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亲子沟通家庭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这里,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许多心理学家把教育称为心理沟通,那么,家庭教育无疑可以理解为亲子沟通。
少年期的年龄为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正值初中学习阶段,此时的孩子渴望摆脱父母的管束而独立,但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依赖父母。所以,这个阶段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困难的时期。而在亲子关系全过程中,少年期也是最难处理的一个阶段。
下面,我谈谈与少年期的孩子沟通的几个方法。对于完善家庭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来说,希望这些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尊重孩子的人格,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要。
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永远是权威,他们要求孩子对其百依百顺,这样的家长更谈不上民主平等地与孩子相处了。其实,最好的家长应该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如果,家长真真正正把孩子当作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的人来看待,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实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与感受,与孩子多些心灵上的默契,使他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相信,这样的亲子沟通于孩子、于家长都是有利无弊的。
二、 与时俱进,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
当今的时代与国际接轨,可是一些家长不知道国内外的千变万化,甚至不懂得孩子眼中的五彩斑斓……在孩子面前,他们永远是落伍的,就更谈不上与孩子同步了,这往往也会被孩子瞧不起。不在同一个世界里,谈何成功地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有些家长不知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更不清楚应当教育孩子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扬长避短,
而是常常把自己年少时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恨不
得让孩子十全十美。更有家长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在众人面前才体面。于是,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悲剧上演了:
不喜欢弹钢琴却被父母逼迫练琴而用菜刀剁去自己的手指、课程上偏科却要长期忍受母亲对其学习上的苛刻要求而将母亲杀害、被父母强行送到特长班学习而离家出走……
这些悲惨事件的背后,影射出的是家长不了解、不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不与孩子沟通的悲哀!
所以,作为父母,要想成功地教育孩子,既要了解所处的时代,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这样,才会与孩子同呼吸、共命运。
三. 结合非语言沟通,避免唠叨。
有些父母,对孩子从小到大是寸步不离,随之而来的还有唠叨不停,他们自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而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与角度,人际交往的蔓延更让他们接触到了众多的新鲜事物,于是,对于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也有了他们的评价和界定。而此时,如果父母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于孩子,并不厌其烦地唠叨、强硬说教,则或多或少出现了逆反心理的少年期的孩子,势必要与父母“势不两立”。没有了亲子沟通,孩子自然要去寻找能够替代父母这个最亲近的倾诉对象的人。于是,此时尚未成熟的孩子如果误入歧途,那将直接导致生命的叹息和家庭的崩溃!所以,跟孩子言语上的沟通要点到为止。家长说出来的话,既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又不能长篇大论。同时,成功的家长往往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当孩子面临失败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当孩子取得胜利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当孩子徘徊迷茫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点头示意的肯定……这些非语言沟通,能让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去驰骋、翱翔,发挥最大限度的创造力。因为,这样的理解、信任与尊重,是与孩子最好的沟通!
所以,如果孩子愿意跟家长交流,那说明他把父母当做自己最可以信赖的人,而这样的亲子沟通是最为健康的!
四、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及地点。
篇2
一、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的定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在家庭生活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而亲子间的沟通是父母对孩子产生影响的重要渠道。
亲子沟通是人际沟通的一种特殊形式,特指父母与子女在观念、情感、行为上的交流与沟通。它包括父母与孩子间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虽然国内对亲子沟通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各研究者对其内涵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二、亲子沟通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亲子沟通对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以父母为榜样。良好的亲子沟通有利于父母及時发现孩子认知发展特点的变化,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孩子开发潜力和创造性;良好的亲子沟通伴随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这也将使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而在学习上更有动力,更敢于去探索和认知未知世界。反之,如果亲子沟通常常出现问题,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疏远,可能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忽视或者期望过高,这将会影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亲子沟通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社会性心理特征的发展,它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即儿童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孩子的主要交往渠道,一个是家庭内部交往,主要是亲子关系,一个是家庭外的同伴交往,即同伴关系。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建立起良好的亲子沟通,孩子就会在家庭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和情感性发展有重大影响,当孩子们能够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将更有信心和力量与其他同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这将进一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总之,积极的、温暖的亲子沟通会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而冷漠的、攻击性的亲子沟通模式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因此将更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和反社会行为。
(三)亲子沟通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
儿童人格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最关键的几年都是在家中度过的。所以,家庭中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亲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对儿童以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亲子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谐、民主、轻松的亲子沟通模式,将使孩子形成较为平和而乐观的心境,反之,紧张、焦虑的沟通模式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养成多疑、猜忌、敏感的性格。良好的亲子沟通使父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从而能更深刻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三、几种常见的亲子沟通模式
只有掌握好的亲子沟通策略,才能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积极轻松的家庭氛围。目前比较常见的亲子沟通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专制型亲子沟通模式
在这种亲子沟通中,父母总要筑起绝对权威,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绝不允许儿女反对或拒绝,也不管自己是对还是错,甚至错了也不允许儿女反驳。如果孩子敢反驳的话,他甚至会责罚孩子。在这种沟通中,孩子习得的是蛮横,以强凌弱,固执刻板或软弱,妥协,无原则,自卑,胆怯的人格。
(二)冷漠型的亲子沟通模式
在这种亲子沟通中,父母爱自己胜过爱子女,因此在沟通中反应冷淡,对儿女爱理不理,对儿女的成就或失误也是满不在乎,或不十分注意。这种沟通是最不负责任和消极的亲子沟通模式。这种沟通模式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会对他人漠不关心,自私自利,甚至厌恶生活,自暴自弃,严重的会造成人格的扭曲,分裂,甚至走极端。
(三)溺爱型亲子沟通模式
与冷漠型相反,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爱自己的子女胜过爱自己,因此在沟通中几乎是事事依着子女,甚至不管这些要求是否合理。这种过分的溺爱沟通的结果是容易使个体形成一种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过分注重自己的性格,他们会缺乏自理能力,常常高傲,但在遭受挫折之后,却又会很快地变得自卑起来。
(四)民主型亲子沟通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父母非常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和交流沟通中非常注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孩子像朋友一般玩耍,沟通。但同时也不失作为父母的权威,能用温柔而坚定的沟通技巧来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并善于以身作则,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父母更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这种沟通中,孩子会热爱生活,善于交际,关心和帮助别人,善于创新,为人有个性又不失规矩,有自信又能自省。
四、改善亲子沟通的几种有效策略
我们相信,每对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都渴望能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然而很多时候,爱在说出口的那一刻,常常变了味。爱很重要,然而,爱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只有当父母真正掌握了有效的亲子沟通方法时,爱才能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巨大力量,否则孩子的心理健康将受到影响。
(一)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果他们的情绪不好,可能也表現不好,如果我们要帮助孩子拥有好的情绪,首先要在亲子沟通中接纳和尊重他们的情绪。如果孩子的情绪被否定,他们会容易失去勇气,只有当情绪得到认同和接受时,他们才会受到鼓舞,从而继续努力。有时候,父母们可以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来表示对孩子情绪的认同,如“嗯”“哦”“这样啊”“我明白”等,有时候,也可以给予孩子一些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如“要是老师不布置抄写作业就好了”等,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此刻的感受。
(二)讲述孩子愿意接受的语言
父母能给孩子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让他们积极地看待自己,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孩子成为仁爱而坚强的人。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帮助我们从精神上给予孩子物质上不能给予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学习讲述那些孩子们愿意接受的语言,这样的沟通才有效。例如,我们可以描述我们的所见所闻以及我们自己的感受,不要去评价孩子的性格能力,不要仅仅只是夸奖孩子“好”或“真棒”等。
(三)用合适的方式表达愤怒
言语有时候就像刀一样锋利,有些话会留下永久的伤疤。然而,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产生诸多不耐烦的情绪,甚至是愤怒,那么要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怒气而不伤害到孩子的情感呢?首先,我们可以尝试使用手势来指引和提醒,用简单的描述性语言来提示。但是,假如大人的情绪已经很恶劣了,父母可以直接给孩子选择,给出明确的警告,或者用“当我”句式的宣言,向孩子表达你当时的情绪。当然,当我们真的非常生气时,要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愤怒而又不羞怒孩子,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检验。
总之,亲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影响着父母与孩子间亲子关系的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责任尤重,应该多理解孩子,多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关怀、尊重和交流的良好氛围。亲子沟通的学习是父母一生的功课。
参考文献:
[1]林建.论亲子关系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的重要作用[J].《黑河学刊》,2010年07期.
[2]胡雁波.试论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3期.
[3]贺银才.浅谈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4]华鲁士著,郑慧玲译.家庭沟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
[5]刘金华.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篇3
一、幼儿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家庭沟通氛围还不够,家长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影响了教育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在与孩子沟通中,缺少方式方法,往往适得其反;有些家长文化程度高,教育子女的办法多,但由于自身工作忙,孩子都是由老人照看,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学习和游戏。这是现代家庭亲子沟通存在的普遍现象。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专门机构,在家园合力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从现有的各种资料来看,目前人们已经开始注重家庭沟通、家庭学习,但还未形成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幼教家庭指导模式,以此提高幼儿园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长的家教水平,使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更科学化,更有实效。
二、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重要意义
所谓亲子沟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挑战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挑战传统的亲子关系的新观念。在家教指导中突出家长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多元化及个性化相结合的指导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家长积极参与其中,以达到多方互动、共同提高的效果。这对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成长乃至性格和谐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幼儿的认知构成、高尚情趣和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三、探索构建家庭亲子沟通指导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基于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沟通是健康的家庭形态和理想的教育模式的认识,我园着手开展了一系列构建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活动。
1.开设家长讲座,提高家长对亲子沟通的认识。因为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不同,教育观念不同,导致也形成家庭沟通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如在开学初,我们举办了“新生入园准备什么”、“亲子沟通中的艺术”、“赏识教育”等讲座,这些讲座的内容紧紧联系了现实,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符合家长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需求,因此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
2.把家长请进园参与各类活动,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中,家长们和孩子开始忙忙碌碌地精心制作《小鸟的家》。他们将各种环保材料进行着有机的组合,在热闹、温馨的氛围中,一个个极富创意、造型独特的鸟窝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有毛线织的、有牛奶箱做的公寓式、有鞋盒做的半开放式……一个个美丽的名字、一个个智慧的碰撞、一个个亲情的演绎……使整个活动意义深远。家长和孩子们沉浸在活动之中,留恋着活动中的喜悦和感动。与此同时,我们也会组织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畅通家园沟通的渠道邀请家长来园当“老师”。在家长这个群体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我班依依的爸爸是个医生,我们请他来园当了一回“爸爸老师”,现场给小朋友讲述如何预防感冒、咳嗽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到非常新鲜,学习兴趣也随之增强了。这种活动大大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在活动中,家长不仅耳闻目睹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而且学到适时的教育引导方法,了解教育的内容和层次性特点,从各方面认识孩子的长处和不足,为家庭沟通提供现实依据和家庭教育的素材。实践证明,这些活动获得了促进家庭沟通的明显效果。
3.建立幼儿园网站,让家教指导的沟通主阵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幼儿园网站是一个家教知识、教育资讯、教子经验交流的平台,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们制作了各班的班级主页,鼓励家长关注班级主页,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经常与家长进行网上沟通与交流。网络的指导形式使他们方便又及时地获得家教的信息和指导,以便更好地取得家园一致教育,形成家园合力。由此,我园的亲子沟通家教指导模式已形成多元化格局。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有效沟通能恰当地传递父母对孩子的那份真挚的爱,让白纸上呈现五彩缤纷的图画;而无效沟通不但是亲子关系发展的障碍,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伤害,白纸上呈现的一切都会让父母后悔莫及。以亲子沟通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探究已经成为家教工作的一个部分。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学习探索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刘红云,张雷.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01.
篇4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普及以及现代科技不断向家庭教育进行渗透,传统的家庭教育受到猛烈的冲击,一旦改变它的形式,也将改变人们在家庭教育上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目前,家庭教育面临着教育内容片面失衡、教育观念守旧、教育方法方式单一等问题,使得家庭教育功能缺陷。而计算机辅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是用于家长教育的,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领域学科,它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研究现状
全国妇联调查组织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家长反映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不成功;95%以上的家长表示对如何教育孩子苦无良策;近80%的家长在喂养和教育孩子方面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的培训,只是用经验法教育。面对儿女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缺失,需要迫切地解决面向家长的家庭教育新模式。
伴随着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全国家教工作“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不断完善,家庭教育支出的不断增加,家庭教育越发引起广大家长的重视。尽管如此,面向家长的教育培训仍寥寥可数。
另外,调查显示,在中国,教育软件已经占领了整个软件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而现今的教育软件也主要分为家用教育软件、校用教育软件和远程教育软件。但是,大部分软件都是以孩子学习为目标,意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升学率,几乎很少出现面向家长的教育培训软件。尽管存在少数的家长培训机构,但因为大班教学的模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且价格高昂,费时长,难以保证效果,也不为多数人所接受,因此覆盖面低,推广性不强。
再而,家长获取教育方法的渠道一般为杂志、教育网站、论坛等,家庭教育知识零碎繁杂,家长难以抛下工作或者无法在如此浩瀚的网络和大量的杂志中获取相关有用的知识。因此,家长的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和专门性,无法保证其科学性。
所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人们都很难从家长教育的角度去透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很少从怎样培训家长及其教养素质的角度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这是家庭教育领域研究的一种缺陷,也是本培训系统要解决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目前人工智能水平的局限以及家庭教育方法对策研究的片面性,目前的培训系统仍难以做到针对特殊儿童的家长教育。同样,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适合在6至18岁的儿童的父母,旨在引导家长们发现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并给予科学的方法对策。
在设计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前,我们根据前期的需求调研,确定了系统的目标与架构。本系统旨在提供一个平台让家长更为客观科学地评价与教育孩子。对于系统的架构:1.我们通过调研提取家长关注的重点内容,即亲子关系沟通与孩子性格培养。2.针对其内容设计一套完整的测试系统用来准确评估目前用户与子女之前的沟通状况和子女性格。3.根据测试系统结果匹配相应的教育方法。4.将教育方法规划到日程安排上,使家长养成科学的教育习惯并跟踪家长对教育方法的实施情况。5.最后家长根据效果调整教育行为。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设计200多条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并以任务的形式将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周期显示在日历中,旨在使家长养成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习惯,能持之以恒地运用。
对于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所需的内容,目前随着家庭教育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网络的日益普及与资讯、论坛,特别是家庭教育网站的大量出现,使得系统所需要的资料来源十分丰富。为此,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设计具有大规模的资料库以满足系统的需要。
对于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的技术支持,采用新的界面框架WPF(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来实现友好的交互体验,提升培训效果;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开发工具进行开发,实现了亲子沟通关系评测、子女性格评测、教育方法筛选和教育方法任务规划等基本功能,不存在难以冲破的技术问题。
三、计算机辅助的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的难点分析以及对策
计算机辅助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的基本思想是构建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量表测试—教育方法数据库,这个库包含有关亲子关系沟通和子女性格的测试量表,并且根据不同的测试结果匹配相应的教育方法。
(一)难点剖析
利用计算机建立系统的量表测试—教育方法数据库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关系沟通量表。目前对亲子关系沟通的测试量表种类繁多,题目分布散乱且缺乏系统性,不能明确地指出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哪方面的沟通问题。而本培训系统旨在将亲子之间的沟通细分成几个具体的方面,让家长能够对症下药,改善亲子之间的关系。
2.子女性格量表。用于对性格测试的量表诸多,如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然而,本培训系统需要一份能够专门针对孩子性格测试的量表,能够权威准确地测试出孩子的性格特征。
3.针对亲子关系沟通和子女性格的不同匹配相应的教育方法。现今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杂志非常多,但是不一定每种方法都适用于每个孩子。本培训系统要求其教育方法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保证科学合理性,这需要通过查阅、整理一系列资料,最后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对策研究
在建设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中,针对上述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的解决方案:
1.对于亲子关系沟通量表的设计,我们首先引用亲子沟通的5个维度:发起交往,提供情感支持,施加影响,自我袒露,冲突处理。其中,“发起交往”指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主动性,用于考察父母是否能够引导孩子进行交流;“提供情感支持”用于测试沟通双方是否愿意沟通、提供帮助、互相倾听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测试双方对互相的理解与接纳程度;“施加影响”考察家长能否以身作则,说服子女同意自己的观点或做法,以及父母能否尊重孩子的隐私等;“自我袒露”旨在说明一方能否主动或被动地通过语言或行为向对方传达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冲突处理”指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否用合理的方式处理冲突,包括亲子间能否换位思考等。根据这5个维度,系统能够生成量表同时给出每个方面的沟通等级,让家长能够明确地了解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处于怎样的阶段,哪个方面还做得不足等信息。
2.对于子女性格量表的设计,我们采用了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它自七十年表以来,研究证实其信度和效度较好,也是在众多的儿童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种,是目前被公认为评估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并且,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训系统是一款面向家长的教育软件,而CBCL也是让家长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填写的量表,符合系统的需求。CBCL量表中的测试题目分属9个综合征,分别是抑郁、分裂、交往不良、强迫性、体诉、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和违纪行为。家长完成这份量表后,系统会给出孩子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够使得家长了解子女在这九个方面的性格表现。
3.针对亲子关系沟通和子女性格的特点匹配教育方法的原则。
关于亲子关系沟通的培训:由于沟通细分成5个不同的维度,每个维度划分不同的等级反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情况,因此系统会依据不同的情况匹配具体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均遵从以下几个教育原则:定时沟通;尊重子女人格;鼓励表达;耐心倾听;宽容异见;解释规则。
关于孩子性格方面的培训:系统会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匹配具体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也将遵循美国的《父母》杂志和“保持孩子健康”网站相结合的10个训导原则:家长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信任的环境;父母要保持一致,态度要持之以恒;孩子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家长立规矩要趁早;家长要少对孩子说“不”; 家长要表扬孩子的好行为;孩子发脾气或者大哭大闹时候要“忽视”他们,千万不能让步;家长不要打孩子,不要体罚;家长要分清奖励和贿赂;父母要讲究说话技巧。
同时,为了能够让家长更加行之有效地使用这些教育方法,系统会以日程安排的形式,使家长按照日程表实施。不仅令家长有“法”可依,还能为家长的实施提供了监督机制。实现了操作简单、科学教育、方便快捷的目标。
四、结语
一个现代家庭,能否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创造家庭幸福的重要基础。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利用计算机进行家庭教育也已经变得切实可行。家庭教育方法对策培养系统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使家长学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教育自己的子女,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并且,系统以日程表的形式安排教育方法,既可以让家长方便快捷地获取教育信息,又可以让家长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从而养成科学的教育习惯。
参考文献:
[1]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11):63-66
[2] Buhrmester,D., Furman,W., Wittenberg & Reis. (1988), Five domains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n peer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5(6), 991-1008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199~204
[4]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1,(06):49-53
[5]张卫民.美国家长训导孩子培养好性格的十原则[EB/OL].
篇5
[4] 陈丽,刘艳.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01):59-63.
[5] 郑会芳.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与其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 上官青木.养育方式与学习能力[N].中国青年报, 2002-12-12(A10).
篇6
1家庭教育的内涵及要求
1.1家庭教育的内涵宗秋荣和骆风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上对家庭教育进行定义。狭义上的家庭教育指的是父辈对子辈的教育,即单向的,而广义的家庭教育强调的是父辈与子辈间进行的双向成长,其中不仅是成员间的,还包括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1][2]。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其教育更加强调社会性和互动性,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孩子的社会化成长,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综合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3]。1.2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教育由原先的单向教育延伸为双向教育,突出家庭成员间的互相教育和学习,其功能已经不是简单的文化学习,其中还包括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化的进步[4]。弗洛姆在分析家庭教育功能的时候,分别从母亲和父亲不同角色进行阐述,认为母爱教育是给予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从情感出发,培养孩子的爱心;而父爱教育是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未来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5]。家庭教育的功能包括对孩子的文化教育,重点体现在促进其身心全面的发展和社会化。1.3家庭教育的新要求当今家长不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竞争意识,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还要学会分辨善恶,抵御诱惑的能力[6]。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对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品德兼一、身心健康、高社会化的人才。
2亲子体育旅游产生的背景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属于社交需求,即满足物质需求层次之上,对精神需求的追求。亲子体育旅游作为小康社会的产物,不仅能够产生经济效应,而且通过亲子互动的方式,互相了解,并得到彼此间的理解与关爱。
2.1社会经济需求
2.1.1提高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国家是由每个家庭组成,家庭的安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体育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在社会安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和孩子通过体育旅游的形式,外出观看体育比赛、参加亲子体育活动,寻访体育文化景点等,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能够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在体育旅游过程中,父母与孩子能够提高劳动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合理的竞争环境中,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道德品质,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2.1.2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有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上海市儿童体育消费支出2000元以上不足1%,其中实物型体育消费支出占90.26%,参与型体育消费占36.98%,观赏型体育系消费只有10.93%[7],由此可以推算出我国的亲子体育旅游消费在家庭消费比例中所占比例很少。亲子体育旅游属于体育旅游范畴,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亲子体育旅游发展迅速,深受广大父母的欢迎。亲子体育旅游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住宿,还能够进一步拉动对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亲子体育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体育产业的进一步优化。
2.2家庭情感需求
2.2.1父母关注知识的培养,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
学习成绩的高低是父母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在知识型人才的社会中,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牺牲所有的外出活动时间,陪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辅导班之中。孩子们没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内心的想法与爱好被遏制,产生的情绪得不到疏导,不仅更加疏远与父母间的关系,甚者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产生。而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包括身体、心理、智力、道德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将关注点局限于学习,对其他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容易造成教育上的不平衡,其中表现有道德的缺失和心理疾病的产生,容易使孩子们误以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不重要。
2.2.2亲子互动少,情感沟通不足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而沟通是搭建亲子关系的重要桥梁,良好的沟通能够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调整和改进家庭教育,而较少的亲子活动与互动,大大减少了亲子间的有效沟通。父母们在生活成本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不得不奔波于生计,加上“女主内,男主外”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亲子间最多的互动活动就是学习,他们很少在闲暇时间里,单独和孩子聊天,谈爱好,谈理想,这极大的影响了亲子间的沟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忽略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他们很少对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甚至在孩子情绪波动时进行严厉管教,使孩子的情感得不到宣泄,造成家庭成员间的感情冷漠的现象。
3亲子体育旅游的特点及功能
亲子体育旅游是指父母与孩子暂时离开居住地,外出观看体育比赛、参与体育活动以及寻访体育文化景点的旅游活动,强调亲子共同参与性。目前市场上亲子体育旅游活动包括观赏体育比赛、滑雪、亲子骑行、沙漠探险、亲子垂钓、真人CS、亲子健身跑等观赏类和参与类的体育旅游活动。
3.1亲子体育旅游的特点
3.1.1体验性
体验性强调参与者的中心地位,其突出了父母与孩子在活动中的实际感受,融合了体育旅游的新奇、刺激、独特等特点,更加强调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从参与者的客观感受出发,融合其心理,体验不同的生活乐趣[8]。比如家庭单车比赛,需要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共同合作,才能在游戏中获胜,既锻炼身体,又充满乐趣,增强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3.1.2互动性
互动包括参与者与组织者,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组织者之间的互动:体育旅游摒弃了传统旅游的单向行程安排,强调成员间的融入感,参与者积极主动的加入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制定,融合自己的感受,增加与组织者之间的互动性。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即父母、孩子、伙伴间的互动,通过语言和动作传达信息,增强彼此的了解,提高亲子间的感情交流。亲子体育旅游一般是以团队出行的方式出现,旅游途中包括观赏比赛,参与体育活动等内容,孩子与孩子,孩子与父母间互相沟通与交流,分享旅行中的快乐,在比赛中互相合作与竞争,促进了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3.1.3独特性
亲子体育旅游的参与形式具有多样性,人们可以通过自助、半自助、参与旅行社或者体育俱乐部等方式进行活动,其中旅游线路、时间、住宿、交通等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他们可以参与机构组织,或者体验“背包客”的散客组织,根据家庭爱好选择路线或活动,强调体育旅游的新奇、刺激、冒险等特色。如3月、4月份的新安江畔油菜花之旅,并在途中穿插漂流,拜访陶行知等活动,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多样的活动形式适合各种家庭。
3.1.4休闲性
亲子体育旅游是父母和孩子在空暇时间里的活动,它不像竞技体育,具有强烈的对抗性、竞争性和严格的规则,父母和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方案,以游乐的心态参与活动。一般家庭出游的时间选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空闲的时间,行程安排较宽松,没有紧凑感,主要是为了达到身心放松、休闲的目的。
3.1.5健身性
健身性是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是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的。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人们生活成本提高,生活压力增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造成人们对身体锻炼的忽视。孩子在强调知识性社会中,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国民身体素质的逐年下降,老年疾病的年轻化,引起了人们对健康关注。亲子体育旅游通过亲子间体育旅游的方式,通过观赏、参与一些亲子运动游戏,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还能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达到身心愉悦的功效。
3.2亲子体育旅游的功能
3.2.1消除亲子隔阂
学习成绩是家庭矛盾的导火索,父母关注孩子的成绩,容易忽略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情绪变化,孩子压抑自己内心想法,埋头于厚重的练习题与辅导书之中。父母们在外顶着工作上的压力,在家还要操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担心他们的未来,双方的压力巨大。亲子体育旅游让父母与孩子在欣赏自然风光,参与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体育作为参与感极强的活动,亲子间通过参与体育旅游,在单独的相处中,父母能够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尊重孩子的想法,能够以更加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在活动中,父母与孩子培养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并发现彼此身上的闪光点,能够促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迅速升温,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消除亲子间的隔阂,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在体育旅游过程中,通过与其他家庭的交流,父母间能够彼此学习对方成功的教育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间的互相玩耍,能够让其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3.2.2塑造孩子的人格
亲子体育旅游是一次家庭间的亲密旅游,以体育的方式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不仅能够亲密接触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亲子体育活动,激励孩子勇敢拼搏的进取精神,增加亲子间的沟通能力和促进双方的进一步了解。孩子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观察和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增强环保意识。在体育游戏中,通过与父母和小组成员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孩子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在面对困难中,能够增强自信,正面迎接挑战,提高孩子心理健康水平。亲子体育旅游还能够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让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旅游的计划之中,根据自己的喜好,计划体育旅游的目的地、线路、项目,其中还包括旅行前行李的准备。父母对孩子的安排给出一些建议,使孩子进一步完善旅游计划。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设计与参与,孩子不仅能够享受到自己劳动果实的快乐,还能够在组织安排中完善自己的想法,锻炼决策能力。
3.2.3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
亲子体育旅游是一个多向互动的活动,孩子通过与父母和小伙伴的多向互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在亲子体育旅游中,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释放自己,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更好的与人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这对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上起到促进作用。
4家庭教育视角下亲子体育旅游发展的路径
4.1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管理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导作用,建立国家权威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其中包括建立亲子体育旅游服务指导站,培训相关人才。目前我国的亲子体育旅游市场较为混乱,相关亲子体育设施数量少,发展落后,其中包括路线设计的不合理。利益驱动下的相关企业,只是将原有成人路线稍加改造,作为亲子体育旅游的路线投入市场,没有充分考虑孩子的生理特点。政府设立的亲子体育旅游服务指导站能够很好地解决市场上混乱的现象,并且能够从专业的家庭教育视角下进行器材设计、路线安排,使亲子体育旅游充分的发挥其家庭教育的作用,而非单纯意义上的体育旅游。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管控,监督其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信息。亲子体育旅游作为互动性较高的活动,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火热上映,在全国形成了热潮。但是市场的不规范造成了亲子体育旅游产品的差异性,其中信息不对称和滞后性,造成了亲子参与感不强,满意度不高,对家庭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严重阻碍了亲子体育旅游的发展。
4.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协作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长久,二者之间要相互沟通,确保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在家庭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的阶段,学校要承担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过渡的领导作用。学校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父母的职业和人际关系,定期举办亲子体育旅游。在活动策划中,学校应该积极主动将生活知识、生存技能融入活动中,弥补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缺陷。通过此类活动,不仅能够培养父母和孩子间的默契,还能够增加与父母的沟通机会,传递新的教育思想,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孩子提供更加轻松快乐的家庭环境。
4.3提供更加全面的社区服务
社区是居民的大家庭,为其提供了最基本的设施与服务,并且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社区干部、妇联主任和社区教育工作者也要承担起走访各个家庭,了解家庭教育的情况。通过定期举办亲子体育旅游的活动,对每组家庭进行教育辅导,特别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家庭,请专家或者优秀家庭共同参与活动,分享成功经验,将咨询和辅导融入于体育旅游中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优化小区整体的家庭素质。
4.4规范旅行社和相关企业市场行为
亲子体育旅游的发展主要靠市场的运作,而旅行社和相关企业是其市场开发的主力军,所以在开发体育旅游产业的同时,应该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多方面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知识。在线路设计上,充分考虑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更多地融入亲子参与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在设施器材的选择上,要选择孩子喜爱,并且能够使用的器材。旅行社和相关企业在开展亲子体育旅游的时候,注意强调家庭教育的目的性,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父母关注与参与,同时带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其进一步的优化。完善体育设施,提供安全保障。亲子体育旅游主要针对的是父母与孩子,但是体育设施的成人化设计,并不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要求,加上其无人管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导致亲子们在游玩中出现安全隐患。所以,企业应针对性的置放适合亲子锻炼的器材,并定期对其进行清理和维修,为父母与孩子们提供安全的环境。
4.5加强人才基础建设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上多为非专业人才,其中有55%旅行社认为首要问题是体育旅游导游的缺乏,有35%的认为缺乏体育旅游高级管理人才[10]。亲子体育旅游的参与人群具有独特性,企业在市场开发的同时还需培养相关创新型人才,如技术开发者——旅游线路的制定,项目经理——旅游主题的确定等。
作者:胡敏 李延超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宗秋荣“.中国家庭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教育研究,2004(8):92~94.
[2]骆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进展述评[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51~55.
[3]倪颖.弗洛姆理想家庭教育理念及其当代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102.
[4]陆鹏飞.上海儿童体育消费现状的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
[5]代俐.我国青少年体育旅行新风尚解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9.
[6]孙辉.欧美体育户外体育教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2):162.
[7]宁钟.创新管理:获取持续竞争[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35~37.
[8]丁燕华,刘志民,宋洋.金融危机及世博会背景下上海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可行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11):32.
[9]毕斗斗,谭华.体验经济背景下的体育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J].体育学刊,2009(7):47.
[10]万怀玉,朴勇慧,刘政军.论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特刊:132.
篇7
一、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亲子关系的涵义。
亲子关系是法律保护下的血缘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父母与亲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儿童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层次的人际交往关系,更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教育,青少年期亲子关系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家庭其他关系及家庭的幸福及稳固程度,进而成为影响社会的安宁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依存于亲子关系处于何种状态。
二、亲子关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类型与现状
(一)亲子关系的类型。
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分类主要有五种,大部分主要是依据测量选取的量表来划分的。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研究课题组”通过因子分析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六类,即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研究结果表明,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民主型则对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某些方面可能有积极的影响。此外,郑希付将亲子关系分为六类,即养育型、财产拥有型、反向型、冲突型、泛爱型和亚平等型。
调查研究表明,民主型的亲自关系是青少年良好的亲子关系。从教育理论说,它是符合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父母与子女民主平等的关系,有利于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民主型家庭的子女具有安全感、健康、外向,具有创造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强等特点,这也与我们当代迅猛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亲子关系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现状。
在各种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思想的分化越来越表现出多极形式,道德判断正处于一个质的分化时期,少年儿童社会化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亲子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家庭结构变化,亲子互动发生改变。
当前,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三口之家是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典型模式,与非独生子女的核心家庭和几代同堂的主干家庭相比,其具有最基本、最简单及无重复的特点。亲子互动成为孩子在家庭中与他人交往的唯一方式,加重了相互之间的心理依恋。一方面对孩子经济投入和精力投入过大,期望过高,家长与孩子交流大都首先关心的是学习方面的事情,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这很自然就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压力,而实际上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是由于不良的亲子关系造成的。另一方面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强化,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孩子正确的角色认识,使其难以接受父母的正面教育,也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2.传媒时代的到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亲子关系淡漠。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子媒介以空前的速度大量进入家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电子媒介广泛地进入家庭,削弱了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亲子之间的关系。“中国独生子女人格状况与教育调查”表明,尽管有96.5%的孩子表示“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与父母谈话,而实际上亲子之间“经常谈话”的仅为50.8%;而且77.9%是就事论事地谈孩子的“学习”问题。难怪同一调查显示,认为“爸爸很理解我”和“妈妈很理解我”“非常符合”自己情况的仅为36.6%和48.2%,都没有超过半数。而在孩子谈到最烦恼的事情中,涉及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高达32%。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3.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渴求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
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儿童的自主意识增强。通过电子媒介,孩子迅速了解了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知识面,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家长了解得更多,他们往往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感兴趣,以致产生抵触情绪。现代的少年儿童已经不再是封闭、保守的社会状态下顺从听话的孩子,他们通过耳闻目睹和各种媒介了解了许多社会现象,也了解了自身权益。在家庭中家长说了算的传统已经不被现代的孩子所接受,他们渴求与父辈之间的平等相处、平等交流。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更替中,亲子关系的特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心理上相互理解是当今亲子关系的主流。
4.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对亲子关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以个体尽可能充分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一种现代化国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重要的前提条件,父母的影响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而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家庭教育要把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摆在首位,并作为主线一以贯之。
三、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第一个机构,而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与方式。还有不少父母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方法教养子女,亲子间不能形成良好的关系,致使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和问题行为日益增多。因此,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是相当重要的。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敬和坦诚沟通的关系,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对比,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平等相处。
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向的静态关系。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血缘关系上形成的自然角色关系,另一种是在后天交往中形成的家庭社会角色关系。自然角色是天然形成的,不可改变的。但家庭社会角色则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父母与孩子各自扮演着不同角色,决定了各自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也规定了互相对待的态度。
首先,由于亲子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这就决定了亲子关系的特殊性,在很多父母和孩子的眼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改变的,使得许多人从不认真思考亲子关系有何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等问题。其次,父母是孩子的养育者,是长者,在一定时期内其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及各种能力远远超过孩子,在认知性的交往中占绝对的权威地位。所以很多父母在子女早期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帮助、管理、指导等支配性的地位,再加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把孩子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凡事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过分要求孩子,过分保护孩子。再者,有的家长不了解孩子在成长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对于父母交往的方式、内容等也有不同的需求,常年一贯地采用同一种教养态度和方式,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亲子之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疏离、不信任或畏惧,甚至矛盾冲突等。
因此,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家务劳动、消费、隐私等方面,还是在交友、子女的学业、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等方面,家长都应当转变传统的家长制观念,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子女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子女相处,子女也应尊重和理解父母,建立一种良好的心理交往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亲子沟通与交流,促进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在树立正确的亲子交往观念之后,家长和子女之间还必须有一定的沟通时间作保证。人们之间的密切程度是由人们之间的沟通的多少来决定的,要形成密切的关系,就必须用较多的时间沟通。父母不能以工作繁忙或孩子功课紧张,怕影响孩子学习等理由减少甚至不与孩子沟通交流。因为沟通交流是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而只有建立在理解信任基础上的亲子关系才可能是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必须消除或尽量减少由于代际差异所带来的心理障碍,做到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在各种问题的看法、性格、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方面,相互主动协调代际关系。
(三)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
专家研究发现,子女情感上的忽视多半是由于父母亲的情绪不稳定或心理不健全。在家庭中亲子间的情绪往往是最难自控的。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充满成功的期盼和严重压力的父母往往把委屈和不满向孩子和亲人宣泄。处于更年期的父母的情绪常常不稳定,青少年具有思维的独立性,然而较片面,情绪处于疾风怒涛的状态,希望摆脱父母的管教,渴望独立,亲子矛盾冲突,处于“亲子关系危机期”。当孩子顶撞父母,或使父母失望、束手无策时,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或冷漠或粗暴,这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父母调控消极情绪的方法,一要更新自己陈旧的亲子观、儿童观和教育观,二要学习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一系列方法。
(四)改变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状,重视发挥父亲的教子作用。
据了解,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角色观念的影响及现实社会竞争激烈,父亲感到工作、挣钱的重要与紧张,并对父亲教育子女的作用缺乏认识,将教育子女的事全推给母亲,或是以父亲应充当“严父”,即采取板着面孔教育子女的教育方式,无视孩子的人格,导致孩子疏远父亲,父亲由此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权利。
(五)建设良好亲子关系,既要发挥父母的关键作用,又要重视发挥青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
父母是成熟的个体,是教育者、监护人,是社会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行为的直接传播者和体现者,在亲子关系中负有重要责任,起主导作用。调适、建设良好亲子关系,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然而,绝不可忽视发挥青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生态学理论和系统理论的引入,研究者已认识到亲子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亲子双方的各种态度和行为有着相互的影响。
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重视亲子关系的改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希付.良好亲子关系创立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1).
[2]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廖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雷历,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2000,(6).
[5]唐利平,风笑天.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评价[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2).
[6]付明弘,.中小学生亲子关系现状及教育建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3,2.
篇8
一、植入新观念,营建新关系
父母与孩子沟通乏力甚至无效,孩子对父母不尊敬、不孝顺的现象多数是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陈腐和落后,如“打是亲,骂是爱,孩子不打不成器”,“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权威”,“孩子的成绩是父母的脸面”,“好父母就是把子女照顾得无微不至……” 殊不知这些观念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会削弱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严重伤害亲子关系。
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给家长植入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新观念,如“提升父母亲子沟通能力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用沟通滋养心灵,让真爱完善人格”;“孩子生来就具备无限的潜能”;“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别拿想象当标准要求孩子”;“温暖来自父母的尊重与关心”……这些新观念让家长改变自己的同时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如一位参加过“父母效能训练营”的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以前我奉行的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居高临下,觉得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做,不然的话就是一顿训斥。但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自从参加了‘父母效能训练营’后,我学习到如何用孩子的心去看整个世界,如何了解孩子并鼓励他。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换位思考,处处为孩子着想。孩子也开始体谅、尊重我们,现在我们父母与孩子都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彼此。”
二、培训知行合一,注重实践体验
目前很多家长也能意识到教育理念与方法的重要性,也在通过学习一些有关书籍或听讲座等途径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但不少家长感觉零散而混杂的理念与方法常令自己困惑,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感觉所学的理念与方法很难执行到位而半途而废。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采用系统主题讲座与体验式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练习—反思—分享的过程来提高父母亲子沟通能力与家庭教育水平,父母感觉这一培训模式很有实效。
如一位参训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培训中,老师通过以阅读、讲课、讨论、自由参与角色扮演等方式对我们进行教学,让我们试着用学到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和孩子交流。通过边学习边运用,我发现孩子的话渐渐多了,自信心增强了,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事都乐于说给我听了,还有他的感受和评价。让我知道他平时在想些什么,对各种事物的看法等,使我及时掌握了他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对他进行引导和提醒。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诲,孩子自身的努力,更加需要我们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正确引导。通过学习让我学会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沟通方式,在获得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进步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成长。”
三、重视孩子的主体作用,促进亲子双向互动
父母是成熟的个体,是教育者、监护人,是社会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行为的直接传播者和体现者,在亲子关系中负有重要责任,起主导作用。调适、建设良好亲子关系,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然而,孩子的主体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亲子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亲子双方的各种态度和行为有着相互的影响。
我校除了对父母开办“父母效能训练营”系列培训课程,还对学生举办“搭建心的桥梁”等活动课与讲座,让学生懂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学生在讲座反馈中写道:
“我明白了应该与父母架起沟通的桥梁,当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承担自己的一半责任,这样才是积极、正确的态度。” “我们要经常与父母沟通,有时要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思考、理解父母,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要培养自觉性,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我们在与父母交流时,应注重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语气较为平缓,不要过激,要和父母将心比心,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父母意见交换。”
为了进一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我们还邀请参训父母偕同孩子一起参加以“心心相映,携手共进”为主题的亲子活动。通过“蒙眼认亲”、“ 心有灵犀一点通”、“假如时光倒流”、“暴风骤雨我抵挡”等一系列需由家长与孩子协作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互相支持、努力配合,达到最高的默契,从而理解对方所思所为,增进双方深层了解。家长与孩子普遍反映亲子沟通方式得以改善,心的距离得以拉近,亲子关系进一步密切。
四、指导家庭教育个案,推动家教良性发展
我们除了对家长和孩子通过培训、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进行亲子沟通指导,还对个别有需求的父母和孩子进行个案指导。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发现,不少带着孩子来咨询的父母最初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只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想请老师劝导孩子或给父母支招改变孩子。有时候主动前来求助的孩子也以为问题只是自己的,但我们在咨询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往往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方式,源于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在指导孩子的同时与家长联系,分析孩子问题的由来,或请家长前来参与咨询,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从根源上改善孩子的问题。
篇9
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可见,沟通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究竟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却是摆在每一位家长面前最棘手,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亲子间的交流与沟通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指出:“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运用各种方式来教育子女,而沟通正是其中一个最主的要方式。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思想上发生不地的改变。因此,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跟随时代变化的步伐,同孩子们一道观察世界、思考世界。如果家长们还总是把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停留在“我们当年”、“我们小时候”的话,那么与孩子之间势必要产生隔膜和代沟。要知道,“时代不同了,方法不一样”,不能依然沿用老的办法、旧的思维去对待生活在现今世界里的孩子。因此,沟通与交流的特有功效就在家庭教育中显示出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教育实质上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活动过程,其沟通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成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如何难管教、不听话,甚至与家长的想法背道而驰。当有问题发生时,孩子们也常常采取回避、甚至撒谎的态度,他们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愿意让家长走近他们的世界,参与他们的生活。在孩子的心理,他们认为父母与他们在思想上是有代沟的,是无法互相理解和沟通的,因而完全不屑于家长对他们的管教,甚至对家长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对立的僵局。由此可见,沟通不畅不仅仅是造成了亲子间缺乏了解和感情的隔膜,同时它严重地影响到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使极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二、造成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通过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进了解,加深感情,那么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幼小心灵的成长变化是无时无刻的,因此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关心和帮助。而良好的沟通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设起一道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的桥梁。它将有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深厚的感情基础,帮助父母及时发现和了解孩子心理存在的问题,这不但对孩子的心身发育非常有利,同时也使父母能够成为与他们分享快乐、共同成长的朋友和知心人。可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影响和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家庭陷于沟通和交流的困境中呢?
首先,家庭教育理念中缺乏对沟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沟通教育的重要性往往被很多家长所忽视。不少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情况,认为只要身体好、学习成绩优秀,就是最成功的教育,因而忽视了亲子间沟通与交流在整个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少教育失败的家庭在查找原因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发现父母与孩子间因不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是导致出现一系列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因交流少、沟通少,还大大影响并制约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并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被动和尴尬的境地。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把很大的精力和金钱都花在学习上。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惯性,使孩子与家长之间非常缺少时间进行沟通,因而就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心。孩子想些什么,有什么困惑,需要什么帮助,家长们都很茫然。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从心灵深处产生的代沟和隔膜也越来越深。
其次,沟通方法不正确造成沟通障碍。很多时候沟通障碍是由于家长在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造成的。很多家长都没能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性格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调整和把握沟通的方式、方法。有的家长喜欢用命令式的语言,不容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沟通变成了发号施令;也有的家长喜欢说教式的沟通,总喜欢摆些大道理、讲些大理论,而这种枯燥乏味的说教,孩子们早就听的不耐烦了,这种沟通方法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丝毫起不到作用;还有的家长根本不顾及孩子接受能力的大小,完全只从家长的角度发表观点,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再与家长进行交流;还有的父母总是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衡量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因此造成许多误解和偏差,从而导致亲子间的沟通无法顺利进行。
第三,父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时,往往不注意沟通的语气和措辞,这让孩子总感觉到自己处于弱势,家长处于强势,因此不愿意同他们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也有的家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甚至带着怨气跟孩子沟通,因此这让孩子除了产生害怕心理之外,根本达不到沟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总是批评多于表扬,禁止多于提倡,指责多于鼓励,贬低多于欣赏,命令多于商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经常处于不被尊重和被动说教的地位,因此很容易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三、良好的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对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会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把家长的期望和关爱充分地传递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和愉快的生活空间。但是,与孩子沟通时间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正困扰着不少家庭。因此要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
1.亲子间的沟通要保持平等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平等。不少父母总喜欢自己高高在上,认为“我是家长,我说了算,孩子必须听我的”,从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感受,扼杀了孩子的话语权,使亲子间的沟通变成了“一言堂”。这种沟通方式不但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也使沟通变成了“走过场”的客套话,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沟通中,家长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同样的高度上,像朋友一样和孩子去探讨,切忌把沟通变成指示和训话。同时,父母还应针对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孩子民主协商,平等对话;并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待,要以理服人,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对父母的信赖,最终实现有效沟通。
2.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只有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是最容易被接受的沟通,从而产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
而父母要充分做到信任,就必须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被信任的。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肯定性的语言、欣赏的目光、奖励的措施等等,向孩子传达父母对他的信任和肯定,从而在沟通双方建立起信任的桥梁。由此,孩子才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自觉自愿地接受父母的教导,从而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3.沟通交流要保持经常性。
家长要根据孩子无时无刻变化的情况,适当地安排交流与沟通的内容和时间。不要把交流当成是任务,像开会一样例行公事。其实,父母与孩子间的交流就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互动。父母通过交流更加了解孩子,而孩子也通过沟通更加体谅父母。因此,家长要把沟通当做像关心孩子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的事情去做,而不要搞突击性和临时性。
同时,沟通决不能只凭父母的心情,高兴时有沟通,不高兴时就等心情好了再沟通。毕竟,交流是为了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发展变化,从而为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一个月沟通一次,甚至半年沟通一次的行为,对于家庭教育而言,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更要适时调整沟通的次数和时间,尤其在发现孩子有所变化时,就更要及时进行沟通和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要把握沟通时语言使用的分寸,要多赞美、少批评。
亲子间的沟通,必须注意语言的使用,无论从词语的选择,还是语速和语调上,都应该把握分寸,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沟通的效果也将截然不同。恰到好处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和剂。家长适当地对孩子给予肯定和赞赏,将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增加孩子对父母的好感,从而更加乐于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
同时,对犯错误的孩子,也不要夸大处理,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指出错误的原因以及今后应该如何改正。
篇10
一、亲子阅读可以极大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
亲子阅读在某些地方也被称为“亲子共读”、“亲子伴读”,其涵义都突出了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实质。所以,研讨亲子阅读的相关内容,首先要深刻理解亲子阅读的诉求和内涵实质。我们可以看到,亲子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家长带着孩子阅读书籍、课本和课外读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丰富,也是对家庭氛围的良好调节。父母引领孩子们走进读书的美妙世界,可以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提供强大的精神寄托,可以帮助孩子们学到书籍中的知识,领悟阅读的魅力,建立最初的读书观念。阅读可以让孩子们陈静,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可以促进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诉求。
因此,从亲子阅读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其就是家庭教育尤其是现代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亲子阅读是对传统家庭教育的补充与推进,也是解放家庭教育模式的创新化路径。透过现代的亲子阅读,家长可以有的放矢的引导孩子们体味阅读的快乐,并透过阅读学到课外的有益知识。
二、亲子阅读可以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阅读环境
亲子阅读的主要内容是家长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点以及孩子的实际需求,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并陪伴孩子一起阅读。所以,透过长期的亲子阅读,不但可以增强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在家庭中树立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建设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当然,这样的阅读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有父母、家长的支持与陪伴,家庭教育中阅读环境的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促进阅读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家长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喜好,为他们选购一些课外的图书、读物等,在家中为他们布置一个单独的“小书房”,然后每天或每周定期抽出时间陪他们读书,体会阅读的快乐。在此,“小书房”就是亲自阅读而营造出来的物质环境,而这样的阅读陪伴和引领恰恰是无形中塑造的阅读的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营造,其实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要义。所以,亲子阅读可以透过阅读行为本身来升华阅读的实质,进而为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三、亲子阅读可以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要剖析亲子阅读对于家庭教育的作用,归根结底还要看亲子阅读的行为是否对孩子有所促进和提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任何形式和内容的亲子阅读,都要产生一定的实际意义,而这个意义恰恰是孩子是否能够透过亲子阅读来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是否能够从阅读中得到快乐、智慧、知识和希望。从很多的实际案例看,方法正确、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亲子阅读,是可以帮助家长提升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的,这样的亲子阅读也是很有意义的。当孩子们通过参与亲子阅读,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建立了阅读的信心和勇气,那么阅读的行为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价值,这样的价值也正是家庭教育所希冀的。
通过共同的阅读,孩子们可以与父母一起遨游在书海中,品味知识、智慧和阳光的正面力量,这也正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诉求。孩子们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家庭教育不断调整、不断创新和不断升华的过程,亲子阅读在其中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正确看待新时期亲子阅读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成为每位有责任心的家长的必修课。要看到的是,亲子阅读不是简简单单的“读书”和“伴读”那么简单,而是应该讲求方法和策略,要做到“因人而异,实事求是;举一反三,因地制宜”,要贴近孩子的个性与喜好,寻求阅读与娱乐的契合点,千方百计的提升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亲子阅读不但伴随着淡淡的书香,而且可以追随孩子的成长进步,在孩子的心路历程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作为引导者角色的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天性,用阅读丰富家庭教育的内涵,培育孩子的阅读兴趣与激情,塑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孟媛.浅谈家庭阅读对孩子的影响[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
篇11
一、引言
家庭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家庭伦理是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是一种由父母的姻缘关系派生出来的血缘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的轴心之一。为生命生产而结成的抚养和赡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抚养、赡养而产生和确立起来的。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对亲子关系的道德要求就是:教养子女,孝敬老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大规模地、持续地、跨地区地向大中城镇,特别是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镇流动,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现象。伴随这股“民工潮”,产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工”群体。有关统计表明,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5 亿。
随着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家庭规模变小,结构趋于不完整。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在,不远游”等传承千年的家庭伦理定律逐渐被打破,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特别是很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远离孩子,远离家庭生活,以至于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对家庭伦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我国现代广大的农村家庭中,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无法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因此,分析农村留守家庭里的亲子关系,总结利弊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调适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对策,不但有利于改善目前农村家庭亲子关系的状况,使家庭成员人格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产生重大的作用。
目前,社会各界的学者们对民工潮问题的研究己经深入到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各个专题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注重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试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分析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家庭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调适对策。
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现状
民工潮带来一种新的社会现象——“386199”现象(“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年人),这种现象表现得日益突出。这组数字的意思是指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得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妇女、孩子和老人构成,造成了留守妻子、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诸多问题。而随着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了一个需要社会多方关注的群体。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开展了“心系好儿童”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并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目前,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外出务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家长合计占了六成以上,其中,28.5%的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五年以上。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外出务工使留守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给孩子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营养结构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现在农村中的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当今社会只有有知识的人才有前途,所以,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决子女的教育费用问题。毋庸置疑,经济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子女的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但是否这样就能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呢?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曾指出,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条件。”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而其中的抚养、赡养关系又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的抚养教育对子女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亲子联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即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但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两代人之间思想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使得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出现失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融于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终生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情感性、反复性、终生性、深刻性、权威性、继承性、生活的融合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多种特点,其优势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教育都难以替代的。然而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能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父母最大的责任,“养而不教”是很多农村父母头脑中普遍存在的观点,他们当中很多人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农村留守家庭在孩子抚育阶段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生活技能、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家庭教育量减少,亲子教育缺失;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亲子教育缺位现象越严重。
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是否耐心教导,能否理解孩子,能否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更是个难题。他们中的大部分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其身不正、溺爱或专制等问题。另外,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再加上时空上的距离,更使留守孩子与父母因长期疏离而使彼此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僵化。
2.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基本状况
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伴随着的就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化。那么,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在外打工的“游子”如何给予留守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等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前留守儿童家庭主要有以下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大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家庭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农村中占主流的隔代教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子女,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和物质之类的浅层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深层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他们年幼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三、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1.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早在2003年,林宏在《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1~2个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经常与父母沟通的留守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孩子相比,厌学的人数较少,学业成绩差的比例较低。这说明,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和沟通次数有很大的联系。有人将农村中留守子女称为“父母双在的特殊形式的孤儿”,他们的家庭是残缺的,这种残缺导致了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疏远。
2.空巢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务工的儿童亲子关系、亲子教育完全缺失,长期的分离焦虑状态使儿童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内心易产生失落、孤独等,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易使儿童处于长期的紧张、不确定感状态之中,这必然会导致儿童众多行为问题的出现。
3.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错位
因父亲外出打工而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形成的“单身家庭”,和由祖父母抚养而形成的“隔代家庭”(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其父辈与其子辈所组成的“祖孙”家庭)中的“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或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亲戚。造成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感情抚慰和亲密关爱,从而对父母产生隔阂和生疏,导致亲子关系错位。
四、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家庭调适建议
1.更新观念,调整期待
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马克思)和谐亲子沟通的情感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于改善留守家庭亲子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针对许多打工父母忽视儿童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让外出打工父母明白家教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家教责任感,进而更新教育观念。尤其应重视父亲在农村家教中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孩子只有生活在父爱和母爱完整的家庭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树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其次,对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要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改变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当今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长大,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子女在各方面一定要争气。过低和过高的期望都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易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应从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出发,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2.提高修养,以身作则
哲学家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子女。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仅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来建立和维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为数不多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在此,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给子女提出很多要求,自己却做不到。例如离家的父母在回家探望孩子的有限时间里,要求子女多学习,自己却坐在麻将桌前不愿起来;教育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常常撒谎。要使子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使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作是自己最信赖的人。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电话成为家长和留守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虽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每个星期和孩子联系一次,但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的现象仍然很突出。接近五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二十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百分之一左右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联系。
篇12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为目标,并同时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综合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具体地说,亲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最主要的是针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调适而进行对父母的培训与提升,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强调全程教育,全程发展教育,形成早期性格和各种能力的习惯。
二、亲子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1.为幼儿提供了教育化的学习环境
(1)在亲子教育中,父母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喜好和品格,并能针对孩子具体情况进行相适宜的教育。
(2)在亲子教育中,父母会尊重孩子的需要和兴趣,进行相适宜的引导和教育。亲子教育是促进家庭教育的有益手段。
2.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1)亲子教育有助于亲子间安全依恋的形成,在过程中获得的快乐体验,有助于儿童活泼、开朗性格的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2)孩子在与父母一起游戏中,成人能敏感地知觉到儿童对游戏方式的情绪与体力反映,并采取适合儿童发展水平与能力的方式来调整游戏,使游戏有利于儿童的安全、健康与发展,发展体能。
3.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从出生开始,由于婴幼儿就具有探索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动作去感知、认识这个世界,通过获得的直接生活经验来发展各种能力。如,在热身活动、点名游戏中,可以让孩子熟悉适应环境,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做做玩玩中要针对孩子的精细动作和认知的发展,培养其专注力、独立性和协调性。在走走跑跑中让孩子的大肌肉动作得到发展。在说说唱唱中发展孩子的语言和认知能力……
三、亲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
实施亲子教育的首要前提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尽量尊重孩子选择的游戏方式,即使他的方法不对,父母也不要去干涉。当然,如果孩子有要求,父母应适时地帮助他。
篇13
1、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
1.1、幼儿园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教育是正规机构内的教育形式,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素在,在幼儿教育体系中要求对幼儿进行思想、认知方面的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幼儿的保育工作,即关注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实现教保并中的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为未来教育奠定基础[1]。
1.2、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
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幼儿社区教育共同组成幼儿在幼儿园之外的教育活动,但总体上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教育时间长、教育内容繁杂。具体体现在幼儿家庭教育具有双重性特点,即不仅仅是家长实现对幼儿的教育活动,还有幼儿对家长的影响教育。因而幼儿家庭教育具有幼儿园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合作互动,最重要的在于理清幼儿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相互关系,从而才能发挥合作的最优效果。
2.1、幼儿园教育指导幼儿家庭教育的开展
幼儿园教育的时间和地点方面具有局限性和封闭性,这些限制条件将会制约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的一个环节,幼儿园教育承担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等目的和计划[2]。因而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只有幼儿园指导幼儿家庭教育活动,进行相同的教育计划,即培养幼儿自主探究能力,实现个性化发展,才能在幼儿教育年龄结束之后达到教育目标。
2.2、幼儿家庭教育辅助幼儿园教育的开展
幼儿园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往往达不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需要幼儿家庭教育进行辅助幼儿园教育,在时间上、地域上提供不同程度的辅助教育。从而使幼儿教育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并由此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对幼儿合作沟通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中,幼儿园教育往往能够采取的措施在于在班级内开展情景教育,由生生交流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但是幼儿园家庭教育中,家长则可以带幼儿到陌生的地区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所以说,只有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幼儿园家庭教育的辅导作用即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3、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合作策略
3.1、开展亲子活动,实现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衔接
亲子活动是实现家长进入到幼儿园教育中最直接的方式。举办亲子活动有利于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交流沟通。最重要的是亲子活动能够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使家庭教育能够和幼儿园教育树立同一目标[3]。例如,某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活动,家长通过幼儿园所设置的大大小小的游戏,通过幼儿园教师的讲解,从中明白了幼儿园对于幼儿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有哪些。此后,在家庭教育之中,家长也有意识的推动幼儿这些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3.2、延续幼儿的良好习惯,巩固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在合作中必要进行的就是对幼儿良好习惯和能力的延续、巩固和提高。这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实现了合作教育,进行优势互补。例如,有的幼儿在幼儿园能够独立吃饭,但回到家中却变得蛮横,娇宠。要有家长进行喂饭、劝食等。具体的案例说明,只有在家庭中延续幼儿在幼儿园的习惯和各种能力发展,才能使幼儿实现全面发展。反之,在幼儿园中也要承袭在家庭中的好习惯,保证幼儿养成独立的人格。
3.3、要加强沟通,掌握教育活动的动态发展
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的阶段,其导致幼儿教育活动也呈现出动态发展的情景。因而在推动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求加强沟通教育,即幼儿园要定期开展家庭开放日,让家庭进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另外还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当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异常时,要及时同家长联系,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整幼儿的发展方向。
4、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体系中的两大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两大主体的作用,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相互合作,实现两大主体都以同一个教学目标出发,推动幼儿全面发展,提高幼儿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