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管理基础理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管理基础理论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虽然现实是我国的各项科学技术不断飞跃,是很美好。但是在企业的发展现状这个问题上,依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即使一些企业的管理技术实力已经非常科学与先进,但在经济管理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亟待我们去解决。因此面对上述问题,不能正确改善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企业根本无法健康有序的运转,使得硬件设施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也不能提高。现在流行在经济管理圈子的一句话:“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个管理的理念充分说明经济管理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不仅需要严格的法规约束,而且还需要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来配套实施,这些人性化的配套措施,比如心理分析与教育、企业的文化建设以及隐性教育等等。通过实施这些人性化的管理措施能够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效果。

1.2经济管理的自动化与科学化

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作为参与管理的我们应该学习先进的管理成果,这样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于此同时,我们也还应该科学和有效利用计算机通讯和自动化设备,以求方便控制与安排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1.3专业与民主化的经济管理

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说,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很难实现民主化的。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们通常采用民主的措施进行表决,这种做法是比较先进的民主化更人性化,这些民主措施是最好的策略,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也有利于企业开展各项规章制度。但是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慢慢适应才可以。另外企业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质量与高水平的素质。首先对于经济管理者来说,就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丰富的管理经验,应该具有较高的水平。再者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基础理论知识,拥有高效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除了要能够了解每个系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的体制之外,还要深谙发达经济体的管理措施,要能够正确地认识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并且熟练地掌握这些先进设备。

2、现代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2.1 多元化的沟通方式

所谓多元化的沟通方式,也就是分权,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决策,如此以来企业决策的重心下降。重心下降的话,也就需要企业内部信息得到有效的传达,有效的上转下达是多元化沟通成果的体现。可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信息在传达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扭曲或丢失,无法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因此,为了确保这些信息的有效传递,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扩大沟通渠道,提高沟通的水平,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体现出人性的特点,使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让每一位员工都有一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让每位员工都能参与决策之中。

2.2经济管理方式由硬件向软件转变

过去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硬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而忽略了管理知识产权等软件。这也直接导致一些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相对松散,只是停留在专利申请的层次上。分析其原因,第一因为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缺乏法律意识,其二是企业没有彻底了解产品,对于产品的引进与生产、销售和其他环节上的知识产权认识上存在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存源泉变成了生产技术的创新,也就是说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将成为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因此在未来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必须实现由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的转变。

2.3实现集权到分权的转变

现代经济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分权行使、集约执行”。它的性能主要表现在实际行动中的团队合作。在这种团队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概念可以不被着重强调。这是一种建立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基础上的自律,这种自律与目标能够统一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这种团队没有固定的成员,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实现有机结合,让每个员工都能找到自己在团队中所占据的位置,精诚合作,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这样的团队合作模式,实现技能和知识有效共享,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除此之外,未来分权的发展也因为现代企业日益复杂的任务而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也就是说由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依赖性很强,越来越多的决策权力下放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共同参与决策的优点是它可以充分协调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企业决策的效率。一旦所有的员工都能参与决策过程,那么决策的实现将会得到大部分的员工的支持,如此一来将会对更好地完成企业生产和管理的目标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2.4积极激励员工

随着经济的发展,同行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重要,这是关乎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为了提高企业的实力,企业必须考虑改变评价和奖励员工的方法,建立长期激励机制。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实施员工股权激励方式,换句话说也就是企业给员工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定的价格购买某一企业的股票。一旦员工在企业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其自身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将紧密相连,这不仅使得员工在心理上能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员工工作热情也会大大提高,久而久之必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在未来,这样的激励措施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

2.5、向客户导向发展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内部竞争越来越激烈,以技术为导向的传统经济将倒向顾客。传统的卖方市场将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所以企业应将消费者作为生产经营的核心,高度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调整生产经营模式。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建立一个以市场调研为基础,通过定期市场调研,了解行业的发展和竞争趋势,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时投资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篇2

1 前言

水权,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相关权利的总称。根据2002年新《水法》,中国水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为了能够使中国真正转变为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以水权及其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家水权制度建设,形成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节水机制。

2 中国水权三要素

只有对用水总量有了具体限制,对用水效率以定额指标进行考核,再加以经济、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等手段,各行各业、各家各户都在往节水方向走,形成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构建起“节水型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水权。

中国的水权理论体系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应该重视初始水权的分配,特别要注意在分水前预留河流的生态水量。河流自己不会说话,流域管理机构首先应该代表河流的生态利益,成为河流生态的代言人。

第二,要加强流域的综合管理。

第三,水权本身是可以转换的,可以建立水市场,进行有序的水权交易。

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流域的综合管理。为了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首先应该充分利用民主协商过程,使跟水利相关的政府部门、地方政府、企业、用水户、科技人员等各方共同参与,提高水权管理等各项决策的科学性。

3 水资源经济管理的涵义、主要内容和主要原则

3.1 水资源经济管理的涵义和内容

水资源经济管理是指利用经济手段调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供给、需求、保护、节约、配置的管理体系和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水权 (水资源使用权)管理、水市场(资源市场)管理、水资源成本核算管理、水资源需求管理、水资源供给管理、水资源交易管理。

水权管理是国有水资源产权代表部门和各级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运

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对水权的产生、行使、保护和转让等的管理,水权管理是水资源经济管理的基础,也是水资源经济管理和立法管理的集合。

水市场管理是国家运用法律、政策和经济措施对水资源市场交易活动

进行的管理,是对水市场的形成、运行的管理。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合法经营和正当竞争,稳定物价,保障消费者权益。

水资源成本核算管理,主要是指建立包括水的资源性资产评价、各种

成本核算的核算体系,掌握水资源家底,形成合理的水价格,促进用水户重视资源成本,并与其他成本一道计入生产成本。

水资源的需求管理是指对用水的合理性管理,对用水总量的控制、用

水水平的调节、用水需求的引导、对未来水需求进行预测等。其目的和标准是通过调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用水需求达到供需平衡,保证高效供水并兼顾各种水需求的合理、公平。

水资源供给管理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水资源和水商品进入用户的

管理,实质是在水资源评价规划的基础上,对水资源配置的管理,实现对用水户的服务。

水资源交易管理是指对水权、水资源、水商品实际交易过程中的管理。

3.2 水资源经济管理的主要原则

第一,兼顾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原则。效率原则是指使资源流向资源利用效益高的用户;公平原则是指保障每个用水户都能满足必要的基本水平的用水需要。

第二,讲求资源管理效率原则。水资源管理既要科学合理,也要要追求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资源效率与经济效率并重。水资源效率是单位水资源的产出贡献率,经济效率是单位物质的生产水平。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快速,存在着大量过多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现象。用水户因为自身经济利益的趋势,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率而忽视了资源效率。作为资源管理者,要重视水资源的效率,通过管理提高单位水资源的产出。

第四,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充分考虑节约资源,维护生态,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实现水利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五,尽量防止专有资源转化为共享资源的原则。共享水资源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是客观存在,必不可少的,并且发挥着公益性作用,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管理。因为共享资源是无主资产,所以共享资源过多的情况会导致市场失灵、管理低效,同时也会导致滥用和浪费;然而产权明晰的专有资源容易受到尊重、保护和合理利用,所以根据用水户的性质,要尽量明确产权人,防止专有资源成为共享资源。

4 正确定位水权、明确水权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框架,是建立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

4.1 水权的内涵界定

水权是指水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从所有权中分设出的用益权。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对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力,所有权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恒久性的特点。我国《水法》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该农村集体经济使用。为适应不同的使用目的,可以在使用权的基础上,着眼于水资源的使用价值,将其各项权能分开,创设使用权、用水权、开发权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水资源的使用权。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性。

4.2 水权初始专有化的界定形式

水权分为个人所有(即私有产权)、社团所有(即社团产权)、集体所有(即集体产权)和国家所有(即国有产权,一种特殊的集体产权)这几种形式。因为水资源具有利害兼存和易被破坏的自然属性,同时具有多功能性、可更新性、流动性、不可替代性和地域、流域限制性特点,而水资源的需求既存在生活用水的刚性需求,又存在生态和环境用水的弱势用水需求,所以水权的初始专有化在分配上存在着很大的技术难点和风险,是水权制度建立的难点之一。

4.3 水权管理的主要任务

第一,初始水权产生的管理目的。主要是保证水资源的正常使用权、专有化健康地和初始水权形成。

第二,水权内涵界定的管理。包括水权的时效性、空间限定、水权人的权利与义务的确定与管理等。

第三,水权行使过程的管理。主要是防止偏差、失当行为。

第四,水权纠纷的处理和保护水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水权的登记、转让的管理。

4.4 水权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基本框架

第一,水权管理是经济与法律的结合体。

第二,水权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要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保持一致并且紧密结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效率规律等。

第三,水权管理要符合水资源的自然规律。

第四,水权管理要与资源使用者密切联系,方便为资源使用者接受。

第五,水权价格的确定,是健康发展的水权市场的基本问题。

第六,水权的所有者可由具有公法人地位的机构代表。

5 建立并完善水价格形成机制,是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实施的关键之一

5.1 制订合理水价格的必要性

水权和水商品价格要符合价值规律,就要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体现生产水商品的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价值尺度,同时作为社会需求丰缺的信息载体,要给生产者带来应有的报酬,进而鼓励生产者根据价格信息和报酬大小对水行业的投资进行增减,并且调动用水者调整用水方式和提高用水效率的积极性。所以说,水价格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最有活力的经济因素。

5.2 水权价格形成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一,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是供求关系,同时要考虑人们的支付意愿

二是水资源开发的边际成本,在经济上寻求开源和节流的平衡点,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果。

三是生态系统和环境的补偿费用。要合理补偿由于水资源开发而造成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不利影响或破坏。

四是满足水资源的刚性需求,使全体用户能用较合理、可支付的价格获取。

5.3 水商品价格的核算和形成

水商品价格的核算和形成要考虑全成本,主要包括:①水权价格;②水商品形成过程中所需的成本;③资本的合理利润;④产生的废污水所需要的处理成本。

6 结语

建立并完善水权制度和水资源经济管理制度是一个长期的实践工程,而这个过程,一定要把专家研究指导与群众的实践创造相结合,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创新制度,为我国水资源经济管理寻求正确的出路。

篇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只是粗放型的,能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消耗率,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随着社会经济体制度的不断完善,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升,迫使企业改变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转变。在信息时代下,企业需要不断的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成本,改变企业整体作业流程,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加快企业信息传输与反馈速度,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成效。

在信息时代下,企业将面临一个新的竞争环境,经营管理效率作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要求企业管理层不断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结合市场经济变化和经济发展形势,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创新企业经济管理观念促进企业长足发展。此外,创新的经济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收益,控制企业经营成本、树立企业员工危机意识都是非常有利的,从根本上改变计划体制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现象。

二、新沂污水处理厂经济管理的创新实践

(一)新沂污水处理厂概况

新沂处理厂共有3家,均以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管理的标准,利用科学的节电运营方案,调整转刷、鼓风机的运行时间,控制电力的消耗。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减省资源消耗,节约运营成本,并利用自行研制的污水处理技术,每年为污水处理厂节省50万元污水处理成本,从整体上降低了运行消耗。

(二)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污水处理厂现在有的经营管理制度出现了很多漏洞,阻碍了我市污水处理厂未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到位;二是,新的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际经营情况不相符;三是,企业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企业经济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在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下,我市污水处理厂所感受到的市场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越发的明显。由于企业组织和协调方面能力的欠缺,使我市污水处理厂生产管理与经济管理相分离,形成了管理理念与管理行动不一致的局面。

3.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制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定位较低,控制内容过于形式化、简单化,不利于企业日后的创新,执行起来也也缺少了协调性与指挥性。在多变的经济市场下,内部控制成为空谈。在实际工作中,我市污水处理厂单纯把财务管理当成经济管理,减弱了内部控制对企业核心机构的管控能力,给我市污水处理厂的财产和物质带来了更多的风险。

4.人才的缺失。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管理市场下,我市污水处理厂的经济管理发生了较大转变,互联网已经成为污水处理厂提高经济收益的突破点,人才的需求已经为污水处理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由于我市污水处理厂缺乏相关的人才,引进的新技术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浪费了该厂投入的技术资金,同时,也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市污水处理厂如何创新经济管理

1.提高经济管理重视度。经济制度的创新体现了企业经济的创新。制度将各种行为加以规范,用文字形式约束了创新的过程,完善了我市污水处理厂整体经营构架,整合了企业资源的消耗与利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因此,我市污水处理厂在创新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实际经营情况为依据,针对以往不足之处作出合理调整。

2.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下,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更好的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得更长远。为了目标的实现,我市污水处理厂管理者必须不断的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逐步覆盖我市污水处理厂经营全过程,控制和监督我市污水处理厂各项经营活动,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新的监督体系。

3.创新经营管理策略。经营管理策略作为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增强企业弹性化经营管理,适当加宽企业管理范围,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新我市污水处理厂品牌。我市污水处理厂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主创能力,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增强其在市场的竞争能力,通过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我市污水处理厂经济管理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创新我市污水处理厂经营联盟形式。我市污水处理厂之间可以通过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的合作,实现企业生、产、销等技术上的联合,增强我市污水处理厂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其经营降低风险,改善经济管理环境,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4.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我市污水处理厂创新经济管理必须优化和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员工定期开展教育与培训活动,提高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从根本上降低其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

三、总结

在信息时代下,企业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市场,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必然要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但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要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篇4

1.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ErnstHaeckel于1869年定义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此,生态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研究、认识生物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表现出的功能关系的规律。生态学基本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它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学是一门以研究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任务的学科。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学的一个专业研究方向。而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景观设计)

由此可看出生态学是景观设计学重要的学科基础,生态学学科发展为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与生态学知识相结合的途径。在2O世纪后期,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了应当在设计中注重生态学的研究,并建立具有生态观念的价值体系,在这一领域也为生态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而生态学的出现给出的生态功能研究、空间结构分析以及控制和管理的方法给予景观设计师许多鼓励和帮助,以科学的方式来分析景观,为景观设计与生态学的有效连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即我们的景观设计要生态,故为景观生态设计。

3.植物生态学

植物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材料,植物群落营建是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了解植物的生活习性及其在群落中的地位,是营建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良好的植物群落的基础。

(1)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每个植物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种群组成,这些种群共同适应于它们所处的立地环境,同时,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也达到协调和平衡。在构建植物群落时,需要参考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选择彼此能共存的物种作为建设材料,避免因物种相互不适应而造成群落的不稳定。一定的环境形成一定的生物群落,反过来,生物群落对其生境也产生较大影响。根据这一点,在选择植物时,要考虑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在群落形成初期,上层选择阳性的乔木树种,下层选择耐荫的植物。

(2)生态位与种间关系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的大小与它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成正比。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重叠时,表示它们共同利用某种资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对于一般的绿地来说,应尽量选择生态位不重叠或重叠少的植物布置在一起,避免种问出现竞争,使每种植物都能得到充足的资源。在向人们展示竞争的生态现象时,可以有意将两种或多种生态位重叠的植物布置在一起,向人们展示竞争的生态现象。物种间除竞争关系外还存在捕食、寄生、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等关系。充分利用植物之间的这些关系进行群落建设,可以达到减少资源投入的目的,同时,这些生态现象也可以通过绿地展示出来。

(3)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这是由于植物根据不同的生活型,在空问上垂直排列的结果,这种排列与光的利用有密切关系。群落的成层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绿地建设时,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尽量构建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另外,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层问植物也是植物群落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对于丰富垂直景观起着积极作用。除垂直结构外,群落还具有水平结构,即群落的镶嵌性,它是由于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造成的,比如地形的变化,土壤肥力的差异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城市绿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易造成小环境的分化,在群落内又形成小群落。小群落的出现不仅增加了绿地景观的变化,还能调节局部的小气候。根据植物群落的这个特点,可以适当为小群落的形成创造条件,以保护群落受干扰后自然更新的产物。

(4)群落的季相变化

篇5

1 问题的提出

从产业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作为劳动者的人与产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一种产业的存在,它是围绕着人的生活需求和劳动需求建立起来的,一旦这种产业丧失了劳动需求,这个产业的本质就被扭曲了。这就意味着,产业归根结底就是为人服务的,只有完全站在人的发展角度去衡量产业发展,才能够呈现出产业关系真正的态势。因此,人们必须以理性的目光去看待产业与劳动者的关系,协调好产业与劳动者的关系。产业与劳动者均衡发展,可以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如何正确地利用产业关系来理顺劳动者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从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本身来说,我国过于关注企业的发展,将企业的发展当作劳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而不是站在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做发展规划,使得我国在有着大量过剩劳动力的情况,盲目追求用智能机器人代替劳动者,用互联网血洗了很多传统商业模式,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很显然是中国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同时,由于中国只关注企业的发展,在中国的诸多企业,劳动互惠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劳动密集使得劳动廉价,劳动廉价倒逼企业雇用廉价的女工和农民工,导致企业产生性别歧视和身份歧视,身份歧视使得企业可以以更廉价的薪酬雇用劳动者。这种不均衡的劳资关系,需要人们重新来审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2 中国产业关系理论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在劳动经济发展中忽视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均衡性

从劳动产生的本源来看,劳动是用来满足人的需求的。人类通过劳动来生产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就是劳动的本质。这就意味着,如果得不到想要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劳动就丧失了存在的本质。而劳动经济管理的核心就是应该使得劳动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实现均衡。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劳动者获得其满意的物质与精神需求。那么,作为劳动者管理组织工会,其实际是为了使技术发展与劳动者就业机会获得平衡而存在的。但是,由于工会实际上为国家所设立,在历次技术发展中,技术革新的成本都是国家付费的。因此,在劳动者与企业管理层发生的对抗与冲突中,政府自然而然地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理所当然地支持管理层,压制劳动者。例如在我国,纺织技术变革导致全国性的纺织工人失业;推行互联网技术导致大量的传统商业服务人员失业,等等。也就是说,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经济关注的不是如何均衡劳动者与劳动机会的关系,不是考虑如何使技术更新与节约成本和劳动者就业联合起来考虑,而只是考虑到节约成本的问题。

2.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未能协调好劳资关系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实际来看,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开始关注人性化管理,目的在于借助人性化的管理,尽可能地借助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提高劳动者的待遇,为劳动者提供更为丰厚的物质需求和丰富的精神需求。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来看,能够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去对劳动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企业既然要降低劳动成本,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这个目标。为了在提高劳动者薪酬水平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部分企业通过加班来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部分企业采用智能机器人来代替部分人工生产,提高劳动效率来降低用工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来降低用工成本,都预示着可能存在的劳资冲突。假定工人以前上班8个小时月薪酬为3200元,现在月薪酬涨到了4000元,工作时间延长到10个小时或以上,其发现自己薪酬并没有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缩水了。那么,作为工人,显然不愿意得到这种结果,因为企业提高了工人的收入使得基本生活资料成本增高,而其收入水平并没有真正提高,就需要企业给个说法。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就是在企业管理中协调好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资关系当然是其管理的职能范围。而从实际来看,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显然无法实现该功能,无法从根本上协调劳资关系。他们目前能做的通常是通过解除雇用关系压制员工的诉求,来缓解劳资关系冲突。

3 改进产业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3.1 重视劳动者与就业岗位的均衡性

在劳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从产业关系发展的角度出发,将产业的发展与劳动者的发展均衡起来考虑。例如,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欧美国家有比我国更为先进的发展水平,但他们能够从传统行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互联网能够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岗位有多少,这些就业是否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同时,在进行产业机构改造的同时,要合理安排好劳动者与技术改造之间的关系,将技术改造维持在可控范围。试想一下,一家以生活用品为主的企业,完全利用机器人生产,工人全部被清退回家。在工人没有购买力的情况下,就意味着企业的产品全部过剩。因此,维持劳动者与就业岗位的均衡性,就是要维持社会资源分配的相对均衡,使得大部分的人由于劳动而获得相应的购买力,从而维持劳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例如,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的基础上,很多国家也从自身的就业机会出发,对人工智能进行研究,而在实施中却不是那么的积极,也主要是从自身的劳动经济角度去考虑,使得经济的发展与劳动者的就业机会维持一种相对的均衡。

3.2 人力资源管理要协调好劳资关系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要善于协调好劳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在设计劳动者薪酬的时候,要尽量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给予劳动者相应的薪酬水平,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薪酬。例如,在生活用品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的薪酬要跟上基本消费品上涨的水平。因为只有员工的薪酬水平上涨,才能够维持社会有对等的消费需求和购买力,才能够维持企业的产品销量不致下降。而如果企业通过加班来降低用工成本,也必然要给予员工合理的薪酬,来维持劳动者有对等的消费能力。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就要合理协调好劳资关系,以维持劳动经济发展的秩序。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经济不能只关注企业而不关注劳动者。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要从人的发展角度去关注企业发展,这才是劳动经济发展的本原。在我国当前为了企业发展压低劳动者薪酬,为了追求企业产能的高效而采取智能机器或机器人代替人的社会现实下,人的发展被忽略。人们开始认识到,盲目追求经济和企业的高速发展,将经济发展逼进一条死胡同。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国家在发展经济的情况下,要首先关注劳动者与就业岗位的关系;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要给予员工合理的薪酬,使劳动者消费能力通过消费增长刺激企业的产品销量,以此维持良好的劳动经济发展秩序。

篇6

2.1日本

1993年末日本外汇储备达95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此后至2006年2月底,日本长期位居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到2006年11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仍高达8969.49亿美元,其中外国证券7509.89亿美元,外汇存款1249.56亿美元,黄金储备159.11亿美元。从实际情况看,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没有给日本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带来了较好的投资回报。2005财政年度,日本外汇储备海外证券投资收益达788.79亿美元。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由财务省负责,财务省主要通过日本银行的外汇资产特别账户进行储备管理,日本银行按照财务省制定的目标和决策对储备进行日常管理。针对日本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途径,日本银行把大量买入美元改为大量卖出美元。为了避免大量美元被抛进外汇市场导致美元暴跌,日本采取既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减少过剩外汇储备,又避免冲击美国经济引起美元暴跌的措施。为此,日本银行利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外汇储备的有利时机,在2004年第一季度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急刹车之后,已快有两年未进行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了。2004年,中国和“四小龙”第一季度外汇储备增加了2603亿美元,约相当于日本银行第一季度美元买入额的2.3倍多;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又增加2089亿美元。由于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足以抬高美元汇率、遏制日元升值的势头,日本银行就见机行事,及时停止了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操作。

2.2新加坡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是由财政部主导或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主导,由政府所属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的多层次储备管理体系。所谓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多余储备则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采用的是财政部主导下的GIC+Temasek+MAS体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新加坡经济增长强劲、储蓄率高以及鼓励节俭的财政政策,新加坡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即新加坡的中央银行,是根据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于1971年7月1日成立的。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发行货币的保证。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部分,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负责。1981年5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成立。GIC主要负责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它的投资是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其投资领域除了美、欧政府债券之外,也投资于股票、房地产以及直接投资,目前管理的外汇储备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

淡马锡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淡马锡原本负责对新加坡国有企业进行控股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至今公司资产市值达到1003亿新元。淡马锡的主要职能是对本国战略性产业进行控股管理的同时,提升新加坡企业的盈利水平和长期竞争力。淡马锡的投资原本主要在新加坡,但由于新加坡地理和市场空间狭小,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淡马锡已经开始调整投资结构,大规模投资国外金融、高新技术行业。

2.3挪威

挪威外汇储备的管理采取的是财政部和挪威央行联合主导下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加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体制,挪威也实行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战略。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净出口国,随着石油收入的快速增长,挪威于1990年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财政部对石油基金的管理负责。挪威银行于1990年开始对外汇储备实施多层次管理,以全部外汇储备建立了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其中,货币市场组合以高流动性的国内货币市场工具投资,满易性和预防性需求;投资组合以全球配置的权益工具和固定收益工具投资,满足盈利性需求;缓冲组合,也就是政府养老基金,以油气资源导致中央政府现金流入为资金来源,通过积极的海外投资满足发展性需求。并且,外汇储备资产可以根据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国内经济形势需要,在货币市场组合与投资组合之间划转。截至2006年9月,投资组合、货币市场组合、缓冲组合在挪威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4.8%、3.58%、1.61%。其中投资组合是全部外汇储备组合投资的主体,投资涉及42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

2.4中国香港

香港外汇基金成立于1992年,目前规模已超过一万亿港元。据统计,从1993年到2004年,香港外汇基金的复合年度回报率为6.7%,总体上取得了较好收益。外汇基金运作的目标是保障资本长期购买力,维持货币和金融稳定。外汇基金的具体运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外汇基金的机构控制与人员管理。根据《外汇基金条例》规定,财政司司长掌握基金控制权,但行使权力时必须首先咨询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具体运作授权于财政司司长委任的金融管理专员。其次,确定合理的投资组合政策、投资基准和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①外汇基金分为支持组合和投资组合两个不同组合来管理,支持组合主要持有为基础货币提供足够支持的流通性极高的美元证券,投资组合则主要投资于经合组织(OECD)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以保证资产长期购买力。②投资基准规定了外汇基金对各国资产类别的投资比重及货币分配。一般来说,外汇基金资产的77%分配于债券,其它为股票及有关投资。货币方面,88%分配于美元区,12%为其它货币。由于金融环境的变化及市场的波动,投资基准会被定期修正以规避风险和实现收益最大化。③投资组合中的证券组合由金融管理局管理,而金管局通过外聘基金经理来负责具体的投资工作。外聘的基金经理主要分布于13个世界金融中心,管理部门通过增加雇用基金经理的数目和类型,以使投资分散于不同市场和资产类别。这些投资资产主要存放于几个主要的全球托管人那里。再次,风险管理。外汇基金内设风险管理及监察处,负责选定投资基准,并对市场、价格、信贷等风险及外聘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与个人绩效作出评估。我国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外汇基金通过外聘基金经理,在风险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投资知识和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借鉴及启示

3.1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多元化

据估计,我国外汇储备总余额的70%左右为美元资产,20%左右为欧元资产,其余是包括英镑、日元和韩元在内的其他货币资产。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还是以美元资产为主。

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元将以缓慢的速度温和贬值。美元的贬值预期将使我们以美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储备遭受资本损失,这构成了我们在储备增量中减持美元的基本动机。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依然脆弱,而日本经济尽管消费疲弱,但自2002年2月开始的增长周期已经进入第58个月。虽然对各个货币区经济进行准确预测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在照顾国际贸易构成和尽量减少汇率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我国必须逐步实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美元储备比重,增持欧元、日元,以及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藉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币种配置。

3.2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要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多为美国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高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等,这些债券资产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但其提供的收益率普遍偏低。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以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资产的配置。

(1)在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背景下积极地投资于非洲、拉美和中亚等的资源性项目。直接投资于这些项目比建立石油储备在稳定能源价格和国家安全方面更加有效。

(2)增加黄金储备的份额。我国的黄金储备自200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929万盎司的水平。2003年以来国际金价从200多美元大涨至600多美元,在金价大幅上涨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增持黄金储备对于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具有积极意义。

(3)在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和先期“藏汇于民”政策背景下,鼓励资本流出,进一步扩大民间持汇,一方面民间持有的部分外汇不会形成央行“外汇占款”对应的本币投放;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分散央行美元资产的汇率风险。

(4)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社保基金、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等实体投资于国内外企业股权。股权投资具有比债权投资更高的收益率,当然更高的收益率对应着更高的风险,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风险分担机制来锁定央行承担风险的份额。

参考文献

[1]荣立予.从体制改革入手改革中国外汇储备管理[J].山西金融,2002,(1).

[2]关路.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3,(9).

[3]吴念鲁.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探讨[J].国际金融研究,2003,(7).

[4]胡庆.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J].西南金融,2004,(4).

[5]王洪升.石油储备:能源安全的防火墙[J].新安全,2006,(3).

[6]郭晓峰.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管理之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12).

[7]闫屹,李静.从外国经验看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J].金融论坛,2007,(3).

篇7

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各国经济长期内普遍存在增长趋势,不过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各种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决定各国经济增长并导致明显差异的因素。按照增长理论的发展进程,主要有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凯恩斯理论、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等。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大变革时期。在英国工业革命拉开序幕、经济系统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的背景下形成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其中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增长理论为典型代表。

1、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年,亚当·斯密在著作中最早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经济增长的问题。涉及国民财富的性质、原因以及如何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和环境,这些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基础。

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财富的增加主要是由劳动分工所决定的生产性劳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积累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并指出,若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必先增加资本积累,只有蓄积的资财的丰裕,才能雇佣到更多的生产性劳动者;增加劳动的设备或进行改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要增加资本积累。因此,资本积累是劳动分工的基础,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2、大卫·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大卫·李嘉图也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他认为只要资本积累增长,就会出现正的经济增长;资本积累下降,经济增长也会下降。不过,大卫·李嘉图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着眼点在于收入的分配,强调各种收入分配比例如何影响资本积累,进而决定经济增长。李嘉图赞同储蓄投资的一致性原理,认为一旦资本积累停止,投资即不再增加,经济增长也将停滞,要使经济从低水平重新增长,则要求资本家扩大资本积累,即通过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

3、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讨论。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强调资本积累对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认为投资和积累过程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该意义上,古典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资本积累决定论。同时,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暗含着资本要素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假定,意味着由资本积累决定的经济增长难以持续,最终经济增长将处于停滞状态。但工业革命以后的长期时间内,经济增长未出现停滞迹象,表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过程的描述和解释并不很科学,且忽略了现代科学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另外,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具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储蓄投资的一致性原理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储蓄与投资实现分离,金融中介的产生下,很难成立。

二、凯恩斯经济理论

1936年,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分析并论证了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原因,认为萨伊定律是不正确的,提出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抛弃了“储蓄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强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提出乘数原理及加速原理。

1、乘数原理。凯恩斯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从投资需求的效应方面看,产出的增长与投资变动之间存在乘数效应,即国民收入的增长是一定时期投资增加额的数倍,反之,投资额下降,则国民收入将以投资减少的若干倍缩减。

2、加速原理。根据凯恩斯的分析,投资在促进国民收入增长同时,国民收入增加也会带来引致投资,从而国民收入变化对投资变化具有加速效应。

3、储蓄—投资论。凯恩斯理论的一个贡献是用收入决定的储蓄—投资论替换了古典学派利息决定的储蓄—投资论。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是由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动机选择的行为,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储蓄者依据其收入决定储蓄量,根据利息率决定储蓄形式,而投资则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资本成本,不受储蓄的支配。

4、对凯恩斯理论的讨论。凯恩斯理论特别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认为政府投资不仅可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而且还可通过乘数作用带动私人消费和投资,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不过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难以突破其时代局限性:即着重短期分析,不太适用长期经济分析;投资决定储蓄论仅适用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萧条时期;只强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需求效应,而忽视了投资的供给效应;储蓄多少与投资的数量对利息率缺乏弹性,储蓄和投资均由收入水平决定的假设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不符合实际情况;投资对国民收入乘数效应要发挥作用受到很多前提条件的制约。

三、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

20世纪40年代前后,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在凯恩斯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经济增长分析,通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开始。

1、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哈罗德提出资本—产出比的概念,并假定资本—产出比不变,认为经济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资本—产出比率,经推导得出哈罗德经济增长率方程为:gy=■。

篇8

一、街道节点中的环境小品的设计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是环境小品,实用性应是街道小品设计的主要目的,在特定的场所,可以将一些观赏性高的、艺术性强的小品,如花坛,雕塑,喷泉之类设置于此,但无论街道小品是以实用性还是观赏性为主,都要以适合人和街道的空间尺度作为其设计思想。不同街道的小品不但要有优美的造型,且要争取设计得有特点,从而使街道的识别性得以加强。

欧美各国十分重视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的设计建造。城市中各色街道景观小品、街具与街道构成了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的环境景观,使城市空间得以丰富,较高的城市品味因此形成。如:注重街道小品的艺术性处理。极尽精美华贵的神化人物、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散立在街道两旁,使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呈现出来;街道两旁如护栏、树围等基础设施,都具有独具匠心,各臻奇妙的设计。注重以色彩突出造景以及宜人的造型。以灰白、淡黄、赭石、青绿等作为城市主色调,其它各类跳跃的色彩掺杂其中,别有情调。在小品设施设计中重视人体工程学特性,使花坛、台阶、水池等与坐椅相结合设计,达到多功能的目的。并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与环境心理学相结合,既有艺术性又有功能性,尤其使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得到充分考虑,符合人性化的需求。欧美国家的街道边沿,会有一些特别设计过的设施,例如一些坐凳高度的矮墙,或者是连接人行道的台阶边沿。

二、街道水景景观的设计

装点街道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有水景。它是表现生命动感不可或缺的元素,水景按形态可分为动水与静水,即可分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喷泉,瀑布。湖泊,河道。溪流等。不同的视感可由不同形态之水给人带来。在组织与设计中,若使水景配合特定空间环境进行设计,在创造特定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又可获得相得益彰的功效。但是,纵观现在大多数的城市,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街道景观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城市特色,在强调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会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近年来,城市中自然要素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认识到,城市街道景观开始寻求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的融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自然的因素在水景设计中更加被注重利用,例如水景旱做、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设计方法的人性化水景设计开始出现。

三、街道绿地植物造景的设计

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都属于城市街道绿地景观的范畴。景观中各嵌块体通过绿色廊道连接起来,绿色联网的形成可以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市内部,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城市街道景观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应将植物配置水平提高,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加强植物群落设计的合理性,提高生态效率,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创造景观效果,使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配合城市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得以形成;同时通过错落种植,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利用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形成景观的韵律美。选用植物品种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使用地方植物,有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乡土特色;通过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使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得到补充,使植物生态群落形成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体系。

四、街道空间及其路面景观的设计

街道空间尺度的设计要依据人的感受进行,使人在其中既不感到闭塞,又不会觉得过于空旷。当人在其中活动时,安全感的产生需要一种围合感和一定的私密度;但过于封闭的空间又会对人产生一种压迫感。所以在街道空间的设计上应强调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的重要性,可以把街道两侧的凹凸角处,以及人行街道与车行街道的交汇处空间进行着意塑造,使人流与车流的冲突得到缓和,丰富街道空间层次。

街道路面可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材料制作: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在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上应使用沥青类、混凝土类材料。而色彩鲜明、造型自由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则多在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等生活性道路上采用。总之,构筑街道及城市景观的建筑材料应根据其设计标准及空间环境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并合理的选用。

篇9

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织环节。做好学校绩效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的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从引入绩效管理经历了萌芽阶段、起步阶段、稳步发展阶段。虽然现在随着绩效管理全面的实施,学校绩效管理在学习管理中不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即便是现在的稳步发展阶段,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发展发现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困境,主要包括:对绩效管理认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完全,不齐全。而面对这些困境,提出了未来学习绩效管理的出路: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运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提升学校绩效管理。

二、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虽然目前教学管理工作已经在学校全面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几个问题。因此,作者通过多年的学校管理经验,结合于学校绩效管理有关的资料和文献,总结出如下目前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对绩效管理认识程度不够;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完全,不齐全。

(一)对绩效管理认识程度不够

虽然大部分学校已经全面的实施绩效管理,但对其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没有真正的保障学校每一个相关部门和个人真正的从思想上完全的重视绩效管理工作。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在绩效管理工作上,有些环节仍然存在片面性,存在应付工作的情况。

(二)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不完全,不齐全

现阶段国内高校的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并不够完善,许多重要的环节都出现严重的缺失问题,而且还出现重视绩效考核结果而忽略绩效管理实质的问题。

三、学校绩效管理未来的出路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了如下提升学校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运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提升学校绩效管理。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不同于原来的学校考核制度,与其相比,它是一项融合创新元素的新型考核模块。因此,对其的认识上,不能仅仅是片面的认识。所以,要想提升学校整体的绩效管理水平,必须首先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统一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具体的做法为: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学校教师,管理人员等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这些途径可以是培训,宣传等等。培训,宣传等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校相关人员了解和掌握绩效管理的本质与考核方法,熟悉掌握各项绩效考核工具等等。让其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绩效管理,这是做好绩效管理全面落实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运用有效的工具,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高校在制定绩效计划时,要着重关注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问题,要始终保持个人工作目标与部门企业发展目标的协调性,努力让高校与员工实现双赢。而对于管理绩效方面,高校应当合理地完善学校内部知识结构,提高校内职员的业务水平,并且给予恰当的咨询、监督、管理、控制等工作作为支持。处于绩效考核环节,最关键的一点是将工作成果的考核与工作行为的考核相结合,从而构建全面性的绩效考评体系。

(三)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提升学校绩效管理

目前,各高校管理工作中,行政干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行政干预的存在,导致学校绩效管理工作不能较好的落实。为此,必须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绩效管理工作。这要求各高校根据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自,努力建立创新型的当代高校制度。另外,学校要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主要包括与学校主管部门的联系。做好联系与沟通工作,对于提升绩效管理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联系,获取其他与高校决策或者绩效管理工作相关的社会组织、人士的支持与重视,从而不断提供良好的绩效管理机制构建条件,保证高校绩效管理工作能够依据事先制定的发展计划逐步落实完善,为增强当代高校绩效管理能力打好根基。

总之,学校绩效管理工作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只要绩效管理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那么学校的绩效管理工作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绩效管理工作中,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从根本上提升认识,运用有效的工具,并加强外部环境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绩效管理水平,才能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201-03

近年来,精益生产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热门话题,不再是神秘晦涩的日式现代管理方法和工具。精益生产之所以得到企业高管的重视,是因为它带来了其他生产方式无法企及的效率和质量,能极大程度的提高生产力,减少浪费,控制成本。中国电力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起步较晚,电力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班组管理还在发展阶段,生产水平和管理方式还较为落后。因此,在班组管理中推进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电力企业夯实基础,改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卓越的社会服务。

一、 精益生产的起源和发展

日本丰田公司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精益之旅。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崩溃,民生凋敝,企业资金匮乏,融资受到限制。丰田英二来到美国福特公司考察后,根据国情和日本的文化,开发了不依赖大批量生产的灵活生产流程,并通过不断的验证和完善,最终建立了一套适合日本汽车工业的生产方式,被称为“丰田生产方式”,使日本丰田公司一跃成为走在全球前列的汽车制造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成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掀起了考察丰田公司,学习丰田生产方式的热潮。《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第一次对日本丰田生产方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定义为精益生产。随后,精益生产方式扩展到了其他行业,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二、电力企业班组管理实施精益生产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在电力企业班组管理中实施精益生产,首先需要识别价值流(VSM-Value stream Mapping)。所谓价值流是指从原材料转变为成品并给它赋予价值的全部活动,[1]以及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支持与服务的全过程。在这个价值流中包含了增值(Value Added,简称VA)的活动和不增值(NO Value Added,简称NVA)的活动,不增值的活动就是精益生产中所提到的浪费。通过分析班组生产中每天的业务流和价值流,找出不增值的活动并及时加以排除,就能使浪费不断减少,成本不断降低。

精益生产提供了诸多理论方法,例如:JIT生产方式,按必需的产品和数量,在必需时进行生产;看板管理,利用看板在工序之间传递作业命令,最终实现准时化的目的;标准化作业,实现作业人员、作业顺序、设备布置、物流的最优化组合;5S管理,对生产现场要素进行管理,可在质量、成本、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等等。

三、电力企业班组生产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一是班组结构不合理,班组成员的配置在同一情况下多少不一,人员和设备的利用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造成了浪费。

二是电网规模迅速发展,电网新设备数量急剧增加,早期的检修计划、检修工艺和管理水平明显落后。

三是班组备品备件仓库管理简单粗暴,备品备件未能有效保养,因库存积压,不得不在过期后报废,无形中损失严重。

四是质量管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其管理的手段和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基于精益生产的班组管理方法

1.班组规模的设计

沃顿商学院克莱因教授认为,对于团队而言,人数非常重要,如果是两个人,则有可能是对等体,如果是三个人,则有可能进行权力的斗争。中国也流传着:“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谚语。那么多少人的团队才能使效率最高呢?有些观点认为奇数与偶数的团队有差异,有些观点认为应不超过10人。事实上,当一个团队达到8人或9人以上时,会出现团队臃肿、派系丛生。缪勒认为,当团队达到5人以上时,就会显出社会惰性。

电力企业的班组可以分为变电类、线路类、营销类等,在人数设置前需要以行业为范围开展组织方式、生产技术水平、用工状况等调研工作,充分考虑新技术的推广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满足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下,还要遵循有利于员工健康和发展的原则。以看管定额法、比例定员法等方法对不同职业岗位进行劳动定员,再用德尔菲法、概率统计法、同业比较法对定员标准进行修正、调整,目的是达到人员的最优化配置。当人数超过12人时,考虑进行班组的拆分或工作区域、任务的重新划定,以免增加班组长的管理幅度和难度,降低团队的工作效率,浪费人力资源。

2.6S管理的应用

6S管理是5S管理的升级。5S起源于日本,在日本民间流传了200多年。江户时代的日本商人已开始习惯丢弃不想要的东西,以“空”为“静”,以“变”为“新”,以“新”求“存”,养成了良好的经商理念,启蒙了5S思想,[2]并在长期的艰苦探索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日本丰田公司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在传统的5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基础上加上了“安全”,形成了今天的现场6S管理。如今,国内已有一些供电企业通过6S管理的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山东淄博供电公司通过6S管理,规范了现场工作流程和员工的行为,并形成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的常态机制,达到了现场简捷高效,缩短了工作时间。

6S管理并不是一种大扫除或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的产物,它是品质管理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电力企业班组应对的现场工作环境非常复杂,如果现场混乱,工器具乱放、设备物料缺失必然造成工作不畅,潜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电力企业应高度重视并引进6S现场管理的思想。首先,应分阶段、分步骤、有选择的在班组实施,让6S管理逐渐走上常态化,然后逐步推广并积极巩固成果,推进6S管理的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其次,要在6S应用过程中,注意对6S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查自纠,构建PDCA循环,才能对成效进行积累,真正实现标准模式的良性运作,完善班组的现场管理。

3.以状态检修促进计划和基础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设备的运行检修是一种“定期计划、有缺则修”的模式,在快速处理故障,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单一的计划检修模式,并没有考虑设备实际的运行状态,也没有考虑设备供应商的差别、设计材质的优劣、质量的好坏等。定期性的检修必然使运行状态优良的设备停运,使电网运行受到较大的压力,频繁的设备拆装、不良的检修工艺和流程客观上也给系统运行带来了新的安全隐患,并且人力和资金的投入造成了大量浪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状态检修是根据状态检测和诊断技术提供的信息,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在故障发生前进行检修的方式。即根据设备的健康状态,科学安排检修的方式,它是以安全性、可靠性、成本为基础,通过状态评价、风险评估的一种检修策略。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状态检修的最大优点是有针对性的进行检修,降低了维修成本,延长了设备寿命,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同时,设备信息的收集对状态检修的实施尤为重要,所以对班组历史材料的记录、设备参数的分析与整理、设备检测与检查等都作了更规范化和严格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夯实了班组的基础管理。

4.班组备品备件管理

备品备件是班组生产中正常进行消缺或检修的材料、设备部件,做好备品备件的管理有助于班组加快设备运行故障的处理,缩短检修时间,确保电力系统健康稳定运行,也可以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无形损耗。由于一些班组受条件限制,不具备足够空间的库室和设备需要的温湿环境,导致备品备件的无序摆放,管理简单粗暴,进出没有相关记录,不能为急需备品备件提前预购。对此,应从以下方面改善管理:

(1)在班组设立专人(或由安全员兼任)管理,建立相应的备品备件管理制度。专责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班组备品备件管理制度,按时到物资部门领取班组备品备件,登记、立卡后入库。班组工作人员领料、补料需凭工作票和班组长的审核,并贯彻先进、先出的原则,实行退库和核销制度。

(2)合理计算备品备件定额。

例如:A备品备件储备定额=平均每日需要量*合理储备天数

合理储备天数=平均供应间隔天数+验收入库天数+使用前准备天数

同时还可以对保险和季节性储备定额进行计算。[4]

(3)配置备品备件需要的环境。考虑到电力系统运行的特殊性,有必要对备品备件的环境进行设定与配置,避免备品备件耗损。对于电气仪表类精密贵重仪器,应配置恒温柜;易碎瓷器、玻璃制品应使用装塑料泡沫盒子加固,以免损坏;塑料制品应避光装存;需要上油的备件,应配置油槽或吸油毡,保持备品备件仓库清洁、卫生。

(4)备品备件的管理和摆放。“ABC”分类法和“四定位五摆放”原则有利于加强班组对备品备件的管理。

“ABC”分类法就是根据物资品种和供应额之间的不均衡将电力企业的备品备件划分为三类:A类最重要,约占全部物资的10%,占70%的资金;B类次之,占20%的物资,20%的资金;C类最不重要,占70%的物资,10%的资金。对A类需要控制购买量,经常核对和检查数量,注意保存的环境,C类由于不重要可以减少管理工作和核对次数,而B类备品备件的管理则介于两者之间。

“四定位五摆放”原则,即电力企业备品备件要按照“库、架、层、位”定点,按照“五五成行,五五成方,五五成串,五五成堆,五五成层”的原则码放,便于班组专责员进行盘点和取送,对物资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同时也使班组备品备件室整洁、干净,符合标准化管理的要求。

重庆大足供电公司检修中心于2010年应用“ABC”分类法和“四定位五摆放”原则后,大大改善了班组物资管理,使备品备件室结构简明,成本得到了压缩,备品备件室空间利用增加了五分之二,因管理不善引起的损耗下降了约12%,实现了“帐、卡、物”的实时统一,其方法在公司其他中心也得到了顺利推广。另外,在大唐、华能公司下属的一些火电厂,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ABC”分类法和“四定位五摆放”原则满足在电力企业班组应用的条件,并能提高班组物资的管理水平。

(5)班组团队建设。精益生产要靠团队来实现。应把团队素质的培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贯穿到精益生产的全过程,对班组员工的业务技能、思想状况、爱好特长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引导,使每位班组成员都能适得其所、甘于奉献,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具体来讲,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思想上以理念教育为核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增强班组员工的服务意识,通过创建工人先锋号、优秀服务窗口、巾帼文明岗活动等,着力培养班组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形势任务教育为平台,加强班组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班组大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在班组着力推进党员示范岗的活动,用先进的言行影响人,用崇高的精神鼓舞人,确保班组无违章、无违纪,形成党员群众齐抓共管、群策群力的好局面,为精益生产的逐步实施营造了理想的氛围。

三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与分配制度多元化。对员工的生活、身体状况予以关心,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加强上下级间的沟通,多听取班组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打破以学历、资历、身份为主的分配模式,建立班组岗位绩效制和二次分配,鼓励精益生产的创新,并作为后备干部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结束语

在电力企业的班组管理中,精益生产的方式还有很多。通过在班组导入精益生产的理念,分析各个环节的价值流,强化各环节的控制与衔接,采取措施提高生产效率,能极大地改善班组的运营管理,促进班组各方面的建设,使班组这个“细胞”更具有生机与活力,以提高企业的效益,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企业优势。

参考文献:

[1]唐昕.精益管理50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篇11

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增长方式从来就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任何国家的经济都是在经济上下波动的交替中发展的。西方经济周期理论中的消费不足论、投资过度论以及D.H.Robertson的“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等理论,都表明了消费、投资及进出口贸易是影响经济繁荣与萧条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国民收入恒等式,乘数-加速数模型,IS-LM-BP模型,AD-AS模型,产出缺口模型等,对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作用过程进行理论分析。

基于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分析

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和主要决定理论,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均衡收入取决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在开放经济中,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

GDP=C+I+G(X-M)(1)

其中GDP、C、I、G、X、M分别代表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式(1)是一个会计恒等式,从直观上静态的描述了开放经济中,产出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进出口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产出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在(1)中引入时间因素,即将(1)式动态化。

假定t时期的产出由t时期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进出口水平决定,从而(1)式动态化为:

GDPt=Ct+It+Gt+(Xt-Mt) (2)

式中t表示时期。(2)式两边对时间求一阶导数可得:

d(GDPt′)=dCt′+dIt′+dGt′+d(Xt′-Mt′)(3)

其中,GDPt′=dGDP/dt,其余类似。(3)式两边同除以GDPt并对(3)式右边进行适当变换,可得:

(4)

这里,分别为各个变量的增长率,则分别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因此,(4)式表示了动态化后的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右边各个组成部分数量上的变化对产出的影响。根据(4)式,可以计算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的变化与产出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这里的分析可知,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的变化无疑将引起产出的波动,而产生的波动也将作用于消费、投资和进出口。

基于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分析

根据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原理,新发明的出现使投资增加,投资通过乘数作用使国民收入增加。人们的收入增加,从而购买更多的物品,导致整个社会消费和进口增加。由于加速数的作用,消费和进口的增加促使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而投资又使国民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和进口再次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社会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逼近经济周期的波峰位置。然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增长水平迟早会超过潜在经济增长水平,而处于经济周期的波峰位置。一旦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波峰位置,国民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消费和进口下降。根据加速原理,消费和进口的下降意味着投资的成倍减少,投资减少,国民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和进口进一步减少。又根据加速原理,消费和进口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步减少,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持续下降,社会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由于长期的负投资,即生产设备的逐年减少,仍在坚持生产的一部分企业感到有必要更新设备,于是随着投资开始增加,国民收入开始增加,消费和进口增加。通过加速数的作用,社会经济再次进入繁荣阶段,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开始。

出口表示本国商品在国外的销售,代表着国外对本国商品的需求,是由外国的购买力和购买要求决定的,本国难以左右,因而本文中假定出口是本国经济的一个外生变量,我国经济波动与出口的相互作用取决于上述过程,而独立形成一个外生过程。一般而言,出口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出口的减少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而国民收入的增加或减少又将影响消费和进口,进而又影响投资,从而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本文将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的相互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所示过程表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投资通过乘数作用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国民收入又影响消费和进口水平,而消费和进口又通过投资乘数间接影响国民收入,进口作为一个外生变量通过外贸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因此,在乘数-加速数的作用下,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相互作用。

基于SI-LM-BP模型的分析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是一个实物经济模型,没有考虑到货币因素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从而也就没有考虑利率对总需求的影响。凯恩斯认为,消费是收入的增函数,即当收入增加时消费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的快,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即利率上升时投资下降,利率下降时投资上升。下面我们运用IS-LB-BP模型来分析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图2所示,IS曲线表示商品市场均衡,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BP曲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假设经济初始处于内部和外部共同均衡的E1点,利率水平为R1,产出水平为Y1,实行固定汇率下的资本不完全流动,BP曲线的斜率小于LM曲线的斜率。假设经济的初始均衡点E1处于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投资开始缓慢增加,使总需求增加,IS1曲线缓慢向右移动,产出增加,消费和进口亦开始缓慢增加,IS1曲线最终右移至IS2位置,IS2与LM1相交于较高利率水平的国内均衡点E,与BP相交于较低利率水平的国际收支平衡点E2。在国内货币供给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国内利率必然上升。一方面,收入增加导致贸易逆差,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上升将导致足够的外资流入,最终出现国际收支顺差。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市场上出现本币供不应求的局面,本币出现升值压力,出口减少。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本币买进外币。这样,一方面官方外汇储备增加,另一方面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LM1曲线向右移动至LM2,LM2与IS2、BP曲线交于E2点,重新达到内部和外部均衡,利率水平为R2,比初始的利率水平R1高,产出水平为Y2。当利率达到某一水平之前,投资继续增加,上述过程循环往复,产出水平达到很高水平,利率也将达到很高水平,经济周期波动进入繁荣阶段。当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投资开始下降,使总需求减少,IS曲线开始向左移动,产出减少,消费和进口减少,IS曲线移至IS2位置,且最终左移至IS1位置。在国内货币供给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国内利率必然下降。一方面,收入减少导致贸易顺差,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率下降将导致足够的外资流出,最终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市场上出现本币供过于求的局面,本币出现贬值压力,出口增加。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了维持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必须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外币买进本币。这样,一方面官方外汇储备减少,另一方面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LM曲线开始向左移动至LM2位置,且最终左移至LMl位置,重新达到内部和外部均衡点E1。经济波动再次进入萧条阶段。这样国民经济运行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周期波动,当上述过程循环往复,国民经济运行就表现出周期波动特征。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这里利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投资增加使产出增加,产出增加导致消费和进口增加,又进一步导致投资增加,在国内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利率必然上升。当利率达到一定水平后,投资开始减少,产出减少,消费和进口减少,又导致投资进一步减少,在国内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利率下降。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国民经济运行就表现出周期波动特征。

基于AD-AS模型的分析

开放经济条件下,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导致总需求的波动,从而导致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点的变动,最终导致经济波动。下面我们运用AD-AS模型来分析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3中ASL表示长期总供给曲线,它与潜在产量线Y完全重合,ASS表示短期总供给曲线,AD表示总需求曲线。假定经济初始处于总需求曲线AD1和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均衡点E1处,其产出水平为Y1,价格水平为P1。从图3可知,E1点处在潜在产量线Y*,的左侧,产出水平Y1和价格水平P1都处于很低的水平,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当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从 AD1右移至AD2处,经济处于短期总供给曲线ASS和新的总需求曲线AD2的均衡点E2处,其产出水平为Y2,价格水平为P2。从图3可知,E2点处在潜在产量线Y*的右侧,产出水平Y2和价格水平P2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经济处于繁荣阶段。

假设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即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均衡点位于潜在产量线的左侧,持续一段时间后部分企业开始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在乘数作用下产出增加,消费和进口增加,又进一步导致投资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不断增加,致使总需求曲线AD向右移动,经济开始复苏。复苏阶段投资继续增加,产出继续增加,消费和进口进一步增加,投资又进一步增加,总需求进一步增加,总需求曲线AD进一步右移,如此循环往复,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均衡点越过潜在产量线并进一步右移,经济进入繁荣阶段。当经济到达波峰位置时,由于资源约束导致产出下降,消费和进口下降,进一步又使投资减少,从而导致总需求下降,致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经济开始出现衰退。衰退阶段投资继续减少,产出继续下降,消费和进口继续减少,投资进一步下降,总需求继续下降,总需求曲线AD进一步左移,如此循环往复,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均衡点越过潜在产量线并进一步左移,经济进入萧条阶段。这样宏观经济运行就完成了一次周期波动。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部分企业开始更新固定资产投资,总需求开始增加,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宏观经济运行开始新的周期波动,如此循环往复,宏观经济运行就表现出周期波动特征。根据图3可知,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外生变量,出口波动将直接导致总需求曲线移动,导致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ASS的均衡点移动,从而影响经济波动。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总需求波动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消费、投资及进出口波动将直接导致总需求波动,消费、投资及进出口的增加或减少将导致经济的复苏或衰退,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亦将导致消费、投资及进出口的扩张与收缩。

基于产出缺口模型的分析

前面分析了经济波动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之间的相互作用,下面我们运用产出缺口模型来分析经济周期阶段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的关系。

西方学者一般将经济周期波动分为两个阶段:收缩阶段和扩张阶段,波峰和波谷是经济周期波动的转折点。经济周期波动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繁荣(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衰退(由繁荣转为萧条的过渡阶段)、萧条(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复苏(由萧条转为繁荣的过渡阶段)(如图4所示)。图4中正斜率的直线是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线。由于经济总体上保持着或多或少的增长,所以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是正斜率的。

产出缺口是指潜在产出与实际产出之差,即:

产出缺口=潜在产出-实际产出(5)

产出缺口可以衡量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周期性偏离的规模。当产出缺口是正值时,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这时经济位于收缩阶段。随着产出缺口的不断扩大,实际产出越来越低于潜在产出,于是衰退日益严重,最后经济出现萧条。萧条持续一段时间后,部分企业开始更新固定资产投资,在乘数-加速数的作用下,产出缺口越来越小,萧条和衰退程度不断减轻和缓和,实际产出朝着潜在产出水平上升,进而步入复苏阶段。当实际产出越过潜在产出线,上升到潜在产出线上时,产出缺口由正值变为负值。这时经济步入扩张阶段,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由(5)式可知,产出缺口的产生主要是实际产出变动的结果,而实际产出Y-C+I+G+(X-M)+Iu,Iu指期初过量存货投资。当经济出现衰退时,Iu≥0,厂商会产生不乐观的预期,从而减少投资,通过乘数的作用使产出减少,进而消费和进口减少,又进一步导致投资减少,产出缺口为正值,且正的产出缺口越来越大,直至波谷位置,经济进入萧条阶段。当一部分仍在生产的企业开始更新固定资产投资时,Iu越来越小直至厂商的期初存货投资为零,正的产出缺口逐渐缩小,这时厂商产生乐观的预期,从而增加投资,通过乘数的作用使产出增加,进而消费和进口增加,又进一步导致投资增加,产出缺口变为负值,且负的产出缺口越来越大,经济开始复苏直至波峰位置,经济进入繁荣阶段。另外由(5)式可知,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一个外生变量,出口的增加或减少将直接导致实际产出的增加或减少,使得产出缺口缩小或扩大,从而影响经济周期波动所处阶段。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经济周期波动所处阶段与消费、投资及进出口增长水平紧密相关。一般情况是,当经济处于复苏和繁荣阶段时,消费、投资及进口就趋于扩张阶段,当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时,消费、投资和进口就趋于收缩阶段,出口的扩张与收缩亦对经济周期波动所处阶段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树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张泽厚等.中国经济波动与监测预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3.(英)凯恩斯. 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9

4.罗伯特小巴罗. 方松英译.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

5.Mike Artis(2004)."Economics slowdow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nvestment Horizons, pp.4-5

篇12

现代设计的发展日趋多元化,它突出了生态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地质学等多方面理论交叉。后工业景观责任设计再次引起人类对现代工业科技环境及社会问题的反思,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设计创新。

一、设计的伦理尺度与责任设计

(一)设计的伦理尺度。设计的伦理观念最初是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提出的,他认为设计的意义不只是为满足眼前的功能、形式、目的服务的,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设计本身具有形成社会体系的因素。对设计的考虑,也必须包括对社会短期和长期因素的内容。设计伦理是设计师综合考虑人、物和自然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为目标,主要体现为关怀理念和责任理念。[1] 因此,现代设计的伦理尺度主要包括设计的人文价值性和生态价值性两个方面。

设计的人文价值突出以人为本,集中体现在人性化设计之中,人性化设计不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物质上的生理要求,同时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2]诚如维克多・巴巴纳克所说: “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第三世界的人服务。”设计师不仅为一部分人服务,也要肩负社会责任感,为更多人服务。设计的生态价值性主要通过生态设计来表现,生态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关系,需要设计师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减少对于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设计的生态价值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设计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责任设计。负责任的设计简称为“责任设计”。为了理解责任设计的构成,我们需要重视设计本质的操作性定义,这样才能确认与这项艺术有关的责任。美国普雷斯顿・科维(Preston Covey)博士一直认同一个可行的和具有深刻见解的定义,这个定义认识到设计作为一项创新和创造性艺术的现实性和伦理性。正如科维的精辟论述:设计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内,将手段和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活动”。[3]

手段、目的和约束条件是这个定义中的中心概念,它也确实将所有的设计和设计管理纳入到其范围之内。想想看,任何设计项目的成功都必须依赖于这三个因素。设计师必须知道要做什么(目的)、如何做(手段)和他们行动的限制(约束条件)。没有理解这三个因素就等于是设计项目本身的失败。鉴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设计、设计管理和道德之间的基本关系。

二、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伦理尺度

后工业景观指在原先作为工业生产用途而现已废置的工业场地上,通过对自然要素和工业要素的保留、更新与再创造后,形成具有全新功能与含义的新景观类型。[4] 因此,对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伦理尺度解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后工业景观设计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阶段,经济活动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生产力高度发展,而致使传统的工业在经济活动中比重不断下降,迫使大量的企业倒闭或区位迁移,产生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废弃地再利用再设计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要对象――工业遗产资源。它共划分为三个等级序列:一是作为工业发展史上典型代表和物质遗存的工业遗产;二是历史价值略低于工业遗产但具有较大开发空间的工业遗迹;三是大量城市中所存在的具有少量或没有工业遗产的工业旧址。工业遗产资源作为一种可利用二次资源,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处理不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担,而且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

因此,根据设计伦理的人文价值性和生态价值性,后工业景观设计的伦理尺度就可以具体表述为工业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再恢复。

三、后工业景观的责任设计

通过对后工业景观设计伦理尺度的解读,后工业景观设计的愿景是工业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再恢复。因此,我们可认为,后工业景观的责任设计包括明确目标、正确行为以及行动方案等三个步骤。

(一)明确责任设计的目标。责任设计的首要关注点在设计目的上,即某个设计项目是否值得做。后工业景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场地的保留与更新,为工业衰退所带来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寻找出路,是符合责任设计的现实和伦理的要求。

设计师在考虑后工业景观设计时,需要明确树立四个目标:第一,保护好场地内有价值的工业遗产;第二,挖掘和彰显场地内的工业文化内涵;第三,改善和优化场地内生态环境;第四,充分发挥和利用场地材料、设施等,减少对新材料的需求。只有确立了这四个目标,后工业景观设计才达到责任设计的目的,实现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价值。

(二)重视物质环境分析,自觉运用生态技术。如果设计目标已经确定,接下来责任设计必须强调的就是正确的行为,工业遗迹资源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再恢复的后工业景观设计伦理尺度要求,我们的设计必须重视物质环境分析,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运用生态技术。

1. 重视对场地环境、工业设施以及废弃物等物质环境分析。景观设计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后工业景观也摆脱不了这些真实世界的条件,如成本目标、资源的可用性、场地环境和技术问题等等物质环境,这些都是设计师不可回避的。

假定某个工业遗址改造存在许多限制,那么设计师首要的是重视对物质环境的深入分析。只有对场地环境、工业设施以及废弃物等等三者透彻地分析,才能有效地将其转化成后工业景观设计的重要构成元素,实现设计项目的成功。

2. 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和运用生态技术。生态学理论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对后工业景观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后工业景观设计和实践中,处理被污染的土壤和水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重建破碎的生态系统等都自觉遵循生态学原则、运用生态技术。譬如,将得到控制的工业水渠改造成自然河道,进行河流的自然再生,不仅可以提高抗洪能力也可以补充地下水源。又或者许多工业废弃地的环境经历过较长时间的变化,已形成了新的动植物生态系统,而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地保护这种新的生态系统。

(三)空间结构重新整合,工业遗址资源再利用。后工业景观设计融合了生态学、现代艺术、技术美学等多门专业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因此,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应该采用有效的行动方案。

1.对场地的空间结构重新整合。一般性的工业废弃地的场地构成要素有工厂废弃的建筑物、废弃设施、荒废的道路系统以及一部分绿化设施等。对于工业废弃地的场地空间结构整合首先需要对景观进行合理分区,采用顺畅、便捷的交通路线把不同区域连接起来,并保持不同区域过渡的完整性。由于工业厂区原有的空间布局往往与后工业景观设计的空间布局不同,场地整合就需要特别关注场地现状、场地布局、交通组织、竖向布置、环境设计与保护等等。因此,要针对场地的改变依据于场地现有的景观进行分析,有效地挖掘出它的“工业景观”特点,同时针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定位,在工业废弃地的场内进行准确的空间整合。

如,波鸿城西公园地形总体上呈现“盆”形,设计师通过利用公园周边高起的路堤来围和形成公园的环形道路,并且巧妙结合步行道路、自行车道路台阶、坡道、桥等交通元素来形成不同高度的不同层次的连接。

2.对场地工业遗址资源再利用。原本作为工业生产使用的工业材料、生产设施、工业建筑等由于无法满足工业发展的要求而被荒废,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责任设计的始终,因此在后工业景观设计中尽最大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工业设施、建筑物循环再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北京798艺术区原先是许多闲置厂房,由于这些厂房具有包豪斯建筑风格,因此在保护的基础上结合了新元素,赋予了新的功能,使得这些厂房逐渐成为了北京的都市文化地标。

设计伦理是设计师综合考虑人、物和自然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为目标,主要体现为关怀理念和责任理念。它对现代设计活动提出两个伦理尺度:设计的人文价值性和生态价值性,要求设计的目的、手段和约束条件等关键因素是三位一体的一种动态关系――责任设计的辩证关系。后工业景观责任设计再次引起人类对现代工业科技环境及社会问题的反思,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进行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赵伟军,杨剑.现代设计的伦理尺度与设计师的社会责任[J].艺术百家,2014,(2):229-230.

篇13

二、要求现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革新

1.合理计量智力资本

20世纪80年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仅为38%,有形资产为62%;90年代,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62%,有形资产为38%;21世纪,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为85%,有形资产为15%。

传统会计模式注重有形资产的计量,而知识经济下,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贡献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其他实物资产,为了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同时也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就必须对智力资本进行计量和报告,知识经济下作为主导生产要素的知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只有准确的计量了人力资本和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才能正确计算企业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决策。

2.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要求随之改进

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 “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随着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领域的渗透,将会引发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和人工成本的显着降低,当前的管理会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如制造费用的分配,一直以来,对其主要是以直接人工工时为分配标准,而随着高新技术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少。因此,如果制造费用的分配仍以工时为标准,必然会使产品成本信息失真,企业据此做出的短期经营决策和业绩评价,就可能出现较大失误。

3 .要求存货管理模式的改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支付、网络采购等活动都可在网上进行,传统存货模式受到挑战,“零存货”的概念有可能成为现实。存货乃是一种资源的闲置,它会降低资金的使用效果,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该务求“及时适量”生产,预防产生存货堆积的现象,以至于逼近零存货。传统管理会计中对存货的处理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

三、要求改变对现行投资方案的评价

目前的投资方案评价,主要是考虑企业的财务效益。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益最大化(成本费用最小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投资主要以智力投资为主,随着企业投资的取向从物力投资向智力投资的转变,管理会计决策方案的评价标准也 将从单纯的以财务效益为重点转向财务效益和综合信息并重的评价标准体系。投资的评价和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为出发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的大小将主要由其具有的知识含量或技术含量决定,因而经营决策的重点应集中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如何通过适当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而使企业产品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值。

四、要求管理会计加强对非财务信息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非货币信息将充斥于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要求企业的管理会计人员及其他各个责任中心从中选择对本企业有用的信息,即利用管理会计所提供的非货币性和货币性信息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有时非财务信息的影响甚至超过财务信息。例如,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进人才的未来效益、引进高级制造技术的长远利益等,都关系到企业全方位的效益。

五、知识经济要求管理会计着眼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而不是仅仅关注企业的生命周期

现行的管理会计仅考虑生产者所承受的成本,而不反映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所承受的成本,不仅包括购买价,还可能包括与安装、运行、支持、维护、丢弃相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应该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引起企业产品的设计者的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