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

篇1

Bonnie Weaver Duldt [1]将人际沟通定义为“一种人际互动过程,是两个或多个人在面对面的接触中不断地适应并不断了解对方的过程”。人际沟通包括很多的层面,1997年林菊英[2]等在中华护理全书中提出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是最主要的。通过沟通可以使护理人员能够有效的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及时满足病人的需要,提高护理效果,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学会对326所医疗机构的调查中发现,有71%的医疗纠纷是由于没有进行有效沟通造成的[3]。因此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护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其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最佳课程模式。本文就护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进行阐述。

一、培养目标

虞献敏[4]在对护生沟通技能方面的目标管理中提出护生应该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素养,能够正确地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病人及家属对护理效果满意等要求。在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态度,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使学生能与病人及家属建立和谐关系,通过沟通及时发现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二、培养方法

1.模拟医院真实环境,纠正护生的不良习惯

以往的护理实践课程中,学生在操作练习时面对的都是模型、模具,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致使护生在操作过程中一言不发的现象十分普遍[5],即便教师根据操作的类型设定了相应的护理的场景和护理对象,护生在练习时也通常是照搬教师课堂用语,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沟通意识,引导学生把模型人当作真正的病人,让学生顺利进入到护士的角色中去,真诚地与模型人进行交流。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建立模拟病房环境的实验室,这样更容易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护理工作氛围,转变学习观念。

2.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够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就能完成,社会在发展,在进步,就要求护理学生也要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使其学会主动的学习,有目的性的学习。该方法由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病例,通过设定特定的沟通对象和真实的沟通情境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护理程序确定病例中的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最后对护理方案进行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

3.“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沟通能力

采用以学生为主的“三位一体”(观众、演员、导演)的教学互动模式[7],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病人、病人家属,未参与表演者作为观众,教师作为导演,模拟真实的临床护理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与病人及家属沟通,而不要生搬硬套老师的语言,操作完毕由“观众”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评估是否准确,护理操作过程中是否随时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及病情变化,护理操作用语是否正确,护理评价是否有效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操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并就改进的方案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此过程中对与性格内向的学生应该给予鼓励并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心,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评价标准

在基础护理学实践操作及各项专科实践操作的考核标准中,根据临床护理步骤,按照护理程序进行分值的配比,加大护理评估、实施、评价这三个部分中学生沟通能力考核的分值,如按百分制进行分配,护生的仪表占5分,操作步骤占60分,人际沟通占30分,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占5分。强调在操作实施时对病人的关注,纠正“哑巴操作”、对“模型人”动作粗暴,及不注意保护病人隐私的错误行为。使护理专业学生能够重视人际沟通,促进其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种能够为病人提供全面的、适应多元文化需要的、整体的护理模式[8]。这种模式就要求护理人员转变护理观念,除了具有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对护理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对高职护理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将人际沟通作为护理学生职业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来进行培养,以便使护理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以后能较好的运用沟通的技巧,顺利开展护理工作,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基金项目:阜阳职业技术学院2010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0ZDZY02

参考文献:

[1]Paul Hersey,Bonnie Weaver Duldt.Situational leadership in Nursing[M].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8

[2]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刘虹.医疗纠纷困扰医院[N]健康报.2002-11-01(3)

[4]虞献敏,陈克芳.浅谈高护实习生沟通技能的目标管理[J]当代护士,2000(4):17

[5]李辉.浅谈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101-102.

篇2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篇3

2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情况2.1人学考试护理研究生招生参加全国硕士统一考试,考察3门课程:英语、政治、护理综合。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人学考试由西医综合改为护理综合,则更为贴近护理专业本身,将本科所学的护理知识更为统一的呈现在一张试卷上,可体现出护理专业的特色。录取原则是在国家统一医学分数线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招生计划来制定分数线,通过复试,则可正式进人学校正式开始研究生学习。

2.2招生对象高等医学院校数是将护理学连同其他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统一的招生简章,对报考者没有特别的要求。但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强调的是培养护理实践能力,因此也有大学在招生目录备注里添加了相应的考核方式,例如苏州大学要求考生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并在复试中增加健康评估考试,以考査学生所具备的实践_力水平北京协和医学部要求报考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者,应届本科毕业生须在入学前通过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往届本科毕业生要求获得护士执业证书。

2.3培养目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制定培养方案的依据和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的实行教学。要求坚实的掌握护理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承担专业技术的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

2.4课程设置因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在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于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划分。我国国务院委员会建议试行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外语等;专业基础课:高级健康评估,药物治疗学、病理生理学、循证护理、医学统计学或临床流行病学;专业课: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学术活动:参加学校和医院学术讲座,国家继续教育学习、会议交流等。大多数医学院校则是根据试行方案和学校本身的培养方案来制定课程,无法体现出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特点。

2.5相关能力培养我国对专业学位的护理硕士相关核心能力要求没有明确规定,相关学者研究表明,护理硕士应具有的核心能力主要集中在临床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护理管理能力等方面,由此也可看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相比科学学位,更强调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因此对其核心能力的培养也要与相关专业相吻合。

3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存在问题

3.1专业方向设置不明确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方向发展,是为了培养出能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护理学因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得我国在培养高级护理人员时,更注重培养一些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在护理研究生教育专业方向设置上应与社会接轨,其目的是培养更多专业化的人才。我国是2011年将护理学升为一级学科,但目前护理二级学科的设置尚未明确。高校在招生时,按照原有的临床护理、护理教育、心理护理等方向,再次细化,可分为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危重症护理、神经科护理等。这些细化后的学科方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所需人才、学科发展方向和报考者的意向,具体的二级学科专业方向尚需国家进一步的规范和确定。

3.2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特色理论课程方面: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对于不同方向的护理学硕士应有不同的课程设置和侧重点,多数院校集中在研究生教育的第一学期进行理论授课,内容与国家规定的公共课与专业课大致相同,对于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的研究生来说,授课内容基本一致,不能按照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科目,并进行单独授课。实践课程方面: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因其实践性,决定了在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临床实践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确规定,对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其护理实践能力为重心,同时注重学生的科研和教学能力W。

3.3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源于研究生教育大规模发展而引发的质量保障需要[9]。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围绕着既定目标,对被评价对象的属性进行分解、并按重要性确定权重所获得的指标群体,其主体框架是评价指标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相比较美国、法国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同时,我国对于护理研究生的评价指标的制定,也尚处在探索之中,包括如何评价教学质量、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等。

3.4实践能力的培训及考核方式有待规范临床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学生从进人临床科室,就看作考核的开始,并按照培养计划完成各科轮转,由所在科室的带教老师在出科之前对其进行病例书写,手术能力,临床操作等的考核[11]。但是,对于护理专业的研究生来说,实践能力的考核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以病历书写,轮转记录检查,操作技术,护理查房等方式进行考核临床实践能力。如何考核、以什么方式进行考核及考核的指标如何定位,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对策

4.1依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科划分更加精细,对所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方向也更加明确。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髙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我们应根据国家规定的大目标,确定适合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的小目标。

4.2护理实践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课程设置是体现培养目?^和落实教育原则的实体,直接影响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教育成果,全日制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的培养必须突出教育实践课程,课程设置应突出“理论+实践”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美国理学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设计使用的是“科学-附加”教学模式,整个课程体系是由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科门类的课程构成,“附加”教学模块是由与用人单位磋商后一致认可的相关课程和活动组成科学”模块与“附加”模块两者相互补充,所占比重基本平衡,但“附加”模块是课程体系的重点。

4.3开展多种样式的教学模式原有的教学模式多以讲授法为主,可在原有基础上,开展例如小组讨论、PBL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也可利用网络,增加院校和校际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上相互知道,相互学习。李梦诗等认为在教学实践指导形式上,采用校内教师与校外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组成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则更多地参与到实践过程、行动研究、论文指导等相关工作,实现了高校学术型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教师的共同参与,构建实践基地学校实习与实验研究模拟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模式。

4.4建立多元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通过政府,社会和自我评价,其中社会评价是主体,政府评价是支持和保障,自我评价是基础,三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互相制约,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动态的评价体系,同样,在英国,是以政府和高校双重评价为主,社会评价积极参与方式形成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这位我国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W。我国应在政府评价为主导评价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努力实现三种评价体系的平衡发展,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因其实践性的特点,更多的时间是在临床一线工作,采用用人单位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才是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5完善临床实践教学考核方案国外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考核,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实习研讨会、课程讨论会以及临床实习报告;国内一些院校对护理专业临床实践考核,主要是通过学生在轮转科室的出科考试成绩、出科小结、平时表现及相关临床操作技能考核,另外实习中期的阶段考核,由导师组及研究生处统一组织,包括笔试和临床技能,但这些具体的考核方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复旦大学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能力考核,是从学生的职业道德、轮转计划完成情况、病例书写、护理查房等方面进行,并且认为从教师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及相关考核管理制度等方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6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网络的全球化,跨国合作与交流也成为现如今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虽然强调动手能力,但是通过高等院校互聘教师,交换学生、学术交流、开展特色的专题报告等形式,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管理模式⑴。通过这些国际交流和学习,这对我国建立属于自己特色、又符合国际发展的教育制度、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5小结

篇4

1 ICU护士个性化培训目标

专科护士在加快专科化、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ICU护士作为高级实践护士之一,临床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其培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ICU护士的培训目标主要是为危重病专科培养具备专科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并具有科研教学意识的临床专科型护士。通过培训提高ICU专业的专科护理质量和专科护理技术水平,使学科发展和专科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国际水平接轨;制订和完善ICU专科护理的行业标准[1]。

2 ICU护士个性化培训方法

ICU护士的特质需要在临床实践中建立,也需要在在职教育中接受最新的理论与技能、培养专业的素质。临床实践教学是ICU专科护士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临床培训模式和方法是决定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目前主要采取的模式为ICU专科护士教学基地培训模式和院内培训模式两种形式。

2.1 ICU护士教学培训基地

2.1.1基地评审及准入标准 ICU教学基地均设在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综合性ICU或专科ICU,通过当地卫生部门或护理学会等相关机构审批合格后挂牌,并定期给予复审以保证教学质量。医院申报ICU专科护士教学基地评审内容包括:ICU建筑、环境、仪器设备;各种规章制度、各项技术及操作规程;ICU患者收治标准;ICU感染的管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等的具体要求。临床教学基地准入标准:要求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及各项技术的操作规程;ICU的床位6~8张以上,护士与ICU床位比达到2.5~3∶1,具备教学中所需80%以上的监护项目和仪器设备。师资标准是大专以上学历,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ICU专业护士资格证书,有较高的ICU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护理经验,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带教经验。并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1.2基地培训方式 目前教学基地大都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的培训模式,培训时间为3个月,理论课学习1个月,实践学习2个月。部分教学基地采用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理论授课形式多采用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等[2]。有关研究显示进行理论培训时,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的培训模式优于理论与实践分开进行的培训模式,在实施临床实践能力培训时,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培训模式突出参与式的实践教学、对技能提高和解决问题上更有针对性、及时性。基地实践培训方式大多采用一对多专职带教和跟班制一对一带教,前者方式比较适于ICU工作经验较丰富的学员,便于他们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对各种护理方法进行比较;后种方式比较适合于ICU工作经验较少的学员,便于他们对于各种护理技能的掌握。由于受训人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所在单位的情况等各不相同,培训基地开展个体化个性化阶梯式培训,做到因人施教。各基地也有根据具体情况或学员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

2.2院内培训

2.2.1院内培训形式 由于目前ICU护士的培训资源远未满足临床的需要,参加各市省级培训护士的数量远少于现在ICU工作的护士数,在专科护士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各医院结合科室特点,充分利用资源,灵活运用多种培训方法,尝试从ICU临床工作中培养专科护士。如成立JIT重症监护培训教育体系,JIT方式是指"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所需要的人员",JIT护理人员通过横向培训即通过短期2个月,在指定带教下,各专科的流动培训,结合理论培训,使其具备在ICU独立工作的能力。还有采用PACU(麻醉后监测治疗室)和ICU序贯模式培训临床护士,短期内显著提高重症监护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能及临床综合能力。分层按需培训也是提高培训效果的有效方法,根据ICU护士的职称、学历和工作能力的不同或通过评估ICU护士能力进行分级,进行分层培训。微型培训采用积少成多的策略,即每天所用较短的时间进行培训,护士依从性好,尤其是在专科性强的操作和理论知识方面,效果显著。医护合作培训,即医护配合模拟抢救演练,医护共同查房及病例讨论等方式培训也有助于提高ICU护士的实践能力。部分医院实施ICU护士"院级资格认证制",即明确岗位需求,开展院内ICU护士准入、培训、考核等,有计划将ICU的理论、操作、专科护理等内容结合临床进行培训,突出实践教学,实现持证上岗[3]。

2.2.2院内培训方法 院内培训方法多采用理论授课、技术示范、晨间提问、个案分析、护理查房、病例情景法、以问题为基础授课、反思日记、经验交流、教材自学等,充分利用院内自身资源为ICU护士提供专科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ICU护士的业务水平。

3 结论

我国ICU护士培训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培训模式、培训方法、认证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ICU专业护士培训后应合理使用、在行政认可及待遇方面应有区别,以充分调动ICU护士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体现其核心能力,也使ICU专科护士的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篇5

1.2专业学位硕士

是相对于传统的学术性硕士而言,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强调实践能力为主,注重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李沐等[6]在基于能力本位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中显示,专业学位的特性简单地概括为实践性、职业性、复合性。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国家提出的培养目标从总体层面上比较笼统,不够细化,没有明确能力要求以及所具备的核心能力。

2培养目标

2.1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相关精神,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热爱护理专业,愿为护理事业而奉献,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采用理论课学习及护理学专业相关方向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培养方式[7]。山西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目标一致。

2.2国外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美国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是培养拥有专家才能、在某一专科或专病方面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高级护理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8]。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美国就开始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级护理实践护士,包括开业护士、临床护理专家、认定的护士助产士、认定的注册麻醉护士和高级个案管理护士等5类专门人才[9]。高级实践护士实践的特点为: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临床判断能力,能熟练地进行自我创造性的护理以及在工作中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10]。目前,美国已经形成护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由研究生必修课程、高级护理实践核心课程、专科课程3个板块构成,涉及卫生保健政策、伦理学、经济学、基础医学新进展、专科高级护理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内容[11]。英国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护理科研能力以及专科护理专家。护理研究的基础课程包括健康照顾研究、循证医学等。具有专科化的护理硕士研究领域包括保健护士、小区精神护理、职业健康护理、助产护理、小区服务和学习障碍者护理等[12]。日本的护理硕士教育以研究能力培养为主,包括研究方法的学习、科研动态的把握以及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的养成[13]。泰国主要致力于培养各专业高级护理实践者,以提高护理、保健及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群。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本科学历护士可根据临床发展需要和研究方向选择专业化的硕士课程[14]。

2.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

主要是面向医院为主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层次临床医生,要求具备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同济大学、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培养临床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的。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各项检查治疗技术,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或高年住院医师水平。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初年主治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3护理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现存的问题

①没有明确能力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在培养期间需要掌握的能力要求在培养目标中都有体现。而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明确需要掌握哪些能力要求及核心能力。

②课程设置没体现护理专业性特色,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不同方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差异不大,层面上比较笼统,不够细化,甚至部分高校护理学研究生的公共课,选修课与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同堂完成。

③没有将培养目标细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围绕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细化分解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标准,对护理研究生培养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④各专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没有界定,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国家学位委员会只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但各专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没有界定。如临床护理学的方向很广,这与国际护理教育专科化发展的趋势是背离的,同时也导致我国护理学各个专科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达到共识的原因。

⑤缺少个性化专业培养特色,导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随意性较大,培养的规格不统一,也限制了护理学人才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专业学位的个性化培养特色鲜明,专业院校的个性化培养百花齐放如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的个性化教育创造了一种职业与市场高度融合的产学研培养模式[15]。

4结合实际提出有效整改对策

黄涛等[16]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中认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立足卫生行业,培养掌握护理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凸显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教学、科研能力以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科型、高层次护理专门人才。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郭桂芳在2012年9月2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主办的现代护理论坛上呼吁,护理硕士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应进一步明确,今后,要进一步明确护理硕士生核心知识需求并组建核心课程,探索满足不同专业方向护理硕士研究生需求的课程,并将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同时认为,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应以临床实践为主,注意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和科室轮转顺序,探讨有效的护理带教方法,以巩固学生理论知识,达到掌握最新临床知识和技术。陈琰晗等[17]研究的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之比较与启示认为,借鉴国际先进模式,建立五大目标能力模块包括护理专业操作能力、系统支持能力、教育指导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领导能力。专业操作能力模块包括健康评估能力、护理诊疗能力、专业知识咨询的能力。系统支持能力模块包括参与制订专业标准、程序、相关政策和提高护理质量的能力。教育指导能力模块包括病人教育、学生实践指导、培训其他护士的能力。科研能力模块包括数据收集利用、科研调查及循证护理实践能力。专业领导能力模块包括组织护理实践、护理改革和评价他人专业工作的能力。李峰等[18]研究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态势分析中强调,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当突出护理专业实践性特色,充分体现新的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理念,体现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及相关的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社区护理等。培养从事护理某一特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强调职业素质,强化实践环节,着眼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护理实践技能。

篇6

1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1.1入学考试。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其他专业一样,需参加全国硕士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以及护理综合,其中护理综合主要包括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各院校根据考试大纲自主命题并设置录取条件。考生通过笔试后参加报考院校的复试,通过复试者则可正式进入学校开始研究生学习。

1.2招生对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护理硕士设置方案上明确要求,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均可参加护理硕士招生考试,并要求已通过注册护士资格证考试[2]。但护理专业学位更应该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增加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要求。

1.3培养目标。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3]。”各院校在此背景下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并有针对性的实行教学。

1.4课程设置。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4]中给出了课程设置的相关规定,包括:专业基础课(高级健康评估、药物治疗学、病理生理学、循证护理、医学统计学或临床流行病学)、公共课(政治理论课、英语等)、专业课(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学术活动。大多数学校则根据试行培养方案与本学校特色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对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

1.5临床实践能力能力培养。我国并未对护理专业学位相关能力进行要求,依据张海丽等人研究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临床专科护理能力、教育能力、提供咨询能力、研究能力、临床和专业领导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专业学位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其能力也要与相关专业相吻合。

2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招生及生源。通过调查了解到,申请护理专业学位的大多数仍为应届本科毕业生,临床护理工作者申请较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临床护理工作较为繁忙,早期进入临床工作的工作者学历普遍不高,且对护理专业学位没有较高的认识,导致临床护理工作者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概念模糊,较难通过护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但对于护理专业学位来讲,更应该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护理工作者长时间以来工作经验的积累将更有利于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大多数护理本科生及护理工作者认为护理岗位不需要继续读研深造。主要原因在于护理岗位操作性强,在校学习的课本上的知识太过陈腐,难以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这些原因都将导致护理专业学位发展推滞。

2.2培养目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具体要求是要培养在护理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但不具体,目标较为笼统,并未进行细致的划分,可执行性不强。各院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不一,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培养出来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不一。

2.3课程设置。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多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没有根据研究生所选择方向设置个性化课程且课程大多为必修课,选修课的可选择性较少。②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没有统一的教材,且一些教材大多为本科教材,一些时候并不能与最新的护理进展相结合。③课堂应多加入学生的互动,减少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2.4考核体系不完善。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且护理专业学位未能与专业护士类职业资格证考试有效衔接。评价学生水平的指标比较单一,主要是评价论文水平。护理专业学位的考评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凸显其专业性的所在。

3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进策略

3.1改进招生标准。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时应对临床实践能力加以要求,鼓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工作者申请护理专业学位,且在录取时应优先录取有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护理工作者。

3.2细化培养目标。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细化并专科化,对不同专业方向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制定不同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统一制定培养方案,形成统一的培养标准。

3.3优化课程设置。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应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方向性,注重临床实践的培养,更新教材并与时俱进与最新的护理进展相结合,课堂应多采取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多方面的调动学生积极性。

3.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可多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可采用护理学院与医院联合培养的方式,也可采用不同医院间交叉培养的方式。当前临床一线的护理专业学位导师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采用联合培养的方式,学院导师的临床实践能力也可得到增强。其次,应严格导师遴选工作,保证导师的指导水平、临床实践能力以及科研水平。

3.5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统一规范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将临床实践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考核标准,并将护理专业学位与专业护士类职业资格证考试有效衔接,将会更有助于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

3.6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增加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出国深造的机会,开阔眼界,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如联合培养、科研合作、互换交流等方式可以更好的将借鉴的国外的教学理念及培养方式并运用到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中,提高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5]。

4结论

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护理工作者应在此背景下提高对护理专业学位的认识,在现有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和理念,积极探索我国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加快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新秀,胡慧.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J].护理研究,2016,30(8):2833-2835.

[2]刘丹丹,钱志刚.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54-56.

[3]邓洁,罗羽.专业学位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其展望[J]护理研究,2012,26(12B)3273-3275.

篇7

为了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在护理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如何优化教学环节,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是当前护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笔者就此谈几点意见。

一、重新审视教学理念

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怎么搞,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树立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是一个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迄今为止,我们通常都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护理教育、管理、科研基本能力,能在护理领域从事预防保健、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里,应该重新审视“高级”这一定位的现实性与科学性。如果说在我国刚开始招护理学本科生时严重缺乏中高级护理人才,高等教育条件和能力十分有限,本科招生规模很小(更不用说研究生教育了)的背景下,把为数不多的本科毕业生认定为高级人才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话,那么在目前我国护理学高等教育大发展,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达到相当高程度的情况下,仍然把培养本科毕业生定位为培养高级人才就不适当了,既与现实不符,也不符合科学。

ピ诟叩冉逃中,本科生教育只是初级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中级阶段,而博士研究生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级阶段。因此,本科教育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护理专业一般人才;二是为今后进一步遴选、培养中高级护理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本科的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有一定理论基础、能够从事相关护理专业工作的一般人才。并且,护理学又是兼顾文理特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庞大的学科体系和丰富的学科内容。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应用性;既讲究严密性,又强调灵活性。因此,仅仅通过本科教学就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级”护理人才,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于本科生来说,掌握知识是第一位的。在这样的一种认识下,我们护理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如下的教学理念:应从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从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从注意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注重个性发展;由注重学科系统性教育向综合性教育转变。注重培养知识、素质、能力三者统一的人才。要求在知识结构上,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社会人文知识和精深的护理专业知识;在素质上,应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在能力上,应着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组织、管理、自学、解决实际问题、表达、操作、创新等各种能力,追求卓越教育。

二、优化护理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关键,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十几年来,本科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适应护理学发展需要和向国际接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同的高校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少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要想做到全国一个模式,也是不现实的。如果硬性规定统一,那只能束缚护理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只能阻碍各个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专长。但是,一些本质的东西还是应该达成共识。

1.优化课程设置在4年中,护理本科生共学习20多门课,知识结构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程等。经过高中阶段的本科生其自然科学知识比较扎实,对一般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则有“吃不饱”现象,希望接受更多的知识。因此,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发展,今后的本科课程应增设公共关系、医学伦理学等人文科学,影像诊断学等医学桥梁课及急救医学、康复护理等专业课。

2.合理安排学时在提倡素质教育、摈弃填鸭式教育的今天,本科课程的总课时或总学分应该加以严格控制,以便让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如果每天还是把课程排得满满的,想把什么课都排上,想让学生在4年里把什么都学会,那只能适得其反,只能束缚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在总课时、总学分有限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在其他课程的课时与学分要求有硬性规定,不能削减的情况下,真正的护理学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的总课时和总学分就很有限了。我们应该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有所选择,把真正重要的课程排上,而其他一些次要的或可要可不要的课程只能忍痛割爱,千万不可贪多求全。因此,建议适当减少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课程的学时数,增加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医学基础课及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主要专业课的学时数。

3.调整授课和见习比例本科教学虽然比中专和大专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学得多,但是示教与学习、见习时间偏少,不利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倘若增加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的实验课时数,增设动物外科学,在基础护理学学习过程中,除了在示教室操作外,每周应另设一定时间的病区见习,从而增加操作机会,减少学生对操作的生疏感,为以后的实习打下基础。在实习前这段时间,应将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见习。

三、深化实践教学方式

护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在教学上,应注重实践环节,注重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这方面,相信不少高校都有自己的经验。但也有一些学校不够重视或流于形式。当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应该有所深化,所采取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创新。根据我们的做法,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课堂体验方式以病案引导讲授,选择临床真实病案,让学生依据护理程序给予分析,制定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而后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讲授与总结。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很快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而且,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增强学习效果。

2.模拟实验方式根据制定题目分组进行表演,模拟病人、医生、护士,针对病人现状给予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能运用换位思考,体会病人的需要。这实际上是一项综合的训练活动,涉及到对问题背景的判断、护理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护理结果的理解与分析等环节,对于学生加快理解护理方法的应用和加快掌握护理技术十分有效。不少护理专业课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3.直接参与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亲身完成某项工作。例如,在同学们设计好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学校所属的社区内真正进行一次某项病例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病例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有些学生毕业联系工作单位时,把曾经做过的调查报告附在推荐书后面,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四、培养临床实践能力

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专业教育临床实习目的是:通过实习要求学生进一步热爱护理专业,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护士素质,巩固提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病区科学管理方法,锻炼组织能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1.培养临床工作能力在内外科实习过程中普遍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护理,对所分管的病人实行整体护理,在完成日常护理任务的同时,针对病人的不同职业、文化素质、家庭社会背景等因素实施卫生宣教,术前指导及家庭随访等,在完成护理治疗工作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病人进行劝慰开导,使其情绪稳定而有利于康复。通过整体护理,书写护理病历,使书本上的整体护理概念由抽象化转为形象化。在内科实习的同时还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ICU、心电图室、血透室、急诊室等科室轮转,以达到开阔视野,锻炼提高临床观察、判断、应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总结经验,促进实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2.培养教学能力在病区实习过程中应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护理知识每个学生每周讲一、两次课。在备课时要查阅各种资料,力争做到内容新、重点突出、联系实际、通俗易懂,小讲课不仅有利于教学能力的培养,还使医院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得到了一次业务学习的机会,这种形式的活动还可以推广到临床理论课阶段以及基础课后期阶段,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行。

3.培养管理能力在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分别实习1、2周护士长工作,在实习期间运用管理学知识进行科学管理的尝试。结束时结合病区实际写一份设想或建议书,在实习过程中,可了解护士长的日常工作程序,组织召开生活会,实习护士进行分科考核等。

4.促进科研思维的学习与应用在实习期间,提倡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和学习,尤其应学习一点医学辩证法基本知识、医学情报学知识、预防保健知识、科研方法等知识,将这些纳入实习期间的学习内容,促使他们逐渐产生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方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

[4]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42.

篇8

1.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汇总的全省开设本科护理教育院校的名单,对所有开办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共12所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研究总结形成初步问卷,经专家修订,对问卷进行反复修改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资料,包括院校性质、开办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年限、学制及构成、培养方向、培养目标等;第二部分为能力培养要求, 共9个维度, 包括临床护理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护理教学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英语读写能力,所有条目按所应具备能力的重要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分别计为9分、8分、7分……1分,条目总分值得分越高,则重要程度越高。

1.2.2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在发放问卷前预先电话告知调查对象,取得其配合,由12所院校护理教育相关负责人完成问卷。发放问卷12份,收回有效问卷12份,有效率100%。

1.2.3 统计方法:资料收集后采用SPSS l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确立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调查学校培养方案见表1。

2.2 学校对护理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

将各能力维度得分均数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临床护理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健康教育能力、护理教学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英语读写能力,见表2。

2.3 学校及用人单位对护理本科生临床能力培养要求的对比[1]

3.讨论

3.1 培养目标分析

本研究调查了河南省12所全日制护理本科院校,结果显示, 12 所护理院校中认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专科护理人才”的占 16.67%, 培养目标为 “复合型人才”的占 25.00%, 没有单纯定位“通科护理人才”培养的院校。结果提示,河南省护理本科院校已经开始进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我国现行的本科护理教育多是单一专业方向下的通才教育[2],随着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及社会对护理专科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通才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离,与护理学科向深层次发展的趋势相偏离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另一方面,专才教育亦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局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缺乏自我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等。因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未来本科护理教育的必然选择[3]。调查显示省内少数高校已经开设了涉外护理、急救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助产士、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向,对部分学生试行分方向培养,这些均是有益的尝试。调查院校中认为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的占 58.33%,表明护理本科院校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2 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护理本科院校要求学生所应具有的能力中,临床护理能力得分最高;院校对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健康教育能力、护理教学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平均得分依次为6.00±1.73分、5.43±2.23分、5.14±2.19分、4.71±1.70分、4.71±1.80分;对护理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平均得分为4.57±2.94分、4.43±2.30分,对英语读写能力要求最低,得分为1.29±0.49分。结合本研究中医院对护理本科生能力期望的调查结果可知,无论对于护理本科院校还是用人单位,临床护理能力均是最受重视的临床能力。

在调查中,虽然被调查院校对护理本科生临床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依据护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4],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护理本科生仍是是护理科研的主要力量[5]。国内护理界专业人士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系统性培养模式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综上所述,目前河南省护理本科主要为4年制,“通科与专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为人才培养定位。如何在通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某一专科领域的护理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申莉,张振香,张春慧,等. 护理学专业本科生临床能力评价与临床期望的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12):3224

[2] 索海英,杨瑞贞,李天民.护理本科生实践能力分方向培养模式初探[J]. 护理研究,2009, 23(8):2050

[3] 索海英,杨瑞贞,李天民,等.护理本科生分方向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10,25(6):59

[4] 曹枫林,高庆岭,厉萍.护理系本科毕业生工作能力与在校成绩的相关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71-374

[5] 张美芬,尤黎明,刘可.我院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系统性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中华护理杂志,2005, 40(2):132

基金项目:

篇9

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多样化,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病案讨论、角色扮演、PBL、学生讲课、课间见习、教学实习、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种媒体配合使用,如PowerPoint、CAI课件、VCD、录像等,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建立“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利用模拟医院、教学基地、网络平台建立课堂实践教学、临床见习实习、网络资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巩固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临床专科护理技能操作以及中医护理技能操作的训练。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做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护理文化内涵的创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我校始终坚持“用爱心领航,用责任护航”,并将其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尼采曾将教育分为两种:一是生存教育,其目的是追求知识,赢得生存竞争;二是文化教育,其目的是追求人文精神,实现生命意义。护理教育显然属于后者。因此,护理教育的人文定位应该偏重人文知识传播和人文精神养成,而不仅以人文学术的专深为目标。因为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护理教育者真正树立育人理念,转变职业技术教育的工具价值取向,实行品德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技能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1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性培养的主要代表,轻视甚至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特性。事实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创新性为本质属性,以培养创新性的各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重点在于新技术、新手段和新工艺等的创新,把特定的行业要求与部门实际问题和人才培养以及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它和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同样具有创新性的特征,不同点在于创新的方式: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创造出超越前人的成果和对未知领域的开拓;而专业学位要求创新性地将现有理论和规律运用于实践并创造出新价值[3]。

2 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我国自1990年开设护理硕士教育以来,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护理人才,但培养的人才以科研型为主[4]。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理人才素质,以满足有针对性的对不同职业背景专门人才实施培养的要求,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批准设置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结束了我国只有护理硕士科学学位的历史,并确立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5]。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护理硕士教育具备两套体系,即专业学位和研究学位,毕业后分别授予护理学硕士(Master of Nursing,MN)和护理学科学硕士(MSN)学位。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是培养拥有专家才能、在某一专科或专病方面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高级护理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6]。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已开始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APN,包括临床护理专家、执业护士、注册麻醉护士、高级助产士、高级个案管理护士等5类专门人才,后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先后设置了家庭护理、危重症护理、精神科护理、公共健康护理等护理专业。英国的护理硕士教育有2种类型,即授课式和研究式,前者侧重于护理科研与理论的研究,后者旨在培养高级实践护士[7]。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为临床和社区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护理专门人才,对提升临床护理水平起了重要作用。

3 我国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较强的研究与教学能力的护理专门人才,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5]。由于目前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转型阶段,护理专业学位教育处于刚起步状态,尚缺乏培养经验,只有国家对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原则性和指导性的要求,缺乏本专业规范的、具体的专业标准和要求,大多数院校还未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护理专业特色明显的研究生实践方案,出现培养方向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的现象。

3.1 树立创新性的教育理念

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培养的是临床护理应用型实践人才,但区别于本、专科教育的在于其培养的是专业领域里的专家。专家不仅需要有较强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还应具备创新能力,方有可能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有所建树。

3.2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目前尚缺乏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为适应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护理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必须细化、专科化,应大胆借鉴和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验,培养具有专科性质的高级护理实践护士,注重其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应集中国内护理学专业优势力量,联合研究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单单停留在描述性研究层面,应广泛开展调研或进行实验性研究,以明确有护理专业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培养目标。

3.3 确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受制于培养目标,在护理硕士培养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制订具有现实指导性和操作可行性的培养方案,参照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模式,先从招收在职护理人员开始,合理设置课程,突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强化外语培训、课题研究的训练、专科操作能力的提升,达到解决专科问题能力的凝练。

3.4 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通才教育以及专业研究方向不明确的培养方式,以临床实践为主,同时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的应用,训练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加强循证护理与实践。针对不同专科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采用个性化的实践内容和计划安排,对于其专科方向的科室应重点实践[8]。毕业论文应该以临床护理病例分析、护理方案创新等为主,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体现学生创新性,将现有护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5 创新考核形式

为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在考试为主的方法基础上,可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经验,采用多形式、灵活的考核方式,包括在一定时间内提交固定内容的小论文、小的调查研究报告,进行小的演讲、试讲等,在实践中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形成。

3.6 建设创新型导师队伍

研究生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作用,需严格遴选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导师。可通过校院联合培养的方式,从医院遴选聘请本专业领域临床经验丰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兼职导师,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确保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更是刚刚开始,需要明确创新性的重要性。广大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应共同努力,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可操作性的实践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碧金,陈子辰.我国专业学位的产生与发展:兼论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0(5):49-52.

[2]曹瑞红,包水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6):61-64.

[3]李娜.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视野下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

[4]朱海利,陈洪华,张银华,等.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21(11):64-66.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2011-10-12]. 省略/xwyyjsjyxx/gjjl/zcwj/268310.shtml.

篇11

1研究方法

1.1确定考评指标体系

1.1.1构建考评指标体系框架[4]通过查阅和分析国内外护士临床核心能力相关文献,并与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带教老师进行深入探讨,初步建立了低年资护士临床核心能力各级指标咨询表,表中应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各指标进行重要性赋值,即5分为很重要、4分为重要、3分为一般重要、2分不太重要、1分为不重要。此外,专家咨询表还包括专家的基本信息、指标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等内容。1.1.2专家的遴选标准①从事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学教育、临床医学工作至少10年;②在本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③中级职称以上;④能积极参与本研究,完成专家咨询及实施过程中的疑难解答。本课题最终纳入18名专家,基本情况为:①专业:护理管理专业4名(22%),护理临床专业11名(61%),护理教育专业3名(17%);②学历:博士3(17%),硕士7名(39%),本科8名(44%);③职称:正高级职称9名(50%),副高级职称8名(44%),中级职称1名(6%);④年龄:<40岁2名(11%),40~50岁11名(61%),>50岁5名(28%);⑤工作年限:10~20年2名(11%),20~30年12名(66%),>30年4名(22%)。1.1.3专家咨询运用Delphi法筛选各级指标,并分析其重要性。由研究人员进行2轮当面或发邮件向Delphi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了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的低年资护士临床核心能力考评指标体系。

1.2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5]应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具体步骤为: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方法原理将低年资护士临床核心能力评价系统分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②构造判断矩阵。采用成对比较法根据专家对各项指标的评价建立判断矩阵,运用Saaty(1~9)标度进行相对重要性赋值,两两比较指标的重要性,以分析同层各元素之间及其对上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③计算权重系数。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及对应特征向量,经归一化处理后,每个因素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值,就是该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某因素的重要性的排序,即权重值;④权重系数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比率CR=CI/RI进行判断,当CR<0.1时,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满意,权重分配合理;而当CR>0.1时,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⑤计算组合权重。将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各级指标的权重值与上层次相对应的指标连乘,得出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值。

2结果

2.1量表的可靠性

①专家积极性系数:2轮调查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5.7%(18/21)和100.0%(18/18),回收率均大于70%,说明调查标准高,反映专家对本研究非常重视,参与积极性高。②专家权威程度[6]:通过计算权威系数(Cr)反映权威程度,Cr由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Ca)和对指标的熟悉程度(Cs)2个因素决定,计算结果显示专家组个人Cr范围为0.76~0.94,平均为0.88,结果大于0.7,说明专家的可信度较高。③专家的协调程度[7]:通过计算协调系数(V)反映专家指标认同的一致性,V越小,专家的协调性越高。经2轮Delphi咨询后,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563,二级指标为0.537,三级指标为0.551,全部指标为0.544,显著性检验,P值均小于0.0001,表明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较高,结果见表1所示。

2.2低年资护士临床核心能力考评指标的内容及权重

经过对2轮专家咨询表的修改和统计,并考虑实际可操作性,最终筛选得出低年资护士临床核心能力考评指标的相关内容,包括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和53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二级指标的具体条目及权重见表2和表3。

3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级医院规模不断扩大,新入职及低年资护士在护理队伍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低年资护士是医院护理队伍的后备人才,其核心能力的提升是整体护理水平阶梯式发展的动力[8]。因此,有效评估低年资护士的核心能力,可以为正处在科室轮转、规范化培训阶段的低年资护士的聘任、定岗和今后培养提供可量化、可操作的科学依据[9]。

3.1运用Delphi法建立考评体系的科学性

Delphi法又名专家函询调查法,其是通过背对背的方式向专家进行多轮函询征求意见后,使专家意见趋于集中,最终得到准确性较高的专家组意见[10]。由于在函询过程中,专家组成员只与调查者发生联系,组员间无横向交集,从而保证了专家意见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本研究运用Delphi法建立确定了低年资护士考评指标体系,其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主要提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通过深入查阅国内外护士临床核心能力文献,广泛收集相关指标,同时我们邀请3名具有丰富经验的护理专家对部分条目进行调整、修改,保证了研究的严谨性;②遴选的Delphi专家本省高等院校和各地区三级甲等医院专家共18名,覆盖护理教育、管理、临床等多个领域,其中有17名专家为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并且有16名专家工作年限超过20年,保证了研究的权威性;③每轮函询后,本课题组对专家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并求助统计学老师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审核,保证了研究的准确性。本次Delphi实施过程中,2轮调查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5.7%和100.0%,回收率均大于70%,反映专家对本研究非常重视,参与积极性高。专家组的平均权威系数为0.88,大于0.7,表明专家的权威性高。专家对于全部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544(P<0.0001),表明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较高,对指标的普遍认同。上述结果提示本研究建立的低年资护士临床核心能力考评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篇12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4.002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model of nursing graduate students with science degree

YAN Li,ZHENG Xian-lan

(Children′s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16)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further perfect the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of nursing graduate education mode in China.

Methods:Selected 26 nursing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experts,using the Delphi method from the training mode,recruit students object,fixed number of year of the school system,curriculum,practice ability,evaluation of six aspects,on two rounds of questionnaire inquiry.

Results:The expert′s enthusiasm high,two rounds of questionnaire response rates were 65% and 100% respectively.Experts degree coefficient was 0.88,the authority of experts can be thought of high degree.Expert opinion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was 0.531 (P<0.05),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was significant,the expert opinion coordination was good,desirable prediction results.

Conclusion:Experts on nursing science degree in six aspects of training mode and its secondary indexes reached agree,conclusion is reliable,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raining mode of science degree of nursing graduate in China.

Key wordsNursing;Graduate student;Science degree;Training mode

我国自1992年开始招收护理学研究生以来,护理学一直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培养模式也一直依附于医学教育。随时代的进步,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2月新修订学科目录,新增护理学为一级学科,与临床医学、中医学、中药学等学科定位平行[1],这为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制定护理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护理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本研究通过运用德尔菲法(Delphi法),从6大方面确定护理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内容,构建其二级指标,为制定我国护理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

1.1成立预测评价研究小组

1.2确立研究对象课题组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来自重庆、四川、上海、河南、北京、哈尔滨、安徽、西安、宁夏、云南、广西、香港等10所高校和7家医院的教育管理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组成专家组,成员共26名。咨询专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1.3研究内容的确定通过查阅国内30所高校的护理学硕士生培养方案,并参考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具有代表性学校的护理研究生培养方式,结合文献回顾及小组讨论,初步拟

定从培养目标、招生要求、课程设置、学制年限、实践能力、考核评价6个方面组成护理学科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体系,并形成共计140条二级指标。

1.4函询问卷的形成函询问卷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致专家信,简要表明本课题的目的方法。第2部分内容为问卷正文,正文采用Likert法对二级指标赋值,按其重要程度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5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分,并设有意见栏和补充栏,专家可对各备选条目进行修改和提出建议。第三部分内容包括专家的一般情况和专家对函询内容的熟悉程度及判断依据。

1.5函询过程第一轮问卷采用Email及纸质信件等方式进行发送和回收。由课题组对咨询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采用高优指标和低优指标为排除手段,并结合专家意见对第1轮问卷进行修改、删减和补充,形成了第2轮咨询问卷。

1.6有关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采用SPSS 19.0和WPS表格对数据录入分析,计算各级指标均数、标准差、满分

比、变异系数、回收率、权威系数和专家协调系数。专家权威系数反映专家的权威性,回收率和提出建议的专家所占比例反映专家的积极程度,协调系数则反映的是全部专家对所有指标的意见一致性程度。

2结果

2.1专家的积极系数专家的积极系数由问卷回收率反映,此次函询过程,第1轮发放问卷40份,收回26份,回收率65%,有效问卷26份,占100%。第2轮发放问卷26份,收回2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6份,有效率100%。

2.2专家的权威程度由专家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决定,权威程度(Cr)等于该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系数(Cs)的算术平均值,即Cr=(Ca+Cs)/2。本研究专家权威系数0.88(一般专家的权威系数在0.7以上已是非常好[2]),说明专家对函询内容有较大把握。

2.3专家协调系数协调系数W表示的是专家对全部指标给出的评价意见是否存在较大分歧。W越大,表示协调程度越好。本研究最终W值为0.53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专家对指标的意见一致性程度高。

2.4指标删选标准经过对第1轮专家咨询问卷的统计分析,采用界值法筛选评价指标,算术均数和满分率的界值计算方法:界值=均数-标准差,得分高于界值的入选;变异系数界值计算方法:界值=均数+标准差,得分低于界值的入选。为防止重要的指标被剔除,在以上3个衡量尺度中,凡3个尺度均不合要求的指标才剔除。对于有一个尺度不合要求的指标,根据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经讨论后取舍[3]。最后均数>3.0分、满分率>31.6%、变异系数<0.3的指标进入下一轮函询表,并根据专家意见,删减二级条目40项,新增二级条目1项。最终形成护理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含6大方面92项二级条目。

2.5专家对培养模式相关问题的选择情况

2.5.1专家对护理硕士学位研究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认可情况(表2)

2.5.2专家对护理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要求的选择情况(表3)

2.5.3专家对护理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的意见集中程度、变异系数及满分比(表4)

2.5.4专家对护理学科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选择情况(表5)

2.5.5专家对护理学科学位研究生考核要求的选择情况(表6)

3讨论

3.1专家的积极性本次课题函询第1轮和第2轮的回收率分别为65%和100%,第1轮过程中,有15名专家给予建设性意见,占回复专家的57.69%,另有3名专家给予了远程电话指导。第2轮函询过程中,有13名专家给予了修改参考意见,占回复专家的50%。说明专家对此课题非常关注。两轮协调系数的统计检验P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对培养模式认同的一致性程度高的结果可信,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合理,具有科学性。

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本次调研中专家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学制年限、课程设置、考评方式等方面意见达成一致。

3.2培养目标和招生对象培养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科学学位研究生相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更侧重在科研和教育两方面。本研究中前6条包括了护理教学、研究、专业应用等方面,专家的满分率均为100%。说明专家对学生科研教学能力非常重视,这也是近几年争论热点。专家对科学学位研究生要求严格,招生对象方面更是严格把关。76.92%的专家选择招生对象为护理本科应届毕业生,或者相关医学专业毕业生,更有73.08%专家要求招生对象为以上专业毕业生具有工作经验者。

3.3培养过程

3.3.1学习时间本研究中有21名专家选择了3年学制,占80.76%;有2名专家选择2.5年学制,占7.69%;有3名专家选择了2年学制,占11.54%。3年学制是保证学生培养质

量的基础。也有专家建议可根据有无工作经验进行不同年限的培养,如有工作经验者可在两年内完成培养过程。

3.3.2课程设置李峥教授提出,研究生教育必须增设相关的临床护理专科课程,才能促进护生能力的发展[1]。教学内容滞后使研究生很难接触到护理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会导致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在科研选题时视野局限,达不到研究生教育的目的[4]。本研究通过两轮函询,10门必修课和12门选修课进入最后结果,必修课以专业基础课为主,选修课以专业拓展课等为主。专家对课程设置意见集中,变异程度低。表明护理专家非常希望护理专业课程能脱离附属于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实践提高护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手段。

3.3.3实践能力及考核评价Radzyminski教授[5]认为护理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为临床输送高级合格的实践者,史崇清教授[2]亦认为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学历护理研究生将走上临床工作岗位,因此非常有必要加重临床实践能力在护理研究生考评中的比重。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加专科新业务和新技术的学习是专家对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其他如独立进行护理讲座,定期参加病例讨论也是考核的重点。相对于临床实践能力要求,专家对科研和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则很明确,在科研实践能力方面意见最为一致,文献检索应用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量性研究方法等的百分率都达到了96.15%。教育实践方面,独立完成本专科层次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成为教学实践能力的重点。

美国护理教育自1952年就建立了独立的行使教育评估职能的机构-美国护理联盟护理教育评估委员会(National League Nurs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简称NLNAC。该评估机构有自行制定评估政策,确定评估标准与指标、程序和方法,和执行评估结论的权利,受到国家教育部的认可,并得到联邦政府的财政资助,从而确保了由该机构进行的评估过程及其公布评估结果的权威性[6]。我国目前尚未对护理硕士教学迸行评估。2002年,教育部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在21所学校进行试点,规定从2003年起5年内,所有本科院校都要参评,而且还形成了以后每5年一轮次评估的制度[7],主要从课程成绩、科研能力、开题报告及政治思想品德方面来审核[2]。本研究中专家对考评的主要内容主要来自这几方面,如学校考评中的学分完成情况和科研课题进展及情况以及教师考评中的思想品德情况。但因我国教育评估组织有各种条文规定,缺乏内、外、上、下相互制约的机制,制度不够完善,被评估方处于完全被动接受评估检查和评估最终结论[8]。当前我国急需规范统一,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既能促进护理研究生教育积极蓬勃发展,又能展示各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4小结

本研究通过严格的Delphi函询法,通过两轮函询,在招生要求和培养过程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为细化护理学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提供了参考[9]。但因国家教育的大体环境,各个要求能否切实可行,还需进一步探讨。为提高护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需要各位护理同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进一步细化形成我国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护理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邵欣,李峥.美国护理专业化发展现状对我国护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护理管理杂志,2008,8(10):30-32.

[2]史崇清.中美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比较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8,22(4B):1026-1028.

[3]王春枝,斯琴.德尔菲法中的数据统计处理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9(4):92-96.

[4]王磊,王斌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护理研究,2006,20(10):2615-2617.

[5]Radzyminski S.Advances in graduate nursing education:Beyond the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J].J Prof Nurs,2005,21(2):119-125.

[6]NLNAC.Accreditation manual with interpretive guidelines by program type for post secondary And higher programs in nursing[EB/OL].(2007-09-25)[2013-07-01].http//nlnac.org/manuals/Manual2006.htm.

[7]曹梅娟,姜安丽.国际高等护理教育评估的发展与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6,6(9):22-23,25.

[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2月)新修订学科目录[EB/OL].(2011-10-30)[2013-08-01].bbs.zjol.com.c/thread-5176067-1-1.htm.

篇13

医学院校是培养医学人才、发展医学科技的重要园地。医学院校实验室是医学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医学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室条件的好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并制约着教学、科研等的发展和提高[1]。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态度、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实验教学环节,也是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2]。妇产科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护理学主干课程,妇产科的检查和操作很抽象,较多的是凭手上的感觉,如人流术,上环、取环术等。且妇产科临床操作主要在女性生殖系统进行,患者容易产生羞怯心理,而且妇产科护理操作常涉及病人隐私问题并县城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现在病人身我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孕产妇一般不轻易让学生在其身上进行操作与练习,给临床教学带来较多的困难和阻力。所以提高妇产科实验教学质量就更加重要。近年来我校通过不断改革来提高妇产科实践教学质量。现总结如下。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1 实验室建设

要提高妇产科实验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实验室建设。近两年我校先后购置了一批先进的、适用性强的妇产科实验设备,如高级分娩母子急救模型、多功能产床、新生儿辐射抢救台、电子阴道镜、电动流产吸引器、电子孕妇检查模型,难产模型、高级妇检模型、高级分娩机转模型及现代妇产科常用手术器械等价值近百万元的设备,以满足各专业妇产科实验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对实训环境进行了整体文化设计。实训室内张贴实训项目操作流程图,在实训室外墙设置医学知识宣传栏、著名医学人物介绍展板等,营造临床职业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

1.2 实验教学管理

在实验课上课之前保证实验设备性能完好,实验用物齐备充足。实验指导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并组织所有参与带教老师集体备课,同一操作项目必须统一标准和操作程序。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实验教学大纲,把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重点难点落实,做到胸有成竹,并且要把当前临床的新技术新进展融入实验教学中。实训课师生必须统一着装,挂牌上岗。此举有利于师生各自明确职责、严谨治学,促进沟通,促进良好的教学氛围[3]。实验室管理人员是教师、学生、实验场地、实验设备之间的纽带,是维持实验室正常运作的核心人物,其次,实验室管理员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才是实验室真正的主人,使学生自觉爱惜实验设备,保持实训室卫生整洁。

2.实验教学方法创新

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教学改革上,构建结构优化、富有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临床情境“剧本”,模拟接诊孕妇,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妊娠期护理管理知识,对孕妇进行护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整体护理思维能力,弥补了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缺陷,更新教育理念,学生进入临床能很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受到各实习单位的好评。

3.实验队伍培养

实验技术系列人员是实验室的核心,首先,必须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每月组织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技术和实验仪器的交流,高职称教师、实验中心主任等提出宝贵建议,帮助实验技术人员提高实验技术水平,起到一个很好的“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其次,大型仪器、贵重仪器进行专职培训,鼓励实验带教老师多去医院进修学习,增强自己的临床经验,使教学与临床更好的相结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最后,邀请国内外的同行专家传授实验室管理经验。到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学及临床医院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时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适应学科发展。

4.仪器设备、低值易耗品和耐用品的管理

仪器管理的有序是否,直接关系着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6]。熟知实验设备的原理、掌握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对购进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制定操作规程,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等日常管理。仪器设备帐、卡、物相符。妇幼实训室低值耐用品和易耗品数量大,品种多,我校通过建立数据库,把低质耐用品分类编号导入数据库。对新购置的低值品,在入帐、入库时就给每件物品分类编号并导入该数据库,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时掌握耗材(如棉球、纱布、棉签等)的数量和使用情况,及时对需淘汰的耗材进行更换,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

5 .结束语

为了促进我市助产专业技术队伍的发展,提高助产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2012年经省卫生厅批准,我校成为怀化地区助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通过集中式的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促进了怀化市助产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且,2012年我校助产专业学生在福建漳州参加了“全国首届高职助产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二名的好成绩,进一步证实了我校整体育人的实力已居全国同类学校领先地位。

我校在探索医学院校妇幼实训室管理方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取得了显著成绩,从实验室建设管理、实验教学方法创新、仪器设备的管理、实验队伍培养等,逐步形成科学化管理体系。把实验室的平时管理工作做好做到位,是保障实验室的良性发展、科学发展,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 段相林,赵宝华,刘敬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8-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