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防雷教育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灾害,自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以后,建筑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然则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电脑、网络和通讯设备越来越发达,智能化建筑增多,电气化设备对电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雷电除直接击毁物体并致人员伤亡外,还将产生巨大的瞬间电磁场变化,其电磁感应造成的瞬间过电压会通过电源、天线、信号收发设备等线路侵入室内设备,这就是现在人们习称的“感应雷“。其可击毁设备或元器件;造成传输及存储的信号、数据受干扰或丢失;可使电子设备误动作或瘫痪,造成系统停顿、传输中断、网络遭到破坏。间接损失一般远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所以“感应雷“的防御是现代防雷的另一重头戏。
夏季人员防御雷击很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活动增多,但却往往忽略了自身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各地频有发生雷击伤亡事件。据统计,全世界每年雷击造成伤亡达一万多人。所以,遇雷雨天气时,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空旷地区,不要进入临时性的棚屋、岗亭等无避雷设施的建筑物内。
2.不可躲在大树下避雨,若不得已需要在大树下停留,必须与树干和枝丫保持两米以上距离,并尽可能下蹲,双脚并拢。
3.不要触摸金属或潮湿物体,随身携带的金属物件也应尽量移开身体,以免成为引雷的介质。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19-04
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国际国内关于高校分类的研究较多,但统一并权威的分类模式并没有形成。正如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所指出的:“高校分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任何高校都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基于职能视角的高校分类与定位既有普适性、全面性,也具稳定性、可操作性,应该成为必然的选择。
一、对高校分类现状的分析与比较
高校分类是对高校分类评价的基础,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科学的高校分类,不仅可以引导高校正确定位、特色化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教育资源的有效分配,影响到公众对高等教育服务的合理选择;不恰当的高校分类,不仅制约教育研究的有效进行,还直接影响教育政策及评估标准的制定,并进一步影响各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以致影响整个教育实践的理性发展。
在众多关于高校类型划分的方案中,目前较具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美国卡内基的分类;二是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分类;三是《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分类。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以学位高低为依据,将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6个层次,有的层次又细分为若干级别。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研究员提出,高校由类和型两部分组成:类反映高校的学科特点,参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结合各学科门类的比例,分为综合类、文理类、理科类、文科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13类;型表现高校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的大小,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4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修订稿)将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6)相当于博士生阶段,每个阶段又以人才类型和学习年限的差异为标准,将高校划分为5A、5B、5A1、5A2等若干类型。
对于第一种分类,是以教育层次的高低为依据的,而层次与类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层次的不同不能等同于类型的差异。层次与类型的互相牵扯,必然会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盲目攀比之风。第二种分类,以学科门类和科研规模的大小为依据,然而在学科分化与综合交相辉映、高校教学与科研并重发展的今天,任何高校的学科专业都具有综合化多科性,且都同时兼有科研与教学双重任务,两者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不可厚此薄彼,不同高校之间的区别只是在于学科门类的多少不同以及科研内容与方式的不同。第三种分类,以人才类型的差异为划分依据,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同时强调学习年限,导致我国高职与高专至今等同为一类。高校定位不只是高低层次的定位,也不只是学科门类的定位;高校分类也不能单纯以培养层次高低、学科门类多寡、科研规模大小、学习年限多少来划分,否则,必将鼓励所有高等学校以最终成为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导致千校一面。
近年来有些学者从新的研究视角对高校分类评价提出了新思路。黄志广、张淑林提出,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专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三类人才”为划分依据,将公办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型大学,按“资源与任务挂钩”的原则构建高校分类定位及评价系统。刘澍、杨绍珍提出,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的视角切入,按认识成分由多到少、实践成分由少到多的原则,将高等学校分为学术研究型、专业应用型和操作实施型三种类型。潘黎则认为,可以基于知识的视角,依据知识劳动的三种不同类型,将高校分为知识创新型、知识融合与应用型、知识传播型三类。陈厚丰认为,高校分类标准及指标应当从输入、多元的视角来设计,提出从培养目标及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成份、教师队伍、经济(地理)区域、宏观管理等八个维度十五个方面,分别设计中国高校的多元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
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试图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与评价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笔者认为,这些新视角、新思路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人才培养仅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因此依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对高校进行定位和分类评价,显然不够全面。其次,人类发展的历史整个就是一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人们通过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与世界发生作用。因此,“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是一个考察人类发展史的大命题和大视角。高等教育是最复杂、最丰富也是最辩证和最灵活的一项人类活动,用考察人类发展史的视角对高校进行定位和分类,显得有些笼统;而且,仅以实践性与认识性为主线建立高校的分类指标体系,也是不系统、不立体、不全面的。再次,尽管高校的主要活动是围绕知识展开的,但知识劳动并不是高校的独具特征,也不是高校的唯一特征,更不是高校的全部特征。因此,从知识的视角对高校进行定位和分类,显然也不够全面和准确。第四,陈厚丰的分类方法从高校的八个维度分别设计了15类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虽然每个分类标准相互独立,针对性较强,但均是从高校的某一方面出发,不但没有解决高校分类的统一性问题,而且给本已错综复杂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问题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面对高校分类这样一个“世界性难题”,虽然研究较多,成果颇丰,但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并权威的高校分类评价模式,无论研究方法和视角存在多大的差异,目前所有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分类问题的研究都很难取得让人信服的结论。要解决这一难题,关键是要针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建立一个能够全面体现高校职能特征、科学有效的高校分类标准,为建立形成资源分配与职能发挥程度相关联的高校绩效评价模式打下基础。
二、基于职能视角的高校分类基本依据
高等学校的分类是否科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类维度的设计。所谓维度即方向性。对空间的物质来说,其在形态上是三维的,可以用前后、左右、上下三个方向上的数据进行描述。反映在高等学校上,就是用最能体现学校历史沿革、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的取向和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学术声誉、为社会服务的情况等多样化特征的参数来表征,使之具有某种确定性。从而使不同的院校能够体现出各自的风貌和个性。由于高校的职能是其合法存在的基础,因此,从高校履行职能的情况来考察衡量高等学校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考察世界大学的发展历史,大学职能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中世纪后半期(12~13世纪)大学的产生到18世纪末。这一时期的大学多与社会隔绝,处于保持知识纯洁性的“象牙塔”时期,大学唯一的职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对社会的影响只是一种低层次的间接作用。大学职能演进的第二阶段开始于19世纪初叶,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促进下,大学产生了科学研究的新职能。这一新职能的产生一般认为是从1809年洪堡创办的德国柏林大学开始的。洪堡提出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思想,后来被世界各国大学所效仿。大学的职能也演变为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由于科学研究职能的产生,这一时期的大学开始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大学职能发展的第三阶段从19世纪中后叶延续至今。大学产生了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为了鼓励大学培养当时社会急需的大批实用型人才,美国于1862年颁布实施《莫里尔法》(MorrillAct),相继建立一批赠地学院;1887年,美国又通过一个类似《莫里尔法》的《哈奇法》。以促进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这些法案的出台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是刺激了公立高等教育的最大发展;二是突破了大学仅培养牧师、绅士、教师、律师和医生的传统,促使高等教育直接面向社会为工农业生产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大学有了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良好开端。创建于1848年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在忠实履行为社会服务的职责方面为世界大学树立了最好的典范。威斯康辛大学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尤其强调大学主动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威斯康辛思想”把全世界的大学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大学都敞开校门、直接为社会服务,地区企业也纷纷向学校投资,形成了社会扶持学校、学校服务社会的办学格局,大学职能也由校内教学、发展科研演变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结合的多元化职能。历史发展到今天,虽然人们对大学职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创新,但对大学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项基本职能的认识是普遍一致的。
由此可见,无论高校办学规模大小、办学层次和水平高低,也无论其学科门类多寡,任何一所普通高校都兼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只是每所高校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三大职能发挥的程度也不等而已。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今日大学的功用已经涵盖了教学、研究和服务三个领域……我们应当了解,大学功用涉及的三个领域,并非所有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都能够做得到,更不必说都能做得好了”。“有的大学可以在教学、研究和服务三方面都做,但大多数的大学则只能偏重其中一方面或二方面”。
由于不同高校承担三大职能的情况不一样,因而也就产生了所谓的高校类型。因此,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三个方面的任何单一方面作为高校分类的依据都难免有失偏颇,只有将三大职能放在同等位置加以考察,分类结果才能全面体现高校的职能特征。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述,“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的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而得到承担”。科学的高校分类方法应从哲学视角对各种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辩证分析,在分析它们的个性差异同时,抽象概括出它们共性的过程和要素,力求使使分类标准既符合“统一性”,又具有“灵活性”,这一共性的过程和要素即高校所共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
三、基于职能视角的高校分类方法
笔者认为,从高校三大职能视角切入,分别以人才培养为横坐标(x),科学研究为纵坐标(y),社会服务为竖坐标(z),建立三维立体坐标系,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别计算出每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得分,即X、Y、Z值,再依据各高校三大职能得分在三维坐标系中所占的比值,通过比较X、Y、Z值的大小,就可以对高校进行大体分类。
如图1所示,横坐标X代表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发挥程度·纵坐标Y代表高校科学研究职能的发挥程度,竖坐标Z代表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程度。坐标系中的三菱体表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不同类型的高校各处于三菱体内的不同区域,依据X、Y、Z三项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各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发挥程度的高低,任何一所高校都可以在其中一个区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科学理解高校三大职能基本内涵和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曾对基于职能视角的高校分类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视角设计了一级指标;遵循可比较易操作、各项指标应尽可能简便易行、有利于数据的获得和甄别等原则,设计了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同时,研究提出了各项指标的得分计算办法。
按照前述思路,通过对分类指标做规范化处理,即可建立高校分类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设计有效的计算机程序实现对高校的分类。分类的基本方法是分别计算高校在三大职能上的总效用值,即高校在三维坐标系中的X、Y、Z值,然后对各高校X、Y、Z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高校所属类型。
依据高校三大职能发挥的不同程度,可以将高校大体分为教学型、研究型、应用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应用型、研究应用型和综合型七大类。针对每一所高校而言,具体分类办法如下:(1)如果X值较大,Y、Z值较小。表明该高校人才培养实力较强,以教学为主、兼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属于教学型;(2)如果Y值较大,X、Z值较小,表明该高校科学研究实力较强,以科研为主、兼顾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属于研究型;(3)如果X、Y值相近且较大,Z值较小,表明该高校教学、科研并重,兼顾社会服务,属于教学研究型;(4)如果X、Z值相近且较大,Y值较小,表明该高校教学与社会服务并重,属于教学应用型;(5)如果Y、Z值相近且较大,X值较小,表明该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较强,属于研究应用型;(6)如果Z值较大,X、Y值较小,表明该高校社会服务能力较强,属于应用型;(7)如果X、Y、Z值三项相近,表明该高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实力相当,属于综合型(表1)。
当然,由于高校三项职能产生的时间有先后,加之观念的束缚,大多数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因此,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前5类高校相对较多,6、7两类高校可能没有或偏少。本研究之所以仍这样分类,一是考虑到研究方法本身的全面性;二是考虑高校的发展性,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新型高校预先留下发展的空间。
四、基于职能视角高校分类方法的基本特征
与现有的各类高校分类办法相比,本研究方法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或者说是优点。
一是研究视角全面体现了高校的职能特征。“高等学校公认的三大职能是高等教育本质的外化与体现,理应成为高等学校分类的依据。但在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实践中,通常只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作为分类标准,有意无意地忽视社会服务职能,导致社会服务职能这个标准长期处于一种缺失状态”。有鉴于此,刘献君教授认为“在高等学校分类和定位中,每一所大学都应力争体现三大职能,但各自应有所侧重。不同的侧重,构成了不同的类型。在我国现有高等学校的分类中,……缺少侧重体现社会服务的类型”。本研究从高校职能的视角,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进行考察,更能全面体现高校的职能特征。
篇3
高职环境下艺术类学生大都给人以“有个性”“有脾气”“桀骜不驯”的印象,从而冠以“傲慢”“无视纪律”的帽子。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所有的艺术类学生,处处用潜意识的印象去给艺术类学生打印象分,我觉得很不公平。我作了一些思索: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学生?
传统的教育模式,如灌输式教育、说教式教育、比较式教育等或许并不是很奏效,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成长。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或许应该设计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并进行有效的实施。
一、“忠言顺耳”式――措辞教育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顺耳岂不更好?
古有“魏征进谏”将“忠言逆耳”演绎得淋漓尽致,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反过来说,如果唐太宗是个“吃软不吃硬”的皇帝,那魏征岂不有被杀头的危险?从何而谈利国利民利于行呢?何不措辞委婉便唐太宗“舒舒服服”“和颜悦色”地去接受?魏征以直谏著称,但并非不讲究语言艺术,他有时也能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委婉地开导唐太宗,使其醒悟改过。
糖衣药片利于病而不再苦口,如此说来,忠言顺耳岂不更好?高职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逆反心理较强,在家比较受父母的宠爱,吃苦耐劳精神,同时随众性也较强,可塑性比较大。从整体上看,这些学生群体的本质是好的,健康积极向上方面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清高自负、放纵任性、盲目骄傲、强调自我、集体观念薄弱等消极的一面。但是一旦事理明晰,他们就会欣然接受,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总的来说,在学生教育方式上如果注重设计,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于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采用委婉的措辞,就能使学生欣然接受,从而接受老师的说服教育。
二、“大禹治水”式――宜疏不宜堵
高职学生处于叛逆成长的中期阶段,在教育过程中,总会有让老师“气得上火”“惹一肚子气”“太会气人了”,一味地控制或者压制学生的活动反而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禹之所以能把水治好,关键就在于他采用了“疏导”的方法。教育教学就如同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瞻顾我们的日常教育活动,常常是随心所欲,批评指责,很少能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只要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动辄批评甚至肆意挖苦,过度的指责将会使学生更加无措。我想,师生关系不应成为一种简单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彼此之间的情感与共鸣,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树立“先做人,再做事”的人生理念,帮助他们学习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通过引导教育,可以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调动学习主动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教学,学生可学得如鱼得水,老师也可教得得心应手。
沟通和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你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或许就会预示会有怎样的成效。我不善于说辞,但我觉得应该善于去倾听,引导学生去诉说,从分担他们的压力方面去引导。
多数艺术类学生的创新思维较强,个性较为独立,有个别学生有争强好胜、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特点,还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和重要性,但是在他们身上,也还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只要注重引导,将高职教育的一线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学会欣赏他们,赏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让他们充满自信,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就能把他们引导到专业学习上来。
三、“皮格马利翁”式――关注效应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老师仅仅注意到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鼓励的教育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的教育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认可。
欣赏、关注、期待具有一种能量,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他人的欣赏、关注时,便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努力达到对方的期望,以避免对方失望。
篇4
一 “四精”架构的搭建
模式搭建是以实训处为指导者,实训教师为执行者,学生为执行对象进行树状开展,其构建有机紧扣,层层渗透。因此,实训教师这一环节是关键,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对实训目标精心制定、对实训内容精细准备、对实训指导精准得当、对实训评价精益高效。
二 实训目标――精心制定
目标制定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行政部门严格把关下,每名实训教师在学期初会精心制定学期整体教学计划和目标。工作计划目标制定得越全面、越具体,执行越认真,就越有利于管理计划的落实。传统实训中,教师在制定工作计划目标时主要围绕实训的内容、过关率、达成度等来制定;在精细实训模式下,实训教师工作计划目标中不但体现常规任务,更主要体现“安全”、“责任”、“指标”等“细枝末节”。
三 实训内容――精细准备
内容是精细化管理的生命线。单一枯燥的实训内容往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对长期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更难长期维系。优质的实训内容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与市场步调有效接轨,从而提高实训的实效性。其准备制定和制定过程必须遵循两个原则:(1)实训内容科学、精细、具体。要求实训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前必须认真制定好每周的《实训计划表》和《实训教师安排表》,内容精准定位到每一节课。(2)实训项目与企业生产的零对接。实训内容必须以企业为导向,要适应企业要求,以企业生产需求及产品零件为主要依据。
四 实训指导――精准得当
过程精准指导是精细化管理的有效保障。传统实训教师的指导方式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身份的主体地位,强调严管为先,就很难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实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理念决定了实训指导的效率,学校实训教师的过程性指导理念主要体现为“现场激励法”――“励”字为先,“严”字次之,“法”字为后。只有三者的主次分明,有机结合,教师的实训指导方式才能做到精准得当。
实训教师精准指导方法主要是运用“工厂情境教学法”。课堂也有如工厂的生产车间,需要实训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案、学案,使教学做合一、和谐。如改革后的电控实训指导中,严格参照广州数控机床厂底板安装车间的接线工序,教师把每一根导线的接线工序做明确规定,让学生做到接线有序可依、有图可查,这种做法能让学生在跟查故障点时迅速到位,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电控实操能力。
五 实训评价――精益高效
精益高效评价能有效体现精细化管理成果。传统的课程考核已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精益高效的评价方式以能力为本位,评价学生不仅关注学生取得的技能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实训中对学生精细评价,一定要做到两个“相结合”,有机形成学生精细化评价体系。
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实训过程中,教师采用过程与终结两种评价方式。要求老师每开展一个实训任务,应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提取能力等进行过程与终结评价。
2.自评、互评、他评、师评相结合
为了更科学、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实训效果,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自评、互评、他评、师评相结合的多元化、开放式的评价体系。每个实训项目由十个常规任务组成,学生每完成一个实训任务,需对自己完成任务的质量进行精细评价,填写《任务评价表》。自评为主观评价,同组互评分数、异组互评分数、师评为客观评价,最后根据每个的终评分数和终结考核分数,精细评定出学生实际的实训技能水平,教师完成每名学生《学生成绩评定表》。
六 “四精”成效
篇5
1.2改革教学形式:由原来的单纯进工厂参观拓展到深入工厂、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见习基地工作人员讲解、带习和指导操作,主要采用参观、讲授、演示、座谈、模拟操作等教学形式。
1.3修订教学目的,调整教学内容。
1.3.1改革前的见习内容和要求:通过工厂参观要求学生了解职业环境中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以及相应的可行处理措施。
1.3.2调整后的见习内容和要求:通过深入到工厂、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学习,要求学生完成:(1)识别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2)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和危险度评估流程;(3)掌握现场空气和粉尘采样的方法与步骤;(4)熟悉职业卫生监督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5)熟悉职业安全事故的处理流程并模拟出具报告;(6)熟悉职业健康监护、健康档案以及职业病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法;(7)熟悉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因素评价的依据、方法、步骤并模拟出具评价报告。
2效果评价
2.1对象:泸州医学院2005级预防医学专业两个班学生共计62人。
2.2评价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对全部62名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对见习教学的可行性、实用性、教学形式、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等项目收集反馈意见,结果采用评分制,总分100分,每项得分占该项总分60%以上为“好/较好”,得分占总分20%~60%为“中/一般”,得分占总分20%以下为“差”。由调查员对问卷的填写要求及对问卷的每一项目作出详细的解释,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完成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将问卷统一收回。2.3数据分析:将调查表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3结果3.1学生对本次见习教学改革的总体评价:本次见习教学改革“好”的学生有60人(96.77%),认为“一般”的学生有2人(3.23%)。总分为(89.24±3.98)分,与改革前[2003级预防医学专业,n=25,总分为(85.12±3.76)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P<0.0001);与改革前[2004级预防医学专业,n=71,总分为(83.36±4.73)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P<0.0001)。3.2学生对本次见习改革效果的具体评价:见表1。排在第一位的是“提高学习积极性”(98.39%),第二位是“联系实际”(96.77%),第三位是“丰富知识面”(93.55%),以下依次是“内容科学、实用”、“学到实际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系统性和条理性”。
4讨论
4.1见习教学改革的效果
4.1.1本次见习教学改革后,96.33%的学生认为此次见习教学改革效果好。在主要任课教师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与上两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本课程的总体评分进行比较发现,本次教改后的总体评分明显高于前两届总体评分,说明学生对见习教学改革是持肯定和欢迎态度,对于见习教学积极响应,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4.1.2高等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思维、职业培训等方面来展开。本次见习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完善知识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见习内容科学、实用,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拓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1.3教学质量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依从性至关重要。本次见习教学改革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灵活,学生对于以参观、讲授、演示、座谈、模拟操作等见习教学形式均比较认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无疑对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涉外类专业;项目式;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241-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沈建东(1987-),男,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就职于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成为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关键任务。高职院校涉外类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将外语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并运用自如,这样的人才更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才能适应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基于此目的,高职院校有必要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即需要在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研究出一套合理的项目式双语教学方法。
1.项目式双语教学的定义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解释: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双语教学有三种形式——浸入型双语教学(学生入校学习即使用非家庭使用的其他语言)、保持型双语教学(学生入校学习先使用家庭使用的语言,之后逐渐对某些课程使用非家庭使用的其他语言)、过渡型双语教学(学生入校学习即部分或全部使用家庭使用的语言,之后完全转变为非家庭使用的其他语言)。我国实施双语教学普遍流行以英语和汉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遵循的原则依然是因材施教,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以“项目”形式作为教学过程的方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处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该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渐习惯于处理一个完整的方式,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并通过项目完成的过程去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从而形成专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双语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项目式双语教学新模式,即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和特点,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将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2.高职院校项目式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定位
(1)高职院校项目式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学生来源于中职或专科学校、低于本科线的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该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普遍特点是不重视、抵触甚至放弃了英语的学习。而进入高职院校新的学习环境下,将面临着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学生不得不重新学习英语。过高的学习要求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死板的教学方案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思考如何掌控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接受程度,如何设计适合该类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双语教师缺失、适合高职教学的双语教材匮乏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双语教师需要兼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目前的高职培养体系中对该类教师的培训内容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市面上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双语教材寥寥无几,教师无法收集足够的资料用于双语教学,这给教师的授课增加了难度。
(2)高职涉外类专业项目式双语教学的正确定位
国家教育部要求本科院校广泛开展双语教学,旨在学生以英语为基础,掌握专业知识为主,同时拓宽国际视野。从现实角度分析,高职学生英语总体水平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所以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各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学生英语基础的培养过程。然而,针对涉外类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不是用于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而是以学生对专业内容和知识的掌握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涉外类专业学科教学和外语语言学习的关系。教师要努力把学科知识的传授作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英语和汉语是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形式,帮助学生锻炼用英汉两种语言的进行学科思维的能力。
3.实施项目式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的支持下,不少本科院校已经建设了相当规模的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些示范课程体系相对比较成熟。教育行业也在利用双语教学调研、举办双语教学比赛、开展双语教学研讨等各种形式不断完善我国双语教学体系,提出双语教学新思路。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事业发展部、北京民办教育协会、上海民办教育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2014民办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双语教学技能竞赛”,旨在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民办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比赛过程中涌现出不少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鉴。不管是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还是双语教学竞赛中的成功典范,都值得高职院校深入学习,并应结合自身实际尝试开展高职类双语教学。部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确实已经有效开展双语课程,如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贸单证”、浙江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结算”、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综合考虑对涉外类专业开展项目式双语教学的可行性。目前,以“项目”为形式、“成果”为目标,采取团队合作方式的项目教学法在各高职院校中已经广泛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帮助学生培养了独立研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了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的技能。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广泛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使得项目教学法更彰显其独特的优势。高职教师充分利用校企资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并大力推广项目式教学法。以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为例,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他们学科基础薄弱,同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有限,因此涉外类专业不少课程都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开展,如《国际贸易实务》、《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等。实践证明,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并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另一方面,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英语基础,针对全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综合英语》公共基础课程,而到了二年级时段根据学生的涉外类专业特点分别开设《商贸英语》、《涉外会计英语》、《酒店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学院国际商务系应用英语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师资雄厚,互通有无,不少教师还具有丰富的外企工作经验,这在这两个涉外类专业的部分课程同时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综上所述,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与双语教学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值得大力试行推广。
4.高职涉外类专业实施项目式双语教学的特点
(1)侧重口语,精简语法
项目式双语教学属于非语言类教学,对涉外类专业课程用英语作为语言媒介进行专业学科教学,专业内容和知识的掌握才是课程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整个项目注入整个教学体系中,英语作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工具,更强调其口语的表达,即沟通双发能够相互理解,并据此完成课堂任务,就可以达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的错误,教师不需要像语言课一样详解语法知识,只需简单提示即可。
(2)侧重实践,概括理论
项目式双语教学要求学生的课堂学习应更多地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实际项目,不可脱离实际、主观臆造确定项目。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按照完成现实中的逻辑顺序开展,这样整个学期下来,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在完成大项目下的各个具体任务之后,一起回顾总结,概括理论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往往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收获。
(3)侧重过程,分析结果
项目式双语教学侧重的是学生完成每一个任务的过程,而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结果,来评价学生执行任务时是否出现偏差。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更简单明了地理解人们在认识知识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努力。为此,教师对结果的评定只是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而非唯一标准。
(4)侧重团队,关注个性
项目式双语教学过程中,要完成每个任务需要众多学生的紧密合作。实施项目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分工明确,目的要发挥小组内各成员的个性特长和智力优势。考虑到涉外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每个小组需要有较好英语基础的成员带领团队有效理解双语教学中较难理解的部分。这种小组学习法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研究精神。
5.项目式双语教学的具体方法
(1)试点班的选择
高职院校涉外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会受诸多客观现实的限制,试行双语教学切不可面铺得过大。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应用英语专业涉外贸易方向在二年级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此时学生英语有了较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对其开展项目式双语教学。
(2)教材的选择
高职教育基本还是以纸质教材为蓝本上开展教学,因此采用项目式双语教材才更适合实践教学的开展。目前市面上兼备项目式和中英双语的教材非常少。教师可以根据寻求校企合作,根据现实情况自编教材,注重应用性和操作性,有助于学生实际技能的掌握。
(3)教师的备课
项目式双语教学能否有效推行,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一方面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所承担课程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必须要有比普通专业课教学多一倍的备课量,充分考虑学生因素,确保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
(4)考核方式
高职院校实行项目式双语教学的课程,课程量不宜过大,学生够用即可;进度不宜过快,学生消化才行。对于考核方式,教师应更关注学生平时学习状况,设立全面、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如在小组学习中,根据每个小组的成员角色,通过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参评,完成平时成绩的考核。期末考核可通过小组的英文总结报告及各成员在小组内部的综合评价结果作为评定标准。
世界经济全球化及高职教育国际化使得高职院校对涉外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成为大势所趋。诚然,高职双语教学起步较晚,且有一定的难度,但广大高校教师应不断地探索、总结,选择适合高职的教学模式,在涉外类专业中推行双语教学改革,根据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接受情况适度调整英语在课程中的渗透力度,最终肯定能提升高职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玲敏.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及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3月第31卷第3期.
[2] 顾佩娅,朱敏华.网上英语写作与项目教学法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2(12).
[3] 陆恩,徐秋萍,何剑霞,李琰艳.高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的可行性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6月第l2卷第2期.
篇7
一、引言
2014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自此,国家开发银行对于棚户区改造的大规模融资支持拉开序幕。国家开发银行安徽分行棚户区融资工作起步早、力度大、创新多,在系统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棚户区改造是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本文主要是结合自己在芜湖市棚户区改造项目评审过程中一些粗浅思考,对棚户区改造的安置方式类型、特点、成本等进行分析,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二、安置方式类型
棚户区改造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改造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使广大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对于如何“进楼”,主要包括政府统建安置房、政府购买安置房、货币化补偿三种方式。在具体的棚改实践过程中,三种安置方式均存在,以安徽分行支持的芜湖市2014年棚改项目为例,三种安置方式的比例为47:22:31。三种安置方式实践中广泛存在,但各方在认识上却有差异。对于政府统建安置房的方式,做法最为普遍,各方认识也比较统一。货币化补偿的方式,可以在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找到依据,但也有人认为货币化补偿成本较高。对于政府购买安置房的方式,各方认识差异较大,从不同角度容易得出不同结论,媒体上的报道也提出涉及“救市”等。
从开行的信贷政策来看,对于政府统建安置房支持力度最大,信贷政策清晰,争议小。对于政府购买安置房以及货币化补偿方式,开行信贷政策经历了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其中,货币化补偿不能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政府购买安置房,需要地方政府合理统筹,制定相应购买办法,且购买价格不超过当地商品房均价,在此基础上予以支持。
从地方政府实践来看,对于购买商品房用于棚改安置,政策也在越来越清晰。2014年7月29日,福建省住建厅印发《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各市县政府可以采取政府收储方式,积极稳妥收储商品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8月11日,湖南省住建厅印发《关于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政府可回购普通商品房用于保障性房源。另外据2014年7月22日《财经国家周刊》报道,住建部正密切关注并调研地方政府以回购商品房用于安置房的棚改新模式,当时机成熟,会对这一模式做得好的城市经验进行推广。
三、安置方式比较
三种不同的安置方式,各有优点和弊端。
(一)政府统建安置房
政府统建安置房是指政府负责安置房规划、土地、审批、资金、建设、验收、分配、管理等全过程。
该模式优点在于:一是政府统筹安排,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行动迅速,且房型房源可控;二是土地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三是可以按工程进度支付资金,即期安置资金支付压力较小。
该模式主要弊端有:一是建设周期长,过渡成本高。从地块征收到安置房建设、竣工交付一般需要4-5年,如遇征收困难,长达7-8年,导致财务成本、群众租房过渡成本较高(以芜湖为例,临时安置费每月每平方米15元,18个月后增加50%,24个月后增加100%),另外群众长期租房过渡怨言较大;二是房屋质量难以控制。政府建设安置房质量成本控制难以达到房地产企业的专业水平,后续面临的质量投诉较多;三是分配难度较大,顶楼底楼分配较为困难,商业门面和附属设施存在管理或运营不善的问题;四是物业管理收费较难,导致物业服务不到位,群众意见大;五是集中安置社会问题较多。棚改居民集中安置,棚改区变成安置区,引发的治安等社会问题较多;六是寻租环节较多。房屋规划、建设、安置、管理由政府操作,漏洞较多,容易滋生腐败;七是后续转让较难。一些安置区为划拨用地,难以办证,后续转让较为困难,群众意见大;有的地块评估后办了证,但土地真实价值难以体现;八是系统性风险较大。大面积的政府建设安置房对房地产市场构成冲击,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由于各地的棚改冲动,导致棚户区改造规划已经远远超出1000万户,仅安徽就规划改造146万户。按照安置率1:1.2考虑,若全部采取新建安置房方式,预计全国棚改规划完成后,需新建房屋1600万套左右,每年需要新建400万套左右房屋。2013年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7.87亿平方米,按90平方米测算,竣工套数为800万套左右。则新建棚改房屋占存量竣工商品房的50%,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较大,且全部采取政府统建,可能会导致后续存在一系列的风险隐患。
(二)政府购买安置房
政府购买安置房在实践中存在不同的形式,包括政府购买商品房、开发商“竞地价、限房价”代建安置房等,核心是开发商建房、政府购买,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该模式优点在于: 一是房屋质量高、物业管理好。商品房质量好政府统建安置小区,周边生活配套齐全;二是安置周期短。出棚即能进楼,居民基本无需在外租房过渡,避免长期过渡带来的生活不便,政府也节约过渡费用;三是群众选择多。回购商品房可以给被安置户更多可选择的余地,可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最适合的地段、楼盘、户型,实现分散安置,避免集中安置带来的社会问题;四是寻租环节少。政府参与环节减少较多,减低寻租空间;五是后续转让易。购买的商品房产权完整,为出让土地,后续转让方便,群众的财产价值能够得到实现和维护。
该模式主要弊端有:一是开发商及房源的选择上可能存在寻租空间;二是购买价格的合理性;三是媒体和舆论风险(救市)。这就需要政府做好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依据,合理安排,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严格招投标程序,降低购买成本。
(三)货币化补偿
货币化补偿是指根据被征收房屋的市场价值直接给予现金补偿。该模式优点在于一次性付款,征收速度快,不用支付过渡费,资金周转迅速,棚改的资金效应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该模式弊端在于:一是对于价值较低的被征收房屋,由于商品房价格较高,棚改居民拿到货币补偿后无法在市场上购买到商品房,需要自己补差价;二是政府即期资金支付压力较大。
该模式适合市区中心的棚改地块。以芜湖为例,选择货币化补偿的主要集中在镜湖区等城市核心区域。为了更好发挥该模式优点,解决其弊端,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适当提高补偿标准;二是为选择货币化补偿的棚改居民和开发商搭建集中交易平台,争取开发商优惠折扣,政府同时给予适当契税减免,降低棚改居民购房成本。
四、关于政府购买安置房可能存在“救市”的认识
对于政府购买商品房用于棚改安置的做法,认识的主要差异在于该模式可能涉及房地产“救市”。近些年来,由于房地产价格的居高不小,政府长期坚持调控政策,媒体总的舆论方向是打压房地产市场,所以媒体对于房地产“救市”高度敏感。事实上,在钢铁、船舶、汽车等等行业,“救市”是个中性词。开发性金融的内在逻辑也是顺境隐于市,逆境托举市。对于房地产市场,多年调控,房价越调越高,市场并未因为政策的打压而价格下降,同样因为政府购买商品房用于棚改安置而导致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也较小。根据恒大集团许家印的发言“房价的24%是税费、30%以上是地价,剩下才是建造成本”。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涨跌核心还是在于土地供应价格,取决于政府的土地政策,土地供应量大小等因素。所以相比较于可能存在“救市”疑义,政府购买安置房存在较多优点,综合权衡,政府购买安置房的模式是值得肯定的。
五、关于安置方式的成本比较
按照国务院《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安置成本是由被征收房屋的价值所决定的。由于被征收房屋价值的唯一性,无论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安置,理论上成本都是一样的。按照芜湖市征收相关政策,选择购买安置房进行安置的,采取对安置房和被征收房屋双向评估、互找差价的方式结算。考虑到政府新建安置房需要支付的过渡费等因素,则货币补偿和政府购买安置房的成本应略低于政府新建安置房成本。
那如何解释不同安置方式在投资估算时候的差异呢?以芜湖市为例,按照可研报告的测算,货币化补偿的平均成本为5429元/平方米、政府购买安置房平均成本4135元/平方米、政府新建安置房平均成本为2694元/平方米。主要差异在于:一是选择货币补偿的群体主要为市区核心位置,被征收房屋的价值本身较高,而政府新建安置房的群体多为其他区域的房屋;二是政府新建安置房成本测算中土地价值为划拨方式取得,该部分为隐形成本,当政府通过购买商品房用于棚改安置时,虽然购买单价较新建安置房高,考虑到开发商拿地的土地出让金已经入了财政,两种方式的综合成本并无显著差异。以芜湖市伟星幸福里小区(商品房)为例,商品住宅每平方米市场均价5900元,其中包含楼面地价每平方米1905元、税费1272元,剔除以上两项政府收入,实际安置成本每平方米为2723元。三是政府新建安置房单位成本(2694元/平方米)仅为建安成本,未考虑过渡安置费、物业管理成本、安置浪费等成本,新建安置房的实际建设成本较此成本要高。
六、选择安置方式的原则
棚改是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征收过程也极容易出现各类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棚户区居民相对弱势,安置的主导权主要在政府手中。为了更好的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最大程度的改善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生活条件,政府需要在安置方式选择上把握以下原则:
(一)最大程度尊重居民的意愿,坚持多元化安置
不同的棚户区居民家庭情况迥异,在房屋的选择偏好上差异巨大,需要考虑的因素涉及经济条件、子女上学、上下班距离、家庭人口、物业管理等等方方面面,所以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充分的征收调查,摸清居民意愿是前提条件。最大程度的摸清被征收居民的意愿,尊重民意,坚持多元化安置方式,还选择权予被征收居民,真正满足群众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好棚改工作。以芜湖市为例,芜湖市在实际操作中制定了《关于在房屋征收中做好模拟搬迁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采取多元化安置方式,变政府决定地块拆迁安置的旧模式为“模拟搬迁”模式,由县区房屋征收部门模拟拆迁公告,对居民的改造意愿进行调查,对于改造范围内房屋权属、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情况组织调查登记,让居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安置方式,同意改造户数达到改造范围内总户数90%的方可启动有关征收工作。模拟搬迁工作准确度高、工作周期短,大大节约了成本、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极大的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芜湖市镜湖区的万家牌地块通过采取多元化安置办法,110天即完成了全部征收任务,群众满意度在90%以上。
(二)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的力量,坚持市场化安置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棚户区改造作为一件国家层面的政策性大事,在棚户区改造的过程,也要处理好政策性业务和市场化运作的关系。棚户区改造要坚持政府主导,在改造范围、区域、进度上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在具体操作中,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市场的力量,避免政府大包大揽,能交给市场的,政府尽量不做。以安置房的建设为例,如前文所属,政府统建安置房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弊端,部分安置房源的选择完全可以通过开发商建设、政府回购的方式来实现,或者政府直接购买市场上存量的商品房。
如果政府能够真正把握好三种不同安置方式的特点,最大程度的尊重居民意愿,最大程度发挥市场的力量,通过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棚改居民安置,棚改工作可以做的更好,真正发挥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的良好效应,让广大居民早日出棚进楼。
参考文献:
篇8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迅速发展,随之而来伴随了各类问题,这是由于产业规模的庞大化、产业结构转型及升级等造成的。其中首要问题是教育质量问题。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多层次、多因素且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1],对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价,需将各项评价内容看成一个大系统,相互关联的系统构成要素的价值实现形式,采用教育质量的BSC(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能够将短期目标与持续增长结合起来,进而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教育健康均衡发展。
二、BSC方法用于教育质量评价的四个维度
平衡计分卡,简称BSC,是一种系统性绩效评价和管理工具,其核心思想为围绕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的指标,通过其相互使能的因果关系,展现组织的战略流程,更进一步,实现绩效的评价,帮助组织将战略实体化,最终实现该组织的战略目标[2,3]。
平衡计分卡是针对企业的组织架构提出的,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应在理解其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针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自身特征,改进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由平衡计分卡理论,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质量评价划分为财务维度、学生和利益相关者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发展维度,围绕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发展目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1.财务维度。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财政收入主要为主管行政机构对该专业所拨的事业费及部分科研项目经费。因此,为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财务状况有效监管,需要制定合理的财务收支指标,使财务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避免浪费。
制定合理的财务收支指标,需要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特点。在支出方面,主管行政机构所拨的事业费实际上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稳定的、占比大的收入来源,在保证基本业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应优先将其结余款项用于教学硬件和软环境建设,此外,部分科研项目经费通常可以依据课题情况适当的用于教学硬件和软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教学成本的控制及资源共享的手段控制支出,对包括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实验室等教学环境的投入进行评估,采用有效手段降低投入成本,并且开放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其利用率。在收入方面,从制度层面,鼓励教师及部分有能力的学生组成课题组,研究轨道交通领域内的创新课题,以高职层次的科研现状,可以争取横向工程类课题,增加科研经费收入。
2.学生和利益相关者维度。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面对两部分目标客户,包括学生和利益相关者(包括家长、企业和社会大众等)。一方面,学生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培养的主体,学生对专业教育的满意度从各方面影响着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发展,学生部分的衡量指标包括学生对专业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就业率、就业后的收入水平等。另一方面,从利益相关者维度,家长衡量的指标为学生的就业情况、收入水平等;企业衡量的指标为劳动者的素质、知识结构及专业工作的适应性等,社会大众的指标主要为学校知名度及口碑。该部分的指标可以采用模糊理论进行定量评估。
3.内部流程维度。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内部流程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使优质的教育资源一体化,进而集中优势资源加强专业建设。制定扶持性政策,提高精品课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建立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优势专业。二是校企合作。加强人才市场的调研,并与企业沟通常态化,进而以就业为目标,进行订单式培养,使学生和利益相关者维度的评价结果较高。与企业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知识结构及专业工作的适应性。三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目标设置以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主。
4.学习与发展维度。平衡计分卡评价法是以某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质量评价的潜在性因素,实现该组织战略目标的基本驱动力为强调学习与发展。为此,要求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领导层积极进行管理创新,包括引入ISO9001体系、进行定量化评估等手段,提高人员本身的自学能力,增强城轨交通专业的持续发展力和创新力。
学习和成长维度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教研人员的能力,在该方面应把教研人员的学术专著及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参加过的培训等作为主要的能力评价指标。专业的领导领导层应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便于更好的计划安排、调度与沟通各类事务性业务。二是组织结构的建设方面。需要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作业指导文件或规范;建立较长时间内符合现状的考核方案、监督管理机制,提高专业工作的运行效率。三是架构开放式公共学习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共享各类网络教学科研资源,全面性、多元化培养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其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归属感。
三、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构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大系统工程,通过对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方面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将该思想应用在投入和产生两大因素中,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4][5]。
(一)投入方面的因素
1.教学主体。现代教育理论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调动受教育者的内在驱动能力,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这是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最佳手段。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大纲及教学细则,教学大纲让学生能够在仿真性环境下,自主探索教学目标任务,实验细则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学生在探索阶段完成后,通过实验细则的实施重构其知识体系。探索性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故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主体的投入,既包括教学主体,也包括学生主体。(1)教师主体。教师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也是专业领域课程项目的设计者。专业教师的数量、专业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该方面设计的评价指标如下:人员配置方面,包括副教授、教授占教师的比例、双聘人员占教师的比例等。业务能力方面,包括教学工作量、专项进修、顶岗实习等。科研方面,包括教改项目、工程项目、级别等。(2)学生主体。该投入体现在对学生管理进程的收入。设计的评价指标包括:对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的投入、学生实习、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等。量化指标可以通过学生的获奖、实习的数量、岗位及工作时间等进行评价。
2.教学条件。教学条件保障了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及良好成效。对该专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对教学硬件和教学软环境的投入。硬件方面的投入包括:规划各专业课程适用的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教学仪器、各类专业图书及教材、校外的实习基地等,对硬件方面的评价指标需从固定资产额度、使用效能、频率、数量、图书及教材的册数等方面开展。软环境的投入包括各种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各种规章制度。
(二)产出方面的因素
1.人才培养:(1)从行业人员的供需平衡及学生规模角度,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培养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满意程度是衡量人才培养产出因素的重要指标。具体评价指标设置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曲线、在校城轨交通专业学生数、毕业生数量及就业率等。(2)学生的职业水平。职业水平是衡量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另一重要指标。具体评价指标可以设置为:在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情况及获取率、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在该企业就业的签约率及毕业生被动更替就业岗位的频率等。
2.教改产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工作程度是成线性关系的,该专业的教学改革,应按照该专业领域的技术条件、技术要求和岗位的任职要求推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具体评价指标设置为:教学改革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模式的应用情况、教改课题组的教改成果及获奖情况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教学水平,实现该专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作为。它涉及了不同维度的多种指标,属于复杂的大系统工程。成功的实施基于BSC方法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将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的战略发展产生极其重大的、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晓玲,封纪琴.基于BSC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框架研究[J].职教论坛,2014,(6):10-12.
[2]陈家润.平衡积分卡的理论与实践[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报,2006,20(4):59-62.
篇9
因为高职高专近多年的连续扩招,造成多样化专业、差异化生源的现状。大学英语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并不是把该学科内容简单的拼凑和堆砌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打破课程界限,可以大胆地过滤、还原和重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分专业教学。
二、教学改革方案
1.教学改革设计理念
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应用为目的,以知识为主线,以职业为背景,将普遍职场技能培养与其所需语言学习相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最终实现提高职业能力素养的目标。
2.教学改革方案
(1)多方调研,根据学生岗位需求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课程
根据我院多样化的专业、差异化生源的实际现状,在向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我院各专业师生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喜欢和有发展前景为价值取向,过滤、还原、重构教学内容。实行分类分层分专业指导教学。
分类:根据各系学生的总体水平以及对英语的需求分为两个类别。
A类:经管系、有机系、印刷系为一个类别,选用高职英语A类教材以及教学要求,进行较高层次的基础层和拓展层的教学。
B类:其他系为一个类别,选用高职英语B类教材以及教学要求,进行较低层次的基础层和拓展层的教学。
分层:知识分层教学,分为基础层和拓展层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
基础层:学生必需的基础综合英语知识(分为基础层A和基础层B)。
拓展层:各专业课所需的专业英语术语(最常用的50个词汇、术语)、英语故事/职场英语(参考《新职业英语》基础篇)、影视赏析(参考欧美经典影视作品)等;以基础层教学为主,拓展层教学渗透到基础层教学的全过程。
分专业:在基础层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水平、各专业的具体情况以及需求,给不同的专业教授相关的不同专业的基本专业英语词汇等所需内容。
如图所示:
(2)设计任务――过滤还原重构教学内容――设计课堂――设计考评
①设计任务,还原真实生活场景
以多媒体等形式再现真实生活场景,提出任务。
②过滤教学内容
选择日常交际话题(如介绍、问候等),一般涉外活动话题(如迎送、安排日程与活动、安排住宿等)以及经典美文的背诵,经典影视台词等实用实效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③设计课堂,重构教学内容
将英语知识教学内容和英语能力教学内容都融入专项活动中,减少语法理论讲解,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和实践教学教学风格,并且课内教学可以向课外延续,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和活动。
④考核内容的实用性
根据所学内容特点,增加听力、口语测试,并且分别在期末考试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3)采用“基础英语部分”教学为主,“拓展部分”教学和“活动部分”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活动、实景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常用专业词汇和语言运用能力。
(4)教学与活动、比赛相结合
在教学活动之余,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文化周才艺展示、英语广播员选拔与辅导、省级口语比赛培训与选拔、英语听力测试等活动,意在娱乐学生,以活动促教学,以比赛促教学。
(5)进行必修、选修相结合的课程安排
一年必修课完成高职英语的第1、2册的教学任务,系统教授语言基础知识,培养语言基本技能;一年必修课的过程中或者第三学期(周四或者周六下午等公休时间),开设专升本、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四级考试等选修课,满足部分学生对英语继续提高的个性要求。
(6)设计考评
三、教学改革实践
第一阶段:开展调查研究,完成新的教学大纲(大纲分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两部分)。
第二阶段:根据新大纲、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集体备课,组织教师编写新授课教案。
第三阶段:按照改革方案组织教学,学期末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和考试试卷分析,总结教改成效,完善课程改革方案。
篇10
1.以《基本要求》为基准,以应用能力考试为指挥棒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强调“应用、实用、够用”。应用能力考试突出的也是“应用、实用、够用”。我们把《基本要求》,也就是“蓝皮书”发给每位担纲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并组织他们认真学习、讨论。在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成立课题攻关小组,认真研讨“应用能力考试”的教学方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并结合各个专业来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的“应用、实用、够用”。
2.以教育部《基本要求》为准则,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自2002年以来教育部高教司对《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了改革,广西教育厅(桂教[2004]1号)文件要求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以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指导,根据教育厅的文件精神,学校主管副院长、教务处处长组织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学习了教育厅的有关文件,通过学习,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扭转过去的以“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法为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法。并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中心,强调教学、产、出的综合能力,基础教学要突出“应用、够用”,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第二年开设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选修课,突出“实用”;组织英语俱乐部、英语角让全院学生有机会开口说英语,提高他们语言的应用能力。
3.优化教学方法。一定的教学目的总是要求一定的教学方法为其服务。当前制约农类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英语是一门语言,不能简单按照普通课程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英语。如今,世界上的英语教学方法流派不下十几种,在全世界范围内,英语课堂上各种各样的教学版都在为我们演绎着这一主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是时展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是照搬照抄外国的理论,而是以大学英语教学方法运用的现代要求为立足点,选择一种既符合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现实,又符合时代需求的英语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是综合不同的方法,也就是综合法。从理论上讲依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班级,综合法应该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我们立足于大学英语的现状,与时俱进,赋予综合法―大学英语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些新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英语的能力,以便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二、根据教学内容和材料组织教学
1.勤于实践,练习说话。我们充分利用看图说话这部分来调动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用单词、词组或简单的句子说出每图画的内容,大部分同学都非常活跃,踊跃发言,特别能调动他们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第一册第三单元的看图说话,是围绕“运动”(sports)这一主题进行的,大多数同学都很踊跃地参与看图说话这一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幅图的内容都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教学目的。
2.采用多种教学法,融会贯通精读部分。精读部分是整个单元的重点,如何才能使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的内容呢?(1)利用导入法。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用英语作简短的介绍(Brief introduction)。如第一册第五单元,“History of Pizza”。简单地对“比萨饼”的历史介绍。(2)利用提问法。教师就课文内容设计6-10个问题要学生回答(事先要做好预习)。(3)利用讲解法。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疑难句。(4)利用翻译法。翻译课文的长难句,并介绍翻译方法。如第二册第四单元Reading A中倒数第二段中的句子:“In the 1920s came television which develop fast to b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dvertising media.”这个句子时间状语位于前面,主句是倒装句,后跟着的是定语从句,此句子的翻译技巧在于定语从句部分,因为定语从句较长,所以不要把它翻译到所修辞词之前,而把它翻译成并列句,此句的译文为“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电视,它很快发展成为最受欢迎的广告媒体之一。”(5)利用总结法。对课文作个简单的归纳,并指出本课文中的重点及难点。(6)利用复述法或是表演法。通过复述课文或角色的表演练习学生们的听说。教师的方法多样化,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堂上就能激发互动的气氛。
3.讲练结合,习得语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第二册第三单元的语法是关于虚拟语气的特殊语法,先复习虚拟语气的普通用法,如三种时态即: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中虚拟语气的用法,结合例子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只有掌握了一般用法才能理解其特殊用法,最后,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
4.多听,掌握技巧。在给学生进行听力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1)由浅至深的练习,如句子的连读,句子的重音及弱读等,如:He lives in London,lives in可以连读,连读是指同一个意群里前面的单词以辅音结尾,后面的单词以元音结尾;句子的重音及弱读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实词都重读,相反,虚词则弱读,如:She wanted you to write it,want和write都是实词要重读;(2)进行大量的泛听练习,通过简单的泛听练习之后,可以说打下了听力基础的第一步,在以后的听力过程中就可以稳步前进了。(3)充分利用校园电台给学生练习听力,我校购进了大量的英语对话磁带,有日常用语、旅游英语、商务英语、B级听力、四、六级听力、还有趣味故事、英语歌曲等,每天都按计划播放,学生自觉收听(学生每人配了一副耳机),经过反复练习,效果不错。
5.讲练结合,巩固知识。大部分练习课堂完成。不同的题型使用不同的方法。形式多样。有的是学生自愿上黑板做,有的是口头做,有的是课外做,如中译英部分就是学生在课外做。
6.练习写作,从易到难。训练学生的写作,先是从基本句型开始,写一些基本的东西,从写贺卡、名片、食谱、通知过渡到电子邮件、传真、收据、感谢信、邀请信及贺信等。学到写电子邮件时,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本学期都要给课任教师写一封电子邮件,学生感到很有新意,结果这次作业完成得特别好。
三、教学效果
对2003高园林031班、高园艺032、高牧医031、电子商务032进行测试,结果如下:每道题的平均分如下表: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19-02
前言
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更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实训课程是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主要手段。从整体上看,电气类专业的实训课程开发及教学方法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实训课程的开发研究的力度不够,教学的课程化程度低,教学设计粗放,效果不佳;对职业能力的认识比较狭隘,过分强调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教育,忽略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素质提升的教育;更多地将目标聚焦在学生的初次就业上,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
1.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由于电气类专业的特殊性,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分为:
(1)根据实训的功能不同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例如电工工具的使用和完整的安装项目。
(2)根据实训目的不同分为:认知实训、技能实训、任务实训,例如高压元件的认知、正确使用高压验电器以及如何用高压验电器进行验电。
(3)根据实训环境的不同可分为:仿真实训和全真实训,例如实验室高压电气的倒闸与高压变电所的倒闸。
2.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教学存在问题
(1)单项实训多、综合型实训少。实训大多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以单项型实训为主,实训内容单一,例如单一电工工具会使用,但是到实际的安装项目中又不会正确使用,缺乏职业综合能力的专题性、综合性实验实训,训练层次低。
(2)理解型、技能训练型实训多,工作型实训少。实训多为随堂的理解型实训和技能训练,而按照工作导向的工作型实训少,缺少职业工作的真实任务和完整的工作过程,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隔离,例如有些高压电气元件只图片、视频是认识,难以有效的学习和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3)静态的、模拟的实训多,动态的、全真的实训少。由于电气专业属于特种、高危行业,实训最普遍的是在实验室里完成,实训仍停留在纯粹的物化条件层面。
(4)技能训练多,智慧技能、职业态度等多元技能的训练少。目前实训主要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承和具体业务操作方法的掌握层面。对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各项相关智能的训练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的缺失。
3.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建议
3.1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实训课程设计
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终生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职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实训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构建,改变传统学科方案,针对岗位和市场的需要进行实训课程设置,根据企业生产需要,以实际岗位构建实训教学。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职业基本能力、以职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岗位操作技能为导向,以工作过程(流程)为主序,以工作项目(任务)为核心,积极探索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态度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式。
3.1.1实训内容的选择。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背景,选择若干典型岗位,确定实训的业务内容,尤其突出电气类特种作业的要求,选择高压、高危、高空等与实际非常接近的典型工作岗位,体现出特种行业的特殊性的所在。(2)选择一个典型的、综合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或业务流程,设置相应的业务环节,将各个业务环节中的典型业务工作作为实训内容。例如,以电力线路工(铁路),地方供电企业为送电线路工,模拟真实的施工场景,以着装、工具、施工方法为一个整体体系,从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3.1.2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的结构可以采用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辅以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或者以工作过程(业务流程)驱动为主,辅以项目(任务)两种方式进行设计。例如采用的10kv高压线路横担的安装,熟悉整个工作流程。
3.1.3课程开发的模式由于受现行职业教育环境和体制的限制,实训课程的开发仍将以模拟环境下的实训为主。采用部门/岗位型实训、过程/流程型实训、项目/任务型实训、仿真/博弈型实训。
3.2基于岗位需求构建工学一体化实训教学
根据电气类专业的特点,考虑行业的特殊性以及职业岗位的任职需求,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按照工学一体化进行教学,以真实的生产过程、真实的职场氛围进行教学,把企业真实的生产引入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在真实环境中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实现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使实训教学贴近生产实际。
3.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3.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制定和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及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文件,形成具有规范化、系列化的整体性实训基地规章制度,包括设备管理制度、实训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规范、学生实训过程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等。实训基地的软件与硬件建设同步,实训基地充分体现职业情境氛围。必须构建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与实训基地建设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明显高职特色、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满足电气类专业学生相关课程全部技能训练,还能承担维修电工(四级)、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电力线路工(铁路/三级)、接触网工(铁路/三级)的培训和考核鉴定,并能为行业、地区提供定向培训。通过实践教学中的合作与分工,可以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的电气类专业有很强的职业性特点,加之新技术不断更新使得一般的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方面存在缺陷,使得实训教学远远滞后于实际工作的需要,为此就应该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训过程中还要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仿真性和现场性,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按照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途径是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创新途径。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生产和实际工作的培训,与校内实训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学生的职业才能也只有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这个课堂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学校应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全体教职工应充分认识到只有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共建实训基地的道路,高职院校才能有自身发展的潜力与动力。全体教师才有可能主动深入到企业一线,学习掌握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及管理经验,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只有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上有突破性进展,使学校成为企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多方面的紧密合作伙伴,高职院校才能发现机遇抢占先机,才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结论
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普通高等教育最鲜明的特征之一。电气类专业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需要的是有职业能力的人才,进行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方法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改革,不断实训课程建设水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改革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闵靓,肖圣飞.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探讨,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3.
[2]殷培峰,杨柳春.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2,10.
篇12
中国古圣先贤老子曾说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IB方法在将数据对象压缩到“瓶颈”变量的过程有为万物命名之意。当人类还没有给这个世界的事物命名之时,在人类的认知中这个世界里的一切事物本身与自然是浑然一体的,处在一种人类认知意义上的混沌状态中。但一旦我们对事物进行确切的命名之后,即使它们并没有完全与自然脱离其成为整体的状态,但在人类的视角里已有了独立认知的意义,即石头、山、水、河流、花鸟虫鱼、太阳、月亮……人们可以将某一事物从他原来的混沌状态中抽离出来,在人类的世界里建构对它的独特认知。这时候原来的混沌状态似乎就一下子瓦解了,整个世界由无数独立存在的事物井然有序地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海量的信息数据对我们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混沌的,因此IB方法的思想与上述思想如出一辙。IB方法从混沌的海量信息中压缩得到的每一个类是对数据的一个总结,是数据中的一些共性特征,是对数据化繁为简的结果,是无形信息的有形化结果。IB方法的压缩分类就如同对万物的命名,人类对万物的命名过程也是一个压缩认知的过程。
二、顺序IB算法学习过程与人类学习过程之共性
IB方法通过压缩来认知数据,属于机器学习领域中的一个无监督学习方法。机器学习是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不少机器学习领域专家给出了机器学习的定义。兰利(P. Langley)认为:“机器学习是一门人工智能的科学,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工智能,特别是如何在经验学习中改善具体算法的性能。”米切尔(T. M. Mitchell)在其著作《机器学习》中谈到“机器学习”关注的问题是“计算机程序如何随着经验积累自动提高自身的性能”,也就是主要指的归纳学习。机器学习的功能是知识发现,知识发现是通过学习算法实现的。下面结合一个典型的顺序IB算法,来阐述IB方法的压缩认知过程与人类的学习过程之间的关联性。
对于计算机来说,信息就是数据,因此IB算法以数据对象作为输入,从中学习有价值的模式。顺序IB算法的主要学习过程为:在某一随机划分的基础上,计算机依次读取每一个数据对象,在IB方法目标函数的指导下将其指派到一个与该数据对象拟合度最强的一个划分中,重复迭代该步骤,直到划分指派不再有新的变换为止。
根据米切尔对机器学习的定义,顺序IB算法中的经验便是我们能观测到的数据集。在顺序IB算法的主循环中,依次考虑每一个数据对象的迭代过程便是从经验中不断修复当前所得压缩模式的过程,从而提高自身识别数据的性能,最终达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目的。试想一下,当我们人类面临着海量的数据时,也需要通过读取每一条数据对象,得到数据中的一些大概划分模式,然后再综合考虑每一个数据对象与当前划分模式之间的匹配程度,对所得的划分模式进行修复。因此顺序IB算法的学习过程也可认为是一个循序渐进、归纳总结、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这和人类的学习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另外,在顺序IB算法中第一步要求对数据做一个随机初始划分,在此基础上, IB算法再循序渐进地从数据中学习数据对象间所蕴含的内在模式。初始化是一个随机的过程,一个好的初始划分往往会得到一个好的压缩结果。顺序IB算法中的随机初始划分就如同人的出身,出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的命运。一个人若出身在一个经济基础、周边环境及家风较好的家庭中,这个人成才的概率往往就会比较高。当然境遇不好,但经过自身努力拼搏最终成才的人也大有人在。顺序IB算法的知识发现过程是一个随机性与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三、机器学习与人类学习之不同
虽然顺序IB算法的学习过程与人类的学习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机器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全模拟人类的学习能力的,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计算机无法像人类那样既具有意向性又具有主观性。塞尔认为:“计算机程序永远不可能代替人心,其理由很简单:计算机程序只是语法的,而心不仅仅是语法的。心是语义的,就是说,人心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结构,它是有内容的。”计算机程序只是以一种形式化、语法化的特征,这种形式化的符号是不具有任何语义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朝马致远的经典小令《天净沙・秋思》,对于中国稍通文墨的人来说都能够背诵。整个散曲描写的是一个秋天的下午,一个远离家乡的孤独的旅人,怀念故乡和亲人的那种淡淡的惆怅的情感。这首曲里所点出的一切意象全部都是自然的存在,但这些自然的存在在人类的世界具备丰富的情感意义,并且这些物象的类别即与某一类别的人类情感有效地衔接,当这些物象在诗人的笔下娓娓地叙出时,读到这类物象的人们就自然生发出与此相应的内在情感,从而与诗人、诗中的旅人的内在情感强烈地一致!
然而,当计算机程序在读《天净沙・秋思》时,所获取的知识只是枯藤、老树、昏鸦这类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物体,却无法像人类那样理解其中的情感。尽管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也力图将某些语义信息融入到机器的学习中,然而人对语义的解读远远胜于任何带有智能的机器。
虽然机器的学习能力不能完全模拟人类的学习能力,但计算机的特点决定了机器学习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计算机的记忆力(存储能力)胜于人脑,计算机在特定领域的计算能力胜于人脑。这些特点可以使机器学习方法作为一个辅助的手段来帮助人类学习认知世界。例如,海量数据的模式分析对于人类来说往往是一件枯燥无味、费时费力的事情,并且在无任何先验知识、无任何工具的帮助下,对海量数据模式的提取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此时,可以借助机器学习方法,如IB方法,来从数据中提取数据的模式特征。正是得力于计算机的出色存储能力、出色计算能力,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人类提供一个对数据的初步认知模式。另外,得益于计算机无情感的特点,计算机在做这些事时才不会像人类那样感觉枯燥无味。由于机器学习的特点与人类学习的特点不同,机器学习方法或许还会为人类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学习结果,从而帮助人类提高对世界的认知程度。
此时,想起苏轼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数据是海量,我们无从下手的时候,或许机器学习方法,如IB方法,可以引领我们从庐山中走出去。
四、人类学习的研究对机器学习研究的指导意义
人类在做事情的时候,自身往往都具备一些先验知识,并且我们人类还可将自身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对新事物的学习中。我们用一个典故来阐述人类学习能力的一个特点。
乾隆曾问纪晓岚,传说关羽忠义,朕且问你,他老婆是何等样人?这是存心刁难,史书上根本没有关夫人的详细记载,让人如何回答?可纪晓岚立刻答道,生何年,殁何月,皆无从考;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乾隆大笑,说爱卿真有你的!
在无任何有关关夫人的先验知识下,纪晓岚的回答则是将有关关羽的认知迁移到对关夫人的评价上。
篇13
高中数学是很多学生的难点,在解题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很多复杂的问题,想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就必须进行分类讨论,分类求解,最后进行综合解答。
分类讨论贯穿整个中学数学教程,是高中数学难点之一。它不同于其他解题方法,分类讨论要求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类讨论,在最后又将讨论得到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得出相应题目的求解。分类讨论的组成大致分为要素、步骤、原则三部分。
要素:要素就是指需要进行分类讨论的对象,分类后各自的概念,还有最后区分的标准。
步骤:分类讨论的步骤具体有四个步骤,第一,确定要进行分类讨论的对象和要讨论的区域。第二,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合理的分类。第三,根据从大到小、先易后难的解题步骤进行逐步分类讨论。第四,归纳分类讨论所得出的答案,得出最后答案。
原则:分类讨论要遵循的原则是,首先要确定分类对象,不可重复对象,更不可遗漏对象。确定对象之后要选择正确的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讨论。遇到多级分类,就需要更加仔细地在分类部分中再次分类。
二、高中数学分类讨论产生的原因
1.分类所涉及的数学概念
例如,在函数式子中y=1/sinx。看到这类函数,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sinx,它作为一个变量,同时又作为分母,是不可以为0。在作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排除sinx=0的这种情况,因此,所对应的图像是间断图像,然后再从递增递减性去考虑函数sinx,最终完成解题。
2.分类所涉及的公式
例如,在排列组合题目中的有组合计算方法,8个人分两排站立,A和B之间相邻的站法有多少种。在解答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将题目中确定的两个固定位置当中的任意一个视为整体,那剩下的7个人就分为两排,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组合数,接下就该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对AB进行讨论,将得出答案乘以2,就得出了最终答案。
3.分类所涉及的参变量
参变量这类问题在不等式中出现的较多,例如,(a-b)x0、a-b
4.分类所涉及的约束计算
所谓约束,就是指一些固定的不可改变的条款,如分母不可为零。
三、分类讨论实例
下面以具体例题来说明分类讨论。
例1:在正方体的8个顶点、12条菱、6个面的中心、正方体中心共27点,共线的三点组成的有几个。
解:根据题意,共线的三点组可以分为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