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篇1

一是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信息化基础设施差距。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重点,完成8.5万所中西部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全国80%以上中小学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

二是形成资源开发应用新机制。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学校、教师的作用,探索建立系统推进基础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新模式;提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与水平,初步形成教育资源云服务框架,国家平台形成为全国3300万名师生提供服务的能力。

三是探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总结推广“一校带多点” “一校带多校”的应用模式,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本覆盖全国所有教学点和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中小学。

四是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规模。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人数达到1800万,探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

五是全面完成国家、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完善一批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日常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教师、办学条件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服务,制定出台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办法。

篇2

(二)加强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加快推进既有公路桥梁养护、检测和新材料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总结,确保课题研究按序时进度计划如期完成。加快推进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城市客运运营与服务技术、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技术等专项研究并取得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养护和安全高效运输等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力争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成果实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

(三)加强成果总结与转化应用。加强已有科研成果的总结提炼,通过深化研究、试点应用、综合集成等形式,研究制订技术标准、指南和指导意见,促进成果标准化与推广应用。认真组织学习2010-2012年交通运输科技成果汇编,加强成果推介和技术供需方信息交流。探索成果转化应用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协调机制和激励机制,发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在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养护等环节,加大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力度,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突出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单位的成果转化应用绩效考核,促进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四)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与技术培训。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一批重点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养护中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示范。重点开展旧路面废料循环再生、温拌(橡胶)沥青路面、新型护岸结构、运输组织智能化等技术示范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应用。加强技术培训,结合年度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沥青路面养护、桥梁安全监测和节能减排等领域进行专题培训,及时宣贯近年来研发的新技术,促进全行业技术进步。

(五)建立交通地方标准工作体系。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申报年度标准制修定项目,组织各个标准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在此基础上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地方标准”的相关制定、和宣贯工作;协助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实施和培训。

(六)加强交通计量检定工作。贯彻落实2013年交通工程专用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公路动态汽车衡计量检定等计划并组织实施。认真组织各项计划实施的中间检查和年度总结,做到年初计划下达,年中抽查检查,年底总结,确保计划落实,找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七)推进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2013年度省QC小组优秀成果申报推荐工作,促进优秀QC成果在我市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工作,促进QC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配合开展省交通设施产品抽检工作。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二、信息化工作方面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建设、运维长效机制,加强对信息化标准的执行及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信息化部门要主动协调各业务部门加强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加快推进项目立项和前期设计工作,并逐步建立完善稳定的协调机制和督查考评机制,有效推动各信息化项目加快实施,不断提升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着力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加快提升公众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整合交通出行信息资源,提升门户网站和96196交通服务热线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智能公交信息化建设交流和技术指导,强化城市公交信息化服务与管理,提高IC卡刷卡配置率,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省域“一卡通”建设。加快推广全省出租汽车“一号(96520)召车”服务和手机自助招车服务。

(三)加快推进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重点推进甩挂运输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把握行业特点和关键环节,依托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我市甩挂运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重点运输过程监管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推进车载终端和监控平台的双达标工程,强化重点营运车辆GPS联网联控管理,建立道路运输市场动态运行信息监测体系。配合省厅完成“北斗双模”车载终端安装任务,并在“二客一危”、重型载货、半挂牵引等车型中大力推广应用,鼓励农村客运车辆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

(四)协调推进水运信息一体化建设。推广内河航道便捷过闸系统,推进水路交通运输情况监测预警、船舶电子签证等研究工作。加快“平安航道”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依托盐河航道整治工程,完成盐河航道智能信息化整体架构设计工作。全面推进内河水上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12395内河应急指挥接处警软件系统在重点水域海事机构部署工作,强化重点渡口视频监控,完善内河水上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信息化建设。

篇3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政策

2014年,教育部继续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无论是袁贵仁部长还是具体分管教育信息化的杜占元副部长,都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在讲话时强调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于2014年3月12日印发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正式明确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与目标任务。杜占元副部长先后出席了多个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并且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参观、检查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具体管理司局,教育部科技司先后出台了多个教育信息化专项工作管理文件,对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具体指导。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实施了具体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各省市采取措施推进建设与应用。

2.各地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措施

由于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以及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推动,2014年各地都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宏观文件或者具体措施。例如,2014年1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对深化广西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实施广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将教育信息化列入重点工程。2014年3月24日,安徽省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会议强调,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安徽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的重要手段,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发展。2014年4月1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下发了《兵团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兵团教育信息化五年规划(2014-2018年)》。除了出台相关政策外,许多省份都拨出专项建设经费,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在各地的政策推进与经费保障下,全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就。无论是学校宽带网络联通率,还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具体落实政策

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点之一,执行是关键。政策的制定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构想而已。从政策变为实现,需要有效的措施、经费的保障以及督促检查。

1.专项行动方案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政策落实,需要将宏大的教育信息化政策细化分解,根据不同时期进行任务分解。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一些教育信息化专项行动方案。2014年的教育信息化专项行动方案取得了可喜成果。例如,“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截至9月底,全国5.9万个项目教学点中,除尚有少部分偏远教学点还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外,其余项目教学点已全面应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又如,“宽带网络校校通”项目,仅2014年第3季度,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增实现网络接入学校2262所,新增多媒体教室7.6万间,新增建有多媒体教室学校7126所。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份的1132个区县建设了教育城域网;61.2%的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网络接入。

2.企业参与建设

教育信息化从来都不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与相关企业密切相联。国家教育部与相关国际与国内企业创新了合作机制,无论是国际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助推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快速推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企业已全部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合作协议,共同支持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格局已经形成。企业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参与学校宽带网络建设,而且体现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研究与人员培训。例如,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就先后资助了许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进的科研项目;根据教育部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了“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微软、英特尔等国际企业推动了“微软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起到了引领、示范以及推动作用。许多专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其与具体区域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也在扎实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3.试点与督查推进落实

国家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得到真正的落实,在实践推进路径上采取了教育信息化试点与督查。作为一项工作,试点是很好的政策推进策略,教育部选取了省市、高校和中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并且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进行了检查和反馈。另外,配合国家教育政策,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在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督点是教育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经费保障、政策措施,以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等。正是试点与督查将教育信息化政策从顶层设计变成了现实效果。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割裂开来。教育信息化应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2014年11月,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表示,教育部正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已被纳入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纳入到教育现代化指标之中,代表着其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真正成为区域与学校必须要着力努力推进的事业。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俨然成为时代赋予的主流,在信息化唱主角的当下,作为育人工程的教育也必须跟紧时代的步调。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的宗旨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广泛地应用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各类教育资源,如优质的教师资源,能得到高效的整合。在教育领域应用上信息化能实现组织和管理方式的高效运转。

1.1教育信息化的6个目标

在教育部颁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已明确指出的6个目标涉及到学校互联网和网络教学覆盖情况、公共资源服务体系框架、教学资源免费播放使用、“人人通”、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相关教师培训任务。

1.2教育信息化的8项任务

在教育部颁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已明确指出的8项任务涉及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协同服务、数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师培训、校园建设、推广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人人通”学习空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典型。

2初中计算机教学在初中阶段开展

计算机教学的工作是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从长远教育意义考虑,初中计算机教学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时代人才的基础。初中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能的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从一定程度上讲,初中计算机教育是加快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

2.1教育信息化的计算机教学

在初中阶段进行计算机教育教学,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活动。教育信息化促进计算机教学设计的推广。应用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教学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而且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探究。在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得以尝试自主式探究性的学习。

2.2教育信息化对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在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应用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的客观条件、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情况的改变。2.2.1对教学客观条件的影响:改进教学条件。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完善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整体环境。从直观上看,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2.2对教师教学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凭借网络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实际任务的分配工作;在初中计算机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相关的教育软件,通过教学终端的途径对学生展开教学内容的具体操作演示的过程,操作演示的结果也能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出来。总之,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教师对初中计算机教学实现科学化系统化。2.2.3对教学主体的影响。教育信息化搭建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与学的平台,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分享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自身学习能力也有所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师教授的方式方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对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思考初中计算机教学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发展

迫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使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计算机教学的开展也是步履维艰。主要体现在,教育工作者对初中计算机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因为思想意识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教师对计算机学科投入的时间少。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学生的表现是对计算机学习的热情度不高。

3.1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下,初级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在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等方面得以提升。针对初中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既要完成已定的教学目标,也要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前瞻性,把培养学生对与信息有关联的素养视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学校对初中学生实施的计算机教育是没有严格的教学目标的,可以理解为,对初中学生实施的计算机教育是缺乏指向性的。

3.2提升初中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

针对计算机实践性强的学科特征,导致初中计算机教学对学生的实操能力的要求是比较突出的。开展初中计算机教育的初衷即是希望为学生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多数中学生都以在上初中前就接触到了计算机,可以说他们对计算机是不陌生的。学校在对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而言,要把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毋庸置疑,计算机的技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学生只有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后,才能具备与时俱进的基础。

3.3产生及时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育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及时教学模式。及时教学模式既体现在教师知识传授上,也凸显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及时教学模式是师生双向沟通的。在计算机及时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及时检测到学生对新原理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消化度不清楚的困惑。在计算机及时教学模式中,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通过操作也能做到心知肚明,为他们接下来学习的起点做好准备。同时,及时教学模式还有其自身的优势,表现在及时教学模式能把学生课内与课外有关联的知识统筹在一起。

4结语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征,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提升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引用:

篇5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 http:///zwgk/zwtz/280773.shtml.

[5]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3):5-10.

[6]陈明选,徐D.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篇6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对我国的教学理念、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满足对教师越来越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师范教育目前的现状

师范教育目前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部分师范院校,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师范大学(也包括一部分已经改名不含“师范”的高校)。在高校扩招以后,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转,即便是有师范类专业,其毕业生已经不以中小学教师为就业重点。因此,他们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其师范教育的特点越来越不突出,对师范生培养的针对性越来越弱化。

另一部分师范院校,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师。但由于受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条件的限制,其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十年前比起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即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领域一般设置思想政治、大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国防教育、艺术与审美、人文与社会等模块;学科教育领域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模块;教师教育领域一般设置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实践等模块。

从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看,信息技术的课程大多是计算机基础(Office2003为主)、课件制作(Powerpoint)、简单的图像(Photoshop)声音处理等,而对于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网络学习、网络资源、云计算、即时通讯等内容则很少涉及;就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说,多数师范类高校都开设了《电化教育学》或《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选修课程,或者是公共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一些新型多媒体设备(如液晶电子白板)没有涉及;微格教学的实验条件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技能实训要求。有的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两年在师范生实训条件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总体上来说,离现实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新要求

2012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今年,教育部又了《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其整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为指南,全面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各项部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加快落实“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部的重点工作,也将逐步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如何建设好、使用好,除了国家加大投入以外,关键还要靠教师,教师是应用的主体。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院校学生,如何进行职前培养?培养哪些技能?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以后,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就成了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生网络知识及应用软件、应用平台的学习,以提高他们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2.“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求教师率先使用,实际上是对教师的网上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学习强调的是协同学习,互助学习,要求教师具备熟练使用网上交流工具,像QQ、微信等即时交流软件。同时,对网络平台的应用必须熟悉。

3.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交互式白板、云终端等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已大量装备到中小学校,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应对措施

面对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新要求,师范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使师范生走出校园,能够胜任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责,就要与时俱进,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我们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教会他们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学习的技能,获取知识的方法。

2.教学计划与课程改革

(1)对教学计划重新进行梳理,减少、压缩那些知识陈旧、内容过时的课程,增加并加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在必修课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增加选修课的课程。也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弥补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2)跟踪国际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课程内容。例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推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像“电子书包-一对一数字化学习”、“21世纪课堂评价”、“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等,都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的。师范院校应及时跟进,使师范院校的学生接受与国际同步的先进理念,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3.专业技能培养

时代在变,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在变。过去要求教师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行了。而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网络学习能力、课件制作能力、数字多媒体交互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及各种教学评价、备课软件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比如,对于近两年才配备的大屏幕液晶电子白板,最好能纳入到教师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中;备课中常用的思维导图、教学评价中常用的问卷星、维客等工具的学习,应及时加入到课程内容,在专业技能实训中进行学习。

4.实训条件的配套

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离不开实训设备、场地等条件的支持,尽管近几年教师实训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离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除常规的教师技能实训室以外,应重点在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实训室、实训设备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如:高配置的计算机多媒体机房,网络环境下的微格教室、录播室、视频直播室,液晶电子白板实训室等,以满足不同实训课程的需要。

五、总结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已密不可分,师范院校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紧跟时代的脚步,更新观念,身体力行。使这些准教师――师范毕业生,在他们走出校园的时候,能够满怀信心的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只有这样,他们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涯才能走的更稳、走的更快,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才能更高。

参考文献:

[1]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3-5.

篇7

二、2005年主要工作

1、积极争取、认真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

一是在2004年工作的基础上,2005年在梧宅小学、就南中学顺利实施了2005年经济欠发达农村中小学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0多万元,为二所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室各一间,计算机教室各一间,配备计算机100多台,为就南中学配备多媒体教室一间。该项目的实施,使就南中学、梧宅小学可以按要求进行计算机教学,全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得到极大改善。二是组织实施泉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于2006年4月由××区教育局、经济贸易发展局、财政局联合印发《××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至各中小学。现我区已确定48所中小学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校,计划再投入资金约60万,用于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所需设备。三是组织建设泉州市第十一中学课堂教学观摩暨考试网上巡视系统、和高考听音系统,项目投入资金总额60多万。通过争取和实施这些项目,较大地大加快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2、克服资金困难,努力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在各级财政和学校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我区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既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又把重心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点上。2005年,区教育局继续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纳入区委、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各学校及早动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拓宽投入渠道,采取学校自筹、企业垫付、个人出资、教育局补贴等多种办法,全年共新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建计算机教室10间,新配备微机400多台,多媒体专用教室7间。一年来投入教育信息化资金约100多万元,加强配备,较大提高我区教育信息化配备水平。

3、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管理工作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环节。为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充分发挥设备效益,我们把建章立制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常规工作。一是统一汇编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并上传至××教育信息网仪器站网页。二是要求学校必须参考制度汇编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制定计算机室、多媒体室、电子备课室等功能教室的规定、条例、守则、职责等规章制度。并做到平时有检查、制度有上墙、使用有记录,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三是在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坚持"积极预防、确保安全"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组织、安全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安全防范机制。四是结合平时常规工作检查,组织对各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加强了管理工作。

4、加强使用,努力提高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

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在使用。目前,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空间,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加强教育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努力提高现代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一是抓紧师资培训,提高师资素质。目前,我区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假期培训和平时培训相结合等方式组织信息技术培训。据统计,我区已有2000多人次接受信息技术培训,并有60%的教师通过中小学教师中级信息统一考试。现在已拥有一支专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二是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全区所有中学、中心小学及70%的完小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并按要求将信息技术列入初中考查、高中会考科目。三是把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探究面向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作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我们要求学校教学工作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已有较多的教师能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应用场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信息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投入欠帐较大,有的学校未付清建设欠帐。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投资贷款、合同欠款偿还困难。

2、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差距大。目前我区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应用水平和层次较低,影响了全区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3、学校计算机教学和网络管理、维护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整合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4、管理不够科学、规范。部分学校领导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对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要求不够具体,管理不够科学,致使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整合,应用水平不高。

四、2006年工作要点

2006年,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继续按照"一个中心一个核心一个重点"的总体思路,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1、抓项目,促建设。积极争取各种信息化项目,力争"农村中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在我区全面实施。要制定项目具体实施办法,落实配套资金,精心安排项目学校,做到项目到校,责任到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要通过项目支持和自建,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力争使全区中学、中心小学和有条件的完小建成按要求配备的计算机室,并使机生比达1:9以上。

2、抓管理,促发展。一是区局、学校要制定、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各类学校信息化设备、软件资源和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严格要求学校开齐上好信息技术课,充分利用远教设备、卫星资源、网上资源、项目配套光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三是安排适当时间对学校信息化设备管理使用、课程开设、教师培训、教学应用和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3、抓培训,促应用。一是制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考核标准,规范培训行为,提高培训质量。二是有计划地进行集中培训和经常性校本培训,达到有条件的学校校长100%会使用,教师85%以上会使用信息化设备的目标。三是配合省、市有关活动,开展区、校两级教学课件评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等活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和应用。鼓励有微机室学校的教师,制作教学课件,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4、抓典型,促整体。一是争取培育一至二个教育信息化工作建得好、用得好的典型,在全区推广。二是区局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年底进行一次专项评估,对教育信息化成绩突出的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篇8

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社会信息化”广泛体现于各个行业,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政府也通过各种形式,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充分体现着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求教育中必须充分体现数字化,要求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教育过程在体现智能化,教育形式实现多媒体化,充分体现开放、交互、协作和共享的特点特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水平的提高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改革,实现教育的目标。国家也多次相关规划、政策、法规来布局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同时国家教育部每年都印发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以指导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

2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育

高校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高等教育要求学生必备的几种基本技能,其中就包括英语技能和信息检索能力,随着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化,英语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日益重要。同时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中规定,学校必须为英语教育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其中提出了生均座位数7个的最低标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英语教育水平,是高校英语教育的基本要求。

2.1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各部门对于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对于网络建设、计算机机房建设的热度非常高,但对于英语教育的信息投入则不足,对于英语教育信息建设的意义重要性严重认识不够,而且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不够,没有长期的持续的更新和建设。

2.2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不均衡

在高校英语教育信息的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硬件轻软件的趋势,没有能够为英语教育提供支持。据统计,我国高校中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90%,而英语学习软件的开发和人员培训的投入一共仅占10%,这个比例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30%的平均水平。

2.3 高校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的不高

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师中,女老师的比例占到80%以上。基于女性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女性普遍对信息技术具有恐惧心理,在动手能力和创新性方面普通不足,这也导致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水平不够。英语老师的课件制作普遍比较粗糙,内容普遍比较简单,形式相对不够丰富,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的吸引力显得不足。

2.4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质量不高

高等学校基于其学术性和创新性,本是新技术新方法诞生地和使用地,信息技术在高校各学科的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中已经得到最大化的使用,促进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相对民间以新东方为代表的英语培训机构,高校英语教育的信息化质量不高,充分体现在英语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不足、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不到位、教学的信息化手段不丰富、教学沟通的信息渠道不畅等多个方面,亟待改善和提高。

3 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软硬件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首先是必须构建英语教学信息化的软硬件环境,这是英语教学应对信息化浪潮,加强信息化教学的前提条件。首先,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是网络设施,信息化是在网络上来进行信息的传输和转换,也通过网络来构建信息资源(英语教学素材),现代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网络一般是采用ATM进行分组的交换网到以ATM+TCP/IP网络协议;其次,英语教学基于其包含语音教学的内容的特性,很早以来就有语音室建设,这也是最原始的信息化硬件建设。现代语音室建设包括网络服务器、学生学习终端、教师主控设备、以太网交换机和视频交换机等设施;再次,硬件的建设是为了支撑软件的运行,因此也必须加强数字语音软件的采购、英语学习的资源软件、英语教学的素材软件、其他资源如电子课本多媒体体光盘和数字课件等;然后,?@些数量巨大的音频视频资源需要高密存贮设备来进行保存,所以必须配备调整的基于网格的网络服务器和具备三级缓存的高存贮的硬盘设施。

3.2 加强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

篇9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战略。为此,区教文体局和学校领导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我校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环境,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以最优质的信息技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

20*年9月,学校鼓励每位教师购置笔记本电脑,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同年10月,学校在原有的“班班通”的基础上,再在全校区范围内构建无线网络,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灵活性。

11月,学校耗资3万多购置了两套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增添了新兴元素。

20*年9月,学校投资30多万元,改建了原有的微机教室,配备了50台学生机和1台教师机,以及两套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五套多媒体电教讲台和液晶投影仪。

10月,学校又提供补贴,为10多位新进教师配置了笔记本电脑。

一系列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投入给学校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为教育教学的腾飞插上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翅膀。

2、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方面,我们致力于健全管理机制,走规范民主之路,创务实高效之风。

首先,修订考核标准,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在去年《新星学校教师考核条例(试行稿)》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讨论,将笔记本电脑的应用作为教师日常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同时,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运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

其次,充分发掘学校网站的潜能,为信息化管理创设良好的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2006年11月,学校网站全新改版,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具体运作情况,新增了部分栏目譬如教师博客、校本教研、电子书库等,由宣传办的毛洪星老师总负责,另外组织了一批责任心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承担了学校网站的各板块。各教师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积极充实网站内容,及时更新,优化校园网站建设,实现网站在教育宣传、交流、管理、育人、学校文化建设五大方面的重大作用。建管用并举,使学校网站切实有效地为学校的管理服务,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在班班通、教师电脑和校园网的基础上,组织教师积极筹建信息资料库,实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本学年末,我们结合教师成果奖的申报工作,认真做好资源的整理和归档工作,把本学期教师撰写的优秀论文,设计和制作的优秀教案、课件集中起来,建立完善学校网站资源库,统一管理。

第三,坚持履行检查制度,使信息技术教育媒体的运用更趋规范。组织各信息技术教师实行机房包管责任制,校园信息化建设分管制。信息技术小组定时进行微机教室使用情况检查——机器设备的合理操作、卫生情况以及相关的记载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分配各个信息技术教师更好地运用教室三机(计算机、数字投影机、实物投影机),规范记载,满足了日常教学的需要,促进了信息化设备使用的效率,同时还确保了信息化设备的完好率,确保信息技术教育系统的优化运转。

第四,在维护方面,我们坚持实行维修制度。信息技术组及时地给各位同事提供帮助,解决大家的难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如果信息技术组的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联系供货商。尽我们所能,努力提高维修工作的效能,为教育教学服务。

第五,制定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搞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学校将教师合理运用校园办公系统纳入教师考核条例,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由于认真执行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媒体、信息技术教育器材的管理和使用效益等得到显著提高,设备的损坏率明显下降,各方面的关系协调有序,信息技术教育系统运转高效,充分显示了整体效益。

3、深化科研,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科研是信息技术教育向深入发展的先导。本学年,我们继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开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经验互学的良好局面,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素养,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查小打造“数字化校园”的品牌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年11月,我校组织了一次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认真组织,每位信息教师都参与其中,为上课教师进行反复听课、评课。*年3月,区里举行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教导处牵头认真组织初评,严格把关,从而确保选送教师的优质。同年在区20*年度电化教育研究课题评比中,由我校毛洪兴老师执笔,王贵兰、刘健老师共同参与的《E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专业发展研究》课题,荣获区一等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有了这样强大的信息科研的队伍,这样执著的钻研精神,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一定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4、重视培训,提高效能。

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齐全的设备还需要人的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因而,要使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向纵深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学校高度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先由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先进的技术。再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和人才资源,组织教师培训班,先后举办了电脑操作培训班、课件制作培训班、笔记本电脑管理培训班等等。为普通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提高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使用频率,优质高效地服务于教育教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实行全额培训,从而达到整体提高。

二、存在不足

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进一步提高;校园网安全维护问题需要有关教师进一步接受专业培训;学校网站还要进一步积极创建班级主页、部门主页、学科主页等一些特色栏目等。

积跬步而致千里,怀豪情而绘宏图。我们将继续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为平台,以特色建设为方向,高质量、高标准地、积极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铸精品,创特色,进一步开创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新局面,真正使信息技术教育与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和教师需要相结合,不断丰富其内涵,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新星学校2009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和思路

我校在20*年里提出了在2009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并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一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我校的大部分教师能够使用学校网站的课程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开展网上教研活动,部分教师能参与到丰富、完善、系统的新课程标准资源库的建设,所有行政和老师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中心的各大管理系统功能,实现了我校与教育系统之间方便、快捷、安全的无纸化办公,实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新的学年里,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以“应用引领”为指导,以技术的安全保障和有效支持为基础,认真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抓好教育信息化各项应用推广,提升技术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和效能,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个学年重点工作:

一、保障网络安全畅通,支持应用的正常开展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整个过程中,面临着网络安全、系统维护、设备更新等全程技术支持问题。在当今数字化校园中,保障网络安全通畅,是一项非常重要也极具挑战的工作,它有利于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应用层面的不断扩大,切实保障校园网的安全畅通,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加强网络安全工作,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保障学校门户网站、资源库、FTP服务器、图书馆数据库等多个应用系统的正常工作、做实后台支持、数据备份等技术支持工作。每周定时对各服务器进行杀毒,杜绝病毒对系统的影响,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责任制,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增加专业维护人员的外出学习培训机会,把网络的安全畅通与专业人员的工作成绩相挂钩。

二、加强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提高应用的综合效能

1、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加强信息化队伍自身建设,形成专业理论扎实、信息技能过硬的教育信息先进团队。学校的信息化队伍是一支年轻的、充满朝气的、富有进取心的队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一个学年里,更要重视这支队伍建设,加强这支队伍建设。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各科室信息化能力的建设,不断完善信息治理结构,充分建设以业务需求为中心的信息化组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培养懂技术、熟教学、会管理、善协调的复合型教育人才;三是要加强协调,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处理好小学部与初中部之间、各科室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信息化建设良好氛围。

在2009年工作要点中将加强信息化队伍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建设,意在提高信息化建设基础,加强全员信息化素养,主要分3个层面进行:

第一层面:校领导和全体中层领导干部,每年举办1-2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理念的讲座。

第二个层面:各部兼职信息员,每学期进行1-2次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

第三个层面:信息化办公室工作人员,采用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学习培训,安排中期检查,开展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其中一些具体的安排如下:

对部分制作课件仍觉困难的教师进行继续培训,力求使我校40周岁以下教师人人会做ppt和flash课件。保证全校教师人人会上整合课,凸现信息化特色,确立我校信息化的整体优势和领先水平。然后要求每位教师上交一个高质量课件充实资源库。在青年教师中形成赶、学、比的精神,充分挖掘一批有潜力的新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2、推进校校通平台的使用

2009年我校将在全面启动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扎实做好校校通平台的使用与推广工作。下个学年将细化项目分管人员,熟悉项目操作流程,更加充分合理运用好平台。

3、充分利用好现有电教资料

为配合区电教馆将电教工作实到实处,下个学年学校将利用现有的设备,将现有的电教资料适时合理地运用起来,使其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还将积极培训教师,学会下载、整合、使用远教资源,尽快掌握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正确操作及安全注意事项。督促专业人员负责管理电教资料,并按要求填写、整理有关的归档资料。

4、有序开展、落实信息化常规工作

(1)加强各部门主页的建设

学校主页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学校信息化工作开展好坏的最基本标准之一,也是学校信息化工作具体的落脚点,关系到学校信息化的形象。目前有些主页内容长时间未更新,页面缺少内容,特别是教师个人博客。下学年将进一步加强对主页的建设与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加快网页更新力度,提高各部门主页质量要求。对原各部门的主页进行全面检查,提出书面整改意见,限期进行更新及改进。

(2)为再次迎接省里优秀网站的评比做准备,适当调整学校主页设置;积极提交学校教育教学新闻信息,每月向宣传中心提交的信息量不少于1条。

(3)落实学校信息化基本要求:

A、45周岁以下教博客管理:每学期发表文章不少于6篇,其中自己创作的文章不少于3篇。(创作文章包括参加各类讲座、听课等教研活动后的心得体会、教育教学论文等)。

B、40周岁以下的教师于暑假中、下学期开学前上交一个高质量的网络课件。

C、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信息技术比赛。

D、教师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不得缺席。

篇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4〕6号)的部署,研究制定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同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14年3月6日下发了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旨在“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信息科技打造智慧校园,推动区域及学校教育观念、教学水平、办学能力与特色的提升,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等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挖掘和提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及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优秀的研究案例、实践成果及理论总结”。

在国家大力倡导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下,深入探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议并促进学校建设校本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师生能够充分利用好“碎片时间”,使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从当前发展情势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新一轮。国家层面上,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等国家规划将教育信息化同教育改革和发展紧密相联,给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战略定位,并通过国家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各类学程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诉求及其发展方向给出明确的计划,并落实到重大工程项目中,如在“十二五”期间以“三通两平台”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发展,开展全国性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层面上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企业参与的深度和规模,如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单位合作推动网络接入、教师培训、应用模式创新实践等工作。同时,各地区也都在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尝试,北京在基础教育领域以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和北京数字学校建设为基本架构,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实验打造百所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系统化应用的学校, 通过凝聚和共享跨区县、跨学校的优质资源,推动首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的变迁,推动教育均衡,加速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实践;广东省以实施“粤教云”项目为依托,推动云端结合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运行和服务体系的建构,推动云端课堂、交互式课堂的试点,为教师提供“名师伴我行”和网络化研修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基于交互式数字教材(由人教社数字公司出版)的自主学习服务;上海市以虹口、闵行等区县为代表,推动电子书包项目的探索实践。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正在从以前的仅仅作为教学或管理手段,逐渐向将信息技术更高层次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发展。

我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各个专业、各个课程教学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及我院所具有的软硬件资源,在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途径方面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1.针对重点、难点制作大量“微课”视频并上传到网络教学资源库中,方便了课程组教师间的交流与分享,同时,也为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2.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等便利条件,开发相关、相近课程的慕课资源,与兄弟院校互通有无,为师生提供便利条件。

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参考大量的相同、相近的课程资源,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集百家之长,吸收好的教学成果为己所用。

4.充分利用移动教学课堂形式,将师生人手一机(每人手中必定有一安卓或者是苹果手机)充分利用起来。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提供相关的APP应用,将移动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到课堂,引导同学们课下利用手机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充分利用了时间,解决了一部分同学每天拿着手机除了刷微博、看空间、玩游戏、聊天等便不知道做点什么的问题。

通过上述各种途径来解决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扩展了教学手段,使我们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同时延伸到课外、课余时间上,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蕾 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当代职业教育/2014年第9期

[2]任剑岚 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教育与职业》/2015(2)43-44

篇11

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三通两平台的不断建设,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更是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细致深化。而校园网络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化进展及效果。随着互联网的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校园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中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各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校园网络。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也指出“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5%,中10M以上宽带接入比例达到60%以上为学校”。可见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还较低,甚至根本无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因此,本课题通过研究J市基础教育网络安全现状,希望发现基础教育网络安全常见的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2.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基本情况,进而了解当前基础教育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数据分析,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本地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掌握基础教育校园网络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并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为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提供参考,并期能为本地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建设提供参考数据。

3.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掌握当前J市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的基本状况和网络应用现状;

(2)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的基本情况及面临的安全风险;

(3)影响区域内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状况的成因分析;

(4)针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的状态提出相关建议及意见;

(5)总结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提出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环境下可行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二、课题研究已取得成果

1.完成网络安全相关理论学习

通过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中国知网、相关书籍学习,学习网络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学习,从理论层面上引导课题成员对课题产生背景、科学依据、教育思想、实践价值全面把握,加深课题成员对于网络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了解基础教育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编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

结合前期理论学习,参考大量文献资料,课题组完成了《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的编制。整个调查问卷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校园网络整体情况的了解,主要研究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及硬件构成;第二部分主要针对校园网络安全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实体安全、软件安全、管理安全等方面;第三部分主要调查校园网络应用情况,对于校园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其中,第二部分是问卷的核心,通过实体与环境安全、组织管理与安全制度、安全技术措施、网络与通信安全、软件与信息安全、无线网络安全几个维度展开调查,对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三、课题创造性成果说明

结合实际情况,本研究创新之处是预期能够发现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发现当前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面临的主要困难,能够针对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安全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引起大家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中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关注。

1.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常见安全隐患

(1)无专业网络管理人员

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学校无专门的校园网络管理人员。网络管理人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

(2)无专用的网络机房

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网络中心。校园网络核心设备摆放环境随意,无任何安全措施。同时设备之间的链接也比较混乱。

(3)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基础校园网络由于起步迟、发展慢等原因,目前在基础教育校园网络环境中,校园网络安全意识还较淡薄,整体上对于校园网络安全并无相关概念。

2.基础教育校园网络安全常见措施

(1)强化网络安全教育,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合理的应用。因此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校园网络安全,只有具备了校园网络安全意识和完善的制度,才能合理应用相关的设备、技术。

篇12

信息化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事物,带动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十几年信息化发展成果的积累下,如今信息化的产物遍及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国家又推出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信息化正朝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

1.教育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不仅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到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层面,更是要求将信息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进行创新。近年来,教育部每年都会印发新一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用于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进而下发任务,各职能司局以及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也会根据这一指导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的特点,制订对应的工作要点。

2.科技背景

智能手机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近十个年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我国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94.03部,其中智能手机占据绝大多数,智能手机的时代已经到来,终端的快速增长和应用软件的爆发式增长形成了一个趋于稳定的良性循环。经过一系列的整合和创新,类似微信这样能集合多种应用的公众平台也已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应用选择了公众平台,以加强应用的普及性。

3.掌上校园的发展现状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校园体系,这其中不仅包含校园门户网,还涵盖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一个科研项目运作,小到一个失物招领流程。在此基础上,很多学校借助手机平台,将各种应用进行重新整合,发展掌上校园平台。中职学校的数字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国家近年来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加大,一些发达地区或资源相对充足的学校已经走在前列,建立了完备的校园网平台,通过运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然而,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在现实层面,中职学校的掌上校园还都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比较明显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应用过多,导致系统整体臃肿,可操作性差;(2)应用单一,涉及面窄,用户亲密度低;(3)套用其他学校平台,忽略自身特色,与实际管理 格格不入。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平台的设计思路和方向出了问题。由此可见,中职学校的掌上校园平台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掌上校园平台的建设意义

掌上校园的建设,能够多层面服务学校的管理,从校长、教师到学生,都能够感受到它的实用和便利。同时,还能将企业和社会纳入到受众群体之中,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此外,掌上校园不但能够在管理上发挥移动端的优势,做到过程化管理,还能对日常教学和师生的生活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对用户的意义

掌上校园能够辅助教师完成教学、办公、学生管理和考核等一系列日常功能,使许多日常工作中繁杂的事务通过手机便能轻松完成,而且智能手机的实时推送功能,能够充分整合教师的琐碎时间,避免了工作压身、效率低下的问题。

对学生来说,学校的管理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实时、透明的,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己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不断完善自身。

对家长来说,由于中职学校管理方式的不同,很多家长同班主任和学生的沟通缺乏,不能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掌上校园平台的搭建解决了这一问题,使互动和交流变得方便而直接。

对企业来说,可以与学校双向互动,利用掌上校园平台延伸自己,拓展交流渠道,加强校企合作。掌上校园同时也为实习和就业学生的流动管理提供了统一便捷的途径。

2.对教学的意义

掌上校园平台的移动性,使很多以前只能在纸面上规划的教学手段变成了现实,如翻转课堂,把课堂从教室拓展到了云端,师生的学习交流也变得随时随地,有效巩固教师的教学成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团队长期积累的教学资源也得到优化配置。

3.对生活的意义

掌上校园的一些实际应用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更加轻松便捷,教师请假、报销,学生缴费、借阅等流程,都可以通过手机搞定。传统管理体制下很多不合理的东西都可以在掌上校园得到解决,使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更加轻松,没有后顾之忧。

4.对管理的意义

掌上校园最大的优势在于管理,这其中不仅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也包括对财务的管理。它不但可以为教师和学生的过程管理提供实时数据推送,也可以为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自我优化,提升管理效率。

三、掌上校园平台的设计方向

1.思路

笔者认为,中职学校的掌上校园平台建设应该把握以下思路:(1)定位于服务功能,弱化形象塑造功能;(2)与学校自身特点及发展思路相吻合,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3)加强管理属性,尤其是“过程化”管理属性,体现“掌上”优势;(4)跨平台建设,增加用户黏性;(5)整合各类资源,增加受众群体,体现社会价值。根据以上的思路去设计掌上校园平台,既能使掌上校园平台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又能使平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2.方向

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笔者认为平台设计的方向为:

(1)跨平台建设。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机主要有安卓和IOS系统两种,应用也主要对应这两种操作系统进行开发,掌上校园平台的开发应该同时兼顾安卓和IOS系统,满足不同手机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应积极利用微信用户黏度高的优势,使应用适配微信公众平台,扩大受众群体,提升软件价值。

(2)校园新闻公告管理。掌上校园首先是一个小型的门户网,能够进行校园新闻公告的、查看和管理,使校园内的新鲜事、一些指导性文件和重要公告能够第一时间在用户的手机上呈现。

(3)学生管理。在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是每个学校的重中之重,学生管理部门每天的工作量繁重,掌上校园平台可以将学生部门的琐碎工作进行整合,推出一日常规、学生请假、学籍管理、宿舍管理几条主线功能,以这几条线为基础,根据每个学校的个性化管理特色进行延伸。在学生管理中发现的学生问题能够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推送给班主任、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即时发现问题即时解决,发挥过程管理的优势。

(4)教师管理。教师管理又分为任课教师管理和班主任管理,可以根据学校的管理特点进行合并管理或分散管理。任课教师管理主线功能有日常事务(教学日志、教学计划、教科研成果等)、教学检查、评教管理、请假管理等,班主任管理主线功能有日常事务、班级管理、请假管理等。教师的管理也采用和学生管理一样的过程化管理模式,通过手机推送使相关责任人能够第一时间收到教师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5)流程管理。在学校日常的工作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需要通过很多流程进行连接,在传统的操作模式下流程管理效率相对低下,纰漏也比较多。利用掌上校园平台,在手机端处理这一系列流程,监控人员能够随时关注每个流程的实时进展,提升了日常办公效率。

(6)实习就业管理。在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都要对学生进行监管和考核。传统的运作模式下,由于企业对学生个人情况不了解,学生对企业环境不了解,教师对实习的掌控难度大,出现问题时三方的沟通渠道也不是很流畅,掌上校园平台的出现能够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首先,掌上校园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指导教师和企业能够无障碍交流。其次,为企业和学校共同搭建一个平台,双方互相展示自己的优势及特点,寻求合作。再次,在掌上校园平台上可以实现企业和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的动态评价,不受时空限制。

(7)后勤财务管理。目前中职学校大都有自己的财务管理软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学校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但是,一些对外的功能尚未实现,如学生的缴费情况、在线充值等。结合学校的后勤采购、保修、资产管理等功能,掌上校园可以使后勤财务的运转更为顺滑,增加了透明度,减少了纠纷,也减轻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

(8)资源管理。在中职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而在如何运用这些资源的问题上,每个学校都不尽相同。个别学校建立了移动资源平台,但是应用比较孤立,使用不方便,掌上校园平台可以将这些资源移植到机端,通过接口进行调取,按照使用者的身份进行智能分配,使教师能够实现课堂翻转,学生能够在线学习。

(9)家校互动。中职学校的管理方式,使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少,班主任工作量大,也不能照顾到每个家长,家长不能每天都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动态,只有当出现问题时才能想办法补救,延误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掌上校园可以将家长纳入到用户群体之中,学校或班级的各类通知和公告可以第一时间推送给家长,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和班主任进行交流,使第二课堂建立在手机上。

篇13

 

我们面临着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互联网正在日益深刻的影响并参与着我们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更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于是,我们想到的是首先要普及计算机相关技术。所以,在大多数的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主要以计算机专业教师为主,这些教师不自然的会将课程往技术方面偏移。对于教师来讲,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目的是要将技术有效的运用到教学当中去,单纯的让学生学会了多媒体技术,往往达不到将它能够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的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没有任何事情会是一成不变的。既然,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或许就应当做必要的调整。在学生充分理解教学方法之后,再学习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因地制宜,才会有针对性的制作出优秀的、符合学前儿童的多媒体课件。

 

幼儿园内主班教师越来越趋向年轻化、高层次化。城市的幼儿园教师水平已本科学历为主,农村、乡镇也已经以专科毕业生为主,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情况越来越普及。在专科和本科的教学计划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都会以重要的角色出现在教学计划中。但是,已在职的毕业生,还是会觉得所学的课程,很难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在处理多媒体素材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还会显得措手不及,无从下手,从而,浪费了很多时间。造成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便是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没有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单纯的在课件上使用一些图片、配置一些声音,不能称其为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应该使具有某种教学目的,并能达到某种教学效果,并且,其效率和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很多的调查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教师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会使用大量的多媒体教学,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以下问题:

 

1.希望使用多媒体教学,被多媒体教学带来的震撼效果所感染。但是,实际使用起来,又不知从何下手。积累的教学资源不知如何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教学想法与教学技术出现脱钩。

 

2.片面的认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才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所以,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资源,而忽略了资源的恰当性。往往课上使用的资源仅限于玲琅满目,未必恰当的符合教学内容。这就会造成有很多学前教师追求的是对资源的处理,而不注重教学效果。

 

3.独立开发的素材资源太少,往往依赖于网上下载的素材资源。但未必网络中下载的资源适合使用的。由于,在技术上不能做处理,所以,对素材"将就"使用的情况不免发生。故,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课件中的作用。

 

4.教师对自己所持的素材资源不能够很好的整理。即用即下载,所以,教学内容与资源的配套性差。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素材体系,更不能及时的更新和补充素材资源。

 

5.学前教育教师在选取素材的时候,应符合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不鞥呢仅仅以教师自身的观点区选取素材。要以明快的颜色,欢快的节奏等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目前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不仅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更需要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自己制作适合教学内容的课件。因此,具备课件制作能力和对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素材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学生应具有以下能力:

 

1.使学生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知识框架,能够依据儿童学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课程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等知识,完成教育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设计的实践能力。理解教育技术对幼儿学习积极的促进作用,清晰了解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标准。

 

2.使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领域、应用形式、涉及的技术范畴、基本技术规范与要求,特别是能够了解幼儿园常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种类及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操作使用的基本操作要领,以及连接调试与故障排除的一般方法。

 

3.使学生熟练掌握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视频等数字媒体应用的技术规范。掌握运用Audition、Photoshop、Flash、"会声会影"等计算机程序对各类媒体素材处理方法,为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4.使学生熟练掌握运用PowerPoint、Flash等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一般方法,并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恰当运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5.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熟练地根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将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之中。做到能够根据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整合设计与实践,并能够在活动后进行反思与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