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教师的角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099-02
一、引言
教育部负责人曾指出: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工具,英语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加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可以为其它课程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改革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大课题。教高[2006116号文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发挥教学顾问、合作伙伴和教学引擎等作用,不断适应高等学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或以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形势发展需要,努力构建一种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二、大学英语教师传统角色的一些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许多人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束缚。误以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力量,他们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而不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不给学生有发挥自我特长的空间。教师们像封建家长那样,主宰一切,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得学什么内容;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学。学生们为了尊师重教而盲目顺从教师,他们不勤于思考,不擅于提问。缺乏创新和挑战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许多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激情和主观能动性,他们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考虑,因材施教成为空话。在这种传统模式的影响下,许多学生暂时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在学习中所承受的被迫压力,他们屈从于对教师的恐惧害怕,不学不行,要学就听教师安排。教师安排考试,学生就盲目复习迎考,考试不求消化理解,只求60分合格,考完就忘记,考完就放弃英语学习。他们平时不敢多问,不愿意多种角度思索。学习目标单一,学习方法单纯,考试合格似乎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
另外,固定僵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安排使大学英语教学缺乏生机活力。由于有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指导文件,地区性教学安排就难以真正落实,导致部分教师像传统的军人一样,唯命是从,固步自封,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简单化地定格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实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上。他们每学期固守原有的教学程序,从讲解词汇、句子开始,然后进行课文分析、教学练习,很少主动地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教学安排。缺乏教学创新。一些教师抱怨教学任务繁重,害怕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建设性建议,同一班级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共享同样教材、同样教法、同样试卷。一部分人仅注重书本教材的语言知识,缺乏文化对比,培养的学生只理解所学过的内容,缺乏利用所具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摆脱传统僵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有必要探索转变大学英语教师的传统角色,给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注入一些新的活力,逐渐克服大众所批评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现象,为大学生毕业后终身学习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探索大学英语教师的新角色
大学英语教师在一些方面类似于体育运动中的教练员。假如教练员所使用方法科学合理,假如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运动员和其所在运动队就有积极性,他们就能正常发挥水平,赢得比赛的胜利。相反,假如教练员所使用方法不科学合理,假如教练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不和谐融治,运动员和其所在运动队就没有积极性,他们就不能正常发挥水平,不能赢得比赛的胜利。刘翔的教练所使用方法既人性化,又科学合理,他与运动员的关系和谐融洽,刘翔就能超常发挥,多次夺冠。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中的法国队教练与部分队员产生分歧,球队就大失水准。大学英语教师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转变传统的封建家妊式和唯命是从军人式的角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学会发挥英语教学顾问的作用。顾问的英文含义是someone whose job is to give advice because they know a lot about asubieet.especially jn business,1aw or politics,英语教学顾问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学习英语的建设性意见。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一些教师唯我独尊,仍像封建家长那样主宰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一言堂”、“满堂灌”,缺乏发挥教学顾问作用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把传统的教师主宰者的角色变为自主式大学英语教学顾问的角色,对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建议。学生要从原来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式大学英语教学的合作伙伴和主体力量。上课前,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学生面对面座谈,主动征求不同基础学生对教学安排的不同想法,让学生自主确定想学什么?怎样学?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他们进行必要的分析研讨,给他们提供不同的教学建议,供学生们自主参考。双方通过当面座谈和研讨,各抒己见,沟通各自的想法和建议。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平等的合作参与者。
教学顾问能全面了解学生们的具体想法,引导他们从多种角度分析思索问题,鼓励他们大胆实践,不断增加创新和挑战意识。教学顾问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英语的压力,让他们不再屈从于对教师的恐惧害怕,有针对性地增加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真正来源于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走出校门后继续终身自主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教学顾问能引导学生正确理懈考试的作用,把考试作为自我评价的手段之一,不再仅仅比较分数高低,主要侧重分析一些薄弱环节,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逐渐提高自我确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综合能力。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应发挥英语教学合作伙伴的作用。合作伙伴是指业务活动中的同伴、合作者,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配合协作的同伴,需要教师和学生自主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自主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在教学顾问的建议下进人从学习依赖向学习自主的过渡。学生仅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地承担自主的责任。教师自主就是对自己的教学承担责任,在学生的配合下从教学统一向教学自主的过渡。
大学英语专业已出现了6种教学模式:(1)外语+专业知识;(2)外
语+专业方向;(3)外语+专业;(4)专业+外语;非通用语+英语;(6)双学位。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应共同研究切合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师应与专业教师相合作,由专业教师选择确定一部分专业相关的基础材料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其比例可达到35%,使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传授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加学生学习英语+专业的兴趣。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可适当增加实用的市场经济及传统文化等题材内容,其比例可达到25%左右,使师生对生活实用的英语知识有所了解。英语中有专业,专业中有英语,英语中有实用的生活,生活中有实用的英语,这或许是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趋势。大学英语教师要虚怀若谷地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我的教学生存能力;学生要趁此机会掌握走向社会后在本职岗位上自主学习英语的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中究竟是教师是主体还是学生是主体?传统的理论把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王才仁教授(1996)在他的《英语教学交际论》中提倡英语教学二主体论。他指出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和学是两种活动方式,学生为主体时,要学会英语;教师为主体时,教师要教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好英语的规律。教师和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为教学合作的双主体,双方应平等合作,忽视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建立健全正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
另外,大学英语教师应发挥英语教学引擎的作用。引擎好似汽车等机械的中枢神经、心脏部位,它决定整个机械的运行速度、时间、距离等,但不是真正的驾驶员。如果引擎能正常工作,驾驶员就能按规定的速度顺利地把汽车开往目的地;如果引擎出现故障,再好的驾驶员都只能望洋兴叹。
大学英语教师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平时要加油鼓劲,创新活动内容。而不能替代学生完成驾驶员的任务。学生是真正的“上帝”。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能否认可、能否接受、能否掌握为衡量标准,以能否跟上时代为重要依据。当今世界。学生的需求丰富多彩,教师要不断变化教学内容,建议学生参考相关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如对比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不同系列教材。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的时代,教师还可建议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和现代化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注意利用网上资源,参考计算机网络、报纸杂志上的教学内容,做到纸质资料与网络资料齐头并进。不同的教材可以提供不同的教学营养物。
篇2
提高新课程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教育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对音乐教育改革的千变万化来说,音乐教师的变化是核心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使得音乐教师要尽快与传统角色分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自身素质。
一、由“教书匠”转变为“促进者”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书本知识毫无遗漏地灌输给学生,很少考虑学生的意愿如何、未来社会需要与否,也不顾学生个体差异的大小。这种“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教育,无疑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视野与思路,培养出无数“知识口袋”式的学生。新的教育理念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学观,主张给学生应有的权力和“自由度”,通过教师的爱心、鼓励、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与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与真实的自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师是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只重视对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音乐知识技能,缺乏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每节课的形式都固定不变、毫无新意,长此以往,有些教师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必须从“教书匠”向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转变。
二、由“执行者”转变为“创新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课程规范的机械执行者,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以教学大纲为“纲”“教”教科书已成为教师职业行为的常规,教师在照搬经验的机械化、程式化的模式中不能自拔。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符合学生成长的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要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拓宽教学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注重课程要求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创造出自己的教学风格。
长期以来,教育由于过于强调传承,教师的创造性受到严重制约,机械、简单的重复劳动造成音乐教师职业的可替代性。因而当今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培养出一大批富有创造教育观念的教师。音乐教师应当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性质与重要性,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逐步建立创造的信心,养成创造的习惯,增强创造的意识并富于创造精神,最终获得杰出的创造能力。
三、由“独行者”转变为“合作者”
《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接受音乐教育,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几个音乐天资高的学生。以往的音乐教学表面看起来似乎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需要,而是偏向于少数尖子生和学校的业绩。必须承认,在音乐才能方面,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这不等于说条件差的就不具备学习音乐的才能和权利。就学习音乐而言,人人都有天分,差异仅仅是相对的。因此,教师应该用更多的办法因材施教,选择适合每一个人学习音乐的角度与途径,寻求适合众人参与的形式,采取人人都可接受的方法与手段,以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音乐课程综合化的趋势,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以权威的形象出现,教师和学生以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出现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情感的交流者,然后才是指导者。在多边互动、主体交流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要尊重学生人格,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发展学生学习个性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教师是人类心灵的导师,音乐又是直接触动精神的艺术。音乐教育的水平是衡量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标志,而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有赖于音乐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水平。因此音乐教师应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篇3
SBAR技术(情境-背景-评估-推荐)是在医疗团队中以标准方式彼此通信的工具。SBAR技术是一种较容易和客观的方式来记住和建立通信,特别是在危急情况下。通过使用该技术方法,对于护士可以实现在交接班期间医疗信息的正确传送,并且有效减少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误。这种技术增强了卫生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增加患者的安全。SBAR技术包括:患者的当前状况,患者的先前背景,患者问题的评估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四个要素组成[1]。
然而使用和掌握SBAR技术要求护士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充分的教育。因此,应该使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来教授这种方法。但目前针对关于通过使用角色扮演在SBAR技术的教学的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SBAR技术中角色扮演和演讲对护士沟通技能的影响[2]。
1.材料与方法
实验研究分为角色扮演组和演讲组(对照组),以检查教学SBAR技术两种教育方法(角色扮演和演讲)的影响。我们获取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弋矶山医院外科系统中所有护士的名单,使用普查抽样方法。然后通过电话邀请护士参加该项研究。所有愿意参与研究的护士被要求在准备的卡上写下她们的姓名及手机号码,并将这些卡放在篮子里,从篮子随机取出卡。具有电话号码尾数为奇数的实习护士被分配到演讲组,而具有偶数号码的实习护士则被分配到角色扮演组。重复该过程,直到每组包括40名护士。然后,SBAR技术教育演讲组应用演讲、幻灯片和引用的例子。在角色扮演组中,提出了SBAR技术的简要说明。然后将参与者分为四组。所有护士都参与由研究者提出的假设情况,然后在她们的各小组中进行讨论。研究者监督各个阶段的团队的表现,并向她们提供必要的反馈。两组的学习课程设两周一次,每次2小时。第一作者进行角色扮演和演讲的SBAR技术的教育。研究者为每个组设计了假设情况。两组护士被要求将自己置于这种情况,并通过SBAR技术将他们的病人交接到下一班。最后使用标准SBAR评分来评估每个护士在执行SBAR技术中的技能。在本研究中,SBAR量表包括四个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情况,背景,评估和建议。对于SBAR技术的每个部分,得分范围从0到1.得分1适用于正确完成技能的护士。所以最终每个护士的得分范围从0到4。
研究变量的分布的正态性检验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两组独立比较用t检验。设立检验水准a=0.05,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这项研究最终选取了40名护士在角色扮演组和38名护士在演讲组。其中有2名护士在演讲组没有完成最终评估并从研究中排除。数据分析表明所有研究变量具有正态分布,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发现SBAR技术的总得分显示角色扮演和演讲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医疗护理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临床决策制定中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也是护士、医生和其他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不断面临的重要挑战[2]。无效沟通往往导致患者不满意的结果[6]。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角色扮演相比单纯演讲显着增加了护士在SBAR技术的沟通能力。这意味着角色扮演应该用于在护士或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沟通技巧教学中。护士需要接受有关有效沟通技能的培训,即使他们已经毕业并开始独立的临床工作[3]。通过适当训练SBAR技术能够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医院事故,正确使用通信方法减少了手术部位的误差以及保护患者安全[7]。本研究中通过比较两组在SBAR技术中不同四个阶段,尽管两组间比较均具有差统计学意义。但是,如表2所示,两组获得的最低平均值均在推荐阶段。这意味着护士在这个阶段的表现弱于其他阶段。因此为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护士在SABR技术的推荐阶段的能力是必要的。
角色扮演是教学SBAR技术为护士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它可以用作建立医疗专业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的工具。但是成功使用SABR技术,应提供更多的相应学习机会以及有关技术方面的支持,采取相应的监督和反馈,护士应该鼓励谈论他们自己以及和其他医护人员实际沟通中潜在的问题。最终达到有效的保护患者安全,防止不必要的医院事故。
参考文献
篇4
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学生”这一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角色占据中心地位,如今网络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的师生交流平衡,网络学习结构扩展了交互、选择和运作的范围,解决和有效的改革了教学方法,教师在此情境中角色必须从传授者升华成设计者、终身学习者、管理者等诸多角色,而教师角色的变化必然驱动教师自身行为的变化转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由于教学环境的变迁,教师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学行为会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的的实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将着重分析此背景下教师行为与角色变迁转换的过程及其互动关系和动力建构,阐述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与行为相互驱动产生的效应以及如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1 从传统教学到网络环境:教师行为与角色的变迁
系统论认为,教学行为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技能等的构成体,而是由一个行为主体及其相关的因素、在整个教学中显性和隐性的行为构成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者一个“教学者”的角色,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呈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错误倾向,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错位,成就了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扮演权威型的角色,构建了整个教学设计过程、讲授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师是“讲坛上的圣师”,“先知先觉之师”以及信息的权威拥有者。因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演”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作为知识的复制者和灌输者,其教学行为的主要承担着帮助学生记忆和存储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的教学任务,教师只负责复述课本的知识,借鉴前人的观点的思想,只是解说和注解书本上的各种条框。而网络时代,教师角色转换,意味着教师的真正功能将更加凸显,教师原有的不适应网络时代的角色将不断地被解构,被消除,被更换,而整合为新的角色。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全新变化,教师在网络社会中应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即将由知识学习指导者、文化知识传授者、课程教材执行者、教育教学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知识体系建构者、课程教学研究者、人际关系艺术家。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教学行为的点在于自己在课程中的角色和表现,单方面的传输知识。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自身知识的精准性及广博性制约了其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及课堂的精彩程度。为此,教师必须苦心钻研教材,准备例题材料等诸多细节活动,教学行为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较低。而随着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变迁,以及网络教学开放性的原因,教师其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导师,其行为是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教学策略设计时,加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变“教学”为“导学”。
这种教师行为与角色的变迁的作用在于使学习者获得有效学习绩效的同时产生较高的学习满意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活动已成为学习者进行自主化、个别化和协作学习的主要模式。
2 教师行为与角色之间关系的动力建构
网络教学的广泛应用,传统教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型的教育理念正在形成,新型的教育模式正在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变了教育活动中信息的呈现方式,改变了教学的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与传统方式下的教与学的目的、过程及环境有很大的不同,网络环境下教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教的目的不再是培养单一掌握基本知识的理论人才,而是指导、帮助学习者,使之成为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教与学的环境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室,而是通过教育技术建构起来的充满信息、易于获取信息的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由传统环境转变为网络教学环境这一教学环境的变化是教师角色与行为之间的变迁的根本性动因,综合表现在多个方面和层次推动着教师角色和行为的变迁。而系统理论和建构主义都认为,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应该相符合,表现出一致性,网络教学中的教师也不例外。网络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驱动着其行为上的表现的变化,行为的变化又作用于角色的扮演,两者表现的关系便可以得到一个它们之间动力转换的模型。
教师的角色和行为的变化处在一个循环转换推进的系统中。教师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由传统的讲台面对面教学转换为网络多媒体教学,其扮演的角色和表现的行为都在不断变化之中。由系统论观点,与此变迁相适应,传统意义上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将不复存在。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将从长者、智者和权威的旧的角色地位转变为集合教学性、管理性、社交性和技术性、协作性、指导性、帮于一身的新角色。
如此教学环境下,教师被视为成功结合计算机与学科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是网络教学环境的创造者,其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大的引导作用。教师在网络教学中扮演的角色的转换必然会作用于教师自身的行为上,这就会驱使教师从旧的行为(如权威者而严厉教学、教授灌输学生知识、准备指定内容的教案等旧行为)转换为新的行为(如权威下降而为学生更多的提供服务;介绍引导学生学习;找寻、分析、甄别和设计网络教学资源等等),以适应当前网络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实现教学目标,新的行为又会作用于旧的角色上,促使其转换为新的角色以适应教学需要,如此循环往复。
3 教师行为与角色相互驱动产生的效应
在网络教学这个大环境中,教师会采用两类网络教学模式,即集体教学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教师在其中扮演的主导角色也会有所差别,但无论是哪种模式,教师的行为与其自身角色往往是息息相关的,并且相互作用,以期达到角色与行为的整合,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在集体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与行为的变迁转换的效应呈现“双赢”效果。在采用集体教学模式这一路径时,教师会在整个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并采用讲授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景。基本的概念、理论框架构建后,教师作为讲授者、设计者、引导者的角色的任务已经结束,接下来学习的细节基发散思维方面的学习就需要学生去实现。学生可以在Web上搜寻信息,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针对教师给定的题目讨论交流,进而思维风暴,对题目透彻的了解。难题也因为网络的迅速可以传输到教师的计算机上,此时教师的指引者角色便体现了,寻常的难题可以通过留言簿、论坛、语音等手段对提问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典型的错误可进行网络系统广播功能进行系统指导,以达到借鉴效果。在集体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摒弃了以往“教师主体”的教育思想,行为上奉行交流者、参与者的姿态布置交流的课题,在网络互动过程中,语言温和,循循善诱,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这样,“学生主体”的网络教学得以践行,教师的角色与行为“正位”,对于师生而言,是个双向受益的双赢学习过程。
而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角色与行为的变迁转换却表现为碰击的过程。自主学习模式中整个系统是平行开放的,没有信息的控制者,只有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参与的双边实践活动。教师承载着角色期望,教师在教学中所承担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将让位于指导者、组织者、研究者、学习者的新角色。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自主、实时交互以及信息的即时交流大大增多,教师与学生容易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双向互动行为。迅捷的网络环境使得教导者,师生关系的主线由“主导、从属”到“交互、协作”,教学活动是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师是引导设计者,从而推动了教学行为的变迁。原先围绕“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授课形式及师生关系转化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行为,师生通过多媒体的媒介接触,对教师的各种教学行为参数得到完整的评价,有利于师资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网络情境下教师行为对如今教师角色正位提供了参考标准,推动了教师角色的强化。宏观上,教师应该介绍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计划和进度;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学习资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采取哪些学习策略使自主学习取得最佳效果,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等等。微观上教师也要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估。总之,教师不仅仅担任是讲授者、监督者等传统角色,而且要升华成为引导者、设计者、终身学习者诸多角色,以此避免了教师的角色和行为的缺失带来的不良影响。
4 教师行为和角色关系良性互动的实现
随着网络教学促使传统教学环境的变化,网络教学中教学对象的多样化、教学依赖资源的变化、教学环境人文特点突出、教师权威的变化,都在驱动着教师的边扮演的角色与表现的行为处在不断转换之中。如何实现教师角色和行为的关系良性互动对提高网络教学质量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要实现必要的一些角色和行为的转换。
4.1 促成学生主导地位,变自身为引导者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育者是“牧羊人”的形象,他挥动着羊鞭,起承转合,乐此不疲,结果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或是自主探究、或是小组协作,教师再也不能“灌输”、“填鸭”了,这也归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这种促成教师的主要角色和行为由“教”变为“导”是必要的和务实的,因为在信息时代,人们很容易从网络等媒介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已不在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可能通过各种信息途径获取比教师更多、 更精确的知识。因此,教师的职责已经不可能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教师的任务更多的体现在“导”上。教师的职能和角色由主导转为辅导,由台前转入台后,由只管教授不管接受与否的旧行为转向了解学生需求、按学生需要供给的新行为,昔日定时、定点、定员进行面授的教学行为方式转为今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工和传播的新行为方式。
4.2 整理优化网络资源,充当教学设计师
在“知识爆炸”的网络教学的环境下,教师不仅自身也要扮演“挖泉人”的角色,不断挖掘“活水源”,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价值实现。还要为了学生的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种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学生所拥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网络资源极为丰富,者就需要教师整理优化,而由于网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教师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的课程设计行为也发生很大变化。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自己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了解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期望、 个人的学习兴趣和特长;了解学生周边有哪些促进其发展的资源,只有在充分分析学习需求的情况下确定的学习主题和按照主题做出的教学设计,才能够“通教知学”,具有最实用的价值。
4.3 适应网络教学新环境,成为人文关怀者
由于网络学习特殊环境,其中人文关怀、人文氛围相对缺失,以致学习者容易产生孤独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为了解并解决这类问题,教师要成为学习者的“知心朋友”以了解学生心理,保证相当的人文关怀,以成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环境设计者。教师首先必须重视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掌握一定的关于心理学的知识和交谈的技巧,从语言行为等方面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减轻负担,实现良好的交流。教师这一角色的扮演以及其行为的表现涉及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开掘、培养和训练,对学习者心智的健康,学业的完成、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取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朱曦.论传统教育模式与网络教育模式[J].科技信息,2009,(27).
[2]陈奕宏.网络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定位[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3).
[3]蒋华,王涛.从建构主义教学观看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角色[J].成人教育,2005.
篇5
不论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当今各类教学模式,教师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绝对的“领导者”,直接影响到最终教学效果。随着美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教学模式打破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将学生由被动学习之中解放出来,成为与教师相平等的知识建构者。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知识的唯一来源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
一、教师角色
结合现有文献整理分析可知,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其一,教师角色就是教师行为;其二,教师角色就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教师角色就是对教师的期望。同时,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整体而言,教师角色也即在学校教育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身份与地位并由此形成的一定行为规范和模式的总和。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管理者以及设计者,担负着知识的传递和解惑而学生则是根据教师的设定教学计划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二、“翻转课堂”浪潮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一)“主导者”转向“指导者”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衍生的支架式教学策略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建筑工程中的“支架”,也即当学生尚未形成独立学习和探索能力之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综合能力实情给予适当指导也即搭建“支架”。在该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角色由传统的传道者转向为了采用一定的方式给予学生学习指引的“引路人”,借此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我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同时,当学生达成以上教学要求之后,教师要及时“隐退”,卸掉给予学生的“支架”,以开展下一个教学内容。
(二)“设计师”与“监督人”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准确地概括世界的任何一种法则,它必须和具体情境紧密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此外,知识也不可能作为实体独立于主体之外。综上所述,由此可知,知识是具备主观性的产物,经过一定刺激即可使之与大脑发生联系进而将外化的知识内化,转化为学习者的内部知识,达到学习的效果。
此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并非所有学生均能严格按照教师设计的计划发展,因而教师必然要加以干预,以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自我学习与管理意识,进而“摆脱”教师的监督管理。对于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即可采用“放养”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任由发展;反之,则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乃至家长进行沟通,将脱轨的学生引到既定的轨道之上,跟上教学步伐以实现教学目的。
(三)成为学习和生活“伙伴”
“尊师重道”是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而其中也贯彻着不平等的师生观。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古代中国,特别是正统儒家思想极为推崇教师崇高无上的地位,以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知,在知识建构与学习过程中,师生均需要成功分利用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以探索知识的奥妙,同时再次过程中师生之间并未受到角色的影响而是彼此平等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帮助以最终完成知识构建,达到教学目的。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知识更为丰富,占据一定的优势自然而然成为构建过程中的“指导者”,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整体而言,在翻转课堂过程中师生之间由传统的教学对立转向为教学互助,两者实现了在知识学习与探索层面上的统一。一方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题,单一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另一方面,学生亦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强硬灌输,而是与教师一道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彼此之间是平等的。在上述过程中,师生逐渐成为了学习与生活中的“伙伴”,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以完成知识的建构亦最终达成教学效果。
篇6
进入新世纪,大学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的遭受严重的挑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对传统教师角色经典的概括,尽管仍然保持其本质题义,不失为一个教师一个固守的基本职业理念。但随着课堂教学背景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学习渠道的拓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已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的关系,教师在传递知识、技能、道德等方面所秉持的权威以及所扮演的单一角色,所期望获得的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事适得其反,所产生的正能量也令人堪忧。因此,进一步认识和做好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转换很有必要。
1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批判
人们包括教师本人,对传统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的定位的理念根深蒂固,普遍认为教师是教书匠、讲解员。这种定位是基于教师把自己知道和把握的书本知识,转授给学生的一种责任。作为一个教师只要熟悉教材,有确当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清晰的逻辑结构,教学语言表述通达,就算尽了责任。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做到教态自由,课讲的诙谐风趣,深入浅出,有节奏,学生爱听,那就是一个好老师了。毋庸置疑,这种教师角色定位规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模式,也相对固定了课堂教学教师的评价标准,同时也确立了无视学生存在的教学权威,所谓“师道尊严”可见一斑。
非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定位理念的彻底更新,在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多种教学、学习手段、方法的并用。客观上学生学习的视野不断扩展,获取知识的渠道不断增多,尽管学生仍然比较看重和选择教师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信息的教学模式,但并不把这种模式作为唯一的选择。随着学生对自身所具有的作为学习主体的理性认识的不断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越来越高,更多的学生能够把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一味被动式的“被灌输”“被说教”的学习方式逐渐被淡化。值得强调的是,在教改教研活动不断深入并取得积极成果的大背景下,学生不但提升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能够从自身主体地位需求出发,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诉求,成为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效果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其所起到的课堂教学反馈及监控作用不可小觑。从教师的角度看,随着课堂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对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大多数教师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的认识,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很少有人顽固地坚守所谓的教学权威,开始自觉地顺应时代的潮流,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学习要求,塑造新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探索课堂教学角色的转换,使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2 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转换的评价
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一个教师要达成预期的课堂教学的目标,仅仅靠在设计、挖掘、整合自身掌控的教学资源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不可能再用过去传统课堂教师的角色定位的内涵所确定的标准,去评价一个教师行为及教学效果。相反,学生们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从多个视角去考量和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倒逼教师们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更新仅仅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改教研活动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转换多重角色的尝试。
2.1 由“主宰”者转换为主导者
教师与学生同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自然具有平等的地位。教师牢固地确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就会彻底地更新自己是课堂教学“主宰”的教学旧理念,改变所有与教师主宰所有课堂教学活动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代之以与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推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建设的积极性,与教师一起完成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一相对和谐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目空一切、包揽一切、我行我素的主宰者,而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的核心职责是把教与学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在教学设计、师生互动、案例分析、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上把握教与学的预期方向,最大可能地拓展学生接受课程信息的渠道,最大可能地施以方法论的指导,培养和塑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2 由“垄断”者转换为合作者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单一角色决定了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的信息源和渠道,使教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垄断了几乎所有的教学资源,学生在选择和接受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不可能有更多的选择。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垄断教学资源已不可能。如果一个教师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与学生们共享教学资源,其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就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相反,一个教师愿意或者善于以合作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并和学生一起共享各种教学资源,又鼓励学生收集、梳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那么这些教学资源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教与学相得益彰。
2.3 由教员角色转换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者
教员角色基本上是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这一角色的主要功能在于对教材的阐释和知识点点解惑是否正确、习题答案等评判,即单纯的知识传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认为,知识传授仍然是课堂教学教师不可偏废的功能,但强调一个教师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的努力是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的。许多教师试图由单纯的知识施与者向学生的朋友和知已者的角色转换,收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效果。这种角色的成功转换最直接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在坚守教员角色功能的基础上,又凸显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功能,几种功能的叠加,促进了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作为学生们的朋友和知已者,“为人师表”所承载的一个教师所具有的师德、师范、人格魅力及相应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自然通过推心置腹的沟通和交流,传递并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过程,甚至有可能成为他们终身受益的财富。
在实践中,更有许多教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尝试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反思者、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的转换,并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心灵体验,值得我们共享。
3 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转换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转换是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统御下,顺应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客观需求的理性选择。但角色的转换能否成功,受到教师本人主观条件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各种教学环境、条件的限制。因此,在积极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认识和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3.1 角色转换需要理念先行顺其自然
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教师有意识的自主的参与教改教研活动的尝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树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意识。因为一个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认识越成熟,就越能自觉地实施角色的转换。由于每一个教师主客观情况的差异,实施角色转换不能搞形而上学,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采取扬长避短的策略,根据自身对角色的偏爱和学生的喜闻乐见,循序渐进地实施转换,也要在转换过程中注意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施角色转换提供支持。
3.2 注意各种角色功能的整合
篇7
一、引言
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既取决于教师,也取决于学生。本文调查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的认同和建议,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研究设计
1.调查问题。①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英语教师应在课堂上担任何种角色?②学生应在课堂中扮演何种角色?
2.调查工具。①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以往研究教师角色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对于外语教师角色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从教育理论的角度进行探索新型高校英语教师角色(田凌晖2002;郑新民、蒋群英2005;张翅2006;张绍杰2008)。诸多研究认为大学英语教师扮演着教育者、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心理辅导员等角色。关于外语教师角色的实证研究大都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的,从学生的角度探讨外语教师角色的研究尚不多见。②问卷调查法与调查对象。被调查对象为非英语专业的182名学生。依据文献综述中对教师角色的定义,问卷设计了21个封闭式问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按照真实情况完成问卷。共收回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为84.1%。③访谈法。以班级为单位,任意抽取三个班,在班级QQ群里以聊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访谈,让同学们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表达自己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看法,讨论同学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所期待的教师角色与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存在很大的差距。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定量分析,对比教师实际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所期待的教师教学行为后,发现学生心目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差距很大。
调查结果显示,61%的学生认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作为指导者,评估者、监督者、资源提供者等角色均得到学生的认同。68%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的不多,不能按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上课。96%的学生赞成教师批阅作业,81%的学生同意定期测试会对学习效果有所强化。这说明虽然大部分同学认可英语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他们却赞同教师批阅作业和定期测试等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
2.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对学生的访谈进行分类整理后,发现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他们在英语课堂上参与小组活动时,有自己的见解,能主动学习。而大部分同学认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方式,他们只需当好听众。有些学生认为课堂活动与成绩挂钩,为避免出错,他们就不会积极回答问题。还有同学认为如果教师讲授的少,而学生做的活动多,那么教师就是不负责任或是不称职的。甚至有学生认为只有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全面的讲授,而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走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显然学生的看法深受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教师角色的有效转换。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本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教师角色的看法,结果表明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动态和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传统角色,另一方面,学生如果错误地认为语言学习只有在教师的详细讲授下才会取得成效,那么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只会流于形式,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教师在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权威型的教学方法时,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有些学生会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予配合,甚至会有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影响教师角色的有效转换。
2.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实现自身角色转换的同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约束和管理,积极帮助学生及时转变语言学习的观念。
3.调整评价方式,对学生分阶段进行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与评价,而不应该以应试成绩做为学生最终的评价结果,评价方式改变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观念也会随之改变。
参考文献:
[1]张绍杰.外语教师角色与学习型教师[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88-91.
[2]田凌晖.网络教育:挑战传统的师生观[J].教育科学,2002,(2).
[3]张翅.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10).
篇8
在高科技时代的大环境下,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快速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不断增加,获取信息的时间缩短,成本减低。信息技术所塑造的新的社会格局对各类社会群体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形成巨大冲击,对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困境的研究,无论是从对理论的完善还是对实践的指导方面来讲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师角色的研究,既可以帮助教师认识新的角色期望,设法解决角色再定位过程中的困惑,准确调整自身的角色行为,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
一 教师的角色
1.1传统的教师角色
在特殊的社会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掌握着大量学生群体所不掌握的知识、理论、信息和方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演示、讲述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者,处于权威的地位[1][2]。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虽然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环境,但我们也应该的确切的认识到传统教师的教学理论,深入分析传统教师的教学理论中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
与“传统教育”观念不同,现代教学讲求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观念[3],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加速了这样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化,新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给传统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中国人习惯于“守旧”,这可能是和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有关,对于广大人民教师而言,角色意识已经根深蒂固,在短期内很难得到彻底的改变,而信息技术的继续向前发展,教师要想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就必须要进行自身角色重新定位,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那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认清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地位的改变。教师在进行角色认知时,必须要做到“继承、创新”,一方面,传统的教师角色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我们也要认清它的合理性,使其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是因为现代教育跟传统教育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合性,比方说一些基础知识理论、伦理道德的传承等等;而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扮演一些新的教学角色,从而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困境
2.1 理解上的偏差
2.2 教学环境不完善
2.3 组织培训不到位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具有现代教学观念和多学科管理知识的跨学科人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把信息技术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活动当中。在培训方面,我实习的学校做的也比较独特,每个月都有教学比赛,比赛的形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比赛中使用的课件等资源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并且每学期都会针对教师做相关的培训,这些都刺激着教师充分、高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反观一些其他学校,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去一些培训机构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也有做过培训后回到学校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长时间不使用,那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也就慢慢淡忘了。造成这些现象的有很多,学校领导不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当地没有针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机构等等,总之就是对教师所做的培训不到位,教师没有掌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本领,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化教学的要求。
2.4 教学理论不完善
三 职能转换策略
3.1 正视信息技术的价值
教师要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要改变过去“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简单化的教学模式,而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一方面
教师要熟练的使用现代教学设备、工具等,另一方面在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过程中,要让教师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的真正价值,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既能使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更方便,更有效,也能使教师学习到如何更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即教师改变以往的被迫式或走形式等非自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而是让教师有规划,有选择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3.2改善配套设施建设
虽然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普及,但仍有不少学校存在设备不足、落后、或者陈旧等影响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情况,阻碍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展的步伐,并且,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所知甚少,一些硬件、软件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在教育上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和专用经费,添置硬件设备和教学软件,在资源建设方面,为防止课件风格单一,提倡教师组成课件开发组,从而做出内容和风格极为丰富的课件资源,为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教师角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3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也有一些学校已经拥有了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却闲置不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不想用或者是不会用,若想真正的、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教师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支持,若想跟上时代的发展,那么教师必须要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即“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要认清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学媒体[5]。以及教学传播环境和教育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六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熟练的使用教育媒体,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育传播效果,也就是说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达到教师能独自完成教学资源建设,能熟练使用教学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效果,为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教师角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3.4 相关理论指导教师角色再定位
教育实践活动始终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具体包括各种传播理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理论等。某种特定教育理论就会指导出与之对应的教育工作,从而,也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师角色。配合信息技术手段,这些理论在教育实践中也能够促进教师进行教学角色定位。一方面,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技术支持、教师支持,另一方面,教师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又能够依靠相关的理论指导。例如,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人们非常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意义建构的自主能力时,其理论依托就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经验的背景,学习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其教学方法有情境法、问题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想用该理论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并调整自己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相关理论的发展在推动技术手段应用的同时,也为教师能更快更顺利的进入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提供理论保障。
篇9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8—0065—04
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角色与活动、人际关系一样,是构成小系统的基本特征,人总是在多元化的角色承担及角色活动践履中得到发展。角色是活动参与者进行人际互动的行为起点,是包含了活动和人际关系的有机整体。[1]所谓“角色”是指“对社会中占某一特定地位的人和与之有关的其他人所期望的一组活动和关系。它通常可以用一定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加以描述,并按年龄、性别、职业和亲属关系等变量加以区分。”[2]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有关“角色”的观点,本文对远程开放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成人学生角色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视角下的
师生角色分析
1. 教师角色失调频生,角色转型步履维艰
人类发展生态学强调,多元的角色定位更有利于促进活动主体的发展。[3]但教师角色的多元化拓展,教师角色期望的日趋复杂,使越来越多的教师难以达到角色要求,教师角色失调现象频频发生,最终损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及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常扮演着“布道者”的角色,但在时代变迁中,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教师的角色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加速推进着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以及师生交往民主化的进程。这一系列变革,意味着教师传统角色的断裂与重构。贾维斯提出教师至少应扮演十八种角色,其中绝大部分已超越了教育的边界。[4]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师角色定位的教师,其角色的艰难承担与痛苦转型可想而知。角色转型的巨大压力,角色实践的焦虑、无力乃至失败充斥在教师专业活动中。为应对教育情境的急剧变化、教师角色转型的重荷,要么角色行为退缩,回归已熟练化的传统模式,要么简化或者将角色行为刻板化、形式化。
2. 教师、成人学生固守传统角色,双方间的不平等“主客”控制关系难以消融
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如果某一角色在一定社会机构中确立得很好,即社会对角色行为和关系的期望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时,处于该角色的人被唤起与角色期望一致的感知、活动和人际关系模式的倾向将会更大一些。”[5]显然,传统教育观念和形式无论是在教师还是成人学生的内心都有一定的沉淀,甚至是根深蒂固。教师“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已深入人心,社会对这一角色规定有着广泛的共识,因此,教师践履这一角色可谓驾轻就熟。同样,社会对处于从属地位的“知识接受者”学生角色也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期望,成人学生践行这一角色时不存在角色不清、角色紧张等角色失调现象。与传统角色期望相一致的活动开展得总是比较顺利、容易,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满堂灌”方式仍然是面授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也习惯于扮演听众角色。在教学活动中,实质性的互动如热烈的课堂讨论、网上在线BBS讨论难以开展,成人学生参与不积极,主体能力不够,等等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成人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与之相应的师生人际关系样式,总体上必然表现为“主体-客体控制模式”,即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成人学生作为被动、服从、接受的客体,能量从教师一方单向地向成人学生一方流动,互动总是由教师发起、规划,情感联系以消极情感居多,这种主体-客体控制模式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受教育的快乐,也使教师丧失了教学的乐趣。在这样的角色实践中,教师只在乎学科的逻辑,学生只在乎知识的掌握,生命的激情与欢乐就在本质上无爱的控制中消解。[6]
3. 教师与成人学生之间的不良角色互动导致彼此活动动力不足
篇10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史上空前的改革,新世纪中小学课程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将由此开创。而实现这一历史转变的主要角色,是千千万万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因此,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主体角色必须和新课程一起更新一起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角色基本职责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也必须与时俱进地随之转变;并作出言简意赅的基本解读,以便千百万中小学教师的领会和操作,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 传统教学角色基本职责的历史演变和历史局限
千百年来,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直被尊奉为教师角色与基本职责的经典解读,根深缔固地影响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这种解读,有其历史的积极意义,也有其时代的历史局限。上世纪末,依据填补历史空白的首部《教师法》,虽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1] 的新说法,但教师行为并未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随着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2 ] 的确立和贯彻,对于教学角色及其职责、行为、作用的讨论空前广泛,空前深入。人们从国家、学校,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等不同的角度,赋予中小学教师种种职责;从各自不同的需要,期盼中小学教师承担种种角色。从传统的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助产士、人类灵魂工程师……到现在的向导、参谋、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励者、对话者、合作者、咨询员、催化剂,等等——这些探讨和演绎,对于全面了解和全面发挥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全面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系列的权利义务和基本职责。从小农经济时代到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的教学,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师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传统的教师在扮演着先行者、有道者的角色。在欠发达的社会,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有道的偶像和道德的说教者,是有学问的尊者和活的教科书。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没有教师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天地君亲师的威严和霸道,传统的学生角色只能是驯服的羊羔。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描绘;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乏味读书生活的回忆;查魏巍《我的老师》全文对三位老师的不同介绍;听郁秀《花季·雨季》中“又搞突然袭击”和同学背地里喊老师“陈老太”、“老古董”叙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传统教学,师生关系,其历史的演变和局限,或许可由此而见一斑。这些是艺术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
在目前中小学传统教学中,学习(读书),或者更确切说——接受学习(被动读书),作为传统学生角色的基本职责应该说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是唯一的;与之相应的,这时教师角色的基本职责,最传统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教书——按书教学生读书(按课本给学生讲课)。几十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是统一内容和标准、材和教参、统一考试和检查。人民教师一切行动听指挥,已无昔日塾师那样的“课堂主宰者”的风光和自由。无奈的教师只能被动地且必须严格地执行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计划,忠实地做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考试内容的教书匠。无奈的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书本知识、考试内容,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应试机械人。教学双方同在无奈地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被动地履行着无奈的职责。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讲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传道授业解惑”与“教书育人”只剩“传道”与“教书”,教师只能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传授者在苦苦支撑着自己的角色。
篇11
一、教师角色的内涵
在教育社会学中曾对教师的角色行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教师角色理论,教师教学理论指的是阐述在教学活动中各类社会关系与个体对教师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一种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对于角色理论者而言,学校就如同社会,而社会如同舞台,在舞台上的演员有着其特定的角色,在社会中的个体也有着自己特定的角色,因而,在学校这一“舞台”上,教师也有着特定的角色。教师角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界定,这三个层次分别为教师的社会地位、角色行为以及对教师的期望。
二、高中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
(一)知识的传授者。
语文教师的教育任务就在于将语文知识同时语文课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知识的传授者,首先就要具备合格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才能够扮演一个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语文教师是语文知识的活载体,也是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语文知识的拥有者。在语文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激发其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持续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知识的权威者。
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文化水平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被学生所信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需要教师从旁引导,这样一来,语文教师的知识权威者的角色就呼之欲出了。语文教师将这一角色体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权威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目标,从而便于自身的语文教学。
(三)课堂的执行者。
传统教育方法下的语文教师受到了教学模式的限制与影响,绝大部分都处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之中。教师在讲台上对照书本讲解课文,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课堂的知识,并按部就班的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种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只作为语文课程的执行者,而没有深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学生自然也无法获得新的课程体验,只能循环的进行枯燥的学习。
三、现代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知识的学习者。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相关的综合语文知识和相关的授课方式,还要承担起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文化的持续性传播。现代语文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教学角色,把自己变为学习者,不断的探寻和增强自身能力,再变为教学者去引导和教授学生。首先语文教师还要对教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寻,促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以便于更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教师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对教材课本进行解读,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探寻,从而全面的把握教学进度。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只有将自己的角色转为学习者,才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语文知识的殿堂,更好的引导学生配合自身教学行为来完成课堂教学,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知识的讲述者。
语文教育工作其实就是一项语言的工作,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于表达与传授的基本方式。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过分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并因此受到了批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反而开口较少,对于一些错误的问题和学生的疑惑之处不再进行解答,而是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尽管在现代语文教学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空间是十分重要的,但教师更应当将角色转变为讲述者,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尤其是一些必要的问题,教师必须时刻重视,并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的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做到切准要害,精简且学生能够理解为主,不能过于冗长拖拉,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三)课堂的组织者。
篇12
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观念、手段、方法和模式均受到了巨大冲击。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引导作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研究将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是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基础和前提。[1]高校教师不仅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而且是教育信息化成效的评价者和反馈者。高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环境、教育活动和教师角色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师生关系等诸多要素都已发生巨大变革,高校教师传统的角色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往往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者、权威的信息所有者、忠实的大纲执行者”[2],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从其内涵、特征、职能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高校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权威者,现有高校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必须勇敢面对新环境的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每一位高校教师都面临着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问题,也面临着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面对此类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高校教师角色现状,且依靠调查所得数据的支撑,归纳出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在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现状调查的问卷设计
我们通过设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现状调查问卷,探讨了高校教师对角色的认识和态度和高校教师角色行动中所反映的问题,并找出影响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和发展的阻碍因素,最终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出高校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角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策略,以帮助高校教师重新认识角色内涵和制定角色行为规范,指导高校教师的角色实践,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最终实现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目标。
本次调查以我市三所高校中的在职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从三所高校中以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教师进行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136份,其中有效问卷125份,有效率为83.3%。调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被调查教师的个人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教师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称、学科背景、学校类型等6个单选项目。第二部分为调查问卷的重点,按照调查的不同目的分为三小块来设计。
1.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认识的调查。
此部分是有关高校教师角色认识的观念题,包括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认识、态度和适应性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角色扮演的态度等。此部分调查的重点在于了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对角色的基本认识、态度及对师生关系的观念,以期了解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的态度状况。
2.高校教师实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行为方式调查。
试图了解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行为表现,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以及实现高校教师角色的内在信息素养的现状和对高校教师自身的角色期待的现状。通过此部分调查反映当前高校教师在对角色认识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具体行为是否符合角色实现的要求。
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阻碍教师角色发展的因素调查。
在前面调查的基础上,针对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角色认识和角色行为存在的差异,调查并试图找出影响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因素。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现状调查的问题总结与思考
1.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认识不足。
统计数据反映出高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角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对新旧角色的界定在观念上还不够明确,特别是高校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和适应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转变。实际调查反馈显示,有9.4%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不会对教师角色产生影响;有16.8%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下的高校教师角色不太重要;有20.1%的教师认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与传统的高校教师角色没有区别;更有33.6%的教师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而不断变化的角色。这些调查数据说明,高校教师在角色实践前,思想意识、观念等还有待转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还略显不足。
2.高校教师对师生关系中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角色不够明确。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有22%的高校教师课后基本不与学生联系和沟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是否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取决于高校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和引导,高校教师角色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获取有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更要指导他们学会用新的技术和手段运用于学习,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
3.高校教师在角色行动中缺乏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
调查数据反映,高校教师在教学目标中选择培养创新能力的只有45.6%;有15.2%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25.6%的教师认为信息化课堂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具有传统的保守思想,因循守旧而缺乏创新精神;有24%的教师没有选择新的信息技术方式评价学生,仍然选择用古老的纯笔试方式进行评价。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了高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教师角色的发展,缺乏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调查中,有7.2%的教师选择了完全没有使用过,说明这部分教师没有保持持续学习的状态,无法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有11.2%的教师甚至表示没时间,不想学习新技术,这些都表明了高校教师的终生学习意识比较淡薄,教师角色定位与教育教学实践的信息化要求不相符合。总之,高校教师创新精神的缺乏和终生学习意识的淡薄使得教师角色行动存在诸多误区,例如教学目标过低,教学评价单一,等等。
4.高校教师在教学角色实践中表现出信息素养偏低问题。
针对高校教师角色实现的内在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主要是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和利用情况、教师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教师对信息资源的搜索能力及教师的网络信息能力等五个方面展开的。从调查数据来看,绝大部分教师掌握了最基本的技术操作能力,有85.6%和75.2%的教师掌握了信息资源的搜索能力和办公软件操作能力,超过50%的教师掌握了基本的网络技术。数据统计显示高校教师有着较好的学习新知识的态度,这说明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比较强,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前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普遍较高,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和掌握情况不是很理想,这就说明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很好地掌握和使用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就无法达到。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提高是完成教师角色的定位及其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的重要前提。信息素养作为影响高校教师角色行动的重要内在因素,是高校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正确制定信息化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调查数据显示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在信息技术的认识上,8%的高校教师认为对其工作和学习没有影响,7.2%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使用过信息技术,21.7%的高校教师需要别人帮忙才能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源,33.6%的高校教师表示学习信息技术有困难。这些数据反映出,目前高校教师在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掌握情况均不是太令人满意,信息素养还有待提高。
5.师生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期待。
大部分高校教师对自身的角色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和期望,但是数据显示仍然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对角色的期待停留在传统的教书育人、管理者和权威者上,并没有意识到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师角色的新要求,即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和教学的各个方面,来促进教育各环节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传统教育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发生了变化,高校教师角色必须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进行必要的角色调适和定位。从调查数据看,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停留在以往的角色认识和实践中,不太理解高校教师角色应该与时俱进,认为高校教师角色就是传统的管理者和教书匠或说教者,这部分师生的观念和行为急需矫正或转变。
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阻碍因素。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不高,反映出某些高校对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够重视,导致高校教师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无法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角色的发展。29.6%的高校教师认为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的培训阻碍了其角色定位;23.2%的高校教师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科研时,由于自身的信息素养不高而困难重重,培训不到位使得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信息技术的培训也就成了阻碍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外部因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也可以从调查数据中反映出来,30.4%的高校教师认为软、硬件条件差,29.6%的高校教师表示缺乏信息资源,35.2%的高校教师认为缺乏信息化教育的氛围,17.6%的高校教师提出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这些教育信息化的外部环境严重阻碍了教师角色的定位,成为了高校教师角色得不到发展的客观问题。
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策略
在目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存在种种问题,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和角色行为的偏差造成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紊乱,加上高校教师自身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有待加强及缺乏相应的培训等阻碍因素,造成高校教师对角色定位的种种困惑。要有效地促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发展,必须解决调查中发现的上述各类问题。
1.转变教育观念,以新观念引领高校教师角色行为。
高校教师要适应教育信息化时代,转变教育观念是内在而且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观念的变革是行动变革的先导。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多元角色的新态势需要教师切实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观念引领自己的角色行为。首先,树立创新教育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次,树立终身教育观,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最后,树立以人为本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角色行为是否能够满足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3]师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形成民主、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2.培养信息素养,促进高校教师角色发展。
高校教师培养信息素养、提高教育信息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教育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信息素养就是发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它是终身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更是高校教师角色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定位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应该关注如何高效地把信息技能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角色要求和期望发生转变,许多高校教师暂时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形势不容乐观,部分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层次,表现为基本信息常识缺乏、信息意识薄弱、教育信息能力偏低等,尤其是文科背景的教师在这些方面更需要提高。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一般的信息能力,而且要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3.开展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保障高校教师角色发展。
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在对高校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通过自行规划设计或与专业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合作等方式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需要及教师需求的培训。[4]它注重的是在教师培训中学校和教师自身潜力的挖掘、校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校本培训的理解关键在于把握“校本”的内涵,综合文献的研究观点,我们认为校本培训应该有三层含义:首先是为了学校,其次是在学校中,最后是基于学校。
4.建立高校教师角色实践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建立良好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形成高校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氛围。高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探索、实践,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能够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高校应在工作量核算和奖酬金的分配中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高校教师研究并开发的教学软件、网络素材等,通过专家鉴定和权威部门的认可,应视作与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同等看待,并作为将来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评奖评优的参考条件。研究并制定出高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质量评估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相关考核。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信息化教学评比、课件制作大赛、精品课程设计竞赛等活动,充分激发全校教师结合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运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通过建立这些机制,引导和激励高校教师把提高信息技术作为培养自身信息素养的重要目标,不断地学习和发展。
5.优化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外部环境。
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它包括所有的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等,这些都是制约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高校教师即使有一身信息化教学本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无法更好地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因此,优化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外部环境尤为重要。我们认为重点应从优化两个方面的环境着手,一方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学和学习环境。包括以教与学为主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环境建设、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校园网络环境、以班级授课为主的多媒体教室环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教室环境、以学生在线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环境、以信息利用为主的电子图书馆。另一方面完善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功能,优化综合管理环境。
对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制约远非上述几个因素所能涵盖,但上述所及是我们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高校教师角色中的普遍现象,因此比较集中地反映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角色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这五条策略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和发展问题,但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对高校教师树立科学的角色理想并投身于角色实践会有所帮助或提示。因此,高校教师角色发展的策略研究能带动教师对角色行为之前的思考和角色行为之后的反思,更好地实践高校教师多元化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阿不来提・吉力力.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1):6013-6015.
[2]蒋洁.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师角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徐全胜.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转换[D].南昌大学,2008.
篇13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是被动接收的角色。此模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的培养。
1.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其次,不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语言技能的培养;第三,妨碍了教与学双方的沟通,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社会的发展对既懂得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的优秀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鉴于实际问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纷纷展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充满了必然性。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现代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程度和教师素质的高低将最终决定教学模式改革能否真正成功。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自主学习的知识建构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主动建构知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合理转变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改后,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的英语学习成了不断建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搜集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料、创造协调的学习场景有利于学生增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职能角色,给学生更多练习英语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运用及交际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确定了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也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成为了教师角色转变的理论支点。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师角色的转变确定了发展方向
(1)确定了教师是学习信息资源提供者和整理者的发展方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教学模式开始以强大的网络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后盾。这样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信息,并把这些资源和信息加以分析和整理,使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确定了教师是学习情境创设者和课程设计者的发展方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创造英语语言环境,营造新奇生动的课堂氛围,使之在不断接受新的语言信息的同时,建构对新的语言信息的理解。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又为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3)确定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发展方向。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给定的学科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扮演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计划和协调。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出了具体要求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这要求教师在掌握好外语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知识,使自己能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新的英语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从以教师为主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的角色上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多重作用。要求教师转变为课程学习的导演与教练、组织者、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角色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