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提问的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 兼顾性原则。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提问要形成问题的难易层次和梯度,照顾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提问不可过于简单,一味的问"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懂不懂" 等一些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对学习没有兴趣。当然也要避免问题过大过深,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增加学生压力,打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课前必充分备课,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难点,找准学生认知的水平,并通盘考虑什么时候提出什么问题,某一问题由哪一知识层次的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哪些情况。
1.2 平等性原则。教师提问不能一味的面向优等生,忽视差生,使差生产生自卑心理,这样只会使班级两级分化严重。教师方面,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必须认真倾听,可接纳学生不同意见,对学生的回答给以饱满而关注的情感,让学生感觉对话是平等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信,能自如的展示自己,找到成功的体验。
2.提问的要求
2.1 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提问。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整体目标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应该能使学生激起情趣,理解内容,发展智力,受到教育。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励志'是什么?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他学画的结果怎样?"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索,体会出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2.2 加大问题的容量。所谓容量,是指教师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所涉及的方面尽可能要宽广,要把握住适当的教学时机提出带有分析、评价、想象型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问题有容量能使学生围绕教师的提问,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多角度、多渠道、多人次地回答,就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教《凡卡》一文时,这样提问:作者为什么用凡卡的梦来结尾?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们纷纷发表看法。发言的内容涉及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涉及了凡卡悲惨命运的必然性,涉及了课文的写作技巧等。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分析和想象能力,由于学生想象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2.3 问题要层次清楚。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差异,问题本身要注意序列,做到层次清楚。教学中,教师要能在某个"点"上设计问题,并且体现出问题的序列,依靠问题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就能取得良好的整体效应。
2.4 问题要启发思考。一个学生如果缺少奋发学习的精神,就先不去开导他;如果没有看到他口里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就不去启发他。这也印证了心理学的研究:学习效果不仅与人的智力和学习方法有关而且与学习心态有关。教师的言谈举止含蓄而富于启发,就有利于学生形成最家的学习心态,引起学生无穷的兴味,在兴致勃勃中来学习知识,他们会感到愉悦,学得快,记得牢。
3.提问的类型
3.1 描述型问题。描述型问题是帮助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类提问体现了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提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的内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判断及认真阅读课文,使学生的认识结构得到扩展。如教学《小猫种鱼》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猫想得到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它能得到吗?"
3.2 分析型问题。分析型问题,是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对课文作进一步分析,以使学生加深的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这类提问更要体现出提问与阅读的紧密结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抽象、概括后做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不仅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还要知道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如一位老师教《我要得是葫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用了一个'盯'而不用'看'或'瞧'呢?"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种葫芦人对葫芦生长的关心,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
3.3 相关型问题。相关型问题,是在学生初读、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旨在让学生寻找课文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并就新旧教材作出比较,进行补充。这样,学生对课文掌握理解才会更牢、更深。如《将相和》一课的教学,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人物?不喜欢哪些人物?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回忆整篇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回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训练了思维和表达能力。
3.4 想象型问题。想象型问题是更高层次的智力活动,是对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思维训练。在当今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堂中,教师更应多提富有想象型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教学完《司马光》一课,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司马光的做法好吗?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成为课文中的一员,让他们开动脑筋敢于大胆想象和创造,既激活了课堂又训练了学生。
4.提问的"点"
课堂是训练学生的主渠道,如果课堂上总是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问,那么学生的能力又从何提高呢?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一定要抓好这么几个"点"。
4.1 趣味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或抓住课文有趣的地方提问。如教《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可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去借尾巴,它借到了吗?"这个问题正是学生急切想知道的,正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会激发他们读书的愿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2 深入点。 学生理解肤浅时,教师适机提问,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例如《》一课,在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这句时,学生很容易说出这句诗的意思是"更加喜欢岷山上的皑皑白雪。"我随即提出:"皑皑积雪给翻越岷山的战士带来了多么大困难,作者为什么还喜欢这皑皑白雪呢?"
篇2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备学生要 “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比如,笔者在执教三年级数学第五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三、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才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篇3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惟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师生互动,激发活度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多问多答,小步子、简单化越来越让学生反感。教师一上课就提问,很多小问题其实学生都知道,就是不想回答,课堂因此缺少活力。学生喜欢有时间思考、讨论,也喜欢提出一些问题问同学、老师。
例如,学习“平均数”,设置问题:“学生去离学校5千米的公园春游,行走了20分钟,休息20分钟,继续行走了20分钟到达目的地。同学们行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一个成绩不错的学生问:“老师,‘休息20分钟’要不要计算呢?”教师不置可否,把绣球抛给了大家:“你们说呢?”同学们争论不休,许久没有结论。就在学生愤悱状态,教师引导:“请对照我们讨论的数量关系‘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思考一下”。经过互动交流,终于解决了问题,学生露出满意的微笑。
三、深题浅问,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吸引力,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四、发散巧问 ,增强跨度
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应提出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一题多解的问题,但并不一定要难题。
这里的开放性就体现在“哪些”一词上。图画中,有基本信息,也有综合性信息;有过程性信息,也有结果性信息。从不同角度,能得到不同的信息。这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问题:从提问面开放性上来看,由于问题的弹性比较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好说,这样可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来,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问题思维空间开放性上来说,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不同的信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精心设问,巧选角度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做多角度的设计,力求提问方法的多样化,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
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学生们用小棒摆作品的主题图,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验产生也想摆一摆的愿望。然后提出一些问题:
(1)你们会摆这么多作品吗?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此处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你所摆出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算式表示。
(3)如果继续摆下去,摆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么样?
篇4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常用的方式,对教学效果也是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因此也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关注。
二、有效课堂提问的涵义
教学从提问开始,并且以不同的提问来推进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
笔者认为,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做到心中有目标去设计的课堂问题。恰当而符合时机的课堂提问,既能够对课堂气氛起到调节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反馈教学信息。
三、课堂提问的原则
1.计划性原则。课堂提问最终都是服务于教学,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准绳,即提问必须对提问的目的加以明确。教师备课的同时,需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和学生,并据此设计问题,如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以了解学生的目前的水平。还有驱动式提问、巩固性提问,等等。总之,课堂提问目标必须清晰、明确。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2.顺序性原则。课堂提问中的问题设计必须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尽量避免问题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的知识结构。这要求教师在课前既要熟悉所教授的教材,又要对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水平有所了解。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简单判断正误,更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要创设“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顺序,循序而问,体现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
3.趣味性原则。中小学的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发展时期,具有好奇、好玩、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设计问题是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也许同样一个问题,如果不加考虑地提出,可能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从另一种新颖的角度重新设计后,也许就能激发好奇心,就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多提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能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除了提问的内容上要求趣味性以外,在提问的方式上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差异性原则。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在提问时应该弄清楚提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还是部分学生。例如,面向全班提问时教师应该多提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而且都能说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利用有效的提问去引导学生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5.多样性原则。课堂提问的类型应该灵活多样。如初学课程内容时可采用疏导性提问;内容总结时可采用比较性提问;巩固复习时可采用归类性提问等。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预设的问题产生。所以,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内容准备不同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不同的提问策略,而教师就需要对这些策略加以了解和掌握,以便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能够得心应手。
1.聚焦式提问策略。聚焦式的提问往往会诱导出学生简洁的回答,并且也只能激发学生浅层次的思考,即在了解知识或掌握知识的水平上所作出回答。因为在很多的情况下,需要让学生展示他们现阶段所掌握的一些知识,而利用这种针对性很强的提问策略是比较合适的。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什么时候采取聚焦式的提问策略能够成为有效教学的助推器呢?如在归纳演绎式的教学中,会用到很多聚焦式的提问,因为这样的提问策略能够使学生通过简短的回答来做快速的热身练习。
2.发散式提问策略。发散式问题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来说帮助很大。发散性的问题能够诱发学生回答出多种答案,对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非常有用,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使用发散性问题策略,要求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和判断不同的信息来源,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分享他们不同的观点。发散性的提问策略,往往能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使用新颖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评价性提问策略。评价性提问策略具有评价的要素。比如说,评价性的问题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事情是好的,而有些事情是不好的,为什么有些事情是重要的,或者说为什么这个理论能够比其他的理论更好的来解释具体的事实。当教师在使用一套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时,很多学生对评价性问题的回答能表现出思考范围的广泛性,以及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回答的逻辑发展进行分类。当有明显的逻辑错误的情况出现时,也不要急于提出来,尽量等到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交流之后再去讨论这些问题。
4.反思性策略。这种策略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提问”相似。反思性问题是激励学生站在比较开阔的视野中对问题进行思考。比较注重学生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的动机、推理、猜测、预测等。使用反思性提问策略时,必须有严密的计划,教师需要提前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反思性问题,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必须通过思考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提问策略,需要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总体思考而得出答案。
五、小结
为了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不但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要考虑学生在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不仅要使总体结构有层次,还需要对问题有选择地进行设计,并且要关注细节。
参考文献:
[1]朱福文,胡鸥.论课堂提问的原则、类型、方法及评价[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4).
[2]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3]陈永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J].陕西教育,2004,(9).
篇5
生态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试图通过更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因此,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会激活学生思维,促进生态课堂的形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实施不同的提问策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课堂充满活力。
1 问在精要处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那么,课堂教学的好问应问在关键处。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时实施,则学生思维得以调动,语言得以激活。课堂才会生成智慧的谈话,获得深刻的感悟。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珍珠鸟》精彩回顾――
师: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悟,注意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体会言中之情。
……
生:我从这个“只”字中体会到珍珠鸟开始的时候胆子并不大,只敢在鸟笼四周活动。
生:我也体会到小鸟胆子小,它害怕飞得远了会受到伤害,所以活动范围很小。
师:很有见地!再读读这三个一会儿,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鸟很快就胆子大了些,敢到屋子里活动了。
生:我发现珍珠鸟开始淘气了。它发现没有人伤害它,没有人管它,就胆子大起来了。
生:我从三个一会儿发现珍珠鸟非常活泼,就像天真好动的小孩子一样,作者是不会生气的,反而很喜欢的。
师:你还能体会到作者的喜欢之情,了不起!
生:我发现珍珠鸟的胆子是慢慢变大的,不是一下子就大的。
片段中的学生思维活跃,每个同学都争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主动思考,源于薛老师在精要处提问――那么,是什么让珍珠鸟胆子变大呢?就是信赖!但这一主题怎样进行学习呢?薛老师进行精心设计,在学生初步感受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时,提出疑问: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这个问题,既让学生自主读文体会珍珠鸟在主人的关心下胆子越来越大,又便于突破教学的难点,而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实现高效的阅读目标。
2 提在悱愤时
置问于学生的疑惑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在学生已有知识与眼前知识不一致而产生认知冲突时发问,在学生困惑不解时自主发问,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时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之间产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天鹅的故事》精彩回顾――
出示(斯杰潘老人的话):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枝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他要悄悄地离开?
师: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在“悄悄”下面划上横线,横线下面打上问号。
生2:为什么老人把枪挂在墙上,而且再也没有碰过?
师:老人三十年是个好猎手为什么在看到天鹅破冰的场面后再也不打猎,而且猎枪一直挂在墙上,不放在箱子里呢?
这个问题更有价值了,在句子下打上一个大些的问号,因为这个问题价值大。
生3:老人离天鹅只有三四十米,为什么没有打天鹅?而且课文前面写老人那天一无所获。
师:这个问题非常要紧。
生4:为什么最后一节写到老人现在才觉得天鹅十分可爱?
师:为什么平时打猎都没有觉得,而在此刻偏偏觉得是可爱的?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含义深刻。
师:你们觉得哪个问题最重要?
师:其实,再读读老天鹅破冰,一群天鹅破冰两段课文,所有的答案都在里面。
在学生对课文初读后,学生对斯杰潘老人的打猎行为发生变化产生了疑问,教师于此时点拨质疑,出示最后一段话,学生的思维如潮涌,有价值的问题不断生成。为后面深入阅读天鹅破冰的感人场面做好铺垫,激发学生深入阅读感悟的兴趣,获得继续阅读的动力。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精心预设,在学生有疑时提问点拨,学生才能若有所悟,产生思维的灵感,生成动态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思考,会学习。
3 引发创意行
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问意识有了,但只有将学生引向深入思考,并能激活思维,才能产生赋予行动的想法,培养健全的活生生的人。恰当地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行动。
篇6
一、把问题设置在新课导入时
中学生好奇心较强,在导入新课前巧妙设疑,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思考与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可借助实物和图片来提问,或进行Free talk,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出这节课的新授内容。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把新旧知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例如BookⅢ Unit 5,本课的重点是:She is going to the shop.She is going to buy a card.She is at home now. She is writing on the card.对上述重点我设计了以下问题:Where is Mary going?Why?What card? Where is Mary?What is Mary doing now?而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本课的重点。从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充与纠正,并让学生反复操练,循环往复,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英语课堂提问要准确把握时机
教师提问时节奏不宜过快,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有时问题提得很好,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可当学生正处于积极思考状态时,教师却急于让学生回答,打断了学生的思路,抢了本应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时,教师很快就给出答案,这样就降低了提问的效果,使学生由主动学习变为被动学习,导致“欲速则不达”。老师要精心捕捉提问的最佳时机,注意时效性。即使被提问的学生答不出,让另外的学生回答时也必须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要进一步深化提问,必须等几秒钟,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和完整性。不同目的的提问在教学中的安排应有所不同。如:评价性也就是检测性提问一般安排在学习结束之后,提性提问多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至于每种类型的提问需要相隔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时间有多长?这就要根据问题的难易而定,有时由于时序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
三、把问题设置在重、难点突破上
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一般地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重点。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如果对多项教学内容平均使用力量,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的现象。备课时,有经验的教师会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然后以此为主线,串起其他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加以补充与纠正,并让学生反复操练,循环往复,以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印象。课堂提问的设计要难易度适宜,符合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一般提问难度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问时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难度小的问题,如学习牛津教材Virtual Reality的Scanning环节的What does“virtual’ mean?“What is VR?”留给学困生,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而难度大的问题,如在Post-reading环节的“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conclusion:‘VR is here to stay.Get ready to step into another world.”则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回答,激励他们积极应对挑战,突破难点。
四、英语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发散性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育学生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因此,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富有启发性、强烈的感染力和鲜明的教育性,以便很好地落实“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性”这一大纲要求。如:SBⅡ A Unit7 Living with Disease Warming up & Speaking一课,可有意识地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How should we act towards people who have HIV and AIDS?What can we do to help them?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讨论,渐渐得出结论:“爱己者,仁之端也,可以推以爱人也”、“爱人者,人恒爱之”、“Love is all there is,it makes the world goround.”and“ Love is the beauty of soul.”等这些人类永远歌颂的主题。通过问题的讨论回答,学生既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又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篇7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课堂提问存着一些问题,诸如:华而不实,缺乏针对性。表现在问题过于简单、锁碎,或未经精心设计,动辄“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收效甚微,只停留在学习的表面,学生往往不需要思考即能回答,表面看来声音洪亮回答一致,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但实际是相当空洞的;强弩之末,缺乏启发性,表现在空乏提问,脱离实际,学生思考起来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或者脱离知识经验提问,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机械重复,提问缺乏深度和思考价值,缺乏挑战性, 了无 趣味,久而久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些脱离学生知识经验的提问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效果。
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三大方面。
1.提问要有针对性
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更何况是人的学习水平呢?学生的学习层次参差不齐,理解能力不可能整齐划一。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还是能办到的。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把机会统统让给好学生,而忽略了学习有困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困生的畏学情绪蔓延,两极分化严重。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情况设计问题。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对普通学生可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适当“降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
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而对一般的学生应该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或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计算梯形面积需要哪些数据?”难度、坡度适当减缓,帮助不同层面的学生再现了知识,让学生品偿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了因人施教的效果。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促使他们上课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同时,教师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尝到甜头,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的原动力。
再如教学《百分数》时,根据学生收集的信息: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这样设计问题:“49.8%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姚明一年投篮100个,中了49.8个。
生2:怎么会有0.8个球呢?应该表示大约进了49个,或用四舍五入取50个吧。
面对学生的困惑,进一步提问:“49.8%是怎么来的?姚明是不是只投了100个球?”
生3:如果姚明投了1000个球,49.8%就表示进了498个了。
在这认知突破的“瓶颈”,抓住时机问生3:“如果”这个词用得好,大家想一想姚明加盟NBA联赛的第一年是不是只投了100个或1000个球?命中率49.8%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
在一步步的争论、质疑和解疑中,师生的问答对话自然舒缓,水融,对百分数的理解水到渠成,学生产生感悟,达成共识——49.8%是表示投中个数与投球总数之间的关系,并不代表具体的量。
2.提问要讲究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及时引导,把握好发问的时机。超前提问,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提问,学生毫不费力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会因缺少思维含量而单调乏味。“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不失时机地用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此外,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既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同时提问要有启发性,要使学生经过思考才能回答。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分解成几个连续性的小问题,使学生一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地拾级而上,逐步解决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行发展区的提问,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切忌提些不需要思考就可回答的“是不是”、“对不对”。提问的内容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只要教师心中有“标”(课程标准),目中有“人”(班级情况),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来。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从“体”到“面”,让学生找出展开图与多个面之间的关系,找到长、宽、高与展开图的各边长之间的关系后,就很容易发现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时不要急于收手,而是以一个问题“想象把展开图折叠回长方体,你还能找到每个面对应的数据吗?”引导学生从“面”逆转到“体”,让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进行一次再思考。
生1:a是右面的长,b是右面的宽。
师:a和b在长方体中还具有什么身份?
生2:a还是长方体的高,b又是长方体的宽。
师:这个“还”与“又”用得妙,表明了它们的双重身份。那么ab的积除了可以表示右面的面积,还可以表示哪个方面的面积?
这个再思考的过程,学生思维往纵深发展,在“体”与“面”的转换之间思悟,实现提升,达到对知识深刻的理解。
3.提问还应讲究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运用知识,能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本源,是孩子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和希望把握数学的动力。”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形成悬念。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趣味性。课堂提问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篇8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2.提问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比如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提出:“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里,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与后、左与右的侧面受到的压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何还受到浮力?”这里教师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上.
(2)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钥匙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
(3)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导体的电阻R会随着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也可以这样反问:“密度公式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知的知识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3.提问要有层次 系统而周密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提问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得出概括的结论,使学生把握思维的正确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问题提得大,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一堂课往往就是这样的几个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打通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
4.提问要把握量力性量力性原则 要求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答问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地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逐步提高要求,不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教法,更要“备好”学生,对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应了如指掌.
二、提问的实施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提问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至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争取每节课全班大多数学生能有解答问题的机会,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备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对难以回答的问题采用分解、诱导的方法,把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对回答不明确、不全面、不深刻的学生,可进一步追问;对离题的回答,要及时改变语言角度或改换提问方法,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使他们答出正确的回答.
3.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这样的标准,对于水平差一点的学生,虽有难度,但经过努力也可跟得上;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不至因为节奏太慢而影响学习情绪.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问题.
篇9
一、引言
在我国,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教育部在2013年3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2年)》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了明确的现实指向和政策支持。从2007年开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收到了大力追捧,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也在我国传播开来。这几年,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发了很多专家学者地讨论,并对此进行研究。如何让翻转课堂模式在我国能取得更有好的效果?提问是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效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提问能刺激思考,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化,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模式及重要性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利用视频把知识传授放在教室外,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课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何克抗 201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任课教师基于授课内容,将课程的重点、难点和部分新知识融合,创建相关教学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预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新的课程,实现其知识传递的过程;随后,学生应根据教学视频自主完成在线测试,进而对新知识进行吸收内化,之后再带着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去课堂上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共享与讨论,实现其对新知识的完全理解和熟练掌握,从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崔艳辉,王轶 2014)。也就是说,在翻转课堂模式之下,学习模式发生了彻底的颠覆:从“先教后学”变成了“先学后教”。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性。在课前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看视频的时间,自行调节看视频的进度和速度。学习完视频教学内容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学生可以与同学讨论或者在教师的点拨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鉴于此,可以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精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提问方式,势必要体现这一精神。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提问方式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提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胡青球,尼可森2004):①问题类型。教师的提问虽然在数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占提问量68%。②问题分配。教师所提问的学生绝大多数集中于前面和中间的位置。另外,教师自问自答的比例比较高,占提问量38.9%。③提问技巧。教师对于重复、简化、重述等提问技巧使用得较好,对于追问和链接这两种技巧用得不太熟练。另外,(舒白梅,黎敏玲2008)教师的提问还具有课堂提问数目过多、候答时间短、不同课堂之间提问比例差别小、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等特点。
以上调查说明了传统课堂模式下的提问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该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翻转课堂模式下提问策略的转变
针对传统课堂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提问策略在课堂中所起到的作用,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课堂更加高效,笔者从“提问主体,提问内容,提问方式”这三个方面的转变提出建议。
1.提问主体的转变。传统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提问的模式基本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做出反馈。在这种提问模式之中,教师是提问的主体,是问题的发出者,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没有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的很多提问甚至会变成自问自答,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积极参与性。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濮阳四中大胆采用“三段式开放性”改革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问题来源主有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在课前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及学情的分析,自己预设问题。二是学生在自学、活动交流中发现的问题。三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及检测中生成的问题(张仁贤 2014)。该教学模式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很相似的一面:二者都是围绕“教学内容问题化”,即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指定小组组长。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自己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建构知识网络,提出4个左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代表性问题。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理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借助QQ、微信等现代电子通讯设备和社交网络提出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对于一些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由小组组长或者组员轮流整理好问题,制成PPT格式。在课堂上课环节,针对每一个小组的问题,全班同学再面对面分组进行讨论,自主回答问题。在讨论的环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互动,也会生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作用是课堂的监控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该教学模式之下,尽管教师也提出问题来促进学生深化所学知识,但提问的主体主要是学生,从而实现了提问主体的转变,变成:学生提问―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回答,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向教师求助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反馈。
2.提问内容的转变。(1)根据学生年龄及身心发展特点来决定问题的类型。Long和Sato(1983;转引自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2004))把课堂提问分为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和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两大类。展示性问题只能引发学生结构简单、语句简短的语言输出,使学生进行诸如回忆、再现等较低层次的思维活动。参考性问题可能促使学生产出结构更复杂、语句更长的语言及更能引发推理、分析、综合等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设置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各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手机等通讯设备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知识的储存已经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当成知识的传输者,而应该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翻转课堂模式之下,当问题的提出者是学生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充分运用链接和追问等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使学生的回答更有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认知思维发展。当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合理设置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比例。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较多采用展示性问题进行引导。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要逐渐增加参考性问题的比例,加强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2)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多设置交际性教学情景。英语是一门交际语言,交际是语言学习的目的。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培养审美的意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堂自学的内容,提出一些更具有真实交际目的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3.改变提问方式,提高问题的有效性。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深化,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英语教师在提问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设置,使提问更加有效。(1)创设有助于学生提问的轻松的课堂氛围。翻转课堂强调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英语课堂也需要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输出,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就没有信心发言和表达,那么这种模式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学生所学的英语也会变成哑巴英语,不符合全球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PJ.开普希・托德威.特克尔,2015)教师在开学初,或者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都可以通过一些有技巧的提问,营造一个轻松的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发言的课堂环境。(2)巧设信息差,激发学生兴趣。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上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学生提出的。屈社明(2006)指出:学生的提问以低层次为主,如字词释义、句式结构分析、语法概念、句义理解等。在把低层次问题转化为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各小组组长把问题整理好,以PPT的形式发给教师本人。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问题之间所存在的关联进行分类,巧妙的对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进行整理,进而形成一个有信息差和深度的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地图学习法,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实现高效课堂。(3)巧设支架,引导学生形成逻辑、系统的答案。在翻转课堂模式下,问题主要是由学生提出和回答。学生能够自主回答的,教师一般不会主动去解答,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传统模式下的提问方式,缺乏大胆回答问题的勇气。此外,学生的回答普遍缺乏系统性、逻辑性,甚至不着边际。根据维果斯基的支架理论,笔者建议要适时、适当的给学生一些“支架”,以引导学生得出更加系统的答案。当问题存在较大难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出一些关键词。或者,在聆听几个学生的回答之后,如果发现学生的回答缺乏系统性,教师可以利用PPT网络技术显示出提示和关键词,利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提示,启发学生,得出结论。(4)等候时间要适当。根据一些学者的调查(孔文,李清华 2007),在提问之后,教师留给学生的时间最好超过3~4秒,这样才能避免教师的自问自答,也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组织自己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问题都具有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总结。(5)给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机会。当前,我国的教育强调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化,是“教育平等”内涵的深化和扩展,翻转课堂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也体现了这个理念。教育均等这一理念在提问策略中,表现为教师要给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提问的机会,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给予每一个学生均等的回答机会。但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2004)的研究却发现,教师往往喜欢点坐在前面和中间的学生回答问题。有的学者还发现,教师往往倾向于提问尖子生。这事实上就是一种教育的不公平。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当面向性格比较内向,害羞的学生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对学生进行鼓励,恰当的将自主回答和提问回答相结合,以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五、结束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个全新的、颠覆性的教学模式,很多领域有待教师去探索、发现。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需要教师花更多的心思去研究。不管是提问主体、提问内容还是提问方式上的转变,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提问策略也是如此,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的指导下,发掘出更多的提问策略,以使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成功。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2]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16-121.
[3]胡青球,埃德.尼可森,陈炜.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模式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4,(6)22-27
[4]舒白梅,黎敏玲.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认知思维导向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8,(2):61-65
[5]张仁贤.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
篇10
一、要有目的的精心设计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以及思维特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课堂需要,设计明确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循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主动积极的阅读语篇信息,理解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运用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提问
新教材知识容量较大,知识面比较广,知识点比较分散,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思路诱导不可缺少的手段。而思路诱导离不开问题与质疑,老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能逐步引导学生完成不同学习内容和达到不同学习目标的问题,课堂提问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精心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以旧导新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把握知识要领,掌握所学内容,使学生从解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
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学生目标明确且具体化,而目标明确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这也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三、要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提问
在教学中善于巧妙提问是我们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根据英语学科自身的特点,围绕本节课的语言目标和教学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本着符合认识的客观规律,巧妙地利用教材,有意识地设计出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来表达问题,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要适当变换角度提问。除了教师问学生答模式外,也可尝试学生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形式,除了单个回答,也可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多方位、多角度的提问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多提问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达到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目的,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
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师生会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提问,通过这一桥梁自然地实现信息传递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四、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问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如果多提难度大的问题,就会出现“冷场”局面,多提Yes/No的问题或学生只就文中的句子就能回答的问题,则不利于语言输出和思维发展。一般来说,难度中等偏上的问题,应先让中等水平的学生来回答,然后再让好学生来补充,较容易、较直观的问题,则叫学习困难者来回答。这样既能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每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内心有成就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定要注意,切忌课堂提问偏爱优等生而失去针对性,不顾问题的难易程度,总叫优等生回答,这种做法不但激不起优等生积极的思维状态,而且使其他同学的思维处于消极状态,不利于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失去了提问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五、注意提问的反馈及其处理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准备,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其次,学生回答问题难免会出错,教师不可见错就纠,否则易打断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易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不全面或有错误的回答可采用课堂讨论或让其他学生补充、纠正,必要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启发帮助。总之,教师一定要恰当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反馈,课堂提问才起到作用。
六、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给予积极评价
篇11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为为人们指引一个方向,而不是到处乱转,许多人就是因为有荡腹才华而找不到方向而碌碌终生。但提问不是乱问,信口开河,它是一种技巧,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本文针对此问题,发表点意见,供同仁参考。
1.提问的原则
1.1 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提问的设计应遵循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而定,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而进行。从教学角度说,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的设计应围绕其展开,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抓住教学的难点设问,平中出奇,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原则要求在提问时应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特别是信口提问一些无关痛痒的枝节问题,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1.2 启发性原则。课堂提问重要的是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亦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只有当教师的设问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又略高于他们发展的现有水平,需要他们跳一跳摘果子时,学生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思索,摘下思维的甜果。
1.3 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所谓“关键处”,是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是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孔乙己》这课中,有多处出现了一个“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就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一个“文眼”。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掘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围绕着“笑”字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中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这些提问,处处问到点子上,每一个提问都能激起思维的波澜,引起学生热烈地讨论甚至争论。“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也就理解透了。又比如,教师在讲《过桥》一课时,深情地朗诵了文中的一段:“浪头卷了过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读到这儿,教师久久不语,教室里一片寂静。突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在电影中放映这一镜头,需要一分钟旁白,你想怎么讲?”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起来,发言十分踊跃。
3.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
人的思维总要受到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所以常规思维大多为顺向思维。而事物本身又往往具有多面性,这对于阅历较浅、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来说,有时是不容易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思维处于转折时,给予适当点拨,引领他们一步一步地去寻找正确的答案。比如,语文教材《变色龙》中有一段是讲有人指出狗是“日加洛夫家的”时,警察官奥楚洛夫的变化文中写道:“.....你,叶尔德林把我身上的大衣脱下来。.....天好热,大概快要下雨了。.......”为什么他不立即改变语气,大声呵责,而是要脱大衣,说些奇怪的话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需要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指定的目标下进行思考,答案可能不是一步就可以获得的,教师可以采用追根究底的方法,注意变换角度,以引起学生深思、多思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领学生直至到达“理解”的彼岸。
4.问题难易安排适中
篇12
一、提问设计要紧密
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事先设计好所要提问的问题,它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何处提问,即在每一框题中会有几个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应如何切入,运用问题把握好重难点;②何时提问,一般几个知识点之间都要过渡,在此提问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做到承上启下;③提问什么,提问的内容应是大部分学生熟知的,包括生活中的常识,或是已经学过了的知识,在此可以顺便复习一下;④如何提问,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假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介入,在此设问,让学生集体解答或分小组讨论解答,也可以单独提问某一位同学;⑤提问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提问的对象也应不同,尽量考虑到全班同学;⑥可能出现的情况,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有可能没有同学会作答,或被点到要求作答的学生都不会,也有可能过于简单,而同学不愿意做答。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们更应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⑦如何评价,学生作答后,教师应有简要的评价,不是单纯的判断对错,而主要以鼓励为主,把问题简要化,答案讲解清楚。要做到以上七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即熟练掌握教材,在开学初就应将一学期的教材事先通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课前熟练掌握每一课的内容。最好做到提前一周备课,这样方便前后有关联的内容能做到及时补充。
二、提问前后有关联
高中政治课中每一课都有总的学习目标,而每课都有两节,而每一节又一般有两个框题,每一框题都有自己的知识点和重难点,于是每一课的学习都是由很多个小知识点组成。这时,学习的总目标就必须通过每一框的分类目标来实现。每节课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盲目随意、信口开河,无意识地随意提问,结果是一节课上下来,提问了什么问题连自己也不知道。因此,提问要把握每框教学的分类目标,即课堂提问必须根据“三维目标”来设置,而这些三维目标也必须前后相关联。例如讲述“感受文化”这框内容时,设问就有这样三个维度的目标:①什么是文化———认知目标。②文化对塑造人生有什么意义,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力目标。③如何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包含参与意识的培养。如本框所学的目的,将来你走上社会后,要用你所学的文化知识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当然,每一框题三个目标的提问权重不能一样,要有侧重。一般情况下,书上已经讲得非常明确的内容没有提问的必要。
在每课结束的时候,就要把所有框题中的目标列出来,寻找彼此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教材的主线。教师在上后面新课的时候也应提及前面的内容,做到承前启后。
三、提问对象观神态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即从学生的行为状态而看出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选择性地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为什么呢?因为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的反映如何:①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②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③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4.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谓之“低头思故乡”,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回答。
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象回答。比方说这节课你想锻炼几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那么,你就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及时捕捉你需要的对象,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发现作答的学生神情紧张,思维混乱时,教师应做积极的引导,从学生知道的地方切入,带领作答的学生寻找正确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提问效果看评价
篇13
例如教学《寓言三则》,魏星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整体性问题: (出示寓言中三个主角的语言)这三句话说话人不一样,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但有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没有?(说谎)那两只狐狸,还有那个放羊的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呢?自由地朗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词句支持自己的观点,选一个故事讲讲自己的想法。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从人物的话切入,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主题聚焦在“谎”字上,教师利用这个问题串起了全文教学的脉络,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将“不难”的寓言引导到“难”的困惑中,为文本细读搭好一个架子。此外,将三个故事整合在一起比较,文本内容形成互补,互为资源,不仅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而且使学生对文本有了“陌生”的感觉,利于打破惰性思维,激起创造的热情。
二、 提问设计要有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指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难易适度,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拾级而上,步步升高,直达知识的高峰。
例如教学《鞋匠的儿子》,可这样设计提问:参议员们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从中你感受到林肯是一位怎样的总统?通过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领悟课文的主旨。
三、 提问设计要有启发性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看似矛盾的地方,但正是这种矛盾才构建了语文和谐的美。教师在提问中要善于发现这种矛盾的美,巧于启发,紧扣认知矛盾,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参与。
在执教《水》一课时,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之后,我的教学没有就此而终,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村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缺水的痛苦中度过,为什么作者却用了大量文字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快乐。抓住这一矛盾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文本,提升思维力度,不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水资源的情感,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不写缺水之“苦”却具体描述水给村子里的人带来了“乐”的反衬写法,更借此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 提问设计要注意合理性
问题设计得合理,学生就比较容易回答,而如果设计得不合理,就会导致学生不知如何思考,造成思维的短路。
现以《九色鹿》的三种提问设计为例。
第一种:
(1) 调达为什么会背信弃义?
(2) 调达受到国王惩罚后心里会想些什么?
第二种:
(1) 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从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
(2) 九色鹿为什么要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
第三种:
(1) 从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以及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两件事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
(2) 从调达前后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可以看出调达是一个怎样的人?
(3) 你想对故事中的王妃和国王分别说些什么?
《九色鹿》一文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颂扬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和机智沉着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谴责调达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恶劣行为。第一种问题设计,一是把着力点放在调达上,显然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课文的重点;二是意在揭示调达泄愤心理,似乎要把调达背信弃义的责任推给王妃和国王。第二种问题设计,只是一味赞扬九色鹿高尚的品质,同样没有全面把握课文的重点。相比之下,第三种问题设计,既准确全面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又兼顾课文的次重点(对王妃和国王的评价),显然比第一、二种问题设计更加合理。
五、 提问设计要讲究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及时调控,灵活应变,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维,提升思维能力。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在学习重点段落——天鹅破冰时,有一名学生突然提出:“老师,湖面上冻了,别的候鸟都另找暖和的地方,天鹅为什么还在这儿呢?”问题一出,同学们都来了兴趣,个个议论纷纷,而我课前并未考虑到这一问题,教参上也没有现成答案,于是,我灵机一动,把问题巧妙地“抛”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把老师都给难住了,斯杰潘老人也有这样的困惑,你们看,他瞪着眼睛,也想弄个明白呢。我们不妨根据文中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帮斯杰潘老人解开疑团,如何?”学生欣然接受,我便组织他们先同桌讨论,我也参与其中,边聆听边指导,指导他们也可联系天鹅的生活习性以及贝加尔湖与众不同的特点想想。还别说,交流时,学生的答案还挺丰富的。虽说这生成性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巧妙地一接一抛,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我适当点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兴趣,而且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文本内容,学生在感情上更能与斯杰潘老人产生共鸣,同情、佩服这群天鹅。
六、 提问设计要注重艺术性
提问要生动形象,过分死板不是好问题。如一年级课文《天上一群小白羊》,两位教师导入新课时分别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教师一:
(1)看到天上一朵朵的云,你们说它们像什么?
(2)你们觉得小白羊怎么样?
(3)有人为此写了一首儿歌,不过这不是真的小白羊,它是天上千变万化的云。(出示课题:天上一群小白羊)
教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