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转贴于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篇2
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40余年中,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办学内容和办学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高等教育体制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二是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阶段的十年制高等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并得到完善;三是创新意识成为优秀人才的必备标志,这些变化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改革。但是,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主动适应并引领社会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目前应该高度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难题。按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3种:(1)“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计划完成3年以专业理论为主专业实践为辅的课程学习后,第4学年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集中进行以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知识学习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2+2”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按一级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入学两年后实行一次专业分流,可在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重新选择专业(特殊专业除外),转入与转出比例均控制在 10%以内;(3)“1+3”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不分院系和专业集中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进行集中教学、集中管理,在后3学年,有了第1学年的基础作铺垫,逐步开设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划分课程群,进行专业课学习。
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变化,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商学系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
一、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在招生和人才培养上进行大胆改革,即按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培养。2012级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共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财政学6个专业,分属管理和经济两大学科。2013级和2014级基本上按一级学科进行招生和培养,其中,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3个专业;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包括经济学和国际经济贸易两个专业。因此,2012级招生和培养的类更大一些,包括专业数多,涉及学科领域更大;2013级和2014级招生和培养的类更小一些。正是由于上述差异,2012级和2013级教学计划也略有差异,特别是前两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但2012级和2013级人才培养模式相同,培养目标和专业模块化结构也相同。
(一)培养目标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适应大众化,又要注重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要坚持贯穿“强化基础、注重实践、鼓励创新、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结合合肥工业大学的办学优势,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标准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实质,是要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以及专业素质等的素质培养。具体来说,知识、能力、素质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
(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系统的、比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3)掌握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文献检索、情报信息、技术经济分析方面的知识。
2.能力
(1)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及发现、分析和解决管理工作问题的基本能力。
(2)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和管理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科技发展的应变能力。
(4)具有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评价、生产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具有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一定的听、译、写作能力。
(6)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创业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素质
(1)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
(2)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良好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
(4)从事本专业领域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三)培养模式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该校区自身的特点,选择“2+2”模式作为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按大类招生后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即以学分制为平台,把学生的学习期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通识教育,设置相同的基础性课程打通培养;第二阶段注重专业教育,学生根据校区制订的专业分流方案,结合自已的爱好和专长在所在系现有的本科专业中重新做出专业选择。
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学校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整体设计的通识模块的课程;第二个是院系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各系设计的学科基础模块课程。也就是说,将大学4年时间主要划分为两个培养阶段,前2年主要按经济这个大类进行培养,依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构建宽基础平台,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基础性知识既包括公共基础课,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传授上。这一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阔学生眼界,着力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提供方式方法及能力上的保障。第4学期结束后,学生需要在学科大类内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优势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后两年集中进行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形成个人职业技能。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有效整合,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实用型、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这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被动和盲目选专业的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培养模式。
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和关键在于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在“2+2”培养模式下,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商学系根据“2+2”人才培养模式,对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课程设计的思路为:前2年要淡化专业界限,按一级学科为基础分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工商管理类专业和经济与贸易类专业在通识教育部分的课程设计是相同的,包括素质教育、数理基础、信息技术及工程训练4个模块;后2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进行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践,不同专业开设的方向必修、工程实践及选修课程都各不相同,其中选修课程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个性化教育两部分。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既有利于院系根据各自的学科专业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设立专业,也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就业或考研等因素重新作出专业选择;课程设计时既考虑到各专业在能力需求上的差异性,又保持相关专业的内在联系。这样,更能体现合肥工业大学作为工科院校的特点,培养工科院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所必需的能力;同时,还开设了个性化教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2+2”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体现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程实践模块”。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方面推陈出新,突出所设专业的针对性、适应性以及工科类特色。
(二)课程体系设计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主要包括4个模块,分别是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目的要求学生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得到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模块、数理基础模块、工程训练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模块。
(1)素质教育模块:大学生体育基础、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语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2)数理基础模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等。
(3)工程训练模块:工程训练、计算机拆装实习等。
(4)信息技术模块:C语言、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程是专业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主要依据各课程的相对重要性而划分的。学科基础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类模块和经济与贸易类模块。各个模块开设的具体课程如下。
(1)工商管理类模块:企业管理、企业会计、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2)经济与贸易类模块: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法、投资学、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
3.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量大模块,必修课程模块又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与贸易两大类,选修课程模块的设计采用小模块和大平台相结合的思路,包括素质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两个模块。素质化教育模块主要由通识教育选修课、工商管理类选修课和经济贸易类选修课3个部分组成。个性化教育同样包括工商管理和经济贸易两大类,在这两大类模块中,又分为自然科学、社会技能与文学和艺术3个小模块。小模块中提供了限定专业的选修课程。而大平台则为各个专业提供了公共的选修课程,主要关注创新教育,强调个性化。
4.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模块主要体现了工科院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类和经济贸易类。与专业必修课一样,工商管理类分为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经济贸易类包括经济学专业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具体模块内容包括社会实践、认识实习、市场调查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等。
篇3
机遇指的是“机会”、“契机”或者“时机”,对企业来说,机遇是指各种有利的条件和内部、外部环境等。机遇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于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也正在遭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此,新的环境下,如何牢牢的把握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的贸易经济管理水平,是所有企业需要重视的问题。
1 机遇对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的影响分析
1.1 机遇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困境。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导致企业需要面临复杂的环境条件,并不得不受到逆境或者是顺境的影响。如果处于顺境之中,企业在面临机遇的时候,会产生良好的“马太效应”,形成机遇越多,发展越快,并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的 良性循环状态,从而实现企业的良好快速发展。但是,一旦处于逆境之中,整个情形便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发展越困难,能够遇到的机遇就越少;而发展机遇越少,企业想要实现发展壮大的难度就越大。于是,企业便会处于完全相反的恶性循环状态。因此,对所有企业来说,都要注意在顺境时合理的抓住机遇,并在逆境中重视机遇。而即便是身处逆境之中的企业,也可以铜鼓够多种方法和形式,摆脱困境。其中,抓住机遇是最有效的途径。
1.2 机遇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
身处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而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竞争水平,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提高竞争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对机遇的把握。通过积极的抓住每一个重要的机遇,并予以合理的利用,企业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例如,如果企业可以抓住技术革新的机遇,便可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技术水,从而生产出更多质量较高,科技含量更高的优质产品,迅速的占领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1.3 机遇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机遇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机遇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困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除此之外,抓住机遇。企业还可以获得较大的活力和动力,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以及投入与产出的转换速度。从而将产出与市场需求更好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满足广大消费者是实际需要。于是,企业便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效益,实现快速发展与进步。
2 抓住机遇,创新企业贸易经济管理
2.1 转变贸易经济管理理念。
首先,企业要转变贸易经济管理理念。企业应该 积极的对自身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按照石油行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线观正次和法规的调整情况等,不断优化领域结构,并改善需求结构,做好对企业的结构性调整。同时,要顺应发展形势,不断向新兴领
域发展,加快石油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各石油企业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树立拓展外部市场的理念,依托现有市场,做好拓展工作。另外,企业还应该具有高瞻远瞩的意识,从长远利益角度制定贸易经济管理规划,从全局出发,做好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等。并要积极的学习新型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摒弃落后的贸易经济管理理念,从而保证实现企业的集约化、长期化发展。
2.2 改革贸易经济管理制度。
想要抓住机遇,创新企业贸易经济管理,需要大刀阔斧的对贸易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目前石油企业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因此,企业只有提高整体生产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积极的创新贸易经济管理制度,可以促使企业更好的满足先进生产力的实际需要,在竞争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3 创新贸易经济管理方法。
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抓住机遇,创新企业贸易经济管理方法。首先,企业要加强内部监督控制,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其次,将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组织,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另外,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社会协作能力,提高不同机构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的创新。在具体的创新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具体的管理创新。例如,壳牌石油公司即积极的创新贸易经济管理方法,让“宽容型管理”在企业扎根。并通过建立在宽容型管理六维度基础上的种种措施,充分挖掘了员工的价值,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公司自身的发展。其中,具体方法有:充分信任员工,倡导自主工作;连接情感纽带,关注长期利益;鼓励员工创新,允许创新失败;把握时代潮流,创新利用资源;鼓励自由交流,支持观点分享;分享工作愿景,形成强大合力。通过多种有效的措施,在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和追求企业发展之间寻找到理想的契合点。所以说,对企业而言,要注意对贸易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以不断推动员工的进步,凝聚企业的人气,挖掘企业的内生性资源,不断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篇4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传统理念认为高等院校都是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处于决策型岗位。但随着市场经高等院校都是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学生济的发展和本科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在我国,目前经贸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流看法已由“高级经济贸易人才”转变为“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1]。一方面市场竞争的风险要求高校经济贸易专业必须培养出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遇到风险时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不得不走向操作型岗位,成为一般的经济管理人才。
我校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经贸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中高级经济贸易人才。这就要求我院经贸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本岗位工作,社会需求为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经贸类专业实验室目前的状况
2.1 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和理论教学未能有机结合
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教学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都是在讲完理论课程之后,统一进行实验,人为地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分割,未能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情况导致了两种问题的产生:一是实验内容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难以开展;二是导致实验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形式,未能将实验教学的功能和重要性发挥出来[2]。
2.2 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
由于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实验内容、实验课程的设置比较零乱,有的课程只有个别实验,有的专业只有个别课程设有实验,大多没能系统地对专业内和专业间的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研究,对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没有形成完善的实验体系。
2.3 实验室建设上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实验室往往都是逐步建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根据发展需要,设置相应课程,安排相应实验[3],导致某个专业的实验室依附于某个专业教研室,某个系的实验室只为相应的系服务,这样建立起来的实验室势必是封闭的,追求小而全而各自为政。同一学校在软件、硬件建设上重复购置,重建设,轻使用。不同专业、系之间相互竞争,争夺学校有限的资源进行重复建设,同时形成人为壁垒,实验资源共享困难,学校教学发展受到制约。
2.4 实验师资匮乏,实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实验室人员的数量并未随学生的扩招而增加,实验师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实验人员只能疲于应付,很难完成对学生的认真指导,并且也无暇考虑去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承担实验教学的老师多由理论教学的老师兼任,由于传统观念对于实验教学的轻视,也导致了实验室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甚至将一些不能胜任其他工作的人员安排到实验室工作,对实验教学产生不良影响[4]。实验教学对教师要求既精理论又懂实验,而且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在内容准备、实验辅导等方面需要投入比理论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能满足这些条件的教师数量却很有限,因此目前实验师资也是制约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
2.5 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存在不足
首先是管理体制不适应学科发展需要,很多学校经济贸易类实验室依托于专业教研室,由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实验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这种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5]。
3.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作用
经贸实验室的目标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高等学校经贸实验室作为培养经济贸易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贸易学科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其目标之一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于一体,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1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3.1.1 综合建设的必要性
如何才能使地方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充满活力,正确的办法就是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合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科研的创新、应用和推广机制,并迅速直接地将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6]。因此,只有通过综合实验室建设,才能真正推动其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并使之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
3.1.2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地方高校经贸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基本上离不开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综合实验室建设模式,将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教学实验体系、课程开发和师生角色互换等的整合式开发建设,也更拉近了教育者与学校、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使之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就进入了针对性较强的仿真现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通道。此外,一体化的教学实验设计、针对性强的科研方向和成果转化模式,也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7],使地方高校的目标诉求获得了现实依据和强劲动力。
3.1.3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为地方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师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在此类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探讨和解决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并与理论学习形成互补和升华,通过将这些思考和实践内化为学习和思考的动力,进一步激发理论创新的动力,形成循环和互动态势。在一体化实验环境下,学生可以针对一些企业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师互动和沟通,在讨论和解决问题中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3.1.4 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的实质就是将生产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互结合,形成一个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技术推广与生产经营于一体,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分享,推动科技与经济、研究与生产、开发与应用有效结合的过程。因此,产学研合作最直接的形式就是实验室建设。一些重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实验室进行前期验证。以综合型实验室作为平台,将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8],将直接影响产学研合作水平。地方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面向基层,直接与地方政府和众多企业发生联系,建设高水平的综合型实验室,对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1.5 集约利用资源的需要
从目前全国比较普遍的情况看,地方高校经费都比较紧张,能够有效利用的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发挥最大效应,是地方高校决策者不得不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建设综合实验室,可以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从而有效地缓解或化解资源约束和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3.2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作用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可以培养复合型经济贸易创新人才。面向21世纪的经济贸易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汇贯通起来,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贸易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9],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贸易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贸易学科系统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经济贸易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贸易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贸易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开展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科研活动和培训活动,承接企业解决方案研究,指导企业实践,达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4.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方案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为经贸专业的学生服务,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因此经贸专业综合实验室要从实验室硬件设备、实验室软件平台,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人员培养等几方面进行建设[10]。
4.1 实验室硬件设备建设
经济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硬件设备的建设是基础,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统一布局。根据专业特点、学生人数、拟建设实验室类别、规模及所需设备及建成后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配置实验资源和实验场所。根据经济贸易类各专业特色和发展趋势,实验室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灵活使用的功能[11],能充分满足对硬件要求较高的经济、管理、财经类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以及各专业计算机和信息化课程的基础训练。
4.2 实验室软件平台建设
经济贸易类专业模拟实验教学软件是环境和平台,实验软件配置包含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基础平台对各专业实验室完全相同,主要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中文办公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
电子商务实验需要配备的软件环境包含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中心、网站管理软件、网络工具软件等。该实验室可以开设《电子商务概论》《国际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可进行B2B、B2C、C2C等实验项目。适用专业: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
市场营销实验需要安装市场营销模拟系统和网络营销模拟系统,模拟市场上的交易、下单等操作,适用专业: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12]。
国际贸易实验以计算机为主要硬件设备,安装了“国际贸易模拟教学”、“国际贸易单证教学”等软件。通过外贸教学系统和外贸模拟练习系统等软件,学生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编制,信用证的审核,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外贸单据的缮制。通过网络模拟进出易的全过程,使学生熟悉贸易磋商、外贸函电的写作、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安排装运、制单结汇等进出口业务流程。可开设的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国际贸易单证等。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
4.3 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
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必须有一流的管理。首先建立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做好系统维护、实验指导、设备管理等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其次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13];再次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加强实验室学术氛围建设,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办出特色和水平。
4.4 实验教师人员培养建设
实验教师人员培养建设是经济贸易类实验室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贸易类实验室需要既懂计算机又懂经济贸易类知识的人员,建设高水平的综合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应根据现有教师状况,着力培养一批实验教师,既可担任理论教学,又可担任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师的配备上应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使其更具生命力。
5.结束语
规划经济贸易类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方向和目标;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专业应用软件和设备硬件的投资引进、实验师资力量的培养[11]-[15],实现一个有序的实验室建设环境,进而培养出具有我院特色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复合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经济贸易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娜.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2:53.
[2]段李杰.省属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管理观察,2009,04:65.
[3]冯小燕,陈昌兴.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9,11:56.
[4]念营风.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2:35.
[5]崔贯勋,曾蓉.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浅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79.
[6]陈为公.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08,11:429.
[7]翁长武.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12:76.
[8]李震.浅析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7.
[9]皮一芒.浅议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室队伍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9,11:67-68.
[10]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8:54-56.
[11]孟祥霞.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性实验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4:23-24.
[12]李秀芳,秦海英.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1-6.
[13]张逸.浅谈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管理[J].农业科学研究,2006,12:86-88.
[14]张.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
99-101.
篇5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毕业后既可以至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行政、人事)、市场分析和营销策划等工作,也可以进入大中型农牧企业和食品加工贸易企业、与农业和食品产业有关的金融投资、流通贸易、加工运输、科技开发、新闻传媒、咨询服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农业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产;
3 农/林/牧/渔;
4 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5 新能源。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销售助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销售助理。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林)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
3.具有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篇6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高校纷纷建立经济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一些著名院校相继建设了经济管理实验室,并从事管理模拟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许多美国大学的商学院也开始在教学中使用电脑进行管理模拟,而且经常开展各种级别的管理模拟竞赛。在我国,从20世纪的90年代末开始,许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也都花巨资投入了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并购买了相应的专业仿真软件,以提供给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实践,提高其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
由于笔者在成都理工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多年,使用了多款国际贸易方面的仿真软件并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跟踪调查,因此本文主要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为例分析。
一、仿真软件在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状况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各类仿真软件都是通过模拟现实的企业、商贸、政策、法律环境等,根据课程专业的不同设计业务类型角色,由学生扮演不同的商贸角色,例如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厂商、银行、海关、船公司等,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实习把握完成一笔进出口贸易所涉及的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真切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的目的。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国际贸易高仿真软件主要有以下6种,如表1所示。
其中,TMT(Teach Me Trade)国际贸易模拟实习教学软件和SimTrade世格外贸实习平台由于开发时间早、功能完善、性能稳定并且售后服务较好,成为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和研究机构首要选择的软件,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
二、国际贸易仿真实验软件的结构内容及优点
1.国际贸易仿真软件的架构模式
虽然各公司的仿真软件产品性能介绍不相同,但是经过使用发现他们均是采用B/S架构模式(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软件),架构于Internet/Intranet(互联网/局域网)之上,这样只需要把仿真软件安装在指定的一台服务器电脑上,其他的用户端电脑无需进行软件安装。学生端口的电脑只要通过IE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均可接入软件,实现实践操作。这种架构模式有很多优点,主要体现在安装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并且维护升级也只需在服务器端一台电脑上进行,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其架构模式如图所示。
2.国际贸易仿真软件的内容结构
各公司的仿真软件普遍都采用角色扮演模式,由学生部分或全部扮演实务流程所涉及的单位、公司、个人等,将实践中的操作流程分解成一个个的任务关卡,学生通过分步骤地完成任务以达到锻炼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目的。国际贸易仿真软件的内容结构模式总结如表2所示。
3.通过仿真模拟现实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仿真软件以进出口贸易的实际工作流程为背景,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在场景中随意行走、获得信息及完成业务,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进出口贸易业务所涉及的地点、人物、场景和单据。经过对参与过该类仿真软件实验操作的同学调查显示,80%以上的同学都认为该类软件非常有意思,激发了他们对国际贸易专业的热爱,促进了他们对相关课程、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能力。由于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同学们在进行模拟交易时,通过实现软件设定的具体任务完成相应操作流程,将教学重点融入其中,可以获得模拟的盈亏和收益等结果,激发同学们“赚钱”的积极性而促使其努力学习。
4.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经贸类专业人才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多为演示性、验证性的,通过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在电脑上演示,或者让学生在纸面手工填制单据等方式实验,内容循规蹈矩、无法随机应变,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而采用仿真软件这类虚拟经济管理实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仿真模拟现实环境,可以让学生在遵循基本的理论知识及实验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发挥、随机应变,根据软件里生成的各种突发事件主动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解决问题。因此,该类仿真软件实验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个人经验和判断来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的综合能力突出的经贸类专业人才。
三、国际贸易仿真软件在实践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仿真软件内容更新不够及时
以成都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来看,成都理工大学在2006年就引入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SimTrade世格外贸实习平台软件,该软件设置的模拟任务中用于填制的大量单证如检验单、报关单等都是2001年相关部门监制的版本,虽然后来该公司提供了多次的软件升级和更换部分单证库,但是主体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很多内容仍然落后于现实环境。
2.操作流程与实际环境脱节
经济管理专业是与国际、国内经济政策环境紧密结合的专业,在现实中,法律法规政策更新非常迅速,特别是各省市、部门规章和办事流程等许多的操作流程日新月异,而仿真软件只能对现实环境简单抽象和模拟,因此存在许多和现实实践脱节的情况。
3.难以模拟现实高度复杂变化的细节
许多仿真软件都提供了大量细节希望尽可能地模拟现实环境。例如国际贸易实务中通常购买的货运保险,很多仿真软件都设定了间隔不确定时间可能发生诸如海难、海盗、火灾等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或者商品的市场价格因此而异常波动,该项功能还可以由指导教师设定发生频率和取消,但是这些内容仍然存在系统设定的刻意和固化,缺乏真实环境的复杂随机性。
四、关于国际贸易仿真软件应用的几点建议
1.高校不能过于依赖仿真软件的教学实践模式
仿真软件是对现实环境的模拟和抽象,不能完全代替现实环境,因此高校的实践教学不能单一地完全依赖于仿真软件实验室的建立,满足于仅仅让学生在校内机房内的软件操作水平,应该建立一个包括教师课堂案例、学生技能竞赛、仿真软件以及社会实践等在内的多层次综合型的实践教学结构模式,并根据社会、市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和创新实践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从知识运用、应对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专业素养高、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思维、敢于创新的复合型、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
2.鼓励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
鼓励高校和企业进行产学研的合作共建实验室,可以促进高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的交流,为学校带来最新的技术和观念,也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一方面,企业可以聘请高校教授担任公司的业务顾问合作研究;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经理担任学校客座教授指导学生,努力寻求高校教育与市场机制的结合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方共赢。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室也可以对合作企业开放,联合举办员工培训和产品联合研究开发等,通过科学管理,挖掘现有软硬件设备潜力,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占英.经济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概要分析[J].管理观察,2009(11):113-115.
[2]杨爱梅.构建经贸专业仿真模拟实训教育模式[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84-87.
篇7
1.2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自身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学科的发展一直滞后于现代煤炭经济的发展。而现代煤炭经济及其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又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客观上要求建构起以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1.3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培养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逾趋高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分析和理论研究的能力,需要有国际经济、国际化经营,以及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其生命力在于通过学科交叉实现煤炭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为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而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及其体系建设提供恒久的智力支持。
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
2.1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特征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以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现代煤炭经济运作管理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实现现代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1)跨学科性。这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突出特点,主要指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横跨多门学科,融合多门学科而形成的新型学科。(2)综合创新性。即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彰显出独特的综合创新性,将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融合到现代煤炭这一特定的产业中,形成自身学科的特点。(3)相对独立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不同学科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产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依赖于原有的母体学科,而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4)应用实践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分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探求现代煤炭经济运行、管理与发展的规律。
2.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现代煤炭经济学与现代煤炭管理学相交叉的一个分支和交叉学科。社会科学在总体上是分别以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现代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管理学是以现代社会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以现代煤炭经济和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其要素包括煤炭经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手段、管理目的等。煤炭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在于规划和协调煤炭经济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2.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体系构想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开放的宏大体系,应当涵盖总论、运行论(主体论、客体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效能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石,包括煤炭经济管理总论和煤炭经济管理现代化。可以涵盖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本体论、发展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即概念、研究对象、性质、体系、意义和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联关系及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趋势等。第二部分运行论则涵盖主体论、客体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论。主体论研究管理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客体论研究管理客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研究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结合运作进程。第三部分效能论研究煤炭经济效益的考核和煤炭经济管理效益的综合评价。
2.4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运作和发展规律,通过认知和把握煤炭经济管理运作规律,对现代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现代煤炭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促进现代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以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科学抽象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为主要方法。每个层面各有其特点,因此应区分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煤炭经济管理现象的层面,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类比和归纳,对煤炭经济现象的数据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进入实体层面,研究的方法可以实证分析为主,重点要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解析。而在本质层面,则以定量定性分析为主,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总结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的规律。也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一般现象及其运作规律。
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探索
3.1以人为本,构建学术科研队伍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首先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目前,国内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领域比较分散,在知识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方面还有待改进。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科研队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领军人物,是学科建设上水平、出成果的关键所在。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健康人格、宽广胸怀和团队意识,同时还须具备一定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以及关注前沿学科的敏锐力和洞察力。要培养和积极引进一批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和学历高的专业人才,充实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队伍,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获取高学位和高级职称,以稳定学科研究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优化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结构,以期建构起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研究队伍。
3.2与时俱进,全面完善学科体系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还可以设置二级学科: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和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1)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现代煤炭经济基础理论。(2)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从宏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的产业信息化,产业经营管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推进战略,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分析,现代煤炭特色经济,现代煤炭企业文化等;从微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项目投资、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生产标准、营销策略、品牌战略、人力开发、科技进步和市场结构等。(3)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主要研究现代煤炭贸易学史论,世界现代煤炭营销概论,现代煤炭贸易经营管理,国内现代煤炭贸易,现代煤炭对外贸易和国际煤炭贸易现代化等。
3.3锐意创新,着力培养高端人才
篇8
其一, 培养学生具有将来所从业岗位必需的操作技能。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正规的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 并使这种训练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来实现的。其二,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 而且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在实验课程的准备阶段和使用阶段必须紧紧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一目标来开展工作。
一、准备阶段
开设实验课程之前, 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准备不足会使实验课程夭折或流于形式。准备主要从师资要求、教材建设两个方面进行。
(一) 师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课指导教师除了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本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 这些都会影响实验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1. 教师应该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实验课程综合性强,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为例,该课程以国际贸易实务为基础,融入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写作、国际物流、报关实务等知识。因此,实验课程要求教师知识体系完善。
2. 教师应该有实践经验实验课程要紧跟社会、紧跟行业的变化,是传统课程和社会实际之间的桥梁,因而相关教师必须密切关注社会与行业的要求,使得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定标准能与社会需求、行业标高接轨。为了这个目标,教师必须不断地进修,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才能把先进的理论、经验传达给学生。
(二)教材建设编写高质量的实验课教材,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操作性、综合性实验。教材是教学的参照物,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其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不同高校的实验环境、学生基础和其他条件不尽相同,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本校实验环境,编写自己的实验教材,既有知识点全面的基础实验,也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二、教学阶段
(一)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主体性实验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的实践性活动是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主体性还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强调: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主动努力获得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提前一周布置实验任务,给予学生时间思考采取什么方法、如何完成目标,然后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集思广益。
2. 创造性通过实验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对学生而言,所谓创造性,不在于发现什么未知领域,提出了什么新观念,而在于用他们已有的知识,主动认识一个新事物,获得一种新体验,掌握一项新本领。在实验课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有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不急于解答问题,把问题抛给全体学生,鼓励大家思考。在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这门课程中,针对不同产品国内外价格差距不同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产品; 如果所经营的产品国内外价差较小应该如何解决;利润率水平如何确定等。
3. 因材施教实验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案,贯彻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为例,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修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基础上,都可以修读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这门课程。但是两个专业学生的基础不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大多修读过外贸函电写作和国际结算,而国际物流的学生对国际货物运输和进出口货物报关比较熟悉。因此,教师对这两类学生要因材施教,要有针对性地帮他们补充所需的知识,以便他们能掌握实验所需的预前知识,能顺利操作实验。
篇9
1、《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科学课程,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经济管理系开设的专业是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经济类专业有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保险学等,管理类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国际商务、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等。
3、毕业生应比较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经济管理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经济应用文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社会经济调查和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能深刻地分析、有效地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还从未出现“国民经济学”这个概念。“国民经济学”的概念是1980年由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提出的。目前的分类上,国民经济学与国民经济管理学并无本质上的差别,然而,国民经济管理学究竟属于哪个学科,一直以来存在很多的争议,有的认为应该属于政治经济学,有人认为属于应用经济学,还有人认为属于管理学,因此各个高校也有不同的称谓。
其实,目前真正开设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1986年辽宁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8家高校相继开设了类似专业,主要是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江西财经大学,2008年安徽财经大学也新增了该专业。虽然它们的专业名称各有差异,但是在经历了很多的争议和摸索后,大家都对两个不同名称的专业的学科性质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国民经济学”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经济类专业。它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与规划。它是一个比经济学更为广阔的领域。它有很多的亲戚,如管理学、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正是因为国民经济学的跨学科属性,所以到目前为止,国民经济学还是一个有着很多争议的学科。不过,国民经济学与它的亲戚们有着很多的区别。例如国民经济是个宽泛的概念,那么它可以与宏观经济画等号吗?宏观经济指的是经济运行的总量现象,如怎么计算GDP,国家怎么决定国民的收入,又该如何分配国民收入;还有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规模问题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对象。而国民经济则包罗万象,比宏观经济宽泛得多。它不但涉及全部的宏观经济,还包括被称之为“中观经济”的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如“小灵通引发电信与政府的博弈”“某市煤炭资源枯竭,出路何在”等案例,甚至包括已形成群体现象的厂商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同样,单个的企业经济、农户经济、家庭经济、个体经济等微观经济现象本来不进入宏观经济分析的视野,但它可以作为群体现象成为国民经济分析的对象。
培养模式“三分天下”
根据不同的专业名称和高校性质,国民经济学的学习和培养模式也有些不同。大致说来,国民经济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注重宏观经济。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经济,如产业行业地区等,所以需要学习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侧重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侧重国际贸易管理与发展等。
第二类注重经济学的知识,更多地与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等有关,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财产性收入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按照投资学模式进行培养,着重财政税务、银行投资、证券投资等方面。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等的国民经济学专业(投资管理方向)。另外还有西南政法大学侧重国际贸易与投资、西北大学侧重资本市场的投融资等培养模式。
第三类注重管理学,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的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如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国有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与管理、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等辅助课程。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四川大学侧重管理,辽宁大学侧重国民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
就业正走向学科融合
篇11
举一反三,笔者建议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应当综合考虑,选择适合和必要的课程进行。下面本文将结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方案进行探讨。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评价体系表,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语言目标、知识目标和学术目标。对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这三个目标都是为最终目标――文化理解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而服务的。不管是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沟通能力,掌握先进的学科知识,还是在国际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这些最终都要服务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方向。
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会计、经济、金融、营销以及管理类工作,也可能出国留学、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较高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不仅能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双语人才,也将大大提高学生在就业、升学及进一步事业发展中的竞争力。
(二)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全外语型(沉浸式)双语教学、混合式双语教学和半外语型双语教学。体现在我国各大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中,主要有英文教材,英文讲授;英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讲授;英文教材,中文讲授;中英文教材共用,英文讲授;中英文教材共用,中英文混合讲授等等。
根据地方院校学生的实际,本文认为由于经济管理类所涉专业较多,要切忌一刀切。应结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为例,虽比不上重点大学,但学生录取时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大一大二期间通过英语四六级的比例也较一般专业高,且由于专业中的涉外因素,因此双语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英文教材,中英文混合讲授;英文教材,中文讲授;中英文教材共用,中英文混合讲授等模式。剩下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英文水平普遍稍低。但可以效仿笔者的学校,对学生按照英文水平分为快班和慢班。快班可采取英文教材,中文讲授或者中英文教材共用,中英文混合讲授等模式。慢班可以开设双语课和普通课,学生自由选择。
(三)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非常多。但殊途同归,教学方法最终解决的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课业表现,让学生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从已知中探索未知。因此,笔者主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双语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相关的案例和实验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管理类各专业都具有与实际密切结合的特点,教学中案例和实验也较多,因此以学生为主导,教师组织和引导的教学方法更适合这些专业的双语教学。
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结合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选择英文原版教材或者编著适合学生的教材或讲义。
篇12
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的误区
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领域几十年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受到本专科教育的影响,重视理论课教学而未能体现出自身实践性的特色,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本专科教育的翻版。
重理科、轻文科思想的干扰大多数高职院校一般把实验室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强项,而对于文科或管理学科,传统观念认为实验室建设不太必要,故而在重视程度、资金投入等方面相对于理工科而言显得不足。
实验实习条件相对不够成熟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重理科、轻文科思想的影响,实验实习配套的指导教材、应用软件等不规范、不系统,来自经济管理一线的实践指导教师也相对缺乏。
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原则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经济管理越来越与社会、企业相融合,对实验室条件、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从经济的高度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
系统规划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可以分为实体实验室、依托网络平台的软件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验室三类,在规划时要从实验室的长远发展考虑,并应具备随时可以更新的可扩充性。
实用实效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体现实用实效性,以能满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的能力为目的,在满足正常实验实习教学的同时,要兼顾教师的科学研究。
集中使用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要进行通盘考虑,避免因重复建设导致小而全、功能结构达不到要求的状况,实验室建设要以集中使用为先决条件,资源统筹配置,集中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先进优化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要贴近时代的脉搏,体现出先进性,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要依据现实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软件模拟仿真,使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开拓创新原则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必须摆脱由学校统包的陈旧观念,树立开拓创新的理念,探索一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联合共建的新模式,通过实验室建设探索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
优化实验室建设,建设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体实验室实体实验室会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实体实验室可操作性强,如手工的会计模拟室,实验室配备如同会计人员工作场所一样,可对学生进行出纳、会计主管、财务科长等角色分工,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原始票据,学生可以在学会审核原始票据的基础上,制作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编制科目总表,登记总分类账,进行对账、结账,编制报表等。通过整个流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个过程有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体实验室建设应以“够用”为尺度,以专业特色为主要方向,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真实身份”,消除今后工作中的陌生感觉,通过实地训练,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实验过程与方法,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态度。
软件模拟实验室软件模拟实验室主要依托计算机与网络,但又有别于单纯的计算机和网络中心,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平台而进行的专业学科及其应用软件经济管理实验活动。一是硬件平台建设。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和统一布局,同时要面对企业管理、外贸、市场营销、物流等多专业、多课程应用软件的使用,因此对实验室的硬件要求较高,且需要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例如可选用性能好的CISCO交换机,联想、同方等品牌商用机,并配置高性能的服务器,加强服务器的安全管理,为每台服务器设置实时防火墙与杀毒软件等。二是软件平台建设。经管类专业软件平台包括基础平台与专业平台。基础平台主要有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XP,中文Office 2000,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 5.0,VisualFoxpro 6.0等。经管类专业的专业软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单元模块(根据我院的相关专业而列):
1.电子商务单元。以信息流、资金流为主线,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全新理念,为经济管理活动架起思维空间的桥梁。
2.ERP企业资源计划单元。模拟对企业所有资源的整合集成管理,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基础,以现代化的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为运行平台,集企业的各项管理功能于一体,并对供应链上所有资源进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
3.市场营销单元。模拟企业在竞争条件下的营销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模拟公司营销主管的身份,根据公司的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市场环境,对公司的营销策略随时作出调整,根据学生的销售业绩给予评价,通过市场营销的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纵观全局进行调度的本领。
4.物流配送单元。模拟货物运输与配送的整个流程及国际货代的情况,使学生通过对供应商、购买商、运输配送中心等各个角色的模拟,明确物资流及资金流的运作状况,了解物流的整个流程及要点。
5.国际贸易与单证单元。国际贸易以单证为基础,是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通过整个贸易流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国际贸易全过程的认识,明确贸易过程中各种单证的制作,培养学生细致、周到的职业态度和综合职业能力。
6.会计电算化单元。会计电算化实验实习是手工会计的延伸,要求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账务处理、报表处理、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重点学习用总账系统进行账务处理的方法。
各类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些专业应用软件与当前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所使用的软件高度一致,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
校外实验室一方面,随着专业更新速度的加快,实验室建设任务愈来愈重,为此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几年以后,随着有些专业的淡出,建好的实验室又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学校尽可能地进行模拟仿真,将模拟企业搬进课堂,但是与企业实际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立校外实验室就显得相当重要。根据高职突出技能培养的办学特色,实验实习的评价指标是社会对职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衔接性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要实现这些评价指标的突破,必须不断创新,为学生创造在校外实验实习的条件和场所,加强产学合作,寻求社会对学校实验室建设的多方面支持,如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可以与一些大型酒店和旅行社开展校外长期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室,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有利资源,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兼顾企业的利益,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实验室的综合利用
建立经管类专业实验公共平台如手工会计模拟室、电算化软件、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等,这些可以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基础平台,提高实验的开出率和实验室的使用率。
保持与强化专业特色如企业管理专业的ERP企业资源计划、市场营销专业的营销模拟、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运输与配送、国际贸易专业的贸易软件与单证等,每个专业对体现自身特色的实验内容必须进行强化突出,确保专业特色。
课程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各专业在强调自身特色的同时,还要加强专业之间的融合。有些课程在一个专业是专业主干课,在另一专业就是一门辅助课,如企业管理专业也会用到物流配送与国际贸易方面的软件,在软件的操作与使用中要突出重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
实验室建设配套的几个软资源
实验项目、实验实习教学基本文件的规范实验项目是实践教学的根本,实验实习教学基本文件(包括实验实纲和指导书)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培养这一主线,必须规范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实习项目与基本文件,对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应有详细的实验实习的指导文件,并体现侧重点,对于个别相互交叉的实验实习内容要进行有计划的整合。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选择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要按专业学科进行分类,要根据专业特色,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并会使用专业应用软件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特别是对校外实验室的师资管理,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生产管理一线的教师加以辅导。还要聘请有计算机专长的人员进行硬件、软件的维护和调试。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科研功能实验室要上水平,必须发挥科研功能,为教学和经济发展服务。科研能力不是高职院校的强项,但是通过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能够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晓.关于经管类实验室网络平台建设模式的思考[J].福建电脑,2004,(6).
[2]高祥宝,董寒清.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
[3]瞿彭志.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4).
篇13
一、经济管理学科中加入实验教学是时代的需要
由于经、管、文类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对理论知识普遍存在“字面上的理解”的情况,甚至是记忆性学习,缺乏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运用,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经济学投资类课程特别是证券投资、投资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点极为深奥,各种前提、假设纷繁复杂,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的内涵,甚至滋生了厌学情绪。对此,国内众多综合性院校引入了“经济学模拟”的实践性教学方式。通过和国内、国际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所数据的实时对接,根据社会实际情况或者特定历史阶段实际情况,对学生所做的虚拟经济投资方案得出投资结果,使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更生动、更灵活地掌握理论知识。
二、医药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呼唤医药特色
现阶段,我国已有部分高等院校建立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开设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课程。但是,在教学理论体系上,基本上是基于一般性的现实环境建立起来的,所采用的观点也是一般性的、共性的,可以用于指导所有行业市场的基本运行与管理,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在应用到各具特点的不同行业市场的具体微观操作时显得力不从心。
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如同质产品与仿制产品较多,产品研发、注册、生产、销售、使用、监管过程严格而复杂,高盈利性与高风险性并存,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产品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消费者对产品的获取不完全自主,等等,因此,一般的经济管理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医药行业。而由这种一般性的理论指导的实验也必然不足以适应医药行业的要求。开展具有典型医药特色的经济管理实验已成为医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发展方向。
三、具有医药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对医药类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学建设的分析,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商务实验中心以模拟环境和药学背景的有机融合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能力塑造的整合型医药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方法。此方法通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协作平台、资源平台的优势,即以医药市场营销、医药国际贸易、医药物流、医药企业管理、药事管理、GMP(药品质量监督与管理)教学优势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强化知识点掌握为核心,建立一套体现专业能力结构,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分层次、多模块、立体化综合性的动态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培养综合药学、药事法规和经济管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1.建设具有医药行业特色的经济管理多学科教学体系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强大的药学优势,积极探索医药知识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知识有效结合的途径,根据医药行业、药品市场的特点,计划对实验课程所采用的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使之具备药学专业领域或药品市场特色,从而使实验模拟更具真实性、教学更具针对性、课程更具实用性。二次开发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修改营销模拟教学系统中对市场的描述,使之具备药品市场特点。通过研究药品市场特点,从供给—需求曲线变化着手,模拟药品市场特点,在修改和变动供给—需求平衡点转移的情况下,教学系统中各细分市场“消费者”对企业诸如价格、渠道、广告、推销、服务等策略的“敏感度”,使市场表现更加符合药品市场特点。
(2)修改国际贸易模拟课程对商品交易规则的描述,使之具备药品国际贸易特点。增加课程中药品、化学物品的相关单证,添加各国药品标准和药品市场准入规则和限制,使“商家”间交易符合药品国际贸易要求。
(3)修改ERP模拟课程对实物流流程规则的描述,使之符合GSP要求。在模拟过程中重视物品流通规则流程限制,严格规范药品实物流的流通条件、流通时间限制、存放环境限制,使之符合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对药品批管理的要求。
(4)修改创业情景模拟课程对资金分配、产品特性、订单决定环节的描述,使之具备药品企业的基本特点。创业情境模拟课程中通过对初始资金分配方案的优化,对产品差异性的描述,订单决定的各因素权重,如广告、市场原有地位重新分配,使整个情景模拟课程具备药品企业形成和运行的基本特点。
2.建立若干个基于能力塑造的教学实验课程群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经管类实验课程的优势。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商务实验中心计划通过课程整合、优势互补,着力构筑基于学生创业能力和投资能力塑造的两大教学实验课程群。
(1)创业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具有医药特色的ERP模拟实验(基于GSP流程)、人力资源管理实验、营销模拟实验、GMP情景模拟、创业情景模拟实验)。
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及经营管理能力。通过ERP模拟实验掌握企业流程管理的理念,加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方法,掌握“用人所长、和谐共赢”的用人之道;通过营销模拟实验学生掌握市场营销整体思维、方法和具体策略体系,强化学生市场营销知识体系中市场分析和市场把握能力的培养;通过GMP沙盘模拟学生强化GMP管理理念和方法,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严密思维的能力;创业情景模拟实验使学生整体掌握企业运营管理理念与合作的思维方式,强化对学生大局观、整体把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塑造。
(2)投资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证券模拟实验、期货模拟实验、外汇交易模拟实验)。
通过全方位的实时投资模拟实验,学生通过对实时更新的证券、期货、外汇三种投资方式、数万种投资组合的分析和判断,改变投资决策,修改投资方案,以期达到最初投资目标。通过方案优化,探索符合自身性格特征的、符合投资目的的最优投资组合,学生能理解和掌握风险判断、风险回避的基本能力,以及形成豁达、开朗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实验课程群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搭建知识网络,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学生以往学习过程中只看到本学科微观的知识点,使其能站在战略的角度统揽全局,对所学的理论有总体的把握。实验课程群的构建,是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创新教育理念,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3.建立网络化、开放型的远程共享互动平台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实验中心计划通过硬件整合,以建立网络服务基站的模式完善实验室信息规划管理运行平台,充分发挥校园网、教育网优势,实现网络共享,构筑医药经济管理实验网络平台。同时,健全实验室开放运行的各项政策,建立实验开放教学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后,增加校内实验开放比例,并创造条件向校外开放实验教学。采用学术会议、教学观摩等方式加强推广力度,采用多种方式与国内医药类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合作,起到教学示范的作用。
四、具有医药特色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受益于学生
通过创业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模拟平台和投资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通过多种方式模拟更真实的医药市场情况,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原有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亲历实践使理论知识得到升华,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一改以往的记忆性学习带来的理论和现实脱节的现象。对问题表象进行深入剖析时要求对牢固掌握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有助于改善学生“孤岛状”知识体系,逐步将所学知识组合、搭建在一起,形成一整套可被及时利用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系统。
2.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对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系统,模拟实际社会情况,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整体知识的调动寻求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提高其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团队合作和实际决策能力
在参与模拟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实现目标。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身处不同职位应具备的能力及该岗位的工作特点,培养同理心和实际决策能力。这恰恰弥补了传统理论教学只注重训练智商而忽视培养情商的不足。
4.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投资能力
我们通过创业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模拟平台和投资能力塑造教学实验课程群,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和投资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