部按摩,避免压疮发生。

2.1.4 口腔护理 给予患者口腔卫生指导,每日用0.9%氯化钠液或3%双氧水漱口,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出血、糜烂、伪膜形成。出现真菌感染,宜清洗后用制霉菌素或氟康唑片磨碎涂于患处。危重及昏迷患者,给予特殊口腔护理。

2.2 病情观察

2.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密切观察体温及血压变化。体温的高低与HFRS病情轻重呈正相关系。若体温超过39~40℃以上,可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毛巾湿敷,或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放置时间不宜超过30min,以防产生继发效应。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毛细血管损伤。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止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2]。发热后期,体温开始下降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每2~4 h测血压1次,注意血压、脉压差及心率的改变,及早发现低血压倾向,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休克的发生。

2.2.2 观察渗出性水肿表现 多数患者发病后2~3 d,眼睑和球结合膜即可出现渗出性水肿,逐渐加重。特别是发热末期,更应密切观察球结合膜、眼睑和面部水肿等外渗体征。如水肿急速加剧,说明血管损害严重,血浆急骤渗出,是休克的先兆,应报告医生给予期前治疗,预防低血压休克的发生。

2.2.3 仔细观察尿液性状,准确记录尿量 要仔细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尿中有无膜状物排出,如有说明肾脏损害严重,有可能发生严重肾功能衰竭,应做好治疗的准备。准确记录尿量,可以早期发现少尿倾向。测量时,不能只图方便,以估计的方法进行记录,对各种量器,应进行校对,力求准确。

第3期韩馨慧等.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护理··

2.2.4 注意观察出血情况 如果皮肤出血明显,甚至出现瘀斑,同时伴有牙龈出血或鼻衄,要注意DIC。如果患者表现有进行性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咖啡样物或出现柏油样便,提示有胃肠道出血,按消化道出血给予护理。

2.2.5 注意观察腹痛和腰痛变化 如果患者腹痛或腰痛突出或明显加重,可能是由于血管损害加重,血浆大量渗出,引起肠系膜或腹后壁水肿加剧,或因血管破裂引起严重出血和血肿所致。也可能是肾破裂,应及时报告医生做进一步检查,并注意血压的变化[1]。

2.3 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 由于患者起病较急以及对疾病的不了解,容易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护理过程中对待患者要有耐心,热情服务。同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其能够主动地配合治疗与护理,顺利地渡过发热期。

3 体会

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在发热期给予正确、全面的护理,仔细地观察病情及做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对于预防低血压休克,防止发生急性肾衰竭,保证患者顺利渡过发热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13

1.发热门诊护理管理

1.1对发热部门人员进行管理

从医院中选取50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在50例医护人员中,主要以内科系统如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感染科医护人员为主,将其安排到发热门诊,并且制定相应的职责与工作流程,例如:预检分诊岗位职责、工作人员上下班流程、甲型 H1N1 流感患者处置流程及报病流程以及患者就诊流程等[1]。对在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点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进行体温测量,确保无发热现象和无流感样病例症状。此外医院对发热门诊医护人员开展培训,除了要参加学习培训外,还要进行岗前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熟练掌握甲型H1N1流感诊治穿、脱防护用品顺序、就诊流程、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传染病疾病抱卡制度、穿脱隔离衣、六步洗手法等以提高护理疾病技能和消毒隔离技术,并进行考核,还相互提醒监督。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须和患者接触,为了避免被传染,医院提供医护人员免费的营养餐、新鲜水果和奶制品,均衡营养,使医护人员增强体质、提高体抗力。实行科学合理的排班,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病人,提高医护人员对突发疫情的应对能力。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工作原则,将甲型H1N1 流感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对医务人员采取针对性和广泛性培训。

1.2对发热门诊环境进行管理

对发热门诊环境进行管理主要是对发热门诊设置挂牌、指向标志醒目以及门诊采用全封闭式就诊流程等,我院将发热门诊单独设立在感染大楼一楼,通风性较好,在发热门诊病人通道口醒目位置书写“发热门诊”字样,与门诊大楼、急诊间隔开来。由于发热门诊设立在感染大楼一楼,设置比较偏远,加之又是新设置的门诊,患者及家属不易找到,所以在医院各个大门入口、门诊大厅、急诊大厅等重要区域设立明显的指向标志,把患者引入就诊范围,采用红色箭头指明方向,将患者引到目的地[2]。发热门诊应采用全封闭式就诊流程即:成立专门的挂号收费室、检查室、药房、输液室、留观室,每个医疗室都必须齐全,便于患者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大范围活动很可能感染上其他疾病,所以患者最好在固定的范围内活动,可加速病情康复,缩短治疗时间。设立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让工作人员和发热患者从不同路径出入发热门诊,降低工作人员受感染的几率。

1.3制定消毒管理措施

对医疗工作区定期进行杀菌消毒,杀菌消毒工作需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值得注意的是:(1)工作区每天保持通风,打开窗户,使空气形成对流;(2)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每天二次,每次1小时,在消毒工作完毕后要保持室内通风;(3)在病人通道的入口处放置含有1:50稀释施康(相当于1000mg/L含氯消毒液)的地垫,并要求始终保持湿润,使用1:50稀释施康消毒液擦拭器械表面、桌面、坐椅及门把手,医用N95口罩每4小时进行更换一次,特殊情况应马上进行更换,例如出现口罩潮湿。至于医用设备血压器、听诊器每次使用后都须用75%酒精棉片消毒2遍,眼罩等患者接触过的物品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保证医用设备上没有残留任何病菌。不可忽视的是垃圾桶与垃圾的处理,垃圾桶必须有盖,桶内用黄色双层医疗垃圾袋,处理垃圾过后,垃圾桶需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垃圾袋扎紧双层袋口,袋口喷洒1:50稀释施康消毒液后做无害化处理。护士长、院、感护士要落实好各项消毒工作,同时监督环境卫生情况与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情况。

2.讨论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流行性疾病,由于此病传染性强、病情发展迅速,若是没有及时得到治疗,死亡率高,因此备受人们所关注。发热门诊是医院控制、筛查甲型H1N1流感的第一阵地,每一个治疗环节都备受重视,根据患者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实行正确的治疗方案,同时门诊部适当的调整防控措施,从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到发热门诊的环境都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制定严格的消毒管理措施,保证甲型H1N1流感爆发高峰期医疗工作依然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发热门诊对患者进行症状监察工作至关重要,其主要是通过监察患者的呼吸道病状,若是发现患者存在呼吸道传染病即可早期进行治疗,是遏制呼吸道传染病恶化的主要途径[3]。人们都具有2003年的“非典”经历,对甲型H1N1流感有一定的认识,医护人员对此病也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医院从医护人员做起,对参加甲型H1N1流感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在培训中医护人员可提自身的医疗护理技术,使各项操作更加规范化,提高防护意识,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体抗力,避免自身受到病毒的侵害,只有在确保医护人员的安全之下才可有效进行治疗工作。对门诊进行组织管理,做好消毒隔离等防御措施,在患者经过发热门诊的集中收治,一一做诊断排查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提高患者的康复率。本研究随机选取50名医护人员,安排到发热门诊为发热患者进行诊断、检查、治疗以及护理,在甲型H1N1流感期间有效遏制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可见,做好甲型H1N1流感期间发热门诊护理管理工作,可避免医院内产生外交叉感染,确保在医院就诊患者的安全。

总之,在甲型H1N1流感期间,医院发热门诊要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可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