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合同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合同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合同管理

篇1

广州大学城建设规模庞大,时间紧迫,为了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业主单位贯彻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地位的指导思想,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克服了前期准备不足,施工条件恶劣的困难,以超常规的工作思路、高强度的工作投入、多层次的管理措施,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确保了工程目标如期实现。

二、广州大学城建设项目基本简况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规划面积17.9平方公里,人驻10所高校,规划总人口为25万人。以资源分级共享的原则,其空间结构层次为城市一组团一校区。广州大学城不单单是一个个老校区的扩充或者聚集,而是城市、高校功能有机复合城市新区。

广州大学城建设共分两期建设:第一期为确保2004年9月首批4万学生入驻开学必需的校园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总投资约150亿元(含征地),包括约225万平方米的139幢校区建筑,总长约66公里的城市级市政道路,以及公共配套建筑;第二期为290万平方米校区建筑和其余配套公共设施。广州大学城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分别于2003年7月、2004年7月开始动工及建设,2004年9月第一期竣工投入使用,2005年9月第二期投入使用,2006年底基本建设完成。

三、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指对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工作(合同文件编制、谈判、会签等)、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纠纷处理及合同文本的归档等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为实现项目投资、进度、质量方面的总体目标,必须对总体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可以按照项目的组成内容进行分解,为每一个单项工程制定明确的目标。从合同管理的角度来春,可以认为是按合同进行分解,通过对一个个合同的控制来实现大学城建设项目的总体目标。对合同的分解要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来进行。合同结构图是反映合同结构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它显示了项目所有合同的概况,有一定的综合性。

1.合同结构的基本框架

由于广州大学城项目规模巨大,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体的建设项目,而是一个城镇的概念,其中涉及到的合同关系也是错综复杂,既有“大市政”又有“小市政”,既有组团内房屋建筑教学楼、宿舍楼,又有公共配套措施如医院、博物馆等,再加上共同沟、分布式能源站、分质供水系统、区域供冷系统等重点专项技术项目,使得合同结构更加复杂。广州大学城合同结构的具体框架如图1。

采用的原则和标准不同,合同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同。在图1中,设计合同,监理合同和施工合同都是按照专业内容分解。当然,施工合同也可以考虑按照工程内容进行分解即第一组团、第二组团等,下一层就可按专业内容分解如按房建、市政、绿化进行分解;按照现有的分解方式,其下一层次就按组团和标段分解。总之,合同结构的分解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关键是要能清晰的表现出合同的基本框架,能为合同管理服务。

2.合同条款的制定

为了保证合同的有效实施,业主单位编写的《合同专用条款*对违约责任的约定全面而具体,制定针对性的处罚条款,监理施工责任共担的“连带制”,加强了对监理的监督,业益性条款,作为“四项基本原则”,充分保障业主的监管优势地位;开展“创一流”劳动竞赛综合考评,做到奖优罚劣,末位淘汰。并有以下特点:

(1)违约责任、针对性强

违约责任条款是《合同专用条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订立目的在于促使合同双方严格履行合同义务,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业主单位在编写专用条款时,尽量使违约责任条款的约定详细具体,重点突出,从而引导乙方企业树立“重合同,讲信用”的观念。

(2)监理施工、责任共担

为了加强对监理工程师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监理工程师的监督职能,防止监理与承包商串通一气,在《监理合同的专用条款》中设定了专门的条款,使监理单位与承包商共同承担责任,但监理的处罚比承包商的违约要轻一个等级。

在对监理的综合考评中,被监理的对象的考评成绩与监理的业绩挂钩;施工单位的考评成绩直接影响到监理的考评结果。为了在考评中取得好成绩,监理必须重视被监理者综合考评的各个方面。

(3)业益、条款保证

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投资额巨大,风险大,社会影响大,与大众的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在美国,政府在政府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除了有权对违约的承包商中止合同外,政府还可以在认为“符合政府利益而中止合同”。没有其他特别的规定要求政府证明为什么中止合同,政府只有表示做出这个决定为善意即可。

在我国政府投资的项目合同广泛适用于民事合同法,双方必须诚实守信,等价有偿以及不违背公共利益的原则下共同遵守和履行合同。为此,在合同专用的制定思路中处处体现了以政府利益为重,确保业主方的监管优势地位,如在专用条款的总则中规定,只要满足以下原则,则各合同单位都必须无条件遵守:

①符合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和标准。

②符合招标文件和合同对项目管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

④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④综合考评、奖优罚劣。

为了充分调动建设者的积极性,广州大学城建设项目积极开展以“一流规划、一流设计、一流建设、一流质量”、确保安全文明施工、争获鲁班奖为目标的劳动竞赛,对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配以奖优罚劣的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本着严密组织、严格要求、严厉管理、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评委对市政、建筑、设备安装等施工单位所施工项目(标段或组团)的资源投入、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工程资料、综合治理等七项管理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考评。

3.合同管理的组织

合同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合理、有效的组织。通过成立职责分工明确的机构,标准化的合同管理程序,健全的基本制度建立起合同实施的保障体系。如图2。

(1)合同管理的机构

业主单位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合同管理,并加强对员工的合同管理意识,多次举办合同管理的培训。合同管理的任务由主办部门和协办部门进行交叉的协同管理,充分调动各业务部门积极性,发挥各个岗位的岗位知识和专业技能。

(2)合同管理的程序

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合同管理的日常性事务工作千头万绪,极易引起管理的混乱,为了避免混乱现象,使合同管理工作有序、协调进行,必须建立合同管理工作程序,规范合同管理工作。对

经常性的合同管理工作,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对非经常性的合同,也设置了相应的程序,防止一些非经常性的事件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损失。通过各种合同管理工作程序的建立,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避免了一些人为的因素,强化了按程序办事的思想。

四、合同管理的基本制度

由于合同种类多、数量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都与合同管理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建立和健全合同管理基本制度是提高合同管理质量,有效利用合同管理过程的信息所不可缺少的措施。

1.合同实施的管理――标后合同管理

针对现在施工企业“重投标,轻履行”的现状,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标后管理。在合同分析的基础上,对合同进行交底,并对合同采取全过程动态的跟踪和监督,根据收集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对偏差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纠偏,严格工程变更程序,尽量减少设计变更,保证了合同总目标的实现。

2.合同交底

在传统的施工项目管理体系中,人们十分重视“图纸交底”工作。但却没有“合同交底”工作,各项目组和各工程小组对项目的合同体系、合同基本内容不是很了解。业主单位的工作人员结合工程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按图施工的观念的情况,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强调“按合同施工”,要求各项目组认真学习合同条款,熟悉合同的主要内容、各种规定和管理程序,了解各自的工作范围和相应承担的责任,避免在执行过程中的违约行为。

3.合同监督

合同责任是通过具体的合同实施工作完成的,合同监督可以保证合同实施按照合同和合同分析的结果进行。检查监督各类合同的执行情况,是合同履行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业主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勘察、设计、监理、承包商了解各单位落实各自任务的履约情况。对设计单位,检查人员到位情况、设计阶段、出图情况等;对承包商,检查人员、材料、机具的落实情况、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的执行情况、工程进度、各部分工程质量情况等;对材料设备供应商,检查货品品种、规格与数量与货物清单是否相符,到货时间地点是否满足合同约定条件,重点检查货物质量是否达到使用要求等;对监理,检查监理单位的资源投入,监理工程师是否到场,是否更换监理工程师等。业主单位工作人员将督促各单位按时按质完成合同规定各阶段的任务,协商解决设计、施工等过程遇到的外部和内部阻力,保证工程的顺利推进。

4.合同跟踪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导致合同实施与预定目标的偏离。如果不采取措施,‘这种偏差常常从小到大,逐渐积累,对合同的履行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合同跟踪,可以通过实施情况的分析,及时准确的收集有关投资、进度、质量方面的数据,并与合同中相应的规定进行比较,是合同的偏差分析和处理的基础和依据。

通过对标后合同履行的跟踪检查,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发现问题,使项目管理人员一直清楚的了解到合同的实施情况,对合同实施现状、趋向和结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及时按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以及合同有关条款予以解决,确保合同有效履行。

5.合同偏差分析和处理

合同实施情况偏差分析,指在合同实施情况追踪的基础上,评价合同实施情况及其偏差,预铡偏差的影响及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便对该偏差产生调整措施。合同跟踪的相关职能部门在检查实际情况之后,与计划值相比较,若发现偏差,就应当对偏差进行分析,可以从偏差产生的原因、责任等角度,预测合同实施的趋向。从而能有效的采取措施,调整合同实施过程,落实相关的责任人,避免合同索赔,达到合同的总目标。

6.合同变更的管理

由于本项目工程复杂,标的大,涉及大量的人、财、物等问题,合同签订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会发生于原合同的约定不相适应的情况,所以合同变更是不可避免的。

篇2

一、服务范围

1、师生的膳食服务;

2、师生的开水供应服务;

3、师生的热水浴服务。

二、甲方的管理职责与权限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对乙方的膳食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2、将饮食服务中心现有的房屋及其各种附属设施、锅炉及其辅机设备以零租赁的方式提供给乙方使用。

3、对师生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向乙方反馈.并对反映较多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

4、负责对外有关环保、节能等职能部门工作的接洽与协调。帮助乙方协调与省市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

5、经常督促校内有关职能部门采取措施,净化校园内餐饮市场,除了委托给乙方管理的餐饮项目外,严禁以任何方式出现的餐饮售卖点(外招、留学生楼除外)。

6、根据在校统招生实际人数及物价(指燃煤、柴油、用电量)等实际情况,及时核实并调整对乙方的燃煤补贴款额和用电指标。

7、根据学校实际和饮食服务工作运行状况。负责对饮食服务中心现有房屋中型以上的维修、锅炉及其辅机设备(单件在5000元以上)的添置、立项和报批。

三、乙方的管理职责与权限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及《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配套制度和管理细则。

2、无偿使用(由学校投资建设的)饮食服务中心现有的房屋及各种附属设施。房屋内的各种设备,根据江西日经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xx年6月10日)的《关于江西师大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资产价值评估报告书(正文)》的总价值为536,007元,也无偿使用。设备明细帐目详见《江西师范大学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资产价值评估说明和资产评估明细表》,未列入评估明细表的设备作报废处理。已列入评估明细表设备,到了报废年限的,按正常程序报废。

3、今后由学校投资建设的学生餐厅和辅助设备设施,所有权归学校,乙方无偿使用。到了报废年限的,按正常程序报废。由后勤集团自行投资建设的餐厅及购买的各种设备,使用权归乙方。

4、积极采取可行措施,加强管理,搞好成本核算,努力降低伙食成本。在饭菜的供应上,做到早点的品种每餐不少于15个,中晚餐莱肴的品种不少于50个。在制作上体现“粗菜细做,细菜精做”,高、中、低相互搭配。在价位上,米饭的价格比照南昌高校的相关标准执行;莱肴的价格应做到确保每餐都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o.5元/份、o.8元/份的低价位的菜肴出售。

5、采取可行措施,建立责任体系,做好防火、防盗和防止食物中毒等安全工作。

6、自觉接受上级职能部门对食品卫生、排污防污等的检测与监督。

7、建立多渠道、多层面的民主监督制度,充分发挥饮食服务质量检查组的作用,定期召开学生“生活委员会议”,征求对饮食工作的意见,增加膳食管理的透明度。

8、加强锅炉房的管理,发现故障及时排除,确保锅炉处于良好状态;做到浴室、开水房按时开放。

9、按规定组织炊管人员到卫生部门体检,持证上岗。

10、对食堂米、面粉、猪肉、食油等大宗物品,应在合法经销商处实行定点采购。采购食品及其原料时,应按规定索证,不得采购《食品卫生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及其原料,确保质量。

篇3

环保科普是以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播为核心,通过科普研究、知识传播、展览展示、资源开发等活动,借助科普场馆等实体,传播环境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知识,以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质。第一次真正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1]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大力倡导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具有国别性、时代性、地域性。尽管如此,通识教育还是有其共通性的内涵,即强调通过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3月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做出总体部署。党的十以政治宣言的形式,将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美丽中国、环保先行”,公民环保素质的提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环保素质、进而提升全民环保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2.1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有偏差

2000年前后,我国各个大学都开始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从形式上看,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通识教育是一种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的理念,没有贯穿至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专业导向,只是加入了少量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使得通识教育的内涵难以渗透到教育实践中。虽然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有一定的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让学生有较宽的知识基础和视野,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更为简单化。教师将其理解为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或专业导论课,即面向所有学生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专业发展概论等作浅显的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个性发展、年龄差异等因素。学生则将其理解为发展一点兴趣、爱好,选课时偏向较为简单、有趣味性的课程,考虑的是如何快捷轻松地拿到学分。[3]通识教育课程不免成为调味剂、开胃菜、混学分的课程。通识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对元培班的初步认识最多的选择是自由选专业(83.1%),远高于培养通才(38.8%)。[4]课程的开发及选择中的学科知识融通问题基本上被大学教师和学生所忽略,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的作用,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建构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培养学生通用能力以及促进合格公民形成中的作用。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呈现浅显化、趣味化(有时甚至是娱乐化),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大学中通识教育的地位远不专业课程教育。

2.2环保科普教育浮于形式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生态环保越来越重视,也呼吁向大学生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但由于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大学的环保科普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如下:

2.2.1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

许多大学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仅仅停留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常识教育上,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了解甚少,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譬如:对电子垃圾概念、废弃物回收标识的认识、白色垃圾危害等知识很多学生不了解。同时,“十三五”时期,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复杂,环境治理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环保科普教育内容应更丰富。

2.2.2环保科普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大学对学生进行环保科普教育的形式单一,主要是在基础课中极少涉及到生态环保知识,譬如: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中含有生态环保的内容,但该教材中只是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等较少篇幅提到了生态环保问题,有些基础课教师甚至忽略了此章节的讲授。非环保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外甚少参加环保科普活动。学校很少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环保知识。

2.3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度不高

目前,许多大学存在通识教育理念有偏差、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及形式单一的现状,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度不高。没有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环保使命感的培养当成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非环保专业(甚至环保专业)学生没有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缺乏使命感和热情,大多数学生生态环保知识肤浅、生态环保目的不明确、生态环保整体意识缺乏、参与环保科普通识教育的热情不高。

3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

大学应摒弃功利主义和狭隘的专业意识,将通识教育与环保科普有机融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环保使命感和责任心、有良好环保习惯、积极参与环保科普活动并能对环保新知识有一定了解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3.1开设环保科普课程

大学课程中,不仅要有专门的环保公共必修课,同时要将环保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与环保知识的相关性,将环保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要把环保科普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能深刻了解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将《新环境保护法》向大学生普及,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环保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环保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要通过环保科普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态观念,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此外,要把生态环保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与环保知识的相关性,教给学生不同的环保科普知识。譬如:土建类专业,应教给学生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旅游类专业,应教给学生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知识。同时,环保教育课程内容要广泛,应涉及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科学、环境伦理道德以及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手段、新工艺、信息化等知识。环境法制知识规定了公民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环境科学知识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知识,它可使学生认识生态环境,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道德伦理观是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能使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责任与义务,以及评判人类行为、意识的生态环保道德标准。[5]环保新知识是让大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环保新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

3.2打造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

大学应建设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无害化”为一体、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让教师和学生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天人共泰”的同时,也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去维持和宣传这种和谐。首先,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机能整体性的特征。应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校园里的人、生物、环境、文化等之间相互平衡协调,是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其次,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多样的生物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譬如:校园内有多样化的植物、有适合鸟类、鱼类等动物栖息的场所等等。再次,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态自组织性的特征。校园的整个生态系统内其结构、功能之间是融洽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自动形成有序结构,不需要将校园植物修剪成整齐划一的形状。最后,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态景观美的特征。生态校园景观美学即是让景观美具有生命力,景观美主要指校园的自然景观,是外在的;富有生命力是指景观具有内在活力,即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传递等,是一种蕴藏生命活力的美感;景观美与生命力具有独立性,两者又相互统一。[6]

3.3建设环保科普基地

开设了环保专业的大学(或有较强环保意识且有条件的大学),或几所大学、企业联合,可建设环保科普基地。环保科普基地可延伸产学研合作的外延,不仅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全日制学生的环保素质,而且将环保新知识、新技术向广大社会民众推广普及。环保科普基地实施“六个一”建设方案,详细如下:“一个科普场馆”,即建设包括生态校园展示馆、环保科普体验馆、环保宣教展馆、环保发展史陈列馆等,学生参与场馆设计,每年向公众开放;“一套宣传册”,即大学生参与撰写,图文并茂地宣传与社会公众衣、食、住、行相关的环保知识;“一支宣传队伍”,即相关专业师生全员参与,吸引合作企业的技能大师参与,组建专兼结合的科普宣传队伍;“一套宣传视频”,即教师和企业技能大师积极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科普宣传视频,宣传公众身边的环保案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环保等;“一套宣传讲解词”,即由相关专业师生自编、自讲,采取专业讲解员与兼职讲解员结合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向社会公众讲解环保科普知识;“一系列宣传活动”,即广泛开展有特色、有时效的环保科普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不仅使自身的环保素质得到提升,且能推动环保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常态化。在环保科普互动的内容与形式上,改革传统环保宣教形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视觉与听觉多重效果,凸显环保活动的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杜志强等.大学通识教育:回顾、反思与追求[J].教育科学,2009,25(6):51-54.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3]胥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112-115.

[4]陈向明等.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80.

篇4

Abstract: Ba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more than 1 000 students in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different professions, the college students contained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horticulture, and animal science had highe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ut humanities and food science was lower; in different grade and education,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had had higher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but the graduate students of grade one was the lowest; the direct inner factors influenced the entrepreneurship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al value", and the external factors was the employment prospects. Therefore,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the practical skill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experience of successful persons should be introduced and different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should be plann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的数字再次验证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说法[1]。没有最难,只有更难,2014年毕业生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达到727万人,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2]。更为严峻的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再加上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

富有创新与挑战精神的大学生,在中国经济整体向好的大环境下,不循常规,谋求自主创业,在近年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并且首开先河的允许创业课程算学分,允许休学创业,传递了国家对扶持创业愈发重视的信号。在天津考察时,也勉励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同时要求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3]。

大学生创业主要是由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组成,但在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发展相对较慢。749万――这是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1%――这是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大致比例[4]。2个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创业难、创业配套政策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本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为例,涉及全院各个年级不同专业的专科学生、本科学生和研究生,通过对创业意愿的问卷调查,来探讨现在农业院校如何正面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创业的动机,为学校努力创造出适宜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以及推进大学生的创业进程等提供依据。

1 调查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问卷内容是参照国内相关文献和学生访谈而确定的10个影响创业的直接因素,每个因素为不定项选择。调查于2014年7―9 月份在天津农学院进行,共选择专科8个专业,本科11个专业,研究生2个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随机发放纸质问卷,总共投出问卷1 435份,回收问卷1 207份, 回收率84.1%(表1)。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 ,大学教育中除人力专业差异较小外,其余10个专业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占大多数,其中农环、动科、园艺、水产和基础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均占到一半以上(分别为56%,56%,54%,52%和51%);其次是工程、计算机和水利专业的学生(分别为49%,49%和47%);再次是经管和食品专业的学生(分别为44%和39%);人力专业的学生最低,仅为31%。

创业意愿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创业可能性的考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时会首先考虑本专业创业的可能性。本研究中,园艺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城市的园林绿化和美化工作,农环专业主要进行城市的环境保护、治理,动科专业主要从事畜禽饲养、宠物疾病的治疗等,这些专业实用性、技术性强,而且目前国家扶持度高和实际联系密切,个人可操作度高。因此,这3个专业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天津农学院是最高的。而人力专业主要以人事管理为主,与实际的商品接触较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创业意愿最低。

所以,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创业想法和意愿。总体上看,目前农学院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强,这也符合社会的需求,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加大对创业的指导工作,尤其是根据不同专业有的放矢的制定指导内容,应强调学科或专业的实用性教育[5],与社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做到有一技之长。

2.2 不同学历教育和不同年级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大学教育中除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外,其他各年级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占大多数,其中专科一年级和专科二年级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最高,分别为56%和57%,其次是专科三年级和本科一年级,有创业意愿的均占50%,再次是本科二、三、四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分别为47%,45%,47%和47%,研究生一年级最低,仅为30%。

由于高职专科的专业教育与本科不同,专科教育不以理论内容为主,而是侧重于实际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相对较强,对本专业的实际应用也较了解,激发了他们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因此,高职专科的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在天津农学院是最高的。而研究生教育则侧重于专业的深度研究,并且大多数学生擅长理论研究,整体创业意愿最低。

所以,学校应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既懂得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本学科的技术,具有一技之长,加强实践教学是促进大学生和研究生创业的关键。

2.3 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直接因素的分析

在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直接原因进行调查时发现,多数的同学都选择了两个因素以上,说明创业意愿受多方因素的影响。Gilad 和Levine很早就提出了“推”和“拉”理论[6]。“推”理论强调外在因素, “拉”理论强调内在因素。

笔者把10个影响因素分成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2个方面,外在因素包括A、B、C、D、E,内在因素包括F、G、H、I、J(图3)。结果分析显示,内在因素对学生创业的影响比外在因素高19.4%。内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实现个人价值,占32%;其次是赚钱,占30%;再次是对成功人士的崇拜,占22%。说明实现个人价值和赚钱,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或直接内在因素或动力。也说明农学院的大学生多数怀揣着梦想,想通过创业和自己的努力赚钱实现自我价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另外,有较多的学生选择“赚钱”为创业动机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学生的家庭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农学院的学生较多的来自农村,经济状况较差,农村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也较差。这使得许多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们的命运,“赚钱”改善家人的生活[7]。因此,学校的教育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创业。

外在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就业前景。的确,就业前景是每个即将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所关注的,也是在校生和应届生求职时迫切关注的问题。由于大量的毕业生,2015年的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

3 结 语

创业意愿的形成是个动态的过程,受着内在与外在环境的直接影响。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但实际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有着积极的人生观,在创业意愿上也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学校要做的就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8],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为实现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加强实践教学和加强大学生技能的培养,让他们有一技之长[9];多介绍本专业和本学科成功人士的成才经历,让学生懂得如何创业,真正学会创业的方法和明确创业的目标,脚踏实地的开始为创业筹谋和规划。总之,农业院校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培育出健康、有效的自主创业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对创业有系统的了解,激发出大学生的创业欲望和热情[10]。

参考文献:

[1] 201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率下降12个百分点[EB/OL]. ,2015-04-09.

[4] 749万毕业生 自主创业如何撬动就业难的结构性杠杆[EB/OL]. http:///kuai_xun_4343/20141216/t20141216_1214131.shtml,2014-12-16.

[5] 赵璐诗.美国、荷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经验及启示[J].商业经济,2013(1):20-21.

[6] Gerry Segal, Pan Borgia, Jerry Schenfeld. The motivation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EB/OL]. /1355-2554.htm.

[7] 刘瑛,O晓燕.大学生创业动机概念模型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1):155-156.

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42-02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给予了关注。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认同现状、实现路径等方面,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研究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机理的较少。因此,本文从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心理过程出发,探讨大学生如何生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本质和内涵,学术界主要从价值认同的视角进行阐述。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对于某种价值观念、价值目标的趋向、接受和践行。价值认同是一种集体意识,它是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作为追求目标,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主体对于价值目标的追求一旦形成,就会进一步转化为具体动机,激发和支配实践活动。因此,价值认同不仅包括个体的模仿、内化过程,同时也表现为一定的行为和实践选择。价值认同具有互建构性,即它是在不同主体之间,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构建起来的,是社会成员一致的看法和感情。因此,价值认同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成员的交往互动,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价值导向,是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观念。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社会成员通过生产活动、交互活动,逐步调整自身的价值结构,以适应、接受和遵循核心价值观,以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社会成员对于群体和国家的一种情感、认知的归属感,它标志着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三个倡导”作为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层次

从认同程度来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盲目认同。盲目认同是指大学生处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盲目跟风,被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表现为,大学生既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也没有理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持积极认同,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清晰的理论认知。比如,周古月对武汉某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较少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列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涉及的12个价值观。陈世阳选取北京地区10所不同类型高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不高。由此可见,盲目认同是一种停留在表面上、感性上的认同,而非建立在理论认知的基础的接受和理解。

(二)表层认同。表层认同是一种低水平的认同,是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被动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影响下,大学生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然而,这种认同只是表层上、学理上的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导致认识和实践相脱节。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面对个人私利等现实问题时,往往表现出功利化、个人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进而产生认知和实践的矛盾、认同和践行的不坚决。因此,在表层认同的层面上,大学生并没有从情感上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认同的基础也不牢靠。

(三)自觉认同。自觉认同是在主动自愿的基础上,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认同是一种积极认同,它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即大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清晰的理论认知,并且接受和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同时外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有效引导,不能停留在盲目认同和表层认同的层面上,而是要建立在自觉认同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最终确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信念和准则,在行为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过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通过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来实现的。同时,必然受到社会认同环境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念并转化为自觉行为,要经过一个接受和内化的过程。因此,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接受赞成并逐步转化为自觉行为的复杂的心理过程。从个体心理的层面来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是由自身内在的“知”、“情”、“意”、“行”诸心理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知”是认知,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包括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科学内涵等。认知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形成价值认同的基础。大学生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程度如何,关键就在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收和消化。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越全面、越正确,就越有利于形成理论认同。与中小学生相比较,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迅速发展,他们会根据自身需求与爱好吸取知识,并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对外部信息的识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和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由于个体识别能力的差异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的理解,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水平。

“情”是情感,是大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去认识社会现象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大学生活动领域扩大,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价值观取向多元化。大学生价值取向选择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如果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容易激发他们产生情感认同。从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化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自身的情感体系中,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的过程。

“意”是意志。意志是人们自己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愿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向,以及在践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决心和毅力。大学生在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中发展了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一旦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能表现出巨大的意志力量,从而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

“行”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是大学生在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的外在表现。“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根本和归宿。个体的价值认同从获得理论认知开始,经过情感、意志的催化,最终转化为个体的行为,达到了真正的认同。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并转化为日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就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个认同过程。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社会化是价值认同的基本路径。大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而贯穿这一社会化过程的主线就是认同。社会化是个人成为社会一员必然要经历的社会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公式。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是大学生自身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社会化的环境主要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大学生个体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具体途径上看,大学生价值认同的路径主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

1.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是在互动中传递而被掌握的。从受教育者来看,大学生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己思想内部矛盾和斗争去选择、接受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从教育者方面看,教师是培育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教育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认知核心价值的主要渠道,但是由于大学生认识能力和活动空间的限制,大学生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因此,在学校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要建立全方位的配套教育。除了教学途径外,还要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实践平台,比如班级管理、评优表彰、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和党团活动等多种类型的实践形式。另一方面,教师是大学生的榜样,对大学生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实现。

2.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教养态度对子女的人格也有重要影响。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文化准则和行为规范,由此对子女的人格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培育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

3.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受国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方面,国家和社会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文化,通过主流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大学生通过感知、领悟现实中的场景和身边的优秀典型,切身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正确性,从而逐步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2]陈新汉,刘冰,邱仁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价值论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

[3]黄进.论核心价值观[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周古月.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陈世阳,夏欢,刘玫.首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5(Z1)

[6]苏巧荣.大学生心理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3] 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陈伟平,程承坪.礼仪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光明日报,2014-04-23

篇7

Initi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under Different Subject Background

YANG Ruixuan, XU Liping

(College of Scienc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Abstract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developed in the background from different subject in the colleges in China nowadays and they had different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Geography, focus on the practical link and strengthen the teacher strength were put forward as the specialty orientation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hihezi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ajor and direction of it in colleges in China.

Key words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subject; Shihezi University

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均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有50多年历史,但在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个专业,其在不同院校的学科背景不同,因此在不同院校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也就不同。本文在对目前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发展侧重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石河子大学新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其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

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

1956年,东北农业大学率先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前身――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开启了我国土地管理高等教育的先河,该专业的发展在十多年后,因“”而停滞;1979年在土地规划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学者呼吁必须加强土地管理,许多高校逐渐恢复了相关本科专业的招生,自此,土地管理本科教育才得以恢复。1986年,国家颁布《土地管理法》;1987年,华中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率先建立了“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硕士点;1993年南京农业大学首设博士点,自此,土地管理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本科到博士的系统教育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兴起而产生和发展的,自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更为迅速。1998年,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与“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而来。

2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特色

土地资源管理涉及技术、自然、社会、经济、法律、生态等学科领域,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不同,客观上也形成了经济管理类、资源环境类和工程类等各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开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有很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农学、地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均有密切联系,因此,各类院校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也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上主要体现了两个特色:一是院校特色。由于不同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于不同的学科,也就形成了以原有学科为基础的士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农业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多是在原来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设立的,侧重于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类,而地质类院校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则依托其深厚的工程技术类特长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及实践能力,而依托地理学科发展起来的院校,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则依靠其深厚的地理学科背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技术。

二是地方特色,各个院校的学科发展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每个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南京农业大学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土地资源资产化经营管理发展迅速,因此,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以经济管理类为主;东北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与南京农业大学的同属农业经济类学科,由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着重偏重于农学类,如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学、植物地理学、农业生态学等。①

3 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同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人文背景、学科基础等科学地制定专业的发展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石河子大学也必须积极发展面向未来经济、社会的学院,合理规划,制定出该学科今后的建设方向。

3.1 以地理学科为基础

新疆的土地管理相对其他省份略显落后,目前只有新疆农业大学与石河子大学两所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中,石河子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2013年开设,作为新办专业,必须首先找准定位,完善专业顶层设计,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形成切实可行的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确定办学思想和专业的定位。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在地理系,地理系拥有比较深厚的地理学科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依托地理学科,设置一定比例的相关课程,培养具有理学素养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专业基础,还能为其今后继续深造奠定基础。同时,由于地理系信息系统方向的师资力量较强,该系培养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均具有较高的“3S”技术素养,而随着国土资源部信息国土工程的推进,“3S”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国土资源部门得到了很好地推广和应用,也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②因此,可多开设“3S”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表1 新疆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

3.2 重视实践环节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显著提升。③

土地资源管理虽然属于国家行政管理范畴,但在新疆,尤其是兵团,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仍然十分欠缺。而且行政机关的招聘形式过于单一,也造成不少专业人才的流失。同时,土地资源行政管理相关的各类事业单位和土地行业中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出口,而这些单位对于相应的土地专业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管理与技术并行的创新型人才,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要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在实践环节设置时还应注重其合理布局:(1)实践环节应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2)在内容设计和方法上应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内容由浅入深,方法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3)强调实践环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让学生能够模拟完成某类完整的土地资源项目,也可设置小学期,将时间集中,集中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3 加强师资力量

为保证新办专业的良好发展,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成为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对和重视的问题。高校通过引进、培养、激励、提高等各种手段,加强新办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不断提高新办专业师资队伍水平。④

地理系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新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仅有1人,新办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在职称方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科班出生没有高级职称,职称结构严重不合理;在学历方面,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有16人,占全系师资总数的94.1%,学历层次总体较高。

师资队伍对于一个高校教学目的的实现与否、教学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办好新办专业的关键。但石河子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目前相对薄弱,亟需对其进行优化,可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实现:

(1)土地资源管理所在的地理系多数老师具有自然地理、生态类等理学背景,而与土地资源管理相关的工学类专业背景的教师较少,这与本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工学发展方向是不符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因此,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专业特长,必须在此方向上引进人才,尤其要积极引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急需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此专业背景的青年骨干教师。

(2)在学历方面,石河子大学应给予相关专业的教师以专门的学费扶持,以鼓励他们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力强的学校进修为主,辅以通过对口支援高层次人才代课促进专业建设,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的补充和以博士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在职称方面,可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此基础上,还应大力引进校外、尤其是土地资源管理实力较强高校的毕业生或教师补充本专业的师资,逐渐优化本专业的师资队伍。

(3)另外,随着新的培养计划执行,综合性、实践性实习增多,面临着人员和实习条件的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引进有土地方面相关实践经验、技术扎实的人才,或者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良好的教学实践平台,在该专业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模式。

资助项目: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编号:SF08007)(2011-2014)

注释

① 黄贤金,刘友兆,陈龙乾,等.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12):50-54.

篇8

选择职业是人生的一大课题。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职业本身所承担的内部和外部价值的优劣及重要性评价的内心尺度,是大学生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是大学生对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和目标的追求,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已修订的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量表把职业价值观分成三个维度:内在职业价值,包括利他主义、独立性、智力激发、美感、成就、管理等。外在职业价值,包括社会交际、人际关系、变异性等;外在报酬,包括安全性、社会地位、经济报酬、舒适等。近年来,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地区的职业价值观的比较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趋向。王浩(2006)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没有显著的差异。郑伦仁(1999)等的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相当一致,他们认为的重要程度依次是成就、独立性、生活方式、同事关系。总体趋势是符合时展需求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余华等(2000)曾用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量表对大学生和内地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进行了比较研究。俞宗火(2004)等对研究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研究,罗晓(2006)等对东西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分析。王浩(2005)等人对军事择业大学生与军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对比研究。但对于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求职目的和经历的大学生,他们各自的职业价值观的情形如何呢?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求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比较。同时,俞宗火等人的研究只对文理专业的研究生价值观进行了比较,在专业类别愈加细化的情形下,去比较不同专业背景的求职者的职业价值观,也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方法

2. 1研究工具

(1)参考经修订的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量表,选择13个项目(含美感、刺激刺激、利他主义、社会交际、变异性、管理、经济报酬、舒适、安全感、社会地位、人际关系、成就感和独立性)作为本研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

(2)SPSS10. 0统计软件

2. 2被试

发放问卷280份,经过访谈和筛选,选取无正式求职经历的温州高教园区大二学生48名和到温州市苍南县人才交流中心登记求职的各类型求职人员219人(大学毕业初次求职69人,兼职74人,跳槽76人)共267份有效问卷,其中男129人,女138人,专业构成分别为文科126人,理科63人,工科25人,医科53人。

2. 3步骤和方法

(1)让被试对职业价值观的52个问题(每个职业价值观项目测试由4道题目组成)进行重要性评价,按5等级记分,其中5分为非常重要,1分为很不重要。计算每人在13个职业价值观项目上的得分。

(2)依次计算男、女,不同专业和不同求职者的13项职业价值观的平均得分并排序

(3)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类型的求职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排序上的差异。

3结果

3. 1因素分析及不同性别的职业价值观比较

因素分析将13项因子综合成三项:内在职业价值(美感、利他主义、智力刺激、社会交际、变异性、管理),外在报酬(经济报酬、舒适、安全感、社会地位)和成就和支配感(人际关系,成就感,独立性),见表1。

总体上,调查样本的职业价值观排序为:人际关系、成就感、利他主义、独立性、智力刺激、社会地位、舒适、管理(安全)、社会交际、经济报酬、美感和变异性。男女性别的职业价值观排序基本一致,但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认为智力刺激对于职业价值的重要(P=0.002),而女性则相对强调舒适对于工作的重要性(P =0. 012 )。

3. 2四种不同类型的求职人员职业价值观比较

对不同类型求职人员对职业价值的评价分析:克瓦氏单向方差分析表明在美感(P =0. 000 )、经济报酬(P== 0. 003)、舒适(P=0. 014)和变异性(P = 0. 006)上存在差异。进一步进行秩和分析,初次求职的和兼职比较,初次求职的比兼职期待职业的变异性(P = 0. 041),初次求职和跳槽的价值观区别不明显。初次求职的与大二学生相比,大二学生更注重工作的美感(P =0. 000 )、独立性(P = 0. 049 )、经济报酬(p =0. 008 )和舒适(P=0.019),而毕业初次求职的比起大二学生强调工作的智力刺激(P = 0. 040 )。兼职的与跳槽的相比,兼职的求职人员相对而言更注重工作的舒适性(P = 0. 037 )。兼职与大二学生相比,大二学生在利他主义(P=0.011)、美感(P = 0. 000 )、独立性(P = 0. 036)和变异性(P= 0. 000 )等价值尺度的评价上均明显高于兼职人员。跳槽人员与大二学生相比,大二学生比跳槽人员在利他主义(P=0. 024 )、美感(P=0. 000 )、经济报酬(P=0.022)、舒适(P = 0. 005)和变异性(P=0. 028 )方面的评价要高些见表3。

3. 3不同专业的求职人员职业价值观的分析

对文、理、工、医四个专业求职者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克瓦氏单向分析表明:他们在利他主义(尸= 0. 024 )、美感(P = 0. 000)和智力刺激(P=0. 033 )上存在显著差别。将这四个专业两两进行秩和检验,发现文科与理科专业,文科和工科专业之间对各项职业价值观的评价没有明显的区别。文科的与医科的相比,文科的注重智力刺激(P =0. 038 ),而医科的在利他主义(P = 0. 003 )、美感(P=0.000)、经济报酬(P =0. 008)、舒适(P= 0. 036 )和变异性(P二0. 023)等方面的评价都比文科的高。理科与工科的相比,工科的在智力刺激(P=0.043)、社会地位(P = 0. 032)上的评价比理科的要高。理科与医科相比,医科在美感(尸=0. 000 )、独立性(P二0. 041 )、社会地位(P = 0.040)和安全(P = 0. 040)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比理科的要高些。工科与医科的相比,工科的学生在智力刺激(P =0. 003)和管理(P=0. 018)上评价优先于医科的,而医科的在美感(P = 0. 000 )、安全(P =0.038)和舒适(P =0. 037)上的评价高于工科的见表4。

4讨论

4. 1职业价值观与求职动机

职业价值观的核心是职业动机,职业动机会受到职业评价和择业愿望的影响,但并不一一对应。职业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以内在动机主导的个体倾向于寻求职业内在价值,而外在动机的相对而言注重职业的外在报酬。在对男女的职业价值观评价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到人际关系、成就感和利他主义等针对职业外在价值的评价相对较高,而变异性、工作的美感和经济报酬的评价较低,这说明总体上对职业内在价值和外在报酬的重视程度不如职业外在价值。相比较,男性强调智力刺激而女性则更关注工作的舒适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性别在求职动机的“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另外,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可能与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条件有关。

4. 2职业价值观的评价与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成熟度

在我们的研究样本中,在校的大二年级学生表现除了明显的双元化特征。大二学生比起刚求职的毕业生,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更突出,而即将走向社会的求职大学生受社会影响因素较多,往往要考虑到自身实际需要。在校大二学生对职业价值有了自己的初步的看法,他们对职业抱有很高的、理想的期望,比如愿意接受工作的变异性,强调工作要给人以美感,但同时也很现实,如强调经济报酬。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注重职业的智力刺激,这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以致用的积极向上的求职心态。相对而言,兼职的人员比起在校学生和刚涉人职场的大学生,历经职场的磨练,掌握了与其个人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专业发展目标并达到一定的职业成熟度,或许也遇到了一定的“职业高原”,反而对工作的变异性要求降低,他们较注重兼职的“舒适”。

4. 3职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对具体社会群体具有的心理特质观念和预期,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内隐的职业偏见和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求职人员,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文理专业在职业价值观项目重要性评价上无显著差异,这与俞宗火(2004)的研究是一致的。另外,文科和工科在职业价值观的评价上也无显著差异。医科专业的注重工作的美感、安全性、舒适和社会地位;工科的强调智力刺激、管理和社会地位;而文科的比较重视智力刺激。这些职业价值观的评价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这些专业背景的工作者所持有的内隐评价是基本一致的。

5结论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54例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神经病学》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排除发病时存在严重心、肝、肺及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以及因认识功能下降无法正常沟通交流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年龄66~78岁,平均年龄(72±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脑梗死面积和部位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参照《BNC脑血管病治疗常规》进行治疗,治疗过程具体包括:吸氧,活血化瘀,降低颅内压(甘露醇或甘油果糖),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片),改善脑循环(疏血通6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调脂治疗(阿托伐他汀),以及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注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个疗程均为14d。

1.3 疗效评价 参考《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功能缺损积分减少90%~100%视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积分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45%为进步。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在18%以下为无变化。功能缺损积分增加在18%以上为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观察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为85.18%,两组相比差异明显(P

表1 两组研究对象临床疗效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相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相比有差异,P

3 讨 论

大量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机制是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的自由基损伤、能量代谢障碍、炎性反应、兴奋毒性等[1-2]。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有2个方面:①溶栓、降纤、抗凝,尽快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灌注;②保护缺血脑组织,使其免受代谢毒物的损害。老年人急性脑梗死通常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以及受到溶栓时间窗的影响,能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很少,而且通过溶栓疗法,使缺血脑组织获得即时再灌注而恢复血供后也可能造成再灌注损伤[3]。因此,降纤、抗凝、清除自由基或为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疏血通注射液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水蛭素及蚓激酶,水蛭素能缓解血管痉挛,增加缺血组织的血供。此外,它还具有抑制凝血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蚓激酶是一种糖蛋白,具有降纤、抗凝作用。

依达拉奉是一种强抗氧化剂,能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它是一种小分子量自由基清除剂,具有亲脂基因,血脑屏障穿透率高,静脉给药后在脑内迅速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清除大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OH),不会改变血小板数量、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和INR。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联合疏血通在老年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临床效果较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篇10

一、重视对学前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多学前儿童在进行交流时,要么沉默寡言无话可说,要么想说,但是由于词汇少,表达不清晰。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呢?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启发诱导,让孩子多讲话,如孩子看到小狗,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这个小狗怎么叫啊?”、“小狗爱吃什么啊?”、“小狗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啊?”等。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小孩就知道该如何进行表达,该如何向别人介绍,也就是有话可说。平时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如亲近大自然、走进科技馆等。当孩子遇到一些新鲜事物,他们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提问获取了知识,有了知识就有话可说。口头表达作为一种能力,只能先从持之以恒的训练中掌握说话的基本方法,再进行实践,如在校外孩子们介绍家庭成员、回忆最愉快的事情、推荐一种最好吃的水果等,都有利于掌握说话技巧,锻炼胆量,养成良好的思维与听话习惯,增强口语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与敏捷性。

二、重视阅读对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图书的价值,认识到阅读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充分发挥图书的作用。调查表明,虽然家长都会为孩子购买大量的图书,但是对图书的使用效率并不高,且较少参与和指导,特别是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时间较少。52%的家长表示空闲的时候会陪孩子一起看书,一般是一周2~3次,20%的家长一个月陪孩子看书1~2次,或者根本没有和孩子一起看书,只是让孩子自己乱翻。仅有15%的家长天天陪孩子一起看书,而每次看书的时间为15分钟左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书面语言,意识到阅读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二是经常性地进行亲子阅读,一起分享图书内容,一起感受其中的乐趣。对于孩子来说,既是一种感情需要,又是语言学习的需要,能帮助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建立良好的阅读常规,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三、阅读图画书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

早期阅读是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是让儿童进行早期阅读的基础。图画书首先是借助画面来叙述,造型丰富,色彩明快,很容易让儿童产生赏心悦目的愉快体验。如果讲述的故事有趣,儿童就会发现:原来书里有这么好玩的事,从而在一次次有趣的图画书阅读过程中会逐步发现阅读是快乐的体验,是知识的源泉。随着认识的加深,他们会慢慢拓展自己的阅读方式和种类,从而在浓厚的阅读兴趣中提高阅读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如《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就是一本适合在幼儿园进行班级集体阅读的图画书:当一男孩碰见一只身穿蓝色牛仔裤的可爱小老鼠时,随手给它一块饼干吃,谁知道就此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奇妙故事——老鼠有饼干后,就要喝牛奶;要了牛奶后,就要吸管等,最后这个男孩再也受不了这只小老鼠的纠缠,竟然被它不断地要这要那折磨到累得睡着,而此时老鼠发现自己又饿了,于是它又要饼干吃。一块饼干既是故事的开始又是结尾,在这样有趣的情节设置中,幼儿的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起来了。

四、建立幼儿智能强项与语言学习的联系。

当幼儿发现了自己的强项时,就会乐于在其中探索,这种成功的体验会使幼儿在一个较困难的领域产生信心。由于每一个幼儿的智能强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前期的评估结果,采取多样教学手段,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教育,使幼儿语言学习获得全面成功。当然,并不是说每个知识点都必须以八种智能形式教给学生,考虑到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及学生智能强项的分类情况,应择其重点进行组合和优化。例如:以“夏天的水果”为例,把活动室的各个活动区进行布置,分别为音乐区、观察区、身体运动区、人际关系区。音乐区放置与水果有关的儿歌、乐曲,以及播放音乐用的CD机或录放机;观察区让幼儿自由选取水果观察,说一说水果是什么样的;身体运动区提供幼儿制作水果用的不同颜色的橡皮泥,通过做水果来锻炼小肌肉的活动能力,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人际关系区放置各种玩具水果及家庭用品,通过买水果游戏养成排队守秩序的好习惯,鼓励幼儿相互协作,发展人际关系智能。教学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区,进行自由组合,在各自的智能强项领域进行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篇11

一、大学生医疗服务合同的性质界定

医疗保险体系的首要功能是为参保者提供医疗保障,确保他们不会因为支付困难而不去看病。医疗保险体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建立医疗服务的第三方购买者。当人们把医疗费用付给医疗保险机构后,医疗保险机构就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上的具有强大谈判能力的购买者,它代表病人向医疗机构购买服务,有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来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大学生医疗服务合同涉及参保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三方关系,具有如下性质特征:

1.大学生医疗服务合同是的为他人利益订立的合同。在这—合同中,大学生只享受权利而不必承担义务,合同的订立无须事先通知或征得他们的同意。但自合同成立时起,他们就是债权人,享有独立的权利,在医疗服务机构不履行合同时,可以直接针对医疗机构行使所享受的权利。大学生可以接受医疗合同中为其设定的权利,也可以拒绝接受该权利,但不能变更合同规定的权利,合同的更改权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行使。由于大学生无权参与合同的订立和变更,为了确保合同订立和变更能够真正围绕学生的利益而进行,并能有效地监督和保证全面实际地履行,必须有一个主体集中代表大学生的利益,向经办机构反映诉求并实施监督权,高等学校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大学生医疗服务合同是行政性合同。首先,医疗服务合同的一方当事人为医疗保险机构,它是行政性的机构或具有行政性的事业机构,而它在订立合同时也是以执行行政性事务的名义与医疗服务机构签订合同。其次,医疗服务合同的内容是为疾病患者提供特定的医疗服务,它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再次,在医疗服务合同的履行、变更或解除中,医疗保险机构享有行政优益权,即医疗服务机构享有单方面对合同履行监督权,单方面强制履行权和单方面的合同解除权以及单方面的制裁权。最后,医疗服务合同争议的处理只能依据行政程序进行,即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3.大学生医疗服务合同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平等性体现在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在签订合同时,医疗服务机构既可以同意与医疗保险机构订立合同,也可以不同意与医疗保险机构订立合同,并可就订约内容相互之间进行协商。但是合同一经签订,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便具有管理和被管理性质。医疗保险机构有权对医疗服务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行使制裁权。因此,大学生医疗保险合同能否顺利签订,签订之后能否完全实际履行,经办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医疗服务合同现状及原因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一直未能很好地实现医疗服务第三方购买者的职能,保险经办机构通过设定自付线、起付线、封顶线、可报销药品目录等各种手段,对学生的就医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但是对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却近乎不闻不问。学生作为单个病人出现在医疗服务机构面前,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没有能力要求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与其支付费用相匹配的医疗服务。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传统大学生医疗费用报销模式妨碍了医疗保险经办方谈判权的行使。改革开放后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分为两类,一是大学生公费医疗,二是由各高校自行组织学生参加的商业保险。不论是高校公费医疗的经办,还是商业保险公司费用的报销,都是要求学生在就医时必须支付全额医疗费用,然后再向学校和保险公司寻求报销。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商业保险公司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有效行使医疗服务购买者的职能。

2.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由于角色定位不当,未能行使购买者的权利。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办机构往往忽视了医疗机构内在的盈利动机,在医疗保险的运作过程中,仅把参保者作为防范对象,没有对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这突出表现在经办机构长期以来只注重医疗保险费用需方控制而忽视供方控制这一现象上。因此,虽然目前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和补偿已逐步由后付制向预付制过渡,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对等谈判的条件也开始形成,但如果经办机构的观念和角色定位不转变,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后,其购买者的权力仍然无法实现。

3.医疗服务市场发育不成熟,卖方市场没有形成,经办机构难以进行公平对等的谈判。由于我国医疗机构的分布和设置不能满足国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因此吸收民间资本以充实和发展医疗卫生行业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趋势。但由于医疗机构准入门槛过高,限制了民营资本的进入,目前在医疗服务市场发挥作用的,还是数量、条件都有限的公立医院。由于市场发育不充分,没有对公立医院形成竞争压力,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处于独家垄断的地位,经办机构没有选择和谈判的余地,难以进行对等的谈判。

三、充分发挥医疗服务合同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公道合理的医疗服务

要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订立大学生医疗服务合同,必须理顺医疗保险机构和医院以及保险机构与学校的关系,在政府的参与下,推动大学生医疗费用的支付从公共报销模式向公共契约模式的转型。医疗保障机构必须代表学生同医疗服务机构订立契约,在契约中采取各种支付手段(如费用包干制、按人头收费、按病种收费、按服务内容收费等)的组合,来引导医疗服务机构在控制费用和维持质量上保持平衡,为学生争取最大权益。

1.健全完善医疗费用预付机制,为公共契约的订立创造条件

预付制是订立公共医疗服务契约的前提条件,医疗费用由医保经办机构直接向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经办机构便可以有效地行使其医疗服务购买者的职能,迫使医疗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保证服务质量。随着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和补偿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供方控制越来越受重视并日益加强对其监控的力度,预付制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后付制成为医疗保险费用的基本方式,订立医疗服务合同的条件正在形成。目前这项工作的重点是要尽快理顺医保经办机构与各级医院(特别是初级医院)的经费预付关系,为经办机构全面履行医疗服务购买职能创造条件。

2.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发育完善医疗服务市场

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在于同行业之间形成竞争,优胜劣汰,迫使每一经济实体不断改进技术,提高服务质量。从政策上来说,占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绝大多数的公立医院,既不是完全财政拨款的福利性单位,又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经济实体。这种政策上的盲区致使它既没有能力为国民提供医疗卫生福利,又没有担心生存发展的危机。由于患者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别无他选,只能接受由他们单方制定的各种条件,毫无讨价还价之力。加大医疗体制力度,放低医疗领域准入门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实行充分竞争,是克服上述问题的最好良方。通过竞争,让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让那些条件苛刻,经营无方,不能为患者提供等价优质服务的医疗单位失去订单和市场,迫使他们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

篇12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12-0031-01

脑梗死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因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缺血坏死或脑软化,笔者自2008年5月~2010年11月,采用疏血通注射液配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29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8年5月~2010年11月不符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发病72 h内入院),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脑出血,心房颤动,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56~81岁,平均68岁;伴有高血压病36例,糖尿病22例,按随机原则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9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均根据病情给予降压、降糖、脱水及抗凝、抗血小板、神经营养等常规治疗,必要时给予抗生素、维生素等相应对症处理,避免使用其他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组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疗效。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评定。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l%~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明显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增加1 8%以上或死亡。

2.2治疗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8例,进步11例,无明显变化3例,恶化1例,无死亡,总有效率为86.2%;显效率为48.3%。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12例,无明显变化6例,恶化3例,无死亡,总有效率为69.0%,显效率为27.6%,2组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治疗过程中,2组病例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无明显变化。

3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是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常见临床类型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的80%[2]。脑组织缺血,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及生化反应,如乳酸中毒、氧自由基蓄积、兴奋性氨基酸的产生、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脑梗死要尽快恢复血流,减少梗死面积,防止半暗带区扩大,挽救濒死损伤的神经细胞。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穿透血脑屏障,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水肿,防止脂质过氧化物引起的氧化性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带面积,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防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发挥有益的抗缺血作用。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方法。疏血通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其主要成分是水蛭、地龙等。研究表明,水蛭中的水蛭素为凝血酶特效抑制剂,能阻止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液凝固;降低血液黏度,溶解微血栓[3];地龙中有效成分蚓激酶,能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激活纤维蛋白酶原,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4]。本观察表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疏血通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二者连用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了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参考文献:

[1]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杂志,1996,(6):381~383.

篇13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特点

高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2岁,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对其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日常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控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实现以及对学生就业的引导。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逐渐壮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为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应用,为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投入了人力、物力支持。信息管理系统以其自身检索速度快、查找便利、可靠性强、存储空间大等方面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学生信息管理效率,逐渐实现了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3.目前的学生管理系统大多缺乏顶层设计,数据不能共享

目前,各高校均开发了一些信息管理系统,但这些系统基本是为了学生管理中的某一特定职能而开发的,比如学生的学习管理、公寓管理、评奖评优管理等等。这些系统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因此经常会出现同一学生的信息(入学籍状态)在不同系统里不一致。这样的信息系统不但没有提高工作效率,反而影响了工作进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流程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信息管理设计的部门较多,其具体部门的管理内容也不同,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基本信息管理、成绩管理、贫困助学管理和干部管理等十几个方面。管理的部门主要涉及到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就业工作处和社团组织等。

三、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及模块功能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用户管理模块、奖助学贷管理模块、困难生管理模块、学业预警管理模块、就业动态管理模块等构成。其中,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学管老师、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

1.奖助学贷管理模块

该模块促使学生申请奖助贷款的过程更加便捷、快速。同时,也使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辅导员、学院负责人员、学工部等人员及部门在此项工作中受益,使奖助贷管理工作达到更好的流程化、网络化、信息化,从而解决因由人工完成时因数据过多导致不必要的数据(贷款合同信息)的错误、人工办事效率低和工作量大、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等问题。

2.困难生管理模块

近年国家对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实现各项资助准确无误处理,有助于加强学校对困难生的服务和管理,简化困难资助申请的繁琐过程,给困难生提供更加简洁、方便的服务渠道。学校为他们提供哪些勤工助学岗位等,提高了勤工助学岗位服务和管理的效率性和科学性。

3.学业预警管理模块

学业预警是指学校针对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业不佳、违规违纪等现象对学生本人及家长做出及时提示并采取相关措施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监督管理制度。 因此利用学业预警机制对学生学业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成绩预测和预警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规避学业危机、引导和督促学生科学学习、给家长一个好的交代,还可以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建设和谐高校。

4.就业动态管理模块

系统可以对学生就业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同时实现学校、毕业学生、企业三方协议电子化。用户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等移动终端,从学院、企业、学生三个不同入口登陆系统并根据自身需求开展订制服务,企业或学院可以根据毕业生不同阶段需求和求职意愿,精准推送相应的就业政策、岗位信息、指导服务等。

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1.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是用来存储学生的各项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考试成绩,考勤信息等。根据教师对信息的实际应用要求,决定该系统数据库的设计采用SQL Server 2008实现,程序开发采用Browser/web Server+Database Sever服务模式,客户端只设置一个浏览器,以为软件开发人员安装与调试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2. 接口设计

本系统接口的设计采用ADO. NET技术来实现。其主要特点是与 XML 高度集成,断开式数据结构,可以将来自多个数据源的数据进行组合。当用户选择了具体的数据层后,系统需要做的只有对数据层中的数据提供者进行修改,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本系统采用.NET 数据提供程序用于 SQL Server 2008 数据库的连接。这种连接程序通过 SQL Server 内置数据转换协议实现了与 SQL Server 的直接通信,从而达到了优化数据库访问的目的。

3. 软件设计

通过前文对系统需求分析可知,基于 Web 的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采用 ASP. NET 语言实现对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编码,当系统程序编写完成后采用软件开发技术将其编制成相应的软件。然后对软件进行测试,以找出系统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对其加以改正和完善,确保开发出的系统既符合高校管理要求,又具有良好的性能和运行稳定性。

4. 维护设计

为确保系统正式运行后可以维持长期稳定、高效和安全的运行状态,本系统对于维护功能的设计与实现采用的是 TCP/IP 协议与防火墙、网路管理、虚拟专用网等现代网络安全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这些技术构建出安全性高、稳定性强的开放式网络应用平台,可以实现成千上万网络系统的互连。整体而言,该系统的规模还是相对较小的,因此维护工作较为简单方便,维护功能易于实现。

五、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 web 的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具有适应性强、功能完备、可扩展性强、易于移植、数据存储安全等诸多优点。随着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等的日益成熟,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必会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凤彬,吴立新.高校智能化学生管理工作体系的构建 [J].常州大学学报,2014( 11) :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