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项目如何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科研经费是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是保证课题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合理有效的使用课题经费能保证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科技的投入,高校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项目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在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上,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还十分低下。本文力求较为深入地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出国家宏观政策的不足及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为国家和高校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阶段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篇2
1.借助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提升科研管理服务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认为,合理化的管理应当包括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综合管理以及项目采购及合同管理。因而上述的这些内容是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周期的各要素,缺少其中之一的关注管理,都可能为项目的进行造成漏洞。而将现代管理理论应用与科研项目的管理环节,则可以从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执行控制、结题验收这三个进行考虑。
首先,是在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阶段,为了从这一初期就项目进行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必须在前期参与协作促进工作,即帮助科研项目组组织协调一些关于重大项目的申请。 管理人员为了更好地提供优质管理服务,应当事先将申请者的优势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从而帮助科研团队提高中标率,以及当科研团队的项目正式被审批之后,管理团队本身和科研实施人员都必须认真进行项目的计划制定,采取措施时必须有一种计划性。其次,是在项目的执行控制阶段,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者必须严格执行项目的监督工作,并且理应根据实际项目的实施成果进行计划更换与调整,从而保证整个科研团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规避风险。最后,在科研项目的结题验收阶段,管理者也必须认识到这绝对不是整个科研周期的结束,而应该是科研成果的诞生之时。科研项目的管理者此时应该协助办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并认真做好整个项目的评价与记录工作,以备后续相关工作的参考。
2.借助时间管理工具提升科研管理服务
在时间管理理论中,时间管理将是对于整个项目管理的基础与前提,也就是说,管理者只有在把握时间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把握整个项目的实施。我们可以说时间管理是整体项目管理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对于科研项目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在科研项目的管理环节中,即便管理者对于时间作出了很好的把握,但是也不能保证科研项目能够达到最终的成功,但是如果科研项目最终达到了成功,那么我们能够肯定的是管理者在这中间一定对于时间进行了较好的把握与控制。也就是说时间管理必须要与项目的其他因素管理进行合理搭配,使项目的各个环节、各个实施因素得到管理保障,不然再好的时间管理也可能只是徒然。
做好管理工作中的时间管理,其实就是要求管理者把握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度安排。总的来说时间管理与项目管理两者的目标是相同的,但是两者的直接关注点确实有所区分的。首先,整体项目管理的关注点是管理者所服务的客户,也就是说管理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使其管理工作达到顾客所要求的标准,而对于时间管理来说,它所直接关注的则是项目的进行,通俗地讲,就是项目现在进行到哪个阶段了,离计划中的整体完成还需要多久的时间等等。
3.借助制度体系提升科研管理服务
为了能够借助制度体系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我们鼓励管理工作者通过建立健全多项制度 , 从而促使管理服务规范化,并且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 , 从而促进管理服务精细化。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在何种行业,无论是在何种工作岗位中,单位内部都会建立各类管理体系制度,以此来约束单位经营发展中的人事物。
具体的来说,在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中,为了建立健全多项制度,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者必须首先对于科研工作作出认识,从而结合这项工作区别于普遍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来制定对应的管理制度。在科研工作中所制定的管理工作,具体可包括对于科研人员出勤率的控制,对于科研工作中采购环节的控制等,也就是说尽力做到对于整个项目过程细无巨细地了解与监控,从而保证管理工作高效进行。而所谓的创新工作机制,是指在管理服务实际工作中 ,管理人员必须不断适应项目具体形势的变化,对项目整体发展进行规律摸索摸索规律,从而得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间接与指引意见。
4.结语
总的来说,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对于整个项目的实施都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 。一方面,当今社会在科研工作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科研工作者要想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脱颖而出就必须保证整个项目是在合理科学的环境之下进行的,另一方面,由于科研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它所要求的规范性与标准性更强,而管理工作无疑将是保障整体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除却上述所提到的这三类理论知识体系之外,在日常操作中,往往还可通过提高管理人员本身素质、服务意识,督促管理人员主动积极与科研小组负责人联系等方法。
篇3
一、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
1.预算编制变动过于随意
科研人员在申请科研项目时,在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上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但是,在对经费的预算编制方面却不能给出有效的理论依据,并且,其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以及随意性。此时的财务预算,并不能对未来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经费进行合理估算,其只是一些形式而已。例如:很多科研项目经费都是按照项目的类别来判断其应得的资助标准,像实验站、重点项目、普通项目、基金项目等等。而项目具体所在区域、需要的脚尖以及研究内容的质量以及难度却很少考虑。这样,势必会促使申请人按照常规标准的经费标准制定理论上的预算方案,进而对后期的实际执行带来一定影响。可能资金不足,也可能造成浪费。
2.农业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科目与财务管理科目协调度不够
目前,很多科研项目立项之后,设立的科目较为笼统,例如仅设推广费用、研发费用等;然而,财务立账则是严格按照国家财务干了规定进行科目设定。这样一来,在财务管理以及验收审计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很多矛盾与模糊的地方。增加财务的工作难度。
3.项目经费支出结构设计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对项目经费中的一些科目支出比例与实际支出比例严重不符,很少能够满足项目的执行需求。例如:一些必要的接待费用就没有在项目中规定出来,但又无法避免,从而造成财务预算与实际支出脱节;另外,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劳务费用也往往会高于劳务申请费用,进而在实际的执行中,对项目实施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4.财务管理制度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足
目前,项目的财务报账中可以发现,现金的支出费用仍然沿用十几年前的标准,但是,由于现在的物价飞速上涨,这个标准对于科研人员来讲,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甚至很多人在参加科研交流会议等活动时是“自掏腰包”。即使后续能够报账,也是手续相当繁琐。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建议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种植技术水平,本文针对上述关于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1.大项目的定额资助转为个性化资助
目前,国家对项目进行资助时,仍是根据部门以及项目的类别进行经费标准的判断。将这种定额项目个性化资助转变有利于促进申请人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对实际项目的资金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编制,并能有效的阻止编制过于松散,减少资金浪费以及不正当竞争的发生。因此,有关的负责部门要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的前期研究以及预期效果进行系统评估,并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之一。
2.明确科研人员的福利待遇
国家在项目下拨时虽然规定了科研人员的劳务费用,但在财务审计时却明确规定不允许发生在职人员的工资费用。如果能执行在职人员额外劳务费用,势必能更加有效鼓励科研人员自觉、主动、积极申请项目,同时也能根除科技人员违纪违法的预算制度因素,从而提高经费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经费预算与绩效管理相结合
项目立项后应该在项目结题时进行绩效考评,如果没有按照立项合同规定达到预期结果,或者经费预算存在较大误差,应该在阶段性检查时由主管部门对该项目申请人提出批评、停止后续经费资助或其它惩罚措施。
4.加强项目经费审计监管
无论执行管理制度多么完善,没有严格的审计监管都不能很好的实现预期目标。因此,要大力开展科研项目的绩效审核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审核制度,并认真的落到实处。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够促使其产生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5.严格预算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在项目申报伊始,就要对经费的预算进行有效编制,但如果实际操作中与项目经费的预算不相符,同时这种变化有失客观存在,应该允许单项费用支出金额在一定的幅度内上下浮动,但支出总额不能突破原预算。特殊情况下需要对经费预算作较大调整的,要求申请人向项目批准人或经费资助人申请批准同意。
三、小结
随着我国农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增设了相应的农业科研单位,并与各大高校的有关院校进行合作、研究。这些举措,无疑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国家对其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加,加之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此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对整体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因此,对其进行深入了管理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有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篇4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90-01
一、重大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风险一般指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它具有几个方面的含义: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风险是损失或损害;风险是预期和后果之间的差异。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辩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防患于未然,或是在无可避免时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使意外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重大科研项目具有创新性强、投资量大、综合系统优化需求高等特点,因此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审批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招标后及在项目的实施期间,均应进行风险管理。重大科研项目的风险来源、风险的过程、风险潜在的破坏机制、风险的影响范围以及风险的破坏力错综复杂,单一的管理技术或单一的工程、技术、财务、组织、教育和程序措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和措施,才能以最少的成本将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重大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
二、重大科研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与处理方法
1.风险的预测与识别。对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它要回答以下问题:项目中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会引起什么风险?这些风险的严重程度如何?简而言之,项目风险预测和识别就是要找出风险之所在和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重大科研项目容易存在以下风险:(1)重大科研项目周期长,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不可确定的因素多。项目的涉及面广,不仅同步进行类似的课题的进展会影响课题的时效性,而且在科研期间的政治、经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课题的进展,有时甚至关系到课题的成败。(2)重大科研项目所涉及到的人员数量众多,而且由于项目周期长,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可能会因项目组成员离职、调职甚至伤亡等原因而影响项目的正常进行。(3)重大科研项目范围大,往往需要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调,容易引起协调上的问题。所以,重大科研项目管理者必须密切关注环境因素的变化,包括类似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政策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同时,重大科研项目管理者也必须协调好项目组成员以及项目内各学科之间的关系,避免由于人事纠纷、人员变动以及各部门、各交叉学科间不能协调一致工作而给项目带来的损失。
2.项目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风险分析即对项目风险进行前期预测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问题的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估算出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设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风险评价就是对各种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按其严重程度排序。首先需确定风险评价基准,进而确定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在实践过程中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绝非互不相关,常常相互重叠,需要反复交替进行。
3.项目风险处理。可供选择的风险处理方法通常有:风险避免、风险转移和风险承担。风险避免是指当项目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没有其他策略可用时,通过更改方案、要求、规范等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消除高风险源,代之以较低等级风险。风险避免有时需要做出一些必要的牺牲,但较之承担风险,这些牺牲与风险真正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相比,要小得多。风险控制不是试图消除风险源,而是努力降低或缓解风险,就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是尽量减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风险转移是在方案研制和设计过程中重新分配风险,从而降低整个系统的风险。所谓重新分配是指系统某个部分风险重新分配到该系统的另一部分,或者使风险在研制管理部门、研制方或使用方之间进行重新分配。保险是转移风险的最常见的一种方法。风险承担是指对存在的特定风险状况的认知从而主动做出决策接受相应等级的风险,无须专门进行风险控制。但是,应当预留出费用信息余量和进度余量,以应对各种风险阶段决策可能产生的问题。风险处理活动需要一定量的费用投入,因此,在建立项目的费用和性能目标时,必须为此留出一定经费额度。因此,重大科研项目管理者应该在风险预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重大科研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按照风险的类别及对项目产生的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风险处理方法。
三、结论
重大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层次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个方面,也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管理人员。重大科研项目管理者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和措施,坚持不懈地跟踪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进展情况,逐步形成项目风险管理的闭环系统,对重大科研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进行风险预测、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及风险处理,确保重大科研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因此,项目风险管理是重大科研项目管理中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劲.研发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
篇5
一、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招投标前期准备工作
(一)项目设计
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任务书,为实现拟建项目的技术、经济等要求,制定建安工程和设备配置等所需的规划、图纸、数据等技术文件的工作。项目设计关系到整个工程造价,一个优化设计项目会给建设单位节约大量资金,能有效控制造价。否则,将会由于设计不当和欠缺,增加工程项目造价,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按照部门预算编制要求,工程建设项目原则上均应纳入当年预算。上报项目时项目承担单位根据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适用性、可行性、合理性、有效性等指标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分管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根据“轻重缓急,需要与可能”的原则来确定项目应不应该立项实施,再予以上报。但在实际工作中,科研事业单位对建设项目的立项,往往偏重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而忽略了技术和经济指标的研究,导致项目建设规模和标准不甚理想,项目功能不全,项目投资经费缺口无法弥补或压缩建设规模、降低建设标准,最终影响使用功能。因此,在项目立项时就应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和标准,把项目方案做到先进适用,从而指导后续设计施工工作。
(二)项目招投标
项目招投标工作是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关键。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要求,根据不同限额对小额基建项目造价服务实行定点采购,工程队在中标单位中电脑随机抽取。须选择信誉好、责任心强的招标机构。根据较准确的控制价制定好的招标方案,制定科学的招标文件,选择到好的施工单位,从而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对于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的农业科研院所,应通过竞争谈判,择优确定设计单位和方案,采取有力措施管理设计工作。同时,加强内部沟通协作,共同参与,确保功能设置和工艺流程符合使用单位要求。把项目功能和成本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工程功能水平。
二、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制度控制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决策控制制度
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决策环节的控制制度,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项目的论证、项目立项等环节的决策作出明确的规定;建立工程建设项目集体决策制度,对项目决策过程应有完整的书面记录。
(二)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实施部门及岗位分工制度
根据项目立项情况,建立工程建设项目实施责任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职能部门,明确相关部门及各个岗位的分工责任及相应的职责权限、责任义务等。
(三)建立工程建设项目预算的控制制度
建立项目预算的编制、审核控制制度,并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加强对项目的预算编制进行审核,审核其编制依据、项目内容、工程量、定额的套用是否真实、正确、完整,有无虚列、多列现象。
(四)建立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的监督制度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要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如监理制度、施工质量监督、施工跟踪制度、相关材料的验收、工程进度的监控等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以防止豆腐渣工程的产生。
(五)建立工程建设项目款项的支付及授权审批制度
对工程价款的支付条件、方式及相关手续都要作出明确规定;严格按照合同履行,对工程因变更等种种原因引进的工程造价变动等也要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明确规定工程项目审批人的授权审批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等。
(六)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控制制度
对已竣工的工程建设项目依法及时编制决算,并进行认真审核,建立竣工工程决算审计制度,及时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并办理财产移交手续。
篇6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科技研发作为提升企业技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已越发受到重视。然而,对于海量、动态的信息而言,以往以人工为主要手段的粗放、静态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项目精细化管理乃至创新知识管理的要求。虽然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近年来已经全面提高,但通过大量调研显示,多数企业目前尚处于信息化应用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在科研生产信息化管理方面尚未有信息化系统进行有效的支持[1]。如何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组织策略,尽可能的实现此类知识的积累、共享、使用和传承,已成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1、科研项目管理流程设计及优化策略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2],是保证企业科研项目按预定目标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科研项目管理就是要对这些科研课题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和课题的特点,及时掌握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动态信息,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合理安排人力、财力、物力,力求以科学劳动的最佳结构与最高效率实现课题目标[3]。通过制定清晰、合理的管理流程,有利于保证科研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顺畅执行,并能够为基于工作流的管理业务信息化实现提供基础。作者结合本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实践,以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和环节为线索,对科研项目的全周期管理过程按照项目策划、申报立项、执行、验收和后评价等五个阶段进行划分。其中,为保证流程设计满足业务可执行,信息化可实现的要求,在流程设置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原则:(1)工作节点设置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及责任主体清晰,即每个工作环节应指定明确的任务内容和执行该任务的角色;(2)节点输入和输出清晰,每个环节应明确所需要“材料”和形成的“产品”;(3)流程环节的设置应围绕科研管理的现实业务需求,活动需简单明了。对于不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节点应作为冗余活动在流程中剔除。
2、科研项目管理流程中的信息及其流转
通过对全周期业务流程的梳理,可以明确科研项目管理业务的处理过程。以此为基础,还需要对其中所涉及的数据及其流转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即数据在系统中是如何产生、传输、使用、加工和存储的过程。对于科研项目管理而言,则主要是指与科研项目相关的人、财、物、知识和成果等信息,在整个科研项目管理周期中是如何流转和增值的过程。这些信息散落在科研项目执行的各个环节,即能够作为输入,在项目申报、评审和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相应的活动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又会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
以某一研究领域的科研项目为例,可以对企业内部在该领域已有的科研项目的关键信息进行提取和记录,并形成数据库。这些关键的信息可以包括:项目名称、研究领域、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内容摘要、成果目录、应用情况及评价等,并与相应的技术人才库、成果库等进行关联。一方面,以此为基础,科研管理人员就能够依据既往的研发项目信息结合公司科战略需求,有针对性提出研发规划和计划,同时也可以对各类不同渠道所提出项目研发需求进行初步的筛选,从而提升研发前端管理的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项目立项、执行过程中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人员业绩、财务信息又可以进一步丰富相应的数据库,从而形成闭式循环,实现研发知识的积累。
3、科研项目管理的数据模型框架
数据模型是表示客观事物以及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数据库的数据结构,是数据库中数据逻辑结构的全局描述,是帮助人们将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转换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数据的有力工具。数据模型按不同的视图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物理数据模型[4]。本文所讨论的数据集成策略与方法,主要集中在分析现实世界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联,因此将重点依托概念数据模型进行讨论。
概念数据模型是面向用户的现实世界的模型,主要用来描述信息系统要处理的现实世界的概念化结构。E-R模型(实体-联系模型)作为目前最常用的概念数据模型之一,主要是通过对实体、属性和联系三个要素的抽象,来描述其所代表的数据结构的一种方法。
参考科研项目管理业务及数据流程,选取相关管理周期中的重要对象作为实体。实体的选择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有利于对与之相关的属性进行归纳,二是有利于实体之间理出较为清晰的关系。实体与数据流程并不一定具备严格的对应关系,但表征实体属性与相互关系的信息应当完全的涵盖数据流程中所包含的信息。根据这一原则,选取包括研发需求、科研项目、技术人员、资产、经费等在内的实体并梳理形成概念数据模型如图1所示。
当一个研发需求出现,它有可能来自于现实的生产需要,也可能来自于战略性的前沿开发要求,针对这一需求开展的研发活动便形成具体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可能来自于某个研发需求,也可能来自于某一类研发需求,因此需求与具体项目之间就形成了多对多的关系。依此类推,不同实体之间的联系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或多对多。最终将使科研项目相关的信息相互关联,并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数据模型结构。
4、数据模型与管理流程的融合
基于数据模型可以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相关信息的组织,以此为基础还需要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才能够发挥出信息组织与集成的优势,这就需要考虑数据模型与管理流程的融合问题。
这里有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在如何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实时更新信息库,二是如何有效利用已有信息和数据,并服务于科研项目的决策和管理。
篇7
收录日期:2015年4月14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科研事业单位作为承担科研项目的中坚力量,承担的科研课题项目越来越多,课题经费金额越来越大,然而模式简单、方法单一等原因,造成科研项目管理整体效率不高。如何管好这些科研项目,如何让这些科研项目完工后都能顺利验收、结题和获得预期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产业或推广应用,调动研发人员积极性,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一项新任务。因此探讨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对于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科研工作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研事业单位科技专项资金管理与使用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项目预算编制不详实,预算与执行相互脱节。科研项目在申报前期,一般是由科研项目承担者和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立项、申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书一般是由项目负责人编制,由于项目负责人缺乏相关的财务专业知识,致使预算书编制得不规范、不科学、不全面,最终实际支出远远大于预算,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必须调整项目经费类别。科研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些项目经费支出没有按计划,或者无法按预算开支,有的项目经费支出未按执行标准和审批程序,随意增加或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财务部门在经费核算过程中,不能按经费合同书进行归集,致使科研项目无法结题,有时需要财务人员重新调整账务,有时需要整改后才能通过上级的验收。
2、无法掌握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一般课题申报成功,配套资金会按照1∶1的比例拨付,若是完全依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则资金管理上不存在漏洞。但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上却有一定的难度。关于课题的合理性上,许多课题负责人存在着机会主义行为,这样会浪费大量的项目资金。
3、财务人员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缺少协调和沟通。项目承担者通常只注重申请项目,申请经费,申报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开题后,科研管理部门不负责和不审核项目经费使用,对课题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不清楚或者监管不到位。项目承担者和财务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缺少沟通和协作,而财务人员不熟悉科研工作,也不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只是对经费收支进行简单的核算,这就形成了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脱节,造成项目经费不能按预算书实施,以致科研项目无法通过检查和审计,甚至无法验收、结题。
4、财务人员无法控制资金管理中的关系。在课题研究领域的各个环节,包括结题、中间验收和开题方面,都有一定的人情因素存在,财务人员不能真正的控制财务管理,所以为了使项目课题研究得到资金保障,有时会受到附加成本的侵蚀,浪费现象在所难免。目前针对这一类问题,报刊和网络上都有各种评论,但只是舆论并没有解决实质性的矛盾,主要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使用监管力度,所以使监管更多的流于形式。
5、科研经费未能正确核算。科研事业单位由于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或缺少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办法,以致科研经费在核算过程中未能正确核算。财务人员有时没弄清项目结题时间,在项目审计或接近完工时,财务人员慌了手脚,才认真对照预算书调账或重新归集费用。这样的结果是科研经费管理不清晰、不规范,尤其是承担科研项目多的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就发挥不了管理作用。
二、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科学合理的编报项目预算。项目申报部门经调研、分析、论证后,将本行业最有研究价值的项目,上报科研管理部门。经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合格的项目,报财务部门负责审核其预算。将审核合格的项目上报主管领导。经单位统筹安排,将审核合格的项目上报上级审批部门。整个项目预算过程真正做到从严、从优上报科技项目,使科技资金切实花到地方。
2、设立科研项目专账管理、专人核算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先按经费来源专账管理、专人核算制度,设立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专账管理制度,准确归集与核算项目费用。如财务部门可以指定会计人员专门负责经费入账管理,然后按照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项目开题情况将拨款转给承担各项目的研究部门,平时要将经费到款情况进行整理,这样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保障了科研项目的正常运行,给单位的管理决策者也能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当项目完成或可以结题时,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要通知项目负责人及时办理项目结算手续,并按规定编写项目结算情况表,如有结余经费,须按规定处理,避免长期挂账,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财务部门须按照单位财务管理办法予以结账。
3、监管部门增强责任意识,加大对项目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行政管理部门要严必行,行必果,严格审批每个项目,杜绝鱼目混珠现象,重视科技资金的下拨。同时,加大对立项、执行、验收过程的监督。监督检查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视其轻重程度,提出整改意见,加大对违规单位的震慑力度。
4、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完善财务制度。单位应定期对相关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专业培训,科研事业单位按照会计制度要求,制定、完善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和科技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独立核算每一个科技专项,严格审核原始票据。对于原始票据中单位名称、日期、金额、品目填写不清的,不能给予报销。对于购置专项设备的,要提供其具体型号,并与预算上报的采购计划相一致,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小英.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J].财政监督,2013.29.
篇8
1.引言
随着我国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由国家财政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数量日益增多,作为科研项目活动证据、记忆和知识的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失信”和“失用”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提高基于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的科研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控制力、证据力和服务力已成为我国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就管理主体而言,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涉及科研主管部门包括科研项目经费来源部门、科研项目依托和承担单位、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人员。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及文件管理专业人员等多个权益相关方,具有多元化和多层次复杂性的特点;就其管理过程而言,涉及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和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等多个管理活动领域,科研活动流、文件活动流和知识活动流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就其管理客体对象而言,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成套性和长期可用性直接影响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积累、共享与交流,影响国家科研项目知识资产的生值、保值与增值。
文献调查揭示:长期以来我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存在管理主体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的机制,管理活动自成体系相互分隔、缺乏统一管理的规范,管理客体相互矛盾、叠加重复、缺乏统一管理的法规等问题。
如何构建面向知识管理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是完善国家科研创新体系、解决我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无统一的管理机构”、“无统一的管理法规”和“无统一的管理规范”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2.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模式选择
2.1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现状研究
本文采用包括档案的大文件概念,对国内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的规范及其最佳实践经验进行了案例分析。文件指“组织或个人在履行法定义务或进行事务活动过程中或为实现其目的而形成、接收和保管的作为证据或(和)资产的信息,不论其载体、形式或格式如何”。文件管理指:“对文件的形成、接收、维护、利用及处置进行高效和系统控制的管理活动,包括捕获并保存业务活动及事务处理的证据和信息的过程”。
2.1.1国内科研文件管理规范调查与现状分析 国内科研文件管理规范按其制定主体分,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包括科研经费来源部门),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文档材料管理办法》、《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
・第二类:科研项目依托或承担单位(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实施细则》、《南京大学科研档案管理办法》、《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文件材料接收归档的管理办法》、《清华大学科研项目(课题)档案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科研课题档案建档规范》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项目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第三类:国家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如《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
分析管理规范对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和对象的要求,得出我国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具有以下特点:科研文件被看成是科研信息资源和国家科技储备手段,强调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项目启动计划管理同步、与科研项目中期检查同步、与科研项目结题与成果验收同步,重视科研文件的归档保存、保密和利用限制。
我国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存在以下不足:①采用科研项目文件生命周期阶段管理模式,多为被动和静态管理;②对电子文件管理实施纸质与电子双套制与双轨制,缺电子科研文件形成、保管与利用的管理体系与保障机制,管理过程中产生大量重复劳动,但科研文件可靠性和可用性缺少质量管理;③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与科研文件管理过程相分离,缺少连贯和一致的管理规范,电子科研文件大量生成,但管理手段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或以手工方式管理,缺信息化管理手段和自动化的管理规范;④科研文件跨部门和跨领域共享与再用困难重重,管理活动低效率、低效果和低效能。
2.1.2国外科研文件管理规范调查与现状分析 国外科研文件管理规范按其制定主体分,主要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包括科研经费来源部门),如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定的《文件规划:如何做指南》、英国国民健康服务基金委员会制定的《科研项目文件的文件管理》、英国信息系统联合委员会制定的《科研机构原始科研数据和文件的管理》、《科研文件管理指南》。
・第二类:科研项目依托或承担单位(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制定的《科研数据和文件管理的方针》、美国加洲大学制定的《数据管理:科研文件》;美国能源研究与发展部制定的《文件保管期限表》、英国Boyce Thompson植物研究所制定的《BTI科研文件保管指南》。
・第三类:国家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如美国文件档案管理署针对科研文件制定的《战略方向:鉴定方针》。
分析管理规范对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活动过程和对象的要求,国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规范具有以下经验:①国家科研项目文件被看成是国家公共资产;②多采用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将科研文件看成科研活动过程的有机组成,强调基于证据的科研项目治理,遵从并符合学术规范与档案管理要求,管理规范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③强调科研活动过程中所有利益相关方有义务管理好科研文件,对科研文件形成、鉴定、移交、保管与销毁,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数据共享与利用,科研文件质量保证,科研文件信息化管理与电子文件管理负有共同责任,多为主动动态管理;④各部门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并得到法律授权,档案管理部门对科研文件的处置与销毁、永久保管与利用负有法律授权的重任,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对文件的质量保证及其管理有合法合规的义务。
2.2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模式SWOT比较
综合分析国内外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的最佳实践经验及研究成果,从科研文件管理的主体来看,科研项目文件管理存在四种管理模式:
・第一种:面向档案管理部门的文件生命期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客体及其微观管理对象质量控制,重视文件的保存与知识的保值,对提升文件的控制力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是一种末端的静态被
动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在无统一管理法规依据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问题。
・第二种:面向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人员的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活动及其中观管理活动过程控制,重视文件的形成与知识的生值,对提升文件的证据力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动态应对的科研项目治理模式,在无统一管理规范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信问题。
・第三种:面向科研主管部门或基金来源部门的知识生态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系统及其宏观管理服务控制,重视文件的再利用与知识的增值,对提升文件的服务力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主动适应的知识资产管理模式,但在无统一管理机构的条件下,很难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用问题。
・第四种:面向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的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关注文件管理体系及其复杂系统综合集成管理,重视文件多种多样价值的实现。是一种动态适应的信息资源与知识资产集成管理模式,但在无统一管理机制的条件下,很难实现科研项目文件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管理。
四种模式的SWOT分析及典型案例如表1所示:
2.3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分析与选择
对上述四种科研文件管理模式分析比较,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是涉及管理主体最多元、管理客体最多层次、管理过程最复杂,管理价值最大化实现的最佳实践模式。该模式以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为服务目标,以科研业务连续体管理理论、文件全生命期管理理论和知识生态管理理论为指导,融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文件管理和科研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受益为一体,以满足共同的期望和要求为基本方针和原则,集成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管理活动内容和要素,科研治理、文件质量管理和知识资产风险管理优势互补,有利于发挥不同管理部门和各种学科领域的优势,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复杂管理体系。SWOT分析如图1所示:
3.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模型构建
3.1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概念模型与分析模型
从完善国家科研创新管理体系的宗旨出发,采用综合集成管理最佳实践模式,以科研业务连续体理论、文件生命期理论和知识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提出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是指导和控制一个科研项目与文件相关的活动的管理体系。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
3.2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规划模型
图4是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的规划模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管理三个层次搭建了三类管理活动联动的工作网络。微观层整合管理对象,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存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保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知识资产的控制能力;中观层优化管理活动过程,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信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生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的证据能力;宏观层创新管理体系,解决科研项目文件的失用问题和科研项目知识的增值问题,提升基于文件的国家科研项目信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服务能力。
3.3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实施模型
国内外最佳实践经验研究揭示,科研项目文件管理最佳实践均遵循以下8项管理方针和基本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合规性:科研文件产生、保存和提供利用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学术规范、研究者职业道德规范等科研业务要求。
・第二,规范化:采用国际标准和遵循国际最佳实践惯例,以系统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管理手段管理作为科研信息资源以及科研项目活动证据,记忆和知识的科研文件。
・第三,全员参与:科研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成套性和可用性保证是所有科研活动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集中统一管理:国家科研项目文件作为国家知识资产,其处置与归档,永久保存与利用应合法合规,集成统一管理是法定的义务和责任。
・第五,全程管理:从开题到结题的科研活动全过程和从文件产生到销毁或永久保存及再利用的全生命过程中,每一份国家科研项目文件都应该得到适宜和有效的处置。
・第六,集成管理:面向利益相关方共同的目标和受益,将科研流、文件流和知识流集成,融管理主体控制、管理过程控制和管理客体控制为一体,实现服务满意、过程高效、结果质量保证。
・第七,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执行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保护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八,安全与保密:严格执行信息安全法和国家秘密法等法律和科学技术保密相关规定,确保国家科研秘密和本单位的科研秘密等不受损害,科研文件在动态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可以持续再用。
图5提出了实现上述管理原则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实施模型,从管理的责任分工与合作、管理的思想与方法、管理的任务与目的、管理的内容与要素构成实施框架,建立了管理主体问合作联盟的工作机制。
3.4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评估模型
图6提出了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体系评估模型,为管理目标和受益的实现,管理方针和原则的实施提供了连贯一致的评估目标、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
4.结论和建议
按管理主体、管理活动过程和管理客体的关系来分,国家科研项目文件管理相关活动中存在科研项目文件生命期管理模式、科研业务连续体管理模式、科研知识生态管理模式和综合集成管理模式四种管理模式。SWOT分析揭示,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最适合我国目前“三无”管理的现状,最适宜解决“三失”问题,对提升国家科研项目的“三力”影响力最大。
基于综合集成管理模式,本文提出了面向知识管理的国家科研文件管理体系规划、实施、评估的构建模型。规划了所需建立的目标、过程及预期的结果,明确了其实施的管理方针、基本原则和工作机制,提出了根据目标实现、方针和原则实施过程进行的监测和测量,针对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了持续改进的综合集成管理解决方案。对完善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以下三点对策建议:
篇9
2015年,财政部颁布《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全面推进包括科研事业单位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
一、科研事业单位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建设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位领导对内控重视不够,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科研事业单位的行业特色都是重科研、轻管理,管理部门的职责主要是辅助和服务科研,只要科研成果做得好,内控建设可有可无,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内控意识不足,造成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处于“虚无缥缈”的状态。
(二)内控体系建设不完善,评价与监督不足
目前,多数科研事业单位并未制定健全的内控体系,仅仅以部分财务制度或者其他方面的管理制度作为本单位的内控制度,或者虽然制定了独立的内控制度,但也是出于制度完善的需要和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考虑,内控体系建设流于形式,并且在内控执行、评价和监督方面并无任何实质作为,评价与监督体系缺乏。
(三)内控组织构架不合理,缺乏沟通机制
多数科研事业单位面向内部控制目标的组织构架不合理,各部门在内控实际执行中并无有效参与制衡机制,部门内控职责不明确。同时,科研活动会涉及到科研事业单位的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管理层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高效的信息化传递手段,极大地影响了内控工作的开展和内控效果的实施。
二、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内控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
(一)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组织架构
首先,科研事业单位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体系框架内,结合单位的发展规划和科研经费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单位的内控制度,梳理内控业务流程,明确内控业务环节,使科研经费内控工作的开展做到有章可循。其次,要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内控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在科研经费内控工作中的职责,完善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协调机制、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内控管理工作。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内控监督检查
科研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贯穿于科研活动始终的各种风险隐患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另外,还需要不断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将监督检查贯穿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日常检查和专项监督,对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等进行整改,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提高内控执行力,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三)加大法规宣传及培训力度,强化内部沟通协作机制
单位要不断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宣传和培训力度,逐步强化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内控管理意识,提高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的各项理论水平。同时,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必须为科研人员做好配合和辅助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沟通,强化协同工作机制,通力合作,优化内控组织框架,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的内控工作,提高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水平。
三、如何从内控角度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具体工作
依据上述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内控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针对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从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结题验收三个阶段,探讨如何做好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
(一)预算编制阶段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的职责,梳理预算编制流程,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的沟通协调机制,使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不再只是科研人员单方面的工作。项目负责人或者科研财务助理应当先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求,进行预算的初步编制,在编制过程中,由各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科研人员进行预算的修改和完善,做到所编制的项目预算是综合来源于多个责任主体,确保所编制的科研项目预算符合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
(二)预算执行阶段
1.做好科研项目经费收入确认工作
篇10
Abstract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as a special subject,has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industries and departments,but little was carried out in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ject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je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otential risks,th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risk manage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project;risk management;suggestion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对影响农业科研项目实施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监控、评估和处理,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危害,减少不确定性,保证项目实施效果。科研项目的风险主要来源于项目的不确定性,即科学研究是对未来事物发展的预测和判断,科研人员也不能精确地控制其中参与因素的变动,这些变动导致了科研项目存在各种风险。
风险管理研究起源于19世纪。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把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开始研究,我国的风险管理研究则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风险管理已应用到各个行业和部门,其中企业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在农业科研项目中应用风险管理相对较少。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党的十后,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增加,农业科研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农业科研项目潜在风险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加强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进行风险识别和监控,从而尽量规避和减少风险,降低风险危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农业科研项目的整个执行过程都涉及风险管理,从项目前期准备、评审、立项、实施到成果及推广管理。为确保农业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开展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须进行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对,如图1所示。
1.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确定风险因素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影响,分析风险因素对项目的不确定程度以及可能引起的损失。
1.2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农业科研项目实施中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价、评估和监控,制定风险计划。风险控制主要包括:①制定风险计划。根据经验,列出农业科研项目实施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影响程度。②风险评价。评估农业科研项目实施中风险因素可能发生的几率,引起的损失程度和影响。③风险监控。对可能影响农业科研项目的风险因素,项目重点实施阶段,易发风险过程和诱因等进行监测、判断和甄别。风险监控贯穿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
1.3 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包括事先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和临时应急措施等,处理农业科研项目实施中的风险因素,力求消除特定的风险因素,保证项目顺利开展。风险应对包括:①风险规避。通过各种保障措施,如改变技术路线、减少高风险技术应用、健全人才制度等,预防风险发生。②风险转移。在风险发生前,通过方法和措施,如项目根据不同的目标,成立子课题,每个单位承担一个子课题,通过专项―项目―课题―子课题的方式,将风险逐渐减小转移。③风险承担。承担项目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及其引发的影响和损失,风险承担可能导致农业科研项目的失败。
1.4 风险因素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个动态管理过程。其各个部分、步骤相互重叠、贯彻始终。因此,有效地分析、甄别农业科研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关键和前提。农业科研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如表1所示。
掌握风险来源,强化风险意识,进行必要的风险管理对于项目成功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我国开展科技改革后,很多科研计划取消或者合并,科研立项逐步向大型科研项目方面发展。大型科研项目参与单位多、投入巨大、执行周期长,风险相对较高[1]。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项目的风险管理,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2 关于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建议
2.1 主动开展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
主动开展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就是要对农业科研项目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主动管理、主动控制,认真分析项目和所处的环境、支撑条件等,理清项目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识别农业科研项目中的潜在风险,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农业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主动管理也是个动态管理过程,不是依靠经验一成不变的研究,而是主动跟踪整个项目周期。随着项目的开展,个别环节可能诱发风险;有些项目的特定阶段可能会出现风险。因此,只有坚持不懈地跟踪进行风险分析,才有可能早期预见风险的存在,从而对潜在风险和可能诱发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预防。对于重大农业科研项目,更需要主动开展风险管理,包括密切关注子课题的研究进展,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协调沟通以及项目组成员的变动等,把项目风险降到最低[2]。
2.2 加强全过程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管理纳入项目管理中
农业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个系统的综合管理过程,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从项目设计之初研究条件的_定、团队人员的配备、技术路线的设计、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执行进度的控制情况、项目目标的实现、市场需求契合情况以及对风险的整体认识、评估和预防能力等,需要在项目整个实施过程进行风险管理,处理好项目实施的每个细节。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始终,而不只是在项目某一阶段开展风险管理。否则,任何一环的失误都可能给农业科研项目带来巨大的风险,进而导致项目失败。全过程风险管理还应包括项目结束后对成果的管理。项目成果是否能被推广获得效益,推广程度如何,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市场营销手段如何[3-4]等也是项目管理的一部分,是评价相关应用开发项目的关键,非常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保障农业科研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
3 参考文献
[1] 徐钰华,周力民.大型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初探[J].航空科学技术,2004(4):18-21.
篇11
一、集团企业科研投入管理的难点
(一)科研管理涉及部门多, 管理复杂
大型国有石油企业管理职能分工较细,下属单位较多且分布地域往往比较分散,在这类企业开展的科研项目通常都会涉及多个部门及单位,包括企业的计划管理部门、生产经营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同时一个科研项目的管理往往又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很多方面,从企业科技项目立项的认定,到年度研发支出计划预算的编制与审批;从科技项目涉及的材料、折旧及动力等相关信息的归集分摊,到研发人员工资薪酬相关信息的统计与分配。从财务研发费用的财务处理到向税务处提供研发费用相关信息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履行企业相关的管理制度、流程,如果在执行过程中有一个环节脱节,就有可能导致科研项目的推迟,甚至失败。
(二)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较多,科研专用资产管理难度较高
在科研经费来源方面,当前国有企业的科研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科研项目拨款及配套资金、企业上级单位科研拨款及配套资金、下属企业自筹资金等,不同经费的来源导致了企业在财务的资金管理及核算方面均有所差异,给财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科研资产管理方面,根据相关会计核算制度规定,科研专用资产应在科研项目期间完成对该项资产的折旧计提工作,项目完成后,即使该项资产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已游离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围之外,容易产生账外资产,不利于企业的资产管理。
(三)企业对同一项成本信息的不同需求越来越多
企业的日常开支往往既是研发费用的支出又是企业成本的支出,过去的财务核算体系往往只重视其成本的属性,而忽略了科研的属性。随着企业对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深入,同一项成本信息既要满足国家税务关于科研费用加计扣除的规定的需要,又要满足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企业应的各项成本管理的需要,如企业人工成本的管理、生产成本的管理等等。不同的成本信息的需求对成本信息的核算及归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在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管理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如何完善企业的科研财务管理工作,助力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如何充分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科研费用加计扣除、专项资产投资税收抵免这三项税收优惠,仍是很多国有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难点。
二、大型企业科研管理的要点
(一)要建立完善企业科研管理财务管理流程
首先要明确在企业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财务的主要职能和责任及财务内部各岗位之间的工作界面,在制定职责分工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之间的工作性质和实际状况,合理划分工作界面,尽量避免双重管理,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要制定各项与科研支出相关各类事项的流程图,让相关人员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岗位需要做什么及整个事项的管理流程,进而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在具体的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对项目的企业的经费开支的范围 、标准、资金的审批职责、权限和程序做出细致规定,保障科研项目经费的安全、高效的使用,此外企业的总部机关要充分发挥协调和引领的作用,要加强上下级单位的沟通与交流,要出台相关制度,确保相关业务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能够密切协作,确保工作的顺利衔接。
(二)要加强企业集团全口径的科研预算管理
要在企业全面预算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科研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企业科研支出预算管理体系。一是要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和精细度,强化预算编制审核、变更的审批及执行考核,明确科研项目整体预算的编制及每个科研项目年度预算的编制内容,要对科研项目投入预算当中的费用支出(包括人工、材料、折旧等)及资本性投入进行分类编制与汇总,确保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准确到位,充分发挥预算的刚性约束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项目承担部门或单位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的作用,落实科技主管部门、相关责任部门的预算管理责任,促进预算管理与企业科研活动的紧密结合,构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进而提高科研经费的安全和效率;三是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职能,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并定期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项目执行人员,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要发挥财务人员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验收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的作用,让财务管理与监督贯穿项目管理的始终,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四是在企业内部加强对科研项目绩效评价,通过对企业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的定期评价与检查,引导和促进科研项目经费合理、有效使用。
(三)建立并完善研发支出核算管理制度
企业要根据自身研发支出的特点,制定及完善科研项目核算管理办法,建立科研项目独立核算制度,统一企业的核算口径及标准,要明确国家拨款科研项目、上级单位拨款科研项目、委托研发项目、自主研发项目等科研事项的核算方法,规范企业各级财务人员研发支出的财务处理方法,保证核算的合规性、真实性、准确性。企业财务人员要加强科研经费相关支出的审核,明确科研项目专款专用制度,明确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范围,对于不相关的咨询费、会议费、差旅费、材料设备费等费用,坚决不允许占用科研项目经费。同时要细化科研管理费用分摊原则,逐步建立燃料动力、设备折旧费、人员费和检测费等各类共享费用的分摊分配规则,规则的制定必须有明确的计算依据,保证研发支出数据的可靠性。
(四)引入先进的财务信息系统,满足多维度的管理需求
在当前企业管理者对公司成本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些传统的核算软件已经很难满足公司对科研成本管理的需要。适时引入ERP等先进的信息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当前国内大型企业的普遍使用的SAP系统为例,通过该系统的内部订单(记账型、统计型)功能,可以既能实现对各成本中心或部门各类成本费用支出统计,又能满足研发支出核算的要求。通过SAP的CO模块自带的分摊分配功能,可实现公共费用在不同成本中心之间的自动分摊分配。通过采用SAP系统中的PS模块,为国家级科研拨款、上级单位拨款以及公司自筹经费的研发项目建立不同的WBS层级,使每一个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都对应唯一的WBS编号,从而实现对不同经费来源的独立核算和控制。总之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维度信息管理的需要,但同时又对企业的网络的建设、信息的安全及人员的素质,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协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五)加强企业研发项目财务管理培训工作
企业研发项目支出费用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对财务人员的政策性要求较高,因此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研发项目的财务管理水平,在研发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与财务人员的贯彻执行力相关。因此要不断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工作及企业在科技方面的各项管理流程,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因此近年来科技工作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的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支出金额和项目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使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为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只有不断加强企业各项科研管理尤其是在核算、预算、加计扣除等财务管理方面财务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篇12
(一)绩效评价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意义
绩效评价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具有预测功能,其可在项目立项前对科研经费和研究条件进行评估,预测研究目标能否实现。在进行科研项目评估时,要考虑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成本理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意义
科研项目成本的计算离不开成本的有关理论,科研项目的成本包含了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间接成本的核算和分摊问题的实际操作是科研项目成管理的重点。
(三)预算管理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意义
科研项目成本预算可为科研经费提供分配标准;审计科研项目预算的成本及实际发生的成本,可以有效控制科研费用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助于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实施。
二、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科学管理现存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来源多样化管理粗放
高等学校科研项目虽然有相关的科研经费规章制度,相关制度规定了经费开支的范围,但未对经费开支科目设定结构比例,导致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经费使用上自由性较大,科目范围设置粗放。在人员费用、设备费用及管理费用政策规定方面的限制也不合理,导致经费管理在执行中较为松散。
(二)科研经费管理与项目管理缺少沟通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是一项多部门结合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校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协同配合。但在实际的科研项目执行中,普遍存在科研项目技术管理与经费管理相分离,审计、预算和决算管理互不联结的情况。各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信息交换,例如财务部门只负责经费的核算,科研部门只负责经费使用,科研管理部门只负责项目的费用控制等,造成项目经费和项目管理缺少沟通。
(三)财务人员对高校科研项目参与太少
科研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高校财务人员是等到科研经费到达高校账户后才开始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这样,不仅不利于科研项目立项时的预算编制;也不利于财务人员审核科研经费的支出是否合理。科研项目预算对科研经费的支出有约束和指导作用,如果预算不合理,对科研经费的约束作用就失去了意义。另外,财务人员只是参与科研经费的管理,并没有参与科研活动,对科研活动并不了解,导致无法审核科研经费的支出是否符合科研活动。
(四)科研资产的管理混乱
科研活动的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科研资产一般是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其使用是在教研室内或科研项目组,因其专业性强共享的程度不高,出现了设备重复购置,拉底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等问题。科研项目结束时,相关部门也没有被通知进行固定资产清理,固定资产流失严重。对专利、论文等无形资产的关注也不足,缺乏管理,甚至有侵权情况。
三、如何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科学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科研经费规范管理并建立规章
现代大学治理科研经费的管理方向是使其规范化及科学化。高校应本着这个发展方面再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科研经费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完善科研经费使其可以规范管理,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与此同时,高校财务处的工作人员也应该针对科研经费制定相关指南,加强科研经费在预算决算方便的管理,并负责指导科研项目负责人按照要求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预算。这些制度上的建立都保障了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做到了规范化及科学化。
(二)加强科研经费预算体系
只有建设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预算制度,才能保证科研经费规范有效的被使用。具体的建设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国家和政府在制定科研项目预算的政策和要求时,先要充分思考科研项目科学研究的规律及特点,它与基础设施建设截然不同的,要依据其自身的特点规律进而制定科研项目的预算政策及要求。其次,在一项科研项目期初申报到项目结束决算的管理过程中,高校的财务人员要从财务专业性方面,给与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预算及决算全过程指导。进而确保科研经费既符合国家及高校财务制度,又适合科研项目。
(三)实行矩阵式科研项目管理
实行科研项目管理矩阵式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对高校科研项目从科技处、财务处、审计处等各个部门调选出一或两名工作人员,和科研项目负责人一起实施专项专人管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完善项目负责人财务知识欠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财务人员对科研活动的了解,更有利于财务人员审核科研经费支出是否合理,并且也能够解决各个部门间信息不流通的问题。
(四)设立科研经费审批使用监督机制
设立科研经费监督机制是制约财务与科研两部门的有效方法,对高校来说百利而无一害。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建立经费审批使用全过程监督机制,可以发挥审计部门、纪委和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确保科研经费在每个过程都避免出现问题,如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为更好的发挥监督制度,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将科研项目招标信息结果置于网上公示,让教职工们可以一同监督,保证经费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篇13
一、科研项目风险的预测与识别
对科研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应该回答以下问题:项目中有哪些潜在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会引起什么风险?这些风险的严重程度如何?总之,项目风险预测和识别就是要找出风险之所以存在和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在这方面,风险分解结构(RBS)是一个较好的运用根据。
笔者结合多年接触和研究的众多的科研项目来看,普遍的项目风险主要集中在:
1.技术应用
这方面造成的风险往往表现在技术的先进性与科研产品的可靠性这一矛盾上,技术上的先进性冗余越大,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越低。
2.接口
较多立项开发的适用系统的基础数据,可直接来源于已成熟应用的大型系统,如TDCS、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等等,如此,又将给这些大型系统管理者带来较大的心理风险。
3.外委合同
这部分的风险更多地集中于IT外委,不确定因素较多,如额外工作、协调成本、时间因素,最关键的是合同完成后的软件质量。
4.协调
客观地讲,政策、市场之风险于我们而言都相对次之,而项目开发中的协调风险则要充分注意,这与科研所的定位、范围、意识及现场运输安全等因素有关。
5.项目依赖关系
项目的成功与否过分地依赖某个成员,而此人又不稳定或其他任务较重,此后项目风险成本便会增加。
二、科研项目风险的定性分析及影响矩阵
风险分析即在对项目进行前期预测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问题的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估算出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导致的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设置这些风险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定性分析包括对已识别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通过对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的综合评估来确定优先级。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高优先级的风险。
一个具体的概率――影响矩阵:
在由项目组成及有关专家参加的会议上,根据风险种类来进行风险评估,特别注意引导项目负责人的风险意识,认真考虑“项目有哪些风险”、“风险造成损失的概率多大”、“若发生损失,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如何减少或消除这些可能的损失”及“如果改用其他方案,是否会带来新的风险”等五个关键问题。
三、主要风险追踪及应对
实践表明,项目写实和月度动态分析是对科研项目全面管理的有效手段;每个具体的科研项目,在常规的基础上,对项目的风险追踪可以采用主要风险清单进行。
主要风险清单:
项目组在开始要求分析之前就初步地列一张风险清单,并且直到项目结束前不断更新、定期维护这张清单。课题组长及科管室每半个月左右要回顾这张清单,这样可以使他们经常思考这些风险,并对其严重程度的变化保持警惕。
为主要风险清单中的每一种风险制定详细的风险是用来对应计划,不需要太冗长,简单明了,主要回答为什么、怎样做、用什么方法、谁来做、何时做以及所需代价等问题。
特别地,对于诸项目中涉及的共同风险,应设定为单位风险,必须引起单位领导及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统筹力量,协调各方,妥善解决。
四、结束语
科研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是一个负责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层次的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个方面,也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管理人员。科研项目管理者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和措施,坚持不懈地跟踪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进展情况,逐步形成项目风险管理的闭环系统,对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进行风险决策、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及风险处理,确保科研项目的风险降到最低。因此,项目风险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有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