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际金融贸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经济危机过后,国际金融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下文中,将简略分析经济危机后国际金融贸易的格局变化:
(一)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方式维护贸易主导地位
经济危机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方式来维护本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例如美国制定了“购买美国货”条款,以保护美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美国国会于2009年2月份通过了经济刺激计划,奥巴马政府试图借助“购买美国货”条款来维护美国的国际金融贸易优势,该条款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又如英国政府于2008年向银行注资,要求银行向国内企业提供放贷的便利条件。在英国国内政治、舆论等方面的压力下,银行被迫从国家角度看待问题,纷纷加大国内市场的信贷业务比重,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集中的服务。这种应付经济危机的金融保护主义目前已为东欧、北欧和南欧国家效仿,对整个欧洲发达国家的金融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如法国政府为汽车行业提供优惠贷款,在2009年2月份直接向雷诺等汽车制造企业提供了高达60亿欧元的贷款,为汽车行业提供了应对危机的资金支持。
(二)低碳经济以碳量为指标,通过技术标准改变贸易格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碳要素成为改变国际金融贸易格局的重要因素,碳关税、碳排放权等为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增添了变数,各国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分工和竞争优势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变化。
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纷纷加大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试图依靠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赢得未来国际金融贸易竞争中的优势,抢占制高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低,尚未完成整个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严重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源损耗严重,环境污染大,碳排放量的被迫降低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受阻,延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降低了其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水平联合,共渡经济低迷期
经济危机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低迷阶段,发展中国家为摆脱经济发展困境,纷纷寻求新的发展途径,试图通过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来走出经济低迷期。
例如中国于2009年6月份与俄罗斯等国举行会议,探讨如何加强与会国家间的金融贸易合作,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找到了契合点,实现了两个大国间的优势互补。又如随着投资、服务贸易等方面协议的陆续签订,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自由化水平得到提升。作为一个涉及19亿人,经济生产总值、贸易总量分别达到6万亿、4.5万亿美元的高质量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促进了贸易区内部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还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
在国际金融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主要由11个国家组成,既有经济繁荣的发达国家,如:新加坡,又有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各个国家在发展国际金融贸易的过程中,彼此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新加坡在面临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的过程中,凭借自身经济的优势,主要以服务业、金融业、科技业、航运业、物流业、旅游业为主,与此同时,新加坡在整个东南亚的经济中起着推动作用,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居于整个东南亚之首。
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面对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外,还要结合国际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的调整经济模式。例如:在整个东南亚地区,文莱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人均GDP可以和发达国家相比,但文莱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却并不乐观。在面对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的过程中,文莱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凭借自身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通过资源出口来提高文莱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得财富和中东产油国一样只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
东南亚地区在投资政策中,主要以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为主。在整个投资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吸引外国投资,积极从管理审批制度、产业政策、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便利,包括:通常给予外资以国民待遇,除了与国防有关的某些行业外,对外资在新加坡的运作没有任何限制;完全开放商业、外贸、租赁、直销广告、电信市场,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对先驱公司(即涉及巨额资本开支或复杂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企业)和某些金融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高新加坡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新加坡政府在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对国际金融贸易的发展趋势做了仔细研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制定出完善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这份经济发展战略中,着力对新加坡今后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分段,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与发展任务。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除了面对国际金融产生的风险外,同时还要面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带来的金融风险。由此就需要东南亚各个国家能够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金融贸易的实际发展趋势,选择适合自身国情的贸易。各国还应制定出应对金融危机的防范体系,以便在面对金融危机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东南亚地区在国际金融贸易新格局中的地位,才能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才能进一步促进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培,叶永刚.区域的宏观金融风险――基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实证分析[J]. 经济管理, 2011, (8): 1-6
[2] 邓启峰.浅析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启示――以日本、东南亚和美次贷危机为例[J].管理观察, 2008, (12)
[3] 霍迪.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代解读[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 (3)
篇2
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动着世界经济以及其他服务贸易的发展,其中金融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一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与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迎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金融服务业给我国带来的众多机遇的同时,我们同时也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困难。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时间相比较晚,导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起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还处于十分不成熟的阶段。基于以上背景来看当下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金融业和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高端人才十分匮乏,缺乏对于金融服务贸易了解较多认知程度较高的相关从业人员。其次,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不足以充分发挥金融服务贸易的高效率,低成本等优势。因此,以当下我国竞争力薄弱的金融贸易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服务市场进行竞争的过程当总,如何做到防范风险,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知道和了解如何从金融服务贸易的利益以此提升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质量扩大规模以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降低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
随着全球贸易经济往来的频繁,我国的金融贸易总额总体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但是,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数额中,进口数额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较大的比重。因此,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仍然是以进口为主。但同时,我国金融贸易总额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逐年增长,但总贸易额仍然较小。2010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仅占贸易总额的8.92%。
(二)中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的投资现状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是中国最早进行海外投资的商业银行,具有十分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中国银行除了开拓亚太地区的金融市场之外,同时也关注着非洲、拉美地区这些新兴经济体市场。2011年,中国银行全年新设海外机构总计12家,遍布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银行在海外的投资与发展可以说是中资银行海外投资的典范。
三、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因素分析
(一)劣势因素
(1)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时间晚。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真正发展时间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总体发展时间并不长。1995 年之前是金融服务业恢复形成的阶段,1995年之后,我国的金融服务业才开始进入逐渐完善和深化发展的时期。目前,我国的服务业的优势依然主要集中资源禀赋优势部门和劳动密集型部门,然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知识密集型的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服务总量相对较少且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小。
(2)金融服务业人才匮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业服务业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远远要高于其他行业。但是在现有阶段,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对金融专业的教育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这导致了培养的人才在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上都很难满足金融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优势因素
尽管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处于劣势地位,但是这种弱势的状态是可以慢慢改变的。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服务领域逐步开放,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以及“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等相关概念的提出为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
四、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未来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我们应当把金融专业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同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级人才投入到我国金融业建设中来;其次,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注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语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许多金融企业倒闭破产。这个时候,我国应该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同时自身也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篇3
在我国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金融和贸易之间相互依托并共同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但是传统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理论都忽略了彼此之间的影响。金融是属于跟随经济学出现从而产生出来的产物,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这方面的联系;而对外贸易的定义而言,则是出于两个国家之间通过资金或者是货物的方式形成等价交换,以此来获取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对外贸易不仅属于开放性经济交流方式,更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能够有效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共同进步。
一、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
若是从客观角度展开深入分析的话,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属于两种不同形式的经济体系,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之间存有密切关系,能够一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提升做出重要贡献。首先,国际贸易当中包含金融发展,所交换的东西也是多样化,不仅可以是商品,还可以是知识文化等,通过相互交互的方式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同时,根据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来看,金融服务行业正在发展中占有着重大比例。而且伴随金融行业的发展,在一定层次上促进了我国贸易的发展。并且国际贸易的进步也在一定层次上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影响,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渐密切发展;其次,国际贸易主要包含知识产区贸易和服务贸易等,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能够给金融市场产生奠定一定基础。而金融发展主要包含以货币为交换方式的资金流通和运转,有效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由此可看出,国际贸易的稳定发展能够在一定层次上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流通。
二、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
将从国际贸易结构体系、国际贸易汇率政策和国际间的竞争力等多个方面,针对国际贸易稳定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因素,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
1.对国际贸易结构体系产生影响
现如今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特点,金融发展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在促进的过程当中还存有抑制经济前进的风险存在,因此,在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合理配置资源,还需要加大国家和政府等多个方面的监督管理。将以某商品为例,相对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要比发展中国家更为迅速,所以在产品生产经营和技术方面,要比发展中国家占据更为有利的条件,能够有效减少向发展中国家针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和依赖,从而借助于外资的方式向国外进行引进高端技术。
2.对国际贸易汇率政策产生影响
在进行构建金融政策的时候,我国政府及相关机构需要从三个方面实现创设,三个方面主要包含复汇率制度、外来货币的汇率流程及外来货币的多少。通过构建有效的金融政策,进而整改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虽然现如今我国正在处于发展中国家,但是由于我国针对金融政策的重视在这一领域中较为完善,所以,也创设了可实施的汇率政策,在一定层次上有效促进了我国对商品出和进的积极作用。
3.针对国际间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国际间在金融方面进行贸易的内容包含国际货币结算和资金金融等内容,为了能确保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效避免企业融资,从而降低企业在运营发展及运营商的风险和损失,将从根本上有效促进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比如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当中占据有利位置,这也属于金融业务实现快速发展和优秀发展的主要因素。
4.互联网金融技术产生的持续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得到了持续发展。首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在一定层次上,促进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而且还可以借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多样化特点,促使贸易总额巨额化;其次,互联网技术还能够让金融服务突破时间和空间等多个方面的限制,让双方之间不受限制地实现服务对接。比如当前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实行的网络银行、网络证券以及电子支票等,都在一定层次上有效提升了国际贸易的货币交流安全性能;最后,在互联网时展背景下,不仅能促使金融贸易实现自由化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国际化的互联网工具实现两者之间的贸易往来,还能够让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科技标准,逐渐向着统一化实现发展,合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方式,让金融科技红利能够有效促进贸易往来。
三、国际贸易实现稳定发展的对策分析
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国际贸易要想实现稳定发展,就需要从加大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探究、加大外贸企业的创新力度等多个方面,实现稳定发展。
1.加大金融市场和国际贸易探究
针对学术界及相关科研单位而言,应当在实际工作当中针对金融理论和贸易关系加大探究力度。首先,国家应当针对金融贸易专业加大投资力度,积极鼓励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新模型,并且还需要结合实际数据针对金融贸易方程模型实现整改和创新,从而得出全新的结论方法;其次,由于我国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对金融和贸易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其他国家已经得出了成熟的结论,所以,要想合理运用西方国家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就需要我国学者能够和国外优秀人员进行相互交流和合作,进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2.针对外贸企业的创新加大力度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外贸企业应当学会如何在市场竞争当中抢占先机,从而适应于当前社会时展形势,并且还将需要积极面对由于国际形势变化从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首先,行业内的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到合作中,将以友好的形式开展竞争;其次,外贸企业还需要在发展当中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全方面了解和认识国际贸易稳定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然后针对所有生产要素实现合理分配,以此来实现贸易的全球化;再次,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外贸企业还需要不断升级现有的信息系统,同时还需要针对产品进行升级,从而帮助企业能够在运行发展中更好地控制成本,最终实现自动化管理;最后,外贸企业还可以适当向外界进行聘请一些专业人才,针对产品线的投资加大重视,进而提升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的竞争力。
3.有效完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制度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4-0060-04 收稿日期:2007-12-28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按预先承诺逐步开放国家服务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为国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自今年12月11日起,以中国银行业为标志的金融业将兑现全部“人世”开放承诺,长期处于政策庇护下的国内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巨头的激烈交锋迫在眉睫。按照银行业“人世”承诺底限,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允许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办理异地业务。毫无疑问,中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将全方位展开。
我国金融服务自由化、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趋势。本文在对我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进行时序分析的基础上,与美国的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明晰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以及国际竞争力,探讨我国目前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与国外同行一较高下。
一、我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时序分析
首先,用净出口比率对我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进行历年来的时序比较,分析其在1997~2006年问的发展情况。净出口比率(ratio of net export,RNX)是一国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该类商品或服务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率。(程大中,2006)计算公式为:
其中,Xij为j国商品或服务i的出口;Mij为j国商品或服务i的进口。
RNX取值区间为[-1,1],其值的大小与该商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成正比。当取值为1或-1时,分别显示出比较优势(只有出口)或比较劣势(只有进口);当取值为0时,显示中性优势。
根据1997~2006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计算出十年间我国服务贸易整体和金融服务的RNX指数,如表1。
表1反映出我国金融服务服务贸易几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首先,金融服务虽然是我国新兴的服务贸易项目,但远非我国的优势出口项目。表1显示,从整体来看,我国的服务贸易整体相对处于比较劣势,国际竞争力较弱,但RNX指数保持在[0,-0.1]之间,较为平稳。而金融服务的RNX指数不仅波动要大得多,且远低于服务业整体水平。其原因就在于我国服务贸易一直以劳动、资源密集型的项目为主,如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等,直到今天,这种格局仍然保持。且这些项目占的比重较大,历年份额也相对稳定,因此保持了服务业整体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平稳。换句话说,金融服务在我国服务贸易项目中是不具备竞争力优势的。
其次,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变化波动较大。2001年以前其RNX指数提升得非常快,1998年以前金融产品几乎都倚赖进口,2001即变为比较优势(RNX>0),2002年快速下降,继而缓慢回升。但2002年之后直到2006年均为比较劣势(RNX<0)。之前反映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发展如此快速是不正常的,金融服务在2001年以前的比较优势主要靠国家垄断获得。随着我国2001年加入WTO,国家逐年对该行业的保护程度降低,其竞争力在2002年迅速下降。之后国内金融业逐步调整,积极与国际接轨,尽管仍处于比较劣势,但国际贸易竞争力在逐步增强。遗憾的是,目前金融业五年的“过渡期”已过,金融服务国际贸易仍处于竞争劣势。金融行业是典型的高附加值的服务领域,国际竞争力如此之低是非常不利的。在未来几年与国外同行在同一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我国金融业能否进一步加快提升自我的步伐,扭转当前的比较劣势,仍是一个令人堪忧的问题。
二、中美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美国是世界上金融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金融服务业最为开放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纵向比较我国与美国金融服务贸易RNX 指数,如表2所示:
从整体上看,2004~2006年间我国在服务贸易整体和金融服务贸易领域都落后于美国。但相对而言,中国在服务贸易整体上与美国的差距要小于金融服务。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服务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项目很多是美国并不占据贸易优势的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业,而美国在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的金融服务上占据强大的技术优势。美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已经处于一个比较成熟和稳定的程度上。相比之下,我国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波动剧烈,竞争力非常低。此时,若是毫无保护地完全放开中国金融业,无疑会极大威胁到中国金融的安全。
要保证我国金融服务逐步实现强大的国际贸易竞争力,需要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共同努力。宏观上,需要科学控制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进程,保证金融服务发展需要的开放与保护均衡的大环境。我国金融服务的“过渡期”已过,而前文的分析也显示,我国的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发展步伐并不足以与国外成熟的国际金融巨头相抗衡。因此,要在全面放开市场的前提下提升本国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必须掌握一个“度”:既需要放开金融市场,促进国际交流与贸易,同时又必须适度保护好本国的金融安全。微观上,必须全面结合信息技术,增强金融部门的业务创新能力,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我国的金融业必须借鉴先进国家在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加紧提升本国金融服务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捍卫我
国的金融安全。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对比我国与美国的情况:
(一)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进程
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经历过由高度自由化和无序化状态时期到对金融服务贸易趋于管制的过程(刘辉煌,2000)。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和业务活动几乎没有限制性措施和制度。外资银行大规模涌入美国市场。由于外资银行不受联邦金融管理法规的管理和限制,可在美享受单边优惠待遇,削弱了美国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外资银行的金融活动不受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不利于美联储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和控制,对美国经济和金融的安全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行管制。但即便如此,美国仍是世界上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也是金融服务谈判中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承诺水平最高的国家。因此,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并不是完全开放和完全自由化的,它同样存在一定的限制。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国有银行在金融中占据高度垄断的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国有银行资产质量较差,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尽管2002年以后一直处于发展状态,但发展速度仍然赶不上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若我国一味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选择高度的自由化模式,对并不成熟的国内金融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对我国而言,选择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进程应参考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内金融业的实情,开放与保护并行,创造出一条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自由化路径。
(二)依托信息技术的金融贸易创新
美国近年来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金融监管制度以及分支行网络式的银行制度,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的分业经营发展到混业经营。美国银行业早期也是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如今已经形成的新银行制度以高科技为支撑,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在金融自由化、证券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极具收益力和竞争力。在现代科技支持下,美国金融服务的手段不断现代化,全面依托技术密集型的信息技术作为经营和管理手段,不断进行金融贸易创新。例如专门服务于企业全球化扩张的跨境支付、外汇保值和增值、风险控制等新型业务,电子银行、网络银行以及综合金融服务等。
相比之下,我国金融创新基础薄弱,创新动力不足,金融服务贸易技术含量不高,难以满足国外企业和社会对金融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由我国金融业长期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导致的。一方面我国金融品种还停留在存贷及汇率结算业务上,金融衍生产品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而美国已达到金融超市的阶段;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科技含量不高,致使金融业整体效率多年都停滞不前。
三、结论与启示
综合时序比较和国际比较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尽如人意。金融服务贸易在国家对其垄断保护逐步撤销之后,所受影响颇深,虽在改进过程当中。但调整步伐不够及时,致使至今仍处于比较劣势。从国际比较结果也可以印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历经多年的发展后,与发达国家仍相去甚远。
大量跨国金融机构的进入,会让我国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加之国内消费结构转换和一、二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效应通常表现在水平较高的服务领域,因此这更多可能地会成为国外金融机构在我国扩张的机遇。结合前文的分析,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必须注意:
(一)宏观上,我国金融服务市场放开的路径一定要与经济与金融的发展阶段相协调
中国金融市场的放开是必由之路,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竞争中成长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放开必须要充分考虑本国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及经济和金融承受能力,掌握好“速度”和“程度”,坚持渐进和有所限制的原则。决不可一蹴而就,更不能全面开放。
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必将导致大量的外资银行和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使国内金融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外国资本、尤其是外国短期资本的巨大冲击。能否经受住激烈竞争和冲击,捍卫本国金融安全,主要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实力。因此,必须根据本国的经济和金融的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来选择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路径。我国情对我国而言,比较理想的路径是从严到宽,从高度限制到适度自由化的步骤。我国现阶段总体经济和金融实力较为弱小,金融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低,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手段严重滞后,缺乏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所以一开始对外资金融机构应该实行严格的控制,目的是为了在金融市场开放中,保持对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国资本、尤其是国外短期资本的适度控制,以保护本国金融业,维护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减少金融开放对本国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冲击。待国内金融业竞争力稳步提高后,再放松管制。
(二)微观上,我国金融服务业必须加快发展步伐,综合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
篇5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18-03
一、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
1.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状况。2001―2007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如表1所示。
从差额上来看,上海的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6年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最大,将近43.28百万美元,但主要是因为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的大幅度增加。2001年到2003年逆差呈逐步增加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因为出口量太少。2004年开始,逆差回落至12.084百万美元。之后,从2004到2005年逆差又开始逐步上升。直到2007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出现了首次顺差,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和楼市、股市的快速上涨。由此可看出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从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额上看,进口贸易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加入WTO使得上海市金融市场的开放度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使得进口贸易额有大幅度增加。从2001年的22.0446百万美元到2003年的45.3359百万美元,上升幅度超过一倍,而在2004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在2005年又以1.2倍的速度大幅增长。之后直至2007年均呈现逐步增长的状态,因此进口额总体的趋势还是上升的。
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来看,波动要比进口贸易更大一些。尤其在2007年,依托经济快速增长和楼市、股市的快速上涨,增长到了240百万美元,并且出口额首次超过进口额。在2001年到2003年进口额不稳定但是规模整体偏小。从2004年到2007年快速增长。增长的速率分别为1.7、0.5、2.5,因此总体看来近期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还是呈增长的趋势。
2.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状况。从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业务内容来看,不管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还是出口,保险服务贸易都处于绝对地位。从2000年以来,绝大部分年份内上海保险服务进出口在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中占到84%之上。进出口两者相比,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又更倚重于保险业。从2000年至2006年间上海保险业出口占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高于全国的比重,相反,保险业进口的比重则低于全国水平。
从2006年开始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结构开始逐步多元化。在2005年之前,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90%以上都是保险业贸易。上海保险业贸易出口占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保险业贸易的出口比重,从2006年开始,上海保险业贸易进出口在整个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下降,除保险业贸易以外的所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开始上升。2007和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出口结构情况如图1所示。
2007年和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中保险业贸易比重已经降至70%和77.55%,低于全国水平,相应地所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则上升至30%和22.45%。
在进口中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2008年,上海保险业服务进口占上海金融贸易进口的比重只有78.44%,远远低于同时期全国95.75%的比重。上海所有银行及其它除保险业以外的金融业服务进口的比重则上升至21.56%,是全国同类金融服务进口的比重的5倍之多。
3.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地区分布。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地理密集度高,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是金融业服务项目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已连续两年成为金融服务出口地区的前三甲。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分布如图2所示。
2008年,上海对日本金融服务出口1.2亿美元,占比54.5%。对美国金融服务出口7193.31万美元,占比32.72%。在上海金融业进口方面,美国、中国香港和德国位列前三甲。其中美国占比达到了40.93%。
而在金融服务业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保险业贸易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香港、美国、英国。2008年上海市保险业贸易的出口地区分布如图3所示。
2008年,在上海保险业出口中,香港地区占比46.35%,美国排名第二,占比32.14%,两者共占到78.49%。
2008年上海市保险业贸易进口地区分布如图4所示。
在上海保险业进口中,中国香港、美国和英国继续占据前三甲的位置,其中,中国香港、美国、英国的占比分别为37.86%、18.78%和10.72%,三者共占到67.36%。
二、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1.香港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状况。2001年―2008年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如表2所示。
香港金融服务出口额由2001年的347.9亿港元上升至2008年的986.3亿港元,年均增长10.5%,比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速高8.6个百分点;占所有服务出口额的比重由10.9%逐步上升至13.7%,提高了2.8个百分点。金融服务进口额由69.7亿港元上升至258.0亿港元,年均增长11.4%,比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速高9.5个百分点;占所有服务进口额的比重由3.6%逐步上升至7.2%,提高了3.6个百分点。
2.香港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状况。金融中介服务贸易在香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比重。金融中介服务包括:中央银行服务、存款服务、授信服务及财务租赁服务;股票经纪服务、商品经纪服务、股票交易程序及结算服务;投资组合管理服务、信托服务、保管服务、财务顾问服务、外币兑换服务、金融市场营运服务,以及其他金融中介的支持服务。从香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业务内容来看,不管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还是出口,金融中介服务贸易都处于绝对地位。
从服务种类看,金融中介服务一直以来占据着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出口贸易方面,2001―2007年香港金融中介服务占金融服务出口的比重由98.2%提高到99.0%;其他金融服务出口额占比很小,而且呈下降趋势,由1.8%降至1%。而在进口贸易方面,2001―2007年香港金融中介服务进口额占金融服务进口的比重保持在99.8%以上;其它金融服务进口额占比非常小,不足0.2%。
3.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地区分布。随着以来,尤其是CEPA的签署,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地区也发生了变化,内地成为了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最大输入和输出地。美国居第二位。
如相关数据显示:在香港金融服务出口中,出口到内地的贸易额所占比重比较稳定。在2003年达到最大,之后开始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因为内地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内地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量减少。但是从2001年以来稳居各出口地的首位。出口到美国的贸易额占比次之,由2001年的15.7%下降至2007年的14.7%。2007年出口到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的贸易额占比分别排第三至第五位,2001―2007年的平均比重分别为6.6%、7.62%、6.74%。
在香港金融服务进口中,由内地进口的贸易额所占比重由1997 年的31.0%逐步下降至2007年的26.7%,但稳居各进口地的首位。由美国进口的贸易额占比次之,平均比重为15.31%。2007年由日本、英国、新加坡进口的贸易额占比分别居第三至第五位,2001―2007年的平均比重分别为7.97%、7.08%和4.14%。
三、沪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比分析
从上面沪港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比可以看出,上海市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更深入分析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在世界市场中准确定位,下面将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三个指标,对上海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该种产品或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是这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这种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MSij―i国j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Xwj―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
根据公式(1)算出沪港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如表3所示。
从表3可见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很低,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更是有很大的差距,2001到2003年上海市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有波动,但是从2004年以后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状态,与香港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是总体上来看,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有待有质的飞跃。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式中,Xij―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国家j的出口值;Xiw―世界产品i的出口值;Xtw―世界总出口值。
具体来讲,RCAij值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如果RCAij≥1,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1.25≤RCAij≤2.5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果RCAij≥2.5,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如果RCAij≤1,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没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0.8≤RCA
式中:RCASij―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RCASij―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指标在[-1,1]之间取值,RCASij>0表明j国i部门具有比较优势,而RCASij≤0 则表明j国i部门不具有比较优势。由于RCASij是对RCAij 进行的单调变换,类似于对RCAij取对数,因此,不影响指标性质及对一国特定服务部门比较优势状况的判断。相反,其改进还趋利避短,对称性更有利于比较分析各类服务部门在绝对比较优势和绝对比较劣势程度上的差别。因而,RCAS指数成为实际中广泛使用的指标。本章也采用了RCAS作为指标。根据公式(2)和公式(3)计算出沪港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如表4所示。
比较金融服务贸易RCAS值(见表4),上海对香港的劣势明显,2001年至2007年,两地年平均值分别为-0.9160和0.1898,上海的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均值与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均值存在1.1057的较大劣势差距值。从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上海金融服务贸易的RCAS值基本稳定,近年来仅有微幅改善,但是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差距值逐年减少。2001年,上海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差距值为1.1842,2007年缩小至1.0770。
3.贸易竞争指数分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计算只考虑了出口的问题,并没有考虑进口对整个金融服务贸易部门比较优势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又选取了贸易竞争指数(TC),作为补充。贸易竞争指数(TC)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它剔除了各经济体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解决了各经济体规模不同而不可比的问题,是衡量某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的主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Cij―i国家或地区第j种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Xij―i国家或地区第j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
Mij―i国家或地区第j种产品或服务的进口额。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到1)。如果TC指数接近O,说明这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如TC>O,说明比较优势较强,而且越接近1,行业竞争力越强;如果TC=l,则表明该国或地区这种产品或服务只有出口;如果TC
从表5可见,在2007年以前上海市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说明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较弱。而只在2007年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指数才为正数。相反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很平稳,平均值在0.63,显示出很强的比较优势。
四、提升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建立和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外包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利用其外部专业化资源,已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并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的一种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金融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某一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业务外包给第三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使专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等特性成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商业措施,为了有效地提高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解决上海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上海要从战略的高度发展金融BPO,只有形成金融BPO基地,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易成本,这是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这一点处于竞争劣势的上海而言,特别的重要。
2.提升上海金融服务的营销水平。一是要进一步明确面向国际市场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定位,根据不同市场推出更贴近客户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采取集中营销策略,以特色服务取胜。二是要以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与地区为突破口,重点拓展与上海有密切经贸联系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贸易关系。深化上海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合作。三是要积极寻找金融营销与互联网营销的契合点。现如今互联网营销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话题,而金融行业也逐渐开始涉足在互联网上寻求品牌和业务营销的新方式。到目前为止也初有成效。
3.推进上海金融服务消费需求的结构升级。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是在一国金融服务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信息社会,消费需求的导向效应更加强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对一般商品消费的比重往往较低,而对高档商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较高。而在我国,随着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尽管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50%以下,但中国居民对金融服务的消费需求不是十分强劲,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偏低。任何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往往都以合理、高级的国内社会消费需求结构为基础,如果上海居民消费是以商品消费为主,而金融服务消费比重过低,或金融服务消费的层次过低,那么上海的金融服务贸易根本不可能形成竞争优势。世界上各个金融服务贸易强国及地区,比如说香港的服务产业是首先香港地区形成竞争优势,然后才逐步走向世界的。因此,上海应依托大的市场需求,努力引导居民优化消费需求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消费的比重,为形成上海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加强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支持和管理。第一,政府要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拓展金融市场广度,争取把上海建成全国票据集中交换的中心;促进债券市场加快发展;加大期货市场发展力度,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探索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在CEPA框架下,积极探索上海与香港的证券产品合作;积极发展上海再保险市场,大力发展中资和中外合资的再保险公司,吸引境内外著名再保险公司入驻或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培育再保险经纪人,探索发展离岸再保险业务的有效途径。第二,政府要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积极推进地方国有控股金融企业改革和重组;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研究制定促进私人银行、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积极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支持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支持机构投资者扩大金融市场投资业务,率先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
参考文献:
1.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第一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董瑾.国际贸易学[M].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蒋小浪,陆骏,魏惠.我国加入WTO以来上海市对外贸易发展的态势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J],2008(2)
4.黄桂良.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区域金融[J],2009(8―10)
5.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M].第三版.中国工业经济出版社,2002
6.Porter,Michael.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New York,Free Press,1991:15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3
8.Ingo Walter.Global Competition in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 Structure Trade Liberalization.Cambridge: Ballinger Publishing ,1998:24
9.顾宝炎,许秋菊.香港服务贸易的演进[J].国际经贸探索,2007(24)
10.香港、新加坡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及对上海发展启示[J].战略管理,2005(25)
篇6
(三)贸易保护主义加大了国际贸易难度国际贸易与金融危机有着微妙的关系,金融危机的传播是通过国际贸易这一渠道来实现的,同时金融危机的扩散有队国际贸易造成进一步的影响。各国为了实现自我保护,相继推出了贸易保护主义,这就造成金融危机的恶性循环,对各国贸易带来十分长远的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远去,各国经济走向复苏,然而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内部需求疲软、国际市场萎靡,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出口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此外,许多西方国家为了实现自我保护,抑制我国出口贸易,针对我国设置了诸如技术堡垒、绿色堡垒等贸易堡垒,导致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困难与阻碍。
二、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金融危机的远去使得我国国际贸易环境发生了一定改变,并且调整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内在形势,目前,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介绍如下:
(一)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资源开发的限制保护以及土地价格的上升等必然会增加贸易成本,为了保证我国出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内许多企业开始转型,以往的劳动密集型被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代替。站在劳动成本的角度来看,我国劳动成本有所提高,低价格、高技术的社会基层劳动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少,进而导致许多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出现“用工荒”。此外,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人才,使产业转型升级得到充分的保障。如此就必然会改变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以往依靠低成本来获取的优势不复存在,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成为了获取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出口方式也由粗放型出口转变为集约型出口。
(二)国内消费得以大力推动,扩大内需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对外贸易企业难以面对越来越残酷的国际市场环境而倒下,为了保证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积极的引导与帮助,并使国内消费得以大力推动,强调扩大内需,弱化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加强资源对内和对外分配的协调,为我国对外贸易行业抵御国际市场萎靡产生的巨大压力提供了强有了的保护。
(三)我国贸易出现持续的顺差现象一直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都是处于顺差位置,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的进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进出口主体格局与贸易方式,基本所有年份都出现了顺差现象。这使得我国与贸易国的矛盾被激化,它们针对此会采取相应的保护贸易保护措施来实现贸易保护,例如反倾销、反补贴等等,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工作难以开展。以美国为例,作为我国的第一贸易国,受到巨额贸易顺差的影响,美国一直以来都针对人民币升值采取了一系列打击措施。同时我国以往产品出口的优势在于原材料低廉、劳动力成本低,然而这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无法实现。巨大的顺差额对于对于未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才是最重要且最危险繁的,这种生产贸易方式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相符。所以,我国国际贸易由于持续的贸易顺差的影响而一直受到各国的压迫与阻碍,对内效率也十分低下。
(四)进口持续扩大今年我国人均GDP预计达到了甚至超过5000美元,这一阶段体现出了消费者结构的升级。所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档次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高端市场得到了持续的开发。然而国内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知名品牌很少,这一特点在高端产品方面尤为突出,因此这就导致我国市场被各类国外品牌所抢占。加上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国外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本国消费者购买力被加强,继而使进口的数量与质量的快速增加得以促进。
三、金融危机后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一)提高引进质量与效益应正确认识技术引进的重要性,技术引进具有一定的难度,企业必须实现技术引进与创新促进体系的建立,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使企业国际竞争力得以提高,确保我国国际贸易在技术方面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在技术引进之后,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创新予以高度重视,应针对引进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并结合企业自身技术特点,进行模仿制造,并将地区、产业特色与文化融入其中,使外来技术本土化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进而使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性得以弱化。其次,当技术积累达到某一高度时,就要针对此进行改良与创新,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使我国对外贸易企业能够在外来的国际贸易中立足。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我国技术贸易进入良性循环。应强化企业的知识产管理与保护。首先,应针对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吸收与创新予以大力支持,并申请国内外专利;其次,政府应为企业提供积极的帮助与引导,使其知识产权保护得以加强,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制度的运用能力与水平,建立起自我保护意识。此外,对于对外贸易企业与跨国公司或技术先进的国外企业合作应予以鼓励与支持,引导其实现战略联盟关系的建立,在跨国公司主导的技术研发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学习,并以此进行引进与消化创新。最后对于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予以大力支持,引导其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开发。
(三)对企业出口行为加以规范,维护市场秩序一直以来,我国进出口领域经营的秩序就存在混乱的问题,对外贸易企业与自营出口企业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为了获得市场优势,夺得出口市场,就在产品价格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两方在出口价格上的竞争使得出口价格越来越低。再加上我国不重视品牌建设,产品的知名度并不高,这就必然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低于其他国家,进而为其他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行为提供了借口。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维护市场秩序,对外贸易企业就必须针对混乱无序的价格战争进行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调整竞争方式,避免企业自身与行业的竞争力被消耗,是整个行业的保护力度削弱。
(四)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对于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这是由于许多对外贸易企业还无法适应这一战略的需求。因此,对外贸易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与科学性的市场开发战略与实施计划,做到因地制宜。具体应针对美、欧、日以外的市场进行开发,将我国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对东欧、拉美等具有潜力的市场进行大力开发,应采用正确的方法,通过多种经济交往形式,实现综合性开发。其次,还要加强传统市场的开发,通过进出口贸易渠道进入这些市场的深层次营销网络,对新产品、新品种进行持续的开发,确保产品出口适应市场的需求。
(五)提高产品技术标准,实现贸易堡垒的跨越上文提到,世界各国针对我国对外贸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例如设置技术堡垒、环保堡垒等贸易堡垒。因此,我们就必须提高产品技术标准,使产品的技术含量与质量得以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加大对科学技术的研发,使技术水平得以提升,同时还要对市场行为加以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同时我们还应培养环保意识,针对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堡垒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予以抵制。对外贸易企业应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对其展开深入调查,使“环保例外权”滥用的情况得以有效遏制,对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不正当的绿色贸易堡垒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与抵制。
篇7
二、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意义分析
1.国际收支与国际贸易
国际金融的国际收支分支下经常项目中的货物与服务,对应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分支下的货品和服务交易。说是对应,但二者并不相同,现通过下表对我国近五年贸易数据进行举证分析。
可以看到,两组数据中服务的差额相同,但经常项目货物差额与进出口差额存在差距,或此低彼高,或此高彼低。原因在于二者的统计主体不同。进出口数据由海关总署统计并公布,而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外汇管理局统计并公布。二者统计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我们所说的作为一个“顺差大国”,“经常项目顺差”与“海关进出口顺差”不能混为一谈。
2.国际汇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汇兑的度量主要依据外汇汇率。下图为近十年我国外汇汇率与进出口差额变化。
以4种汇率为自变量,进出口差额为因变量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碎石图后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而其他主成分的特征值小于1,可以认为前两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的元件矩阵后可知,第一个因子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关系最为紧密,第二个因子与人民币对日元汇率反向贴合度较高。这说明汇率变动可以影响贸易差额,但我国对不同国家的汇率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也不同,既有单独影响,又有共同作用。
3.国际结算对国际贸易的意义
国际贸易产生交易,催生了国际结算。国际结算只是国际贸易里收款的一个环节。
在国际贸易业务中,一笔货款结算可以只使用一种结算方式,也可根据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结算方式结合使用。交易方式不同,其对于进口商和出口商的意义不同,二者贸易倾向亦不同。在开展对外贸易业务时,选择哪一种结合形式应酌情而定。
4.国际信用对国际贸易的作用
商业信用放宽,进口商资金周转压力小,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产品或服务营销,进而国内需求上升,国际贸易额增加。
银行承兑贴现出口商向进口商签发的汇票等信用工具的发展,能够促进银行信用多样化,结算方式多元化,极大地提升国际贸易的便利程度。
5.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
在现行的被称作“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传统的“贸易-投资”线性次序被彻底打破,贸易壁垒痛点减少,要素成本差异凸显。换言之,资本密集度高的国家投资主动性强,灵活度高,对于传统线性理论框架颠覆性大,国际贸易活力高涨;而资本密集度低,劳动等低附加值生产要素密集度高的国家投资主动性弱,拘泥于传统理论框架,贸易活力相对不足。
6.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
金本位制度为国际贸易体系提供了价值稳定的黄金和与黄金完全可兑换的英镑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资产,促进了国际自由贸易的空前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又否定了金本位制对二者无限增长的要求。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70年代,不断扩大的国际贸易又加速其瓦解,形成了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的牙买加体系。可以说,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贸易是在相互促进,相互完善中逐步发展的。
三、结论
1.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的货币基础与数字表征
(1)国际收支是国际贸易额度的权威表现。
(2)外汇汇率单因子或双因子交互对国际贸易额度产生影响。
(3)国际结算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贸易额度。
(4)国际信用是促进国际贸易的手段,是支持跨国公司发展和生产国际化的因素。
(5)国际投资的规模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活力。
(6)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是国际贸易良好运行的环境保障。
2.国际贸易是国际金融的实质反映与实践支持
(1)国际贸易内容是决定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重要因素。
篇8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房地产、土地价格、工商企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一般认为本次金融危机浮现于2007年下半年,此次金融危机始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而演化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自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就是信贷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房价停止上涨或下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本来就比较差,或是缺乏足够的收入证明,或是还存在其他的负债,因此,还不起房贷、或违约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金融风暴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是全球股市大跌,银行业负债、倒闭,纸币贬值,价值缩水,随后是企业倒闭,大量裁员。无论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是后来的迪拜危机,今天的希腊危机、欧洲债务危机,追根溯源其实都是“债务危机”。在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债务危机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的“震源”所在。
目前这场危机已成为欧元区成立以来,欧元和欧元经济体面临的一场最大挑战。但是更大的危险正在逼近,除了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些国家都赤字高企,约占各自GDP的10%,这些国家都存在信贷飞涨、杠杆率过高、房地产泡沫等问题。
2 危机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7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在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下,出口增速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则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进口与出口增速的差距较上年缩小。但因出口增长依然快于进口,加之以往进出口基数差距较大,2006年外贸顺差依然创下1774.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74%。
2007年,中国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在国家外贸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加快和美国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出口增速从8月份开始逐步回落,由7月份的34.2%回落到12月份的21.7%;第四季度出口增长22.2%,低于前三季度4.9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6.7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特别是第四季度受能源资源产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进口增长明显加快,增速达25.4%,高于前三季度6.3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上升,顺差增长明显放缓。全年顺差2622亿美元,增长47.7%,比上年回落26.3个百分点。特别是下半年顺差增速逐月回落,从6月份的86.7回落到12月份的8%。
3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
3.1 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主导世界经济,但贸易政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维护经济安全为由,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
3.2 从外部需求角度来说,中国出口面临的形势更加恶化
根据以往贸易经验,美国消费下滑1个百分点,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个百分点;如果美国消费下降3个百分点,经济步入衰退,我们对美的出口将会出现明显的下滑。随着美国外部需求的减少,我国出口多年来的高涨势头可能会终结。金融危机引发美国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指数不断下降,失业率上升,消费能力迅速萎缩,据统计,美国2007年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曾经下降到76.1,创下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美国平均失业率达到4.6%,2008年3月达到5.1%,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点。美国是我国的第一出口大国,美国的经济萧条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大幅减少。
4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
4.1 中国出口产业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仍较明显。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4.2 在国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的产品仍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国际市场需求减弱,首先将影响高档产品的需求,而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中低档,大部分产品是日用消费品,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优势相当明显。在消费者收入预期不稳的情况下,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还会增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还是一个机遇。
4.3 出口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不断增强
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20%左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今年以来,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出口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
4.4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几年,中国对巴西、印度等发展中新兴市场的出口持续较快增长,但对这些国家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还不高,进一步开拓市场还有潜力。
5 应对金融危机消极影响的建议措施
5.1 适度降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篇9
一、金融服务和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
金融服务是服务的一种,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对金融服务作了如下定义:金融服务是指由一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包括所有保险和与保险有关的服务及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本文所指的金融服务是指除保险服务外的金融服务。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就是以提供金融服务为目的的国际性商业服务活动,有四种形式:(1)跨境交付,从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金融服务,如一国消费者购买境外外国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2)境外消费,在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如一国银行对外国人的旅行支票进行支付。(3)商业存在,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商业存在提供金融服务,如外国金融机构在东道国投资设立分支机构。(4)自然人存在,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金融服务,如一国从事金融服务的个人到另一成员国提供风险评估和金融咨询等服务。
当前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也是以商业存在和跨境交付为主,其中以商业存在为最主要的形式。这是因为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以及其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的特殊性,使得服务交易通常需要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的直接接触,进行信息完全沟通。此外,与众多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规避东道国的贸易壁垒的动因一样,金融服务贸易以商业存在的形式出现同样可以规避服务贸易壁垒,获得信息优势,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国家某个产业或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该产业或产品出口总额的比率。该指标从一个国家整体的规模和产业整体实力的基础上简洁清楚地反映了该国该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大。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表示i国j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表示i国产j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 表示世界市场上j产品的出口总额。在反映金融服务贸易时,采用某年某国的金融服务出口额和世界整体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来计算。
表1为2003年-2010年各国在金融服务贸易上的进出口额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及金融服务贸易占整个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表1可以看出,从2003-2008年,在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市场上,英国和美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稳居前两位,两者差不多占到国际金融服务的一半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英、美两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超强。就2008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很低,仅占0.11%,而在随后的2009年和2010上半年,状况仍没有明显的改善。
因此,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还很弱,距离日本、印度、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与英美等发达的国家相比,处于很明显的竞争劣势地位。
(二)贸易竞争优势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称为TC指数,指的是一个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指数,它从总体上反映了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情况。计算公式为:
=( - )/( + )
其中, 代表了i国j产品或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 代表i国j产品或产业的出口总额, 代表了i国j产品或产业的进口总额。该指数剔除了各国国内通货膨胀等波动的影响,也排除了各国之间因大小不同使得国际间数据不可比较的影响,因此能更好的反映一国某个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数的理论范围为[-1,1],当其数值接近0时,说明目标对象的比较优势接近于平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目标对象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越接近1,比较优势越大,竞争力一般越强;小于0时,说明目标对象的比较优势较弱,越接近-1,比较优势越小。如果值为-1,则意味着该国该种产品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毫无比较优势可言,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反之,如果值为1,说明该国该种产品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英国和韩国的历年TC指数值保持在0.6以上,均值分别达到了0.66和0.74,说明这两个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一直保持很大的顺差,具有有很强的贸易竞争优势。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金融服务贸易指数均值维持在0.5左右,贸易竞争优势不及英国明显,这和美国的金融服务竞争方式的升级有很大关系。新加坡也一直保持着较大的比较优势。此外,除印度外,其他国家的历年TC指数都为正值,表明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就中国而言,中国的TC指数一直为负值,其中在2003--2005年有所提高,但在2006年迅速下降,为-0.72,表现出极大的比较劣势。直到2010年上半年,改指数开始反弹为正值。根据该指数的经济意义,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近几年来处于贸易竞争劣势,与英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与发展势头良好的韩国、新加坡相比,差距也是越来越大。
三、 制约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金融服务业在我国起步晚,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金融服务业真正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发展时间并不长。大致以1995年作为分界点,1995 年之前是金融服务业恢复形成阶段;1995年后,金融服务业才进入逐渐完善和深化发展时期。目前,我国服务业的优势仍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如旅游业、远洋运输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通讯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服务总量较少且占世界市场份额较小。
(二)金融服务业的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力比较低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缺乏持续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在制度创新能力上,我国的金融服务企业普遍没有意识到战略研究投入的意义。事实上,推动企业创新不仅在于技术方面,更重要的在于战略方面,加大对战略研究的投入是金融服务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金融服务业在战略研究方面还刚刚起步,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建立战略研究机构,战略研究投入更是明显不足。
(三)金融服务业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人才匮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力资源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金融业服务业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要高于其他行业。然而现阶段,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落后,金融专业的教育仍以理论教育为主,导致培养的人才在外语水平、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上很难满足金融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而且,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后,外资企业突破了地域和数量限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用更优厚的待遇吸引国内金融人才,加大了国内金融服务业优秀人才外流的可能性。
(四)金融运行和监管机制不健全
金融全球化的加深导致了只有小型开放经济才可以基本不考虑政策的溢出效应,而大国在制订货币金融政策时,就不能不事先考虑相互间的政策溢出并进行政策协调。发展中国家由于内部金融市场狭小,信息闭塞,金融机构自律和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往往会成为国际资本无序流动的牺牲品。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更是暴露了各国金融运行和监管机制的弊端。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很容易受其影响。
四、提高中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一些大金融企业纷纷破产倒闭,金融服务贸易市场暂时处于疲软。首先,我国金融企业要抓住这一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走出去的速度和规模,大力发展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增强我国金融业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走出去”的具体措施:一是加快收购海外金融企业,扩大当地业务,同时还可以定期派出员工去进行实习和培训;二是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投资参股跨国公司和金融企业。其次,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两个提升为目标:提升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金融服务业占整个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提高金融服务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
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业要应对挑战,就要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以商业化、股份制和现代化的要求,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决策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行长经营负责制和离任审计制。改革产物管理体制,使利益和成绩挂靠,同时还要加快金融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脚步,在开放本国金融市场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国金融机构走出去。重新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银行系统。
(三)加强金融业人才资源建设
首先,应加大人力资源特别是教育的投入,对普通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和知识包装,同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优秀企业的高级人才投入到我国金融业建设中来;其次,改革高校的教育模式,注重对人才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且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用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和有效的激励措施减少我国金融人才的流失。
(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监管水平
首先,政府要推进和完善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其现代化,商业化运作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规范市场准入标准,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超国民待遇”优惠,促进良性竞争,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再次,加强监管力度,强化金融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透明度,加速利率市场化,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规范金融市场。最后,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金融监管模式,并建立以央行为核心,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组成的外部监管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相结合的多方位风险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严启发.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化的思考.国际贸易论坛.2008(01).
[2]王静.中美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竞争力对比及启示.国际经贸探索.2008(04).
[3]李伟,韩立岩.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度的影响金融研究.2008(05).
[4]陈小静,张洁.股改后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国际商务研究.2008(03).
篇10
根据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定义,金融服务是指由一成员方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向另一成员方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保险及与保险有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其中其他金融是指证券业和金融服务信息。金融服务贸易可分为四种模式: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
2001—2010年间,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由3.26亿美元增长到30.5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8.24%,2002年比2001年下降6.6亿美元,除2006年有较小幅度的变动外,其他年份都处于增长趋势。在同一时期,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也由27.88亿美元增加到171.4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2.36%,2009年比2008年下降12.74亿美元主要是保险服务进口额下降所致。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来看,除2009年比2008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都在增长,年均增长率为23.09%,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十年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并且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2010年逆差达到最大,为140.84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需求大于出口需求。从金融服务贸易占我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看,其比重比较低,一直在4.2%—5.6%范围内波动,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行业在进出口规模上虽有所扩大,但在整个服务行业中仍然缺乏自身的竞争力。从金融服务贸易占世界金融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看,其比重在经历了2002年的微小下降后,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此后,2007年又比2006年下降0.4%。2008年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占世界金融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仍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小。
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为了反映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本文选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A)和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三个指标,并选用世界上八个主要经济体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提出,是指一国某一产品或行业的出口在该国出口总额(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与世界上该产品或行业的出口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之比,在金融服务贸易中,用来反映一国金融服务在世界金融服务中的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RCA=(Xij/Xi)/(Xwj/Xw)
公式中,Xij表示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Xi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Xwj表示全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Xw表示全世界的出口总额。如果一国的RCA>2.5,则表明i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1.25≤RCA≤2.5,表明i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0.8≤RCA≤1.25,则认为i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平均一般国际竞争力;RCA
我国2001—2010年的金融服务贸易RCA指数始终小于0.1,2006年在0.05以下,是所有年份中最小的,2010年突破0.09,其他年份都在0.05左右的水平上,这说明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我国的传统弱项,目前仍处于较大比较劣势,基本不具竞争力。美国的RCA指数在2001—2005年连续五年呈稳定上升趋势,2006—2010年在2.15附近波动,说明美国在金融服务贸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英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所以RCA指数比较高,在所选的八国中最大,一直在4.0水平之上,反映了其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法国、日本和韩国2001—2010年的RCA指数均在0.8以下,说明这三个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但仍比我国的RCA指数高。德国只有2002年的RCA指数大于0.8,其他年份平均只有0.5,说明德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也较弱。印度的RCA指数在2003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但由于其服务外包对金融服务贸易发展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使得其RCA值在2008年突破1,并在2010年达到1.226。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已位于全球金融服务出口的前列,具有平均一般国际竞争力,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与印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CA)是由沃尔拉斯(Vollratlh)等于1988年提出的,是指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某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从而得到该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CA=RCA-(Mij/Mi)(Mwj/Mw)
公式中,RCA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Mij表示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Mi表示i国的进口总额,Mwj表示全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总额,Mw表示全世界的进口总额。CA>0,说明i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比较优势;CA
我国2001—2010年的金融服务贸易CA指数始终小于0,2003—2006年随着保险服务进口的增加,CA指数不断减小,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也不断减弱,2007年保险服务出口又有明显增长,使得CA指数由-0.543增大到-0.445,平均CA指数为-0.5,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出口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美国的CA指数从2001—2005年不断增大,2005年达到0.969的最高水平后又逐年下降,2010年恢复到0.507的水平,平均CA指数为0.6,这说明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英国的平均CA指数高达3.9,这说明英国不管是在金融服务出口还是在进口方面都显示出了最强劲的竞争力。法国、日本和韩国2001—2010年金融服务贸易的CA指数都在0上下较小幅度内变动,可认为这三个国家具有中性的国际竞争力。德国的CA指数2002年最高,为0.542,2004和2005年的CA指数为负,其他年份在0.15左右,可认为德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中性国际竞争力。印度2001年的金融服务进口远大于出口,这使印度2001年的CA指数只有-1.746,随后在2004年有较小幅度变动后逐渐增大,2008年CA指数为-0.002,印度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明显好转,而我国还处于劣势状态,在短期内不易扭转。
(三)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et Expor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NRCA)是由巴拉萨(Balassa)于1989年提出的一个改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用一国某一产品或行业的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与该国该产品或行业的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例之差表示该产品或行业的贸易竞争优势。其计算公式为:
NRCA=(Xij/Xi)-(Mij/Mi)
公式中,Xij表示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Xi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Mij表示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Mi表示i国的进口总额。NRCA>0,说明i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竞争优势;NRCA
我国2001—2010年的NRCA指数在-0.01上下波动,波动幅度很小,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竞争劣势,在国际市场上只有很弱的竞争力。美国的NRCA指数都大于0,平均为0.012,英国的平均NRCA指数为0.075,是美国的6.25倍,可见其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法国的NRCA指数都小于0,日本的NRCA指数除2005年是正数外,其余年份也小于0,而韩国的NRCA指数在2002年略有下降后呈现稳定上升趋势,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又有所降低,但整体上较法国和日本具有竞争力。印度的NRCA指数在波动中增长,2007年大于0,可见印度的金融服务贸易有了较大发展,竞争力有所提高。
(四)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判定
利用以上三个指标的计算分析得出,我国的金融服务出口不具有比较优势,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竞争劣势,国际竞争力很弱。其中利用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CA)计算的我国2001—2010年CA指数值最小,且在-0.6—0.4内波动,而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计算的我国2001—2010年RCA指数值都大于0,并从2006年以后有缓慢增大的趋势,可认为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一定好转,但当把出口优势考虑在内时,就没有这样的规律,即CA指数的值是波动的。利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计算的我国2001—2010年的NRCA指数值最平稳,但都小于0,这说明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相对于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总额比较小,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得到较大提升。
三、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升对策
(一)加大金融机构资本投入,规范金融市场
通过政府的政策性倾斜,增加对金融和保险服务行业的财政拨款,改善金融企业的软硬件设施,提高金融机构的贸易实力,优化金融市场的外部环境。提高资本市场交易的透明度,规范市场投资行为,通过吸引优质外资,提高国内金融和保险机构的盈利能力,扩大自身资产规模,在立足本国市场的同时,逐步对外开放资本账户,真正实现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打破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通过培养多元化的金融企业,像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促使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减少对国家的依赖,从而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抓住机遇,提升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营销力
在全球金融服务贸易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下,我国应抓住机遇,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增强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发展人民币离岸存款业务,努力推进中资银行向海外扩张市场,获取新的客户资源,同时注重提升金融服务贸易的营销能力,采取差异性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客户为本,针对不同的市场推出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完善营销渠道,加强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合作,优化海外市场的金融产品组合。
(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金融产品创新
学习和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制度、方法、技术、人才和管理。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增加研发投资,加强国内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高技术、高知识、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电子金融,推动金融服务信息化发展,拓展金融服务的范围,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提升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形象和金融服务水平。
(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
通过建立和完善专业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和职工培训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优化我国的金融人才资源结构,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一方面要重视学校教育,鼓励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借助海外机构地处金融中心的优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工培训基地,培养复合型的金融人才;另一方面要学习先进国家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引进先进的激励机制,吸引国际优秀的金融人才,防止我国金融人才的流失。
(五)加强金融体制的改革力度,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尽快建立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和金融企业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协同监管,利用市场约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保障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安全发展。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加强我国金融业防范风险的意识,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①秦嗣毅,杨浩.金砖四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68—69
②陈慧. 全球金融危机下增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对策[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9(6):25—26
③董小麟,朱征兵.论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J]. 岭南学刊,2008(3):44
④韩景华.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9(12):9
篇11
[作者简介]张进(1990-),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持续了五年,但是全球经济状况仍旧低迷,为了保护和快速恢复本国经济,各国都在为提振经济使出“浑身解数”。伴随而来的是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登上了世界经济的舞台。
2013年《世界经济黄皮书》中强调,2012年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贸易争端频繁发生,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此外,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中称, 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为25%,比预期下调了12%,更低于此前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经济增速下滑导致贸易争端加剧,反之贸易保护主义又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复苏。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新特点
第一,保护手段灵活多样。在国际贸易和经济交流中各国都在本国的法律基础上来执行国际条约,当二者发生冲突,就会出现各国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而区域贸易组织利用排他性保护成员国的利益,导致进攻性贸易保护呈上升趋势,利用规则实行贸易保护已成为普遍态势,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不但传统的保护手段像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仍被频繁使用,而且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也花样翻新。
第二,贸易保护波及全球。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只要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那么世界市场就会做出反应,而且随着国内外市场融合的步伐加快,世界市场做出反应的速度也在加快。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快蔓延到全球,每个国家都想从金融危机中挣脱出来,贸易保护主义风潮亦快速波及全世界。
第三,保护领域更为广泛。贸易保护对象范围在此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刺激作用下变得更加广泛,贸易保护主义不但涉及货物、服务贸易层面,而且已经蔓延到了资本和劳动力跨国流动领域。
第四,保护对象国针对性强。美国首先提出制定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奥巴马政府更是出台了“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很多外国商品都被拒之门外,“中国制造”更处在风口浪尖,进入美国市场难度加大。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紧跟美国的步伐,也会出台相应有针对性的贸易保护政策。
第五,保护措施表面合法化。WTO相关政策为各国以“公平贸易”为理由实行贸易保护留下了空间,政策允许成员国采取与WTO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来保护本国利益,而且可以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成员国在这样的政策下就会有恃无恐,披着合法的外衣,采取越来越多的保护措施。
第六,保护形式愈加隐蔽。各国常常以保护就业为理由,在阻挠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出口,采取的措施越来越隐蔽,常打着经济安全、社会责任和保护本国受冲击产业的旗号。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一,贸易保护造成出口国贸易量急剧下降,甚至会引发该国的经济危机,该国的失业人数也就会急剧增加。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受很多因素影响,最关键的是贸易伙伴采取了严厉的贸易保护政策。贸易额下降会产生大量链反应,因为进出口净额是拉动出口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导向型国家一旦陷入贸易危机,该国的经济就会迅速萎缩,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随之大幅上升。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金融危机也会导致很多跨国公司陷入危机,增加了全球的失业人员数量。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世界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统一的大市场,一旦一个国家实施贸易保护政策,那么各国的原料、产品和技术等的流通就会受到阻碍,削弱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进口商就会把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增加的成本转嫁给国内消费者,消费者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此外,不在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还会为受保护产业的生产者提供强制性补贴,而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所得收入根本不能弥补非受保护生产者的损失,就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第三,贸易保护会破坏已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可以无国界地在世界市场自由流动,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而一个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手段,阻碍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自由配置,破坏了已经形成的全球分工格局,打乱了世界经济秩序。
第四,贸易保护会引发全球性的报复性措施。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实施了贸易保护政策,使得其他国家处在不利地位,阻碍其出口。那么该国就会采取类似的报复手段。世界经济就会陷入贸易保护主义的怪圈,各国也深陷相互不信任的困境。
三、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建议
2013年上半年,我国共遭遇18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贸易救济调查事件达40起,同比增长了38%;涉案金额3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6%。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却成为遭受贸易保护措施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欧美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对华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行列,对此我国应积极采取措施。
第一,加强国际间合作,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2009年以来,世贸组织先后了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三份监督报告,为组织成员国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依据。中国作为WTO成员,积极响应,也出台了符合世界贸易规则的重振经济的方案和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倡导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不搞贸易保护主义,不出台“买中国货”条款,在各种国际会议上充分肯定WTO监督贸易保护主义的努力,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第二,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身权益。加快熟悉了解相关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是中国政府及企业的头等大事,特别是进出口企业,遵守并且运用WTO规则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将会对企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一旦出现贸易纠纷,应积极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第三,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出口企业压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增强企业特别是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国先后多次调高了出口退税率。以降低以出口为导向中小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降低因经济危机引发的失业率。
第四,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与扩大内需相结合。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纷纷遭遇到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且金融危机袭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极度萧条,出口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应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做到“内外兼修”。调整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特别要开拓新兴经济体国家市场,它们具备更快地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能力,也具备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同时随着我国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应成为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第五,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运用标准提升和标准创新手段,促进技术创新,是企业应对贸易保护的有效手段。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有效引导和支持下,企业通过主导或者参与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标准,维护自身的利益,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积极推动企业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提高企业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推动相关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技术研发能力还相对落后,许多贸易保护措施都是针对我国出口商品档次不高、技术水平落后设置的,企业应化阻力为动力,加快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加快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梅新育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及其应对[J]国际贸易,2009(3)
[2]薛荣久WTO如何遏制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J]国际贸易,2009(6)
[3]葛丹金融危机下中国如何应对贸易保护主义[J]商业时代,2009(21)
[4]王慧敏隐形贸易保护主义的初步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6)
篇12
对外贸易是把双刃剑,为国家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对国内民族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所以,一方面,大多数国家都会选择自由贸易,并从中获得经济益处;另一方面,许多国家又一定程度地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限制进口政策,其目的在于避免外国商品对本国商品的冲击,增加本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是比较常用的用来限制进口的政策。其中,关税壁垒主要是通过高额进口关税的征收来抵制国外商品的大量进口,而非关税壁垒,则是运用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制等措施来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入。
二、金融危机下贸易壁垒的动态与新特点
新贸易保护主义主要兴起于发达国家,表现出更加隐蔽、更加复杂、范围更加广泛的特点。有时,环保、健康以及安全问题也会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经济上面临的困境使得许多国家选择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保护政策,这些政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通过金融、服务以及贸易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买美国货条款”是美国在第一时间出台的具有明显保护主义性质的条款。紧接着,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断地涌出,同时,受到保护的商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成为了其中的主导。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域化、集团化
在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许多国家组成了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这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了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趋势。与以前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同的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多地采用了区域性的贸易壁垒,而不再以国家壁垒作为主导。因为,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不仅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对外的贸易壁垒有效地抵制组织外竞争对手的入侵行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护经济组织成员国的贸易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已经有174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只有12个岛国从未加入任何区域经济组织。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更加隐蔽化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数量限制和价格规范来进行,透明度比较高,但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则拥有很强的隐蔽性。比如说,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就是经常被大家采用的贸易保护手段。很多国家更是打着保护地球资源、环境绿化、保护国家安全、关注全人类健康等旗帜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借着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施行贸易保护。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次贷危机爆发阶段的初级影响
这个阶段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而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稍小。国外发达经济体虽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迹象,但是经济总体仍然有着小幅度的增长,我国经济却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的势头依然稳健、强劲。由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升值,因此,能有效地抑制进出口贸易。
(二)危机加剧阶段导致的问题
金融危机加剧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尤其实体经济受到很明显的影响,而三大发达经济体也出现了很明显的负增长。我国的出口额受到国外需求大幅下降的影响加速下跌。该阶段,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扩散而导致了一些国家发生货币危机,大多数国家货币贬值,而人民币则大幅升值。这两个原因导致了我国出口贸易负效应叠加,进出口规模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同时外贸盈余也相应降低不少。
(三)经济复苏阶段的情况
截止到目前,全球经济经过不断的刺激和调整,已经逐渐复苏。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进出口规模也开始有了缓慢的上升,但是由于国外经济的增速总体比较慢的原因,导致我国出口增长速度仍然比进口增长速度要低。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效果明显以及欧债危机解决方案的不断出台,相信我国经济增速和贸易收支也会逐渐回升。
四、我国外贸企业的应对之策
(一)针对技术壁垒的对策
1、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解决争端的能力
我国外贸企业应该了解和掌握WTO规则中的一些技术法规、标准以及程序的具体要求,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做为WTO成员国的权利,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援助。同时,根据WTO的相关规定,争取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法规体系和贸易救济体系。有的国家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明显歧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或是双重技术标准,面对这种不公平,我国外贸企业可根据WTO规定,合理地运用法律手段来争取公平、公正、公开的解决方式。
2、重视运用引进技术,增强科技发展水平
技术壁垒最终根源是国家之间在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不断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特别重视技术研发,大力提倡技术创新,从而尽量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跨越技术壁垒。从政府角度,是要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及认证体系,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创造一定的外部条件。提高科技水平的途径有两个,一是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自身水平。对企业来说,必须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同时也可以通过政府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把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到研发当中,尽快实现贸易结构的升级。
(二)针对绿色壁垒的应对策略
1、不断提高产品环保意识
尽管绿色壁垒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协调环境问题和经济贸易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从总体上来讲,绿色壁垒以保护环境为目的是合情合理的。事实上,中国人的环保意识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中国企业要冲破绿色壁垒,必须要从根本上理解和重视环保的意义。必须意识到只有做好环保才能使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因为短期的某些利益而忽视这个方面。要相信较高的环境标准能有效地保护国家的资源,也更有利于资源合理开发,使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力争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注重环保。
2、加强与产业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
企业申请绿色认证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在积极向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靠拢的过程中,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绿色环保意识,并且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效益。加强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竞争力,帮助企业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而且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现象屡现并显现出全球化趋势,给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我们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坚持维护公平、合理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则要及时根据国际经济的总体形势做出应对,适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乃至总体经济能够得到健康、稳定、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芬. 我国国际贸易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 环境保护,2004(04)
②张远宁. 新时期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具体对策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0(19)
③刘志红. 中小企业发展与绿色贸易壁垒[J]. 延边党校学报,2007(02)
篇13
经常项下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相对最高,跨境贸易人民币支付结算比例大幅提升。2009年-2012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分别为36亿元、5063亿元、2.08万亿元和2.94万亿元,近三年平均增速达140%。货物贸易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在同期海关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由过去的不足1%大幅提高至10%以上。
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业协会(SWIFT)统计,人民币在世界主要贸易融资货币中排名前三位,在全球主要支付货币中的排名也已上升至第13位。
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迅速扩大。从地域覆盖上看,已经由最初的高度集中于香港转向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延伸。2012年,香港地区发生的人民币实际收付结算量占比约为55.7%,较2011年末进一步下降5.9个百分点;与中国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的境外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扩大至206个,比2010年末增加114个,全球覆盖范围达90%左右。从产品覆盖上看,从最初的跨境贸易结算逐步拓展至存款、贷款、担保、清算、资金交易、理财、现金管理、债券承销等各类银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产品门类更加齐全,品种更为丰富。
离岸人民币中心渐次成形,“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路线清晰。截至2012年末,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6000亿元,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3054亿元,成为成熟度最高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继香港之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也开始出现人民币聚集:新加坡凭借其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的地位加快建设海外人民币交易市场,人民币资金沉淀超过600亿元;台湾地区与大陆签署《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并分别指定清算行后,依托与大陆密切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人民币存款突破500亿元,并已推出“宝岛债”;在欧洲,伦敦组建“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专家顾问组”,力推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目前人民币存款超过143亿元、日均人民币即期外汇交易17亿美元、发行人民币债券/CD近60亿元;卢森堡也已启动欧盟区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的建设工作。人民币正沿着“从亚太经欧洲到全球”的路线图稳步实现走出去。 亟待纵深发展
人民币通过跨境贸易渠道流出,在境外形成初具规模的资金沉淀,带动了资金交易、理财、发债等其他相关产品的发展,形成多元化业务格局,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推进的空间正逐步打开,目前主要有四个方面亟待推进:
一是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待稳步推进。人民币发展到大规模跨境使用时,必然会出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诉求。目前资本项下直接投资领域已经全部放开,间接投资领域,境外三类机构及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可在一定额度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未来应继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适应跨境人民币业务多元化的格局。
二是与人民币跨境流出取得的成效相比,人民币海外流转的进展相对滞后,人民币国际化有待实现从“跨境循环”到“海外循环”的跃升。从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广度来看,目前多数人民币收付发生在中国内地与境外之间,还只是一种双向流动,尚未形成境外第三方之间的大规模收付流转。前期的相关政策、市场热点和阶段性进展也多体现在“跨境循环”领域,“海外循环”发展相对滞后。从使用深度来看,人民币全球流转的链条还不够长,主要集中在贸易结算环节,人民币在境外使用可能涉及的信贷、投资、交易、避险等等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和欠缺,“海外循环”尚不充分。
造成“海外循环”滞后于“跨境循环”的深层次原因是金融市场的配套支持没有同步跟上,在岸、离岸两个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调剂、配置人民币资金的能力还不强,流出境外的人民币资金缺乏离岸市场提供配套的投资、保值或增值渠道,许多人民币资金没能在境外就地实现供求匹配,这是导致当前人民币短暂“走出去”后,为追逐利差、汇差而急于回流的主要原因。
三是在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背景下,人民币净输出能力仍显不足,亟待改善提高。从货币输出角度看,历史上美国和欧盟主要是通过经常项目的大额逆差净输出本国货币的,这种货币输出为本国/经济体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收益。反观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建立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整体顺差、局部逆差(亚洲地区双边贸易)的基础之上。这种双顺差形态下的人民币国际化只实现了“部分替代美元”,但总体上仍延续了外汇资金净流入和外汇储备净增加的格局,还没有享受到“铸币税”收益。考虑到我国是商品生产和输出大国,贸易收支状况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人民币的净输出,必须要加强金融市场对外输出人民币资金的能力。
四是与迅速发展的支付结算职能相比,人民币作为国际“交易、计价和储备货币”的职能发挥还比较有限,有待拓展提速。人民币通过贸易渠道流出,即成为境外机构或个人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这就相应派生出资产的交易、转换、投资、避险等需求,这些需求必须依托配套的金融市场服务来满足。如果金融市场不能提供品种丰富的人民币金融资产来吸纳境外的人民币资金,就可能降低境外机构或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这些资产有可能以地下资金回流,干扰国内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上述四个方面均与境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设和完善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单独通过贸易手段已经不足以有效撑开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空间。 配套金融市场
货币的流转使用,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结算、汇兑、筹资、投资等实体经济的资金周转活动,从虚拟经济的角度看,这些资金周转和使用又会在银行同业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上有所反映。
境外人民币资金的结算清算,需要一个流动性较好的同业市场调剂资金余缺,人民币的汇兑离不开交易活跃的外汇市场,人民币筹资和投资需要人民币债券市场的支持。可见金融市场对货币资金的流转使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推进,需要金融市场提供同步配套支持。
而强化金融市场的配套支持,需培育金融市场的三项关键能力:
首先,要扩大金融市场的“蓄水”能力。
一是优先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体系。离岸人民币中心是吸纳境外人民币资金的重要缓冲区和分流池,可就地满足相当部分的交易或投资需求,避免境外人民币资金过快回流境内金融市场。
建设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功能上应各有侧重。依据当地市场条件和比较优势有所侧重地推动如外汇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资金拆借市场、境外衍生产品市场的建设,使各个离岸中心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空间,并易于形成互补和合力。功能上有所区分还有利于降低境外市场对某一金融中心的过度依赖,促使整个离岸市场更为均衡稳健。
在定位上应丰富离岸中心的层次。例如香港地区因其拥有高度市场化的国际金融市场、经济上与内地唇齿相依、人民币存量可观等独特优势,可定位于连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桥头堡;新加坡离岸人民币中心则可定位为立足东盟,促进人民币在东盟和亚太区域内的循环和使用;伦敦是重要的欧洲美元市场,也是欧元聚集地,伦敦离岸人民币中心可定位为促进人民币参与美元、欧元的国际资金大循环,帮助人民币跻身全球核心货币的重要支撑。
此外,离岸中心在地域上应合理分布,应充分覆盖经济总量较为集中和金融业较为发达的区域,考虑时区上的衔接适度分散,以利于人民币全球范围内24小时不间断交易。
二是加快境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扩容,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逐步放宽离岸资金进入在岸市场投资和交易的额度限制,为在岸金融市场容纳境外人民币资金适当扩容。在岸金融市场要成为离岸中心流动性的源头,通过在岸金融市场的运行,引导人民币利率和汇率预期,调节资金流向,使在岸金融市场成为保持离岸人民币中心总体稳定的“压舱石”。
其次,要拓展金融市场的配置能力。
金融市场对货币国际化的支持,还表现在金融市场能将集聚的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高效配置,提升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据BIS统计,2012年9月,银行机构发行的国际债券未清偿余额在市场总额中的占比达33.15%,银行机构在金融市场筹集信贷资金再向全球投放的国际化经营活动,极大地提升了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能力。
我国也可通过推进对外开放来提升在岸金融市场向全球配置人民币资金的能力,但这需要循序渐进推进,也需要时机配合。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水平,经由商业银行的全球化网络间接促进在岸金融市场向境外输出资金,对于加快实现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第三,要增强金融市场的调节能力。
当前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宽松政策导致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外币,强化了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这种市场环境提升了境外买入和持有人民币的热情,有助于人民币跨境流出,然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逆转,又有可能促使人民币集中回流。利率汇率相对变动引发的这种资金无序流动容易导致市场震荡,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造成干扰。要缓解和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就要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来恢复平衡的能力,为人民币稳步有序实现国际化提供保障。
增强金融市场的调节能力,一要加强离岸人民币市场金融创新,增强金融市场弹性;二是继续推动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升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灵活性;三要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制度松绑释放市场活力。 贸易金融双轮驱动
综上所述,强化金融市场支持是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迫切诉求,而全球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健全和完善又会服务于全球贸易领域,拉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领域的更广泛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赋予了“贸易金融”更深层次的含义,“贸易”和“金融”应当形成“双轮驱动”,以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层次。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继续坚持以贸易为先导,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要继续坚持以贸易为先导的原则。目前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占比还只有10%左右,欧元在欧元区国家对外贸易结算中的占比约为44%,提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还有很大的空间。贸易项下的实物商品是人民币价值的基础,我国实物商品生产和输出大国的地位是人民币走向国际的相对比较优势所在,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就必须坚持以贸易为先导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此外,人民币的计价结算职能是人民币履行其他货币职能的基础,鼓励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有助于强化人民币的国际计价结算职能,从而为人民币履行其他国际货币职能夯实基础。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乃至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以贸易为先导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空间是基于当前条件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