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际交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首次多名骨科医师登上AO讲台北医三院
应学会主席的邀请,该院多名医师作为国际内固定学会(AO)讲师团讲师赴瑞士讲演。此次是AO组织首次邀请多名中国讲师。陈仲强教授就胸腰椎严重后凸畸形的矫正、周方主任医师就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郭昭庆主任医师就腰椎滑椎的治疗问题对来自70多个国家近300名学员进行了讲演,尤其是陈仲强教授精彩的演讲震惊了与会的专家和学员,当场就有国外学员希望能进修学习。该院在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脊柱肿瘤的治疗等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知名介入疼痛治疗专家访问湘雅医学院
Kamson博士是美国西北脊椎研究所的负责人,在脊椎内外科疼痛管理方面享有国际知名度。此次造访,在该院举行了讲座,并做了三台手术示范。经初步会谈,Kamson博士有意在相关领域与该院开展合作。合作将包括传授相关技术、人员培训、学术交流等,并且已签订了意向书。
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访问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2月26日上午,美国驻华大使馆环境、科技与卫生处官员Jeffrey Lee先生等一行4人访问该院。唐小平院长向客人介绍了如何通过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及时报告发现可疑人禽流感病例,以及该院的传染病防治项目与研究项目,医院的未来发展计划。
JICA健康管理员考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1月12日上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中国事务所健康管理员藤森尚子前往该院考察。JICA主要职能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在中国实施的合作领域包括环境保护,农林水产业、医疗卫生及教育。本次是专程考察湖北可接纳外国人就诊的医院。VIP病房主任王桦介绍了医院概况、VIP病房的服务对象、医疗团队、VIP服务流程。藤森尚子对该院的医疗水平和治疗条件表示满意。
四名WHO奖学金学者学习湘雅医学院
四名获世界卫生组织(WHO)奖学金的朝鲜医生受卫生部派遣,来到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暨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进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应用及促性腺激素的提取两个方面的进修、学习,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学习,圆满结业。
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莅临考察华神公司
2007年1月25日,韩忠成副厅长一行5人莅临公司科技工业园,集团领导重点介绍了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碘131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和三七通舒胶囊国际化(欧盟)药品注册合作研究项目。韩副厅长希望公司成为四川乃至全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排头兵。
梯瓦公司副总裁访问昆明制药
梯瓦公司副总裁傅吉利博士及随行TEVA中国市场部经理奥斯纳特.拉姆女士参观了该公司原料药分厂及小容量注射液生产线,并乘车观看了技术及制造中心全貌。傅吉利博士就他关心的研发、生产、资源药材种植等问题作了详细咨询。该公司副总裁徐朝能先生与傅吉利先生还就即将在昆明召开的KBN新一届董事会的主要议程进行了沟通。
以色列梯瓦制药工业有限公司是全球著名的跨国制药企业,是全球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非专利药制药公司。2006年全球销售收入预计超过80亿美元。
中国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中新药业隆顺榕制药厂
前不久,欧洲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中心前往中新药业现代产业园考察,探讨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对外交流的宗旨与任务。该公司隆顺榕制药厂员工认为:需要制定并与中医药有关的国际行业标准,开展国际认证。通过国际标准化建设,推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传播。
国际培训中心2007年理事会天士力公司
2月9-10日,由圣地亚哥环球大学校长、ITC(国际培训中心)总裁米盖尔・卡迪纳斯博士和国际培训中心理事长琼斯・霍根先生带队的代表团一行40人访问该集团,参观了国际交流中心、天士力明星大道、中华医药园、股份公司监控室等,对中医药文化及天士力现代中药城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了解。在ITC理事机构视频会议期间,该集团总裁闫希军先生作了题为“技术创新与企业的竞争力”的主题发言。
美国圣地亚哥环球大学、国际培训中心2007年理事会定于2月7日至14日在中国的北京、天津举行,来自美国、墨西哥、多米尼加、秘鲁、哥伦比亚等国家的40余位嘉宾均为首次来到中国,这是该机构成立以来首次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召开年会,目的是通过本次年会使各位成员更多地了解中国。
篇2
6月底抵达耶拿奥托·肖特玻璃化学研究所报到,立刻见到了研究所负责人ChristianRuessel教授,他了解了我的基本情况之后,询问我有什么样的研究兴趣,据此安排我的工作。由于专业上有差别,以及对新环境不了解,我并不清楚该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只是说对光学玻璃和计算机辅助研究两方面感兴趣。之后,我和另外两名国际实习生一起参观了研究所。
研究所建立在绿树成荫的小山坡上,环境非常优美。建筑包括一座3层主楼,一座专门烧制玻璃的尖顶房屋和若干间储藏化学药品的平房。主楼虽然是100前的建筑,但是内部的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都很现代化。沿着走廊和楼梯陈列着很多矿石、玻璃和陶瓷样品,和若干成果的介绍,体现了悠久的科研传统。
在我第二次来上班的时候,教授就把我介绍给博士生HenningSchirmer,由他作为我的实习指导人。Henning的博士课题是一家玻璃制品公司支持的,他当时的工作是根据公司的要求,检测若干工业样品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度。他的工作过程涵盖了玻璃的配制,烧制,检测,数据拟合与分析等方面的广泛内容。之后的两个月中,我作为助手,或多或少的对各个步骤有了了解。
这里实验室的管理是井然有序和开放的。各种仪器设备不但完备先进,并且对所有研究所内部人员开放。如果要使用一台仪器,只需在仪器旁边的时间表上登记即可。像使用者很多,使用时间又很长的烤炉,可以在时间表上提前写上名字来预约。当然,像XRD这样的贵重仪器也是由专人负责,需要申请使用的。每个人都有开放实验室,电脑室和小图书馆的钥匙,可以自由使用。实验室里粘贴的告示并不是规章制度,而是方便的仪器使用说明和重要内容的提示。各种制度要求合理,物质条件又很完备,所以大家都自觉地遵守规则。比如说,某些实验室的钥匙可以在固定的地方找到,每个人用完归还原处。为了防止丢失,单个的钥匙被绑在直径2分米的金属环上。德国人的严谨态度和理性思维可见一斑。
下面就介绍一下我的几项工作:
烧制玻璃:
玻璃的成分是性能的决定因素,所以配方很重要。导师多次让我配制玻璃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加入不等的碳酸锂,氢氧化铝,硫酸钠或者硫酸铁。首先用Exel已编好的配方文件和各组分的要求量计算出实际用量,然后清洗容器,用高压空气吹干,再准确测称量各组分化合物。
玻璃的烧制温度大约是1500到1600摄氏度。研究所有多种烤炉,普通的是电炉,好一点的是可编程电炉,还有一台电磁烤炉。登记一台电炉之后,一般要2个小时达到预定温度。之后把玻璃粉倒入铂金小钵中,放入炉箱里放置的坩埚内。由于玻璃粉熔融的过程中碳酸盐和氢氧化物会分解,气泡排出后体积变小,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可以取出铂金钵再加入一些玻璃粉。待所有玻璃粉加入之后,再加热1个小时,使大多数气泡排出,就可以取出铂金铂,自然冷却,使玻璃形成。整个过程中,由于炉温很高,需要穿好白大褂,戴好防护面具和手套。我有一次穿了一件黑色的衬衣,一次开关炉之后,领口滚烫。
篇3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合作与竞争日益激烈,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的窗口,不能再仅仅凭借自身资源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立足本土构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关注国际信息发展新趋势将成为必然选择。另外,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空间。总的来看,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扩大信息交流,加强与国外文化的链接,将成为中国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
1.引进外文文献充实图书馆馆藏
国内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存在信息更新滞后、经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原版外文文献的成本比较高,导致高图书馆外文文献馆藏缺乏,一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加强图书馆的国际交流合作,既可以促进高校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又可以引进外文文献,为用户获得外文信息提供支持。开展中国图书馆合作交流是一项互惠互利的措施。中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交流分享,可促进双方图书馆共同发展。
2.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我国高校图书馆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管理服务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但是现行的管理服务水平仍然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先进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积极有效地与国际先进图书馆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中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服务理念、服务手段都是大有益处的。
3.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的窗口,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积淀。通过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可以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机融合,扩大读者的阅读视野,使读者感受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同时帮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欣赏多元文化的美感,感受多国文化的内涵,陶冶读者的情操,升华读者的情感,激发读者对人类文明的兴趣,进而实现整个人类文化的和谐发展。
4.加快高校图书馆国际化建设步伐
人类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使全球高校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不例外,国际化、数字化高校图书馆建设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目标。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快速实现国际化是加快图书馆与世界文化接轨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加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是加快图书馆国际化建设的必要手段。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内容分析
1.文献资料的及时分享
分享交换图书资料是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形式,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强,既简单又方便,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图书资料的分享弥补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料短缺的情况,丰富了高校图书馆图书文献的馆藏数量。
2.图书馆人才的交流合作
高校图书馆实现国际交流合作的一种形式就是进行人才的交流合作,使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学习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经验,重新塑造自身形象,增强管理意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在更规范的环境中,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国外专家的学术交流
国外许多高校的图书馆管理水平都是一流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邀请在图书馆行业有丰富从业实践的专家来校举办讲座,通过学习、沟通和交流促进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升。
四、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策略
1.建立合理高效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我国多数高校图书馆还未认识到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沿用的基本还是先前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校办校管的管理方案,没有建立统一管理程序。建立专门的图书馆管理部门,建立有效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是构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机制的重要措施。科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对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标准化管理,协调各个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图书馆之间信息文献资源的共享有着重要意义。总之,科学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能够保障文献材料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时效性,激发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加强网上电子文献资源联合共享
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高校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步伐,与传统文本资源相比,电子信息资源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能够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满足用户的文献检索需求,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可与国外高校图书馆达成网络资源共享协议,使国内高校图书馆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检索下载外文文献,补充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制订科学的共享制度,才能真实意义上实现资源的共享。
3.提升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寻求各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在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互补。第一,高校图书馆应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争取在多方面实现交流合作,国内高校图书馆还应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发展经验,以本馆的特色馆藏为基础,与教学科研的方向、特点和信息种类相结合,构建本馆特色信息资源库。第二,借鉴国外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引进培养高水平的图书馆馆员,为高校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第三,加快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应注重信息资源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数字资源库,实现数据库的国际化标准化。第四,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4.共同构建图书馆研究项目合作
国内高校图书馆应创造条件,加强与国外图书馆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图书馆项目研究。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图书馆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在合作的基础上完善自己,从根本上实现国内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的国际合作交流。
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建立高校图书馆国际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为信息共享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又为国家的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应立足实际,更新服务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主动推进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图书馆国际交流合作开拓空间。
篇4
中央电大作为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单一模式的远程教育大学,在参与国际交流上不仅有着较长的历史,而且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中央电大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南非等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远程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进行了广泛的项目合作和人员交流,电大还作为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和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理事会(ICDE)的成员,在国际远程教育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京电大、河南电大、江苏电大、江西电大、陕西电大、上海电大、四川电大、天津电大、云南电大以及香港公开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也都是AAOU的独立成员。同时,中国远程教育专家也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为推广中国远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贡献。
(二)国际会议中的学习和交流
远程教育国际会议是各国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者公开、平等、自由交流各自所取得的成果、经验甚至教训的一个良好平台。改革开放后,我国打开交流的国门,不仅欢迎外国远程教育学者到中国讲学,传递远程教育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也派出了许多专业人士参加各种类型的远程教育会议,到国际会议的大舞台上展示中国远程教育的成果。
中央电大是我国远程教育国际交流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远程教育界的许多国际交流都是由其发起的。如早在成立之初的1981年,就在北京举办远距离教学讲习班,邀请英国文化委员会官员尼尔森、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制作专家麦可睦、英国广播公司(BBC)海外服务部高级编辑邓克林介绍英国远距离教学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在国际会议中的学习和交流得到了明显地增长。世界远程教育大会(ICDE)是国际上最为著名的远程教育盛会,我国从1995年开始,连续有代表参加了第17届至今的所有ICDE大会。参加历届ICDE世界大会的中国代表,有的来自广播电视大学,也有的来自普通高校,并且在会议上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或者参与世界大会的筹备和会务工作,或者在世界大会上宣读论文获得国际学者的普遍赞誉。在ICDE世界大会上中国香港公开大学还获得了优秀院校奖,这是ICDE首次向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颁奖;2001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第20届ICDE世界大会上,中国香港公开大学校长谭尚渭又获得了大会颁发的个人优秀奖,这两个奖项的获得证明了中国远程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世界瞩目的。
在世界远程教育的学术论坛上,中国还是亚洲地区远程教育一支主要且非常活跃的力量。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在亚洲范围内负责开放和远程学习领域研究与交流的非政府组织机构。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组织其成员每年轮流举办亚洲开放大学年会,以促进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远程教育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到2004年,亚洲开放大学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8届,其中有4届年会在中国举行。这4届年会分别是1995年由我国台湾空中大学主办的第九届年会,1998年在香港公开大学举办的第12届年会,1999年在北京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3届年会,以及2004年由上海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8届年会。其中,在北京举行的AAOU年会是中国内地举办的第一次规模大、级别高的远程教育国际盛会,是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上海举行的第18届AAOU年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0人,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机构,是历届亚洲开放大学大学协会年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除了主动承办AAOU年会,中国代表也积极参加了在其他国家举行的会议,从1995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8届AAOU年会开始,中国代表参与并记录了会议召开的情况,向中国远程教育从业者传递每次会议的精神和理念。
大型远程教育专门会议是展现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通过一些较小型的远程教育会议则可以对专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如1999年“远程教育、远程学习与21世纪教育发展”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同支持。国际远程教育协会(ICDE)主席A.R.Trindade教授,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IACEE)主席F.E.Burris教授在会上都作了特邀报告。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主会场还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分会场进行了实时的对话,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奥岛教授及“全球虚拟大学”项目的专家在东京以远程方式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五个子主题都是当时远程教育的研究热点,分别是:远程学习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冲击,远程教育和学习的新理念,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持,远程教育的课件,远程教育的管理。会议有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菲律宾、芬兰、比利时、日本、意大利、法国、葡萄牙、澳大利亚、中国及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华南师范大学和亚洲开放大学协会在广州联合主办了以“网络时代的学与教——实践、挑战与展望”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有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0位代表,其中30%是国外代表。
(三)国际研究作品层出不穷
谈松华先生曾说:“如何有效地延伸和拓展我国的远程教育,使远程教育能在建立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贡献,是我们目前正在探讨的主题。在这方面,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吸取远程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国远程教育工作者扩大视野,借鉴经验,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因此,为数众多的研究作品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成果的一个很好表现。
1956年,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函授教育,当时北京函授师范学校就编辑了《苏联函授教育经验选辑》,这是我国第一本远程教育国际交流方面的著作。改革开放后,我国远程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充分的发展,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也由函授教育转向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齐头并进。80年代,我国远程教育国际研究的作品主要有:中央电大远距离教育研究室编译出版的《远距离教育工艺学引论》(1987),周简叔编著的《世界高等函授教育概观》(1988)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远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成果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不但是成果在量上的增加,成果的质量水平也明显提高。代表的书籍有:丁兴富主编出版的《世界远距离高等教育概观》(1990),丁新等翻译的《远距离教育基础》(1996)和《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1999),黄清云等主编的《国外远程教育发展与研究》(2000),张伟远主编的《英汉开放远距离教育词典》(2003)。以上这些成果都是我国远程教育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重要成果。
研究论文方面,从1979年至今,中国远程教育界研究国外远程教育发展状况的论文已达数百篇,研究论文的范围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韩国、马来西亚、南非等后起之秀,还有印度、埃及、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范围非常广。而研究的内容不仅有介绍他国远程教育的概况和经验,而且有从比较远程教育的角度、从研究的目的出发,考察各国远程教育的制度、政策、质量保证等的研究分析类文章。张伟远先生根据我国已有的远程教育研究论文,把我国在国际交流方面的研究论文形式划分为三类。形式一:本国学者研究境外教育,其优点在于作者了解我国读者的特点,能根据读者需要直接参考那些认为有用的内容。形式二:特邀境外学者撰写文章,由我国学者进行点评。这类由境外著名学者按要求的内容撰写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远程教育文章,优点是文章内容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形式三:由本国学者和境外学者合作。这类形式的优点是,本国学者了解自己国家的远程教育,境外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视野来进行分析,这种结合能使文章的内容符合本国读者的需要又能从国际的视野来探讨。
在我国对国外远程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引入和分析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中国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开展时,利用google对全球远程教育、教育类的著作进行了查询,结果有3540本书都阐述或谈到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其中,由MichaleMoore等人主编的《远程教育手册》(HandbookofDistanceEducation),DesmondKeegan著的《远程教育基础》(FoundationsofDistanceEducation)等远程教育界非常有影响的著作都对中国远程教育开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另外,丁兴富教授的博士论文《中澳远程高等教育系统比较研究》(AComparativeStudyofDistanceHigherEducationSystemsinAustraliaandChina)英文版也由德国远程大学于1999年出版,是我国远程教育学者出版英文研究作品的代表之作。
(四)跨国界远程教育服务和合作的发展
引进国外的远程教育服务,在教材和课程资源上的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从开办之初就给予了相当强的重视。如与英国开放大学在英语课程开发、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多种媒体课程材料设计制作等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地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还与一些海外教育院校和商业公司(如加拿大奥兹网络公司),合作开设继续教育课程也取得了成功;上海电视大学凭借已有的在计算机教学领域和艺术教学领域中的软硬件优势,与日本京都精华大学合作开设动漫设计专业;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则特别下设了国际合作培训部,本着业务独立、资源共享、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以引进优质资源、孵化精品项目为目标,目前已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爱尔兰、瑞典等国家的一批优秀院校开展了合作,并将在广泛的学科领域面向在职管理人员和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涉及国际教育合作的学历学位教育和非学历学位课程培训;英国开放大学与人大网院合作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生;加拿大阿尔伯塔理工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信息技术应用学士学位教育”;美国管理技术大学与北京国际工商管理研修学院合作办学等等。
在向外推出远程教育服务上,中央电大也在远程教育界做出了表率。为扩大对美国的宣传影响、弘扬中国文化,通过教授汉语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决定在美国斯科拉(SCOLA)卫星电视网开设全中文教学频道。原国家教委决定由中央电大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心(/)负责该频道的节目组织、制作和播出,并与有关部门一道,在美国进行推广汉语教学、汉语水平考试(HSK)和调查研究等工作。这是向外提供主课程、及课件制作的远程教育服务。另外,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也利用函授或互联网向海外提供中文远程教学服务;华南师范大学通过与美国出版在线集团合作,在网上开展对印度尼西亚的华语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与华夏大地教育共同开办网上对外教学的学历和非学历课程、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教学与考试辅导课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训等相关网上教育课程,并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为考试的学员颁发国家认可的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和结业证书。
除了以上4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以外,我国还通过各种形式的考察与访问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到1999年,中央和各地省市电大已接待各国和地区考察团、来访专家超过22次。而中央电大和各省市电大也派出了至少7个访问团到国外学习和交流。考察和访问在集中学习和交流双方感兴趣的远程教育问题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考察和访问也有利于增进我国与国际机构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争取国际上对于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和帮助。如1985年,由武汉市教委和武汉电大组成的武汉市成人教育代表团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与加政府国际开发署、加成人教育协会签署《中国·加拿大共同发展武汉市成人教育中心协议书》。该协议书规定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无偿援助武汉电大106万加元,其中26万加元为电教演播制作系统设备费及安装费,用于发展武汉市成人教育中心的9个合作项目;帮助武汉电大选派22名教师、一批电教专家、两批管理专家赴加作访问学者、攻读硕士学位和访问学习等。另外,选派人员到国外进修和学习也是国际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中央电大通过中英合作的奖学金项目和志奋领奖学金项目,选送了超过22位研究人员和教师赴英国学习。
二、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史思考
1.科学引进国外远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首要原则。国外开展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起步,在远程高等教育的许多子领域都开展了广泛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具有较高价值和较为普遍的适用性。国际上几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如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知识媒体研究所等,开展的研究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和先导的位置,是世界远程教育研究的榜样。
篇5
虽然我国高校教师出国培训越来越多,但还是应该争取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到国外参观培训,不仅要出去学习,也要派教师到国外交流讲学,使教师在学校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签订人才互换培养的协议。以中德交流办学为例,两个国家虽然政体和国情都不相同,但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大致相同,所以两国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教师可以拓展到对方院校授课,熟悉对方的社会环境、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的认定,这有利于双方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突破语言障碍、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授课能力。
1.2 “2+2”继续深造的交流模式
两所院校签订委培协议,在本国家读本专业两年之后,再到对方学校继续本专业的研读,毕业后颁发两国联合认证的学历证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自由择业。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更全面的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能力和适应能力。虽然这种继续教育的学习模式很好地综合了专业知识,缩短了学习时间,但是学生的语言和专业知识都需要达到较高的标准才可以实施,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使之逐渐具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
1.3 共享教学资源的交流模式
国内高职教学更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国外教学,尤其是德国,更强调的是工作的德行操守,简而言之就是操作流程的规范和专业技巧的深入剖析、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专业考核的多元化。两国合作办学,可以将国外的教学优势逐步渗透到我国的高职院校。以我院为例,我院与美国荷晶大学联合办学多年,硕果累累。中美双方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实施、学生考核、教师互访、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紧密而富有成效的合作。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为我院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学生拓宽了发展途径,也为地区建设提供了有用的人才。
1.4 加强师生短期国外培训的交流模式
利用寒暑假期进行国外短期交流培训,这个培训可以是项目的共建,也可以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研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有两个手段:一种是靠引进,另一种是靠自己培养。所以学校应不断地进行师资培训,让教师树立“教书育人、德行为先、扎实专业”的教育思想,培育良好的行为规范,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通过培训,可以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教师之间、职教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凝聚力及团队精神。
2 国际交流办学应具备的条件
2.1 完善的师资队伍结构建设
根据院校特点,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老、中、青的梯队建设,培养专业骨干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引进专业带头人。为了适应国际交流办学的要求,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更新教育观念,组织教师专业能力的锻炼,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提高科研转化能力,提高教师在国际交流和企业中的认可度。
2.2 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中外合作项目所招收的学生一般要求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有参加项目意愿的学生迫于以后求学的压力,在进入项目前将对自身英语有一定程度的强化练习,在国内学习的第一年,学校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强化英语的措施。参加合作项目的学生较一般学生有更多和更早的机会接触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制定,除了根据专业的地域特点、企业的用人要求进行设置外,还要根据国际交流院校的国家政体和国外当地针对行业的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环节中既要考虑到两个国家的企业要求,还要结合两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连同学生自身的语言特点共同设置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
2.3 借用企业平台,建立完善的国际共享教学资源
国际交流办学除了可以了解国际市场、扩大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国际声誉之外,最大的优势在于共享国际资源,但是单纯依靠学校将所有专业的实训设备准备齐全,不仅投资巨大,而且设备的更新和维护都将面临巨大挑战。所以我们更需要依靠企业的力量,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地的建设必须要结合专业的特点,细化到每一节实训课到哪个基地完成都要事先做好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到外国际交流办学提供学习保障。
3 建立“三方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6
全世界共有150个海洋岛国和临海国,占全球国家总数的四分之三多,其中,亚洲有36个,非洲38个,欧洲29个,南美洲10个,北美洲23个,大洋洲14个,在这150个岛国和临海国中,有90个国家接受过我国提供的经济援助。
中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中国通过增强民族海洋意识、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奠定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从而达到促进本国海洋可持续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在海洋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了解和分享我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有责任也愿意将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其他发展中沿海国家分享,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对滨海发展中国家开展海洋领域各种方式的培训活动,既是帮助受援国培养管理官员和技术骨干的可行之道,也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海洋领域援外培训项目的理念与成效
福建海洋研究所是国家援外培训项目承办单位之一,主要承担以海洋为特色、以海洋技术与管理为主题的培训项目,主要有三个研修班:一是“海洋生物实用养殖技术培训班”,二是“海岸带综合管理官员研修班”,三是“海洋渔业管理官员研修班”,面向全球近90个沿海发展中国家开展海洋领域技术与管理的交流培训和研修活动。从2005年起,至今已有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太平洋、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71个滨海发展中国家的505位官员与技术人员来华接受培训,共计526人次。研修班注重把实际管理经验与专业应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项目设计理念上,技术培训班侧重于培训学员掌握主要生物品种成套养殖技术的实用性与完成性,而管理研修班则注重对学员进行管理理念的培训,并辅以大量的案例及应用技术的教学。
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论坛交流、参观考察、实习操作等方式,使学员们了解中国的海洋养殖技术、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洋环境监测经验,了解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海洋科技以及政府有效管理的密切关系,力求使学员们通过借鉴中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实用模式,将其用于本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促进参训各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作为项目承办单位,培训机构也通过与各国学员的交流互动,对受援国本国的海洋产业、海岸带管理和海洋监测技术发展状况有所了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种培训方式构建了一个面向全球沿海发展中国家海洋领域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实现知识与经验共享,促进各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共同发展。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方式
根据海洋领域援外培训项目的专业特色,依托援外培训的平台作用,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方式。
(一)援外培训班国家报告
援外培训的学员大多是在本国从事渔业、环境等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对本国的自然、人文、经济概况及海洋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比较熟悉。在培训期间,学员们通过相互交流,对各国的海洋产业概况、发展海洋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各国海岸带的利用现状和海岸带地区管理发展、各国渔业管理政策法规重点以及渔港建设状况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各国在海洋技术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地研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互相借鉴有益的经验,共谋发展。这种方式为来自各国的学员们开展海洋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极其丰富且宝贵的专业信息,颇受参训官员欢迎和重视。
(二)“厦门国际海洋周”分论坛
“厦门国际海洋周”致力于为世界各沿海国家和海滨城市政府、海洋科技界、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海洋相关企业及机构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致力于促进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致力于提高公众海洋意识,建立海洋交流网络,推动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管理水平。从2007年起,面向全球沿海发展中国家的援外培训项目与面向国际先进海洋城市的“厦门国际海洋周”活动对接,以此扩大各国海洋城市管理经验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并以举办“发展中国家海洋与海岸带管理”分论坛的形式,为各国参训官员提供一个可以在高水平国际性论坛上分享海洋相关领域高端管理经验的良机,建立一个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沿海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帮助更多国家探索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道路。
(三)通过回访赴外交流合作
在华培训研修期间,参训官员通过相互间的交流,了解了我国先进的海洋技术知识与管理经验,表示希望能邀请中方专家学者到受援国开展进一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对各国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的需求并对倡议的可行性进行初步调研分析后,中方认为可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项目管理人员“走出去”,精选一些回访条件比较成熟的参训国开展援外培训考察回访,通过实地了解援外培训项目给学员所在国家和地区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实地考察学员所在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现状与科技需求,为开展后续双边交流与合作提供可行性依据,进而探讨实际可行的技术合作项目,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在海洋相关领域技术与管理的实质流合作。这种以援外培训考察回访开启的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在进一步提升援外培训持久、长远影响的同时,也必将逐步提升项目承办单位在沿海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促进承办单位自身在海洋相关领域科研开发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四、未来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展望
援外培训项目实施期间,许多参训官员与技术人员带来了各自国家与地区希望进一步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意向,并在学成回国后还积极探讨促进双边实质性的合作项目,这些合作意向为未来双方在相关领域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员们提出的合作意向涉及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大多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中一些项目已经受到受援国政府和我国政府的重视,正在落实之中。
(一)发展海洋养殖技术提高海洋食品储备
2007年海洋养殖班伊朗参训官员阿里・尤塞夫先生认为:伊朗虽然有丰富的海洋食品资源种类,但资源储备并不很足,而伊朗在海洋实用养殖技术上正处在初步阶段,养殖产量也不大,不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因此伊朗政府决心大力发展海洋实用养殖技术;中国在海洋实用养殖技术方面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伊朗政府希望可以在未来加强对中国海洋养殖技术的引进,并且希望能够从中国寻找到更多新的虾苗来源和虾饲料,促进中伊两国在海洋实用养殖技术上的合作。
(二)开展海洋养殖技术交流与人员培训
2008年海洋养殖班尼日利亚参训官员哈姆扎特先生提出包括“中方为尼方量身订做双边培训项目”、“双方专家间的技术交流项目”及“帮助尼方发展海水养殖技术”等在内的交流合作意向,承办单位建议双方通过中国援外培训的平台,加强交流与了解,在两国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寻找一个相对成熟具体的项目切入点,开展进一步技术交流与合作。尼日利亚学员已把双方会谈的初步意向带回国,期望在不久的将来两所就能开展实质性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三)发展海洋经济改善就业状况提高生活水平
2010年海洋养殖班桑给巴尔官员拉贾夫先生提议,中方与桑给巴尔青年教育环境发展支持协会在海洋养殖技术方面通力合作:邀请中方参观考察桑给巴尔海洋养殖水平总体情况;为桑给巴尔青年教育环境发展支持协会属下的青年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桑给巴尔发展鱼虾类、海藻类和贝类养殖的密集型海洋养殖系统,建立试验分析水质参数、饵料质量、疾病等标准实验室,以提高桑给巴尔的海洋养殖技术;帮助桑给巴尔发展渔具技术和海藻、贝类和珍珠生产的市场建设等等。这项合作对加强坦桑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增加青年自主创业,特别是提高桑给巴尔地区农村妇女就业率,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四)海岸带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环境保护
2006年海岸带综合管理班几内亚官员迪亚洛先生提出了《就有关海岸带综合管理与海洋环境监测遥感技术方面的国际交流协议与项目合作意向》,双方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商谈并达成合作意向草案。迪亚洛先生学成回国后,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并开展进一步的交流商谈,2007年1月福建海洋研究所正式与几内亚国家渔业科学研究中心签订《国际合作交流协议》,同时双方还提出了《在几内亚境内开展海岸带综合管理项目建议书》与《几内亚湾海岸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建议书》。
(五)滨海城市环境修复建设
2007年海岸带综合管理班尼日利亚官员斯坦利先生认为,拉各斯市是尼日利亚的经济中心也是非洲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目前遇到了严重的环境和发展难题,有如二十年前的厦门一般,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厦门模式”很值得借鉴,希望通过建立两市友好关系帮助拉各斯渡过难关,使其像厦门一样发展壮大;同时,他确信厦门也能从与拉各斯的贸易、工业、商业、投资和旅游等方面友好往来中获益,是一件双赢的好事,斯坦利先生表示回国后将为建立厦门与拉各斯之间的合作关系而努力。
篇7
篇8
2.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提高农业技术研发水平
白城市农科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荷兰、德国等20余个国家建立了牢固的国际技术合作关系,并同加拿大农业部联合成立了“中加燕麦科学技术创新中心”;同塞尔维亚农业部联合成立了“中塞向日葵育种技术研究中心”;同俄罗斯东北农业大学联合成立了“中俄燕麦技术合作创新中心”。直接搭建了中外科研合作的平台和技术引进桥梁。
2004年与2007年,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加拿大农业部和吉林省政府联合主办,在白城市成功召开了两届“中国・白城中加燕麦开发战略国际研讨会”,不仅有效促进了中国―加拿大、中国―俄罗斯、中国―荷兰、中国―挪威等国际燕麦合作研究工作,而且还促进了白城市农科院在其他作物研究方面以及加工等领域的技术引进。2005年,分别从加拿大、俄罗斯引进了东方山羊豆、蚕豆等品种资源,进一步丰富了品种资源。2006年,通过技术引进,成功的从加拿大引进了燕麦膳食纤维实验室提取技术,为白城燕麦产业向深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吉林省燕麦走向国际市场,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从美国引进了抗玉米大斑病种质资源,在玉米抗病育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将加拿大先进的农业科研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引到我国,并以技术培训的方式让国内更多的农业科研人员掌握和应用。白城市农科院科学技术研究能够与国际前沿靠近,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综合研发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3.依托智力引进吸收,培养一支较高素质团队
白城市农科院近10年来在各有关部门国外智力引进和派出项目的支持下,先后引进外国专家80余人次来我国进行讲学,派出到国外进修学习10余人次。通过外国专家的来访和讲学,使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更多的了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通过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零距离的参与国外的科学试验,更是极大的提高了白城市农科院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了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2004年,白城市农科院任长忠研究员被确定为国家农业部948燕麦重大项目全国首席专家,2007年被确定为我国公益型行业科研燕麦专项首席专家,2008年又被确定为我国农业部行业科技创新体系首席科学家;白城市农科院张义研究员、尹凤翔研究员也通过国际间合作使得创新能力的提高,分别成为我国公益型行业科研专项,农业部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等岗位科学家。以引智成果为基础,通过国家创新体系等几个国家级项目的运行,白城市农科院成功地在全国范围内组建了我国高素质的燕麦团队、向日葵团队,极大的增强了在燕麦领域、向日葵领域的科研攻关能力。
4.提升区域产业优势,加快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以引智成果为依托,白城市农科院在地方农业产业化体系构建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2004年,同香港金福集团合作成立了吉林省吉鹤燕麦有限公司,研制生产了燕麦纤维素片、燕麦营养早餐、燕麦即食粥、燕麦饼干、燕麦白酒等十余种燕麦系列产品;2006年,又以燕麦优良品种为基础,从挪威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燕麦饮品加工技术,并开始筹建加工企业; 2007年,以向日葵和杂粮杂豆引智成果为基础,同安徽华泰集团联合成立了吉林省华夏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以向日葵、杂粮杂豆为主的优良品种繁育与推广。使引智成果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篇9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全国出国留学人员39.9600万人,高校学生国际交流项目除留学之外,还有实习和实践、就业、短期文化交流共四类。目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下,大部分高校认为教师的国际化是推动高校国际化的关键,但其实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才是高校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特别是在校学生出国交流已成为高校国际化的新增长点。
面对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和繁杂的国际交流活动,高校需要正视大学生出国交流服务是一种市场行为,满足学生和学校需求,分析学生人群特点,根据不同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制定国际交流项目,从管理人员、管理流程和规范、项目与学生以及所获得绩效等四个方面达到学生和学校利益的最大化。
二、引入市场营销理论,从现代营销4P角度建立大学生国际交流服务营销战略
1.管理人员(People)
目前从事高校学生国际交流服务的管理人员都是外事人员,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的语言能力和良好的外事交往能力都是外事人员的基本要求。在市场化的企业管理中,高校外事人员还应具备敏锐的战略眼光、较强的服务意识以及扎实的业务能力。
学校外事工作服务的主体是全校全体师生及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根本目的就是要为院系和师生提供良好的资源、环境和智力支持,从而满足其现代国际化教育。学校外事工作的本质依然是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但是就现阶段国内外事工作而言,部分外事人员受自我意识影响,缺乏工作热情,缺乏职业思想,缺乏主观能动性,直接导致的就是服务水平和人性化程度不高。
2.管理流程(Process)
“外事无小事”,外事人员必须避免临时的规划和策略,避免交流项目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并确保其思想和观念能够在决策和实施中发挥作用。只有建立了管理流程和规范,才能更好的和学生、合作学校和合作企业建立起长期互惠的关系。如制定学生出国交流流程规范、学生出国管理规定或学分处理规定等。
目前,我国高校外事工作普遍缺少各教学院的主动参与。其实教学院才是全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恰恰更是学校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基石和主体。要想外事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教育国际化,就需要教学院主动参与,行政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所以,学校应建立激励机制,将参加出国(境)项目学生人数等高校国际化的目标列入绩效考核之列,教学院必然会积极主动推进国际化,逐步将高校外事环境推向良性健康的状态。
3.项目与学生
项目与学生直接关系的所有活动,即包括了传统的4P——产品、价格、促销和地点,也包括了新的营销活动,这些项目不只是满足于学生的需求,也要确保他们有助于实现学习的多重目标。
产品即是学生国际交流所享受的项目和服务,学校应以自身特色为中心,从大学的分类、学生兴趣、学生家庭环境等各方面挑选适合本校学生的项目。价格即是在学生参与项目时,所需要的经费支持。学校作为非盈利部门,应该为学生寻找实惠,尽量降低学生家庭负担,在学生受益和支出上找到平衡点。也可以创立学校奖学金,让更多有能力但家庭负担较重的学生获得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学校也可以和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国外大学等合作,寻求经费等支持。
促销和地点共同包括了项目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大部分学校以网址为宣传窗口,并设立专门的板块进行信息传达,但这种方式需要学生主动去寻找。学校可以采用在各二级学院设定联系人,帮助学校传达国际交流信息。目前,信息时代的信息爆发,也给学校的项目宣传提供了平台,如微信、微博就可以将信息传递到学生;当然传统的宣讲会和经验分享会也是学生获得信息和体验的绝好方式。除此之外,精美的宣传册也是吸引学生眼球的方法,有时甚至可以用相关的学生活动为项目进行宣传。
4.绩效
如果把学生国际交流服务是一种市场,那在全方位的营销中,我们把学校和学生所获得的绩效定义为学校的品牌资产和学生通过国际交流后所发生的改变,即一系列可以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进行测量的结果指标,这些所测量的已经超过了学校办学自身。
三、结语
学生出国交流正随高校国际化大潮涌动。在本文中,以学校营销的角度对学生国际交流项目进行思考,也是希望对高校的学生出国管理工作有所帮助。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能有效提高外事工作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人性化程度和主观能动性,规范管理流程,能提高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积极性,减少盲目性。在合理高效的管理下,也能真正服务好全校全体师生和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袁国华.高等教育营销的若干特点分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2)
[2]杨康民.高等教育创新的营销观照.生产力研究,2005(1)
[3]彭道福.高等教育营销的动因与策略分析.教育与职业,2005(3)
篇10
一、地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问题
1.国际化理念落后。由于地方高校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有限,因此地方高校领导国际化意识不强,始终把国际化交流合作看作是一种接待行为,对教师出国深造、交换生、学术交流所起到的文化交流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局面。
2.外事工作部门不到位。地方高校领导层落后的国际化理念和行政管理模式,使得外事工作部门管理不到位。当前地方高校外事工作部门往往人员少、编制少,难以满足地方高校国际化交流的需要。且外事工作部门仍然停留在以前的工作水平上,在学校内部处于次要地位。外事管理部门工作体制落后,难以满足当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趋势,尤其是存在等靠的观念,把国际交流合作虚化,长期以往,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了一种空谈。
3.经费不到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经费支持,我国地方高校经费普遍紧张,缺乏资金来源渠道,经费不足,导致涉外设施建设不到位,不能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有利条件,滞缓了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开展。
4.师资队伍建设不力。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不到位,由于学校实力有限,中外文化存在的差异等因素影响,多数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缺乏国外人才加盟,这种以地方人才为主的教师队伍,对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解决地方高校国际交流合作难题的策略
1.更新理念,树立国际意识。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地方高校要想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必须依靠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自身竞争力。从高校领导层到普通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把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国际交流融合为一体,使地方高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强化外事管理部门工作。第一,从思想认识上,地方高校要重视外事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把外事管理部门工作开展同国际交流合作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从人员配备上,地方高校要增强外事管理人才的配备。外事管理人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开展效果。当前地方高校中,外事管理部门人才往往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学习和晋升,自身素质有限,因此,一方面地方高校要对现有外事管理人才加大培训力度和教育力度,使之能够胜任工作;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积极引进人才,扩大外事管理人才队伍,提升其数量和质量。外事管理人才的注入,能够增强整体管理水平,有效推进整体工作水平和状态。
第三,改革外事管理部门工作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外事管理部门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等、靠的观念,只有改革外事管理部门工作机制才能有力推动我国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具体来说,外事管理部门要依托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把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具体为某一个项目,某一个工作,实现高效率办事。
3.增加经费投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经费支持。地方高校要保证必要的外事经费,更新国际交流合作设备和设施,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条件。考虑到地方高校经费不足的问题,地方高校可以向国家教育部门申请经费支持,与社会其他机构相联系,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争取为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
4.强化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影响着高校整体国际交流合作进程。因此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趋势和重要作用,不断更新补充国际师资,同时地方高校要为这些师资队伍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和文化氛围,使之能够安心工作。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外籍教师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整体国际化水平。
地方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着众多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地方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进程,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推进我国地方高校整体国际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苏国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进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2]徐晓斓.论地方高校研究生信息反馈机制的构建——以M大学为例[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12).
篇11
一、加强医学院校国际交流工作,提升国际化意识
我国的医学院校,无论是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医学院校在传统教育法上要加大改革力度,要向国外学习先进办学经验,学习国外医学院校的管理经验。我国无论是教学型、教学科研型、还是科研型的高校,都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获取他们的最新学科前沿信息,引进他们的科学研究新技术,以促进自身健康并可持续l展。通过各项国际交流合作和学术活动,加强与国外大学的沟通联络,促成有利于教育质量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长期稳定的合作项目。
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需要的人才;要求在加强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团队合作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兼容;注重开展和加强双语教学与多语种外语课程的教学,为特殊国际医疗服务提供人才;吸收国际先进文化和科技,通过国际交流活动,引进先进高效的设备和技术。
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医学院校国际交流工作
l.认真制定国际交流工作的阶段性发展规划,确定发展方案规划是活动发展的一个蓝图,是现有基础上的一种可行性的目标,是活动发展前进的方向,是动力。根据学校的发展蓝图,国际交流工作应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如,高校国际交流规划中要体现留学生招收规模和数量;外籍文教专家、学者、教师的聘请规模及聘用专业;医学学校将输送出国进行短期、长期进修学习的教师或实习学生数量等等,以及由此而将采取一些有效策略和可行的方案。当然,阶段性国际交流发展规划是以学校持续发展为依托的。因此,在确定可行性方案时,要考虑其是否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否有长期可操作性。
篇12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职业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意识,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的水平。
2.明确政府、有关部门、职业学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职能和作用,发挥职业学校的主动性、积极性,立足学校,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项目为依托”的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体系。
3.以学科、项目搭建平台,进一步丰富国际交流的内涵,充实国际交流的内容,提高国际交流的层次,注重国际交流的实效。
二、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目标和任务
(一)强化职业学校在外事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1.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中的学校主体意识,开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把国际合作与交流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去,一并规划,一同实施,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职业学校要根据发展需要,建立校际国际合作关系,并有实质性的合作交流项目和成果。
2.发挥示范专业、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优势,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学校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机构及企业的联系。有关职业学校要与国(境)外学术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和合作关系,积极发展国际合作项目。
3.发挥学科(学术)带头人、名师的学术优势和丰富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和支持与国(境)外学校和科研院所加强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申请对方国家(地区)或国际机构、组织的科研资助项目。
4.贯彻“为我所用,双向发展”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输出。提升合作交流项目的质量和内涵;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开拓新的教育合作交流项目,为学生接受国际化的教育提供条件。同时,充分利用优势和特色专业,积极稳妥地探索国(境)外合作办学的路径和模式。
5.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学校和学术机构开展校际交流、学生交流、合作科研、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活动。
6.加强与海外籍人士和出国留学人员的联系,充分发挥其在高新技术引进、专业建设、开拓合作伙伴等方面的桥梁作用,利用他们为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牵线搭桥。
(二)加大派出请进工作力度
1.结合职业教育家、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大教学研究人员的派出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世界著名大学或学科特色明显的科研机构从事与学校发展、专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习、进修、科研等学术活动;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2.实施“优秀人才进职校计划”,有计划地聘请海外专家学者来职业学校讲学任教、参与教学工作。加强与国外知名学校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邀请专家来职业学校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合同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外籍雇员”的聘用和管理模式。
3.根据专业建设和合作项目的需要,按照各级政府关于出国出境的各项规定,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工作小组出访交流。进一步加强对出访交流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切实做到人员组成合理、目标任务明确。
(三)推动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
1.积极推进职业学校与国(境)外有关学校建立学分互认的海外学习项目,完善学生海外学习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学习、进修、访问、修学旅行等渠道和机会,增加学生的国际化元素。
2.开发和推广各种校际交流项目。加大职业学校学生国际交流的工作力度,扩大学生国际交流的覆盖面,丰富职业学生受教育的经历,更好地服务职教招生,支持毕业生就业。
三、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功能,制定和落实各项激励和制约政策,营造有利于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氛围,鼓励职业学校师生参与国际交流。把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纳入对政府有关部门和职业学校的考核内容,对推进国际合作项目有特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实施表彰。
2.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做好对职业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努力提升我区职业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成效。
3.加大对外宣传推介的力度。要制作合乎国外读者习惯的推介资料,及时更新外文网页信息,介绍学科、科研、学术成果、在研项目、学术带头人等情况,国际合作信息,全方位宣传学校的发展,扩大学校国际影响力。
篇13
一、财经类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1.[JP+1]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目标模糊。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对外交流合作水平来看,仍处于粗放型阶段,零散自发。同时,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无法完成整体规划,不存在相应的合作目标及合作想法,过于表面化。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1)教育主管部门,无法完成统一规划或构建专属负责国际交流事务的部门;(2)虽然一部分高职院校积极引进科学的教育理念,但忽视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财经类高职院校,无法形成集成化发展模式。
2.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单一。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模式为合作办学模式,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无法实现经验借鉴,无法及时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造成高职院校[JP+1]仍停留在“预备”阶段。同时,在选送学生出国留学的过全方位营造“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以无锡南洋职业学院为例,每年读书月期间,学院广播站和语文微信工作室均为读书活动造势。读书月前期,通过每晚的校园广播节目和“南洋语文”微信公众平台播出或推送读书月期间的各项活动,号召学生参与;活动期间,对各项活动进行回访和报道,加深大家对读书月活动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知味文学社作为活动的主办方,在晚自习时间,带领社员团队分赴各院系进行读书活动的推广讲解。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营造了读书月期间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
2.发挥组织作用,举办各类读书活动。人文类社团是最贴近学生读者的群体,其充分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有创意的主题策划,积极承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例如:在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近两年的阅读推广活动中,知味文学社每年举办“经典诵读大”,引导学生开展经典阅读,优化学生的阅读选择。其利用自身优势,开展阅读征文活动,定期举办读书沙龙。读书沙龙活动从开始邀请教师来给学生作阅读分享,到选拔优秀的社员作为读书会的分享者,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读者参加。“蓝调摄影协会”举办“阅读是最美的姿态”摄影活动,利用镜头捕捉阅读者的美,通过作品展览,普及“阅读即美”的理念。“南洋剧社”把经典作品搬上舞台,用动态的作品吸引读者开展阅读。
3.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双赢共同发展。学生社团是高校阅读推广中一个层次丰富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阅读群体,尤其是高校各类读书协会、文学社团、话剧社这类由爱好文学的大学生读者组成的学习型社团,在参与阅读推广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沟通学生读者和活动组织者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人文类社团发挥中间作用,阅读推广活动组织者可以深入了解读者的阅读喜好或阅读兴趣,在活动参与过程中,读者的参与感受也可以通过社团及时反映给组织者,便于下次更好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争取通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阅读推广的各项工作,实现双赢共发展。
人文类社团积极参与阅读推广活动,既可以在活动中提高社员的文化素质,又可以锻炼社员的表达沟通、组织协作等必要的社会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宣传、组织、桥梁、辐射等积极作用。因此,人文类社团是阅读活动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黎进,杜杨芳,何珊,赵玷.大学生社团依托下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2):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