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际沟通的功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篇2
一、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的理论基础及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或保持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与人沟通关系密切,严格来说,合乎实际的人际沟通是用来达到人际目的的符号交换活动,具体包含五层含义:1.人际沟通表明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换;2.人际沟通发生于沟通行为存在的时候;3.人际沟通包括社会符号的使用;4.人际沟通是策略;5.“能够达到形象、关系和工具目的的沟通者即为有能力的沟通者”。
进一步说,人是社会动物,人们进行人际沟通,产生人际关系,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需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标志,人不仅有“食色”等基本需要,还有高级的需要,比如人际需要,即与人交往、沟通的需要(融入他人之中)。反过来讲,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可以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增强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在同学互动中健全人格的发展、丰富对自我的认知,逐步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层面上,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其中相当重要的是一个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大学生同学之间人际沟通的常见问题
在实际沟通中能否满足沟通目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还与沟通者的沟通能力、沟通场合和沟通事件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人际沟通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沟通中自我心理定位不恰当。主要表现为沟通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自卑心理等不恰当心理定位。以自我为中心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人际沟通中更多关注自我的需求,只在乎自身利益,站着自己立场考虑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平等友爱,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这类人必然会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自卑心理是一种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自己无能软弱。自卑的人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会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行,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事实证明,这种自我评价是错误的,卑的人跟自信的人相比,能力并没有区别,区别的只是一种心态。
其次,对人际沟通的价值定位不恰当,突出体现在功利主义色彩的增强。人际沟通的功能是综合性性的,包括主观上可以帮助人们满足形象、关系、工具三种人际目的,达到自我认同,满足人际需要,客观上为人际关系提供原则和规范等功能。而功利成分在人际沟通中的增加,容易导致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极端价值取向的出现,“以利交者,利尽则散”,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危害的。
第三,欠缺人际沟通能力。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不懂得人际沟通技巧,因而,在同学的交往中,经常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经常与人产生误会或隔膜,事倍功半,影响同学交往。对沟通技巧的把握需要大学生自己在实际交往中用心塚磨,如,学会倾听、善于换位思考、使用合理策略增加人际魅力等等,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并付诸于实践是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建立大学生良好同学关系的人际沟通策略
首先,学会倾听。很多情况下,倾听是比侃侃而谈更有利的一种沟通方法。如果我们进行人际沟通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照顾沟通对象,可以使用“同感倾听”的策略,即在倾听时我们要在理解基础上意识到别人的感情,并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寻找共同经历和看法、给予积极肯定的回答等。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确定关系地位和保证关系安全,可以使用“协商式倾听”的策略,积极把握沟通语言对象的中心意思,注意这些话的内在含义并且按照自己的意见提供支持意见。
其次,把握同学关系的进程并采取不同人际沟通策略。如果你想增进同学关系,那么提升人际魅力则是有效的催化剂。“人际魅力,简单地说,是把人们结合到一起的各種力量,也可以称之为‘对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包括对对象体态、行为、性格、信仰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以及情感反应。”在外在形象上,提升形体美;在人际行为上,显示相同的态度和价值观、支持别人的观点和兴趣、使用直率和肯定的回应方式或者称赞同学。
如果你想保持关系,可以使用积极性策略:快乐的行动、礼貌和避免批评。由此带来的亲和力和友好度可以帮我们对抗保持同学关系阶段的无聊和平淡,它使我们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始终保持乐观。也可以使用开放策略,通过互相信任、讨论对双方而言至关重要的话题来保持关系。
如果这段关系不得不疏远,则可以采用合适的分手策略。比如传达积极的信息,沟通者不让遭到拒绝的一方感到拒绝和伤害,同时暗示疏远的愿望。再比如使用疏远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在选择分手策略时同样需要根据双方不同情形选择适合方式。
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沟通。良好的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会成为终身受益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何宝梅 杨剑宇主编.秘书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3
Effect Research of Senior System Enhance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GUAN Yuanyuan, SUN Houchun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t senior system in practice, by way of self-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ode, a flat roof of communion and mutually for freshman and old boy ,prefect system brings into full play enhancing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Key wordssenior system; academician; interpersonal skills
“学长制”是一种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全新的环境中所必然面临的各种学习、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难,以早日适应正规的大学生活。作为一种新老生交流互助的平台,学长制的实施对提高新老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
1 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人际沟通也称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或肢体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人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成长成才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大学时代是人生重要驿站,是准社会化时期,大学生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单靠书本学习的方式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人际交往。①人际沟通能力在大学期间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人际沟通能力欠缺,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一份2004年在北京、上海、南京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测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在南京医科大学每年对新生的心理普查中,对在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有信心的学生基本都低于参加测评人数的一半。影响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因为现在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儿童时期开始,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关爱使得与同辈人交往的时间偏少,而与父母的交往中子女占绝对优势,由于父母无原则的退让,让很多儿童养成了自我中心的“心理优势”,导致交往技能的缺失;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对成绩的过分重视,使学生把时间都用于课本学习,不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进入大学以后,由人际关系的变迁与重构而导致的疏离与孤独,使大学新生产生环境适应障碍;②现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其社会化的不足,导致其人际关系的非人性化倾向的出现。③
2 学长制的实施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的作用
人是社会性动物,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们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群体,重新整合各种关系,处理好与交往对象的关系便成为他们新的生活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学长制的实施是现行的辅导员管理模式和导师管理模式的有效补充,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实现,有利于新老生的互相交流,有利于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2.1 学长制实施对学长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的作用
人际沟通是一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训练出来的。新生在学长的帮助和指导下,能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尽快适应大学环境,而学长自己本身也是学生,也会遇到和低年级同学相同的问题,通过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同学,老生能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等,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学长制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学长的选聘、培训、工作指导与考核,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学长竞聘的学生通过书面申请、面试等程序,比其他同学拥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在工作开始前的培训使学长拥有了更多的人际沟通方面的理论学习机会,而学长在开展工作时能否顺利进行主要依赖于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直接关系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担任学长的学生对人际沟通的重要性认同感强,在交往过程中主动性强。学长一般拥有很强的责任心,为了给新生做好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为了在帮助低年级学生的过程中展现更好的自己,他们会更加积极、认真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会更多的接触老师、同学,请教更多的人,也就拥有了更多的人际沟通的机会,而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所感很好的传达给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也会更花心思去研究人际沟通的技巧,从而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
篇4
一、角色表演概述
护理专业教学中的角色表演,指的是以专业护理人员的标准要求学生,为其设置不同的角色,使其能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到坚持护理礼仪的重要性,同时使其认识到,采取何种人际沟通方法,可维持医患关系和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1]。将角色表演用于护理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护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
二、角色表演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对象
选取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共130名作为教学对象,以65人为一组,将其分为常规组教学组与角色表演组两个组别。两组分别采用不同方法教学,教学后,观察两组学生的整体护理礼仪以及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情况。
(二)教学内容
以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方法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护理礼仪包括仪表、体态、服饰、言语礼仪四种,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将求职礼仪渗透到了教学过程中。
人际沟通以沟通技巧为主。
(三)教学方法
于教学正式展开前1星期,告知学生进行准备,教学时,学生在教室内,围坐成圆形,表演者站在圆形中间表演,教师与其他学生观看:
1.护理礼仪教学方法
仪表与服饰礼仪:以2名学生为一组,组内互相检查各自的仪表,如发现存在仪表礼仪问题,应提出,各自总结仪表礼仪经验。
体态礼仪:教师要求两名学生上台,一名学生表演端正体态,一名学生表演不端正体态,在两名同学表演完成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怎样的体态符合护理礼仪,并要求学生总结经验与体态礼仪注意事项。
言语礼仪:教师要求两名学生上台,由教师扮演患者,两名学生分别与教师沟通,一名示范规范的言语礼仪,一名示范不规范的言语礼仪。示范完成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怎样的言语礼仪符合护理礼仪规范,同时要求学生总结言语礼仪需要注意的问题。
求职礼仪:教师扮演HR,由2名学生上台,一名学生示范规范的求职礼仪,一名学生示范不规范的求职礼仪。
2.人际沟通教学方法
可采用模拟医院的方法,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进行培养:
(1)角色设置:以4名学生为一组,组员分别扮演护理人员、患者、患者家属、医生4个角色,共设置两组组别,一组为正面表演组,表演合理的人际沟通形式,一组为反面表演组,表演不合理的人际沟通形式。
(2)情境设计:患者准备做手术,术前焦虑及恐惧情绪十分严重,且对手术情况不了解,对护理人员不重视,对手术方法存在怀疑。
(3)表演内容:学生需要表演术前、术中、术后、出院时的护理。
(4)观察指标:观察学生沟通过程中,是否仪表大方、精神状态是否饱满。正面表演组需要尽最大程度表现出大方的仪表与饱满的精神状态。反面表演组则需要尽最大程度与正面表演组形成反差,以使对比更加强烈。
(四)教学评价
在教学完成之后,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常规教学组与角色表演组的学生进行考核,观察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
(五)评价结果
考核结束后,观察两组学生的笔试与面试考核成绩发现:相对于常规教学组学生而言,角色表演组学生的笔试与面试成绩优势显著。
3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采用角色表演的方法进行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护理礼仪水平以及人际沟通水平,对于其护理整体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其就业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
为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在角色表演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使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作为主导者而存在,功能在于引导课程的发展方向,为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应成为教学的主体,课程的大部分时间均应由学生的表演、评价以及经验总结而占据。
(2)教师素质要求。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且能够充分了解当前医院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这是保证教学情境真实性增强的关键[4]。
(3)注重课程安排。角色表演可以在单独一课时中进行,每周可安排一次,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使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加深,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护理理论与实践水平,保证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进入角色,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相对于采用常规方法教学而言,在常规教学基础上,将角色扮演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对于学生护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切实体会到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等的需求,这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较为有利。
参考文献:
[1]安晓妤. 角色表演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教学中的应用[J]. 内蒙古中医药,2013,29:115-116.
[2]夏同霞,张亭亭,郑喜兰,周静,陈俊希,陈红波,廖家露,王嘉. 《护理人际沟通与礼仪》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标准的研究及应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5:2291-2292.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122-02
随着网络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现代教育从形式到内涵发生了质的变革。笔者试图探索网络环境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使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创新思维、终身学习思想得以实现的教学模式。为此,笔者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高职《人际沟通》课程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沟通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1 《人际沟通》网络课程结构的设置
笔者开发的《人际沟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针对高职院校师生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网上交流和测试评估所设置的网络资源学习平台。该平台包括四个模块:以实践为主的实践模块,以理论为主并与实践活动相协调的理论模块,实践与理论相配合的资源模块,以及在线学习与答疑的互动模块,它具有很强的实时在线功能。
(1)理论模块。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力求通俗易懂,简明实用,与日常沟通实践紧密结合,并附有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课时方案、教学教案、教学课件、微课以及讲学视频等相关链接,方便学习者更进一步学习与研究。(2)资源模块。收集并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量案例、背景资料、学生成果、相关网址等等,为学习者自学、实训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充足而适宜的资源。(3)实践模块。通过实践将该门课程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实践活动包括任务情景、小组讨论、协作学习、形象展示、角色扮演、知识问答、技能测试、拓展延伸8种类型,旨在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合作意识、注重能力培养、加强自评与互评的学习策略,既锻炼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又能深刻地领悟人际沟通的内涵。重在解决 “学”和“做”的关系问题。(4)互动模块。在线互动学习平台是专门为学生提供个人自主学习的空间。互动平台能够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上传完成的作业,测试成绩的统计,看到教师对自己的评估、答疑,完成问卷调查等多项功能,为师生提供一个有效沟通与交流的平台。除此之外,教师利用此平台适时更新教学内容,方便教学管理。
2 《人际沟通》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吸收了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各自的优势,结合该课程特点及两年的教学实践,构建了适合于网络环境的《人际沟通》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表述“创设情景―问题导学―展开探索―指导点拨―网上协作―小结交流―实践测试―继续探究”八个环节。该模式主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力图实现师生双边活动在教法和学法上的协调统一。(见表1)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依据,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先进思想,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主要特点:一是打破固定化教学模式,按照日常交际活动所涉及的沟通技巧、礼仪规范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进行思索;二是将学习过程和探索过程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从而使问题探索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三是通过网络课堂教学进行“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使学生展开探索、思考和发展,让每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通过自己发现所得,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不同程度地新知,从而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四是教学知识的传授不能仅限于教材内容,还要重视学生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通过访问网络课程所提供的丰富资源和相关知识网站来获取大量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3 《人际沟通》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检验
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和实践,笔者构建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3.1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网络课堂教学为学生创建了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多种感官刺激,增加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主动探索新知形成与发展的动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3.2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网络课堂教学班与普通班相比,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为自觉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复习、检测和预习,能在互动学习平台上进行交流与讨论,能较好地从Internet网、网络资源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能很好地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探究式学习,开展课题研讨。
3.3 学生的互助协作意识明显增强
网络课堂教学班学生在实践活动(情景剧表演)中,能积极主动参与,并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体现互助协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3.4 学生的沟通能力明显提升
网络课堂教学班与普通班相比,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人际沟通素养,知识面明显比普通班学生宽,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比普通班学生强,综合测评成绩明显比普通班学生高出一截。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了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发展个性的教学目的。这种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符合高职素质教育精神,对推动学科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2010305
广告具有劝导消费、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功能,不仅能够带动生产与消费,而且还能够起到营销的效果。近年来,针对广告语气隐喻及人际功能的研究,有助于广告语言设计者与接受者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实现广告价值最大化。隐喻是近几年来很热门的研究话题,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一则好的化妆品广告,可以通过语气隐喻的方式来实现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语气隐喻及人际功能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可以探究出广告文本撰写的技巧以及实现广告商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策略。
本文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及“人际功能”的理论为指导,聚焦化妆品行业,选取60则英文化妆品广告为语料,如倩碧、兰蔻、欧莱雅、兰芝、雅诗兰黛等品牌,旨在从语气隐喻视角探讨英文化妆品广告的人际功能,探究广告语言撰写策略。
一、研究综述
(一) 隐喻与广告语
Aristotle的《修辞学》中最早提出了隐喻,他认为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辞作用。Lakoff 和 Johnson[1] 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一种认知活动,其本质是一种思维和行为现象。Halliday[2]认为,隐喻无处不在,它是意义表达的变体,存在于词汇和语法层面。他同时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指出语法隐喻包含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人际隐喻又可以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每种语气可以体现多种言语功能;范文芳[3]指出,英语语气隐喻具有双重或者多重语义特征,语气隐喻就是从一个语气域向另一个语气域的转移。魏在江[4]对比研究了英汉语气隐喻,认为两者在语气句法上存在非一致性,英语多采用形合手段,汉语多采用意合手段。隐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语篇分析领域,如新闻语篇、法律语篇、学术语篇、广告语篇等。Geis[5]认为,隐喻在广告语篇中不仅有修饰的功能,还有劝说的功能,能够通过语言及图像形式建立起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关系。Leiss, Kline and Jhally[6]指出,隐喻已经成为现代广告语言中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和媒介。徐健[7]探讨了英语广告语篇中的语气隐喻,认为语气隐喻在广告中能够起到礼貌性、商讨性、模糊性、联想性以及语篇衔接的功能;李妍妮[8]探讨了隐喻的认知性在广告语言中的作用,认为跨国的广告策略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因素。
(二)隐喻与人际功能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媒介,因而必然具有人际功能。Halliday[2]将人际功能理解为通过语言与他人交流,并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评价,试图影响或者改变别人看法的功能。在语篇中,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来实现的。黄国文[9]研究发现,认为通过人际意义的使用,能够提升广告标题的言语功能。朱洪涛[10]认为,人称和语气等人际功能在化妆品广告中的应用能够影响消费者行为。在广告语篇中,广告商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人际意义,以此来拉近彼此的距离,达到劝说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目的。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化妆品广告的人际功能。李华兵[11]认为,语气隐喻的恰当使用有助于实现广告的人际意义和功能目标。邬倩[12]从语气、情态、人称等方面对比了英汉化妆品广告的异同之处,并指出所表达的人际意义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英文化妆品广告中的语气隐喻
(一)语料收集与整理
本研究共选取60则英文化妆品广告为语料。为保证语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品牌选择方面不仅包括雅诗兰黛、迪奥、兰蔻、薇姿等国际知名品牌,也包括玉兰油、雅芳、完美等国内品牌;品牌来源包括美国、法国、n国、中国等七个国家。语料全都选自国外化妆品品牌网站以及公共媒介等官方正式渠道。其中在60则广告中,奢侈品品牌占31.67%;大众品牌占68.33%。具体的化妆品广告品牌分布如表1所示:
表1英文化妆品广告品牌分布表
国家美国日本法国中国韩国意大利德国频率2410106631占比(%)4016.6716.67101051.66 (二)英文化妆品广告中的语气隐喻
Halliday[13]指出,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交流物和交际角色的不同,形成了4种言语功能:陈述、疑问、命令和提供。这4种主要的言语功能是由语气系统体现的,包括陈述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言语功能的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具体表现方式,如表2所示:
表2言语功能的一致式和隐喻式体现
言语功能一致式隐喻式陈述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疑问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命令祈使句陈述句;疑问句提供祈使句陈述句;疑问句由于在化妆品广告中情态隐喻的特征不是很明显,因此本文仅从语气隐喻角度来探究英文化妆品广告中的人际意义,表3是60则英文化妆品广告中是语气隐喻类型的分布情况:
表3英文化妆品广告中的语气隐喻体现
语气隐喻频率占比(%)祈使语气表达陈述功能2247.83感叹语气表达陈述或命令功能1021.74陈述语气表达命令功能817.39疑问语气表达陈述或命令功能613.04从表3可以看出,语气隐喻在英文化妆品广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中祈使语气表达陈述功能占47.83%;感叹语气表达陈述或命令功能占21.74%;陈述语气表达命令功能占17.39%;疑问语气表达陈述或命令功能占13.04%。下文将分别阐述这4种典型的语气隐喻类别在英文化妆品广告中的应用。
1.祈使语气表达陈述功能
祈使语气是表达直接命令或请求的语气,它还用来表示禁止、许可或任何其他类的劝告。范文芳[3]指出,语气的一致性表现为:祈使语气表达的是命令的功能;语气的隐喻式表现为:祈使语气大多用来表达陈述功能。在英文化妆品广告中,祈使语气表达陈述功能占比47.83%,其作用不是命令消费者去购买,而是为了劝说消费者选择产品。例如:
(1)Experience LIFTACTIV Dem Source for smoother, firmer and more radiant looking skin, if you are not looking for a permanent lift.
(2)Say goodbye to the signs of aging…say “ya” to breakouts.
例(1)通过祈使语气的隐喻式表达,使其表现为陈述功能,用来提品信息,这则广告旨在向消费者传达:使用薇姿这款产品,能够让你的肌肤更加丝滑、紧致、看起来更加容光焕发。消费者在了解产品功效后,才能够逐渐被吸引并且购买。例(2)是雅诗兰黛的一则广告词,其语气隐喻功能体现在并不是真的让消费者对衰老说再见,感叹自己的改变;而是告诉消费者这款产品能够抗衰老,让你的肌肤焕然一新。通过这种隐喻的方式,能够与消费者建立一种自然亲切的人际交往方式,让消费者更容易而且更乐意接受产品信息,进而选择该产品。
2. 感叹语气表达陈述或命令功能
在英文化妆品广告中,感叹语气表达陈述或命令功能占比21.74%,感叹语气的隐喻式表达通常是表达陈述或者命令功能,通常是通过赞美产品的特性和功效,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向往以及渴望,从而劝服消费者选择该产品,加大了广告宣传的力度。例如:
(3)With French essence and real rose petals, you’ll feel like you’re in Paris in no time!
(4)Clean Nate…Clean never felt so fresh!
例(3)是科颜氏的一款法国玫瑰水的广告词,其语气隐喻功能体现在用感叹语气实现陈述功能,向消费者传递出产品信息,即该款玫瑰水的原料就是取自于法国,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画面感。例(4)是露华浓的一句广告词,其语气隐喻功能体现在用感叹语气实现命令功能,表面上在感叹产品给皮肤带来的清爽感觉,实际上是想让消费者采取行动,亲身体验产品的功效。这种感叹语气的隐喻表达方式能够间接地向消费者传递产品的信息,更易于劝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3.陈述语气表达命令功能
在选取的语料中,陈述语气表达命令功能占比17.39%。陈述语气的一致式是想向消费者提供大量的产品信息,而隐喻式表达一般会通过陈述语气来表达命令功能,是用一种更加委婉、礼貌的语气来劝说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例如:
(5)ESTEE LAUDER, suitable for all ethnicities.
(6)Real women, real results at .
例(5)是雅诗兰黛的一句广告词,是陈述语气的隐喻式表现,表达的是命令的功能。意在说明,这款产品适用于各个国家、各个种族的人群,从而劝说来自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购买该产品,充分体现了广告商对产品的自信。例(6)用陈述语气表达命令的功能,向消费者告知倩碧的官网,是想让他们垂询该网站,更多地了解产品信息。这样语气隐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特性和优势,而且劝说其购买行为也会显得更加亲切自然。
4.疑问语气表达陈述或命令功能
在所选语料中,疑问语气表达陈述或命令功能占比13.04%。通常情况下,疑问语气是用来提问,找寻答案的。而在广告语篇中,疑问句也可以用来表达陈述或者命令的功能,使用语气隐喻式的表达会显得更加委婉、礼貌一些。例如:
(7)An elixir of a cream that promises to turn back the clock by ten years in ten days?
(8)Why do we love it?
例(7)是SK-II的一句V告词,以疑问语气出现,但不需要消费者回答,只是想向消费者提供一种信息,让他们知道这款产品能够让他们的肌肤在十天之内恢复到十年以前的状态,虽然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但是却让消费者了解到产品的功效,能够让你随时保持年轻,可以起到劝说的目的。例(8)是贝玲妃的一则广告,通过疑问语气的表达,间接地向消费者说明了产品受到了广大人群的欢迎,因此消费者很有可能就会被广告所吸引,从而做出购买行为。疑问语气的隐喻式表达,是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进行沟通的一种良好的方式。
三、英文化妆品广告中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
杨才英[14]认为,语气隐喻的功能具有:礼貌性、商讨性、人际连贯性;曾晓光[15]认为,语气隐喻具有表达判断和语篇衔接的功能;徐健[7]认为,广告语篇中,语气隐喻具有:礼貌性、商讨性、模糊性、联想性和语篇衔接的功能。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英文化妆品广告中语气隐喻的人际功能:提品信息和功效、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劝说消费者选择并购买产品。
(一) 信息传播功能
提品信息和功效通常是由陈述语气来实现的,是语气一致性的体现;而语气隐喻式是指用祈使语气、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来表达。例如:
(9)Applying on eyes for 10 minutes can reduce under-eye puffiness and relieve stress and tension.
(10)It’s gentle! It’s mineral.it’s the answer: L’OREAL Bare Natural Mineral Foundation.
例(9)是通过祈使语气来向消费者提品信息,能够淡化眼纹,舒缓疲劳;例(10)是通过感叹语气告知消费者欧莱雅富含矿物质,能让肌肤变得更丝滑。通过语气隐喻的表达,能够让消费者带着好奇和兴趣去了解产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产品信息,有助于扩大产品知名度。
(二)人际沟通功能
在很多V告中,广告商一味地给予消费者信息,却得不到消费者的回应,没有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而用语气隐喻的方式,却能够实现很好的人际沟通功能。李华兵[11]认为,疑问语气就能够使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例如:
(11)Why you’ll love it?
(12)This product is aim at those wrinkles and fine lines caused by aging.
例(11)是通过疑问的语气,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让他们知道产品的魅力,能够和公众形成良好的沟通。例(12)通过陈述语气实现与公众的沟通,试图让消费者产生共鸣,如果该产品和功效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将有助于他们有倾向性地筛选产品信息并购买产品。语气隐喻的使用能够实现广告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产品的推广。
(三)劝说功能
广告设计者的最终目标是劝说消费者购买产品。一般情况下,劝说的功能是由祈使语气来实现的。广告中的语气隐喻,也可以用来劝导消费者选择并购买产品。例如:
(13)Dare to go bare? Scan for your free ample today.
(14)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例(13)和例(14)都是用疑问语气来劝说公众了解产品,并促使消费者采取行动。广告中怂恿消费者购买产品并没有使用祈使语气,是因为广告商不能命令或者强制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语气隐喻的表达能够间接地向消费者提供信息并起到劝说的功能,从而能够促使消费者采取行动,具有很好的促销功能。
四、 结论
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向消费者宣传产品或服务,从而达到推广并销售商品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广告商就必须与消费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本研究发现,语气隐喻在英文化妆品广告语篇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较好地实现了人际功能,包括信息传播功能、人际沟通功能和劝说功能。为更好地实现化妆品广告的人际功能,广告设计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化妆品广告中充分并合理地使用语气隐喻。恰当地使用语气隐喻能够很好地实现人际沟通功能,通过提品信息和功效与消费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成功劝说消费者购买产品。
第二,化妆品广告中用其他语气来表达命令功能。如果想要劝说消费者采取行动,最好用陈述、感叹或者疑问的语气来表达命令的功能,起到劝说的作用。祈使语气在广告中会让消费者有距离感,而用其他语气就会让广告语言变得更加委婉、礼貌,从而易于消费者接受广告中推销的产品。
第三,使用多元化语气来表达陈述功能。想要实现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广告商就必须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使他们产生共鸣。例如用感叹或者疑问语气,将消费者带入到特定情境中去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
语气隐喻在化妆品广告中的成功使用并成功地实现其人际功能,对化妆品广告设计者在制作优秀广告文案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为广告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当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英文化妆品广告的研究仅限于语气隐喻,对于情态隐喻、概念隐喻和语篇隐喻等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 London: Arnold, 1994.
[3]范文芳.英语语气隐喻[J].外国语,2000,(4):29-34.
[4]魏在江.英汉语气隐喻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3,(4):46-53.
[5]Geis, M. The Language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2.
[6]Leiss, W. , Kline, S. & S. Jhally.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ersons Products & Images of Advertising[M]. Tomota: Methuen, 1990.
[7]徐健.英语广告语篇中的语气隐喻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1-73.
[8]李妍妮.论广告语言中隐喻的认知性[J].前沿,2010,(14):167-169.
[9]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5.
[10]朱洪涛.英文广告语篇中人称、语气的人际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3,(2):101-105.
[11]李华兵.从语气隐喻角度解析广告语篇中的人际意义[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46-149.
[12]邬倩.汉英化妆品广告语篇的人际意义对比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9-102.
[13]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5.
[14]杨才英.语气隐喻:言语功能扩展的机制[J].外语研究,2006,(3):1-5.
[15]曾晓光.再解读报刊英语中的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29-31.
篇7
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高职学生的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各高职院校的评价方案,大都采用在基本分的基础上通过加减分来测评,表现为重管理轻评价的倾向。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本文根据评价因素呈现模糊性的特点,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评价模型,进而以实例验证其可行性。
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全面、独立、可观测三大原则。
(1)德育素质。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学生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言谈举止文明,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学习法律常识,自觉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维护平安校园和社会稳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热爱专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2)智育素质。学习能力是指在基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注意力、理解能力等,它对学习成绩产生直接影响但不等同于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综合实践课等;大学英语等级。
(3)身心素质。包括体育课成绩;由身体形态与功能、力量指标、爆发力指标、运动能力、灵敏和协调性等组成的身体基本素质;心理健康可通过智力状况、情绪、意志、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性等方面加以考察;生活起居规律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4)职业技能素质。教高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一指标是高职区分于普通本科的显著特点,其考察点包括职业技能课程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情况等。
(5)人际沟通素质。很多高职毕业生就业后都深感人际沟通存在一定困难,表面上看来人际沟通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改变的,其实人际沟通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善的。其考察点包括沟通能力;担任党团职务、学生会、班委、社团管理、助理班主任等社会工作。
(6)创新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考察点包括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获奖情况。
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首先需要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它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可采用经验法、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层次分析法(AHP)、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等,由于受篇幅限制,本文采用经验法直接给出。学生素质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职学生素质评价模型
(1)建立因素集(指标集):一级指标= {,,,,,} = {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际沟通素质,创新素质}。二级指标德育素质 = {,,,} = {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法纪观念,职业道德},智育素质 = {,,} = {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大学英语等级},身心素质= {,,} = {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卫生习惯},职业技能素质= {,,} ={职业技能课程成绩,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竞赛},人际沟通素质= {,} ={沟通能力,担任社会工作},创新素质= {,} ={创新能力,创新创业大赛}。
(2)建立评语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3)确定模糊评判矩阵:
其中元素(∈[0,1])为因素关于评语的隶属度。隶属度的确定可通过由若干专家(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等)组成的评估小组进行问卷调查,若名专家中有名评价学生的因素为评语,则隶属度 = 。
(4)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首先对6个一级指标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际沟通素质、创新素质分别进行二级模糊评判。现以德育素质 ={,,,}={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法纪观念,职业道德}为例加以说明,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分别关于{,,,,}的隶属度,从而得到模糊评判矩阵:
对于德育素质 ={,,,}的权向量 = (,,,), = 1,取合成运算
= = (,,,,)
作为德育素质的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同理可得关于智育素质,身心素质,职业技能素质,人际沟通素质,创新素质的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分别为 = = (,,,,),…, = = (,,,,)。
最后关于学生综合素质作一级模糊综合评判:对于= {,,,,,}的权向量 = {,,,,,}, = 1,取合成运算
作为模糊综合评判的最终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便可确定评判等级。
3 实例分析
成立一个由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等组成的评估小组,随机抽取一名学生,通过评估小组成员的问卷调查,获得该学生的各个二级指标关于各个评语的隶属度(各项成绩包括竞赛成绩、大学英语等级、职业资格证书都是硬指标,可根据一定的标准直接记入相应等级,担任社会工作可按职务高低记入相应等级)如表1。
作二级模糊评判:关于德育素质,由表2得:权向量 = (0.30,0.35,0.20,0.15),模糊评判矩阵
。
取加权平均模型(·,+)作合成运算:
4 结束语
虽然本模型针对高职而建,但只要对指标体系作适当调整,也可供普通高校使用,由于其原理简单,模型相对稳定,很容易开发出学生综合素质计算机评价系统,来(下转第73页)(上接第22页)帮助我们完成评判过程,这样,操作过程人为因素干扰少,评价比较客观,因而具有较好的鉴定、诊断和排序的作用。同时,评判是逐级进行的,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便于学生了解自我,也为有关管理部门进行个别辅导提供方向。在模型中,由于权向量是我们给定的,因此,对不同院校或不同时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权向量,使评价指标有所侧重,因此模型也兼具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甘泉,胡俊英.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体系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2).
[2] 范纯琍.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9).
[3] 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
篇8
一、研究设计和方法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承担“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护患沟通》网络课程的开发,并成为“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学校。本人以此为契机,在22001级高职护理专业的两个班级开展《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实践,开始探索校园网环境下人文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及目的
1.将网络作为促进教学改革的物质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工作、生活情境,构建在此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探索一种适于《人际沟通》课程的网络环境和现实情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学提供有益的经验。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能力、协作能力、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在情境真实、资源丰富、交互有效的教学境界中,得到积极、主动、全面的发展。
(二)学习需要分析
护理专业学生掌握人际关系及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理论,将有助于提高其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更对改善护理实践中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分析
1.网络课程结构
结构方面安排了三个模块:以实践为主线的“实践”模块,以理论为主线并与活动相协调的“理论”模块,以及与实践和理论相配合的“资源”模块。理论模块: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力求简洁实用,与护理实践紧密结合。并附有相关链接,供学习者更深一步研究。资源模块:收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大量支持案例、背景资料、相关网址等等,为学习者自学和练习,以及进行本专业的研究提供适合而充足的资源。实践模块:通过实践活动将整个课程联系起来,实践活动分为脑力激荡、协作学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拓展阅读五种类型,旨在通过以学生为主、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自评与互评的学习安排,使学习者既锻炼了人际沟通的实践技能,又能更深刻地领悟护理人际沟通的实际内涵。主要解决“怎样学”和“怎么做”的问题。
2.课程组织
课程融理论、实践、案例于一体,通过大量的沟通案例和技能实训组织课程内容,突出《人际沟通》的课程特点(情感和行为的改变),强调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具有以下特点:实践性:本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性内容。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淡化了纯理论的讲解,增加了“实践活动”模块,并与理论知识相呼应,意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理论,通过实践理解理论”。针对性:精简人际沟通一般理论的讲解,突出护理实践中最常用的沟通形式(如交谈)的学习,并增加“团队建设与冲突解决”、“护理治疗性沟通示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护理人际沟通”等内容,以加强对护理实践的针对性,突出体现职业技能的培养。丰富的案例:强调实际情境和学习任务的重要作用,以大量护理实例贯穿整个教材。
3.考核评价
要注意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问、作业、表演、平时表现(实践运用能力)、学习态度、参与应用训练和专题报告(口头或书面)为主评价,淡化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
4.学生特征分析
以2001级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共79人,均为女性,年龄19~20岁。均为高中毕业经全国统考录入我校三年制高护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护患沟通》课程时,同一个老师对两个班采用了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总学时数为32。课程结束后对学生从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利用测试题对学科水平进行了测试,利用模拟角色扮演和临床实习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了考评。
5.应用环境
(1)硬件环境我们网络课程教学班教室配有一台服务器,配有一条ADSL专线供该班学生上因特网用。一台教师机,配有多媒体教学控制系统,全班学生每人配一台多媒体电脑作为学生工作站,所有电脑均连接在学校的园网上,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2)软件环境软件环境的核心是校园网上的网络课程资源库。资源库内有:多媒体素材、网络课件、教学策略库、教学资料库、测试题库、教学案例库等。
6.实施方案
我们吸收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结合《护患沟通》学科的特点及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构建适合于人文类课程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小结交流———实践测试———拓展延伸”七个环节。网络环境下的《人际沟通》教学模式流程图如上所示:这种网络教学设计模式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特点是:(1)实现了个别化教学。(2)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它保留“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同时吸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传递-接受”教学活动进程中,通过实践研究、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而进行的“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此外,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使学生主动地从课堂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通过访问网络课程提供的大量、广泛的教学资源和相关知识网站获取所需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网络教学结构图说明一:三种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在学习传统纸制教材基础上拓展学习。包括预习、练习、复习及实践活动。利用网络优势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例如:学会浏览,学会选择,学会发现重点、难点;学会新旧知识的对比、迁移。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参与状态(主动性、全员性)。
(2)合作学习创设网络环境下新型的互助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完成目标的学习方式。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充分体现网络信息交流的优势。增强合作意识,养成良好合作品质。
(3)探索学习在认真学习教材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筛选信息,并加以归类、整理,分析、解决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自主探究;网络教学结构图说明一:三种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在学习传统纸制教材基础上拓展学习。包括预习、练习、复习及实践活动。利用网络优势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过程;例如:学会浏览,学会选择,学会发现重点、难点;学会新旧知识的对比、迁移。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网络资源启迪思维,体现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创造性;说明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论坛”、“聊天室”、“公告板”等栏目进行。
二、教学案例
下面以第三章关系沟通第三节处理好护患关系为例,对此模式作一介绍。
(一)教学设计思想
体现《护患沟通》教学的学科特点,体现网络课程的教学观点,充分利用案例和多媒体网络工具,以“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小结交流———实践测试———拓展延伸”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三、网络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检验
1.教学模式代表了教学改革的方向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
(1)学生学习自觉性有明显提高,能自觉地利用网络工具访问网络资源库进行预习和复习、在信息交流平台(论坛、聊天室等)上讨论问题。
(2)学生能较好地从网络资源库、因特网获取所需的信息和资料。
(3)学生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课题研究。
3.学生的学科能力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
(1)网络课程教学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2)网络课程教学班学生的知识面明显比普通班学生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比普通班学生强,有较好的人际沟通素养;综合能力测试成绩明显比普通班学生高,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四、网络教学积极作用
1.教育观念开放
从网络课程教学班一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带有松散、不确定、难控制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对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教师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这对教师也是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要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否则,无法适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
2.教学空间开放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应具有交互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自主性和个性化。这就要求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必须是开放的,要营造适合于网络教学的教学环境,即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在这方面我校虽然先走了一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不同学科的教师对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建设要求相差甚远。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是有待探讨和研究。
3.教学时间开放
现行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虽然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对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作了精密的安排,但是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不确定因素,要使学生在一堂课内完成“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小结交流———实践测试———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时间是非常紧迫的,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的教学时间”。因此,要解决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时间与现行课堂教学时间的矛盾。
4.教学评价开放
显然,评价网络教学不能用传统的、封闭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这就要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开放的教学评价”,那么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网络教学呢?这个问题急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五、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和思考
1.荧屏功能不应取代课本功能
2.网络情境不应取代多元化的情境创设(例如现实场景、角色演出)
3.网上交流不应取代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音色、停顿、语气、表情等传达着更为丰富的人文信息)
篇9
人际交往指个体借助语言、表情、文字或其他手段传达信息,从而和其他个体、群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人际交往需具备信息理解一致、信息反馈及时、适宜信息传播媒介、基本交往技能和一定交往愿望等基本条件。而通过人际交往过程,在社会活动中建立的个体间直接心理关系,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群体社会化进程的发展,有利于个体自我认识的深化,为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形成助力。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时期,人际交往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代大学生多数均为独生子女,个性独立、兴趣广泛、精力充沛,人际交往的愿望比较强烈,同时,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途径不断增多。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其独特之处:
第一,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传统媒介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对局限于亲人、同学、老师和老乡的范围内,交往范围相对狭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种信息传播媒介的并行,大学生人际交往不再困于传统的校园、社区和家庭范围,他们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大范围的社会群体进行交流。网络的发达,人际交往更是开始由现实社会向虚拟空间延伸。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提出了六度分割理论,即每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隔的人不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便可以联系到任何一个陌生人,无论他在世界什么地方,处在什么社会阶层。按照这一理论,每个人的人际交往范围都不断放大,最终成为一个大型社会性网络。大学生中风靡的QQ、MSN、飞信、微博等交往方式的不断增多,使大学生的交际圈趋向无限扩展。
第二,人际交往互动性强。现代各种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不再受困于传统的面对面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交流,或者书信、广播、电视等单项交流模式。当代大学生以“80后”“90后”居多,个性鲜明,追求自我实现和平等自由,渴望在双向交流中获得精神共鸣和情感认可,人际交往互动的动机强烈。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等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为个体交流提供了及时反馈的空间,人际交往较少受到限制,能够实现畅所欲言,人际交往的互动性增强。
第三,人际交往更重时效。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高效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大学生面对考试、择业等压力,适应社会的要求,凡事讲求效率,在人际交往中也有体现,即更多选择快捷高效的方式进行沟通。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显示,大学生人际沟通首选“手机短信”,其比例高达80.5%,而手机通话占50.1%,QQ、MSN占34.1%,书信仅占8.8%,传统媒介一定程度上受到依托网络发展的新媒介的冲击。能够双向及时沟通的人际交往方式更具实效性,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并被广泛采用。
第四,人际交往目的多样。大学生处于过渡时期即将步入社会,对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着许多好奇,对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有着许多模仿,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更成熟、更理性的积极作用,也促使相对单纯、简单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了更多功利化、世俗化的现象。大学生人际交往目的更趋多样化,有出于兴趣爱好进行凝聚,有出于学习目的进行共享,有出于发展目的进行“套磁”,也有出于情感发泄进行联络等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社会化需要和情感交流,增加了许多利益需要。交往的互利互赢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晋要素,人际交往的目的复杂化、多样化。
二、手机媒介的及时性分析
手机媒介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为平台,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信息传播媒介。成为继报刊杂志、无线电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介”。专家根据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手机拥有量将超过欧洲、美国、日本之和。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加速,社会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大,世界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将处流动状态,人数高达20亿之多。
手机媒介作为新时代信息传播的宠儿,是网络媒介的延伸,不仅具备网络媒介互动性强、信息传播高效快捷、跨越空间地域阻隔等特点,还具有高度的便携性和移动性,信息传播互动性强,更具私密性等优势。手机媒介冲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受众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技术水平更高、互动更充分及时,而日益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际交往渠道的主流。及时性强是手机媒介最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消除了时空维度的限制。手机媒介线性传播和非线性传播兼具,人们通过手机媒介不仅可以获取过去的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正在的信息。手机媒介小巧、灵活,方便随身携带,与必须在宿舍、教室或者汽车等固定地点固定时间接受信息的其他媒介相比,其信息的和接收的时间差更小。鉴于移动通讯网络全球覆盖和全球漫游的实现,手机媒介彻底打破地域性,全球范围内距离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变得微乎其微。同时,手机媒介实现了移动通讯和互联网络的融合,使信息传播走向全媒介的大融合,无论身处何处,手机拥有者都可以可据个人偏好选择开机时间,只要通信网络畅通便可随时传播和接受信息。
第二,信息传受同步得以实现。传统媒介传播信息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者对信息有着相对控制权,接受者多只能被动的接受,相应的信息反馈只能在一定限度内进行,且一般都是延时的、间接的。以电视为例,其传播过程是垂直单向的,电视观众完全为传播者左右。手机兼有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上网终端和移动电话终端,可以通过手机邮件、手机短信、手机QQ等多种方式对手机媒介内容提供者进行及时的反馈和直接的沟通交流,从而使信息接受者也具备了信息传播者身份,传受双方可以双向交流,实现信息传播的传受同步。
第三,动摇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从属关系。传统媒介时期,大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而人际传播处于从属地位。手机媒介动摇了这一从属关系。目前来看,手机媒介下的人际传播在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上看已不输大众传播。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上,手机媒介下的人际传播往往比大众传播更迅速且所设范围更广。例如,“5・12”汶川大地震时,很多人都是利用手机媒介或者获取的有关信息。手机媒介群发功能,可同时将信息传送或转发给很多人,为人际传播的大量进行提供了时效性保证。过去被视为“小道消息”的人际传播正颠覆着以往与大众传播之间的从属地位,逐渐走上信息传播前沿。
三、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用分析
手机媒介是及时性的信息传播媒介,其独特的优势使之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首选方式,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手机媒介的及时性作为手机媒介最大的特点,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正效应
1、提高人际交往效率。手机媒介及时性使随时随地沟通成为可能,大学生和家人、朋友、老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便利。信息反馈的及时,人际交往双方互动性不断提高,双向互动使交流更加平等自由。手机媒介可随时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人际沟通,手机群发功能使学校通知、学院活动信息和班级消息等大范围信息传达得以一次搞定,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人际沟通效率。同时,借助手机媒介,同学之间甚至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可在手机QQ群、手机飞信群等及时交流软件上随时随地开展,而不必受个人所在地以及交流场地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通过手机媒介,人际沟通双方可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实时互动,使沟通更加充分、有效,大大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
2、有利远距离情感维系。与亲朋的沟通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大多远离家乡,与父母亲人相距较远,同时许多好友也在各地上学或者工作,彼此不能常常见面相聚。手机媒介可及时获取父母亲朋的消息,同时将自己身边发生的奇闻乐事讲述给他们,与远在异地的他们分享情感体验,交流心得体会。手机媒介及时性,打破了时空限制,实时互动增加沟通的频率,消除了远距离造成的交流障碍和情感隔阂,为情感的深化和维系创造了条件。
3、利于人际困境的尽快化解。手机媒介不仅可以消除面对面交流可能产生的顾虑和尴尬,同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人际沟通和情感交流。手机媒介为大学生负面情绪的及时排解提供了可能,双向互动的方式可使大学生负面情绪产生初始便可以向父母、师长或者好友倾诉,获得他们及时的支持和开解。大学生心理还处于成长阶段,相对比较敏感,为人处事还不够成熟,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产生误会和争执,手机媒介提供了实时沟通的渠道,促进交流,有利解决人际交往困境,优化人际交往系统。
(二)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负效应
1、信息迅速传播,人际交往负面效应扩大。手机媒介不仅促进了积极信息的传播,也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不健康信息、谣言、八卦等灰色信息利用手机媒介及时性可快速复制、转发和互动,使大学生人际交往粗俗化。而大学生作弊中也发现了手机的影子,手机媒介及时性助长了群体协同作弊的不正之风。同时,手机媒介及时性为大学生“翘课”提供了方便,舍友同学之间利用手机给逃课者“通风报信”,有的同学甚至“翘课”成习,仅仅出现在老师点名时出现在课堂上,人际交往的负面效应随着信息的迅速传播也渐渐扩大了。
2、手机诈骗更难防,引发人际间的不信任。手机媒介保存了通讯录、QQ号码等私人信息,手机遗失或者相关信息的被盗将造成个人信息的流失,手机诈骗不断升级。例如,很多同学都在好友飞信被盗取后收到信息,称急用手机充值卡,索要充值卡账号密码,收到者立即将充值卡密码发回而多有上当受骗。诈骗信息而手机媒介传播信息的及时性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造成了受骗上当的更难挽回。随着骗局的识破和揭发,同学间收到求助信息都难辨真假,引发人际之间的不信任,给大学生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3、形成手机依赖,人际交流快餐化。手机媒介的高效快捷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依赖。手机互动即便可以通过沟通频率进行弥补,但如果沟通双方没有相同的情感体验,借助手机媒介进行的沟通难以补充情感的缺失。很多大学生懒于见面,将绝大多数的人际沟通都交给了手机,虽然提高了沟通效率但也造成了沟通的尽量简略。对手机沟通的依赖,大学生越来越缺少直接的交流,忽略与身边人的心灵沟通,人际交往只注重效率而忽视了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日渐快餐化。
四、结束语
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进步成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范围扩大、互动性强、更注重时效、交往目的多样化等独特性,以及时性为特征的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获得大学生广应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着积极效应;但手机媒介及时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人际交往快餐、人际间不信任等负面效应。因此,应积极发挥手机媒介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效用,同时正确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尽力规避负效应,从而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王欢,祝阳.手机媒介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持的效用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王欢,祝阳.手机媒介互动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效用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姚静仪.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4、王志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10(5).
5、何伟,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6、曾亮.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7、张明霞.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6).
8、艾宏青.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和策略探讨[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8).
篇10
(1)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在交往和互动中传递知识的过程。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两者必须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教师不能单调地,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地灌输,那样教学效果很差!教师必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才能调动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这种沟通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所以每天与学生相处几小时的教师,特别是相处时间更久的班主任,要正确认识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并要懂得一定的沟通技巧,这样既能增强教学效果,又能避免师生隔阂和冲突,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学业的提高,差生的转化以及师生的身心健康都有极大的裨益,在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师与学生沟通,更是传授学生待人接物之道的必需!古言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表明,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授业),更重要的是要“传道”,即传授待人接物之道理和方法。可是,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大膨胀,几十年来的教育思想,却偏于教师的“授业”,而忽视了“传道”,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这是不对的;因为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治学与做人的道理和态度却可能使他终生受益。
当代的有关调查研究也同样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教师品格中,“育人有道”列于榜首,“幽默感”和“公正”分列第二第三,而“渊博的知识”只排到第四位;可见学生更希望教师是一个“传道”者。
教师要完成“传道”这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加深与学生的沟通,更重视与学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和交流。
二、有效人际沟通的障碍
在现实中,班主任在沟通中往往享有话语主导权和优先权,居于话语权的核心,许多班主任习惯于进行上下沟通和单向沟通。教诲式或教导式地传授道理,劝诫人生,或者命令式和惩罚式,这种话语方式,实质上都是一种教师权力观,表达的是同一种类型的教师话语权,传达出的是作为教师的优越感,大多数时候让学生口服心不服,是一种无效的人际沟通。
三、有效人际沟通的技巧
(1)创设良好沟通氛围的技巧。有效沟通首先要建立和谐的信任关系,创造良好氛围。可以采用先跟后带的技巧,就是先配合对方,建立接受与信任关系,让对方愿意听你讲,然后才说出自己的意思,带领他去你想去的方向,尽可能让对方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或者看法,宣泄自己的情绪,表示出我能理解或者我同意的意思,避免使用“但是”“不过”这两个词语,除非对方邀请,否则不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批判。创设了良好的沟通氛围,就为后续沟通的有效进行提供了条件。
(2)倾听的技巧。倾听与言说是人们言语沟通中的两种基本行为。倾听作为一种沟通行为,是对对方态度、情感的反应。听人说话本身就是向对方发出一种表达尊重的信息,它是言语沟通的基本前提。
倾听中首先要做到共情。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马建青教授于1992年提出了正确使用共情的几个要点:倾听着应走出自己的参照框架而进入谈话者的参照框架,把自己放在来访者的位置和处境上来尝试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这种感受越准确、越深入,共情的层次就越高;如果倾听者不太肯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达到了共情时,可使用尝试性、探索性的口气来表达,请谈话者检验并作出修正;共情的表达要适当,要因人、因事(来访者的问题)、因时、因地而宜,尤其不能忽略来访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一般说来,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情绪反应强烈)、表达比较混乱、寻求理解愿望强烈的来访者对共情的要求较多。共情的表达除了语言之外,还有非言语行为,如目光、表情、身体姿势、动作变化等。有时,运用非言语行为表达共情更为简便、有效,谈话中应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角色把握在共情时显得特别有意义,倾听者要做到进得去,出得来,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才能达到最佳境界。所谓“进得去”,是指倾听者确实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所谓“出得来”是指咨询者在共情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丧失客观、中立的立场;所谓“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是指咨询者做到了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和谐统一。
其次是巧妙引导。说话是说者与听者双方的事,在教育谈话中,班主任要善于运用一些倾听用语,诱导学生大胆、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把对方的话原封不动地或稍加变化地重复一遍也是一种有效引导。
篇11
沟通(communication)是信息的交流。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信息交流,都服从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是:信息发出者、信息、讯道、信息接受者。信息发出者是信息沟通的主体,是有目的的信息传播者。信息是沟通的内容,表达沟通主体的观念、需要、意愿、消息等。讯道,即信息传递的路途,信息必须载于通道才能存在,声、光、电、动物、人、报纸、书籍、电影、电视等信息传递的媒介。信息接受者接到信息后,经译码才能达到目的。所谓译码是依据过去的经验对信息的解释。
在管理的全过程中,沟通是不可或缺。无论计划、组织、决策、领导、监督、协调等管理职能,都须以有效的沟通作为前提。团队沟通是随着团队这一组织结构的诞生而应运而生。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许多管理学者就开始研究团队沟通。对团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威廉·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作者对"日本式"团队运作模式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许多精辟的观点。大内强调了团队精神对于日本企业成功的贡献,尤其是人际沟通技能。其后,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他们认为现代化的生产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合作,任何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组织整体的生产效率,团队成员间有效的沟通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尤为重要,有助于防止团队成员消极怠工、缺勤和离职行为的产生。
信息时代,组织方式和组织活动不断改变,团队工作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组织所接受,各类组织活动将更多地依赖说服教育,而非强制命令。团队沟通基于团队成员之间共享信息、交流情感、协调行动、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团队绩效、实现组织目标。
二、影响团队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
在任何沟通系统中,都存在沟通的障碍。其中,认知和任务因素、人际沟通因素、态度与个性因素和跨文化因素是沟通研究别受人关注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与任务因素
1、认知因素。人的认知因素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译码"。这时,以及发送者对于接收者或"听众"敏感性,对沟通效果有显著影响。人们的背景、经历、价值取向等也会影响对于信息的解释。
首先,语言的表达和理解的障碍。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最重要的工具。但语言不是思想,而是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人的语言修养不同,同一思想有的人能表达清楚,有的人则表达不清楚。如果一个领导者不能清理地传达上级决策的内容和要求,下属听了以后模糊不清,自然会影响沟通效率。另一方面,听众不能正确地理解上级的意图和精神,也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误解和曲解上级领导者的意图常是造成这种沟通障碍的原因。误解可能是信息发出者表达不清,也可能是信息接受者听错了、理解错了。曲解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模糊不清了,或者有意无意的断章取义,使原来的意义变形。
其次,人们的判断和思维能力对于沟通信息的编码与解码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同样词语对于不同人员可能具有不同的"语义",因而对"同样的语言"容易给予不同的信息加工或在编码与解码之间不兼容,从而造成沟通偏差。
第三,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当发送者与接受者在知识经验水平上相距太大时,有些在发送者看来很简单的内容,接受者却由于知识经验、水平太低而理解不了。因为双方没有"共同的经验区",接受者不能理解发送者的信息含义,所以无法沟通信息。第三,各人的参照框架会有较大的差异,处于第一线的员工、主管等具有不同于中高层经理的参照框架,因而产生内隐性的沟通歪曲和偏差。
第四,知觉的选择性障碍。人们在沟通中倾向于表现出某种"选择性倾听",以至于阻碍新的似乎有所冲突性的信息加工,并且在上行沟通中起到"过滤"的作用,例如,下属对上级保留不利信息。各级员工不同的选择性注意和知觉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沟通者对于信息的选择、筛选、搜寻、加工和反馈,也会由于经验不同,对于相同沟通信息作出不同的解释。过滤是组织沟通中常见的由于传递不良、信息弱化等带来的问题。知觉的选择性既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是组成信息的各部分的强度不同,对受讯人的价值大小不同,使有些部分比较容易引人注意,为人们所接受,另外部分则为人们所摈弃。主观因素是个性特征、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及个人的身份意识等,它们使人们在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之中产生知觉的选择性。
2、价值取向因素。在任何沟通情景中,人们的兴趣、价值观取向会对信息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即是在完整接受沟通信息之前赋予信息一定的价值。这一倾向主要受各人经历和信息评价的影响。同时,信息源的可信性知觉也是沟通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接受者的信息源可信度知觉会直接影响其观点和行动。例如、下属对于来自经理的信息会受到他们对经理的评价,特别是他们与经理的相处经历的影响。
3、任务因素与环境因素。沟通的时机、通道特点和所使用的媒体,对于沟通质量影响很大。同时,任务特征是决定沟通网络模式的关键因素。如果群体的主要任务是决策,就需要采用全通道沟通网络,以便为评价所有备择方案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如果群体的任务主要是执行,则需要构建链式网络或轮式网络,群体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对于完成任务并不重要。时间压力也是沟通的重要障碍之一,例如,时间压力会导致短时内信息超载等。群体成员的工作环境会对沟通的纬度和互动类型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工作场所、地理位置、办公地点等。这里还包括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如群体凝聚力与氛围、上下级关系、群体规范等因素。
(二)人际沟通因素
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十分重视有效的人际沟通。 "人际交往风格"则涉及到人们的信息加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选用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方式。按照管理者在反馈方式等方面的能力和偏爱程度,可以大体分出四种管理沟通风格。(1)专制型风格。既不偏重信息类型,也不采用反馈方式,很少运用自身知识,往往在管理沟通过程中表现出焦虑,如果在组织的关键岗位上有许多这样的经理,就会出现组织与人际沟通低效的和失去个体的创新性。(2)顺从型风格。沟通中注意满足某种上下级关系,但由于个性或态度方面的原因,难以开放式地表达意见,往往在管理沟通过程中无法有效运用信息.更多依赖于反馈。在组织与人际沟通中,顺从型风格的管理者难以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地工作关系。(3)维持型风格。沟通中比较重视自己的意见,但并不看重他人的意见,因此,在沟通时,采取"告知式"或"通报式"而不是"交流式"维持型风格,忽视听取对方的想法,牺牲了反馈的作用。在这种沟通风格下,下属常常会形成抵触心理,大大降低沟通的质量。(4)成功型风格。能够有效综合运用多种信息类型和反馈渠道,开放式地表达意见和获取反馈,从而成功、有效地开展人际沟通。
(三)态度与个性因素
人们的态度、观点、信念等会造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例如,上行沟通中,发送者往往会有"打埋伏"的现象,报喜不报忧,夸大成绩,缩小缺点等。下行沟通传达指示时,接收者对于这些指示会作出各自的加工,符合心愿的就传达、贯彻、执行,不符合心愿的就封锁、扣压,后患无穷。说明人们在沟通信息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态度掺杂进来,影响了沟通的质量。
人们的个性因素也会极大地影响信息沟通的模式。各人有个人的人格特征,人格差异常常也是意见沟通的障碍。例如,善于抽象思维的人与善于形象思维的人在互相交流与沟通时就可能发生障碍。自我中心,优越感强的人,很少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如果经理或厂长具有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不愿意听职工意见,不让别人把话讲完,就指手划脚地发议论、作指示,职工也就不想对他反映什么情况,从而造成沟通上的障碍。人格特征可以影响意见沟通效率。一个品格高尚的管理者所传达的信息,人们容易相信,乐于接受,一个品格低劣的人所传达的意见,人们往往不轻易相信,甚至采取排斥态度。
(四)跨文化沟通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跨文化沟通成为日益流行的管理沟通方式。这里所说的"跨文化沟通"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外文化条件下的人际沟通,例如,外资企业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经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二是不同区域或价值观念下的人际沟通,例如,来自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员之间可能会形成某种跨亚文化背景的人际沟通。
在跨文化沟通条件下,沟通的焦点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沟通侧重点的差异而发生变化。研究表明,文化的同质性会使人际沟通更多注意相互关系方面的信息,而忽视工作任务方面的信息,或者说,人们在沟通中更容易把自己局限在相互关系内容的交流上。具有文化多样性特点的人际沟通则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讨论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此外,人们在语音和语义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跨文化沟通的效能。
有关跨文化沟通的效能问题,是沟通研究中一个热点之一。从我国的研究情况来看,中外领导和管理者在人际交往和管理风格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例如,海外的经理比较注重直线经理的信息,而中国经理则更多依赖于社会规范,这样,在他们进行人际沟通时,就容易出现问题。在合资企业中,中外经理在决策方式、会议方式等与沟通方式有密切联系的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三、一些建议和结语
斯蒂芬·p·罗宾斯教授,在其《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指出:团队是指在特定的可操作的范围内,为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他认为团队内完美的沟通目标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选择正确的通道,做一个有效的听众,运用反馈则有助于更有效的沟通。
为更好地完善团队沟通,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
1、重新审视沟通,创造有利于有效沟通的组织氛围。目前组织中所需要的不是单纯对团队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而应当是在更深层次上促使团队内部、以及成员个人对沟通的重新审视,从组织发展的角度,认识到良性的团队沟通对于组织绩效的重要作用,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团队有效沟通的民主的、开放的、建设性的组织氛围。
2、拓展沟通技巧。为了克服认知方面的问题,需要从接收者的角度对信息加以编码相传递,并通过直接提问和回顾沟通内容等方式,减少沟通问题。
3、建立有利于沟通的机制。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对团队沟通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为沟通网络渠道提供较为明确的描述。首先要在制度上对于沟通渠道予以确认,这将有助于部门界限和功能地位的清晰,从而避免对沟通的模糊认识。其次,在制度上将权利通道和信息通道界定开来,以维护组织活动的协调和有序。
4、创建有利于有效沟通的组织文化。组织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塑造,其实质是一种思想、观点、情感和灵魂的沟通,是管理沟通的最高形式。
5、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近年来,沟通的技术支持日新月异,电子沟通正在成为主要而且高效率的沟通类型,其中,主要是手机通讯、电子邮件、视听会议和组织内的互联网或局域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电子沟通不但显著改变了沟通模式、降低了信息传递和共享的成本.提高了灵活性,而且正在改变组织的结构和整个管理程序及模式。
参考文献:
张德:组织行为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2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47—02
一、在课程体系中清晰定位沟通类介绍性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毕业生时,不仅仅看重专业因素,更看重非专业因素。在美国,求职者的态度、工作经历、现任或前任雇主的推荐、基于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在校的声望和教师的推荐等等已经成为企业接受大学毕业生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当然,基本的性格因素、守时、勤奋、负责、值得信赖以及基本的计算机技能、高度合作技能等,也是必须具备的。同时,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以及自我导向的快速学习能力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英国,雇主在招聘新员工时,对热情、承诺、信心、奉献、胜任能力和创造力等多种素质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被社会所看重的这些非专业因素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是重要的一项。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教育生涯中,开设沟通类的软技能教育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或者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沟通类课程的教育,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沟通类课程,这样既能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也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沟通类课程及其专业延伸课程的开设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素养与人际沟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及其具体实施上,如何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探索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沟通类课程改革需要持续研究和实践的。
二、选择性增加提供沟通类介绍性课程的院系专业
在很多高校课程中,沟通类课程少之又少,或者是十分不受重视。即便是有个别的高校开设了沟通类课程,也仅仅限于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外语类等极少的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此类的课程,这对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根据对河南省七所高校的近7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有沟通类课程开设的专业,学生们的沟通能力以及情商都有很大的提高。在所有调查的十五个专业中,已经开设沟通类课程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情商得分也是各专业最高,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高校应该开设沟通类课程,而且应该在全校各专业中广泛的开设此类课程,使得个专业领域的学生都能受到相关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饭要一口口的吃,路也要一步步的走,面对当前情势,在目前的高校各专业院系中,文科院系的专业可以扩大的开设沟通类课程,如:经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包括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等;人文社科类的相关专业,包括文学类、法学类、语言学类、教育学类、新闻类等;外语类的相关专业,包括外语翻译方向类、外语教育方向类等;艺术类的相关专业,包括绘画类、艺术设计类、动画类、声乐类、器乐类、模特类等;其他的如历史学类相关专业、哲学类相关专业等等都可以相应开设沟通类课程。
三、合理设置沟通类介绍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开设沟通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那么对于沟通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要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和计划。
(一)要有撰写书面沟通的内容
书面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基础,也是提高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有效方法。书面撰写的方式可以使得沟通更加含蓄一些,也更具有掌控性,这对于很多不善于言辞表达的大学生而言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可以给予他们很大的对于交流语句的思考空间。在这方面可以涉及的内容有:撰写好的、或是坏的消息;正确的编写、设计功能性的文书;使用正确的语法和句子结构等等。当然,如果加上对英文的相同内容的联系就更加好了。
(二)要有公共演讲的内容
公共演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高校大学生,特别是河南生这样的内陆省份的高校大学生来说,真正做过公共演讲的却是凤毛麟角。公共演讲,从字面上来看,它其实是一种交际活动,而且是以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公共演讲在国外的学校中是很常见的一种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锻炼人的声音、胆量、临场发挥能力、对环境的控制能力,更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技巧等多重能力。可以说,共公演讲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拥有的才华和能力。在课程安排上关于公共演讲的内容可以涉及的练习可以包括:进行个人的陈述;设计和使用视觉辅助材料;进行集体陈述等。
(三)说服性和理论性的沟通
在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时候,通常人们首先要做的是要有自己语言的理论依据,然后再去努力依靠自己的理由与说服对方,所以有关说服性和理论性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方面可以包括的内容有:分析说服性沟通的原则;讨论伦理的沟通问题和行为等。
(四)求职过程中的沟通
我们在高校开设沟通类课程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们的交际、沟通能力,从而加强他们在毕业就业是的能力,那么关于求职过程中的沟通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此方面可以涉及的内容有:撰写自荐信;接受面试的应对方法;主持面试的方法等等。
(五)介导沟通
介导指的是以一个中间步骤来传递或起媒介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除了面对面交流以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其他媒介来帮助大家交流。因特网、电话、手机等多种形式都需要人们去熟悉、使用,它们可以使我们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所以,介导沟通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在这方面可以有如下内容:有效地使用电子邮件;有效地使用因特网;有效地使用短消息;有效地使用视频会议;有效的使用微博等等。
(六)人际沟通
社会是人组成的,人们平常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是会喜欢面对面交流。那么,人际沟通也是大家必须要学的。人际沟通主要是通过言语、表情、手势以及体态等来实现的。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包括:发送和接受反馈;有效倾听;分细非语言沟通;解决人际间的冲突;谈判等等。
(七)群体沟通
很多时候,人们需要面对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群体沟通指的是组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基于其各自目的的群体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并在此集合体中进行交流的过程。群体沟通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参加小组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分析有效、或是无效的领导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八)组织沟通
组织沟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环节,它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文化的塑造。目前我国大多企业在组织沟通领域的确存在许多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所导致的不良现象已有所反映,但是企业的管理者们却不能正确认识问题的起源和本质。所以,重视组织沟通、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组织沟通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可以有分析组织沟通的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九)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此类内容可以涉及:识别文化间的偏见、或是歧视;分析跨文化交流等。
(十)商务沟通的模型和理论
最后,学生们需要知道各种商务沟通的模型、或是理论,以便同学们更加灵活的去运用它们。可以有的内容包括:分析说服性沟通的理论;分析基本的沟通模型;分析书面沟通的理论;分析群体沟通的理论;分析跨文化沟通的理论;分析人际沟通的理论;分析组织沟通的理论;分析领导力沟通的理论;分析公共修辞的理论;分析求职沟通的理论;分析介导沟通的理论等。
篇13
现在大家可以在微信上打招呼,甚至群发,却在现实生活中形同陌路。旧时的茶馆,大家知根知底。但虚拟的朋友圈满足了人性中“伪装”的需求,在这方虚拟的空间里,大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巧妙地隐藏自己的真实形象,然后肆意地吐槽,释放着自己的好与不好的情感,也许很多人是真正高雅的,但还有很多人是伪善的。现在大家沟通交流的现实场景被朋友圈这样的网络平台搞得支离破碎,你现在觉得真实的社交增强了,还是退化了?答案是让人遗憾的。
我的朋友圈里有近千个好友,每每参加一个会议,大家互留联系方式时,打开手机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早已是‘朋友’了!”我们各自为对方点了不知多少的赞,送出了不知多少个笑脸,热情洋溢地评价了对方晒出的美食、旅游照片、妻贤子孝等等幸福,但两个人却未曾谋面。
人际沟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人的成长如果脱离了真实的人际沟通那将是一场灾难。现在不论用什么样的先进技术,如果人际沟通依靠冷冰冰的机器运行,通过点个赞留个言这样廉价甚至虚幻的方式沟通,那么人类最终会失去与他人打交道的兴趣,最后变得害怕在真实的环境中与人交往和沟通,人际交往的真实体验就不复存在了,那心灵最后将依存何处?
我老家是个有近千人的山村,傍晚的村口就是一个意见场,陆陆续续地总会聚集几百号人,有人中途离开,有人会临时加入。我回老家,也会在村口坐坐,听听村人讲讲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家短里长的闲言碎语,非常有趣。但母亲就会告诉我,有些人的话是真的,有些人的话是假的。母亲的判断是如何得出的呢?她依靠的是每个人的品行。老家村口的意见场存在了几十年,这就是活生生的农村朋友圈。但这个朋友圈非常真实,因为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不伪装的,即便你在伪装,也因生活在同一个场景中,我也是知道的,可以轻易地判断出他们说话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