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课堂交流是研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力层次,研读教学中的许多亮点也都是在这一环节中出现的。可以说,课堂交流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研读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交流又是研读教学区别于以提问、应答为主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所谓课堂交流,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必须是一段相对完整、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又具有说服力的话,相当于一个口头的研究报告。由于学生已习惯于简短的应答,课堂交流的能力很弱,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就成了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是研读教学的积极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课堂交流能力的方法,现赘述如下。
一、研读专题具体
研读专题是研究性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课前预热、主线提炼等环节是为了自然、适时地提出研读专题,那么学生的研读课文、合作讨论、课堂交流和教师的随机点拨、课堂小结等环节则都是为解决研读专题而展开的。由此可见,研读专题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研究效果,而学生的研究效果又决定了课堂交流的质量。因此,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研读专题对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至关重要。
有位教师在教学《比金钱更重要》一文时设计的研读专题就很具体。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纸条”的关键作用后,先后提出了两个研读专题:(1)这张纸条上只写明了“我”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但这次交通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有哪些原因?“我”为什么不把这些原因也写进纸条呢?请仔细阅读课文1-3自然段,从中找出答案。(2)车主拿到这张纸条,看到的只是“我”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跟“我”联系。可他并不在现场,根本就不知道这次交通小事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还要感谢“我”?请从课文4-10自然段中找出答案。
有位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研读专题:请仔细研读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原因是什么。这个专题显然过于简洁,但随后教师提出的研读要求则将专题具体化了:(1)举一个事例。(2)读相关课文。(3)找关键词句。(4)说自己体会。(5)证惜别原因。
以上两位教师提出的研读专题都十分具体,便于学生操作。学生研究有了方向,课堂交流气氛活跃,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小组合作充分
受不同学力的影响,在同一个班里,有的学生善于研究,又善于交流;有的虽会研究,但不善于交流;有的则既不会研究,也不善于交流。在研读教学的起步阶段,不会研究又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们暂且称之为研读课堂中的弱势群体。对这些弱势群体,教师决不能等闲视之,因为研读的一大特征是全员参与。只有提高了这类学生的研究、交流能力,研读教学才能深入开展下去。
开展小组合作是培养这类学生研究、交流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仍然使这一环节流于形式,只是匆匆走过场,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成了优等生说,其他学生听的单向活动,弱势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这些本来就不善于研究、交流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被动,甚至会变得不想研究,不敢交流。这势必影响研读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安排小组合作这一环节,而且一定要使小组合作充分地开展,特别要保证弱势学生在小组中的优先交流权。唯有如此,才能树立这类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敢发言、多发言,逐步培养他们的课堂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交流水平。
要让小组合作能够充分有效地进行,教师一定要按照性别、学力等相对均匀地给学生分好组,同时要明确每一位组员的职责,“逼迫”全体成员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话语框架明确
在研读教学的初始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话语框架,有利于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交流。话语框架可以是提示式的,也可以是填充式的。
有位教师教学《三顾茅庐》时,提出了这样一个专题供学生研读:你喜欢刘备或张飞吗?为什么?请任选一个人物,仔细研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明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由于没有明确的交流范式,面对善于交流者的侃侃而谈,不善交流的学生大多都不敢或不愿参加全班交流,影响了课堂交流的整体效果。其实,对于这样一个研读专题,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提示式的话语框架:先说说你喜欢(不喜欢)谁,再说说为什么喜欢(不喜欢),接着说说你从文中找到了哪些句子或词语来说明喜欢(不喜欢)的原因,最后读读这些句子或词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填充式的话语框架:我喜欢(不喜欢)________因为他_______我从课文中找到了____条依据:_________这些句子(词语)应该这样读:(朗读 )。
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提供这样明确的话语框架,课堂交流的难度就会降低,学生交流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学生课堂交流的能力也将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交流形式多样
课堂交流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交流更全面、更到位,课堂交流的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1.个体交流式。即让学生在课堂上逐个交流,其他学生倾听。这一形式有利于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讲全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评价。开展个体交流时,可以先让能力较强的学生交流,为不善交流的学生作示范,也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后交流,为不善交流的学生作补充和修正。
2.全员交流式。即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自由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一遍。这一形式为那些不会或不敢交流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是逐步培养这类学生自信心的有效办法。开展全员交流时,教师一定要鼓励不善交流的学生,无论自己研究的成果是否正确,都要大胆地说出来,只有多说多练,才有可能让自己能说会道。当然,全员交流式不能常用,否则容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个体课堂交流能力的继续提高。
篇2
如教学《五彩池》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用媒体展示画面,配上优美抒怀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并感受到五彩池的美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课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五彩池的神奇表现在哪里?”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陶醉其中,入境入情,尽情交流表达。
二、精选内容,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合作交流,富有个性地学习。有的内容适合于开展合作方式,有的内容则适合于自主探究,有的内容适合于教师讲解引导,有的内容则适合于领会体验,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实际选取精要的、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开展合作交流。
1.精选文中的分歧点。如教学《绿手指》一文,可对“绿手指”指的是老奶奶的手指还是指老奶奶那种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充满信心的精神展开讨论。
2.释析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如教学《颐和园》时,我及时抓住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中的“美丽的大公园”一词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讨论。
3.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面。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引导学生就“既然小金花已救出了老王,为什么妈妈还要与敌人同归于尽呢?”这句话展开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4.续说文章内容。有些课文,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可安排合作学习、交流。如教学《假如》这篇课文,最后一段话:“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及时设计了一个富有想象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准备为谁画什么?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三、讲究方法、技巧,开展合作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交流形式单一,气氛沉闷,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有言不敢发,有话不敢讲,抑制了语文能力的提高。合作学习形式多样,消除了师生单向交流给学生造成的负担。在合作学习时,全班学生组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大胆地讨论、回答、争辩。可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有时合作学习就会变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倦;有的学生反应较慢,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收音机”;而有的学生不会倾听他人意见,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讨论根本无法深入,合作学习就变成优生在唱“独角戏”。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讲究科学的方法技巧来开展合作学习,以达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成长的合作目的。(1)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又要给足学生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和机会,根据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2)如果讨论中出现“争执不下”的现象,这是常事,也是好事。有争执才有促进,有碰撞才有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不能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下定论,要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多做思考和交流,多查找有关资料,尊重事实,形成共识。(3)要引导学生形成资源共享的意识,愿意分享彼此的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合作学习时要能够互相启迪、互相借鉴,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汲取彼此的智慧,进而产生新的思想,生成新的智慧,达到共创的目的。
篇3
一、循循善诱,发掘课堂交流的兴奋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仅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且在学习能力上也呈现出差异扩大的态势。为了较大限度地调动和保护学生交流的热情,充分发挥课堂交流的作用,教师应注意循循善诱,激发他们交流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学习圆柱的体积之后,教师让学生解决这样的问题:圆柱的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4厘米,求它的体积。一开始发言的学生可能因为紧张,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教师及时宽容地鼓励学生:“不要着急。”并等待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结果这个学生终于一步一步讲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先求出圆柱的底面周长,再算出圆柱的高,算出底面积,最后求出圆柱的体积。学生讲解完后,教师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真爱动脑筋,思路很清楚!还有更简捷的思考方法吗?”在教师的鼓励下,有个学生举手说自己的算式是62.8÷2×4。其他学生一脸困惑。这时,教师继续鼓励道:“你的算式是对的。你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教师先肯定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再引导其讲解自己的思路,学生就有了底气。学生借助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图,说出了思考的依据。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了他的意见,纷纷表示赞赏,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
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热情洋溢的鼓励,积极发掘学生交流的兴奋点,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了分享,思维的深刻性和简洁性得到了培养。
二、明确要求,规范课堂交流的注意点
为什么要进行交流,怎样交流才是合乎要求的,交流效果才更好,不仅教师心中要有数,也要让学生知晓并努力做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上如何交流作为一种教学常规进行训练。数学课堂上的交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要更加准确精练,并且注意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条理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提出了三条交流的注意点:一是要求学生交流时,发言要积极主动,不放弃,不退缩;二是学会倾听,准确接受并辩证分析别人交流的信息,不曲解,不盲从;三是交流时声音要响亮清晰,语句要完整而有序,突出主要的数学信息,不重复,不罗嗦。为了强化学生交流的规范意识,我常常让发言的学生再重复一遍,甚至让大家跟着再讲一遍。最后,我还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数学活动中的交流表现,包括发言和倾听的情况进行记载,作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综合评定项目之一。
三、认真备课,确定课堂交流的聚焦点
数学交流的内容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展开的需要,确定交流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往往就是课堂交流的聚焦点。教师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针对不同课型和教学的不同环节,设计不同层次的交流内容,使得学生的交流得以聚焦。如,在知识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交流可聚焦于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交流可聚焦于解决问题的结果和思路;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交流可聚焦于探索的方法与过程。
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计算》时,关键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基于小数意义理解基础上的算理,即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学生在根据问题情境列出算式0.8+0.5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说说0.8元与0.5元各是什么意思。学生在交流中很快就明确:0.8元就是十分之八元,就是8角;0.5元就是十分之五元,就是5角。这样的交流自然引发了将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加法转化成以“角”作单位的整数加法计算思路:0.8+0.5=13角=1.3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介绍竖式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要把8和5对齐,它们都表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把0对齐,它们都表示的是什么?学生在交流中初步感悟到小数加法计算的法则──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这样的交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学生在交流中深化了对数学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因材施教,引导课堂交流的生发点
数学课堂交流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是组织课堂交流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引导话题中的生发点。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学生通过画图和操作实践,得出了各自不同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于是,我就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作为交流的生发点,重在引导学生说清楚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有的学生说成是把高除以2,即三角形面积成为半高与底的乘积;有的学生说成是把底除以2,即三角形面积成为高与半底的乘积;也有学生把除以2说成是用所得的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对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少数学生忘记除以2 ,教师没有做任何讲评,而是出示这样的差错,让学生自己分析原因。其实,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纠正错误不能单纯地依靠教师的正面讲解和示范,而必须是一个由学生参与“自我否定和纠正”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并引起必要的“观念冲突”,让学生在暴露思维的过程中发现并改正错误,正确地构建新知。
数学课堂交流会因学生情况的不同,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等显示出多样性。比如,在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我常常先示范式地引导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再让他们相互交流。在学生交流时,注意给他们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说透;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要适时加以点评或组织学生同伴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交流给予明确的反馈,以逐步提高学生开展数学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学实践。
一、培养自信,激发学生数学交流的兴趣
1.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交流。
自尊与自信是孩子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之间民主、愉悦、激励的氛围,以及生生之间合作、融洽与平等的关系是讨论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交流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有亲历成功和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长处,又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会增强,从而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价值取向的指导,使学生从老师的信任和赞赏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潜力,产生学习的自信,从而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发现、疑问,充分地激发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兴趣。
2.允许出错,让学生敢于交流。
“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够体面地坐下来”应作为课堂教学原则来恪守。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二次成功”的机会,给弱势群体充分思维的时间,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一些类似于“你能够举手发言已经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了”“你再深入的想一想,一定会找到答案”的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从而产生“要交流”的兴趣,“敢交流”的自信,达到“会交流”的效果。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数学交流的途径
1.教师主动设问,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
语言是人和人交往,以及个体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工具,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多动口,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日积月累、不懈地训练,就能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应经常问学生,用的是什么图形的教具,是怎样贴图形的,讲了什么内容,怎样进行回答,等等。
2.学生主动质疑,让大家有思考交流的素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才能思,辩才能明。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动口,在疑难处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无疑能使学生拓展解题思路,年终总结达到思想的开放性。如果我们能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口,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3.结合实践,交流操作探究的发现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往往要依靠具体事物作为思维的支撑。没有操作支撑,绝大部分学生很难进行定向有序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的,其思维过程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来引导。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地利用教具、学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引导他们动手、动脑、动口,有效地提高他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教师在数学课上应针对学生抽象水平较低的现象,重视实践操作,通过直观演示和教具的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节中,推导数学公式是难点,比较抽象,如利用教具进行演示,便会一目了然: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这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然后提问:“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能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这时,再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实验,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然就能回答出上面的问题了。再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剪出任意大小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量量各个三角形的度数,算算三角形角的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初步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学生特别想知道是不是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教师就要把握这一最佳时机,让学生剪下角拼一拼,看能否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印证结论。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把结论讲给同学听,讲给教师听,只要讲得清楚,大家听得明白,就应给予肯定。借助学具练口语,有利于交流的进行和知识的提升,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数学交流的习惯。
三、注重指导,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的方法
1.交流发现要完整。
清晰有序、头头是道地说话,不但能给听者留下较深的印象,而且能使说者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思考问题要有根有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尽量做到简单明确,便于表达。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的数学知识都呈现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呈多样化,因此,不少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得干净漂亮,但若让他们把自己的思路说一说,却往往不能完整、流利地表达。针对这一现象,就应从训练学生的口语基础入手,从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指导他们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如教学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两步应用题:“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教师就要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指出做纸花用11张后留下的部分和做小旗用去9张的部分,把中间小问题讲出来,尽量让多个学生讲,使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转化成口语。2.交流发现要有准确。
在训练学生有头有尾地说话,能完整、连贯地把话说清楚的同时,我们还要指导学生说准确。例如,“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有的学生可能脱口而出“2”,也有的说“2份”,答案虽然对,但语言不准确。如果养成好的说话习惯,就能完整地回答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只有多练习,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想说、会说、能说、说好,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才会变得更有逻辑性。
篇5
一、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交流互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实现数学交流的一条重要途径。师生共同交流时要以学生为主,教师重在倾听、组织评价。让学生先讲,才能真正地知道学生是怎样想的、体验到了什么程度、领悟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是真正突出学为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但教师在倾听的同时要做好指导和评价,在学生交流完后要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要帮助学生综合归纳形成理性的认识,重视向他们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让他们学会数学地思考。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教学的灵魂,理解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在活动与交流中不断领悟才能实现。
二、课堂讨论,实现生生交流互动
课堂讨论通常是由教师给出一个中心议题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围绕议题发表见解、互相讨论。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例如在函数应用的教学中,有大量问题可以用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比如交纳个人所得税问题、人口增长问题、产品的市场调查等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函数表达式的特点和图象的特点设计几个问题进行说的练习,从而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实施数学交流时,交流的主体是学生,尽管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交流策略和方法,但教师还是要作好指导,让学生学会用最简洁的方法和形式来进行表达,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学生相互评价,提高学生交流互动能力
每个学生往往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教师善于集学生的各种信息,并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活动空间,大胆抒发各自见解,在你来我往的冲撞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释放并辨别正误信息。组织学生讨论,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可以评价自己,也可以评价他人的观点。通过互相交流,可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养成敢争、敢驳的习惯。既锻炼了思维,也培养了团结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如此长期训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学生掌握了自我评价的方法,仅仅是自我评价形成的开端,作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评价的习惯,促进其主动学习和发展。教师的成功不一定是学生的成功,而学生的成功一定是教师的成功,要使学生感受成功,必须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自我评价的设计,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主动性得到了发展,使学生获得了人的尊严,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也因此而分享快乐。
篇6
就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国的学生没有较多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高中英语学多是在闭塞的环境下展开的。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会定期聘请国外的优秀教师进行英语讲座,为学生提供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但我国大多数学校由于缺乏教学资金,无法满足更好层次的教学需求,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营造英语课堂的学习气氛,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英语优势,采用英语授课的方式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教学和课堂阅读,教师在整节课程中都应该使用英语进行授课,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来接受英语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英语交流能力。教师要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利用课堂的空闲时间组织学生做活动,通过英语游戏、演唱英语歌曲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热爱英语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被周围同学学习英语的激情所感染,并在游戏中增强自身的英语语感和英语交流的能力。
2.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培养高中生英语交流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独立和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中进行学习时,能够大胆的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想法说出来,同时勇于发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以前,要对教学内容和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设计的目的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高中的学生不同于低年级的学生,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形成了比较独立的意识,教师如果再用比较单调的形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在设计导言时,应该针对高中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和话题来进行导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言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设计好本课的导言,利用生动的语言或者贴合学生生活的语言的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讲解课文Anne’s Best Friend《安妮最好的朋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设置几个问题。Our class have a your good friend? Can you tell a friend your secrets? Can share with you about your secret?教师在提问以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言,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小秘密和自己的朋友告诉给大家,这种方式能够缓和紧张的学习气氛,学生在运用英语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解答。教师可以提问:Why did the German Nazis want to kill the Jews?在讨论过后,教师可以在每个讨论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各个小组以比赛的方式来说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并且要重视对“后进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使全体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都得到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对于课堂讲述的时间、提问的时间、讨论的时间都要做好合理的安排和规定。除了要做好课堂时间的分配,还要保证教学过程的各个部分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从而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
3.适当的对学生进行鼓励,开展英语交流活动
教师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时,要利用激励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自尊心都比较强,在进行英语口语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害怕出错而不愿意进行英语交流和锻炼,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无法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鼓励的重要性。对于英语交流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的鼓励能够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也能够让学生敢于开口,并乐于和同学进行交流。有些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更多的愿意和周围的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而畏惧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分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有独立学习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问题的指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交流中的难题。在开展英语游戏时,教师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来带动学生进行英语对话并开展游戏,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对话接龙,这样不仅能充分的调动学生进行英语交流,也能够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
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没有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并利用多种多样的英语教学条件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流的能力。本文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使用这些方法,能够使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困难,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
篇7
作者简介:赵健华(1963―),女,湖南省衡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中职英语教学。
一、前言
“交流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海姆斯(Dwell Hymes)于1971年首先提出。所谓“交流能力”即指在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交流语境、对象、话题和目的等,采用恰当的会话技能和交流策略来进行与人交流的能力[1]。语言能力作为基础,必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国际交往的基石。
国内开展大规模英语教学已有几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各级学校的在校学生均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在英语学习上。然而据新华社援引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也不会超过5%。一方面是巨大的投入,而另一方面却是乏善可陈的成果,这让中国数以亿计的学生以及几乎代表整个中国社会的学生家长们头疼不已。笔者也是这万千学生家长的一个,再加上20多年的中职英语教学经历,使得笔者对这一现象有自己的看法。
二、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也已经成了老生常谈,但是真正有用的方法却很少。原因是大多数方法都是想当然或者根据少数教师自身经验总结,而忽略了当前各种学校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的差异。认为,只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才能事半功倍。而要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就要从中职学生这个群体的固有特性出发。
首先,中职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有趣的、新奇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开展多样新颖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切不可以己度人,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强加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排斥抵触情绪,而应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用中学,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实践证明: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很少会感到紧张,且更乐于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达到提高交流能力的效果。
其次,中职学生常年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环境中生活,很多人对于呆板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这个时候如果根据授课内容将授课地点转移到室外,如教授体育名词的时候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摸着篮球来记“basketball”,效果肯定要比在草稿本上抄几遍强。开放的环境也使得学生更乐于交流,而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往往能够使交流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最后,兴趣的培养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并提供一系列方便学生学习的措施,如帮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英语原声电影甚至是NBA比赛。利用已有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英语交流的兴趣,而这些原有的兴趣往往就是以后他们用英语交流的话题。
总而言之,只有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中职学生英语交流能力。
三、营造小环境
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是这里笔者要说的并不是普遍认为的大环境,而是课堂教学小环境。在汉语文化氛围中试图营造说英语的大环境是不现实的。并且那些强制在教室宿舍说英语的行为不仅不能收到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学生对英语的反感。教师要在课堂内外营造的是一个学生敢于说英语,乐于说英语的教学小环境。
Horwitz[2]等研究发现,焦虑感在外语学习者口头与人交流时最为强烈。由于学生口语能力比较低,因而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由此而导致的紧张和焦虑对学生练习口语产生负面影响。而教师则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焦虑,给学生自信,让他们敢于说出口。适当的激励措施和心理暗示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掌声代替嘲笑声。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是鼓励学生犯错。适当的时候模仿一下成功学演讲大师的激励方法也并无不可。
而要让学生乐于说英语则需要利用年轻人的表现欲,让大家在突破开口的心理障碍之后认识到人前大胆地说出口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从而让学生踊跃发言。当然,每堂课留出让学生自由表现的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最开始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切记不要冷场,以免让台上的学生尴尬,同时也给想上台的学生泼了一盆冷水。
四、培养副语言手段
副语言手段也称辅助语言,是指非言语交流的一种手段。它包括各种用声音或符号表现但又是非言语性的交流动作。这些副语言能表达特定思想、情感或其他信息[3]。
副语言手段是与人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的一位研究肢体语言的先锋人物阿尔伯特・麦拉宾发现。即一条信息所产生的全部影响力中7%来自于语言(仅指文字),93%则是通过肢体语言、语调、停顿等副语言手段来达到的。而在英语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中,副语言手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副语言手段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同时对其用汉语交流也同样适用。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与人交流的信心和欲望,从而反过来提高英语语言的交流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副语言手段所表达的含义有可能不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例如,我们熟知的“点头yes,摇头no”在印度等国就是完全反过来的。教师在教学要注意提醒学生这些存在差异的地方,从而极大地发挥副语言手段在帮助学生提高与人交流能力上的巨大作用。
五、结语
英语学习的方法不胜枚举,但笔者相信最具普适性的方法往往是最简单的,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兴趣的激发、小环境的成功营造和副语言手段的培养就是容易被忽视的简单方法。笔者相信只要广大中职学校英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上述三种方法,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参考文献:
李金红.大学生英语交流能力培养途径 .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5).
篇8
我们人类在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时候,个体的人是有知识局限性的。这就必然需要发挥群体的力量来应对世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充分利用群体力量的缩影。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毕竟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的参与。但是,我们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针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能力培养,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一、.教师制定好合理的规则
任何事情,要想顺利地展开,都离不开一定的规则。没有规则就会失去对事情的可控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组织合作学习亦如此,也需要规则。比如如果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在发言程序中,由于成绩好的学生反应快一些,一下子就会把所思考的问题和盘托出了,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基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了成绩好的学生意见。这不利于整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反而会让成绩差的学生滋生出依赖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就牵扯到一个规则问题,如何为小组制定出规则,让小学生在规则内,有序地进行自主学习?我制定的规则是:在讨论前,小组内成员必须独立思考一段时间,把自己的观点笔录出大纲。随后由小组长指定发言代表,其代表的意见,应该是小组通过讨论出的最后发言的观点,这样就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反应快抢答所有问题,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基本没有思考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了成绩好的学生意见,反而会让成绩差的学生滋生出依赖思想,不利于所有都得到发展的目标的达成。
二、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尤为重要。合作学习毕竟是集合群体力量的一种形式。在这种集合过程中,没有组织力量的介入,就不能够集合学生的学习力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呢?教师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应该指导各组如何进行组内分工,如何进行组内归纳意见,以及如何教学组内评价。为了提高小组组者的组织能力,可以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对于不合格的组织者及时更换。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从而提高各合作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效率,也为学生以后立足于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会有一定的收获,有了收获必然会有表达的欲望。但是如果不给予学生表达的平台,学生的的表达能力就会被抑制。在合作学习中,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尽量表达他们的想法,相互间进行交流。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住班级中学习成绩比较弱的学生,以及不善于表达的比较内向的学生,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有意识地对他们的表达进行示范指导。为了建立学生表达的平台,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全班汇报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来表达他们的观点,让别人听懂所表达的意思。逐步让学生达到敢说、会说,且在表达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会讨论和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交流尤为重要,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小组中,每个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后,往往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为了达成统一的意见,这时候就需要各个组员进行讨论和交流,形成共识。教师在指导中,一定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以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讨论和交流的锻炼。在他们意见不一致时,要求有不同意见的组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其他成员积极地听取意见,并积极地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补充或者更正意见。最后达到意见的共识。只有通过这样的讨论和交流,真正的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分析能力、决断能力得以提高。
五、让学生学会倾听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不仅要敢说、会说,还要让学生学会倾听。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倾听呢?在形式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候,做到尊重别人,在别人发言时不乱插嘴,不打断别人的表达,做到虚心、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在内容上,其一,学会倾听就是要听懂别人的意见,听清别人的表达的要点,做到会收集有用的信息和关键的信息。其二,在倾听中,学生要进行必要的思考,可以是反思型的思考,也可以是批判型的思考。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的批判力、反思力、判断力得以提高。
篇9
二、合作交流式学习的含义
合作与交流是21世纪的主题,也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校幸福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式学习”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老师指导下,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再通过组内交流或组间交流,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探索出了“9+1”四维教学模式,即:9个学习小组和一个学科助理;课堂结构调整为:预习生成课——交流展示课——检测反馈课。学生座位不是个个面向前黑板,而是5-6人为一组,两两相对,墙上四周都是黑板,每组都有一个,便于小组交流时展示学习成果。这样便于“小组——生生——师生”的互助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以求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在英语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视学生为可塑的生命个体,大胆地放飞他们的思维,给他们弘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在小组合作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各个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相互帮助又团结协作,各个成员齐心协力。因此,彼此都会鼓励同伴去尽最大的努力,而个体在努力的同时,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潜能。
2. 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我国教育学者认为,所谓“集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首先,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其次,合作、交流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尊重他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这些良好习惯的形成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
3.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互助精神
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我们更看重的是小组的共同提高,而不是个体的竞争,这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在优化意识培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组内成员需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这样,在帮助与协作的过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和团队精神。
四、我校幸福课堂中英语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科学的分组是合作交流的前提条件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分组中,可采取异质分组形式,即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和学习成绩等进行分组,同时还要考虑到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性格、脾气等因素。由于各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符合合作学习的原则——同组异质,全班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的组内相互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二)和谐的氛围是合作交流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家指出:“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鼓舞者。”为了使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以轻松自信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相信学生。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英语课堂上老师是和蔼的、氛围是轻松的、师生是平等的、上英语课是快乐的,他们才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学习之中,这是学生敢于参与课堂的基础,也是合作交流的必要前提条件。
(三)有效的方法指导是合作交流的保证
1.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首先,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我,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听课,学会欣赏别人,博采众长。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尊重他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
当别人在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尊重他人的发言。
2. 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基本能力。在合作交流学习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基本能力,教给学生一些学英语的方法。如教会音标,让他们具有自学英语单词的能力;教会一些记单词的方法,如:根据读音记忆单词、根据构词法记忆单词、根据前后缀记忆单词等;教会一些阅读方法,如:根据上下文理解法、抓主题句法、扫读法等;教会学生一些写作方法,如:写信、写电子邮件的格式等。除此之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everyday english 和 class english,并在英语课堂上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具备讲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只有具有了这些能力,才能对学习英语充满兴趣,也才能具备初步自学英语和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四) 培养“小老师”是实现“兵教兵”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老师在合作交流学习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老师要选拔那些学习习惯好、学习悟性高、学习热情高的种子选手进行专门的培训,教他们如何当小老师?如何把握教材?如何讲解?如何驾驭课堂和调控课堂?如何自学?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质疑和补充?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需要我们老师在课下花很多时间去做。当然,虽然花时间,但一旦“小老师”的能力培养起来后,我们就会省很多时间和精力,真正体会“磨刀不费砍材功“的好处,充分实现“兵教兵”。
“小老师”选后,还要为他们提供用武之地。在我校“幸福课堂”的“预习课”、“交流课”和“讲评课”中,我就充分让学生发挥用武之地。比如,在预习课中,经常让“小老师”担当教生词的工作;在每单元的3a教学中,让大家根据学案先自己学习,然后再让小组长带领大家学习,通读课文,勾画重点短语及短文的理解等,为下一步的“交流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作业评讲和试卷评讲中,让“小老师”把任务分给每一小组,让他们事先准备好,在交流课上,学生就会抢着发言。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争执和辩论中、在质疑和补充中、在老师的点拨中自然地学到知识。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评比机制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催化剂
学生对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有倦怠的时候,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合作与交流中来呢?
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小组评比机制”和个人操行分挂钩的方法。“小组评比栏”和“个人操行分”上墙,每个任课老师要对每堂课小组和各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而这些分数又直接与期末评选“优秀学习小组”、“优秀小老师”、“优秀学生”等挂钩,不以成绩论英雄。这样,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而得到表彰。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困生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为了小组名利,他们会主动寻求帮助,跃跃欲试地体会当“小老师”的自豪感,大家的掌声和老师的鼓励又能促使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去学习。
在英语早晚读时,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常常采取小组竞争的形式,看哪一组读得最好,之后就请哪组领读。这些方式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读书声音大,有气势,而且通过科助理的督促和过关检查,还为第二天上课扫清了障碍,省时省力,效果更佳。
(六)“走班制”和“小老师论坛”是合作交流能力的升华
随着我校幸福课堂的开展,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让学生领略更多老师的风采,我们还在同年级开展“走班”活动。就是各班选派表现好的1-3个小组到其他班学习,时间为1-2周。派出的小组到了别班后,同该班学生一样对待。这样,每个班都成了“联合国”,更能在学习中展开竞争。同时,在彼此的合作与交流中,能够取长补短,学到其他班级的先进经验,也能更多地目睹其他班授课老师和“小老师”的风采,便于大家相互学习。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走班”,既能展示自己,又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走班”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写“走班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了解走班学生的动态,同时也了解了其他班的学情。
为了让“小老师”茁壮成长、快速成长,我们在幸福课堂中还专门开展了“小老师”论坛,让各班出类拔萃的小老师交流各自的经验。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小老师”的自豪感,通过交流,也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了更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从而更自信。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083-0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培养创造力而教”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目标。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又是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呢?下面结合自己的体会以及自己在课堂中的做法谈一下浅薄的看法。
一、传统教学弊端
(一)一成不变的教学套路
几十年来,课堂教学受传统教法的影响惯用“满堂灌+课外练习+教师讲解”的教学套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预设教学问题,对教材知识力求讲深讲透,条分缕析教材的知识点,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大容器,对“填鸭式”教学,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思路下,试想,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会如何去主动的认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又会如何得到培养?
(二)传统的教学忽略“教”与 “学”的关系
“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更好地“教”,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在现实情况下,很多学校按照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作为教师,又把这种效果强加给学生,只是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来评价教学效果,而忽略了自己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美国的著名心理教育学家布鲁纳说:“教学生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书橱。所以,传统的教育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
二、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善于表现
创新有别于传统,它不是传统的延续,创新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生成,比方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一幅漫画用英语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遇见不会的英语单词鼓励其他的学生查说,并且让学生把这个单词相近的单词也相应的记下,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也相应的增强了动手能力,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记忆单词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表现欲得以满足。这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做了以下几各方面的工作:
1.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自由交流的氛围。
2.鼓励学生相互之间用英语交流,营造一种英语课堂气氛。
3.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容忍不同的意见,但要用英语交流。
4.鼓励学生写出,来和同学老师交流。
通过以上的几点做法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核心,这样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发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以达到知识的传授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协调一致、同步发展,就显然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1.这个社会是一个重在参与的社会,课堂也不例外。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的参与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一种体现。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教学的机会,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为他们的思考和创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2.强化学生的两个意识,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新形势下,英语课程是课时减少,内容没减少。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注重强化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每个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想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讨论其答案产生争议,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能平等交流,畅所欲言,有自己的收获。
3.在英语授课过程中设置情境,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在英语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活动的不应仅仅是教师,更重要的应是学生。学习中,学生接受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还有能力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很多的,比如,生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讨论,都是学生在信息、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中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在教学中,有意识的给学生寻找一些形象的、短小的、幽默诙谐的内容,让学生把一些单词融合到句子中去记忆,使他们爱读、爱看、爱练、爱说,从而轻松、愉悦地记住学习的单词。
三、加强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定的自学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注重了以下几点。
1.能熟练的认识国际音标,能熟读英语单词,朗读一般的英语文章。
2.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意识,找出难点,重点,如有疑问及时向老师提问,及时解决。
3.能借助校园网广播听懂英语文段,提升听力能力。
篇11
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笔者进行如下的探究
一、通过群组资料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
当今的时代又称为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多如牛毛,它们通过报纸、电视和电脑等媒体充塞我们的视听世界。不同的人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分析和多元的理解,概括出不同的结论。科学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使学生能够对信息作出合理的科学的结论。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一节时,学生已经接触到不少的环保信息,拥有相当多的环境和环保知识,大体知道全球的环境问题,所以,我就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资料等的能力为重点展开教学。我设置了三组资料和图片供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一组是关于资源短缺的资料,一组是自然环境退化的图片。另一组是自然灾害发生的数据资料和图片。学生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分别对三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得出了我们人类在发展中遇到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三类:自然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并且,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猜出造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剧增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通过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探究能力
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多,我们的社会也在快速前进,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和新的事物,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假设和探究,解决问题,了解新事物,顺应时代的要求。科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探究能力。笔者在讲授九年级上《机械能》一节时,有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用日常材料进行探究实验。先是通过观看台风和微风拂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进行假设“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哪些?”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手头有的书本、矿泉水瓶和铅笔盒等材料进行“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抽象概括,得出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是:质量和速度大小。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探究“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得出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质量和高度的大小。
三、通过解决情景问题,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具体化和系统化的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科学知识必须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而具体化是在头脑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与理论,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它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否正确。笔者在学生学习《机械能》之后设计为什么骑自行车不能够载人?为什么不要在机动车道骑车追逐?神州“六号”在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减速?《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设计活动“我来设计环保广告语”通过这一系列的情景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进行具体化的能力,学以致用,使认识不断深化。
同时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科学知识也应当形成系统知识,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知识系统化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思维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理解。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知识系统化的能力在《电流的热效应》一节让学生来总结他们探究的知识体系,并指导学生用纲目式来系统知识。如果是整章知识的系统化可以采用棋盘式。
篇1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答题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一、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
从根本上讲,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要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才能让学生在阅读练习中获得真正的提升。具体地说,在过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答题能力。教师并没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只是按照课后的练习题进行讲解,以提高学生的答题准确率和效率为主要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难以获得有效提升,只是在反复练习中提高解题的速度与质量。因此,教师必须发挥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效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任务单学习法开展阅读教学。所谓任务单学习法,就是指教师为学生制定任务,引导学生在不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并提高能力。通过任务单学习法,教师的角色得到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督者与引导者。进一步说,教师不再直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在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自主探究,传授学生自主探究的技巧和能力。
在此过程中,学生就是通过阅读收集信息,是对教学任务的自主探究。随着练习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逐步掌握了阅读的技巧,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
二、充分交流与讨论
从本质上说,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取决于学生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受到学生意识和思维的直接影响。简单讲,学生是否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理解技巧关系到学生自主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思维和意识,决定学生阅读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向,决定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也就是要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技巧进行有效提升。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充分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与探讨中学到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法,并引导学生产生思维意识间的碰撞,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交流学习法达到目的,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并为其制定教学任务。其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组织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得到总结。最后,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与评价,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但发挥了团队的作用,还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吸收同学的阅读理解技巧,借鉴同学的思维方式,启发自身的思维,提高自主阅读的效率。同时,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才能充分理解学生在自主阅读时面对的困难与挑战,才能以此为基础制定有效的提升计划,帮助学生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三、以兴趣为导向培养习惯
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需要以兴趣为导向,通过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阅读,培养学生的习惯。
首先,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景模拟,引导学生扮演人物角色实现情景再现,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内容的生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其次,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利用丰富有趣的阅读素材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选择故事性较强、情节紧凑的童话故事、小说等等开展阅读教学。基于此,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趣味,对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进而主动阅读,最终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阅读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进行阅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达到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目的。
篇13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了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需要思考和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每一位高中英语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系统的认识和设计,同时还要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经常做反思,努力改进不足以逐渐提高课堂质量,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创设趣味的开放式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的魅力在于,情景展现的意境不仅是能激起学生的想像,而且意境内化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再创造的过程。因而创新教育应该以其新颖、生动、有趣和富有吸引力的特性,去满足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用图画展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语言实践,把学生带入所学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给教师创新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如高一英语教材Unit 7 Cultural Relics中有一个练习,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文化舱,然后让他们选择五样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物品装入文化舱,然后送入太空,以便向太空人(外星人)介绍中国悠久的文化。学生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境,浮想连翩,纷纷发掘新奇思路,大脑始终处于一个高度兴奋和活跃的状态。在教学中,我注意到有的学生把长城、秦始皇兵马、故宫及桂林山水的文化遗产照片装入文化舱,也有学生选择了中国瓷器、丝绸、筷子、中国古老的民间音乐等。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完全拘泥于课本,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了一个真实的语境。
二、重视课堂交流,突出学生个性培养
教学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交际活动,而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交流更是必不可少,过去传统的教学很多都只是重视语法规则的讲解而忽视英语的交际能力,从而忽视培养学生灵活、正确的应用所学的英语知识的能力。这样的课堂形态无外乎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练习。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更别说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设计具有互助交往的教学任务,实现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的协调沟通。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围绕教学内容,精心的设计和创造各种交往的情境,努力使静态的文字变成活泼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言,在真实的情境互动中掌握知识,让这个课堂变成生动的交流活动,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双向交流,进而创造出探究合作,主动参与的课堂气氛。这样不仅活化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主动学习,并且越学越爱学。
三、设计可行的教学任务,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给予学生明确的任务,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是值得珍惜的学习机会,是对他们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外,为了确保学生明确领会并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从任务的真实性、实用性和功能性这几个方面来保证任务的可行性。比如说教师在教学新知识时,就应以大多数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为基点,设计切实可行且难度适中的任务,让学生有去尝试的勇气,同进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样学生不仅会觉得学习是一件有用的事,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也是极为有益的。并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所设计出的教学任务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逐渐喜欢上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会有创新的活动。创新思维的本质应该是辩证思维,是辩证思维在人的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下的体现。创新思维的各种形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因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意识地引入能够训练思维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使他们学会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单词教学中,通过音与形、形与义来联想记忆;通过词的本身的内部逻辑关系,词与词之间的外部逻辑关系进行逻辑记忆;通过反义词一起进行单词记忆;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记忆单词;把单词分类记忆;利用构词法,通过分析词根、前缀、后缀、派生和合成等记忆单词;就最近学习过的一个单词发挥联想,让他们写出与此单词词意有关联的任何单词,等等。如高一上册Unit8 Sports的词汇教学中,可让学生尽可能说出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如tennis,badminton,relay race,wresting,shooting,diving,gymnastics,track and field等。这种单词练习可以用竞赛的方式进行,谁想到的单词多,谁就是胜者。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一词多配、一句多译、一句多型及对课文与对话进行改写等练习,组织讨论和辩论会,使他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萌发出自己的独特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启迪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