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学习习惯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首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我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三、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见,自古以来,教育家们都非常重视知识的巩固。因此,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或别处获得新知识后,一定要复习。通过复习,旧东西能有新理解,理解不深的东西可以加深理解,零散的东西会变得系统。教师可以抓住作业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两个主要环节,对已学知识复习巩固。教学中重视作业的布置、检查、批改与讲评等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修正,让学生在思考和练习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技巧。
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有思考能力的人才是真正力量无穷的人。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很重要,世界上许多成果就是思考的结晶。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先认真想一想的习惯,同时,教师还要善于通过教材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此外,对于那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退缩,或向教师、父母寻求答案的学生,不要代他们解答难题,而要用坚定的眼神鼓励他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敢攻克困难。
五、培养学生养成勇于提问的良好习惯
学问学问,有学必问。在学习中,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表现,疑问少甚至无疑问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设疑是提高数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勇于设疑、提问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对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应大力表扬,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此外,对于学生提出的简单、幼稚的问题,不应埋怨他们什么都不懂,更不能斥责,要鼓励他们提出什么地方不懂,积极启发他们,帮助他们动脑筋,弄清楚疑问。
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我从一年级起,就引导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增强审题意识。同时还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建立解题的基本程序,如审题――列式――计算――验算――作答等,把审题摆在解题过程的第一位。
七、培养学生多读课外书的良好习惯
篇2
笔者调查的对象是广西贺州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这个中学的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家庭,不存在择校行为,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这次调查以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统计方法将相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计算,以确保真实反映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
在问卷调查中,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习计划的制订执行情况调查,课前预习准备情况调查,课中学习情况调查,课后复习情况调查,以及考试情况调查,通过多方面的调查,笔者发现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计划制订执行普遍不受重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生而言,有计划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不仅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更是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如何能够恰当安排好各项学习任务,不仅有利于保障学习的有序进行,更有利于学生对自身实行学习管理,并能阶段性地对照和检查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克服缺点,发扬优点,不断进步.
调查中,笔者发现,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计划的制订执行并不理想,认真制订计划并坚持认真执行的仅仅占有11%,占据15%的学生坦言根本没有学习计划,其学习处于一种盲目随意的状态.
2.不重视课前预习
数学是一门抽象和理性的学科,如果学生在课前就注重预习,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会取得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但是预习习惯往往很容易被学生忽视.有不少学生甚至存在着这样的心态:预习没有用;看不懂没关系,反正老师上课会讲;或者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时间预习数学.
3.课中学习精力不集中
高效的课堂效率是保证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目前来说,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是听课.如果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很快就能在教师的启发、帮助、指导下,减少困难、少走弯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全神贯注听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经常在课堂中开小差,人在教室心在外,或者被动听课,看着很顺从,其实只顾听讲,不去思考,也不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跟老师不知道如何交流.
4.课后复习和作业巩固不认真
课后的复习和作业的独立完成,是巩固所学的新知识的保障,也是强化和掌握新技能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数学学习,关键在于解决一个“懂”字,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并通过课后及时复习等活动来完成作业.但是不少学生首先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对复习存在误区,有的学生认为作业来不及做,已经没有时间去复习了;有的学生认为复习就是做大量的习题,有的学生认为复习就是把老师讲过的知识点再看一遍,缺乏正确的复习方法;有的学生只是看看知识点,看看例题,不会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方法与建议
综上可知,在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中,其数学学习习惯存在诸多问题,那么,针对这些现状,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树立科学的学习习惯培养原则
笔者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学习习惯培养的原则,坚持主体性原则和适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要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教学暗示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自我心理需求,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明确坚强的意志,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前提.
适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养成在训练中得到收获,在体验成功中找到乐趣.
2.加强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自身严格的要求、坚强的意志,以及努力的实践.农村初级中学的学生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启动学生坚强的意志去自觉培养、努力实践.
3.充分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
初中阶段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行为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极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充分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也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良好的习惯包括:情绪、语言、仪表、板书、解题等.此外,青少年的模仿能力较强,在校期间,极其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潜移默化之间,不断模仿教师的行为形成自己的习惯.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为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榜样.
4.反复训练以形成习惯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也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①要想改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本方法是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教师应该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制定严格的纪律,约束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朝着积极的方面努力,善于暗示和提醒学生不做违反规定的事.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农村中学的学生在课后多数都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父母对此又疏于管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并通过反复训练,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3
所谓习惯,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
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
1.自学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历史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
2.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教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这过程中,尽量多理解记忆一些东西。
3.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4.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二、严格要求,言传身教
1.严格要求,从最初开始。
初二的学生对历史课并不陌生,同时由于很多客观的原因,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他们觉得好老师就是上课能让我们轻松地抄笔记,下了课最多就是布置背笔记,考试的时候考笔记,考完之后全忘记!
开学之初,我就对他们进行摸底,找了不同层次的同学来聊天,聊他们心目中的历史、历史课、好的历史老师,但是我发现他们中存在很大的偏差,这更让我觉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于是,我首先从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做起,先培训我的科代表,让他(她)有能力来指挥和管理学生。再通过科代表来督促全班学生的表现,主抓学习用品的摆放,坐姿、课前的复习等环节。一开始学生的反映比较激烈,他们觉得这样很辛苦,很无聊。这时我抓住时机,进行思想教育,同时以组为单位进行考评,对优胜的组进行奖励——有时甚至可以由他们提出需要的奖品。这样他们觉得有了吸引力,辛苦也就慢慢被习惯所代替;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同学的“坚决抵抗”,这时对规定的东西一定要坚决执行,对违反者一律公平对待,让他们口服心服。到今天他们都坦然地说:“习惯成自然”。
2.从小事着手,对不良习惯说“不”。
学生中有一部分过惯了在学习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觉得我只要上课不说话,抄好笔记就完成了任务,他们觉得思考和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这样的习惯我们当然知道是不良习惯,但是我们的很多学生却对它念念不忘。这时就要教会他们说“不”。
篇4
2 培养数学猜想的思维习惯。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猜想是数学创造由隐到显的中介,提出数学猜想的过程本质上仍然是数学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因此,加强数学猜想的训练,培养学生提出数学猜想的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多,想象力越丰富,提出数学猜想的方法掌握的越熟练,猜想的置信度就越高。
3 培养数学反驳的思维习惯。 反驳也是一种数学创造,是促进数学思维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把批判的思想引入数学学习之中,鼓励学生进行数学反驳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4 拓广学生知识面。 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造就未来数学创造型人才,应当拓广学生知识面,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成为既具有一定的数学专业知识,又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与思维方法,还有一定的哲学、文学、艺术修养的人。
二、初中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1 激发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
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口,这已成为21世纪教育和心理学家们的一个信条。学习动机是认知学习的最重要的必备条件之一,是用来说明学生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各种因素的一个中介变量。一般说来,它涉及到兴趣、需要、驱力、诱因等现象。在数学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也是由动机引起的,因而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机,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数学学习中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激发数学学习的内在动机,如激起学习数学的欲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等,最后还要帮助学生维持数学学习的动机。
2 渗透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激起数学学习的欲望。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颜其鹏先生以大学和社会生活中理科的物理、化学、计算机,工科的工程、电工、无线电,文科的文学、艺术、历史、政治,农科的农业、林业、渔业、地理以及经济学等专业和行业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发现:数学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学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专业方向。从卫星到核电站,从天气预报到家居生活,高技术、高精度、高速度、高自动、高质量、高效率等特点,无一不是通过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并借助计算机的控制来实现的。产品、工程的设计与制造,产品的质量控制,经济和科技中的预测和管理,信息处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经济决策等,无一不需要数学的应用。另外,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也处处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首先兴趣来自于注意。关于“注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凡包含了新的元素,或使人有一定程度的陌生感的某些要素在内的对象,都会引起学习者的注意,然而可以引起我们最大兴趣的事物是知与未知的混合物。
其次,注意来.自“问题”的出现。研究还表明,新的未知的要素与学生旧有经验、旧有知识与技能、习惯性思维方式与活动方式之间存在矛盾,面临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障碍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有强烈的兴趣并能积极地进行探究与思考。
再次,问题来自情景。好的情景一下子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思考的状态。
4 倡导成功教育,维持数学学习的动机。 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很容易被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所挫败。成功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对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的作用。成功教育是建立在“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有可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的基本思想之上的。 首先,打破成功神秘感,树立成功信心。打破成功神秘感的关键,是让学生正确对待自我。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原有水平存在着差异,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数学学习是否成功是不公平的。如有不慎,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引导学生将教育结果的立足点确定在与学生原有水平的比较上发现和认定自我的进步和成就。需进一步指出的是,即便是最小的进步和成就,教师都应实施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评估自己的力量,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更大的成功。特别是对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这种鼓励和肯定对其后继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次,正确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失败。事实证明,没有一定的失败和挫折就不会有大的成就,所以在肯定成功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对待失败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让学生意识到“我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决不意味着我与成功无缘,在走向成功之路的许多可能与不可能之中,我已经排除了一种不可能,实际上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步。不过我需要调整,让我继续努力并且比原来更加努力,迟早我会成功。”那么学生就会维持甚至增强学习数学的动机,鼓起勇气另辟奚径。相信自己能够成功,那么数学学习的动机就不会消失,更会不断地努力。
篇5
2. 养成背诵、持之以恒的习惯
背诵就是对知识的识记,英语学习是一个反复记忆、反复练习、反复使用的过程。许多学生花大把的时间来背单词,可是许多情况下,效果不是很明显,不久就忘,也不会实际运用,以至于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鼓励并要求学生在记单词时要音、形、义放在一起记。单词要放在句子、文章中记忆。在将近二十年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英语课文背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英语课文背诵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方法,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为阅读理解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在英语课文背诵方法的指导,首先通过查生疏单词的音标,或者跟读录音、教师来扫除语音障碍。其次,带动学生一起朗读、思索,分析较长的句子,依据语法规则、固定句型、时态结构等来断句。要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死记硬背的现象,这就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课文,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思想道德教育及作者的逻辑表达。掌握常考的语言点以及用来表达思想的交际用语。
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初有必要强制性执行。在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时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组,由小组长在规定时间,限制的次数中抽背其他学生,而小组长由教师抽背。常抓学生的早读和晚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必要时采取灵活的调整和有效的措施,英语课文的背诵绝对有很好的效果,对增加学生对语言点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 积极参与,上课专心听讲,会做笔记的习惯
语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密度大、容量多、活动多,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要点,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做好笔记。教师讲课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得学生专心听讲,即学生在课堂上能集中注意力、精力,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能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化的直观教学,特定的情境设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课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能听懂、易接受,注意随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要培养学生边听边动脑筋思考的习惯,主动参与 pair work(小组活动) role play(角色扮演)等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饱满的学习热情,认真听讲,确保听清、听懂、听透,而且要时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4. 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篇6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文字虽短,却道出了学校教育的真正内涵――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得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
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生学习习惯养成重要性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程改革的今天,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到一上课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自学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就是要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另外,教师应多赞许、少责备,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学生,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学习积极性会更低。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的成因有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严重缺失,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并找出能切实有效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的个案研究,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意识
根据因果关系的原理,内因决定了事物的质变,也就是说,要想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自我思想认识抓起。“为了什么学习?”这个问题虽然一直讲在嘴上,但是真正落实到学生心里的很少。我们缺少蓬勃而鲜活的学习目标。常立志不如立长志,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活动,不断让学生深刻到认识“为什么而学习”,直至最终将学习目标镌刻在学生心中。当然,我们的立长志不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最终职业,而是要求他们在特定的阶段,对自己的成长轨迹予以规划。比如,七年级新生可以从入学要求抓起,从课前、课堂和课后入手给学生提要求;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可以通过优秀学生的经验介绍,看相关影视作品写体会等多种途径引导。
三、改进学习方法,搭建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平台
我们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教师虽然每天都在指导,但是指导的方式较为单一,要求不够明确。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学,但是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手段,学到什么程度,一概不论,这就导致学生变成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应该通过“导学案”这一教学载体进行突破。就单纯预习这个教学环节,我们完全可以分组细化,责任到人,具体的任务有具体的人负责。我们应该明确告诉学生,预习时小组内成员应该怎么分工,分工后各自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需要提供什么资料及信息,什么时候必须干完,这个很重要。只要能利用很短的时间将这些习惯养成,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
篇7
学生常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我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呢?”我的回答就是:“要学好英语,关键是你要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乌申斯基曾感叹道:“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在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对此,叶圣陶一言以蔽之:“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坏习惯是一种势力,好习惯是一种力量。改变坏习惯,习惯好习惯,这才是教育的美好结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播种习惯,收获的是命运。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针对英语学科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超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达尔文认为:“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在《论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的引导作用应该不断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学会超前预习,再根据学生超前预习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在实践中,我主要采用“指导―自主”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指导―自主”学习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超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我觉得超前预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前期自我建构的过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彻底发生了变化,亦即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服务员,因此能从心底里激荡起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渴望。而学生倘若进行了超前预习,在预习中做到动口、动脑、动手,其自学能力和质疑能力无疑会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在学生进行超前预习新课时,我还常常列出一些富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问题提纲,让学生带着疑虑,带着目标去进行预习,然后让学生在上课带着问题去学习。如,在教授牛津8B Unit1 Past and Present 之前,我从交通工具、建筑设施、环境变化及人文情怀等方面预设问题,让学生结合实际和联系所知过去作出回答。然后总结性的问题Is life much better now than before?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或是采用辩论的形式对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无疑是一剂良好的催化剂。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Rodger指出,只有当人们掌握了学习,学会了应变和自我调节才称得上是受到了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为目标,主动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该善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如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学习策略,使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等习惯。另外,“处处留心皆学问”也是一种主动学习习惯的体现。例如,进入“WTO”后,出现了很多用英语书写的商标、说明书,像Fun牌(牛仔衣)、adidas牌(运动衣)、crocodile牌(皮带)等;公共场所中的一些标志,像No Smoking(禁止吸烟)、HophDt(禁止拍照)、W・C (厕所)等;现在流行的派对(Party聚会)、打的(TAXT 出租车)等,在趣味竞赛中,我常常将这些单词有意识地融进题中进行检验,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当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英语小故事比赛、学唱英文歌曲、开办英语角、英语辩论、英语晚会等,都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我在班级中建立了六人学习小组,基本每堂课我都采取形式多样的竞赛,如听英文解释说单词,猜谜语等,对优胜者实行加分,每周统计评选出最佳小组和个人标兵。随着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高涨,学生也就逐渐养成了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习惯,这正应验了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培养学生勤学敢说的良好习惯
毋庸置疑,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英语教学的宗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以英语为工具,帮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浅显易懂诸如科普类、文献类文章,我通常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或调查的方式进行相关研究,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排演舞台剧。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知识的同时,注意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分组选定题目,深入探讨,在本课教学后再让各个小组上讲台用英语展示他们的成果。例如,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国人要说出标准英语,谈何容易,这如同老外学中文一般,要让老外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当然困难重重。然而,出于语言交际需要,我们就得下决心掌握较为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尚小,正是学习语音语调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在这个时段打下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则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我在语言实践中,坚持鼓励学生用心模仿英语标准读音,反复听、反复纠正,抓住一切时机高声朗读,发扬李阳热爱丢脸的精神,以让学生在听说的体验中逐步接近标准英语的语音语调。在实际教学中,我对每学的课文都要进行朗读竞赛,经过几轮淘汰,最终确定出“朗读之星”;有时我还临时从杂志里选出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段落来让学生当堂阅读。可见,学习英语,就应该遵循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为了应对中考,发音糟糕,却在那里心无旁骛地刻苦钻研语法,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这样的英语学习,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又有何益,说到底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因为语法今后是可以学好的,但标准的发音和良好的口语能力过了一定年龄段就难以弥补了。
4.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良好习惯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深化地对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变化,依旧浑然一体。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英语的知识点相当零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收集、整理、总结上下功夫,平时听老师提到或是在参考书上看到的一些零碎的小知识,也应该及时记录下来,以备以后复习时用。近年来英语试题的难度逐渐增大,试题的触角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从初一开始就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阅读,以求开阔视野,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例如学习词汇可以采用“归类”的办法。因为英语单词中有同一条规律的词往往就有好几个,可设法作为普遍法则来归纳。比如名词中常用的不可数名词为:advice, weather, progress, news, information, furniture。名词加了“s”意思不同的有:good (goods), sand (sands), thing(things), time(times), work(works), sky(skies), brain(brains)等等。归类可以使学生对此类词汇的特点有更清楚地认识,并对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别有明晰的认识。
5.培养学生自觉实践的良好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的源泉还在于运用。”英语的实践性很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英语时必须为学生创造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让学生多听多说,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错误,并持之以恒,英语水平才能提高。(1)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听说活动,不但要仔细听英语录音带和老师说的英语,而且还要仔细听其他学生说的英语,听懂之后应有所反应, 尽可能设法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定不要怕说错而闭口不言;(2)注重课外英语听说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的选择,广播、电视、互联网、录音录像带、原版电影、各类英语演讲比赛和夏令营等活动等均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强化自身周围的听说氛围十分必要;(3)多看课外读物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阅读的好处是能够扩大知识面,增加词汇量,提高理解力,巩固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有力地推进听说写能力。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与做试卷时看几个段落和短篇完全是两回事,前者是一种泛读,一种休闲式的欣赏,一种大多数情况下效果更好的无意学习,可建议学生去书店选购适合自己水平的简易读物。当然阅读时碰到生词和新的结构,这不要紧,跳一跳,便能摘下果子,这反而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兴趣,增强理解能力。另外阅读之后作些摘记,留下一些新词汇,新句型和信息,作为自己实践的足迹,供日后再学习也是十分有益的。
不过,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教师绝不能抱有急功近利和一蹴而就的思想。教师只有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逐渐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享受学习,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篇8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从事学习的第一步,特别是新课改以来,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应该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自己的认知,比如哪些是已经明白的,哪些是不清楚的,哪些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哪些是可以简而带过的……而想要明白这些,课前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往往彼此之间有很深的联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于学生自觉的复习之前的知识、预习新的知识、自觉的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在上节课结束的时候预先导入下节课的知识,以便让学生在课下及时的预习,比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之后,我们就要及时的引导学生:我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性质,那么现在就有一种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那么它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吗?大家可以在课下自己先看一下,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呢?它有哪些特点呢?它和轴对称图形有什么联系呢?下节课我们就要讲到,同学们先预习一下,看到时候谁发现的多,谁能够理解的透彻!以此来激发学生进行新知识的预习。果真,在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很多同学就发现了等腰三角形的很多特性,比如顶角角平分线和底边垂线是一样的,两个底角的角平分线和顶角的角平分线相交等等……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合作能力是现阶段人们社会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项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学习技巧,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格以及交流能力,正所谓“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大家交流一下就有2个不同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可以很好的达到这样的效果,实现学生学习的多元化、趣味化。在笔者看来,作为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习惯,就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有活力,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讲的就是没有合作学习的后果,而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就应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在课上或者课下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合理监督与引导,以免有些学生趁机开小差或者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另外教师也可以创造独特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能够相互之间配合完成某项任务,让他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再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之间相互的进行学习,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学习习惯
数学是一项发散思维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扩散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也有独特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以便在培养学生做好数学学习的同时在生活中也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学生学习的目的重要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任何问题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多面性因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比如一个数学问题的提出后特别是代数中的应用题、几何中的推理题要善于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做到一题多解,另外还可以尝试一题多变做到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而周全的的思维习惯,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前两个要素:一是“努力追求”、二是“充分发挥”。前者要求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力去追究,后者是要求努力去发挥一切有利条件的作用这二者都离不开“努力”。
四、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
数学知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存在着紧密的、必然的联系而教材中的每一章节的知识是相对分散、相对独立的。要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必须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归纳总结习惯同时要让学生经常养成回顾知识的习惯才能对数学中的概念、性质理解和掌握。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对所学知识进行总体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对比理解
第二、每学完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规律化。
五、培养学生认真的习惯
学好数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认真,认真审题、认真思索、认真总结:认真审题是指在测试、检查时要先弄清楚题目给出各种信息有关的条件和要求解答的问题,并把题目形象化、具体化。不仅要弄清楚显露的已知条件,还要努力发觉隐含的已知条件;不仅是弄清楚要求解的显露的问题,还要弄清楚要求解的隐含的问题。只有弄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才能正确解题。认真思索:在解题过程中,要依据题目中题设和结论,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由题设探求结论,即“顺藤摸瓜”。或从题断入手,根据问题的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追根溯源”。或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得到解题的全过程。认真总结:测试、检查后的总结,主要是对就测后的回顾与分析。通过回顾和分析,能查清缺陷的知识和薄弱的环节,使数学知识更加巩固和完整;对失误原因的寻找,能改进学习方法,明确努力方向,使以后的测试、检查取得成功。
习惯的形成需要通过长时期不断反复练习的过程,它与一个人的意志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不仅要有起始时的决心和信心,而且还要有坚持不懈贯彻这个决心和信心的意志。 同时还应该学会控制、克服惰性、懒散、拖沓等不良的学习行为。不控制、克服数学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就不可能有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篇9
一、抓实启蒙阶段的养成教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二开始阶段,以抓物理常规学习方法为重点,促使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尽快养成.因为这一阶段,物理知识以现象为主,浅显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加之其它学习任务不太繁重,学习时间相对充裕.我接任每一届初二时,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学生学好物理的常规习惯.
1.预习习惯
新课教学之前,我先紧扣课标、围绕教材,精心编写预习案,就新课所需的知识准备和所要学的内容设计问题和习题,引领学生在课前进行必要的复习巩固和预习课本.
2.作业习惯
对书写要求清晰工整、统一格式、教给先结合笔记复习一遍知识后进行作业的方法.
3.反思习惯
要求建立错题集,一星期一反思,一单元一小结.把平时作业与考试中的一些错误进行整理,写出必要的分析与感悟.
4.阅读课本习惯
学生的语言常常口语化、随意化,表达起来不规范甚至出现科学性错误,这与他们不重视阅读课本有关.为此加强培养阅读课本从而使表达严谨科学的习惯.
5.笔记习惯
课堂教学中适时停顿,指导学生在教材中划出重要概念和规律,或在典型的易错题上圈点出关键词,做必要的补充记录,以便今后复习能抓住重点、有意注意,提高效率.
要养这些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在半学期的教学工中有目的、有计划、有耐心地逐步实施.通过检查,个别辅导令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久而久之,良好的习惯就养成了.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智能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
1.明确观察的重要性
达尔文说过: “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而物理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很多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得出离不开通过实验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得到.若没有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则不能学好物理知识.教师可时常向学生灌输上述这些观点.
2.教给观察的方法
学生往往只注意那些新奇且有强烈刺激的表面现象,而忽视反应本质的现象.因此,指导学生观察时注意以下四点:(1)明确观察目的,即弄清“看什么”,而后再去观察.(2)确定观察主次,观察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3)端正观察态度:要求学生踏实严谨,不能心浮气躁.(4)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不仅用眼看,还可用鼻闻、手摸、耳听.
3.创造观察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对演示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并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在观察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现象,总结结论.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对胆小的学生提供机会让他尝试发言,给以鼓励.课外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要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细心的观察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物理现象.如学习了摩擦力的知识后,让学生观察自行车哪些部位需要增大摩擦,哪些部位需要减小摩擦,它们各是通过什么方法实现的;学习了杠杆知识后,让学生回家观察并使用老虎钳、镊子、杆秤等用具,增强感性认识,有利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对观察的浓厚兴趣.
篇10
作为农村初中的一线数学教师,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探索研究,锐意改革,力求打破遏制学生数学成绩提高的瓶颈,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作业和反思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数学素养整体得到有效提高。
一、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
我校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西南渝川结合带的边陲小镇,距江津城区42千米,原有9个教学班436人。学校基础设施较差,上课基本仍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不合理,属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我校数学组教师2012年秋季开学初对我校所有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问题分年级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
1课前主动预习,
准备数学用品1课堂勤于思考,
主动交流学习1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查漏补缺1抄参考书或
从上述调查情况可看出,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前不会主动预习,上课不善于思考交流,课后不愿独立完成作业,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学习效率自然极其低下,致使厌学情绪不断高涨,学生数学成绩每况日下。特别对那些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加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自然难于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二、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形成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原因
我校规模虽小,但也能折射出边远地区农村初中学生不良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使得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经过研究分析,造成农村初中学生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意识形态的缺失。由于初中学生缺乏全面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是非观和人生价值取向还未形成,社会上的许多歪风邪气和不良思想对学生极易产生不良的影响。以前农村人认为,读书是农村学生的唯一出路。但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和"拜金主义"的抬头,现实世界物欲横流,许多人认为读书可有可无。不少学生也受到"读书无用论"思想的腐蚀,致使他们人云也云,无心向学,对枯燥抽象的数学学科更是谈数色变,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知难而退,更有甚者严重违反课堂纪律,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歪曲价值观的横行造成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更无从谈起了。
(二)家庭监督机制的缺乏。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较差,为了挣钱,很多学生的父母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对自己的孩子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管督促。我校留守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68%,他们长期属于隔代抚养或亲属照管,甚至少数学生处于独立生活状态,致使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无人监督指导,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三)学校教师引导的缺位。农村初中由于条件的约束限制,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又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认识不足、指导不够。在可塑性最强的青少年时期,青少年自身的认知不成熟,自制能力较差,做事不能持之以恒,而学校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缺乏长效机制和有效的监督引导,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当然难以形成。
(四)主动学习热情的缺少。现在农村初中学生虽家庭不算富裕,但子女相对较少,多数属隔代教育,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在长辈的溺爱下成长,非常懒惰、意志不坚、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数学学科内容较多且抽象枯燥,连续性、逻辑性强,难度较大,学生由于意志薄弱,生活懒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上进的精神,从而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热情。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都影响和制约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2]这就要求我们农村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直面挑战,探寻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途径,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数学成绩。
三、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对策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我们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之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才知道怎么做。结合自己在农村初中一线数学教学的点滴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1、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满意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与"教学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成正比。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足,就有可能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势必影响到课堂的进度和教学的效率,学生学习的效益当然就无法得到保证[3]。因此,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和生活实际,认真编写导学案,在导学案中预设好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让学生了解本课的重难点和知识发生的过程,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尝试练习,引导学生课前一步一步的独立分析思考,要求对疑难点或弄不懂的地方作些标记,并主动相互讨论交流或提出疑问,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 "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课为例,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什么是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总结出来的?自己试着说一说总结的过程?性质中的"分母不等于零"是什么意思?不加上这几个字行吗?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尝试解决练习中的问题。为了真正起到效果,学校还得充分发挥家校联动机制。教师可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指导家长(或监护人)督促子女认真做好课前预习,经常与教师联系沟通,保证预习质量。同时,教师坚持课前认真检查,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立即批评指正,形成长效机制,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建设有效课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还课堂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利用导学案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自学结果,在组长组织下对存在的疑惑、分析思考方法交流讨论,对解题步骤、规范程度相互检查,同时教师作为平等的参与者深入学生实际,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对学困生多加帮助指导,消除他们的厌学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待检查交流结束后,利用现在配备的"班班通"实物展示台展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发问,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特别对那些不爱发表见解的学生,教师更应引导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在完成预设问题的同时,教师还应创造机会激励学生提出问题,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因为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的习惯。
3、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促使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由于每个学生受家庭教育、情商和智商的影响,势必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目标要求上有所不同。作为教师就必须承认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学生的作业就不能一视同仁,而应区别对待分层要求。教师先给学生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消除部分学生的自卑或消极心理,再根据学生的学业情况,征求少数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如成绩优秀的为"超越组",成绩中等的为"提高组",成绩较差的为"上进组",并每隔一定阶段根据变化情况进行调整。教师按《课标》和《中考考试说明》要求,根据各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情况,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作业、提高作业、超额作业,对应对学生进行布置。凡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超越组"不做,"提高组"和"上进组"人人要完成。在此基础上,将题目做些变化,视为提高作业,供"提高组"和"超越组"完成。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便于"超越组"同学完成(不会也可以不做),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展示自己的能力,收获学习的喜悦。同时,鼓励"上进组"的同学去思考和尝试"提高组"的作业,"提高组"的同学去尝试做"超越组"的作业,对他们大胆的尝试或取得的成功,给予大力的表扬和祝贺,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指导督促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特别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和心理上的依赖,加强情感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完成作业的欲望。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教师对"上进组"学生的作业每次采取面批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准确了解作业的正确与否,错在哪里,有哪些是自己独特的方法或思想,知道教师对他作业的整体评价;对"提高组"学生的作业则可采取隔天面批的方式进行,而对"超越组"学生的作业则部分批阅,其余部分同学间互相批阅,教师适时抽查[4]。通过作业的分层设计和要求,势必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促使他们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4、结合具体实际,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数学是一门思维性、逻辑性、连贯性很强的学科,知识前后联系紧密,且呈现一种上升趋势,若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归纳总结,则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数学学习不仅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总结运用。每学完一部分,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力求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应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例如,在八年级下期教学中,在学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后,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矩形对角线相等,等角对等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等途径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在作业订正、试卷评析中,还应培养学生学会归纳易错题型及知识点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中,学生对于去分母、去括号都容易出错,教师就应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寻找总结易错点,并针对性地强化练习。通过对学生归纳总结习惯的培养,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总结所学知识,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必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5、加强课外实践,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辟地阐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农村地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的场所和机会随处可找,比比皆是。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让学生将学习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有利于感悟数学所包融的价值观、实用观,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例如教师可与班主任联系商量组织一次野炊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收集大量信息,深化统计的学习:让学生调查市场行情,亲自买米买菜,自行规划统筹安排;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买菜中的估算,人民币的支付,菜的搭配和选择等策略问题,教师此时不能插手,只作为旁观者,让学生商量讨论有序地思考,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又如在炎热的夏天,农村地区常常电力不足,可让学生分组调查所在村农户用电器使用情况,根据收集的数据核算本地区用电量的大小,了解附近所安装变压器的负荷,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合作写出一份调查报告,并给当地镇府和电力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改变本地区的用电现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不仅领悟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为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奠定基础,同时也有效宣传了学校,增强了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改变人们对知识原有的不正确观念。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最基本保证。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大多数学生课前能完成安排的预习任务,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发言,课后及时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作业,学生的数学素养与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在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结合具体实际,有针对性的持之以恒地长期坚持培养训练,最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篇11
一、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数学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我们学习新课的前奏。预习的好坏,往往能影响到我们听课的结果。通过预习,我们不仅能带着问题,抓着要点来听,而且还能使我们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听课的效率更高,收效更好。因此学习每一节数学知识时,要求学生预习必须做到:①要妥善安排时间;②要明确任务,预习的总任务是感知材料,初步理解新课内容;③要看、思、做结合。用笔勾画出书中重要内容,动手做课后练习,遇可疑的问题要做好记录;④预习前教师要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提纲不宜多,要少而精。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采用“提纲导向、抓住两点、知识迁移、记录疑点等方法。
2.培养学生听课的习惯
首先用“心”、用“脑”去听课,要进入角色去听课,这样才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思想才不会开小差。要听出老师上的新知识,复习的旧知识,要注意易错之处和老师上课的重点、难点,听出老师的解题方法、技巧,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回答的问题。其次边听边想,想到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和不懂之处,想一想老师的解题方法与自己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看到什么知识点就要想到有关的性质、定理、公式等,要紧跟老师的思维一起运转。
最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回答问题时,要排除心理和思想负担,不能怕别人笑话。回答问题时要大胆地、毫无顾虑地回答自己所想的东西,回答对也不骄傲,回答错,也不责怪自己,要有吃一堑,长一智的学习精神,敢于面对失败,大胆发言,踊跃发言。
3.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求学生对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教师的思维方法和学生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的过程是语言操作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
4.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要求学生每次做作业时先认真阅读课本和重温听课笔记,记住有关的公式、规律,然后再像对待考试那样,认真解答每一道作业题。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要稍一思考就问别人、看书本,应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力求独立解决问题。
二、发展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认真观察的习惯
要教育学生养成处处思考、时时思考、寻根究底的良好习惯。观察数学图形要“观思”结合,听课要“听思”结合。做完题后要反思,不懂的问题要长思,概念律要深思,关键知识要细思。正面思考受阻再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某一思路受阻,就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侧面去思考。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观察做到有序性、全面性。第三,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观察,如观察教具演示和数学实验,观察数学模型、函数图象、几何图形。通过以上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形成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力。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提出富有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设想或方案,用批判性思维、怀疑的目光审视整个教学、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提出反面意见,在问题讨论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争辩,在作业中发现学生不“循规蹈矩”的创新解法要给以表扬。向学生介绍数学史上因“怀疑真理、异想天开”而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励学生向前人挑战,打破学生对科学家的迷信,使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3.自主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的时机要靠教师来创造。例如,在《去括号》一节的教学中,我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气氛很好,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但结束这节课前的测验中却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去括号的方法不能掌握,并且在经过两节课的复习,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令我十分不解。后来,我就给同学们讲,看来这节内容我是教不会你们了,现在请自己自主探究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你们自己来找方法。经过一节课的自主学习,结果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掌握了去括号的知识。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教不会的知识,怎么能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呢?原来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他们带着问题探究方法,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知识。在学习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和规律,这比教师自认为理想的经验和方法要更直观、更实用,使得学生把知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4.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同学自信心不足,或是基础太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每位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给我展示的机会;让我说我想说的话;让我在玩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我是特困生,希望老师和同学给我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学生不愿意跟别人合作呢?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习惯。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就能做到
群策群力,潜能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久而久之,学习小组的成员就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愉快、充满激情的学习团体。
(1)设计要科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个人操作不方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能操作的内容,设计一些有吸引力的研讨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能力、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2)合作形式的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形式十分多样、活泼,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在班内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也可以小组和小组之间进行合作,如:横向小组合作;纵向小组合作;好朋友小组合作等,让孩子们在积极的参与中,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通过彼此间的交流,使学习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这样,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有效的加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篇12
二、养成课堂学习的好习惯
课堂是学习的主战场,是每天数学学习行为过程中的第一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教师要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课前准备的时候不但要备教材更为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分析学生成绩低的原因,会发现,往往是课堂听讲有问题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参与活动,仍有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节拍。所以课堂上需培养学生听讲的注意力,要求他们重视重要知识点,认真做好学习笔记。课堂笔记如何记?记什么?对于初中的学生,需要老师的指导。指导他们在听和思的前提下,记下老师关键处的讲解或未听懂的内容,记老师在板书时特别标注的地方,记老师反复强调的地方。但不能把记笔记当作交差事,为记笔记而记笔记影响了自己的思维和听讲。
三、培养课后学习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复习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但真正会复习的学生却不是很多,调查表明很多学生为了尽快地完成作业,才会打开书本看看。至于每天腾出专门时间用于复习的,几乎没有。复习很重要,可是如何复习?复习什么呢?笔者对学生提出“复习天天化”。具体做法是:每天完成作业前,回顾当天课堂上老师讲了什么知识、方法等;然后翻开课堂笔记和书去看,重点看自己没有回忆起的部分;最后完成家庭作业。会不会复习是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重要区别,学会复习是变低效学习为高效学习的重要体现。
四、促使学生接受检测习惯
培养学生能正确对待检测的习惯,按照常规的课堂学习,每一节课当堂知识检测是很必要的,一方面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方法,另一方面也能清楚地检验本节课教与学的效果。通过检测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这样教师在课后练习和布置作业时才能有针对性。切实杜绝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防止了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无效举措的发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笔者在授七年级数学上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课时所选取的课堂检测题目:
1.检验x=2,x=-3是下面哪个方程的解,写出检验过程。
2.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1)3x+4=-13 (2)8=7-2t。题目能很好地检测本节课的课堂质量,同时采取这种课堂检测的形式时刻提醒学生听课要有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有效地完成好任务。
通过一阶段的培养,我们的学生自然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我们的教师还要充分地去探讨研究更为有效的好的路径,让所有的学生能做到我参与,我快乐,我成功。
五、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篇13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引起重视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进行预习,而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进行预习的重要性。由于初中之前的数学知识点理解难度不大,因此,一些学生即使没有预习也能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讲解把握知识点,而随着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点难度的不断增大,学生如果不能有效进行课前预习,就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数学学习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首先要采取一些措施督促学生进行预习,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在此基础上督促学生进行预习,为了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还会适当就学生的预习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与督促下让学生进行预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进行预习的意识逐渐增强,学生进行预习的习惯也逐渐得以养成。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考习惯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十分抽象的学科,尤其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的难度更大,更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而就目前初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讲,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应该贯穿到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而目前还有很多环节学生并没有及时进行思考。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很多学生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步骤进行思考,而是机械的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点,这不仅给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点带来了不良影响,而且给学生有效应用知识点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对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效进行思考的习惯引起重视,而且还要采取有效的培养方法与策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培养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良好的思考习惯。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本人在授课的过程中会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思考习惯的途径还有很多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进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培养学生及时消除学习中出现的知识盲区的好习惯
学习的过程是不断获取新的知识点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因此,学生一旦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盲区,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以便学习活动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较之于其他学科,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遇到困难,由于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一旦学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盲区,就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盲区的好习惯。
教师在培养初中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盲区的好习惯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本人认为教师及时对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对鼓励学生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有很大帮助。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时,会出现惧怕向老师请教的心理,导致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如果教师能够积极主动的向学生伸出援助之手,自然学生的惧怕心理就消除了,在与教师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教师十分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问题,就能够大胆的向教师请教,学生及时消除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意识自然得到了有效提升。教师不仅要善于培养学生大胆向教师请教问题的好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及时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好习惯,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点学习。
四、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学生自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教师就鼓励学生要认真听讲,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为数不少的初中学生依然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对于数学这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来讲,学生把握好课堂教学环节、认真听讲显得更加重要,为了有效培养初中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认真听讲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听讲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应用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进而牢牢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听课习惯,就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M而更加有效的进行数学学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