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笔记语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抓住重点
有的同学记笔记不善于抓重点,总以为老师的板书才是重点,便机械地一字不漏照记不误。其实大可不必。应抓住重点内容记录:一是老师板书的课文的结构图解、关键性的内容等;二是老师特别强调的重点和难点;三是对你理解课文内容有帮助的一些关键性的知识。如不抓重点,从老师一开讲就埋下头来,耳听手写地记个不停,结果是一节课下来,自己搞得头昏脑涨,对老师讲的知识很可能仍是糊里糊涂,不知所以。
三、讲究方式
首先要注意记笔记的方式。记笔记有用笔记本的,有记在书上的,也有二者结合的。用笔记本结合书本的方式效果是比较好的。对老师板书的较为完整的、文字量比较多的内容,如课文结构图、人物及情节分析等,可记在笔记本上,使之一目了然;对字、词、句的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以及有争议的地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可直接记在书中与之相应的地方,既省时,又方便复习。
四、讲究方法
记笔记可以用符号法。符号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加圈点、画线以及标问号、叹号等。如用“|”或“||”表示段落层次,用“?”表示重点词语,用“~~”表示精彩的句子,用“――”表示中心句,用“?”表示疑问等。各种符号所表示的意思要始终一致。也可以用批注法,如对字词的注音解释,可以直接批注在字词的上面,也可以集中批注在书页上下的空白地带;对重点词句的分析,也可以批注在相应句段旁边的空白处,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等。还可以用写意法,如对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意思可以记在段末篇尾。
五、注意速度
老师讲课的速度一般是每分钟90字左右,而学生听课做笔记的速度是每分钟20~40字,不少学生埋怨老师讲得太快,记不下来。其实,老师讲课的速度是有一个制约的,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这就要求我们在记笔记的时候注意记的速度,掌握一些速记的方法。用符号法记笔记不失为一种快速的方法。此外还可以用压缩的方法来记,即抓住老师讲课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话,用简短的词句去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要提高记的速度,专心致志听讲是关键,只有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真正听懂了,理解了,才能进行准确的压缩、记录。
六、及时整理
篇2
一、做笔记的好处
做笔记的好处可以概括如下:
1、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要想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必须要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光听不记则有可能使注意力分散到学习以外的其它方面。
2、记笔记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3、记笔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去读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如果在听课的同时记下讲课的纲要、重点和疑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对照笔记进行复习时,既有系统、有条理,又觉得亲切熟悉,因而复习起来,事半功倍。
4、记笔记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笔记可以记下书本上没有的,而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不断积累,便获得许多新知识。
二、做好初中语文的课堂笔记的策略
1、确定内容
记课堂笔记一定要明确记什么。一般要记好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重、难点。在迎考方面,我们应相信老师都是有经验的,老师一再强调的知识点应着重注意,一定要记好、记全、记准。通常,老师强调的知识点往往以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形式出现。关键词是指在讲课内容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词语,可以作为记忆的引发器。线索性语句是讲课人用来提示即将出现的重要信息的语句,例如:“下面这几方面非常重要”,“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考试时要考的主要问题是”等等。听到这样的语句,同学们就要注意记录老师即将讲到的关键内容。
我们预习或做题时感到比较难的地方是我们的难点,也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对于这些,不仅要记下知识要点,还要记下有关例句,典型例题等。
②在预习时尚未搞清楚的易错、易混、理解不清或模棱两可的内容,尤其是经老师讲解仍不懂的,更要记下来,课下再去请教老师或同学,你可以带着笔记本和笔请给你答疑的老师或同学直接在你的笔记本上写下要点、例句或典型例题,也可以边听讲解边记,这一点是很多同学没有尝试过的,不妨试一试。
③记书上没有、老师补充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重要的考点,你可能因记下这些知识而取得优势。如果非要用到书本上的大段内容,可用“见书**页**行到**”的形式注明。若有没有记下来的内容要留出空位,以便课后补上。
④记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的提纲、图解和表解。如果这个纲要与书上基本一致,则不必记,只要在书上勾画出来就行了;如果与书上不同,老师对本课的内容重新进行了组织,这种纲要应该完整地记下来,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
2、注意速度
老师讲课的速度一般是每分钟90字左右,而学生听课作笔记的速度是每分钟20—40字,不少同学埋怨老师讲的太快,记不下来。其实,老师讲课的速度是有一个制约的,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这就要求我们在记笔记的时候注意记的速度,掌握一些速记的方法,用符号法记笔记不失为一种快速的方法。此外还可以用压缩的方法来记,即抓住老师讲课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话,用简短的词句去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要提高记的速度,专心致志听讲是关键,只有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真正听懂了,理解了,才能进行准确的压缩、记录。
3、讲究方法
首先要注意记笔记的方式。记笔记有用笔记本的,有记在书上的,也有二者结合的。用笔记本结合书本的方式效果是比较好的。对老师板书的较为完整的、文字量比较多的内容,如课文结构图、人物及情节分析等,可记在笔记本上,使之一目了然;对字、词、句的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以及有争议的地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可直接记在书中与之相应的地方,既省时,又方便复习。
篇3
一、记老师的板书
教师的板书是通过教师精心计划设计好的,从板书上能突出教师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板书对所教学的内容一目了然。记好板书,有利于我们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除理科题的演算过程外,一般应完整地记下主板书的内容。 教师为了强化重点难点,通常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和绘画,并用文字、符号、线条、图表等形式把教材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也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们这样设计,层次清晰,揭示了文章的心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突出了重点,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有了总体的了解,对复习巩固有很大的帮助。
二、记听课的主要内容
笔记时,既要注意老师讲解的知识体系,更要注意抓住讲解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记下关键语句。要注意记下老师提醒的应注意的问题和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记下基本概念的要点,基本原理、定理、规则等的主要论据、论证方法、运用范围及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等。老师在讲到重点或难点内容时,总会有一些暗示的:他们或者在讲前有意停一下,以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在讲后把内容重复一遍,以加强你的记忆。我们要悉心观察,及时笔记。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我们要抓住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忍饥挨饿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可怜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并看见了四次美好的幻觉,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文章的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四次美好的幻景: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火炉、肚子里填满食物的喷香的烤鹅、挂满礼物的美丽圣诞树、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等内容进行课堂笔记
同时要切记,记笔记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正常听课和思考,这就要求在记笔记时把握好时机。记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个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没记下来的要尽快抽时间去补记。记笔记的内容一般是:①知识的重、难点。②知识的疑点。③记书本上没有、老师补充的知识点。有些内容则无需记笔记:①次要的知识。②一看就懂的内容。③教材中的一般知识。
三、笔记应该记的位置
不少同学都有课堂笔记本,记在笔记本上当然不错。但根据经验,课堂笔记尽可能记在课本上。课本每页的上、下、左、右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生字、生词可记在左、右空白处,段落大意可记在每页结束处,重要的句子、语段分析可记在上、下空白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可记在课文最后的“思考与练习”处,文章的一些背景资料与文学常识可记在课文标题处。实际上,课文上的空白之处足足可以容纳下课堂笔记的全部内容。如果实在不够,可在课文最近贴上一页白纸,把记不下的记在这页白纸上。这样记笔记,复习起来就方便了,就不用一会儿翻课文,一会儿翻笔记本了。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方法,究竟记在什么地方,还应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实际情况而定。方法常常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例如预习、初读课文时,一般要求学生用统一的符号圈出生字新词或四字词语,【 】方括号表示词语,短横线表示生字。勾画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或重点的语句,常用的符号有“”线或“”线。而用“?”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用“”线作为分段标记。这样,学生在预习、初读课文时既能按要求完成目标,又能省时,把主要精力花在熟读课文上。“中心思想”可用“中心”来表示,“段落大意”可用“段意”来表示,甚至还可用用“O”、“X”、“”等符号来表示特定的内容。一般来讲,课堂笔记只要自己能看懂就行了。
四、笔记应该与学习材料放在一起
开个玩笑,其实,意思就是无论你记什么笔记都要时刻将你的笔记与你的学习材料放在一起。博华喜欢小的笔记本,因为它们可以夹进书里,这里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用一张纸,既可以当书签又可以记笔记。用笔记本做笔记的优点是:资料都集中在一个本子上,便于携带;缺点是:笔记本里面所记录资料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不便于整理,即不便于进行资料的前后调整、增加以及删除,因为你在一页上改不了几遍就会乱得一塌糊涂。 笔记卡片――作为活页纸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就在于“活”,完全听从你的管理,不受什么限制。既可以保持笔记本记笔记的优点,又可以弥补笔记本的“不灵活”,便于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和日后查阅、保存。经过读书卡片的日积月累,你的资料会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和总结,你就会得到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五、在课外做好笔记整理
课后在整理笔记时,在笔记本的留出部分加边注、评语、感受等。这些标志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回忆和学习提供线索。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所讲的一些内容自己当时可能漏记,书写也许会很潦草。下课后,要及时对笔记进行整理、归纳、补充,方便日后复习。另外,不能因为记笔记而耽误听课,我们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在记笔记时首先要注意它的实用性,重点记录那些我们没有掌握的、或者是资料中很少见的知识点。
篇4
一、张弛有度,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很多老师已经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授课方式,而是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不可否认,无论再高明的老师也很难让全班同学在40多分钟的语文课堂中一直保持高效的注意力。根据学者研究,一般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的时间保持在五到八分钟左右,超过八分钟之后大多数学生就会不自觉的走神,这也就是很多教育学者提倡教师讲课要张弛有度的原因。老师可以充分调动课堂笔记的优势,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感、紧张感,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使教师有更的时间来观察现状,根据教学中的偏差来调整对策。教师通过导语引导创设积极情境后,在大多数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候,完成对课堂重难点知识的讲授,并在知识点讲授之后给学生留出短暂的空白时间,这部分时间既能够帮助学生放松紧绷的神经,又能够让学生将课堂知识点落实到笔头,并在记录的过程中再次加深记忆,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控制留给学生的笔记时间,一般以2分钟到3分钟为宜,不宜过短或者过长。过短则会使学生来不及理清思路,使得笔记记录错误百出;过长的记录时间则会让学生注意力过度分散,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学生记录的时候,老师可以走下讲台,与个别有疑问的学生交流中,使学生有想法可以随时发表,帮助学生解答疑惑,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的接受情况调整课堂进度。
二、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清知识关系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的问题设计是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难易结合,有步骤的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知识、分析知识、理解知识,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学生未必能够清晰的认识到教师前后知识之间这种环环相扣的关系,课堂结束后,往往后出现学生知道最后的推论,但是却已经忘了这个结论是如何引申出来的。但是如果学生随时做好课堂笔记,就能够避免这种问题,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引导过程中就发现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学生有意识的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系统的串联起来,就会起到化零为整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加深对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而不是呆板的死记硬背。不过语文课堂笔记发挥帮助学生理清只是关系的作用,前提必须是老师的备课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按照深入浅出、由简入难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备课时老师可以充分调动自己早年的上课体验,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上课时可以轻易的知识的层层递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有的放矢,培养学生高效学习方法
学生在课堂笔记的记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正如赵明教授所言,笔记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学生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结晶。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学生的课堂笔记能够反映出此学生的学习能力,换句话说,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笔记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师给予的适度笔记时间里迅速做好笔记,首先就会中寻找诀窍,经过长期的笔记记录,学生就会慢慢选取记录的对象,首先选取课堂重难点即具有提问提纲挈领作用的知识点来记录,这些笔记内容能够帮助自己抓住讲课内容的关键,进一步打开思路,理解课堂中整篇文章的主旨与构思。其次,记录看似无疑问但是实际饱含作者匠心的细微处记录,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经典文本,文章中的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往往也都蕴含着作者的巧妙构思,记录这些知识能够引导自己深入文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再次,在自己容易混淆的地方记录,自己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往往就是考试中的命提点,学生只要善于从这些地方挖掘问题,精心做好笔记,帮助自己澄清各类混淆、模糊的语文知识,就能有效的给自己起到预防提醒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个筛选、总结、归纳的过程,能够大大提高自己思考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从而成为拥有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的学生。
总言之,语文课堂笔记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课堂笔记技巧和能力,能够迅速提高学生整合与理解知识的能力,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篇5
一、理解式练笔
所谓“理解式练笔”,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中重点、难点或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让孩子们在揣摩与理解中,感受那美妙的字符,寻找那跳动的脉搏,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燕子专列》一文中有“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一语。其中,“呼吁”一词的理解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假若教师在执教这堂课时,能设计一个练笔的环节,引导学生模仿电视、广播主持人写一份简单的呼吁群众救助燕子的发言稿。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呼吁”一词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在课始存留的问题:水手们为什么要成立“燕子专列”?
“理解式练笔”的设计,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避免了传统教学分析繁琐的弊端,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员参与性。完美诠释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精神的历练、个性与才情的展现。
二、感悟式练笔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便会消失、淡忘。捕捉住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就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披文悟情,入情入境,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强化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让这种领悟与转化并肩的训练,既不脱离文本内容,又使对内容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水融,和谐运行。
如《生命 生命》一课,课文列举的三个事例最初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在飞蛾身上,我们看到生命如此脆弱;在香瓜子身上,我们看到生命又是如此短暂;在“我”的心跳声中,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简单――心跳就是生命。随着理解的深入,我们又感受到:生命尽管脆弱,但要强烈求生;生命尽管短暂,也要向上不屈;生命如此简单,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使用它呢?最后我们获得的启示是: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我们感悟了杏林子眼中的生命,那么在你们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在练笔中写到:
学生的语言虽然稚嫩,流露的却是真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余秋雨语)。我认为,这样的随文练笔是成功的。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的热情,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重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练笔,无疑又是塑造精神,培育情感,可谓语言与精神的一次同步提升。因此,这样引导学生写感言,实际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纵深挖掘,从而深度解构了文本。
三、模仿式练笔
美术课有素描,要求学生照着某个事物准确地画下来。“照着葫芦画瓢”是培养绘画能力的必经之路。语言模仿,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也是培养作文能力的必经之路。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其次,可以进行修辞手法的仿写,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文才。再者,可以进行课文题材的仿写,拓宽选材的思路。
如《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运用了“矛盾”的写法,详写了猫的古怪。这一大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老实、贪玩、尽职集于一身,并用了一些事实来证明这个结论。这个课文片段其实可以作为介绍动物或人的写作典范。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这种写作方法来介绍一个人或一种动物,运用“说它……吧,可是……”的句式,写出这个人或这种动物的性格或某一方面的特点。
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更是透视了“文眼”,感悟了写作方法,真正做到了“以文达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以上这种“仿写迁移式练笔”,语言形式的积累就能被有效地运用、定格和“固化”,自然成为他们胸中灵动的言语积蓄,并深入领悟了语言范式的真意,读写能力的提升便成为现实。
四、补白式练笔
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会根据自己原有的情感、生活经验,独特的眼光,或是阅读文本时的心情,自主地发现意义、构建意义。因此,采用“补白式练笔”,能使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
如教学《桥》时,课文的中写到:“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在教学这一部分,我通过情感铺垫,的呈现,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如果老汉推开小伙子,小伙子安然脱险,老汉自己也终于过了木桥,那该多好哇!那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老天爷就是这样残酷,灾难就在等着他们。儿子被老师根据文本洪水吞没,老汉还没喊出来,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他要喊什么?他还可能会喊什么?你能替他写出来吗?
抓住情节空白处或简略处,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或联想进行补写,化虚为实,化简为详,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如果在教学之前,教师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挖掘出可以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素材,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就能够实质性地使学生全方位触摸语言,真正实现以读促写,舞文弄墨的课堂效果,从而更扎实更有效地实现言语习得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篇6
《雷雨》节选的第二幕。周朴园(向鲁妈)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这是第二幕的开始。如果不把第一幕的相关内容讲解一下,直接进入教学就会显得很是突兀。解决方法是借助课文下的注解把有关戏剧矛盾冲突的内容整理一下。我们学习的是话剧,并且是悲剧,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课文注解①中讲的是四幕剧《雷雨》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地表现出两个家庭和它们的成员之间的前后三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那种不合理的关系造成的罪恶和悲剧。从表面上看是一出家庭婚姻血缘关系,但实质上是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条线索明晰一下冲突的实质。
一条线索是周朴园同蘩漪的矛盾,反映了封建势力的禁锢压迫同资产阶级争取爱情﹑婚姻家庭民主自由的斗争,最终以蘩漪的失败为毁灭的明证;一条线索是鲁侍萍同周朴园这一矛盾,这一矛盾最终以周朴园逼鲁侍萍离开,跳河自尽(后被救起)为毁灭的明证。一条线索是鲁大海同周朴园的矛盾,这不仅是父与子的矛盾,而且是日益高涨的工人阶级与资产价级的矛盾。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却不以亲子关系而放弃开除他的念头:”我自己的骨肉鼓动罢工,反对我!“他置价级关系于骨肉情义之上,仍然把鲁大海开除了。在阶级对立中母子关系同样超越不了阶级矛盾。且看鲁侍萍的台词:“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鲁侍萍清醒地认识到母子之情必然淹没在阶级对立之中。鲁大海与周萍的对立也足以说明就是同胞兄弟的背景仍然是阶级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有一条线索便是周萍﹑周冲与四凤的爱情,作家让有着对幸福﹑自由﹑美好未来有着憧憬的三个年轻人统统死去,这同样是让美好的事物毁灭。爱情与阶级矛盾之间有一道鸿沟。这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便是悲剧毫不留情的一面,也是矛盾冲突的极至。
二﹑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是假
这是我们教学中必须探讨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家万老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真的,绝对是真实的。”他说:“周朴园也是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是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2200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就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这一点上的真假,其实是应把它放在人性与价级性上来分析。就其人性上说是真实的,万老已说了,并且他本人也分析了。他认为:理由一,周朴园的性格基本不是一个太胡闹的人;理由二,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更何况侍萍是因为被他遗弃而投河自尽的;理由三,周朴园以后的婚姻并不幸福美满。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富家小姐多病,周朴园并不爱她,蘩漪是个傲慢的、不吃他那一套的女人。这一点从吃药的细节中可以看出来。侍萍虽说是个丫环,但她知书达理,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慧体贴,两相对比他对侍萍的怀念的真实性就不容怀疑了。从反面来说我们也可以从侍萍身上得到明证:当鲁侍萍在对周朴园诉说自己不幸遭遇时用了“你们”“你们老太太”而不是“你”,这也说明鲁侍萍当初在周家曾度过一段难以忘怀的初恋时光。她对那件绣着一朵梅花的衬衣还记忆犹新。因此,我们可以认定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
但是,这种怀念的真实性并不能说明它是可贵的,也就是说真的东西未必就是美的。因为当周朴园的怀念遇到价级矛盾时他立马就做出了选择。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他是个中国封建社会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他虽然也留过学,有资产价级的某些特性,但是当工人鲁大海闹罢工时,他会毫不留情地把他开除。其二,他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硬是让蘩漪为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把药吃下去。其三,当他看到对侍萍的怀念能起到教育孩子、稳定家庭、钳制后妻,在社会上博个好名声的奇妙作用时,就愈做愈认真,也越做越虚假,陷入了自欺欺人的地步。这足以说明他的怀念是为了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不可靠的。
同时,这种怀念仅仅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周朴园的怀念只是源于自己爱情生活的空虚,是自己晚年生活聊以慰藉的一种寄托。正因为这种怀念是自私的、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的,所以当侍萍重新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怀念就会顷刻间化为敌视和仇恨。周朴园之所以再次斩情绝爱,正是因为他的自私在作怪。为了不节外生枝,他想用钱把侍萍打发走,不许侍萍认儿子,辞退鲁贵父女,规定鲁家人永远不许到周家,这一切就足以证明他的自私,也是他阶级性占上风的绝好表现。
三、戏剧人物语言艺术的典型性
戏剧文学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的个性化。剧本是代言体,剧作家创作剧本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演出,作者必须以剧中人物的身份代他们写下个性化的语言。剧作家必须把他所要表现的全部生活转化为人物语言和动作。这是戏剧文学的重要特征。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特点,明确提出要在学生语文的审美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培养上加大教育力度,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按照高中新课程的要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意识。
一、文本解读意识
解读文本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和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鉴赏作品的价值取向、表现手法以及构思和语言,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也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对此,语文教师必须要从人文角度出发,以开放的教学思想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来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这样才能够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带给学生对语文的独特感悟与个性化体验。同时,语文教师还必须对教材内容的用意与价值导向作细致、深入的分析与理解,用发展的教育眼光去对教材内容进行透析,做好应对一切教学事件的准备工作,最大限度挖掘教材中体现的人文价值与教学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和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要注重语言运用训练,将语言运用的训练提升到一个人文的高度,让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领略语言的精妙,进而建构文本的意义,积累必要的知识,获得审美的愉悦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课堂互动意识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说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与文本内容、作者以及教师间的多方对话,要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心灵和思想的活动。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起学生与其他各方,尤其是与作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联系,并形成一种思想层面的交流。语文教师在这个关系网中,应该作为一个中间人,让学生和文本内容通过教师展开实质性的对话。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作为学生的激励者、点拨者、引导者与启发者。开展学生和教师以及文本内容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能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在互动中同等重要、互为主体。教师作为主体,要立足一个“导”字,而学生作为主体,则体现为一个“动”字。这样全方位的有效“互动”才能实现,互动面越广,互动层次越深,课堂教学就越有效,课堂教学就越有生命力。
语文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不是简单地追求活动的频繁,也不能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判断尺度,而要充分考虑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构建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关键在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各种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及个人见解。
三、拓展延伸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要在“应用、拓展”能力上有所发展。课堂拓展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最具生命力的部分。语文不仅是读书、识字,所以对语文教学进行拓展十分必要,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让他们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与发展。
教学中应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立足于课本,联系对比,由此及彼,化有限为无限;要有充足的背景材料,适时引用;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总而言之,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和重组。
四、质疑探究意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在注重学生判断、感受、观察以及分析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同时,发展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以使他们对语文学习、问题思考的兴趣与探究意识得到增强。不要否定学生对于事物的质疑,相反要给予相应的鼓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中不合常理、常情、常态的地方,让学生在自己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质疑、释疑中的曲折、反复、失败与成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探究,首先要求教师结合阅读文本,设计出能解答文本核心内容的“钥匙”性质的问题,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探究,为学生提供探究阅读的空间;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再次,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同时,探究能力的培养应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评价意识
高中语文《课标》还指出,对于语文课程评价不应当只是作为反应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标尺,更应当将其作为改进教师教学方式,对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进行完善的一个重要参考,以此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了语文教学评价是多向的师生互动评价的性质,注重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作出评价;鼓励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学会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地对其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要结合学生反馈的信息,把对自我的判断和评价以及改进课堂教学的措施反馈给学生,身体力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六、生活应用意识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多以“读书识字”为主,这在一方面的确使学生的某些能力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却使学生对于语文的实践与应用受到了阻碍。要改变这样的教学局限性,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就需要将教学场所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地方,让学生面对社会、面对自然,加强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实践与应用,增强自身对生活的感悟,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学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转机与挑战,要想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必须要转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思想,以新《课标》为指导,更新教学意识,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为此,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手段推崇备至,甚至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列为评课标准之一。应该说,以积极的姿态看待一新生事物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不顾实际,任意"拔高"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在语文学科中,多媒体手段运用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简述如下:
1 为功利而用
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了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一曲《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的无奈和伤感,仔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教学实际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评课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拉郎配式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因盲目而僵化
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课件颇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3 因重辅而忽主
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
曾经听过一堂初三复习课,内容是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将掌声与叹息声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每当学生改对或改错一个病句,电脑即出示掌声或叹息声。且不论如此周密的设计是否必要,单就面对的初三学生而言,这样的设计是否显得有点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即使电脑有极强的智能性,即使是面对交互性极强的网络教学,机械僵硬和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也不能取代师生交流。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再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也就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已没有板书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还是以上面那堂初三复习课为例,有的病句可以有多种修改法,(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备课时出现一些疏漏也是难免的),所以一旦学生回答正确但与教师的答案不相吻合时,给他掌声本在情理之中,然而机械的电脑无法"随机应变",偏要在出示教师的答案之后才能提供掌声。这种情况,多少会给师生带来些许尴尬。
篇9
一方面,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组织小组合作探究。与传统的主要靠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在新课改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导向,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教师应通过师生互动和开展探究学习等方法,将教学要点设计成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为学生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
另一方面,关于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要遵循全面和渐进的原则,设计循序渐进的探究题,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逐层深入,靠学生和小组间的合作来实现教学目标。再巧妙及时地加以引导,因为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方式有差异,学生并不可能只依靠相互间的合作交流与探究就可以达成学习目标。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一方面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表现为“我要学”,这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只有其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学生才会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
二、教法陈旧,应融合现代教学工具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受语文高考题型的影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常用讲授的方法来讲解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模式。课堂教学中,“牵牛式”的提问有余,“开放式”的设计不足;“自以为是”式的课文剖析有余,“举一反三”式的能力训练不足。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必然的趋势,教师要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和图像资料都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不仅增添了丰富的教学资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性和生动性的基础。
当然,多媒体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但它不能代替老师的主导作用。而且,长期使用课件上课让学生对课件产生依赖感,学生忘记了自己学习的最根本目的是学知识,而不是欣赏课件。学生的思维被课件统一,师生双方缺乏互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对很多知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而综合、概括、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课前预习和课后活动相结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让学生强化课前预习,要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做好必要的准备。如果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的知识在课前没有进行必要的准备,他们在课堂上就很难与老师交流,很容易使课堂演变成一言堂,影响课堂的效率。其次,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语文教材作选择性的取舍、补充,特别要删掉学生和教师读来生厌的文章,要增加进教师与学生都十分喜欢的好文章,让语文课程充满语文味。将课堂教学与课前预习有机融为一体,这也可以称作是一种立体教学理念。而在课外,教师也可以适当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仅能舒缓学生的身心,而且能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补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将课前预习和课后活动相结合,有效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
篇10
虽然每单元有总的目标,但是每课课文都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任课教师的教学案,又是教师自己去设计拟定的。他们只是借助教材和教师用书去自行安排,又受“大语文”主题阅读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课堂时间的局限,只能设计自身功底的教学案。这当然有其有利的一面,能促进教师发挥自身潜能,尽其职责,因为老师是没有一个不想把学生教好的,但是受诸多因素,包括目标导向,改革辐射,教材的熟练程度,教师自身能力、水平等的限制和影响,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诸多负面作用,让教师在教学案设计中,对知识点的学习造成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弊端之二是课堂学习知识点的虚伪性和花样性。
在课堂的授课学习中,有不少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片面,准备肤浅,似乎认为授课就像穿衣,给物体装饰一样,应该以“漂亮、好看”为追求目标,不过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罢了。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中表现最为突出,甚至忘记了“语文学习的根源”――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底蕴去拓展弘扬民族文化,也就是把母语发扬光大。而是在课堂学习中设计一些虚拟的肤浅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中,去探讨、展示,变着花样让课堂跃,甚至挖空心思地让学生去分组准备,集体交流、共同评价,这也许就是好课堂这样的课也许就是高效课优质课孰不知这些课多是好看而不中用谁知老师在这里面做了多少“有用功”下了多少“手脚功”来装饰打扮呢?唉!真是让人难以去评价啊!
弊端之三是课堂教学的盲从性和好高骛远性
近期随着媒体设施进入课堂,又加上改革热潮的不断升温,致使有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务实的理想派的教学盲从热。无原则地不切合实际地去盲从一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新路子,且美其名曰:“这就是高效课堂下的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是什么新课标规定下的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等。这也确实很好,也很有前卫性但是适合自己吗?与自己的学生接轨吗?因为学生虽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的个体,但学生的功底和素养都是有层次的,也是有区别的,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这是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例如家庭教育的相对滞后,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的浅显,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农村传媒的落伍,经济的不富裕等等,所以这种盲目借鉴前卫教学法的做法是十分不切合实际的。凡事要讲究实事求是,讲究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性,不怕起点低,切忌好高骛远,否则更是愈速而不达。
弊端之四是语文知识点学习的重复性和机械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试的评价导,。由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向重阅读知识和作文考查的倾斜,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对考查知识点的重复训练,一堂课对考点的知识点,尤其是常考的阅读知识点,往往会在“讲授学生复述练习小组讨论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反复训练,机械性地重复练习现象也时有发生,常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反感和学习兴趣的低落,甚至会出现部分学生的厌学。针对这一弊端应当重点强调, 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切不可机械重复!孰不知这机械重复往往会致使学生应付了事,常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劳而无功。
对以上四种弊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以改进,以提高课堂的高效和实效。
矫正以上弊端的对策:
一是可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学校或教研组加强对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的培训学习,经常学习业务理论,加强课堂研讨,相互学习促进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
二是充分研究教材文本,挖掘教材文本中的表层及深层的知识内涵。同时联系教材,拓展到课外,加强纵向和横向的连接,把文本的引领潜能拓展到生活之中。因为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三是发挥集体优势,集思广益,开展集体备课,博取众家之长。在对集体备课的交流讨论修改中,完成有实效的集体导学案。在导学案中确立明确的目标导向及目标达成标准。
四是要充分考虑教学实际,认真分析学校资源,周边环境,学生及家庭的现状。不是要盲目追求新理念、新手段的表面的外露之美,而是要讲究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承受力和达成度,讲究实事求是的实效性,且忌好高骛远的不切实际的盲从性。
篇11
“以训练为主”不应单纯地将其看做一种教学方法,而应看成一种教育思想,体现着时代的特点,体现着“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新的教育思想,体现着中学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的性质、特点和目的任务。有人认为“以训练为主”就是满堂做题或满堂提问,那是一种误解。其实就“以训练为主”这一点来说,不妨借鉴音、体、美教学的方式方法。音、体、美也是技能训练课,教师上课,几乎不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他们总是在确立了教学目标,布置了训练任务后,就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以训练为主”。语文课既然是以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为最终目的的技能训练课,就应该像音、体、美教师那样去“训练”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教师应向音、体、美教师学习。“以训练为主”的精髓在于切实把学生放在主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以训练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时应牢牢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扎实有效的训练活动,牢记“训练”为主,要有时间保证。
第二,训练过程,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活动的主人必须是学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的训练活动,服务于学生的训练活动。
第三,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训练”为主,指的是全体学生,没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训练就不全面,训练目标将难以实现。传统教学也有一些训练活动,但往往只局限于个别优生,大部分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因此,受益的仅是个别学生。一定要注意改变这种状况。
二、打破封闭式,实施开放式。搞“活”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处于封闭状态,这种封闭式教学使得课堂毫无生气,使得学生对语文课没有兴趣,这种僵化的封闭式教学必须予以改革。
第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澡、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高科技手段,使昏昏欲睡的学生集中精力“活”起来。
第二,以读激情。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了农厚的感彩,很合适朗读。这时,假如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竞答抢答。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做出回应,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也有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却羞于启齿或明知不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竞答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必答、轮答、抢答等类型的题目,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会“活”起来。
第四,角色对换。语文课堂上,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角色对换,部分知识、题目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找出自己知识盲点,懂得老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尊重老师,与老师“情同意会”。
第五,走出课堂,课内外结合。教学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适当地到阅览室去上课,到校园中去上课,到生活中去上课,到社会上去上课,冲破课堂狭小的天地,让学生到大语文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到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去学习、去探讨,把语文课上得丰富多彩。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可能出现一种崭新的局面。
三、盘“活”教材,实施单元教学
教材是死的,如果教师不能全面的、熟练的驾驭和使用它,课堂教学中这个主要的依靠对象也就形同僵尸,没有鲜活的生命,学生惧之、厌之;相反,教师如果将死的教材重组形象,赋予生命,学生就会亲之、爱之,课堂教学也就“活”了起来。怎样才能盘活教材呢?
1.化整为零,零整结合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等要求体现在其中。教材由一个一个的单元组成,其中每个单元各有训练的重点,而组成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虽各有千秋,但具有共同特点是不容质疑的。正因如此,教师在把握教材时,就要不惜分割它,把课标要求落到某单元的某篇课文中,明确这篇课文在训练链条上所起的作用,让知识、能力等训练相对变得单一,在立足整体中去处理部分,挖出文章的内蕴,教出各篇的特色。
2.削繁留简,简繁得当
篇12
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在课堂上激烈讨论之后,课本上没有留下正确答案的只字片语;在学生读有所悟后,课本上没有及时记录孩子们的所感所思;在探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后,课本上也没有对方法的整理积累。事实表明,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上学生说的确实多了,但记的却少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记。
二、把握适宜时机:阅读教学中何时记课堂笔记
(一)在品读重点词句时
1.在学生自读自悟时做好批注
阅读教学中,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恐怕是每位老师都会注重的事。对某个句子、片段、场景、局部进行读悟交流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使之谈感受时有理有据,有感有情。学生就会组织语言,选择恰当的词句来表达,这样就会将模糊的感受变得清晰。这不正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吗?
2.在文章关键词句处写上笔记
每篇课文都有关键语句,教师也往往抓住这些句子和学生一起理解课文,走进文本世界。如果每次都是嘴上说说,而没有留下只字片语,岂不是走了一条形式化的花哨之路?那么,如何让“说”提质呢?那就是“写”。
(二)在学生疑难困惑处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几篇比较难的课文,还有一些课文个别句子语言凝练、含义深奥,这对小学生来说理解是有难度的。老师如果仅仅停留在读读说说的步骤上,我们心里都会很清楚,大部分孩子还是糊里糊涂,难以消化。这时候,帮助孩子一起整理自己的理解然后记在书上,不失为一种保险而有效的做法。
(三)在领悟写作特色时
阅读教学倡导不仅要搞懂“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更要搞懂作者是“怎么写的”,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那么,我们就要让学生记一些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说明方法、写作顺序等写作方法。
(四)在进行板书小结时
语文课堂上要记老师的板书,因为老师的板书一般都是很重要的内容,反映了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简洁明了、条理性强。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案例链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板书设计:
■
三、指导恰当方法:今天我们的学生该怎样记课堂笔记
(一)不妨统一记笔记的符号
指导小学生使用各种标点符号,无疑是一种便捷有效的课堂笔记方法,圆圈、直线、波浪线、方框、三角形、五角星、问号等是我们常见的符号。
当然,符号确定以后,就应该经常运用,形成自己的符号系统,相同类型的知识都用相同的符号勾画,这样便于知识的归类,但在标记时不能太多太乱,要醒目,要突出重点。
(二)试着确定记笔记的地方
记在课本上的笔记也应该有一定的习惯,即把什么知识记在课本的什么地方,要心中有数。如:课题空白地方记作者代表作品和文章中心,插图旁边记老师的板书,课文后面的空白处记写作方法等,对生字词、句子、重点段落的理解,则可直接记在行文中或旁边。这样井然有序的笔记对学习语文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大胆掌握记笔记的技巧
简明扼要地记。记笔记是为了帮助孩子们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我们要求小学生写字工整规范,记笔记相对来说比较慢,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下最重要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做到简明扼要地记笔记。
(四)大力倡导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笔记是课堂学习的重要方面,是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克服记不记笔记无所谓的思想,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做听课笔记。要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高度去认识做听课笔记的意义,把做听课笔记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而不能高兴就做,不高兴就
不做。
四、遵循重要原则:如何发挥教师在记课堂笔记中的指导作用
(一)用温情的言语暗示和明示来点拨
小学生一开始还不能判断哪些知识点是要记录的,教师可以直接明了地提醒他们:“请把这句话(这个词)写下来。”遇到难写的字或者内容较长的笔记,教师应该及时写在黑板上,言传身教,保证孩子们笔记的正确和笔记的时间。
(二)用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顺序来指导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识字写字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要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指导记笔记。一二年级,引导学生做简单的标记符号;三年级开始,在符号标注的基础上,做简单的文字笔记。到了五六年级,符号笔记和文字笔记双管齐下,笔记的内容也由内容的理解到表达方法的领悟。
(三)用一个符合实际的“度”来把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应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入手。因此,要把握好在课堂上记笔记的一个“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文本,吃透课文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学节奏,把时间用在刀刃上,笔记做到精炼有效,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朗读、品味、领悟语文的魅力。
总之,希望课堂笔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朴实地回归并踏实地前进!
参考文献:
[1]郭媛.课程改革背景下充分发挥课堂笔记的生成作用.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1).
篇13
语文笔记是指学生在对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以课本或笔记本为载体,以笔墨为工具,对所听到、看到和想到的内容的一种记录,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笔记的记录有助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知识的领悟、积累、巩固和拓展,并且它能使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聚精会神,处于高效率的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对于正处在从小学阶段过渡到中学阶段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记好笔记,形成自己的知识链、知识体系,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那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应该如何记笔记是有必要要学习的。
1步步深入的三种笔记
语文笔记地记录是一个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和课后整理笔记这三种笔记正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整体。
1.1预习笔记――夯实基础
预习是指学生为初步理解新课内容在课前自学新课知识学习过程。预习的内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能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对新课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为上好新课夯实基础。
1.1.1生字词的记录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加强对生字词的学习,在预习新课的时候,生字词是应该首先学习的内容。学生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参考书,清楚明白字的“音、形、义”,词的含义和用法,还要利用这些生字词组词造句,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
1.1.2文章主要内容的记录
学生在预习新课的过程中,要记录下文章的六要素,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把六要素串联起来形成一句完整的语句以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自己的思考标记出文章结构,这样的记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1.1.3文章重点、难点、疑点的记录
大量的参考书是学生的预习新课的好帮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能力从参考书里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能够借助参考书对文章的重点难点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领会,但是毕竟能力有限,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之间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偏差,预习阶段学生要记录下自己对文章重点、难点的理解,以便和教师讲相关内容时做对照,进而深化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还要记录下自己在预习新课过程中所遇到的疑点,以便在教师进行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听讲。
1.2课堂笔记――扩充知识
课堂笔记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扩充和丰富。记录课堂笔记究竟要记录哪些内容才能达到丰富知识体系的目的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板书的记录
板书是教师运用文字、符号、图表简明扼要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方式,记录板书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框架、重点要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领悟和相关知识的记忆,同时也便于课后的归纳和复习。
1.2.2重点、难点和疑点的记录
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已经在自己的预习笔记中有所体现,但是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对问题的理解和领悟程度并不深刻,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要着重听教师是如何讲授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并且要把教师讲授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独到的见解记录下来,特别是对自己不理解的、预习时遗漏的以及自己理解与教师讲解有偏差的地方记录下来,以便课后可以与预习笔记上的相关内容做横向比较,丰富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
1.3课后整理笔记――归纳升华
笔记的记录如果止步于课堂笔记的完成,那么它还没有发挥它真正的效用。学生要对笔记进行及时整理、归纳和总结,把笔记建立为自己的学习档案和复习时的重要资料库。整理笔记时学生首先要确保笔记的正确性,要对笔记上的错字、错词、错句和其他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正;其次要对遗漏内容进行补充,因为课堂上学生书写速度跟不上教师讲解的速度,笔记的记录会出现缺漏的现象,所以要及时进行修补使笔记更加完整;在确保了笔记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之后,要对笔记内容进行归纳,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排列,使笔记内容条目清晰方便查看。最后还要总结笔记内容,写下对文章的体会,深化对文章的领悟,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笔记的两种主要载体
笔记的两种主要载体是课本和笔记本,学生也常常是在这两种载体上记录下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2.1课本
在课本上记课堂笔记有节约时间、方便查找的优点。课堂笔记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学生书写速度很难跟上教师的语速,直接把要点用以符号、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在知识点的附近,这样就节约了学生翻找笔记本的时间,把知识要点迅速地记录下来。同时记在课本上可以方便在复习和整理笔记时查找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2.2笔记本
预习笔记和课后整理都应该记在笔记本上,首先在笔记本上记录学生可用的空间较大,不会出现由于留白地方少知识点记录不完整的情况;其次这两种笔记记在一起便于学生对知识点前后理解的横向对比,纵深自己对知识的领悟;最后课堂笔记对知识的记录是很零散的,课后的整理笔记应该记录在笔记本上把知识点归纳在一起,系统完整、条目清晰地呈现出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课内容。
两种载体上的三种笔记,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三种笔记的记录使得学生经历了“夯实基础――扩充知识――归纳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对知识不断精炼和强化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要合理利用这三种笔记随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总结学习经验、改进学习方法,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