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税务机关绩效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专家罗伯特·巴克沃在其专著《绩效管理:如何考评员工的表现》中对绩效管理做了如下定义“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由员工和他/她的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协议包括:期望员工完成实质性的工作职责;员工的工作对组织实现目标的影响;以明确的条款说明‘工作完成的好’是什么意思;员工和主管之间应如何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工作绩效如何衡量;指明影响绩效的障碍并排除之。”具体来说,税务部门的绩效管理,是指在确定了一级税务机关的绩效目标后,再依此制定每个干部的绩效目标,并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定期对单位和员工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作出评估和反馈,以改善干部工作绩效并最终提高整体绩效的制度化过程。由此可见,绩效管理是一个由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改进等环节构成的系统的过程。绩效计划:就员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做、什么时间做、何时完成、资源支持等进行识别、理解、共识的主管员工合作的过程。绩效辅导:双方跟踪进展、找到并清除影响绩效的障碍的过程。绩效考核:绩效表现的评价确认的过程。绩效改进:结果、要求、如何改进等信息的传递过程。人们习惯于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等同起来,其实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绩效管理过程中考核的主要目的不是对员工的奖励与惩罚,而是用于员工的绩效改进计划。绩效考核,不仅针对员工,同时针对各层级的管理者,包括最高层管理者。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不是下属的监工,是合作伙伴,管理者和下属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只是分工不同。管理者应在绩效管理中好5个角色:合作伙伴;辅导员;记录员;公证员;诊断专家。管理者需要下属的大力支持,因为他们的业绩需要通过下属的努力去实现,下属业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管理者业绩的好坏。同时,下属业绩的提高更离不开管理者的辅导帮助,下属需要在管理者的悉心指导下明确明确目标,提高能力,获取各种支持,进而达成和实现目标。
2税务机关推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2.1推行绩效管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绩效管理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是:政府规模不断扩大、职能体系臃肿、行政成本太高、行政效率低下,并由此引发财政危机、管理危机、信任危机。针对传统的管制型政府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及政府“失灵”的现状,各国开始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内部的行政体制改革。由此,绝大多数国家相继掀起了以提升政府绩效为目标的轰轰烈烈的政府再造运动。在政府再造运动中,各国将企业管理中已经运用得相当成熟的绩效管理理念引入到政府管理中,引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来改造政府绩效,从而帮助政府逐渐摆脱危机。我国政府现阶段面临着与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相似的问题,因此推行和应用绩效管理是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2.2推行绩效管理是强化部门职责机制的需要
推行绩效管理,能够对重点工作进行全程监控和结果考核,税务机关根据绩效指标体系框架,对照要求分解任务和目标,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流程,确保每一项重点工作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实现绩效目标。在绩效管理中,不仅考核各部门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工作规定和要求的及时性,考核其对解决下属提出问题和为下属服务的及时性,还对其工作的主动性进行考核,从而促进各部门职能的发挥和效能的提升。
2.3推行绩效管理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推行绩效管理,能在税务干部队伍中树立正确的导向,督促其积极履行岗位职责。绩效指标体系是对岗位职责、目标和任务的提炼。每一项考核指标的内容都是每个税务干部日常的具体工作,只有积极努力工作才能完成本职任务;在管理实践中,税务机关内部很长时间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倾向,每年的“评先评优”测评方式经常陷入领导决定或轮流坐庄的误区,很难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而绩效管理的考核是以业绩为衡量标准,考核更加全面、客观和透明。绩效管理建立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体现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提高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使其在自身岗位上变“无为”为“有为”;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定期将绩效评估结果反馈给干部职工,使其及时了解自己工作的成效和不足,管理者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帮助下属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使下属不断提升工作业绩,激发其工作的内在积极性。
2.4推行绩效管理是改善纳税服务水平的需要
纳税服务工作贯穿于税收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绩效管理过程中相关指标体系的完成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纳税人满意度。因此,绩效管理引入外部评价机制,使得税务干部更加重视管理与服务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税务机关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广泛征集纳税人意见,做到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根据纳税人的服务需求,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身上。通过纳税人满意度测评,税务机关可了解干部职工履职情况的满意程度,对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有效地增加了透明度,提升了税务机关的公信力,对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增进和谐征纳关系都有积极作用。
2.5推行绩效管理是提高税收执法水平的需要
绩效管理落实了执法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人,要求每一项执法都必须按照标准和程序进行,尤其要责任追究纳税人投诉、廉政问题、税收执法不作为等行为,使每一次不规范的执法行为都付出沉重的代价;通过绩效监控,对税收执法可实施全方位的控管,强化税收执法系统监控和预警的提示力度,利用绩效沟通,对执法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监控,通过执法信息管理系统,可查看预警信息和过错信息,及时进行预警提示、整改过错信息。从机制和源头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税务干部的执法水平。
3税务机关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
3.1.1绩效指标设计的主体单一
税务机关在规划绩效管理的目标时,往往是自上而下制定指标体系,其他群体只有有限的参与权。由上级为下级制定标准,下级只能被动地按照上级的评估标准工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绩效评估的科学性。
3.1.2定量与定性指标未能有效结合
一方面,基层的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偏重于定性考核,即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打分,评价往往凭经验、凭印象,忽视定量考核,导致考核的主观性,出现“多做事多出错,少做事少出错,不做事不出错”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出现两种极端,或在考核项目的设置上,内容太多、太细,落实起来难以操作;或考核指标大而笼统、不明确,无法衡量税务干部的真实工作绩效。
3.1.3绩效指标体系的权重不合理
考核指标所占权重是否合理对后期的绩效考核非常重要。在绩效目标设定时,往往对“关键目标”把握不准,未能结合工作的次重点,设置不同的权重;在个人绩效目标的设定上,岗位职责不同,业绩要求也不同,所采取的考核指标及其权重也应有所差别,但实际操作中由于缺少科学的方法,很难做到合理地确定分值和权重。
3.2缺乏清晰的岗责体系
第一,在制定绩效指标时没有对岗位职责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界定,使得税务干部的实际工作内容与应尽职责出现不相匹配的情况。尤其是为突出某项重点工作,经常会脱离原有岗责体系随意设置岗位或要求税务干部承担很多临时性工作。而这些岗位和临时性任务,如何结合岗责体系确定绩效考核标准是税务机关实施绩效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许多岗责体系的编写没有经过科学的程序,都是凭经验来写出这个岗位所从事的工作、所应具有的技能,导致岗位职责说明不规范:有的突出工作流程,有的突出工作目标,有的突出工作任务,各有侧重不尽相同,未能形成统一的编写标准;有的岗位职责说明语言深涩、语句表达含糊,不便于理解和实际应用。第三,岗责体系中未能理顺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在纵向和横向的协作和衔接方面不到位。尤其是横向的部门协调沟通中,由于职责划分不清,加之部门之间没有相互约束的指标,容易出现本位主义的倾向;对牵头部门的职责和阶段性协作事项没有清晰标准和界定,配合部门职责中缺少对部门协作的说明,其工作并没有完全被纳入岗责体系。
3.3缺乏有效的沟通体系
反馈和沟通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沟通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但在税务机关绩效管理实践中,绩效沟通难以落实到位。
3.3.1观念上不重视绩效沟通
有的管理者认为沟通没有必要,只要给出员工绩效考核的分数就可以了,即使沟通也不会改变结果;有的管理者认为沟通是浪费时间,他们更倾向于抓业务管理,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业务指标上,只关心考评结果以及相应带来的奖惩或惩罚,忽略员工的绩效改进和提升;有的管理者虽然想进行绩效沟通,但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提起绩效沟通总是望而生畏。
3.3.2绩效沟通未充分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绩效计划阶段,缺少与员工的沟通,员工参与度低,对绩效管理的心理认可度不高;在绩效实施阶段,不对过程进行控制,不能及时地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和辅导员工,导致员工不能做出及时调整;在绩效改进阶段,忽略和员工沟通或者未能进行有效沟通,难以实现促进员工改进的绩效目标。
3.4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
3.4.1缺少绩效管理的专业人才
推行绩效管理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绩效管理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经验丰富的绩效管理专业人员来负责。但目前税务机关的绩效管理工作往往是由非专业人员主导,由于缺乏经验,对绩效管理的实质理解不到位,在推行过程中往往流于表面形式,收效甚微。
3.4.2相关的配套制度不健全
推行绩效管理需要其他相关的配套制度来支撑。目前国家税务总局的绩效管理体系是由一个意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绩效管理的意见》)、两个办法(《国家税务总局机关绩效管理办法》《税务系统绩效管理办法》)和若干配套制度,以及两套绩效考评指标构成。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一大战略、四类内容、十项指标、百个考点、千分衡量”。但由于绩效管理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体系和配套制度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3.4.3信息化平台有待完善
推行绩效管理需要强大的信息化平台做支撑。国家税务总局于2014年1月开始上线运行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但还需要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基层税务局,受到硬件软件设施的制约,有的绩效管理工作只能用手工形式开展,严重影响了绩效管理的效果。
3.5缺乏合理的结果运用体系
3.5.1绩效考核的结果缺乏沟通和反馈
员工没有机会评论考核结果,只能被动接受,很多情况下不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需要未来继续保持和努力;更不知道哪些方面做得不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严重制约了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3.5.2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不充分
由于受公务员管理体制和薪酬制度等的制约,税务干部的工资、津贴待遇基本上是利益均等,使得绩效结果无法客观公正的反馈到到薪酬的分配上来,只是用来作为等级评定和评优评先的依据。同时,在实际操作层面,绩效考核的结果与任用提拔、职级晋升、工资晋升、培训等方面没有做到真正挂钩,使考核流于形式。
4税务机关绩效管理工作优化建议
4.1绩效指标体系
4.1.1绩效指标体系与战略目标相一致
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如果没有战略目标作为基础,绩效考核体系就没有了依托,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也无法确保科学合理性,也就无法发挥绩效考核体系应有的效用。因此,税务机关推行绩效管理,必须在确定战略目标,即组织使命的基础上,将目标分解为组织绩效、部门绩效和个人绩效3个层面。这样能有效防止指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有利于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和体系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4.1.2坚持民主参与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绩效管理体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利益,是双方双向沟通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绩效指标体系不应只由管理者设计制定,要拓宽民主渠道,扩大民主参与,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制定绩效指标的时候,税务机关应加强与干部的沟通,消除他们的顾虑和偏见,争取他们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积极采用面谈、会议、书面征求意见、开放式讨论等多种方式,广泛动员全体干部参与讨论绩效目标的制定,就绩效指标的内容达成共识,为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4.1.3坚持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的原则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定量的指标采用电脑自动生成和人工检查考核打分;定性的指标则由几个层面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打分。例如,采用360度绩效评估法,让管理者全方位搜集员工的绩效信息,包括员工的主管、下属、同事、内部和外部纳税人评价等,使定性评估更加客观。
4.1.4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尽管税务机关各部门的职能不同,但对一些共性的指标必须坚持统一的原则,对常规的、普遍性、循环往复的日常工作设立统一的考核标准;对一些临时性的、差异性的工作要求,可设立个性化指标。例如在税务部门,由上至下,其对绩效管理的关注点逐渐从税收收入总体情况转移到偏重执法程序、工作规程的遵从度,所以对基层局的考核可更注重征管质量和稽查质量指标。同时,在指标设计中可根据工作重点,设置不同的考核分值的比重。
4.2绩效岗责体系
4.2.1规范岗位设置
税务机关必须按照每个单位的工作性质和职责进行综合评估,合理确定出需要设置的岗位数,并依此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质量、工作数量及工作必须要达到的要求。通过规范岗位设置,合理配备人员,压缩分工过细的岗位,使每个系列考核具有可比性、能进行工作绩效的测量和分析。
4.2.2明晰岗位职责
税务机关必须准确分析和评价各个岗位,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划分相应类别与等级,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督促各岗位人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例如,江苏省海安县国税局为每个工作岗位“量身定制”了说明。岗位说明书除了详细列明岗位职责、工作标准之外,还明确了工作流程、内外部协作关系、风险提示、内控措施等;并从核心能力、通用能力、专业能力3个方面详细列举了岗位准入资格;岗位说明书为每个岗位设置了关键业绩指标、一般业绩指标、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这些指标都是根据各岗位所承担的组织目标任务而分解设定的。
4.2.3理顺岗位关系
为防止出现各部门职能重叠交叉、工作量分配不均的现象,税务机关在绩效管理中需要处理好纵向和横向管理的关系。纵向管理主要是从上至下层层设定绩效考核指标,加强监督管理;横向管理需首先分清上下级的责任、部门或科室之间的责任和每个人的责任,然后找出其业务交叉点,按照业务流程和关联工作建立横向管理的联动机制。
4.3绩效沟通体系
4.3.1全过程的绩效沟通机制
税务机关需建立全过程的绩效沟通机制。在不同阶段绩效沟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绩效计划阶段,主要是对绩效目标和指标体系进行沟通,达成共识;在绩效辅导阶段,管理者对下属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和纠正,同时了解和掌握下属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帮助;在绩效评估和改进阶段,主要是检查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4.3.2有针对性的沟通方式
绩效沟通中需采用有针对性的沟通方式。在绩效管理中采用的正式的沟通方式一般有书面报告、会议沟通和一对一面谈沟通等。每种沟通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依其当时的情景而定。同时,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可提升沟通效率。在沟通过程中,管理者要学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鼓励下属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给予下属积极的反馈和指导;要注重沟通的时效性,发现问题及时与下属进行沟通;学会赞扬下属,针对考核中表现好的方面要及时、即时予以鼓励,对于出现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原因,讨论改进的措施。
4.4绩效配套体系
4.4.1广泛宣传培训
绩效管理的推行需要税务机关内部广大干部职工的广泛参与,也需要来自外部的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的支持,开展广泛宣传和培训将为绩效管理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针对绩效管理人才匮乏的情况,税务机关需加强绩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打造专业化的绩效管理队伍。提高绩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帮助其理解评价指标、评价标准,了解具体的评价程序,尽可能地消除误差与偏见,保证绩效管理的有效性。
4.4.2完善配套制度
绩效管理的推行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运行机制。税务机关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可从绩效管理的应用制度、持续改进制度及组织文化、沟通机制、培训机制和监督机制着手,进一步保证绩效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同时,为保证绩效评估的客观性,税务机关还需导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即来自于税务系统外部的评估,以提高整体的纳税服务质量和水平。
4.4.3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税务机关必须大力推进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机制,不断提高绩效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按照整合资源、增值利用的标准,把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与税收综合征管信息系统、税务办公信息系统等有机衔接。积极实行计算机考评,全程跟进绩效的执行情况,切实增强绩效管理的客观性、透明性和公正。
篇2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
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篇3
(一)未确认收入的已发出商品的退回
例:甲公司于2004年4月1日采用委托银行收款方式将设备一套出售给某用户B,该设备不含税价200万元,成本140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增值税34万元。该设备当日发出,双方商定,该设备有1个月的试用期,如不满意可以在1个月内退货,已知2004年4月15日因该设备不符合使用要求,B用户将设备退回给甲公司。请作出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1、发出商品时
借:发出商品1400000
贷:库存商品1400000
同时,根据发票注明金额作如下处理
借:应收账款34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0
2、发生退货时
(1)借:库存商品1400000
贷:发出商品1400000
(2)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0000
贷:应收账款340000
(二)已确认收入的销售商品退回,分以下三种情况:
1、当月销售,当月退回及以前月份销售商品退回
例:2004年5月3日A公司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货物一批给乙公司,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货款为120万元,税额20.40万元,货已发出,该批货物成本为100万元。假设当月该批货物因质量不符合要求,被全部退回。则应作会计处理如下:
(1)产品销售时
借:应收账款1404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2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000
(2)发生退回时
借:主营业务收入12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04000
贷:应收账款1404000
续上例,假设该批货物发生退回的时间是6月份,则该公司应冲减当期(6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录同“(2)”,同时冲减成本:
借:库存商品100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1000000
2、本年度销售或以前年度销售的商品,在年度终了后至年度财务报告报出前退回的,应冲减报告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以及相关的成本、税金及本年度销售或以前年度销售的商品,在财务报告报出后发生退回的,一般情况下直接冲减发生当期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账务处理类同第一种情况。
3、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销售退回。
这种销售退回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及以前已确认收入的商品销售,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涵盖期间发生退回。此种销售退回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应按照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例:光扬公司于2003年12月19日赊销给华东物资公司产品一批,售价为100000元,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其成本为52000元。假设光扬公司的销售退回发生在2004年3月9日,适用所得税税率为33%,分别按净利润的10%和5%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则应在2004年账面做如下调整会计分录:
(1)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贷:银行存款117000
(2)借:库存商品52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52000
(3)借: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5840(100000-52000)×33%=1584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840
(4)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2160(100000-52000)-15840=3216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2160
篇4
一、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税源的隐蔽性和流动性变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纳税人的经营经营形式和交易方式多样化,税源零星分散、隐蔽性强,税收控管难度加大,税收流失比较严重。因此,有效加强税收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复杂。本文就基层税务单位如何有效加强税收管理进行探讨。
二、开展政策培训宣传
基层税务单位应该定期组织举办辖区内企业财务人员和企业税收管理员参加的政策学习培训班,学习宣传国家税收征管法规政策,解答税收管理中遇到的政策或征管难题,更新参训人员政策知识,提高非居民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税法遵从度,提高税收管理员的业务技能。同时,完善税收管理机制。注重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税收管理重要意义的宣传,增强其管理意识,促其履行非居民税源管理义务,明确管理责任;严格落实源泉扣缴制度,扩大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使纳税人主动履行非居民税收扣缴义务;加强与商务局、工商局、规划局等部门协作,畅通外部信息采集渠道,拓展非居民信息获取范围,掌握非居民税源底数,堵塞税收管理漏洞,提升非居民企业的税收监管水平。同时,从制度入手,落实责任制,严格考核制度,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产购销、纳税申报以及发票的领用存情况,特别是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源大户以及纳税异常户的税收征管,时时掌握纳税动态,搞好税源分析和纳税评估。树立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在阳光服务、延时服务上打造纳税服务亮点,公开税收管理员的手机号码,将工作时间延伸到8小时以外,为纳税人和当地政府提供便捷服务,进一步提高办税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税收管理员日志管理
一是制定《税收管理员日志规范》。规定了应该记录的内容,包括税务登记管理、资格认定管理、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管理、走访纳税人、月度小结等12个大项、23个小项。规定了记录的原则、方式、方法,记录时坚持实事求是、简便实用、随时记录和不重复记录的原则,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记录,做到字迹工整,记录清晰,页面清洁,规范有序。
二是强化监督考核。将工作日志管理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实行等级加扣分制,被评为“好”等次的每人次加1分,“一般”等次的不奖不扣,“差”等次的每人次扣1.5分。
三是定期开展展评。按照“分局一月一小评,县局一季一大评”的形式,定期开展日志展评,搭建观摩交流平台,促进相互学习。
四、全面加强个体税收管理
我们以某基层税务单位为例,该单位全面加强个体税收管理,2011年1至10月共组织入库个体税收421万元,同比增收50万元,增幅达13.5%,主要做法如下:一是指派专人,分头到户,督促商贸企业将库存商品明细帐、销售明细帐、费用明细帐、银行存款明细帐、现金日记帐设置齐全,以便核查。要求各分局加强日常巡查,对纳税人在停业期间每月至少应巡查一次,对非正常户、注销户要连续三个月到实地进行核查,对不达起征点户每季巡查一次。二是加强户籍管理。定期与工商、地税等部门比对登记信息,开展个体户户籍清理,1-10月份新办理个体税务登记234户,同比增加116户。三是建立协税护税机制,强化定额管理。通过财政、医保、烟草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每季度后取得家电下乡、医保刷卡、卷烟批发等信息。同时,做到定额前注重数据采集,定额后比对,以及定前公示、定后公开等工作,实行阳光定税。1-10月近100户个体定额户进行调整,月均增加税款0.5万元。四是加强“以票管税”。加强普通发票核销,将发票管理与纳税申报、窗口代开发票、定额信息结合,通过系统与各月申报数据比对,监控发票超定额,在发票核销时进行补税处理;未达起征点户达到起征点后,及时调整定额。五是加强“窗口”代开发票管理。规范岗位设置,加强征前审核,规范资料管理,严格执行先税后票制度,对未完税的一律不得开票。1-10月份代开发票入库增值税94万元,同比增收44万元。
五、以责任追究为保障,严格考核,切实做到“颗粒归仓”
为确保税收征收一体化管理落实到位,基层税务单位应该经济争取地方党政支持,政府将各相关部门税收征管的协税护税工作纳入了年度工作考核,对有协税护税任务的单位制定了单项考核奖励办法。财政部门拿出专项奖励资金,对完成协税护税任务的单位,按入库税款数额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提高部门积极性。同时,规定建设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单位以及财政、地税、建设、国土、房产、交通、公安等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及经办人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进行把关。凡因单位或部门把关不严造成税收流失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限期追缴流失税款,追缴不回的,财政从其单位经费中划交;对发现有较大偷税嫌疑又不及时通报国税部门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对因国税部门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失职造成税收流失的,除责令相关人员限期追缴流失税款外,同时追究其责任。政府应该每年组织召开1次联席会议,总结、分析、研究强化征管措施,优化信息共享方式和协作配合办法。税费征管督查办公室将不定期对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情况进行督查。通过强化措施,严格考核,有效堵塞了税收征管漏洞,切实做到了“颗粒归仓”。
参考文献:
[1]何顺梅.房地产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工会财会,2011,2:123-126
[2]何旭.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及路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122-124
篇5
1.资产绩效是使用资产提供服务的结果表现
绩效实际是某种行为实现的结果表现程度,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实践行为的结果度量,是产生了真实效用的实践活动成果,具备实效性。绩效评价是一种对于实践活动结果的价值评判,有正负大小之分,体现出一种时序或阶段上的比较。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是行政事业单位这个主体管理与使用资产动态的过程与利用资产提供服务后的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决定其必须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因此,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须以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资产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行为结果进行度量。
2.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决定于使用资产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高低
资产绩效与社会服务呈正相关关系,资产绩效高,资产能够得到有效使用,则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无论是金融资产、实物资产还是无形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并不依靠其产生的净现金流入,而是取决于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一旦行政事业性资产丧失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潜力,也就偏离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特质,就需退出行政事业性资产的行列,所以保证和延长行政事业性资产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服务潜力正是资产绩效的标志和目的。资产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服务绩效,社会服务绩效是本,资产绩效是末,做好资产绩效管理,以资产为载体的社会服务绩效自然能体现出来。资产绩效管理本质上是一项管理制度,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将责任内化的制度。强调资产绩效也是为了推动资产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从财政的角度看,资产绩效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与资金绩效、资源绩效紧密联系,共同推动财政绩效的提升。
二、推行资产绩效管理是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
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管理技术的运用,更是一项管理制度的创新,这项新的管理制度对于推动政府转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效率意义重大。
1.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效率,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财政支出中,一部分以流量资金形式直接用于社会领域的建设支出,还有一部分以存量形式化为了行政事业性资产,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过去,由于缺乏资产绩效管理,资产占有多少与提供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缺乏约束性的考核,各单位极力争取和持有更多资产。对事业单位来说,尤其是医疗卫生和学校,配置资产的多寡和先进水平是影响公共教育均等化和医疗卫生均等化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提升资产绩效,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如广东省佛山市某区一个镇级医院,2010年度申请250万元,用于购置DR、全自动血凝仪、血细胞和数字胃肠机等设备,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技术能力。但购入高标准设备后,使用新设备的检查费标准大幅提高。从经济收益看,资产效益确实明显增长,但该镇居民并没有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医疗服务,反而加剧了看病贵问题。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资产绩效与公共医疗服务质量相联系,该镇医院就会充分考虑设备价格、性能与居民公共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之间的关系,在不显著增加居民看病费用基础上提供更好的公共医疗服务。
2.有利于发挥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要我绩效到我要绩效的转变
在现有资产配置和管理制度下,一个单位能够配置的资产取决于其能够争取到的预算指标,资产持有与资产使用的结果没有必然联系,资产的效率效益考核也是就资产论资产,通过资产的财务指标、创造的收益等进行衡量。因此,多配置资产、多占有资产并不会带来任何责任和压力。于是各单位在资产配置时极力多争取指标,配置后加强管理和提升利用率不存在丝毫压力和动力,造成资产闲置、浪费严重。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多配资产或高标准配置资产,不仅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反而成为单位谋取不当利益的渠道和工具。
3.有利于倒逼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破解财力切割固化难题
在预算分配和管理中,正因为多占用财政资金资源没有额外的付出和成本,反倒是能够带来更多的部门利益。因此,一些部门单位通过对资产的多配置多占用来切割和固化本已有限的财政资金。通过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与资产运行目标一致,就能打破财政分配过程中固化的利益链条,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持有资产的责任,打破既有通过资产配置获取部门利益的格局,改变传统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的状况。如珠三角某市城区环卫局申请预算1146万元,用于购买垃圾运输车辆及垃圾箱、垃圾房等,从设备购置看,性能先进,价格不菲,但预算粗糙,没有对垃圾箱、垃圾房的配置进行规划,投入虽大,但垃圾处理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垃圾设备投入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相挂钩,就能强化环卫部门的工作职责,该区大量的财政投入就能让辖区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三、资产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增值收益数量不清,管理较弱
截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元,因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等活动,每年资产增值收益不菲。但因缺乏规范行政事业性资产增值收益的制度机制,资产存量和增值收益并没有带来社会服务的提升。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缺乏管理意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不足,资产长期挂账、账实不符等现象较为普遍,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绩效较低。
2.资产配置苦乐不均,产生的马太效应影响社会服务均等化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地区、级次、部门、单位之间的差异,资产配置水平差距较大,人均资产相差悬殊,单位之间苦乐不均。例如某市政府的一个单位共7人,人均占用办公用房面积达324平方米;除办公用房外,还有闲置房产227平方米,经营出租房产面积185平方米,每年经营收益达几十万元。行政事业性资产配置不均,资产缺乏约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互相攀比,盲目扩大资产规模,重复购置或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超编、超标配置使用资产。既耗费大量财政资金,又降低了资产的实际利用率,影响社会服务质量。以体育场馆资产管理为例,很多地方都新建不少大型体育场馆,但大赛过后,基本闲置,虽然有些地方也利用场馆举办商业性活动,但收入归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且收支缺乏透明性,容易形成资产流失。反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地老百姓的健身需求很大,但运动场地却极为短缺。从资产绩效角度看,公共体育场馆严重浪费,资产绩效不高,影响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3.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事后监管为主
在资产监管方面,由于行政事业性资产是一种委托关系,对其监督管理实际上是由财政部门监管各单位,各个单位监管其下属机构资产的格局,这种资产监管格局往往呈现软弱化、运动化特征,财政部门监管不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情况,而上级主管部门与下属单位利益共占的思维,也使得对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乏力。由于主管部门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对资产的监管较为粗放。资产使用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无偿取得资产使用权,成为资产寻租的最大受益者,由于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加上资产使用与资产评估不科学,无法对资产的使用、收益、分配给出准确界定,更无法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产收益实现合理分配。
4.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间接导致资产流失
由于我国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采取的是分级管理制度,无法实现资产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单位共享,资产利用率不高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对某中央行政单位房产使用状况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06个在京行政单位拥有的2056.6万平方米产权房产中,有0.4%的房产处于闲置状态,面积达9.1万平方米。资产利用率低,使得部门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在资产使用环节,一些单位管理不善,损坏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存在低价出售、无偿出借、无偿担保等问题,资产流失屡见不鲜。
四、以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实现资产绩效内化,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绩效的关注度上升,在已经深入开展的财政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基础上,推动资产绩效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推进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内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行为,从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既是推动政府转型,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
1.建立和健全资产绩效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完善与规范资产的使用效率
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资产管理与使用绩效。一是细分资产类别,并对不同类别资产管理与使用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可以参照英国审计委员会行政事业性资产分类标准:一类是直接服务资产。主要是直接提供特定服务的资产,如学校、火葬场等。第二类是出租资产,有关机构可以作为投资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并获得商业回报,包括支持经济、社会活动的资产,如就业市场、社区服务站等。第三类是闲置资产,包括各类与公共服务发展及满足公共需求无关的资产。基于上述分类,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与使用资产过程中,对未列入行政办公之用的公建物业实行社会管理;对公益性物业实行部门管理;对纯粹行政办公用的物业授权各行政部门使用和管理;对空置物业通过拍卖、租赁、抵押等方式进行运营,实行资本化管理,从而实现资产的高效再配置。二是建立财政资金、资产和资源的联动机制,设定综合的绩效要求。行政事业性单位有时是资金、资产和资源同时使用,完成某项任务,如果单一考核资产绩效并不全面,要对资产、资金和资源共同运行产生的结果进行综合考察,加权三者的使用效率。因此,需建立资金、资源和资产三者联动机制的绩效考核规定,更好地反映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有效服务的情况。三是对政府采购的无形资产要单列制度。如购买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由于无形资产很容易出现复制行为,保护无形资产所有人权利就成为资产管理和使用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构建资产绩效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由资产使用者公开评价资产绩效
一是资产安全性评价指标。行政事业性资产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和社会服务性,使得其安全性、完整性更为重要。资产安全包括公共资金投入使用的安全和最终形成资产的安全,资产完整则包括投入资产不被挪用不被流失。资产只有安全使用,才能保证资产完整和不被流失。资产完整也就产生安全,二者相辅相成。资产的安全性指标是反映资产是否流失、资产绩效大小的基础指标,通过这类指标可以评价资产占有使用单位是否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二是资产采购质量评价指标。资产采购质量状况是指公共资产的可用性、资产结构布局的科学性以及不同资产的配套性。高质量的资产是公共部门高效率的前提,也是资产优化配置与使用的保证。优质的资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能独立发挥其使用功能,这是优质资产的基础;实物资产的新旧程度;各类资产结构优化,科学配置。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直接用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的资产和间接由公共部门占用的辅助、福利等资产之间的优化等。三是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指标。行政事业部门资产运行效率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重点考核资产在管理和公共事业发展中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包括:资产在用与闲置情况。重占有轻使用的情况在公共部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形成后长期闲置,或基本处于闲置不用的状况,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单项资产利用率。单项资产利用率是最能详尽说明公共部门资产利用效率的指标。在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抽样抽查的方式予以考核。资产共享情况。为了消除不同公共部门资产购置上的重复,应该鼓励公共部门之间共享资源,特别是大型设备的使用。
3.实行资产使用与管理者责任追究机制
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引入专家智能对资产使用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专家在资产绩效管理中不是评价资产本身情况,而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占有资产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的配比关系,并查找这些单位在资产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及改进措施有没有到位,从管理的改进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综合评价资产绩效,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同时,建立资产绩效问责制度,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对资产绩效差、社会服务水平低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问责制度规定进行责任评价,并执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将资产绩效评价结果与资产配置和调剂有机结合,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落实行政事业性资产使用责任,从源头上减少其多配多占资产的利益冲动,从而提升资产绩效和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篇6
一、中小企业税务管理的法律依据和政策
中小企业的税务管理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等基本法律。中央立法的法规多为国务院制定的暂行条例,或是部门制定的单个税种的法规条例。各地区和部门在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时,需要根据综合情况及发展环境,制定相应的衔接制度。关于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主要涉及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及其他相关税收。例如以从事劳动力提供为主的中小企业,其营业税的税率为3%~5%;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一般为20%。总体来看,中小企业需要承担较高的税收成本。
二、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税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纳税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本身规模有限,受经营理念、知识水平、专业经验等方面的限制,企业领导往往缺乏主动纳税的意识,不能正视企业应承担的纳税义务,甚至想办法逃税。领导进行决策时更多地考虑成本因素,而不是将税收作为考虑的重点。由于财务人员负责日常的税务管理工作,企业领导常认为税收是财务人员的职责,其经营目标集中在业务的发展,因而忽视经营过程中投资、融资、生产、销售、分配方面与税收之间的关联。
(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一般是个人投资或多人合伙投资成立,投资人在所处行业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经验以及销售渠道,其经营目标是赚取利润,财务管理工作则容易被忽视。有的中小企业会计账簿设立不全,涉及资金收支的会计原始凭证、成本资料等不够齐全,记账不规范。有的企业虽然设立账簿,但未能及时对发生的资金往来活动进行记录。由于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企业无法依据原始信息开展税务管理工作。
(三)企业内部控制不严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税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很多中小企业并未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的虽然具有内控制度,但没有深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中小企业为节省人力成本,会计和出纳常为一人兼任,无法实现相互制约和监督。所以企业虚列成本和费用,刻意少报利润,都会给国家的税收收入带来影响,同时也会加剧企业的税务管理风险。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小企业所处的税务环境本身就比较复杂,尽管我国已经具备企业税务管理的基本法律,但各地区和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导致条例和法规的衔接不一致。有的地区为招商引资,将税收优惠政策向大中型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则未能享受优惠政策。而且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将利益最大化作为追求的目标,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高层管理者是所有者的亲属,有的管理者缺乏学历背景和管理经验,对税务政策和法律不了解,只是一味地想要降低税务成本。加之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税法知识薄弱,责任心不强,缺乏与领导的沟通,从而使税务管理工作出现问题。
三、中小企业税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税务部门在营造纳税环境的同时,应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帮助。作为中小企业,也应积极树立纳税意识,改革内部管理,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一)税务部门
为推进中小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改进,税务部门首先应积极营造纳税环境,依据纳税基本法律,完善条例和法规建设,促进其与基本法的衔接,扫除税收管理的盲区。特别是地方税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避免税收优惠单纯倾向大型企业。例如,税务部门可以通过杠杆调节的方式,鼓励中小企业向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等方向进军。其次,税务部门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税务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注册成立时,税务部门应集中对企业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认识到依法纳税的重要性。而且税务部门要注意开辟税企沟通的平台,如通过电话专线、短信平台、网络平台等方式,主动为中小企业解答税务问题,定期对中小企业实施税务培训,举办税企座谈会等,引导中小企业转变观念,重视税务管理工作。
(二)中小企业
作为中小企业,首先应当积极树立纳税意识,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将税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重视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管理岗位,配备专业的税务管理人才,深入开展对国家税收法规和政策的研究,帮助企业进行税务筹划,使企业充分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中小企业应改革经营管理,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欠缺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风险,进而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账簿的记录、会计要素的计量,编制客观公正的财务报告,规范资金使用流程,确保税务管理工作具备详实的信息依据。最后,中小企业应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是企业高层领导,还是财务会计人员,以及部门员工,都应当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业务素质,增强税务管理意识,明确自身在税务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
篇7
(一)系统化
中小企业应当展开系统性规划,方可保证税务风险管理的顺利开展,并且,中小企业系统化计划的立足点应当是企业的总体,基于企业的发展情况,并非是简单的减小企业税负。由于中小企业内最小的税务发展计划通常和效果良好的缴税统筹计划存在明显的差别;另外,中小企业的税务计划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造成税务规划和税务落实的结果和实际效果相违背,所以,需要严格控制整个税务过程,进而令中小企业更好保证系统性规划计划的正常实行,对于中小企业内产生的问题还可以及时解决,进一步保证中小企业不会由于税务造成的影响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亏损。
(二)制度化
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离开管理制度的支撑,特别是在税务风险控制上,必须要遵守企业管理制度,科学的制度可以保证中小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有较好的实效性。目前,在中小企业内税务风险控制的制度化原则能够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一,中小企业中所包含的日常工作,比如企业资金审批与业务管理,需要满足税务的各项规定;其二,中小企业所包含的税务工作,需要遵循税法的规定,要求根据相关制度处理,从而实现中小企业的规范化与程序化。
二、中小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分析
(一)会计核算不正确
中小企业税务活动基于会计核算前提下,而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机制并不完善,会计核算效果不好,例如账簿开设记录不标准、资金成本项目设计不完善、缺少相关税务手续等,而且会计核算的信息资料不完整、保管不善、失真等情况,会计核算的不正确、不及时导致税务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开展,引起巨大的税务问题。
(二)发票、凭证保管不完善
随着高新科技的进步,票源数据与交易数据便于跟踪,中小企业票据保管的不标准容易引起税务问题。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很多销售者、采购者与开票者缺少财税专业技能,不及时开票、虚假开票和不及时索要发票并将之交给财务工作者,甚至采用不真实的发票进行报销,票据与凭证不合规、不完善、不标准,会令企业不能顺利抵扣各种税费甚至多次缴税,引起巨大的税务风险。
(三)缴税金额核算不正确
其一,主观有意。工作人员违反税法规定,和交易对象采取各种途径串通形成少开、假开发票,进而减少纳税金额,偷税漏税。其二,主观无意。因为自身业务水平欠缺,对税法知识理解错误,导致纳税金额计算错误,给中小企业造成了税务风险。但伴随各种监管系统的完善,如金税三期的上线,在一定程度遏制了企业违法的难度,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
三、中小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控的对策
(一)制定内控制度与监督制度
中小企业要从自身着手,根据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及经营战略,制定内控制度。首先,确定各个岗位的权责范围,财务部门各个岗位既独立又相互约束,企业的税务工作者应在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充分发挥优势,对税务风险进行追踪与监控。其次,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财务工作者的选拔和培训力度,提升财务工作者的理论知识、法律遵从度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等。另外,基层人员、财会工作者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等各层次员工之间需互相监督,防止出现“一言堂”,避免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最后,奖惩分明,制定奖惩制度。对于为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预防做出较大贡献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对疏于职守的员工严惩不贷。
(二)制定规范的税务风险数据沟通与防范制度
对于国家税务政策及法律繁琐多变的情况,中小企业内部需要进行良好的数据沟通,除去缴税盲点,提升税务风险控制水平,制定规范的税务风险交流制度。一方面,要强化业务部和财务部之间的互动。业务部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税务疑惑或是发现税务隐患能随时采用多种方法向财务部体现,财务部接收相关反映后,要立即处理,将税务风险降到最小。财务工作者要及时了解涉税政策的改变,并立即把税务政策的调整信息传达给所有人员,充分发挥出上传下达的功能。财务工作者还应当科学处理税务分析、缴税筹划等,监督完善中小企业运营战略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和税务部之间的沟通。税法的变动性与不确定性和税务部门的自主裁量权加大了税务的不稳定性,中小企业应当及时掌握新的税务政策和法规,对出现的税务疑惑和税法不详细的地方,应积极与税务部门联系和沟通,或是通过向税务服务组织、税务专家的询问,尽量谨慎处置涉税事项,创造良好的缴税环境,减小税务风险。
(三)完善税务风险控制能力
首先,制定风险辨别制度,完善风险辨别行为。风险辨别属于中小企业控制税务风险的第一大工作。中小企业唯有判别出了税务问题,方可顺利进行后期的风险评价与应对。为此,需要制定科学的税务风险辨别措施和制度,从源头出发,从掌握合同签署是否规范等经济活动的根源辨别风险,进而为企业的经营保驾护航。其次,选用合适的风险评价措施,完善风险评价行为。中小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其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均十分有限,所以无法照抄大型企业所用的税务风险评价制度,其需要结合自身基本特征和实践中极易产生的问题和风险点选用恰当的风险评价方式。最后,采取科学措施,完善风险应对。在评价税务风险时,要分类解决税务风险。
(四)大力培育专业的税务风险控制人才
篇8
一、水利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水利单位财务管理中,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没有理顺基础关系。可能水利单位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比较大,其公益性导致水利单位的服务收费以及利润分配制度等比较落后,从而也就引起水利行政、单位基础关系没有被理顺,经济关系也没有被搞清,再加上单位机构庞大,人员冗杂等问题,对其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任何一个单位想要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依靠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我国水利单位虽然大部分也都有自己的财务管理办法,但是主要针对的都是单位的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一些会计基础工作,并没有对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制定明确的规定。预算工作执行不力。大部分水利单位预算管理,基本上都是在资金紧张影响的时候,被动的接受财政部所制定的目标,但是其预算根本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另外在其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也不重视,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敷衍了事。内部控制薄弱。在单位中进行的一些会计管理工作,其凭证的编制、审核以及总账的编制等均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各项工作相互制约、牵制,非常容易出现舞弊现象,更不能对其财务人员的财务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从而导致其内部控制薄弱。
二、水利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
单位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必须按照《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根据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以及发展要求,制定出详尽的、具体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财务管理体制。另外,随着单位的不断发展,会不断的出现各种新的问题,那么就要根据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财务管理体制进行修改,以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在财务管理体制制定中,要特别对预算管理、财务分析、资产管理以及收入管理等制定进行完善,确保财务管理制度可以真正的对实际财务工作正确反映,并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执行力
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的对单位的资金使用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单位资金使用的有效率。那么为了促进水利单位的稳定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就要有效的加强预算管理。首先单位的各级领导可以亲自参与到单位的预算管理编制工作中去,各部门也要派出一些专业人员进行预算管理编制工作,财务部门就要对单位各部门的资料进行广泛收集,详细分析,吸取不同人员提出的意见,制定预算预案,最后和他部门的参与人员共同讨论,认真分析,最后对预算方案进行确认。一旦确认过的预算方案,不能轻易进行修改,如果必须进行修改,就要经过领导的批准。建立一个预算监督小组,以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监督,提高预算执行力。
(三)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
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就要对职责划分、岗位设置以及相关工作程序之间的牵连等都要进行综合考虑,确保不能出现一个人来对两项不相容的工作负责,更要对一些重要资产、记录的人员接触进行限制。有一些单位的会计人员比较少,因此只设置了会计和出纳两个岗位,这样非常不利于进行内部控制,需要适当的增加工作职责,对其工作量进行减少,实现各岗位之间的制约作用。特别是一些支票收据保存、凭证编制以及审核、印鉴保存以及总账、明细账的编制等工作,避免由一人担任之中两项工作,以降低错误以及舞弊现象出现的风险。
(四)加强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水利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加强,首先就要加强单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特别是对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视。财务分析工作就是对货币收支、还贷以及盈利能力进行一定的考察,对单位在发展过程中的工程建设实际支付费用、效益等进行计算,对其财务工作可行性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提高单位各项投资的安全性,提高其经济效益。在水利单位中,不管是水力发电、农田灌溉,还是城市建设等水利工程项目,都需要进行财务分析,以确保其投资安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保证单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水利单位想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首先就要对各项财务制度进行完善,并加强其管理效果,并对企业的改革和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以使财务管理能够为单位的不断发展提高更好的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企业税务管理主要应关注税务筹划和组织环节,控制和创新环节与一般企业管理活动具有相同的性质。企业税务筹划应将企业成长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结合考虑,企业税务筹划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使企业利润极大化。依据彭罗斯的资源决定论,企业为依据一个管理框架结合在一起的资源聚合体,其边界由管理协调范围及权威沟通决定;企业成长的内部诱因主要来源于企业存在着剩余生产、资源和特别知识,企业成长的内部障碍主要是缺乏足够的扩张所必需的专业化服务,尤其是缺乏规则,实施一个新项目所必须的管理能力与技术时,扩张就受到限制。企业税务筹划可以视为企业的一种特别知识,当它从企业的总体目标入手时,它能使企业获得范围经济效果。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应分析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分析税制变化与动向、宏观经济形势等。在税制一定的条件下,企业使用方法可减轻税收负担,但如果税制发生变化,这种方法不一定有效。比如,目前中国在企业所得税制方面实行内外两套不同税制,按企业性质不同给予企业不同的税收待遇,企业可以根据这种外部税制环境,采取与外资合资成立中外合资企业获取优于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的税收优惠,但中国企业所得税税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内外两套税制合并。企业就必须考虑这种变化趋势作出相应调整,从产业方面而不是从企业性质方面来进行税务筹划。内部分析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竞争优势、企业目前所处行业竞争状况、企业发展前景、企业研发能力等因素。
此外,企业在税务筹划活动中还应该分清主次以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对工业企业、加工修理业企业、商业企业而言,其税务筹划的重点应放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上。
企业税务管理组织是指企业在税务管理活动中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的过程。企业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来实现税制遵从或执行成本最小化。企业在组织环节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选择。一是在企业组织内部是否单独设立税务管理部门负责企业税务事宜。现在不少企业所有的税务事宜全部交由财务部门负责,企业究竟采取哪种组织结构主要应根据企业自身资源而定。二是企业办理税务事项是否交由税务中介组织办理,如果由企业自己办理,则又有多种选择,比如是上门办理纳税申报,还是邮寄申报纳税等等。
按照美国艾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生命周期包括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老化阶段。与此相对应,企业税务管理包括企业创立阶段税务管理、企业经营阶段税务管理和企业产权重组或清算阶段税务管理。企业税务管理活动除使其税收成本极小化以外,还有另一个目标就是如何使其税收风险值降为零。依据行为经济学提出的“损失规避”理论,相对于某一参照点,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要远远大于相同量的所得所带来的高兴程度。这一理论,与传统的连续凹向原点的效用函数理论相比,更真实刻画了人们对财富总量及其变化的心理感受。企业采取非法途径减轻其税收成本存在潜在税收风险,一旦被查实,将面临处罚,有的企业还因税务问题破产。从长期看,企业应通过科学的税务管理活动减少其税收成本,同时又使其税收风险值降为零。
企业税务管理与政府税务管理
一般认为税务管理属于政府或公共部门行为,与企业或私人部门行为无关。事实上,企业同样存在税务管理问题。从现实看,企业税务管理由来已久,只不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已。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对税务管理问题会越来越重视。企业利用非法途径减轻其税收负担的做法,比如偷税、骗税、抗税等,风险越来越大,有的企业因偷税、骗税被查处以后倒闭破产,企业只有依靠合法途径减轻其税务负担。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非常重视税务管理活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税务部门打击偷税力度大,企业一旦被发现存在偷税行为,则将受到严厉处罚。另外,虽然从长期看,税制简单化,比如单一税(the fqat tax)的提出,是未来世界税制变迁的趋势,但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在一定时期内,税制仍然相当复杂,给企业理解税制、遵从税制和执行税制带来困难,不少企业不自觉地违反税法,招致损失,这就必然使企业越来越重视税务管理,比如,选择税务中介组织帮助其解决税务问题。
企业税务管理与政府税务管理之间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三个方面:一是主体不同。企业税务管理的主体是企业,是私人部门;政府税务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是公共部门;二是隶属范围不同。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相衔接,隶属企业管理范畴,而政府公共税务管理隶属于公共管理范畴;三是出发点不同。企业税务管理的出发点是降低企业税收负担、降低企业遵从或执行成本、降低企业税收风险,而政府税务管理的出发点是在既定税法或税制框架内使税收收入极大化、降低公共部门征税成本,降低政府税收风险。两者的联系在于:一是有效的政府税务管理会对企业产生策略引导效应。如果政府税务管理对企业偷税、骗税行为发现能力提高,控管能力增强,将促使企业转向加强税务管理。如果政府税务管理混乱,税源监控能力、税务稽查能力差,税务部门内部存在大量腐败,则企业采取的策略是弱化税务管理,转向采取非法途径降低其税收成本。比如,在有的国家,一些企业不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并最终通过洗税使其所偷、所骗税款脱离税务部门控管范围,同时,企业长期不申报纳税,不设置账簿,其纳税成本也趋近于零;二是有效的政府税务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税收执行成本,有利于企业提高税务管理档次。如果政府部门税务管理能提供优质的纳税服务,税务人员业务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好,税收征管制度简明、透明、公开,税收征管手段技术含量高,则有利于企业降低税务管理成本,提升其税务管理档次;三是有效的企业税务管理对政府部门税务管理效率的提高有刺激作用。企业税务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逼迫”政府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加强税务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进行科学税务管理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向政府有关部门指出政府税务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合理途径要求政府部门改进税务管理。比如,企业为了节约税制遵从成本,会要求税务部门提供多样化的纳税申报方式,提供更多更好的纳税服务;四是有效的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政府部门降低税收管理成本。如果企业税务管理水平高,企业不采取或较少采取非法手段减轻其纳税负担,则税务部门反偷税、反避税、反骗税成本会相应降低,税务管理部门将把重点转向创新税收管理制度,提高纳税服务质量,研发和利用税务管理新技术。
企业税务管理与政府态度
在传统上,有的地方政府对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基本持否定态度,甚至持敌视态度,认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是钻税法空子,是非道德行为,应当反对或制止有的则对企业进行税务筹划持中立态度,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企业税务筹划是企业税务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税务管理的核心构成要素。政府对企业税务筹划的否定或中立态度实质上是对企业税务管理的否定,这两种态度都应该摒弃,政府对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态度应当改变,政府应鼓励并引导企业进行税务管理,为企业进行税务管理提供便利。
在一国范围内,企业利益与政府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某种意义上看,没有强大的企业就没有强大的国家,企业成长状况或经营水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是国家或政府税收来源的主体,虽然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依靠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作为政府来源,但个人收入主要来自企业。所以企业经营状况好就能为国家提供稳定可靠的税源。作为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来自其科学的管理,而税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态度,鼓励、支持并引导企业进行税务管理,这应是纳税服务的重要内容。
篇10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行业中常用的活性污泥法具有成本高、对水质和水量适应性较差、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而生物膜法的出现有效的改变了这种状况,为我国的污水处理行业带来了新的选择。
一、生物膜法的概念和特点
生物膜法是令微生物附着在惰性滤料上,形成膜状的生物污泥,从而对污水起到净化效果的生物处理方法。
生物膜法具有运行费用低廉、管理方便的特点,对进水的水质与水量变化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克服了活性污泥法中污泥丝状膨胀的缺点,剩余污泥量也有了显著的减少。但是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对环境温度的要求较高,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生物膜的活性,引起生物膜的坏死和脱落。另外,由于生物膜需要附着在滤料上才能够对污水起到净化作用,因此载体的比表面积对生物膜处理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选用的滤料比表面积达不到要求,想要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就需要增加处理池的面积,使投资费用增大。生物膜法中使用的滤料属于消耗品,需要对其进行周期性的更新,增大了运行期间的管理费用。同时,生物膜法对工艺设计和运行条件的要求较为严格,一旦发生问题,便会引起滤料的破损和堵塞,降低出水的水质。
二、生物膜法的分类和优缺点
(一)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实际上是一种浸没曝气式生物滤池,是曝气池与生物滤池相结合产生的综合性污水处理工艺,同时具备两种处理方法的优点,具有容积负荷高、抗冲击负荷力强的特点。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供氧十分充足,膜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大大的提高了生物膜的活性,增强其抗冲击能力,而且使用生物膜法会将产生的大部分活性污泥附着在载体上,减少污泥产量及回流量,降低对机械的损耗。但生物接触氧化法的滤料容易发生堵塞,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生物流化床
生物流化床技术是利用气体或液体,使附着微生物的固体颗粒状滤料呈流态化,对污水进行净化的技术。生物流化床法充分利用了微生物不同生命活动阶段的特征,根据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将处理阶段划分为固定床阶段、流化床阶段、液体输送阶段三个阶段。生物流化床的主要优点:
1、容积负荷高,抗冲击能力强。由于生物流化床的载体是采用小粒径固体颗粒,且载体成流态化,所以生物流化床的单位体积表面积要比其他生物膜法的大很多且抗击能力要较其他生物处理法高。
2、微生物的活性较强。由于生物颗粒不断地相互碰撞与摩擦,使生物膜的厚度较薄且均匀。对于同类污水而言,在同等的处理条件下,生物膜不仅反应速率快且呼吸率也非常快,所以微生物的活性较强。
3、净化效果好。由于载体颗粒一直处于剧烈的运动状态,从而导致界面的不断更新,这样不仅有利于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更能加快生化反应速率,进而使净化效果得到提高。
但是由于微生物颗粒在设备当中处于流动状态,对设备的磨损较为严重,同时载体颗粒自身也存在着磨损现象。另外,生物流化床的防堵塞问题及生物颗粒流失等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流化床的推广。
篇11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论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内涵
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是指涉税过程中企业经营活动出现的一种不确定性,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这就使得尽可能降低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税务费用,是企业日常经营的最根本追求,而这一追求出现主要是由于企业利润与成本是相对的,在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税收越少,盈利数额就越多。对于企业的税收风险来说,管理者的决策直接关系着这一税收风险的高低,企业的经济也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结合我国当下企业税务风险实际与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就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的内涵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一些企业对税务的缴纳日期不是很明确,或出现了因资金周转问题而发生的拖欠情况,影响了税款的纳入;我国相关税务政策有着一定的变动性,一些企业没有及时了解这种情况,从而出现多缴纳税金现象,没有享受到相关的优惠活动,这些对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实现都能够带来较为负面的影响。[1]。
(二)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
企业税务风险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潜在性。由于税务风险存在着一定的延伸期,如果企业出现了税法的违反情况,但没有及时的发现,则会使得风险扩大;第二,多变性。我国的相关税务条款会随着形势的不同而变化、依照不同类型的企业划分出相应界限,为此相关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第三,损害性。企业的经济收益越高,税收也会越大,相对产生的风险也会增加,而这种税务风险的增加很可能造成相关企业生产经营链条断裂,最终影响企业的稳定经营;第四,可测性。虽然税务风险是不确定的,但企业可以从原有的经验或者其他公司的矛盾中吸取经验,在整体情况真实判断的基础上体现灵活变通性,并以此对税务风险进行防控。第五,可控性。企业可以根据风险的成因进行预防和控制,并根据情况的发展做出风险数据的严格估算[2]。
二、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原则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应该遵守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经济效益评估原则。简单来讲就是在绩效评估的初期,管理人员应该将成本与效益进行对比,确保风险的预估范围小于效益成本;第二,综合性与全面性原则。税务风险的整体目标要在企业发展战略调控的基础上,它不仅能够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现状,还应该为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做铺垫。第三,始终性原则,税辗缦展芾砑ㄐё魑企业评估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其本身能够体现成本的花费与收益的获取,所以建立的评价系统也要贯穿到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第四,动态性原则。绩效评估系统之所以有效,体现在它能够根据当前的形势而变化、促进效益的增收的功能,这就使得其本身用于处于动态之中[3]。
三、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建立综合性的纳税评估体系
综合性纳税评估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所得税进行整体把控与基本评价。企业应该明确应缴纳的所得税费变动率为同期所累积的税费总额除以本期所制定的税费数额乘以百分之百,如果企业的税费出现了变动名情况,则可以将其看做是所得税负担变动率,企业将同期的税务负担基数与所得税负担率进行对比,就能够建立成本预算、收入以及费用的联系报表,并根据报表展开具体的过程管理;第二,绩效的全方面评价。对于综合性的纳税评估体系来说,其本身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税收,为此相关企业应该对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增值税费统计表以及原始纳税数据进行核对,按照企业中的库存量与能够得到的实际收益进行查询,在销售量预估指标的基础上进行进项税额的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够为综合性的纳税评估体系顺利建立提供支持;第三,建立特殊的纳税评价指标。由于企业的类型不同,税务的申报以及核算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管理者应该在库存与产出数量对比的情况下,结合自身企业实际根据税额的配比方法进行税率的科学估算,这样才能较好避免申报数量与总体销售指标不符的现象发生,综合性的纳税评估体系才能够真正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4]。
(二)完善税务风险控制的基础环境
对于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来说,税务风险基础环境的完善有着较强的必要性,而想要真正实现这一税务风险基础环境的完善,我们就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企业要建立相关的税务风险控制部门,以此完善自身税务相关的基础组织结构。从整体的运营情况来讲,企业必须与管理部门实现较好的对接,才能够实现税务风险分辨的较好展开,而在财务部中划分出税务部门就是这一税务风险控制部门建立的必然举措,而这一部门的建立就能够较好实现税务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较好协作,风险控制预案的制定、涉税管理过程的流通等工作都将实现更好的展开;第二,财务部部长为税务部的核心成员,这样企业的事务部就能够较好实现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对接,涉税管理过程的流通、涉税管理过程的流通准备等功能都将实现更好的展开;第三,基层工作人员要按照一定的期限缴纳税金,并获取相关的税务凭证,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综合化,真正实现税务风险控制基础环境的完善[5]。
(三)加强税务风险防控
加强税务风险防控是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为此我们需要对其予以高度重视,笔者建议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税务风险防控的加强。第一,企业应较好掌握国家税务相关政策,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税务风险的较好防控,而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将实现较好的提升。例如,在新的税收法律中,我国政府规定企业如果能够达到节能节水等要求,税收方面就可以“三免三减半”,而结合这一规定,相关企业就可以鼓励员工开展节能活动,并可以规定哪一部门节约效果明显便o予其适当的经济奖励,这样相关企业就能较好迎合我国当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其自身的税务风险防控水平自然能够实现较好的提升;第二,聘请专业的税务机关转移风险。除了建立相关的税务风险防控部门外,企业还可以聘请中介进行实体调研,根据实际情况签订税务责任承担合同。如果出现了税务风险等状况,则由中介来替代企业承担,这同样属于较为有效的税务风险防控加强措施[6]。
(四)构建税务风险评估模型
税务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税务信息系统的建立。在税务信息系统的建立中,相关企业需要将税务风险评估的宣传贯彻到企业内部操作当中,这样就能够保证企业的每个部门都能够实现较好的税务风险评估;第二,采用集成化的数据基础进行库存资源的规划,通过统一性考核标准的建立、以税务的监督数据为目标,就能够制定相对科学的管理报告与数据模型,税务信息的流动与沟通工作也将实现更好的展开;第三,建立重大风险事项的备案机制。在这一机制的建立中,各企业要根据所得税的汇算比例进行资产损失的预估,并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这样才能够保证税务相关重大风险的较好消除。
四、结论
在本文就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绩效的评估理论与体系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论、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考评体系原则、税务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措施,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相关企业税务风险降低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邓茜. 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张昊. 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李红玲. 啤酒制造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黄雅丽. 海外并购整合绩效评估体系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
篇12
水利基础建设不同于普通的建筑工程,由于关系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调度、储备和持续利用,水源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乃至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实施,水利基础建设在众多种类的建设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不可马虎。而每项工程的实施都是需要科学严密的管理作为保证的,财务管理就是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近年来,水利基础建设的财务管理体现出了以下特点:首先,随着水利基础建设工程量的扩大和其预算的增加,水利基础建设的财务管理规模正在逐渐扩大,而这种管理的难度也随其规模的扩大而提高,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以寻求更有效的管理方式;其次,水利基础建设中财务管理的工作强度不断增加,以及需要应对的问题和状况随之增加,财务人员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管理工作,必定进行了一番工作方法上的改进,因此,水利基础建设财务管理水平正在逐渐地提高,而这一点,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水利基础建设财务管理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我们都必须一丝不苟地来完成它,因为水利建设关系着民生、经济、文化交流等重要问题,所以,水利基础建设的财务管理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二、更精细的预算和更细致的管理
由于水利基础建设总预算金额的增加,和水利基础建设工程越来越精细的部门划分,只要对水利建设资金的管理稍有马虎,使预算的支出变得混乱无序,就可能造成水利建设资金的浪费。所以,为了让每一份钱都能花在“刀刃上”,为了让水利基础建设能够真正造福于社会造福于生态和造福于百姓,必须对水利预算进行精打细算。这不但能够有效地避免粗放式的水利基础建设财务管理,更能有效加强财务管理的有序性和规范性。
再者,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水利基础建设的财务管理也不例外。只有有规矩可依,才能让工作的进行更加顺利和规范。出于这种考虑,在水利基础建设的财务管理中应当注意对管理的细化和规范化。具体做法如下:制定明确的水利基础建设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和建立严格的经费申请、支出、汇报、审核制度,并且严格要求所有财务管理人员乃至工程的全体工作人员按照内部财务规章制度来办事。这不仅保证了工程团队纪律的严明,更保证了水利基础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合理有效地进行。
三、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
有效监督和评价无疑是对水利基础建设财务管理工作很好的总结和对其不断进步的一种鼓励。通过监督和评价,水利基础建设管理工作人员能不断发现管理中的漏洞和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不断纠正错误,提高工作效率。
而科学有效地监督,是具有明确的任务的。对水利基础建设的财务管理来说,监督的任务就是保证经过科学统筹的各项预算能够合理分配,和保证在财务工作中支出和收纳资金所用的各种凭证或者票据的真实性,以及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认真负责。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就必须制定明确的财务监管制度,并在对财务管理实行监督的过程中逐步强化监督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把在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通过监督得出的结论公开。在监督工作中,公开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它不但能让更多人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也能让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发现和解决自己的问题,以及纠正自身在工作中的错误做法。
当水利基础建设进行到某个阶段时,对其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都知道: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发挥财务部门最高效用的重要保证,它不但能够及时指出和纠正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能鼓励财务管理工作部门发扬其优点,不断进步。要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就要有合理的评价指标,而水利基础建设的财务管理评价指标,就应该侧重评价支出的资金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资金分配是否科学合理,各种账目是否清晰明了和真实可靠这些方面。
总而言之,要想加强水利基础建设财务管理,就必须结合其特点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索,而从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过程来看,从前期预算和准备,过程中的监督,阶段性地评估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和规范,不失为加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水利基础建设财务管理事关重大,我们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实现更科学有效地管理。
参考文献:
[1]何宏伟.提升财务工作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健康快速发展.[J].财务与会计.2010(9):25
篇13
二、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财务管理人员水平较低、内控薄弱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数本身专业技能存在欠缺,甚至无证上岗。虽然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要求,但企业主不懂财务知识,也不够重视财务的前提下很难找到合适的管理人员,往往也会优先考虑低薪酬的财务管理人员,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保证。致使公司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平,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内控薄弱等问题。
(二)中小企业ERP信息化程度低、项目实施后仍存在漏洞和风险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实施ERP项目情况普遍存在项目实施不成功、信息化程度低,存在漏洞或风险,未能看到信息化管理带来的潜在效益。中小企业虽然实施了ERP信息化系统,但带有很大盲目性,未能准确把握自身需求,为此付出代价。同时,ERP项目实施,请了外部顾问协助,但企业通过多请外部顾问设计,而自己的员工很少参与,不去详细了解ERP软件的方方面面,也不去认真地做好该做的实施工作,实施后出现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定位不准确。由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相对技能欠缺,忽视其重要性,主观盲目、冲冲上线,导致出现ERP信息化失败或存在诸多漏洞,造成功能不齐全、数据不准确、半手工操作、无法实现报表等各种各样问题。
(三)公司财务以传统的会计核算型为主,财务管理意识欠缺
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者都是传统的会计核算型为主,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实际行动上,没有从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落后于当下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传统的会计核算与管理会计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反映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是以会计报告为最终成果,而后者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由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者自身局限于会计核算,不深入到业务层面,无法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与公司发展脱钩,无法从公司战略决策角度考虑问题。
三、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优化措施
(一)财务管理者必须达到应有的专业水平
财务管理者要保证具备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同时具有财务制度编制及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经验。应根据所在职的公司规模及经营特点,相应制定和设计出与公司经营特点相匹配的制度及内部控制手册,此项可在试用期作为该管理者的考核指标。公司财务制度至少应包括资金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办法、发票管理办法、费用报销制度、会计档案管理规定、预算管理制度等。这就要求财务管理者必须深入了解公司业务层面,对各个环节、各个流程都非常清晰,才能制定出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政策。比如资金管理制度应明确规定每日现金存放限额、不相容岗位分离、收支两条线、资金审批权限、资金日报及资金流水账登记、票据及印章保管、超过规定限额通过转账支付、违规处理规定等内容。如应收账款管理办法应明确规定财务部门与营销部门责任、包括规定或建立客户信用政策、信用档案、账期规定、逾期账款处理、坏账处理及相应责任人奖惩条款等内容。相应财务制度制定后要经过公司最高领导审批授权执行,确保各部门得到一贯执行。
财务管理者要保证,财务制度制定后要确保得到有效运行,且运行效果良好。在监督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要及时更新或做相应调整,保持制度的实时性和适用性,至少应一年修订一次。
(二)企业应全面实施信息化系统
ERP系统是企业中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使企业提高运作效率、改善服?账?平和降低运营成本的手段,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管理。ERP项目的实施数据大、耗时间、系统的参数设置比较复杂,并且涉及到企业的多个部门。因此从公司最高领导层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利用好ERP系统,使企业工作效率大大提升。ERP系统本身的自动化体系及内部的一般控制,可以减少人为的舞弊及错误,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强化内部控制。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公司最高领导要认真参与、财务管理者认真参与培训。只有公司高层重视,财务管理者熟悉才能正确的分配相应岗位员工到ERP项目上,也会舍得为这些员工的成长进行投资,ERP也会进入正面积极的循环。如销售订单的开始到MRP物料需求运算,通过库存数据,准确计算物料采购量,给到采购部,通过下达采购订单、到货、入库等,计划部、采购部、财务部、仓储部各部门都要协同作战、相互监督、相互审核。做到数据准确、内部控制得当。
(三)财务管理者由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
财务管理人员应深入到业务层面,要熟悉和掌握公司每一流程,深度参与和剖析,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职能跳出来,通过管理理论和实际业务,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提升企业绩效。在现实经济当中,管理会计能够通过预算、财务分析等方法控制成本和费用,从而更好地考核和激励管理层,同时,管理会计促进财务人员个人能力提升,帮助企业解决危机。
财政部红头文件也明确提出,管理会计工作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传统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势在必行。
1. 建立关键业绩指标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财务负责人应与营销部、生产部、采购部等部门深入接触,共同建立关键业绩指标(KPI)体系,并按照KPI目标考核到每一位管理者。建立KPI体系的目的是能够共同约束和激励管理者按照既定的目标方向发展,同时能够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归正和检讨,最终实现公司目标、改善公司运营管理,同时为下一期的绩效指标完成做准备。其次,财务管理者要通过KPI指标,进行层层分解、深入分析、找出亮点与不足之处,根据问题能够,事前预警、过程管控、事后监督和检讨。KPI指标可以包括销量、毛利额、销售金额、销售回款、应收账款、费用金额、费用率及税后盈利。可以结合本月?A算、本月实际、本月预算达成率、本期累计预算、本期累计实际、累计预算达成率、去年同期数、去年同期增长率等数据相结合进行比较分析。以上KPI指标对所有管理者都有约束,每月由财务管理者编制并公布,并组成月度经营委员会、月度咨询会、月度例会等各种形式,与管理者深入研究和探讨。如通过毛利的分析,可以知道是收入还是成本的影响,成本的影响是由于人工还是材料等因素,再层层分析,直到找到最终原因,及时进行改善,也可以通过收入与成本分析图的形式更加直观反映出来,供各部门参考和易于理解。再次,在费用率分析上,个人建议用费用金额(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除以毛利额的方式来分析,即费用率=费用额/毛利额,按此计算的目的是,如果费用率达到100%,则反映盈亏平衡,如果费用率超过100%,则出现亏损。而传统意义上费用率按照费用除以收入,则难以判断是由于收入的原因还是费用的原因导致的费用偏高还是偏低。最后,应收账款分析,根据期末与期初增减判断应收余额性质、再到账龄的分析、逾期账款、坏账产生原因及通过周转率、周转天数及同行业比较等辅助参考,测定符合公司目标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