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工匠精神的培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匠精神的培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匠精神的培育

篇1

工匠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职业文化之一,比对现代对职业工作的认识,工匠精神中包含了古人对职业发展的理解与看法。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一共有两点,一是敬业精神,二是职业素养,这两点是学术界所公认的。敬业精神是指的热爱岗位工作,并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从而进入到忘我境界后形成的奉献精神。具有敬业精神的人,会发自内心忠于自己的职业,并专注于事业,就像老一辈的医生和教师一样,他们干一样爱一行,注重于在岗位上寻求个人价值。职业素养,是指的所要人在所要从事的职业上形成的观念与内涵,对于工匠而言,其职业素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他们没有较高地文化水平,但是掌握了所从事工作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于工作上的事能见微知著,运用所学知识与一切办法去解决工作上的难题。

2影响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探析

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与办学水平等影响,职业教育难以有效在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且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精神的培养也没有很好地渗透到专业教学中,这都是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1)社会因素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影响,是从企业发展和市场人才招聘渠道形成的。经哼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很难在现有升学机制下进行深一层的学习,且多数群众都认为职业教育低于高校教育,以致于教育制度以及资源显著落后于高校教育。企业本身缺乏完善的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对岗位就业制定完善的要求,缺乏健全的职业精神评价、激励以及惩罚机制,以致于员工在招聘是多数采用量化考核指标。职业教育也难以针对企业的岗位要求,在校内教育和实习中营造优良的工匠精神氛围,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2)职业教育自身的影响。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在于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足,及时学生技能水平与企业需求差异逐步缩短,但是学生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由于能力本位论的影响,多数都是以企业当下发展为教育背景,缺乏企业及行业未来发展的认识,那学生有怎么能适应岗位工作发展呢?可持续职业精神的培育,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职业精神培育难以渗透到专业教育中,以致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影响有限。(3)学生发展影响。从企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发展角度来看,实现工匠精神在学生发展中的融入,对于学生而言有利无害。但是多数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和文化因素等难以进入普通教育系统中深造,所以其学习目标定位在“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上,这样的观念导致学生尤为注重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文化与精神的培育。即使有些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也没有深入明白其内涵的价值,导致不少学生缺乏优良的学习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品质,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塑造。因此,想要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就必须意识到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全面渗透工匠精神。

3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的反思与策略

3.1反思我国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现状

我国经济逐步转型发展时期,这个阶段中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立足根本,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人才教育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渗透。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造大国,高端制造业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人才,以缩短与强国之间的差异,缩短中国产品与德、日、美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基于各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现状,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既要为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又要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工匠精神技工队伍,以促进我国经济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新时代企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缺乏工匠精神企业就会陷入发展困境。经济转型发展下企业发展也要实现创新与升级,才能使用大的经济发展环境。依据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调查发现,全球中超出200年发展历史的长寿企业中,由日本与德国囊括前两名,这是因为这两国企业注重于传承工匠精神经,尤为注重企业产品质量的改进,将精益求精当做是职业价值追求。但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长久利益的关注,更为关注眼前的利益,企业工匠精神理念的缺失,难以实现企业长久、健康发展。所以从企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为人才培养途径中,思想引导和实践认识规划滞后,导致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融合不足。

3.2职业教育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篇2

作为全国技工院校中率先在校园内建设技能大师产业园的创新举措,镇江市技能大师产业创新园(以下简称“产创园”)自2015年落户镇江技师学院以来,以江苏镇江地区的技能大师为主体,特殊专业技能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及其相关支撑服务机构为补充,集聚而成新型产业创新园区。产创园分为现代服务、装备制造、信息化服务等专区,首批入驻的8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是在形象设计、花卉园艺、茶艺、冷作钣金、焊接加工、工具钳工、柳编制作、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镇江技师学院围绕新工艺应用、新技术研发、专业技能培训、传统技艺传承及技术服务等,不断加强与入驻技能大师的合作共建,不断深化多元化、全方位的产教融合,不断探索“立体化产业创新园”的特色发展之路。目前,一方面积极争取产创园二期建设,招募更多的技能大师入驻该园,不断扩大产创园规模和影响力,形成辐射发展之势;另一方面与市人社部门合作做强“虚拟园区”,搭建产创园网上工作平台,努力为技能大师培训、授艺、交流等提供线上线下互动服务,并集聚形成“互联网+实体”的新型产创园。

专注专业,赢得精彩

“崇德,精技,尚学”是镇江技师学院的校训。“专业设置对接岗位需求,行为养成对接蓝领要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冠名办班对接订单培养,产教融合对接产品创新。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力度,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推进行业、企业、学校共同育人,夯实孕育工匠精神的人力基础。”镇江技师学院院长冯章葆如是说。

镇江技师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与60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北汽、中节能、航空产业园等名企合作开办了30多个企业冠名班,建立了5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送到企业培养,把企业请到学校实训,让学生从练中学知识,从学中练技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

其中,技能大师们发挥着重要作用,钳工技能大师张旭、焊接技能大师徐国鸣多次参与数控加工、焊接加工等专业建设与发展、学校技能大赛指导与执裁工作等各项教学活动,形成教学亮点。在大师的训练指导下,学院师生在镇江市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荣获4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和10个三等奖。形象设计大师王娟通过发挥其工作室的优势,对学院新开设的美容美发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及场地、专业考核标准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去年,通过大师引入大师工作室及企业能工巧匠冯歆韵等参与学院专业教学达10余人。

精细精准,下足工夫

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镇江技师学院一方面寻找能工巧匠,充实师资,优化结构。另一方面对现有师资,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学院分批分类组织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以及国内外访学,使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理念、拓展专业视野、追求精细精准。在课程建设方面,积极推行面向职场的课程体系改革,把“三个驱动”和“五个对接”的要求落实到课程体系建设中。

“服b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不仅设计要流畅精美,而且每一个数据都要精准无误,比如衣袖的宽瘦、腰围的大小、图案的比例等,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将误差再缩小0.1厘米,我都记不清楚自己到底花了多长时间去修改了。”服装专业的张巧玲老师说。为了缩小这0.1厘米的误差,服装设计教研组的老师们集体攻关,下足工夫攻克了许多难题。

2016年,镇江技师学院依托“产创园”多次组织大师进校园活动。其中,邀请了“钢铁裁缝”冷作钣金大师宦继和为200多名学生做“我这四十年”专题讲座,以身边大师所展示出来的“工匠精神”开展认知教育,激励引导入学新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宦继和说:“在业界发展多年,学校对我来说是一个较好的发挥平台,可以跟师生分享多年的从业经验和心得体会。”他还说:“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识图制图能力、工艺分析能力和加工操作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他们才会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

此外,学院还邀请了茶艺大师马淳沂、园艺大师储晨松、竹编大师耿月新、互联网技术大师薛桥各自分专题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进行工艺理论教学和基础技能传授。

锲而不舍,挑战极致

篇3

叶桉、刘琳在《职教论坛》2015年34期撰文,肯定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呼唤,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模式机制入手,着力阐发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在培育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为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途径。

当代工匠精神的塑造一方面要从传统时代的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精华。然而传统的工匠文化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在对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继承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条共贯,又呈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哲学品质,红色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红色烙印、民族特点和社会责任,继而成为普世的观念;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拓展了新空间、新理念、新方法。以此为桥梁纽带和平台管道,可以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支撑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

从理念层面上作者指出:1.应在“文化时代”以红色文化凸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用红色文化弘扬创建职业院校文化氛围;2.应通过红色文化内涵与当代工匠精神的科学对应分析,找准和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对接点和融合面;3.应把握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创新的正确路径,将红色文化纳入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和各个环节之中。

在操作层面作者建议:1.首先要在红色文化引导下建构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理论模型。2.要加强红色文化推动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证研究。3.要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当代文化思想发展规律和把握文化理论研究的前沿,基于当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立健全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状况,凸显红色文化在革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等方面对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响。4.要遵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善于适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与方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内容之中,有机地与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党政工作共同部署、协同进行,在制度层面、在载体层面和表现形式上发挥红色文化作用,为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代工匠精神提供良好文化氛围。

篇4

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传统色彩的精神系统,自2016年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渐渐成为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一种职业素质及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是一个完备的精神系统,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某一门课、某一个培训即可获得的,而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培养。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快餐化生产、消费泛滥成灾,接受技能训练的技术工人在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难以形成匠心驱动,缺失钻研琢磨的耐心。作为担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的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这一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深入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既有助于彰显高职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又有助于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二、在实习实训环节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和专注。

实践出真知。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教学阶段论工匠精神的培育,多是感性认知,只有在实习实训环节动手真做,才能掌握真本事真技能。

大量实践证明,在实习实训环节,认真刻苦练习的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要远高于其他实习实训的同学。认可是实践者对职业价值的内在肯定,进而升华为热爱,是孕育工匠精神的动力之源。这种认可是一切职业素质、匠心产生和巩固的基石。缺失了对实习实训的参与和认可,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失去了最初生发的根基。

在实习实训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专心致志。迈入社会职场前的实习实训阶段,是促使高职学生专心致志的最后阶段,也是面向岗位最直接的阶段。实习实训教学在将技术技能传授给广大学生的同时,应将对待技术和工作的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1]。对工作的认可和专注都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中认可,在实践时专心致志,这样的学生在被录用后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其积累起来的口碑也是对院校最好的宣传。

(二)有利于帮助职校学生对接企业和岗位。

职业素养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工匠精神。初入职场的职院学生对企业、岗位都非常陌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适应每一个环节工作、每一道工序流程。实习实训教学为他们提供了仿真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精益求精之前,事先做到驾轻就熟。

在实训实训环节,掌握了基础的操作步骤和对企业、行业的认知后,职校生在进入企业后方能尽快实现品质追求。没有一项技艺是一朝一夕之功,熟能生巧。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心态普遍浮躁,企业的质量文化、成本文化、管理文化等都不尽相同,对产品和服务的追求有很大差异。直接进入社会的职校生很容易被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非精雕细琢让产品提质升级。企业的价值观不明确甚至偏差,最终导致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缺乏自觉的引导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价值认知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强化对岗位、对职业的认知,使得他们明确工作方法和意义,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利于高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

理论最终需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外,还须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源中获得成功。任何一个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基本要求是严谨负责、吃苦耐劳,具有某项技能,亦即看中每一位员工的匠人品质。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实习实训教学中,在高职学生心中埋下“匠心”的种子,为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提高竞争力增加砝码。

经过实习实训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学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除了在技术上取胜外,更要通过锻造工匠精神,在品质上取胜。把好入职关,尽可能地选择实习实训阶段业已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员工,将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秉持对工作的初心、敬畏的职场新人,不仅使得企业技艺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使得企业重新审视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现提供保障,进而形成企业的卓越品质和独特精神文化。

三、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土壤。

工匠精神,旨在培育,重在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2]。德国、日本是世界制造强国,也是知名的职业教育强国,他们很早就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教育领域。

虽然我国已发出“我们需要工匠精神”的呼声,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是产品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广阔的土地。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实习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契合。

高职教学的就业导向性特征突出,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面向企业、面向岗位,着重体现对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实践性特征有着更充分的体现,以岗位为参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在教学组织中,可以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堂与企业结合,形式灵活多样[3]。

高职实习实训教育过程中,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是未来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匠精神不仅是一味地传承,在创新创造方面也比较重视。在现代化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四、高职实习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围绕培养目标,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正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高级技师作为我国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理所当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高级技工无不具有“工匠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必然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着力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让“工匠精神”教育成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为学生参加工作后成为高级技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由学校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不同专业培养要求,利用新媒体的实时交互与一对一推送特性,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订制、项目化真实案例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获得国家或省技能大赛大奖的未来工匠人才。

(二)狠抓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师工匠精神培养。

古语云“学高为师”,在时代呼吁工匠精神的新形势下,“技高为师”成了社会赋予教师,尤其是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大匠示人以规矩”,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精神,既是“匠人”,又有“匠心”,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丝不苟,既是教学领域的“老工匠”,又是技能传授的“老工匠”。

就现有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渠道来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培训机构,大多数是在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引进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人才,然后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成立教学团队。然而,这种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仍然属于单向的浅层合作,教师不能深入学习技术,企业技术能手在教学效果上也不尽理想。未来,要不断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加深校企合作的层次,让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接受培训,企业技术人员接受教师培训,双方不断补强自己的短板;在新媒体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培养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

高职实习实训课程,面向工作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把工匠的精湛技艺能力与学生的实训联系起来。

用工匠的工作精神设计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以获得最佳成果为目标培养学生用专业修身、用敬业做人的工匠精神。加强实训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总结中胜任自己的工作。学生可以走进实习实训基地或到企业现场,利用场景模拟,和一线技术工人直接接触,身临其境;也可以通^技术手段,开发课程实训APP,让学生独立或组织一个小组参与到相关行业的实操中,亲身实践,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培养高度凝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理念,树立职场人员必备的素质和水准,将匠人追求的卓越作为从业的理想与信念。

(四)营造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工匠精神。

在职业教育强调“文化润校”的大背景下,让“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园内树立“匠人”,传播“匠心”;在实训室张贴相关行业著名的高级技师的工作照和事迹介绍;聘请行业企业的技能专家、高级技工等到校作讲座或报告,用他们的亲身体会、真实故事诠释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新媒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以“泛在”优势,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吸收高职学生关注工匠知识,自觉培育工匠精神;高端技能人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向高职学生展示职业技能水平,开展精神层面的互动沟通[4]。

五、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体系。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这一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够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23).

[2]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

篇5

一、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与世推移,从长算远略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个体层面的发展还是社会层面的进步,以及国家层面的复兴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淬炼。无论是坚定技工教育,还是打造技能强国,淬炼工匠精神,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

个人的发展和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工匠灵魂的淬炼。工匠精神本身并不是机械重复的工作模式,也不是高不可攀的鬼斧神工,而是一种专注精神、敬业精神。古语云:“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定位,而每个人的工作也都是一种锤炼。有的人不思进取、碌碌终生;有的人急功近利、走火入魔;但也有的人,他们抱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进取之心,揣着一股坚定踏实的冲劲儿、精益求精的韧劲儿,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最终百炼成钢。所以要想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就必须要淬炼高觉悟、高纯度的“工匠灵魂”,才可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复兴离不开工匠灵魂的淬炼。在经济飞速发展、资源日渐匮乏的工业文明成长后期,心浮气躁的不良风气弥漫,在热衷于“短、平、快”利益的驱动下,重塑工匠精神,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复兴,更具有休戚相关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中亟待跨越的关键时刻,如何看待和对待“工匠精神”,已经是必须要面对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技工教育的现状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下轻上重,其覆必易。”近些年来,技工教育的办学以及就业形势的确有些不容乐观,社会普遍存在轻视工匠、轻视技工教育的怪象。有些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文凭,宁可“坐而论道”的纸上谈兵,也不愿“脚踏实地”的独具匠心,甚至会将接受技工教育视为“朽木之才” “无奈之举”。可是,在工业化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想法可谓本末倒置,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又何来的产业优化升级,何来的经济如日方升,一切也不过是画饼充饥。归根结底,对技工教育的“有色眼镜”正是由于工匠精神的涣散以及工匠文明的迷失。因此,淬炼工匠灵魂在此刻凸显得恰如其分且至关重要。

三、在技工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技工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传授学生“庖丁解牛”的娴熟技艺,更应该去做每个学生人生道路的点化者,在灌输技艺的同时,去塑造每个学生的“工匠灵魂”,使每一个学生可以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工匠”,而不是“工具”。那么,怎样去塑造“工匠灵魂”?又从哪些方面去协助学生们“淬炼工匠灵魂”呢?

1.爱岗乐业,高度认同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培养工匠精神,要做到“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爱岗,就是必须对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要高度认同。只有对自身职业和工作有高度认同,才能有向上向前的行为动力,才能从一而终地为了自己的事业终生奋斗。也只有认同自己的工作,并为此感到自豪,才能把工作当做事业和一种文化来传承。在这样的职业认同基础上,才能做到“心神往之,其乐无穷”。乐业,就是以职业和工作为快乐的源泉,不以工作为苦为累,而是从平凡的工作中得到生活和创作的乐趣。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以此为乐的人,比单纯爱好的人境界还要高些。所以,虽然“淬炼工匠灵魂”会劳其筋骨,但精神的满足充盈一样会令人甘之如饴。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学生最好的教育就是“身教”,用“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行为艺术起到最好的表率作用,快乐愉悦地进行每一次授课,以高昂的热情感染每一个学生。

2.学会专注,坚持专注,体会工匠精神的真谛

培养工匠精神,要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坚持专注,工匠精神最为动人之处亦是在于此。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大多令人看起来有些“顽固”,甚至是“执拗”,大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们为了一生挚爱的工作,会穷其毕生才智和精力,凭借满腔的执著与专注从平凡中脱颖而出。无法专注和坚持的人,是不能守住寂寞、俯首钻研的,是无法在任何一个行业做出成果的。只有学会专注,专注一个点,把一个点无限地精细,才能真正摸索到工匠精神的真谛。所以,任何卓越的成果背后都有枯燥甚至令人难受的坚持,甚至是煎熬。

3.甘于奉献,有担当,不贪图名利

培养工匠精神,要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具备工匠精神的人会很用心地做一件事情,不是为了功利性,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地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所以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要加强W生的人文情怀教育,而非功利性商业教育,强化学生们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之心,准确阐释“德技双休”的人才培养理念。

4.有创新精神和意识,不墨守成规

篇6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概念,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尤其是职业院校师生,探讨“工匠精神”,必然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事实上,“工匠精神”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匠人,散布于各行各业,强调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旨,传承到当下,已然成为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的象征。其核心体现为精益求精、好中求优。当然,“工匠精神”的生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细节做起、从细小培育。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数以亿计职业化人才的基地,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产品的质量。因此,“工匠精神”应该是职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理应让工匠精神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从而培育大学生的工匠意识,锻造大学生的工匠品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工匠习惯,确保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厚实品质基础。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何谓“工匠”?工匠就是那些喜欢持续打磨自己的产品、不倦优化自己的工艺、享受追求完美品质过程的那些人,他们对于产品的质量有着偏执的要求,甘愿将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99%,虽然这中间只有微薄的利益,对于社会长远的发展来说,却是长久造福于世的事情。所以,我们看到瑞士表、德国车这样的品牌,都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却成为百姓慕名追求的产品。那么,工匠精神具有哪些特点呢?

(一)工作态度上的一丝不苟。工作态度在工匠精神的维度上,是指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来进行操作,不追求“短、平、快”,不强调短期利益,不急于求成,而是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问题,正是因为这样,才能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二)产品质量上的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主要体现在工匠们注重细节,不放过任何一道工序、一个环节、一个细节,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实现产品从优秀到卓越。正是工匠们止于至善的产品质量追求,才能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三)职业精神上的持之以恒。工匠精神就是不怕麻烦,不怕辛苦,几十年如一日,有的甚至倾其一生只钟情一件事。只有职业精神上的持之以恒,才能让后辈懂得坚守的价值理性。

二、职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举措

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只强调短平快、急功近利是不可能实现,只有在一大批人在具体工作中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才能厚实大国基础。对此,在职业教育中,应该围绕“工匠精神”的内涵,探索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命题,并且紧密围绕“工匠精神”展开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一)坚持职业标准,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标准是企业产品品牌的保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之所以能率先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与其对行业标准的追求息息相关。调查显示,在当前德国的各行各业中,共有2.5万个标准,确立标准的原因是什么?就是给各行各业的人一个规范,让大家按照规范来做,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德国产品为何深受消费者青睐?行业标准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此,在我国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必须要确立与工匠精神相对接的职业培养标准,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在审视我国职业技术培育标准建设的过程中发现,一是缺少标准,包括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二是有标准却不执行或者不按照标准来展开教学,尤其是在专业教学中,满足于“大概”“大约”和“差不多”,而不是追求“100%”的要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能力一般”。对此,职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从制定培养标准,以标准来开展教学,要求达标,不达标就不予以毕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求精求准的工匠品质。

(二)坚持规范操作,培育一丝不苟的精神。

俗话说:“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制定规范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遵守规范主要体现为日常学习、生活、顶岗实习中耐心、细致和专注,概而言之,就是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因此,在职业教育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树人的实践中,不放过每一个环节、每道工序和每个细节,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时时、刻刻、处处要求大学生按照规范来进行操作,不管是实训前的准备环节、实训中的练习环节,还是实训后的整理环节,都要把细节做好、做实、做细,丝毫不能马虎,丝毫不能懈怠,因为这些都是养成工匠精神的充要条件。职业素养无小事,工匠精神无大道理,只有从细节做起、从规范做起、从平时做起,才能生成工匠精神的职业文化素养,才能生成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的职业品质。对此,要把坚持规范操作的职业素养培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确保其能够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所有的事情。

(三)培养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精神。

指出:“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敬、可为的”,但是,要实现这些特质,必须要经过历练、锻造和教导。要想可为,就要能干事、干成事,然如何能实现一番作为呢?必须要学会淡定、坚定,能够乐此不疲、精益求精,除了自身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艺外,还有一颗热爱事业的心,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钻研专业课”,这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情怀。所谓职业情怀,实际上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只有拥有强烈职业情怀的人,才能够从内心产生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从而无限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特别的敬业精神。对此,在职业教育中,要从如何培育大学生敢于担当、认真热爱、甘愿付出的职业情怀着眼,不应该让职业情怀成为一种奢谈,而是通过思政课、专业课、职业素养课等课程来厚实大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职业情怀,使其真正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夯实制造业大国的根基。只有在职业教育中坚持职业标准,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坚持规范操作,培育一丝不苟的精神;培养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精神;同时,积极营造“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乐于一丝不苟、善于追求卓越、敢于耗费精力,才能培养他们的工匠定力,让教育真正回归到“慢的艺术”上来。如此,工匠精神的培育才有它生长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单侠芹.工匠精神引导下对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6(8).

[2]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篇7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9-0049-02

【作者简介】解泽国,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16)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人类自我完善的需要

纵观人类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工匠精神”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工匠在特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境界下工作,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物化过程中获取新的认识,由认识到实践,又由实践到认识,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不仅在客观技艺上不断精进,而且在主观情感认识上不断升华,最终完成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对自身精神家园的建构需求。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要进一步完善和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培养大批生产一线急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人类自我完善的需要。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时代的呼唤

从国家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培育的基座部分。随着国家全面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着我们加强职业教育特别是五年制高职教育,让更多产业一线技术工人得到系统的教育,使质量为上的要求内化为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理念。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优秀工匠们的共同奉献,“工匠精神”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要把“中国制造2025”从宏伟理想变为现实,就需要倡导“工匠精神”,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如果说“互联网+”是让五年制高职教育踏上先进技术手段的“风火轮”,“工匠精神”则是为其插上精益求精的价值观的“垂天之翼”。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职教改革的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尚处于窘境之中,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多,实用技能少,实践教学环节至今尚处于非主流或者次主流地位。长期性的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导致日渐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培育“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一)以创新德育为保证

将学生的德育目标分解成“社会人”和“职业人”两个维度,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理想和信仰,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围绕德育目标的二维分解,培育二维德育团队。以年级为单位组建横向团队着力保证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目标的达成,以专业为单位组建纵向团队致力于学生专业成长过程中德育目标的达成。围绕将“学校人”培养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人”和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的目标,开展符合其生理、心理特征的德育活动,通过长期有效的浸润和熏陶,完成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

(二)以深化校企合作来促进

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相关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离不开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五年制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工匠习惯”和培育“工匠精神”上的作用。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甚至“大国工匠”来校做“工匠精神”专题报告,配合学校开展“弘扬工匠精神,成就职业理想”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从那些成功的“工匠”身上真切地体会到,“好工作”是指那些可以让你发挥最大潜能的工作,是你的一举一动都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工作。组织师生走进合作企业参观、实习,直接感受体会“5S管理”等规章在保障产品质量和涵养“工匠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三)以打造技精德馨的职教队伍为引领

使他们中倡导“技精德馨”的教风,并引导教师以虔诚的“工匠精神”和严谨的专业态度去身体力行,营造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育人氛围。让“工匠精神”深植于每一名职教人的身上、心中,使他们形成对精品意识的坚持和追求。通过培养职教队伍“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观,让他们坚信“虽小道,必有可观焉”,以做好一个“教书匠”的平常心,守住清贫,耐住寂寞,坐定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教书育人的极致化境界,每天都在创造,感动于自己的创造,醉心于更新的创造,为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而自豪。“工匠精神”会让师生产生心灵与思想上的共鸣,为教育教学提供动力支持和精神保障,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教师成为“工匠精神”的引领者和塑造者。

(四)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实践

在学生中开展“工匠精神”的教育活动。如举行“发扬工匠精神 做高技能人才”主题班会、征文演讲比赛,组织优秀毕业生事迹宣讲会,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优秀工匠,锤炼高尚的职业道德,练就扎实的职业技能,……把“工匠精神”定为五年制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落实到德育、师训、课程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中,锻铸学校“工匠精神”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让高级技工在高职学生中“热起来”,凸显“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的领军作用。通过“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评选和命名活动,展示他们的职业风采、职业作为,让高职学生充分感受这些称号带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及受到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激发高职学生学习技术、钻研技术的饱满热情。

篇8

现代学徒制是目前职业教育一种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校企双方深度融合,从而培育出具有 “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通过第一批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目前,国内职业院校都在陆续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我院2013年和慈兴集团就机械设计与制造(轴承方向)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通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校企共同育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工匠精神”培育下课程体系的建立。

1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1]。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的传授下,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_到行业和企业要求的技能标准[2-3]。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使“工匠精神”真正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操作技能的过程中养成较好的职业素养。

通过政府牵线搭桥,校企双方签订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学徒与学校、企业签订三方培养协议,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情况下,按照三方约定,将相关的责任、义务和权益得到保障。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人才的培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团队的组建、课程的开发、课程标准的建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等。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学生们对“工匠精神”有一个新的认识,转变其择业观念,让“工匠精神”深入的职业教育中,构建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在校企协同育人的“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同时加上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为全面实施战略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4]。

2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

2.1 构建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要以职业岗位的能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真实工作为基础,采取“教学工场+企业岗前培训基地+企业”三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密零件加工制造能力、轴承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轴承加工工艺制定为核心能力,将实际的生产项目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单元,分阶段实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在学生学习期间培育其“工匠精神”,让其掌握技能的同时要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建设

通过对宣城地区多家企业的调查,大部分企业对职工的要求除基本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和懂得做人的道理。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素养建设,通过职业素养建设来培养“工匠精神”。

职业素质建设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通过开设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实习实训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岗前拓展训练,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2.3 深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方要深度融合,突破传统用工制度,实行校企人员互聘、互用,企业安排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研发人员担任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学生顶岗实训的辅导员,实现学校有企业人员的长期进驻,通过企业管理人员担任辅导员,解决学生由学生转变成员工形成的心里落差以及岗位适应所带的问题,如图1。

通过师傅对徒弟职业生涯的影响,师傅不仅对徒弟在学生和动手能力上进行指导,而且对徒弟的职业规划起到关键性的影响。如在上课时间上要求徒弟不迟到、不早退,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准时到达工作岗位,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公司的设备操作、维护和维修要细心、细致和规范,要有责任心;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要科学合理的评价,对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对于懒散和投机取巧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3 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基本组成

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通识课程模块、职业素养拓展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等四个部分。

3.1 通识课程模块

篇9

1“工匠精神”的概念与内涵

2016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中国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自此,“工匠精神”作为2016媒体十大新词之一,红遍大江南北,并被各界广泛讨论。

工匠精神,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其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目标是打造本行业的精品。“工匠精神”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2)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追求最终产品的完美极致。(3)耐心、专注、坚持。不急不躁,持之以恒,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以及生产流程等诸多方面,专心注意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坚决保持对品质的高标准、严要求,以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4)专业、敬业。从业人员必须在专业领域里不懈努力,不断进步,力争打造出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5)敬畏、入魂,即“匠人”在工作时,将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作品之中。(6)谦恭、自省,指“匠人”对做的事情不吹嘘,实事求是。

“工匠精神”概念的提出,不仅在企业界得以应用,同时也在职业教育领域被广泛推广,许多职业教育院校也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列入日程,并着手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改善学生的职业精神面貌。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两大层面。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是学生未来在职业环境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的各种能力,包括智力技能、技术和功能技能、个人技能、人际和沟通技能、组织和企业管理技能等。职业精神则是指人们在对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操守等要素。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的表层部分,是外在的职业素质,职业精神是职业素质的深层次内涵,是内在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反映了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决定了职业技能的熟练程度。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只有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学生同r具备上述两种职业素养,才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并且在行业中获得较好的成就,推动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指引下,国内高职院校一般都较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往往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由于行业本身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即便掌握了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从性格、能力等诸多方面非常适合这一行业,或者即便接受过一些职业素质方面课程的培训,但受实践经验及真实环境体验方面的限制,学生对于“服务”的职业道德精髓、职业价值观等理解依然不够,导致学生无法承受或者解决在未来服务过程中必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最终只能遗憾地放弃在该专业领域内的求职与发展。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与方法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作为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工匠精神”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势在必行,虽然酒店行业属于服务行业,但在严谨、专注、敬业、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用户至上的职业价值理念上,酒店行业与制造业并无差别,因此酒店管理行业同样急需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服务及管理人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不仅应当掌握实操技能,还应该透露出顶极的工匠精神,才能在职业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帮助酒店行业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根据“工匠精神”的内涵,酒店管理专业从业人员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客服务方面,具体表现为:(1)在服务中追求细节,精益求精,认真观察每位宾客的喜好,能够根据每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2)在个性化的基础上,绝不忽视标准化服务,对于酒店产品基本的卫生、安全要求绝不放宽标准,严格按照服务规程进行操作,绝不投机取巧。(3)持之以恒地专注于提高本部门及本岗位的服务质量,从材料选择、到加工工艺,对酒店的各类产品品质加以控制。(4)热爱本职工作,真正在工作中体现出“助人为乐”的服务精神,将自己一平方米的工作岗位作为为宾客服务的阵地,在服务中融入真情,为社会增添一份美好,并以此严格要求自身,在态度上谦恭、自省,努力钻研服务技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就是从课堂内外个方面入手,针对上述精神展开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

3.1融教于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战场,在课堂中渗透职业精神,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接受并深深地烙下“工匠精神”的印记,是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中的主要工作内容。

3.1.1在入学专业教育中介绍基本职业要求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需要将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在学生入学初期即需要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工作内容及所需具备的职业精神,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这是酒店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基础。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入学教育中,教师一般会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酒店管理专业所需人员的基本要求,比如服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技能等,而要做好酒店行业的根本在于学生本人必需热爱服务,并具备乐于助人的精神。在简单的介绍中让学生对职业基本要求有初步的认识,形成入门级的“工匠精神”意识。

3.1.2设置职业素质专业课程

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干课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素质与礼仪的主体内容分为职业素质与职业礼仪,其中职业素质侧于职业精神内涵的培养,职业礼仪侧重于职业精神外在表象的培育。在职业素质这一部分的内容讲授中,酒店管理专业侧重于敬业乐业精神、服务意识、整体与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奉献精神的培养,这些都是酒店管理从业人员必需具备的职业精神,也是做好酒店专业“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任课教师需要通过大量案例以及各种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入学初期即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精神具备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在日后的专业课程中逐渐巩固。

3.1.3在专业理论课渗透职业意识,在专业实践课中体验职业态度

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课程的学习应当是酒店管理专业“工匠精神”培育主战场中的重要阵地,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各类专业理论课中,特别是在酒店服务理念精萃、酒店前厅与客房服务、酒店餐饮服务、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以及酒店质量管理等课程中,所有任课教师都会在自己的授课内容中有针对性地融入有关职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各种事例论证职业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以及这种精神对于酒店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和工作质量的影响,在点点滴滴中,给学生渗透工匠精神的养成。

“体知躬行”的实践教育有助于学生体验工匠精神。在中国古代和西方行会的学徒制中,学徒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高职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教育中,才能真正感受、获得这种精神。并最终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职业素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拥有自己的实训中心,并要求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完全按照酒店的职业精神要求培养自己的职业态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体味工匠精神对自己工作状态的影响力,从而在日后的工作中提前步入超级敬业的工作态度。

3.1.4职前训练课程中强化职业理念

在学生即将入职前再次强化职业理念,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补充。学生在学校中的任何学习都是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职业基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学生即将进行实习前会专门开设职业与就业训练课程,并在课程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职业理念与职业态度,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宾客即上帝”的服务意识,并鼓励要求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不嗟刈非笞吭剑为宾客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服务。

3.2融教于课外活动

课堂进行的工匠精神培育,只是一幢楼房中结构体的基本搭建,要想这幢楼房结实,还必需在每块结构体中添加粘合剂。课程之外的各项活动就是工匠精神这幢精神大厦中的粘合剂。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会在课程之外举办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比如在课外以电影周的活动播放一些与酒店相关或者以酒店从业人员为主角的电影,通过电影中的部分片段,以不同于课堂正式讲授的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将酒店职业精神的精髓渗透至学生的脑海之中。学院会定期举办教学成果展,以酒会方式要求学生在服务实战中锻炼自己,培养职业意识。此外学院还会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酒店高管、专业人士以及已经在酒店行业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往届毕业生来到学校讲堂举办讲座,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以及鲜活案例讲述职业精神对职业成就的影响,对在校学生起到示范和感染作用,激励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身。在“请进来”的同时,学校还会以“走出去”的课外活动比如让学生参加中网赛事服务活动,或者参加瑞吉、香格里拉等酒店承担的各项宴会外卖活动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体会、养成酒店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工匠精神”。

总而言之,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在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至学生的脑海之中,继而表现在其职业行为之中。经过科学的课程设计及一系列活动的辅助影响,相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不会是海市蜃楼,而是有着扎实稳固的基础和夯实强健的主体结构的摩天大楼,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酒店行业的不断完善提供助力。

作者简介:王文慧(1976-),女,汉族,河南鹤壁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高职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酒店管理。

参考文献

[1] 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2] 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篇10

一、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关系

2016年,我国政府首次把“工匠精神”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对创新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工匠”一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是指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并依此谋生的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出现。2016年3月5日,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3月29日,总理在国家质量奖颁奖晚会上再次提到“工匠精神”;同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讲述了8位大国工匠的成长故事,“工匠精神”一下子成为了国家、社会所倡导的主流精神。这种精神实质上是“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消费者个性化消费和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有着对传统内涵继承与发展的新内涵,主要包括尊师敬业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求实创新的进取观念等。“尊师”是中国古代传统职业观念的延续,它要求工匠尊重老师,尊重技艺;“敬业”要求工匠热爱自己的岗位,认识自己职I的价值,踏踏实实地工作;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直接表现,工匠们需要抵制外界的干扰,凭借专注与执着从平凡中脱颖而出,要求工匠们以高超的技术和专注的精神完成每一道工序,追求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求实创新是新时代最需要强调的一点,要求工匠实事求是,做好每一个产品,又要在这种稳定中超越自我,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求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时代需要高水平的工匠,职业教育就是大批量工匠的直接来源。而培养高水平的工匠,需要以工匠精神为导向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内容就是课程建设。从广义上讲,普通教育是培养所有公民的基本的、共同的素质基础的一种教育,需按照国家统一的课程来进行,以保证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而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技术与技能性活动的劳动者的教育类型,其课程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因此,在课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上,相比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具有灵活性与开放性。

职业学校有更多的空间自由开发课程,尤其是在校本课程方面。职业学校应以工匠精神为导向开发职业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尊师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优秀工匠。

二、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嬗变

(一)课程由重知识到重技能,最终向培育工匠精神转变

近二十年,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习得的过程。伴随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产业升级与转型,一些职业学校纷纷脱离原来赖以生存的行业,转由教育部门管理。由于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普遍偏知识传授而忽略学生技能的培养,造成了职业教育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的状况。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积极促进开展校企合作,并为企业行业合作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在这种背景下,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理念逐步形成,并在实践层面得以展开。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和产业升级与转型,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我国工业产品的品质与质量提升对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职业人的“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技术与技能性活动的劳动者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不仅应鼓励学生进车间实习,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更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在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中形成严谨认真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体现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素质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基础课程是指体现基本知识、理论、文化水准的课程,它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如数学、英语、语文、体育等。素质课程是指使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必须获得的思想道德、法律、健康等基本素质的课程,以保证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人,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内容。专业课程是指充分体现职业性要求,把对接产业、接轨行业、服务企业、面向岗位作为基本依据,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的工作所必需的工作知识与工作技能的课程。实践课程是指让学生身处或模拟或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自动手操作将所学知识内化深化,掌握实际动手能力的课程。

在这四类课程中,基础课程与素质课程要按照国家要求开设,学校适度调整。专业课程应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切实联系起来,尽量构建与未来工作环境相似的情境,增加学生对工作的认同度,增强学习兴趣。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应科学设置,一般应将学分比例向实践课程倾斜,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

(三)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基本内容的课程

工作过程是指在职业或工作岗位上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知识的概念由德国职业教育学者费舍尔首先提出:工作过程知识是在一个工作程序中为获得最终的工作成果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的综合体,它通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或者整合而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只是简单的由学科理论知识拼凑而成,而是整合了实际的工作经验,能够切实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操作的知识,即所谓的工作过程知识,这是职业教育培养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教育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内容。

从其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杜威为代表的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活动中心课程论以学生生活和兴趣为基础,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在工作过程知识中,它体现为要求学生对整个工作有系统的、感性的认识和了解;工作过程知识又是隐含学生日常的实际操作中的知识,注重实践和直接经验。从另一个角度看,工作过程知识又带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情境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实际工作场景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地建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使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知识。

三、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工匠精神不单单指精神层面,还可衍生到知识层面、技术层面。培养尊师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需要更新职业观念、拓展职业知识、提升职业技术。针对这个目标,职业学校需要更新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观念,引入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

(一)更新师生教育观念

课程开发首先遇到的障碍最可能是主体主观层面上的抵制,因此必须转变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观念。首先需要转变“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教师要更有信心、更认真踏实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其健康发展,不能因为生源质量不理想而敷衍了事。学生要建立起学科自信,热爱自己的学科以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打好坚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其次,教师与学生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需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与差异性,聆听学生的需要,从“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要尊重教师、配合教师,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甚至课程开发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再次,师生应转变“重知识,轻技能”的理念。教师在开发课程和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生活,提供给学生真实的操作训练情景,课程评价避免过分注重笔试分数的倾向,加大实践操作分值。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

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课程开发中,教师是主体人员,因此,开发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引入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学能力和职业基本素质,集教育者和企业员工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教育科W素养和专业理论功底,而且还具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与专业操作指导能力。这类教师已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内化,对专业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对课程开发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也能对课程按计划实施。除了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外,“双师型”教师也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指导的专业化素质,帮助学生厘清职业发展规划,使他们形成尊重师长、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三)加强校企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

加强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能根据劳动力市场和企业人才需要来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课程更具有可操作性,有企业中优秀的工匠作为技术顾问指导。通过校企合作,能开发提供给学生工作现场体验的课程,使学生获得对未来工作环境的感性体验,获得未来工作切实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职业适应性。借助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可以推广现代学徒制,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工匠、行业大师来校为学生讲课、指导,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高尚的职业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创新力。

四、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形态――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与发展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牵头、整合相关的校内外资源自主开发的一种课程类型,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新课程运动。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起步较晚,1986年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思想,首次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这股校本课程之风从基础教育吹到了职业教育领域,推进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战略高度规划了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职业教育办学的未来走势,为校本课程开发指明了方向。

(二)职业教育与校本课程

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校本课程开发。职业学校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在生产和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仅提供国家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校本课程有其独特的灵活性、多样性、整体性和差异性。相对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包括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企业等,主体不仅参与开发过程,还能提供及时的反馈,以便对校本课程做出适宜的调整。

校本课程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一,教育与经济紧密相连,学校能灵活地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针对市场需求来开设校本课程,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学校能根据本校实际环境和学生实际需求来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尊重师生差异。第三,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必然是学校和企业,充分利用当地企业、行业和学校课程资源等来开发一些适合学生选择的课程,能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开拓职业视野,对未来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普通教育相对职业教育更为注重广泛的知识普及,注重教育公平。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自由度受限,多是发展“课外兴趣”的轻松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因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能将校本课程进一步深化,是专业课程的具体化、本地化,切实拓展学生的职业知识,提高其职业技能,完善其职业理念。

(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如培养具有“尊师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品质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在结合自身特色、了解企业需求、吸取教师建议、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指标。

其次,深入工作领域,确定职业性质、核心知识与技能。这项工作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交流能力,因此,主要由实际工作领域专家带领,与课程专家、骨干教师共同调研、分析、归纳完成。

再次,将上一步总结的内容系统化,构建课程体系。这项工作主要由资深课程专家带领完成,按照工作过程内在联系组织各个学习领域,针对不同专业来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大体由基础课程、素质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构成。

最后,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前进的过程,课程评价为下一步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反馈信息,使其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课程评价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身的优劣与合理性、教师实施校本课程教学的质量、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实际达到的水平等。课程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包括企业、课程专家、教师、学生等。

总之,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向职业教育本质精神的回归。职业院校必须厘清与传统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关系,以工作过程知识为课程主要内容,以校本课程为具体形态,通过更新教师与学生的教育观念,引入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现代学徒制的途径来开发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培养尊师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合格工匠。

参考文献:

[1]胡建雄.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6,18(2):45-48.

篇11

作者简介:李梦卿(1969-),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比较职业教育;杨秋月(1994-),安徽滁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中职‘双师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主持人:李梦卿;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重点资助研究项目“中职‘双师型’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编号:2015A100),主持人:李梦卿。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6-0021-06

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工匠精神”。《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显现古人对“工匠精神”之赞誉,《天工开物》堪称凝聚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工匠宝典,只其“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一句足可见对“工匠精神”之追求。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的精心雕琢、孜孜不倦地改善工艺的职业追求和信念,更要不断吸收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技术,进而创造出新成果。落实到个人层面上,“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让企业满意的认真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且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职业院校应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学生严谨务实,脚踏实地地学习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循序渐进地养成高尚的职业情操,以敬畏的心态对待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一、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逻辑阐释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推进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对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65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7.3%,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强国,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占到技能劳动者总数的40%以上[1]。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力市场要求职业院校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是高技能人才的优秀基因,工匠精神培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本质内涵、价值取向与实践内容等方面存在耦合关联。

(一)本质内涵相通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逻辑内涵上存在紧密耦合关联,具体表现为三个向度:逻辑起点、逻辑条件、逻辑结构,即回答了为何必须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并行、如何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发展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哪些具体内容上相关联的问题。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注入“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然而,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仍然存在许多困境,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职业素养缺乏、“工匠精神”缺失,无法完成现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耦合的逻辑起点正是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对接工作岗位以及由此引起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各种危机。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条件耦合,只有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与精细化发展的前提下,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工匠精神”培育高度一致才能形成。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注重对其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更要重视学生的内涵发展,兼顾通识课程、文化课程的教育,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表现出对产品的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技能型人才也应讲究精细化培养,使之具备未来大国工匠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结构耦合表现在二者都是通过“政府-社会-职业院校”上下互动、多元主体协作培养。在横向结构上,包括制度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层面、教育教学层面等多个向度;在纵向结构上,包括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和内部精神理念两个层面。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横向和纵向逻辑结构上协同共治,是有效支撑制造业升级的现实选择。

(二)价值取向一致

当前,“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在现代价值取向上产生耦合效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职业院校学生将在毕业后直接走向实际工作岗位,成为工作在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对自己的学习高标准、对未来的工作严要求的习惯,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必须积极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先进制造业培养一大批拥有先进制造技术、精湛制造工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为现代服务业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理念和现代服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为基础产业和艰苦行业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2]。大国工匠是“工匠精神”的具体化,代表着制造业强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最高水平,通过《大国重器》、《大国工匠》节目的播出,人们了解到工匠在产品和服务上,表现出以人为本、精心打造、精心制作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简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与“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职业院校一方面要不断培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以达到工匠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随着中国制造与技术创新发展速度的加快,与其联系较为紧密的职业教育,更要从价值取向维度出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从而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实现技能型人才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三)实践内容统一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育,二者既是理论层面的问题,也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受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价值远远大于理论价值。在实践层面上,政府的顶层设计、职业院校具体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行业企业的支持、整个社会营造的“工匠精神”培育的氛围等尤为关键。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教学组织侧重未来工作岗位的生产要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吃苦耐劳、注重细节、敢于创新、独立自主的“工匠精神”,与工匠在不断完善工艺的过程中形成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相一致。由于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新产品、新工艺更新周期缩短,产教融合趋势更加显现出来,在提高实践教学开放性和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方面,职业院校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与学生做好未来职业准备相匹配,甚至企业的高级专家或技术能手被职业院校聘请为兼职教师,让他们担任实训实习指导、参与讨论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融合度。职业院校要明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整合院校和社会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势互补和共享的人力资源。职业院校也要端正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的利用合作资源,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进而培养优质高效的人才。同时,在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基础之上,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通过校内外实践活动的锻炼与学习,让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逐步向工匠精湛技艺靠拢,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不会自发形成,需要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及师傅的科学引导,使之在实践中彰显出来。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问题分析

审视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耦合的条件发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是“工匠精神”传承延续的重要载体;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校企深度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力支撑。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服务体系,要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配备与储备问题、技术技能的积累创新与传承问题,要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外部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要解决培养、培训不同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问题,要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适应[3]。目前,高职人才培养只限于专科层次,高职专科学生要想进一步学习只能升入普通本科院校,失去继续接受本科职业教育的机会,影响了技术的传承与交接。近两年来,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14年有11所本科院校全面转型,2015年又有7所本科高校获批全面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并提出转型高校的试点专业校企合作覆盖率达到85%以上、实践性教学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双师型”教师逐步达到50%以上等要求。然而,很多省份在课程改革、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都不能达到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导致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质量不高。此外,职业教育体系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由于职业教育层次的不完善,使技能型人才培养在职业基本知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与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与不连贯,难以培养为未来职业准备奠定坚实基础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努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属性,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都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相适应,技能型人才专业水平与工匠卓越技能相符合。高水平的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解决和分析问题的关键能力、为工作和社会服务奉献的职业素养等都是技能型人才在未来职业岗位上必须具备的。由于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断加快,企业岗位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为关键的职业教育发展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工匠精湛技巧和精益求精精神的培养同样也需要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折服于工匠的精湛工艺,真正认同和追求“工匠精神”。当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职业技能不高、岗位适应性不强、缺乏竞争力;在校企合作方面,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建设理念、管理方式、主要内容、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难以量化平衡,致使学生无法从实习实训积累中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感受企业文化;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政府对职业院校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购买设备使用率不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使“做中学”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有效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质量不高,缺少“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条件,影响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水平。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科学实施职业院校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帮助学生制定出适合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效实现职业目标的途径以及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综合性教育活动。目前,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职业院校缺乏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教师指导能力不足;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未来职业目标定位模糊;学生对自我综合素质认知不够明确,职业价值观存在一定问题;学生服务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等,影响了技能型人才树立坚定、专业、敬业的职业道德和理想,影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职业院校在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门机构方面不够重视,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工作指导只限于表面,不能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和个性特征给予科学的指导,有些职业院校由于师资和资金力量薄弱,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上也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知识普及力度不够,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并未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未来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功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学生还对自身在职业院校学习所获得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分析和处理工作问题的关键能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和心理品质缺乏认知,导致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对职业预设过高。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普通很高,但就业稳定性不足,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理想是对其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关社会价值的评价和认可,是从事未来职业的最基本的心理期待,是在工作岗位中维持工作热情的不竭动力。然而,学生的坚定职业理想和“工匠精神”不会自发形成,需要职业院校和教师科学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人生价值观。

(四)“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高职院校的积极探索、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合作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仍然存在有效体制不健全、互惠共赢局面难以真正形成、校企资源共享意识不强烈等亟待解决的难题,导致技能型人才培养难以达到工匠熟练的操作水平,难于传承工匠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职业院校和企业存在明显的价值追求差异,虽然政府逐步完善其制度设计,颁布相应的政策和文件,但缺乏合理、科学的配套政策、财政支持,也没有有效的协调机构保障在市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双方共同利益的实现,大大降低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校企合作也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产教融合,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难以有效衔接,以至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求难以很好地对接,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目前,由于校企资源共享和平台建设的不完善、合作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教学内容和结构不完整等问题也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利于技能型人才养成精湛的技巧、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而这些又恰恰是“工匠精神”培育所必须的基础保障。

三、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精准耦合策略

正是因为“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适应等问题,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愈加强烈呼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使技能型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愈加强烈呼唤“双师型”教师提质增量,使技能型人才培养有充分的师本支撑;愈加强烈呼唤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技能型人才培养达到高水平职业能力与良好职业精神的统一。

(一)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学徒制”本质上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的技能传授方式,强调“做中教、做中学”。“现代学徒制”中的“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是将传统学徒招工与现代职业教育充分融合、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知识与技能,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能更快适应岗位需求,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新范式,有利于传承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其教育性质与过去相比,从狭隘走向广泛,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封闭走向开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4]。在现代学徒制体系下,学生的技能培养更侧重于现实工作场景过程中将教师教授的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为学生选配合适的企业技能专家和导师,在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使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综合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和职业性。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可以结合院校实际发展情况,通过校企合作和“双主体”交替的育人机制,建立“双主体”教学方式、“双体系”课程体系和“双标准”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校教育的优势,达到人才培养的优化。中国古老的“师徒”文化精髓、优良的“工匠精神”内涵值得职业院校和现代企业借鉴和学习,要使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在现代社会中继承与创新,有必要对现代学徒制进行有效推广和实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多样化的尝试,使“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推进技能型人才养成对学习、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工匠精神”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和基本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又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实施者,在构建工作过程和项目教学课程体系、提升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都需要具备扎实丰富的专业理论基础、专业实践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等。把以人为本、敬业乐业理念贯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和职业生涯规划中,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其社会服务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建设方面,在类型结构上,“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的双重能力,使其真正发挥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优势;在来源结构上,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校企双方协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水平,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条件。兼职教师既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又是学校的任课教师;既是企业里的能工巧匠,又是学校专业课程实践项目的指导师傅。这些兼职教师的引入,改善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密切了学校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强化了职业教育特色[5],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尤其重要。此外,政府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完善“双师型”教师入职标准、职称评定体系、激励机制和职后培训的专项经费、有关申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课题及项目经费等方面,都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及导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系统工作,需要职业院校立足实际,结合地方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探索与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向高素质、高技能的能工巧匠转变,向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转变。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融合“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工匠卓越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职业院校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院校本身治理与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职业院校学生个人获得职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职业院校学生首先要对“工匠精神”树立坚定的认同感,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素养是其专业素养的基础,并坚定信念和意志,选择积极的职业行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行动诠释职业道德内涵。我国古代工匠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的工匠精神。这样一种“向善”的“道德精神”的指引,一定意义上铸造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6]。因此,职业院校应深入剖析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境,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置于首要位置,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做好在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与工作岗位中具体的职业道德标准相对接,增强职业道德培养的针对性,不断破解职业道德培养的困境,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习得“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应重视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关键能力,将职业道德教育融通于企业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追求卓越、认真刻苦、爱岗敬业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提升职业道德水平。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道德教育是塑造“工匠精神”的重要举措,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要重视始于职业学校教育、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匠精神”的养成。

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值得塑造的价值观,是优秀文化的历史延续。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存在耦合关联,职业教育呼唤“工匠精神”回归,将其渗透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中,不仅是职业院校加快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前提基础,也是企业、行业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学生自身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工匠精神”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希望的历程,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牢固树立精益求精、敬业守信、乐于奉献的“工匠精神”,促进“中国制造”逐步走向“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培养大国工匠是时代使命[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04-09(3).

[2]朱雄才.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4(9):104.

[3]李进.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治理现代化[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0.

篇12

工匠精神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完美和极致;二是严谨,一丝不苟;三是耐心、专注、坚持;四是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传统的工匠精神教育往往以教师讲为主,而教师讲授的往往是规范,“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这就使学生无形中感受到工匠精神与自己本身的脱离感。但凡是通过灌输得来的道德教育都是外在的塑造,表面的影响,治标不治本。因此就导致了学生往往会因为并未真正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和意义而看似接受,其实并没有得到内化。这样的工匠精神教育过程无法使学生完成自我内化和自主建,因此阻碍或是延缓了工匠精神在学生身上由他律水平上升到道德自律水平。而学生要实现自主选择,实现工匠精神的内化,一定离不开亲身的体验。

体验式教育是一个从具体体验到反思观察到抽象概括最后到主动运用的过程。它注重的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运用辩证方法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一个适应世界的完整过程;是一个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而工匠精神追求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体验、观察、思考再继续体验,这就是人文教育中关于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人文课施行体验式教育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这一职业道德要求做更加细化、明确的思考和实践显得尤为有意义。

二、体验式教育培养“工匠精神”在人文课中的具体实施

篇13

2016年全国“两会”中,“工匠精神”首次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国务院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软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业精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确定符合当前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好的工匠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工匠精神的理念就是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

在世界各国,工匠精神无一不在,奔驰、西门子等德国老牌工业家族享誉世界,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有着共同的特质,就是他们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能够做到精益求精,他们重视手工业,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所以当代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认真、敬业的匠人,树匠心,成匠人。

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培养学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认真精神、敬业精神。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

2 中职物流专业引领“工匠精神”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职业教育确定人才培养方向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注重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定位如下。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物流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物流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物流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帮助物流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物流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2)坚持明确目标,搭建通道。坚持明确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以物流专业课程为核心,拓宽物流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桥梁。

(3)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加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实现产、教融合,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坚持以赛促教、知行合一。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指导作用,积极组织、协调中职 物流技能大赛,用大赛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

(5)坚持用“工匠精神”为引领。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必须坚持用工匠精神指引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物流职业人要从事物流行业的相关岗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工匠品质。

3 体制保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始终

弘扬“工匠精神”不能是一句空话,必须要落实到实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改革,用精神引领,用行动证明,用心去做人才培养工作。

3.1 精神引领,将“工匠精神”融入物流专业建设理念之中

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过程中,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实质,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物流人才定位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就是物流职业素养的体现,要完整地描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3.2 课程建设要融入工匠意识

在以往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课程,而忽略了课程与素养的联系,职业院校的课程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却依然很多课程未能在情感目标上得以落实。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口号,更是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将物流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中,融入岗位中,每个物流岗位均有相应的岗位需求和对应的素质要求,以优秀的物流工匠为范本,在课程建设中就要融入人才培养规范,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3 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第一课堂是职业教育的主战场,第二课堂是最有效的支撑。在第二课堂,要充分组织职业活动,利用有效活动促动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教学、实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还要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培养。

3.4 要充分利用早、晚自习

早晚自习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大好时光,要充分安排任务要学生完成。比如,阅读、朗诵、诗歌、练字、写作等等,充分结合工匠要求,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5 以赛促教,让工匠精神融入大赛

技能比赛是鉴定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部分,技能比赛中融入工匠精神,以工匠为要求评判学生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技能不仅仅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比素养,让知识、技能、素养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

3.6 加强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涵养工匠精神

将历史文化、哲学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交汇融通,让学生涵育健全人格,明了历史环境,树立高远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一流的工匠大国,不仅要培育专注技艺、追求卓越之心,更重要的是涵养赋予产品生命和内涵,在技术中融入巧思和灵魂的能力。人文教育有深刻的内涵,我们用“金斧头”、“寿司之神”等故事感染学生,我们用《大国工匠》等节目激励学生。通过人文教育、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对工匠的深刻认识。

4 结语

“工匠精神”点燃职业教育的灵魂,这是一种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的方向,是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精神之源。职业教育人应该勇担重任,用工匠精神引领教学,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