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效现代农业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现代农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效现代农业

篇1

二、大庆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路径

(一)产业集群概述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许多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看到各种产业集群。而且,产业集群发展超越了一般产业的范围,形成了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度集中,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及制度成本,带来规模化、范围化的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非农产业,主要是基于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增长极、技术创新以及竞争优势等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在农业产业集群方面很多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包括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类型、运行机制、竞争优势等。

(二)大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众多相关企业或相关产业基础上的,并以这些企业或产业的集聚而产生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大庆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必须立足本区域特色,建立区域品牌,反过来区域品牌的集聚作为无形资产才能够持久广泛地吸引众多相关利益体,进一步使得区域内相关企业都受益。如何进行相关企业或产业的联合,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探索,一是纵向产业化发展型,一是横向相关产业联合发展型。纵向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轴,包括产前(现代农业的设施投入、技术科研、推广组织)—产中(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养殖基地及示范园区)—产后(农产品加工增值、区域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及产品的流通)。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将农业生产形式集中或集聚,并以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以此形成与现代农业投入部门的合作;当然,在此集聚过程中,要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如东方集团在大庆肇源县投资建设粮食物流中心和稻谷加工园项目和在高新区建设高端组织化谷物符合蛋白仿肉项目,以此为依托形成一个现代农业生产的产后重要环节,将带动相应的产前和产中环节,既有利于自身利益,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横向相关产业联合集群模式是基于地域品牌的多产品联合或嫁接,如园区式的产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基于主导型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是相似而不类似的企业形成一种合力,并辅以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园区,有配套的辅助企业集群,形成板块式的合作和协作。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搭乘区域中相关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体系,在建立相关特色品牌下开拓新的产品系列。

三、大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创新机制

(一)理念创新机制要从理念上一改传统农业的小农思想作风,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主体进行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等,要积极鼓励和培植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大户,以大带小,以强促弱,在整个集群化产业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施以高附加值的区域高效生态特色集群化发展战略。

篇2

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生产经营主体选择、采纳和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主动渗透、转化。为此,应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和社会各方力量,适应农民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建立由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系统。要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抓紧启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继续推进农民科技书屋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

要鼓励高素质农民进入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要通过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主持的科技项目,以委托培养、在职培训、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技术推广和科技致富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要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积极投身于依靠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篇3

能人入区:“兴业”

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是园区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广泛吸纳生产要素向能人创业长廊集聚,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县能人创业长廊的示范性园区。我县大力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简化办事程序,出台优惠政策,相继制定《扶持设施农业发展资金补助试行办法》、 《关于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等政策办法,为能人创业发展搭建“平台”,大开“绿灯”,吸纳生产要素聚集,撬动民间资金融入。设施农业云生水起,甘肃爱福、甘肃宏武、张掖泰丰、山丹富农种业、博源、润丰、龙首源、三益等10多家农字号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组织入驻园区,投资近3 亿元,在园区创业兴业,发展以设施葡萄和食用菌双孢菇为主的高效节水型设施农业。甘肃爱福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 亿元建设河西最大的农业循环产业示范基地,修建菌种厂、双孢菇原料发酵厂、日产20 吨标准化食用生产车间、食用菌深加工厂和爱尔兰示范菇棚,发展以食用菌为主的农业循环产业。通过公司提供统一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统一供应菌种、统一供应原料、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的运营模式,辐射指导扶持全县9 个农民创业园发展,促进全县双孢菇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张掖泰丰现代农业设备有限公司投资2600 万元建设山丹县泰丰生态农林示范基地,修建高标准自动温控系统钢架大棚4 座,高标准钢架大棚600 座,建设30 亩的生态观光农业功能区,发展以早熟葡萄大棚、大枣、水晶杏、西瓜为主的设施农业。如今,一位位能人老板投资兴业,一个个建设项目落地生效,园区成了能人投资创业的“舞台”。去冬今春,我县为了让园区更好长效发展,积极转换角色,变“建设者”为“管理者”,通过媒体报刊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招商引资,采取分割转让、出租承包等形式,对已建的195 座葡萄大棚进行了经营机制转变,实行出让自主经营,并投资600多万元,对大棚温室主体结构进行了改造升级。同时,县上积极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创新发展思路、完善服务功能,吸纳园区企业,健全运行机制,做好协调服务,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并加强园区水、电、路、地、渠、林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步入“快车”轨道,推动设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篇4

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县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5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7家,县绿色生态食品加工产业园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企业发展带动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扬,泗洪小麦、水稻等农产品价格平均每500克高于周边地区0.05~0.10元,使每亩种粮收入增加了约200元。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龙头企业已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1.12万人,连结基地农户9.95万户。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97.23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72个,约30%以上纯农户参与高效农业发展,参与高效农业发展的农户人均现金收入在5200元以上,比从事传统农业高2500元。

三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和配套服务,建成20万亩高效渔业、60万亩优质稻米等五大种养基地;发展17家农产品仓储、物流企业。正在创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科技创新、科技推广、旅游于一体,建成智能化温室大棚24万平方米,游客采摘中心、农家风情园已投入使用,每年可接待游客7万多人。

二、强化科技运用,突出高效农业科技支撑

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主动与江苏省农科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合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先后实施千亩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500亩高效设施蔬菜基地、500亩大棚草莓示范基地等产学研项目5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7项,其中,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是国内唯一达到有机食品标准的无土栽培技术。全县“三新”推广面积为12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亩均综合效益提高了120元。

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深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农民培训计划”,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等重点,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着力解决农民在发展高效农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坚定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信心。今年1~8月份,已开展送科技下乡10次,专题授课740场次,培训农民11.96万人次。开展农业用地资源普查,科学规划种植区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田达150万亩,项目实施区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立100名农业技术员、100名林果技术员,100名养殖技术员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队伍,基本实现农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建成“泗洪农林网”、“农业一线通”12316智能电话语音系统,打造“农业科技服务110"品牌,“农业一线通”自2006年开通以来,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3000多次;在县电视台开办《农家致富》栏目,为农民提供直观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等信息服务。

三、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篇5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1]。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战略,针对南京市江宁区农业资源特点,立足当地特色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选择,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必将对全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求出发,对照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标准,江宁区的农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增长方式还比较落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农产品增值能力和商品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经营较为落后,这与高效生态农业要求的生产经营规模适度、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批量大、商品率高的经营方式明显不符。二是重点不突出,特色不凸现。在产业结构上,高效农业所展示的项目及品种缺乏特色。如部分标准化大棚引进的项目及品种单一,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现代高效农业理解为钢架大棚种植蔬菜或育苗基地,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造成资金浪费。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首先,人才短缺问题较突出,特别是农业科技力量亟需充实与加强。当前农民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极不相适应。其次,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下降,导致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再者,农业科技培训部门对高效农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效农业在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缺乏有力的措施,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四是缺乏定位高档市场的产品。江宁区大多以传统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为主,一些高档次、高效益的产品品种偏少,新、奇、特产品品种更是缺乏。五是生态环境不理想。生活污水的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区内部分河流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膜及各种塑料制品废弃物对土壤及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危害。秸秆的焚烧,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

2 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模式

根据现代高效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结合江宁区的实际,全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定位是合理布局空间、充分利用资源、适当集约要素、重点发展5类:在全区合理分布各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和人工资源使该区现代高效农业获得最大效益;适当集约土地、劳动、资金等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集约化规模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三大类[2]。

2.1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养分和空间等资源,减少有害生物的危害,进而实现高效、高产、安全、标准化生产的目标。江宁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务必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

2.2 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是将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结合,以农业为依托,农业效益和旅游效益并重,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的农业形态。江宁区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思路是大力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有效整合资源,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为发展农村的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

2.3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是以布局集中、生产密集、资源节约、污染控制、效率提升为特点,根据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对养殖方式进行优化组合,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安排生产,充分发挥养殖群体的生产潜力。江宁区加快建设健康畜牧业体系,重点建设优质瘦肉型猪、奶牛、波杂山羊、优质地方家禽四大产业,重点支持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养殖水平[3]。

3 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推进措施

“十二五”期间,江宁区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做大做强16个优势主导产业。依据各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组织实施高效农业百项工程,通过政府推动、龙头带动、科技促动、市场拉动,形成高效农业产业带、产业链和产业群,以进一步优化生态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正确定位、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积极扶持的原则,通过重大工程项目引导、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助于推动城乡统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1 积极引导,强化服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篇6

一是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采用的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模式。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手段,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向可持续发展轨道。二是保障产品安全。通过减少化肥、农药、化石能源的使用,不仅可以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而且还有效保障粮食和农业安全。三是调节全球气候。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减少和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体现低碳农业改善全球气候条件的核心功能。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耕地“固碳率”,可大幅度抵消掉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四是涵养农业生态。配合农业生产发展湿地,是低碳农业涵养生态的主要手段。湿地有很强的“固碳”功能,并且能净化水源,减少污染,其本身还是美好的生态景观。尤其配合农业生产发展湿地,是低碳农业涵养生态的主要手段。五是发展农业金融。这是指发展低碳农业所减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低碳农业具有极大的碳交易市场潜力。

篇7

2、农业现代化必须增加科技投入。传统农业不可能是现代农业和科技农业。但是,实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后,农业科技创新的活跃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显示了农业科技发展的光辉前景。

3、生产经营的标准化和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狭小的规模和手工操作既不需要也无法实施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但是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以后,标准化生产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现代规模经营可以实现对农产品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4、生态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传统农业虽然包含着某些自然生态的因素,如有机肥的施用、耕地的轮作等,但是小规模经营不仅限制了它的发展,也减弱了它的作用和效力。实施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后,为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多措并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1、提供保障,有效夯实土地流转基础。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夯实土地流转基础。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耕地和“四荒地”等农村土地承包登记工作。确认承包地块四至、面积,测定地块空间位置、绘制电子平面图,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重点加强对土地流出农户农民的培训,提高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狠抓劳务输出指导和服务,树立劳务输出品牌,推动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有现代经营理念的带头人,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建立促进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制度。承包方也可自愿将承包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经营。建立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对于承包土地全部流出的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优先纳入各类教育和培训计划。

2、创新机制,加快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大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土地向种、养产业流转。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各类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开展规模经营,并帮助协调其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提升农产品品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农户通过出租的形式,将土地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流转,再由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管理,发展农产品基地。不断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极大地提升合作社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推动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流转农户承包地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支持工商、民间、外来资本依法利用流转土地投资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促进高效农业园区化、规模化。

3、加大扶持,引导政策向规模经营集中。从政策上促使资金、产业、金融和保险政策向规模经营倾斜,为发展和规范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保障。加大财政资金对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重点用于支持流转市场建设,对粮食、蔬菜、果木、花卉等作物规模经营给予扶持。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和项目,优先扶持、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特别是优先扶持承担国家、省级安排的小麦、玉米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及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统防统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各级基建类和财政专项补助项目,发挥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专业化生产的带动力和组织优势,增强项目的实施效果,更好地发挥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

三、规范流转行为,促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篇8

1.1 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困难。长期以来,受岛县地理位置的制约,平潭农民信息闭塞,缺乏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他们固守传统的分散经营,单户作战,造成了生产上严重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增产而不增收甚至欠收的现象,在平潭的近几年时有发生。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粗放,缺乏市场竞争活力。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特、稀品种少,拳头产品、档次高的产品少;禽畜品种和农产品种类单一,禽畜品种还是以猪、鸡、鸭为主,农产品种主要农作物是花生、甘薯;海水养殖,近海养殖多,深海养殖少,主要养海蛎、淡菜、紫菜等,抗台风能力低,收成之前一旦遇到台风,渔民连投的本金都收不回来。产品加工上,精、深加工的产品少,产品的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小形不成规模,农民种置蔬菜、水果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家需要,较少投放市场,市面上所卖的蔬菜、水果大多是靠岛外供给。

1.2 平潭淡水资源紧缺,海风大,不适宜高大农作物的生长,土地利用率低。农民们基本上还停留在“一年种一茬”的种植模式,一旦花生、甘薯收成后,这些土地基本上就闲置着,他们不懂得如何将闲置的土地进行有效地再开发利用;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方面乡镇农技专业人员纷纷跳槽,青壮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从事其它高收益的行业,从事农业的多为老人、妇女,另一方面政府对农业投入又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而造成“不重视低效益不发展不重视”的恶性循环,无法跳出“农业抓农业、农村建设农村”的僵化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滞后,真正意义上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基本经营形式未能有效形成。

1.3 缺乏树立农业品牌意识,优势经济品种正逐年丧失。以平潭水仙花为例。平潭的气候、土壤、水分等皆十分适宜水仙花的生长,故形成地域名品,在国内花卉市场上也小有名气。曾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水仙花优良品种”, 获得全国花协评比一等奖;在香港国际花展上获“最佳展品奖”。因此,平潭水仙花本应充分利用平潭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带来的质量、特性优势,做大做强水仙花产业,却因为农民及当地政府缺乏农业品牌意识、开展集约化经营意识,挖掘市场潜力意识、参与市场竞争意识、种植水仙花的农户经济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导致花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平潭水仙花的生产面积逐年缩减,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480亩,一度降到2011年的334亩,曾日渐萎缩之势。

2 发挥海岛优势,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2.1 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向往自然,回归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哗,放松心情,找寻心灵的恬静,到没有受到各种污染的农村休闲旅游,欣赏秀丽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的绿色空气,品尝健康、美味的绿色食品,体验农民纯朴的田园生活,已成为当下都市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时尚。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生态休闲农业便悄然兴起。平潭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区,一年四季如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属于典型的蓝色滨海旅游。早在1994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单;2006年被列入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平潭的海滨沙滩和海蚀地貌独显魅力,拥有石牌洋、海坛天神、王爷山、坛南湾、青峰顶、山岐澳、南寨石林、君山等8个国家一级景点。随着岛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环岛公路的建成,“环岛一日游”的愿景已基本实现。

再者,发展休闲农业可因地制宜。建设费用相对较小,建设周期较短,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但却能迅速实现良好的观光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双重效益,较之于传统农业的优势不言而喻。因此,可以断定,休闲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篇9

我国农业发展普遍存在一种“四高一低”的模式,即高投入、高产出、高浪费、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尽管从粗放式经营开始向高效生态型农业转型,但改观不大,距离高效生态型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低投入、高产出、集约高效的要求相差甚远。与“四高一低”的农业发展模式相比,高效生态农业是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是高产优质技术与绿色安全技术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农产品安全、绿色、特色以及高产、高效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兼容性,集约化经营与循环型农业的有机耦合,资源节约型农业与创意型农业的统一性。它既体现出现代农业的一般特性,又能反映出人多地少的农业发展特殊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仅是促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路径。

高效生态型农业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就在现代化的发展基础上,开始探索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理论及其发展模式,试图通过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力求实现生态、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美国最早提出了高效生态经济概念,并将高效生态经济概念运用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中,对推动系统的有机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带动了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体系的形成。而英、法、德三国又是最早把生态经济理论用于工农业。到了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都积极充分利用生态经济理论致力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其理论及模式有:一是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促进生态经济理论与工农业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二是把生物领域中的高新技术向产业转移和渗透,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促进了经济持续增长,使经济呈现出新的飞跃。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加快了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及提升,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进程既不能效仿人少地多的美国和加拿大,追求高劳动生产率的大规模经营模式,也不能效仿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日韩两国,依靠国家补贴来维持小规模农户的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模式,而是需要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即要坚持走生态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我国农业尚未彻底摆脱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经营水平还不高,生产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标准化、区域化布局尚未完全形成,仍然过度依赖对资源、投入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增地减、农资要素紧缺的现实不可逆转。因此,应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集约、高效生产,减轻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为此,我国只有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导, 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生产经营水平,才能有助于实现农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

高效生态型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功能多元化

实现农业多功能性不仅体现为具有农产品生产、供给、获得收入的基本功能,还具有生态、社会和人文等功能。农业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以确保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为工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质优而量足的原材料。同时,通过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教育农业等提供的服务获得一定的经济价值。农业的社会功能不仅能容纳劳动就业,而且还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品质优良、安全可靠、量足的农副产品,其质量、数量以及其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和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涉及到整个社会发展问题。对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一个农业大国来讲,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绝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此外,农副产品还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储备物资。随着我国人口的总量增长、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用途的拓展,农产品的需求逐渐呈刚性增长态势。与此同时,耕地在逐渐减少、水资源匮乏等资源约束日益凸显,保障农产品的供给压力日趋增大。我国农产品总量平衡的脆弱性越来越明显,而且品种和区域结构失衡的矛盾在不断加剧。众所周知,农业各要素本身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体因子,因此,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支撑和改善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农业的生态功能。若忽视了这个源头的影响作用,必将危及到农产品的安全供给问题。尽管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但发展到今天的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文化的产物,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农业对教育、审美等有关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均有一定的作用,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想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就必须放弃狭隘农业观而树立大农业观。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逐步由追求温饱变为讲究营养、方便、快捷、安全。这种需求变化为农业产业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推进了农业产业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而发展功能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边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就必须注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在产业体系中的比重;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产业体系,提高服务产业的支持水平;强化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机制。

高效生态型农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高效生态农业的基本要求还不相适应,如龙头企业规模不大,辐射带动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经营水平偏低;农企联动乏力,精深加工链短少;生产方式小农粗放,环境依然面临污染,生态环境系统脆弱不堪,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导致农业优质资源的外流,农业产出率和商品率都不是很高,农业增长尚未根本摆脱粗放型格局。因此,应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摒弃掠夺性经营,解决生产要素的分散性配置,加速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从资源高能耗、环境高污染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型,从小农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的大生产转型。

(二)构建高效生态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

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这就需要把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建立起高效生态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同时,围绕科技支撑的生态高效农业,培育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建立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构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研发及其推广服务体系。

(三)构建农业产业化与合作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唯有把提高农业生产主体的专业化、企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目前主要值得推广的农业产业化与合作化经营模式有:一是农产品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模式。体现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市场化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农用生产资料的商品化、以及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的商品化。三是集约化经营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共进。四是规模化经营,即将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规模化生产。

(四)构建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的创新体系

要想推进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必然涉及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即涉及到土地流转、产权制度重构以及租赁股份机制等现代化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运营市场机制对土地要素与生产力之间实现有效配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土地要素。具体措施包括:一是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必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或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二是通过政府建立信托机构,实施土地使用权信托流转。参照“益阳模式”,即由政府设立土地信托流转服务中心,出资设立信托基金并成立信托投资公司,公司通过支付土地使用权转让费从委托方手中获得土地,经过土地集中连片调整后再以招标竞拍等形式确定土地经营者,获取土地信托直接效益。收益的一部分除返回基金外,剩余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胡芳,2011)。三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参照“嘉兴模式”可在经济发达地区实施“两分两换”的土地流转机制,即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宗新建,2008)。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模式既盘活了农村非农建设用地存量,实现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还消除了农村住房不能抵押、交易等体制障碍,有效地解决了“三化同步”推进过程中土地空间争夺的矛盾。

(五)构建符合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新型农业保障体系

第一,建立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和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建设机制,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提供支持和保障;第二,健全政府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支持和保障体系,一方面提高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支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能力;另一方面政策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参与投资农业的积极性。第三,构建新型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如建立农业贷款担保组织来解决贷款难问题;探索构建农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模式解决贷款难问题。第四,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法律保障体系,从而为确保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与发展构建一个强大的法律保障体系。第五,构建以公共服务和管理为保障的集技术、信息、金融、营销等服务融为一体的新型服务网络体系。

(六)构建循环型农业发展体系

通过构建循环型农业发展体系来提升农业附加值。一是建立和完善适应不同地区并体现农业发展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并大力推广具有实践经验的典型模式。二是继续探索构建适应不同区域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如建立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目标的平原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以生态保护为宗旨的山区型循环立体发展模式;建立以循环利用一切可再利用的农业资源为目的复合型循环生态模式;建立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的综合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为保障循环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要素投入保障体系。比如,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农业最重要的环节,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循环农业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现实中支撑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和推广滞后,农民素质较低等制约因素也需要不断改善。所以,从目前来看,应从加强循环农业发展的宣传入手,让农民充分了解和掌握如何在其生产和生活中实现农业循环。同时,将扶助资金适当向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农业生产倾斜,以达到引导和扶植作用。

篇10

一、遵义市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探索

(一)始终注重引进培育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三种新型市场主体。

一是注重引进。全市编制储备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共引资金额320亿元,通过“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活动招商”等形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2013年以来,签约到位资金达65亿元,引进了华西希望等20余家实力雄厚企业集团入驻园区,投资超过1000万元企业主体达30家。二是注重合作。引导企业与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为要素,以农产品生产合作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农户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三是注重转型。对原有传统农户,鼓励入园区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积极引导其转型升级为家庭农场。

(二)加强整合,加大投入,适当发挥行政引导的作用。

一是设施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一批高标准的主干道、沟渠管网、加工厂房、仓库、标准圈舍、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二是经营主体实力大幅增强。入驻园区企业累计3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7家)、园区农民合作社350个、种养大户1496户(其中家庭农场118个)。三是基地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种植业方面园区,基地集中连片规模普遍在1000亩以上;畜牧水产方面园区,朝着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循环化、立体化、特色化方向进一步迈进。

(三)完善链条,适度外延,发挥农业产业多元化功能。

引导要素集聚,强调产业配套,通过统筹发展,农业园区的建设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内涵的拓展。一是产业环节有较大拓展。二是产业功能有较大拓展。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茶区景观打造和接待能力建设,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农旅一体化良性互动快速发展。

(四)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并存。

1.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因产业不同,经营模式不同,园区经营主体对土地流转的需求不同,土地流转的形式也就不同。在土地流转的操作上,多采用了政府主导由镇政府或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转包园区企业的操作方法。

2.园区的经营管理方面。园区都坚持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基本运作模式。凡对种植依赖程度越低、对大规模土地需求越低,则企业主导地位越重,农户参与的成分越少。如习水、务川的养殖园区,余庆、遵义县花卉园区,甚至整个园区的成败取决于入驻园区的1~2个企业。对大规模种植依赖程度越高、对大规模土地需求越高的园区,则园区企业主要发挥的是龙头带动的作用,同时离不开农户大规模的基地支撑。

二、探索中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农业园区现代化的思考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提出,是基于传统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而选择在一定区域集中要素投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思路和目的提出的。初衷是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而现行农业园区的建设与调度,存在过分强调园区规模、资金投入、形象进度、产值和产出,而不够重视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科学技术运用方面的现象。现代化水平不够,现代化示范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关于农业园区资金依托的思考

人均占有资源少,单个主体经营规模小,财政补贴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比有非常大的差距,决定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大市场上处于极其弱质的地位。从理论角度讲,通过调整结构势必可以提高效益,但是从更大区域来讲,结构调整是相对的,不能突破我国农业极其弱质的地位。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更多地还得依赖于财力的增强财政支持力度的大幅度增加。

(三)关于农业园区生产效益的思考

如前所述,我国的农业,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保供给,提升效益有赖于财政支撑力度的大幅度提升和单个主体经营规模的大幅度扩大。故此,在农业园区建设上,提出建设就开始调度产值,划定一个区域就开始调度产出的做法势必给决策造成误导。没有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盲目扩大园区建设规模,没有根本地解决效益的问题,园区建设势必陷入僵局,也与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挥示范作用推动面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宗旨不符。

三、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一)正确把握基本内涵和宗旨适当控制规模

“现代化”是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基本内涵和建设的基本要求。建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推动面上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宗旨。省、市、县、乡大干快上,就现有财力不切实际。就遵义市的实际来讲,以四大区域战略部署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每个县、区(市),每个优势产业建设1个至2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是现实而必要的。

(二)走有特色的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路子

一要突出山区特色做强优势农业产业。按照“四大区域”战略部署,围绕自身特色优势,遵义市经过多年的调整探索,成功打造了生态畜牧业、茶叶、蔬菜、辣椒、红粱、干鲜果、竹、中药村等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但龙头不强,基地不稳,要围绕这些产业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助推产业发展;二要适应山区地理条件,推广适宜山区的微型农业机械,发展适应山区的适度规模经营;三要立足山区生态建设旅游园区,拓宽农业功能。大力发展城郊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篇11

现代高效农业是以国内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运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最优组合,从而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综合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形式。其主要类型有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集约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型农业、基塘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产品特色化和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是现代高效农业的七大显著特征。青岛市农业发展中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对于农业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充分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青岛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青岛市通过实施“四百工程”,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重视科技服务农业,实施“良种工程”、“百村千户科技行”、“农民培训”、“农业信息化建设”四项工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推进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设施农业、专业村镇、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举办各类农业节会等措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步伐逐渐加快。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影响农业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情况看,青岛市乡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所占比重高达93.21%。乡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具体结构分布是,文盲占0.52%,未上过学的占24.71%,小学占43.44%,初中占24.54%,高中占5.15%,大学专科占1.64%,大学本科占0.51%,研究生仅占0.01%。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掌握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能力差,严重不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二)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较弱

一是对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科技研究机构设施落后、条件差,科研人员待遇低,缺少吸引力,民间力量在涉农科技研究方面投入少,缺少强大的研发团队。二是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割,机构设置和研究的内容重复,缺乏联合协作。三是“模仿式”研究较多,而自主创新性成果较少。四是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与市场经营主体的现实迫切需要存在脱节现象,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率不高。五是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人员少、年龄老化、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知识亟待更新,服务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的需要。

(三)设施农业发展较慢

一是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全市几乎每个镇都有,但多为零星分布,没有形成区域化集中布局的格局。二是土地流转难度较大,连片设施农业发展缓慢。三是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程度偏低。由于涉足设施农业的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偏少,且体制不健全,缺乏应对市场的能力和带动力。四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五是虽然政府在温室建设时给予一定扶持,但由于温室大棚投入偏大,农民资金有限,银行又不敢提供大额放贷,导致农民因资金短缺而不能投入设施农业生产。

(四)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青岛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以农户的分散、粗放、小规模经营为主,农业生产劳动者主要是农村留守老年男性和妇女,且老年妇女占的比重更大一些,由于这些人缺乏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条件和意愿,农地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和最后依托,他们不愿意把土地轻易转让出去,因此,以企业资本和优势种养大户为主推力量的规模化经营推进较慢。虽然这些年来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多数规模不大,平均会员不到30人,且管理不够规范和科学,效益不稳定,对农户的吸引力、带动力不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不利于农业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品牌打造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五)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虽然近几年青岛市政府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外向度高的大型龙头企业,但与潍坊等市相比,青岛市的企业规模和实力总体还是偏小。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前20位中,青岛市只有3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的6家。一些行业缺乏领军企业,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产业发展与青岛市在山东的龙头地位不相称。企业科研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投入较少,研发能力弱,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与国际水平相比,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还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90%,其中深加工率达80%,而青岛市农产品加工率仅46%,且多为初级产品、粗加工、大路货,精深加工较少。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严重,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从企业管理来看,青岛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属于家族企业,多数企业家属于“实战型”人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知识欠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六)名优品牌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目前青岛市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为296项,其中,无公害产品153项,绿色产品66项,有机产品42项,地理标志商标35项;大连市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为877项,其中,无公害产品585项,绿色产品250项,有机产品38项,地理标志商标4项;潍坊市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为1619项,其中,无公害产品505项,绿色产品707项,有机产品392项,地理标志商标15项。除地理标志商标拥有总量上青岛市占据明显优势外,在获得国家“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总量上青岛市与大连、潍坊两市均存在较大差距。

(七)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由于多数农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科学用药知识缺乏,环保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差,相关部门对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很难做到统一有效管理,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滥施农药、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比较突出。从农资生产经营市场看,农药经营商家众多,进货渠道复杂,监管难度大。加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可追溯制度不健全,严重影响我市农产品市场信誉度和竞争力。

(八)观光农业亟待拓展服务项目,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发展观光农业是充分挖掘农业潜力,以一产带动三产,扩大农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径。目前青岛地区的观光农业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农户自发的、粗放式的经营仍然占主导地位。基础设施配备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差、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服务项目相对单一、从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效益不理想。

二、加快青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努力造就新型农民

建国后长期实行的城乡分治导致城乡割裂的二元结构,使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虽然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农村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差距依然存在。一方面,农村条件落后,缺乏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教育落后,使农村人均受教育水平低,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智力支撑。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和师资状况,发展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要采取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吸引农学专业、管理专业等各类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参加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结构。尤其要通过“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短期培训、田间地头指导等方式,使农民掌握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和技术。采取多种途径、形式,努力造就新型农民。

(二)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

要加大对涉农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构建由政府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公共参与的科研组织体系和多元投资机制。要坚持科研的市场化导向,尤其要鼓励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园区、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协会与科研机构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要加强农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改良中心、工程中心建设,改善农业科研机构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着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加强对高效栽培、健康养殖、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要改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人少网破”的局面,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办公条件和工资待遇,充实人员,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人才梯队结构,努力建设一支门类全、素质高的农村科技推广队伍。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建立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教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要重点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中心站建设,使农技推广服务实现县(市)、乡(镇)、村三级全覆盖。

(三)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构建“四大农业发展带”

1.城郊高效农业发展带。由李沧东部山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和即墨、胶州、胶南邻近青岛市区部分区域组成。发展方向是,逐步减少传统农产品生产,严格控制并逐步压缩畜牧养殖业,重点发展以农业展示、交易、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

2.远郊平原规模农业发展带。由即墨、胶州、胶南部分区域和平度、莱西全部的平原、山前地带组成。发展方向是,稳定粮油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农作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鼓励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优质高效种养业及农产品加工配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3.山区生态农业发展带。由大泽山、大珠山、小珠山等山区组成。发展方向是,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生态农牧业、现代林业和休闲农业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产业。

4.沿海现代渔业发展带。由沿海养殖滩涂、近海海域和海岛组成。发展方向是,以发展苗种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为重点,构筑以“九大工程”为支撑、“五大产业”为主体的现代海洋渔业体系。

(四)扎实抓好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油料、畜牧、水产、林果、花卉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突出高科技、高效益和生态型的特点,在全市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农业园区进行重点扶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提高全市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和规模化水平。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招商引资、企业化管理等有效措施,努力把现代特色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做大做强,以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五)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1.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对设施农业的种类、品种等布局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就设施栽培来讲,结合近几年建设的基础,可重点划定几个区域进行建设。如在平度市沽河以西、804国道以南、三城路以东区域,包括南村、郭庄、张戈庄、古蚬、仁兆、麻兰、云山镇,规划建设设施蔬菜和设施果树生产基地;在莱西市的沽河以东、南城路以西,包括店埠、院上、孙受、武备、沽河等镇规划建设设施蔬菜和设施果树生产基地;即墨西北四镇的设施蔬菜基地;胶州市里岔镇周围的设施蔬菜基地;胶南王台镇和海青南部、泊里西部和大场的设施蔬菜基地。

考虑到青岛的资源优势、土地制度、科技实力和经济条件,建议把设施栽培小区作为建设设施农业基地的突破口,在实际操作中,以村为单位进行重点突破,重点培育10个冬暖棚以上的小区,以多个小区形成设施栽培重点村,再以多个重点村形成设施栽培重点镇,进而形成设施栽培区域化布局。小区的建设可以是农户联合、合作社组织、企业流转土地建设等多种形式。

2.加大投入,政策引导。一是要继续实行冬暖棚政府补贴政策,对集中连片建设冬暖棚或者连栋温室的农户、合作组织、企业进行资金补贴扶持。适当提高对冬暖棚的补贴标准,由前几年的每个冬暖棚补贴5000元提高到10000元(按成本价的20%标准)。二是对重点小区实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议对集中连片达到20个以上的冬暖棚小区,由政府按照每个棚5000元的标准安排基础设施补贴资金,最高小区补贴50万元,以此调动农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多个小区的连片布局,形成高水平的设施栽培基地。三是扶持新上高标准灌溉设施。对棚内新上喷、滴管设施进行政府补贴,补贴标准每标准棚500元。四是扶持工厂化育苗设施。青岛现有一批连栋温室,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的建设水平在全国都是一流的,但从总体上看没有发挥出原先建设时设计的作用。应抓紧就这些连栋温室的利用问题研究办法、出台政策,鼓励其在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中发挥作用。建议由政府一次性投入启动资金,扶持其恢复蔬菜育苗功能。据调查,每1万平米连栋温室投入100万元,就可完善种子点播机、育苗穴盘、基质的配备,完善水、电和温、湿度调控设施的整修。五是储、运设施补贴。每年选择10个设施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对其新增储、运设施进行政策性补贴。其中新建冷藏设施按投资额的20%补贴,最多不超过100万元;新增运输设施按30%补贴,每台最多不超过5万元。六是蔬菜垃圾处理补贴。规模小区由政府投资建设蔬菜垃圾处理池,对蔬菜垃圾集中储存发酵变肥,用于沼气池辅助原料;或扶持新上蔬菜垃圾粉碎设备,直接粉碎加工成有机肥。七是建立农民创业发展基金。对农民和其他经营业主新建冬暖棚和连栋温室进行贷款贴息。

3.强化科技服务。一是种苗服务。充分发挥现有育苗设施的作用,提高育苗能力。对采用工厂化育苗中心繁育种苗的大棚生产者,实行种苗补贴。二是栽培技术服务。组织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联系设施栽培小区,加强技术指导,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三是农资服务。根据设施小区的布局,设立农资专营店。由各级农业执法机构加强对农资专营店的监管,确保农资供应安全、高效、及时。

(六)重视发展特色农业,着力打造农业品牌

要按标准化要求抓农业生产全程,以商业化理念抓农业品牌,全力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增强品牌的带动能力。要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在全市选择一批如大泽山葡萄、胶州大白菜、崂山茶叶、马家沟芹菜、红岛蛤蜊、里岔黑生猪等具有地方特色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名优品种进行品种改良,规模化扩展,做优做强,加大加工、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措施的综合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将其逐步打造成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

要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培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从资金、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使现有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用地、道路、水电、税收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吸引城市资本到农产品原产地建设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产业链网的扩展延伸带动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整合现有企业,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品牌,提高整体竞争实力。鼓励企业资助研发或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关,本着高科技、深加工、系列化的思路,围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需求研发新产品。要通过在职学历教育、组织出国考察、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努力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队伍。

(七)积极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青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要将农业生产标准转化成农民可以掌握的生产规程,通过短期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让农民熟练操作。以专业村镇、示范区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

要加强农业、质检、卫生、工商等部门的联合执法,建立田间一市场一餐桌的全程监管制度,杜绝各种漏洞和隐患。要从源头抓起,建立农业生产投入品档案管理制度,企业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常态化和权威机构定期抽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质量安全问题可追溯制度,不合格产品召回、销毁制度,生产经营主体追责(包括经济责任、刑事责任等)制度,生产经营资格认证和违规违法资格吊销制度以及对执法部门不作为实行行政问责制度等,编制一张覆盖所有环节的质量安全保障网,以质量树信誉,以质量铸品牌,以质量占市场,以质量赢效益。

(八)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通过实施用地审批、产业化项目资金、技术创新扶持资金、信贷优惠等政策措施,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和辐射能力强的加工企业群,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加工转化体系。积极推广“九联”模式,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契约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形式,建立企业的紧密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基地,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使企业与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实现农企“双赢”。贯彻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相应的地方配套法规政策和实施细则,鼓励引导农民在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力争三五年内在全市形成以“村两委+合作社”为横向覆盖,以市、镇两级的各类专业合作协会,行业协会为纵向延伸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将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标准化生产的实施、品牌的打造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实现种养加、产加销一体化,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外向度。

(九)优化养殖结构,提升畜牧业竞争力

优化养殖结构,在稳定发展生猪、奶牛、肉鸡、蛋鸡等优势品种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高档肉牛、肉兔、肉鸭养殖,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健全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产品安全保证体系,推进“十强、十新、百区、千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区域性的新型产业体系,全面提升畜牧业竞争能力。

(十)坚持“六化”要求,做强做优现代水产养殖业

水产养殖业的“六化”是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组织化、高效化和安全化。扶持池塘标准化改造、抗风浪网箱养殖、工厂化集约节能养殖和藻类规模化养殖,推进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集约高效的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建设。加强水产良种研发、繁育和推广体系建设,推广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强化科技对水产养殖业的支撑作用。加强以资源增殖放流、发展人工鱼礁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渔业增殖业。完善“龙头企业+基地+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育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渔业龙头企业,促进渔民增收。按照集约集聚集群原则,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养殖渔户”的产业化新模式,解决养殖渔户融资难问题。按照“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思路,稳定发展大宗鱼虾贝藻等常规品种,着力提高品质;重点壮大海参、鲍鱼等名优珍品,着力培育品牌,满足高端消费。为了保证国民健康以及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技术壁垒”,水产品养殖中必须重视质量安全问题。要从源头抓起,实行全程监管,建立健全投入品档案管理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水产品“三品”认证及食品加THACCP、IS0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引导和支持渔业企业开展自主品牌经营,做强做大优势特色水产品品牌,提高水产品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

(十一)积极促进果茶和苗木花卉业健康快速发展

推进果业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对老龄果园和郁闭果园进行更新改造,按标准化要求新建一批果园,构建苹果、葡萄、桃和樱桃、杏等小水果优势生产区域。引进繁育新品种,加大技术指导和科技推广力度,搞好果品的储存保鲜和加工,提高果品的品质水平和生产效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创建和培育果品品牌。

篇12

加快重点园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举措。我们今天看的现代万亩花木园区,区域范围主要是328国道以南、宁通高速以北、京沪高速以东、宜陵镇西湖大堤以西,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我市从丁伙镇、邵伯镇到仙女镇、大桥镇花木产业带的核心区和主要生产基地,这个园区区域位置特殊,产业有特色,布局有特点,无论是对城市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是对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规划建设好万亩现代花木园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这个园区作为我市生态园林城市的主要窗口,城东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试验区,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扎扎实实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

二、突出工作重点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要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现代万亩花木园区要着力抓好“十大工程”。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工程。主要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是今冬明春,328国道、雅典娜路、花木大道等现有主要干道沿线视线范围内的土地要全部调整到位;第二步是从明年开始用2年左右的时间,整个区域内所有土地调整到位。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是区域内的花木大道、桥梁、排水系统、供电设施等工程的建设,年内首先要完成花木大道的建设任务。

三是花木市场扩建工程。阿波罗花木市场要按计划加快建设步伐,三期工程10月底基本建成,元旦前正式对外开放。同时,要注重市场内部设施的完善和质态的提升,充分展示对外形象。花木市场西侧预留空地要实施与花木相配套的项目,其他项目原则上不予考虑。

四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除保留少数重点骨干企业外,区域内不得再建新的工业企业,现有中小工业企业实行有计划的搬迁,个别化工企业今年内必须关停或搬迁。农民住房原则上要迁移到雅典娜路以西整体规划建设。从现在起到元旦前要按照规划对雅典娜路、花木大道等沿线进行拆迁改造,对区内农民住房要进行有计划的置换。

五是花卉园艺整合工程。要充分发挥雅典娜园艺和龙川盆景园的带动作用,同时加强资源整合,与鲜切花生产基地、阿波罗花木市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优势,互为补充,全面提升。

六是农民康居工程。农民住房要按照“三集中”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管理,力争打造某第一、苏中一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同时,对庄台的改造也要逐步实施到位。

七是便民服务工程。高标准、规范化建设园区内的便民服务中心,其中横沟村的便民服务中心要以村部为中心,统一规划设计、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对外形象。其他村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也要以此为样板,抓紧规划,尽快实施。

八是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按照“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的总体目标,既要突出高效农业的生产,又要体现观光旅游的服务效应。要注册成立旅游公司,研究旅游观光线路,搞好交通工具配备,加强公交线路规划设计,将阿波罗花木市场、龙川盆景园、雅典娜园艺等景点串点成线。

九是休闲娱乐配套工程。主要包括餐饮、娱乐、休闲等内容,要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能够让游客停留下来进行消费。在具体场所的建设上,可以通过置换农民的住房进行改造等方法进行。

十是特色文化工程。要运用市场化的方法,加强调研论证,把高效农业与观光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为广大市民群众和游客服务。

对以上“十大工程”,要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逐项提出要求,明确责任单位,列出序时进度,狠抓组织落实。

三、精心组织实施

指导思想已经明确,工作重点已经突出,现在关键是抓好落实。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现代万亩花木园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由许煜同志任组长,市人大刘主任、市政府袁市长等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仙女镇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仙女镇和相关部门都要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区域范围内的横沟、砖桥、同桥、新火等四个行政村,要按照整体规划建设要求,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有序推进。

篇13

镇党政负责人、分工镇干、各村(居)党总支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或经联社主任)。

二、考核任务

1、各村(居)完成一个200亩以上连片露地高效农业或50亩以上的设施农业项目(钢结构大棚),且土地流转手续完备。

2、已建成的建设生产所在村的高效农业面积(钢结构大棚)在100亩以上的且今年面积不减(不含高效林业)。

3、流转150亩以上的面积进行粮食、油料适度规模经营或小农场建设且流转手续完备(流转时间5年以上)。

三、计分及扶持奖励办法

1、计分:完成考核任务三项中之一的得物质文明考核中高效农业考核基本分。

2、扶持奖励办法:

(1)新建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设施农业项目(标准规格钢架大棚),镇政府对大棚投资者给予补助,连片50亩、100亩以上的钢结构大棚每亩分别补300元、500元(按大棚实际面积计算),分三年付款,第一、二年各得30%,第三年40%。

(2)新发展钢结构避雨栽培葡萄,集中连片种植50亩以上,每亩补贴1000元。老葡萄园改造为钢架避雨大棚的,每亩一次性补贴500元(奖励业主),改造为竹架大棚的不予补贴。

(3)发展地膜花生集中连片达到3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200元(奖励业主)。

(4)新建且相对固定的露地高效种植基地(主要种植蔬菜、药材等),集中连片常年生产净面积达200亩的,镇政府一次性奖励村(居)2万元。只生产一季或在财政已补助的现代高效农业项目地点改建的不予奖励。

(5)当年新建栏存肉牛或奶牛500头以上、蛋鸡5万羽以上、肉鸡或肉鸭10万羽以上、肉鹅2万只以上、肉羊1000只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且环保设施建设到位的,每个奖励养殖户2万元。

(6)新发展集中连片特种水产养殖150亩以上,且亩纯效益2000元以上的特水养殖场,奖励养殖业主1万元。

(7)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在300亩以上,小农场建设面积150亩以上(2个以上)且土地流手续完备,当年与农户兑现年租金到位的,奖励村工作经费1万元。

(8)设施种植与露地种植不重复计奖,两类奖励就高不就低,奖励补助归项目实施者;镇奖励和补助奖金优先用于支付农民土地年租金,奖励补助与市不重复。

四、考核时间及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