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师德育的培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德育的培养

篇1

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人们容易把那种管与被管的关系理解为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具有管理、说教、主导的属性。随着社会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观念上,已逐渐发生了变化,代之而起的是平等、互助、探究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平等对待学生,强调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经常与学生交流,努力创造和谐的开放的教育环境已经成为现代趋势。教师要提高德育实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观念的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发挥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力避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死板的教育。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去做理论型、科研型教育工作者,自觉地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把个人的观点、认识讲透,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样做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些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职业素质,首先就是教育观念的前沿性;其次才是语言的哲理性和艺术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缺点错误的宽容性、评价学生时候的积极向善性等。可见思想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要增强德育科学化内涵

德育是一门科学,是触动人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外延已经扩展,提升德育效果不能离开时代的需要,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所以,有人主张把德育心理学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了解学生的身心、情感、个性和心理、动机、志向等,适时矫治、引导。在施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学识、行为去感染、打动、影响受教育者,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来完成德育过程。为适应这种要求,需要学校坚持通过“灌输”的手段来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这是道德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这还不够,学生真正的成长是对现实问题的处理解决,是现实社会与心灵的碰撞。如果没有这重要的一步,就不会有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就不会有成长。北宋王安石认为:善教者使人心里明白透彻,而不是整天盯着和苦口婆心的说教。学生面对着这个世界,心理压力是有的,特别是对现实和人生问题的处理,需要有人指导教育和疏解压抑情绪,调节心态平衡,以增强耐挫性及合作精神。这是学生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学生应该是社会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学校教育要主动接近这一问题,通过认识社会,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积累知识,不管是今后升学或就业都能达到有备而学的目的。这就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所起到的动力作用。所以,学校阶段除了积累专业文化知识外,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也很重要。学校要创造认识社会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调查了解认识体验。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出于经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忽视实践体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劳动、考察等。当然,社会实践活动还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避免形式主义。

四、把德育的各个环节都运用起来

德育的内涵很宽,使德育机制完全运作起来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呈多样性,个人的发展需要也逐渐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德育应主动探索适应多样性要求的形式。除了改革德育课讲授的内容与方法外,还要通过参观、知识竞赛、艺术节、运动会、演讲会、纪念会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渗透德育,强化组织和重视程度,注意人员参与面要广,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校园文化来说,包括物质文化(楼房、草坪、美化绿化校园)、精神文化(校风、各类活动),二者结合紧密才能显示我们德育管理的水平。还有,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德育渗透工作。靠这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身心受到熏陶。在德育制度方面,除了定期召开研讨会、党群联席会,座谈会、报告会等会议外,还应增加定期举行大型文体活动、参观、郊游等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内容,并且当作潜课程来对待,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对德育的考评,也应该活起来,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相衔接,用可比性数字说话,打破凭印象、拉关系等陈旧模式。

另外,学生面临社会的复杂性和就业的困难,有的容易思想压力过大,因社会期望值降低而随波逐流,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缺乏正误的辨识能力引起思想苦闷、人云亦云等。所以,学生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育人、关心学生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倡导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及时解决他们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难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会昌.德育忧思[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2]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

篇2

第二,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经不住外面精彩世界的诱惑,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过分重视个人利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兼职上。这又导致工作热情下降,静不下心来钻研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死气沉沉,工作敷衍了事,学生学不到想学的、有用的东西,原本不高的学习热情急速降温,对向往的大学心生失望。

第三,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爱心不够。不能尊重、平等对待、关爱学生,讥讽、歧视、打击学生成为常态;不去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却一味的抱怨学生素质低、基础差;照本宣科,讲完课就交了差,缺乏课堂管理,对学生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忽视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等等。这些教师是不称职的,师德方面的缺陷,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进步,严重损害教师的职业声誉,更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败坏社会风气,阻碍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2.高职院校教师师德与职业教育间的联系情况

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职业性特点客观上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劳动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是成长中的大学生,他们处于高考分数的末端,自我约束能力弱,知识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考上大学,他们心中又点燃在知识殿堂遨游的希望。教师要在不同的时间、环境,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这些特殊的学生精心呵护、点拨,这不同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服务性行业和普通高校。(本文来自于《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高职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极强的模仿性,会模仿教师的语言、动作、精神风貌、行为、品德等,教师的言行品性不仅仅是个人私事,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很大,教师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现身教育。叶圣陶曾说,一个学校的教师能为人师表,有良好的品质,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目的和成果具有特殊性。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事;还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古人称传道授业解惑,现今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根本的职责和任务。教书育人的劳动成果比其他劳动成果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具有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力。教育日益普及,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人越来越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学生人格的塑造,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做人品质,并且这种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它会伴随学生一生。一批批学生走向社会,也把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带到家庭和社会各行各业。可见,教师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灵深处,关系到学生性格和品质的塑造,进而影响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的前途和未来。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劳动的工具和手段具有特殊性。教师工作使用的除了常见的教材、教具等物质性的工具和手段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才能、授课技巧、组织教学的能力、心理素养、道德品质等,其中,思想道德品质起主要作用,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高尚的道德,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品德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者的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教师道德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因而,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强调所具有的师德素养,并能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影响和带动学生,发挥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师德的措施及落实

1.制度建设及落实

目前,还没有一部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国家《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都对教师师德提出要求,职业院校根据以上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定出本校的师德规范、条例和制度,使师德建设有了根据,衡量教师职业行为是非善恶有了明确的标准。但这些规范、条例、制度普遍存在要求笼统、弹性大、不易操作、难落实等问题,为使师德建设有明显成效,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认识,重视师德建设,师德建设常态化、全员化,避免搞形式、走过场;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及具体落实。制定科学、具体、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条例,建立和完善激励、考核和监督机制,通过评优和奖惩措施进行激励或约束惩戒,树立让人心服口服的师德标兵,大张旗鼓的宣传学习先进,对师德方面有缺陷甚至道德败坏的教师要加强教育、惩戒。让学生、教师、督导、相关部门综合考核评价师德真正发挥作用;三是通过学习、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师德水平。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养成在法律意义上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习惯。重视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学技能培训,特别是对非师范类年轻教师,不能因为高学历、名校生而忽视培训,急于推向课堂,要在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教学基本功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学习、培训制度化、规范化,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师德不达标绝不放手;四是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教师的责任与权力相统一,学校要关心、帮助、理解教师,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调动教师师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教师喜欢教育工作,珍视教师岗位,以师德高尚为荣。

2.师德建设具体内容

为全面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法律法规和规范对师德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主要内容有“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结合实际,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怎样做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一是爱国守法。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也不例外。中国人历来具有家国情怀,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弥合了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隔阂,形成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演绎着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同时爱国也渗透在普通人包括教师的日常工作中。高职院校教师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理解、认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本职,履行职责,报效祖国。教师要国的楷模,尤其是面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时,不能不负责任的乱发牢骚,而要引导学生全面辩证的分析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廉洁从教是教师的职业义务和职业道德的底线。教师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依法执教。要尊重关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杜绝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敷衍马虎、弄虚作假、,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

二是敬业爱生。爱岗敬业是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做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前提条件。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因为热爱,势必会敬畏、珍视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也因为热爱,就不仅仅把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会潜心钻研、施展才华、报效祖国。高职院校教师的服务对象是高职生,执教时要了解、尊重学生,因材施教,要关爱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做到关心学生政治上的成长、学业的进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有健全人格,就业上全程关怀,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的学习、成长。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它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源于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关爱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具体体现。

三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道德规范,高职院校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要精心施教、诲人不倦,认真备课、讲课、组织教学、复习、考核,扎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教学中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能性。教好书讲好课,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严谨治学。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与信息时代,教师要不断吸收新鲜知识,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全面育人,德育为首。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中小学教育为了中考、高考成绩,重点强化了智育,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方面欠账很多。大学教育要补上“全面发展”的课,并把德育放在首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德育渗透,结合专业知识渗透科学精神、科学伦理,把学科知识和国家、人民、社会联系起来,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四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正确对待自己的道德规范,是指教师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效法的表率和楷模。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学为人师、以真立教,以自己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高效实用的讲授方法影响学生,解决学生的疑惑,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为人师表还要求教师行为世范、以善立教,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和世人有极强的示范性,塑造自己的同时也在塑造他人,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检点自己的言行,杜绝自由散漫、举止不雅、言论偏激,工作、生活、学习中要做学生和世人的楷模。职业道德是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灵魂与集中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职业的集中概括。因而,学校要强化对教师师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切实落实相应的制度,对有违于师德的事件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制止,决不可任由发展。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在思想上崇尚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师德修养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崇高的教育目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历练,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丰富、教学艺术高超、道德高尚、个性良好、意志顽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篇3

1、平等原则。现代存在主义教育哲学要求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看待,师生教育关系应该是平等对话关系,而非灌输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不宜始终以道德典范自居,要允许学生当仁不让。同时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沟通中的平等地位,把老师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去沟通,增进沟通效果。

2、尊重原则。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都喜欢那些喜欢他们自己的人,人们都尊重那些尊重他们自己的人。这种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关系是进行未成年人道德人格教育的前提条件。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表达的权利,违背学生意志,强迫其接受和服从一种道德价值的做法,在教育上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或者使“许多儿童进一步陷入价值混乱,无法确定应该相信什么”,或者使“许多儿童变成成人的样子,假装相信某些信条”。

3、主动的原则。师生相处,是一种人际交往。良好的师生沟通,必须是交往双方畅通的互动。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常常是主动的一方,老师的交往行为(说话的口气、用词、音调、眼神等)占主导,决定了沟通的成败。学生在师生关系中也应该把握主动,与老师沟通。

4、体谅原则。化与未成年人文化存在冲突,这就要求教育者抛弃绝对权威的角色,提高在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师生双方遵循让步的原则,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尽量避免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和一些过激的行为。

(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老师作为学生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师生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未成年人由于各方面发展的不成熟,缺乏客观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具有对老师言谈举止、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加以肯定、认同和模仿,并付诸于个人的道德实践的特征。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我们无法纠正存在孩子身上的错误,因为这些错误我们仍旧在犯。”因此,他建议:“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孩子身上某些东西,我们首先得看看他们是否能在我们身上被改变”。[2]于是,他提倡教师和为人父母者,要认识到无意识影响的一个结果是其人格在儿童的人格形成方面会产生比任何一种说教都要大得多的效果。学校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人格健康发展的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之一,而老师理所应当成为孩子道德人格发展的引路人。因此,老师的道德人格在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老师应注重自身文化素质和道德人格的修养。

1、做好示范者角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主要方法是注重道德的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精神生活给孩子做出榜样。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在道德上才有权利教育学生。”[3]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尚未成形的道德人格。老师要通过继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要严于律已,始终保持良好形象。注重从细微之处入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做到言行一致、举止文明、勤劳奉献、宽以待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形成。

2、运用暗示的艺术。未成年人某种意义上的反叛心理,从本性上就不愿意被人教育。因此他们越是感觉到教育意图越小,效果就越好。暗示的艺术在于老师不以道德教育者自居,尽可能采取间接性影响方式。“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这种方式强度虽弱,但效果相当大。[4]因此,老师要注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科学的运用暗示的艺术。

3、提高移情换位能力。教育者的移情换位能力体现为对学生理解、同情、接纳、信赖。罗杰斯说:“如果教师能如实地接纳学生,并理解学生感情的话,就会产生有意义的学习(人格的建设性变化)。”在这里,通俗地讲,就是指师生沟通的过程中,沟通双方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移情换位对师生彼此团结协作、加强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4、重视个性化的要求。合理的道德教育必须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对外部纪律”为基本原则。杜威认为,灌输从本质上说是强制性的,这种强制的教育方式由于无视儿童的理智能力和自由意志而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健康的道德教育是反对灌输、尊重儿童个性和自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情感生活

现在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娇惯任性、很难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同时,对教师、对父母、对社会缺乏正确的态度、情感和观念,与过去的孩子相比确实显得“无法无天”。这固然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关,可我们的学校教育也负有重要的责任。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不注重实践,远离社会生活,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学与用严重脱节,造成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由于少儿时期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险猎奇心理,新鲜的社会知识往往先声夺人,后来居上,占领了孩子心灵的“制高点”,这样学生非但对教师、家长的苦口婆心熟视无睹,甚至产生厌恶、逆反心理。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存的环境和背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肯定;少责怪,多原谅,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氛围中,在充满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光彩译.怎样完善你的个性.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170~171

篇4

1.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素养及师德建设简述

(1)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属于在社会事务中扮演教师这一角色的群体所特有的心理与行为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首先属于一种知识方面的技能,其次才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信念,而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所展现的职业道德都将表现为对教育对象的努力培养,并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主要表现的规范要求分别是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以及教师与自我规范。

(2)教师职业道德价值。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是指良好的师德对教师产生的积极作用,而这种积O的表现就要求教师在规范的师德原则和道德范围中逐渐形成优秀教育理念与观念,如师德、信念、意志、情感等。具体到教学实践上,更是要做到能满足社会、学校的各种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崇高的道德价值观。

2.高校教师师德素养问题产生的原因

(1)市场经济在运行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发生的社会变化无疑对高校师德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忽略的是其中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总的来看,市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教师对自我发展与职业规划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更重视效率的提高,能够激发教师的潜质,营造更有助于人才培养的学习氛围。但与此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隐藏其中,对新思潮下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尊师重教的传统作风在现实面前受到严重打击,过去提倡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在一些个人主义思想泛滥的教师中呈现各种等价交换的教育观,如一些教师都重新以新的社会坐标去考察自我职业的发展问题,并将其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2)缺乏科学规范的培训机制。很多大学教师均是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凭与知识水平,而在其学生时代受到学校培养目标与专业要求的影响,在向教职工的社会身份转变的过程中难以采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参加岗前培训,就会直接参加来自不同环境下的道德实践与教学操作工作。另外,一些高校也没有为新进教师提供有组织、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引导工作,培训方式相对简单,导致一些教师道德认知水平低下甚至完全丧失。

(3)不具备行之有效的管理能力。当前很多所高校内部都成立了教职工师德建设领导小组,一定程度上充实并丰富了师德建设内容。还有一些高校细化师德行为规范,但在贯彻落实上却并不彻底,很多仅仅停留在表面;另外,监督管理力度欠缺,教师师德建设与素质提升没有形成很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只有形式上的教育和引导,管理与监督脱节;评价体系不健全,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真正科学的师德与素质评价机制,大多将精力花在教学管理和科研创新上,注重评优、晋级、选拔等;有的高校师德建设制度形同虚设,无人落实,针对落实不力的情况无人追究责任,内容空泛,甚至严重缺乏可操作性。

(4)教师的人才培养与使用重才轻德。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对自我的要求过于重视才华而忽略道德建设,如重学历、轻素质,重智能、轻德育,在自我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历与文凭以及课堂教学的业务水平,却忽视了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久而久之,很多教师的利欲心会越来越严重,由此产生的后果也会更严重。

3.关于加强高校新进教师职业素养与师德建设的措施

(1)提高意识,强化教育。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高校新进教师的师德建设与职业素养教育本质在于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信念及职业理想意识。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新进教师的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意识,进而重新认识全新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强化自身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国务院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及,应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新进教师需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内容,明确自身在教师岗位上的责任与义务,全面提高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达到强化教育的目的。

(2)完善机制,促进发展。高校新进教师的师德建设必须依靠有效的机制来加以保障,其内容包括培训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及评价机制,这需要学校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比如建立健全教育理论培训制度,规范化师德培训模式,要求新进教师在上岗工作后的一年时间内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一方面可确保新进教师能够明确自身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从而熟知标准要求,端正品行,及早进入角色;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在培训中逐渐培养自身的职业兴趣,使自己更充满自信与斗志,在遭遇职业挫折或逆境时知难而上,理性挑战。激励机制则包含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实践证明,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树立榜样和典型,能够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学校师德建设的发展。尽管我国当前很多高校均有不少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但还应扩大其感染力,让新进教师从中产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的强大动力,不断鞭策自我,努力上进。而为了有效避免物质奖励的利益化趋势,教师在接受物质激励时,必须保证合理合适,基本保障如岗位津贴、工作酬金等,还要增强并争取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通过学习使自身产生压力感,强化责任心与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强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师德建设不仅要求自律,还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制度的管理约束作用,因此,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新进教师依法治教和严于律己,细化各种教学差错和事故处理的规定,引导教师学会从法律角度解读和领悟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与方针,自觉遵守并维护法律法规,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真正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

(3)自我教育,强化自律。新进教师要注重自身内因在职业素养培养与师德建设方面产生的作用,确保师德理论在自己身上得以内化,并实现两者之间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巨大的建设效能。此外,教师在与同事、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与竞争氛围,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师德内涵,也有助于激发自身的学术研究性及管理主动性,增强集体感和荣誉感。教师还要时刻谨记自重、自律和自觉,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4.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已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而面对的则是承担社会和国家建设重任的现代化人才。因此,高校的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更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丰富专业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加强师德建设,才能担任教学育人的重任。

篇5

1体育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教学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体育教学工作,以崇高的敬业精神为指导思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自身素质,培养终生体育观念与体育习惯为宗旨,这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体育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技能,只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完成这一使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提高人口质量。体育教师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民体质的强弱,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体育教育者的行为、语言、直接渗透到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都有无形的感召力量。

2教学时尊敬学生,师生互敬、互爱互相帮助

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将心,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对学生充满热情,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把真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被教育对象,和他交朋友,打成一片,并了解学生的学习、健康、爱好及要求,将对学生的感情东灌注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统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你,尊敬你,才愿意接受你的批评和教育。高校的学生心理与生理已经成熟,他们自尊心较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并且情感体验也较为丰富,他们希望得到体育老师的平等对待。因此只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能用教师的主观想法强加,师生发生“顶牛”,对抗往往是强加引起的。要尊重所有的学生,无论是体育优秀生或差生,都应平等对待,鼓动优等生帮助差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特别是对待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方面要主动关心他们,多鼓励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不能降低他们的标准,而应该共同找出原因,从各方面关心学生。提高他们锻炼的积极性,从思想上关心、学习上帮助、生活上注意健康指导等来提高他们的体育课成绩及身体素质。

3身教胜于言教,严于律已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以自己活生生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包括学识、爱好等方面,也就是说“思想品质高尚,为人正派,温柔雷利,威而不猛”,知识渊博,判断果断,观察精细,甚至能歌善舞,艺术细胞丰富,更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体育教师在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接触学生机会多,因而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端正态度、提高综合素质非常必要。教师的品德、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其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注视之下,这就要求体育老师教学态度严谨,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好,例如夏顶烈日,冬冒严寒,要求学生不怕冷,积极参加学习锻炼,教师必须精神饱满,以良好的状态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4通晓业务,良好的教态,端正教风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常常是用知识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认真学习,钻研业务,备好课,上好课,制定好教学计划,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不但能训练各种运动队,还能组织编排各种运动竞赛计划,并坚持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科学的发展,在工作中要认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知识上要精要深。包括教育学、美学、心理学及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吸取增加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敢于创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广泛积累,收集并由量变到质变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杯水和一桶水的问题。你要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你就得到有一桶水或若干桶水的知L’只才行。教巨精湛,要掌握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对运动项目运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青少年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这是决定学生对运动掌握程度,对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大事。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体质,不允许损伤。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钻研,提高教学能力,做到有敏锐的观察力,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艺术,使体育课上的生动、活泼、有鼓动性、感染性、趣味性使学生愿意上体育课。在日常生活中切忌衣着不整,语言污秽,行为粗野,工作敷衍。要通晓、务,端正教风,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加强文化修养,改进教学方法并注意有良好的教态,鲜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口令清晰、准确的专业术语。文明的谈吐和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随时随地为学生树立榜样。

篇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apir早在1921年就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同时表达、包含以及象征文化事实。”(Kramsch,1998)因此,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实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应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教学一方面为语言教学提供真实的语境来促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另一方面使学习者在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反省母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

《汉典》中“德育”的解释为“养成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上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精神。

高职学生大多拥有10年左右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多为应对考试,教师和学生不由自主地将英语学习的重心放在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点上,弱化甚至忽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长期滞后。

英语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开阔视野,更加自如地应对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践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高职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

1 课程前期准备

通过将跨文化教学融入高职英语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需要在课程前期进行充分的跨文化教学准备及课程设计准备工作。

1.1 教师德育思想素质提高

目前大多高职英语教师比较年轻,而且是在应试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缺少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授课前需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首先,教师应该熟读跨文化教学的相关书籍,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水平,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讲解,教导学生正确学习。其次,需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教人先正己,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2 课程设计准备

为了较好地将跨文化内容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努力寻找可以将跨文化知识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教师在对所教授的英语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之后,找出跨文化知识中与之内容相接近的部分,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要尊重每一种文化。让学生体会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值得我们借鉴的西方文化特色。另外,合理设计教学的互动环节,尽可能地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感受道德精神的魅力,对自己进行指引与“修正”。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感想以及他们对课程掌握的程度,适时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 课堂教学实践方法

2.1 开发学习跨文化知识的相关活动

将跨文化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集思广益,开发活泼有趣的学生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英文版的西方文化内容,开展跨文化知识比赛;可以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不同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还可以指导学生对西方文化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写作。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达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作用。

2.2 利用英语教材融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

可以将相近主题的英语课文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引入点,在对英语课文的讲解上融入中西方文化内容进行概括、评论,使学生体会到中西方文化思想相通的奇妙之处。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翟象俊,2008)教材为例,课文 Thanks, Mom, for All You Have Done通过一封在母亲节来临之前写给母亲的信,作者讲述了在其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关爱与教诲。作者的母亲以身作则教育儿女,作者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课文His Life’s Work讲述了一位父亲在妻子死后,含辛茹苦地将7个年龄从2岁到16岁不等的孩子养育成人的故事,文中透露出了父亲的仁爱,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以及子女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教师在讲授这两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入中国文化中“孝”的内容,同时可与学生分享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孝”是个体在社会中存在的责任的开始,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2.3 与英语教材对比融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英语课文中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地方进行比较。例如,“西方人如何对待工作、生活,西方人怎么教育孩子,西方人的时间概念,西方人的婚恋观, 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魏春霞,2011)讨论不同文化中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使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使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达到完美的结合。

3 结语

经过将跨文化知识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使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跨文化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同时通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想的对比及融合,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以及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二、教师必须互相学习,团结协作。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职业是个体劳动。其实需要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在教学中,各门学科都是相通的,而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各异。因此,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三、教师必须树立献身教育的信念。干一行爱一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被金钱所诱惑。选择教师就选择了清贫,选择教师就选择了平凡。因此,我们要全身心的得投入到工作中,一心一意为教育事业而奋斗拼搏。

二、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意识。作为教师,热爱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我们的工作特性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当我写到这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5.12那场大地震,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正是在地震中,出现了谭千秋与范美忠两位教师,他们的师德体现,引发一场关于人性的“地震”。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大灾中才能体现大爱。“我会牢记你那永恒的瞬间。你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当这段话在被救的学生口中说出的时候,我们深切感受到人性的伟大,让我们感叹,这是真正的师德,从而使我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聚焦在教师身上。谭千秋,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四个年轻的生命,而他自己却永远离我们而去了。谭千秋,伟大的英雄,更是伟大的人民教师。那一刻,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崇高的师德体现,铸造了新时期教师的师魂。同样的一位人民教师范美忠在大难中独自逃生并说了这样一句话:“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美忠的师德如何,答案毋庸置疑。虽然我们不能把他上升到道德败坏的程度,但是,他的这一优秀教师的身份在公众面前会大大降低。

“师德”这两个字是抽象的,我们真的很难衡量一个教师师德的好坏,虽然也有一定的标准。我们都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呢?

一、张显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引导者,应该把他们生命中最好的一面张显出来。我们不应侃侃而谈,而应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在地震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从而体现“人性”的神圣。师德的核心就是人性,我们应该把“人性”植根于学生心中,使每个学生闪耀“人性”的光芒。

二、学校应制定职业道德规范,逐步提升教师的师德素质。作为一所学校,我们应制定适合本校的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中有明确的奖惩措施,可以作为教师的正身镜,时时检验教师的师德情怀。这样不仅可以约束教师的不良行为,而且可以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

三、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日趋加快。我们不能永远啃“老本”,否则我们就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学习是教师常驻教育行业的“灵丹妙药”。在工作中,多反思、多总结。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因此,我们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并拓宽自身知识面。从而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

篇8

一、音乐教师应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音乐教育活动是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教学中,学生心理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唤醒过程,他们面对的是由各种各样外部因素构成的刺激场,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出强烈的求知心理。这种心理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灵活的即时反应,即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进行调节,一定要控制在与自己当时的教育目标相匹配的状态上。

例如,当学生情绪高涨到了将要无法自持时,教师的任务明显地落在“冷静”二字上,教师这时就应以自持的冷静去引导学生;当教学活动需要柔和、优美、温暖的情绪时,教师应事先用自身的平和、深情、充满爱意地发出“信号”去感染、诱导学生。只有当教师自身情绪的表达(当然,少不了音乐)和学生一起产生和谐的“共鸣”时,学生才能被教师的情绪打动。

在健康的音乐课堂上,没有好学生和差学生,只有勇于表现和正在准备的学生,没有优等生和后进生,只有热爱音乐的学生。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做好沟通学生和音乐、健康的桥梁,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健康的、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魅力,给每个孩子一缕缕阳光。

二、音乐教师心理素养的应用对策

1.利用音乐欣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音乐欣赏通过欣赏者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觉、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得到更大的丰富和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地发展。它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独特地促进作用。

(1)抒感,愉悦精神。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表现力来自悦耳动听的音响及精致美妙的音乐形式。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音乐能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它可以诱发人们心中一股潜在的巨大力量,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让人感到自信、快慰、聪慧。健康优美的音乐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不但给学生轻松、愉快的审美享受,在美的意境中自由、协调、健康地发展。还有助于学生产生高尚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积极的休息,调节大脑和抑制功能的平衡;有助于学生自制力、毅力、耐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2)发展个性,丰富想象。音乐欣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并沉浸于音乐的状态中,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上,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中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使受教育者的智力、情感得到均衡的发展,丰富了个性。另一方面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多层面的心理体验活动,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去尝试、探索音乐美的形式,对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极大的作用。

(3)陶冶性情,内化审美。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使学生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熏陶下,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审美趣味的提高,为高尚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使学生获得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

2.利用唱歌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歌唱是一种情感艺术,具有调节人的情绪,升华人的情感的功能。它通过有组织的音响,以抑扬顿挫的音高,张驰变化的节奏,扣人心弦的速度,线条明确的力度,以及色彩多样的音色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信息。音乐教师应发挥这种功能,使学生通过歌唱,保持愉快而平稳的情绪,从而使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并保持体内各器官的功能,达到心理活动协调一致的功效。音乐歌唱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的实际运用:

(1)营造歌唱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音乐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有极强的表现欲,敢说敢唱。而有的学生则显得拘谨、内向。教师应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展现自我的能力。如在教唱人教版一年级的《其多列》后,不请个别同学唱,而是对他们说:“同学们,班级可以说是一个小舞台,如果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个舞台来锻炼自己,那他就会变得很棒!”拘谨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鼓励和带动下勇敢地站了起来。通过锻炼,同学们不仅可以大胆自信地歌唱,而且还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进行创作表演。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了自信。

(2)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例如,在教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时,把整个黑板画成美丽的澎湖湾,把歌谱和歌词抄在水波荡漾之中,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再如,用录音机把学生自已的歌声录下并欣赏,点评。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怡心怡情,情不自禁地萌发参与音乐活动的强烈愿望。

(3)寻找学生需求,丰富教学的内容。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学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就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例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爱唱,爱跳,爱模仿,参与欲望强烈,什么问题都要问到底。高年级学生则喜欢时尚音乐,喜欢自己学唱歌曲,喜欢挑战性的学习。作为教师,应精心选材,合理安排音乐教学内容。如经常从《校园歌曲》等报刊杂志上选择学生喜爱的歌曲、音乐知识、音乐故事等内容,丰富唱歌学习内容,为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开辟广阔天地。

3.利用音乐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音乐课外活动包括合唱队、民乐队、歌咏比赛,鼓号队活动、音乐小品表演、音乐知识竞赛、歌曲接龙比赛等。这样不但改变了过去以歌唱教学中的单调活动,而且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合唱训练,可以培养声部之间的和谐与默契。在合唱训练中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在音乐课外活动中,也能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及活泼乐观的情绪,消除自卑、孤僻、羞怯等心理。

总之,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对人感情的陶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其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只要我们抓住学生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一定会在我们的引导下茁壮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一、要具有高尚人格、塑造美好心灵的本领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当我们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作出表率时,也同时给学生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如果教师说得天花乱坠,而成为行动的矮子,那所说的也无异于对牛弹琴。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教育的神圣还在于在我们塑造学生灵魂的同时,也在塑造自我的灵魂,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恐怕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比拟的。的确,在一个个鲜活的孩子面前,只有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才能够让自己在“教师”这个称号面前毫无愧色。“榜样”意识,榜样的行动,会让我们坦然面对每一个学生,更会提升教师的自我形象。

二、要具有春风化雨、言传身教的技艺。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能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

因此,这是对教师情感素质的要求。教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经验表明,情感可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行为习惯。师生情感交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心里有了学生,学生就愿意和教师在一起,且有亲近感;教师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学生就将更尊重老师,师生诚坦相待,心心相印。

其中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道德情感。陶行知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强调“教育植根于爱”,别林斯基则认为“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爱中意的“王子、公主”无可厚非,但爱看不惯的“丑小鸭”更难能可贵。须知老师一句苛刻的话语,一个“凶狠”的眼神,一顿粗暴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紧张无趣,厌恶这门学科,讨厌这个老师,甚至还会毁掉一个未来什么“家”。其次,要严爱结合,恩威并重,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而有格,严而有效。对待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要尽力帮助,对待学生成长进步热情肯定,用火热的心肠,满腔的热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老师胜父母,同学似兄弟。三是在日常生活上对学生友善、温暖和关怀。课后与学生交友,让他们掏心里话,扑捉热点。难点话题,日常以礼相待。遇到不顺心的事要能控制感情,不迁怒于学生,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产生前进动力,明确前进方向。

三、要具有刻苦钻研、严谨笃学的理念。

要成为当今合格的教师,就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非常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然而,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在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

教师更应该是一条清澈的,不断流动的小溪,吸引着学生到你身边来汲水。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熟练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教材教法之外,还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发扬优良学风”。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光彩,自己的魅力来感召我们每一位学生。

四、要具有淡泊名利、坚守教育的信念

社会的发展和人性本身的弱点使人的物欲不断膨胀,不断膨胀的物欲必然带来心理的不平衡,必然带来精神的空虚,物质和精神的落差迫使我不得不承受痛苦的折磨,而且是长期的,挥之不去的。当我看到仍然有数不尽的教师们无怨无悔,像春蚕、像蜡烛,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来捍卫这个职业的圣洁时,我如梦初醒。他们用自己的行动,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人,这些同行们,让我们由不情愿到情愿,由情愿到全身心地热爱这个工作。因为,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功利。“人吃饭是为了活

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生活中许多微小中藏有博大,短暂中孕育永恒。

坦言之,我们正在做的事从来不是,或不再是自己真正倾心的工作,我们必须为了钱而非为了工作的意义而工作。于是甘愿成为毫无追求的人,沦为匠气十足的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习以为常,麻木倦怠;于是我们放弃了读书,放弃了关照内心,悄然丧失了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意识,使自己的灵魂家园无以皈依,痛苦不堪。

年5月12日中午14时28分,汶川发生震撼全球的大地震,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用自己的沉着、智慧,甚至生命,护卫着一个个花朵般的生命,奏响了感天动地的生命颂歌。灾难面前,生命原来如此脆弱;面对灾难,生命却又如此绚烂。每一种表情都令人动容,每一个瞬间都感天泣地。

谭千秋,张米亚,向倩……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们和你我一样平常;当灾难来临时,他们挺身而出!当太阳在废墟上升起时,他们却含笑离去!他们用微薄的力量体现着生命的尊严与伟大!他们用单薄的身体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用生命诠释教师的天职!

面对这些用鲜血和生命锻铸师魂的英雄们,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是否真正热爱自己的岗位?我们能不能做到忠于职守而尽职尽责?我们能不能像她那样把爱心撒向人间?

既然选择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无关于名利。是的,我们的工资很微薄,我们责任是那么重,我们容颜一天天失去光泽,我们的白发日日增多,既然选择了,那我们就坚守吧,就为这最后一片净土。总而言之,教书是一种责任,经其手,就负起责嘛。所以在每次质量检测中,我所带科目都名列前茅,及格率百分之百,均分都在80分以上,赢得学生的高兴和家长的满意,这时我也感到非常幸福。

通过这次集训和平常的认真学习,并对照自己在工作中的师德师风的各方面表现,发现自己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满足于现状,缺乏上进心,概括地说:就是在工作中不够主动、创新,而是领导交代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深入思考。在接受领导交代工作任务时应怎么样去创新完成,也可以说是按传统的工作经验,按部就班去做,只力求能够完成工作任务,不出比漏就行了,就这样的满足于现状。

2、对学生不够尊重

在检查工作中,经常检查到一些纪律散漫的学生,上课铃响了不进教室,还在教室外面滞留,迟迟不进教室,有时见到一些纪律不强的学生,从课堂中出去大小便,完事后不是及时回课堂,而是借机在外溜达,有时发现自习课堂中的一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大声喧哗,甚至满堂走动捣乱了秩序。总是上前大声训斥,使师生关系很尴尬,这实在是一种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表现。

3、对后进生缺乏关爱

关心爱护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使后进生进步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在检查工作中,我认识到,不按时进入课堂上课的学生,课堂中借机出门溜达的学生,自习课中随意走动捣乱的学生,大都是平时学习成绩较差,自由散漫习惯的后进生,而对这些后进生,缺乏关爱精神,缺乏耐心教育,缺乏宽容态度,甚至认为那是不可教者。

4.对学生要求过严,有恨铁不成钢的现象。致使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下。

5、在自身学习中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有时有点懒笔。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经过本人的深入反思,问题虽然在表面上,但是根源却是在思想认识上。

二是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深,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特别是思想上认为我们这样年纪的中年教师,又加上知识水平有限,在工作上再谈奋发精神再学创新精神岂不招人笑话,故而在工作中认为只要每天正常上下班,尽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也就是满足于现状。事实证明,在工作中没有黄中宝刀不老的精神是不行的,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闪光价值。

2、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认识不足

关爱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应尽职尽责教育学生进步,但是遇到一些纪律自由散漫的学生,他们言行过激有损校风校纪时,特别是受到冲撞时情绪就冲动起来,随之就大声训斥、指责。其根源一是对师生关系认识不是;二是总认为自己是老师,高高在上,不以平等的地位对待学生,因而往往影响工作效果。

3、师德师风欠佳

作为教师,特别是肩负检查任务的教师,应该把良好的师德师风均匀地洒给每一个学生。然而,我对后进生关爱不够,特别经常调皮的学生,教育几次后,不改的,更是很铁不成钢,我最喜欢罚他们背书、写字,其实这都是不对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解不深,认识不透。没把教师特有爱的阳光,爱的春风洒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没有尽到一名教师的职责。错误地认为,后进生是“孺子不可教”者,所以每每训斥实在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教育方式,经深刻的反思,归根到底是对师德师风认识不深,是个人的教师职业道德欠佳的表现。

通过几天的集训和认真的思考,我认为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提高自己。

反思一:差距需要正视。

反思二:事业需要热爱。

反思三:孩子需要欣赏。

反思四:学生需要公平。

反思五:育人需要艺术。

反思六:习惯需要养成。

反思七:职业需要付出。

反思八:思想需要淡定。

反思九:现实需要感恩。

反思十:教师需要积累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为动力,加强学习,振奋精神,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一是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思想和工作水平,首先是加强理论学习,其次要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从严治教,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教学上的改革,努力教育好我们的学生----祖国的花朵;三是振奋精神,以百倍的干劲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1、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以往那种惩罚学生是为学生好的错误思想,改变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尤其要热爱差生和后进生。

2、树立几个意识:

(1)牢固树立“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的意识,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坚决要做到。

(2)牢固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作表率”的意识,以教书育人为本职,作学生、教师的表率。

(3)牢固树立“宁守清贫,不损师德”的意识,发扬教师高风亮节、“红烛”精神,廉洁从教,维护自身“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执着追求、探索创新”的美好形象。

(4)牢固树立“以德治校、以德治教、以德服人”意识。

篇10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人力资源需求极为旺盛。2011 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职业教育,提出抓住职教发展机遇,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建议。当前,我国迎接产业升级转移的最大挑战就是缺乏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产业工人。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抓好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抓好职业道德培养。但在当下的职教工作中,由于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业的顺利与否以及对我国的产业升级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针对这一弱点进行调整,寻找解决的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职校生的重要内容和塑造新型职业劳动者的重要条件,当今的职校生都已经是90 后,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自私、狭隘、唯我独尊的习惯,以及怕苦、怕累,期望值过高也是这代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毋庸讳言,职业院校中的极多数学生学习不用功,缺乏上进心,对未来职业劳动生活缺少信心。职业道德教育就要针对职校生学习和生活的过渡性特点,树立对未来职业活动的热爱信念,培养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有对这种职业及岗位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市场经济增强了人们自主、竞争、义利并重和学习创新等道德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克服上述弊端不断完善,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职业道德建设。因此,职校生在走出校门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之前,必须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高素质技能人才,更离不开职业道德的系统培训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理解和要求早已不再是单纯技能技术上的了,还包括敬业精神、合作态度、集体意识、公德观念等内容。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促进新的就业意识,也有利于实现职校发展和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但是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明显弱化,实际教学中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内容单调、方法单一。长期以来职业道德课程内容老化陈旧,不能及时更新,跟不上新形势的变化。例如,教材引用的案例都是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完全忽视21 世纪的一些新的经典案例。

再有部分教师认识上的偏差,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讲实际重自我,在教学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也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不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

面对这种现状,本人认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不可掉以轻心,下面对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

转变以往注重职业技能传授,忽视职业道德培养的教学理念,不能单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一点从课程的安排上就充分体现出来:专业课占用课时最多,基础课每周至少也有两次,而职业道德每周只安排一次,内容根本不能授完。有的职校由于缺少专门的职业道德教师,就由其他任课老师代讲或直接让学生自学。想要转变这一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提高职业道德课在所有课程中的地位,使其与专业课同样重要。必须要增加课时,要保证充足的时间把内容授完。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要保证专业对口。如果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也要尽量安排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身正为范才能学高为师。另外,要从考查课改变为考试课。如果一开始就定位在考查课上,就会从主观上给学生造成这门课不重要的想法,学不学无所谓,开卷考试能过就行。如果是考试课,在对待的态度上就会认真些,通过这个几个方法,应该可以体现出职业道德课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特别是在案例方面,内容要新颖,时效性强,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教学方法上,大量引用案例才不会造成课堂枯燥,学生没兴趣的状况。辅助主题讲座、调查、讨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各项基本规范,也包括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例如生产行业、流通行业、服务行业、管理工作等都各有各的道德规范。一所职业技术院校包括多门专业的学生,分专业进行职业道德培养替代泛泛而学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职业道德培训的核心在于训练,即通过一系列可以具体操作的行为要求,反复强化练习,从礼貌用语和文明举止入手,在训练行为、养成习惯过程中实现对本职工作的信念认同,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即使在结束课程之后,行为的训练也不要停止,在实训期间更要加强,以切实达到增强教育时效性的目的。

3.教师队伍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即师德教育

教师的特殊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必须实践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课的教师,更要努力塑造人格魅力,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良好师德风范的形成,将会在职校职业道德教育中显现最直接、最有效的榜样作用。

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高度关注;但是,仅有学校方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还有待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中职+本科系统化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林春(1975-),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江苏 常州 21 300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3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长三角地区已率先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向高端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职业结构也产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中职专业,率先与常州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本科专业实施了“中职+本科‘3+4’”衔接试点项目,实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分段培养。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足

1.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目前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足,对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评价仍然存在偏差。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工”,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干部”,没有普遍认同“技能型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导致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愿意进入职业院校。尤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等教育扩大了招生规模,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环境更加恶化。

2.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单一。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两条途径:一是职业院校;二是工矿企业。目前中职高技能人才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的途径较为狭窄,难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多元发展的需求。高职教育丧失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部分具有较强实力的高职院校或升格为本科院校,或被本科院校合并,进一步压缩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渠道。企业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对职工技能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弱化了原有企业的培训功能,没有承担应有的培训责任,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略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是目前我国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导致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较低的因素有三个:一是生源层次低。选择职业教育往往是学生和家长的无奈之举,只有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才会报考职业学校,影响了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二是优秀教师少。一个优秀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但职业教育的教师待遇差、任务重、地位低,无法吸引优秀师资来校任教。三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学科化,专业设置不合理,评价标准不独立,对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研究不足,与社会经济、行业企业的对接不够,导致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强,缺少进入应用技术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的通道,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更无法满足产业转型的需要。

二、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化培养的措施

1.合理制订“中职+本科‘3+4’”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职+本科”衔接的前提,也是课程衔接的基础。原则上应由本科院校牵头,联合中职校、教科研机构及相关行业、企业人员,通过市场调研、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共同探讨企业就业岗位对中职和本科两个阶段的职业能力要求,从而制订“中职+本科‘3+4’”模式的七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较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准高级应用型人才;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品质和岗位核心能力,掌握本科专业基础知识、应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在行业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中职+本科‘3+4”’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中职和本科不同阶段的目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为实现“中职+本科‘3+4’”中高职模式的有效衔接明确了方向。

2.合理重构“中职+本科‘3+4’”模式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的衔接。按照“中职+本科‘3+4…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七年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讲究课程衔接、能力递进,加强综合素养和技能实践的培养。“中职+本科‘3+4’”模式的教学工作,由参与培养的院校采用一套课程标准,分段实施。课程标准要根据不同的专业,以本科院校为主,由中职校及教科研机构、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小组,整体设计学生在校七年间的课程体系,详细规划设计各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各方共同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合作院校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合理的教学分工,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效果。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中职学校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教学;本科院校则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与常州工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合作试点的“中职+本科‘3+4’”项目,通过部分专业课程的衔接和整合,达到一体化设计的目标。例如,将中职阶段的机械基础课与本科阶段的机械设计课衔接起来,将中职阶段的机械制图课与本科阶段的机械制图课整合起来,制定新的中职阶段机械制图课程标准,并在中职阶段实施教学。

3.合理保障“中职+本科‘3+4’”模式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的衔接。(1)组织保障。成立以教育局分管副局长为组长的市“中职+本科‘3+4’”模式试点教学工作指导小组,由市级教科研机构统一协调,成立各试点院校课程校际教研协作组,并将行业企业引入校内实训基地,与行业接轨。(2)制度保障。第一,建立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根据目标管理的总方针,围绕目标管理的总目标,由各系部和职能部门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和研究目标体系,层层分解目标体系,将每项目标具体落实到教研室、科室、班级以及每一个责任人。第二,建立目标管理协调合作制。学校通过工作例会,协调学校各系部以及职能部门之间的团结合作,建立目标管理协调合作机制。第三,建立目标管理考评奖惩制。以学校评价部门为依托,组织相关资深教师,成立以校长为领导的目标管理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组。坚持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相结合,以总结性评估为主的原则;坚持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以定量评估为主的原则;坚持相对评估与绝对评估相结合,以绝对评估为主的原则。合理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机制以及转段考核标准,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一是优先选配高质量的教师,即为试点班级配备工作经验丰富、有高度责任感的班主任,师德高尚、文化素养好的文化课教师,技术过硬、敬业精神高的专业课老师。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在平时务实教研的基础上,定期选派教师到对口高校访学,利用假期组织各类业务培训。三是建立健全任课教师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开展校内督导。学生的平时考核由中职学校组织进行,阶段性考核则由高校按课程标准要求命题,或采取高校参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统一命题、制卷、组织考试并集体阅卷的方式。学生完成中职学习后,通过必要的考核机制,选拔进入本科阶段学习。(3)人员保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建立教师联合培养、双向流动和共享机制,支持引导中职校和高校,企业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整体提升教师的素质。

4.深度交流“中职+本科‘3+4’”模式的改革方案,实现优势资源的衔接。(1)院校领导交流,融通育人理念。本科院校领导与中职学校领导积极开展高层对话,畅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内涵、专业建设的思路、人才培养的方法、课程实施的策略等,并就合作育人的理念达成共识。(2)院校教师交流,优化课程教学。合作学校组建各课程校际教研协作组,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信息技术应用和职业技能培养协作组等,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各课程的教学标准和进程安排;组织研制各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评价方式,提出教材选用建议;制订校际教研计划,跟踪教学过程和调研教学成效等。同时,合作学校按课程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合作学校教学资源及教师所长,互相听课,互派上课,提升教学质量。(3)促进院校的师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学校邀请各高校领导及学生与试点班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合作高校详商合作项目;邀请合作高校专家为试点班学生作专业讲座;安排试点班学生到合作高校举行成人仪式,深人体验大学生活。此外,还可以定期对“中职+本科‘3+4’”试点教学班的学生举办知识讲座,让学生进一步了解“3+4’”改革试点项目的相关政策、转段考核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5.广泛宣传“中职+本科‘3+4’”模式特色优势,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衔接。由市“中职+本科‘3+4’”试点工作小组根据有关政策,协商制定招生章程,及时与市招生办公室商定入学办法,公布招生政策,通过各成员学校的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初步成效与思考

1.有效地实现课程衔接、校企对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改革。中职与本科学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员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中职、本科两个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保证相互之间的衔接,并据此重组课程体系。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既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了课程内容。

篇12

非师范专业毕业的青年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之前会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这类培训通常包括教育工作法规、德育、班主任工作、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内容。培训时间短,效果可想而知。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应该是教学能力。没有经过系统教学法学习和教学实践的人在走上讲台之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与实践相结合。这就导致了这类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第一步就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形下,单靠青年教师自己慢慢学习和摸索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效果显然是不理想的。因此,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一项任务,通过完成团队建设任务和项目提高青年教师的各项能力,当然包括教学能力。

一、青年教师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多数青年教师直接从课堂迈向讲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训练就直接上岗。他们缺乏足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上先天不足。同时在师德修养、教书育人方面经验也有所欠缺。大部分青年教师只是基于学生整体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处理、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课程定位不清楚、教学目标不明确,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不强;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无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在课堂上讲得多、讨论少,不能很好地进行互动,教学效果不佳。同时,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课堂用语不规范、板书设计凌乱或无板书、教态不自然、与学生无眼神交流等。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现状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训制度不健全。根据调研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方式一般有双青工程、青蓝工程、两级教学督导、助教制度、岗前培训等。由于这些培养方式往往以整个学院为出发点,忽视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青年教师培养中所承担的责任,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二)对青年教师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面缺少合理的指导。具体表现在:教师培训的内容偏颇,以教育法规、教育理论等为主,而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反思、说课、听课评课等问题开展的活动比较欠缺。同时,这些培训的内容普适性太强,缺乏专业性。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上应该有所区别。

三、教学团队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的途径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青年教师的培养不应作为一个独立于教学团队建设之外的项目。教学团队建设与青年教师培养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指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所组成的群体。它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一批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为实现共同目标,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教师组成的群体,还是一个组织实施先进教学策略、研究和实践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具有较强教研科研能力的教师群体,建立教学团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青年教师作为专业教学团队中的中坚力量,起着传承和发扬的作用,是教学团队建设的生力军。因此,笔者认为他们的培养离不开教学团队的建设。

(一)完善岗前培训制度,落实多职业导师制。除了现有的岗前培训内容和形式外,还可延长培训时间,增加专业教学团队培训环节,实行多职业导师制。教学团队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与个性制订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教学团队的不同成员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由教学团队负责人或学科带头人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介绍,其中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简介,帮助青年教师尽早了解专业;由骨干教师担任职业导师,结合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的特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如教学设计、教师职业技能、教学反思、教学评价、说课和听评课等,使其能够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缩短岗位适应期。

集中培训与分专业培训使其培训结束由教务部门、人事部门统一考核。考核形式由说课、上课和教学反思三部分组成。考核成绩合格方可上岗。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作为评聘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以赛促教的形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从而打造一支教学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采用说课、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相结合的方式,由评委组进行现场打分、现场评价。在比赛期间,指导老师和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改进。通过教学比赛,一方面,在比赛过程中,青年教师在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整体设计、教材的处理、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化解等方面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全面提高了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教学团队通过“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增强了团队合作的凝聚力,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文化。

(三)加强教学反思与听评课。青年教师要成长为反思型的教师。要求青年教师在每一次课后必须写不少于150字的教学反思,每一个月要有阶段性的反思,并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会上与其他团队成员分享。通过反思发现自己认识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及教学态度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扬长避短。听课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作为教学新手,青年教师首先要坚持专业教学团队内的听评课制度,每一位老师的课都要听到,特别是听职业导师的课。每周不少于一次听课,要有详细的教学过程记录和听课小结。通过学习、比较、交流、体会、反省、实践,达到让青年教师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青年教师的成长必然经历初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因此,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任其自生自灭,应将其放在教学团队这样一个大的成长环境里,精心呵护,才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教师。

篇13

另外,教师还必须提高政治素质,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今的社会,商品经济发达,在这个时代,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作出好的榜样,如果“一切向钱看”,对学生不负责任,敷衍塞责,则不仅会严重损害教师的形象,还会误人子弟,起反导向的副作用。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学生乐学、勤学、报效祖国,那么教师必须乐教、勤教和有献身教育的政治素质。

二、拓展知识结构,强化创新能力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多方位的,由历史学向哲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众多学科拓展和深入。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准确地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中的历史知识。仅靠单一的历史专业知识,是不能胜任当前形式下的教学工作的。知识的尽可能广博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知识,才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能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才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能不断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多读书。学生总以为历史老师是上下五千年,无所不知。而广博的知识是靠平时的点滴积累起来的。学问无所不在,坚持常年读书看报,不停地汲取知识的琼浆,日积月累,必有重大收获。历史老师应该多读一些与教学有关的书籍,如各地的历史教材、历史教研专家的研究论文、中外历史典籍等。

2.多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自己的教学经验,写对历史问题的见解,摘历史资料,记平时所见所闻,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文笔,又促进了自己的学习和探讨,还提高了观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多请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你态度诚恳,虚心好学,则必有好处,必长见识。

4.多兼涉其他学科。“文史不分家”,这话有道理。历史教师养成有目的、有选择地阅读中外一流作品的习惯,很有必要。因为这些名作总是从历史真实的高度立体形象地再现它赖以产生的时代特征与风貌,这对教学需要拓宽有益。

5.多参加教研活动。历史教师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级各类历史教研会、学术报告会,多听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大家济济一堂,共同切磋,会使你增长知识。

6.多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虽然历史课是讲述过去,但是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教学方法在不断涌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老师,就要像学生一样,不断学习,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这正是应了一句俗话:活到老,学到老。

7.多参观历史名胜。古人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百闻不如一见”。历史教师利用假期,参观浏览历史名胜古迹,实地考察出土文物,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这不仅能增长自己的见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有时还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到唐朝手工业这一内容的时候,我就将在洛阳旅游时的纪念品“唐三彩”带进了课堂,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古代手工业的高超技艺。讲到秦始皇陵兵马俑时,我就把自己西安拍摄的兵马俑照片制成投影在课上放映,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秦朝统一天下的恢弘气势。平时的积累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可见,中学历史教师只有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才称得上是合格的历史教师。

三、提高教学能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培养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是面向21世纪的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核心目标,如何开发应用现有教材中的有关教育资源,将这一目标化为教育行为,是优化学科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打破“纲本”意识,冲破“方圆”定势。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尤其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大目标出发,废除绝对与“教材内容相一致”的老框框,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

2.改革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对教材内容、现有观点提出质疑,随时诱导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通过一系列的设疑、激疑、探索、释疑,让学生了解历史、评判历史,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真正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

3.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教师既要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又要相信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思维潜能,故要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