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灌溉工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是对传统灌溉方式的创新,可以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早在2011年,水利部陈雷部长在有关部门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意见”上批示“举全部之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以此为契机,全面开启了高效节水灌溉工作的进程。为加强“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领导,河南省水利厅成立了“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实施方案[2013-2017年]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1项目区概况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亚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多年平均降水量979.20mm,蒸发量1498.50mm,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九3个月,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存在差距,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项目区为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灌溉主要依靠开采浅层地下水的平原井灌,是典型的纯井灌区。区内机井多为20世纪90年代所建,由于年久失修、管理不善、配套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灌溉工程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使灌溉水源不足,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涉及3个乡镇8个行政村。区内土地肥沃,群众对发展节水灌溉,特别是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高。结合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建设要求和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现状,本着集中连片、整体推进、规模发展、统筹规划的原则,依据当地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工程建设布局、规模和形式,以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为目的,根据项目区地形、作物种植情况,确定采取何种灌溉方式。
2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效益分析
2.1经济效益
2.1.1计算依据《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国家计委1993年7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采用的主要参数:按《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规定,社会折现率采用12%,财务基准率为10%。2.1.2经济效益分析该项目工程经济效益主要包括农业灌溉效益,按有、无项目对比进行计算,其间接效益未予计算。在计算时采用分摊法计算工程效益。2.1.2.1增产效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成后,可有效促进项目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0万hm2。年可增产粮食450万kg,粮食每公斤按2.20元,则年增产效益可达990万元。根据有无项目作物种植结构及产出投入按水利分摊系数0.35考虑,增产效益为346.50万元。2.1.2.2节水效益项目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0万hm2,工程实施后综合节水达20%~30%,年可节约水量270万t,每吨按1.00元计算,则项目区节水效益为270万元。2.1.2.3节地效益与土渠灌溉相比,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30万hm2按节地3%计算,项目区可节地9×10-3万hm2,以单产效益指标推算,年节地效益为380.70万元。2.1.2.4省工效益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后,按每公顷年省30个工日,每个工日40元计,则年省工效益为360万元。故项目实施后年效益:B0=1357.20万元。
2.2社会效益
2.2.1减灾、防灾,增加农民收入旱灾、洪灾、涝灾等是影响项目区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灾害。项目实施后,田间灌排工程配套标准提高,可提高灌溉供水保证程度,减轻旱、涝灾害对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农业措施实施,推广抗旱、防风、抗逆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可提高作物本身的防灾、抗灾能力;林业项目实施,进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四旁植树等,林业措施发挥效益后,将减少风沙危害,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资源。2.2.2减少水权冲突,化解水利矛盾项目实施后,损失水量减少,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增加,可减少工业、农业、城镇生活之间、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用水矛盾,减少水权冲突,促进社会稳定。2.2.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扶持资金,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不仅可使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而且可带动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各业发展又为加工业提供了大量原料,促进了交通运输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加工增值,以工补农,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项目区经济发展将为当地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作出重要贡献。2.2.4增加社会稳定因素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水利矛盾的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民生活条件、基础设施、文化娱乐设施都将不断改善,因此,可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区域人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建立SIDD试点并组建供水管理组织(WSO)和用水者协会(WUA)将改变管理机制,改善水资源管理,负责项目建设、实施、运行管理,并按成本供水,负责回收水利投资成本,达到管理运行,使水利固定资产保值,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灌区的成本回收。
2.3生态环境效益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有利于缓减项目区水资源的紧张局面,将水利用系数由0.45~0.65提高到0.70~0.85,降低农作物的灌溉定额。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有效地缓解了区域水资源紧缺的矛盾,灌溉用水量的减少,缓解了当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可适当将水资源转移到工业及生活中,提高当地的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全市灌排条件、土壤及耕作条件都将得到改善,灌溉用水量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也随之减少,地下水超采漏斗区水位得到回升,维护当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灌溉水量是按农作物的生长期不同时段对水的需求进行灌溉,这种灌溉技术更合理、更科学,有利于水份、养份均匀实时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中,便于作物吸收,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还能减少灌溉过程中无效入渗和蒸发水量的损失。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提高水资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节水模式由低效落后向高效先进转变,种植结构由高耗水作物向低耗高产高效作物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种植分散经营向设施化种植规模化生产转变。进一步完善工程良性运行管理机制,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健康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要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农田的同时减少水土流失,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总结
综上所述,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所迫切需要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由于采取了综合的节水措施,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项目区内作物及时灌溉得到保障,扩大了灌溉面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极大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还促进了生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艾兴军,靳和平.旱田高效节水灌溉效益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8).
[2]秦海霞,李永刚,韩献中,王艳平.中牟县高效节水灌溉规划建设效益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4(1).
[3]侯云.玉门市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效益分析[J].甘肃农业,2014(16).
[4]段鹏.豫北区域高效节水灌溉经济效益分析[J].创新科技,2014(16).
篇2
[3]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EB/OL].(1999-03-02)[2015-05-16]..
篇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推动。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重视起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在理清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加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力度,以切实改善农村经济状况为发展目标,从实际出发,针对限制农田水利工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这样才会真正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当前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现状分析
(一)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中存在不足
农田节水灌溉工程中,需要结合以往的资料和经验进行勘察,但是众多工作人员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工程现场勘察过程中过分依赖以往的资料,忽视了最新信息的采集,最终导致农田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中出现许多漏洞。比如工作人员对节水灌溉工程项目中作物种植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所以对工程区域内的土壤无法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对节水灌溉工程中水资源的水质也没有进行调查和了解,进而影响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工作。此外,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参与设计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是依靠以往的经验,没有经过现场勘查,对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设计,这样的情况一定会导致工程设计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农田节水灌溉工程中的设计工作者一定要立足实际,深入工程现场进行勘察,以获得准确的资料,才能够进行精准的设计,使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保日后的投入使用中正常发挥作用[1]。
(二)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区域内的种植结构存在不足
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是为了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收入,但是在实施建设的过程中,传统的种植观念的思维方式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转变,目前很多节水灌溉工程区域内的作物种植结构依然是小麦玉米,尽管已经有一部分土地正在进行高效的生产种植,但是这种种植结构的面积并不大,依然无法实现节水灌溉工程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更无从谈起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范围内,相关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发挥带头作用,努力做好宣传工作,刷新广大农民群众的传统思维,积极引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致力于农田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改变,通过这种传播方式,才能够在节水灌溉工程作用的充分发挥下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农田节水灌溉工程中忽视了管理工作
在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阶段,对于节水灌溉工程的工艺技术有着严格的要求,在众多需要使用灌溉工程工艺的阶段,都会引起上级领导和工程施工人员的重视。然而随着节水灌溉工程施工完毕,开始投入使用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工程中的缺乏使用管理的现象,甚至有的节水灌溉工程在投入使用的当天全部人员就全部撤离,从此无人问津,更无从工程的维护,最终无法正常使用节水灌溉工程,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最初的节水灌溉工程的产权不够明确,不仅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也没有切实有效的管理手段,导致这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的出现。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工程的使用管理工作,明晰产权,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适当投入资金,节水灌溉工程作用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2]。
二、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分析
(一)水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农业发展相结合
由于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的设计人员一定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把水资源设置的优化与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过程中,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农田水利的发展得以持续发展,以此为工程建设的基本路线,生产生活和水资源的使用加以统筹发展,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评估和监测工作都要加大力度,在分配水资源的问题上要对水量进行良好的控制,分配上也要做好管理工作,不同的灌溉区域有不同的用水量,所以要在高效用水的基础上进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3]。
(二)引进节水灌溉技术,同时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就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和使用对实现节水灌溉有着重要作用。在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在传统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引进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并加以利用,同时随时关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更新情况。最新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建立在智能技术上的灌溉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机械自动化、生物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全程监控农作物的成长情况[4]。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在示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从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出发,与节水灌溉地区的特点相结合,严格按照工程项目中的各种标准,在示范工程区域集中起来,对建设的地区进行严格选择,以确保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农田节水灌溉工程中的管理工作
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是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而对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是整个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实现最终效益为目的,所以为了已经完工的高效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得以正常稳定的运行,首先就要对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有足够的重视,以确保工程的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建立并完善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同时明确承包工程中各方的责任,制度由人建立,就要由人亲自执行,这样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5]。
结 论
综上所述,文章围绕着当前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日后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节水灌溉工程正常投入使用,并发挥良好的作用,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加强日常工程的管理质量,使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玉娟,吴欢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发展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12(09):36-37.
[2]翁爱民.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10(09):179-180.
篇4
临泽县水资源短缺,水利工程灌溉设施配套不完善,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灌溉方式相对落后,灌水技术水平较低,农田灌溉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是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纵深推进的要求,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是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要求,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高效节水工程积累经验、典型示范的需要。临泽县水资源短缺,通过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配套完善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农村工作协调发展,推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必须走高效节水灌溉之路。
2小型农田水利现状
2.1农业节水发展情况
临泽县是甘肃省主要产粮县和全国最主要的制种玉米基地,农业整体发展基本形成了区位优势显著、市场优势突出、竞争优势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的制种、草畜、果蔬、轻工原料等支柱产业。临泽县紧紧抓住被水利部确定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和推进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机遇,不断深化水权制度改革,系统推进农业领域的节水工作,积极推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产)、配水到户、公共参与”的运行机制,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布局”的原则,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同时,推广了一批地膜覆盖、垄作沟灌、小畦灌溉、无土栽培、温室节水微喷滴灌、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实用技术,初步实现了现代农业高科技起步、高技术组装配套、高效益经营的发展目标。
2.2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是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是均分布在临泽县农业生产的粮食主产区。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质地良好,耕地集中连片,光热资源丰富;群众对加强和改进农业基础设施愿望十分强烈,投工投劳的积极性较高。但项目区现状已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要求,水利基础设施尤其是田间工程较薄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2.3高效节水灌溉方法
高效节水灌溉与传统的灌溉方法相比具有节水、节能、节肥、节地、省工、省时、增产、增效的特点。通过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运行状况,改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农业灌溉条件进一步改善,能促进农田灌排体系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大大提升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生产风险和成本、提高土地产出率,减少农民浇水灌溉的时间、降低水费开支,从而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使农业作物增产,增加农民收入。
3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我国把节水农业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实行开源与节流并举。在旱涝灾害日益频繁、水资源紧缺状况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及早抓好高效节水工作,将会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显著地有利影响。发展高效农业,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改变和调整传统种植结构和方式,在目前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最好的出路就是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单位水量产出效益,高效节水灌溉是重要手段之一。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纵深推进的要求。临泽县作为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县,通过大力实践和积极探索,探索了一条基于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新经济结构模式,积累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农业”、“水权交易激活节水型社会”的建设经验。节水之路刚刚步入轨道,只有通过发展高效节水技术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从整体上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纵深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优化调整用水结构,增强水资源保障供给能力,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3.1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是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的要求
一是农村庭院绿化、林带防风固沙、退耕还林还草等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诸多措施,因缺水灌溉,举步维艰;二是由于地表水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补充灌溉可能导致水土资源极不平衡;三是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程度加快。因此只有加大田间节水灌溉力度,走高效节水之路,才能彻底改变农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形成通畅、清洁的农村水网,增强水系自净能力、提高防污控污能力,使农村水环境得到涵养,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3.2开展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高效节水工程积累经验、典型示范的需要。从整体上看,现阶段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抗灾能力较差,科技贡献率较低,投入产出比相对较小,这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节水技术。另外,多数农民习惯于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对于新的节水措施,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节水措施适应性、经济性以及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建设高效节水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有利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4结语
在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其中,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现象非常的严重,为此,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有着无限的发展使用空间,并且这将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水利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可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运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看到技术自身所具备的局限特征,伴随着深入化的研究,我们坚信,未来不久的时间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将为我国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我国农业快速稳定的发展下去。
篇5
农田水利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效节水灌溉则是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节水灌溉工程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效节水灌溉的有效开展。因此,要理清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1 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设计人员在设计节水灌溉工程时,没有对工程项目内的土壤、种植结构、水质情况等进行认真的勘察,主要是依赖以往的资料和自己的经验进行设计,导致设计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节水灌溉工程一旦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以至于很多节水灌溉工程不能正常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主要原因是节水灌溉工程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缺乏足够的配套资金和有效的管理方法。节水灌溉工程内的种植结构也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现象,主要还是以春种玉米秋种小麦的传统种植方式为主,缺乏相应的高效农业,即使有,覆盖面积也比较少,使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促进农业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进而影响了整个灌溉区的经济收入。
2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具体发展思路
2.1 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健康发展
我国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贫乏,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设计时,要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树立农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建设思路,促使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科学地统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建设水利工程时要积极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估。在水资源的具体分配上,要始终坚持对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对配额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原则,使每一个用水单位的农田灌溉用水量和每一个灌区的农田灌溉用水量非常明确和具体。并努力让各用水单位和各灌溉区进行有效的管理,让他们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将有限的水资源科学地运用到每一个最需要利用的地方,实现高效用水的最终目的,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2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有利于带动整体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要特别突出高效节水灌溉的主要特点,对各项主要指标进行严格的控制,实行农业连片或分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成为现代化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这就需要在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时,要进行合理、科学地选址,主要遵循以下比较重要的原则:对不能进行自流灌溉的地面高低不平并且严重缺水的地区,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并且种植的农作物一般是经济作物的地区,对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先进、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积极支持的地区,对社会治安整体状况较好的地区等有优势的地对进行优先选择。在这些地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能够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建设的整体效果,对周边地区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2.3 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关键。因此,要积极引进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高效节水灌溉效率。要努力加强节约用水的灌溉工程技术、灌溉用水资源的优化调配技术等传统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要积极引入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目前,新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3.1 根据生物技术研究而成的比较方便的调控灌溉技术
这个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农作物生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发现农作物的主要生理周期,让农作物逐步适应在特定的生理期内进行亏水生长,进而控制农作物的疯涨,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同时实现高效节水和增加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2.3.2 利用3S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简称GPS、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技术,简称RS,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S技术,利用这些现代技术研究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利用3S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生长的各种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并利用计算机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农作物在某个阶段最适合进行灌溉,从而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3 结合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
将微电子及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和生物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建立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全程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实时监测农作物内的水分,以及土壤水分,然后经过计算机的精密分析,实施变量灌溉,实现高效节水的目的。
2.3.4 重视并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这就要求建立健全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制度,村组和乡镇协助进行管理,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切实落实到实处,落实到相关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并促使其长期发挥积极作用。
3 结语
总之,农田水利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有利于节约有效的水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征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玉娟,吴欢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发展探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09).
[2] 滕金福.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
篇6
农田水利的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节水灌溉,但是当下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效节水灌溉的工程发展。因此,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改善地区经济的状况,需要不断研究农田水利项目中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案例简介
新疆某县处在丘陵山区的位置,全县现有的耕地面积25万亩,灌溉面积是24万亩,有效的灌溉面积是15万亩,200亩以上是中小型的灌区,共有184座,1-5万亩的是中型灌区,共有5座,耕地面积是5万亩。200以下小型灌区共有178座,耕地的面积是4万亩。从该县农田的灌溉渠道规模看来,无论是小型的末级渠系,还是中型的灌区骨干渠道,灌区面积都不会超过1万亩,水流量也不会超过1.0m3/s。 3.新疆某县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3.1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且缺乏创新
由于新疆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许多农田水利灌溉基础设计比较陈旧,且没有及时引起先进的规划设计技术,导致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无法满足新时代农田灌溉的需要。从当下规划设计的现状来看,部分设计人员设计过程中过分依赖现有资料,许多灌溉工程缺乏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新时期的农村发展,且设计出来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也不合理,无法适应农村地区的发展[1]。
3.2在灌溉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投入资金不足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节水的灌溉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且每一年农田水利的建设投入资金相对有限,甚至于一些建设还需要农民自己来凑集资金。但是新疆地区由于农民自身能力有限,无法凑集足够的资金,使得农田水利的建设中缺乏充足资金,这就导致部分设施因为资金不足,常年失修,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出设施的应有功效,严重者很可能发生汛期事故。
3.3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近几年来,虽然节水灌溉的工程规划设计在新疆地区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部门也逐渐加大了对施工与设计质量控制的力度。但是由于目前比较重视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经常忽略了工程的管理,重建轻管,因此,当节水的灌溉工程真正投入使用后,经常会出现无人监管的情况,特别是在农村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使节水灌溉工程的作用难以得到真正发挥,最后高效节水的灌溉工程不能正常的使用。而没有人管理,没有人负责的主要原因就是节水的灌溉工程中相关人员的责任不明确,分工不合理,导致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不到位。
4.新疆某县农田水利高效节能的灌溉措施
4.1强化高效节水的灌溉示范性项目的建设
对于现在的农田水利来说,只有具备优秀的节水灌溉项目才可以有效推动农田水利的工程建设,同时确保整个水利工程的应用顺利进行。高效节水的灌溉工程选址过程中需要注意选取缺水情况比较严重,以及农田地势凹凸不平、灌溉难度较大的地区。例如:可以在新疆地势较为复杂的地区选址,建设一个示范性的灌溉工程,让其他地区可以按照这个示范性工程进行建设。
4.2对管道材料进行优化
高效节水的工程灌溉过程中,管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管材性能与价格存在差异性,因此,需要工程建设单位选择最适合的管材,确保灌溉项目正常的运行。一旦管材的选取不合理,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就钢管特性来看,其主要优势就是承载能力较强,不会因为撞击就受到破坏,主要缺点是价格相对较高(特别是大口径钢管),钢管铸造过程中额外钢材耗费量比较大,再加上,时间久了会出现锈蚀现象。而塑料钢管主要优点就是重量与钢管比起来相对较轻,运输比较方便,施工容易,同时可以在不均匀的沉陷环境下应用,不仅如此,塑料管内壁比较光滑,一般不会出现锈蚀,主要缺点就是使用时间长了容易老化,更甚者出现断裂的情况。
4.3推广一些节水灌溉技术的措施
4.3.1改善地面灌溉的湿润方法,采用发展局部的湿润灌溉措施
使用新型灌溉的方式,不只可以发挥传统灌溉的优势,还可以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对于作业量比较大且效果不明显的工程,需要使用非整体性模式,该方式能够节约因为大量操作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同时为农作物增加缓冲的余地,适当的进行灌溉,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使资源利用的效果,使植物根部获得养护,促进植株向下生长。在过去的研究中容易发现,春玉米和春小麦套种使用隔畦灌,其湿润面积不可以超过50%,这种灌溉方式可以节约30%以上的水分,农作物产值增加了5%-10%[2]。
4.3.2设计合理灌水、沟与畦尺寸技术的参数,平整土地
想要农业取得高产量,要具备良好的土壤,因此,农户要按照当地自动条件与农作物属性等来确定农作物植株间的距离,同时按照作物生产需求对土地进行平整。此外,还要明确土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功能,也就是采用农田渠道进行水分的涵养。并对比试验罐区深层渗透情况,其中灌水定额不能超过675m3/hm2,这样不会出现深层的渗漏。当灌水定额在820-995m3/hm2,大概有150m3/hm2的水会出现深层的渗漏。如果灌水定额达到1350m3/hm2,会有有一半的水出现深层渗漏。
5.结语
综上所述,规划设计节水的灌溉项目是今后农田水利发展必然的需求,使用科学节水灌溉的方式,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要在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下,实现农田水利灌溉项目的现代化与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7
一、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问题
1、设计规划问题
在农村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规划。设计规划阶段必须要到实地调研勘测,进行资料的收集记录,才能确保后续设计不会出现问题。但是有些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规划过程中往往都过于依赖理论资料,疏于实地勘察,没有仔细分析灌溉区的地理条件、种植结构、土壤状况,导致工程设计严重脱离实际,使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受到极其不利的影响。
2、后期管理工作重视不足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大都需要比较先进的技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度较大,因此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都会比较重视,但是建设完毕投入使用后的后期管理工作却往往不到位。这样虽然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但是却会导致节水灌溉工程在竣工后无人管理和维护,问题丛生,实际利用效率低,水利工程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1]。
3、基础设备不规范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不仅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较高水平的技术,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就目前实际发展情况而言,对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以及维护方面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足的,在一些地区甚至需要农户自发筹集资金建设节水灌溉工程。而一旦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就极易导致工程建设的基础设备不完善,而且在设备出现问题之后也会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及时修缮,对农业产业的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要点
1、做好设计规划以及建设前期的调研和勘察
在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种植情况以及需水量和地形地质等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对水利工程进行实际的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首先必须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和勘察工作,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记录,有效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出现。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背景和设计可能性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及运用力度
想要做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工作,相关的管理部门就必须要加强对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以及各项农业技术的不断完善,传统落后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田水利发展的实际需求。要想更好的发展农村节水灌溉工程,必须要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建设管理力度
篇8
阳谷是山东省西部的农业和水利大县。总面积106 km2,耕地面积67111 hm2,18个乡、镇(办事处),850个村,81万人口。属黄河下游北岸冲积形成的平原区域。境内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流经县域3 km,2处引黄灌溉工程和徒骇河、小运河、赵王河、金线河等27条县水务局确权划界的河渠纵横交织成网。总蓄水量2.53亿 m3。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是全国千亿斤粮食产能和山东省粮食生产“十连增”先进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县。2010-2012年省政府确定为现代化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县。现将工程设计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1 项目区综合概况
经县委政府申报、省政府批复,2010-2012年小农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区为张秋镇、阿城镇、七级镇、高庙王乡四个区域近20万亩耕地。主要现状水利工程多是60年代前后建设的,现有小型水源工程182处,泵站提水灌溉工程4处,机井125眼。工程运行40多年来,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渠道衬砌率低、质量差、渗漏严重。建筑物超役运行已老化、退化失修。尤其是土质渠系损失水量较为严重。现状干级渠道衬砌率仅为15%;年均输水损失近1亿 m3。支级渠系几乎全为土渠,衬砌率仅为2%;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8。灌溉模式仍是传统的畦田大水漫灌、跑、冒、渗、漏及群众乱扒乱堵,乱放水的现象普遍严重。早灌一次每亩需用水80余m3。项目区内干渠、支渠、农田斗沟等输排水渠沟长期管理粗放,渠道淤积,堵塞严重。农田输、排水渠沟布局极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灌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严重浪费。
2 现代化小农水工程设计的规划布局
项目区建设规划设计布局起点高,突出实效性。根据水资源现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优化工程设计,优选灌溉模式,全部采用管道输水方式。以管代渠、节水节地。水源依据是“靠河建站,不靠河打井”的原则,精心布局、细化设计。达到工程设计“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还能用”的目标要求。共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25万亩;铺设UPVC管道700 km,新挖疏浚河道172 km,新修建生产路83 km,新建、改建桥涵闸等建筑物302座,新打和配套改造机井943眼,新建泵站泵房36座,配套水泵、架设变压器、安装变频供水设备36台套。新建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4处。设计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化农田管网工程系统。
36座泵站采用变频自动化控制,高效节能,943眼机井采用一泵多卡管道灌溉模式,节水省电、方便操作及管护。
3 工程设计模式
泵站工程模式:“一泵、一网、一卡两表多栓、一带、一畦田”。
机井工程模式:“一井、一网、一卡、一表、一栓、一畦田”。
一泵指泵站,控制灌溉面积3000亩左右。选用单级双吸中开离心泵,扬程24 m,功率22~185 kW,流量每小时500~1866 m3。泵站配置拦污栅网、闸阀、压力表、真空泵、变频柜、高低压配电设施等。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体现了新技术应用和高标准设计应用。泵室为钢筋砼结构,泵房为砖混结构,钢木套装门、塑钢窗、花园式院落。
“一井”指配套机电井。为混凝土砂管井。井深60~70 m,单井出水量40~60 m3,设出水口(给水栓)10~20个,单井控制灌溉面积80亩左右。
“一网”指输配水管网系统,从泵站、机井到田间出水口均用管网输水。“以管网代沟渠”、灌排水分设,实现田间自来水无死角无盲区。因管网系统较大,设计管道直径从Φ110~Φ500 mm均用UPVC管件。系统设进气、排气阀、泄水阀、闸阀等配套设施。泵站出水口设计安置磁流量计和插入式数字流量计两种计水量器具,给水栓配备移动水表和小白龙输水软管。
“一卡”指智能控制卡。用于泵站、机井启动,控制一座泵站、一眼机井灌溉。一泵一井多卡,依卡缴费,刷卡取水,实现计量用水缴费,促进了群众节水意识。
“两表”或“一表”,是系统中的固定水表和移动水表。固定水表安装于泵站灌区干管首端,由水管员管理。作为泵站计量用水收费依据。移动水表是将固定水表计量分配到用水户的延伸和依据。水表起止码由水管员记录,用水户确认。机井灌区仅在井池出水口设固定水表。
“多栓”或“一栓”,指泵站或机井系统的给水栓。泵站系统设多栓,机井设一栓用水灌溉。大田灌溉给水栓设计采用是先进的自动排气系统,解决了原来给水栓排气困难的问题。由一体式改为分体式安装,有自动关闭功能,节水高效。由地上变为地下深埋,便于机耕,用水泥浇筑,有防盗、防晒、防老化、不易损坏的优点。
一带是田间出水口以下连接小白龙输水带。给水栓通过输水带用快速接头连接向畦田内灌溉,使用方便。
畦田是田间畦块。传统长畦200~300 m,宽8~10 m,灌溉时间长,浪费水电。设计田间支管间距100 m左右,出水口间距50 m左右,畦田大变小,加大了田间节水效果。
泵站灌区和机井灌区核定水价为0.21元/m3和0.22元/m3,亩次灌溉成本10元左右,比传统灌溉模式节省50%.
4 工程设计综合效益分析
4.1 创新了灌溉模式,优化了水资源配置
项目区实现了高效节水管网化管道灌溉模式,通过现代化先进的管网工程进行农田输水灌溉。以生产路为框架,在田间铺设了纵横交织的封闭式压力管网。乡镇灌溉用水协会根据各村灌溉面积,农作物种植季节、生长情况、土壤墒情、旱情选择配水,实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节水灌溉的目标。
4.2 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保障了水利支撑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化高效节水省电灌溉工程系统,全面解决了以往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先进科学的灌溉技术和充足的水源条件,使粮食及其它特色产业规模快速发展,项目区出现了一大批种粮大户,特色优质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大户,形成了特色产业经济强镇、强村、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4.3 实现了高标准现代化农田基础建设
小农水工程的设计,实现了耕地灌区节水化,工程运行科学化、长效化、灌区路网化、工程管网化。同时实现了灌溉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近20万亩。用水成本由以前每亩次30元左右降至10元左右,节水节电,达到设计要求。
4.4 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
阳谷县小农水建设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化工程设计建设从2010年11月22日开工,至2013年3月31日完工,达到了现代化建设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极大的、全面的得到了改善。实际效益超过了当初设计效益。据统计,项目区新增年蓄水、引水、提水能力485 m3,新建高效节水省电工程5处,改善、新增灌溉面积15.25万亩,年增产粮食平均202.47万 kg。年均增经济效益产值548.49万元,年节水1059万 m3,省工2664万个,节地1448亩,农民人均年增加收入1500元。经省市考评验收获优秀工程。
工程建设后,县水务局又帮助项目区乡镇协会建立了工程轮灌、维修、管护、财务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水费收缴管理等相应配套的规范制度。并分期分批对基层用水协会成员、农村水管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建立了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从而使群众受益、政府满意。项目区工程运行完好率和水费征收率均达100%;真正实现了“惠民工程”“民心工程”。2013年9月,阳谷县以优秀的水利工程质量和数量,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五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获全省18个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重点县名列第一的好成绩。
2013年春节期间,项目区受益村群众敲锣打鼓为乡镇政府和水务局送去了锦旗,上书到“水利工程为农民,党的恩情比海深”,“高效节水花钱少,多党的好领导”,“水利润泽万物,工程惠泽百姓”。
阳谷县小农水工程设计和建设者们,为农业大县向农业经济强县的跨越发展,攻艰克难,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斌.水利工程自动监控软件系统的用户体验设计[J].中国水利,2014(1):53-54.
篇9
一、高校修缮改造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校有限的建设资金,各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都制定了一系列修缮改造工程管理政策和措施,但在实施工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工程项目立项不明确
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前期工作的核心,也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不少高校在修缮改造工程管理中缺乏严格论证和整体规划,仅凭个别领导意见办事,以至于出现后期赶计划,超投资的情况,造成资金浪费。
2、招投标过程不规范
工程招投标的实施对于优先选择施工单位,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多数高校均规定5万以上的修缮改造工程均需实行招标,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修缮改造工程的招标形同虚设,存在着泄露标底、暗箱操作的违规问题。
3、施工管理不到位
由于修缮改造工程具有时间紧、施工点多、专业性强等特点,建设单位在合同签订、施工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有些施工合同没有相关职能部门的会签,合同条款措词不准确、不严密,为以后的结算审计带来困难。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些高校工程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随意听取施工单位意见,增加不必要的工程量,不能严把材料和工程质量关,甚至出现和施工单位串通侵蚀高校财产的现象。
4、结算高估冒算
由于修缮改造工程涉及的工程费用都不大,在施工合同的签订中仅作粗略估计,而无较为准确的概预算,工程竣工后经审计一次性结算。施工单位为了提高造价,结算时往往采用以下手段:提高材料价格、高套定额、重复计价、提高取费等级、虚报工程量。
5、审计、财务部门监管不力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基本上执行了"先审计后结算,不经审计不得全额付款的"政策,但由于目前高校审计部门任务重,人员配备少,往往不能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结算审计时只能抓大放小,最终影响审计质量,加大审计风险。财务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工程结算知识,通常只根据合同及审计报告付款,很难起到监督的作用。
二改进修缮改造工程管理与审计的建议
1、慎重立项,整体规划修缮改造项目
整体规划的目标是以学校整体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和价值工程研究,达到从宏观上调控修缮改造项目,最终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工程管理部门先就各系科、部门提出的改造要求,编制工程预算书核定造价,同时分析其技术可行性、资金来源、招标程序、监理机构等方面,经过对这些问题的可行性和价值工程研究后,再报请高校院长办公会审议,经过民主讨论确定实施项目,并按轻重缓急排定计划,最后经主管院长审批,形成决议。通过整体规划,可以有效杜绝盲目施工和随意施工,控制造价。
2、规范招标程序,实行阳光招标
为了避免开标、评标、定标过程中的主观性、随意性,高校应该组织人员结构合理的招标班子,避免"人情工程"和少数人说了算,同时学校纪律监察部门应该全程监督,确保招投标程序合法,杜绝暗箱操作。为了实现公平竞争,阳光招标,高校应建立一整套诸如议标、招标、合同签订、审计公证等规范化的招标程序,增加招投标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严格审查施工合同,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高校可以采取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联合把关的办法,从订立合同的依据、条款等入手,对定额套用、费用计取、材料供应、人工价格、质量标准、工期进度、安全施工、结算方式、质保期限、违约责任等一一明确,并对承包方擅自转包、违规操作等明确处罚措施及相应的责任追究措施。
施工过程中,高校应该聘请专业的工程监理人员或指派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工程管理人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制约并配合施工单位,通过落实责任制,对工程质量、工艺流程、材料价格等严格检查,把好工程变更和隐蔽工程的签证关,同时监督竣工资料的编制。
4、加大审计力度,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高校审计部门应加强工程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程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水平,健全工程审计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好审计与管理部门、施工单位的关系。对于比较大的修缮改造工程,审计部门应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把审计关口前移,积极参与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审计,并根据真实、完整、合法的原则进行事后审计。
修缮改造工程竣工验收以后,审计部门应根据以下四方面做好结算审计:(1)工程量的核实,主要根据图纸、设计变更及签证核实工程量,严格审核工程变更审批、签证签字制度的落实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工程量坚决剔除。(2)定额套用的审核,主要是根据合同规定,坚决杜绝高套或重套定额现象的发生。(3)取费标准的审核,严格审核结算中各项费用的计取比例、计算基础等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同时验证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4)材料用量及材料差价调整的审核,应根据合同、价格签证、《工程造价信息》审查材料价格,采用"市场调查"、"工程造价信息"、"乙方材料价格"三结合的方法确定材料真实价格。对于复杂的修缮改造工程,可以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内外结合,更好地控制工程造价。
5、发挥财务部门监督职能,加大资金监管力度
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是修缮、改造工程管理的核心,如何监管资金运作使其发挥出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基建财务人员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而且还要了解市场行情,掌握预决算的基本常识和不断变化的取费标准,严格执行先审计后付款的工作程序,对未经审计的项目有权拒绝付款。财务人员应对修缮改造工程的进展情况、各种付款的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或相关部门汇报,做到既合理拨付工程款,也不拖欠工程款,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6、做好工程竣工后的后续管理,发挥质保金作用
修缮改造工程竣工以后,根据合同、工程质量等实际情况,一般都扣留工程价款的5%~10%,甚至20%、30%作为该工程的质量保证金,保质期一般为半年、一年、二年、五年不等。高校工程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质保金的约束作用,发现问题及时与施工单位联系,及时维修,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
三、结语
尽管目前高校修缮改造工程管理与审计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但只要从项目规划立项、招标、合同签订与施工过程管理、审计、财务监督、质保金利用等方面入手,各部门积极配合,切实履行自身职能,就能提高修缮改造工程质量,降低造价,更好的利用高校建设基金,维护高校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杨桂宇,徐云帅.高校基建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05,(18).
篇10
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改革;思路;挑战
一、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设置概况与问题
1.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概况。
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是一门集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于一体的交叉复合型学科。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但是它真正起步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而设立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由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工程法律等综合而成,该专业教学内容涵盖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顺序多沿着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板块进行,中间还会穿插有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课外实习等教学活动,专业教学内容复杂,涉及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造价管理、物业管理等知识体系。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和项目工程全过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教育和经济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面貌也焕然一新,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培养方向也日渐细化。
2.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有:
(一)培养目标模糊。
国内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是在工程经济专业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该专业起步时间晚,在专业培养方向选择、计划制定上都深受传统基础教学思想影响,重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并且,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专业课程设置都非常滞后,那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二)教学内容重复,教学针对性差。
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涉及工程与管理多门课程知识,如工程施工、造价、建立与工程经济学知识等。只有处理好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许多高校在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上都存在交叉、重叠等现象,如许多课程中都有工程流水施工方面的知识,但是几乎所有课程中的工程流水施工知识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缺少针对。
(三)不重视实践教学。
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都不重视实践教学,教学实践在课程设计中所占比重较小。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投入成本不高,许多高校都没有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缺少校外实习平台。
二、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思路
如今,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支柱产业,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根本目标。结合行业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要加快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考评方法改革,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说,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应走导向型教学改革之路,要细化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目标与教学步骤,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学平台构建,还要重视实践教学,以实习基地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为依托细化实践教学工作,并立足于外聘制和双师制师资建设规划扩充教师力量,然后在导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产学研团队,进行实践教学。
三、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如何应对挑战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对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鉴于此,高校要拓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高校首先要明确高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制定专业长期发展规划。其次。高校要结合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增设更多与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课程如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投资等,在工程策划、投资、评估、设计、施工、监理课程体系中增加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再则,高校在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设置上也要做出一些调整,积极优化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并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要求和职业资格考试需要,调整专业课程教学深度与广度,与社会机构、有关部门携手构建和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复合型工程人才需求。
2.加快教学内容改革。
在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是高校必须要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按照宽口径项目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重视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并在此基础上使该专业教学内容朝着“少而精”的方向发展。这也要求专业教材编写单位在专业教材编写中科学把握项目工程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要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一方面要尽量避免相关内容重复出现,以构建科学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高校则要不拘一格选择合适的教材,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新知识。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讲授,还要重视项目工程管理依据和背景知识讲授和引入,详细讲解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背景和发展演变状况,并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来教学,以拓宽课程教学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3.加强实践教学。
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高校还要重视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投入,兴建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验室,统一实验室管理标准、方法和措施,优化校内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要以院系为单位,通过与企业、施工单位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合作实习机制,为师生教学实践提供平台。再则,高校还要为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师生参加专业服务和科研提供资金支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如工地管理实习、课程设计大赛等,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同时完善实践项目全过程考评制度,严格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考核评分。高校加工程专业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合理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更要就实践内容、实践模式和实践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加强与业界、行业协会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拓宽实践交流的渠道,以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学方法。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扎实、管理经验丰富、教学方法高效得当,才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但是,结合实际可知,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短缺问题越加严重,师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学历、经验足专业教师,并针对教师队伍开展专业培训,不断丰富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鼓励年轻教师积极通过企业兼职、挂职等形式丰富实践经验,并聘请专业人员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工程行业专家来校任教,以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和年龄结构。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师则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合作教学、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做好学生引导、教学总结工作,以培养学的创新思维习惯。
篇11
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掌握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胜任中、小学教育和教学的工作能力的教师。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工作,而体育不仅是整个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它还具有明显的教育功能,是教师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在重要手段。因此,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和组织方法,是一名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之一。
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校体育,一并称为“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也统称为“公共体育课”,有着相同的目的和任务,使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这显然不能适应当前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对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是高等院校进行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误区
教育实践证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我国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丰富高校课余文化生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话重要途径,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校体育工作也日益科学完善,在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师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校体育,在其目的和任务等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束缚了高等师范院校学校体育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造成在体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和其他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上没有区别的状况。
2.1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师范性
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高校在培养目标上,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共性来讲,两者都是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培养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学制大致相同。因此,在学校体育方面都统称为“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但是,从个性来讲,两者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是中、小学教师,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工作,而体育既是教育的重要在组成部分,又有明显的教育功能,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前苏联教育家休金娜对中、小学教师明确指出:“学生的体育工作要求全体教师都应当进行,以实现学生的体育任务,每个教师都要承担学校章程和学生体育条例所规定的义务。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参加课间操和课间游戏的组织工作”。于1990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第九条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1998年除甘肃省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式进行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200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测试内容为三类,即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由此看来,要完成中、小学目前繁重的体育任务,仅凭少数的体育专业教师的单一工作是无法完成的,而需要由学校全体教师共同来完成,这就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在体育方面比其他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应该比其他高校的学生要更深层次地理解体育。所以,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要与其他高校要有所区别,必须围绕培养目标的特性和需要来制定,必须体现出师范专业的特点。即在完成“普通高校学校体育”任务的基础上,安排一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运动组织和教学方法等内容,以适应当前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和体育发展对教师的需要。
2.2忽略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品质、情操的培养
作为教师首先不仅要有过硬的道德意志品质,做到为人师表,而且要有善于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目前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这就对他们在道德意志品质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曾说过:“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体力大充沛,对孩子的精神生活一智力的发展、思维、注意、记忆及专心程度起决定作用”。体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德育的相互联系意义重大,是培养学生道德意志品质的重要媒体。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最直接、最直观的克服困难的过程。但是,在过去的高校体育课中,在这方面的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将具体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贯彻到体育课具体的细节中去。这不仅在对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本身的道德意志品质方面工作的不够,而且甚至造成今后在做教师工作时的欠缺。
2.3缺乏对学生进行组织能力的培养
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有很大一部分要担任班主任甚至学校领导的工作。自从捷克和斯洛伐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度配备班主任以来,班级便是教育的实体,班主任便是这个教育实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对这个班几十个学生全面负责的老师。为了完成把全班几十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工作,如果没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是不能完成这个使命的。而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的组织与进行主要是在室外运动场实现的,学生活动的范围大,人际交往频繁,外界环境干扰大,组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组织能力的培养是很好的一种途径。但在目前的体育课中教师进行的工作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活动,没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组织能力的培养,这对师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有欠缺的。
3高等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设想
自从18世纪中叶学校体育确立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学校体育始终是以“教育体育”这样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存在,这种“教育体育”是以生物体育观为基础的。它所追求的是个体水平的生物效果,学校体育更多地注重和强A的是强身健体的生物学作用和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促进物资文明的功能。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和发展,学校体育领域正进行着从教育领导体制、教育结构、目的任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研究与实验。因此,对师范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进行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3.1教学计划
目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统一规定为两学年,课时数为120-144学时。要使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冷后的工作中适应当前中小学体育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计划、内容的安排显然也不能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计划内容的安排要在考虑完成其他高校公共体育课任务的基础上,安排一定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运动组织和教学方法等内容。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计划的扩大,各高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的数量都出现了较为紧张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应根其具体情况来考虑:1)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较为充足时可将体育课程改为三年,总课时增加到180-220学时;2)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较为紧张的院校将其保持目前两年的计划,但对其教学计划内容进行调整;3) 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非常紧张的院校可将新计划的体育课程实行选修。
方案一:将现行两年的教学计划改成三年,总课时数增加为本180-220学时具体见下表:
方案二:由于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计划的扩大,各高校在教学设施和教学人员的数量上都存在者较为紧张的情况。因此,在两年教学计划不变的情况下来改变其计划内容。见下表:
3.2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运动基本理论和各种运动技术动作。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来设置,因此其内容要符合中小学生的特点来定,具体如下:
3.3增设一些符合中小学特点的非正式比赛项目的竞赛活动
篇12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来临,不仅颠覆了众多传统的行业,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政府的职能及管理形式也悄然改变。我国公共管理专业既兼具管理学科的性质,又涵盖数学、计算机、统计、经济等领域,多年来一直向着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努力。电子政务课程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包含政府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两方面的内容。但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课程教学体系尚未完整,怎样重新设计电子政务的实验教学环节才能更好地促进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成为我们应当努力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电子政务课程教学目标与意义
我国电子政务课程建立之初,便借鉴国外学者的教学经验,建立学校、实验室以及学生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致力于实现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产生“1+1>2”的良好教学效果。但在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中,每所高校的教学虽不能一概而论,但普遍存在现实应用与教学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政府以及社会对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我们要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而基本的前提,便是正确认识电子政务课程的培养目标。
1.对于学生的基本课程要求。首先,要求学生能理解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了解未来中国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战略,在学习探索中遵循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对实践活动有基本的正确认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再者,熟练操作电子政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明白政府门户网站的设计要求以及公共服务系统的技术特点。最后,熟悉电子政务的办公环境,紧跟政府的信息化更新速度,具有基本的管理能力从而胜任管理岗位。
2.对于教师的课程建设目标。从电子政务的设置目标入手,结合政府和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要求,思考和建设完整的公共管理的知识体系框架;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案例,与时俱进,完善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详细讲解中国电子政务的运营理念,对政务管理模式的影响等;撰写课程教研论文,进行教学研究课题,提升整个教学团队的专业素质,致力于打造更加优秀的师资队伍,不满于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保持求知若渴的态度与学生共同进步;使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迭代更新,完善整个试验平台的建设。
3.电子政务课程建设的价值与意义。电子政务无论是理念、技术、方式还是范围,都对社会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电子政务实践课程的建设,有利于实现将学术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城市数字化进程紧密结合。开发更加科学的实验课程和实践平台是顺应教育改革方向、满足教学改革的必要途径。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多层面、多环节的教学目的。利用仿真模拟训练,增强学生解决真实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电子政务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电子政务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我国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受各高校本身资源限制,差异较大。仍有部分高校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模式,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难免差强人意。
1.日常教学忽略实践的重要性。电子政务,顾名思义包括管理学和电子技术两个大的方面。目前从课程内容上来看,高校还是更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仅把理论考试的成绩作为衡量专业素质的唯一标准,难免造成学生思想上对实践操作的忽视。另外,教材内容难以及时更新,本就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课堂照本宣科自然未能从社会公共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同学们不能直观了解电子政务的实际操作流程。
实验室的硬件水平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全国高校资源水平各异。有的高校能基本满足实践的基本需求,但还有的高校仍然处于办公自动化OA模块的原始阶段,容易导致学生因远离实践而缺乏动手能力。不少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在政府业务部门办理事务的经验,也就无从理解政府如何透过电子政务提高业务办理能力和服务质量,更加不具备胜任实际生活中管理岗位的要求。
2.教学理念僵化封闭。电子政务的学科设立之初虽然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更应该扎根于中国国情,不可生搬硬套。因为涉及范围广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较多,但不能因此便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教学缺乏讨论,老师照本宣科就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架构和流程重组,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各个高校内部应该极力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造成电子政务的模拟实践系统资源和功能都比较单一的情况。实验项目若在封闭的学科体系内运行,难以与社会真正接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电子政务课程改革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重整教学环节。电子政务基础理论体系包括电子政务的基础知识、功能作用、发展愿景、应用等。部分教材忽视了电子政务内部和外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和时代背景的不断改变,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较为有限。与理论相对应的教学实验环节并不明确。再者,管理类学科的同学可能存在计算机方面知识欠缺的问题,不太容易上手,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循序渐进地提升。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就要加强交流,找到不足后要努力解决,提高师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同时要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或者政府职员来做报告,加强学生对电子政务应用的理解。
2.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化。电子政务是一个较为新兴的学科,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到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知识需要不断地更新,因此实践教学也应该机动灵活,与时俱进。政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要求高校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研究多种授课形式。课堂应倾向于开放式、启发式、探索式,对学生重在引导而非灌输,对学生分析、判断、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起到强化作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自身实际水平去探索,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可以举办电子政务实务知识大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针对社会热难点问题举行专题报告会,让学生了解电子政务前沿发展,扩大知识面,引发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深度挖掘社会现象。
3.完善平台建设,构建实践体系。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例如构建电子政务教学实践模拟平台,购买与之相应的教学软件,不断丰富实验室内的实验仪器等,增加实践课比重。让学生在一体化的电子政务体系中能够以公众、企业、政府职员等多重角度进行实际的操作,进而增加对电子政务的感性认识。高校可以和政府谋求合作,让教室和学生能实地了解政府部门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针对其细分的职业岗位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下应用软件,如办公自动化软件、信息管理软件等等,让学生真正理解政府业务流程管理和绩效改进的实际情况。
四、电子政务课程实践经验
1.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平衡。电子政务的理论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基础的概念,但却难以有直观的切身感受。通过在高校建立的实验室或者认知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电子政务的功能、作用和技术基础甚至设计理念,亲身体验以便于发现电子政务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改善。掌握好课程管理中技术操作和理论学习的比例关系,就要在教学环节中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嵌入到不同的社会情境之中。
2.以问题为导向,解决问题为标准。电子政务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提升其参与感。公共管理专业发展迅速,但管理学科和计算机类的技术性学科如何各占多大比重如何融合都尚未形成意见统一,这要求教学环节重新梳理分门别类的广泛的知识内容并加以筛选,体现社会管理的深刻性。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以教学问题为导向可以更好地解决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瓶颈,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3.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和开放性。电子政务是一个跨学科发展的学科,强调系统化是整个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部分高校的教学设计缺乏规划和系统建设,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不利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外,所谓“系统”更是指具有大局观,不能仅仅着眼于当前,应当从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实际要求出发制定培养战略。
五、结语
对于公共管理学科而言,的教学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电子政务通过打造模拟的实践平台,以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完善整个实验教学体系。而对电子政务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改革,能进一步促进现代实验教学的改革,深入开展实践性课程的体验,更有利于高校自身建设特色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另一方面,教师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质,使学生在其引导下主动参与对政府与社会实际问题的探索,提高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电子政务涵盖学科广泛跨专业的特点决定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给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规范带来较大难度;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其务实的教学方式;而信息化的进程无疑要求高校的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从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目标和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的教学改革,一定能更好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教育。
篇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校级教改课题“职业化视角下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三维体系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JG201241)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01-02
“绩效管理”是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类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主流方向。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顺利地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中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接轨。而传统的“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按照学科体系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不注重具体操作,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脱离社会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绩效管理”课程设计是以典型的日常绩效管理工作任务与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创设逼真的工作模拟情景,从而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景、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真正做到“学习即工作”的统一。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方向,确定课程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其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严格按照该培养目标,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应该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的相关标准。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与广东南储仓储管理有限公司、佛山东芝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提出了大量宝贵建议和意见,提出了“动手、动脑、动口”的人才能力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从事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绩效管理”课程教学目标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根据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绩效管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和一些基本原理。同时遵循“理论知识够用,注重实践操作”的原则,要求学生掌握绩效管理制度方案设计、绩效沟通面谈技巧、绩效考核方案及表格设计等,加强学生职能训练,增加实践实习实训课时数量,从而分析提炼出“绩效管理”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设计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根据绩效工作的流程将工作过程分解为具体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确定教学内容。根据PDCA原则,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绩效计划绩效考评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将工作过程再分解为具体、典型的工作任务。主要是绩效计划、考核流程、考核指标的设计和考核评估与反馈、绩效系统的检查与改进等,如表2所示。
三、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课程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任务,而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高职“绩效管理”课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灵活多样地创设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教学情境。如果教学目标是发现绩效系统问题并提出绩效改进对策,可创设某应用软件公司绩效改革方案失败原因探析的教学情境等。应该注意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是一个具体工作过程,有明确的任务要求,教师设置了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提出了明确的可操作过程或步骤要求,并且要求学生有可见的工作成果。教学情境任务要求不应该太难,否则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基于行动导向选择多种教学方法
高职“绩效管理”课程教学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让学生“动”起来。其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首先,“绩效管理”课程中很多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绩效计划和绩效改进中就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大胆去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其次,“绩效管理”中有很多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可以让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使其真正学会如何操作绩效管理的一些工具。比如平衡计分卡、目标管理、标杆管理、关键绩效指标设计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结合企业情况设计不同的方案。最后,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具体掌握绩效管理的技能和技巧。比如绩效沟通这一章可以让学生根据情景进行绩效沟通角色表演。此外,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采用研讨式学习小组。绩效管理的考评数据处理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操作学习,收集考评数据记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保存等。
五、多元的教学评价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学习不同于以往传统知识的死记硬背,其考核方法也应该灵活多样,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课程考核方面,既有理论知识的测评,又有实践操作的考核。理论知识的考核要结合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实践操作考核可结合任务评价、过程考核、作业评判等多种形式评价方式,同时也要加入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上课回答问题、参与活动分析讨论等。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考核,也注重了学习过程的考核,全方位多层次地客观评价了学生学习情况。
六、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改革,其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是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绩效管理”课程改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绩效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熟悉了绩效管理工作一般流程,并具备了在实践中开展日常绩效管理工作的能力。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加强,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密切结合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能力都得到了相应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郝德芳,李宝生.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董丽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发[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