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启蒙文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启蒙文学是指盛行于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保守的封建势力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之间的一次巨大的冲撞。启蒙文学的特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2、具有民主性,提出为第三等级的文学地位而斗争;3、注重运用人民的语言和人民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文学教育的意义与必然性
1.1进行文学教育的意义文学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属性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所以文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阅读主体通过阅读感受文学的审美方式,从中受到熏陶,也使得文学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文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培养,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作品发现作品中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性美,达到唤起潜藏在学生心中的美感的目的。与此同时,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鉴赏以及创造能力。文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语言造就了文学,文学的魅力源自语言的魅力,而文学作品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锤炼成就的艺术语言,能够经受学生的反复思考与琢磨。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总是对其中的语言美寄予深厚的期许,希望感受到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所传递出的情感与人性的力量,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行文学教育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文学源于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对各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关系进行了解,使他们能够对各个阶段的文学进行思考,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文学艺术是一种诉诸人的情感的精神产品,所以文学教育又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价值观。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而情感教育的作用,又可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形成感情上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1.2文学教育的必要性进行文学教育不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也是为了完善语文教育和促进文学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所在。文学教育从实质上说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强调“人”的作用,满足人的精神世界。而使学生了解当代文学,学习当代文学,能够促进当代文学的发展,学生在文学中获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塑造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要进步,人类要发展,就要重视文学事业,促进文学的发展、繁荣与兴盛。
2当代文学启蒙意义下的启示与策略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是天然的、相互作用的。文学的教育功能需要借助语文教材来实现,教育的教学目标又要通过文学来获得完善。文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文学教育也推动着文学的发展。在文学繁荣的当代,文学的启蒙话语与当代文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21世纪的当代文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让我们不禁想,要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2.1重视文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审美文学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并不是单纯将文学作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让文学作品成为传播爱与审美的源泉。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悦,情感得到慰藉。文学教育的审美功效就是让读者以审美的眼光阅读文学作品,获得这些精神上的感受。审美的属性让文学教育成为真正的人文教育,它让学生沉浸在彰显人文性的作品中,获得对人文知识的感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思想境界,让文学教育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体现文学教育的价值。2.2以人为本当代文学的启蒙意义要求文学教育以人为本。文学本就是人学,它的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中心,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要具有人文关怀的情结,要将人文关怀的情结作为自己的社会职责。但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会以人文精神为主,寄予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从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的主体是人这一角度来说,文学教育的主体也应该是人,所以文学教育实质上是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学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是文学接受的主体,要充分调动文学的本体性与师生的主体性。文学教育以课堂为进行活动的场所,将文学作品作为师生共同欣赏的对象,使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实现文学教育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解读作品中的人性的光辉,感受其中的情感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精神的享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想境界。以人为本是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体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文学教育随着文学的产生而逐渐发展,它作为一种精神形式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改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变得更好,因此在当代文学的启蒙作用下,文学教育应该更加人性化、全民化。今天,文学教育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绩,文学教育也在逐步展开,我们应该看到文学教育在当代文学启蒙下的光明前途,期待文学教育的美好未来。
作者:许华顺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3
我的妈妈是一个极普通的人,她曾用白开水来形容自己,有时甚至连水碱都让人难以发现,可就是这样一个极普通的人却给予我精神上最大的。
在我两岁的时候并不认识字,因此经常对一些图片很感兴趣。爸爸远在他乡却每月为我寄来两本小画书,所以我常常伴着那夜朗星稀的夜空,独自回味家庭中曾有过的温馨与舒适…
妈妈每天很晚才从学校赶回家,这时便是我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会带我出去玩,会教我读书识字,还给我讲故事。吃过晚饭,我们总是到楼下转转,那时我们家在**大学,校园就是我的课堂,这课堂很悠扬。妈妈时而朗诵一首诗,时而朗诵一段散文,我或睁开大大的双眼望着她或玩弄着手里的小玩具,而妈妈不管我是否明白,依然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直到我不耐烦时,妈妈才教我一首最悠扬的诗歌,就这样,日积月累。我会念的诗歌很多,唐诗宋词外加元曲,都以成为我的最佳玩伴。
妈妈教我识字的办法很特别。当我们走在小溪水边,妈妈会让我把手神道水中,让我把自己的感受说出后,慢慢教我“水”字该如何写,在把感受“凉”写出来,大自然就是我生动的课本。
到了家中妈妈或是批改作业,或是备明日的课,我则安静的坐在沙发上,翻看着爸爸寄回的小画书,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妈妈工作完毕。妈妈白天甚至会上四节课,晚上又劳累到半夜,但她总是满带笑容地听我讲着一个个并不完整的故事,一个个并不生动的故事…~~
躺在床上,妈妈抱着我,拿起小画书,指着一个个汉字帷幄讲故事,故事讲完了,她并不将书放在一旁,而是让我复述一遍,我总是把故事添油加醋的又讲一遍。从中我认识了汉字,锻炼了记忆,有学会了看图写话…
篇4
(二)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使得启蒙文学带有思想政治倾向
启蒙运动的时代背景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进行激烈的斗争的年代。因此启蒙文学从产生开始就带有十分明显的思想倾向性并同政治理论主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众多启蒙思想家通过文学形式宣传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这给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带来了鲜明的政论性特征。为资本主义制度鸣锣开道,向封建制度本身进行猛烈攻击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的重要时代使命和历史特征。
二、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对文学的影响
(一)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促成以思想主张为主流的启蒙文学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理性精神。在牛顿等人的推动下,对世界的认识本身甚至上升到了对上帝进行思考的深度和高度。这些大胆的思想主张为启蒙运动和启蒙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一时间,倡导怀疑、思辨的理性精神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流。在文学作品当中,将普通的个人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并号召人们进行个性化的发展和生活,成为当时的启蒙作家普遍反映出来的思想主张。
(二)启蒙运动的精神主张使得文学成为政治理论载体
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形式在当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通过作家本身的思想观点和文字描写显现出鲜明的政论性特征。这一时间内,很多思想家本身就承担起了启蒙作家的功能。卢梭、洛克、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着名的启蒙思想家将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形成了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这些政治理论主要通过当时的文学形式表达出来。
1.形成以民主思想为主的文学
卢梭是民主思想的集大成者。卢梭通过文学形式折射了他的这些主张。《忏悔录》《新爱洛绮丝》是他的两篇着名的文学作品。《忏悔录》与以往的启蒙主义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该书注重平民的思想品质、感情和性格特点。卢梭在《忏悔录》中以诚恳直率的态度完整地记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内心动态的各个方面。他的另一部作品《社会契约论》,将这些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政治主张集中总结和反映了出来。在政治主张中,他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国家和社会的形成是个体为满足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所形成的总体。国家中每一个个体的目的是通过集体的存在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基于这样的分析,国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当在政治地位上保持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公民在国家当中应当具有比其他人更高的甚至能够奴役其他人的权利。当国家不能保证自身利益时,个体可以选择离开国家。国家政治权利的形成是公民为实现个人利益将公共权力提交给一些具有决策能力的管理者的过程的结果。由于公民推举政府的初衷是实现个人利益,因此公共权力的持有者具有保障公民利益的职责和义务。
2.自由平等思想的文学体现
启蒙运动中的重要思想主张是自由平等思想。这一思想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政治思想理论当中英国政治学家洛克旗帜鲜明地主张自由的观点。洛克以基督教神学作为依据,提出“天赋人权”的主张。天赋人权中主要包括的权利有追求个人幸福权、生命权和财产权。洛克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向上帝赎罪,上帝赋予人们自由意志。人应当具有自由的思考能力。洛克的自由思想主要集中于人们思想的自由和政治自由。但自由具有一定限度,不能伤及其他人的自由,危害其他人的利益。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国家应当保障个人利益的观点也包括个人追求合法权利的观点,因此也蕴涵一定的行为的自由主张。在基督教神学的视野下,人类具有原罪,人的生命过程都是向上帝赎罪的过程,因此人的本质是相同的,人的地位应当是平等的,这一神学观点也为平等观念奠定了基础。在理性主义得以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这一观念也逐渐被人们发掘出来。
3.法治思想和分权制衡思想形成的政治文学
启蒙文学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同样身兼文学家和思想家于一身的孟德斯鸠。孟德斯鸠是法制和分权制衡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着名的文学作品是《波斯人信札》。在作品当中,他通过小说的形式将自己的法治思想逐渐描述开来。在《论法的精神》当中,孟德斯鸠提出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应当是公正的法律制度。在孟德斯鸠的主要观点当中,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具有相应的规律,上帝在创造世界与规律之后就让世界按照规律进行运转,而人类社会应当具有的规律就是社会的法律,社会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才可以正常运转。在基督教神学当中,由于人类本身具有原罪,因此人们在面临一定的特殊环境时就会产生犯罪的可能。政府组成人员同样也有可能违背公共利益而以权谋私,因此应当进行分权制衡以对政府进行约束和监督来保障公民的利益。
三、启蒙运动对欧美当今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促进西方现代文化的独立思考精神
理性精神强调人们按照自己的思考对事物进行推理以进行对现实事物的认识。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当中,人们应当具有充分怀疑的精神,敢于突破旧有传统进行创新,鼓励人们大胆怀疑。这种思想主张促成了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独立思考精神的产生。西方现代文化中强调的独立见解的思想观念来源于理性精神,并在西方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在西方的教育模式下,人们被鼓励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开拓,勇于怀疑权威,挑战权威,使欧美思想文化层面充满了进行自由交流、大胆创新的氛围。
(二)西方文学中人本主义的产生
人本主义是在启蒙思想当中占有重要成分的观念。理性精神本身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推理和认知事物。在人们的认识过程当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应当被充分调动和运用。人作为思考主体的价值和尊严应当被广泛认可尊重。在现代欧美文化中,这种产生于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的观念已经广泛推广。现代欧美社会强调的人道主义、人权等观念就是在启蒙运动的人本主义倾向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目前,在欧美各国,人道精神已经被广泛认可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死刑的废除、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的广泛建立和发挥作用都是人本主义的重要表现。
(三)西方文学中个人价值的体现
由于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建立的重要基础是人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因此个人的价值和作用在现代欧美文化中被广泛肯定,独立人格也因此在现代西方文化思想中被广泛肯定。个体的独立性是人们进行理性精神指导下的独立思考的重要条件。独立思考的意义和价值需要个体的独立作为实现条件。在社会生活当中,民主的政治环境也为个体实现价值和尊严提供良好的现实保证。
(四)选举文化的产生
在欧美社会当中,强调自由平等和民主法治的政治思想氛围是思想文化重要的特征。经过大革命和欧洲的广泛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欧洲现代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民主政治制度。代议制民主所产生的选举文化,已经成为欧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欧洲现代社会当中,人民实现政治诉求的方式已经逐渐多元化并得到充分的拓宽。人们通过具有法律保证的参政渠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见解,也更加促进了欧美文化中的其他诸如重视法制和契约等特征。
另外,经过启蒙运动建立起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也为欧美文化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市场经济模式中强调的公平交易和诚信精神广泛存在于欧美文化生活当中。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共道德标准在西方社会当中正占据着越来越主要的位置。但欧美各国由于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程度不同,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差异性。现代欧美文化可以被概括为西欧文化、南欧文化和东欧文化等基本形态。由于启蒙运动长期以英国和法国为核心,因此法国和英国等国具有的理性精神更加明显。南欧文化具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倾向,更加重视家庭的作用,法治精神弱于西欧国家。东欧国家相对其他国家比较缺乏民主精神。
四、结语
欧美社会生活的形态深刻地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在欧洲现代社会当中已经基本变成现实,启蒙精神的思想内核已经成为西方各国的重要精神特质和内涵,对西方社会发展前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1.幼儿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适合于各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够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适宜他们接受能力、审美要求的这一类文学,对于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来说,幼儿文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启蒙教育意义
幼儿文学作品的教育性,除了在品质、思想、情操、道德的教育外,还有美感教育、知识教育等等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也同样包含在这个范围内。例如:栓栓小朋友说:“我想到月球上盖好多的围墙”,姥姥问他为什么呢?他说“可以把我尿湿的裤子晾起来呀”。因为栓栓上小班时经常尿裤子。所以天真的发问,表现出孩子对这种美好图景的倾心和向往。
二、幼儿文学在幼儿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及重要意义
1.幼儿文学能够让儿童体会到愉悦与正面的情绪
高尔基说:“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有一次,我们中班上了一节综合活动课《我爱我家》,我问道:“爸爸、妈妈很爱你们,你们心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艾博说:“是甜甜美美、特别高兴的感觉。”乐乐说:“是我想亲亲她的感觉。”听完后,我感觉这就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2.幼儿文学在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方面作用巨大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节美术活动时,小石头小朋友的画让我大吃一惊:他的画平时完全不同。我急切地问道:“你能把你的画给我讲一讲吗?”他兴奋地看着我说:“我最喜欢坐在盆子里,让妈妈给我洗澡了。”原来他的妈妈不在奎屯工作,在乌鲁木齐上班,一个月才回来一两次,平时都是奶奶照顾他。所以每当妈妈回来后,都会给他洗澡,他觉得自己最幸福的时候,就是和妈妈一起洗澡了。哦!我明白了,孩子因为在与妈妈一起洗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幸福和妈妈的爱,所以才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如此丰富而美丽的图画。
3.幼儿文学在幼儿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强调,“教小孩要从小教起”,“一开始就要教好”,人们在幼儿时期可塑性最强,也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幼儿文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和教材。
4.幼儿文学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
幼儿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一样,蕴涵着情感的美、思想的美、语言的美,在幼儿审美的培养过程中,它可以充分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5.幼儿文学对幼儿是非观形成有巨大影响
记得有一次,我给小朋友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大家都听得很仔细,过一会开饭了,我给他们盛好饭小朋友高兴地吃起来,正在大家安静吃饭时,李×大声笑着说:“老师,闫×像你讲的大公鸡一样是漏嘴巴。”全班小朋友都看着他笑了起来。我走过去告诉闫×:“小朋友说的对不对呀,我们要从小节约粮食。但是小朋友做错了我们要给他机会改正,不能嘲笑他。”小朋友点点头。
三、幼儿文学的启蒙教学的策略
1.以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深化文学作品阅读
例如,对《拔萝卜》这一故事的讲解,我们就其内容和特色,开展了“拔萝卜表演区”“图书制作”等相关的活动,让幼儿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相互友爱理解故事。又如,绘本《七色花》我们可以引出“各种颜色”“夏天到了”等活动。再如,在作品《拔萝卜》的活动中先让孩子们去欣赏、感受故事,在让孩子们去观察、认知、探究、绘画。最后让孩子们感受他们之间的友爱,体验情感。
2.为幼儿提供自由放松的环境
(1)在幼儿园创办书吧,以及各班的图书角都放一些幼儿文学读物。(2)创办创意区,让孩子自己欣赏交流。
3.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的形式并不是死板的。在平日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平行阅读、集体阅读、开放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以及亲子阅读等方式。
四、幼儿文学启蒙教育中的误区
1.以成人的审美取代幼儿的审美主体地位
这个误区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出现以大人的审美要求为主来要求孩子,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成人为中心来灌输成人的思想。二是教师主观臆断去猜测幼儿的审美取向,并将这种审美方式强加给幼儿。
2.忽视幼儿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是成人从教育感化幼儿的方法,把审美教育当作德育和智育的辅助手段,比较注重幼儿阅读作品中真善这一方面的意义,但却往往忽略了幼儿创造美、欣赏美。二是偏重对作品进行科学性分析。应该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1998年世界教育报告的前言里强调:“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由此可见,中外优秀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以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特质为儿童所喜爱。
参考文献:
篇6
一是教学过程设置不合理。教师在进行文学启蒙教育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对象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的,要在心里预测学生通过这次教学有着什么样的接受状态,思想上有何变化,以此来保证教学目的的达成,保证教学状况稳定。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学生当做一个完全一样的集体,老师只有一种教学教案,忽略了教学对象的接受程度,教学过程设置过于笼统。二是过分重视应试教育。在新课改下的教学大纲中有对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新要求,不管是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体现教学的最终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并没有把文学启蒙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往往把重心放在了应试教育上。三是照本宣科,依赖参考资料。在教学中,教师过分重视课本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情况,总结成一些话语直接让学生背诵,学生理解不了相关文学作品的价值和魅力,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的课堂讲解全部照搬参考书的内容,缺乏自己的理解,没有自己的观点。
(二)学生学习中体现出的问题。
一是缺乏读书兴趣。现代社会色彩斑斓的文化对人们的冲击好和影响越来越大,导致学生对读书提不起兴趣,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阅读,使得学生对一些文化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很难有深入的想象和理解。学生一般会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去阅读一些文学作品,这样就会被学生理解为强迫式的学习,学生缺乏兴趣,自然达不到学习效果。二是阅读量不够,难以理解作品内容。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对文学作品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有在教师的要求下才会去阅读。平时各科的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周末时间还要选择性去补课,基本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对一些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学生一般在阅读中遇到障碍都会选择跳过,不会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过多的思索。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文学启蒙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全方位介绍作家作品。
在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作家作品时,一般会照着书上的注释去念一遍,不会做过多的解释,比如在介绍杜甫时,基本上都是杜甫,字子美,唐代诗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教师应该简要地描述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被称为诗圣的原因,讲述诗人的生活遭遇,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讲述杜甫,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只有这样,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才有更大的兴趣。学生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才会主动去了解文学作品,了解文学大师,走近充满魅力的文学世界。
(二)多方面解读文学形象。
教师在解读文学形象的时候比较呆板,传递给学生的人物形象就是书本上的定论。要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就必须让学生有想象力和情感化的空间,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曹操这个角色,有的作品说他是政治家,有的定论是奸雄,还有的说是伟大的诗人,教师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不要给学生直接灌输定论,让学生对这个角色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意见,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设置情境感受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往往会通过人物角色和故事情境表现出来,在阅读的同时能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初中生人生经历还很少,对于有些文学作品还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一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文学作品体现的情感。现代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越来越多,在教学中运用相关图片和音效,让学生融入到文学情境中去,体会人物情感,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7
今天的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令人很不满意。虽然阅读数以百计的文章却从中得不到经验或学习的一些“营养”;尽管写了上百篇日记,但是找不到一句可以表达自己愿望的话。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小学写作教学的启蒙教育稍晚,所以,语文启蒙教育应该从低年级开始。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建立情深义重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
身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首要的任务不是怎样将教材讲好,而是要使绝大多数学生依靠你、信赖你,对你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在我的班级里有40多名学生。60%是城市户口,25%为城镇户口,15%为农民工子女。在这样一个经济条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的学生的班级里,无论学习哪门课程,让他们站在一个起跑线上都是非常难的。尤其是生活在困难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内向,非常敏感,自卑,孤僻,早熟,缺乏沟通。
在相关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因材施教。例如:对于性格外向、家庭生活优越、富有表现力的学生,经常提出一些他们所熟悉、了解的有趣的问题,尽量满足他们表达自我、表现自我的欲望。对于性格内向、贫困的学生,尽量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写作过程中表达自己。对于那些“单亲”的特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我从来没有在课堂上或班级里提及他们“特别”,因为他们是非常敏感的。在休息的时候,摸摸他的头,赞美他,日记写得很好;写作业时,拍一拍背,告诉他,学习有所进步。课余时间经常和他们谈谈心,交流学习经验,经常给他们一些小刀、铅笔或其他小礼物会让学生有“老师喜欢我”的感觉,即使只是对他们一瞥,那充满爱与自信的目光,也会让他们的心产生“涟漪”。教育需要关怀,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这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充分爱学生,要有爱学生的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爱,使学生能理解在灵魂深处的你的人格魅力,对你有兴趣,进而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兴趣。
2.建立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让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9岁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书面语言形成的最佳培养期,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个时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多动症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语言和身体动作表演感染学生,如灵活的组织形式,或做一个游戏、一个小节目,甚至在课堂上卖弄一个调皮的、有趣的“小把戏”。这些都不亚于给学生打上一剂兴奋剂,会使疲惫的学生转变状态,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寻找闪光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骄傲和自信是孩子心中最敏感的部位,它们激励孩子向上、向前。”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帮助学生提高自尊、自信,使他们积极地、健康地、快乐地成长。在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写”的阶段,学生的语言技能已远远超出了写作的能力。所以,寻找和挖掘每个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和评价。同时,教师也要抓住机会,挑起争论,巧妙地引导,使他们走出迷茫。
三、在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里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涉及所有的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除了完成教学任务,我经常给学生讲解一些高年级的课本和读本。一方面,提高低年级学生对高年级课文的感悟,另一方面,向他们阐述祖国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美丽的事物,完善爱国主义教育。
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时刻铭记这段时期是学生对形象、对语言、对世界的理解特别敏感的时期,老师要把民族气节,祖国的尊严,我们光荣的历史与语文课堂教学生动地结合起来,在他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使其有一个深刻的影响,如播种一样,终究会发芽。使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人格健康发展。
篇8
课程改革新理念要求把教学过程不仅仅看成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且要视为探究发现的过程。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变教师简单地呈现知识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知识,注意创新的启蒙。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创新启蒙应强调三个基本特点:启蒙性、指向性和儿童化。
1注意启蒙性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创新意识几近一张白纸,处于启蒙阶段。
首先,创新定位要正确。创新启蒙指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限于寻找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学生的创新显然指后者。
其次,目标设定要适当。教学目标应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小松鼠找花生》课后问题:“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涉及农作物生长知识,城市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不应马上回答或讨论解决,应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家长、农民后回答或讨论。其实这里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是方法训练,正是最基本的创新启蒙。
第三,教学头绪要简化。如话题《该怎么办》、《小兔运南瓜》课后问题只要孩子说出一种办法就行,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想出多种办法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克服神秘感,树立自信心,初步培养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又有利于学生把办法考虑得周密些,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至于思维的开阔性、丰富性,可先由学生之间多种办法的互相启发去解决。
第四,创新“火花”要爱护。由于感知与经验的不足,孩子的创新思维带有稚气乃至不尽合理,我们不应求全责备。哪怕是一点点的创新“因子”“火花”都应予以热情肯定,否则会窒息刚萌发的创新意识。
2重视指向性
实验教材中科学人文方面的创新教育资源,语文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同时,我们应特别重视语言文字创新意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向。
现代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认为,人有“天赋”的创造和生成语言的能力。低年级学生虽然刚开始系统地听说读写学习,但他们幼儿期在家庭、幼儿园、社区通过言语交际,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特别是城市孩子,他们中许多人有良好的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条件,从所接触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儿童文学中汲取了或多或少的好词佳句和多种的叙述方式。进入小学后,经过一段的课文学习,课文阅读中的语言积累又激活了原来的口语积累。这正是语文创新教育中应积极开发利用的。
课文《雪孩子》课后问题“想一想,雪孩子还会回来吗?”教学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气象知识中的水的三态变化――雪遇热融化,蒸发上升为云,再遇冷凝成雪花降下来。可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问老师、家长、专家,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第二层面,创新性表达。首先,老师可抓住问题中的“雪孩子”和“回来”发问:“明明是雪花飘落下来,为什么书上问雪孩子还会回来吗?”让孩子回忆听过的童话,抓住童话的这种叙述方式,确立驰骋想像的支点。其次,可启发:“雪孩子为什么要回来?他是怎么回来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样的:雪孩子想念小白兔;小白兔想念他,邀请他,北风就是一封封思念、邀请的信笺等等)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确定叙述内容,梳理叙述线索,进行内部言语的组织。第三,在学生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之前,引导他们调动幼儿时代和入学后的语言积累,如课文《四季》描绘雪人的佳句,《雨点儿》中大雨点与小雨点的对话,已学过的词儿、短语、结构式,使表达的语言丰富起来,对学生进行调动语言积累、优化表达的创新意识的启蒙。
3讲求儿童化
低年级创新启蒙要突出儿童这一生长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注意内容的形象性,形式的生动性,并充分发挥他们乐于表现的特点和个性特长。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松鼠日记》,可以抓住“松鼠和他的朋友是怎样过冬的”这个生成点进行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创新启蒙。(1)可以用意愿画的形式来描绘他们是怎么过冬的。(2)用表演形式创造性地表现课文的内容。(3)也可以采用有感情地朗读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课文思想感情,感悟语言表达的技巧,并通过表演拓展课文语言的内涵。(4)提问:松鼠还有别的朋友吗?他们又是怎样过冬的?鼓励学生回忆从课外阅读和大人口述中获得的动物过冬的知识,大胆地表达出来,扩大知识视野,锻炼创造性表达的能力。教学中应强化他们乐于表现的特点,对于他们表现出的开阔的视野与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要适时肯定和鼓励引导互相悦纳。
当然,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智力发育水平限制以及阅历有限,加之汉语的博大精深,许多文字是低年级学生所理解不了的。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充分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简单能够被学生接受。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使用简单的语言,使用小学生所管用的语言与方法来进行授课活动。小学学生多习惯于形象思维,所以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个性化,要通俗易懂、浅显容易。
篇9
有人问,教育的责任是什么?我想,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益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人。小学的教育责任是什么?就是启蒙。就是在6年的小学阶段,_启学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潜能。这是小学教育领域要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踏踏实实做好了,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科学、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时期叫“蒙学”。学生入学叫“发蒙”。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就叫作“启蒙”。在民间,人们把小学生入学比喻为“拴牛鼻绳”。这个比喻很耐人寻味。启蒙,其实是前人对6年小学阶段的一种很科学的界定。而“拴牛鼻绳”则是对蒙童进入系统学习过程的绝妙比喻。
启蒙的目的,就是正确地引导个体的生命潜能从显性表现逐渐朝隐性方面转化。
还要指出的是,生命潜能虽然转化为隐性物质,却不会从人的生命特征中消失,一些负面因素还会时不时出来作祟。因此,小学教育除了担负“开启学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潜能”外,还具有“抑恶扬善”、克服负面因素、改掉不良行为的功能。
二、传统方法的有效与失灵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学生语文基础与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奠基与引导作用。随着时代环境变化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社会对公民语文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小学生语文启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如何提高语文启蒙质量,已经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语文启蒙的方法在这中间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方面,目前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社会阶段,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一些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能看带拼音的故事书。小学课文所要求的“听说读写”标准,学生普遍能够达到。在经济发达地区,该现象尤为明显。“死记硬背”等灌输式教学方法效果日渐失灵。另一方面,以强制力量为后盾的传统启蒙教学方法,在法制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权益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内的教学必须依法进行,杜绝一切“硬”的教学方法。
三、新型方法的维度与构建
1、注意启蒙性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创新意识几近一张白纸,处于启蒙阶段。
首先,创新定位要正确。创新启蒙指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限于寻找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学生的创新显然指后者。
其次,目标设定要适当。教学目标应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发现问题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家长后回答或讨论。其实这里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是方法训练,正是最基本的创新启蒙。
第三,教学头绪要简化。如话题《该怎么办》、《小兔运南瓜》课后问题只要孩子说出一种办法就行,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想出多种办法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克服神秘感,树立自信心,初步培养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又有利于学生把办法考虑得周密些,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至于思维的开阔性、丰富性,可先由学生之间多种办法的互相启发去解决。
2、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心理、生理发展都处在初级阶段的小学生们来说,很难主动认识某些学科的重要性,并进行主动学习,因而,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爱授课教师。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较容易接受、模仿自己亲睐的人们的观点及行为,尤其是小朋友,他们没有善恶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竭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日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想事情,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还要,积极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赢得学生的信赖。其次,要做好准备工作,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贪玩、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些特性,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老师讲课时要常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所以教师就要会说,常说“小孩子话”。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们亲近你,愿意与老师交流。
4、寻找闪光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每个教师都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帮助他们增强自尊心,树立自信心,使他们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要极力寻找和挖掘每个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同的“闪光点”,及时的进行表扬、鼓励和评价。同时,老师还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
结束语
一、二年级语文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的基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把握。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形式作出一定的完善,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能力加强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收获学习的乐趣,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实现语文启蒙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一、注重培养小学生启蒙阶段的写作兴趣
写作是一种需要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活动,对于处于写作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写作无疑是令他们头疼的一项课业,许多小学生甚至惧怕写作。为此,语文教师需要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启蒙阶段小学生的写作兴趣,积极鼓励小学生进行写作,并让小学生乐于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采取榜样激励策略,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存在认知能力的差异化,因而有些小学生在写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天赋与能力。同时,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还不高,他们极易受到周围环境与人物的影响,于是乎语文教师可以采取榜样激励策略,通过挑选学生作文当中优秀的部分作为典范,以此来调动小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如语文教师可以专门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设置一个优秀作文展览专栏,将学生作文中优美的语句或段落标识出来,从而为学生之间提供相互学习与借鉴的机会,以榜样激励的方式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的写作环境,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采取评语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动机。教师的点评对小学生影响非常大,学生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都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可以采取评语激烈策略,以鼓励与表扬学生写作为主,对学生的作文予以正面的评价,从而激励小学生对写作的信心。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当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差异进行不同层次的点评,及时发现学生写作中的进步与长处,积极鼓励与肯定学生的努力,使鼓励与表扬评语成为催化剂,以激发作文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对写作的积极动机。
二、运用阅读策略,引导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写作
古语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此足以说明阅读与写作的紧密关联。于是乎,在小学生写作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师应当积极运用阅读策略来引导小学生进行写作,教育小学生多多阅读相关的书籍或优秀作文,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同时,让小学生尝试着进行仿写训练,以锻炼小学生的文字功底。
(一)重视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的积累实际上也是一种基本功的锻炼,教师在进行启蒙阶段的写作教学时需要引导小学生多阅读文章、诗词等,有必要时还可以摘抄或背诵优美的语句或段落,从而为小学生的后期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感。写作需要通过语言来实现表达,因而语言是写作的基础,而语言的积累可以为写作提供资源,如此小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不会因词汇量或语言匮乏而困扰,他们能够轻松的表达心中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二)实行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类与生俱来拥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尤其是对于二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记忆力最佳时期,因而这一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也是非常惊人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将这种模仿能力用于写作中,通过仿写训练来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活动,作者将其在生活中所发现、体验到的一切美的事物融入到写作里,从而描写出动人的美词佳句。如此,小学生可以在这些美词佳句的基础上进行仿写,根据自己所观察与体会到的美好感受投放到写作中,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也能写作优美的语句。
三、合理利用课堂时间,训练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写作
现今,随着语文教学对写作教学的越来越重视,在学期的教学大纲中也安排了写作的课堂教学时间,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写作课堂教学可谓教学大纲中的重中之重。为此,语文教师应当抓住启蒙阶段的有利时机,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
(一)创设自由、开放的写作课堂情境,鼓励学生表达与写作。语文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开放的写作课堂情境十分有必要,传统的写作课堂教学过于古板、约束,不利于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空间。而创设自由、开放的写作课堂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氛围,在这里教师鼓励与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与创作,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观察到的一切写下来,或是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学生的写作。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事实上,写作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再造想象,写作者常常以生活为源泉,通过细心、敏锐的观察来积累写作素材,而后在已有素材基础上进行无限的想象,想象是写作的剂,能够丰富作文的可读性。而学生想象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眼界与拓展能力,这些都会在其写作中体现出来,从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启蒙阶段小学生进行课堂写作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促进其写作水平提高的一大途径。
参考文献
篇11
How to Effectively Make Chinese Enlightens in the Primary Stage
JIANG Yiju
(Fujian Liancheng Gechu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iancheng, Fujian 366200)
Abstract Chinese language is a subject about words and languag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human speech, writing and other skills of training. Elementary School first and second grade is start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system, good language enlightenment pupils, students good study habits and skills, for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future language learning and skil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in the background, as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enlightenment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from literacy, writing, reading, expression can be multi-pronged approach to train students to do the work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enlightens; effectiveness
小学一、二年级是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教育启蒙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长久发展。语文是培养人类表达能力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大地位,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育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阅读以及口语表达等多方面的基本表达基础,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启蒙教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语文启蒙的相关工作进行简要探讨,提出个人的见解。
1 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心理、生理发展都处在初级阶段的小学生们来说,很难主动认识某些学科的重要性,并进行主动学习,因而,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爱授课教师。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较容易接受、模仿自己亲睐的人们的观点及行为,尤其是小朋友,他们没有善恶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竭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日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想事情,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还要,积极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赢得学生的信赖。其次,要做好准备工作,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贪玩、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些特性,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有效的教学导入方法,在开展教学之前利用情境教学法,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牢牢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并适时提出问题:“你觉得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色美吗?美在哪儿呢?那你们知道作者觉得这些景色美在哪儿吗?”以此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
首先,要加强识字教学技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识字成效。小学生处在人生起步的初步阶段,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因而需要教师的引导。识字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是由于对汉字知识过于生疏,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学生的意识能力发展尚不足够,存在理解上的恐惧感,因而教师要积极加强识字技巧的教学,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和心理障碍。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以及发展特点的特殊性,在技巧上,我们可以采用他们平时较熟悉的故事识字法,口诀识字法等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认识 “林”、“森”两个字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汉字的结构以及 这两个字之间的关系,编口诀“两木为林,三木为森,多木为森林”,以引导学生识字,并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其次,识字要密切联系生活。学习的渠道是多样化的,因而教师应多从身边的生活入手,让学生加强汉字的学习。如学校里的宣传栏、超市里的商品便签等,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寻找学习的资源,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锻炼。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识字竞赛,来检验学生的识字成果,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
3 加强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
首先,要鼓励学生学习写字,写好字。对于小学生来说,练习写字是一个很痛苦、枯燥的过程,再加上他们的自控力较弱,因而,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激励学生主动练习写字,写好字。由于大多数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因而,教师在进行汉字书写教学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故事教学法来激励学生。如介绍大书法家王羲之苦练书法,最终将池水都染成墨色,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书法家的例子,以此为学生们树立榜样,并激励学生坚持练习写字,写好字。
其次,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正确的写字方法能减少学生在学习书写过程中的负担和压力,因而,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腰立直,左手扶纸张,右手拿笔,握笔时,要大拇指、食指以及中指三指紧握,同时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观摩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握笔方式,务必培育每个学生的书写习惯。
4 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是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一、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能让学生读懂基本的日常生活会话、简单的唐诗宋词,并能够从阅读中有所悟,有所抒发和表达。
首先,教师要通过故事、图案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一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处于初级阶段,因而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由于这些学生偏爱游戏、故事等活动,因此,教师可以有效结合生活中的小游戏、小故事以及动画片等学生熟悉而且热爱的事物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如利用《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剧本,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彩,不仅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培养。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学与思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多问为什么。如在教学《特殊的考试》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说这场考试是特殊的?”“特殊在哪?”“小白兔为什么被录取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以此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探索能力。
5 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存在说话不完整,语序不对等诸多问题,因而,作为语文启蒙教师,一定要竭力纠正学生的问题,让学生会说话。
首先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锻炼学生说话能力。一年级的口语课堂教学主要以发音、说简单的会话为准,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抓好学生的发音问题。如很多学生说翅(chi)膀,容易说成“ci膀”,教师加大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用翅膀造句,不断纠正学生的发音,同时也加强了会话能力锻炼。
其次,结合学生的生活加强锻炼。口语交际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资源,并利用资源。如在进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中,可以借助学生们都热爱的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让学生们抽选自己喜欢的章节,阐述剧情,能有效锻炼学生言语组织能力的条理性,同时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二年级语文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的基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把握。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形式作出一定的完善,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能力加强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收获学习的乐趣,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实现语文启蒙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东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探讨[J].创新教育,2012(20).
篇12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篇13
然而,在相当于古代启蒙阶段的现如今的九年义务教育第一学段(小学低年段)中,却丝毫没有启蒙教育的概念和意识。如果认为现在的学童,不少都经过了胎教、家庭熏陶、幼儿园学习,业已完成了启蒙任务,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可以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古代流传下来的启蒙教材中,梳理出古代启蒙教育的大体任务。那就是在教会学生识、写一定数量的汉字的同时,要认识一定数量的人、事、景、物,理解常见的一些情感(情),懂得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理),同时将它们分门别类,形成系统,还得弄清它们之间的关联,归纳出思维的方式方法(思),并最终建构成以人、事、景、物、理、情、思等子系统为因素的心智构造大体系的框架,为接下来各学段以人、
事、景、物为材料,以情、理为统率,以思维为能源动力,以说、写、听、读为方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奠定顺利启动、发展、深化的基础;同时,为接纳此后学习到的其他人、事、景、物、理、情、思,形成相应系统,预设相应的位置,以保证在此后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一边认识更多的人、事、景、物、情、理,形成相应体系,一边砥砺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一边形成意志、品质和性格,为其发展、创新奠定完善而坚实的基础。
相比之下,不要说幼儿园以前、第一学段,就是整个小学阶段,都未能全部完成任务。究其原因,它既无视传统教育中的成功经验,也无视这一学段的学生具有异乎寻常的记忆能力,并能对第一次所接触的知识产生刻印效应的客观规律,打着反对死记硬背的幌子和所谓循序渐进的旗号,把本该属于此一学段由语文教育集中完成的启蒙任务,分散到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若就第一学段的语文课本来说,所能教给学生认识的人、事、景、物、理、情、思,根本无法与古代启蒙教材同日而语。
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但为接下来的语文学习的说、写、听、读埋下了隐患,直接导致了说、写、听、读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构成单位语文的人、事、景、物、理、情、思的缺失,或零散化、孤立化,还因为任何知识都可以归纳到人、事、景、物、理、情、思各个系统,使其他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丧失了根基,没能准备好接纳的位置,就像未能准备好相应的货架,以致大量的知识货物只好杂乱无章的堆放在一起,不能形成体系,给储存和运用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混乱。而且,一步崴脚步步踉跄。这就难怪语文教育总是陷在“少慢差费”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整个教育也难以培养出杰出人才来。
因此,无论是站在提高语文教育效率,让其走出泥沼的角度,还是基于希冀整个教育尽快培养出杰出人才的考虑,都毫无疑问得借鉴传统教育的成功经验,将启蒙任务回归到相当于古代启蒙阶段的现如今的九年义务教育第一学段(小学低年段)来集中完成,而且主要由语文教育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