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生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学研究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学研究生论文

篇1

3.研究生专业观的调查研究——教育学研究生的个案分析

4.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6所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实证研究

5.论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策略——基于价值学视角的审视

6.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个案

7.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8.学科危机与学科突围——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构论略

9.教育学研究生阶段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研究——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为例

10.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11.关于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12.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研究

13.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综述

14.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15.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

16.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背景

17.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群体特征研究

18.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研究:回顾与展望

19.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市场因素分析

20.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协同理论的讨论

21.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22.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基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

23.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音乐教学论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4.我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方略  

25.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理想、现实与抉择

26.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培养

27.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与反思——以陕西地区为研究对象

28.在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以H大学为例

29.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利弊及策略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30.中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回眸:1978~2008 

31.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构的合用性、合法性与合理性

32.护理教育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33.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比较研究——基于厦门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案例分析

34.中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回顾

35.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36.从就业视角谈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37.对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再解读

38.高等教育学研究生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SWOT分析

39.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40.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几点认识(下)——试论研究生教育学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体系

41.国内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42.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3.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

44.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设想 

45.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经验与启示——以高等教育学专业为例

46.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建议

47.“动态培养”: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新模式探析

48.关于创建研究生教育学的思考

49.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市场因素分析

50.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探索  

51.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几点认识(上)——试论研究生教育学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体系

52.愿景与可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之思 

53.当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三大困境

54.对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55.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56.中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比较研究——基于厦门大学与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

57.就业导向下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的理性思考

58.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9.制约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的市场因素分析

60.基于“发现教法”的研究生学术论坛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湖北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为例

61.中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文献综述

62.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调查研究

63.当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角色定位

64.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取向及原因分析

65.对构建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联盟的思考

66.略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7.办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68.成人教育学研究生远程教育培养模式论析

69.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取向现状及原因分析

70.地方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想

71.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

72.思考与展望——浅谈音乐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问题

73.我国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综述——以中国期刊网录入论文为例

74.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76.关于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未来走向的思考

77.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文化集注

78.在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H师范学院为例

79.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综述

80.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

81.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创新 

82.关于建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83.基于学术劳动力市场对培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思考

84.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基于高等教育学专业两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行动研究

85.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特点及其启示

86.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理想、现实与抉择 

87.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

88.生活即研究:我读教育学研究生期间的感悟

89.科学方法论与《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探究

90.美国教育学研究生院50强 

91.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问题研究

92.我国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应然构建  

93.成长的轨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5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

94.困厄与出路: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化

95.开拓、创新、求真,科学构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

96.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选拔问题研究——基于中国15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的分析

97.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及其实现路径

98.动态学习模式构建: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石 

99.试析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

100.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现状研究  

101.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10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

103.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104.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105.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征、挑战和对策 

106.影响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合理抽象的因素分析

107.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调查:理想与现实 

108.发挥同辈群体优势 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调查

109.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110.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实践性学习摭论 

111.省属综合性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对策

112.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目的的价值冲突分析

113.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以教育部部署六所全国重点师范院校为例

114.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养成

115.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第六届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流研讨会综述

116.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117.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新生学习适应障碍及应对

118.职业技术教育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研究——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119.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借鉴——兼论职技高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20.西部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问题探讨

121.从开题答辩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122.高等教育学专业核心知识研究领域的构建——以研究生必读书目为例

123.暨南国际大学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及其启示

124.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SWOT分析

125.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以某师范大学为例

126.全国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学术影响力——基于2010年度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篇2

1.2.1调查工具参考文献资料,并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咨询多位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自制《护理专业研究生创新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请专家对问卷内容效度进行评定,内容效度指数为0.821,Cronbach'sα系数为0.809。问卷由83个条目组成,共3部分,即: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所在年级、研究方向、学位选择方式等14个条目;②创新能力现状:包括思维特征、个性特征、行为特征、知识构建4个维度,共33个条目;③影响因素:包含学习行为、学习目的、导师指导工作评价、课余活动、培养工作评价、与导师交往、研究工作评价、与同学、家人及导师沟通、目前状况9个维度,共36个条目。问卷第2部分和第3部分相关问题,选项分为“不符合”至“符合”4级,分别计1~4分。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中各个维度的得分为该维度各条目总均分,各维度满分为4分。基本特征中各个维度的分数之和为创新能力总分,满分为16分。

1.2.2调查方法研究者与各护理学院联系,取得配合。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问卷发给学院研究生教学主管人员,由其将问卷发放至在读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回收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共发放问卷169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回收率97.04%。

1.2.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进行描述;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结果

2.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资料本次调查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64名,年龄22~41(25.32±2.84)岁。其中女性161名,占98.17%名;男性3名,占1.83%。涉及AIDS护理、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心理、肿瘤、助产等51个研究方向,其中排前5位的是:护理教育27名,占16.46%;临床护理17名,占10.37%;社区护理17名,占10.37%;老年护理15名,占9.15%;护理心理12名,占7.32%。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

2.2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见表2;各维度得分排序后两位的条目见表3。

2.3不同特征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同特征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2.4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以创新能力得分为因变量,一般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方式:所在年级(其他=0,研究生1年级=1,研究生2年级=2,研究生3年级=3);是否获得执业资格证(已获得=4,通过但未拿到证书=3,未通过=2,未参加考试=1);学位选择方式(专业学位=0,0,1;科学学位=1,0,0;调剂=0,0,0;其他=0,1,0);影响因素中的项目原值代入。

3讨论

3.1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表2结果显示,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为(11.59±1.17)分,满分为16分。从各个维度分析,知识构建和思维特征两个维度得分较高,个性特征和行为特征得分较低。创新能力4个特征调查结果显示:护理研究生缺乏提出新颖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烈好奇心、探求未知的勇气和精神、向他人求助的习惯和质疑批判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保守性和“以过去为定向”的特征,是一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在此文化模式指导下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必然导致研究生因循守旧、不主动尝试新的方式和涉足未知的领域,以致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严重不足。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忽略加强团结合作意识,导致了研究生没有向他人求助的习惯。研究生教育者要多研究和学习护理事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注重培养研究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鼓励提出新颖的解决办法。思想创新是一种挑战、一种超越,要尊重与鼓励研究生的挑战性,使研究生敢于向经典挑战、向世俗挑战。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研究生的个性,允许其个性的充分发扬,同时注重其合作共赢意识的培养。

3.2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1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包含经常主动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学习工作超过8h、阅读专业外书籍、对自己有新要求和新目标,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呈正相关(P<0.01)。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力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研究生通过主动查阅文献能获得大量学科相关的信息,开拓思路、受到启迪,提高发现新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学习的核心,一切发明和创造都离不开思维。导师可通过要求研究生定期进行阅读报告和阅读心得交流会引导研究生查阅文献、阅读学科外书籍;通过经常性的提问和讨论启发性的问题,多给研究生自主决策的机会,鼓励其与自己辩论来培养研究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的品格。

3.2.2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包括为成为护理事业各领域的领导者奠定基础、成为护理教育专家奠定基础、成为临床护理专家奠定基础、获得更高一级学位、获得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待遇、确定未来发展方向7个条目,与创新能力呈正相关(P<0.01)。积极的学习目的有利于研究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并提高主动性,因而促进研究生能力的提高。护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设“护理事业风云人物”专题课和邀请“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给研究生讲座,鼓励研究生竖立远大的志向,培养研究生创新的高度责任感和有所作为的自觉意识。

3.2.3学位选择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调剂到护理专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分显著低于选择科学或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调剂专业的研究生因为护士职业成就感不强,对护士地位的提高、护理事业的发展没有希望,导致其创新能力较低。护理人员对专业的认可和专业价值观的坚定也会影响其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入护理事业最新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激发学生提高护理人员地位和彻底改变护理事业面貌的强烈责任感。通过强化教师的“主阵地”功效,以其对专业尊重笃信、敬业奉献及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知识结构感染和影响护生,提升其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

篇3

1.2转化医学理念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一些重大疾病、多系统疾病从病因、机制、诊治到预防,涉及的因素众多,极其复杂,临床问题的解决靠单一专业学科医疗力量很难完成。这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基础、临床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发挥各自专业优势,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通力合作、联合会诊,共同完成疾病的诊治。转化医学即倡导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的密切合作,由临床研究者对疾病的进程和特性进行观察,提出科学问题,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指导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用于疾病医疗的新工具,从而提高医疗总体水平。另外,医学实验技能课和动物实验课,也需要研究生们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研究生在接受转化医学教育的同时,就水到渠成地培养了这种互助、共进的团队精神。

1.3转化医学理念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理念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促进医疗事业发展。在现今转化医学的时代,仅具有单方面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技能是远不够的,转化医学理念主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既精于科学研究又精通临床技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敏锐发现临床中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具有丰富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交流沟通和协调能力,能组织多学科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转化医学教育,可使其自身专业素质更加全面、系统,厚积薄发。

1.4转化医学理念为交流合作提供平台转化医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频繁的交叉对话,使双方均能不断熟悉对方语言,进而促使转化医学变成双向通道———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依此形成良性循环。转化医学教育无疑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学科交叉的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多学科介入机制以完成研究项目的跟踪、系列研究。藉此互动平台,医学研究生可以不断提高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科研领导、科研协调的能力,建立联系网络,形成积极、和谐、互助的团队合作的局面,这也将最终促进其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

2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策略

对医学研究生加强转化医学理念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有利于跟进国际医学发展的步伐。推进转化医学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需从政府、高校、医院、企业等各层面齐抓共管,打造出蔚然成风的蓬勃局面。宏观把握制定转化医学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联合医科、理科、工科等多方面的力量,组建跨学科多专业研究团队,搭建医学研究共用平台,建立促进转化激励引导机制,催生高层次研究成果,形成“产学研”一条龙发展模式[6]。以转化医学理念加强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包括如下策略:

2.1强化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增选综合素质高、博学强识的授课教师,保证师资力量。为教师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可以在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院之间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会议、讨论会等,让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们增进沟通,取长补短,更新研究理念,拓宽研究思路,这样才能为更深入、有效地开展转化医学教学奠定厚实的师资基础。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如科研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临床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临床型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基础医学的教师作为副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联合为研究生制定个体化的培养计划,这样可使研究生们在基础和临床领域中得到全方位、深层次的指导和培养,有利于科研思维的拓展,有利于临床实际问题的科研化,能促进青年学子们的长足成长。

2.2优化课程体系转化医学的核心理念即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固有屏障,建立彼此间的紧密联合。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立上,适当减少公共课学时,确立以基本知识、临床应用、实验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基本元素讲授相关知识,围绕临床问题的各个方面(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展开启发式教学。重视综合性的系统生物学的教育,增进医学生对学科之间的交叉和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之间的衔接融合的理解,在理论层面真正跟进转化医学的思维模式。实验课程应适当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其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另外,科研工具和方法学的教学亦是必不可少。良好的文献检索、文献综合能力,扎实的外语功底,医学统计学的熟练掌握和应用等,均有助于医学研究生合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今后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国内很多高校调整学科结构,目前增设了转化医学二级学科,这为医学成果的转化和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孵育基地。

2.3拓展实践应用目前医药行业在基础、临床、新药和器械研发等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基础研究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可行性,临床医务人员不能跟进国内国际的前沿科学问题,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不能紧贴临床的实际需求,这样造成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转化医学理念,需要政府机构、医院、高校、高新科技企业等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推进,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员切实合作,才能形成“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启发其获得科研灵感,培养自己独特的科研兴趣和方向,并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努力践行。

篇4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让教育行为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之中,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人类基础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及思想的升华,所以无论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正是陶行知对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阐释。只要将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衔接,中学语文教育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才会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法实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效衔接,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无法为学生构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环境,教学思想也是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求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暴露教育常常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本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还体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只有将中学语文教育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不会与社会相脱节,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生活体验,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情感。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服务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实现综合育人,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保证教学素材的生活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习惯,并最终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生活、丰富生活、改善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对策

(一)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中学语文教育的素材,还可以有效增强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善于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将生活中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文本教材的生活化。虽然语文教材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接呈现的知识范本,但是只有与生活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方面取得进步,感受语文课程学习的生活意义与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笔下关于春天的表象,还要能够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悟。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素材,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课堂中,以便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环节有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活动走出课堂和学校,让中学语文教学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让自然、社会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教室、大环境。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增长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桥之美”的摄影比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桥梁多发现、多观察,并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技巧,对最美的桥梁进行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训练景物写作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中学阶段,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情感素质较简单,社会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复杂性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高效。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差、语用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有的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丧失、信心全无,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存在畏难、焦虑等作文写作的思维障碍。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创设实践操作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写作前可以“有感而发”,逐渐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写作情感,端正语文学习与作文写作的态度。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公益机构,亲身做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时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了。在教育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的有效延伸,使现实生活知识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生活化教育途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魏娟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顾克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64.

〔2〕杜铁花.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学语文,2014,(27):22-23.

〔3〕王庆霞.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姻———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案例评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25.

〔4〕马明月.行之有理,用之知贵———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10):357.

篇5

一、中学语文教学特色

中学语文教学当然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但高中语文教学与大学本科阶段的语文教学有紧密的联系,时间衔接自然,课程内容的照应与过渡更显著,故本文中学的语文教学主要谈高中部分,高中语文与大学语文关系密切。

高中学生在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系统学习后,经中考升入高中,此时最大的求学目标便是高考升学,正如众所周知的,高中的一切课程都围绕着高考指挥棒来转,为对付此国内第一大考,于是形成了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些特色,即:

(一)应试教育化,综合能力弱

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肯定是为了对付高考,所以凡是与高考相关的利于高考的教学训练活动都会进行,而凡是与高考无关的或在其次的教学训练活动都不会进行,或进行得很少,以免占用了有限的宝贵时间。高考是个指挥棒,历年高考真题也是个晴雨表,反映高考的动向,严抠语文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就是语文教师制胜的秘笈和法宝,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弱。

(二)重视打基础,口径较狭窄

因为高中的语文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所以一般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也呈现出重视打好基础,语文的知识面、涉猎面都显得较为狭窄,特别是学理科的学生,主要局限在掌握基本知识点上,对未来学习的适应口径较窄。

(三)集中在课堂,实践活动少

由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的特点所限,高中语文学习也主要集中在课堂上,以课堂教师讲授学习为主,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课外阅读靠学生自觉和学有余力。高中学生语文课程也有一些科研活动,但一般来说科研活动都有限。

鉴于以上分析的高中语文教学特色,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不但为应试,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这是现实国情所定),还应为学生将来大学的学业和人生打下雄厚的基础,更应重在激趣,激发、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树立信念。如第一位女太空教师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就不知会为多少孩子打开探究世界之大门,会激发多少孩子对浩瀚宇宙苍穹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献身科学的热情,语文课程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

二、大学本科生语文教学特色

一般地我国大学对本科生都开设有较多的人文类选修课,包括大学语文这类课程,有的学校还将大学语文课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大学里的语文课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宽口径,重素质

大一新生经过高考千军万马的厮杀,闯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后,真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们摆脱了高考的束缚,进入了向往已久的自由学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被激发出来。相较于高中的应试教育,大学语文的教学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综合素质,视野更广,层次更深,内涵更丰富。宽口径,为以后的学业和事业打下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让大学生的学业、事业适应性更强。

(二)多讨论,有实践

大学语文课都会有讨论环节,讨论课较多,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参与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思考,各抒己见。有的讨论甚至引发辩论,给学生更多启迪和收获。

大学生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做志愿者、家教、讲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这些都可成为大学语文学习和发挥的第二课堂,如成为作文的素材来源,为多种文体实践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学生积极参与性强。

(三)时间自由,阅读较充裕

大学生活学生自主掌握的时间较多,相较高中学习生活自由多了,可自由阅读的时间较充裕。鉴于大学语文学习教学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开列出参考书目,推荐对的好书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人文素质,教师还可多出一些思考题,供学生思考学习,激活其思维,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开拓视野,如读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蛙》等,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申报一些人文类的科研课题,进行科研活动。

三、研究生语文教学特色

这里所说的研究生语文教学包含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方面,广义的语文教学可以包括语言文学类(鉴赏的、专题的等)的选修课程,狭义的语文教学主要指研究生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的教学工作。本文主要谈谈狭义的研究生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的教学特色。

(一)心智成熟,适应性强

硕士研究生经过大学的学习,有的还有一定的工作经历,他们具有一定的学习、工作经验,一般心智都比较成熟,社会适应性较强,有的人还已成家,所以硕士研究生一般来说,都有一定的宝贵阅历,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导师主要在关键处点拨,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有深广度,具学术创新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学术性,具有探索性。语文学科教育探讨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和规律,主要研究教学法,也涉及教材的编选、评价等,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应突出其创新性,力求出彩出亮点,给大中小学的一线语文教师以启发和借鉴,并力求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归纳为一定的理论,使之具有普适价值。由此,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最后定稿结论中都必须非常强调有深广度,具备一定的学术性,有创新点,这样的论文还可投稿发表出成果。

(三)讨论为主,重视成果

硕士研究生语文学科教育课堂更重视讨论,讨论和教师讲授约各占50%。因研究生课堂一般人数有限,比较便于组织开展讨论,教师可事先布置若干讨论题或阅读材料,到时研究生们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点评、总结,这样的教学常能达到预期目标。

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考试更多的也是写论文形式,教师、学校都鼓励研究生在校期间尽量多地发表文章,重视成果,为未来读博进一步深造和事业打下良好基础。硕士研究生或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在学术上已有一定的方向感,由此,教师对语文学科教育的研究生在语文教学上也会着重讲学习研究的方法,教师可提出供学生探索的一些问题,图书资料查阅获取的途径,及先做人后做事的原则,鼓励研究生将平时的课业论文、毕业论文等修改后积极投稿发表等,有异于大学本科的语文教学,研究生语文教学常常是小课堂和导师制,研究生还可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做研究,其学术性和创新性都大大加强了。

篇6

四川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川外)自硕士招生以来,积极开展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笔者自2004年在川外从事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川外模式”,并在2007级以来的历届研究生新生中实践,学生反映良好,教育效果明显。“川外模式”由保障体系和内容体系组成:

2.1保障体系(1)组织机构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成立了以主管校领导为组长,研究生院院长和书记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新生入学教育领导小组,在每年开学前一个月就召开协调会议,多部门、多层面团结协作,谋划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力求领导组织有力,筹备全面到位。(2)专业队伍保障。学校选拔学术功底深厚的导师、从业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专家、沟通能力强的政工干部和乐于奉献的学生组成新生服务团队,对团队成员进行适应性培训,激励他们针对新生入学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发挥各自专长,实现“全员教育”。

2.2内容体系“合理选择入学教育内容、采取形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达到内容、形势与效果统一”,是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主题。“川外模式”包括以下内容:(1)校园文化认同教育:通过报告的形式,向新生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等;通过参观校史馆和红岩魂纪念馆,让学生感受“军大”传统的川外历史沉淀;通过知名校友或优秀毕业生的报告会或成果展,让学生体味作为“川外人”的自豪。这一系列活动让新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2)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研一新生“面对新的学业环境心理适应性、平衡性以及协调性不强”的特点,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①由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对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选“问题学生”,以便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②由经验丰富并且获得心理咨询二级证书的研究生辅导员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特别讲座,主要针对四类问题:环境适应焦虑、人际关系焦虑、婚恋焦虑、择业焦虑,借助往届生的案例,为新生在读研期间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解读并支招,防患于未然;③团体和个别辅导:根据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由辅导员和专业心理从业人员深入学生宿舍,展开面对面心理辅导。(3)朋辈辅导教育:通过考察,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学习成绩突出,自我管理能力强,善于沟通,乐于奉献的高年级研究生组成朋辈辅导团队,担任新生入学教育的特别助理。为提高朋辈辅导效果,研究生院党总支在入学教育前就谈话技巧、方式方法、答疑艺术等方面对特别助理进行了培训,让他们深入到学生宿舍和班级,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新生答疑解惑,以其“亲近性、认同性和安全感等优势”,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新生对未来研究生生涯的陌生化和焦虑感。(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研究表明:目前,在研究生群体中压力源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就业压力。因此,川外在研究生新生入学之初就开展就业教育,凸显就业的导向作用。教育通过讲座和主题班会展开,向新生详细通报学校近几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包括区域选择和行业流向、专业就业差异、毕业生就业中的得失等等,旨在激发新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包括研究生生涯和职业生涯),要解决“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的问题,帮助新生准确定位,在随后的研究生学习中,沿着自己的生涯规划方向,理性调整,奋进求存。(5)学术规范教育:研究生的核心任务是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学习更多地体现在学术传承和知识创新上。川外通过宣传小册子(主要是警示案例)和名师讲座对新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法律规范、写作技术规范”,等学术规范教育,促使他们熟悉科学研究方法,掌握专业学习技巧,模范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的学风,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6)文化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一种最基础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新生一入学始,学校就向每一位研究生发放成册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安排专家队伍对相关内容进行导读,然后在一周内举行开卷考试;同时,由主管研究生思政工作的书记举行专题讲座,通过案例的形式将行为失范等违纪情况加以分析,促使学生自律、自觉行为的苏醒。(7)情报(入馆)教育:图书馆作为研究生学习的主战场,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作用举足轻重。知识传承和创新客观上要求研究生对本专业的情报信息具有超强的敏感性和搜集能力。有鉴于此,川外图书馆专门开展研究生新生入馆教育活动,通过在线学习,馆藏资源讲座,宣传展板和说明手册等形式让新生了解馆藏资源,掌握图书馆内纸质和电子版等文献资源的搜集和检索技能。(8)自主管理教育:培养具备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成才、自主发展的新型人才,是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召开新生班会和党支部大会,每一位成员须得自我展示,民主产生班委会和支委成员;研究生会和各学生学术社团(如“川外学坛”、“翻译沙龙”、“语言学沙龙”、“文学立志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协会”、“对外汉语教育协会”等)在新生中开展成员纳新和专业交流活动。老师往往隐身幕后,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积极性,让新生自我调适、主动选择,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实现自主管理。传统上,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只是学业开始前的一段时间集中教育。川外将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内涵加以深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筹备阶段,即在开学之前对录取考生进行电话或问卷调查,对新生进行分类,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做准备,以期教育实效、科学;第二阶段为真正传统意义的入学教育,通过参观、讲座、考试、竞选、座谈会、观影、主题班会等形式展开八个方面的教育,这八个方面互相联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第三阶段为升华或强化阶段,学习美国高校,推出“新生头年计划”将新生入学教育贯穿一个学期,适时开展相应教育。

篇7

一、跨学科视野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专职人员,工作落实不到位。[1]这种概括尽管比较全面,所指出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其只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归纳,针对性不强。笔者认为,在跨学科的视野下审视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将其归结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偏重于宣讲政治理论,轻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根据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意见,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选修课为“自然辩证法概论”或“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为“中国与当代”,选修课为“经典著作选读”。从课程名称可以看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基本都是政治理论方面的。研究生接受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高层次人才,倘若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清楚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指导意义,不熟悉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但应看到,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偏重于宣讲政治理论的做法,虽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却也容易因忽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而导致一些研究生对其所产生的困惑难以排解,进而引发各种问题。无论是在婚恋、家庭、学业、信仰等个人事务中,还是在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就业等社会活动中,每一个研究生受家庭状况、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个体性格、生理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研究生作为特殊的、接受专业化与高级培训的群体,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经济、婚恋等方面的问题及困惑,使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困惑如得不到足够重视和及时疏导,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2]现实生活中,研究生过劳死、自寻短见或者违法犯罪现象时而发生,让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得不反思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不足。在解决研究生的某些困惑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客观地分析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⑴过于重视政治理论的宣讲,可能会忽视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其他问题。长期以来,通过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向研究生宣讲政治理论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是实践中各高校的具体做法,这使得不少人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和片面认识,即在一定程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同于政治理论宣讲,误认为只要把这一工作做好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基本完成了。而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生活状况、业余活动等则相应地被忽视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学内容也被省略了。即使是辅导员、班主任等一些专职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也更多地是从管理角度对研究生开展教育。而能够给研究生带来心理、思想困惑的,往往是那些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政治理论教育难以关注的。⑵过于重视政治素质的提高,可能导致其他方面教育内容的缺失。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当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主要是研究生的政治素质,而这种政治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引导研究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接受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应包含有培养研究生具有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明显的体现。然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政治理论教育,无论是在教导研究生树立人生理想方面还是遵守法律和道德方面,都是从“政治上更正确”的角度来进行教育而忽视了“学术上更专业”的问题。例如,当研究生在生活上面临着个人情感和物质利益的选择时,在学习上面临着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时,在处理某些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心理失衡时,其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难以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可见,如果忽视与培养健全的人格相关的道德、法律、心理等课程,研究生在遇到与之相关的问题时因得不到专业性的帮助就有可能走向极端。

(二)教学方式:偏重于教师包干和独白,轻视团队教学和研讨研究生与本科生处于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因而对其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本科生有很大的区别,这在专业课教学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样应当体现出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教学方式上的区别。然而实践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再加上一些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公修课而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不少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照搬本科生的教学模式。这样做不仅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几乎“沿袭”了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不足,而且使研究生形成了轻视思想政治课程的错误观念。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教师包干某些课程和授课中实行满堂灌式的独白两个方面。由教师包干某些课程,自终至终只由一个教师授课是高校中比较常见的授课方法,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一方面,由于只有一个教师讲授某些课程,自然就不存在教师之间的竞争和学生对教师的评比,教师没有教学效果方面的压力,也就没有提高自己授课水平方面的动力。所以,一些讲课水平低、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长期“垄断”某些课程,通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方式授课也就不足为奇了,研究生也很难对这样的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在只有一个教师授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很容易带来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研究生合并上课的结果。“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了教学空间这一重要的环境因素,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采取大班上课,一个课堂往往学生人数达到200人。这种情况久而久之,竟习以为常。在高校扩展的情况下,则更为严重。班级过大,使教师忽略了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难以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和课堂检查。”[3]研究生的专业课一般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课还和本科生一样采取合并上课、大班讲授的方式,不仅授课效果差,还会给研究生造成学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不重要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没有压力而不认真讲授,研究生不重视而不认真学习,似乎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通病”。满堂灌式的独白方式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一直存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比较缺乏,使研究生的心理困惑、怀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消解。随着困惑、怀疑程度的逐渐加深,研究生在心理上逐渐失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在行动上逐渐拒绝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4]这固然有大班授课无法实现师生交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问题还是高校领导和相关专业教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对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过于强化这一功能也易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授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小心翼翼和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机械地完成上级安排的教学任务外,别的什么也不敢做,当然也不会加入自己的相关理解,更不敢直面学生提出的社会问题,从而避免自己因可能出现的不当言论而陷入麻烦之中。因此,本来应当以讨论、交流等研讨方式来促进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则变成了毫无生气的、消磨时间的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使研究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无非是宣讲一些“官话”“套话”,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样的课程当然不会有吸引力,也不能达到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性

有学者认为,大学的专业划分太细会导致大学生的知识面过窄,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因而建议大学开展“大文科”“大理科”式的教育。这种观点并没有改变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过细的专业划分仍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专业和研究领域的划分更为细致。不可否认,研究生教育阶段细致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划分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但过于精细的专业划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思维和视野。因而,有学者建议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认为“实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不仅是科技发展和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5]研究生教育中专业课程的设置过于精细确有其合理性,但是把这种更细致的专业划分带到属于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领域则显得很不合适。笔者认为,以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应当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这是因为:从内在因素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从外在因素上说,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当前我国特有的教育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者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在高等教育中开展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头脑,确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当然,我国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原理的前提下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掌握群众的活动。无论哪一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来教育、影响、掌握和引导群众的活动。思想掌握群众,既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掌握本阶级群众的活动,也是运用一定阶级的思想影响和掌握其他阶级群众的活动,其实质都是力图让一定阶级的思想上升成为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思想,进而影响和支配全社会的实践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一定阶级的根本的政治目的和经济利益。”[6]思想掌握群众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完全局限于划分相当精细的理论学科,而必须实行跨学科发展。只有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进步。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所讲授的主要内容,但理论从来都不是封闭和停滞不前的,它总是不断吸收其他学科中的科学成分,使之成为自己不断发展进步的积极因素。这一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其他学科,以包容的胸怀对待不同的观点,以扬弃的方式借鉴其他学科中的有益因素。正如有学者所言:“当今社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蓬勃兴起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以说,跨学科研究必将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7]具体到教学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应当大力宣扬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还应当介绍与理论和方法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基本主张,并用的理论和方法对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基本主张进行评析。这是由于,每一种学科都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实践的检验和批评观点的挑战,因而具有了相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许多观点和主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许多观点和主张,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充实和完善。广大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鉴别力,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识别判断各种理论和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和授课教师形成互动,这必然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并取得新的进步。如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概地拒绝其他学科,则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自身的完善。只有开展跨学科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用政治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的目标。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要用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研究生的头脑,进而转化为促使其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然而,用政治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的前提是其能够从思想上真正接受政治理论,这种真正接受尽管需要一定的宣讲来实现,但总体上说还要靠理论自身的说服力。毕竟,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们更注重学术的争鸣和论辩,一种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其内心所接受,主要看这种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超越其他理论。所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如果单纯地讲授理论而对其他理论只字不提,甚至回避理论与其他学科在某些观点上的分歧和争论,既不利于研究生对理论的认可和接受,也不利于实现用政治理论武装研究生头脑的目标。笔者认为,广大研究生不仅要从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角度来接受政治理论,而且还要为学术研究增加内容和色彩,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理论真正走进研究生的内心世界,进而武装他们的头脑。

(二)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跨学科对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也是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能够科学地解释研究生所思考的各种社会问题,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保守与开放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在上演,并不时地引发一些社会事件,形成一个个舆论热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必须勇于直面这些现象和问题,并用原理来分析和解释其中的复杂关系。由于社会现象的涉及面非常广泛,与不少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吸收借鉴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开展不同学科的专门教育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更富有理性,更喜欢思考,因而,一旦其关注了某一社会现象,往往会采用寻根究底的方式进行深入地探索,并希望得到专业领域的答案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解释。同时,他们也会积极寻求“自己的真理”,而一旦研究生对某些问题形成一定的认识后,会显得固执己见,难以轻易更改。更重要的是,接受政治理论教育的研究生遍及不同的专业和学科,有些研究生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可能比单纯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为深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讲解太“外行”,就有可能导致研究生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政治理论本身产生怀疑。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针对研究生爱钻研的特点,用不同学科中更加专业的知识和术语来帮助研究生解疑答惑,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培养研究生学习政治理论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兴趣,帮助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和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由对某一社会问题更有研究的专家就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来给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可能会更好。有学者提出:“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作用,调动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在施教中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主评价、自主控制的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汲取。”[8]研究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个性,不同研究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对政治理论课程的需求状况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仍对他们开展完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有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然会打折扣。只有根据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知识背景和学科特点开展跨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美妙境界。

三、跨学科视野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有的学者主张,针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树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念,积极推行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充分发挥研究生辅导员的作用,调动研究生会的积极性,有效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9]有的学者主张,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10]并强调深刻把握党建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内在逻辑,以党建“三步曲”带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11]在实践中,有的高校按照“构建导师团队是关键,研究生集体建设是重点,研究生辅导员建设是基础,明晰主体权责是根本”的思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12]这些研究和探索对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从跨学科的视野来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因而从这两个方面来推动改革,是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探索。

(一)教学内容:开展政治理论教学的同时,兼顾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鉴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政治理论内容过多而缺乏其他方面素质教育内容的现状,可以考虑对教学内容做适度调整,在保持政治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加入其他素质教育的内容。这至少具有如下三个非常明显的优势:⑴顺应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素质教育一直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不例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加入人文和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有助于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健全的人格,增强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能力。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互补。思想政治素质与其他素质是互补关系,一个人文素质或者科学素质非常低下的研究生,不可能具有特别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过来,其他素质教育做好了,不但不会冲淡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反而会使广大研究生从更为全面的视域认识政治理论,并强化其影响。⑶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研究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中较多的困难是由于经济利益、学术研究、人际关系、情感归属、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因而只有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教育,才能更全面地解决研究生的实际困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沁入研究生头脑的目的。总之,在对研究生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兼顾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性。除了固有的政治理论方面的内容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所需要加入的其他素质教育内容,大致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研究生开展以法律和道德为主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当前受关注度较高的素质教育,其目标是把人们培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公民。现代社会里,人们无论存在多大的差别,都是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当行使最基本的公民权利和履行最基本的公民义务,都应当具备最基本的公民道德。因此,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法律和道德教育。而广大研究生所面临的法律和道德问题可能更为突出,由于其是基本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又是独立劳动的成年人,不仅在学术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对待别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科研成果的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也必然会遇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理顺家庭生活的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急需解决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无法实现自己作为一个研究生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对于研究生来说,为了让其做好科学研究,必须对他们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和学术道德教育,依据法律和道德处理好自主研发和科学借鉴、个人成果与单位成果、个人劳动与集体劳动等方面的关系,实现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同时,还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在人事劳动、社会交往、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顺利解决就业和家庭生活方面的问题,使其尽早走出适应期而奔向幸福的人生。二是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开展不同的人文和科学教育。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对他们开展素质教育必须避免内容重复,并有效弥补其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这需要根据研究生专业的不同而分科进行。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各个专业的详细划分使人产生了“隔行如隔山”的感觉。一般来说,文科类研究生的科学素质相对不高,理工类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则相对欠缺。因而,可以考虑根据大的学科门类划分,对研究生分别开展不同的素质教育。比如,对文科类的研究生加强基本科学知识教育,使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大致状况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对理工类的研究生开展人文社科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同时,对非医药类的研究生开展卫生保健、医药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等。只有通过这种区别对待的素质教育,解决不同研究生各自面临的问题,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研究生所接受和喜欢。

(二)教学方式:组建专门的教学团队,并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改革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比较庞杂,涉及到的专业领域很多,那种单纯地由理论专业的教师来开展教学活动的做法显然已经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需要关注师资队伍和授课方法两个问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考虑组建一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专职人员及其职责。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政治理论,因而专职教师主要应当是从事理论研究的教研人员以及热衷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素质课程教研人员。这一部分教师作为教学团队的骨干成员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者,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并根据每年形势的变化来修订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不偏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偏离有关的文件精神和管理规定。⑵兼职人员及其职责。兼职人员应由人文和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他们除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外,还应经常性地参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以高深的学术功底和专业水平向广大研究生开展人文、科技或者卫生健康方面的普及工作,使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能够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了解到不同专业或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最新进展,感受到其他学科或者文化的魅力,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强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⑶专兼职人员的关系。教学团队的所有人员采取分段上课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每一个教师都只负责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某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可以让研究生感受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采,时刻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保持新鲜感,期盼着更好的老师带来更精彩的学术大餐。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和新闻舆论热点的变化,可以适时调整兼职教师,扩充或者压缩兼职教师的数量和教学任务,使整个师资队伍始终保持活力,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授课方法上,除了坚持传统的课堂讲授外,更应当注意采用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激发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兴趣。在这方面,不少学者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如有学者提出,通过微博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微博的集聚或明星效应,组建各种类型的微博绿色社区;以学生政治辅导员为纽带组建微博班级;以红色社团为先导建设基于同一爱好的微博社团社区;开设理论微博课堂作为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教学方式的新探索。[13]有学者推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专题讲座教学法,认为“专题讲座教学法,可以克服目前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满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14]还有学者主张发挥专业课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一世的。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对学生的引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上,而要贯穿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整个过程中。”[15]这些建议都切实可行,只要组织得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比之下,笔者认为,进行专题讲座和召开专题研讨会的方式,更有利于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专题讲座往往是由某一专业领域的名家主讲,内容非常灵活,时间和地点也可以适度调整,因而更有利于研究生学习。而专题研讨会可以把研究生列为主要发言人,由教师对其发言进行点评。发言者为了确保发言精彩,必然会查阅很多资料,这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研讨会通过不同观点的争锋来说明某一问题,既能培养研究生的表达和辩论能力,又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专题讲座还是专题研讨会,本身都是学术性的活动,平等的交流和对话取代了讲授者的独白和自上而下的宣传,因而更能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自然能够实现。

作者:魏胜强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郑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白清平,陈巧玲.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5):16-17.

[2]马香丽.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4,(06):112.

[3]杨业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研究,2010,(06):137.

[4]蔡晓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接受效果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77.

[5]严伟.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2009,(08):104-107.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研究,2012,(09):131.

[7]谢晓娟.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3,(09):101.

[8][14]唐检云,龚婷.以专题讲座增强研究生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4,(19):42-43.

[9][15]苗云飞.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03):151-153.

[10]顾慕娴,邹再金.构建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长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2,(09):83-86.

篇8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该自觉地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自觉探究。

有一位教师讲《麻雀》一课时说:“这篇课文记叙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事,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学生举手发言:“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没有告诉我们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老师立即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精神,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同学自读课文,通过文中的词句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孩子们畅所欲言,气氛异常活跃,经过热烈讨论,师生达到共识:这篇课文赞颂的是亲子之情。这一精彩的教学片断,向我们展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必要与可能。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人又是个体,他有他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说让人都一模一样,我想这世界肯定很不精彩的。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我们要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这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呢?我认为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如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放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些,回答一定会更精彩。”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又调动了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稳定了全班学生的情绪。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细致读、认真想,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小手,这时我请一名中等程度的学生起来回答,他回答道:“这里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大榕树茂盛和当地农民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四周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三、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表达”

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为此,教师可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如《再见了,亲人》,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中朝人民之间有着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的口吻追述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献出鲜血和生命的感人往事,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为了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也能体会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也有着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独立思考。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积累,根据下面的开头讲述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1)那一回,。(2)我们清楚地记得,。(3)八年来,。

篇9

(1)就业挫折。表现为就业难,实际的择业和就业中,现实和自己的理想有着较大的差距,既有学历低的原因,也有个人技能低的原因。

(2)人际挫折。中职学生作为将要成年或刚刚成年的学生,他们人生阅历少,实际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这些都将导致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常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挫折,如同事关系紧张、与管理者关系不融洽等。

(3)职业发展挫折。

2.职业过程中挫折对成功启发教学

这属于启发性与参考性的教育。根据中职生常见的挫折类型,以及社会上战胜挫折的各种典型案例,可以从三个方面开展启发教育:

(1)就业理念启发教育。主要针对就业难与择业难带来的挫折,让学生在实际的就业中,开放专业视野和个人理想职业的认识,勇敢地立足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兴趣与市场机遇等去择业和就业。

(2)技能创新启发教育。这是针对职业挫折的教育,中职学生只有在具体的职业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技能创新,才能在自己的单位赢得更具有实力和前景的未来。

(3)创业启发教育。针对那些有远大理想的学生与遭受就业挫折较多的学生,创业教育是最切合他们实际的,在解决自己的就业的基础上,也可以为他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中职学生德育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韧性教育的实践教学

从“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干预与训练”,是提升中职学生“心理韧性”又一主要路径。

1.挫折体验活动

即学校、院系、班级或相关的教师等,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挫折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挫折的“实战”演练中,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参考活动类型有:

(1)高负荷体能游戏活动。主要是考验和训练学生的个人意志力,尤其是在困难、痛苦体验中的坚持能力。让他们在相对痛苦的经历中,强化对只有坚持和拼搏才是战胜困难与取得成功的唯一路径的认识。

(2)高难度技能竞赛活动。即根据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和技能,举办具有某种影响的技能比赛活动,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其他的缺点等,且在比赛中给他们预设改进的机会,让他们在最终的成功体验中,学习认识挫折、面对挫折与解决困难的办法。

(3)人际挫折表演活动。这是具有娱乐性的实践教育,尤其让学生在角色的表演和个人实际角色的转换中,按照既定的剧情要求开展表演,会让他们进行更多的换位思考,也会产生更多的人生认知与感悟。

篇10

一、德育教育的目标———岗位塑人

首先,让学生建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观就业态度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岗位塑人精神。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摆脱低人一等的自卑心里,以虚心、好学、踏实的心态走向实习就业岗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仅应该使每个职业学生在德育工作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人才观,而且应达到每个职业学生在离开学校后都能够非常从容的应对人生的各种不同境遇里发生的不同事情。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仅仅是基础理论教育。尽管职业学校式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要,但它并不是人生所受教育的全部,现今社会终生学习浪潮最终决定了人才的成长最终还要在社会的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得以实现。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职业道德教育

“德”的内涵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务实作风和心理素质。强调“德”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在职学生的要求,也是所有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非常看中的一个标准。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岗位性、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成材目标的重要内容。通过实习过程中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教育工作,来促使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本质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内在情感,磨练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坚定学生的“职业道德”信念,最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德育教育的途径——实习准备过程的指导

1、学生面临毕业实习的同时也是人生第一次择业上岗。

心态是十分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是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有着种种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另一方面对所从事职业的岗位要求、职业的经营方式比较模糊。这一阶段可以结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专题性的交流会或讲座。

2、从宏观角度入手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使学生实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理论知识与参加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保护团队精神的统一,坚持具备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帮助学生培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进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念。

3、同时可以邀请在校求学阶段比较优秀的,在本人工作岗位上有一定工作成绩表现突出的优秀毕业生作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和如何创业的报告,利用其自身的成功魅力来感染学生。单科教师可以侧面赞赏,增加其本人的感染力,而且利用优秀毕业生可增加榜样的可信度,引导学生学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进而提高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对职业道德理性感触,坚定学习职业道德的信念,进一步坚定岗位塑人的信心。

4、在择业与面试过程中的指导。

学生在酒店的实习期也正是企业的试用期,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也正是面临人生的第一次择业的时期,此阶段的来临也正是学生的关键时期,应给予学生以下指导:选择用人单位时的心理指导与面试技巧的指导。在心理指导方面,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表现来给以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所适宜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最大的能量,帮助学生在择业时达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正确定位,使学生能在实习过程中以至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爱岗敬业,从而实现岗位塑人的最佳效果。

5、制定相应的实习规章制度。

学生在实习前就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道德习惯是人们自觉地按职业道德规则和规范选择自己行动的行为方式。只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是学生的内在品德得以表露,才能使学生做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种做事的态度在学生未形成一定的职业道德以前必须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在工作实习过程中逐步得以形成。

6、在学生未到用人单位实习之前,职业学校及时与单位联系了解情况。

实习过程中,主管学生实习就业的部门或个人应定期与学生或酒店沟通,通过酒店掌握实习学生的工作表现加以记录并建立个人实习档案,方便了解学生实习全过程。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应得到延续。职业学校应帮助学生以最快的节奏适应酒店的工作环境和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完成从学生到职员之间的角色互换。

四、德育教育的有利补充———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导致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挫折感的重要来源。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的是自由与热情,过的是没有社会压力的生活,而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成熟、稳重、有责任感,学生短期内无法完善自己,从而造成心理冲突。学生在现今社会的影响下把自己成功的标准定格为超过、压倒或打败别人,而我们的德育则教育学生要团结合作、谦让、牺牲等,由此构成心理冲突。解决好学生的不同种类的心理冲突就需要辅导员、科任教师以至于整个职业学校在学生没有走出职业学校之前进行不同层面的教育,如通过企业现状分析或者利用企业自己的宣传予以引导,对学生更有说服力。

结语:新时期我们要针对当代在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创业的精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在职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性人才。

篇11

(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方法

从上面各具体指标可以看出,高校已经认识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所要考虑的多方面的子因素,但各高校测评方法参差不齐,差别很大,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定量的测评方法,把许多测评的内容量化。目前,高校运用最多的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模式是“1+X+Y”模式,“1”指的是医学研究生在一学期所开设的所有关于人文素质提升的相关课程的成绩,“X”指关涉人文素质提升的各奖项的总数,“Y”是指其他跟人文素质相关活动的开展。

二、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实施

篇12

(2)有的存在情绪障碍问题

通常情况下,从大学贫困生的行为方面来看,较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大学贫困生所经历的往往是其他大学生无法理解的,因此,在其心里会存在着过多的忧虑。这样一来,贫困生考虑问题的方式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会有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有的会认为这个社会对其不公平,进而形成抵触情绪。

(3)有的环境适应能力弱

但是到了城市之后,他们所面临的环境明显不同于以前。每个地方对他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新鲜感,与同学们之间缺少了亲切感。而且大学的教学方式和高中还存在着差别,因此,教师和同学们之间也显得生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与同学之间很少有共同的话题,交往存在着严重的障碍。这些方面,使得贫困生很难适应。因此,环境带来的影响将直接导致其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

(4)有的人际交往能力差

在人际交往中,几乎没有共同的交往话题。同学们的兴趣、爱好都不相同,而且经济状况减少了贫困生的活动范围。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贫困生出现自闭的现象,他们有意将自己隔绝起来。这样一来,贫困生的心理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很怕提及经济情况和生活情况,有些贫困生在大学毕业之后还不会与人相处。

二、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不健康的金钱观的驱使

对于大学贫困生来说,有的认为金钱非常重要,对金钱的渴望程度较强。因此,可能会受到利益的趋势,形成一种不健康的心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金钱的不正确看法和观点,导致其出现不良的心理状况。

(2)贫困生的资助方式不当

在学习方面不懈努力。而且还有一些勤工俭学的方式,贫困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一定的报酬。这样的资助方式,是较为合理的。同时,社会上存在一些公益组织,他们热心地对大学贫困生进行资助,不过,有时所采用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不科学型。资助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压力。他们虽然家庭条件较差,但是也不想直接接受施舍,这样对其自尊心的发展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3)分配制度的改革

可以说当今社会对于就业问题的解决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亟待完善,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有时也存在。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大学贫困生的就业。使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他们不敢直面社会现实,没有勇气走出去,焦虑、紧张以及自卑的心理会更加强烈。因此,社会的相关部门要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要照顾到大学贫困生这一特殊的群体。

三、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帮助贫困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要让他们了解到贫穷并不可怕,更不可耻,现在所面临的一切都是短暂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

篇13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的评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到达这种“移情”心理效应,教师应注意做到:

1、用“爱、勤、博、范”要求自己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爱”字,即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学科、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美德。于漪曾经说过:“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我们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也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其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体现一字“勤”字。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再次,知识上要追求一个“博”字,教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的发展,以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为显著标志,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最后,在道德上要树立一个“范”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周礼》中称:“师者,人之模范也。”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表,而且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教师要恪守师德、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凭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智慧、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赢得学生真诚的敬仰和爱戴,并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望,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2、用“真诚、理解”对待学生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首先,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机制。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交流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够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学习潜能。

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尊师爱生的新型人际关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际关系,但师生关系又不同于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从组织关系看,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从教学关系看,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从心理关系来看,教师是师生之间心灵桥梁的精心架设者,学生是积极响应者。由此可见,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要方面,其行为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只有和他人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才能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的价值,展现健康的精神风貌。学校中,和谐、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中学英语从“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轨的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开展英语教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导”着学生前进的同时,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学生自觉性发挥程度而定。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英语教学基本形成了一个以“教师灌、学生装”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全面、认真、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能使学生终身“享用不尽”,即所谓的“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要达到教师的最高教学境界━━授人以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坚实的基础,它能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