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011年广东省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 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近视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整体缺乏运动,体质逐年下降。大学生能否培养体育兴趣和特长, 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和知识,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达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学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大多实行“自主”的选课模式, 随之而来的学校体育项目设置也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各类新兴体育、民族体育、休闲体育纷纷挤进大学课堂。本研究以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近年来项目设置不断增多, 而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为出发点和选题依据, 通过对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进行调查, 从体育课程项目设置、修学类型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上分析查找原因, 对于解决体育教学困境, 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同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各体育教研室教师为调查对象, 对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进行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专家调查法 自制问卷并经过效度检验。共调查专家17人, 分别来自全省各高等职业院校, 其中教授6人, 副教授9人, 讲师2人。针对问卷的设计与所要研究的问题, 93%的专家认为“非常适合”和“比较适合”, 1人认为“一般”, 没有选择“不太适合”和“不适合”的。
1.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68份, 回收64份,回收率94%。, 有效问卷62份, 有效率91%。
2.结果与分析
2.1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各体育项目开设现状与满意度调查
2.1.1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项目开设的现状
通过对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表1) : 普通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对各体育项目的开设情况展现出不同层次的阵容。第一层次的项目有: 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普及程度在80%以上;第二个层次的项目为: 体育舞蹈、武术、太极拳、体育保健与康复, 普及程度在60%-79%;第三层次的项目是: 田径、网球、跆拳道, 普及程度为40%-59%; 其余项目开设情况均在40%以下。
结果表明: 目前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十分丰富, 但大部分项目普及程度不高。在已经开设的体育项目中, 普及程度在40%以下的就有20项。进而发现, 新兴体育项目体育舞蹈、网球、跆拳道、散打及定向运动等发展势头良好; 休闲体育项目跻身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堂, 但普及程度均在20%以下; 与医学相关的“体育保健与康复”理论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体育项目田径、体操、游泳等受到冲击。
2.1.2学校已开设项目能否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学校教育强调“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在回答“你们学校目前已经开设的体育项目能否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问题时(表2) , 1%的教师回答“能满足”和45%的“基本能满足”, 但仍然有的教师回答“不太能满足”和“不能满足”。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一方面体现出目前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十分丰富, 总体而言较之十年前翻了几番; 另一方面却反应出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依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原因之一:经济实力和师资雄厚的学校开设项目较多, 基本能满足需要; 而经济实力相对较薄弱的以及新升格的学校开设项目较少, 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无论经济实力较强和师资雄厚的学校还是新升格的学校, 其开设项目较十年前都有所增加。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仍得不到满足的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对体育课程项目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是较难满足的。同时, 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容易导致一些锻炼价值极高的项目, 因为其枯燥、乏味、辛苦、难度大等种种原因而没人选课,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丢掉传统项目, 不但需要没有满足、体质也仍在持续下降, 实在是得不偿失。
2.2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修学类型及必修课项目的调查
2.2.1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修学类型调查
调查了解,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的修学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必修、必修加选修、全部为选修,(表3)选择“指定必修加选修”的有36人, 占58%; 选择“全部为选修”的有15 人, 占24%; 而选择“全部为指定必修”的只有10人, 占16%。2 人选择“其它”。学校提出了“自主”选课模式, 无疑有它积极的一面, 即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爱好来上课, 能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但也有不利影响。学生往往在选课方面是盲目的, 缺乏正确的引导。如有的追求新奇和趣味; 有的选择怎么容易通过考试, 拿到学分; 有的怕晒太阳等等。过分的“自主”弊大于利,而有限制性的自主选课才能够达到学校教育的预期效果, 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指定必修加选修”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修学类型, 能克服片面强调学生兴趣, 以致避免出现当前体育课“玩的多、学得少; 追求乐趣多, 实际效果少”的局面。
2.2.2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必修课项目调查
进一步调查发现(表4): 在已经开设指定必修项目的学校中, 把田径作为指定必修项目的学校有26所, 居于各项目最高位; 排在第二的是太极拳, 有16 所学校; 第三、第四的是球类和游泳, 分别有10、9 所学校; 武术和体操紧随其后; 将健美操作为必修课的学校仅2所, 且都仅限于女生。表明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开设体育必修课的必要性, 特别是田径项目已经被部分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所重视,但是反过来, 在所有被调查的学校中, 田径、体操、游泳等基础项目依然被大部分学校所忽视。
田径是较量速度、高度、远度和耐力的体能项目, 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是身体运动能力的根源。我国号称是“体育强国”, 面对大多是温室里长大的学生, 却又是如此溺爱, 他们连这些基本活动能力都在渐渐地丧失, 体质能上去吗?
2.3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
大家普遍认为: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继续、延伸和补充。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以及校内外各种体育组织形式。由于早操与课外体育锻炼学生参与面最广、人数最多, 本研究就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对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方面是否有要求作了相关调查。调查显示:表明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对早操和课外活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能坚持参加早操和课外活动的学生, 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科学的指导, 其活动也始终处于一种低效状态。
通过以上调查, 反映出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重新兴体育项目的发展而轻传统体育项目; 二是盲目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选修项目和修学类型方面缺少正确的导向和必要的措施。三是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管不力。为此, 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3.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项目设置发展对策
3.1设置体育必修项目 保护传统体育项目
3.1.1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的修学类型可设定必修课、选修课、俱乐部或协会等多种形式。体育必修项目可以田径、太极拳、游泳等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也可根据本校的特色确定一至两个必修项目, 花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田径项目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 其具体内容要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精心的选择和改良。男生和女生可以指定不同的项目。
3.1.2顺应时展要求, 大力支持新兴体育项目 新兴体育项目的引进, 能为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更是一种时尚, 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本次调查也体现了新兴体育项目开展的不均衡性, 还有几所学校还未开展,总体势头良好, 有些项目赶上甚至超过传统体育项目, 如体育舞蹈、网球等。由此可见, 一些新兴项目正在悄然兴起。各校应根据本校特点和教师特长, 顺应时展的要求, 加大资金投入, 努力创造条件, 包括场地器材建设以及师资培训等, 开设具有一定锻炼价值的新兴体育项目课程。
3.1.3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积极挖掘地域特色体育项目
近年来, 国家及各省区召开的民族体育运动会, 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每四年举办一届的全国民族运动会, 规模一届比一届盛大, 项目一届比一届丰富。流传至今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各校可结合地域特点,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积极挖掘广东体育项目进行传承和改编, 纳入到体育课堂。
3.2努力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拓展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
3.2.1课堂练习无法满足科学健身的要求 绝大多数学校每周只有一次体育课。科学健康运动指出:“所有18至65岁的健康成年人至少需要每天30分钟的的锻炼时间”,这就是说, 只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锻炼要求的。
3.2.2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只有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 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能否正常有序地进行, 与规范有效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单凭体育教学部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需要学校高层及其他各部门及各院系共同参与完成。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 应建立一套能促进学生参与多、高效率、多样化运作机制, 形成全校性网络化管理。具体措施如可把参加早操、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以及每学期的体能达标与体质健康测试同本学期所修体育科目的学分挂钩, 使学生从监督式的锻炼逐渐转化为自觉锻炼, 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4.结 论
4.1目前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十分丰富,但大部分项目普及程度不高。在已经开设的体育项目中, 普及程度在40%以下的就有20。
4.2传统体育项目篮球、排球、健美操、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的开设情况依然高居榜首; 新兴体育项目体育舞蹈、网球、跆拳道、散打赶上或超过部分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太极拳、田径; 休闲体育项目的开设情况均在20%及以下; 与医学相关的“体育保健与康复”理论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4.3学校对学生的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4.4各院校采取的修学类型多为“指定必修加选修”,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修学类型, 其中田径项目为体育必修课的首选。
参考文献
[1]邓淑君.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29(4):148.
[2]王正珍主译.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9:10.
[3]赵雅琴, 吕旭涛.我国体育本质研究综述[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06, 5(2).
篇2
二、风险投资及其在不同企业生命周期中的运作研究
风险投资是一种新兴的金融工业。它不同于传统的银行业务,它是由风险投资家出资(个人或募集资金),协助具有专门技术而无法筹得资金的技术专家,并承担高风险的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家采取购买企业资产,并参与管理使资产增值,最后通过出售所持有的资产从而赚取利润。从本质上来讲,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投入资本并进行有效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支持系统,它加速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催化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是它最主要的作用。从各国投资实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处于种子期的企业,从技术酝酿到走向市场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投资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都很突出。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一方面需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排除技术风险,另一方面还要制造一些产品进行市场试销。投资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也同时存在。处于扩张期的企业,一方面需要扩大生产,另一方面需要增加营销投入开拓产品市场。此时,虽然技术风险已经解决,但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加大。尽管此时企业已经有一定资金回笼,但由于对资金需求很大,加上公司原有资产规模有限,因而投资风险仍然较大。以下便是针对不同阶段企业中的风险投资运作情况。
(一)种子期。种子期是指企业正式建立之前的一段时间。在这个阶段,新思想、新发明和新技术的拥有者首先要对拟生产的产品及其市场潜力做出基本判断。这一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小,这也是天使投资人热心关注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高科技企业完成产品开发并准备投向市场,这样就要求注入大笔资金以设立、装置生产设备等等。所需资本约为三十万美元左右。由于新企业毫无业绩可言,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进一步的发展,企业或许会请求银行给予贷款,但往往因为无抵押品等原因难以如愿。唯一可行的路径是由企业拟一份商业计划书,送呈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机构根据一定的标准审核,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专家取得股权之后或成为投资公司的经理人,或成为董事会成员之一。
(二)成长期。成长期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企业产品已经进入市场,企业成功的盈利模式变得清晰起来。但是,由于高科技企业的不确定性,企业销售收入、现金流入极不稳定,为了企业更大规模地扩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企业需要的资金也会增多,大约会在200万美元左右。而企业的营业状况仍不足以达到发行股票的地步,因此,能否进一步得到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获得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对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一阶段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分界点,业务进展至此,企业必须开始考虑下一阶段是否由公司发行上市股票以获取业务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本。根据NVCA(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统计数据,“风险投资投资于新兴企业的比例保持不变,加大了投资成长期企业的力度,对于发展后期企业的投资减幅较大。”这说明技术更新和模式探索仍在继续,并保持平稳的发展速度。成型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减缓,成长期企业的良好前景和发展速度是吸引风险投资的主要原因。
(三)扩张期。扩张期是不断赢得顾客、扩大市场份额的阶段。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企业大量需要资金的时期,由于正的现金流量已大量产生,企业成功的盈利模式变得更加清晰起来,并且出现绩效,显然风险投资机构对这一阶段企业会备爱有加。总之,成功的盈利模式是处于成长期和扩张期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这时的风险投资机构会面临一大抉择,即是否继续投资,若风险投资公司并无现金或流动债券对该创业企业融资,则必须通过股票的公开上市或合并来赚取超额的资本利得,再投资于其他具有希望的新投资计划。
(四)成熟期和其他阶段。这一阶段企业的组织、市场和资本联系均已稳定,此时的企业已成为成熟的高科技企业,然而,为了进行大规模投资结构调整或将企业推向公众等,有时公司还可能需要创业资本。这时的企业可以去银行申请贷款,进行适当举债经营,举债的规模也随着企业的业绩增加,达到最优的资本结构。此时,风险投资机构已经随着高科技企业的上市或股权出让而逐渐收回资金。
三、国内外风险投资业投资阶段现状
在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国际风险投资业呈现出投资阶段后移的特点。根据NVCA(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统计数据,在2000年第一季度,美国共有1557家公司获得了227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其中,有62%的企业处于扩展阶段,而在一年之前这个比例只有44%。从投资金额来看,发展初期和扩展阶段的公司获得了61.9%的投资。
相比国际投资机构而言,国内风险投资业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中后期。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对2004年中国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阶段的调查,在其所偏好的投资阶段中,成长期是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偏好最大的阶段,回答率高达76%,其次是扩张期,占66%。整体来看,2004年和2003年的投资偏好阶段相似。(表1)从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2004年我国风险投资仍主要集中于成长期和扩张期,这一阶段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占新增风险投资总额的近三分之二的比例。但由于中后期阶段的投资竞争越发激烈,单笔案例的估值水平被人为地不断抬高,2004年风险投资出现向种子期等早期阶段一定程度的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风险投资环境的日益好转,风险投资机构承受风险的意愿在逐步增强。同时,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鼓励政策。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与科技部等发起募集10亿人民币的基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作为国家的母基金,它专门支持那些投资早期项目的民间创投,包括税收优惠或一些损失补偿等条件。可以相信,如果这个基金出台,将会有更多的本土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于我国的早期项目。
四、我国风险投资行业投资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国内缺少面向高新技术小企业的天使投资者。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不能为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提供贷款担保,创业投资不发达,运作也不规范,使得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得不到创业投资的支持。
2、风险投资不规范,随意性大。对投资对象的选择,也不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创业初期,而是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项目,谈不上自始至终地参与风险企业的科技开发、成果转让、人才引进及其企业管理。
3、退出机制问题。一方面真正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很少,投资对象选择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国内风险投资机构的出口更是问题百出,这也造成了目前高科技企业融资困难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储蓄高居不下这一矛盾现状。
此外,风险投资的发展环境也有很多问题。比如,体制和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目前,我国仍缺乏对发展风险投资的有效激励措施、明确的发展计划和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同时,对高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和出口优惠政策的力度不足。
篇3
其次,推动和促进了全社会的技术创新,为高技术成果的规模生产培植了土壤。
第三,风险投资的择优投资原则,使有广泛市场需求的高技术或高技术产品首先投产,引导了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四,风险投资家参与高技术企业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减少企业风险,促进高技术企业的顺利成长。
第五,风险投资进一步改善了高技术产业的投资环境。
二、高技术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特点
对于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格雷纳将企业成长过程划分为创业、指导、分权、协调、合作五个阶段;而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和死亡五个阶段,并更进一步地把企业生命周期细化为10个时期: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本文根据典型的企业成长阶段理论、我国风险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目前对风险企业成长阶段的常用划分方法,将高科技企业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种子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
三、风险投资在高技术企业不同阶段的作用
(一)种子期
种子期是高科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酝酿与发明阶段。这一时期企业的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少,企业创立所需要的资金往往来自创业者个人、创业者的亲属、朋友等。如果从这些渠道获得的资金数量还不够使企业实现高科技产品的商业化生产,企业往往会寻求风险资本的支持。这一时期的风险投资成为“种子资本”。此时风险投资公司往往会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系网络,帮助高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开拓市场。
(二)导入期
导入期是高科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试销阶段。此阶段内,企业需要制造少量产品,解决技术问题、排除技术风险;还要进行市场营销,赢得市场对产品的接受。因此,企业的经费投入显著增加。企业资金主要来自原有风险投资机构的增加投入。这一时期投入的风险资本成为“导入资本”。
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公司除了提供资金,更要帮助创业者组建一个强势团队和组织机构,以有效规避团队风险和由于关联经济性带来的风险。通过帮助风险企业把需要的技术、管理、财务、营销专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金与管理相结合的催化作用。
(三)成长期
成长期是高科技企业技术发展与生产扩大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资本需求又有所增加,资金支持是风险投资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作用之一。风险资本的注入会促进实现高科技产业规模经济性和速度经济性,还能帮助企业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果创业者不能有效领导和控制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应果断采取措施,避免创业者能力风险。同时,还应在追加投资时应对风险企业再次评估,避免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这一阶段,风险投资起到了使资金与管理再次融合,使高科技企业快速成长,实现速度经济性的催化作用。
(四)成熟期
这一阶段是指被投资的高科技企业上市前的阶段。这一阶段对资金需求不象以前那么迫切,风险投资公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知名度,美化公司财务报表,为公司上市做准备。严格地讲,这一阶段的资金投入从性质上已不属于风险投资。
这一阶段要实现将高科技企业由风险企业向现代公司制度组织转变。风险投资公司在此阶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完善公司治理、包装企业,实现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或把企业推向资本市场,寻找风险资金退出的途径。
综上所述,本文把决定风险投资成功的关键因素分解为品牌、网络资源、资金、团队建设、战略制定、培训、营销辅助、治理结构、技术支持等,各因素在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不同。风险投资的介入不仅解决风险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而且用其特殊的运行机制有效结合科技、资本、管理、金融等资源,促进高科技产业按照其所具有的经济特性快速发展。
四、结论
在高技术企业每一成长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融资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等.这些潜在风险在不同的投资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风险损失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风险投资公司应当对处于不同阶段的风险企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支持手段。
风险投资公司的目的是实现资本增值,这与风险企业的成长目标一致。要实现风险企业的高速成长,风险投资公司所投入的资源应与高科技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相匹配。因此,风险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机会时,应根据自身能力选择相应成长阶段的高科技企业;高科技企业在进行融资时,要在正确分析自身所处的成长阶段基础,选择资源与其相符的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应与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建立起这种独特的战略同盟关系,把高科技企业的各种资源与能力有效整台以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陈克文.高技术风险投资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成思危.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风险投资事业.
[3]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37.
[4]王莉.发达国家和地区风险资本与中小企业创新结合模式比较.经济管理,2002,(21):73-76.
[5]孟宪昌.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企业成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任学峰,孙绍瑞.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企业成长过程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
篇4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迈克尔•波特创立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受经济发展及投资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从国际来看,美国发达的经济取决于高科技的发达,高科技的发达取决于硅谷等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国内来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在数量和质量上在全国领先,因此浙江省的竞争力和人民富裕程度也在全国名列前茅。由此可见,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国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一)美国拥有比较完整的研究与开发体系
美国硅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科技创新中心,引领着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潮流。在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历程中,美国硅谷形成了以微电子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其高技术产业集群以小企业为主。硅谷高科技产业集群各企业虽同在一个行业,但类型多样、发展重点不同,企业在相互竞争和学习中寻求发展。据统计,在目前全球100家最大电子和软件公司中,有20%是在硅谷创业成功的;美国100家大科技公司有1/3总部设在硅谷。
从研究与发展(R&D)的投资来看,尽管美国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但研究经费却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基础研究的开支,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60%,工业部门用于基础研究的投资增加了70%。1989年美国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资达1292亿美元,比英、德、法、日、加的总额还要多。由于在高科技制高点竞争地位的变化,使得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总之,在美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上,美国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对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再加上政府的有效扶持,成就了美国世界科技强国的现状。
(二)欧洲被称之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摇篮”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都发源于欧洲,因此欧洲被称之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摇篮”。借助这两次产业革命的浪潮,欧洲一度在世界高科技产业中独占鳌头。然而,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给欧洲各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此前20年的经济繁荣景象犹如昙花一现,欧洲陷入了长达数十年的经济滞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为了尽快摆脱石油危机给欧洲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普遍重视并加快了在高科技政策领域的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立和协调欧洲国家的高科技产业政策,力争改变欧洲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不利局面。欧洲国家将高新技术视为一个动态概念,不作硬性的统一定义,一般而言,它通常是指那些集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和科技产品。
欧盟先后了七个科技框架计划。这一系列科技框架计划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科研与开发计划之一,具有投资规模大、研发领域宽、参与机构和人员多等特点,是近20年来欧盟实施其科技战略和行动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作为欧盟科研活动的主体,科技框架计划已经发展为欧盟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随着科技框架计划的发展,欧盟的研发投入规模显著增加,由最初的32.7亿欧元上升到第六框架计划的175亿欧元,翻了近6倍。金融危机后孕育的“欧盟2020战略”,将在未来10年为欧盟国家实现在科技上赶超美国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和政策基础。在欧盟看来,如何在全球高能源价格时代保持欧洲国家竞争能力,关键在于:迅速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结构转变,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高新、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帮助欧盟国家迅速摆脱经济衰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巩固欧洲国家高新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利用低碳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来实现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目标。这些思路应为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借鉴。
(三)日本更重视“技术立国”战略
日本发展高科技产业集群,筑波科学城就是一个典范。筑波科学城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世人关注,并在1980年名噪全球。科技进步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60%。20世纪90年代,日本推出新的“科技政策大纲”,其发展重点都是放在高科技产业上。为了实现提出的目标,政府通过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扶植高技术可获低息贷款,若开发成功,按低息还本付息,若开发失败,则免付利息。政府还规定对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实行优惠税制与折旧制,对企业的高技术研究开发给予补助。由上不难看出,日本高科技产业集群属于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研究日本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我国最好能借鉴的是其兼并收购方式。这有利于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降低我国高技术产业前期研发风险。
(四)大德科技园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及韩国的经济增长动力
大德科技园是韩国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被称为韩国科技摇篮和二十一世纪韩国的经济增长动力。为发展高科技事业,增强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仿效美国、日本等国家,建立起一批集科研、教育、生产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韩国大德科技园规划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现已成为与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相媲美的科学城。大德科技园从一开始就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当首批院所迁入后,特别强调为科研人员提供优厚待遇和配套服务。此外,在引进人才方面,他们也注重从旅外本民族科技人员中吸引人才的引进战略,这些成功的措施可为我国科技园的发展提供借鉴。除此之外,大德科技园紧密配合韩国骨干产业的发展,从重化工的技术开发,逐渐转向电子通信等高技术工业,带有较明显的阶段性,而且在园区规模和产学研联系方面,也是先由小区起步,然后根据需要向周围地区扩展,逐渐发展成为目前规模的科学城。而且大德科技园为使产品更快的进入海外市场,还努力加强与国外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联系和协作,开设科技市场,进行科技成果的展示和营销。在研究新兴市场国家―韩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思路的启发下,我国最好借鉴的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建立科技园区应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内而外的规模化发展,继而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基地。
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走向深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发展到高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蔓延滋长。目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规定我国未来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0%;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一)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代表当属北京中关村
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基础,依托强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专业服务资源,以及以创新型企业、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为代表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关村形成了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结构最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协同创新的转变。中关村拥有以联想、方正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40多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130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各类孵化器50余家,大学科技园14家;以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为代表的技术中介机构上千家;企业自发设立、自主管理、职业化运作的新型协会组织超过30家。
近年来,中关村出现了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的多种模式,一批企业与大学院所成立联合实验室;3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企业开放,提供研发检测服务,并挂牌为“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由企业牵头、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成立的产业技术联盟达到22个;形成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10多个产业特色明显、集聚效应突出、创新活跃的国家级专业园和产业基地。
(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享誉世界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被国际同行称为“The Silicon and Medicine Valley in China”而享誉世界。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发,园区构筑了生物医药创新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和软件产业链的框架。在科技创新方面,园区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一批新经济企业实现了大踏步的飞跃,目前的张江正向着世界级高科技园区的愿景目标阔步前进。2010年园区经营总收入达到1100亿元,年总收入增速达15%左右,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龙头区域。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透露,“十二五”期间,张江物联网产业将设立百亿元级产业基金,成长为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上海浦东软件园承办的“2010年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中国软件园区高峰论坛”于2010年11月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举行。本次由上海浦东软件园承办的“2010年上海软件外包国际峰会―中国软件园区高峰论坛”,是首次将全国知名软件园区管理者聚集起来,共同探讨关于我国软件园区如何建设、经营、发展的大型论坛。各软件园区代表在论坛上沟通运营经验,并就“园区发展形势、软件产业特点、品牌向外输出、集成服务体系以及园区与政府关系”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从而探寻软件园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基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特殊要求,北京、上海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都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体现在都把挖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潜力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都努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都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培养及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实行财税优惠政策,开展科技风险投资服务。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环境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使京沪同时被公认是我国发展高新科技的二大板块。上海提出在2020年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着眼于这样一个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上海市作出了加快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进程,发挥高科技产业集群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这一重大战略抉择。
结论
综述国内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可以发现高科技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核心在于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力。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在我国,我国应以国情为出发点,以企业为本创新出适合我国高科技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既要学习借鉴又不完全照搬才是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池仁勇,王会龙,葛传斌.英国企业集群的演进及分布特征[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
篇5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重庆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地域代表性。最后,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本文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由于人力和时间有限,不能对各社区进行大范围的调查,改进与验证。
最后,我的论文是在肖云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谨治学的态度给了我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在撰写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我的陈述完毕,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可行性分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分析多是以文献研究为主,参考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及各模式存在的弊端,再根据老年人生命阶段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此来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合适的方式,以改善现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很少从社区照顾理论的观点和意识来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本文把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了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也具可行性。
在查找文献和收集数据方面,能够通过适当的查找文献方法可以较快获得各种所需资料,相信能够如期完成论文。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本人一定会较多听取督导老师建议,在文章结构上、论点论据的充分性上、文章逻辑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总之,考虑到四年社会学、社会工作方法的学习积淀和本人对研究问题的兴趣,相信自己一定能如期完成任务要求,实现预期目标。
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是:以社区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既考虑到了物质层面也兼顾了精神层面,策略涉及宏观政策也兼有微观工作,从而更具全面性。
解决的思路是:(1)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首先,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了在现阶段,研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2)其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是**专升本**班的***,我的论文题目是《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篇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老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段时间里,*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我当时之所以选择《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研究》这个题目是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很多企业都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业既能保持目前的发展,又能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等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我们无论从社会财富创造、国民经济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充裕就业机会、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哪一个方面去进行考察,都需要对其不断地进行研究,以不断提升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涵义,之后又从企业的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一旦失去持续盈利的能力,根本就无法维持生命,突出了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们应在企业消亡和终结前,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这既是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下文进行深入论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保持持续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恶心竞争;二、战略规划缺失;三、缺乏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四、企业家浮躁的心态。
第三部分,主要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现状,并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真正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还是在于企业内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针对前文所提到的影响企业保持持续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现存企业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1.不断创新,回避恶性竞争;2.加强企业的战略规划,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4.企业家要具有企业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态;5.塑造优秀企业文化;6.高瞻远瞩,树立远大发展意识。同时,也将论文的结构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论文整体结构完整,论述合理。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文章存在的不足。
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虽然从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自己学识浅薄,认识能力不足,在理解上有诸多偏颇和浅薄的地方;也由于理论功底的薄弱,存有不少逻辑不畅和辞不达意的问题;加之时间紧迫和自己的粗心,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人力资源管理班的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指导老师是xxx。在我的论文写作期间,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这才使得我的论文能够如期顺利完成,在此,我谨向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论文的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文章中我个人的一些新的观点与理解向各位老师做以汇报: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很大程度上同我对自身所选专业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但更重要的是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中小企业在许多行业和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二,中小企业已成为大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中小企业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四,中小企业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通过对当今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地分析,找出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比较充分地分析,提出一些切实有用的对策建议,以对解决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产生积极的作用。整篇文章是我在查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权威学者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和个人的理解,最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全文写作过程中形成以下新的理解与突破:
对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较深入的挖掘了影响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针对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了意见
通过本次论文写作,一方面使我掌握了论文写作方面相关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在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课题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但由于我自身所存在的知识储备方面的缺陷,使得文章中的相关观点还不够成熟,甚至可能存在错误观点的情形。对此,我热切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
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学院中文系XX级XX班的学生XX。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学术情结》,我的指导老师是宋聚轩教授。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初始原因是先生是我大学四年一直喜欢并深深羡慕的,每当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都会尽力淘本有关的书籍,以慰藉我与世格格不入的灵魂。,作为一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五四中,出现在资产阶级唯心派的行列中,其实我们从小就接受过他的思想教育,如以前的小学课本、现在的初一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便是他最早的思想拙作,这种“亡了国做了奴隶的人们,只要不忘记自己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体现了在战乱年代学生学习的目的重要性,学生不是为国捐躯的尸体,更多的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学术情结》,这个题目在我的脑海中酝酿了很久,大约在大三暑假我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资料收集,但一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可以说那个时候,我是一名的狂热追求者,他一生获得美国35个荣誉博士称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一辈子徘徊在政治与学术的夹缝中,为民主为科学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在情感的痛苦煎熬中,又深刻展现了一个俗人的中庸心态,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恢复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本文写作第一目的。
篇6
一、 我国高科技园区的概况
目前我国经济基础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比较薄弱的,市场体制并不算完善,特别需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形成局部优化的环境,以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从1991年起,国务院先后批准组建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来,大量高新技术成果在高新区实现了产业化,为所在城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球有许多高科技园,他们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三方面构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政府。近些年来我国高科技园区专业特点明确,功能专一,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突出比较优势,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提供有效的激励,使高科技园区富有个性特色。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推动协调作用,加大对产业技术进步的财政金融支持;加快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扎扎实实地抓好一批优势产业和项目。
(1)高科技企业
这类企业是高科技园区孕育、生长的基本细胞,是指那些敢冒获利与损失不确定性之风险,以开发和生产经营高科技产品为市场导向,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企业,但是保护这些中小企业的相关知识产权法律仍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些企业有以下特征:
1)以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方向、技术人员集中;
2)产业环保,生产、销售科技含量高;
3)高风险行业集中,投入较大;
4)以社会资本为主,进行市场化运作。以社会资本为 主,进行市场化运作。
(2)金融机构
高科技产业需要高投入才能取得高效益,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决定了科技园离不开大的资金投入,由此可见资金是影响园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3)高校和科研院所
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技术人员丰富,也是企业人才的诞生地,新思想、新技术都在大学应运而生。大学和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进行基础性的工程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为企业开展工程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同时,他们还开展战略高技术研究,在原始性重大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等大学在高科技园区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担负着培养人才和输送技术的双重责任。
二、高科技园区发展中的困难
我国高科技园区建立时间较短,只有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采取相应的措施,我国的高科技园区建设才能一步一个台阶,逐步走上正轨。
(1)降低交易费用
高科技产业技术分工比较细致,各产业链都是独立存在的生产组织,同时这些生产组织之间又存在大量的交易关系。如何能够有效的降低这些交易费用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主要任务。
(2)建立资源共享体系
高科技企业是研究开发投入高,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比重大的企业。资金投入风险性极高,并且起始资金需求也很高;企业的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需经高等教育及培训,工作内容专业性很强。
(3)资源整合
高科技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单种资源的充裕供给,各种资源必须快速流动和结合才是高科技企业的灵魂。在目前市场紧缩的情况下,只有各种资源要素的快速组织,才能使高科技成为有效益的投资。这包括资金与技术的结合,供应商与制造商、用户的快速结合,从产品构思到产品最终使用之间的各个环节要尽可能的讲求效率。
(4)增强创新能力
要积极借助外力,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入动力、拓展空间。自主创新不排斥开放和集成,要强化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相对独立的技术体系与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结合起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开放式创新体系。
(5)参与孵化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由于缺少融资渠道,往往陷入资金短缺、创业者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市场开拓能力有限等问题,不少企业还没有长大就已经夭折在创业初期,存活率普遍较低。在这方面需要高科技园区内部建立中小企业孵化器,为企业生存与成长提供所需的服务机构与有利环境,帮助企业成长。
(6)跨国公司抢占发展中国家市场
跨国公司抢占发展中国家市场,这一点在我国经济市场体现十分明显,跨国公司为抢占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产品等市场,纷纷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分公司和研发中心。同时,国内企业应当迎难而上,把困难当作机遇,向国外企业学习其先进理念,不断壮大自身力量。
三、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建设的措施
政府充分认识,在举办科技工业园区的同时,采取降低地价扶持传统产业发展。并由政府出资,对提升传统产业搬迁提供服务和人员技术培训,把传统产业在调整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1)定位要准确
政府在风险投资方面应当起到引导作用,在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中应当树立一下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科技含量、制定相关风险投资启动的政策,营造良好的风险投资氛围。
(2)完善法律法规
世界各国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的普遍做法是通过制定法律来完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一部分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不规范,应尽快制订《风险投资法》和与之配套的《投资基金法》等法律法规。要加快科技园的发展,政府必须加快立法的步伐,为其良好运转提供法律保障,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法律环境,制定完善的风险投资市场和监管法规。
(3)产业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要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实验室成果――中间放大试验――工业化或产业化,而三个阶段中投入资金的比例大致为1:10:100。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产出的特点,由此决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与一般产业投资相比也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是一种新技术、新产品,而一般产业投资的往往是成熟的技术和市场常见的产品;
2、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成功率不高,风险较大且前期融资较难,资金链容易断;
3、一般产业的投资,是以平均利润率作为机会成本来衡量其回报率的投资,而风险投资虽然失败的概率非常大(大约有1/3的风险投资项目都是血本无归的,其失败率在68-80%左右),但在排除风险之后一旦获得成功,就可以取得极高的投资收益,它所追求的是同其高风险相对应的高收益率(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投资回报);
4、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筹集其创业资本,而在高新技术推向工业化或产业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由于考虑到它的贷款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显然不会给它提供贷款,而起始阶段的政府投资或个人投资又极为有限,因此只有发展风险投资机制,才能实现产品的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和高附加值,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4)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基金不象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强,如果监管不严,将给股票市场甚至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它是以长期股权形式进行投资,随着所投资企业的成长取得巨额回报,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会产生泡沫成份。所以政府应给风险投资公司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政府在税收方面要给予优惠政策,实行减免所得税办法,对高科技企业实现利润后二年免税,从第三年起实行15%的低档所得税税率;政府应在增值税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与适当优惠,允许将纳税期内购置的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全部进行扣除,作为过渡措施可允许对技术转让费、研究开发费、新产品试制费等可比照免税农产品按10%计算进项税进行抵扣,对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转让,按其实际所含的营业税予以扣除。此外,还可在信用担保和产品销售方面给予必要的保护。
(5)选择科技力量优势集中的城市进行试点,尽快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
高新技术产业成功率不高。没有相应的风险规避政策,高新技术产业难以成长壮大。从国际上看,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规避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仅占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2-3%,而欧美发达国家都在40%以上。风险投资作为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基本政策,国家应把发展风险投资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给予风险投资基金优于其它基金的优惠税收政策,向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发展。尽快设立风险投资公司,以帮助拥有技术成果的技术专家,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帮助他们筹集创业基金,特色管理专家,树立企业形象,占领产品市场,目前可先将一些准风险投资公司进行改组成有限责任和有限合伙等形式,并通过“官民”合办的模式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即国家注入适量资金作为启动和担保资金,采用股份制或发行债券,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方面投资,形成国家统一规模指导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风险投资经营公司。
四、总结
2010年,在全球高技术产业出现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依然保持较高增长率。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基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力量。正如同志的精辟论断所指出的:“本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人类的发现或发明能够畅通地转移到产业领域,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吕政,张克俊.国家高新区阶段转换的界面障碍及破解思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2]张国安.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高新园区发展研究.科研管理,2003
篇7
1.融资难的现实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对上海市资金融通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在生产经营上融资“较困难”、“很困难”和“不存在困难”的企业比例分别是68%、14%、18%。在有项目投资的企业中,37%的企业依靠自有资金,29%的企业依靠银行贷款。调查样本的平均银行长期借款额是49万,平均短期借款额是554万,两者之比是11:1。可见贷款在中小企业项目投资中作用不大。《新闻报》1998年4月9日的资料显示,63%的中小企业近期内没有投资打算,其主要原因就是资金难以落实,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大企业。
2.创业板市场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创业板市场又被称作二板市场、小盘股市场、自动报价系统及可供选择的投资市场等等。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主板市场门槛太高、无法满足成长性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需求而产生;是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形态。
低门槛的创业板市场的到来,无疑是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小企业带来一场及时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营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则可通过发行新股或后续配股进行直接融资,从证券市场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其次,以拟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为契机,进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起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由于创业板市场其严格的上市条件和监管措施,特别是财务监管措施,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状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而且,企业寻求上市的努力本身就促使企业在各方面提高水平。另外能上市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标志,可以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提高企业的信誉。
二、创业板市场应当向非高科技中小企业敞开大门
目前,全球各主要创业板市场大都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NASDAQ培育出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他们大都定位于支持高科技企业。2000年3月,以美国NASDAQ为代表的创业板市场进入调整期以后,各主要创业板市场纷纷转向支持更多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为了挤掉高科技“泡沫”,不少创业板对高科技公司进行了清理。不少国家与地区甚至通过重新筹建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来替代原有的市场。
这体现在:
第一,从准入条件上看:在国际上现有的创业板市场中,并没有关于企业科技含量的准入条件,以美国NASDAQ小盘股市场的上市标准为例,它所包括的九个指标为:净有形资产、股票市值(总资产、总收入)、税前收入、公众持股数量、公司创立时间、公众持股市值、最低投标价格、股东数量和做市商数。而即使是以发展地区科技产业、推动创新为本的香港创业市场也没有关于科技含量的硬性规定。香港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区别在于:相对较低的上市要求、“买者自负”的原则、资料披露为主的原则和严格的保荐人制度。在其市场制度特点中并不存在关于企业科技含量的专门要求。所以,无论是否属于高新科技行业,中小企业只要达到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就可以申请进入公开上市。
第二,从市场发展现状上看:创业板市场是高新科技公司,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重要场所,但是它绝对不是一个仅仅包括高科技产业的市场。美国的NASDAQ市场是一个新兴高科技公司云集的市场,它们的市值增长幅度惊人,但是尽管如此,NASDAQ市场并不是一个只包括高科技产业的市场。有数据表明,1998年底,NASDAQ市场上市公司的产业构成为:制造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7.5%,金融保险业占20%,零售与批发占11.2%,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处理占10.6%,服务行业占10.5%,交通和通讯占7%。可以认为:在当前各国和地区存在的创业板市场都是向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开放的。高科技类公司占据的显赫地位是市场自身选择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设立制度约束的结果。
在我国现存的中小企业中,很大的部分属于传统的加工和服务性行业企业。就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为市场发达程度来,这些企业也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受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狭窄,严重地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建立、经营和发展。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可以为那些优秀的非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重要的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它们的发展。
三、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的战略定位和拟上市的策略
创业板市场上的风险投资者们看中高科技企业的是其高成长性,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投资对象中的一家或几家企业的暴利增长来获得巨额的回报。但是对于非高科技中小企业来说,期望着一夜暴富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传统产业的特点就是缓慢但是稳步的增长。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近期内学是以制造业为主,从政策因素和国际贸易因素上考虑对传统产业都较为有利。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应当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非科技类中小企业在强化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谋求发壮大,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完成技术升级换代。这样的过程虽然成长较慢,但风险也相对低的多,可以吸引到一部分风险弱的投资者。
1.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最终取向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没有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方案的企业,其发展必然遭遇种种。投资者愿意把钱企业,是因为投资者看好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应把企业上市筹资的目的同发展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与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中小企业就从巨人集团、沈阳飞龙、三株集团等企业中吸取企业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教训。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对拟上市企业的要求就是企业产权清晰,企业建立科学的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等四个层次的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3.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复杂,企业必须相应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并使企业融入国际竞争体系中,按国际惯例建立人事、资产、负债等一系列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拥有强大综合的竞争能力。
4.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目标与企业的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统一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的有效结合,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享有成本、研发、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绝对优势,由此增大企业的资产,提高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
拟上市中小企业,在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后,应针对企业自身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为企业在创业板市场成功上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建立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拟上市企业在进行公司化改造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创业板市场、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动作。
2. 建立符合现代企业标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监控制度。拟上市的企业,无论是准备上市前还是上市成功后都有着严格的披露要求。因此,拟上市企业可通过聘请财务顾问公司协助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责任会计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聘任一名全职的合格的会计师,负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应成立以独立非执行董事的审核委员会,监督审查企业年度、半年度和季度的财务报告、财务申报及内部监控程序。
3. 运用资产重组措施,扩大企业资产规模。拟上市企业,一方面,可采用兼并手段将专业相同、规模较小的,但行业发展前景和产品市场前景具有吸引力的企业进行重组合并;另一方面,可以参股的方式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技术和价值规律。
4. 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入策略投资,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引入策略投资者能够为企业带来两方面的策略价值:行业和领域价值;金融和财务价值。前者指策略投资者从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或所处地域对企业的支持;后者指策略投资者将其所持有的风险资本注入企业。拟上市企业若能够从着名的策略投资者那里获得风险投资,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解决上市前的最低规模要求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企业上市的可能性,有利于企业上市价格的制定和上市后市场价格的稳定。
5. 认真委任保荐人,为上市创造有利条件。拟上市企业应全面了解保荐人的职责和作用,聘请保荐人的意义远超出协助企业上市,一个好的保荐人对于企业构建一个运作顺畅的管理机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并真正实现其成长和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 全面地了解创业板市场,在企业调整改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本运作经验。拟上市企业对创业板市场,对资本运作的了解和熟悉,关系到企业与风险投资者、上市中介机构、上市审批机构之间的沟通,对企业策略投资者的引入、企业能否成功上市、企业股票发行价位的制定、上市后企业的运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小企业金融环境的思考,王琦、章启宇,商业研究2000年第四期
篇8
平衡计分卡理论与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绩效评估存在着天然的拟合性,从而为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绩效评价提供了有效策略。“平衡计分卡”(Balance Scorecard,简称BSC)的概念出现于1988年,由KPMG公司帮助Apple公司设计绩效制度时问世,后来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诺朗顿研究院总裁戴维・P・诺顿带领下的研究小组在“衡量未来组织的业绩”的研究课题中提出的。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思想体现于卡普兰与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陆续发表的《平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体系》、《平衡计分卡的实际应用》和《把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石》等三篇文章中,从而为现代企业绩效测评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平衡计分卡理论认为,传统的财务指标绩效评价体系存在如下诸多缺陷:第一,财务数字仅能够衡量过去的决策结果,无法评估未来的绩效表现,容易误导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第二,财务指标源于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是按照有关的会计原则来编制的、无法按照经济环境和经营政策来调整有关的数据,因此导致指标值与实际经营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三,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的绩效评价体系使经营者容易过分注重短期经营结果,对企业的经营行为产生误导,并且使企业的管理人员有强烈的冲动去操纵财务数据;第四,没有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忽视企业对市场、顾客和企业职工的关注;第五,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缺乏对企业的整体社会价值的综合性判断。
平衡计分卡既是一种战略规划工具,也是一种战略部署工具,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和学习,持续改善企业内部运作过程,获得最大化的客户满意,才能获取持续的财务收益。平衡计分卡理论认为,企业的财务收益是和外部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三个方面高度地关联。企业的整体战略绩效相当于一棵大树,只有“根深”(学习创新能力强)、“枝壮”(高效的内部流程)、“叶茂”(客户满意度高),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财务绩效)。
因此,在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绩效评价管理中,平衡计分卡实现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效结合:财务是最终目标、顾客是关键、业务流程是基础、学习与成长是核心。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持续改善内部业务流程,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最终实现财务目标。所以,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在实施平衡计分卡时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层面,应力图维持这四个层面的均衡,保证与战略发展的一致性。
二、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在综合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以上分析,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将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运营绩效体系分为财务业绩、顾客需求、内部流程与持续发展四个要素。绩效要素主要测评企业现在的财务绩效,顾客要素主要测评企业的市场运营及发展状况,内部流程要素主要测评企业内部机制的有效性,而持续发展要素主要测评企业的持续性成长能力。其中,每个要素包含三个具体的指标,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测度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内容如表1所示:
三、模型检验
本研究拟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对测评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是结构方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专门用来检验理论模型结构的合理性。一般而言,理论模型与现实模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基于现实的数据进行实证性检验。
本研究基于国内某投资基金公司所属的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为样本对象进行数据收集,共选择100家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作为样本总体,数据收集方法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该基金公司所投资的对象主要为生物、医药、电子等行业,具有显著的高科技特征。样本数据均由投资基金公司提供,因而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在100份回收问卷中,本研究选择了高质量研究问卷60份,从而使样本数与指标数之比为6:1,满足结构方程验证的基本要求。
基于所获取的样本数据,本研究采用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因子负荷参数列表如表2所示:
由因子负荷列表可知,指标X6、X9与X11的因子负荷缺乏显著性。同时得因子协方差矩阵如表3所示,
由因子协方差矩阵可知,财务要素、顾客要素、内部流程要素与持续发展要素等四个因子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最后,得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如表4所示:
由模型拟合指数列表可知,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最优值阀值的要求,因此,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四、结论
根据检验结果可知,本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所设计的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合理性,能够有效地反映出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同时,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在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般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营销策略的实施过于保守,不能适应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第二、组织结构缺乏应用的灵活性,与高技术行业的特征不匹配;第三、后继性融资能力乏力,无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这三个问题是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性问题,需要引起风险投资机构、政府职能部门与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同健、李迅、孔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2]李迅、孔胜、张同健:《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实证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
篇9
一、上市—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融资难的现实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对上海市资金融通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在生产经营上融资“较困难”、“很困难”和“不存在困难”的企业比例分别是68%、14%、18%。在有项目投资的企业中,37%的企业依靠自有资金,29%的企业依靠银行贷款。调查样本的平均银行长期借款额是49万,平均短期借款额是554万,两者之比是11:1。可见贷款在中小企业项目投资中作用不大。《新闻报》1998年4月9日的资料显示,63%的中小企业近期内没有投资打算,其主要原因就是资金难以落实,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大企业。
2.创业板市场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创业板市场又被称作二板市场、小盘股市场、自动报价系统及可供选择的投资市场等等。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主板市场门槛太高、无法满足成长性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需求而产生;是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级形态。
低门槛的创业板市场的到来,无疑是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小企业带来一场及时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民营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则可通过发行新股或后续配股进行直接融资,从证券市场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其次,以拟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为契机,进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起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由于创业板市场其严格的上市条件和监管措施,特别是财务监管措施,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状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而且,企业寻求上市的努力本身就促使企业在各方面提高水平。另外能上市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标志,可以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提高企业的信誉。
二、创业板市场应当向非高科技中小企业敞开大门
目前,全球各主要创业板市场大都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NASDAQ培育出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他们大都定位于支持高科技企业。2000年3月,以美国NASDAQ为代表的创业板市场进入调整期以后,各主要创业板市场纷纷转向支持更多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为了挤掉高科技“泡沫”,不少创业板对高科技公司进行了清理。不少国家与地区甚至通过重新筹建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来替代原有的市场。
这体现在:
第一,从准入条件上看:在国际上现有的创业板市场中,并没有关于企业科技含量的准入条件,以美国NASDAQ小盘股市场的上市标准为例,它所包括的九个指标为:净有形资产、股票市值(总资产、总收入)、税前收入、公众持股数量、公司创立时间、公众持股市值、最低投标价格、股东数量和做市商数。而即使是以发展地区科技产业、推动创新为本的香港创业市场也没有关于科技含量的硬性规定。香港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区别在于:相对较低的上市要求、“买者自负”的原则、资料披露为主的原则和严格的保荐人制度。在其市场制度特点中并不存在关于企业科技含量的专门要求。所以,无论是否属于高新科技行业,中小企业只要达到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就可以申请进入公开上市。
第二,从市场发展现状上看:创业板市场是高新科技公司,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重要场所,但是它绝对不是一个仅仅包括高科技产业的市场。美国的NASDAQ市场是一个新兴高科技公司云集的市场,它们的市值增长幅度惊人,但是尽管如此,NASDAQ市场并不是一个只包括高科技产业的市场。有数据表明,1998年底,NASDAQ市场上市公司的产业构成为:制造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7.5%,金融保险业占20%,零售与批发占11.2%,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处理占10.6%,服务行业占10.5%,交通和通讯占7%。可以认为:在当前各国和地区存在的创业板市场都是向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开放的。高科技类公司占据的显赫地位是市场自身选择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人为设立制度约束的结果。
在我国现存的中小企业中,很大的部分属于传统的加工和服务性行业企业。就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为市场发达程度来,这些企业也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但是长久以来,由于受到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狭窄,严重地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建立、经营和发展。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可以为那些优秀的非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重要的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它们的发展。
三、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的战略定位和拟上市的策略
创业板市场上的风险投资者们看中高科技企业的是其高成长性,希望能够通过大量的投资对象中的一家或几家企业的暴利增长来获得巨额的回报。但是对于非高科技中小企业来说,期望着一夜暴富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传统产业的特点就是缓慢但是稳步的增长。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近期内学是以制造业为主,从政策因素和国际贸易因素上考虑对传统产业都较为有利。非高科技中小企业应当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即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非科技类中小企业在强化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谋求发壮大,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完成技术升级换代。这样的过程虽然成长较慢,但风险也相对低的多,可以吸引到一部分风险弱的投资者。
1.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最终取向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一个没有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方案的企业,其发展必然遭遇种种。投资者愿意把钱企业,是因为投资者看好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应把企业上市筹资的目的同发展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2.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与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结合起来。中小企业就从巨人集团、沈阳飞龙、三株集团等企业中吸取企业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合理的教训。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对拟上市企业的要求就是企业产权清晰,企业建立科学的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等四个层次的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3.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复杂,企业必须相应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相适应,并使企业融入国际竞争体系中,按国际惯例建立人事、资产、负债等一系列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使企业拥有强大综合的竞争能力。
4.把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目标与企业的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统一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的有效结合,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享有成本、研发、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绝对优势,由此增大企业的资产,提高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
拟上市中小企业,在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后,应针对企业自身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为企业在创业板市场成功上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1.建立产权明晰、治理结构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拟上市企业在进行公司化改造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创业板市场、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动作。
2.建立符合现代企业标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监控制度。拟上市的企业,无论是准备上市前还是上市成功后都有着严格的披露要求。因此,拟上市企业可通过聘请财务顾问公司协助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责任会计及相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聘任一名全职的合格的会计师,负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时应成立以独立非执行董事的审核委员会,监督审查企业年度、半年度和季度的财务报告、财务申报及内部监控程序。
3.运用资产重组措施,扩大企业资产规模。拟上市企业,一方面,可采用兼并手段将专业相同、规模较小的,但行业发展前景和产品市场前景具有吸引力的企业进行重组合并;另一方面,可以参股的方式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引进技术和价值规律。
4.建立一套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入策略投资,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引入策略投资者能够为企业带来两方面的策略价值:行业和领域价值;金融和财务价值。前者指策略投资者从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或所处地域对企业的支持;后者指策略投资者将其所持有的风险资本注入企业。拟上市企业若能够从著名的策略投资者那里获得风险投资,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解决上市前的最低规模要求问题,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企业上市的可能性,有利于企业上市价格的制定和上市后市场价格的稳定。
5.认真委任保荐人,为上市创造有利条件。拟上市企业应全面了解保荐人的职责和作用,聘请保荐人的意义远超出协助企业上市,一个好的保荐人对于企业构建一个运作顺畅的管理机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并真正实现其成长和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全面地了解创业板市场,在企业调整改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资本运作经验。拟上市企业对创业板市场,对资本运作的了解和熟悉,关系到企业与风险投资者、上市中介机构、上市审批机构之间的沟通,对企业策略投资者的引入、企业能否成功上市、企业股票发行价位的制定、上市后企业的运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小企业金融环境的思考,王琦、章启宇,商业研究2000年第四期
篇10
篇11
2、股份转让。在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选择上,更多的风险投资家选择股份转让方式退出。一方面公开上市难度较大,时间长,即便公开上市成功,风险资本也要在发行股票后还需一段时间才能完全退出。另一方面公开上市硬性规定较多,不具有灵活性。因此,股份转让成为风险投资家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股份转让包括股份回购、一期并购、二期并购,其中股份回购是指风险企业或风险企业家本人买回风险投资家持有的本企业股份,这种股份回购方式在美国基本上达到38%,比公开上市还要多,也是最常采用防止股权稀释的方法之一。一期购并是指购买者是新的投资者,这种购并是企业间的收购与兼并,在风险资本退出方式中占23%。二期购并是指购买者为另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新的风险资本进入风险企业,在风险资本退出方式中占9%。股份转让在总量上比公开上市多得多,但收益率仅为公开上市的1/5。由于它具有简单、易行、灵活、方便、时短、费少等优点,所以股份转让仍不失为风险资本退出的良好渠道。
3、清算破产。由于高科技创新所具有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大部分的风险企业不是很成功的,相当一部分风险企业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对于处在萌芽阶段的风险企业,它的失败比例非常之高。当风险企业发展不利和已没有发展前途时,风险投资家便会想方设法摆脱风险企业,使自己的风险资本最大可能的保全。因此,清算破产就成为在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且形势难以扭转时减少损失的最好办法。
二、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现实选择
对于中国目前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问题,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倾向于大力发展二板市场,或者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实现中国风险资本的退出。
(一)公开上市(IPO)
1、从主板市场来看。高科技企业上市十分困难:一是受上市规模的限制,二是争相上市的企业多。现阶段我国企业普遍资金紧张,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高负债率、设备老化等问题,急需大量资金,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筹资,占用了大部分指标,使得高科技企业上市难上加难,风险资本也无法退出实现资本增值。我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的难度很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上市标准太高,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股本总额、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数额、企业经营业绩、无形资产比例都有较高的要求,风险企业难以逾越。二是上市指标太少,我国股票发行实行“计划控制指标”,而争相上市的企业又多,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筹资,占用了大部分指标,使得高科技企业上市难上加难,风险资本也无法退出实现资本增值。三是现有制度规定法人股、国有股不能流通和交易,只能进行场外协议收购,与风险投资通过股权转让、获取资本利得的特性相背离,因此风险投资通过主板市场退出几乎不可能。但我们仍能找到变通的办法,即风险企业可以利用现有上市公司资源进行“买壳上市”、“借壳上市”或“受壳上市”等操作,这是目前比较实际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
2、从创业板市场来看。近年来,虽然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体系,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产业还没有真正建立,风险投资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中远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建立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目的,是为了给具有高成长性和高科技的中小风险企业提供筹资渠道,从而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为了给风险投资提供必要的退出渠道,以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虽然接受风险投资的风险企业不一定每个都能上市,甚至不乏失败的案例,但创业板市场毕竟能为风险资金建立一种释放机制、一个出口。没有出口,无法获得高增长阶段的高利润,就无法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而让资金卷入常规业务,风险投资的功能就丧失了,退化为普通资金。依靠境外创业板市场到境外上市的科技公司应得到鼓励,但不能没有自己的创业板或创业板市场,缺乏国内广大投资群众的参与,风险投资市场机制是无法建成的。
3、海外上市。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愈益密切。可以将风险投资退出的渠道选择在海外,即在海外创业板市场上市。要利用好二板市场,一是准备上市的高科技企业要解决类似于H股市场存在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建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公司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二是有关部门在上市企业的选择和审批中应采取有别于H股的一些标准,尽可能按市场原则取舍,向高科技企业倾斜,放松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审批。在对待国内高科技风险企业到海外上市的问题上,我们应持一种乐观支持的态度,因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在风险投资领域或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方面我们都存在的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通过使少数成功的风险企业到海外的二板市场上市,不仅可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而且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与标准规范内地风险资本的运作经营,拓宽内地相对狭窄的退出渠道。对风险投资来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本退出,至于退出的市场设在哪里并不重要,而且许多国外市场对其他国家公司的上市持积极欢迎态度。目前,我国已有中华网、亚信公司、裕兴电脑、青鸟环宇、搜狐和网易等高科技风险企业在美国NASDAQ市场和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但是境外资本市场对于风险投资的企业之国际化程度、境外上市的操作经验和技巧都有较高的要求。
篇12
1.2科技与资本市场结合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晚,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资本市场与科技的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以及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的需求。但是目前市场释放出来的巨大活力,已经激发了全社会的自主创新热情。同时也存在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不全面等问题,难免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种情况:一是资本市场本身的原因,例如制度体系不灵活、缺乏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退出渠道;二是实体经济制度和体制也存在问题,如一些高校所属上市公司决策审批繁琐,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三是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其中不少行业仿冒侵权现象突出,像上市公司对产品进行“打假”过程中发现了“好企业日子不好过,侵犯知识产权的小企业日子挺滋润”的怪现象,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少,上市公司优势发挥不出来。对以上情况的分析表明,若想推动上市公司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满足企业在不同阶段对资本的不同需求,使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同时给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济环境,保证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的资金使用量,公司才能突破自主创新瓶颈,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保持上升空间,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平台,成长为世界级的科技企业。
篇13
1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初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截止到2007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5万家,从业人员约1300多万人,经济规模已接近8万亿元,缴纳的税金约占全国税收的十分之一、全国工业企业缴纳税金的四分之一,工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五分之一。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中间涌现了诸如联想、方正、华为、远大和东软等一批著名企业,然而也有一些曾风行一时的企业,如巨人、京海、科海等己被淘汰。据统计分析,民营科技企业的倒闭率约占20%,在市场逐渐成熟和规范的过程中,其生命临界为三年。
2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权明晰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在其向深层次发展过程中,产权不清问题一直是限制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产权不清问题产生的种种弊病日益显现。例如,小霸王企业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母公司任意抽调小霸王的流动资金使得企业捉襟见肘,生产设备改造、技术创新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严重阻碍了企业由一个高峰向另一个高峰跃进,从而最终导致了一个明星企业的陨落。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由于产权不清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产权主体不清晰,不利于企业的资本积累,因而从根本上动摇企业的竞争力。(2)产权不清,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的管理权威。(3)产权不清,由此界定的有关人员间的权、责、利就不明确,易产生“搭便车”的道德风险。
2.2 融资问题
融资是现代经济运转的必要条件。融资困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商业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企业合资联营等等。由于商业银行风险约束机制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和存有偏见,以及高科技企业自身的特点之一就是高风险,使得企业难以通过正常的银行融资渠道获得大量的贷款。在证券市场上,民营科技企业直接上市有严格的资格审查,对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而高新技术产业化成功率低的特征又决定了企业很难具备企业合资的可行性。由于缺乏可靠的投融资渠道,使得我国大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项目难以实现商业化、产业化。
2.3 其他问题
(1)企业国民待遇尚需落实。民营科技企业在土地供给、税收优惠、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仍受到不公平待遇。此外,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等数量少、功能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2)知识产权。国家近几年虽然也加强了在这方面的法律保护,有了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软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法律力度还不够,尚未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风气。
(3)创新问题。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中国制造的产品很多长期处于获利链的最低端。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支生力军,但是在创新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技术积累不足导致的创新后劲不足、对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的管理,自主创新还没有成为所有企业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行为等。
3 促进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3.1 明晰企业产权
虽然至今还没有哪一种产权制度是尽善尽美的,但是产权明晰满足了一个企业之所以成为企业的起码制度要求。从根本上说,清晰私人资本的产权,首先是民营资本自身的权利,因而应尊重民营资本自身的选择,不能有任何直接的外来干预,更不能存在否定民营资本自身选择权的各种强制。因为民营资本最清楚重新界定产权对企业发展究竟有效、无效,最清楚重新界定产权所需要支付的代价究竟有名高。对于这种有效性和成本,别人是难以体察的。
3.2 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深化金融改革
风险投资机制的出现可以大大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和分担投资风险。高科技企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而风险投资追求的目标是,高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后所能够获取的高资本收益。因此,风险投资的特点恰恰满足了高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二者在投融资的动机上具有惊人的契合性。风险投资的魅力就在于其是一种特殊的金融创新,它不仅是一种投资,同时也是一种融资。并且,投资和融资的工具都是以权益形式存在的,即作为金融中介的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投资基金,首先从投资人那里筹集一笔以权益形式存在的资金,然后又以掌握部分股权的形式对一些具有成长性的企业进行投资,当风险企业通过运营、管理获得成功后,风险投资家再安排其股份从风险企业中退出。树立风险投资意识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3.3 其他问题的对策
(1)在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鼓励创新的土地供给、税收优惠、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的政策。建立民营科技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为民营科技企业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在鼓励发展会计、审计、法律、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技术服务等各类中介机构的同时,积极设立技术市场,大力加强经纪人队伍、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培训中心等建设,努力提高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可以有效的促进新的创造发明,鼓励更多的资源用于科技的研究与开发;其次,可以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于推广,促使更多的发明被公开,从整体上促进科技进步。
(3)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技术创新离不开制度机制创新。如在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识别上,既注重国家关于产业与技术政策的导向,更注重技术与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及前景;在对人才的选拔上,既注重科技人员的学历、经验和成就,更注重其思想、创意、潜力,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进入新时期,民营科技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摒弃“一次创业”时只重简单的量而忽视质的粗放外延式企业发展模式,转向重视技术创新、加强研发体系建设的内生式企业发展模式。
总之,民营科技企业作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要从外部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此外,民营科技企业自身也要加强治理,在发展方向、运作机制以及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经营特点、诚实信用等方面,克服自身存在的缺陷,苦练企业“内功”。
参考文献
[1]沈卫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猛[J].中国经贸导刊,2003, (3).
[2]代勇登,陆新文.中小企业发展与政府扶持问题初探[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