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师的课堂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的课堂教学

篇1

本文作者:张庭洁工作单位: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

”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差点以为这5分钟就这么虚度下去呢,这随机应变出乎意料。第三,营造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教学的苦和乐,感同身受教师的辛苦。当三位小教师上好课之后,他们无一例外提到,当老师不好当,很辛苦。有个还套用了一句广告语:做人难,做老师难,做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更难。当这几位学生多次准备,精心修改的教案、课件在班内展示后,其余学生一片哗然,都说:上一堂课要准备这么多,实在累人。生生之间的配合更融洽更协调了。第四,调整教师的教学状态,激发教学热情。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教师素质高低,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密切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我心有所思,亦有所感。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这次实践过程中的想法。多年的教学生涯,职高生的现状,难免让人产生疲软,教学的激情大大减弱。但仔细想来,其实职高生并不是一无是处,或许成绩不理想,或许言行不端正,但是仔细观察,都有他们的闪光处。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学生对文本的一些看法,有其独特性、可取性。对文本的处理,随着与学生多次的探讨,也常常会有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教学更是一种进步。学生的心得体会也有其认识的深度,出乎自己的意料。“小教师”上课中,不少学生向我提议:“老师,我也想尝试当回老师。”这积极性使得学生上课投入,也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是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思维敏捷,信息来源广泛,且动手能力比较强,敢于尝试,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个“小教师”的实践,以点带面,以少数学生的行动带动影响整个班级,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符合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这次的实践,就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进行的。有人说,学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要做到因材施教,学有所得。职高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得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满堂灌。就算教师在台上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大部分无精打采,何谈成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学是个双边关系,“教”是“学”的过程和手段,“学”是“教”的归宿和终极。“教”的立足点、出发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我们教学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职高学生大多数好动,敢于尝试,惟有结合职高学生的特色,结合职业高中的学业特色,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如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团体合作的社会,有竞争也有合作。这次的研究可以增强“学习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当我们教师习惯性的将课堂的沉闷归罪于学生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们的教学是否与学生有互动、有交流?教师与学生都希望经历这样的课堂:在愉悦中传递知识,在愉悦中增长智慧。一堂好课,都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特级教师李观博说过:教学不只是直接给学生知识,还要唤起学生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都说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其实,生与生的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就是很好的合作学习,在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使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多留心、多观察、多反思、多总结,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感情、学习情况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加以适宜的鼓励评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借助各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的追求。

篇2

指导教师:王芳-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汉文化比较

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要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传播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因为教师语言本身起着对目的语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因而多年来一直是语言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1 教师话语

1.1 教师话语的定义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课堂上传授知识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话语,是在保姆式语言和外国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一种社会语言变体,具有语法简化、语速较慢、更多更长停顿和更多重复等独特特征。

1.2 教师话语的分类

教师话语一般分为课堂英语、教学英语、师生互动和教师反馈英语。

(1)课堂英语

传统的英语课堂话语是指教师用来组织各种关系的,它用于课堂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课堂英语可以用来调动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形成用英语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2)教学英语

教学英语是英语教师讲授知识时所使用的语言。多年来以语法能力为重点的语言教学特别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多数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输入只是一些复杂的语法知识和句法结构,没有趣味性,而趣味性正是可理解输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3)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讨论、提问和回答时所使用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互动,提问是最常见的方式,教师的提问与提问方式以及提问的等待时间和问题的分配成为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对象。

(4)反馈话语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反馈可能是教师话语最常见的课堂功能。例如:表扬和纠错,表扬是对学生的表现的肯定,但普通的肯定不会产生最好的效果。因此表扬和评价应该是具体的和鼓舞人心的。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交际中等待适当的时机去纠正错误,等说话人说完后再进行。

2 国内外研究

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话语的研究是国外语言学家和二语习得研究者多年来一直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主要通过他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来控制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如果使用恰当,教师话语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或学生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也能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从国外对教师话语的不同方面所做的研究可以看出,教师话语在课堂教学中占很大比例。如Nunan(1990)的调查表明,当教师对他们课堂录音进行分析后,最令他们吃惊的是他们在课堂上讲话的数量。教师话语在提问方面所占的比例尤其之高。

而国内的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沿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话语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中国国情下的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课堂学习是学生外语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教师话语在许多外语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最为真实的目标语输入。

3 对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针对存在的种种问题,教师应当转变观念,真正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落到实处,鼓励、帮助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使他们在有更多的语言输出的同时也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真实的语言氛围和环境,在教学中更好地改进教师话语,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3.1 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

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各种英语教学的改革途径。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将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既注意语言知识又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不等同于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学习者参与,压缩教师话语的数量,而应该根据学习者群体和个体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教师话语应更重视质量,而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加减。

3.2 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英语教学的不断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应该通过职业培训和自学等多种途径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师话语理论等相关理论水平和英语口语水平、语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尽量多给学习者提供准确、流利的语言输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同时,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3.3 合理利用教师话语,降低情感障碍

要促进教学内容的交流,教师必须把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放在与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习者从中获得交流愉悦和自我肯定的满足,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才有信心去尝试目的语和面对错误。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使人大脑神经放松,并且最终能唤起参与者的兴趣,从而降低学习中的情感障碍,更好的习得语言,因而实行低情感障碍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3.4 提高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外语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动配合,共同完成语言交际活动和教学过程,合理提问则是促进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在上课前做好详细的提问计划,明确提问重点,做到上课时有的放矢。教师应在课堂内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问题应适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问题太难,学习者会知难而退;问题太简单,学习者会不屑回答。

3.5 及时反馈,正确对待学生错误

及时、恰当的反馈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欲望。学习者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做出积极的反馈,应该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加学习者的信心,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待学生错误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但不是说教师可以忽略学生的错误。是否纠错、何时纠错或怎样纠错取决于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这也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 man.1985.

[2]Nunan,D.Introducing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Penguin English.1991.

篇3

1.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宝贵的了,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促进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桥梁。每个老师讲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在听课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走,自然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的板书、演示,抓住讲解过程中的关键词句。创造条件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

2.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变量,新的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成了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主要教学行为。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教学生学"。学习方法的指导,需要教师结合教学过程,指导时教师应明示学习方法,帮助那些感知能力较差的学生掌握学法,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和习得,提高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的学法指导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考虑教法的同时考虑学法,学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学法训练,学会迁移,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所必需的学习机会和练习时间,对于重点内容还要加强单向训练。例如《海滨小城》的教学,希望学生掌握写景文章的分析方法,有老师分四步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分清写海滨时用得最多的是什么样的词,把它找出来,其目的是让学生抓住海滨的特点。抓住特点后再细读课文,找出能表现海滨十分美丽这一特点的词语进行品析。最后放声朗读,体会感情。学完这段之后让学生总结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可以总结出来,即:初读,分析层次;再读,抓住特点;细读,品词析句;朗读,体会感情。掌握了学法后就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大段,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这种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指导,将学法和教法结合,有利于学生明确分析这类课文的思路,也就为同类课文的学习提供了范例。

3.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加深知识理解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可以巩固旧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达到预习新知识的目的。同时,通过总结加强记忆、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学习打下长久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及时总结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知识联系、明晰知识规律,从而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提高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而有的教师教学,很少看到学生读整篇课文,大多是读只言片语,这样的做法,一节课下来,学生能不能把课文读通,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熟练都很难说。让学生读整篇课文是各年级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逐步培养与提升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低年级,了解课文内容;中年级,把握主要内容;高年级,理解文章主旨,理清叙述顺序。

篇4

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历史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历史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能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升华教育功能,能否让学生增益智慧,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学语言有关。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离不开语言,即使是电化教学,也需要借助教师的语言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教师语言的艺术赋予课堂教学以诱人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效果主要是教学语言的效果,离开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便无法开展;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也会影响教学任务。从语言的内部特征来说,历史教学语言必须符合科学准确、简明生动的原则。

一、要有历史特色

历史教师的语言,所表达的是具体的历史知识,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教师的语言就要准确反映时代特色。不恰当的类比、武断的臆想、过分的夸张,都不是一种严肃科学的态度。首先要体现历史术语的准确性。

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文献的原文,不仅可以渲染历史的时代特色,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致。如讲到唐、宋两代经济,说明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可例举王建《汴路即事》诗句:“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意思是:来白天南海北、操着不同方言的人都汇聚在这里进行商业贸易,草市很繁荣。宋代的“草市”已具有相当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也可举陆游诗句:“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帘上酒楼”。有的教师担心引用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其实,有时候引用一句原话、一节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但却加深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原话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时代气息。鼓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语言要生动、幽默

历史教学的语言要注意通俗、形象、幽默。通俗的首要一点,就是要把书面语言换成口头语言来表达。书面语言虽然肃整,但没有口头语言明白流畅。在情感方面,口头语言显得更自然一些。如人民版必修一册中“美苏争锋”可以说“美苏争霸”;“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理解为“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PK’”。历史教学语言适当运用一些流行口头语,激发学生思维,不会让人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呆板无趣;也彰显历史教师能与时俱进,善于学习。

历史教学内容比较概括,教师应用比喻、用当时的诗歌、民谣、谚语等再现历史现象,使抽象变得具体。如欧洲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是因罗马天主教教廷在德国的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当时有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这句谚语非常形象表明罗马天主教教廷贪婪、德国受罗马天主教教廷剥削最重。大凡引用原文、诗歌、民谣等,一般都要板书,让学生看清、听懂,否则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要使讲述形象生动,还要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有的教师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中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仆从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幽默是一种生动有趣而且含意深刻的语言艺术,给人愉快,发人深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幽默题材。如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他认为治理天下犹如众人抬木头,前面的人喊号子,后面的人相应和。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大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幽默的题材加上幽默的语言,能使整段内容活跃起来。

从历史教学的外部特征来说,还要注意到语言正确清晰,悦耳动听;语调丰富多变,充满感情;语节明朗,快慢适中;表情爱憎分明,褒贬得当。这种无实质性内容的交流可以起到修饰的作用,尤其在表达信息的感彩方面更为重要。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手势)。语言外部特征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已为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所验证。

三、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心理节奏

人在一天之中,由于受到人体生理节律的影响,心理节奏并不一样。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使教材的组织处理、教学形式的变化、课堂结构的设计与学生心理节奏保持和谐统一,而且语速快慢、语调高低也要与学生心理保持一致。

篇5

一、教师威信形成的影响因素

教师威信是指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教师威信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主观因素。

(1)教师的自身素养,特别是师德修养影响着学生对于教师的整体判断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环节中的实际情况的判断力和决策水平。

(2)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水平是教师人文修养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于课堂中教师的专业权威性和教学的掌控能力起着一定的作用。

(3)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能够方便快捷地想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能够减少学习障碍。

(4)优秀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教师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与学生交往时给学生带来新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5)仪表。教师整洁的仪表、严谨的作风、文明的习惯等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好感,从而建立威信。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社会、学校、家长对于教师的态度。社会尊师重教,对于教师威信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学校领导对于教师的态度,以及学生家长对于教师的态度也是教师威信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心理期望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往往会用自己心目当中理想的标准和要求去衡量教师,那么学生期望课堂中的教师是什么样的呢?

1.知识丰富,学识渊博。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知识丰富的教师,能够将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经验,运用得当的方式和方法,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

2.互动能力强,善于沟通。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而且是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互动性强的教师能够及时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实际状态,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反应增减知识点。

3.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囿于一种教学模式。

学生大多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师,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的应用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赢得学生的喜欢。

4.良好的师德修养及品行。

师德修养是教师的重要素养,是赢得威信的重要方面。教师若具有公正无私、不偏不袒、认真负责、言行一致的品格,肯定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三、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威信的因素分析

1.教学无计划性或者要求不当。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却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填鸭式”或者“拔苗助长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产生厌倦,从而失去应有的信任和尊敬。有的教师不加分析地实施要求,较为专制地惩戒措施,也会引起师生间的矛盾。还有的教师对学生没有要求,只要不干扰上课,做什么都可以,这种“放羊式”的教育最终将造成课堂纪律涣散。可见,以上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麻木心理,影响教师对整个课堂的驾驭能力。

2.课堂的组织管理不到位,掌控能力不够。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因素和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既定的教学计划的过程。合理有效地协调各种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课堂情境,如环境卫生、光线充足、置物有序等要求不足;对于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处理不当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发生问题行为。这些不仅会干扰正常的课堂教学,而且会影响教师的在课堂上的威信。

3.滥用惩罚手段,造成矛盾激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课堂问题行为,有的教师为了不干扰自己的教学进程,往往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措施。但问题行为较多时,惩罚难免有失偏颇,最终势必造成课堂教学中断,学生的抵触情绪加大,甚至认真听课的学生会厌倦。课堂教学的中心转移,师生矛盾激化,给学生这样的暗示:老师无法有效地管理课堂,威信丧失。

4.课前准备不充分,自信心不强。

课堂教学不是即兴表演,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预见性。有的教师课前没有充分准备,导致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环节把握不准或者把握不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没有能够充分地有效地把握教学秩序,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产生不信任,进而对课堂产生信任危机,严重时会破坏教学的秩序,教师的威信必然丧失。

四、树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威信的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师德修养。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知识素养是教师个人魅力的一种体现。任何时候,学生对于知识广博的教师总是有着一种崇敬之情。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让学生信服。此外,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对课堂教学中威信的建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寓师德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注重言传身教,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会关注教师的行为,只有知识素养和实德修养齐修,教师才能够树立威信。

2.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在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只关注个别聪明或者调皮的学生,或者进行“目中无人”式的教学;有的教师对于课堂上一些不正常现象,如学生睡觉、做小动作等,熟视无睹或束手无策。面向全体是要求教师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关注个别差异是指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学习方式等各有不同,必须考虑到他们的特殊需要,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3.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并进。

一个尊重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希望,总是能够给予他们宽容和理解,这是一种师爱的流露。与要求结合在一起,师爱就具有了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若失去严格要求,师爱就是盲目的,没有目标的,没有希望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教学纪律,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必要时教师可以动怒,以引起少数学生的警醒。这样不仅不会让学生远离你,反而会获得更多的信任与尊敬。

4.培养情感、养成习惯。

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而且是交流情感的地方。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他们在渴求知识的同时,更希望得到情感的需要和满足。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增进学习效果。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学科情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进行全方位的调动,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欲望,增进师生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教师以课堂为桥梁建立起情感和知识的双重纽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威信也能够很好地树立。

参考文献:

[1]吕达.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德清.现代管理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1998.

篇6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省高中全面展开,这给我省高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的确,从对我市高中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还没有完全摆脱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困惑,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教学行为还没有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变了!

一、教师角色要重新定位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定位应发生转变。首先从教师职能来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还是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学会学习的方法。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当今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寻找知识海洋的能力。其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还要研究学生。因为个体的个性、兴趣、爱好、发展目标等因素不同,所以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总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不再是执行者。

二、教师观念要彻底更新

教学要改革,教师就要在思想上真正认同课程改革。如果教师在心里对课改还存有顾虑,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就不能积极投身到课改中去,那么新课程的实施就会大打折扣,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迷茫、困惑、焦虑、不安,觉得新教材知识无体系,内容没有到位,要点没有讲透,甚至会出现抵触课程改革的现象。所以,教师所面临的头等大事就是进行“洗脑”,以彻底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三、教学行为要强化创新

篇7

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语言既不是严谨的书面语言,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头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灵活生动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大凡讲课受到欢迎的教师,其语言表达都充满了科学性、逻辑性、生动形象性、富有启发性和幽默风趣。正因为如此,孔子、夸美纽斯、杜威、赫尔巴特等教育界的泰斗们,无一不对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无论是满头银发的老教授,还是初出师门的新教师,无一不在追求着教学语言艺术的完美。本文将从声音和语词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语言的一些技巧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声音的控制艺术

课堂教学的语言,对于音量、音质、节奏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巧妙的对声音加以控制,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对声音控制不当,不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更会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合理的利用声音,是教师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 发音的技巧

讲课不同于闲聊,它要求音量灌满全教室,并且连续讲话的时间较长。有的教师不知道合理使用嗓子,不懂得发音的技巧,结果要么声音微弱,学生听不见,影响教学效果;要么扯起嗓子喊,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过分使用声带,造成声音嘶哑,损害自身健康。只有正确使用发音技巧,才会拥有响亮、动听的声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音调,形成我们丰富多彩的声音。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教师吸气多一些,吸得深一些。戏曲演员讲究“气人丹田”,就是在感觉上把气吸到小腹部,发声时总是感到小腹在用力。教师讲课虽不用这样的严格的要求,但尽量把气吸得深,声带才不易疲劳,如果讲课时感到胸部劳累,那就表明气吸得浅了,久而久之会损害自身的身心健康。

咬字不准,吐字不清,语言含糊,这也是教师讲课时常见的毛病。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最好能象曲艺演员那样,选两、三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协调活动功能,持之以恒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第二、节奏的控制

讲课说话的节奏太快,是许多新教师易犯的毛病。主要原因由于教师精神紧张,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表面上看来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教学效果却不佳。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语言的速度以每分钟90-120个字为宜。节奏过快,发送信息的频率太高,使学生的大脑对听取的信息处理不及,影响教学效果。反之,教学语言节奏过慢,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精神涣散,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与效果。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应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要求等各种因素相适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越要相应地放慢讲话的速度,增加停顿;当教师要通过描绘一件生动具体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师的讲述可以快一些,这样能较顺利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教师要通过摆出了几件事实,启发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一个科学结论时,教师的语言要放慢,给学生以充分的推理判断和思考的时;当教师在归纳叙述科学概念、科学结论时,要逐字逐句清晰准确,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科学原理。

第三、声调的掌握

声调上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变化,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语言技巧。合理掌握声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语音语调的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变化的语言则是导致学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

提高音量、降低音量、沉默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一般地讲,教学中讲到关键点时,或需要强调突出某个问题时,可以提高声调,放慢速度;在讲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的内容时,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态时,应及时更变语音语调,以引起注意,重新兴奋起来。

短暂的沉默是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引起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激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当教室内比较喧闹时,教师利用短暂的沉默,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再比如,讲完一课的重点后停一下—然后再轻声地重复一遍。或向全班同学公开提出问题后,适当地有意地停顿,而暂不要求谁来回答。都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二.讲课的语词艺术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中国古代的教学论著《学记》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于讲课的教师,讲起来娓娓动听,引人人胜,不善于讲课的教师,则是平淡无味,使人昏昏欲睡。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先过语言艺术这一关。使课堂语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词准意切,通俗易懂

词准意切,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词语必须准确明了,不能含糊其词。有的教育论著中把其称为“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它要求教师的语言准确无误,必须精确地表达知识的内涵。对各种现象的描绘,对概念、定义规律的表达,都要做到语言词准意切,不使人发生歧义和误解。比如:有的教师望文生义,对概念的解释不进行细致的推敲,“语法就是语言的法则”、“法人就是负有责任的人”等等,这些解释都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N对传授的知识也不能信口开河,今天说一样,明天说一样,让学生无所适从。即使学术上有争论的,也应该给学生讲明白,我们取哪种说法,使学生心中径渭分明。比如:在《教育学》的教学中,讲到教育的起源这一问题时,就有劳动起源论、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等多种理论,教师应分别对其进行分析,指出其优缺点,什么理论最正确,应采取什么理论。

既有书面语言的严密精确,又有口头语言的通俗易懂,顺口悦耳,便于说、听和记笔记,这是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要求。我们教学的任务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材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听懂、学会、练熟。其前提条件是教师使学生听懂。如果教师的语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使学生听起来糊里糊涂,莫明其妙,这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有些书面语,学生不易理解,这是极为正常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教师还必须把比较难懂的书面语言变成比较通俗的口头语言,使学生容易理解。这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词准意切,又要通俗易懂,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第二、亲切热情,文明礼貌

亲切热情,就是在教学中语言要有亲切感,充满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多鼓励,以宽为主,以严为辅;不能老拉着脸,板着面孔。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再比如:一个学生作文没有按时交,他告诉教师忘在家里了,这时教师可以对他说:“是啊,为了写好这篇作文,你一定花了不少心血,可惜今天不能看你的作文了。这样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篇8

一、转变教学模式

(一)制定可行、可量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根据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大,目标的制定不是给大家看的,而是具体实施后可以检测的,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进一步改进、提高教学效益。

(二)激发学生兴趣,主动贴近学生。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新月异,书本上的知识,某些学生在课下俨然已经知晓,如果教师还是在课程上重复这些内容,则势必会遭到学生的厌烦,学生在课外获取的知识量势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影响,教师应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将这些内容再次向学生呈现。

(三)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对于那些浅显易懂、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不必花费过多时间;而对于那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有疑问的知识点,教师应该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得出答案,而不是机械式地记住结论。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一)多媒体教室的广泛运用。

1.计算机教学方式的改善

在传统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对集中于机房的学生采取手口结合的教学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只对全体学生有普遍性,而不具备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到底如何?教师没有客观的反馈。因此,组建小组学习十分有必要。学生与其他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大家共同讨论,互帮互助,既增强小组内部学生的学习效果,组与组之间又可以互相交流。

2.任务型教学手段的使用

在操作性强的教学科目中,例如,物理、化学等,教师可以将每个知识点分割成不同模块,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任务。对于这些任务模块,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遇到难题,教师给予解答。每一章的知识都可以看做一个大的项目,这种项目有利于学生提高动手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学生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整体把握课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所教内容有充分了解。例如,教师需要对文本的体裁、人物、故事情节、发展过程、起因和结果等因素都很熟悉,不仅知道本文写了什么,还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思考作者叙事的过程,以及这样写的原因,从文章的写作中提炼出学生的写作要求,了解平时学生的写作习惯。

(二)学生参与的关键是教师有效的提问。

教师准确地把握课堂内容是师生互动的前提,而互动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有效的提问。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启发诱导式都是有效的提问方式。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更要善于追问,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都要进行补充,对学生的回答再次进行提问。

(三)师生互动的前提是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积极帮助者,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必要的解答,在学生完成问题后,要给予评论。

(四)因材施教,与学生做朋友。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如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差异、学习习惯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只有摸清这些底子后,才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继续巩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努力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背景材料与启示.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9

首先,教师信念深刻的影响和作用着教师课堂的教学,是支配教师行为的动力。教师信念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正确的教师信念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错误的教师信念往往会使得课堂的教学事倍功半,使得教师教学的热情低下,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不上来。教师的信念往往会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比如说有一个老师,他就有一个信念,他觉得师生的关系就好像是抛球和接球的关系,双方都是课堂的主体,并没有主次之分,两者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那么这位老师所上的课肯定是很开放很民主的,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去追求知识的人,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兴趣,共同的求知欲,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而且实践能力也会比一般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好很多。而还有一种老师,他们心中也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教师一定要比学生站得高,教师必须是要比学生高高在上的,教师要树立起教师的威严,不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的老师他们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会照本宣科,没有活力,一堂课教下来往往都是枯燥乏味的,这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的能力,空有理论的知识。

其次,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往往对教师信念的形成和转变也有一定的影响。信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并不是不能改变的。教师的信念的改变往往是通过教师反思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更新的欲望和动机,从而进一步优化他的教师信念。但是,也有些老师,本来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但由于每一次的课堂教学都与他预期的效果大相径庭,比如这位老师他开始的时候是很赞成合作学习的,但由于每次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都不和他配合,渐渐的他也就无所谓了,他原先的信念也一步步地瓦解。

二、影响教师正确信念形成的原因

第一,教师合作交流缺少。教师合作、交流时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是教师正确信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我们现在很多的初高中教师,在工作中形成了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由于缺少交流,无法走出自我的圈子,无法多元化和多角度思考自我教育信念,阻碍了教师正确信念的形成。

第二,教师科研能力的欠缺。作为从事基础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影响教师正确信念形成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客观上主要是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很多教师业余时间太少,很难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主观原因主要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有效地反思和总结。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是上一节课的总结,更是下一节课的指导。

三、教师正确信念的培养

第一,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要多从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取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引导教师用去研究,去分析,让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的转化,增强可操作性。同时,学校还要注意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一成不变的单调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多元化的,符合学校教学实际的培训之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2)组织学习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领会其要旨,把握课改方向。(3)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

篇10

人类生活在世界上,总是在不断地与自然界作斗争。征服自然,改变环境,适应环境。如此循环过程之中,给自然界打上人类的烙印,从物质到精神,把自在自然变成人化自然。然而,人类本身,也在不断地形成改变来适应社会的变迁,久而久之,产生了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变成文本,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这种文化,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性,还有更多的精神性质。关于物质文化的保存,多采用画图画的方式,刻在甲骨文上,后来又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得以把人类的物质文化保存下来。关于精神文化,则是代代之间的言传身教,行动的感染在起着很大的作用。当然,在这个看似简单形式过程中,也在传递着一定的思想、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7世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诞生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时代教学的主流。人类对教育又有了新的诠释方式。原有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渐渐地领悟到教育不仅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还有其他一些潜在因素包含其中,并且在人的一生发展之中重于智育的培养。例如:环境对人的影响,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重要性,同伴的影响等等。社会迅速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人们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足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形式,课堂上教师知识的权威,也时刻会遭到学生的挑战。面对高科技、新理念,课堂上的教师权威,变成了“缺席的在场者”。

一、后喻文化与时展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经预言,人类发展的历史将经历三种文化:第一种是前喻文化,指现代社会出现与成熟之前,那个时代,总是成人教育与指点孩子,文化传承是自上而下的,年轻人必须向老年人学习才能生存,这个时代的教育主要是经验主义的教育理念。第二种文化是同喻文化,同喻文化大抵流行于工业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必需的本领更多是向同辈人学来的,两代人互相学习才能生存和发展。这种文化形式,优越于前喻文化,因为它融入了当代人的思想感情,存在建构的理念。第三种文化是后喻文化,即目前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即使日常生活知识也日新月异,许多方面都是孩子教大人。老一代人需要向年轻人学习,社会才能进步。纵观人类发展,如果说前喻文化发展得最为漫长,影响也最为深远的话,那么同喻文化已经短暂得不值一提,而且有被后喻文化取代的趋势。这种趋势是由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信息社会的匆匆来临所促成的。

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祖父母在年轻时所学东西够用一辈子,但是到了父母这一代,现代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他们当初所学知识,如果不经常读书看报,不断补充的话,基本上就已经没有用了。到了我们这一代,经济与信息发展并行,如果每天“宅”在家里,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师权威与学生

教师一直被视为知识权威的拥有者,凭借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前喻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根据自己基于文本的研读与建构,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教学。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师精力的有限性,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将会越来越少地知晓现代最先进的文化知识与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不再是知识权威的拥有者,尤其面对多媒体技术。

众所周知,在现代教学中,很多教室都会配有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任何一种媒体软件对学生呈现用语言所无法描述的东西。比如:在初中数学课上,就会有很多的这样的例子。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虽然不像是小学生那样,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些具体事例作为依托,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师的讲解和说明。老师在给学生呈现三角形全等之前,有一节是关于轴对称图形,对于一名手上没有任何图片素材的教师来说,如果只是空口说,怎么折、怎么弄就会是轴对称图形,关于那一条对称轴对称,或者是关于原点对称,如果学生没有真正地演练过,也没有真正地见证到这个“奇迹”,教师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学生也只会是身在云里雾里。面对本来就觉得数学很难,提不起半点兴趣的学生,也许这个时候早就睡得昏天暗地了。但是,如果教师掌握一些多媒体技术,能够把这些以电子图片的形式展现,并能运用动画技术进行操作,情况将大相径庭。这样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学生因为对数学没有兴趣,提不起半点精神在课堂上鼾声四起……

同样道理,老师讲到全等三角形定理,如果只是把定理呈现给学生,叫学生背上十遍、二十遍,然后进行应用,做题,或是老师比较熟练,会在黑板上借用粉笔的力量,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给同学们展示,可是老师不管用什么手段,肯定不能画出两个完全全等的三角形,这样会对自己的说服力大打折扣。相反,如果老师采用多媒体技术,给同学们展示动画效果的全等三角形,相信肯定会有很多学生终生难忘。也不用费那么多的口舌解说,把学生弄得似懂非懂,心里带着十万个为什么去做题。

然而,教师与学生是有区别的。从精力上,教师作为社会中的群体,不仅具有课堂上的知识权威者这一种社会角色,在学校这个小型社会中,面对学生,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递着书本的知识。但是人与人之间又会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每一位教师的身上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历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他(她)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具有迥异的家庭文化背景,受训于不同的学校,怀揣着不同的教育理想,这些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不仅如此,在生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断地备课批改作业,还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以及参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么丰富的教育事项,是很难用一个词去评定教师的。

三、教师权威与课堂教学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凭借自己年幼时教师所教以及现在身为人师,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早已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本领。在课堂上,又将知识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当然,提起教师,从古至今,人们对其有着固定的刻板印象,戴着眼镜,胳膊底下夹着一本书,手拿教鞭,现代老师的印象又是知识渊博、和蔼可亲,各种教学方法应对自如,是学生所崇拜的偶像,这种印象是根深蒂固的。在课堂教学中,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方式、这种模式,在中国传承了几乎上下五千年,然而在现代的社会中,这种方式在不断受到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的不断改进在冲击教师的权威,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权威的拥有者,对于现代的高科技,学生会比教师掌握得更加熟练,研究得更加到位。对于课堂教学中的课件,教师费尽心思没有实现的技术,但拿到课堂上,学生简单的几个操作就将其变幻得惟妙惟肖。教师不禁感叹学生的技术之到位,思想之超前。此时,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方法的权威,换位的学习方式在这里会发生前所未有地影响和效果。

四、教师与新课改

自从2001年以来,中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以来,教育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师生关系等,都在作着调整。变化最大的当属师生关系,由以前的授受关系,变成了现在主体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双主体。教师在这场教育改革中,是最直接的课程实施者。然而承接教育改革文本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是教师生活展开和存续的主要场域,学校场域独特的时间性、空间性制约着生存于其中的每一位教师,教师在这样的生活中生成的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当学校场域依循的日常性和地方性遭遇到教育改革文本的抽象性和普遍性时,教师的生活世界呈现出紧张,教师的日常行动也会变得非常丰富。换句话说,教师是游走于国家教育改革文本和学校日常生活之间的行动者。那么教师的日常行动是如何解读教育改革的文本的?教育改革文本中是如何预估教师行动的丰富性的?面对教育改革文本的理论性、抽象性与简约性的概念性话语,教师如何把它们转化为日常生活世界可资借鉴的操作性语言?这些都是教育改革在推进的过程当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面对新课改,教师是幸运的,因为自己可以学习更多的东西;教师是不幸的,由于自己要学习太多的东西。

五、后喻文化对教师的影响

诚然,后喻文化着实存在于生活中间,由于每个人精力有限,生存空间有限。这种限制性,就昭示着我们不可能去了解大千世界上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文化。教师要从心理上承认某一个特定领域学生所了解到的最前沿知识超过自己。因为每个学生都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其父辈的关于某一方面的专业储备以及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是远远多与教师在课本上的所学。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放下自己的权威,承认自己的不足,跟学生进行讨论学习,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才是最大的出路。

六、反思

面对现实,后喻文化已经着实存在于人们生活中间,由于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生存的空间是有限的。这种限制性,就昭示着我们不可能去了解大千世界上各个领悟的知识和文化。面对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作为“帮助少年起飞”的行动者,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特长,更不能漠视自己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某一特定知识的“欠缺”。所以,教师应正确树立自己的教师观,也许虚心是最好的良药。后喻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并被社会所认可,在现在这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更有其存在的价值,这种后喻文化理念,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召示着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古人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新知识,放下自己的权威,做一个快乐的学习者,也许教学的真谛就在这里。

参考文献:

[1]常亚慧.教师夹缝中的行动者[J].当代教师教育,2008,(1).

篇11

二、简练、准确的概括性

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可见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语文课堂上,简练、准确的教学语言可以营造美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想象,开拓学生智慧,触发学生灵感,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干净利落,恰到好处。让学生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仍以《孔乙己》文中的“踱”为例,对“踱”的意义概括:表现了“长衫主顾”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神气。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阶级分明的环境。

三、承接、过渡的连贯性

篇12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研究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为了解决扩招后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高校为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还具有硕士、博士学历。虽然青年教师在专业上都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且思想活跃,眼界开阔,但毕竟刚走出学校或研究机构,没有多少教学实践经验,非师范类的毕业生更没有经过教学的必要训练,教学能力不高,刚毕业就直接走上大学讲台,教学质量自然无法得到保证。怎样帮助青年教师在工作的前几年提高课堂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尝试从英语青年教师来讲述外语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

一、立足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的美妙之处

英语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师生间“教”与“学”的依据。高校英语教材是编著者们精心挑选的语言材料,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密切相关,将思想教育、伦理道德、科学文化融入到知识的传播中,实现了教育与审美因素和真善美的统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把教材的语言材料归纳为以下几类:①人生哲理,如:Nothing but Problems(除了问题还是问题) .②成功之法,如:Managing Time(管理时间) .③人际关系,如:Working with Difficult People(与难相处的人共事) .④跨文化交流,如: The GreenTree (绿色的树) .⑤保健养生,如:Rock Steady(坚如磐石).⑥科普知识,如:What is a Medical Emergency(怎样获得医疗急救) .⑦小说散文,如:A Teacher’s Story(一位教师的故事) .⑧职场技能,如:Sell More by Saying Less(说的少就卖的多).⑨幽默故事,如:Impossible or I’m possible(不可能还是我有可能)。

青年英语教师在备课与教学中可以从自然界之美、社会人际交往之美、思想道德之美、文字语言之美、篇章结构之美等方面来把握教材内容, 启迪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意识,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帮助学生保持“乐学”的劲头。

二、因材施教 运用美的教学方法

(一)体态语言的运用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体态语言则是一种更能表达微妙情感的交流方式,是一种能显露出跨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同一文化内容进行交流时表现出的不同或相同的理解的无声语言,能将说话者内心一些不便说出或不能说出的真实情感传递出来。“Body Language (体态语言)”一课是以舞台上演员的无声表演开头进而引出在飞机场、城市交通、体育竞赛等方面的人体体势语言,文章颇具静、动结合之美。根据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身姿体态、面部表情、眼神变化做出课文中描写的轻步、弯腰、搜寻、受惊、窥望之状,并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动作用英语复述课文内容。课堂上顿时一派轻松与笑语,从知识学习到听说操练一气呵成。

(二)适当开展课堂游戏

课堂游戏,比如:猜谜、单词接龙、小组竞赛等,既可以避免单调的照本宣科,又能调节紧张的课堂气氛,放松学生紧张的心情。课堂游戏的开展,体现出生活情趣的美。

(三)借助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The Impossible Just Takes a Little Longer (不可能的事情需要更长一点的时间) ”一课讲述一个出车祸事故导致脖子以下瘫痪的20岁小伙子如何克服困难,最后结婚、生子、成为职业演说家、作家、6州最年轻企业家、运动员,并且四肢开始有感觉的动人故事。我们根据情节借助电脑等多媒体用动画展现长长的跑道,金黄色的沙滩,蔚蓝色的大海,一望无际的公路,一辆汽车,一个坐着轮椅的年轻人,不停地在吃力地滚动着轮椅,用尽力气的拨动着汽车方向盘,在泳池里自如地游动着公渴求欢乐生命的美丽图画,以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形像重现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涛和共鸣,达到了以美导情、以情感人的效果。

三、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美

青年外语教师要做到外语语音、语调发声准确、流畅,还要刻苦钻研与提高自身的交际语言艺术和教学艺术,将课堂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的特点融入到教师的语言特点中,并形成独特的教学美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既获得英语语音、语调美的感受,又获得学习的兴趣。

(一)控制说话的节奏

有节奏的声音,有变化的语速能牵引着学生的听讲情绪。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情节的发展,妥当地控制英语语音、语调和语速,运用好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言技巧,能更好地还原出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故事中的主角产生共鸣。比如:讲科普知识时一般可语速平缓,吐字干脆,体现出科普文章的理性和语言的凝炼美;讲小说散文则可明快生动、绘声绘色,充分表现出小说散文浓郁的情感和文学的优雅美。

(二)力求绘声绘色

青年教师讲课时要吃透文章的感彩,在此基础上动之以情、发之于声才能传之于人。如:“Nothing but Problems(除了问题还是问题)”,这课文字简炼、朴素、发人深思。作者在文章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畅销书《积极思考的力量》一书作者对他的影响。如果只是发音正确地范读几段对话,很难体会出文章结尾的发人深思和启迪。教师在深刻体会了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感彩后,把握好故事中的人物希望通过捐钱来让别人帮忙解决自己的问题矛盾心理,做到以情发声、以情感人、以声传情,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控制声音的音量

课堂上,教师讲课的声音音量也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教师发声的音量应洪亮、清晰,以教室中每个人都听得清为最佳。英语教师对单词的重音、语调都应控制在自如声区的最佳音域范围内充分发声才会使人觉得真切与自然。随着音量大小的变化,学生就会感觉到语言的丰富之魅力。

(四)使用幽默的语言

幽默语言是运用意味深长的诙谐语言抒感、传递信息,以引起听众的快慰和兴趣,从而感化听众、启迪听众的一种艺术手法。

课堂上,教师的幽默语言和生动诙谐的举止能够将讲课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如果教师总是板着面孔、照本宣科那么课堂的讲课效果必然不高,学生也不会感兴趣。

四、展示教师的形象美

在学生眼中,教师往往是知识与教养的化身,因此教师的形象和风度便成为示范性很强的教学因素。特别是英语教师若能展示给学生以热情、以身作则的人格、朴素大方的穿着、和颜悦色的气质 、优美的言谈举止 、工整美观的板书、清晰悦耳的声音,不但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还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奇效,使课堂教学与美和谐统一,完美无暇。

五、结语

由于高校选拔人才并不是完全从师范院校这唯一的渠道,因而教师培养缺少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教育培养过程。新选入高校的新教师,只有接受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经过反复实践、摸索、总结,才有可能逐渐地成长为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马维平,刘惠莲等.高职高专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J].时代教育,2008,(6).

[2]张相乐.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J].石油教育,2004,(6).

篇13

二、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会昏昏欲睡而缺乏兴趣。小学生每节课的最佳状态,仅有二十几分钟,其余的时间稍不留意,学生就会走神,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使之明快、振奋。因此,教师须加强语言的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精巧编排和合理组装。一般来说,讲解教材重点与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显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而表现急切、震怒、兴奋、壮烈等基调,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凉、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以上体会我通过教学实践,都取得过令人欣慰的成效。

三、教学语言要有情趣美

根据学习的需要,教师充满情趣的课堂语言,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我教《海上日出》时,便以生活的实际感受做引子,先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爷爷的年轻时写的文章《海上日出》,我们班里,谁到海边看过日出?

师:在海上看日出的确比我们在别的地方看日出有劲,那种期待,那种激动,没见到过的人是无法体验的。我见过海上日出,我在普陀――东海边观日出,我也到过北戴河――渤海边观日出,那太阳是从浩瀚的大海中跃出来的。瞧,这便是“我和太阳”!(请学生看海上日出的照片)

生:(纷纷走近,观看照片。赞叹、议论、询问)

师:(取出一张)这是在北戴河海滨照的。北戴河有个看日出的名胜,叫鸽子窝。那天,我起床晚了点,路上看日出的人一批批地往前涌,根本不怕迷路。我生怕看不上,也匆匆地往前赶……

这个片段,我用艺术语言、亲身经历、生活照片,列举了普陀山观日出、北戴河鸽子山观日出,如拉家常一般,娓娓道来,似乎漫不经心,其实却是匠心独运,深深地唤起了学生对日出之景的好奇,对日出之美的赞叹,为研究课文创造了美的意境,形成了有趣的氛围。

四、 教学语言要有启迪性

有的课文比较浅显,读来明白晓畅;但有的韵意深远,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谆谆诱导,但学生启而不发。在学生思路卡壳时,教师就需要另找富有情趣的话题来引证比喻,旁敲侧击,使学生的困难迎刃而解。通常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富有启迪性激情的引言导读,能强化学生的情感激发,增强课文语言的感染力。在课文引读中,教师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语言,使课文语言文字的情感因素得到强烈的发挥,动人心弦,感人肺腑,比单独让学生自己朗读效果好得多。

五、 教学语言要有幽默化

幽默是幽默大师的语言特色,实践证明,在教学语言中偶尔插上一句幽默之词,往往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比如我教《狐假虎威》一课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全班同学当导演。表演之后我问:“同学们,当老虎看到大大小小的野兽撒腿就跑,会怎么想呢?”有的学生说:“哎呀,百兽还真怕狐狸呢!”有的学生说:“哎?我没犯错误,老天爷怎么没叫我当大王呢?”这时,我插上一句:“再说又没到退休的年龄!”逗得大家一起开心地笑起来。教学语言的亦庄亦谐,在这里便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