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课堂的建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收集信息,做好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为开展探究活动提供课前准备。
教材分析:本例结合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引导学生培养合理消费的意识和能力等。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加上大多学生家境越来越富裕,家长往往会满足学生的消费要求,让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享受消费、娱乐消费,缺少艰苦朴素的精神,而他们自己往往没有觉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学会理财。
二、运用探究式教法上课。
1.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问题。
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确定本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重难点:
(1)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选择、消费观念的变化,知道合理消费的具体做法和相关理财知识。能力目标:帮助学生走出消费误区,增强学会理财、合理消费的意识和能力。情感目标:初步树立理财的意识,树立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精神消费的意识并能落实到日常行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内容:消费面面观和学会理财、学会消费。
(3)重点:学会理财和合理消费,避免非理性消费。
(4)难点: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创设情境(建构自主探究的教学环境),形成探究思路。
探究式教学需要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在这种开放、自主的教学氛围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言权,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用实例分析、问卷调查、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
3.实施探究。
要依据探究思路,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最终的结论。如:活动一的探究应在让学生根据家庭理财消费小调查开展讨论、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老师对同学们的探究结果进行归纳。多媒体显示板书:
学会理财,学会消费。
在我国现阶段,人们的消费呈现出哪些特点?
(1)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2)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升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活动二可以直接让学生依照教材内容在自学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的结论,并用多媒体显示板书:
“学会理财,学会消费”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消费前可以先作出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
(2)消费中避免非理性消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经济实用的商品,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应该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
(3)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后,更应该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4)结果展示、交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以后,将形成不同的探究结果,可以是板书、课堂小结,可以是课堂测试、作业,也可以制定课堂学习评价表进行成果展示,这是探究过程的结束活动。
本例可以用板书小结和课堂测试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也可以用多媒体显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结构(提纲式板书)。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我省新一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学科的应试功能将进一步被弱化,而德育功能在教育教学中会逐步得到提升。探究式教法为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建构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实施。
篇2
二、“361”高效课堂模式的定位
1.从教学时间上定位“361”
课堂45分钟按3∶6∶1比例划分,文科教师讲解、引导和点拨提升的时间为30%,约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占到60%,约25分钟,剩余10%用于检测反馈,约5分钟;理科教师讲解、引导和点拨提升的时间为60%,约2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占到30%,约15分钟,剩余10%用于检测反馈,约5分钟。
2.从教学内容上定位“361”
教学内容的设计30%知识不用讲,学生自学就能学会,60%是通过合作探究才能学会,10%是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引导及反复训练才能理解掌握。
3.从教学主体上定位“361”
即按30%优秀生、60%中等生、10%后进生的比例,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文理协调、男女搭配”的原则成立学习小组。每组6人左右,并选择一至两名学习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4.从教学目标达成上定位“361”
即30%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学习内容,能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和迁移;60%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学习内容,能自主完成作业,对知识进行归纳;10%学生不能自主完成作业,需要教师或学生点拨。就目标而言,30%的“基础达标”为100%,60%的“能力提升”为90%,10%的“拓展延伸”为80%。
三、“361”高效课堂的建构策略
(一)坚持三大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由学生亲历、规律由学生发现、结论由学生说出,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合作、探究。
2.先学后教原则:学生预习在先、思维在先、表达展示在先,以学定教。
3.分层教学原则:结合学情,学生分层;整合教材,目标分层;作业设置,训练分层。
(二)立足三个改变
1.教师角色的改变:“师长”变“学长”,把学生推到前台,自己退到后台,让学生自己跑。
2、学生角色的改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开放、自主、合作的课堂,让学生的主动发展成为现实,摆脱了被动接受的局面。
3.教室功能的改变:“教室”变“学室”,“讲堂”变成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堂”,教室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三)实施六个环节
1.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提前确定的教学目标和预置问题进行自学。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查资料、操作等方式自学感悟。教师要考虑如何科学地指导学生自学,充分考虑自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明确 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要求。
2.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组内交流学习情况,解决自学中没能弄懂的问题。让优生影响、带动、帮助同组的人,更多关注后进生,共同讨论共同进步,最大限度地解决本组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随后,进行小组交流。各小组根据合作探究的情况,把成果或者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上进行展示,其他组补充、质疑。
3.精讲点拨
各小组展示、补充、质疑后,教师引导学生提炼教学内容的重点、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等。对于全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进行精讲点拨。教师在讲授中要做到:一要精讲,严格执行“三讲三不讲”的原则,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学生自学就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能弄懂的知识不讲,能以练代讲的就只练不讲。二是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再度展开讨论,并适时点拨和评价。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
4.变式演练
教师通过变式教学让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并通过对问题的多层次变式构造,使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及问题本身的结构有一个清晰认识。教师可以把一些“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进一步内化知识、延伸知识点。
5.检测反馈
通过练习、总结等方法对学生个体、小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评价。这一个环节注意事项:(1)检测题要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整合课本、资料上的题目,不能盲目照搬。(2)检测题要分层设计,可设必做题、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3)检测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同桌两人或同组完成,组内进行互阅。学生能交流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完成,教师及时点拨纠正。
6.总结预置
学生总结,反刍消化,清理过关;教师总结本节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即每节课实现从预习的完成到预习的布置的一个学科知识教学环节的循环。
(四)实现一个目标
篇3
语文是研究语言艺术、语言技巧、语言能力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堂导语的设计。实践证明,每堂课导语设计的成与败,通常都不同程度地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学效率的高与低。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女士认为:“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是因为,优秀的、高明的、恰当的导语,可以瞬间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使他们全神贯注、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新课的学习。笔者曾考察过多位著名教师的教学,发现他们都称得上是精心设计课堂导语的高手。从一定程度上说,导语设计的质量可以直接折射出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直接决定着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致。
创设悬念,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吊起学生学习新课的胃口。悬念是影视、戏剧、文学等文艺题材最常用的创作表现手法之一,目的在于利用受众的好奇、期待等心理定势达成更高效的传播效果,是一种引发受众兴趣、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艺术手段和传播手段。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创设悬念导入新课,既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也符合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故而是语文课堂最常用的导语设计方式之一。
言简意赅,服务于教学目的和重要知识点的讲授。垫场戏是为大戏、正戏暖场,设计课堂导语是为了生动地引出新课,所以导语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而是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生动准确,服务于教学目的和重要知识点讲授。
富有情趣,建构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没有情趣的导语,将很难形成感染力,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设计课堂导语,教师都应围绕“情”“趣”下足工夫,以情感动学生,以趣吸引学生,用情趣建构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为高效语文课堂的生成奠定基础。
二、革新教学理念,全面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课堂讲解、课堂提问等环节,下面笔者就这些关键点的优化谈一些自己的感悟,以求教于大家。
课堂讲授环节。教师讲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其讲授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高低,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讲授环节需要牢记并践行整合、调控、灵活、取舍等关键词。
所谓整合,简单说就是要把各种教学资源建构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讲授要有整体性、规划性,突出重点、要点、难点,追求详略得当、针对性强的授课效果,而不是信马由缰,讲到哪儿是哪儿;也不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
所谓调控,就是教师应把握整个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时发现偏差,妥当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所谓灵活,主要是指教师应根据动态生成的课堂,特别是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能力,灵活、机敏地处理课堂状况,随机修正偏差,对既定教学预案进行临场再创作、再发挥,使之更符合特定的课堂生态,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规划。
所谓取舍,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关键的知识点、对学生需要和感兴趣的内容要多讲、讲透,反之则要少讲或不讲。取舍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大智慧,取舍也是忍痛割爱、壮士解腕的大勇气,尤其是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应变的取舍,更需要教师具有洞悉现场、临机发挥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在平时勤学苦练教学基本功,在课前做足功课。
课堂提问环节。课堂提问具有活跃课堂气氛、检验教学效果、提醒学生特别注意等多种效果,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之所在,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计划原则。课堂提问不应是随心所欲的行为,而应是对提问时机、提问对象、问题难度等都有所规划。规划需要执行,但某种情况下也需要注意规划跟着变化随机调整,切不可照本宣科、抱残守缺。
清晰原则。如果想让课堂提问更有效,教师对问题题目的表述必须清晰、简洁、准确,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
启发原则。问题最好具有题目开放、信息丰富等特点,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整堂课具有连贯、承接、点题等作用。
激励原则。提问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提问环节都要表现出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等情怀,对回答得完美、回答得一般或者回答不上问题的同学都要有得体的激励。
反思原则。通过提问以及对学生回答状况的综合评估,反思教学活动中尚存的不足,制定改进、完善计划。
三、拓展教学空间,实现课堂与课外的良性互动
语文是和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生活中到处都有学习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的契机,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大力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争取实现课堂与课外的良性互动。
篇4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对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这也是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2.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在从下几方面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构建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反向思维,让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论文格式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五,教师解放思想,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权”。首先,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其次,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再次,下放提问权。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是开启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再让学生提问,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
3.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新课改调动广大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改革第一步带来的是思想的变革,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见解偏差,下面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第一、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篇5
一、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早就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给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获取,在探究中发展。因此课堂模式的设置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以班级中各个小组为主要阵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践行这些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二、高效课堂教师要备课充分
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是教师准备的一方面。教师在每次备课设计导学案前,都要问自己,这个单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堂课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整理清楚了,才可以开始备课。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导学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任务。备好教学对象,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把我们教师以往习惯性设置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学案,要求学生预习,自己查阅、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疑问。然后,批阅学生的学案,再把学生学习过程没有解决的问题设置成为教师自己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预设。预设中要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瓶颈问题设立知识切入点掌握好切入的角度和方法,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给予点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求更深入的知识。发现并找到“一点就透”的关键点,这样才能给学生自己探求新知的机会,并体验个中趣味
三、充分使用小组教学
高效课堂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即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活动。那么,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合作,合理分工。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小组长应是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起到“协调、激发、合作、监控、反馈”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管理,在质疑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合作中进步。合作学习不能代替个体独立思考,两者应有密切联系。整个合作学习过程是一个循环、更新、提高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结构应是: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个体得到修正,获得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小组建设真正激发了学生个体与个体、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热情,实现了小组成员间的有效合作,从而真正推动每个学生的进步,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抓住了小组建设,也就抓住了高效课堂的核心,从而促成由高效课堂到高效学习的转变。在学生以小组为主要阵地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与激励,促进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总之,中学的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想要使之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要领会高效课堂的精神,而不要流于形式。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超越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变自己,才能真正建立适合于中学英语学习的高效课堂!
篇6
篇7
1.教学方法陈旧,未有创新
在原有的英语课堂教学上,许多的英语教师都只是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即是单纯的传授,未能注重学生的感受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问题未能具体分析,也不会按照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来进行教学,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上没有创新性。普通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着教学的效率,也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教学内容没有系统性
初中的英语教学在实际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就要求把初中英语的知识进行联合,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教学。但是在原有的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只是简单的把一个单元内知识进行备课,没有把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所以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整体,从而限制了学生对于知识整体性的掌握,正因如此,学生没有办法很好地去适应新型的教学方式,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教学内容过于贫乏
由于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上过于的强调授课的内容的准确性,所以在如何利用整体的课堂时间上就显得不够用。可是,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是建构高效英语课堂的关键。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许多的教学教师无法真正充分利用课堂的短短四十五分钟的时间,而且,如果无法很好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无法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二、建构初中英语教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的自信心是确保学生完成学生任务的基础。这样就要求教师不单单要让英语的学习具有趣味性,同时还应该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教师应该按以下几个方法来树立学生的信心。认真分析学生存在差异的原因。学生的差异是可以消除的,教师要用心去观察每一位学生,找到他们差异的原因,方便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更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
重视学生的小组学习。在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组,让每位同学都可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2.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1)视听教学。在很早之前,英国就有作家认为播种的行为是可以收获习惯;习惯会收获性格,而性格可以改变命运。可以看出习惯是一种非常巨大的力量,所以人应该从小的时候就应该通过培养一种很好的学习、生活的习惯。运用现代化技术现代的技术教学可以让教学的课堂变得生活、活泼,特别是在学习阅读的时候,现代多媒体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理解。由此可见,视听教学就是可以让学生看到情景并听见语音,让课本原来枯燥、死板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的培养,学生就可以在自主学习中把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起来,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比如:可以引导学生看一些优秀的英文动画,如《小鹿斑比》《狮子王》等等,又或是听一些优秀的英文歌。通过这样的感官教学来加深学生对于英文的热爱和印象。
(2)情景教学。打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顺应学生身心成长的要求,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欲望,引导他们积极并主动的加入课堂的教学中,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第七单元The Birthday Party一课的时候,可以设计以下的情景教学:让全班的同学都把自己的生日说一遍,之后将全班同学的生日统一,之后再进行分类,看哪几个同学的生日是在同一个月,哪些同学的生日最为接近等。
(3)表演教学。 让学生参与至教学的表演当中是对课文进行全方位感受的方法。在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之后,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变成形象具体的肢体语言可以最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第5单元Our School Life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出来做一些即兴的表演,表演他们在今天是如何来到学校上课的,在上课的路上是否有遇到有趣的事?并描述在学校的时候会学习到什么样的知识等等。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去展示。
3.多方面获取资源,组成适合教育的教材
对于教材的灵活处理是要求教师要准确地掌握好教学的目标以及拥有良好的教材分析、使用能力。教师在上课之前要根据所学的教材以及学生的情况,从网络、杂志、报纸、图书馆中的藏书来收集相关的资料组织成教学的内容。同时还应该多听学生的建议,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作为授课的内容,让课堂教学可以更加地与学生贴近,同时也为教师创造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结束语
建构初中英语的高效课堂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可以努力地去学习并尝试运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打造出真正的高效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篇8
一、加强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1、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又叫展示性课堂。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习能力”,高效课堂是在追求“四维目标”,即学会、会学、乐学、创学, 立足学会,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形成智慧。通过改变课堂效益量化,发挥45分钟的时间效能,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打造“低耗高效”课堂教学,减负增质,减量增效,尽可能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模式中解救出来,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质”的提升。
2、高效课堂的本质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取决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受益愈大,则课堂教学的质量愈高,效果愈好,鉴于此,我的理解是:
首先“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要从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入手,努力上好每堂课,使学生能从中学得到更多的东西,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则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效课堂”只有更高,永远没有最高,课堂教学虽然有“法”,但永无定“法”,这正是教师的发展之道,是教学科研的魅力所在。
其次,“高效课堂”是一种教育责任。即要求我们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高质量、高标准地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高效课堂”之“高效”不应该以教师教得如何为衡量标准,而应该取决于学生学到什么,学得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要从其效率和效益两个层面来体现、评估。效率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受益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课外学业负担方面;效益就是学生所受教育教学影响的深度,其中包括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面。因此,高效课堂应是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手段,高水平地达成培养人的目的,高效课堂应是教学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结合。
二、建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策略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以严肃和端庄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为的是更好地控制课堂。一些教师希望学生对自己敬畏有加,这样才不会导致课堂纪律混乱。可是很多时候,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个充满善意的小动作往往要比大嗓门的训斥更有效。用自己的魅力吸引学生而不是控制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是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师生关系具有能动性,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认知和智能潜力。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这种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各种潜力才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现,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双方感受到教学过程中的愉悦并产生成就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会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
2、研究学生,优化教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易于接受。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同时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另外,还要利用直观教具或电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运用,强化对所学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听力部分,采用激励机制。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兴趣、注意力、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可以将班级分组,以组为单位,对每个小组建立听力档案,组长记录学生的听力水平及所取得的进步,每个月公布一次,以激励学生做得更好。口语方面,每次挑选两到三个小组代表发言,使学生养成小组代表发言台前、台后掌声鼓励的习惯。
巧设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一项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保障。教师既要考虑到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到实效性。
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定,遵循教学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变化激趣的原则,使设置的活动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这样才能确保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
篇9
一、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观念滞后。有的教师思想认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课堂上自己一人从头到尾讲解课文,或者是提出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二是责任心不强。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端正,对工作投入的精力少,出现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学生不关心的现象;三是方法不当。有的教师缺乏经验,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往往一堂课“什么都抓”,结果却“什么都抓不到”。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够,对教师有依赖心理;有的学生不认真听课,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有的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少部分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厌学情绪。
二、建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1、精心打造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堂教学设计做到简约踏实
教师要精确地把握课文的教学目的,就必须需要多元解读课文文本,当你学会解读文本时,你才会产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课堂调控信心;你才会勇于面对课堂教学是智慧与激情综合生成的挑战;你才会不负众望地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所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规律,确立课文的重难点,语言训练点。其他的课堂补充和调节设计只能是一种“调味品”,是为语文课服务的,不可冲淡主题,当然更不能为了取悦听众(听课老师和学生)而荒于嬉。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保证合理
包括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思考、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现的时间以及几分钟的反馈练习时间。要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课堂上“教师少讲或不讲,做最优秀的学习者,并且只是通过适当的点(点拨)、问(追问)、导(引导)为主线把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连贯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把课堂让给学生”。
(三)课堂教学设计不需要面面俱到
一个重点、一个难点,学生揣摩感悟透就行。我记得前不久教育局主抓教学的李国刚主任曾经说过:“一节课不能容纳太多的内容。如果一节课有多个重点,就没有重点可言了。高效的课堂必须有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条印象深刻的、脉络清晰的纲,并做到纲举目张。也就是说只有老师‘高效’,才能使学生‘高效’”。简约化的反馈练习设计则是结合课文进行的边积累边运用,不纯粹为积累而积累进行大量题海训练。简约化的反馈练习设计会避免特别简单和特别难的题目。少专项,多综合,渗透过程与方法。具体地说是结合课文生字、文章的空白点,单元主题,语文特点来进行积累、练笔。
2、用心交流和沟通,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改革的重点主要强调课堂氛围,师生的互动也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篇10
教学方式 掌握率
教师讲授 5%
学生阅读 10%
视听并用 20%
老师演示 30%
学生讨论 50%
学生实践 70%
学生教别人 95%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怎样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呢? 下面谈一下我区物理课堂成功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1 课前让学生有备而来,变被动接受为积极参与
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地强化了“集体备课”这种校本教研形式,切实提高了教师课前预设的质量.但对学生的“学前准备”不够重视,学生在课前做的准备较少,从“零”进入课堂,这就使学生完全被动的听课,没有重点的听课,也就很难使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比如我们开会想讨论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提前告诉大家准备,那么在会上发言时每个人都会认真听别人的发言,吸取自己没想到的,同时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质疑.这样可以使我们讨论的问题在每个 遇会者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要想使课堂教学高效,就要让学生做好“学前准备”,做到有备而来,变被动接受为积极参与.
那么怎样做好学前准备呢?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预习要求不明确,基本形同虚设.所以我们应该编制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的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导航——引导学生逐步独立地学会课本上的知识.例如,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一节的部分学案.
压强学案
一、压力
1.观察上面的三幅图片,分析这三个力方向和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思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三个力的方向都和物体的接触面积______,物理上将这类力定义为压力:结合课本,你认为压力应该定义为:______.
2.大家再看看,压力的作用点是否都作用在受压物体的表面呢?
3.观察上面的三幅图,那个力和重力很相似,它是不是重力呢?
思考:不同点:重力的作用点在_______上,这个力的作用点在________.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而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
相同点:①这两力的方向_______.②当物体自然放置(水平放置桌面,只受重力和支持力)在水平地面上时,压力和重力的大小也是一样的.
二、压力的作用效果
1.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两个活动,体会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看看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用图3中的方法挤压气球,当右侧的食指施加的压力变大时,气球的形变 (选填“变大”或“不变”),说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_____有关.
将铅笔的一端削尖,用图四的方法挤压铅笔,两边的手指感觉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______有关.
2. 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的,需要实验验证:
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器材有:
器材:海绵 一瓶矿泉水 砝码 钉桌
请你设计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1: 器材:一瓶矿泉水和海绵
实验步骤:①分别将矿泉水正放和倒放在海绵上,正放时海绵形变_______(选填“大”或“小”).倒放时海绵形变 (选填“大”或“小”).
结论:所以说明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力的效果越________(选填“明显”或“不明显”).
②正放在气球上的矿泉水倒掉一部分水后与倒掉水前相比较海绵的形变_______(选填“大”或“小”)说明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力的效果越_______.
实验设计方案2:器材:钉桌 砝码 海绵
步骤:分别按图3、图4位置作实验,观察现象.
结论:_______
分别按图4、图5位置作实验,观察现象.
结论:______
3.结论:①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效果越_______;
②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效果越______.
通过这部分的学案可以看出,学案中问题的设置切口较小,便于学生回答.同时思考的过程能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物理的概念,理解物理规律.在这样的学案问题引导下,提高了学生自学的有效性.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思考、建构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陶行之先生一直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即教学生学”.可见,成功的教学一定是围绕学生的学展开的.
2 课中让学生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为有了学案的引导自学,所以我们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应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如果通过交流发现学生自学很懂时,我们就进入第二个问题的学习.要是学生看法不一致,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再讲述.例如:《压强》一节压力概念建立部分的教学就可以如下:
教师:一、观察上面的三幅图片,分析这三个力方向和物体的接触面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交流……
教师:物理上将这类力定义为压力:结合课本,你认为压力定义应该为?
学生交流……
教师:大家再看看,压力的作用点是否都作用在受压物体的表面呢
学生交流……
教师:观察上面的三幅图,那个力和重力很相似,它是不是重力呢?
学生交流……
通过上面的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只是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是学生自学的源动力.如果课堂上的问题都让学生先讲,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展示欲”,课前必然要认真完成学案提出的自学任务,这样就充分的利用和延伸了学生“展示欲”的心理本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课中教师“精讲点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课堂上教师要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认真倾听同学们在交流展示、互动探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准确把握学生存在的疑惑.然后“一语中的”的讲到“点子”上.例如,在《力与运动》的关系一节课堂教学时,学生会认为推不动物体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此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指点谜津.
教师:“推不动”说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这样的状态推力能小于摩擦力吗?
学生思考引起思维冲突.
篇11
1.整体教学观的树立。一个“模块”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一个个具体的点:整体预习、初读课、精读课、拓展提升总结课……整体设计中的每一个点都应该表现出系统张力。统筹安排后的整体设计既承前也启后,与系统中其他点的组合发挥出超越自身强大的整体力量。如六下第七单元有《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孔子游春》《明天,我们毕业》四篇课文,可以组成“师恩难忘”教学“模块”,从人物形象着手,在“模块”阅读中丰富教师这一形象,并且引导学生展开比较,进而在内涵层面得到巩固和提高。
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立足于单元整体,将视线向两头延伸,以“模块”教学的理念审视教材,就能够很清楚地分辨它们之间的联系,一个个教学点在整合中找到位置。这一单元中的四篇课文虽然所写人物涉及古今中外,但他们之间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认识“教师的形象”。这样,线索清了,方向感有了,教学因为“模块”的整体推进简洁高效;因为注重课文的内在关联而重点突出。课文对于学生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整体地驶入了学生精神世界,充实着学生的精神生活。
2.从课内到课外。“模块”教学充分挖掘文本的拓展点,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通过课内外的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化、自动化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模块”的建构,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以课外阅读教材为桥梁,使之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逐步形成优势互补。
二、“模块”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理论支撑,小学语文“模块”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1.预习课。依据单元自学提纲,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主要为:认读生字、通过查字典理解字义;熟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新词;理解课文内容,尝试概括课文大意,列出文章提纲;完成提纲要求的字、词、句、篇基本训练;以及相关的调查采访、搜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感受文中的重点段落。
2.反馈课。一般以一课时为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小组学习报告单”。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反馈,教师检查学生对单元课文的整体感知水平、朗读能力及资料整理等情况,并让各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研究的重点,展开下一步的教学。
3.研读课。这是整个“模块”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但是由于文本间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要区别“横向”与“纵向”的实施策略。所谓“横向”是针对存在明显主题的“模块”来谈的,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切入文本展开教学,可以打通教材的界限,组成新的文本展开教学,达到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纵向”则是针对单篇课文间无明显共同主题或主题存在差异的“模块”来实施的,更多的是强调整体的思考与关照,具体课文教学时,仍以篇为单位承前继后展开教学。
4.拓展提升总结课。一般以一课时拓展与本“模块”相关而值得补充阅读的文本,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单元主题活动课。具体可作如下设计:其一,讨论本单元学习所得:①本单元学习得到的启示;②在以前所学课文里有没有其他教师形象;③课外阅读中你的收获;其二、设计手抄报,先在内容上筹划,可以从这样几块组织:刊首语、故事与启迪、尊师的名言警句、单元学习心语。再根据内容进行版面设计并完成。
篇12
一、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语文课程发展的新标准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中语文教学想要实现高效的发展,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语文学习的新特点,总结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展开探究式学习,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总结教学方法,提高评价水平,以此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引入,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更是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本,也是帮助学生获得新的教学知识,总结新的学习技能,感受新的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
二、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方向
1.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变更传统的知识讲授到成为学生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想要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就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要引导学生构建探究式学习的形式。要转换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构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思想,改变之前作为教学控制者和支配者的地位,要引导学生构建新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为其主动学习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支持,提高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
2.鼓励学生的质疑习惯
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提问的良好习惯是实现探究式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带领学生展开探索积极探究,总结认识并发言,教师可以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进行点拨或补充,这样会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学生的思维方法
第一,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提高发现问题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要引导学生形成反向思维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不足,掌握新的思维模式。
第二,构建情景,发散学生思维,形成开放思维。教师要善于构建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构建问题情景的过程中,要保证开放性思维的融入,要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思维水平的发展。
第三,突出难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掌握教学重点,要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探究所学知识,能够凭借自身能力解决疑难问题,实现重点突破。
4.提高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展开评价,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式学习当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深入到学习当中,以此实现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
1.把课堂的一部分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下放导语权。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引导学生设计课前导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再带领学生开始学习。
第二,下放教学词字权。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布置学生预习新的文章,让学生凭借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词,这样学生就能在上课之前理解生僻的字词。在新的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教授新的字词,重视多音字和形近字的理解,这也是加强并巩固学生记忆的时刻,另外还可以通过字词听写和竞赛强化字词理解。
第三,下方提问权。教师可以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这样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教材内容,让学生提问课文知识,这就能让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2.把整堂课交给学生,强化学生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他们理解透彻的文章。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对讲课学生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带领学生备课,搜集教学资料,还要向学生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学生也可以就自己理解不到的知识点向教师提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意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随意使用教具展开教学。学生要将自己所讲的内容整理成提纲,强化自身的教学热情,提高自身教学的积极性。要保证学生能够自然大方的讲课,形成自己小老师的教学状态,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实现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篇13
1.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1)时间划分:10(10分钟交流)+30(30分钟展示)+5(5分钟测评)
(2)环节划分:预习、展示、测评
(2)六大模块: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高效课堂的途径:1、核心:自主、合作、探究。2、技术: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3、技巧:小组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4、抓手:导学案
2.高效课堂的要求
(1)文本发掘:(1)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刻: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能够分析,结合事例表述、板演、绘图、感受感悟;(2)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3)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2)课堂形式:(1)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要注意弱生是否参与表现,气氛浓厚,人人踊跃;(2)个体展示、分析表达精辟,语言通达流畅,语言洪亮,无语病,尽可能到板前或聚焦处锻炼同学们的演讲、说理、辨析、自信,声情并茂,动人;(3)板面设计精彩、美观、规范、横平竖直、作图科学、重点突出、图文并茂;(4)点评恰当,突出要点,重在本质规律,被点评的同学要有表示,或口述或板演,要当即纠正其差错;(5)每节要有总结、反思、测评。
(3)课堂结构:(1)预习交流,确定目标;预习时让50%的学生自主掌握50%的问题。(2)分配任务、立体教学。(3)完成任务,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能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4)展现拔高,师生互动;教师根据学情组织学生把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展示分为:小组内部的“小展示”和集中进行的“大展示”。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学会利用学生的“错误”,激起相互间的质疑对抗,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5)穿插巩固,全面掌握。(6)达标测评,检查验收。实行验收制度,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也是对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反馈即是当堂达标,又是教师对知识的提炼、拓展和升华。
课堂气氛要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要重视能力培养,学生活动人次多,密度大,人人参与,课堂效率高,效果好,达标率高。
三、与传统模式的对比
从“传统”到“高效”的教学,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解决。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高效课堂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课堂的低效往往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效课堂废弃了教师只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的习惯。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制。在大班额的班级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推行作业分层布置制度。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高效课堂避免布置超负荷、重复性、低水平的作业,给每个学生留有充分自主发展的余地,做到“不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布置启发性、思考性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布置可选择性、层次性作业;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布置实践性、研究性作业”。布置的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消除教师无暇顾及教学内容的研究和设计、无暇顾及研究学生的现象,从而解决学生不堪重负、疲于应付、厌学情绪滋生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