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虚拟课堂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虚拟课堂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虚拟课堂的特点

篇1

[作者简介] 张丽霞(1965—),女,河北唐山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E-mail:。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校的校园网日渐成熟,随之催生了网络虚拟课堂。这种“师生以计算机网络平台为学习交流的空间,充分利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和工具,共建、共享学习资源,或以个体或以小组或以班级为单位,对一定的问题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网上探究与交流,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教学辅导、答疑、评价等活动”[1]的虚拟课堂教学形式逐渐兴盛,使得学习发生的场所由“物理教室”所独占的状况发生了转变,“虚拟的网络教室”逐渐赢得一席之地,表现出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共生共存的态势。依托这两种环境的学习被称之为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Hybrid Learning),由于虚拟课堂扩展了现实课程,使得学习的形式更多样、更能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学习更自主和更个性化,因此基于虚拟课堂和现实课程的学习系统又被学者们定义为学习生态系统(Learning Ecology)。[2][3]两种环境下的教学各具优势与局限,虚拟课堂的优点是现实课堂所无法比拟的,而现实课堂的优势也是虚拟课堂所无法替代的,而相互之间的优点又恰恰能够弥补对方的某些不足。因而,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两种相对独立的课堂表现形式优势互补、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综合国内外混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按照两种课堂的功能,可以把两种课堂的互补互融的教学归纳为“虚拟课堂为先导、现实课堂为后继”,“虚拟课堂为主导、现实课堂为提升”,“现实课堂为前奏、虚拟课堂为后续”,“现实课堂为基础、虚拟课堂为扩展”,“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一体化”等五种模式,每种模式均具有相应的运行程序,具备自己的优势与适应范围。

一、“虚拟课堂为先导、现实

课堂为后继”的模式

在现实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在网络课程平台中为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先导性学习材料以及必要的个别辅导,使学生获得学习新知的预备知识和心理准备;在此基础上,现实课堂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环境展开教与学的活动。这种虚实课堂整合形式我们称之为“虚拟课堂教学为先导、现实课堂为后继”的模式,如图1所示。

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教学的基本关系表现为:虚拟课堂教学是现实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期准备与基本保障,现实课堂教学以虚拟课堂教学为依托。

这种模式的运行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1)虚拟课堂的先导性教学活动。在现实课堂教学之前,以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为指导,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设计先行组织者、先导性材料,并上传到相应的平台模块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与学习需求,通过对先行组织者资料的学习,“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类属性的学习”,即为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4]同时,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提供的先导性资料,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资源导航,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获得知识与心理上的准备。(2)现实课堂完成具体教学任务。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确定现实课堂教学的起点、重点与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之后在固定的上课时间内开展常规的现实课堂教学活动。

这种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1)能够充分利用现实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在学习新知识时,人们总是要激活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成为学习新知识前的必要准备;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准备以及心理准备。但是,现实课堂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这些需求全部经由现实课堂教学时间实现,势必缩减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师生交互的时间。虚拟课堂为这些需求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能够为学生呈现多样的先行组织者与相关的学习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并能够在线获得相应的个别辅导,从而缩短现实课堂教学中的从长时记忆中搜寻相关知识的环节,减轻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为现实课堂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师生以及生生的交互赢得时间。(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被动学习。通过虚拟课堂的先导性学习,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师生均能有备而来。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确定学习起点、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为学生排忧解难,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与被动性,能够有针对性地、自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这种整合模式需要教师充分分析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需求的先导性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利用虚拟课堂中的学习资源与环境的兴趣;在现实课堂教学活动阶段适时利用虚拟课堂中的先导性资源,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系统,以实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学习的有机对接。

二、“虚拟课堂为主导、现实课堂为提升”的模式

针对某一学习内容,以虚拟课堂为主要学习环境,通过自主、协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基于项目、问题、任务等的学习活动;教师根据虚拟课堂中学习的具体情况,适时组织学生回归现实课堂,对在线学习中的关键问题与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示范、演示等,对重点问题进行强化与提升,对在线学习进行总结与评价。这种虚实课堂的整合形式我们称之为“虚拟课堂为主导、现实课堂为提升”的模式,如图2所示。

两大课堂的基本关系是:虚拟课堂教学是基本的教学活动形式,现实课堂教学是对虚拟课堂学习活动的总结、强化与提升。

这种模式的运行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引导帮助下的虚拟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对学生、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分析与组织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任务;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包括文本资料、概念图、视频点播资料、教学课件、相关资源的网址、电子作品范例与制作素材等);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如问题情境、场景、案例等),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实现自主学习。(2)实现提升的现实课堂教学。经过一定时间的虚拟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现实课堂,针对虚拟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难点给予强调,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强化思想与行为,加强情感交流。

这种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1)能够充分发挥虚拟课堂的优势,突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为该模式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虚拟课堂中进行的,能够充分利用其时空的开放性以及资源的广阔性等优势,实现学习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2)能够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观念与情感的提升。因为单纯的虚拟课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但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以及情感目标的实现;同时,在虚拟课堂的学习中,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所学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可能存在片面性、零散性。通过现实课堂对重点内容的强调、知识的总结梳理,从而保障知识的系统性、观念的准确性,使在虚拟课堂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正确的价值观得以强化与提升;利用教师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来缩小因虚拟课堂中师生分离造成的心理距离,弥补虚拟课堂中真实情感交流的缺失。

这种整合型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虚拟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随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动向,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整理归纳共性问题,为现实课堂中的提升环节做好准备。

三、“现实课堂为前奏、虚拟

课堂为后续”的模式

在现实课堂中对虚拟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描述与预热,使学生明确虚拟课堂中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的轮廓,产生学习的预期,做好必要的准备,在此基础上,通过虚拟课堂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整合形式我们称之为“现实课堂为前奏、虚拟课堂为后续”的模式,如图3所示。

该模式中两大课堂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现实课堂教学是虚拟课堂教学的先导与前奏,虚拟课堂学习是在现实课堂教学基础上的深入学习。

这种模式的运行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1)现实课堂的导入。首先是现实课堂活动,主要任务是明确虚拟课堂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要实现的学习目标,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及学习结果评价方法等,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对在线学习的欲望;通过案例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将要学习的参考,对虚拟课堂中的探究活动、项目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等具体学习活动进行预热。(2)虚拟课堂的自主学习。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重申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或者协作学习,教师提供学习引导和帮助;学生提交作业或作品,师生共同评价与反思。

这种整合型教学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1)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现实课堂中的引导性教学活动,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对虚拟课堂的学习活动有了预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所以,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会更为主动、积极。(2)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实现个性化教学。因为这种模式中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虚拟课堂中完成的,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进程,实现个性化学习。

这种整合型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清晰表述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并准备好虚拟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进程,使两种课堂能够有效衔接。

四、“现实课堂为基础、虚拟

课堂为扩展”的模式

以现实课堂作为基本的学习环境,进行面对面的系统知识讲授、实验的操作、作品的创作、问题的交流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利用虚拟课堂时空的开放性、资源的广泛性、交互的广延性、学习的自主性等功能,实现对现实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扩展。这种整合形式我们称之为“现实课堂为基础、虚拟课堂为扩展”的模式。

两大课堂的基本关系表现为:现实课堂教学是虚拟课堂教学中继续学习的基础,虚拟课堂是对现实课堂的延续与扩展,如图4所示。

这种模式的运行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1)现实课堂的基础性教学活动。在现实课堂中利用教师的语言艺术、多媒体技术手段等,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激发学习动机,运用讲授、演示、讨论、表演、合作学习等方式方法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学习、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知识的巩固练习、学习成果和学习评价的交流等活动。(2)虚拟课堂的扩展与延伸。在现实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利用虚拟课堂中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源(如相应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课件、相关资源、讨论话题等),选择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回顾、巩固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技能,延续或扩展课堂教学中的话题讨论、作品制作、资料的阅读、项目学习等活动。

这种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1)既能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也不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获得情感体验。课后的虚拟课堂自主学习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为探究学习、创新学习提供了保障。(2)有利于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与巩固。虽然现实课堂中对基本知识技能进行了系统学习,但是,现实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些知识点不能当堂消化吸收,许多相关的知识还需要学生课外深入学习。虚拟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课堂实录、授课课件、阅读资料、虚拟实验等),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点播、阅读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解决现实课堂教学中的遗留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既利于集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忽视个性化目标的完成。现实课堂教学追求统一,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统一要求,有利于一般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之后的虚拟课堂学习中,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使不同需求的学生得到满足,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实现。

这种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合理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及时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需要在虚拟课堂中扩展的内容,实现虚拟课堂对现实课堂的有效补充与扩展。

五、“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以现实课堂为基本教学时间单位,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活动场所,学生同时身处物理的教室和虚拟的网络教室之中,实现两种课堂的即时交替,这种整合形式我们称之为“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两大课堂的基本关系表现为:二者不是线性的前后相继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运行的一体化的关系,如图5所示。

该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组织、帮助、合作者,应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运用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或者辅以多媒体手段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对基本概念、原理进行讲解,组织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讨论、表演、练习等活动。在遇到需要运用更多的学习资源、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运用网络论坛进行交互时,及时带领学生转换到虚拟课堂环境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系统功能(广播功能、监控功能、远程控制、远程命令功能),进行网上指导与监控,对学习活动进行督促、鼓励,对遇到困难的学生或小组给予及时的帮助,针对共性问题利用面对面或者网络环境进行讲解,最终通过面对面或者网络平台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并进行评价。

这种模式的优势表现在五个方面。(1)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多样化,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可以是传统的教材形式,也可以是电子化的教材,不同需求的学生可以实现自主选择。(2)教学方式灵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融合形式能够使师生方便灵活地选择面对面教学方式或者网上活动方式,既可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发生,又可避免虚拟课堂中情感交互的缺失;既能够解决共性问题,又不忽视个体差异。(3)教学媒体多样化,实现人文性与技术性有机融合。既有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媒体、传统教具与学生建立联系,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体验到真实的人文关怀,又有数字化媒体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实现人机交互,提供多样的学习通道。(4)扩大交互范围与深度,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融合模式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流贯穿始终,面对面教学中,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互提供了直接的方式,虚拟课堂中的在线学习,又使得那些胆小的学生也能够及时地参与到讨论中来,展现自己的风采,从而扩大了交互的深度与广度。(5)有利于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知识基础、学习能力,还是人格特点、学习的心理准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致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需求。教师利用虚拟课堂中的交流模块,为学生提供不同深度与广度的学习资料,设置差异性的问题,使优秀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展,学困生获得必要知识的补充,同时,在指导某个学生的时候其他学生不会受到影响。

这种模式是网络支持下的以课时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活动,它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教学活动都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驾驭能力,把握好放与收的尺度,避免教学过程混乱无序现象的发生;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与需求,及时调整学习进程,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能够游刃有余地转换于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之间。

六、小结:五种模式的选择策略

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五种基本教学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各具特点,有其适应的范围和条件,需要教师综合各种条件加以选择和应用(如表1所示)。

第一,依据学生的特征。教师要了解个体学生以及班集体的学习风格、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学习态度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模式一比较适合学习风格、初始能力等差异比较大的学习群体,通过虚拟课堂中的先导学习,使得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准备;对于信息素养比较高、学习能力比较强、学生之间差异比较明显的学习群体,模式二和模式四比较适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展示其创造能力;模式一、模式四比较适合场依存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因为他们比较开朗、参与意识较强,善于面对面的交互;擅长独立解决问题、沉稳、对外界环境不敏感的场独立性学生比较适合于模式二、模式三。

第二,依据教学目标。在具体实践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是有所侧重的,有的侧重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有的侧重某些能力的培养,有的侧重道德情感的养成,有的要综合考虑。不同目标的实现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形式,模式一、模式四、模式五比较适合于全面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因为此模式中学习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在现实课堂中实现的,能够充分体现现实课堂中兼顾各种目标的优势;模式二、模式三比较适合于实现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这两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监督作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

第三,依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活动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的,知识点是组成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单元,不同类型知识的授受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认知灵活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多种不同的方法组织和教授非良构知识,促使学习者对知识进行反复的交叉学习,实现多元表征,培养其认知灵活性,促进迁移,以达到非良构领域高级知识的获得目标。[5]模式五既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虚拟课堂中的在线方式实现问题解决、操作实践、课题研讨等学习活动,比较适合于这种非良构知识的学习。模式一、模式四比较适合于入门知识、基本概念等良构领域知识的学习;模式二、模式三比较适合于复杂和非良构知识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意义建构。

第四,依据教学活动。模式二、模式三比较适合于需要大量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模式一、模式四、模式五比较适合集中时间

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进行大容量的班级教学与小组教学活动,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在实践中应结合各种模式的优势综合考虑,恰当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立新.两种世界 两个课堂——信息社会中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9,(6):7~9.

篇2

真实教学训练以实际教学课堂为教学环境,以教师与学生为参与主体,以训练内容为对象,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教师的实际引导来实现对训练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这一教学训练模式依托师生共同构建,要求参与者真实且客观存在。涉及到师范生的真实教学训练,必然依托于师范生的日常实习、见习完成。

虚拟教学训练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如微格教室、录播教室,将教学过程以模拟和预设的形式展开,尽可能的使设计具备真实性与互动性。师范生预设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通过虚拟对话一一突破、解决问题。此种模式下学生处于缺位状态,教师需要实现对虚拟教学实践活动的构建,以将教学设计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完成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师范生大部分的实践训练主要通过此种训练模式,依托教法课堂、技能大赛展示完成。通过此类训练能够促使师范生更自觉地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展示各项基本功才能,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学比赛、招教考试、教师招聘广泛采纳。

二、真实教学训练与虚拟教学训练的优劣探析

篇3

一、引言

传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将课程的知识点结合案例方式传递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学生只是被动模仿老师的操作进而学习知识。由于教学信息量大,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同学接受能力稍差就会掉队从而失去学习课程的信心。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支撑下,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翻转课堂的特点是:1.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作支持。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合作。3.增加了师生互动[1]。基于这些特点,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很适合在实践教学中使用。本文就以《虚拟现实应用》课程为例,来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二、翻转课堂在《虚拟现实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改革

《虚拟现实应用》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技能还需要综合各种能力,设计并开发一个虚拟漫游系统。基于该门课的特点和要求,将翻转课堂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以案例和项目为依托,提高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点,将个性化和人性化融入教学中[2]。

(一)课程设计

根据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及课程要求,将《虚拟现实应用》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1.基础学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软件基本操作的熟悉。2.案例深入阶段。这个阶段教师要尤为重视差异化教学,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任务和鼓励。3.项目实践阶段。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进行分组,指导学生进行完整项目的策划、设计与开发,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项目设计开发能力。

(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主要分为两部分:1.教学文档编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将知识点整理、归纳,并融入适合的案例中,通过案例的讲解和操作来强化知识点的掌握。2.课程视频制作。收集教学资料和资源,将教学文档和案例讲解进行视频录制及制作,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修改制作好的视频内容。

(三)课程实践

根据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课前准备、课堂活动以及评价反馈等课程实践都有所不同。

在基础学习阶段,课前准备主要是教师问题和练习,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并思考问题和完成练习。课堂活动一方面是学生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由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练习情况,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强化和巩固。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

在案例深入阶段,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通过视频学习和作业发现问题,并且首先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仍无法解决就在线提出给老师,那么老师通过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程度。课堂活动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难度不同的作业进行练习。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结合个人特色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案。

在项目实践阶段,课前准备是主要是教师项目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并在课前收集项目相关资料为项目开发做准备。课堂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团队合作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性来完成项目实践。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项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据每组同学的最终成果和每位同学在各个项目中发挥的作用给予评价。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分析与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虚拟现实应用》课程教学完成之后,对教学改革的效果给予调查和分析。对班级34名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2%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交流,提高了课堂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73%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但也有65%的同学认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总结和分析,结合翻转课堂和实践教学的特点,本次教学改革创新了一种基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以微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转课堂为手段,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发挥学生特点从而实现人性化教学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这种以微课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转课堂为手段,以实践项目为依托,发挥学生特点从而实现人性化教学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就是要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手段,要适当筛选翻转内容,不能为了翻转而翻转,要与案例教学和项目实践相结合。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挥学生的特点和专长,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翻转课堂的效果,强调个性化教学从而实现人性化教学目标。

篇4

一、概述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既充分尊重和满足了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主动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大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实践活动。

本文以校本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与竞赛》教学为例,运用教育虚拟社区开展校本课程教学,通过虚拟社区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社区中探讨学习内容以及师生和生生之间无间隙的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校本课程开设的意义。

二、教育虚拟社区

美国学者霍华德・莱因哥德(Howard・Rheingold)在1993年的著作《虚拟社区》中首次提出了“虚拟社区”概念:“因网络而衍生出来的,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沛的感情进行某种程度的公开讨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共同体。”

教育虚拟社区的提出是在网络社区的基础上繁衍而来的。教育虚拟社区以硬件平台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以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如课题研修、专题研讨)为前提基础;以教师与学生积极的交流互动为内在机制;以社区文化心理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教育虚拟社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和谐的多用户学习环境,成员不但可以积极参与社区学习活动,在社区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与大家共享学习资源,互相交流、合作来促进自身的学习和发展。由此体现了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性”、“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生态性”和“生成性”六大特性。

三、虚拟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在AECT(美国教育与传播学会)’94定义中,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教学材料、支持系统、学习环境;甚至可以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因素。本文中主要指在教育虚拟社区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和专门设计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如电子教程、PPT讲稿、音视频资源等。

《C语言程序设计与竞赛》校本课程内容融合大学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和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两大块内容。整个校本课程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学生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没有统一的教科书,从网络中所获取的知识也是离散的、非系统的。使用教育虚拟社区资源共享功能为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获取有效、系统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C语言编译平台共享

C语言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既具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它的编译平台也很多,如GCC、Dev-C++、MS C、Turbo C等。Dev-C++是一款免费的C语言编译器,能在Windows系统中直接使用,而且也是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许可的编译器。在校本课程教学中采用Dev-C++5.0作为C语言的编译环境。在教育虚拟社区中把Dev-C++放入长期共享中并置顶,供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方便下载使用。同时,对于该Dev-C++编译器的使用,教师整理众多网络资源汇编的《Dev-C++使用指南》和《Dev-C++命令参考》等也共享到教育虚拟社区中,为学生C语言学习扫清编译器使用障碍。

2.课堂学习知识点补充

C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所呈现的知识大多是由教师精炼而成的,所阐述的知识往往是最常用的,对于课堂中没有讲述到的知识或使用频率不高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教育虚拟社区补充。如C语言中Scanf(输入)和Printf(输出)语句,在实际的教学中只阐述最常用的整数、单精度实数和字符类型的输入、输出。但对于Scanf(输入)和Printf(输出)的格式有很多种,因此把这两种函数的所有表示格式放到教育虚拟社区中,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补充、完善程序设计语言知识。诸如此类的还有“数据类型”、“分支结构语句”……这些教师在课堂中都只讲述最基础的知识点,而详细知识的介绍就由教育虚拟社区来完成。这些知识既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补充,也可以作为编程实践中知识点的速查。

3.程序设计算法内容延伸

《C语言程序设计与竞赛》的教学中程序设计语句、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这些知识都是同时穿行的,课堂45分钟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都能讲全,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可以实现这些知识的补充与延伸。如一维数据的操作以数组排序操作展开讨论,课堂中以“冒泡排序”为例介绍一维数组中元素的赋值、交换、输出等操作;并简要介绍排序算法及其特性。而 “排序算法”中的其它内容如“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堆排序”和“希尔排序”等算法介绍、例程和应用整理后放入论坛中。可以供感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下载学习。

四、虚拟学习社区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反馈

反馈,即回授,泛指消息、信息的返回。原本在电路中,把输出端信号能量的一部分送还输入端的过程,使输入信号强度增强的称“正反馈”,减弱的称“负反馈”。学习反馈,是特指在学习过程中,教与学双方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授、增强和减弱、顺应和调节都始终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教与学主体双方信息传递和回授都是有选择的、有差异的、有能动作用的。学习反馈可以发生在课堂上也可以发生在课堂外,学习反馈可以是指导性的、建议性的和评价性的;反馈者可以是老师、同伴或学生本人。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中的BBS功能和投票功能等实现校本课程的有效反馈,而且可以不受课堂45分钟的限制,发生在课堂内外;不受教与学主体的限制,每一个社区成员都可以参与。

1.指导性学习反馈

指导性的学习反馈发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有效学习指导达到学习目标。初学程序设计的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能听得懂但到实践编程时却傻眼了,这时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编写程序并及时地进行指导性反馈,但这往往只能解决个别同学的问题。而运用教育虚拟社区学生可以将课堂中所编写的程序上传,教师在课后进行仔细阅读并给予详细的点评,同时教师汇总编程中的共性问题单独发帖,指出程序设计中的思维误区,培养学生正确的算法思维,使得学生真正学会编程。

2.建议性学习反馈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过程以及所获得的学习结论往往并不按照教师的既定路线走。学生可以对某一知识点作深入拓展或进行广度的延伸,此时教师就是这个学习过程中很好的学习建议者。在虚拟社区里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提出有效的学习建议,运用图片、文字甚至是链接地址向学习者提供深入的、广泛的知识体系介绍与学习引导。

3.评价性学习反馈

评价性反馈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希望通过老师的评价得到肯定和鼓励。评价性反馈可以发生在课堂中也可以发生在课后。在运用教育虚拟社区进行C语言编程的学习中,评价性反馈可以是即时的也可以是延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巡视学生编程情况的同时可以给予个别学生及时的评价反馈,而对于大多数同学的编程评价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论坛中的“回复”功能来实现,教师还可以用 “投票”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反馈。

五、虚拟学习社区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在普通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以形传情”、“以情传情”和“以声传情”三种方式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这些方式都是建立在教师为情感交流的主体,教师的情感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学生成为情感交流的被接受者,这并不能真正表达学生的情感及对课堂的感悟,尤其是对于内向的学生来说更是成为课堂中情感交流的旁观者。虚拟学习社区的运用可以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促进器,实现师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使用“表情符号”,简明表达学生的情感

表情符号,原本只是一种网上次文化,但随着因特网和移动电话短信的普及,现已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一种网络符号。表情符号作为一种表达情绪、动作的辅助方式,为网络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很多的方便,让沟通更加便利、自然、轻松、活泼,更有着“人物印象”这一深层作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的探究性提问,学生往往会采用“沉默”,而“沉默”包含了“问题太简单不屑回答”、“问题太难不会回答”、“没兴趣,不想考虑”等意思,教师往往难以琢磨。而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生可以运用表情符号简单明了地表达自己对于探讨问题或学习知识的真实想法。通过简单的表情符号能比较容易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虽然学习的地理位置相隔较远,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距离较课堂教学近了许多。

2.运用社区交流缩小师生隔阂,提高师生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可以直接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形式进行交流,但有时这种交往过于直接,学生会“顾及”教师的面子 “不敢说”或者“不顾及”教师的面子“直间地说”,造成课堂教学气氛的尴尬。在虚拟学习社区中虽然缺少了教师和学生的“表情”、“语言”、“肢体”交流,但我们可以用“表情符号”代替,可以“大胆”地提问和回答,不必顾及面子,语言表达薄弱的同学照样可以运用文字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社区交流中,师生之间也可以适当地使用“网络语言”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行无隙交流,可以提高师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永恒话题,而有效地运用教育虚拟社区,使得校本课程的实施不再是教师主导整个课程,学生成为课程实施中的真正主人。虚拟社区成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共享教学资源的平台。通过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学习,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2]张红艳,胡凡刚.基于课程的教育虚拟社区实践与反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6).

[3]邹小宁.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环境设计设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6).

篇5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很多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是从事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机电一体化等工作岗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由于单片机是一种高度集成的数字电子芯片,涉及到数字电路、计算机理论等一系列复杂的知识要素,硬件和软件设计形态繁多,特别强调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而传统的单片机教学模式受制于技术手段,形式单一、抽象,实验也程式化,因此,学习和掌握单片机是比较枯燥和困难的。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虚拟实验”技术,使得单片机虚拟仿真实验已经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借助先进的单片机虚拟实验软件,对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信息化改革创新。

一、传统单片机教学和实验的局限

1.教学上的局限

单片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单片机内部结构、存储空间、I/O接口、中断、定时/计数器、串行通信接口等很多的知识点,对于高职层次的学生,如果缺乏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单片机是很抽象、困难的过程。传统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室验证性实验”的模式,在课堂讲授部分,只能依赖PPT课件,对单片机的概念、结构、接口等内容,利用结构框图、流程图等进行静态表述,不够直观,无法揭示单片机内部程序运行的过程和各种接口信号的动态过程及相互关系。由于缺乏合适的课堂演示设备,无法配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及时演示,教师只能偏重理论阐述和灌输,学生往往听得云里雾里,收获甚少。

2.实验上的局限

以往的单片机实验装置主要有实验箱、开发板,其性能特点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这类设备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缺点和局限。

二、Proteus虚拟实验软件

虚拟实验是指借助于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和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虚拟实验的特点是可视化、可重复性和低成本,能实现“零”器材损耗。虚拟实验技术已经在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电子、机械等很多学科领域的课程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上,也出现了先进的虚拟仿真系统Proteus VSM,它是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出版的EDA工具软件,不仅具有其它EDA工具软件的仿真功能,还能仿真单片机及器件,具备原理图设计、制板、微处理器实时动态仿真等强大功能,可以在无须消耗器件的情况下,搭建单片机系统和各种接口电路,达到实验的目的,将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大大简化,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利用PROTEUS可视化特点,可将许多单片机实例运行的内部动态过程生动、直观的演示出来,达到实物演示实验难以企及的效果。

三、单片机教学信息化改革

利用Proteus虚拟实验软件的可视化、网络化、可重复性和“零”器材损耗等特点,我们对单片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信息化改革创新。目的是整合教学内容,增加教学过程的生动、形象,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具体的方法是:

1.根据Proteus软件特点整合教学内容

Proteus虚拟仿真软件采用图形化、模块化的方式,把单片机的底层内部结构进行封装,对最终用户屏蔽,因此对用户而言简单、直观、形象。硬件设计上,基本上是采用各类集成电路芯片,按标准总线式结构,连接对应的引脚搭建,程序设计上,也多以接口编程、库函数调用为主,不需要设计复杂的算法。因此,我们依照Proteus特点,把单片机理论性、细节性过多的内容加以简化、整合,以典型功能模块为基本知识单元,把教学重点放在掌握功能模块的外部特性和组合应用上,“重外弱内”,从而避开了单片机内部指令系统、寄存器、地址空间等比较抽象、枯燥的理论内容,降低了知识难度,不仅易于高职层次的学生接受,还便于开展项目化教学,如图1所示。

2.“动画”教学

教师使用Proteus作为即时实验工具,教学的时候配合教学内容同步、动态、实时的演示,很好的呈现单片机程序的执行步骤和各种接口信号的变化、传递过程。单片机内部运行程序速度很快,传统教学很难把单片机内部程序运行过程和外在结果的对应关系表述清楚,例如,在讲授单片机控制多个数码管同时显示的动态扫描原理时,需要再现单片机程序依次操作I/O端口,产生引脚信号的变化,驱动数码管轮流点亮显示的过程,教师就可以使用Proteus实验软件,在程序中设置断点,利用单步执行的功能,“慢动作”播放,一步一步执行,把程序执行的过程和结果以“动画”形式演示出来,并能随讲随停,让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掌控更为灵活、生动直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3.与精品课程网站结合应用混合式学习

单片机教学信息化改革,还可以借助网络,运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即课堂教学与课外在线学习相结合。因为单片机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依赖于C语言编程工具,搭建电路、编写、调试程序会占用很多时间,特别是项目化教学后,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学生需要进行课外的学习和实操。Proteus软件支持C/S(客户端/服务器)网络应用,因此,我们把Proteus服务器嵌入到精品课程网站中,应用架构见图2。学生可以在宿舍、教室、图书馆等场合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不仅可以获取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预先学习,还可进入Proteus虚拟实验室,根据网站提供的项目案例,进行各种实验,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实验的时、空限制,发挥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在线学习实验时遇到各种编程调试上的问题,集中到课堂教学的时候由教师辅导解决,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束语

我校利用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对单片机课程教学进行信息化改革以来,不仅有效解决了学校在经费、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困难,而且克服了传统教学抽象、静态的缺点,简化了教学内容,让教学过程生动直观,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在国家和省市的单片机应用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多个优异奖项。

参考文献:

[1]陈宜建.虚拟实验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20-21.

篇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日渐深入融合,促使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构及管理体制发生变革,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机遇。MOOC[1]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与教育方法融合产物,由于具有大规模、免费开放和在线共享等特点,在短时间内在高等教育领域引起广泛的关注,并有力推动了在线教学模式的创新。然而,MOOC平台的构建投资成本高,课程资料堆积繁杂,师生了解少,阻碍个性化教学发展和技术本身内在教育价值的实现,从而影响大学教育的本质功能[2]。为解决MOOC平台存在的缺陷,大量在线学习新形式不断涌现,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3]以小规模和限制性准入的显著优点来提升MOOC学习效果,成为国内外名校探索在线课程的热点。SPOC教学平台主要提供特殊的人群使用,对申请参加课程的学生设定一定的准入要求,便于较少人群之间面对面交流。因此,SPOC平台通过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更精致、更小众的在线开放课程类型,既融合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优点,同时也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虚拟仪器课程是仪器类和电子类等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通过将图形化开发工具应用于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改善了产品质量、缩短了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并提高了产品开发和生产效率。传统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虚拟仪器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有课程内容量大、课时少和学生基础差别大等特点。特别是自2011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虚拟仪器大赛开展以来,虚拟仪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大赛的目标差距巨大,学生难以将课程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大赛的创新类项目。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将以“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中心”,既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W习体验,又使教师有更多精力了解每个学生的问题[4],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虚拟课程中的教与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研究如何将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入虚拟仪器课程中,来提高虚拟仪器课程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满足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SPOC翻转课堂涵义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意译为“小众私密在线课程”,2013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Armando Fox(阿曼多・福克斯)教授率先提出。其中,Small(小众)与MOOC中的Massive相对应,限制学生人数在数十人到数百人之间,有助于提升学习参与度、互动性和参与度;Private相对于MOOC中的Open,指的是对满足准入条件的申请者完全开放课程,而对其他学生仅限于开放部分课程,故具有一定的私密性。SPOC的基本思路是授课教师通过网络获取或自己制作相关课程的视频,并在网络平台上按照课程的内容上传视频作为学生的课前作业,学生在线下进行自学,然后授课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讲解、面对面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并对最后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康叶钦[5]认为SPOC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授课、视频等要素相互交织融合,赋予学习者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提高了课程的完成率,从而提升了自主学习效果。

混合学习模式[6]的探索为网络学习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有机融合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开放资源SPOC平台对开展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学有很好的支持作用[7],SPOC的“小规模性”与“专有性”也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将MOOC的思想植入翻转课堂,借助MOOC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优化教学效果。翻转课堂[8]的涵义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授课教师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提供学生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后依托教学视频中的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在课中授课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一起解答疑惑,课后教师对授课内容评价和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国内外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得到日渐深入和推广,主要原因在于翻转课堂教学秉持“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从而避免传统教学方式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约束[9]。

目前SPOC翻转课堂主要由高校内部或高校联盟的学生参加,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和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改革模式[10]。在国外,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先将SPOC运用到《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课程,保证了学生线上学习的同时参与线下课堂活动,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和考试。麻省理工学院开展了SPOC课程与翻转课堂的实验及推广[7],该平台的实施结果表明,SPOC课程与翻转课堂融合既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成绩的通过率。2013年起,国内高校纷纷进行有关SPOC典型案例的实验尝试,到2015年2月末,中国MOOC平台上有51所大学共上线了85门SPOC课程[10]。最早由清华大学通过“学堂在线”开展SPOC课程,对内也在利用这个平台进行《C++程序设计》和《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这两门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11]。总结国内外SPOC翻转课堂上课流程,将SPOC的课程模式总结如图1所示。

三、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虚拟仪器课程构建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网络信息获取已成为大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物联网大赛和虚拟仪器大赛的盛行,虚拟仪器课程成为各高校仪器类专业的特色课程。笔者依托学校教改课题虚拟仪器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针对虚拟仪器课程存在内容多、学时少、实践性强、学生需求不均衡等问题,探索SPOC翻转课堂在虚拟仪器课程中的教学模式。通过将虚拟仪器课程内容和SPOC的特点结合起来,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以学生与教师得到共同发展为目的,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详细实施方案。

1.虚拟仪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在SPOC平台和翻转课堂平台下,本节课程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学习目标来设计双平台的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了以下三个模块:虚拟仪器课程信息结构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交互活动模块,如图3所示。

(1)虚拟仪器课程信息结构设计模块

虚拟仪器课程基本信息结构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讲授时间(学期周数)、学习内容要求、考核方式、评分方式和标准等内容。课程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由任课老师制定,经学校审核后执行。因此,任课老师在制定时,应根据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流程进行编写,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课程讲授的时间要体现出SPOC平台学习的灵活性,评分方式和标准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便于学习者准确的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

(2)虚拟器课程内容设计

虚拟仪器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通过在SPOC平台上将课程热菀允悠岛筒僮魑重点,以记忆类和知识结构梳理的为核心,同时提供一定的学习指导。由于虚拟仪器课程内容由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其理论知识包括软件和硬件知识,主要涉及微电子、计算机测控技术、信号处理等。学习者可以通过看书和视频资料较快掌握工具的使用,满足翻转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学习内容的设计新颖且符合大学学习者学习的需要,并结合翻转课堂中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3)交互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中的交互活动指的是在SPOC平台中使用物联网中交互工具进行互动等活动,包括在SPOC平台中的实时交互(电话、视频等)和非实时交互(微博、讨论版、QQ群、微信公众号、Wiki、BBS等),也包括在翻转课堂中师生面对面协作交流的深度交互活动,授课老师根据学习者在不同交互环境中的学习体验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引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活动。

2.个性化学习策略设计

个性化学习策略目的是促进学习者有效调控学习的知识加工过程,以便高效学习和建立知识库。本研究基于在线学习模型和MOOC设计研究的基础上[9-10],尝试建构了SP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如图4所示。

个性化学习模型包括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学习方式设计、整合知识和个性化知识网构建,个性化知识网的建立是整个模型的核心部分。SPOC学习者目标和背景的多样性决定了学习路径、学习方式设计和学习结果的多样性。SPOC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活动/学习路径的选择:根据学习者自身的目标和原有的学习经历、背景等,制定虚拟仪器课程学习目标;

(2)学习方式设计: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制定实施学习活动虚拟仪器课程的学习计划等;

(3)整合知识:学习者对已获得的课程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和整理消化,将其整合为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SPOC学习者借助网络工具、分析工具、学习网络和共同体进行交互。

(4)个性知识库创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知识整合等进行反思,对整理的知识重新加工与升华,创造出新的知识。在知识库的创建过程中,学习者之间通过分享和交流教学内容,并互相协助,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

3.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授课教师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效果而进行的学和[11]。笔者通过学习众多学者的观点、结合SPOC的特点以及学习者的需求,将SPOC翻转课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如图5所示。

(1)课前阶段:本阶段分两个方面,即以教师为主体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时,教师是课程内容及进度的设计者,应先进行网络平台的搭建、微课的制作、学生的跟踪练习、资源的和任务的布置等。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微视频、相关资料查看任务的布置,作业的设计,及在线交流活动的组织。以学生为主体时,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在线学习视频的学习,以及作业和在线交流活动。

(2)课中阶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指导为核心,完成知识技能内化,答疑学生课前的学习内容。在对知识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上,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进一步的实践操作,使知识得到内化,提高学习的质量。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措施有:课堂知识的巩固练习、提问解答、小组讨论、个性化问题的探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等。

(3)课后阶段:本阶段分两个方面,即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时,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及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协作交流下,使知识得到升华。以教师为主体时,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进行评价和讨论。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虚拟仪器课程教学评价主要采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和总结性评价为辅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即在虚拟仪器课程评定中,采用深度方法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数据进行学习,分析出适合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和个性化教学方式。这种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阶段和课堂阶段对学生的实践项目、课堂表现、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做出评估。终结性评价即为传统评价方式,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成绩和课程设计成绩等。

四、结束语

基于SPOC翻转课堂模式促使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是一次颠覆式创新。笔者应用翻转课堂模型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教学检验,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认可与好评。在翻转课堂模式实施以来,在课程成绩上,选修本课程学生比以前传统教学方式平均成绩提高了8个点,参加省级和校级创新创业大赛以虚拟仪器课程为主题,年平均5组成员。如何保证在课前和课后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伸以及课堂的高效性是实现SPOC翻转课堂模式的难点问题,我们探讨如下思路:

1.教学微视频的录制好坏是能否吸引学生课前和课后延伸的关键。为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在录制教学视频时教师应考虑知识主题的突出性、互动策略、趣味性等。

2.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学习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能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

3.采用“过程”和“结果”两方面结合的多元化学习评价机制。教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等多方面的因素,激励和引导学习者提高学习的兴趣。

4.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教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需要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准备和观察课堂的问与答、学生间的协作讨论。

以后将进一步将在SPOC平台上实现翻转课堂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多角度、多元化对实施方案评价与分析,为本校其他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更好的可借鉴的实施方案。我们同时也看到新的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需要深入研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并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倪妙珊,柏晶,张惠颜.融合翻转课堂与MOOCs的高校MF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2]Sidorko,PeterE.“MOOCs and SPOCs:Where is the Library ”[R]. Penang:The Access Dunia 2013 Online Conference, 2013.

[3]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

[4]高磊,江克斌,邵w,金广谦.基于SPOC平台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1).

[5]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6]陈然,杨成.SPOC 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5,(5).

[7]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5).

[8]姜艳玲,国荣等.翻转课堂与慕课融合促进教学资源均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篇7

Virtual Machine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Reform

Ke Jianbo

(Guangzhou HuaLi Science&Technolgy Vocational College,Zengcheng511325,China)

Abstract:The virtual machine technology as a highly effective computer teaching aids,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the use of virtual machine technology to aid in computer teaching,can make effective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to expand their horizons,increase Knowledge of students to solve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issu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d explore the use of virtual machine technology for online course teaching a specific application.

Keywords:Virtual machine;Network;Teaching

一、虚拟机技术及常用的虚拟机软件

因为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往的计算机学科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计算计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目前高校计算机硬件设备与现实却无法匹配。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网络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十分缓慢,但是,我们都知道,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集实践与操作为一体的课程,在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通过组建多个不同的网络环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课堂上必须要有多个服务器、工作站、交换机、路由器等硬件设备。教师在计算机网络课堂的教学讲授中,如果仅仅是通过书本和PPT的讲稿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讲授的内容和网络操作的具体流程。所谓的虚拟机,就是独立运行于主机操作系统之外的离散的虚拟环境。在一台计算机中,有多少窗口就可以有多少虚拟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任意一个窗口中加载一台虚拟机,同时在实体机上允许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在同一台虚拟机的内部进行独立运行,当然操作系统也可以在运行于桌面上的多台虚拟机之间,虚拟网络环境进行相互之间的有效切换,通过一个网络共享虚拟机、挂起和恢复虚拟机,就可以完成虚拟网络的构建,整个虚拟过程并不影响主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运行。

二、虚拟机网络环境的构建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计算机网络管理》课程中,通常都需要在一台实体机上同时打开多台虚拟机,对这台实体机的系统资源占用量非常大,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经常重新启动虚拟机,下面介绍一下虚拟机软件在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应用。

(一)构建过程。环境构建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虚拟机网络教学和实验环境的构建过程如下:

1.在一台实体机上安装虚拟机的软件,且保证这台实体机的正常运行。

2.课前十分钟提前启动课堂所需要用到的虚拟机,并且根据实际课堂教学的需要,在实体机上创建相应数量的虚拟机。

3.对虚拟机环境进行操作系统的重新安装与确认,这与在真实主机上的系统操作是完全相同的。

(二)注意事项。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虚拟机网络教学和实验环境构建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教学者多加注意:

1.如果一台实体机上没有安装网卡、或者已经安装好网卡但是并没有连接到网络,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有必要在实体主机上安装并配置Microsoft虚拟网卡,保证网络的连通。

2.在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课前有计划的准备虚拟网络中的虚拟机的数量,同时在一个硬盘的分区中,为每一台虚拟机的映像文件都准备好足够的硬盘空间,使得虚拟机的映像文件有处可循,保证虚拟机在课堂教学中的正常运行。

三、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网络环境优势利用虚拟机网络环境,无论是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学生实验中都有其相当大的优势,可简单归纳以下几点:

1.在一台实体机上组建的一个虚拟机局域网络环境,这个网络的行为与真实的网络完全一样,而且不用担心虚拟网卡和虚拟交换机会因为固障而损坏,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抛开真实网络中各种琐碎的硬件冲突的可能性与矛盾性,第一,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专心于通过虚拟机网络研究物理网络的核心逻辑。第二,顺利实现了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局域网操作的成功演示,同时也便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

2.每一台虚拟机,在宿主机上都是一个文件或者是文件夹。这样虚拟机就具有移动性与便携性两个特点,在网络课堂教学的管理的操作当中,还有一个非常有实践意义的特性:可扩展性,是指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对于虚拟机的操作过程,主机可以非常方便地扩展网络上虚拟计算机的数量。

(二)在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通过虚拟机技术构建的虚拟网络的行为与真实的网络环境完全相同,对于课堂的教学演示应当事先进行统筹计划,做好安排,哪些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传统的PPT文档演示,哪些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虚拟网络进行演示,以利于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启动的虚拟机比较多,那么就需要保证实体机的内存足够大而且屏幕也要足够大,同时因为屏幕上显示比较混乱,所以对虚拟机的名称的规划也显得十分重要,每一个虚拟机都要有自己的名称,方便课堂操作,也方便教师教学的管理。

四、结语

在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改革中,通过在实体机上组建多个平行的虚拟机局域网络环境,学生可以在各自的计算机上完成网络课程教学中相应的实验内容,而教师也可以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完成教学内容,这个由虚拟机构建的网络与真实的网络环境完全相同,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有效解决了网络设备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8

作者简介:王峥(1988-),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虚拟学习环境。

0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美国的高校几乎全部建立了校园网并且开通了国际互联网,已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学校为在校的学生开设了网络课程[1]。到2008年,我国的高等学校几乎全部建立了校园网,许多高等学校开设了网络课程。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中,虚拟的网络课堂逐渐博得了一席之地,形成了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共存的局面。许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模式、方法。这两种课堂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再好的学习模式也只有学生适应才能发挥它的价值。现阶段学生对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如何,如何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目的和方法

1.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了解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概念的基础上,以各高校参加过网络课堂学习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从学生在心理状态、学习能力、资源环境3个层面上对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期改进两种课堂互补互融的现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依据。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采用在“问卷星”中自行编制的问卷,通过网络对各大高校使用过虚拟课堂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含心理状态、学习能力、资源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0%。

1.2.2观察法

观察浙江师范大学moodle平台上学生参与网络课堂的学习情况。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心理状态适应性

学生只有首先从心理层面上接受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这种学习方式,才能真正适应它。在心理状态的适应性层面,笔者通过调查学生对两种课堂关系的认识度、态度以及使用两种课堂的积极性、动机、情感来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适应性。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虚拟课堂是现实课堂的补充,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接受了虚拟课堂这种教学形式,但对虚拟课堂地位的认识度上仅仅停留在辅助现实课堂上,并没有把虚拟课堂放在和现实课堂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看待,只有36.96%的学生认为它们两者是互补互融的。

在使用虚拟课堂的动机和态度方面,如图1所示,绝大部分学生使用虚拟课堂是为了同步学习现实课堂内容,巩固课程知识并学习课外知识、拓展知识面。只有少部分学生是为了娱乐或者因为教师的硬性规定来从事虚拟课堂的学习,说明大部分学生使用虚拟课堂的动机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并不是仅仅为了娱乐或完成硬性任务。图2所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虚拟课堂对现实课堂是有帮助的。

在对学生使用虚拟课堂情感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0.43%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在虚拟课堂的学习群体中感受到了情感缺失、缺乏归属感。但是有97.83%的学生认为现实课堂可以不同程度地弥补在虚拟课堂中师生分离造成的心理距离。

如图3所示,71.74%的学生认为通过现实课堂的引导能或基本能使他们更有欲望并积极主动地进行虚拟课堂的学习,说明在进行虚拟课堂之前,教师在现实课堂中向学生们描述虚拟课堂中将要发生的教学活动和预热活动能激发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积极性。

图4所示,80.44%的学生认为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能或基本能使他们减少心理压力、更自信地进行现实课堂的学习。说明在现实课堂之前,教师在虚拟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的先行组织能让学生做好现实课堂前的心理准备,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使他们更好地进行现实课堂的学习。

综合图3、图4,可以分析出将两种课堂有效地整合能提高学生在心理上的适应性。

针对很多学生在现实课堂面对面交流中因为很多顾虑而缺乏主动性的情况,调查显示有78.26%的学生认为在虚拟课堂中,他们能够或基本能够很放松,并且能够畅所欲言。56.52%的学生认为虚拟课堂的学习能或基本能启发思维,激发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虚拟课堂中能放下心理包袱,激发创造潜力。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虚拟课堂的学习中仍旧不能完全卸下心理负担,不能让创新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2.2学习能力的适应性

在使用虚拟课堂时遇到的技术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其中有50%的学生会因为种种技术问题阻碍其在虚拟课堂中的学习,这说明还是有很多学生在虚拟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技术操作层面的不足。

如图6数据所示,绝大多数学生在虚拟课堂的学习中都缺乏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策略方法,并且在小组讨论、BBS等活动中的积极性不高。

调查显示有65.22%的学生认为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能或基本能做好现实课堂前的知识准备;有63.4%的学生认为,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在现实课堂中能或者基本能带着问题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有65.22%的学生认为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能或经常能提高现实课堂的学习效率;有74.02%的学生认为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能或基本能解决现实课堂中不懂的问题。

对学生在虚拟课堂中使用较多的功能进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使用虚拟课堂平台来观看教学录像和课件或者下载课程资源,而很少有学生参与讨论、答疑或者进行诸如虚拟实验、作品制作等活动。说明一些讨论交流活动和动手实践活动还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适应虚拟课程平台上的诸多功能。

2.3学生对资源环境的适应性

调查显示,学生在虚拟课堂中最常使用的是视音频点播资料、文本资料和教学课件。对一些制作素材、软件库使用得很少。说明学生使用虚拟课堂中的资源比较单一,重理论偏实践。

有80.44%的学生认为在教师应用广播功能或远程控制功能进行教学时能或基本能集中精力听讲。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适应了教师通过广播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还有近20%的学生不能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室这种学习环境,会被周围的事物所打扰,不能集中精力听讲。

如图7数据所示,虚拟课堂中提供的资源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并且虚拟课堂中的导航设置不够清晰,导向性不明确;由于虚拟课堂中信息往往良莠不齐,有的学生甄别能力、自控、自律能力较差,因此经常会被一些无关信息所干扰,学习效率自然较差。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在虚拟课堂中更容易疲劳,无法长期坚持,连续学习一段时间后身体会感到明显不适,注意力无法集中。只有19.57%的学生认为不会出现上述情况。说明虚拟课堂的学习环境更容易让学生的身体感受到疲劳。一段时间不间歇地注视电脑屏幕会让眼睛明显感到干涩,长期保持一种坐姿也会让脊椎感到明显的不适。

3思考与建议

3.1采用整合型教学方案:虚拟课堂—现实课堂—虚拟课堂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能做好现实课堂前的心理和知识准备,在现实课堂中能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并且通过虚拟课堂的学习能让现实课堂更有效率。因此在进行现实课堂前,教师应首先在虚拟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虚拟课堂中会感受到情感缺失,缺乏归属感,现实课堂能弥补在虚拟课堂中师生分离造成的心理距离。通过现实课堂的引导,学生能更有欲望并积极主动地参加虚拟课堂的学习。因此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应该应用语言艺术并饱以充分的热情与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并在现实课堂中创设情境,告知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学习活动。现实课堂之后的虚拟课堂能解决现实课堂不懂的问题。因此在现实课堂之后,教师可以将本课的教学视频以及一些学习资源上传到虚拟课程平台中,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并针对不懂的问题和教师、同学同步或异步讨论交流。教师也应该在虚拟课堂中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在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基础上活跃气氛、增进师生感情。

3.2加强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技术培训

调查显示:仍然有50%的学生会因为技术问题妨碍其在虚拟课堂中的顺利学习,因此加强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技术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在现实课堂中增设虚拟课堂中常用技术的培训课,或者在虚拟课堂的学习资源中为学生提供如何找到自己所需要资源、如何上传下载、如何使用BBS等技术的视频或者文本资料。同样也可以提供专题讨论区,让学生将自己的困惑提出,教师、学生一起讨论解决。通过技术培训让学生能够更有自信、更有效率地进行虚拟课堂的学习。

3.3加强学生元认知培养

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表现在很多学生不能明确虚拟课程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不能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缺乏自我导向、自我监控、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就是元认知能力。学生具备元认知知识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进行组织、控制。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元认知的介绍和训练,在虚拟课堂中也要注重在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各个阶段加强对其元认知的指导、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4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应包括:①畅通的学习传输网络;②丰富的学习资源;③轻松、和谐的人文环境;④完备的网络支撑环境(包括网络教学平台和学习支持服务)[5]。但是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虚拟学习环境不满意。因此学校应及时更新教学网络设备,保证虚拟课堂信息传输的通畅性;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学校要借助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将分散在校内外的各种优秀资源组织、管理起来;导航的设计应该清晰明了,为学习者的定位提供最直接的指导。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学习需求设计几条主干线,限制非主干线节点的链接次数,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在虚拟课堂中迷失方向。在主干线的关键交叉路口和容易迷航的地方应增设帮助窗口,以便学生访问[5];在虚拟课堂中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者作品制作等活动,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应该积极加以引导,可以增设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多参与活动,以此来增加虚拟课堂的气氛,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针对学生反映的自己的问题很少得到回复的情况,可以在虚拟课堂中增加一些学习共同体,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进入虚拟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增加一些助教,在需要的时候来指导学生在虚拟课堂中的学习,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虚拟课堂学习后感受到身体不适的情况,在课程平台中可以适时改变界面的颜色以缓解学生视力的疲劳,也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提醒学生改变身体姿势或者做一些有益身心的小运动。

4结语

本次问卷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能力和资源环境三个层面上调查了学生使用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发现很多学生在进行两种课堂的学习中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针对这些不适应,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由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本次问卷只是通过网络进行调查,人数也有限,问卷设计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扩大调查范围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爽.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迅速[J].比较教育研究,2006(3).

[2]张立新.两种世界两个课堂——信息社会中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9(6).

篇9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改研究项目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YX09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58-02

一、电子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

“电子”课程是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大学二年级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在学生对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和掌握基础上,强调电路的设计和应用,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学中有理论课环节和实践课环节。但想要达到教学目标,无论是理论课时还是实践课时都不足。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提倡引入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科前沿知识,许多高等学校都开展了双语教学实践和改革。“电子”课程的双语教学已经在一些重点大学展开,但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电子”课程就中文母语教学而言本身就有难度,如果是双语教学,又增加了语言交流方面的难度,必须妥善处理好知识的接受度和目标语言的使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既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专业知识的情况。现在很多学校双语课程采用穿插型双语教学,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在讲授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难易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较难的部分以中文讲授为主,在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作为补充解释;在学生较易接受的部分,主要以英文讲授为主,适当加以汉语解释和说明。但是有专家指出:双语交叉运用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反而给老师备课造成负担,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对课程理解的困扰,促使学生寻求偷懒的途径,对专业课程和英语都丧失兴趣。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双语教学尤其如此,由于双语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一节双语课的授课内容会明显少于一节中文课。因此,为完成授课任务,只能选择尽量放弃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没有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将双语课时适当延长以保证教学质量。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可以采取混合式学习模式,利用课外网络学习方式来延长学习时段,利用网络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造全英文的视听环境学习。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的内涵

混合式学习是基于Web 的技术(如虚拟课堂、协作学习、流媒体和文本)与基于面对面的教师教学方式的结合;混合式学习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混合学习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运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1-3]

根据“电子”课程各章节学习内容的特点、要求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电子”课程双语教学体系,实现基于学习目标的混合式学习。将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参与混合,将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混合,将不同教学媒体混合,将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混合,将传统实验与虚拟实验混合,将“学”与“习”混合,通过“习”将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电子设计实践中去。

三、混合式学习“电子”课程双语教学设计

混合式学习设计的关键是活动的设计。混合式学习各种要素的混合最终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来解决学习问题,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4]

图1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电子”课程双语教学设计流程图。[5,6]

1.前期分析

首先对参与混合式学习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学科知识背景及先验知识、学生具有的认知态度和理解能力、学习习惯、操作技能、计算机基础等常规技能等。双语教学不仅对师资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双语课程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外语语言使用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即具有使用外语学习较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在“电子”课程实施混合式学习前,对电子双语教学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业考试,只有具有较好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同学才能选修双语课程。调查结果表明:参加电子双语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期待比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能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和协作学习,能自觉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开展混合式学习。

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学习的条件和学习方法)和学习将发生于其中的情景需要结合起来分析,思考对于该学习任务要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和教授方法是最好的;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学习单元,通过对知识逻辑关系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将学习单元细化为知识点,确定课程哪些知识点适合通过网络方式学习,哪些适合面授,哪些需要实践操作。[7]

2.设计

(1)学习内容设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适合国内学生理解和思维习惯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增删调整,将相关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规划好重点、难点。

针对双语教学的特点,根据“电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的结果,将适合网络学习的内容制作为网络学习资源。以知识点为单元设计全英文讲解的多媒体资料,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多次反复观看;对容易出错的知识点,设计双语测试环节,有助于澄清学生概念误区;设计与实际实验配套的虚拟实验,有助于学生随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实验验证或实验设计研究。

(2)学习活动单元设计。下页表1列出了模拟“电子”课程中第六章《放大电路中的反馈》哪些内容可以通过网上学习,哪些是课堂讲授,哪些是实践课程,分别占多少课时以及划分的理由。

(3)学习策略设计。针对学习环境的不同,设计网络学习的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和实验实践的学习策略。

学习内容应该适当精简、浓缩,着重于课程中的精华和最根本的内容,目的是解决基本概念和原理、原理的运用和分析。根据每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组织或调整课堂。课堂情境设计包括中英文讲解比例的设计、教学用具的设计、思考及阅读课文时段的设计、提问与讨论的设计及问题解答的设计等。

网络学习的学习策略采用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合作学习和虚拟对话等策略。实践操作是课程的实验课部分,采用基于任务的混合式学习,将传统实验与虚拟实验混合。

(4)虚拟学习系统设计。虚拟学习系统集成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学习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实施各种学习活动,是混合式学习的基础。

在“电子”课程双语虚拟学习平台设计中,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多种功能模块满足学习者的多重需求。其学习平台功能有:

1)实现了接近自然方式的交互支持模块: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平台VRP、MS Agent、JAVA及MYSQL数据库等技术在实现虚拟学习系统的载体——虚拟教室建模基础上,实现了相关教室场景交互控制如教学视频及PPT的点播等,以增强学习的交互性。

2)实现了虚拟教师支持模式:采用MS Agent动画精灵实现虚拟导师功能,通过学习环境与动画形象、音效、动作、表情等的结合,实现交互式学习。系统中的虚拟教师能归纳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取向、知识结构、提问方式等,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起到部分替代教师功能的作用。

3)虚拟实验环境:开发了基于VRP虚拟实验室,并且虚拟学习环境中集成软件Multisim构建电子虚拟实验室,为学生创建虚拟的实验情景,利用虚拟实验设备和元器件进行电子实验,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研究问题。

4)专业知识测试模块: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验,获得有利于反思型教学的反馈信息;“双语测试系统”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后进行自我检测,通信软件中的“问题搜寻系统”可以让学习者搜寻到其所提出问题的答案。

5)分布协作学习交流的平台:营造有利于交流合作的多用户共享虚拟交互环境,系统支持多人在线,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文字、语音交流,可以对其中的替身进行控制。

3.实施

电子双语课程从2010年9月开始到2013年6月结束,进行了三轮混合学习教学试验的实施。学生按照规定参与课堂教学、课堂疑难问题解决、学习讨论等。课前或课后学生根据自身课堂学习状况和知识掌握情况自主进行网络学习,网络学习活动包括:使用虚拟学习环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部分内容的学习和虚拟实验;围绕电子设计实践问题完成电子实践作业;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与同学、老师讨论及解惑;使用智能测试系统以检验学习效果。

4.评估

评估包括对学习资源的评估、教学实施的评估和学习效果的评估等。

(1)学习资源的评价。设计了若干观测点对多媒体资源库、课堂教学PPT讲义、实验演示、虚拟实验、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等学习模块进行调查。

(2)教学实施的评估主要采用了学习过程的评估、课堂测试和在线测试相结合的课程知识考核及教学活动组织的评估。其中,过程性评估贯穿整个双语教学活动的始终,监控、记录、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及轨迹。

(3)学习效果的评估。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习系统的效果做了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研究了学期中、学期末学生群体对虚拟学习系统的使用情况和成效,并且用评价研究来促进设计研究,对混合式学习的“电子”课程双语教学设计再次规划、调整,形成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再设计的良性循环。

(4)学生问卷调查的实施与分析。采访了三届共90名学生,让他们评价一系列的活动,并给出一个评价等级,用0(表示“强烈反对”)到5(表示“很赞成”)六个等级表示。经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学生对16项问题的评价等级均值都大于3(等级值0~5,中间值为3),结合学生考试试卷的分析及电子线路实践实验成效的分析,可以看出:

1)在学习内容方面,虚拟学习系统中设计了必要的学习者参与活动,有具体的练习与反馈环节的设计。网络学习内容分析到位,知识点大小合适,教学序列设计合理,包含必要的例子。“电子”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作用是肯定的。

2)在教学实施方面,对于混合学习整个过程的组织学生满意度尚可。教学前有效激励学习者并告知学习者学习目的,有必要的入门技能测试﹑前测和后测,且测试题目和量表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学生能够运用中英文紧紧围绕知识点展开学习。虚拟学习环境的使用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虚拟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愿意使用该系统来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以获得问题的解答。

3)在学习效果方面,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能力发展方面有收获,授课教师也从中获益匪浅。将课堂与虚拟现实系统结合的混合学习方法比传统课堂教育学习效果更好,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多。混合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比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补充课堂学习的不足。

通过对三届学生的调研结果分析,大多数学生对“电子”课程的虚拟双语学习环境持肯定态度,混合式学习的双语教学模式总体上契合学生的需求。然而虚拟学习系统设计的各知识点的解析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系统所设计各章内容的学习方式也不能完全适合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虚拟学习系统的功能设计受目前所掌握的开发技术的限制,系统的交互水平影响和制约着“电子”课程双语教学质量。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程度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被新颖的虚拟学习环境吸引,离理想使用效果有一定差距,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等还有上升的空间。2012/2013年学生对“电子”课程双语教学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正面评价程度比2011/2012年学生高,是因为后面一轮试用时对混合式学习的设计、虚拟学习环境的学习内容、使用方式在结合前一轮教学评估的基础上做了相应改进,需要更加深入研究混合式学习规律和虚拟学习系统软件功能及实现,进行更为全面的设计研究。

四、结束语

对“电子”课程双语教学实施混合学习研究,实践结果表明,面向混合学习的双语教学设计模式是可行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学习的实施过程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和开发要以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规律为依据。“电子”课程双语教学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课程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陈卫东,刘欣红,王海燕.混合式学习的本质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5):30-33.

[3]李恬.论网络环境下“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87-191.

[4]王靖,陈卫东.高校双语教学的系统化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11,21(7):67-71.

篇10

Study on Computer Science Hybri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LIAO B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Abstract The hybrid teaching is a teaching mode located on an intermediate stat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face to face classes and the distance teaching. The current network-based virtual teaching means teaching mode makes mixing more and more attractive to students. Especially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to become well mixed teaching object.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teachers use web-based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achieve hybrid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 hybrid teaching; virtual teaching environment; computer Science

0 引言

开放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其特点是减少受教育机会的壁垒,让学习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支持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在合适的学习时间、地点和效率进行学习,以期获得学习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促进主动性学习。开放式虚拟教学是一种开放式学习概念的具体体现,其是以早期的通信技术为基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常可以较快和较高效率地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因此特别适于作为开放式虚拟教学的对象。借助于开放式虚拟教学手段,学生和教师可以在不同时空进行教学交流。①②③④⑤⑥⑦但是,教师借助于这种开放式虚拟教学通常只能实现其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导职能,而不能有效履行其教学职能。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除了能够获取完整的学习材料外,无法获取有效的学习质量评价、完整的课程信息以及相关的教学管理信息等。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教学已在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⑧⑨⑩网络整合了开放式虚拟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加高效地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些活动可包括学习质量评价、学习交流、学习资料获取、教学管理和学习所需的支撑网站。学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新闻组、表决器、同步音频和视频会议、电子白板等多种方式,轻松地交流学习经验,同时进行协同学习。

然而,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教育在突出网络技术的潜力时,还应该注意到,学习不只是某种技术的问题。用来呈现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学习的系统是重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学生本身的特点。开放式虚拟教学的成功或失败,还取决于涉及学习者的所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计算机专业混合教学模式。

1 混合教学模式

在实际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在校课堂教学和远程教学两种模式。本文定义混合教学模式是处于上述两种教学模式之间的一种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接受的学校课堂教学的次数比在校学生少,但其也并不是纯粹地使用远程教学模式,仍然需要适当地在校课堂教学。

在校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频繁地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与学。通过教学过程,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控学习时间,传递学习资料、指导学习活动等。换句话说,在校课堂教学依赖于一个强大的完整的教学管理支持体系。这种对于教学管理支持体系的依赖程度,会随着学生规模扩大呈急剧上升之势。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教学在采用了混合教学模式后,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个问题。虚拟教学并不等同于远程教学,其可以容纳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正好符合开放式学习的理念。其教学对象可以是在校学生,也可以很好地适用于在职的学生。

虽然许多研究表明,虚拟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虚拟教学课程完成率远低于传统课堂教学。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在校学生可自行选择合适的学习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同时又可保证一定的课堂教学次数。对于在职的学生,这种模式使得他们能够在工作的同时,承担大学课程,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在这种基于网络的混合教育模式下,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由于没有教师的亲身参与指导,必然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自我激励,不断地克服困难,取得进步。而在课堂环境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展示他们的理解能力,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在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教学方法。首先,确定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虚拟教学的教学内容。制定了相关学习资料、评价标准、测验、音频视频剪辑等的任何所需的多媒体信息。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内容不一定完全是电子媒体,也可以采用非电子媒体,例如文本书籍。长久以来,纸质书籍无论何时都是最适当的学习途径。这样在一次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可以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的任何时间里,通过获取相应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虚拟学习。两个星期后进行一项课程检查,以确定虚拟学习的效果如何。在期末考试时,将“虚拟学习的效果”这个主题作为考试的主观命题,加以考核。其次,通过上述过程,教学确定整整两周,所有内容教学可以有虚拟教学形式完成。在这个阶段,教师已经获得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段,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再次,教师构造一个完整课程单元来发挥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一个十八周的课程可能涉及四次与学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第一次课堂教学是解释这个开放式虚拟教学环境的概况,并向学生介绍学习资源和支持系统。在第四周和第八周的课堂教学通过处理学生遇到的问题。在第十八周,也就是最后一次课堂教学,可以用来做出整个课程的总结和对学生的总体评价。

这里所提倡的多步灵活的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使用虚拟教学环境学习,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置于合适的虚拟学习的层次中。而教师在通常比较紧张的时间压力下,虚拟教学内容没有较大的改变,就不必进行重复的准备。即使教师在初次使用混合教学模式时感到无所适从,但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在本质上是有趣的。对于那些在校学生,其需要一个更灵活的学习方式,将意识到混合学习的灵活性的价值。对于那些在职学生而言,他们也许能够参与每月一次的重要课堂教学,但是他们的工作并不总是允许他们参加每周课堂一次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他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 虚拟教学环境

本文所提的开放式虚拟教学环境采用了混合教学模式,其关键技术必须支持线上线下的协同工作。线上关键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如何解决为这种虚拟教学环境中为计算机应用程序定制专门的网络浏览器。网络浏览器是本系统重要的人机交互接口,这是至关重要的技术难点。

具体而言,虚拟教学环境在配置教学内容时,应该区分存储和使用教学内容的通用特征和实例特征。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特征自定义教学环境的功能,设置教学环境的约束条件,并可以自定义地配置计算机应用程序。而且,虚拟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内容可以为个人和小组等不同学习组织形式提供可选的功能和灵活的方案及其应用。传统的方法不能通过计算机程序支持高效的处理。对于教学信息的计算机描述的结构化和关联化,必须要进行适当的改进,以保证一致的信息结构。在虚拟教学环境的方法,使用的管理模块,教学计划和学生课程模式剖面以一种一致的结构的形式存储起来。

虚拟教学环境必须能够提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类似的教学服务。通过前述定制的专门浏览器处理可以提供所需的教学资料、学习背景知识的链接,以及其它基于因特网的能够提供给学生和教师的更多服务。该虚拟教学环境的一个优势在于,可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虚拟环境混合使用,无论是课堂的教学过程,还是远程的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先进的虚拟教学环境。

3 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混合教学模式具有对于不同学生的正确的分类能力。这与早期的仅仅是基于网络学习方法有本质的区别。早期的基于网络学习方法是依赖学校和教师简单地传递学习资料来实现基于网络的开放虚拟教育。本文所提出的混合教学模式除了提供在线的学习资源,还穿插有适当的课堂教学。并且本文所提出的基于网络的开放虚拟教学还具有教学内容、课程管理能力,并且为虚拟环境中的学生的需求而优化。

当前仍有很多学校以简单的网络为基础来传递教学内容。只是将这种方式作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这样的系统往往不包括在线支持教学内容的支持,也没有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远程学习者会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太可能取得成功。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将网络技术作为一个虚拟教学的关键因素,利用其通信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支持真正的协同学习,从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一个具有沉浸式多媒体体验的混合教学环境中。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00125) 项目资助

注释

① 刘志坚.探析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6).

② 张健.良好学习风气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8).

③ 王出航,任丽莉.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6).

④ 沈成凤.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完善研究[J].吉林教育,2009(28).

⑤ 梁瑞仪.面向师范生信息化教育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建设及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4).

⑥ 程新华.对高校课程整合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7(27).

⑦ 赵楠,吴磊.浅谈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2009(2).

篇11

1.填补艺术空白──再造虚拟。

艺术需要空白,读者就是利用作品的艺术空白进行虚拟。这是一种最低层次的虚拟,也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虚拟形式。是指学生阅读感悟后,在原文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现、重构、扩展和改造,是对课文本身的虚拟。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

阅读过程中的虚拟。

如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课文中并未写到他伯外貌,但通过他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的描述,感知他疾恶如仇、刚强勇猛的性格特点,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显现出他的勇武形象。这时让学生把他的外貌描述出来,大多数学生都写到他“浓眉大眼,满脸络腮胡,人高马大,虎背熊腰”的形象特点。当这幅画只是在读者心中时,这便是一种隐性的再造虚拟。尽管这种虚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鲁达”,但又必须是“鲁达”,而不是“贾宝玉”。这就体现了虚拟的多元性和集中性。文学作品不仅在外貌上会留有空白,因此其他诸如心理活动、语言、神态等都可以进行虚拟。

(2)阅读结尾的虚拟。

文学作品最大的艺术空白要算文章的结尾,在读者意犹未尽时画上了句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例如《皇帝的新装》,当皇帝“觉得百姓们说的话似乎是对的、心里有点发抖”的时候,故事就结束了。读者不禁要想:这个愚蠢的皇帝难道就这样算了吗?这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皇帝的本性进行虚拟《皇帝回宫以后》。

学生对这一类的虚拟总是乐此不彼,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急于表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挑战名家名篇──过程虚拟。

这种虚拟的限制比前一种小,因此也更富于创造性。它源于课文又不受课文限制,不能离开作者及其时代。过程虚拟强调从解读课文这种作者思维物化结果来再现过程,并在过程中虚拟文章的立意选材、语言运用和谋篇布局。纵向的过程虚拟是一种动态的感悟,它和从平面的物化结果而来的感悟相互补充、相互激发,从而提高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如《渔夫的故事》一文的教学,有学生问,“故事中的魔鬼太愚蠢了,太容易对付了。事实上,很多敌人是非常狡猾的。

假如他识破了渔夫的计谋,不肯钻入胆瓶,渔夫又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对写作思路的挑战,这时可以发动学生对故事的情节进行虚拟。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可能,为渔夫想出了丰富多彩的计谋,极大地丰富了课文的情节,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动态虚拟阅读教学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1.虚拟必须自由──民主开放性原则。

阅读教学中的虚拟是极具开放性的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过程,是充满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文感悟的心理历程。因此首先必须有宽松、和谐、自由的课堂环境,才能出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局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自由的课堂环境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主性和平等性。

创设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允许民主讨论、自由思考,每个人都可以忠实、自然、无修饰地表达自己,不惟书,不惟师,不惟上,给思想松绑。

(2)愉悦性与激励性。

在愉悦性的心理环境中,学习者情绪愉快、精神放松,有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时时激励、赞赏学生,学生就会体验到快乐感和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不断获得创造的巨大动力

(3)启发性和开放性。

在启发气氛影响下,学生彼此交流,相互启迪,自由讨论,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最大的发展。开放性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开展批判性的研究,鼓励好奇心与冒险精神,为一切超越常规的标新立异、奇思妙想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2.虚拟必须感悟──求实性原则。

感悟是虚拟的基础,虚拟是感悟的深化。感悟是阅读的基础层面,虚拟是阅读的创造层面。连课文都没有读通、读透,虚拟就失去文本的基础。缺乏对现实的课文所表现的那一种“可能性”的感受悟,就想当然地虚拟课文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样对于教学毫无意义,这是一种虚浮的学风,必须坚决反对。

篇12

(一)主动学习与工作。

主动性是学生把自己当作学习和工作的主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承担工作。

(二)交流与表达。

交流与表达的能力包含语言表达、文书起草、团结协作等,文科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涉及沟通与社交,因此交流与表达十分重要。

(三)实践与创新。

实践能力简单来讲就是“行动力”,包含观察并发现问题,分析并研究问题,设计并实施方案解决问题。创新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创造,具备世界视野和前瞻眼光,勇于学习,探索未知。

二、文科实践教学的传统方法

(一)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实践教学中最常用最简便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些有争辩性的论题或案例,引导学生讨论,讲授与讨论结合,可培养严密的逻辑分析、语言表达及辩论能力。

(二)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也是有效的校内实践方式,校园是小社会,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的?M织、参与、排演,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培养处理与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是短期的(1天至2天),或是较长时间的(1个月或更长),可能与专业相关或与专业无关,具有灵活、操作性强的特点,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和社会的理解,为适应职场做准备。

(四)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包含学生自主实习与学校规定实习,前者更自由和便于安排,后者有助于学校对实习效果的把控和评价。对于学生自主实习的,应采取书面总结、口头汇报等方式对实习效果进行考评,方可算入学分。

(五)社会调查。

社会学、法学等专业常常采用社会调查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通过问卷、访问、现场观察等方式实现。

三、文科实践教学的现代技术手段

当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技术革命所带来了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大革新。新兴实践教育方式是借助智能终端,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模拟、仿真、翻转,改变学生与教师的思维及能力,拓展知识与眼界。或许也可以说,是某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拥有技术手段之后终于可以付诸实现。

(一)虚拟仿真和增强现实。

虚拟仿真(Virtual Reality)是指利用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践环境和实践对象。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些实体信息(视、声、味、触等),通过技术模拟仿真后叠加到真实世界。根据这两项技术的特点,可把文科类岗位程序搬进虚拟仿真课堂,使用增强现实技术安排模拟实践课。如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闻采访、新闻会、记者招待会等,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艺术表演的舞台等。在虚拟仿真环境里,构建的对象、场景、条件是虚拟的,但体验是真实的,获得的知识和规律也是客观真实的,同时相关的实践结果和评价可以保存在教学平台中,实现对学习活动及成绩的有效管理。

(二)物联网。

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进行延伸和扩展,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和移动终端平台,实现远程学习、随时学习和资源共享。比如考古学、博物馆学、管理学、甚至包括法学等,均可通过物联网的方式共享全世界的数据资源,大大突破学校教学资源的局限。

(三)大数据与云计算。

大数据(big data)指在互联网上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正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来增加、使用和交付。未来互联网上的数据增长将比现在更加惊人,大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将有助于文科类实践教学活动走向精细与精确,有助于文科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如经济学、金融学,甚至历史学、文学、哲学在引入大数据后将会发生深刻变化。

(四)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以移动学习终端为载体,将知识学习与知识传授两个阶段颠倒过来,课前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先行学习,课堂上和老师一起完成问题研讨。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助力下颠覆了教学流程,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转变了师生角色,使学生成为问题研习的主体,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

(五)微课及其他。

篇13

1. “情”与“趣”的激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只有使学生感到新奇、产生兴趣和获得快乐,他们在学习时才能积极主动,也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新课标标准倡导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如:虚拟语气是高中语法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在理解、掌握和运用虚拟语气方面都存在较大困难。尽管教师在长期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对虚拟语气的含义、构成、用法和虚拟语气的各种假设情况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归纳,但是学生在开始接触虚拟语气时,仍然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感性认知。在学生的印象中,语法课就是一系列语言规则的灌输和习题的操练。为此,笔者在引入和学习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的虚拟条件句的用法时,运用了Paul Simon的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El Condor Pasa-《山鹰之歌》。在音乐中播放山鹰在蓝天上翱翔的美丽画面时,呈现含有虚拟语气的歌词,让学生在欣赏歌曲和画面的同时,找出并补全歌词中的虚拟句子,一改传统语法课的枯燥与乏味,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目标明确─-为有效课堂导航 一个精准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即确定一组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导航。然而,有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仅仅把重点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导致确立的教学目标不是太宽泛就是太狭窄,或是照搬教参中明确给出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得教学目标的定位形同虚设。笔者认为,我们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出发,在英语课程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全面、具体、系统地考虑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点,特别要考虑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确定多维、立体的动态目标。因此,我们不仅要有教材所显现的认知目标,还要明确教材所隐含的功能目标,更要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感目标,这样,课堂教学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3. 课堂实施策略:任务驱动,方法多样,注重启发,激活课堂

3.1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结构是: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

3.2注重启发,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设置悬念,巧妙导入。

(2)引导探究,启发思维,促成理解,获得新知。

在教授定语从句时,我校一位老师通过Powerpoint把两个单句合并成定语从句,合并时,用鲜艳的红色突出变化的地方,并用划线标注定语从句。然后要求各组学生通过观察例句,归纳出定语从句的特点、如何区分定语从句、如何选用关系代词、做练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定语从句的规律。最后做10个填空题练习,结果学生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