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技人力资源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

篇1

科技发展对人员管理影响的历史考察

在科技革命前的历程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信息传播途径闭塞,手工技术生产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比较困难,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所以,这个阶段的科技对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管理影响不大,变化周期比较缓慢。自从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组织变迁越来越受制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几乎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导致了组织的一次大变迁,组织的每一次变迁又导致组织对人员管理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操作,其结果是使人的体能获得了解放,相应地,组织对人的管理方式也由原来那种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效率的管理方式转向雇佣管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人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早期雇佣双方之间家长式、宗教式或者部落式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规模组织和机械化大生产淡漠、疏远了双方之间感情纽带。在利益、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等方面渐起纷争,工厂成为了冲突和暴力的场所。控制和安抚是这个时期人员管理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的发明发现和使用为特征,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核心。第二次科技革命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结合程度对生产的影响日益明显,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以泰罗为首的科学管理学派和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派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直接导致了人事管理的产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人员管理活动是被动的、反应性的,但这种机械式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当时科技发展下形成的企业组织方式相一致的。

现代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现正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它的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领域里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强大浪潮正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各个层面,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面对科技不断创新、顾客需要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纷纷进行变革和再造,频繁的变化使得“事”不断变化,只有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才能主动应对变化、适应变化,抓住变化中的市场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甚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理论和实践的主导。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之间、人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因而,带动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践的转变。

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

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对科技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科学技术曾是我们用以减少人类辛劳、提高生产和获得更好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但近来有人对这种看法产生了怀疑,而且开始强调科技“进步”的消极方面。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是在不同的时期、阶段两者的势力对比处于不同的状态,因此,科技发展对工作系统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科技与工作系统之间的适配关系,成为了融入和利用科技成果的关键。科技对工作系统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是组织决定所要求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因素,间接地讲,它是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技是组织结构和程序的某些总特点的决定因素;科技是单个或者群体工作设计中的直接决定因素,因而是社会结构和准则的间接决定因素。

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科技对组织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科技发展与组织中的多种特性相关:组织命令——控制层级的长短;管理人员的管理跨度;组织人员之间的比例关系;甚至组织的薪酬成本比例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科技发展水平下,不同类型的组织都有一个最佳的结构。科技革命一度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张,各种巨型组织不断形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组织结构又开始不断缩小。

对组织社会心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以多种方式影响着组织中的个人。科技是确定任务和专业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工作群体的大小和构成以及与其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相互作用的范围等,往往都是由科技水平决定的。科技影响组织中人的各种作用和身份地位,同时,对每个员工的认为的具体设计具有重要影响。

科技的变革会引起人们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忧虑感。科技进步的加快,导致员工知识、技能半衰期的缩短,社会对不断学习、更新技术的要求提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感,对生存、发展的忧虑逐渐增大。

对管理系统的影响

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知识不断专门化,致使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入,职能分工更加细致,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管理系统的基本关注使将活动分解或分割开来,以便由各分系统完成,但是,科技的加速发展,管理系统的重点发生了改变。随着复杂组织中的差异性的不断发展,各个职能之间的合作问题成为了发展趋势,创新要求各个专业之间知识的碰撞和共享,竞争要求各个职能之间更加灵活、快速的协作反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科技的迅速引进、吸收,导致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呈现出跳跃式发展趋势,形成管理水平极其不均衡的态势,管理理念、操作方法、基础平台方面千差万别。科技的发展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尤为强烈,站在总体的角度上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归纳。

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两级分化趋势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职能得到加强,需要更多参与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来,共同寻求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之间的整合;而事务性职能更加弱化,很多职能比如招聘、考核、人员配置等会更多由直线部门负责人承担。结果,人力资源部门要么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更加积极融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以客户服务的理念进行管理操作;要么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弱化甚至消失,战略职能由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由直线部门承担。前者更多出现在我国本土大型企业中,而后者多出现在外资性质或者民营企业中。

人力资源管理在科技发展引发变革中的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导致科技的学习、共享更加方便,各个方面的创新活动更加活跃,变革也就成为组织中的常事,并且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人力资源管理顺理成章地负起了变革的发动和管理的责任,利用各种心理激励和社会互动方法,规划变革进程,引导雇员的态度和行为。

管理的对象向知识和能力倾斜。我国的人员管理一直重视资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下,正在向人职匹配迈进。但是,随着组织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会发生转移:由强调人职匹配向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能力倾斜,这是全球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思维方式又会被置于多层次的转变发展之中。

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依据双方签定的服务协议,将企业人力资源部分业务的持续管理责任转包给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是科技推动专业化分工在组织层次的体现,“回归核心”不仅是组织战略决策,也是企业职能战略决策,企业会逐步把不涉及企业机密、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程序较繁琐和经常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外包业务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业务服务:企业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即有关公司文化建设、机构设置、核心决策等事项不能外包;只要是常规事务性的工作都能够外包。

基础平台的升级—EHR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新的生产工具和运作平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得到了升级,EHR成为了国外先进公司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我国今后发展转变的方向。

EHR(Electronic-HumanResource)即电子化人力资源,是将先进的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的网络系统,使人员管理流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能将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大幅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人才战略实施中的功效会更加明显,理解并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所蕴涵的管理理念,将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操作技术的转变

招聘。招聘是在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下为企业引入合格人才的活动,招聘活动将从现在的岗位导向标准向重视潜力、发展转变,内部招聘更加受到青睐,招聘渠道更加丰富,招聘、猎头公司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

培训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会更加重视培训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组织所需的专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科技带动技术价值的提升,企业培训开发的潜在收益与成本的比例增加,企业在培训开发投资上的积极性增强。另外,培训开发也是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从总体上还会降低企业的人员成本。

员工援助计划。科技虽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和水平,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有所控制和伤害。在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关注是比较高的,但关注的重心主要是个人道德和家庭伦理方面。随着科技影响的加大,系统的员工援助计划将会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基于工作变革的员工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专门咨询活动,在我国今后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会占有较大的比重。

篇2

近年来,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4 万家(其中90% 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职工总数超过1 200 万人,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联想等。但是,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大都首先关注的是成本和利润。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薄弱的问题成了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积极探索企业人理资源管理的有效实现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一、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尽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成功的民营科技企业毕竟只占少数, 更多的成了“短命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误区, 多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仍停留在劳动力管理或人事管理层面,真正进入到人力资本管理层面的很少。

1.人力资本认识不足

资本和资源有本质区别:资本和资源的性质和含义不同;使用资本和资源的角度不同,作为资本,更多地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考虑成本和利润;使用目的不一样,使用资本更多地考虑是如何增值生利。所以,仅将人力作为资源还不够,还应将人力视为资本为企业所用, 并不断增值, 或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而现实是, 多数民营科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属性认识不足, 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人才培养上行为短视, 投资不足, 只顾盲目追求短期效益, 忽视人才的后续培养、培训。

2.重技术、轻管理的人才结构

众所周知,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技术支撑,产品在市场上必然缺乏竞争力,降低附加值,影响其经济效益。但很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结构单一,过分注重技术领域,而忽视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创业者往往是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企业主,易陷入经验主义,片面认为有了先进技术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能占领市场,从而获得利润,甚至为了追求技术先进而进行研究开发。民营科技企业不遗余力地招揽专业技术人员,而不注意管理部门人员配备的多少,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部署和协调配合,忽视了科学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跛足发展局面,结果企业虽然有先进的技术能力,产品性能也很好,但由于管理跟不上,废品率高,成本降不下来,销售上不去,售后服务搞不好,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并没有很大改观。

3.人才引进机制不通畅,岗位要求与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

在发展初期,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对人才的招聘、任用几乎都是企业所有者决定,“人治”的成分居多,40% 左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由所有者的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担任。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少,道德风险低,逆向选择小等特点激活了中小企业的生长力。但随着企业发展,如果过分依赖家族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会引发人才持续性需求与家族式单一的人力资源供给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人才输入渠道狭窄,外部人才进入较难;人才来源单一,获取社会信息量较小,容易导致企业思路狭窄;家族成员掌控企业较多的资源,外来人才容易受排挤,也难以融入团队,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这样,企业就很容易陷入人才流失加速,岗位要求和人员数量、质量不匹配的状况。

4.缺乏物质和精神兼备的激励机制

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关键是吸引并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但是人力资本最根本的特性是可以激励,不可以强迫。其特性决定了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只能是有效激励。影响员工努力程度的因素既有外部的,又有内部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外部因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在生存权力满足的条件下,员工还具有个体发展的需要,比如,希望得到上司的赏识和重用,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有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获得情感上的释放或满足等。但在中小企业里,一方面是过于依赖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甚至延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休假的权利,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在激励手段的运用上,通常只采用加薪方法,认为只要员工的薪酬提高了就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5.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本绩效评价体系

在现代企业中,绩效评价是一项既有难度,又关键的管理技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的绩效评价通常都是由各级主管人员,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完成。由主管人员来评价人力资本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主管人员对于人力资本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不仅对于人力资本构成损害,而且对自己或企业也构成了损害,很多现实的原因导致管理者们对于人力资本进行不痛不痒的绩效评价,最终要具体进行评价时却没有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标准。

6.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

有的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小,系统分工不明确,企业主诚信差,人格魅力不够,对树立企业形象认识不深刻,管理松散、随意性大,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凝聚士气,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建议

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是“科技”,而科技的主角是“人”,且必须是高学历、高技术、高技能的“技术人”。要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家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激励方式,要重视、发挥人的作用和价值,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创新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

民营科技企业,要把人力资源作为最宝贵的资源,将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均看做待开发利用的资源;把人的开发、利用和培训视为管理的重心,注重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挖掘人的潜力;把人力资源管理者纳入决策层,鼓励全体成员参与管理,重视人的存在和人的价值;建立起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教育培训机制,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教育培训机制, 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员工人力资本的存量和综合素质。中小企业只有在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的基础上,才能开发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制定人力资源战略需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要完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什么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即根据企业自身战略发展的需要明确企业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确定所需各类人员的组成比例,再根据各类型人员在公司战略中的重要性,确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应该花多大的力气吸引和保留。中小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现状,必须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才能确保企业在发展中不受人才缺失的制约。

2.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管理人力资源,而非通过“人治”手段来管理人力资源。首先要注重人才的选拔、培养,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制度等。人力资源制度一定要公开化、程序化。公开化,可以使所有员工都明确努力工作的好处和不努力工作的后果,从而有了前进的方向, 激发出工作的积极性。程序化,是为了保证人事决策民主、科学,防止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明确,决策程序任意化, 就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给企业的正常管理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其次,通过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计划,帮助员工开发各种知识和技能,使员工明确发展方向。再次,通过制定相关制度, 对员工非正常流动进行管理和控制,如实行劳动用工合同管理和培训赔偿制度等, 当然还要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以防核心技术泄密或流失。制度管理的最大优势在于管理“有章可循”,处理问题对“事”不对“人”。民营科技企业实施制度管理策略,既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又有利于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可以有效地回避“关系网”和“说情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民营科技企业虽然大多规模小,人员较少,但也需要建立各项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引进、使用、考评,有利于工作的明晰化、条理化,有利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确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一般认为,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即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而这三个要素中,利益又占首位。由此可见,在人力资本管理中,物质激励仍是一种重要手段。

3.1业绩薪酬与技能薪酬相结合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等级工资制到岗位工资制,是一种进步,但仍然需要与时俱进,持续改进。把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向以业绩和技能为基础的薪酬转移,克服岗位薪酬在一定程度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同荣俱损的薪酬方案,引导广大员工,特别是高级人才从关注成本向更加关注利润转移。世界500强企业中,有50%的企业已经对部分员工实行了技能工资体系。业绩薪酬主要针对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员工。通过业绩拉开薪酬差距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岗位层次拉开薪酬差距。技能薪酬的对象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按照员工个人与本职工作密切相连的技能水平,在同样劳动量(或劳动时间)前提下,拉开薪酬差距。

3.2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吸引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实施“金手铐”策略,留住人才。另外,管理层应把握住企业创新的原动力,采取国际通行的技术入股、利润提成等措施,通过公平的分配体制,实现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员工深切地感觉到有创造力就有回报。如微软为了留住顶尖人才,将股票期权计划分配给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的软件工程师,以防止高级雇员流失。华为实行“股权激励”策略,不仅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也为其成长和快速扩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分配关系理顺了,员工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发挥创造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3制定弹利计划

企业应为高层次人才登记参加基本社会保障, 在此基础上, 企业根据自己的资金情况, 采用弹利, 让员工自己挑选合适自己的福利组合。奖励与必要的惩罚结合起来, 可以充分发挥激励的正效应。必要的惩罚也是达到激励的一种手段, 就是说有奖有罚, 有功有过, 奖勤罚懒, 可使人们明白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制定利润分红制度。企业制定各个具备资格的职位的红利标准,根据个人业绩与公司业绩相结合, 把个人红利与公司的整体状况挂钩。对于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 付给他们的红利不应低于正常水平的奖金, 且应明显高于其他人员。

4.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了激励机制之后,还应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之相配套,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绩效考核可分两步进行:一是建立日常工作记录,即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确定基本的工作定额,再根据员工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等级的评定,并为员工建立绩效记录,作为晋升、奖惩的依据;二是建立特殊贡献记录,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勤恳工作,任劳任怨,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建立特殊贡献记录既是对优秀员工能力的认可,又是企业选择和提拔人才的依据。

5.柔性管理的使用

柔性管理是建立在行为科学基础上, 充分重视人的心理、社会需求, 培养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5.1拓展信任是搞好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信任的桥梁是沟通。通过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之间达到理解,通过理解与合作,将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或“契约关系”转变为“盟约关系”或“伙伴关系”。

5.2优化组合,人尽其才

对现代企业而言,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合理利用并发挥最大效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员工尤其是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方法。

5.3重视员工的个体成长和职业生涯设计

我国许多企业在人才开发问题上存在程度不同的短视行为,“只使用、不培训”,“只管理、不开发”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没有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训与开发,将使企业研究人员的知识迅速老化,智力储备很快枯竭。而在研究人员从优秀走向平庸的同时,企业也丧失了发展后劲,最终无法摆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若企业能重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的结合,员工才有动力为企业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组织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

5.4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带有鲜明特征的企业经营理念。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通过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重视人的多样性需求,运用共同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进取的精神等文化观念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美国管理大师威廉・大内在其著作《Z 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挑战》中指出,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5.4.1构筑共同愿景

领导者要将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目标,使员工清楚企业未来发展规划,确立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

5.4.2确立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根本理念,有一定的号召力,有利于企业凝聚力的形成,因此,领导者要将本企业最重要的理念提炼出来,并不断加以宣传。

篇3

一、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特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当而使企业处于困境和危机的各种情况。结合高科技企业的特征,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客观积累性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客观积累性表现为期间概念,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在人力资源的招聘、选拔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等各个环节上所出现的失误,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危机是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行为失误的累积与综合。例如,在人员招聘方面,由于招聘渠道不畅通,不能保证招聘计划顺利实施,以至影响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或因对工作职位分析出现了偏差,导致聘用了不合适的员工等。在薪资管理方面,由于分配不公,导致员工积极性下降,离职率增加等。

(二)突发性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和把握的,但更多的因素是爆发性的、意外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例如,一批技术骨干突然辞职,不仅造成研发工作搁浅,而且使企业整个运转陷入困境。在突变性这一特征显现时,若在企业承担短期风险的控制能力范围内时,企业则可安然度过风险;相反,若超过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企业就将陷入危机。

(三)多样性

人力资源危机的多样性主要受企业经营环境的多样化和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以及人力资源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首先,是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技术市场的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带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多样性。其次,是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人力资源活动的结果,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再次,是受人力资源行为方式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方式包括组织机构与职能设计、人员的选拔与录用、晋升与调配、考核与任免、薪酬管理、绩效评估、员工培训等多个有机联系的环节,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人力资源危机。

(四)灾难性

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人力资源活动的结果。从这一角度来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严重失误和不良波动,不仅能导致企业陷入危机状态,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例如由于主要或关键技术人员的退出、无法获得对项目研究至关重要的信息而使项目搁浅;由于群体中的个人之间出现名利、地位之争,嫉贤妒能和情感纠葛引起人际冲突,相互拆台,勾心斗角,致使群体中各成员的时间、精力被额外消耗,聚合力和战斗力衰退,人心涣散,工作受损;领导班子不和,政令不统一,使得威信低下,指挥和控制失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入瘫痪之中。

二、 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先期预兆

(一)机构臃肿、反应迟钝

具体表现为机构越设越多,机关管理人员越来越多,人为地生出许多事来,使上级协调工作量大,忙得团团转,却忙不到点子上。组织失去了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也失去了雷厉风行的作风。有些事经过漫长的公文旅行,已超过期限,变得毫无意义;有些事一经递到机关,犹如石沉大海。推诿扯皮、效率低下。

(二)经营管理秩序混乱

具体表现为各种制度形同虚设、决策随意性极强;利润指标、人均劳动生产率连续下降,低于行业正常利润率,而成本费用总额、人均成本指标却不断增加。

(三)企业信誉不断降低

具体表现为工作氛围和人际关系恶化,员工满意度较低,对企业缺乏信心和信任;出勤率明显下降、人员流失率超过正常幅度;中高级人员招聘到岗率降低等。

(四)员工积极性不高

具体表现为工作标准不高,过得去就行;缺乏主动性,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责任心不强,企业资财浪费严重;缺乏创新精神。

(五)非正常损耗有形资产严重

具体表现为各类人员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贪污、挪用公款;钻法律和财务制度的空子,将企业利润转移出去以供个人享用;损失财产,如在经济活动中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的索赔、投资失误、财产流失,在正常的业务活动中,个人索要、收受好处费,作为交换条件牺牲企业利益,以公利换取私利;消耗资产,如挥霍浪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

三、 人力资源管理危机防范

(一)定期进行员工访谈,建立危机观念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规避和防范危机方面,不少企业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付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上,而对人力资源危机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定期进行员工访谈,其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员工的动态,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失误,及时采取措施,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危机观念,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具备危机预控观念,在制定各项人力资源政策过程中,要对危机进行预测、预警和预控。

(二)定期对组织进行审定,健全组织系统

篇4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知识创新的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6月19日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独特的资源,知识在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及提高组织绩效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知识创新成为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作为知识型的民营科技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知识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企业绩效有影响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模式直接影响企业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必须构建基于知识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策略。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作用机理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一方面来源于企业个人层面的知识创新。Nonaka(1994)认为,从根本上来说知识是由个人创造的,企业是由人构成的,没有个人的努力,企业就不可能创新知识,知识创新依赖于企业内个人拥有的知识和对个人学习的协调和激励;另一方面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来源于企业层面的知识创新。企业是一个进行知识创新的有效载体,企业能促使个人把分散的知识结合起来并集成为专业化的知识。企业比个人能更好地产生新的知识,企业能使具备不同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个人之间进行有效的知识交换并且相互学习,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在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方面,个人知识创新是基础,个人知识创新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强弱。而个人知识创新能力的大小又与其人力资本水平高低直接相关。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企业知识资源的载体是组织中的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即人力资源。因此,人力资本的形成、开发和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的。

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中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一般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提高运作效率,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甄选、规划、培训、开发、考核与激励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过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强调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强调对员工的激励,促进企业知识创新。Dess和Picken(1997)所做的广泛的案例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在影响和保持人力资本和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招募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新员工,还是通过培训使他们获得相关的知识,人力资源管理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学习和知识创新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招聘增加了组织人力资本存量;二是通过开发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三是通过激励激发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知识创新的热情。基于知识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其实质是对人力资本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作用机理可用图1来描述。(图1)

二、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科技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繁荣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强劲生力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人力资源管理日趋规范和完善。尽管如此,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人力资源缺乏战略规划。目前,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也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支持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少从公司战略层面来考虑,没有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求来配置和引进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注重短期性,缺乏战略规划性。

(二)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较低。一些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往往还停留在过去的人事管理阶段,强调员工招聘、工资发放、档案管理及人事规章制度与管理程序的拟定等事务性工作,对员工采取“档案袋”式的管理模式,通过下达命令方式来支配员工,忽视知识型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三)缺乏对知识型员工的培训。员工培训是促进员工之间知识获取、共享与创新的重要环节。现阶段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把企业内的知识型员工当作成本来看待,从而因为重视节约成本而忽视了对于员工的培训,企业员工培训费用投入水平低,效益不够显著,导致人力资本的潜能不能有效发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四)缺乏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和激励措施。许多民营科技企业已经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制定出一系列薪资福利制度。但由于缺少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特点的绩效考核标准、考核体系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措施,薪酬考核缺乏系统性,薪酬制度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此外,目前除少数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了除物质激励机制以外的多层次激励机制,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激励机制不完善,进而严重影响和削弱知识型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基于知识创新的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

从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作用机理及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可以得知:基于知识创新的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重点做好人力资源招聘、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激励等工作。人力资源的招聘形成了民营科技企业必要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存量。静态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存量并不能保证民营科技企业持续的知识创新,动态的知识创新能力才能永葆民营科技企业的生机与活力,而动态的知识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对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的开发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激励是激发民营科技企业潜在知识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人力资源招聘、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的激励共同作用于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创新。基于知识创新的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知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而获取核心竞争力。当然,民营科技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也需要进行动态评价,以便对其人力资源招聘、开发、激励策略等进行评估,进而加以调整。基于知识创新的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用图2来描述。(图2)

四、基于知识创新的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策略

(一)人力资源招聘策略。基于知识创新的人力资源招聘是民营科技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民营科技企业通过招聘活动,可以获得合适的知识型员工,形成企业必要的人力资本存量和企业知识创新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当前,绝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招聘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基于岗位的员工招聘体系,员工招聘体系陈旧老套,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民营科技企业要想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型员工,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必须创新人力资源招聘策略。当前,民营科技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策略主要有:

1、知识创新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相匹配。企业的招聘,与其说是在招聘人才,不如说在引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民营科技企业在招聘时,要重视知识创新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匹配。企业的知识创新战略说明了企业知识创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民营科技企业要对其知识资产进行全面盘点,详细了解企业的知识缺口,从而明确企业所需员工的数量与质量。

2、注重员工的态度和性格,识别员工必备的能力和态度。在知识型员工招聘中,员工的态度和性格可能比其专业技能更为重要。因为员工的某些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来不断提高,但员工的态度和性格却是稳定、难以改变的。通常,企业管理的难点在于那些与组织文化、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员工。理想状态的知识型员工应该是优秀的团队协作者,具备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并能积极地与团队其他成员分享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尽管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后来的指导逐步培养起来,但从深层面来讲,它们更多是由员工的态度、性格、价值观念决定的。因此,如果民营科技企业在甄选新员工时不能识别员工必备的几项能力和态度,就有可能将不合适的人招聘进来。

3、挑选合适员工,优化组织知识结构。组织知识创新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知识结构的优劣。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组织,具有很强的知识协同作用,成员间各种知识相互弥补、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组织知识创新的活力。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源招聘过程中要十分注重企业组织的知识结构,挑选合适的员工,促进组织知识结构的平衡和优化,强化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4、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实施多样化的甄选测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招聘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与此同时,企业招聘的环境在改变,招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在员工招聘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科学技术,如评估中心、计算机技术等,实施多样化的甄选测验,如让应聘者自我测试等,真正为企业招聘到合适的人员,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人力资源开发策略。民营科技企业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知识型员工知识创新能力。当前,民营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策略上应重点加强学习及创造力的开发,提高个体、团队及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

1、重视个体学习。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个人如果没有学习的意愿,组织学习就很难进行。个体学习使企业的员工持续地获取、更新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是创新产生的重要基础。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的个体学习,科学认识知识型员工个体学习的各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激发员工个体学习的动力。知识型员工个体学习主要包括五个基本阶段:学习准备、信息交流、知识习得与实践、转换与整合以及负责与认可。

2、加强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的联结纽带。团队学习是一种合作性的集体学习,通过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和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常常会使团队产生突破性思维,从而产生新知识。在民营科技企业中,不论是在一些跨部门的项目、一些特别的任务,还是在日常运作中,团队都变得十分重要。团队成员从自己的经验和过去的历史中学习,积极尝试新的方法与技巧,快速有效地在团队内部和整个组织中创造知识,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因此,民营科技企业要加强团队学习,创新团队学习机制,组建各种动态的知识创新团队,科学引导团队学习,确定团队学习目标与任务,使团队学习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3、强化组织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而言,组织学习是一种宏观层面的学习。组织学习改变组织中的行为,从而影响知识创新。组织学习能为个体学习和团队学习提供一种支撑作用,促进个体学习与团队学习的有效进行。因此,民营科技企业要强化组织学习,建立基于知识创新的组织学习支撑体系。当前,民营科技企业在强化组织学习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重塑知识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二是充分认识组织结构创新的重要性,建立合适的知识联盟;三是重视企业和员工的价值观,规划知识远景。

4、开发创造力。创造力是企业的活力之源,发展之基。创造力是指知识的联结和再安排以产生新的有用且能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知识的能力。创造力与知识创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识创新形成创造力,创造力促进知识创新。因此,民营科技企业要十分重视企业创造力的开发,制定企业创造力开发的相关措施,比如鼓励自发活动,并建立相应的反馈系统;鼓励“非官方”活动,为创造性活动提供空间;重视偶然的发现,增强员工的洞察力;提供多种多样的刺激,激发员工的潜力;建立适当的沟通网络,促进企业内部的沟通等。

(三)人力资源激励策略。激励能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充分激发人的潜能。民营科技企业要根据知识型员工的需求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员工知识创新的热情。当前,民营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源激励策略上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可以说是一种最重要的、最易使用的激励方法,是企业对员工的回报和答谢,以奖励员工对企业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合理的薪酬制度不仅对员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企业的发展更是不可忽视。民营科技企业要根据员工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制定合理公平的薪酬体系。投入,以员工完成岗位工作所投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作为测量报酬的依据;产出,是依据员工对公司绩效的贡献和业绩状况支付报酬,也就是将员工具备的工作能力与工作相关的能力、知识与薪资挂钩,以促进、激励员工不断培育、开发自己的能力,拓展相关知识。当然,民营科技企业在制定公平合理薪酬制度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标准。

2、建立知识资本化激励制度。为了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除了制定一般的薪酬体系外,民营科技企业还需要建立知识资本化激励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有利于核心技术人员潜心研究专业技术,从而极大地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民营科技企业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合理采取相关知识资本化措施,如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知识股权期权、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

3、建立员工发展激励制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梦想。与其他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表现得更为强烈,他们渴望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期待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民营科技企业应当建立员工发展激励制度,帮助知识型员工实现这种需求。员工的发展主要包括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生涯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应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完备的职业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职业学习所需知识资源、交流平台,并在工作中为员工提供实践和创新机会,促进其职业生涯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满足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民营科技企业还应提供更多组织内部招聘(晋升)的机会,帮助员工实现自身愿望。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倡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和企业使命,引导和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的共识,增强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激励员工的精髓,是使员工彼此交流与合作的粘合剂。因此,民营科技企业要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凝心聚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顾琴轩,傅一士,贺爱.知识共享与组织绩效:知识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作用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2.

篇5

1.2科技人力资源的培养。

新疆科技人力后备资源培育主要靠高等教育,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2007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总人数为226012人,是2000年的3.05倍;2007年全区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人数为48372人,是2000年的4.31倍。②

博士生、硕士生是全区科学技术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2000~2007年全区研究生招生规模由544人扩大到3491人,增长了5.42倍。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2007年研究生毕业人数为2244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110人,攻读硕士学位2134人。③

2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失调。

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新疆专业技术人员411590人。其中教学人员占了总量的62.08%,是新疆数量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而农业技术人员仅占8.22%,这与新疆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的大量需求产生了突出的矛盾;同时科学研究人员比例过低,仅占0.60%,也是导致新疆科技创新后劲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④

2.2高层次和复合型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比例低。

近年来新疆认真实施“科教兴区”战略,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目前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没有改变粗放式经营的局面,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结合得不够紧密;科技成果成熟度差、转化率低。2006年全区科技成果总数为110项,但是由于缺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运作复合型科技人才,导致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比例很低。2000年技术市场成交额66168万元,居全国第25位;2006年技术市场成交额为76084万元,居全国第26位。⑤

2.3科技人员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人才短缺,拥有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少。

多年来,新疆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就创新能力的现实水平来说,总体创新能力并不强,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领域的高端产品较少。“十五”期间,全区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1项。⑥

2.4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设施条件较差。

2000年新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只有3.2亿元,到2006年虽然增加至8.4764亿元,但居全国第27位;2006年新疆R&D经费支出占新疆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仅为0.28%,而同年全国R&D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为1.42%。如果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明显:2005年瑞典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3.86%;芬兰为3.48%;韩国为2.99%。2006年新疆R&D折合全时人员0.7万人年,居全国第27位。由于科研经费投入少,基础设施条件差,导致一些优秀科研人员流向条件待遇好的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这无论是对新疆科技实力的增强,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是一个较大的威胁。⑦

3对新疆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3.1培养高层次人、复合型人才,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利用各类科研项目,加快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进一步发挥高层专家学者的领军作用,着力培养造就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与此同时,注重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3.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企业吸引创新人才。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引导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推进企业自主建立研发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稳定和留住一批优秀的核心研发人才。落实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完善企业引进人才奖励和补助办法,主动帮助企业吸引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

3.3发挥网络的作用,构建人才“虚拟团队”。

虚拟团队是信息时代组织模式中的一种具体是指:由分散在不同地方,共同工作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就目标而言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也是为了完成一个项目。新疆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可以借助于“虚拟团队”的作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进观,提升新疆人力资源发展水平。

3.4增加研发经费,改善科研工作环境。

首先增加科技投入使得研发经费的增长快于研发人员的增长,以增加人均投入强度,逐步缩小新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从而改善科技资源匹配,让更多的科技人力资源在不同领域充分发挥作用,成长为杰出的科技人才。其次改善科研环境保证科研使用功能,使科研人员享受一流的科研条件,为他们创造优越舒适、宽松和谐的工作条件,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3.5提高研发人员收入,增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

在当前科技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的大环境下,新疆为留住科技人才和充分利用科技人才,除了提供优越的条件增加科研人员收入,还必须进一步解决科技人员的待遇问题,使他们能够安下心来,专心致志搞科研和创新。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对人才进行人文关怀,树立科研可以致富、创新发明可以致富的风范,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成为社会羡慕的职业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有利于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人力资源投入R&D活动。

参考文献

[1]荀妍妍.《黑龙江省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北方经贸2008年第9期

[2]冯高阳.《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现状》安徽科技.2008年第9期

[3]王馥瑶,杜跃平《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改进研究》.网络财富2008年第9期

注释

篇6

(2)人员学历构成情况。从业人员的学历大多已经集中在研究生(硕士),有17人(51.52%);但博士及以上人员极度欠缺,只占到从业总数的3.03%。

(3)人员从事科技期刊工作年限。从业人员大多经验不足,年限集中在小于等于5年,占到总从业人数的63.63%;而6-10年、10-15年、15年以上分别占12.12%、9.09%和15.16%。

(4)从业人员专业方向。从业人员的专业分布比较杂乱,而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化所迫切需要的出版类、外语类、经济类等人才极度缺乏。

二、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才结构缺陷突出

整体结构配置不合理,知识结构混乱,学历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人员老化现象突出,45岁以下高层次专业人才所占比重较小;欠缺复合型人才;从国际竞争看,缺乏外向型人才。

2.人才培训有待改进

因有关政策限制、管理者不重视等原因,培训资金投入有限;并且,大多数培训因和工作契合度不够,培训缺乏针对性。与本应作为科技期刊人才培训重点的选题策划、编辑实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内容,常常受忽略,出版方针政策、社会效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也不够深入,导致人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3.激励机制尚未完善

论资排辈的薪酬体制没有完全打破,论资排辈、“铁饭碗”和“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地挫伤着核心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手段单一,传统的激励以物质为主,忽略了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激励制度违背公平原则,部门干多干少区别不大,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级差不明显。

三、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途径

人力资源是影响科技期刊特别是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要素之一,要使我国科技期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地位,就必须优化、调整科技期刊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化要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为更好地实施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应从以下几个途径采取有利措施。

1.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观念

科技期刊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关键是对于人才观的认识错误及重视不够,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在识人、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的各个环节上对科技期刊的重要意义。

(1)正确的选才原则。在甄选人才方面,应坚持“求才之渴、识才之眼、举才之德、容才之量和用才之胆”的原则,在不断提升现有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聘用、调入等各种方式,广纳贤才,充实我们的科技期刊队伍。

(2)正确的用才原则。将科技期刊员工当作社会人进行管理——打造出舒心的工作环境,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求,让员工承担更多的责任,激发他们的潜能;他们会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使自己的目标与组织目标达成高度一致。

(3)正确的留才原则。要想留住人才,不仅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创造适应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对其进行深入、可持续开发;在薪酬待遇方面,科技期刊人才也不能低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福利待遇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分配向技术骨干及一线人员倾斜。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科技期刊。

2.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

要想科技期刊持续稳定发展,我们不能只依靠个别学历高、专业素质强的人才,而应当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营造出令人身心愉悦的人际氛围,以缓解工作、生活中的不利因素。本单位为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实现内部管理规范化、人力资源配置科学化、激励制度合理化,加强对编辑出版工作长远性、全局性管理;坚持德才兼备、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人才,以改善编辑出版队伍学历结构;采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内部人员流动体制,2年开展一次中干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新进人员要考试才能转正,通过“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中级资格证书才能承担责任编辑的工作,真正做到不仅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还为人才的良性循环提供坚实基础。

3.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使编辑出版人员具有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肯定及相应的回报,从而培养出对科技期刊的信赖与忠诚。

(1)将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将适合的人才放在相应的岗位上,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编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人才应该承担责任编辑的工作;而市场拓展能力强、性格外向的人才更应承担期刊宣传、营销的工作……这不仅满足了不同员工的精神需要,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还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有机结合。

(2)搞好人员的优化组合。将擅于编辑出版与擅长市场营销的人员、学历较高却经验不足人员与老一代的编辑出版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与出版专业人员等进行组合,做到团队优势互补,使整体释放出比个体简单相加更大的能量。

(3)引入竞争机制,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环境。打破原有的身份界限,在双向选择中给所有人员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聘任制。对于每位受聘人员,制订出相应的绩效考评体系,聘任期间薪酬待遇与岗位挂钩。在收入分配时,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做得好的一定重奖,做得不好的一定要处罚。“一书兴社,一书败社。”因此,本出版单位鼓励创建品牌期刊,对于双效显著的A刊,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对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刊物,决不心慈手软,从分管领导开始逐级承担相应责任,直到处罚直接责任人。

篇7

    虽然,当代我国的企业管理的重心已由物资资源的管理转向人力资源的管理,人才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如何样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挖掘员工潜力从而提高组织效率是企业研究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对高科技人才的了解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所限,对高科技人才的管理仍然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各企业的人力资源建立时间不久,各方面的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没有形成系统的公平的协调的管理机制。大多的管理机制还是建立在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人员的主观判断之上,但是主管部门人员的评价多具有随意性和主观性,而且也带有自己本身的局限性。这样的管理机制容易给管理的人员带来心理的不满和埋怨,而且不能形成合理的薪酬管理策略和员工激励政策,这样容易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此外,现在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政策还多停留在物质激励的层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想要持续发展的上升空间的需求。

    2.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系统

    企业员工的管理大多分为两个部分:部门管理和小组管理。由于大多数的企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没有合理的组织发展策略,员工在部门管理和小组管理中的工作存在着交叉的部门,也存在着空白的领域,但是由于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些矛盾很难平衡和解决。而且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是有着严格的要求主要包括:人才筛选、培训、绩效考核、激励政策、发展晋升这几个主要的方面,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中,如果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不仅会带来企业利益的影响,也对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忠诚度带来影响。

    3.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不具体

    大多数企业都具有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文化和规章制度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空泛和书面的,很难具体实施到日常的工作之中。新晋的员工得不到良好的培训和具体的指导,工作较久的员工得不到很好的薪酬提升,资历深厚的员工不能找到有效地晋升渠道,这些实施上的不具体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实施上的不具体主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目前我国的不少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职能还是定位不清,而且部门的员工也是鱼龙混杂,职业素养也是参差不齐,对部门的职责不清,很难做到业务精通,具体工作实施到位,因而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

    三、企业对科技人才管理的培养策略

    1.建立人力资源多维创新的激励机制

    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同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也是一个企业管理好企业员工的精髓所在。员工的管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员工激励。心理学上。着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人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所以,对员工的激励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最大成都的满足员工的需求,才能得到良好的工作绩效,提高企业的收益。因此,一个较为成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定是采取多方面的,多维度的绩效激励措施,满足高科技人才的需要。这需要管理部门对员工的需求充分了解。对家庭困难的员工,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激励;对于精神需求较高的员工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表扬,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对于希望能够自我提高的员工给予合理有效的晋升提高空间,满足他们自己实现的需要。做到满足不同类型员工的不同需求,则会很大成都的鼓舞和激励员工的工作势头,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潜能,也能激发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2.建立人力资源灵活参与的任务运作

    美国着名的管理学家阿瑟(Arthur)对30家美国钢铁企业的研究表明,与“控制型”人力资源管理相比,“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有更高的生产率、更低的离职率。总之,来自不同行业的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有效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能给组织带来更好的绩效或其他好的结果。所以人力资源的管理不要从控制的角度出发,让高科技人才感受到组织条例和规范对他们的束缚,而是要放开控制,给予高科技人才承诺和保障,提高高科技人才的安全观和组织温暖感,更能够激发出高科技人才的工作能力。灵活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表现在多种方面,对不同工作能力的高科技人才给予不同的培训方案,对不同类型工作岗位的高科技人才给予不同的工作绩效的考核,对于不同需求的高科技人才给予不同的休假制度等等。

    3.建立人力资源协作开放的工作环境

篇8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概述

人力资源外包即是企业为了节约管理成本,把一些人力资源的职能或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给其他服务机构,让其他外包机构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实行人力资源外包能够使企业把优势集中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绩效;能够为有效地帮助企业完成招聘、培训业务,企业可以裁减相关招聘、培训人员,节约管理成本;企业可以获得更加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不断提高职员的满意度,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然而,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特有的环境和核心竞争力,在进行人力资源服务外包时很难进行准确的预测,导致人力资源外包存在一定的风险,达不到人力资源外包的预期效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往往具有特定的根源,存着普遍性和多样性,并且存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整个过程中。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外包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然而,很多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以及资金的限制等原因,往往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的中小企业直接没有人事管理制度,无法为就职员工提供完善的业务培训机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缺乏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导致人事管理混乱,企业员工满意度不高,企业核心员工不断流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形成原因

(一)外包商选择不合理

我国现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商主要有国内外包商和国外外包商。我国的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虽然比较了解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运营实际情况,但其规模往往都比较小,缺乏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虽然具备较大的规模以及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然而却又不了解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现目前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时,选择既具备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又了解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实际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外包商十分困难。

(二)企业内部沟通不到位

一些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往往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流程,涉及到一些利益再分配问题,有的企业甚至会辞退部分人事部门的员工或者直接关闭人事部门。企业的一系列流程的重新构建,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引起员工恐慌,大大降低员工业绩。此外,一些员工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政策比较陌生,可能误解企业的经营计划,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三)企业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沟通不到位

现目前,我国很多的外包商在与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合作时,往往存在沟通协调不当的现象,很难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及要求,导致合作的失败。此外,一些人力资源外包商为了降低成本,缺乏对企业的深入了解,无法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及要求,无法制定符合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市场发展仍未成熟,在规范人力资源外包业务的运作方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运作混乱,无章可循,给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我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发展。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应对措施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应当尽量规避各类风险,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的正常开展。为了更好地规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只能解决中小型企业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若将企业的全部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外包,不仅外包成本非常高,而且会泄露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经营信息,此外,还会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缺乏存在意义。因此,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应当合理选择外包业务,把一些不涉及企业的核心职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出去,将精力投入到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以及战略制定中来,在保证企业核心技术和经营信息安全的同时,尽量规避一些人力资源风险。

(二)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外包计划

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前应当制定合理的外包计划,计划内用应当包括以下几点:①对企业员工做好人力资源外包的宣传工作,确保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企业预期的人力资源外包效果。②企业应当优化自身内部流程,现实与人力资源外包的有效衔接。③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管理监督方案,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正常进行。

(三)合理选择人力资源外包商

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应当合理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商。企业应当首先考虑外包商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格,其次是了解外包公司的整体实力,考察外包商是否具备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能力。此外还应当考虑外包商的客户口碑。企业可以通过与外包商曾经合作过的客户进行交流,客观了解外包商的整体实力、是否具备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能力以及信誉程度。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成为一些中小型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市场和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效手段,成为现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然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会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泄露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经营业务,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风险。因此,企业应当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规避,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业务正常开展,促进企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资料:

【1】刘清华,徐枞巍.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价值网风险识别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22):141-146.

【2】李志红,和金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仿真研究[J].软科学,2010,24(10):102-105.

【3】郑彤彤,唐文伟,王谦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问题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0,(2):85-87.

篇9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4年6月的数据显示,我国约65%的专利由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明,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它们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它们开发。因而研究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题不仅具有明确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关于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已比较多,但针对处于高速成长期的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情况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拟就科技型小企业人力资源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管理对策。

根据国内的实际情况,依据2003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和《科技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本文所界定的科技型小企业特征如下:1.企业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企业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3%。2.企业人数规模在300人以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0%以上。

1 科技型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1.1 高素质人才为主导,需求层次相应较高 在科技型小企业中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占着绝大多数,他们学历高,一般是本科以上的学历。由于高学历人才具备了足够的知识资本,并且他们的工资水平较一般工人高,因此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谋生己不是他们第一位需要,他们最看重的是寻求自我发展。倾向于进行自主性的工作。

1.2 人员年龄构成年轻化 由于科技型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短、所以必须拥有一批年轻的、掌握最新技术的员工。一般的科技型小企业员工平均年龄均不超过30岁。尤其是在电子、通信等行业中,人才的年龄结构优势更为明显。

1.3 人才流动性强 年纪轻、高学历,加上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容易产生较高的流动性。这种不稳定性可能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带来负面影响,并对公司的稳定成长不利。

1.4 激励机制很重要 许多科技型小企业在收入分配机制上仍沿用传统方式,没有形成新的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总体收人水平不高。②分配机制没有创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技术入股在绝大多数企业中没有实施。③激励内容过于单一,常以金钱激励为主,缺少精神鼓励。然而对年轻人来说,除了物质收益外,还追求一种自我认同感,即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同、尊重。

1.5 缺少规范的人员培训体系 许多企业只进行浅层次的上岗培训,很少有人才的发展培训。主要原因有二:①这类企业人才流动率高,企业不愿成为别人的“人才培训中心”。②企业规模小,而社会上又缺乏权威的专业培训机构,人才培训也就无从抓起。

1.6 缺乏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 许多企业,由于生产的产品需多个技术人员协作完成,业绩难以计量,因此也难以进行有效且适当的业绩考评。

2 科技型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针对科技型小企业人力资源的上述特点,特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2.1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一方面要求企业围绕战略目标,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纳入到整个企业发展战略中,系统制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投入时间和资金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而保证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给予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2.2 健全和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在考核方面,第一,为了提升考核的价值,必须掌握好绩效考核的全面性和实用性。考核指标必须紧密结合公司的发展策略,从而使考核更完善、更科学和更具说服力。第二,要把握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逐步实现从绩效考核发展到绩效管理。

在激励方面,小企业普遍缺乏科学规范的激励措施,从而导致企业的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流失率提高。根据科技型小企业的特点,其激励不应当是简单的物质激励,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激励体系:一是薪酬激励。一要把握好薪酬制度的“公平合理性”与“激励性”两个原则的平衡。通过薪资对员工的贡献做出合理的回报;二要体现出不同员工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拉大骨干人才与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建立起向骨干人才倾斜、真正反映人才市场价值的薪酬机制;三要建立相对优越的福利制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促使企业和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发展。二是期权激励。现阶段许多企业的员工已不限于获取短期的利益,需要长期利益保障,以分红、股权为代表的期权制形式是目前增加企业凝聚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也让员工感到是为自己的未来工作。三是授权与民主参与激励。企业应大胆启用具有管理特长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让员工享有建议、投票、决策参谋等民主权利,从而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产生与企业荣辱与共的责任感。四是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对于员工来说,职业发展是人生大事,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理想,会让员工在企业中获得自我实现的动力,愿意为企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忠诚和业绩来回报企业。五是情感激励。高素质人才情感需求层次较高,管理者要对下级尊重、信任和关怀,多帮助他们、赞扬他们、理解他们,从感情上赢得下级的信赖,推动工作的进展。六是对员工要有职位升迁、荣誉称号、旅游休假、教育培训,提供优良的办公环境等非物质激励。

2.3 营造企业学习氛围,加强员工培训 技术类企业处于快速发展的行业,知识上的落伍,将直接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但事实是很多技术类小企业安排培训随意性较大,员工普遍缺乏提高的机会。培训对于科技型小企业的帮助,可以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拓宽员工的知识和能力覆盖宽度和深度,满足企业用人的增量需求;第二,有效地帮助企业员工在原有知识面上进行更新和深化,使企业的知识体系能够有效应对新的市场;第三,满足员工的自我知识发展需求,为员工营造更好的个人发展环境。

2.4 建立人才后备系统 要用成本最优原则确立一整套员工流动制度和最有流动率,把人才后备力量的发掘和储备作为一种持续的工作,定期输入一定比例的新员工进行储备培养,以应付员工突然流失给公司带来的意外重创。这个对于人员流动性比较大的科技型小企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一个手段。

2.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要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创造热情,培育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与企业共命运的精神;要创造有利于员工创造力发挥的文化氛围,创造有利于员工分享他们知识的机制;要创建一种宽容、谅解的文化氛围,以减少员工之间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要大力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

总之,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高投资、高利润、高流动特点的科技型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在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意识,才能留住人才,培训人才,任用人才,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胜春.《我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对策》.台声·新视角.2005.(12).

篇10

一、我国高科技企业员工人性特点

高科技企业是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高科技企业具有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收益、高风险等特点。其内部员工一般都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型员工,他们具有有别于一般员工的鲜明的人性特点,把握知识型员工的人性特点。是提高对其管理有效性的前提。具体说来,高科技企业员工的人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科技企业员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追求事业有成,体现自我价值,因而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勇于承担工作中的重担,把这此看作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2.高科技企业员工追求自我价值的认可、他们不仅希望凭借努力工作得到相应的物质报酬,而且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奖励,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尊重和认可。

3.高科技企业员工追求创新。他们不断追求工作中的突破和新发现,热衷于创造性的工作,厌倦机械性的重复。

4.高科技企业员工追求终身就业能力。

他们学习愿望强烈,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希望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终身保持在行业里的竞争力。

5.高科技企业员工自主意识较强。他们期望自主的工作环境,自主选择最佳工作时间,在工作中自我引导、自我管理。

6.高科技企业员工具有参与管理的意识, 他们期望企业能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 让他们参与企业的管理,为企业献计献策,并希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得到企业的重视和采纳。

7.高科技企业员工思想活跃但意志脆弱。他们想象力丰富,但有时想法脱离实际,难以实现。他们的意志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易消极懈怠,情绪波动较大。

8.高科技企业员工性格大多内向。 由于长期从事技术性工作,他们不善言谈,不善与人交往,不愿轻易表露内心的想法。

二、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为了应对科技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科技企业迫切需要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一)建立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的持续创新发展机制

1.加强人才引入机制管理

科技全球化趋势,导致企业之间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因此高科技企业必须把引进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优秀人才纳入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体系,并作为人才引入机制的指导方针,加强人才引入机制管理。首先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市场定位、研究与开发能力及竞争实力等因素制订阶段性人力资源规划,分析确定适合本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要求和特点,并相应建立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评估系统。强调在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确认组织的人力资源需求,以确保人才引进的质量,用以改善企业发展中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2.成立研发联合体,创建人才培训基地

在人才引入上要树立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理念,充分利用科技全球化带来的信息平台,广开人才引入渠道,以我国软件人才主要来源分析,在人才来源中,高校及科研机构占据了71%,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企业在人才引进中首先可以考虑与人力资源充分的高校或研究所进行长期合作,也可与跨国公司合作,共同创建人才培训基地,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企业可因此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训,选择适合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发展所需的高质量的人才,减少不必要的教育投入,高校及研究机构也可因此获得更好的发展。

3.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潜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美国管理彼得德鲁克说,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因此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想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迅速适应竞争环境,就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最宝贵的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建立起教育优势,重视现有人才的培训,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长期经营人力资源,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素质及能力的持续提高。企业可以采取积极措施为员工进行相关培训投资,如可以加大在职员工的培训力度,更新员工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使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同时将员工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绩效挂钩,激励员工进行自我学习,从内部提高自身的再造水平和绩效水平,依托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潜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后劲。

(二)以人为本,建立技术创新人才服务体系

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企业要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并留住优秀的人才,物质激励是一方面,同时也必须要为人才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塑造一个发展型的软环境,努力营造聚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良性运行机制。首先,必须要重视和尊重员工,使员工能充分、自由地发表评论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其次,要为员工的创新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以支持和协调为主的方式给予员工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对有创新实效的员工进行激励,鼓励员工在一个开放、信任、平等的环境中互相交流,重视协调与沟通,通过沟通,营造良好的、和谐的工作环境,使企业员工形成合作精神,共同合作,彼此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企业获得科技竞争优势,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供人才发展保障,同时也为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三)建立适合本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

篇11

(2)管理创新型人才匮乏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多是由科技人员创办的,或是科研院所分化转制而成,企业管理者多具较高科技水平。但由于体制局限或技术偏好,其思维模式普遍缺乏冒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而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在这些企业的推广中相对落后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受到管理者的技术自信及管理技术缺失,基本上尚未建立起与科技型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事后管理为主、缺乏人力资源规划及资源配置优化理念的管理制度,显然不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4)有效的激励机制匮乏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维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是发展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特点决定了其人力资源构成中以富有创业激情的年轻人为主,他们更需要肯定和激励,否则就可能造成人才的流失。长期忽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造成的战略短视和人力资源

激励机制缺失是目前技术创新人才不稳定的关键因素。

二、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对策

1.改变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环境

(1)树立“战略支持创新、创新促进战略”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应服务于战略需要,为战略目标提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灵魂是创新,因此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必须树立“战略支持创新、创新促进战略”理念,以战略为指针,处理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及其它管理职能间关系。在包括技术开发、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活动中,处在核心地位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故必须以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为基础。

(2)明确“人才价值衡量、人本管理中心”核心

公司战略决定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型企业的战略价值核心是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能力和速度,因此“人才价值衡量,人本管理中心”是企业创新的基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从人才价值衡量为管理基础,体现了鲜明的“人本”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为资本”、“人为创新之本”。

(3)加强人才能动管理、提高人才资源战略地位

企业的战略资源有很多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最具有价值、最有能动意义的莫过于人才资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调动人才积极性和能动性,强调全员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提升等均从发挥人才的能动效应,将人才提高到科技型企业的关键战略资源地位。

(4)营造“员工价值实现,组织价值认同”环境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从个人与组织匹配的角度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在对员工能力、行为特征和绩效进行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从而能激发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将织价值建立在对员工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营造员工价值实现和组织价值认同环境来实现双赢。

2.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保障”基础平台

(1)组织保障平台:团队管理,强调柔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最能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和起到人才激励作用的管理模式是团队式管理,团队式管理一方面强调团队自我管理、成员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又通过目标管理和流程管理相结合使组织具有较好的柔性,符合科技型企业中的战略要求。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创业到发展,其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经常处于动态 “平衡”中,成员高流动使组织知识管理难度加大,人才是知识的最大载体,在组织设计层面营造互信、协作、共享的氛围能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队伍的稳定性及成果研发效率和成果的产品化与商品化速度。

(2)专业保障平台:战略管理、强调文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高度,通过营造自由、创新的创业氛围和组织文化,人力资源部门必须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进行专业化管理,在人才规范、配置、开发、评价、激励中充分促进及实现人才资源的核心价值地位。

专业保障平台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要提到战略高度,让其充分参与到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等战略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其更好了解组织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特征,其次可以更好把握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激励,第三是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包含技术和战略能力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实操等方面的能力,便于从组织战略高度提供专业保障。

(3)制度保障平台:规划管理,强调效率

科技型中小企业规范管理不足,是现存的根本问题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所有问题之源,如何将柔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组织文化管理中非规范因素加以制度化,通过规划管理提升运作效率是企业永恒的管理话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涉及到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的庞大系统,要保证本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制度保障平台;要协调部门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保证战略实施和战略价值,也需要制度保障平台;要保持人力资源管理连续性、一致性、公信力及权威性,同样需要制度保障平台。制度平台包括全员参与制度、人才考评制度、职务说明规范、员工行为手册、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

3.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模块

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现状,在掌握和分析大量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科学合理地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强调战略导向,强调其前瞻性。

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不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立足于企业战略,着眼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并根据企业发展各个阶段的需求,制定能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的人力资源规划。这就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方面,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时,在探讨企业发展的重大策略时,应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参与,方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能了解企业战略的内涵,也有利于他们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源规划;另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要充分了解各个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听取各个部门的意见。

(2)战略人力资源配置模块

战略人力资源配置模块包括招聘和选拔,优化调整两个内容。在招聘和选拔方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应建立战略导向,明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招聘标准和程序。这就也要求在招聘和选拔中,除了要关注应聘者与职位的匹配性,更要关注应聘者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组织匹配性,如价值观的相符,具有创新精神和积极进取心,能与企业共同发展等。

在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方面,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配置的目的是要建立促进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一方面,企业要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根据定员标准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调整,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求对现有人员进行职位调整和职位优化,实现人尽其才,通过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

(3)战略人力资源开发

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是对公司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从素质和质量上保证满足公司战略的需要。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建立和健全支持创新的科学培训体系。建立支持创新的科学培训体系,应根据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结合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能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所需各种类型人才;应从培训制度体系、培训内容体系、培训保障体系等方面体现企业层面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从全员参与、自觉学习等个体层面体现员工对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视。另外,培训项目的选择是多形式多样化的,企业可以把学历教育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和拓展学习结合起来,把团队学习和个人学习结合起来,在企业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员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

与其他性质企业不同,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着眼的不仅是眼前的绩效,更有对员工创新能力的评价。因此,传统的评价指标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评价中,不能体现其对员工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开发出符合其自己发展需要的战略性人力资源评价指标,在考核员工的绩效表现同时,对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行考察,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5)战略人力资源激励

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基础是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其方向是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建立并完善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通过激励机制的作用,推动员工创新能力的发挥,进而推动企业创新,推动企业发展。

篇12

一、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人与社会、人与组织、人与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都形成相互关连、彼此交融、互联互通的零距离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信息的对称和零距离的沟通,使得商品交易中各相关利益者都可以自由、瞬时表达自已的价值诉求与价值主张,靠信息的不对称和黑箱运作获取利益的盈利模式及股东价值优先的思维定势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以客户价值与人力资本价值优先,相关利益者价值平衡基础上的盈利模式。对“潘俊薄“粉丝”价值诉求的重视与话语权的尊重,折射出商业交易过程中的厂商价值诉求主导让位于消费者及相关利益者价值诉求主导。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时代实现了真正的商业民主。互联网的普遍使用极大降低了大众获得信息的成本,扩大了大众的选择范围,提高了大众的自主性,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信息和资源充分得到共享,产生了交换和协作的需求,互联网也成为企业相对廉价且公平的资源。

互联网时代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发生了变化。第一,互联网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使人对自由公平的需求更强烈,企业在管理员工的时候需要注意到员工本身特点发生的变化。第二,互联网降低了企业与外界交流的成本,也使得部分公众有潜力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或者参与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第三,互联网强化了人的多元化需求,企业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增添更多的内容。

二、互联网时代民营高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是否拥有人才往往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在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才竞争更为激烈。随着中国加入WTO,政策开放,壁垒降低,政府干预、地方保护形成的行业垄断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中国市场已成为商家必争之地,无数国外投资商将眼光投向中国,他们来中国不仅是要占领中国的土地,的市场,更重要的是要占有中国的人才。摩托罗拉、IBM、奔驰、三星、宝洁等近百家国外知名企业在北大、人大、复旦等著名学府纷纷设立奖学金,向校园提供各种援助,大力宣传企业自身形象,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在企业全球化,人才本土化趋势的影响下,国外企业争夺人才的战争给中国中小民营企业敲响警钟:民营企业,尤其是发展初期的民营企业,往往面临人力、资金等资源缺乏的情况。而高科技企业投入资本大、无法短期获利的特点,有加重了资源的缺乏性。对于发展初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来说,互联网的普及可以为其人力和资源提供新的机会。互联网降低了信息成本,提供了公平程度,增加了企业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民营高科技企业可以在许多方面进行创新,并利用互联网将这一竞争优势低成本地扩大,获得市场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民营高科技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自由度更高,更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利用好这一点便可转化为天然的优势。另外,其平民化的姿态也容易与公众保持联系,使得公众参与到其人力资源管理中。

三、小米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我以小米公司作为民营高科技企业的代表,谈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小米成立仅四年即成为国内销量第五的手机品牌,增长速度令人叹为观止,创新是背后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其中一个方面。小米公司初期,有7个合伙人,分别独自掌管相应领域,都是经验丰富且执行力强的专业人士。这支强大的精英团队为小米实施扁平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供了必要基础。

小米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处处体现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第一,扁平化。小米相信优秀的人本身就有很强的驱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建立了核心创始人-部门leader-员工的三级组织架构,全部是彼此互不干涉争取在分管领域做好的小团队。除创始人外的员工都是工程师,加薪是晋升的唯一奖励,简化了人际关系,避免了职位高低带来的负面情绪,节约了层级间汇报时间,使员工得以全神贯注解决事情。这提高了效率,如2012年8.15电商大战,小米从策划、设计、开发、供应链仅用了不到24小时准备就取得近20万台的销售量。第二,强调责任感。没有打卡制度,也没有KPI考核,取而代之的是强调互助和责任感,强调工程师对用户价值负责。没有这些硬性的规定,但小米的员工一直坚持6×12小时工作。第三,用户参与管理。给一线员工赋予权力服务用户,让工程师与用户保持沟通,让用户参与管理。如遇到用户投诉问题时,客服可以根据自己判断赠送贴膜或其他小配件。第四,管理企业外部人才。鼓励用户参与市场调研和关联产品开发,有些用户与小米有了业务往来。

四、启示

小米公司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时代变革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出的创新,给民营高科技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供了一些启示。一方面,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适合于不同的情形,选择适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十分重要,对民营高科技企业来说,在互联网时代,扁平化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需要一个强大的领导队伍做后盾。另一方面,用户参与管理的思想十分先进,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还包括企业外部人才的管理,也就是说提高企业对潜在人才的吸引力,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具体到每个民营高科技企业,应当综合其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情况来思考创新方法。另外,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也要求企业不断修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作者单位:中远散货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参考文献:

篇13

随着武器装备建设步伐的加快,注重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试验任务人才资源的整合协调,构建科学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对实现人才合理配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认清重要价值和现实效用,激发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推进靶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动性

(一)科技人力资源管理是圆满完成科研试验任务的有力支撑

科研试验部队的价值在于完成科研试验任务,为武器装备建设作出应有贡献。针对科研试验任务知识密集、科技密集、智力密集的特点,必须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需要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的思想观念,以超常举措推动人力资源开发,夯实履行职能使命的智力支持和组织基础。

(二)科技人力资源管理是破解靶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

实践中,靶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科技干部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注重团体需要的满足性和激励措施的整体性,忽视个体需求的层次性、差异性、变化性;重视高学历、忽视低学历,造成人才配置失衡,导致人力资源浪费等。必须更新观念,调整视角,吸收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方法,搞好科技人才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努力解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矛盾问题。

(三)科技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靶场科技人员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

当前,科技队伍中多数人渴望成才与少数人不思进取并存,勤奋刻苦钻研与不学不练业务并存,兢兢业业履职与不安心本职工作并存的现象比较突出,必须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有优势,综合使用绩效评估、奖惩激励、制度规范、机制推动等手段,形成尊重爱护人才、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二、把握军内外研究发展现状,增强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推进靶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针对性

军队人力资源管理是新军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各军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富含现代管理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和日本。美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以个人竞争,强调个人能力为中心,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严格管理的模式。其人力资源开发主要得益于教育、人才培养以及全球范围内的人才引进。日本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势是激励,善于使一般员工人才化、团体化,结合儒家思想,运用软性管理,采用终身雇佣制,形成高度的劳动热情、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发挥人力资源整体优势。

(二)美军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美军2006年提出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重点关注发展中的“总体部队人员”和技术的正确融合,并提出要“专注于能力”和“基于工作表现”,人员的晋升、报酬和补偿都要与个人表现相联系。主要体现在:

一是军事技能的重新配置,即现役部队和后备役部队之间及其内部的军事技能存在一个重新配置、实现均衡的问题。

二是成立专门的行政项目管理机构,即国防部“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将人事报告、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战略的实施统一起来,人力资源战略被整合到统一的人员跟踪和管理系统中,确保用合适的晋升

和发展机会来吸引和保留最优秀的军人和文职人员。

三是制定多项具体实施计划,重点强调了“服役连续性”计划、“联合训练”计划及“语言文化技能”计划。

(三)我军实验靶场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军在探讨“国防人力资本”、“军事人力资本”、“军队人力资源管理”等概念、范畴和理念,引入军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军队人力资源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试验靶场科技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落后于部队其它领域,现有的科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任务需要。

网状化靶场实际赋予了科研试验任务一种新的人力资源运用方式,上至总部指挥中心,下至各测量设备,在目标获取、信息处理能力、影像获取、组织指挥方式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变化,进而带来人力需求程度方面的显著差异。

试验任务人力资源的结构配置将从注重粗放式需求到注重集约式需求,自动化程度提高将促使对岗位需求进行再分析再整合,催生出满足参试任务条件下的最佳网络运行配置和官兵组织结构模式的出现。

坚持信息化、网状化靶场的建设,非但要寻求高素质的人员,还需重新评估一些技术性和任务性职位的需求条件,所需专长必须接受其他专业领域的训练与挑战。

三、完善科学配套的措施机制,提高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推进靶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效性

(一)解放思想转观念,让人才优先发展,进行个性化培养

强化超前培养观念,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超前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科技人才,做到宁肯让人才等装备,不能让装备等人才。强化复合培养观念,打破科技人才自我循环发展的状况,走出一条素质综合、能力复合的培养路子,把岗位互换、交叉任职作为重要培养方式。强化精细培养观念,根据科技人才个性特点和专业技术岗位要求,制定成长路线图,量身打造个性化培养方案,密切跟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聚焦质量搭平台,打造新型高端人才

坚持以军事训练为抓手,依据纲要全面训,紧贴实战从严训,科技推动高效训,整体联动一体训,提高科技人才训练质量。利用执行试验任务、科研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时机把年轻干部推到一线,通过任务砺练,培养他们的决策、咨询和攻关能力。注重为科技干部量身打造攻关课题,组建新老搭配、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开展集智攻坚。加强与军地高校、研究机构、产业集团、武器装备研制单位的合作,有计划地为科技人才举办系列高级研修班,聘请名师结对带教,进行学术考察交流,提高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着眼发展建机制,全方位盘活人力资源,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机制带有根本性、稳定性、长远性。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握科技干部队伍的特点规律,建立起能够客观反映干部德才表现和真实业绩的量化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的素质能力测评标准,使科技干部考核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以此作为培养、选拔和使用科技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按照能级匹配原理,使科技干部的德才素质与职务职位相称,真正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坚持用荣誉和关心来激励科技干部,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干部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受到官兵的尊重,受到领导的重视。用物质和优待激励科技干部,在加大精神奖励的同时,提高物质奖励的内容和额度,把收入、住房、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作为奖励内容,调动科技干部的积极性。用事业和成就来激励科技干部,给科技干部以自身价值的实现、科研的氛围和后续教育的机会。要建立调配控制机制。打破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障碍壁垒,从促进人才队伍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结构优化的角度,统筹使用各年龄、各层次、各领域的技术干部,合理分配岗位,引导人才合理流动,达到盘活人力资源、激发创新潜能的目的,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鸣芬.绩效管理在军队人力资源中的应用[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2]沈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3]赵静平.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4]边树鹏.军队人事管理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5]王安.军队管理规律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