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流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吕梁市地质灾害现状
(一)吕梁市地质环境
吕梁市位于山西中部西侧,因其位于吕梁山中段而得名;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差距悬殊;地质构造复杂,地理条件特殊,既有山地、丘陵,也有盆地、河谷,地势中间高两翼低,高低落差大;地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位于黄河流域,黄河干、支流流经该区域,平均水资源总量较大,但水资源分配不均衡,丰水期多为汛期。
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境内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业也是吕梁市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的挖掘开采给本就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崩塌、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发。
(二)吕梁市地质灾害现状
吕梁市91.8%的国土面积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其地质灾害类型齐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且受灾程度较为严重,隐患点多面广,是全省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吕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根据灾害易发程度对辖区进行划分,其中高易发区10个,中易发区6个,低易发区4个。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97个,其大型7个、大型28个,中型332个、小型1730个。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另外有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面积800平方公里,引发塌陷、地裂缝等527处。有统计以来,全市已发生地质灾害966起,因灾死亡321人,主要涉及崩塌、滑坡,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分布面积大于6000平方公里。地质灾害预测经济损失11亿,预测受威胁人数超过22万人。
(三)吕梁市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1、崩塌。吕梁境内崩塌灾害(隐患)点共有849处,是其主要的灾害类型。主要分布范围:兴县、岚县、方山县、离石区、柳林县、中阳县、孝义市。通过对比吕梁市行政区域图发现,崩塌隐患点在吕梁境内分布较为广大,除东南、西南及南部地区外,大部分区域都存在崩塌隐患。2015年5月12日临县石白头乡石白头村移民新村发生一起黄土崩塌,12间平房受损,2人受伤;5月19日临县兔坂移民新村发生一起黄土崩塌,33间房屋受损,2人受伤,7人死亡。
2、滑坡和泥石流。吕梁境内山地、沟谷较多,山高坡陡,植被稀疏,土壤松软,降水多为暴雨,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粘聚力降低。山地区域的滑体自重加大,加之多方面的因素致使滑坡灾害发生。沟谷内,强降雨对残坡上的土壤和堆积物进行冲刷,造成泥石流灾害,甚至有的沟谷出现泥石流灾害重复发生的现象。每年的汛期是滑坡和泥石流的高发时期。
3、地裂缝和地面塌陷。309处地裂缝隐患点和128处地面塌陷隐患点多是由于人们过度挖掘开采煤炭造成的。2011年,临县庞庞塔村发生大规模塌陷,地面出现巨大裂缝,整个村庄被迫整体搬迁。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
地质灾害的发生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害。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都在不断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为了在地质灾害防治和治理工程施工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安全,减少施工人员和损伤和财产损失,需要形成一套安全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一)从宏观方面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安全
1、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监管机构。虽然我国对不同行业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方政府对于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存在着把关不严的现象。我国没有设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监管机构,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国土资源部门在对工程进行验收时,通常只是查看相关施工档案资料,并未对工程质量进行实地检验。因此,国家应建立专门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以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人,细化安全管理办法,强调安全施工规范。对各项工程制定有针对性、与施工步骤相符的各项制度,并形成安全手册,使之成为治理工程安全施工的指导性文件。
3、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批。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构成了整个工程的主体。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因其特殊性,对工程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资质审批,提高准入门槛,有助于保证工程的保质保量的顺利完工。
4、制定治理工程施工人员准入和培训制度。地质灾害危险性大,且有原地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其治理工程对专业和技术的要求较高,严格制定治理工程施工人员准入制度,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对于符合条件进入的施工人员,需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和专项技术的培训;对于一些流动性较大的临时工和农民工,需进行法律法规、劳动纪律、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及行业技术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培训。除此之外,需对施工现场所有人员和可能进入施工区域的人员进行现场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辨识教育,加以防范,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从微观上保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安全
1、建立安全施工指标体系。制定治理工程施工安全计划,明确安全工作目标和第一责任人,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强化施工安全的主体责任,保证安全生产管理费用的预算和使用符合相关法律制度。
2、加强施工监理单位的责任意识。监理单位根据行业准则、相关制度和监理流程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合同、分包施工单位审核、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和管理。
3、建立安全自查长效机制,消除安全隐患。施工过程中开展安全自查并使之成为常态化工作,有利于查找并消除安全隐患,从源头上预防施工中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开展安全自查时,要深入施工现场,重点检查各危险源、施工设备和施工人员劳动条件、安全防护等环节。
4、加强对分包施工单位的管理。在选择分包施工单位时,不仅要严格审核其施工资质,还需确保其达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的要求;与分包单位签订安全生产合同,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5、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为提高施工单位及现场人员对于突发事故后的应对和处置能力,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援,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控制事故产生的影响,在工程施工前,需制定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三、结语
随着国家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投入的不断加大,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工作的问题日益凸显。探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相关对策,有助于确保治理工程顺利完工,消除地质灾害隐患,预防各项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刘明建.浅析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篇2
地质灾害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近年来,随着东海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规模与强度不断加大,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不但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且破坏东海县的地质环境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海县的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法的研究是有必要的。
2、地质背景
2.1气象水文
东海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雨较为丰沛,属暖温带,以海洋性气候为主,兼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65.6mm,多年平均气温13.6℃。降水主要集中在早7~8月份,约占全年总量的50%左右。常年平均气温14℃,全年无霜期达225天,年平均日照2394小时,年平均降水913.0mm,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2.2地形地貌
东海县地处沂蒙山脉的延伸部与淮北平原的交界地带。西倚马陵山脉,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与北部是丘陵地带,中部是平原坡地,东部是沭南洼地,西部和北部多为岗岭沙土,东部主要为黑淤土,并含有一定的盐、碱成分。境内主要山脉,西北有羽山、北有磨山、南有牛山、安峰山、房山等。地势北、西高,南、东低,地面相对高差最大250.0m,平均坡降约4%~5%,羽山是区内至高点,海拔269.5m,最低处位于温泉镇南缘刘湾一带,海拔23.0m左右。
2.3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单元位于扬子地台北部边缘,与华北地台相邻,地处郯庐断裂带东侧,为大别一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段南部地区,构造形迹较为丰富。区内无较大断裂通过,未见活断层,地质构造较稳定。
3、地质灾害现状及成因
3.1地质灾害现状
东海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和滑坡。截止2011年底,通过现场踏勘,共发现崩塌地质灾害点4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5.9%,以中小型规模为主,其中中型规模2处,占4.1%。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占10.5%,规模为小型。滑坡地质灾害点2处,占3.5%,规模为小型。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东海县中西部低山丘陵地区,其中东海县西部的安峰山、房山、平明山、磨山、羽山等地比较密集,涉及乡镇主要有双店、桃林、山左口、洪庄、温泉等。综上统计,东海县地质灾害点具有灾害点分布多、规模小、分布集中、稳定性差、危害程度小等特点。
3.2成因
自然地质环境条件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大气降雨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发或触发因素。根据资料显示:东海县境内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受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如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构造条件)影响外,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的自然平衡,在遇到强降雨等恶劣天气时,引发了地质灾害。据资料统计,东海县地质灾害中,有80%以上的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
3.2.1降雨因素
东海县境内地质灾害大部分发生在雨季,主要原因是降雨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其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由于长时间的降雨会使得地下水位升高,对岩土体产生浮托作用,同时因降雨形成的坡面流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使得土体饱水软化,抗剪强度降低,不利于斜坡的稳定。
3.2.2人类工程活动因素
东海县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非常强烈,建房、道路修筑等活动增强,切坡或开挖坡脚现象普遍存在,由此产生大量的高陡边坡,在降雨等作用下易产生边坡失稳的情况。另外东海县中西部低山丘陵地区露天采石现象较普遍,且开采方法落后,采矿形成的采矿区和采石形成的临空面也是产生地面塌陷和崩塌的重要原因。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责任制
由县政府统一领导,乡(镇)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层层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有专门常设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统一负责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设、交通、水利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分工职责做好本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负责人。
4.2搬迁避让与治理工程
对危害公共安全,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地质环境资源,治理或搬迁避让费用远小于预期损失的灾害体,进行有计划、分期、分批实施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对东海县域已有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都采取相应的治理工作,逐点进行详细勘察,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彻底排除隐患。对一般治理灾害点,可采用较简便的方法,以消除较明显的险情为基本要求。
4.3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设
4.3.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网络建设。根据本县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的危险性和危害性,由地质灾害监测人员,根据地质灾害防御培训宣传掌握的经验、技术和监测设施观测信息,逐级向上级本门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警信息。东海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接收群测群防监测点、乡(镇)府的、受威胁群体的预警信息,逐级。各乡(镇)政府将东海县地质灾害防治中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传输给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体。紧急情况下东海县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中心可直接对受威胁群体预警信息。整个群防群测灾害预警网络要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每年根据地质灾害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做好监测网络中所有监测点的维护工作,并根据运行情况,不断进行补充完善。
4.3.2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和应急反应系统建设。建立科学的信息采集、传输、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系工作流程,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使地质灾害防治更具针对性。建立应急反应系统,包括防灾预案制度、险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灾害速报制度、应急调查、应急处置制度,并落实相应职责。
4.4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建设
篇3
1 引言
滑坡治理工程对于防范控制滑坡地质灾害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应认真做好其施工监理的质量控制工作,严格控制工程施工质量。通常,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监理治理控制可分为三个阶段:监理进场准备及事前质量控制、事中治理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阶段,下文将分别针对这三个阶段中的施工监理质量控制难点进行论述。
2 监理进场准备及事前质量控制难点
2.1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理机构
要想有效控制施工监理质量,应首先建立一个健全有效的监理机构,通常,一个完成的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监理机构应包含项目总监、总监代表、材料质量和试验监理组、排水工程监理组、支挡工程监理组、锚固与注浆工程监理组、护坡工程监理组和综合监理组,各监理组下应分设专业的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保证监理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应明确各监理的职责,实施有效管理(见图1)。
2.2收集整理准确的监理信息
在进行施工监理前,监理单位应踏勘施工现场,认真了解和掌握施工现场具体情况,分析和预测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分析工程施工设计图中的各项施工设计参数,收集并整理准确的监理信息,全面检核施工质量,并设计相应的应对措施。监理进场后,应依据施工工程的具体特点,准确划分分部分项工程,并规范各类施工及监理表格,从而加快施工自检进度,切实保证施工质量。
2.3考察料场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的质量对于滑坡质量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工程开工前,监理单位应协助施工单位认真考察料场原材料的质量,严把原材料的质量关,从原材料的源头上严格控制施工监理质量。
2.4复核测量放线的正确性
测量放线对施工建筑的质量也起着关键作用,通常,监理单位会抽查施工现场的测量放线工作,理想状态的抽检合格率应达到100%。因而,应对测量放线进行复核,确保测量放线的正确性。
2.5建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严格审批,具体并细化质量目标,完善质量责任终身制,核实质量保证的硬件和软件质量,并进行审批和落实,督促施工单位建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3 事中质量控制难点
在制定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监理程序时,应根据施工工程类型、施工工艺和工序等情况综合考虑加以制定。通常,对于重点工程部位和关键工艺应当实施旁站监理,监理人员对各个工序均进行验收、检查和签证操作。如果是一般施工过程,监理人员可以采取巡视监控的方式,并可根据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对施工工厂进行随机抽检,如果在局部发现可疑点,可实施局部破坏性检查。
3.1与施工人员融洽相处
监理方应努力营造与施工人员的融洽关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施工质量不尽如人意,监理方可以督促并协助施工方组织施工人员参观学习已经竣工的施工工地,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扬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3.2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问题
施工过程中,如果更换施工工人,很容易造成施工质量问题,因而,监理应该密切关注施工工人的变化情况,并及时组织新工人和新班组的技术培训。施工质量也很容易受到施工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而,监理应努力改善施工环境,并做好施工检查工作,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加以改正。此外,还应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问题,与业主进行协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奖惩制度,严厉惩处恶意质量问题。
3.3建立科学的监理工作流程
监理工作流程对施工监理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在实施施工监理前,监理方应认真考察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监理具体情况,研究各施工技术规范,制定出符合规范、操作性强、周密科学的监理工作流程,用以指导施工监理工作。在实际的监理操作过程中,应依据具体的施工环境,灵活调整监理程序,例如遇到大暴雨天气或施工地层特别松散、容易出现坍塌现象,应进行基槽开挖报验,这时可将监理程序综合起来,同时进行开挖、验收和砌筑工作,然后补报基槽验收申请程序,从而保证施工工程的安全性,确保施工质量。
3.4监理人员应具备不畏艰险的职业品格
滑坡治理工程是一项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的工程,因而对施工监理人员也形成了较大的挑战。在滑坡治理施工监理过程中,认证抗滑桩滑带、验收成孔、验收钢筋制安、验收地下排水平硐施工各工序等工作均有着较大的人身安全风险,要求监理人员亲临井下、硐中各工序和部位,进行100%量测、记录、拍照等验收工作,如果验收工作不合格,返工需要再次验收,监理人员也必须亲自进行二次验收,因而要求监理人员应具备不畏艰险的职业品格,沉着应对工作中的安全风险。
3.5合理收取监理费用
由于监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危险性,监理人员应当收取足够的监理费用。当前,我国很多地质灾害质量工程支付监理工程师的酬劳均较低。如果监理费用不合理,很难发挥监理工程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以提高监理人员克服艰险的积极性,从而严重影响监理工作质量。因而,合理收取监理费用有利于提高监理质量。
4 事后质量控制难点
4.1督促进行竣工质量现场评定及资料整理
施工监理工作完成后,监理方应督促施工方进行单位、单项工程竣工质量验收申请,并严格按照程序进行验收,客观公正评定工程质量。一般而言,监理往往很难正确认识自己的事中质量控制行为,不能勇敢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这也正是工程竣工现场质量评定的难点所在。此外,质量评定的难点还在于监理的耐心和责任心。对于监理方而言,为了更好地控制施工监理质量,监理工程师应客观评定各分部分项工程,严格按照有关质量评定标准逐项、逐页检查施工方的各项自建成果和竣工施工资料,勇于承担责任,发现不合格之处,应及时果断组织返工。
4.2合理处理质量缺陷
监理方应督促施工方建立质量缺陷的现场处理方案,并落实自检和互捡工作。工程竣工后,监理方应及时赶赴施工现场,认真检查竣工砌体是否存在变形或裂缝现象,发现不合格之处,应及时让留守工人返工。通常,施工单位不愿意修补因暴雨等外部环境所造成的已完工工程的局部受损,此时,监理应立即上报业主,与业主协商事后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并进行落实,防止质量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4.3督促进行施工监测及效果监测
通常,在工程竣工与上级部门竣工验收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在这段时间内,施工方项目部通常都会撤离施工现场,因而,很容易忽视施工监测。监理方应定时督促施工方进行施工监测,确保施工方按照专业的监测频度和手段进行监测,并及时查验监测月报(旬报)和阶段性监测总结报告,当发现较大的变形量时,应及时上报于业主。此外,还应督促施工根据灾害体和治理工程建筑体的特点,按照合理的监测频度和手段进行效果监测。工程竣工验收后的效果监测对于监测灾害体治理的设计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因而,监理方应确保监测质量的准确性和监测结论的客观性,从而客观评定工程终验质量,保证质量工程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4严格审核试验资料
施工过程中的部分试验资料,如桩芯无损检测、试验室试块等,试验结果一般都在工程竣工后才出来,监理工程师应督促施工方及时上报试验资料,并进行严格审核,如果发现不合格之处,应进行破坏性抽检,并让施工方进行返工,直至合格为止。
4.5汇总复核工程总量
篇4
1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概述
①地质灾害:受自然界变异和生物活动的影响,我国自然灾害现象频频发生,地质灾害是其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其中,其通常是指由于自然地质结构及相应板块的运动,或由于人为地质作用,导致地质环境恶化,进而导致资源,生命和经济损失的一种灾害。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无法提前感受到任何征兆,且地质灾害强度及受灾规模都相对较大,面对灾害时,人们只能尽最大力量来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给我国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②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结果,通过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等在能量和物质基础上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交替和流动,最终形成相对平衡的地质环境体系。地质环境有两大特点,一是开放性特点,地球表面各个圈层都与地质环境相关,二是周期性特点,从渐变到缓慢,再到突变和灾变,地质环境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呈现一定周期性的变化[2]。一旦当地质环境处于突变阶段,就很有可能引发出地质灾害。③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两者关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一方面,地质灾害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构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地质灾害的发生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在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时,可从地质环境中分析地质运动的规律,以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1)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是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勘查周边地质界线,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②预测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③根据地质灾害的等级及破坏程度,制定出相应的等级预案,并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做好相关预警应急措施[3]。(2)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监测预警手段是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有效反映地质灾害的防治成效,进行防灾减灾工作。监测区域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监测预警体系在第一时间利用防灾减灾警示信息提醒工作人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为救援、避险争取宝贵时间。地质灾害具体监测预警流程,如下图1所示。(3)建立健全搬迁治理工程体制:当接收到监测预警体系发出的报警时,根据调查监测结果,分析该区域的灾情,若发现灾害的波及范围较大,危险等级较高的地质灾害隐患时,应采取搬迁避让加强工程治理,确保受灾区域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另外,在治理灾害工程中,应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达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4)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由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三大特点,因此,为最大程度的降低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应利用现有的经济科技条件,建立并整合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其核心内容包括完善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建立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以及配全应急设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可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第一时间进行准确的应急反应,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带来的风险和威胁,达到最少的财物和人员损伤。(5)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体系是防治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应加强科学研究技术的能力,对地质灾害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及成因等进行研究,开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模拟和仿真系统,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3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
(1)构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确保地质的安全性,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风险和地质环境安全的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该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工程地质环境的实际质量评价;②地质环境中的工程容量评价;③工程地质环境的功能区分评价;④治理的风险调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范。在对区域地质环境应用的实际评价中,应充分考虑该区域特点,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环境调查,从而有效分析该区域地质环境的具体情况,使得该地质环境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减少灾害的发生,(2)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地质环境安全包括地质结构、地质成分、外部形态和工程性质等。加强对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有利于规避工程风险,保障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①相关部门应树立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将人类生产行为与自然改造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②相关人员在评价环境前需搜集与地质环境有关的信息和数据,综合数据提炼出对工程地质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并完善,提高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效率;③注重地质环境安全中技术层次,包括建设工程区域地质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场址地质安全评价以及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新形势下,开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密切结合具体的地质环境,从地质环境的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探求出最适合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并落实,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佳茜,王鹏瑞.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17,27(1):23-24.
篇5
Keywords: slope anchor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U455.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张家口市桥西区西太平山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位于张家口市主城区西太平山公园一带,行政区划属张家口市桥西区大境门办事处管辖范围。西太平山危岩区分布于山体东侧、东南侧至南侧陡坡和陡崖地带,危岩主要发育于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凝灰岩、粗面岩、安山岩等为山岩岩体中,总长度1380mm。设计治理方案为被动网+主动网,其中主动防护网面积为10045,锚杆采用直径为32的螺纹钢,钻孔直径为80mm。由于施工区域内岩层产状较为复杂,且比较破碎,给锚杆施工带来了很大不便,现就此主动网锚杆的施工进行探讨。
1、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1)认真查阅设计图纸,熟悉相关施工技术规范要求,结合实际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向班组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及施工安全技术交底;编制分项工程开工申请,呈监理工程师审批。
2)对施工面围岩进行分析,弄清围岩壁面和岩层结构面,保证钻孔与围岩壁面和岩层主要结构面垂直。
3)施工放样,定出锚杆中心位置,做出标记。
(2)机具准备
1) 钻孔设备:电动钻机、风钻、钻孔台架空气压缩机、爬梯。
2) 锚杆加工与安装设备:电焊机、切割机。
3) 砂浆拌和设备:砂浆拌和机、注浆泵。
4)电力与电器设备:变压器、发电机、低压开关柜等。
5)安全设备:安全帽、口罩、轴流风机、有害气体检测仪。
(3)材料准备
1) 按设计及规范要求选择优质的材料,每批材料进场前,均须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所有进场材料都要按要求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管,确保材料质量,使用时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加工。
2)锚杆材料:锚杆材料采用20锰硅钢筋或注浆锚杆,钢筋直径按设计,按设计要求规定的材料、规格备料,并进行调直、除锈、除油,以保证砂浆锚杆的施工质量和施工的顺利进行。
3)水泥:普通水泥砂浆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在自稳时间短的围岩条件下,宜用早强水泥砂浆锚杆。
4)砂:宜采用清洁、坚硬的中细砂,粒径不宜大于3mm,使用前过筛。
5)配合比:如无设计规定时,普通水泥砂浆配合比。水泥:砂宜为1:1~1:1.5(重量比),水灰比宜为0.45~0.50。
6)砂浆备制:砂浆应拌和均匀,随拌随用。一次拌和的砂浆应在初凝前用完,严防石块杂物混入,主要为了保证砂浆本身的质量及砂浆与锚杆杆体、砂浆与孔壁的黏结性强度,也就是为了保证锚杆的锚固力和锚固效果。
2、施工操作工艺
(1)工艺流程
附:砂浆锚杆施工工艺流程图(图1)
图1 砂浆锚杆施工工艺流程图
(2)操作步骤及方法
1)钻孔
搭好脚手架后,依据设计文件,定好锚杆位置,并用油漆做好标记。钻孔过程中,钻头尽量与岩层结构面垂直,不宜平行岩面;孔径及孔深要满足要求。
2)锚杆安装及注浆
将水注入牛角泵内,水占泵体积的2/3,初压水和稀浆湿润管路,然后再将已调好的砂浆倒入泵内,将注浆管插至距孔底5~10cm处,堵塞孔口,将泵盖压紧密封、就绪后,慢慢打开风阀开始注浆,在气压推动下,水在前,砂浆在后,水湿润泵体和管路,引导砂浆进入锚孔。
锚杆头在孔口就位后,将堵塞孔口水泥纸掀开,随即迅速将杆体插入并安装到位。若孔内无水泥砂浆溢出,说明砂浆不足,应将杆体拔出重新灌注后再安装锚杆;锚杆杆体插入孔内的长度不小于设计规定。锚杆安设时,不得随意敲击。
(3)注意事项及异常现象处理
1)压注砂浆时,必须密切注意压力表,发现压力过高,可能发生堵管,必须立即停风检查,排出堵塞。
2)注浆管不准对人放置,注浆管在未打开风阀前,不准搬动,关闭密封盖,宜防止高压喷出物伤人。
3)发生串浆现象,及浆液从其他孔流出时,采用多台泵注浆或堵塞串浆孔注浆。
4)掺速凝剂砂浆一次拌制数量不应多于三个孔,以免时间过长使砂浆在泵中凝结。
5)注浆完成后,及时清洗机具。
(4)成品保护
1)锚杆安装前,采用高压风、水清除孔内杂物。
2)砂浆锚杆注浆时,堵塞孔口,注浆管匀速拔出时,用水泥纸堵住孔口。
3)锚杆安装之后,不得随意敲击,不得悬挂重物。
4)砂浆锚杆施工时应设置垫板及螺栓;锚杆可利用垫板与钢筋网固定。
3、结语
(1)锚杆施工应严格按设计进行,注意锚杆间距,锚杆过密会造成“群锚”效应。
(2)锚杆施工应注意对成孔、清孔、注浆等主要施工工艺的控制,由于锚杆施工质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因此在锚杆施工中应结合岩土条件、施工水平、工程重要性及锚杆设计抗拔力大小进行综合考虑选取。
参考资料:
(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 042-94)。
(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F80/1-2004)。
篇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其整个工程流程包括前期勘查、目标监测、项目评估、工程施工以及竣工科研等诸多类型。而项目风险管理一般基于立项开始,从实施至终结的整个过程。但是相对于其他过程来说,项目施工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特殊性,其风险问题较为突出,在整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上处于核心的地位。因此为了保证相关工程施工人员与企业的人身财产安全,使工程项目可以发挥出其对地质灾害的防治作用,本文主要基于项目施工中较为容易出现风险问题的政策与环境、进度、财务以及技术等四个层面进行探讨,总的来说,其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1、政策与环境风险
(1)风险构成
政策与环境风险,其属于两个层面被动变化的风险问题。其中对于政策风险来说,其主要是指项目施工时,由于国家性、行业性或项目合同与规范等政策、法规、规划以及标准等出现更改、作废或新办法实施等给项目带来的风险问题。而对于环境风险来说,其主要是指项目实施时,所涉及到的环境(例如,自然性、政治性、法制性以及经济性等层面)变化给工程带来的风险问题。
(2)风险管理控制
政策风险是一种宏观层面的风险问题,其在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制定周期与缓冲期。因此实际施工与立项上,一定要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把握与分析,并对一些既定的风险问题进行控制方案的制定。而环境风险则存在较大的不可预知性,具可以在某一时段突然出现。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上,无论是立项与项目评估,还是项目施工,一定要有针对性完成气象、水文、地质、以及地质构造等信息的收集,并参考同一地区其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经验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工作,进而编制风险管理措施。
总的来说,面对政策与环境风险时,其管理的基本方法就定时更新信息的收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性的预测工作,从而可以提前制定应对方案。而在整个项目上,特别要针对自然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立项。
2、进度风险
(1)风险产生与构成
①有关单位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除了实施单位外,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材料供应商、水电部门以及相关部门都有可能大大小小的影响到项目施工进度。
②施工条件的变化:指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前期勘探报告与现场地质和水文条件不相吻合时。往往会导致整个施工方案失去效用,轻则暂时停工,重则导致整个立项重新开始。
③技术失误: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其工艺较为复杂,当技术措施不当时,较为容易引起施工技术事故的出现。另外,在应用新技术与新材料时,由于缺乏施工经验,也较难确保施工质量等,从而影响到施工进度。
④组织管理失误: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属于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对于工期要求较高,因此大部分时间需要交叉施工。而这时,如果流水施工组织失误,对施工人员与机械设备调配不当时都会影响到实际的施工进度。
⑤产生意外事件:在整个施工流程中,意外事故的出现往往带来突发性。例如,地质灾害、安全事故以及企业破产等,这些因素出现时,对工期进度的影响较大。
(2)进度风险管理控制
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度问题在整个项目施工风险上最为常见,对于大部分工程项目来说,按时交付项目较难。因此,在实际工作上,一定要根据自身实力对进度计划进行有效编制,并延出一定的缓冲时间,确保整个工程项目具有充裕的施工时间。而在编制进度计划时,其一般进程包括: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时间估算及制定进度计划等。其中,活动排序与时间估算在整个进度控制上最为重要。而如果出现影响因素时,首先可以适当选择办法对其进行施加影响,在变化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一定要及时与项目相关方取得提前联系。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还要定期对进度进行测量,对施工进度与计划的吻合程度进行分析。如果实际进度存在偏离计划问题时,则要实施管理,其管理控制过程如图1所示。
图1、进度控制过程
3、财务风险
(1)产生原因
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项目施工时出现超支或资金短缺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后,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其往往给施工带来较大的风险问题。
(2)财务风险管理控制
从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可以知道,大约60%到85%之间的项目完成其工期、成本以及绩效等目标,从而导致财务风险问题的出现。而对于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来说,其为最简单的手段就是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其一般包括资源计划、费用估算以及费用控制等。其中,资源计划主要是指对于项目实际存在或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进行计划编制利用。而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来说,其具有临时拥有与使用的特点,因此实现资源的高效与合理利用对财务管理具有较高的要求。而对于费用估算来说,主要是指对项目施工中所必须具备的资源成本进行估算。而对于项目费用控制来说,其在财务管理上处于核心地位,主要包括对导致费用出现变化的因素,要与各利害关系者进行及时沟通;对实际开支和项目费用基准进行比较,分析开支与计划的吻合度;监督与控制费用的实施效果,掌握开支偏离计划的具体原因。其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图2、费用控制过程
4、技术风险
(1)风险构成
技术风险,其主要指的是在项目施工工作上,由于实际需要而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等,由于同类工程项目较为奇缺,因此参考经验较少,进而导致不可预计性风险问题的出现。另外,技术应用失误、人为职业素质影响等也会导致风险问题的出现。
(2)技术风险管理控制
对于技术风险问题来说,其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上较为少见,但是由于其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应用,在实际施工上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一般来说其风险管理控制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风险分析:在对风险进行量化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工具与办法对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分析时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达到充分掌握项目技术风险的状态。二是编制风险应对方案:在全面掌握项目所存在的技术风险状态后,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的措施,以做到防患于未来,同时对于施工人员的实际工作提供技术要求,并安排质量监督组进行后期监督。三是评估措施的有效性:主要是评估制定的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应有专家和现场人员的意见。四是确定最佳监控与跟踪办法。五是对项目利益相关方进行报批,然后再根据审批方案进行后期的执行工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来说,由于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因此在实际施工上一定要提高重视力度,做好项目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工作,进而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符合实际需求。为我国“防灾减灾”提供基础性支持,确保其真正发挥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75-02
一、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的职业风险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规模大小不一,地质体及灾害体复杂多变、隐蔽,给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由于监理工程师所掌握的技术及资源可能不完全以及监理工程师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客观上注定监理工程师面临着职业疏忽和失误所带来的多种职业风险。
1.行为风险。主要是由监理工程师的越权或失职行为带来的风险[1]。由于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方案很可能因地质条件变化而呈现不合理性,因此,需要对方案进行变更。如果监理工程师忽略由设计人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确认工程中某些涉及变更的内容,而利用自身的权力单方面指令承包商进行相应的作业,就是越权,若因此发生了工程损失,则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任务重,监理人员要对工程质量负责,采取旁站、巡视的方式对工程进行检查,确保安全施工。如果监理人员遗漏一些项目或疏忽了对一些工程环节的监督,因此而使工程留下隐患或造成损失,他就必须为此承担失职的责任。
2.技术风险。主要来自于监理人员工作技能和技术资源。一方面,监理工作是基于专业技能基础上的技术服务,因此,尽管监理工程师履行了监理合同中业主委托的工作职责,但由于其本身专业技能的限制,可能并不一定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三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对监理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地质环境的恶劣性、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使监理面临着技术上的困难。对于某些需要专门进行检查、验收的关键环节或部位,监理工程师虽按规定进行了相应检查,其程序和方法也符合规定要求,但可能因工作技能不足并未发现本应该发现的问题或隐患。另一方面,防灾工程大多是隐蔽工程,而且工程质量问题的潜伏期很长,工程上质量隐患的暴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诱因,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不可能保证所有问题都能及时发现。这都有可能带来风险。
3.管理风险。从组织上说,明确的管理目标,合理的组织机构,细致的职责分工,有效的约束机制,是监理组织管理的基本保证,如果监理机构内部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则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从人员管理上说,监理工程师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监理单位必须选派合适的总监和监理人员组成项目监理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项目的监理人员是临时聘请的,这增加了人员管理的难度和风险。此外,由于合同管理流程设计不合理、信息传递不畅、监理单位弱势等原因造成的合同管理问题也会导致风险的产生。
二、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1.监理单位面临的巨大的赔偿责任风险需要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监理职业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因为无论监理工程师如何勤奋努力,小心谨慎,也无论工程监理单位的管理机制如何高效合理,仍然存在发生过失的可能。可见,它虽然是人为原因所致,但也与自然灾害等风险一样,有着存在的客观性、发生的偶然性等特征。有风险就有可能要承担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确立的损害赔偿原则及《建筑法》、《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提供了监理单位过失责任赔偿的法律依据。《建筑法》第35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不按照委托监理合同的约定履行监理义务,对应当监督检查的项目不检查或者不按照规定检查,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第10条规定:“委托方或承包方违反合同规定,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违约责任。”《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第21条规定,“监理单位在监理过程中因过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应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投资巨大,与国家、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一旦工程失败不仅导致建设资金使用的无效率,还可能对库区的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给库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灾难,其责任涉及到的经济额度往往较大,并可能造成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有损失就应该有救济,对于国家防灾资金的浪费,对于库区居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都需要得到弥补,这一资金的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因此,监理单位面临着巨大的赔偿责任风险。
2.监理单位有限的赔付能力需要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在我国,监理单位的赔付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工程监理取费标准为1992年国家物价局和建设部共同制定的,其费率为工程概(预)算的0.6%—2.5%。这一取费标准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另一方面,监理市场竞争激烈,压级压价行为大量存在,使工程监理单位难有积累,由建设工程监理责任引起的索赔可能会超出监理单位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2]。而我国监理单位通常并不是进行资本、资产运营的单位,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小,万一因监理责任造成重大事故,巨额索赔可能使监理单位面临破产,从而业主、投资人及其受害方等的合法权益的保障也无从谈起。
一方面是巨大的职业赔偿风险,另一方面是有限的赔付能力,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就成为监理必须考虑的问题。理论上讲,风险控制无非是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两种方法。风险自留要求损失发生时投资主体以当时可利用的任何资金进行支付,因而风险越大,对主体资金的要求越高。由于以上原因,监理单位自留风险可能性较小,因此,通过工程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移和分散是对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综上分析,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把职业责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让保险公司对于监理单位的赔偿能力做出保障,已经成为防范监理职业责任风险,保证各方损失得到及时的救济,保障监理单位充分发挥三控两管一协调作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建构
建设工程监理责任保险是分散业主投资风险和监理单位自身风险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自2002年在上海诞生了中国首份监理责任保险起,我国的职业责任保险已进行了一些尝试,这为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推行监理职业责任保险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1.监理职业责任的界定。监理职业责任保险指的是监理单位对自身的职业责任进行投保,一旦由于职业责任导致了业主或其他第三方的损失,其赔偿将由保险公司来承担[1]。能够投保的监理职业责任应是监理单位在从事监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过失、错误或遗漏未履行或未适当履行委托监理合同所规定的监理义务、或违反监理相关法律法规,造成合同对方或其他第三方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应由提供监理服务的监理单位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3]。
2.强制性原则。在西方一些国家,职业责任保险不仅成为强制推行的法律制度,同时也是建设主体各方普遍遵循的惯例准则。笔者以为,在三峡库区强制推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职业保险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从保险原理分析,责任保险的基本社会目标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如果监理职业责任保险以自愿保险方式开展,则工程监理单位有可能不愿投保,保险人则有可能拒绝承保。这就大大降低了监理职业责任保险的功能和作用。第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面临的风险大,承担的责任也大,为保证损失得到快速的救济,对监理单位提出投保职业责任险的要求,既是保证工程监理的作用得到发挥的需要,也是满足受损失方的利益得到及时补救的要求。第三,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对于工程强制保险的规定只见于建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职工意外伤害险,对于其他工程保险并无强制性规定。而我国监理制度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建筑工程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各方为了减小资金的支出,投保率普遍不高。因此,为保证工程质量和防范工程监理风险,有必要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推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可以将“监理责任险”纳入招投标审查条件,明确要求只有已经投保此险的单位才可以投标,通过资格预审程序首先排除未投保的单位,使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得到落实。
3.被保险人。国外的职业责任保险多数以职业人士个人的名义购买,这是因为国外的监理咨询单位多为合伙制或个人所有制,通常不具备法人资格,以个人名义购买可增强职业人士的责任感,提高职业人士的执业信誉。而针对我国实际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的现状,我们应以监理单位为被保险人,理由如下:
首先,监理服务是一种集体的行为,我国的监理制度虽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但现行法律又规定监理工程师必须加入一个监理单位才可以从事监理服务。而法律法规对总监负责制的相关规定还不太健全,总监对现场监理机构的责、权、利还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在目前监理工程师的收入还不高的情况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风险的保险费对于个人来说很难支付,个人还不具备投保的能力,总监事实上还不能成为民事赔偿责任的责任主体,所以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应该以监理单位为被保险人。其次,从合同角度来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单位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监理单位是委托监理合同的受托方,是民事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主体当然应该成为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第三,监理单位的人员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是监理单位临时雇用来的,流动性很大,不具有固定性,以个人作为被保险人,可能保险的费用、期限、责任都不好界定,只有以监理单位保险,才能保证保险的操作性,更有利于对当事人双方利益的保护。
4.承保方式。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贯穿于工程各阶段,从勘查阶段到竣工验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但监理错误引起的损失索赔往往会滞后于监理任务的完成期,因此,保险事故发生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但这又是不确定的,有的也许一二年就发生了,而有的可能十几年也不发生,因此宜采取索赔式的承保方式[4]。对于监理单位来说,把保险的有效期提前到保险合同的有效期之前,适应了防灾工程的特性,有利于监理风险的转移,使监理把注意力集中于工程的监督管理上,而且这种连续投保方式,可以使监理得到一个基本的保障而又不至于支付太多的保险费,监理投保费用低。索赔式的保险费用比损失式的保险费用要节省50%左右[5],符合监理目前收费的现状,对于个别大型的防灾工程,上述保险若不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保障,则可以通过项目责任保险追加投保额,这样可以使监理单位在作投保的选择时,能够保持足够的灵活性,对于保险人来说,设置了一个宽限期,使其摆脱无期限的承保,发挥保险机构在化解风险中的作用。
5.赔偿限额。国际上通常的职业责任保险,一般采取限额赔偿,这也比较适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的职业责任保险。因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监理单位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尤其从地质体的不稳定来看,损失发生的概率极其大,即使地质体本身稳定,也可能因为监理单位自身的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害。保险机构是作为风险分担的盈利主体存在的,如果一味地由其来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会导致保险危机,这对于保险机构来说是很不利的。而限制其承担责任的数额,可以督促监理单位更加认真地进行监督管理,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失,并使自然因素造成的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王家远.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责任保险若干问题[J].建设监理,2000,(3).
[2] 曹琳剑.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职业责任保险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3] 王家远.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分析[J].建设监理,2000,(6).
[4] 刘佳.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5] 谢锋,方东平,毕庶涛.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在中国的实施[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z1).
篇8
Keywords: high and steep rock slope; Ecological recovery software technology; Technolog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U213.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露天矿山开采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及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依靠自然力量来恢复将十分漫长,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尤为严重。随着生态恢复技术的进步,矿山开采遗留的岩面治理正从硬体工程解决方案转移到软体技术修复上来。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实施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研究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是构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价体系的重大战略需求。
二、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边坡生态软体恢复技术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研究开发应用,后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并且形成了施工规范或指南,如日本的《坡面保护工程—设计·施工指南》。20世纪80年代以来此技术逐渐被引进国内,并在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矿山植被恢复、城市景观绿化、高尔夫球场等工程护坡和绿化中推广应用,该技术是集工程力学、生物学、土壤学、高分子学、园艺学、生态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环境治理技术,其核心是通过各种物质的科学配置,在治理坡面上营造一个既能让植物生长发育,而种植基质又不被冲刷的多孔稳定结构,使建植层固、液、气三相物质基于平衡,从而达到生态景观的效果。
近十多年来,国内借鉴国外边坡建设、治理、绿化工程中的经验和最新发展技术,并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建设施工情况,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被防护新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生态袋柔性边坡防护体系,已在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矿山植被恢复、城市景观绿化、高尔夫球场等工程护坡和绿化中推广应用。
但总的来说,我国虽然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矿山高陡岩石边坡恢复软体施工方面做得很少,各个领域的学者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对此都有局限性,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方法理论体系。生态袋的生产靠引进专利技术,国内还没有自己的产品,导致成本较高而且还要受制于人。我国国土面积幅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各地矿山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差异很大,设计、施工企业没有统一的依据和技术标准,很难保证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及相关技术规范的实施,如《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公路加筋土工程设计规范》等,这些都为矿山高陡岩石岩面的软体恢复施工技术和工艺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关键点
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是针对我国矿山中的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难题而进行的一系列软体技术研究。首先必须建立高陡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边坡的稳定性,选择适宜的边坡植被和软体生态袋中基质材料配比。
四、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应用
我公司从事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工程设计和施工十几年,不但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机械设备,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制定了自己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标准。
1、生态恢复软体技术所用主要材料:生态袋、专用绑扎带、生态袋标准扣、土工格栅、种植土、草种等。
2、施工工艺流程
a、施工准备;
b、测量放线及验线;
c、岩面削坡卸载;
d、基底清理和基础施工;
e、生态袋装基质土及砌筑;
f、土工格栅、生态袋标准扣放置;
g、排水孔的布设;
h、压顶施工;
i、挂网喷播;
j、挡水墙和排水沟;
k、养护;
生态袋砌筑
g、锚杆施工;
h、灰土夯实;
生态袋砌筑
喷播草种治理效果(50天)
我们施工的“济南某山体地质灾害治理绿化提升工程”就是比较典型的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的实例,该工程岩面高度达70~80m,坡度多为60~70度,下面即是水深30~40m的砚池,技术复杂,施工难度也相当大,通过公司的合理规划和科学组织,现在工程顺利完工。
该工程特殊之处就是为了对生态袋的自重进行合理的分担和传递,将整个工作面用混凝土格构进行了分区和分割。
济南市某山体地质灾害治理绿化提升工程平面示意图
五、技术应用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基本建设(包括公路、铁路、电站等)总量不断增加,工程创伤形成大量山体,如不进行治理不但造成视觉污染,还会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特别是矿山高陡岩石岩面,与土质岩面相比,这些石质岩面生态限制因子多,无土、缺水、少肥,复绿难度更大,是坡面生态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研究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软体技术可以规范和指导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解决矿山高陡岩石边坡生态恢复难题,美化矿山环境,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西南交通大学的周德培和张俊云等《植物护坡工程技术》
篇9
1 泡沫混凝土的概念
泡沫混凝土是通过发泡机和发泡剂用机械方式充分发泡,并将泡沫与水泥浆或其他外掺材料按一定的比例充分均匀混合,然后经过发泡机的泵送系统进行现浇施工,经自然养护所形成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轻型填筑材料。许许多多大小不等的气孔和气孔壁组成的结合体,气孔由泡沫 图1-1 漂浮在水中的泡沫混凝土 在料浆中形成并在硬化过程中固定在砼中,孔间壁系由水化产物、未反应的材料颗粒和孔间壁内的孔隙组成。这些气孔及气孔壁的组成成分、性能决定了泡沫混凝土的物理性能。
2 泡沫混凝土的制备
泡沫混凝土的制备包括两项技术,即发泡技术(包括发泡剂)和成型技术。前者有赖于高效的发泡剂和发泡机械,后者则有赖于与特定的发泡剂相匹配的成型或浇注方法。目前泡沫混凝土的制备方法是混凝土拌合与发泡同时进行的方法,即混合搅拌法。
图1-2 泡沫混凝土制备过程(预制泡混合法)
3 泡沫混凝土特性分析
泡沫混凝土具有轻质性,其干体积密度一般为300~1800kg/m3,相当于普通粘土砖的1/3~1/10,普通水泥混凝土的1/5~1/10左右,也低于一般轻集料混凝土。在泡沫混凝土内均匀分布着大量的独立闭合胶质气泡,气泡膜是一种具有较强韧性的物质,气泡之间互不通水,从而使其材料密度可以控制在200~1800 kg/m3之轻质范围。因此,采用泡沫混凝土填筑路堤或空洞可以大大减轻构筑物承受之荷载,有利于控制桥台背部填筑高度,节约公路建设占地面积;同时,也减少建筑物或构筑物对地基的压力,从而降低路堤地基处理要求,可以节约工程费用,而且有利于缩短工期。
泡沫混凝土低弹减震性好,一般自重可减轻1/3-2/5,有效降低了构筑物的地基承载力要求,从而提高泡沫混凝土构筑物的抗震性能。同时,泡沫混凝土的多孔性使其具有低的弹性模量,从而使其对冲击载荷具有良好的吸收和分散作用。
泡沫混凝土固化后的自立性好,泡沫混凝土由于使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常在水泥初凝后就会开始固化自立,固化后对挡土结构物几乎没有推挤力或土压力,因而可进行垂直填筑。
泡沫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通过管道泵送,实现垂直高度100米、水平距离500米的远距离输送。同时具备易施工性,施工占地小,制作点和浇注点分离,不需机械碾压,不需震捣,作业面小。
泡沫混凝土强度可以调节,在组成、配比和制备工艺相同的前提下,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绝干密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检测泡沫混凝土湿密度,进而控制泡沫混凝土绝干密度,从而达到控制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目的。组成是影响泡沫混凝土强度的首要因素,通过调整水泥的种类、掺量和气泡含有率,泡沫混凝土的强度可在0.3-5.0Mpa的范围内调节。
泡沫混凝土还具有防水、耐久性、隔热、隔音、环保等综合性能。泡沫混凝土具有相对独立的封闭气泡及良好的整体性,其透水系数为10-5cm/s量级,吸水率较低,使其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泡沫混凝土属水泥类材料,具有与水泥砼材料同等的耐久性。泡沫混凝土含有大量的气泡,其气泡体积含有率可达40-70%,导热系数小,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效果及抗冻融性能。泡沫混凝土所需原料为水泥和发泡剂,发泡剂大都接近中性,不含苯、甲醛等有害物质,避免了环境污染和消防隐患。同时,泡沫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气孔结构,可以起到良好的隔音效果,大大减少了噪声污染,有利于改善公路周边噪声环境。
4 泡沫混凝土工程适用性
泡沫混凝土具有轻质性、密度和强度可调节性、直立性、良好的施工性等综合特性,是能应用于工程实践的最重要因数。通过工程实践及相关案例,充分展现了泡沫混凝土技术的实用和优越性。泡沫混凝土在公路行业的应用可以分为新建路堤填筑、拓宽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及预防、采空区、岩溶区路堤病害治理、隧道工程病害治理、加固工程等六类工程项目。
4.1以减轻荷重或土压,可用于:
1)新建、改建公路桥台背路基换填,可有效解决软基路段预压不充分遗留的工后沉降问题,如嘉绍跨江公路通道南岸接线滨海新城高架桥桥台台背换填、09省道塘栖路口至宏环岛整治工程加宽桥桥台台后泡沫混凝土工程。
2)道路扩建中的加宽路基填筑,可更好解决新旧路基差异变形问题,并可节省征地、避免拆迁。对于受征地限制路段,外立面可以采用直立墙。如绍诸高速与上三高速连接段拼宽工程,即大量采用了现浇泡沫混凝土加宽路基。
3)山区陡峭路段、地质灾害处理、工程抢险的路基填筑,可避免高填高挖带来的施工技术难题,并可节约土地、保护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如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一标山体滑坡治理工程,杭新景高速公路千岛湖支线塌方抢险工程等。
4)用于地下大跨度结构工程的覆土减荷,如北京国家体育场边缘的成府路隧道覆土、北京奥运地铁支线森林公园站折返线区间隧道覆土,均采用了泡沫混凝土来降低结构的上覆荷重,确保了结构安全。
4.2利用泡沫混凝土的自流平特性,用于空洞及狭小空间充填,可避免常规填料充填不到位不饱满的缺陷。采空区、岩溶区、建筑基坑、隧道垮塌形成的空洞及地下管线周边空隙,均可采用现浇泡沫混凝土进行回填。如诸永高速公路金华段乌竹岭隧道冒顶坍塌回填,黄衢南高速衢州段路面塌陷地质灾害处理等。
5 结束语
通过工程案例,泡沫混凝土这一新工艺已逐步被大家熟悉和认可,并且也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泡沫混凝土工作原理、基本特性及其工程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的掌握是该新工艺推广应用的前提。特别是对深厚软土地区、山区公路高填方、高挡墙、高桥台、滑坡、地质灾害等复杂路段的应用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完善设计、施工,将这新技术更加成熟的广泛应用于工程各领域中。
(孔云单位:绍兴市嘉绍跨江大桥南接线投资有限公司; 李富有、封亮单位:浙江华恒交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张万虎单位: 中铁四局嘉绍大桥经理部)
参考文献:
[1]关博文,刘开平等.泡沫混凝土研究及应用新进展[J]广东建材,2008(2):19-21。
[2]张磊,杨鼎宜.轻质泡沫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J]混凝土, 2005(8): 44-48。
篇10
1工程概况
泉山滑坡于正在兴建的滩坑水电站水库的左岸,在青田县北山镇人民政府的东南侧,距滩坑水电站大坝直线距离约为4.5km,隶属于青田县北山镇泉山村下泉山自然村。该滑坡体呈东北方向展开,面积约为0.29km2,平均厚度约21m,总体积约610×104m3,为一个大型的岩质古滑坡。由于库水位高达160m及北山镇复建工程对山体进行开挖和填土的影响,经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滑坡工程地质勘查认定,大部分滑坡体将被水淹没,滑坡体有可能产生整体或局部性失稳,成为规模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为阻止古滑坡的复活,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已经采取了治理滑坡的措施:采用工程支挡加固和峡口堵填堵住滑坡四周基岩山体中的地形缺口,利用这些稳定的基岩山体和工程构筑物作为支挡力源,进行滑坡前缘区坡脚填方反压,以阻止滑坡的失稳,确保滑坡区场地的整体稳定,而且正在紧张的施工中。为确保北山镇复建后建筑物和人身的安全,全面掌握滑坡体的相关特征信息,判定滑坡体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并指导治理工程的施工,当然要以监测为首,做到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监测。
2 监测方法的拟定
青田县北山镇下泉山滑坡体监测工程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监测项目,监测方法采用地面和地下变形监测、地表和地下水动态监测等综合监测,近期治理工程安全监测和长期防治效果监测,各种监测成果相互印证,使变形监测成果更加可靠,能更好地掌握监测区滑坡体变化。本文只对滑坡体变形的平面位移提出一些看法。
由于该监测区位于海拔250米的山凹里,山坡下滩坑水电站水库已经蓄水,四周树木高大,使这里气候多变,难以捉摸。特别是在雨季里,云雾缭绕,长时间处于能见度极低,通视极差。为了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滑坡体平面位移监测采用GPS法,该方法全天候,但由于四个监测控制点在滑坡体,路远山陡,完成六个监测点要一天,速度慢观测时间长。但是在光照、通视、气候条件好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投入使用观测速度较快,采用边角测量的极坐标法,完成六个监测点仅要两小时。由于该项目监测时间五年,监测周期为20天一次,监测时间长,次数多。鉴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如果合理的交叉投入以上两种监测方法,对本项目来说无疑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3监测方法的实施
为了取保迅速有效的投入这两种监测方法,使它们符合设计和规范的要求,本次监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GPS网和极坐标法只对平面位移监测(GPS网沉降监测精度较低,本次采用二等水准观测。)
2. 监测控制点及监测点采用了观测墩,在观测墩中间装上强制对中装置,使对中误差减少到最小。
3. 根据设计要求,对GPS网和极坐标法各制定了一套操作和计算方法,使它们的精度都能达到监测要求。
4. 在第一次监测时同时使用GPS网和极坐标法,通过比较它们的监测数据来分析交叉投入两种监测方法的可行性。
3.1平面监测控制点及监测点的布设
监测控制点在监测滑坡体的稳定岩体上或房顶上布设四个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GPS观测墩,点的编号依次用Ⅲ-1、Ⅲ-2、Ⅲ-3、Ⅲ-4顺序编排。监测点也同样采用观测墩,点号分别为JC1S、JC2S、JC4S、JC5S、JC7S、JC8S。观测墩规格为:盘石1.0米×1.0米×1.0米,柱石上端0.3米×0.3米,柱石下端0.5米×0.5米,柱石高为1.2米。点位埋设稳固、视野开阔、便于对监测点的观测、有利于安全作业、能长期保存。实地用红漆在点的附近写上点号,并立上警示牌。
3.2四等GPS网
四等GPS网采用4台套GPS静态接收机,同时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外业检验的合格基线,选取独立基线构成GPS网,数据预处理使用随机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检查和基线向量解算,对原始数据进行编辑、加工与处理,舍弃在复测基线边长较差、同步环闭合差、异步环闭合差检验中超限的基线。环闭合差及基线向量数据都符合《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中相应四等限差要求。
3.3极坐标法
仪器使用2″级全站仪(TC1202)进行监测,在Ⅲ-4设置测站,以Ⅲ-3为起始方向,以Ⅲ-1为检查方向,当固定角符合规范要求后方能进行监测点的观测。水平角观测三测回,垂直角单向观测三测回,边长单向观测四测回,每测回四次读数;气象数据分别在测站、觇站上按《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中四等导线测量要求采集、记录,并直接输入全站仪进行改正,边长还需加入仪器检定的加常数改正、乘常数改正、投影改正,水平角、垂直角、边长观测等各项限差按《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中四等导线测量精度要求执行。
4 取得的成果
地面平面位移监测采用四等GPS网和极坐标两种方法测得每个点的平面坐标,数据如下表:
根据数据比较,不难发现,所得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由于两种观测方法观测时间仅差一天,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监测点是固定不变的,那么,用其中一种方法去检查另一种方法求得观测点点位中误差:
求得M=1.7mm
N---- 观测点数 j----较差
由此可知,其结果符合《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的要求。因此,以后的监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中任一种方法观测即可。
5 结语
以上探讨青田县北山镇泉山村下泉山自然村的滑坡体监测交叉投入GPS网和极坐标法的主要技术流程和可行性。通过两年多的监测和实际效果表明,按规范进行操作,结合实际用上述两种方法观测,综合对照分析,其位移态势相吻合,结果可靠。
参考文献:
[1]《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规程》(CJJ73-97)
篇11
二、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一是继续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扎实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全面完成小溪塔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对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和考核,将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土地整治项目安排挂钩,调动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形成保护的共同责任;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制作完善村级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及界桩,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图上和地块,责任落实到村组和农户,确保全区4195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二是完善耕地“占一补一”措施,在建设项目选址中提前介入、从严把关,做到避优占劣。开展区级“占一补一”土地整理项目,补充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严格规范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完成8万亩土地整治项目验收,高质量推进5.5万亩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申报1.6万亩项目立项,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落实已建成土地整治项目区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的规定。四是完成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
三、千方百计保障发展用地需求
及时保障重点项目用地。紧盯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工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和民生设施等重点项目布局,积极参与、主动服务,重点保障太平溪一港一城一路、江北翻坝高速、五龙一级路以及宜黄一级路周边地块、南蔡下片区、丁家坝片区、文仙洞片区旅游开发农旅结合节点区和“六区一园”等项目用地需求;对纳入建设用地计划的重点项目提前介入,加强用地指导,做好规划调整,提高报件质量,提升报批效率。
四、扎实推进绿色共享示范磷矿区建设
一是科学编制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做到布局合理,矿业权投放有序。按照“边生产、边整治、边恢复、边转型”的思路,引导采石企业从分散、小型向集中、规模经营转变,力争2年内采石企业数量和产能下降30%。二是扎实推进绿色共享磷矿示范区建设。做好绿色共享示范区创建工作顶层设计,拓展绿色共享内涵,通过加强体制创新、调整优化矿业结构、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等措施推进绿色共享示范区建设;每个乡镇要创建绿色矿山示范点,有目标方案,有检查总结;将绿色共享示范区创建纳入矿山企业开工复工及年检条件,实现开工复工规范化、标准化。三是深入推进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全面实施“边采边复、立面挂网、平面植绿、应绿尽绿”的工作思路,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做到年初有方案、年中有督查、年末有验收。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一是巩固地质灾害防治“十有县”成果,做实做细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健全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科学划定避险区、普及应急常识、加强应急演练,确保全区326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零死亡、零事故。二是加强面上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对存在危害的隐患点,分类建立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建立地灾治理项目库,力争申报实施1至2个项目;抓好莲沱左岸危岩治理工程、黄陵庙——南沱塌岸防护工程等库区后续规划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实施,将项目建成亮点,体现示范效应。三是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推进三峡地质公园两枚金钉子及三个园区保护性开发工作,完成樟村坪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建设,启动二期建设。
六、不断夯实国土资源基础工作
一是高效高质完成“两权”确权工作。年底全面完成全区约15万户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约851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外业调查,同步开展登记发证工作;加强权属调查质量抽核,加大日常督导检查,对工作进度和质量采用约谈机制,制定奖惩措施。二是扎实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依法依规、便民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各部门之间职责边界和衔接方案,明确职能职责,优化流程、健全制度,做好基础平台建设,初步完成现有土地、房产登记数据整合库工作,确保运行顺畅、办事便捷。三是抓好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执法监察、综合事务管理等已建成的系统上线运行,对网上收发文等已运行系统进行优化完善;做好网上办公业务办理状态信息工作;加强已建成数据库的利用,统筹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建设和融合。
七、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篇12
1引言
近年来,由于自然作用和人为因素导致了矿山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人类生命财产损失,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对矿产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市场经济条件下矿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开采技术及设备落后等[1,2],导致了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矿山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急需对矿山环境进行保护恢复和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是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矿山资源开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必要手段,是遏制、减少、避免矿山资源勘查开采活动破坏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地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3,4]。本文针对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该矿目前矿山开采及地质现状,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2矿山开采及地质概况
2.1矿山开采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于1957年12月动工兴建,1959年12月矿井简易投产,1971年达到设计产量。1981年由煤炭部129地质队对一、四、六矿深部进行补充勘探,1987年提交了《一、四、六矿深部扩勘报告》。经原煤炭部[88]煤生字第80号批准,平煤股份一矿井田深部边界扩大到五(丁)组煤层-600m,四(戊)组煤层-650m,二(己)组、一(庚)组煤层-800m等高线。井田地质储量为41426.9万t, 服务年限79年。
2.2地质概况
该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上、下石盒子组。自上而下划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等7个煤组。含煤地层总厚780m,含煤7组43层(有编号的煤层23层),其中甲、乙煤组无可采煤层。煤层总厚约26m。含煤系数为3.3%,可采煤层5组10层,总厚约15m,可采含煤系数为1.92%。煤层间距基本稳定。
现阶段煤矿开采煤层为丁6煤层,戊煤组。
丁6煤层为该井田主要可采煤层之一,位于下石河子组丁煤段中部,上距丁5煤层10m左右,沉积稳定,发育良好。该煤层一水平已全部采完,二、三水平煤厚1.09~3.64m,平均煤厚2.01m,属全区可采稳定煤层。该煤层结构简单,含夹矸0~2层,厚0~0.45m。
戊煤组位于下石河子组戊煤段中上部。该井田戊组煤层最为发育,厚度大,为主要可采煤层,但结构复杂,分叉合并现象普遍。
该矿可采煤层特征如表1所示。3主要环境问题
矿山开采主要对矿区植被资源及地貌景观影响严重。在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压占土地资源、破坏地表植被主要包括工业广场压占土地资源、煤矸石堆放及矿区道路占地等方面。
3.1矿山开采对植被及地貌景观的影响
该矿采煤塌陷面积达23km2,矿区附近广大地区大面积耕地被破坏,无法耕种,有的成为积水洼地。采矿活动,不仅破坏了土地资源,使耕地减少,还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品质下降(图1)。
3.2矸石堆放对矿区环境的影响
该矿建有3处矸石山,矸石存放量220万t,年排放量15万t,当矸石堆积量过大时,由于其结构松散,遇大暴雨等激发条件,有可能失稳发生崩塌灾害,主要危害对象为矸石山前缘的土地、人员及建筑,另外,工业广场附近矸石山,因南侧开挖坡脚用于制砖,使矸石山南侧坡度变陡,存在崩塌隐患。因此,其危险严重。
3.3工业广场对矿区环境的影响
该矿工业广场主要布置有综合办公楼、浴室、食堂等行政福利建筑。工业场地建设对地貌景观影响程度小,但占压破坏土地资源为耕地,因此,工业广场及其他附属场地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为严重。
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
王欣荣,等: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研究环境与安全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措施
4.1总体部署
由于该矿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为主,因此,采用的治理措施是:“一疏、二平、三改造”。“一疏”就是挖沟开渠,建设主、支渠配套工程,旱能浇,涝能排的水利系统,疏排塌陷区内积水;“二平”即为对已疏开积水区的土地采用平整和梯田平整治理,复垦还耕;“三改造”即对无法排除塌陷区积水的区域,采取就地取土、建鱼塘、垫高土地造菜田的方法进行改造。规划出常年积水区开挖鱼塘,将弃土垫洼地进行造菜田,拉矸石围鱼塘铺路和修垫简易公路,建成养殖、种植生态工程系统。同时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鱼则鱼、宜建则建”的原则,建立水域养殖型、果林种植型、基地建筑型、疏排水复耕型、景上娱乐型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复耕模式。
4.2土地复垦与地裂缝治理工程
该治理区内北部属倾斜平原区,南部起地势渐高至低丘陵地段。开采结束后北部将形成陷坑,治理区微地貌将被改变,南部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以地裂缝为主。治理工作将在塌陷基本稳定后进行。结合塌陷区南高北低的地貌特点及塌陷深度、范围,兼顾土地现状,按经济技术合理原则,采用“挖高填低法”实施工程治理。对于南部地裂缝,则以人工实施充填为主。该项工作预计平整与复耕土地1850亩、填埋裂缝850亩、道路与沟渠工程400m。
4.3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
该矿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煤矸石、锅炉灰渣与生活垃圾等。正常生产期煤矸石年排放量约15万t,锅炉灰渣年排放量830t,生活垃圾年排放量596t,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如下。
4.3.1煤矸石
该矿现有矸石处置场3处,位于现有工业场地南部、北一风井、北二风井,目前矸石山累计堆存量约220万t。除用于矸石砖材料外,多余煤矸石规划用于铺路路基的下料,开采后期,多余煤矸石则规划用于塌陷土地的治理,在充填塌陷区造地时只能作为耕作土的底土层,其上应铺设0.5~0.7m厚的心土层和表土层,以利于耕种。具体工作流程见前述土地复垦工程。
煤矸石的临时堆放要有序,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杜绝乱堆滥放,矸石山应及时进行治理绿化,矸石堆放坡角不宜大于30°,堆放高度小于10m。及时将固体废物外运,避免堆高后产生滑塌。临时矸石堆放场应经常洒水,以抵制粉尘的产生。
4.3.2锅炉灰渣与生活垃圾
矿井正常生产期,锅炉灰渣产生量为 830t/年,拟在修路或生产矸石砖方面加以利用。生活垃圾主要由工业场地的办公楼、食堂、单身宿舍等部门排放,排放量为596t/年,生活垃圾拟运至专用垃圾处置场处置。
5结语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工程实施后,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缓解了当地土地少的紧张局面,改善了矿区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空间和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也有效改善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经济投资的外部环境,促进了矿区和谐,保护和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实现了社会、经济、环境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马爱民, 谢亚琼.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9(2): 10~13.
篇13
1 引言
目前,航空遥感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的主要设备,包括航空摄影仪(相机)、摄像仪、扫描仪、雷达等。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航摄仪向小巧、轻便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数码相机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搭载在航摄飞机上后,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实现影像的数字获取和全数字化处理。通过目前的“3S”技术在无人机航测遥感系统中的集成应用,使无人机遥感航测系统具有实时对地观测能力和遥感数据快速处理的能力,既能完成有人驾驶飞机执行的任务,更适应于有人飞机不宜执行的任务,如危险区域的侦察和遥感航测、需要长航时和定期遥感监测的任务等,是未来航空摄影测量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利用固定翼无人飞机航摄系统,对青海省西宁市大通煤矿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进行无人机航测,以期对高原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工程实施关键技术及应用
2.1 工艺流程
工程航拍及航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通过无人机航摄技术进行原始数据的获取,并进行基础控制测量及像控点测量;
(2)进行空三加密,通过自动获取像点坐标,经过区域网平差解算,以确定加密点的空间位置和影像的外方位元素。
(3)利用空三加密的结果进行“3D”产品的制作,包括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线划图。其中数字线划图为通过内业立体模型采集的地形图数据,并结合外业调绘的数据就可形成最终的数字线划图。
2.2 关键技术
2.2.1 无人机航空摄影
该项目采用无人机航摄系统进行,。测图比例尺为1∶1000,其中航摄比例根据项目规划设计所需地形图比例和精度要求为准,根据大比例尺航测测图的特点,结合航摄区的地形条件、成图方法及所用仪器的性能诸因素综合考虑。在确保测图精度的前提下,本着有利于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测绘综合效益的原则选择。数码航空摄影的地面分辨率(GSD) 取决行高度:
式中:h―飞行高度;f―镜头焦距(35mm ) 。
α―像元尺寸(6.41μm) ;GSD―地面分辨率。
航摄参数数据见表1。
航摄完后把当天的影像数据传出来,进行重叠度检查,经检查,大部分像片的倾斜角小于4.5°,超过8°的航片仅占总数的1.3%。所拍影像色彩均匀清晰,颜色饱和,无云影和划痕,层次丰富,反差适中。每条航线的有效航片根据飞机转弯半径及保证有效相片,超出成图范围约700米左右,均满足设计要求。
2.3 像控点测量
像控点的布设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四等GPS控制点上布设地标,二是利用航片进行刺点。在无人机航摄系统进行航空摄影当日,在四等GPS控制点上布设9个地标点。在完成航空摄影后,根据CH/Z 3004-2010《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4.3.1和4.3.2条区域网布点的规定以及“设计方案”的要求和项目特点,选刺像控点时按航向间两相邻控制点的间隔跨度不超过6-7张影像,旁向间两相邻控制点的间隔跨度不超过3条航线进行,共计布设209个像控点。
2.4 空三加密`
由于无人机搭载的相机是非量测相机,所以在进行空三加密前必须对原始的影像进行畸变纠正,然后再进行自由网平差。在自由网平差过程中,通过挑粗差和精细匹配,调整同名像点的精度,确保同名像点误差均小于半个像素值,同时检查测区中同名像点的分布情况,使其分布均匀,并在连接不好的区域手动添加连接点,保证模型间有足够的连接强度,最后进行该测区的区域网平差,通过调整像点及像控点,其绝对定向的精度为:平面精度最大的是±0.201m,高程精度最大为±0.210m,满足该测区1∶1000测图比例尺的精度要求。
2.5 DOM、DEM生成制作
利用像素工厂Pixel Factory进行彩色正射影像图的制作,该系统直接利用前期空三的成果生成立体模型,输出若干块块状的数字正射影像,将这些块状影像匀光调整后(保证后期制作的DOM影像颜色均匀、无较大色差),像素工厂即可自动生成高分辨率的数字地表模型(DSM),并将其自动过滤得到数字高程模型(DEM),由DSM、DEM自动生成拼接线,利用DEM对原始影像进行正射纠正,由拼接线对整个测区的正射影像进行无缝无变形的拼接,参考前期匀色制作的影像快视图,将整个拼接好的影像进行自动匀色,即可完成DEM、DEM的制作,之后就可按照要求的标准分幅大小进行影像的裁切、整饰并出图。在成图范围内采用对保密点的检测,并计算出单点检测较差及中误差,检测所生成的DOM的精度是否达到要求。共用到84个检查点,单点较差最大为78为0.734m。
检查点较差中误差依据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RMS为检查点较差中误差,n为检查点个数,Xi,Yi为检查点的加密坐标,xi,yi为检查点对应在DOM影像上的同名点坐标。 依据上述计算公式,计算出青海大通测区1:1000 DOM检查点较差中误差为0.153m,根据《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规定,满足精度要求。
2.6 全数字化立体测图
全数字化立体测图采用适普的VirtuoZo NT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完成,采用空三成果所恢复的立体模型进行测图,之后进行立体模型套合抽样检查,并通过将DLG与DOM叠合,采用3D模块检查地物与高程一致性,检查平面与高程是否有异常及突变的地方,并返回立体模型下重新采集并核对,我们对288个控制点进行了原图平高点与检测平高点的检查,检查结果如下:
高程中误差m=± =±0.42m
点位中误差=± =±0.48m
以《低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规定,其平面与高程中误差小于限差,满足规范要求。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航测成果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精度均匀,对微地貌表示比较逼真,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地形图的精度。在该项目中,通过在治理前已经获取的能够真实反映地表状况的影像数据,和计划在治理工程实施后相同季节和时间分别进行一次飞行和成图,为治理成效评价提供基础数据资料。其中治理前已经生成的DEM和DOM数据用于构建该矿区三维场景,DLG数据用于主要地物三维建模工作。在收集以往地形、影像、地质灾害以及煤矿开采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遥感解译以及多元数据叠加分析,综合选取监测点位和基准点位,监测地质灾害的变化趋势并能及时进行报警。
3 结论
经过该对项目的研究,可以看出,无人机航测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获取矿区地形图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DOM可以很直观的看出矿山治理前后的变化,而传统的测绘方法只能提供单一的地形图,无人机航测不仅作业速度快,减少外业工作量及成本,无人机航测不仅能提供地形图,而且还能提供DOM、DEM等数据成果,通过这几种成果结合使用,效果突出,并且无人机航摄测绘1∶1000地形图在该矿区中能够满足规范的要求,可在以后的矿山治理及将来的“数字矿山”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