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学问题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幼儿古筝学习出现的问题
(一)利益驱动、急于求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可以在古朴优雅的音乐中陶冶情操,所以古筝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首选。然而,更多的家长是出于上学利益的驱使,许多小学、中学都是优先录取特长生,尤其是对“级别”的看重。因此,家长在孩子学习古筝的过程中,注重的不是孩子学到了什么,而是孩子可以考到几级。学习的直接目的和考级挂钩,这就驱使幼儿只为了考级而努力,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和乐趣。这些孩子在培训机构和家长的错误引导下,唯一一个目标就是获得合格证书,这也就相当于文化课中的“高分低能”。
(二)独立性弱、幼龄化趋势
由于幼儿明星赛事选拔的兴起,更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脱颖而出,从而提高晋升优质学校的机率。这就造成了孩子学习古筝的年龄提前得越来越早。其实,幼儿学习古筝的能力是有限制的,这和他们的认知能力、身体发育程度以及手指灵活度是息息相关的,一般而言,幼儿学习古筝最好的年龄是6~7岁,在此年龄阶段之前的孩子,其记忆能力、求知欲望以及自制能力都没有发展完全,理解能力相对于6~7岁幼儿也是相对较弱,所以其学习是机械式的,并且需要家长陪伴。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小孩子固有的生性,并可能对其产生身心影响。
(三)忽略练习曲、专注度低
因为身体发育的原因,小孩子相对于大人来讲注意力很难集中,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许多老师和家长仍然要求孩子练琴时间达到一小时,甚至是2~3小时,这对小孩子来讲是很难承受的。孩子长时间的盲目用指、按弦,会造成手指不适,因无法把握对节奏音准的理解,孩子在心理上会出现退缩、犹豫,甚至是放弃学习的想法,这就会导致小孩子的专注度低,注意力无法集中。同时,由于考级等压力,孩子们在练琴时往往忽略了基础练习的重要性,过于追求曲子的难度。多数孩子还没有养成读谱的好习惯,只注重用于表演的几首曲子,以致考官让再谈几首就会出现尴尬场面的状况。
(一)轻基础、重技巧
古筝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对基本技巧的训练是初期阶段的关键,中级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能力提升,而高级阶段则更加侧重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表现技巧的培养。然而,就目前的古筝教学来讲,它主要注重的是专项训练,对综合素质方面较为忽略。古筝教学大多局限于基础技能培训,一味追求表演曲目的难度以及演奏技巧,而对于乐谱乐理等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自己演奏曲目的理解欠缺。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而古筝的情感是要靠表演表达的。因此,在乐理的掌握以及对乐谱的理解基础上,表演者的表演才能感召人心,打动观众。
(二)轻熏陶、重训练
幼儿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能力还普遍较低,对家长而言,他们认为孩子可以记得几首曲目,上台简单表演或者能够考级就好,他们完全忽略了对孩子艺术以及情感方面的熏陶,家长对古筝还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目前的古筝教学是一对一式的填鸭式教育,并且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老师更偏重于单项专项训练,过于追求古筝曲目的难度和演奏技巧,急于求成,不遵从孩子的认知规律,仅仅希望他们尽快学会弹奏曲目。
三、幼儿古筝教学的建议
(一)理解曲目
孩子能不能完美弹奏一首曲子,跟他们能不能理解这首曲子是有很大关联的。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曲子改编成故事或小童谣,用生动的语言感染他们,将其带入曲子的意境中,这样孩子就可以在做游戏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另外,老师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特点亲自示范,引导教学,让孩子将古筝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再加上回家如果在父母的表扬鼓励下练琴,孩子很快就可以掌握曲子的内涵并将将其发挥到极致。
(二)充分调动,示范感染,激发兴趣
每首曲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背景所要表达的故事情节、蕴含的情感等,它们有的高亢,有的委婉,有的抒情,有的含蓄,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感知这些,这就需要老师将曲子的故事、内容、特点、要求等融合起来,编排成一个小故事并融入感情进行演奏示范。这样持续下去,孩子们对曲子的理解度就会大大提升,进而对古筝的信心也会越来越足。
(三)提高演奏水准,勤学苦练,学习模仿
将曲子改编成故事或童谣可以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记忆,再加上勤学苦练,可以让孩子们在曲子的节奏、音准和表现形式上取得很大的提升。但是因为孩子们还不能够独立处理音准节奏等问题,所以学会模仿是他们学习古筝的一个必要过程,在这期间,老师可以对其示范、表扬、鼓励,以刺激孩子们对学习古筝的兴趣。
四、结语
篇2
一、调研分析
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小学开设了英语课堂,在开设过程中由于开设的学校在逐渐的增多,并且开设的年级在逐渐的压低,这就为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做出了良好的准备工作。但是通过对小学英语教学进行基层了解,在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进行了多次的座谈会讨论,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但是根据“小学英语教师优质课评选”以及“小学英语口语比赛”等调研活动的召开,从中发现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在教与学之间产生的矛盾,根据具体的课堂活动进行分析,最终了解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教学问题,这就直接的影响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小学英语教学问题分析
由于教学问题的存在,直接的制约着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对策,其中教学问题可以归纳为:
1、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技能问题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整体质量,在教学中,小学教师,仅仅具备简单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一定的语法知识是不够的,在当今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教学技能,主要的表现在在课堂上组织不够合理,缺乏教学的条理性,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实时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语言呆板、没有逻辑性以及幽默感,在课堂教学中板书设计不够合理、教师的英语书写不规范,书写不工整,在教学技能中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掌握不够熟练,因此在教学中,及时教师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不达标,仍然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相应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科研方面存在着问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欠缺,在教育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科研知识,教师不能及时的关注教学理念从中缺乏相应的实践,在教学活动中相应的外部机制,这就影响了学校的英语教学质量。
2、教师学法指导不到位
在新课改背景下,通过小学英语教学,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了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使学生发展自身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有效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但是在现阶段,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过分的依赖教材和教参,在课堂活动中,仅仅根据教参进行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不能符合教学的原则,不能保证学生的需求,从中限制了小学生英语教学的视野扩展,从而导致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缺乏教学弹性,以及学生的独立发展,这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3、小学英语教师的负担过重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任教的班级过多,部分教师在英语课时中比较多,在教学中,英语教师除了英语教学外还包括其他的学科,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中,是十分艰难的,这就大大削减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了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4、学校领导缺乏重视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校领导不重视小学英语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缺乏指导,忽视了英语教学的发展,并且在正常的英语早读或者是晨读中,剥夺了学生的宝贵朗读实践,这种管理上的忽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英语学科中的良性发展,长时间就会影响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三、小学英语教学问题的对策
1、重视对英语教师的教育以及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教师具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自觉奉献精神,在教育期间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机制将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竞争机制,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的培训,增强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技能,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创办更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技能,重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丰富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在讨论合作中加强小学英语学习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学习中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的意义。
3、学校领导加强的重视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领导加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制定相关的规定,来规范教师的教学态度,增强对英语教学的管理,在教学中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这样进一步促进小学英语教师对教学的不断提高,增强在教学活动中的认真负责态度,这样来保证教学的结果。
四、总结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希望唤起学校领导以及其他部门对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视,加大对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及措施,全面的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 注重对教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丰富英语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教学的质量,为发展小学英语教学做出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艳波,柴韵敏,万翠.让课堂充满阳光――小学英语教学激励性评价尝试[J].英语教师,2013(29).
篇3
2.高职化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
高职化学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从目前高职教材总的情况看,高职化学教材内容陈旧还普遍存在,虽然有些高职院校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定措施的尝试和改革,弥补了化学教材内容陈旧的不足,但在教材设计理念上仍未脱离传统教材模式的束缚,其知识构建体系仍然以学术性为主,不利于现代化学教学的发展。
3.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
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瓶颈。从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上看,高职招收的多为初中毕业生,学生的化学基础普遍较弱,不利于基础化学教学有效性的发挥。究其原因,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不理解,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于读高中将来考大学,不得已才把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因此招收的学生中有思想、学习好、接受能力强的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索质较差,造成了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
4.高职化学考核方法有待完善
高职化学考核方法有待完善也使得高职教学基础化学教学陷入困境。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的考核方式上看,当前的考核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考核内容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过分侧重对知识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解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问题的对策势在必行。
二、解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问题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水平,在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问题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更新高职化学教学理念
更新高职化学教学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关键。在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中,更新高职化学教学理念,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合理定位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将开放式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如问题解答式、自学辅导式、讨论式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促进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2.优化高职化学教材内容
优化高职化学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化学教材内容是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高职化学教材内容,强化知识的实用性,无论是对化学体系的优化还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高职基础化学教学内容应该以够用、实用为度。因此,高职化学教材的结构体系应注重体现技能培养、淡化理论,真正落实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培养人才目标,应以专业需要为主线,实训教材为主体,实训技能为目标,实训理论教材一体化。
3.强化高职学生化学基础
强化高职学生化学教学对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至关重要。面对当前高职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对于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强化高职学生化学基础方面,可采取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有的方矢地开展教学活动,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具体说来,化学教师应在新生入学时组织化学摸底考试,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由高到低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较好的学生;第二层次为基础一般的学生;第三层次为基础相对差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化学基础。
4.完善高职化学考核方法
高职院校基础化学还应完善高职化学考核方法。长期以来,传统的以知识记忆为主的考核方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力求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目标对象,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在高职基础化学教学中,对于考核方法的完善,应建设技能考核为主,试卷考核为辅的考核体系。另外,还应重视学生素质的考核与评价工作。
篇4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和现存问题分析
1.对于新课程的理解不到位
在当下教育教学发展中,初中英语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并不到位。很多教师片面认为新课程教学改革就是通过改善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行素质教育而实应试教育,换汤不换药,致使教学质量不断下滑。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对于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课程教学标准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但是对相关初中英语教学提出的目标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实现,逐渐回归传统教学方式。
除此之外,新课程教学改革不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育方式,都同以往的应试教育有很大不同,但是在任的教职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几十年的老教职工,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新鲜事物的接受比较慢,或者对于理解新教学理念本身存在歧义,严重阻碍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使得整体的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对于角色定位的转换不准确
传统的应试教学中,始终将学生的个人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唯一标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题海战术,帮助学生提高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教学形式本身就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不仅不利于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对于角色转换的定位,更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新课程教学改革指出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学习。尤其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在小学教学中已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然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反复地讲解某一知识点,学生被动接受,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更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不愿意深入探究。
3.过于依赖教材及乏味的教学方式
初中英语教学还是以记忆为主,记忆的内容包括单词、短语、语法等,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对较重,但是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会反复强调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方式始终是以课堂为背景的讲解式教学。毫无新意的教学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由主动的学习思维转为被动的学习态度,游走于被动学习与厌学的边缘地带。而教师个人能力有限,无法兼顾所有学生,部分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学生逐渐落后,很多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最终将学习当做一种负担。
造成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师自身对于教材的过分依赖。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深远,对于教材大纲的依赖性强,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案的展示,都是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开展,反复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反而让学生产生了“重点、难点平凡化”的思维,认为重难点一定会强调,不必过早记忆。
二、针对当下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当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进行解决,对症下药,才能保证药到病除。同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渐扭转传统教学弊端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自发地深入学习,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
1.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对教学改革的理解不到位,归其原因,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到位,无法接受并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因此,要改善这种局面,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教学活动研讨会,吸取他人教学的中的实践经验,结合自身在教学中具体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并深入了解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学体系,同时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课堂整体创新能力,脱离僵硬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升自身的亲和力,走入学生之间,要求自己适应并达到教学改革要求。
2.明确自身的教学定位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始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尤其是对于初中英语学习而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远比教师的讲解式教学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从根本转变观念,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用提问教学的方式,逐渐完成这个过程。以译林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为例,在进行Uint4“A good read”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先提出课后问题:“Has Hobo decided what to do with the books?”或“What does Hobo want to use the books to do?”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利用这个时间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便于指导。如此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实现了教学定位的转换。
3.创新性的开展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乏味单一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才会造成改革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因此,教师要采用创新性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并借此达到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针对教学成果开展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感受教学乐趣。或针对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微课资源等开展教学,实现教学内容立体化。也可以从作业入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现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只有在整体上提升对改革的认知和教材的理解,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构建高效课堂、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目标。
篇5
2.学生物理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的物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是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和中学物理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知识,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拓展和延伸。然而,由于高考报志愿的时候缺少对单科成绩的要求,使得很多学生的物理成绩并不高。很多学生的物理基本功不够扎实,在学学物理时往往会出现学习吃力等问题,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极为不利。
3.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
大学物理教学中,依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这是目前教学中最大的难题。在对物理教学进行评价时,往往按照应试教育的方法来进行考核,侧重于笔试、解题等方面的考量,忽视对学生地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考察,这是一种片面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实现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提升教学效果。
二、实现有效的大学物理教学
1.丰富教学形式。
想实现有效的大学物理教学,就必须丰富教学形式,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将内容展示清楚,又能使许多难教难学的内容变得易教易学。另外,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再现物理教学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化的教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顺利实现。
2.实现分层次、个性化教学。
大学物理教学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提升教学效率。实现层次化教学,根据学生物理基本功和基本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除课堂教学外,还应该对有潜质的学生开放实验教学平台,让他们进行物理研究,提高个人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实现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还可以创建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实验模型的建立和模拟,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创建实验室,实现素质教学。
要实现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提升,必须为学生创建与理论课程教学相匹配的实验教学环节。大学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必须加强实验课程的开设和实践平台的打造,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水平,从而为理论教学服务。增加资金投入,设立开放实验室,以培养个性、激励兴趣、现代学习方法培养、拓宽知识面为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开放、自主的实验环境,提供探索和发现的思维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让他们通过实验室验证和实施自己的想法,不断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保证学生物理水平和物理素质的提高。
篇6
音乐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媒介,优美的旋律能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而钢琴则是学习音乐最常见的乐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钢琴教学也在中职学校逐渐普及,使钢琴课变成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学习钢琴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能力,钢琴教学是很需要受到教师、学校的重视。
一、中职钢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忽视了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长久以来,受到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要学习好主课,其他的什么都不需要管”、“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等这一系列陈旧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思想根深固蒂,中职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将关注点放在钢琴教学上,对钢琴教学并不上心,忽视了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2.学生基础薄弱、基础较差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的学生大部分在初中及小学阶段没怎么太过于注重学习钢琴,在学生的意识里钢琴课程不是主课,觉得学不学都无所谓,只要学习成绩好跟名列前茅就好了。所以这种潜意识的认知会导致学生缺少对学习钢琴的重视感,有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
3.教学方式千人一面
一般中职学校由于生源关系,导致钢琴教学在中职学校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而且钢琴教学课时普遍来说少之又少,甚至在高年级时期经常会被语文、数学、英语和化学等奇特主课所替代,学生就更没什么机会去接触钢琴了。
4.忽视了素质培养
部分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时,往往只注重了对学生手指技能和演奏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素质的培养,也没有将文化素质培养贯穿在专业教学与实际生活中。对学生钢琴学习目标和联系指导不到位的现象也是在中职学校出现最多的现象,教师们也存在着一种功利倾向的心理。
二、改进中职钢琴教学问题的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
对于教学质量来说,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和态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中职钢琴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秉持情理交融的教学态度,要记住学生才是钢琴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带领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导者,陈旧的教学观念会束缚人的思想发展,是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所以更新教学观念是势在必得的事,也是有利于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不断学习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
2.改变教学方式,制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陈旧教育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了,虽然这些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心理思想扎根营,但为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教师需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制造一个良好的、热闹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身心愉悦,快乐的进行钢琴学习。
3.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接触钢琴,对于乐谱、指法等方面不懂的,教师要手把手教会每个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对钢琴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有些学生钢琴基础较差,导致不敢弹钢琴也不敢开口唱,长期下来会有自卑的心理,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弹自唱的习惯,对学僧要有足够的耐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根据学生的独特性进行教学
职业教学是社会就业教育中的一种。作为专门给中职学生开设的课程,中职钢琴课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就业技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当的教学方式,可以了解学生之前掌握的钢琴知识有多少,还有学生在学习钢琴中遇到的困境,了解的愈多就能够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能够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熟练的掌握学习钢琴的技巧和理论知识,
结语
终上所述,钢琴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的不足,这需要教师和学校尽心尽力去改进这些问题,教师要学会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了解科学的正确方法,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才能使学生变成合格的专业人才,回报社会。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有着他对音乐独特的认识:“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震颤、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也必然会有快乐”。音乐无处不在,一直生活在我们生命当中。音乐是门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激励人们奋斗努力,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和听觉上的玄妙。钢琴作为音乐的媒介,钢琴教学是个不容忽视的课程,可以传扬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妍. 中职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8):174-175.
篇7
一、有效教学概述
有效教学,故名思议,是指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能够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够获得明显的进步。教学是否有效,主要看学生在学习当中获得了什么。如果教学过程完成,但是学生没有收获,即使老师工作再辛苦,也属于无效教学。幼儿园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对于许多事情并没有较为清晰的概念,加之许多幼师对幼儿园教育认识理念不够透彻,老师教的很累,并且还得不到有效地效果。
二、当前幼儿园有效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课堂活动培训,而不是培养学生兴趣由于幼儿园学生身心正处于发育期,许多教师甚至忙于幼儿园学生日常的基础活动,而忽略了对课堂效果的需求。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认识天气预报”这门课程当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听音乐,通过听到的音乐,让学生判断是哪种不同的天气。由于幼儿园学生全都处于身心发展期,缺乏对音乐的感知程度。不能很好地通过声音去辨别天气,全部凭借个人日常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幼儿都是由老师直接告诉答案。在活动之前,教师为了准备材料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也积极参与,忙的不亦乐乎。但是在整个教育环节当中,学生只是忙于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无法深入了解事务内涵。没有思考、没有结论,自然也就没有最终的产出。
2.只关注幼儿表面上的问题,难以真正实现提升学生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关注表面上的问题,对深层次追求不予追究。例如在《认识时钟》这门课程时,教师会说:“今天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礼物,大家猜猜是什么礼物”。学生绞尽脑汁的拼命猜想,但是还是想不到老师送给大家什么礼物。当最终老师打开盒子,发现只是一个时钟时,部分学生会较为失望,好容易调动起来的课堂积极性,可能一瞬间就凉了下来。
3.只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未引导学生思维的扩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供玩具、积木等物品,让学生玩。表面上看,学生各个都在参与,均动手操作了。但是在实际玩的过程中,思维并没有受到启发。活动本身应当应用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潜在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使用。
4.给幼儿提供的教具不恰当,导致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展开。以数学“感知长度”为例,教师要选择红、黄、蓝三根长度不相等的丝带,通过丝带的摆放,让幼儿进行判断。并列排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等等。最终要问学生,这三条丝带还是一样长么?学生回答:“不一样”。但是到底因为学生真正听懂了,还是通过猜测得出结论,值得深思。
三、保证有效教学效果的具体途径
1.始终围绕目标主题组织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材的时候,以及在设计教学课程,运用一些具体的指导策略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幼儿自身的学习特点,并保证以下问题在课程设计当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首先,我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不断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途径。设计的课程是否循序渐进,内容是否能被学生全面吸收?每个环节之间是否有联系?上课过程当中所使用的策略是否恰当?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应当从教学目标及培训需求出发,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任何情境都不能单独游离于教学之外。
2.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投入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当有参与的机会,并且要保证学生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快乐的进行学习。在幼儿园环节,正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体验学习乐趣的同时,还应当获得心智模式的成熟。据调研,在正常的上课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明显不够。首先,教师要通过教学环境,把幼儿“应当学”变为“有效学”,学习方法要贴近实战,并且在趣味性、新奇性、有效性等多个方面培养。以教材为依托,实际情况为实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课堂当中,要打造和谐、平静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不同观点带到教学活动当中来。要提出创造性教学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去认识新事物。
3.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
学习材料的选择,也能实现对于培训课程效果的影响。老师在选用学习材料时,一定要首先考虑本节课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教学活动存在的价值。当然,学习材料的选用,还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就是简单有效性。最好能够就地取材,没有必要大费周章选择其他材料。在准备学习材料的过程中,老师还应当根据“一个活动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来确定学习材料。因为课堂资源是有效的,所以对教师选择、挖掘材料等环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总结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园的有效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并且提供给相应的资源等,最终帮助幼儿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作者简介】巢洪政,江苏省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江苏江阴,214433),二级教师。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高层次的学习类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已经将过去的“应用题”扩展为“问题解决”。因此,我们应该在明确小学数学“问题”和“问题解决”概念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小学数学问题的类型。如此,才能为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为教师科学地实施和优化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与“问题”“问题解决”概念分析
周玉仁教授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表示数量关系并求解的题目。”“应用题”的名称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多解释了。
“问题”是我们的日常用语,但在心理学中,“问题”具有特定的内涵。为了界定“问题”的概念,心理学家针对某一情境进行了如下区分:该情境的初始状态,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阻止从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障碍。并据此将“问题”界定为:在事物的初始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障碍。早在1945年,格式塔心理学家唐克尔就指出:“当一个有机体有个目标,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时,就产生了问题。”这个定义至今仍然具有使用价值。“问题”是一种相对存在。一道异分母分数加法题,对一位数学教师来说不是问题,但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一个问题,如果这位数学教师想依据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进行教学,如何设计教学就是这位教师面临的问题。这就是说,问题具有目标指向性。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概念,笔者认为可以参照上面的含义进行理解。小学数学问题也是一种问题,具备问题的基本特性。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小学数学问题是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切学习障碍。
有了对“问题”概念的认识,我们就可以顺利地理解心理学中对“问题解决”的定义。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是指在某种情境的初始状态和期望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障碍的前提下,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扫除障碍,将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过程。周玉仁教授认为:“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种新的情境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问题解决指的是学生初次遇到的新问题,这类问题并非是平时遇到的一般练习题……问题一旦解决,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所获得的新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便可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已知的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途径……总之,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应该具有以上的特点,否则就成为一种练习性的作业。”这里的问题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问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认识,就是新课程中对“问题解决”的认识。在有关小学数学教学论和课程论的专著中,其他专家也有类似的论述。
二、小学数学问题的主要类型
就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问题的类型,我们通常可以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如下划分:
1.界定良好的问题和界定不良的问题。
依据问题所给条件的明确程度,我们可以将数学问题划分为界定良好的问题和界定不良的问题。界定良好的问题又叫清晰的问题,是指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用于转换的方法均已清楚(即已经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的问题。小学数学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这样的问题。界定不良的问题又叫模糊的问题,是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转换方法中的一项或几项缺乏明确的界定(即缺少解决问题的算子和限制条件)的问题。如:以点O为圆心画圆,这个圆是怎样的?由于这个问题没有规定半径的大小,虽然圆的位置确定了,但大小是任意的,所以它是一个界定不良的问题。在小学数学中,界定良好的问题大多表现为封闭的问题和常规的问题,界定不良的问题多表现为开放的问题。
2.一般领域的问题和专门领域的问题。
依据问题中包含知识内容的复杂程度,我们可以将数学问题划分为一般领域的问题和专门领域的问题。一般领域的问题又叫语义贫乏的问题,是问题解决者不具有与问题相关的专业知识的问题。专门领域的问题又叫语义丰富的问题,即知识含量高的问题,是指问题解决者具有与问题有关的专业知识的问题。如:对学生来说,数学乘法题“205×38=”就是一般领域的问题;对数学家来说,“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专门领域的数学问题。
3.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依据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造性程度,我们把数学问题划分为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常规问题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学生使用已有的、一般的和通常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解决的问题。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中,第七层次的学习类型,即应用已知的规则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常规问题。反之,不能应用现成的规则来解决的、学生首次接触的问题就是非常规问题,在加涅的理论中主要是指第八层次的学习类型,即高级规则的学习。非常规问题和常规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例如:对于“甲乙两地相距850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现在剩下的路程比已经行驶的路程多100千米,这辆汽车已经行驶了多少小时?”这个数学问题,如果学生初次学习解答这样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就是非常规问题;如果学生解答类似问题的次数多了,而且对解题思路比较熟悉了,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是常规问题了。
4.封闭问题与开放问题。
依据问题答案的数量,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划分为封闭问题与开放问题。只有一个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封闭问题。答案不唯一,有多个甚至无数个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开放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封闭问题,这里就不举例了。而像这样的问题:小明用4个长7厘米、宽4厘米的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可以怎样拼?请你先画出各种不同的拼法,再计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这个问题有三个不同的答案,所以,它是一道开放问题。
当然,如果我们根据某个数学问题是否存在确定的答案来划分,还可以把数学问题划分为有解题和无解题。有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有解题;没有确定答案的数学问题称为无解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都是有解题,而像著名的“船长年龄问题”,即“一条船上有75头牛,有32只羊,请问这条船上的船长年龄是多少?”就是无解题。
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较多的是界定良好的数学专门领域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常规问题和封闭问题。
二、小学数学问题类型分析的教学启示
1.要重视学生解决常规数学问题的知识技能的教学。
数学问题解决属于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的范畴,其解答条件也需要符合问题解决的条件。
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充分说明了基础知识等低级类型的学习对高级规则或问题解决(创造)的奠基作用。加涅被公认为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派的折中主义者,他从各种理论流派中汲取他所需的成分,区分了不同条件、不同类型的学习。通过描述八个学习层次来研究学生理智技能的累积方式,这八个学习层次分别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或高级规则学习。后四类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还指出:人类的学习是累积性的,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基础上的;每一类学习都以前面类型的学习为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基础性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高级规则学习或问题解决(即创造)”的重要性。概念和规则的学习中有大量的知识,规则的学习中有许多技能的训练,学生利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解决了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就说明学生具有某些能力。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由三种基本能力构成的:第一种能力是学生借助其认知结构中储存的问题图式,把新的问题情境纳入原有问题图式中,从而迅速理解问题的能力。第二种能力是学生运用认知策略,对新问题进行适当改编,使新问题情境适合原有问题类型图式的能力。第三种能力是执行解题的技能,在这里是指四则运算技能。第一种能力指的是知识,第三种能力指的是技能,可见,问题解决离不开知识和技能。如小学数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南京长江大桥南、北两个桥头堡大约相距1573米。红红、军军分别从南、北桥头堡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3分钟相遇,军军的速度是每分钟63米,红红的速度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理解“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南”“北”等名称和方向的知识,需要具备“相遇问题”的图式,还需要具有计算的技能,通过正确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时还需要借助“画图”的策略来分析问题。
从上述两个理论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离不开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和常规问题的学习,因为这些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运算能力和厘清数量关系,有助于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即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要重视开放问题的教学。
如前所述,我国小学数学教材中绝大多数是封闭的常规问题,对开放问题重视不够。我们的教材和教学今后应该作出一些调整,加强开放问题的教学。由于开放问题的解答步骤比较多,已经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范围,因此,可以在每册教材中设置5道左右的开放题作为思考题。当然,在现行教材中,编入个别的无解题,笔者认为也是有必要的,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要处理好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教学的关系。
在新课改初期,一些舆论批评我们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着套类型定解答模式的问题,即过分重视常规问题的教学,影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实,这样的指责也并非完全正确。因为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是相互联系、不断转化的,某个新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规问题,但他们接触这样的问题的机会多了,这类问题对他来说就可能成为常规问题了。而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是常规问题,大部分人学习数学将来需要解决的也多为常规问题,因此,常规问题也有一定的价值。有些常规问题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具有挑战性的非常规问题。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常规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主要学习的应该是常规问题的解决,并兼顾非常规问题的学习。当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对非常规问题多有忽视,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另外,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教学的过程也有明显的区别。非常规问题的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活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分析过程;而常规问题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明确某类问题特征和解答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和应用已有的规律进行解答。
综上所述,明确小学数学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概念,掌握数学问题的类型,将有助于我们教学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从而不断优化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9
2.忽视情感教育。目前,一些英语教师在教学期间忽视了情感教育,偏重高中英语基础性理论知识教学,忽略情感价值培养,从而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层面的认知不足,对于相关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不能够清楚了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使英语学习始终处在被动状态下,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差,难以从根本上学好英语。所以,教师应注重学生英?Z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二、高中英语教学策略分析
1.发挥英语教材作用。高中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教材的利用,但是也不能够将课堂教学局限于教材,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现阶段,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新颖,而且文章题材也比较贴近英美生活,其语言内容较为丰富,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文化内容也逐渐增多,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完善。所以,教师必须要合理应用教材语言技能,尤其是要在情感层面以及跨文化交际层面对学生实施大力引导,进而使学生形成科学化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调整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改革要求。
2.重视互动性教学。从表面上来看,高中英语的教与学是两个概念,实质上,两者既独立又联系。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发散性思维,更好地配合教师教学。而教师作为教学者,应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启发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在学习方法上的研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高中英语学习的基础性内容相对较多,且知识的覆盖面也相对较广,相关的知识体系比较枯燥,从而使高中生很难培养学习兴趣。然而,新课标要求大力培养高中生在听说学写等多方面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学会因材施教,及时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闪光点,就学习方法开展班级讨论,使学习优秀者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经验,在教师为先导以及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强化互动性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篇10
keyword:Mathematicssituationteachingestablishmentestablishmentquestion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那么,在创设数学情境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教学者注意的: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情境要注重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爱学,才能以最大限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案例1:七年级下《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做一个抢“30”的游戏,这个游戏在两个人之间完成,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说到30为止。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谁来和老师比一比?
生1:老师,我来!
……
生2:老师,我和您比一比!
……
生2:老师,再来一次,我不相信我赢不了您!
……
(一连几个学生都输了,学生心有不甘。老师又和一个学生耳语了几句。)
师:我收了个徒弟,谁愿意和我的徒弟比一比?
(又一轮比赛开始了,终于有学生发现了赢游戏的窍门)
生3:老师,您这个游戏不公平。
师:为什么?
……
此例中,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引入情境除了可引用游戏外,还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等。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性较强的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情境创设应注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基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根据新学知识,方法特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一个包含新知识、新方法或新思维的新问题情境(旧知识,旧方法或习惯思维不能解决的),学生运用旧知识、旧方法、习惯思维于新问题情境时便会产生认知冲突,由此产生疑问和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在这种需要的驱使下,教师展开教学,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2:《因式分解》的引入
先用多媒体演示酸奶中乳酸菌杆的营养,介绍活性乳酸杆菌在0℃~7℃的环境中存活是静止的,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乳酸菌会快速死亡。然后请学生思考下面问题:每升酸奶在0℃~7℃时含有活性乳酸杆菌220个,在10℃时活性乳酸杆菌死亡了217个,在12℃时又死亡了219个,那么此时活性乳酸杆菌还剩多少个?请列出算式,并化简结果。
此例中,学生很容易列出算式220-217-219,呈现出较高的成就感,但怎么化简呢?学生不知所措。显然,这是三个整数的减法,可以把三个乘方先算出来,再相减,但这样做不合题意,学生处在一个知其可为,但不知如何为的境地。此时,认知冲突已被引发,学生有了急需找到解决方法的内在需要。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学习了《因式分解》后,我们就能很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悬念的设置,无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围绕问题动手实验也是一种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动手实践与其他数学学习方式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融合能够营造一种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情境,而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初步体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理解数学知识做好准备,为发现数学原理提供帮助,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与数学有着直接的和重要作用的经验,以及情感性的支持。
案例3: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时候,有的老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学生做出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的纸片(如图),每个同学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合在一起,你发现什么现象?请你尽可能多地写出结论。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交流写出了如下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B=∠C;
3.BD=CD,即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即AD为底边上的高;
5.∠BAD=∠CAD,即AD为顶角平分线。
本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感知,可操作,可体验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的实验之中,促进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又如,在讲授《旋转的特征》时,可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得出“图形的旋转是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结论。总之,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情境,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
四、“逐层以深入,循序而渐进”——探究
性教学中的情境设计要注重递进性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一般都需要创设出多个情境,这些情境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由于探究性学习在总体上应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创设的多个情境之间呈递进关系,要体现出层次性——既要防止步距过小,探究起来缺乏难度和挑战性;也要防止步距过大,导致经验获得不足,探究脱节。
案例4:探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情境1:让学生观察动画,讲述我国科学家曾向太空发射勾股图试图与外星人沟通的故事;讲述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采用弦图作为会标。设问: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它蕴涵着怎样迷人的奥秘呢?
情境2:用几何画板作一个直角三角形ABC(∠C=90°),量一量两条直角边,斜边的长度;改变直角边或斜边的长度,再量一量。多进行几次,并完成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情境3:展示格点图(1),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么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4:展示格点图(2),图中的三个正方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由此你能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吗?
情境5: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不得有地方重合),你能根据面积与恒等式的知识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吗?
此例中,情境1为引入情境,作用是提出研究对象,将学生注意导向新课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情境2是通过量一量的方法,获取数据,并对数据中可能的数量关系进行猜测。情境3,情境4是对情境2的猜测结果进行验证,后者相对前者,更具一般性和更高的思维要求。情境5是对猜测结果的数学证明,也是对由前面情境所得知识的归纳和肯定。这一系列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最终建构起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事实证明,探究过程中递进性的情境链的设计,能给学生综合应用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境创设应追求高效益
情境的功能可体现为引入与过渡,吸引与调节,支持与促进。作为教学者,应使情境的功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即在注重情境有效性时,更要追求情境的高效益,以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案例:错题的妙用
(分式的加减讲完后,开始练习。其中一题为:++
。老师请三位学生板演,其中生1,生2过程完整,结果正确。生3出现了问题)
生3:原式=
(显然错了。老师开始点评生3练习,学生轰笑)
师:错在哪里呢?
生4:原来的分母没有了。
生5:把分式方程的变形(去分母)搬到解计算题上了。“张冠李戴”!
(生3眼睛不再看着黑板,低下了头)
师:很好!生3由于粗心,把分式的加减当方程来解了。解法虽然错了,但是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若将此题去掉分母来解,则其解法简洁快捷。因此,我们能否考虑利用解分式方程的方法来解它?
(生3的头慢慢抬了起来)
(学生讨论,一个新颖的方法出来了)
解:设
去分母得,
解得:A=
学生:真巧妙!
师:确实,生3的解法错了,但他这种“用方程的思想解分式计算题”,却是一种寻求简便的思想,是将自己思维的真实展示,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篇11
2.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范围过窄,学生的接触面不宽;其次是各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存在相互脱节的情况;三是理论与实践课的时间安排不科学,重理论、轻实践;四是教材的选配中有暇疵,各教材来源渠道广泛,相互不配套,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3.课程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是会计教学的主要方式,理论教学仍然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大部分独立学院现在都设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但学生实际从事实习的时间并不是太多,而且资料也不齐全,实习的内容和步骤与企业实际情况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学生虽学会了书本知识,如怎样编制会计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遇到实际会计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时就不知如何下手,没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教学条件设施的不足。从目前我国独立学院会计教育来看,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仍具有普遍性。许多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太多,教师仍在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得不到补充和更新,而会计模拟实习的资料及设备与企业实际的环境差距太大,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从而影响到整个会计教学的工作质量与教学效果。
二、独立学院会计教学改革的途径分析
1.正确定位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独立学院的会计教学必须要把握两个方向:一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熟练地处理各种会计业务;二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对会计核算中的各种财务指标能作出一定的分析和判断,对财务状况的好坏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在有了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的前提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规划,从而从方向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会计教学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高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改变学生毕业后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的适应会计岗位工作,在课堂上可采用直观式教学,将涉及到的核算原理、核算过程、账表等用现代电化教学的形式展现出来。除了在课堂上强化会计基本技能之外,在实习经费方面应有大幅度的增加,学校可在企业、事业的实习基地聘请有经验的会计师为现场指导教师。经过这样的实践环节之后,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毕业以后适应性和实践能力应该大为改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来真正拓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其综合业务素质的发展。
3.要从独立学院实际情况出发选用教材。所谓全国高校会计专业统编教材有它一定的好处,事实上对培养会计人才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规范了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使全国会计专业的学生水平相对统一,但就其内容来说有不少是滞后的。而独立学院的办学有其自身特点,因此,要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材的选用。克服会计专业教材滞后的途径是给学生讲授新的会计规范。会计专业的教师也应该把根据我国会计制度的进展情况编写补充教材看作分内的工作,用新的会计规范充实教学,使讲授的内容“与时俱进”。此外还要克服会计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不足,合理的设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拓宽传授知识的口径,并不断的增加学科发展的新鲜内容。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方面有较大的空间,增加社会经济的视野。
篇12
2.教学资源比较缺乏,教学资源应用不合理
由于学校对地理课程不太重视或是经济条件所限,相关仪器设备配套较少或是根本就没有,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地球仪及地图都没有配备,即使配备了也不知道如何将相关教学资源合理地融入课堂讲解,不仅如此,学生在学校中也很难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包括网络和电视。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失,相关地貌,风土人人情的展示能给学生较直观的映像,但在应用方式方法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用频次低、单次应用容量过大,导致课堂上虽然热闹,但是课后忘得也快的局面。
二、对策
1.诱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虽然许多学生都不太喜欢学地理,并将之作为“副科”学习,但只要地理老师肯开动脑筯,努力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一定会让学生喜欢上地理。教师要通过读书看报、浏览互联网等方式,多关心时事,结事当今国内外的一些重要的地理事件,结合课堂教学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所了解,并进一步认识地理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联系,学生认识到这一层,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还可以以学生周边的地理事物作为教学实例穿插于课堂中,废除以往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实事证明,学生们对发生在周边的事物更有兴趣,以此为导入,学生们会感觉到地理知识“学有所用”,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也会更有信心,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2.地理教师要努力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也是教师对自己应有的要求。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加强业务知识上的学习,作为一个地理教师特别还要加强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在教授地理课的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以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互动,在互动中与学生产生共鸣,最终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校管理者也要给予地理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提高业务能力与整体素养。
篇13
一、警务现场急救教学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严重匮乏
目前公安部已将警察急救训练科目列入《公安系统人民警察实战基础训练大纲》和《公安系统人民警察实战基础训练教程》,统计表明,该专项训练在所有警务实战技能训练总量中可以占到六分之一。公安院校既是“共和国警官”的摇篮,又是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和公安民警警衔晋升培训基地。往往建有现代化的室内外射击场馆、实战训练场馆,但警务现场急救的实训场馆建设似乎稍显逊色。警务现场急救教学有大量的实训要求,目前由于资金投入原因,配发急救用品及器材不充足,实训场所也存在不足的问题。
2.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
一直以来,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往往只重视青少年的应试和成才教育,却忽视了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领学生们对生命从何处来、性别、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存训练等生命发展的知识缺少了解。青少年成长在这种环境下,遇到事情很难会有人文的自觉,思考自己与他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公安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2]
二、解决对策
1.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插入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感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在进行警务现场急救的教学时,必须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回答。例如,在心肺复苏中,是采取口对口还是口对鼻的方式进行人工呼吸?这样的接触会不会增加疾病传播的危险,会不会感染艾滋病?再如一度物理性烧伤和烫伤现场急救处理的错误方法――在烫伤部位涂抹大酱的民间土法存在什么问题?(大酱的制作过程需要发酵而发酵必须有微生物支持加此操作会导致烫伤创面的感染发炎。正确的现场急救方法是先将受伤部位进行降温处理,如用凉水冲洗或浸没二十到三十分钟再涂抹烫伤膏。我在教学中还查找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两个实用的偏方:一个是取一只洗净的蚯蚓放置于一干净的小瓶子中,在蚯蚓表面撒上适量的白糖,将其覆盖糖要没过蚯蚓将瓶盖盖好。数天后,化成水,蚯蚓只剩一条皮将皮挑出。用该水涂抹烫伤处很快止痛皮肤复原。另一个治疗烫伤的方法是使用鸡蛋油。经过笔者试验,在使用鸡蛋油3天以后伤口得到很好的愈合,并且没有留下疤痕。具体来说,就是取两个煮熟的鸡蛋黄,放入铁锅内用筷子搅碎,在用小伙进行烘焙,等到蛋黄出现发糊的情况时用小勺挤油,焙油时火不要太旺,要及时挤油,不然蛋黄就焦了,放入小瓶里待用。每天抹2次3天以后即痊愈。)
2.加强警务人员医学基础知识的普及
现场警务人员并非专业的医者,在施救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对解剖生理基础医学知识、记识常用的体表标志进行了解。现场警务人员的解剖生理学知识教学与医学专业学生不同,其讲授的内容和讲解路径都是围绕实用的目的进行,如拟出人体头颈、胸腹腰部以及上下肢共27处薄弱的部位让学员记忆,对警务人员在缺乏医学经验的情况下预估伤情和处置决策提供依据。[3]
3.借鉴国外、香港地区警察培训的先进经验,鼓励学生考取《急救员证书》。
一旦学生获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颁发的《急救员证书》,就意味着对学生现场急救水平的肯定,这是一种国际通用的救护资质,保证了现场急救的合法化。经历在我国的举行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协助政府处理突发意外事件,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社会更加和谐。如此也必将造就和培训一大批志愿者和急救员,为我国急救事业贡献力量。
4.加强急救技能在警务课堂中的渗透教育
警务技能中现场急救部分的规定内容包括徒手体外心肺复苏术、包扎、止血、固定和搬运技术。其中,现场急救的核心和急救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急救技能。教学实施包括课堂多媒体讲解原理,运用心肺复苏模拟人、纱布、绷带、甲板、担架、哈达、警服等器材进行技能训练,充分体现警务现场急救就地取材的特点,确保警务人员能够掌握急救技能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三、结语
警务现场急救培训以及自我练习应当贯穿于整个警察职业生涯,让每位学生认识到没有急救技能和必备知识,就无法很好地履行其职责,不能做一个合格的人民警察。让每位学生都不断对自己的急救技能进行评估,不断发现问题,提升知识储备,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基本的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包括止血、包扎、人工呼吸、心脏复苏、固定、搬运等技能,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理念,切实提高新时期警察战斗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