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外资发展趋势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资发展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外资发展趋势

篇1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修改外资规章的国家数

35

43

57

49

64

65

76

60

外资规章的修改数

82

79

102

110

112

114

151

145

其中修改后更有利于引进外资的a

80

79

101

108

106

98

135

136

修改后与原规章相比对引进外资不利的b

2

-

1

2

6

16

16

9

a: 包括有关自由化的修改或旨在加强市场功能的修改和增加鼓励外资的措施

b:包括加强对外资的管制和减少鼓励外资的措施的修改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

外资自由化内涵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解释,所谓外资自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图1):①减轻或者消除所谓市场扭曲(market distortions)的影响。造成市场扭曲的原因可能是外资法中专门针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措施(例如外资进入及经营方面的障碍),也可能是外资法中有关给予或不给予外国投资者某种优惠措施及补贴的规定;②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例如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以及公平公正待遇);③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以保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例如制定竞争规则,信息披露规则等)。

单边外资自由化

各发展中国家的单边外资自由化主要通过在上述几个方面修改原有外资法或制定新法规来实现:

(一)减少对于外资准入、股权、经营等方面的限制

第一,在外资准入方面。各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减少(而不是完全放弃)对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使得外国投资者的进入及开业较以前更为容易。各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修改其外资法以放宽对外资的准入,一种方式是在所谓允许外资进入“积极清单”(positive list )上增加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另一种方式是减少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消极清单”(negative list)上的行业,主要是服务行业和基础设施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通过允许外资参与本国对于公共设施领域的私有化进程,开放了许多原来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如电信、公共交通等行业。

第二,在对外资股权限制方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曾将对外资股权参与限制和强制性的合资经营要求作为一种政策工具广泛使用。目前,在大多数对私人投资开放的行业里,以上这两种限制已被取消。另外,对于股权限制外的其他对外资控制的限制, 例如所谓的“金股权”(golden shares)尽管在大型投资项目中,在对当地经济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投资活动中,或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可能仍需继续使用,但与以前相比这种方式的使用已经不是那么普遍。为消除对来自中小企业的外资流入的障碍,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减少或取消了外资进入的最低投资比例要求。另外,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均修改了其外资法中非常普遍的股权当地化(fade —out)要求。

第三,在外资进入程序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非洲国家趋向于用简单的登记程序来取代原来对外资进入的审批要求。当然,对于外资进入某些特定的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例如银行与金融业、航空运输、广播及电讯业,或是外资通过兼并或收购(m 各国都有一定的审批要求。

第四,一些国家正在放松某些类型的经营性限制。例如对于外国管理人员进入的限制除了其移民法上的限制外已有所放宽。 根据wto 的trims协议的要求,许多发展中国家修改了其外资法中为trims所禁止的有关履行要求的内容。对于那些不为trims 协议所禁止保留下来的履行要求,也不再作为一种强制性要求,而是与投资鼓励措施结合在一起使用。据统计,1998年,对于经营性限制方面的修改占到了各国外资法修改的94%。

第五,一些发展中国家放松了对于投资项目的外汇管制。投资原本及利润被允许自由汇回,尽管在外汇收支危机时,它们仍有权实行暂时性的外汇管制。

(二)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 减少外资流入障碍的同时,各发展中国家也通过修改其外资法提高了给予外资的待遇标准,目前给予外国投资者以国民待遇、公平和公正待遇原则上已被广泛接受。具体来说,许多原来仅给予国内公司的优惠措施现在也同样适用于外资。实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即外资能享受到本国企业所不能享有的优惠政策。另外,以往许多发展中国家外资法都规定外资企业不能在其国内资金市场上筹措资金,这一限制主要是为保证外国投资者的投资能带来东道国所缺少的外汇资金,现在许多国家都已取消这一限制。

(三)加强市场监督机制 为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颁布了竞争法。制定有竞争法的国家从1980年的40个增加到1997年的70个。大多数国家也建立了对于跨国兼并、股票交易与金融市场的监督机制。

政策评价

发展中国家外资单边自由化的发展趋势与其对待外资态度的转变密切相关。战后至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独立后,为保证其经济上的独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外资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持谨慎甚至怀疑态度,他们往往倾向于强调东道国对外资的管理,比如说采取禁止或限制允许外资进入的部门,限制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或原本汇出,或对外资实行履行要求等种种手段来对外资加以管制。但由于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先后发生债务危机,迫使这些国家对外资的作用重新认识。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于本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外资可带来发展中国家急需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待外资态度经历了从谨慎欢迎到积极引资的根本性转变,他们竞相修改原来以管制为主要内容的外资法,大力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推行对于某些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事实上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其《1998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流入中、东欧国家外资大幅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推行市场经济改革和外资自由化的政策。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自由化浪潮席卷了各发展中国家,但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外资在各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分配却出现两极分化的态势。199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引进的外资分别占到全球外资的21.8%和14%,而非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修改了国内外资法,采取外资自由化的政策,外资流入水平仍然非常低,其引进的外资仅占全球外资的1.2%。因此,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作用, 应该认识到其局限性。外资自由化政策只起到允许外资进入的作用,但并不一定能保证外资的流入。

外资自由化内涵:减轻或消除市场扭曲影响;提高给予外国投资者待遇标准;加强对市场的监督。

(一)局限性 ①外资自由化政策本身不能完全等同于吸引和促进外资增长的政策。由于这两种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为吸引外资,因此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区分。但是,外资自由化政策并不是吸引外资的唯一可能的手段,也不一定是所有情况下最有效的手段。在特定情况下,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可被用来吸引外资,例如为吸引一个外国投资者投资某个产业时,东道国政府承诺在一定时期内不再允许其他投资者投资该产业与之竞争。②外资进入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是否实施自由化的外资政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某些经济因素,诸如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大小,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状况的稳定性,对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当地是否存在有能力的供应商等等。不同类型的外资进入时所考虑的经济因素亦不同,例如对于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来说,进入时主要考察的经济因素是东道国市场的大小,因此,如果一国的国内市场容量十分有限,那么,即使该国外资自由化的程度再高,也不可能吸引到以开拓市场为目的的外资。③外资自由化政策在不同产业适用的效果不同。对于一些产业来说,外国投资者对东道国通过修改国内外资法而采取外资自由化政策是非常欢迎的。例如在通讯和公共设施领域,跨国公司对于外资自由化政策的反应非常积极。1990年美国投资者在这两个领域中的投资仅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1%还不到, 但随着各国放松了对这两个产业的管制,到1996年美国在上述两个领域的投资上升到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3%。相反,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竞争激烈、 交通运输费用较低的生产性产业,比如说制造铅笔、毛巾、牙刷的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不会带来更多的外资流入,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得依赖于贸易和国内生产。在这些行业,外资自由化政策作用有限并非由于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其吸引外资的地缘优势(locational advantage),而是因为很少有外国投资者认为自己具备了与当地企业竞争的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奉行的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吸引外资来说,不仅有其局限性,当实施到一定阶段时,甚至可能会带来消极影响。在某个发展中国家刚开始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时,可能会对于吸引外资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以竞争外资,外资自由化政策正逐渐失去它对外资的吸引力,这意味着外国投资者,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作投资决策时,已不再将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外资自由化政策视为一种鼓励措施,而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的待遇。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所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同一行业在不同的发展中国家的开放程度正日益接近,这使得外国投资者对于东道国的其他与外资有关的条件(如前面提到的经济因素、其他政策)越来越挑剔,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关注焦点:第一,发展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水平谨慎决定外资自由化的步伐。事实上,尽管投资自由化是国际投资领域内的一个新趋势,但甚至在目前许多所谓“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他们的国内法也继续对外资进入与设立进行不同程度的管制。第二,为使外资自由化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到积极的作用,将外资引入到符合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中去,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产业上应采取不同的自由化政策。对于优先发展的产业或因进行结构性调整急需外资流入的产业,可适当加快外资自由化的进程;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优势的民族工业或暂时需要保护的“幼稚工业”,应暂缓实施外资自由化政策。第三,为保证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成功实施,发展中国家应考虑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与其他政策如贸易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劳工政策等相协调。第四,发展中国家应该认识到外资自由化政策不能被当作成一种相互竞争外资的工具来使用。如果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外资自由化政策时竞相攀比,不仅无助于吸引外资,而且与其利用外资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会背道而驰。为克服单边外资自由化政策的消极影响,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强外资政策的协调,统一立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制订区域性及多边的投资协议,以便在国际层面上建立一个被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认同的、统一的、透明的外资自由化标准。

中国重构外资立法体系应关注:研究外资自由化趋势;发挥我国自身优势;根据国际条约义务修改相应法规;加强反垄断立法。

重构我国外资立法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以三个专门外资法为骨架的外资法体系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常表现为各法互不协调、难以解决外资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因此,对于我国现行外资法的修改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在各发展中国家外资法出现自由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在重构外资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 题:

(一)在修改我国现行外资法时,应注意研究其他发展中国家外资法中出现的外资自由化趋势 例如,各发展中国家修改外资法、推行外资自由化一个重要内容是简化外资的审批程序,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资法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外资的审批程序过于繁杂,缺乏透明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国投资者来我国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应该参照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修改我国外资法中关于外资审批的内容。

(二)充分发挥我国具有的吸引外资优势,灵活运用外资自由化政策 由于我国具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吸引外资的优势,如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巨大的市场及

高素质却相对廉价的人力资源,到1998年,我国已连续7 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98年中国引进的外资总量达到450亿美元。 鉴于前面提到的外资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资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不应盲目追随发展中国家外资自由化的潮流,在修改我国外资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引进外资的长远目标来谨慎实行外资自由化,并且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应实行不同的自由化政策。

篇2

(一)直接投资比重逐渐下降,间接投资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不再是引入国际资本的惟一手段。国家和企业信用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断推进,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和国内投资银行业的日益发展,为我国以多种方式利用外资、降低金融风险提供了条件。2006年,国内企业的跨国融资又有了新的发展,如中国工商银行海外首次上市即融资超过22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第七大银行。这表明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越来越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趋势接近。

(二)制造业利用外商投资仍保持主导地位,但比重下降;新批项目投资规模扩大,结构有所优化。

2006年,制造业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占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63.6%,比2005年下降6.8个百分点,新设立企业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也分别下降14.3%和5.6%,但单个项目平均规模增大,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较快。

(三)亚洲十国(地区)和美国对华投资额下降;部分自由港对华投资增长较快。

2006年,亚洲十国/地区(香港、澳门、台湾省、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韩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6.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4%,其中日本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20.8%,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9.6%;韩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30.3%,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24.6%。同期,美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数同比下降14.3%,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6.4%。2006年,部分自由港对华实际投资增长20.2%,在中国吸收外资中的比重达25.3%,比上年增长3.3个百分点,速度之快尤为引人瞩目。

(四)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幅略低于全国水平,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贸易地位有所下降。

2006年,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5638.4亿美元,同比增长26.9%,比2005年下降4.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出口增幅(27.2%)低0.3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8.2%,所占比重同比下降了0.1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431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的76.5%,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

二、国际和国内的主要因素

展望2007年,我国吸收外资总体上面临着有利于发展的国内外形势;但一些短期因素,如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加剧、“两税合一”、要素成本上升、能源资源制约等对外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国际因素

1.世界经济总体向好

2007年,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风险仍然存在,如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发达国家国内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通胀压力加大、加息预期上升等,特别是美国经济明显减速,对商业投资的增长可能形成压力。但是,综合IMF等国际经济组织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的预估,2007年世界经济总体趋势仍将向好,增长率仍将达5%左右。

2.国际投资仍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保持较高增长水平的大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日趋活跃,投资便利化政策的不断实施推动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从2004年开始,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2005年、2006年以来并购投资的增长趋势也印证了这一判断。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的报告,2005年全球FDI流入9160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9%。2006年全球FDI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2007年全球FDI将继续保持在目前的高水平上,跨国产业转移仍将处于活跃期,流入发展中经济体的份额会继续增长。

3.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在酝酿,服务外包快速增长

近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增长迅猛,并以每年30―40%的速度扩张,预计到2007年全球服务外包的总数将达1.2万亿美元,超过全球FDI的总量。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的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将面临重新洗牌。全球新一轮国际投资增长中,以全球服务外包为特征的产业转移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我国提供服务存在着巨大的成本优势,尤其在开展服务外包方面有着极大的潜力,因此全球服务外包的增长前景对我国而言是个难得的机遇。

4.发达国家吸引FDI重新回升,美国国内政策调整使其对外投资规模持续下降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发达国家,尤其是主要对外投资国国内政策的调整日益成为影响跨国投资流向的主要力量。目前,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中,来自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起伏不定,研究表明,某些偶然因素可以导致这种摇摆。从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可以看到,2005年以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2005年美国对华实际投资下降22%,2006年1-9月下降14%),而跨国公司资本大量回流美国。2004年美国颁布了《就业机会创造法》,2005年又颁布了《本土投资法》,将针对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至5.25%。受这类政策调整因素影响,美国的跨国公司纷纷将留在国外的投资利润汇回美国。这种趋势有可能还将继续,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将受到影响。

5.新兴发展中国家对外资吸引力大幅增强

新兴发展中国家对外资吸引力大幅增强,特别是印度将有大幅提升,亚太地区吸引外资增长最快的泰国和印尼,2005年分别增长了159%和242%;2006年又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周边国家的崛起对我国吸引外资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这两年日本企业到中国以外的其他新兴国家投资的趋势逐步扩大。根据日本外务省统计,2006年1-8月日本对马来西亚投资同比增长254%,对印度投资同比增长172%,而同期日本对华投资减少32%,预计全年对华投资将出现四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二)国内因素

1.成本优势继续减弱。

2006年以来,上海、广东、深圳、福建、青海等地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和建设用地的使用金额标准。我国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东部一些地区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价格都在上升,逐渐失去了成本优势,不少劳动密集型的外商投资项目已经或正在酝酿向中西部地区和周边国家转移。

2.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规范外资利用的政策。

为了给内资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2006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规范外资利用的政策,目的是在加强规范的前提下适度发展。2006年7月商务部、建设部等6部委出台的《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8月商务部、国资委等6部委出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对2007年外商投资房地产和外资并购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3.国内两税合一政策的讨论,让一些原本有投资计划的境外企业转而采取观望态度。

近两年来,国内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呼声日趋高涨,而且实际立法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客观上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资企业预期投资收益出现下降,来华投资的步伐相应放慢。跨国公司在实现一体化扩张的过程中,最关心的因素是基础设施、工业化程度和市场容量等,而不是优惠政策,所以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不至于会吓跑较大的外资,但小资本对优惠政策的调整比较敏感。

4.国内产业政策调整加速,在环保和能耗方面的投资门槛越来越高。

近两年,环保和商务等部门密切配合,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污染、高消耗的外资项目进入,在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当地政府不仅不欢迎外资企业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而且明确鼓励已有的相关企业向外迁移,目前在广东、江苏等地已出现了一些低端加工产业由珠三角向粤西北、由苏南向苏北转移的趋势。

5.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出口型外资企业的市场预期。

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造成出口型企业的市场风险加大。而对投资制造业,并以出口为主的外资企业来说,人民币的升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国际竞争力。一些外资企业因此推迟项目投资。

6.民营资本不断壮大,国际融资渠道增加,部分领域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需求下降。

一方面,国内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外资在国内市场与民营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外资企业的盈利空间在缩小,立足和发展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企业的跨国融资有较快发展,如中国联通、中国石油等都成功进行境外发行股票,一些部门和金融机构也在境外融资,合资已不再是引入国际资本的惟一手段。

三、2007年前景展望

(一)总体趋势

自2005年开始,我国利用外资已经结束了快速增长的阶段,进入了平稳、低速增长阶段。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幅度或许会有所放缓,但整体增长趋势不会改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的结束,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将为金融、保险、商业和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

综合上述因素和2006年合同外资增长情况,初步判断,2007年来华外资总量仍将处于高位,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难于止跌回升,只能争取基本稳定,不再下滑,很可能大体保持上年的规模或略有下降。但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将趋于优化、合理,利用外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二)东中西部地区引资趋势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虽在总额上有所增长,但在全国所占比重没有大的改变,西部地区甚至一度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外资进入的原动力不强,缺乏利益驱动。外资是否能够向中西部转移,关键取决于投入中西部的要素回报率是否能高于东部。从2006年合同外资增长情况看,如能采取更加有效的引导政策,进一步实施“万商西进”工程,虽然东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总体格局尚不会有根本变化,但差距将会有所缩小。

(三)主要行业引资趋势

随着后过渡期的结束,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将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2006年增长15%左右,重点集中于运输业、计算机应用服务、分销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建筑业及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的发展则会受到抑制。制造业合同和实际引资都将呈负增长趋势。广义农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有可能有较大幅度增长。

(四)外资来源地发展趋势

外资来源地预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即亚洲地区仍是最主要的来源地。虽然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占全球跨国投资的80%以上,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欧美投资的稳定发展势头,其中一个原因是,在金融、电信等关键领域我国的市场准入措施对外资的进入有所限制。但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欧盟、美国对华投资比重将会有所上升。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对美国在华企业的一项调查,90%以上的美国企业对今后五年在华业务持乐观态度。

(五)利用外资形式趋势

长期以来,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单一的投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外国投资的进入。从全球跨国投资趋势看,资本流动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在新建项目中使用的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少,更普遍地采取兼并与收购方式,证券资本在国际资本流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日趋增加。由于国家关于外资并购的法规逐渐完善,外资对我国未来长期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增强,一些重要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的投资价值充分显现,并购投资方式将继续增加,尤其是东部地区以节约土地资源为主要目的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为目的的并购投资将会有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外商独资企业的主流地位将会继续提升,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比重将会有所下降。

四、当前的热点问题

(一)从长远看外资增长下降趋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FDI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个百分点来自利用外资的贡献。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350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口约10%,如果考虑大量企业为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生产配套所形成的间接就业,外商投资企业总的就业人数将超过1亿人。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7%,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8.6%。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趋缓客观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投资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压力,因此,短期内外商投资增长趋缓或小幅下降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这种下降趋势长期化,将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两税合一、要素成本上升、能源资源制约等对外资可能产生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外资的实际价值,特别是美元资本的价值;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也增加了出口型外资企业的市场风险;国内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实际立法工作已经开始推进,外资企业预期回报可能有所下降,尤其是对优惠政策比较敏感的中小外资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可能有负面影响;由于国内传统制造业投资已出现饱和趋势,要素成本的上升和能源资源的制约,将加大外商投资的成本。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重视。

(三)制造业和外向型外资下降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外资企业出口释放了我国的生产要素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正如大量国际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流向一样,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已占据了我国对外出口的半壁江山,而且其对外依存度(1998-2005年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依存度平均为43%)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的22%和民营企业的9%。因此,制造业和外向型外资下降可能导致我国外贸出口减少,继而导致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上升。这应引起我们的警觉。

(四)积极扩大欧盟、北美、日本等具有先进技术的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规模。

虽然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占到全球跨国投资的80%以上,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吸引这些投资的稳定发展势头。在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中,来自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仅占不到三分之一,而且呈现起伏不定状态。在我国一般性的资金缺口问题和外汇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情况下,如何积极扩大欧盟、北美、日本等具有核心技术、原始创新的知识产权、高技术的发达经济体对华投资,对提升我国利用外资水平意义重大。

(五)应对区域贸易安排中投资自由化问题。

篇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1―0021―05

一、天津市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特点及总体评价

作为中国金融业最早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与上海,深圳、广州等一起成为外资银行聚集的主要区域。目前在全国主要金融对外开放城市中,天津市外资银行数量位居第五位,总资产、贷款、存款规模分别占全国的5.2%,8.5%和6%,排名位居前列。近年来,天津市外资银行凭借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定位明确和管理体制的优越性,以较小的规模实现了良性发展,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水平,赢利能力稳步提高。

(一)业务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天津市共有外国银行分行14家,支行1家,代表处4家。在15家分支行中有10家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香港汇丰银行还被授权经营对非外商投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香港汇丰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获准经营全面外汇业务。

截止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规模折合人民币26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7.6%,占天津市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4.2%。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天津除开办传统的存款、贷款、票据承兑贴现和资金拆借等业务外,在提供信用证服务和担保、办理国内结算以及外币银行卡等业务领域也进行了拓展,此外,还有11家外资银行开办了境外资金拆借、吸收境内非居民存款等离岸金融业务。

(二)外汇贷款等细分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近年来,天津市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外汇业务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外汇存、贷款和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5%、43%和34%,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存、贷款市场份额则分别高达86%和75%。

(三)处于起步阶段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

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存款、贷款分别为55亿元、27.8亿元、36.7亿元,余额分别是2002年末的6倍、21倍和8倍。实收人民币营运资金总额9亿元,是2002年的2.2倍。2005年前11个月,天津市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利润0.34亿元,比2004年全年增加0.12亿元。2004年人民币业务资产收益率为0.6%,远高于同期0.3%的外汇资产收益率,产出能力已明显优于外汇业务。

(四)中间业务稳步发展

目前,天津市外资银行以国际贸易为背景的国际结算业务市场份额超过30%。此外,在天津市15家外国银行分行中,渣打、汇丰、花旗等银行纷纷取得网上银行和金融衍生业务执照,共8家分行开办了电子银行业务,7家获得包括利率掉期、结构性存款、远期外汇合约等衍生产品业务交易资格;汇丰和花旗还申请并获准开办外币银行卡业务。2005年1-11月,天津市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累计形成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0.7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而同期天津市中资商业银行实现手续费收入8.8亿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2.8%。外资银行收入构成虽说较中资银行更合理,但其中间业务收入与通常意义上的跨国银行整体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因为受制于政策限制和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等金融环境的影响。天津市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部分放开的领域仍集中在结算性、担保性业务方面,电子银行、衍生产品以及银行卡业务的交易量和收入均较小,QFII托管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存在空白。总体讲,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仍处于积累经验和培育市场阶段。

(五)资产质量总体良好,赢利水平稳步提高

2005年1-11月份,天津市外资银行本外币业务共实现利润2.19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利润水平,人均实现利润74万元,约为同期中资商业银行人均利润的4.6倍。此外,外资银行不良准备充足并且普遍重视贷款管理和风险控制,资产质量一直保持了良好水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各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亿元人民币,不良率1.12%,比中资金融机构低4个百分点。

综观天津市外资银行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与经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依托成熟的经营理念和明确的市场定位实现良性发展

1.从经营理念看,外资银行在市场导向、风险管理、成本收益等方面普遍具有成熟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经营理念。如在新业务的拓展方面,天津市虽然已有1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申请对中资企业开展人民币业务资格的只有1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外资银行普遍具备成本约束理念,重视资本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的核算,不盲目追求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粗放经营模式,而着眼于稳健和长远发展,注重以最小成本追逐最大利润。

2.从服务水平看,外资银行尤其注重对客户的服务策略和服务方法,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如日本日联银行从丰田公司来津投资的计划阶段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关投资方面的咨询及援助,来津后继续提供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援。为使业务操作更方便,日联银行积极推进GCMS(全球现金管理服务)为客户提供高效率的现金管理服务并提出导入贸易管理系统来提高贸易事物效率,并着眼客户商流,积极涉足应收账款买断等贸易金融领域。

3.从管理体制看,天津市外资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实行扁平化、垂直型、纵横交叉的网状模式,激励和约束并重,内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较中资银行具有较大优势。以中外资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存在的差异为例:在组织结构上,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而中资重视垂直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而中资银行重视事后化解;在人员管理方面,外资重人员激励,而中资重视人员控制。从近几年外资银行贷款增长结构看,在其垂直信贷审批体制和有效考核机制下,信贷客户经理受本级机构考核压力小,独立性较强,避免了中资银行“贷长、贷大、贷垄断”的倾向。外资银行各项业务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与执行效率也明显高于中资银行,在外汇贷款领域取得明显优势,不良贷款比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4.从市场定位看,天津市外资银行的市场目标明确指向大型跨国企业和优质三资以及高端个人客户。天津市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0%左右,以摩托罗拉、三星、LG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电子行业及以丰田技术产业

链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成为支持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也正是外资银行驻津机构的市场目标。2001年以来,天津市外资银行依托其先进的管理模式、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发达的全球网络,强化对驻津摩托罗拉、丰田汽车、三星电子等跨国企业的服务力度,贷款的97%投向外商投资企业,显示了其与中资银行在优质高端客户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外资银行与母国跨国公司的天然血脉联系使得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尽显。

5.从产品研发看,外资银行通过产品创新能力、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先进的资金运营能力不断推出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抢占市场。以个人理财产品为例,由于增长潜力和利润空间巨大,个人银行业务正在成为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热点。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相继成立个人理财中心,并纷纷推出与国际债券、海外股指挂钩的结构性产品。而中资银行由于缺乏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资金国际运作经验,大部分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独立研发能力尚显不足。目前,中资银行推出的条件复杂、创新挂钩的产品,很多是转售外资金融机构研发的产品,或只对条件做细微改动。例如本市某家中资银行向市场推出的数期理财产品均是通过法国兴业银行天津分行介绍,整体购买法国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开发的一系列结构性产品。汇丰银行也基本向所有开办外汇结构性理财业务的中资银行出售过其研发的产品。花旗银行则在为中资银行理财产品背后的资金对冲方面提供了大量服务,同时分享了大量的利润。

(二)坚持差异化发展策略,通过资产重组与并购,不断调整在津发展战略布局

1.外资银行重组与并购活跃。2000年以来,驻津外资银行为满足其母行在华发展战略定位的调整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避免同国别外资银行因市场结构趋同导致激烈竞争的不利影响,不断进行业务整合和市场并购。先是日本东海银行与三和银行驻津办事处合并成立日联银行,后日本樱花银行与住友银行驻津机构合并成立三井住友银行,再后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与法国东方汇理合并为法国东方汇理银行,2005年8月韩国朝兴银行完成了对新韩银行的并购,而东京三菱银行也在酝酿与日联银行进行战略整合。

2.外资银行注重差异化发展策略和市场细分。

从天津市外资银行发展看,不同外资银行根据自身实力、业务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如具备地缘优势的日、韩银行依托于驻津日韩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优势,重点拓展贷款业务,其资产和利润等主要指标占全部外资银行的比重超过50%,优势较为突出;汇丰银行作为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外资银行,注重各项业务全面发展,业务种类最全面且贸易融资规模较大;欧美银行从经营成本、赢利因素以及其本身混业经营特点出发,主要关注投资银行业务等。总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战略已初步显现。

(三)积极调整竞争战略,将加快自身发展与参股中资实现业务扩张相结合

为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许多外资银行都表示将会在政策允许条件下,在条件成熟的城市和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天津市的汇丰银行在2005年9月正式设立汇丰泰达支行,韩国朝兴银行在滨海新区的分支机构也即将开业。此外,花旗等也在等待时机在滨海新区设立支行,扩大在津服务网络和业务范围。

此外,因外资银行短期内不具备通过物理网点实现规模扩张的条件,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参股中资加强向中国市场渗透,期待借助中资银行的本土优势实现快速扩张。目前,德国施豪银行与建设银行合作成立的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在天津的业务稳步发展,英国渣打银行以19.9%的股权入股天津渤海银行,天津市商业银行也在酝酿引进澳新银行作为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当然,中资银行也希望通过外方股东提供各类技术援助和派驻董事,使其在完善治理结构、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加强内控等方面取得进步。

二、后WTO过渡期外资银行发展趋势预测

综合各方面因素,外资银行未来参与业务竞争的重点将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是优质高端客户和零售市场业务将成为外资银行重点拓展内容。外资银行在继续依托管理优势、体制优势强化对驻津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内非居民自然人的服务的同时,包括优质中资企业和高收入个人在内的高端客户将成为外资银行未来市场开拓的重点;

二是在业务品种方面,住房消费信贷和汽车消费信贷将受到外资银行的关注。同时,外资银行将凭借国际化经营的优势,通过开展新产品和新业务谋求市场份额。重点将拓展成本低、风险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未来时期的网上银行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将成为中外银行的竞争焦点;

三是在人民币零售市场方面,当市场完全放开对个人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衍生产品方面的限制后,外资银行将充分利用其母行在产品开发方面所积累的经验,积极进行相应个人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进工作,获得人民币业务更多市场份额,从而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利润。

但同时应当看到,鉴于中国金融环境的特殊性,制度方面的软约束将长期存在,外资银行未来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有关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将继续影响外资银行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

伴随后WTO过渡期金融业开放的继续稳步有序进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将由批发(面向境内法人)向零售(面向境内自然人)逐步推进,服务对象和地域范围的限制将逐步取消,对国内银行的保护和对外资银行的政策限制也面临最后期限。过渡期完成后,WTO框架内的各项政策保护措施对外资银行发展的影响将逐步减弱,政策层面将由非审慎性监管转变为审慎性监管,如外资银行还将受境内外资银行合规性监管考核指标(如境内外汇存款/在华外汇资产不超过70%等)的影响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外资银行因零售业务缺乏网点支持和与中资银行的资金拆借受到额度限制等原因,资金来源多依赖境外的趋势短期内将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未来时期,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将主要受到外资外债政策的制约,如短期外债规模指标的规定,客观上将束缚外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此外,诸多具有区域特征的政策限制,如天津市保税区内的企业不允许在区外开设外币结算账户,而保税区内的外资银行客户只能通过中资银行进行外币结算等政策措施,如外汇管理政策配套实施细则缺位,客观上限制了外资银行的业务,影响了外资银行对客户服务质量。

(二)外资银行面临如何更好适应本土市场经营环境的问题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外资银行虽然可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跨国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但在华机构网点的缺乏将长期制约其零售业务的全面推广,而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中国,其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等先进服

务手段的开发利用也将受到人力和成本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此外,在津外资银行的许多业务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因国内经营环境方面存在诸多如法律意识、行政效率、执法公正性以及债权、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就要求外资银行对所有的监管规定、外汇管制、税务和法律问题深入细致的了解,研究和熟知各项政策法规;同时,外资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以及创新产品是否适合中国本土文化,市场认同程度如何,都需要外资银行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进行不断磨合。

(三)外资银行在华整体战略布局重点的确立,将不同程度影响外资银行不同地域分支机构各项业务的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全国外资银行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天津、大连为代表的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近年来,在华外资银行普遍进行投资战略调整,把更多目光投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的外资银行机构网点和员工数量均实现快速增长,2004年末其机构数量已经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资产规模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而近年来与上海、北京等全国主要城市外资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相比,天津外资在机构聚集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英国渣打银行的战略重点已向北京转移,法国兴业银行和巴黎银行在总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分行功能逐步弱化,各项业务停滞不前。天津如何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在今后经济对外开放整体战略部署与外资银行战略重点转移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需要深入研究。

三、外资银行发展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几点启示

“入世”四年来,中资银行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以及外资银行积极的展业姿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做出许多适应性努力。如中资银行开始更新经营理念和模式,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在新业务品种上紧跟在华外资银行。伴随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举措的逐步实施,中资银行传统银行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信用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突飞猛进,不良资产处置成效显著,内部治理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朗。应当说从目前情况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发展为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监管理念等方面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和变化。

从长期看,为确保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健高效运行,在WTO后过渡保护期内,宏观层面应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有关外资银行准入和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从加快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减轻中资银行税负等方面为中外银行进一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中资银行也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着力强化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努力提高赢利水平

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中资银行应在进一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法人治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客户能力,完善对管理者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办法等方面做出努力。更重要的是,中资银行应积极借鉴外资银行成熟经验,妥善处理资本、质量、规模、效益四者关系,重视资本利润率等指标的考核,约束分支机构不计资本占用盲目追求规模增长的行为。同时,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引导各业务部门的合理扩张与收缩,努力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和比例,坚持增收节支,严格控制费用增长,提高整体赢利能力和赢利水平。

(二)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培育客户忠诚度

篇4

中国自1979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在1979-2009年的31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巨大变化。197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只有50万美元,设立境外企业仅4家,1987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外直接投资突破了1个亿,达到了4亿多。此后,中国对外投资额多年徘徊,总是在几个亿的范围内波动。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投资额突破了20亿美元,达到27亿美元;从这一年以后,对外投资迅速发展,2005年,我们又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突破了100亿美元,达到了122亿美元;2008年,我们再上一个台阶,突破了500亿美元,达到了559亿;2009年,尽管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有所增长,达到了565.3亿美元,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3万家(表1)。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

2000-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速,年平均增长率达67.34%,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外贸的增长速度。199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增长率是132%,2000年略有下降,此后各年都是正增长(表2)。2000-2009年的10年间,我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如果按30%测算,201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将达到3000多亿美元,基本上可以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名。到2018年,将实现7000多亿美元。2008年世界上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其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3000多亿美元,而且最近10来年,美国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都是排在世界第一位,有的时候1000多亿,有的时候2000多亿,有的时候3000多亿,我们如果能达到3000多亿美元,在世界上就排第一位了。考虑到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不大可能每年都以67.34%的速度增长,所以我们以30%的增长率测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规模,但30%的比例可能还是比较高,如果按10%测算,也就是说未来十年,假设每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到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将达到1089亿美元,2018年达1450亿美元,应当说这个数字也是不小的。比较最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投资数据,按10%的增长率来预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在世界上也是能排到前五名的。

从2008、2009年两年看,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额排全世界第12名,2009年列第5名;中国利用外资,2008年利用外资金额排世界第3名,2009年排第2名。把这两个方面加起来,应当说中国现在已经是国际投资大国。我们常讲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经济方面应当说排第2、第3就是大国了,现在我们投资方面也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投资强国。截止2009年底,我们在海外投资的累计存量为2400多亿美元,截止今年6月底,我们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把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存量和利用外资的存量放在一起做一个对比,比例现在是0.25:1,也就是1:4,这说明我们在海外的投资存量还是没有我们吸引外资的存量数量大。另外,我们在海外除了直接投资以外,还有间接投资,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加在一起,中国在海外资产的总量已经超过了2万亿美元,在这方面我们也要研究如何使他更加安全,如何保值增值。

(三)中国对外投资潜力

投资研究专家邓宁把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与这个国家人均GDP数额连在一起,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对外投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人均GDP400美元以下的第一阶段和人均GDP在400~2500美元之间的第二阶段,对外投资的数量比较少;人均GDP达到2500-4000美元的第三阶段时,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加速发展,如果人均超过400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均GDP的数额差距较大,2009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0美元,北京超过10000美元,天津为9000多美元,有的省5000多,有的2000多美元,贵州的最少,仅为1501.7美元(表3),中国经济的地区发展确实有一些不平衡,人均GDP最多的上海与最少的贵州之间差距达7.6倍。依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处在第二阶段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6个,占19.4%;处在第三阶段的有15个,占48.4%;处第四阶段的有10个,所占比例是32.3%。这样看来,中国80%左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处在对外投资加速发展阶段了,这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发展的阶段。一旦人均过了3000美元,对外投资你想阻拦也阻拦不了,这是企业自身的要求。200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3679美元,正常情况下,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6000美元。也就是说,以后我们对外投资的实力将会进一步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将从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逐步走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举的阶段。

从部分省2009年人均对外投资的数额看(表4),上海人均对外直接投资有50多美元,北京是17.4美元,从人均来看,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还是比较低的,对外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

从企业层面看,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潜力也是巨大的。2010年5月,中石油对外宣称,未来10年将投入600亿美元发展海外业务,这一家公司未来10年发展的计划就等于“十一五”期间全国商务发展计划所要达到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中国“十一五”商务发展计划是每年对外投资120亿美元,五年对外投资600亿美元。中远集团计划在未来三年,将向希腊投资51.31亿欧元,大体上为66.7亿美元,主要用于希腊港口的购买和改造。这两个例子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现在对外投资的动力、能力、欲望还是比较强的,企业对外走出去的层次,也将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逐渐发展到品牌输出和文化输出,渐进发展,逐步提高。

总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企业发展的动向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投资规模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海外企业资产将超过15000亿美元,跨国母公司数有望突破5000家,海外企业数量有望达到3-5万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数有望达到50-70家。

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是对外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我国对

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外并购现状

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达302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54%,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半的对外投资是通过海外并购实现的;2009年,海外并购金额为17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的31%,有1/3的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并购实现的。这说明并购超过新建,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中国每年海外并购达到几百件,涉及石油、有色金属、汽车、金融、电子、电讯等行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品牌并购。从海外并购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海外资产和股权等类型的并购是比较成功的,但品牌和技术并购基本是不成功的。

(二)品牌并购的误区

分析和总结近年来中国海外并购的案例,特别是海外品牌并购的情况,发现很多企业对海外品牌并购比较感兴趣,积极性比较高。但从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北京京东方集团收购韩国现代液晶显示器,TCL收购德国的施奈德以及法国的汤姆逊,还有南京汽车收购英国的罗孚,联想并购IBM,以及其他的一些品牌和技术并购的案例可以看出,有的失败了,有的效果一般,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过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方面存在4个误区:

1 误认为购买品牌快于自己培养。事实证明,自主主导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必须自己长期培育,想一下买来一个大的品牌,不太可能。

2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可以当主导品牌。这也是一个误区,买来的品牌一般只能当辅助品牌,主导品牌应自己培育。

3 误认为人家会将好的品牌和技术卖给自己。实际上错了,出售的品牌一般都是亏损的或走下坡路的品牌,蒸蒸日上的品牌、盈利的品牌是不会卖的。

4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就可随心摆布。实际上,整合被并购的品牌的难度,不亚于整合一个被并购的企业。

(三)结论

经过研究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的案例,总结出以下5点结论:

1 海外品牌并购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有效和主要的方式。海外并购是加快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育辅助品牌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一个有效和主要途径。要发展国际知名公司,发展国际知名品牌,怎么发展必须要好好研究,主要还应该靠企业自己认真培养。

2 国际知名品牌和主导品牌需要企业自己长期培育。从世界品牌发展史来看,大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品牌、主导品牌、知名品牌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买来的;在品牌建设上急功近利不行,想走捷径行不通,国际知名品牌也买不来。从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国家来看,国际知名品牌需要长期的培育,通过品牌并购形成国际知名和主导品牌的案例比较少。

篇5

目前,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渐由设立营销网络为主,转向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相对较高层次的投资领域拓展,海外并购已成为浙江企业境外投资的重要方式。浙江省海外并购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达到了4890万美元,是境外投资项目是平均投资额的7.5倍,2011年并购规模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的75%。同时,建立境外工业园区也是浙江企业“走出去”的另一亮点。在目前批准的19家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中,浙江就占了4个。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浙江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够较好地相互支持和配合,形成集群式境外投资的有效平台,创建了一个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浙江省的对外投资领域正逐渐由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工业制造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一体化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新兴领域拓展。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投资项目数位居所有行业的前三。三大行业在境外投资项目达339个,其占总数的59.68%。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发展趋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更偏重于资源型工业与制造业。二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更着眼于这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遍布6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但亚洲、欧洲和北美是浙江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分别占境外机构总数的83.6%和总投资的83.8%,投资分布区域显得过于集中。特别是在美国、香港、阿联酋、俄罗斯等重点国家(地区)的集聚程度较高。从浙江省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分布来看,亚洲占31.4%,北美占26.6%,前苏联东欧地区占23.1%,大洋州及太平洋地区占8.9%。从国家类型上看,在发达国家的投资企业总数占58%,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投资区域集中化的程度也高于全国整体程度。从投资的产业上看,据统计,浙江非贸易性境外企业中属于第一产业的占11.2%;分布在第二产业各个行业的占81.5%,其中纺织服装业分别占20.7%和21.9%;第三产业占7.3%。

二、影响浙江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

1.投资因素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来源于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对外扩张,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有,追求高额利润投资动机、资源导向型投资动机、市场导向型投资动机、效率导向型投资动机。其中,资源导向型投资偏重于生产要素的获及与供应的便利化市场;市场导向型投资受东道国市场规模、容量、成长空间、市场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2.融资因素

经营融资困难,资本劣势明显对于刚进入外贸领域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资金周转周期长,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资金去提升跨国经营的层次。而且,按照我国银行目前的贷款程序,许多企业在银行缺乏相关的信用记录,很难在银行通过单据抵押等方式提前支取货款或进行贷款。据调查,除了万向集团有国外银行贷款外,几乎所有企业的融资都来自母公司的支持。

3.技术因素

自主创新不强,产品竞争力弱从国际上来看,浙江省在培育出口主导产品的价格性能比都居于劣势,特别是高档产品的核心技术也仍然依靠引进,对发达国家创新的产品进行仿制和改造,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得对外投资的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多集中在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产品和技术大多属于模仿性质,创新较小、竞争力不强,以进入低端市场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为主,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4.东道国政治因素

东道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对外资区位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还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某地的宣传和税收优惠、地价优惠等条件的吸引。前者使外商和跨国公司了解当地投资环境;后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本利润率,这是跨国投资的根源所在。

5.东道国经济因素

经济规模是反映经济活动能力的重要指标。GreenCunningham(1975),邓宁(1980),Schneider和Frey(1985)都表明,东道国经济规模是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东道国市场规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投资规模的大小。一些有关对欧洲的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性研究表明: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有着重要的正面作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新加坡等往往成为跨国公司竞相投资设厂的国家。

三、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建议

1.改善内部环境如管理、技术、人才

政府应该结合浙江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措施从宏观上引导、协调、监督、管理、扶持我省企业跨国投资活动。如,适当放松对企业的金融控制和外汇管制;充分发挥进出口银行的作用,给企业的跨国投资提供融资便利;对开展跨国经营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和准备金制度。我省应积极推动企业的跨国投资和银行也的国际化发展,增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的资金融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以发展中国家作为主要区位选择

篇6

收稿日期:2006-06-24

作者简介:马友君(1964-),男,黑龙江拜泉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俄罗斯问题研究。

一、俄远东地区利用外资概况

俄远东吸引外资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1990―1995年)

俄远东地区外国投资在改革初年呈上升趋势。1990―1995年年底,外国与俄远东地区共签订直接投资合同3 357项,实际投资1 141项。1991―1995年,俄远东地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达21.37亿美元。仅1995年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额就达1.26亿美元。远东地区1992年合资企业有976家。其中与中国的合资企业最多,共有264家;处于第二位的是日本,拥有209家;处于第三位的是美国,拥有150家;之后是韩国,拥有65家。这一时期外国对远东地区投资的规模都比较小,每项投资都不超过200亿卢布,而且主要分布在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二)停滞阶段(1996―1998年)

该阶段由于投资环境恶化、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出现徘徊和停滞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实际投资项目数量大幅减少。据统计,1996年、1997年、1998年外国对俄远东地区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分别比1995年减少24.3%、17.9%和34.2%。

2.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持续下降。1996年和1997年远东地区直接投资企业出口贸易额分别比1995年减少26.1%和26.9%。[1]

(三)发展阶段(1999年以后)

1999年伴随俄罗斯经济逐步好转,外国对远东直接投资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这一时期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有三个特点:

1.直接投资合同额扩大。1999年和2000年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合同额分别比1998年增加3.9倍和22%,1999年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合同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

2.项目平均投资额迅速增加。1999年外国对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每项平均直接投资合同额从上年的0.9万美元一举扩大到40万美元以上,这反映外国对远东生产性大项目兴趣迅速增加。

3.远东地区在外国对俄全部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扩大。据统计,1995―1998年,外国对远东地区直接投资仅占同期对俄全部直接投资的7%左右,1999年扩大到占对俄全部直接投资的25.7%。2003年远东与外贝加尔共引进外资28.29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2.3倍;在俄罗斯利用外资中所占比重由2002年的5%上升到13%。2003年引进的外资中有20.78亿美元是直接投资。

2004年远东地区吸引外资50.725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3.965亿美元,也是历年来直接投资最多的一年,占全俄罗斯吸引外资总额的12.5%,在各地区中处于第三位[2]。

2005年前6个月,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总额已经超过31亿美元。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最突出的特点是外资主要集中在萨哈林州和萨哈共和国,占整个远东地区所吸引外资的94%。而远东的近邻美国、日本、中国和韩国在远东地区投资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只占6.2%,而德国、荷兰等国在远东投资超过90%以上。

二、俄远东地区外资的分布

(一)外资的行业分布

远东地区吸引外资的主要是能源部门。外国对远东地区燃料能源工业实际投资项目数量在所有的投资项目中最多,从1995年占远东全部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5.4%扩大到1999年的12.7%。2003年该部门共吸引外资17.8亿美元,占外资总额的72%,比2002年的64%多8个百分点。目前,萨哈林2号项目是俄罗斯最大的外资项目,俄罗斯将从该项目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国对远东工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的增加,扩大了外国在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工业企业的产值。据统计,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外国直接投资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7年的3.9%增加到1999年的5.8%。2005年该边疆区获得境外投资2.46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1.5倍,其中53.5%的投资额投向了巴加姆岛,用于在德卡斯特里建设港口集装箱码头。最大的投资国包括英国、塞浦路斯、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将资金投入阿穆尔共青城的阿穆尔金属股份公司及矿山开采业。2005年外国投资首次进入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燃料动力部门,该边疆区造船厂得到了外国投资商的订单。与此同时,该边疆区有1.7%的居民在与外国合资的企业中工作,其产值占该边疆区总产值的20%。

远东外资流向的另一个主要的部门是运输业和通讯业。外国对远东地区运输、通讯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从1995年占全部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2.4%和1.5%,增加到1999年的5.1%和2.3%。1999年与1995年相比,外国对滨海边疆区运输、通讯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分别增加1.3倍和83%。

外国对远东地区商业、饮食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呈下降的趋势。从1995年占全部实际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38%下降到1999年的33%,三年间减少4.7个百分点。1999年与1995年相比,外国对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堪察加州、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的商业、饮食业实际直接投资项目分别减少68%、52%、10%和21.5%。2003年食品工业吸引外资额为6 550万美元,仅占吸引外资总额的2%。

(二)外资的地域分布

萨哈林州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因此成为远东地区吸引外资的领头羊。1996年萨哈林州仅占外国对远东直接投资的17.7%,1997年增加到25%,1998年和1999年分别增加到52.8%和91.2%。2003年该州吸引外资20.83亿美元,占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总额的74%;2004年吸引外资39.27亿美元,占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总额的95%。2005年,远东地区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仍是萨哈林州,在全俄罗斯排名第四位。

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在吸引外资方面位列远东地区第二位。2003年它吸引外资5.97亿美元,外资主要投入采掘工业,开发油气田、煤田和金刚石等产地。

2005年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吸引外资2.46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2.5倍,[3]位列远东地区第2位,全俄排名第25位。

滨海边疆区2004年引进外资6 500万美元,比2003年增加44%。截止2004年1月1日,外国在滨海边疆区的投资共计3.438亿美元。在吸引外资数量方面,滨海边疆区在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中占第23位,在远东占第3位,处于萨哈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之后。吸引直接投资方面,滨海边区疆处于第2位,处于萨哈林州之后。在注册合资企业方面,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资料,滨海边疆区处于第3位,仅处于莫斯科和印古什共和国之后。滨海边疆区共有1 330家外资企业,占远东地区的75%。同时滨海边疆区运营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的数量占俄罗斯联邦的第3位,处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后。2004年初在1 330家外资企业中,独资企业为552家,其中中资企业573家,与美国的合资企业109家,与韩国合资的企业91家,与日本合资的企业81家。

萨哈共和国吸引外资额在全俄排第40位;堪察加州在全俄排第56位;阿穆尔州在远东地区位列第6位,在全俄排第61位。阿穆尔州吸引外资额比滨海边疆区低20%;在远东地区排名最后的是马加丹州,在全俄排名第70位。

三、俄远东外资主要来源国

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亚太地区,当前该地区是世界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对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投资的主要是东北亚地区各国,投资的形式主要是建立合资和独资企业。

(一)日本

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投资项目数量,日本都是远东地区最大的投资者。日本除了投资俄能源领域外,还对其他领域进行投资。1996年日本在俄符拉迪沃斯托克投资成立了“日本中心”,有计划地对俄罗斯公民进行各种职业培训,传授经营和管理企业的手段。这是迄今为止国外投资者在远东地区最大的智力投资,得到了俄罗斯各界的好评。截止2001年6月末,日本对俄远东地区直接投资合同累计额为1.9亿美元,占同期日本对俄直接投资合同累计额的74%。1992年至1999年日本与远东地区共签订直接投资项目合同377项,实际投资项目仅占1/3左右。同时,有日本资本参与的外资企业数量在远东所有外资企业中占据第二位。俄罗斯共有日资企业400家左右,其中远东地区就有300多家,它们主要分布在萨哈林州、滨海边疆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可见,远东是日本对俄投资的重点地区。2003年在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投资来源国中,日本位列第一,所占比例为29%(2002年为22%)。日本的三井物产公司和三菱商事公司拥有萨哈林能源投资有限公司45%的股份。日本对俄罗斯的煤炭早已垂涎。2005年9月日本三井物产公司宣布,将参与俄罗斯远东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的煤炭开采,计划在2006年秋季正式投产,预计在2008年以后年产量可达到240万吨。开采的煤炭将销往日本和中国、印度。

(二)韩国

韩国也是俄远东地区重要的投资国。俄韩两国1990年建交。目前韩国还不是俄罗斯的主要投资者,每年两国的贸易额只有30亿美元。1991年韩国对苏投资达到1 770万美元,1992年由于苏联解体,韩国对俄投资减少到320万美元,1993年则为300万美元。1996年末韩国对俄罗斯投资112项,位列韩十大投资对象国的第十位;而按投资金额计算,为3.28亿美元,排在第八位。2002年进入俄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的韩国投资额为3 330万美元,所占份额为3%;2003年的投资额为1 340万美元,所占份额下降为0.5%。韩国对俄罗斯投资主要面向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行业,以独资为主,合资方式较少。

俄罗斯现有的200家有韩国资本的公司中,有73家在滨海边疆区。这些公司经营的主要行业是服装业、农业和批发业。在滨海边疆区有大量的进行来料加工的服装厂,其产品占当地轻工产品总额的80%,提供了9 000多个工作岗位。在海洋公司组装LG和大宇牌冰箱和洗衣机。该公司还有海洋牌电视机以及LG、大宇等牌子的电视机生产线。LG公司向工厂提供了12万美元的电视机测试设备,这是在莫斯科之后的第二个安装了此类设备的工厂。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在吸引韩国投资规模上占第二位,截止2004年1月1日,在哈巴罗夫斯克注册的韩资企业共96家,注册资本2 503万美元;其中合资企业62家(韩国投资2 165.6万美元),只有48家企业正常运转;经营活动领域涉及服务(保龄球中心、汽车维修中心)、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商业、山货收购等。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玛吉多公司(1993年注册),它主要经营家具制造、旅游、咨询、居民生活服务。已有九年历史的达里乌公司拥有芬兰浴、俄罗斯桑拿浴、酒吧、餐厅、美容院、台球室、健身房及其他一些服务项目。印特萨特格公司已有六年的历史,应用韩国最新工艺设备制造并安装铝合金构件。

滨海边疆区的保龄球中心建设投资来自于香港,而哈巴罗夫斯克的保龄球中心则是韩国商人建造的。1999年10月杜卡西公司推出了第一个保龄球中心,有八个球道。2000年由韩国投资建造了则普林休闲中心,包括保龄球、俄罗斯台球、赌场、餐厅、酒吧等一些服务设施。但是韩国资本在工业生产上的投资却很少。

2002年韩国投资萨哈林州710万美元,相当于远东地区吸引外资的1%。在萨哈林州共有64家韩资企业,共投资1 820万美元;其中一半的企业从事贸易活动,其余的从事木材加工业、渔业和餐饮业。

在萨哈共和国只有一个韩国企业――爱拉尔股份公司,从事煤炭开采和加工。它于1994年由雅库特煤炭公司和LG国际公司合资建立。2002年它共开采476 854吨煤炭,其中有284 298吨出口到韩国和日本。最近两年韩国方面没有再向这里投资。截止2003年10月1日在萨哈共和国韩国共投资431.5万美元,占吸引外资总额的0.7%。

在堪察加州注册韩资企业17家,至2002年底有9家进行经营活动,其中3家是独资企业。其经营活动是批发和零售商业、运输服务、鱼和海产品捕捞业以及经营废钢业。1999―2002年堪察加州吸引外资17 645万美元,其中韩资646万美元,占3.8%。在2003年9月,该州吸引外资4 219万美元,其中韩资为144万美元(占3.4%),其大部分是实物投资。

在阿穆尔州以前一直只有一个俄韩合资公司,从事谷物和大豆种植业,投资额130万美元。2003年夏季又有一家生产饲料的合资公司在白山区成立。

(三)中国

中国在俄远东地区的贸易活动积极,但投资数量有限。1998年中国在远东地区建立了60家中资企业。中国在整个90年代对远东的投资为4 000万~5 000万美元,仅占这一地区投资总额的0.5%左右。2000―2001年中国对远东直接投资610万美元,占这一期间投资总额的0.45%。至2000年中资企业已达1 161家。其中70%从事商品贸易活动。2003年中国向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投资1 320万美元,占该地区当年吸引外资额中的比重仅为0.4%。中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2003年中国对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投资990万美元,占该边疆区当年吸引外资总额的36%,名列第二(名列第一的是奥地利,占45.5%)。2003年滨海边疆区吸引中国投资200万美元,该边疆区有500多家中资企业,主要从事旅店业、贸易、建筑业、商业和森林采伐。2004年中国在滨海边疆区投资总额累计达950万美元。

参考文献:

篇7

一、利用历史中的书画和诗词曲,服饰挖掘历史蕴藏的美

历史不是枯燥的代名词而是绚烂的书画,美妙的诗篇,美好的生活。翻开历史课本,一幅幅装帧漂亮的历史插图呈现在你的眼前,那壮美朴拙的魏碑;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和“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晋书;法度谨严的唐楷;尚意灵动的宋书,明清是书家个性张扬的时代,作品多如满天繁星。在绘画方面也,翻开历史书,你可以看到中外历史课本上的作品,比如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和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明清时期,扬州八怪的各种书画和外国历史书中梵高的《向日葵》。西方各画家的绘画作品。如果把这些材料进行有效的拓展,并能恰当的使用它。历史课就不再寂寞 、枯燥。在诗词曲方面可用的课程资源也很多。唐朝诗人李白的诗飘逸而豪放,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给我们一种浪漫哀愁的情结。杜甫的“国破家还在,城春草木深。”充分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宋朝辛弃疾《破阵子》的豪迈激越,李清照的“雁去也,正伤心,似曾旧时相识。”的温婉与凄苦。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洒脱自在和为情所困的落寞与无奈。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雪,抬望眼。”抒发作者的报国情怀。元朝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不给人留下美的印象。服饰方面,有汉魏的古朴,唐的开放、潇洒、美观。唐服对日本和服的影响。现代服饰无不吸收古今中外各种服饰的有用元素。利用上述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二、我们可以用历史课内蕴藏的音乐和体育知识来扩充相应的课外资源

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蕴藏有大量的音乐资源,比如,在河北随县出土的编钟,可以引导学生登录相应的网络,查看相关的知识,西汉时,汉高祖刘邦作《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楚歌瓦解了项羽的军队。三国演义中的徐庶见刘备,以歌自荐。在中国古代,大凡人杰,许多人擅长音律,诸葛孔明空城上的琴音吓退司马懿数十万雄兵,等等。也可以把音乐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及特点进行专题梳理。还可以在上课前用来搞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中穿插音乐,或渲染课堂气氛或设置场景,在课尾加深学生学习印象等。我们可以利用曲子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说,古代诗词曲调,古代的诗词被今人谱成的曲子,邓丽君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和现流行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现代的歌曲,如《黄河大合唱》、《打靶归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国际歌》等。在体育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体育发展的脉络。我国古代体育大多是形体运动、中国传统哲学及中医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这一特征使得中华武术和医疗体操在这片土壤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比如讲到五禽戏,可简要的提一下它的功效,华佗的两个弟子吴普和樊阿,活到九十多岁,牙齿还完好。另外还可以补充五禽戏是哪五禽,这五禽戏和人的五脏是怎样一一对应的,还可以提一提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六字诀”、“易筋经”等。讲到中国体育的神奇,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如果缺乏中医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尽管有强烈的好奇心最好不要轻易去尝试。如果真要去做,就必须有名师指导。提到中国武术,可以提一下行意拳和太极拳 ,奥运会开幕式上千人表演的太极拳,现在风靡日本和东南亚以及欧美。可以让学生讲一讲它的源流和派别,拓展一下学生的知识面。讲一讲太极拳的一些相关知识。轻灵圆活,用意不用力,连绵不断,开合转换等。如果课堂是线的中点,那么课堂资源是这条线的两端,可以无限延伸。拓展要有放有收,不可在课堂上秀教师的知识面,所有拓展的课内外资源都是为课堂目标和激发学生能动学习历史服务的。

篇8

一、中外服务外包市场态势

服务外包业务包括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广泛涉及金融、制造、零售、教育、公用事业等行业领域,财务外包属于业务流程外包(BPO)的一种。

2014年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额首次突破1 000亿美元,达1072.1亿美元,2015年更突破1 300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外包市场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河北省秦皇岛、石家庄和保定等市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序承接京津地区的服务外包产业转移。[1]

服务外包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服务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服务外包产业从规模快速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型发展,从依靠低成本竞争向智力投入取胜转变。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业务结构不断优化。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展,逐渐从美欧港日拓展到东南亚、大洋洲、中东、拉美和非洲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我国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872.9亿美元,执行金额646.4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1.5%和15.6%。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劳动力套利模型拥有的客户群在减少,单纯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财务外包需求不再是许多企业最为关注的,成熟的客户群逐渐加大对新型服务的真切需求,从而对服务供应商提出更多技术性平台和方案的要求,云端分析型企业成为新的投资焦点[2]。未来的竞争格局将凸显灵活性与创新性,创新成为服务外包企业的核心驱动力。全球服务外包市场IT服务与业务服务融合十分明显,整体服务(外包)市场增速放缓,第三平台仍然推动着服务外包业务发展,云服务持续影响传统服务外包领域。[3]

从2013年开始,国际外包市场出现复苏迹象。业务流程外包以北欧为首仍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级别的创新,并在多进程财务和会计领域签订了新合同。印度外包企业为克服劳动力价格上涨、服务外包市场过于集中在美英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等不利因素,在金融危机后不断探索开辟新型商业模式,并把业务转向国内二三线城市,继续强化和巩固在离岸服务外包市场首选地的地位。

二、国外服务外包发展的可借鉴经验

(一)法律环境方面

完善的法律体系能为接包国提供有力的外部环境保障。印度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离岸外包服务方,有着较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印度版权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格、最接近国际惯例的版权法之一,而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政府还会对相关法律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订。此外,加快软件园区、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园区建设,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都促进了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爱尔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也是因为其在知识产权、专利等方面沿袭欧洲惯例,打造出完善的法律环境。俄罗斯近几年也逐步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并着力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供法律保障[4]。

(二)人力资源方面

财务工作是专业性强的工作,对人员的素质、职业操守、专业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财务外包的接包方应有相应的人力资源与之相匹配。印度、爱尔兰等国较发达的高等教育、技术教育为服务外包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是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劳动力成本较低也一度成为上述国家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之一。不过,目前伴随人力成本的上升,印度企业已在探索新的商业渠道。

(三)地缘环境方面

选择离岸外包或近岸外包,应考虑本国本地区的地缘环境特点。印度以其所处的东四区时区优势,和美国形成一个完整的7天24小时不间断的无缝对接服务,使其成为众多美国公司设立呼叫中心的首选。目前印度外包出口市场的80%来自美国和英国,保持着全球服务外包首选地的地位。爱尔兰是欧盟成员国,成员国公民在爱尔兰享有务工自由,劳动力可以便捷地流动。爱尔兰充分利用地缘、文化优势使其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俄罗斯则以靠近欧洲目标市场的便利条件承接欧洲客户外包业务,充分发挥近岸外包、人力资本、高级别业务模式、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将其服务外包产业的重心向高端领域倾斜,这样能有效避开与印度和东南亚国家的直接竞争,突出自身特色。

三、国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企业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强度较弱

近年来,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大规模企业合并、海外并购等方式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京沪等一线城市为例,大量外包企业的高端化转型正是通过整体解决方案和借助新兴技术得以实现。但相较于一线大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外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市场开拓能力和接包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龙头企业支撑或引领以提高企业效益。

(二)产业集聚能力增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在北京、上海、济南等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区、专业园区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示范区内外包企业数量和承接的业务量都不断增加,占比极高,并逐步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并吸引了诸如埃森哲、维布络等世界服务外包前10强的企业落户,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在规模化、高端化、国际化等方面成效显著。

(三)人才培养体系渐趋形成,但中高端人才仍然匮乏

各省市先后出台了相应的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逐渐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如西安等城市逐步形成了校、行、企、政“四位一体”的人才服务模式,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随着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对中高端人才需求迫切,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各专业之间的衔接性弱,限制或者难以体现人才的复合性。如财务外包的接包方主体对复合性人才有很高的需求,需要从业人员不仅熟悉国际会计软件使用、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IT技术背景,熟悉国际法律相关知识和业务处理基本能力,了解金融服务,这些都对我国目前财务会计教育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

作为服务性行业的财务外包企业,人工成本和日常办公费用所占比重很高。而人工成本、办公费用、税负的不断增长加重了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利润,让很多企业退出财务外包行业,也使外包行业的企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伴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和成功应用,过去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在低成本国家建立呼叫中心的模式将被取代。

(五)信息化技术全面提升,专业化服务化趋势拓宽了外包业务市场

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各领域,人口结构变化、人力成本上升也迫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国内服务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制造业将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化趋势日趋明显。大型制造企业为应对国际市场竞争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和风险,都越来越重视业务流程中服务性内容的专业化。这些趋势,释放出大量服务外包业务。

四、国外自贸区成败的原因分析

全球约有超过1200个国外自贸区,其中不乏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国自贸区在建设过程中应认真分析自身特点及优劣势,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一)政策优惠,法制环境优良

迪拜自贸区的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实行力度很大的税收优惠政策:自贸区内企业可享受100%外资拥有、50年免除所得税、期满后延长15年免税期、无个人所得税、进口完全免税、资本金和利润允许100%遣返以及充足的廉价能源等[5]。法律、税收等方面提供良好的保障是大量外资企业进入迪拜自贸区的根本原因,也促使迪拜自贸区迅速崛起。新加坡有专门的《自贸区法案》,全面规定了自贸区的定位、功能、管理体制、动作模式、优惠措施等。

(二)高度自由化+权威管理

香港和新加坡自贸区自由化及便利化程度极高。香港对外来投资不设限,新加坡早在1989年即在全球率先推出一站式通关服务的贸易管理电子平台。成功的自贸区管理机构通常都以高权威、高效率、高灵活性取胜。迪拜政府下放一部分行政权力并以政府信誉做担保,企业化运作,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三)自贸区发展应尊重经济规律

韩国益山自贸区的设置更多出于政治原因而非基于经济考虑,最终由于引资困难而在短短1年时间被取消自贸区资格。欧洲经济自由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地处欧盟区域的德国汉堡自由港关税减免、区内保税政策已无实质意义,2013年汉堡取消了自贸区政策。

五、天津自贸区财务外包发展的思考

(一)借政策先机打造优质投资环境,引进和培育品牌企业

《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产业发展导向,强调发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京津冀等区域已形成的产业集聚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从政府职能转变、投资领域开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任务和措施,同时也制定了法律、税收、行政管理、组织实施等方面的保障机制。

天津自贸区政府应吸收借鉴上海自贸区建成后的经验,用足用透国家扶持自贸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着力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加大扶持外包企业海外并购、海外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并为自贸区财务外包企业技术创新等所需软硬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自贸区应充分发挥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地位的作用,打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支持外包企业技术创新,使自贸区拥有一片培育和吸引品牌财务外包企业的沃土。

(二)实现财务外包“四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经济新常态下,服务外包企业应向“互联网化、行业化、平台化、国际化”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以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社交等为代表的基于第三方平台的整合服务倍受关注。平台化是大势所趋,功能完善、强大而安全的平台能够更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客户提供高效而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自贸区财务外包企业可以在传统外包模式基础上创新思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转型升级,借力政府提供的软硬件支撑搭建云会计服务平台,在满足客户节约成本的前提下提供更专业、快捷的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快建立财务外包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人才高端化

2014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并鼓励职业教育发展中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的现代学徒制模式。自贸区内外各职业院校及财务外包企业应加强沟通交流,发掘自身优势并尽快找到各自在人才供需上的短板,在政府和行业的助力下切实推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实质性合作,真正形成校行企政相结合的职教氛围,培育创新创业型和实用技能型相结合的复合型财务外包人才。自贸区还应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培育高端人才激励机制和环境,对自贸区财务外包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在岸与离岸外包业务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财务外包发展应对在岸和离岸业务同等重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共同发挥作用。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重离岸轻在岸”政策影响了外包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规模效应和成长速度。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高失业率高财政赤字等问题使得原有几大发包国家逐渐减少海外业务。

反观国内,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战略恰恰为外包市场带来许多增长潜力[6]。通过承接国内业务,财务外包企业可以积累经验壮大实力,尤其可以借道承接在华跨国公司业务收获国际渠道,学习国际经验,提高国际化人才素养,为承接国际业务奠定有利基础;通过承接国际业务又可以快速把握国际标准、增强企业管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知名度,加速在国内市场品牌的建立。

2015年我国实施“互联网+”战略和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服务业和制造业创新融合发展,不断释放在岸服务外包市场潜力,推动在岸业务快速发展。2015年,在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61.4亿美元,执行金额106.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8%和21.7%。基于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化生产组织方式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加深服务外包与信息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能源业、金融业、卫生健康业等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

主要参考文献:

[1]商务部新闻办公室.2015年商务工作年终综述之十八:服务外包产业健康快速发展[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官网,2016-01-29.

[2]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冷暖不均[N].国际商报,2015-7-29.

[3]2014年欧洲外包市场迎来反弹[DB/OL].服务外包网,2014-8-22.

篇9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站稳脚跟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上改进方法、提高效率。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其他生产要素,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理念及方法,成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种新型的有效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外包能够使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核心业务。但是由于在外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外包商、外包职能的选择上,对于企业来讲存在一定风险,需要科学评估、谨慎决策,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对于风险进行预防。

二、人力资源外包概述

1.人力资源外包的涵义。人力资源外包是指将原来由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承担的工作职能,包括人员招聘、工资发放、薪酬方案设计、保险福利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等,通过招标的方式,签约付费委托给专业从事相关服务的外包服务商的做法。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有知识的企业。

2.人力资源外包的原因。国内外许多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的调查显示,随着经济环境的逐渐复杂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采取人力资源外包的原因有很多,这主要与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及发展需求密切相关,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种:

(1)成本的压力。对于企业来说,成本与效益,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关注点。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不断地提高,人力成本是最重要的开支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劳动密集型和经济效益不景气的企业来说,节约预算、紧缩开支,是不被市场浪潮淘汰掉的一颗救命稻草,因此成本的压力是企业选择人力资源外包的首要原因。正如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能够高效地为多家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职能的外包服务,降低单个客户的人力成本。

(2)对专家服务的需求。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需要行业中的精英进行决策,有时候还会需要专家团队进行共同研究。然而这些专家团队因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特殊的人才渠道,是十分稀有的资源。这就需要利用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专业人才整合能力,统一将这些专业人才聚集起来,专门为企业提供不具备核心能力的职能服务,只在公司内部保留必须亲自做且擅长做的事务,相当于与其他公司一起平摊了人力成本,能够用最少的投入整合到最好的资源,得到最大的回报。

(3)人力资源信息技术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提高效率,也要通过信息化的系统和平台进行信息的处理。因此许多企业都开始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它能够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不仅仅需要高昂的成本购置系统,还需要安排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后期的维护,如果采用外包形式,则不用购买就能获得此项技术,还可以配备相关的技术人员予以指导,为企业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免去了后顾之忧。

(4)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再造。长期以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与行政部门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他们的时间往往都用来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上,无法集中精力去研究涉及到企业文化、员工发展和企业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关键职能,也就不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服务。人力资源外包为企业人资部门承担了大部分的事务性工作,而使他们解脱出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在这一点上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变革,成为优化企业流程、整合企业资源的推动者。

三、人力资源外包的优势和风险

1.优势。(1)节约人力成本和预算。人力资源服务商可以提供给企业所需要的服务,而且成本低于目前企业支付给人力资源部门的费用。很多企业不愿意用高昂的价格去购买人力资源职能所需要的设备和系统,而外包就可以作为一种替代大量技术投资的有效解决方案。既能够为企业节约成本,又可以提供专业的服务。

(2)外包服务商具有优秀的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会根据各个业务模块,整合和培养专业的人员进行服务,这些人员也许是人才市场中非常抢手和短缺的,单个企业无法直接招聘获得,而通过人才公司这一渠道,就能够享受到专业的服务。

(3)有助于企业结构的精简。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逐渐在向着精简化、高效化发展,这有助于理顺组织结构、简化工作流程,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上传下达上面,减少沟通环节,增加沟通的有效性。而企业采取人力资源外包之后,就可以只保留核心职能的人员,将部门规模和部门结构精简到最佳状态。

(4)减少企业劳务纠纷和法律风险。随着新劳动法的颁布,国家政策越来越偏重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而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也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自身的权益,而人力资源外包就能够帮助企业达到这个目标。企业通过人员派遣等方式,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岗位,外包给人才公司,而这些人员的劳动关系是由人才公司进行签署和管理,与企业没有直接的雇佣关系,人才公司拥有专业的法务顾问,负责处理这部分人员的劳务纠纷,很大程度地为企业就减少了法律方面的风险和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风险。(1)必须谨慎选择外包服务商。随着外包业务的逐渐发展壮大,许多新兴的外包服务公司加入到行业中,这些外包公司的资质水平以及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需要企业在选择时仔细考察其各方面的能力水平,谨慎地加以选择。一个有实力且有责任心,能够认真为企业服务的外包公司会给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锦上添花,相反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外包的过程中,对于外包商的评估和外包合同的洽谈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在企业和员工之外的第三方的加入,必然会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2)削弱了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外包业务为企业分担了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同时,也削弱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应职能,这对于企业的集中管理来说会产生一些弊端。毕竟企业与外包公司之间是合同关系而非直属的领导关系,外包公司在执行人力资源职能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自主性,并不是完全按照企业的意志执行,其工作的目标在于完成合同中签署的任务,而不是为了企业的战略发展而服务。合作关系与领带关系不同的是,没有直接管理其工作职能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权威性,需要在外包活动前进行有效地沟通。

(3)要随时对外包商进行监督和过程沟通。外包商不同于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他的运行和操作有自己的流程和制度,且不需要将所有流程向企业管理者汇报,只需要完成合同所签署的目标即可。再加上外包商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和自有技术人员,沟通不向企业内部一样便捷有效,因此企业对于外包过程的监督和把控上并不能够十分及时,存在一定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有效地监督外包公司的各项工作,使其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发展趋势

1.人力资源外包领域逐渐扩展。近年来,人力资源外包以其独特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因此我外包行业所涉及到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从传统的一些人力资源事务性的职能,逐渐向企业的核心职能发展。许多口碑好、实力雄厚的外包商逐渐转变职能,不仅仅为企业客户节约人力和资金成本,还能够围绕其战略发展,提出一系列的优化方案,为企业提供详细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大大节省了企业在战略层面的困扰和顾虑。这种服务领域的扩展在国外的实践较为成熟,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国内许多外包商都在积极增强自身实力,向高水平的管理咨询服务迈进。这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能够获得经验丰富的管理咨询专家进行企业战略的指导,对于企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2.企业利用外包顾问进行外包工作。外包公司对于企业的服务,已经由传统的一对多,逐渐演变为一对一的专业服务,避免了客户对于服务质量监督不便的弊端,外包公司会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挑选相关专业的外包顾问,派驻到服务公司进行工作。这种外包模式的优势在于,外包顾问能够加入到企业当中,感受到其企业的文化,深入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企业的需求,更好地提出指导意见。另一方面,进一步方便了企业对于外包工作进行监督,能够加强外包工作的有效性。

3.外包服务商结为联盟。随着外包行业的发展壮大,各外包商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业务模块上的优势和劣势,为了扩大优势、弥补劣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和结盟,各自负责擅长的项目,共同为一个企业进行服务。这种结盟对于外包商来说,能够吸引到更有实力的服务企业,赚取更可观的利润,对于企业来说,签署一次外包合同,就能够享受到多个高水平的外包商的服务,能够大大减少企业在外包商选择上的顾虑和节省了许多评估环节。

4.人力资源外包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策略。人力资源外包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一种砝码和策略,企业需要人力资源外包帮助其精简人员、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继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源外包行业正在走向强大,同时也需要后面大量专家、技术人员和高科技的设备、软件进行支撑。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行为都要围绕组织目标进行,如果企业的战略发展与人力资源外包相脱节,那么无疑它已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五、企业未来人力资源外包活动的策略

1.重新定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职能。企业采取人力资源外包后,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部门和人员的精简,有许多员工可能会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需要企业提前进行沟通和职业指导,充分理解公司政策,消除不满情绪。 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通过人力资源外包,转变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使其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

2.选择合适的外包服务商。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是一项科学性、艺术性的决策活动,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企业要在外包活动开始前做好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制度,选择对企业需求来说最为合适的外包商

3.确保有效的沟通及监督。企业在外包过程中,要对于每个阶段的目标予以规定和监督,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人力资源外包的评估机制,以保证外包活动按照合同流程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向公司内部员工培训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切实地了解到公司实行人力资源外包的意图,以及它能够给公司发展带来的好处,理解和支持公司外包政策。

六、结语

人力资源外包是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开展得越来越普遍的一项创新活动,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繁重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核心的战略性工作,同时利用外包公司的专业性和经济性,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但其中也存在外包商选择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这就需要企业综合考量自身特点进行决策,建立分包商预计机制及约束机制,充分利用好外包的优势,赢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洪云.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 2003(02).

篇10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较快,在中小企业领域凸显“两个进步”:一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进步。体现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意识开始增强,需求开始迫切,成效开始显现。二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进步。除了较早的阿里巴巴、中国化工网外,还出现了许多综合性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以及超过2000家的行业性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两个进步相互拉动、良性循环,从2003年开始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数量上看,2006年具企业法人资格的中小企业超过4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2,600万家、合计超过3,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而中小企业的贡献表现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比例为55%、出口额62%、上缴税收占46%、城镇就业机会为75%。创新方面:新产品为80%以上、技术创新为75%以上、专利约为65%。由此可以看出,应用电子商务发展的中小企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基于外包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及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在2006年商务部推出发展服务外包的千百十工程之后,服务外包逐渐备受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重视。2007年6月26日,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中小企业要加强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并提出电子商务服务业将成为新产业。《规划》将电子商务服务定义为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及信息技术系统外包服务。其中,交易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的采购、销售及相关的认证、支付等服务:业务外包服务包括基于网络的产品设计、制造、物流、经营管理等外包服务;信息技术系统外包服务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的设备租用、数据托管、信息处理、技术咨询等外包服务。显然,我国中小企业因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局限,需社会提供低成本、高性能、平台化的电子商务普遍服务,外包将成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主流。

基于外包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的发展,其核心是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构建和发展。以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特别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将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般而言,按服务类型划分,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提供网络营销、网上销售、网上采购和交易信息等交易服务,如阿里巴巴、慧聪网等;电子商务业务服务平台,提供基于网络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和技能培训等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电子商务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以及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数据托管和应用系统等IT外包服务,如中国万网等。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发展和前景正在吸引众多的加入者。目前至少有4支力量已经或者正在进入电子商务服务业:(1)既有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商,如阿里巴巴。(2)软件厂商。随着软件企业的互联网转型以及ASP、SaaS、SOA等理念、架构和实践不断推进,软件企业网络迁移和服务变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愈来愈多的软件企业以独立或合作的形式推出和进入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领域。(3)信息化应用厂商(如钢铁企业)。将已经实现的信息化应用(如ERP)通过互联网向上下游扩展,进而在内部信息化组织的基础上,剥离出专业化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为全行业提供电子商务服务。(4)电信运营商:正在加快从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型,联合软件厂商等,发挥基础电信设施优势,以“商务领航”(中国电信)、“宽带商务”(网通)等进入电子商务服务业。

三、基于外包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平台的产生和发展是电子商务领域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的结果,同时也在一步步改变着电子商务应用――特别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面貌。可以预测,随着外包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其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尽管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但支付、物流和信用仍然是困扰电子商务发展的3大瓶颈。但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努力改善这3大瓶颈的状况,一方面,国家推出了许多措施,如仅2005年就推出《电子签名法》和《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另一方面,企业也在不断探索适应客户和市场的新的服务模式(如PTOP模式的巨大成功),同时科技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必将极大改善和改观3大制约因素的状况。

(二)电子商务平台功能将更加丰富

主要表现在,平台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服务模式将进一步创新,服务能力将进一步增强。2004年以来,企业应用与服务平台良性互动,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迅猛,成为推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主力。到2006年,各类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超过2,000家,阿里巴巴B2B会员超过2000万,淘宝网会员超过3500万,支付宝会员超过3100万。平台交易环节从交易前向交易中、交易后扩展。平台服务领域从外部交易向内部运营渗透,向为企业提供全面IT运营服务的IT运营服务方向发展;(2)基于平台的集成化服务。信用、认证、支付和现代物流等服务可利用平台拥有的用户资源,集成于平台之上,既促进这些服务的发展,又进一步增强平台服务功能。(3)综合服务平台与行业服务平台的合作,将进一步紧密合作和创新发展。

(三)中小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实现外包领域的外向发展

篇11

1.1森林外林木范围界定

森林外林木这一名词出现于1995年,20世纪80年代,随着非木质林产品和林木(尤其是森林外林木)在社会福利和环境方面的贡献得到广泛认可,森林外林木的重要性开始被各界人士所认识和了解。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这一名词的定义为:“生长在森林和其他有林地以外的林木”(此处“林木”主要指树木和灌木),包括生长在农业用地(含草地和牧场)、建筑用地(住宅和基础设施)和裸地(包括沙丘和裸岩),还包括生长在未能满足森林和林地要求的土地上的林木:①林地面积不足0.5公顷;②在原位生长到成熟时树高能够达到5米以上,但植被存量密度水平不足5%的林木;③在原为生长到成熟后树高不能达到5米,植被存量密度水平低于10%的林木,④宽度不到20米,且面积不足0.5公顷的防风林带和岸边缓冲区中的林木。

1.2森林外林木的效益

与森林相比,森林外林木与人类的联系更加紧密,从农林复合系统、农林牧复合系统到城市、社区林业等林木系统,到处都有森林以外林木的存在,近些年来,森林外林木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外研究表明,森林外林木在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供给木材和其他林产品、保护周边环境、改善田园景观、美化环境及减少贫困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森林外林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木质林产品、燃料、食物、水果等,是农村居民食物、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在有些地区木材深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木材有很多也是来自于森林外林木资源。如哥斯达黎加森林外林木除具固碳的生态价值外,每年还为国内提供了一半以上的木材,据法国农民提供的数据,灌木篱每年可为法国提供440万立方米木材,而森林外林木年木材产量为450万立方米,同时,还可提供饲料和牧草,畜牧区的饲料树种在一些热带地区已经成为农业系统的主要贡献力量。环境效益方面,例如,农田上的灌木篱、小块林地。成片的树木,防风林等为大量动物物种提供了宝贵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也为动物迁徙提供了通道,保持了当地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社会效益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森林有助于身体健康。缓解压力,并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地;在很多地方森林外林木具有文化价值,是文明和文化的一种象征和延续。

二、国外森林外林木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2.1总体情况

长久以来,森林外林木的价值和发展状况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许多地区的人们依赖森林外林木提供的林产品为生,但这些并未引起当地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自上个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对森林外林木的认知和关注程度在逐步增加。一些地区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团体等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发展森林外林木的行列中来。学术界也积极开展森林外林木的研究,包括其作用、潜能及清查评估方法等方面。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在该领域制定出了科学规范的研究标准、体系等。

从全球层面来看。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许多地区尤其是少林或无林地区的人们为了满足当地乡村和城市社区对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需求,在土地边缘、家庭园地等种植树木;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政府和林业部门也逐渐开始大面积的森林种植活动,并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保护和促进森林外林木的发展,由于森林外林木的不断发展,在全球森林覆盖不断减少的同时,一些地区的林木覆盖面积增加明显。

2.2印度森林外林木的发展

印度种植和发展森林外林木有较长的历史,据记载,大约2500年前,佛教的创始人就宣布每个佛教徒必须种植一棵树并在五年内照料它。随后,历届印度王族都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在路旁植树,这些树木逐渐显现出了巨大的价值,为当地人民特别是贫困人民提供了重要的食物和薪材来源,人们开始在农场、田地边缘、庭院中植树,这些林木还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蕴含了巨大的文化价值。

1979—1980年间,印度政府开展了社会林业项目,在国内大规模种植森林外林木,使得这一资源得到了迅猛的增长,其中35%—409<树木的种植通过政府分发树苗,由个人、团体组织等在私人土地完成。相关政府部门也在公共土地一公路、铁路、运河旁等栽种林木,此次大规模的社会林业项目之后,印度林业部门又分阶段继续实施造林和再造林工程,一些地方部门将植树计划分配到个人,有效促进了森林外林木的增长。与此同时,一些私营公司和私人组织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当地的林业企业与农民签订协议,吸引农民在农场或家庭园地种植树木,并到期如约向农民收购木材和林产品,以满足企业自身对原材料的需求,这种方式引起了许多林业企业的效仿,大大促进了当地的造林进程。

2.3国外森林外林木发展的借鉴意义

综合来看,国外森林外林木的发展,特别是印度森林外林木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林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总结如下:

(1)森林外林木正在受到高度重视,森林外林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关于这一资源的数据资料大量缺失。然而,上个世纪后期以来,为了更加科学的利用和促进森林外林木的发展,许多国家加强了对这一资源的管理,突出体现在开始对其进行信息量化和评估,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森林外林木清查和评估体系,获取森林外林木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实地抽样,空中摄影,遥感,实地抽样和遥感结合,相关几个部门的二手资料等。其中,信息的采集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分类和绘图,林木覆盖的识别,以及林木特征的度量。卫星图片和区域照片适用于前两个阶段,而高清晰的卫星图片能够识别单一的树木并为大面积的森林外林木建立数据库,在印度,随着在森林外土地上大规模开展植树活动,有关部门实施了针对森林外林木的清查评估活动,并逐步探索科学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掌握森林外林木资源的状况,将森林外林木与森林资源的发展动态变化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资源在印度林业中的地位。

(2)政府制度管理和立法。通过政府制度及法律的强有力手段能够促进森林外林木的发展,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例如,肯尼亚政府鼓励在半城市化地区植树,并且砍伐树木会受到严格管理,同时,对森林外林木的管理需要并对各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因为森林外林木可能涉及林业,园林,水利等多个部门,有序的管理模式和制度才能够避免利益的冲突而使森林外林木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

(3)政府的政策扶持,第一,为了推动森林外林木的发展,印度林业部门将种苗免费发放给农民,鼓励他们在自己的土地边缘种植。第二,政府提供大量的科学扶持,帮助农民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农民负责林木的看护,照料等工作。第三,政府利用行政调控等手段影响木材市场价格,维持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并对其种植树木的品种进行引导。

(4)私人力量的作用,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公司或组织与包括农民在内的社区为了共同获得林产品利益而建立合作关系,从而间接的促进了森林外林木的发展。这种方式在许多地方受到了关注,在印度森林外林木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以外的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上文所述,许多私人林业企业也开展有计划的林木种植活动,他们提供种苗委托农民种植,与农民签订合同到期如约收购林产品,这种方式不仅为企业自身带来了原材料,也为农民带来了切实的收益,更为当地带来了森林物质和生态效益。

(5)提高公众意识,在美国。非政府组织,如美国森林组织的宣传和引导,使公众认识到森林外林木的发展带来的好处,同时,提高公众意识还有其他很多的途径。例如,政府官员的带领行动能够感染公民的意识,菲律宾某城市的8万个居民,在参与一项大的再生林工程中意识到了都市林业所产生的好处。

三、对我国发展森林外林木的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多,甚至超出了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造成我国森林资源严重破坏、木材供求矛盾及环境恶化。而森林以外林木资源在木材供给,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都可有效缓解这一矛盾问题,同时,与森林资源相比,我国的森林外林木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另外,在我国,虽然平原林业和城市林业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也积累了相当的发展经验,但总体看,还存在森林外林木发展并没有引起国内高度重视;对森林外林木整体发展状况缺乏足够的认识;深入系统的相关研究较少;大量的技术和资源都用于森林资源清查中。对森林外林木的监测评估较为匮乏;以及相关的政策和法规都严重滞后等问题。因此,借鉴国外森林外林木发展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我国森林外林木资源的管理,促进其发展。

(1)应加强对森林外林木的清查和评估,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的清查已经有较长的时间,而对森林外林木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却缺乏全面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或定期抽样调查制度,监控和评估城乡用地上森林外林木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森林外林木的各种效益,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立法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科学依据,另外,森林外林木资源的清查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尤其需要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图片等技术的应用,因此跨学科的研究和技术支持就显得非常必要,应加大投入。

(2)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基于目前尚未对森林外林木资源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森林外林木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森林外林木管理、利用及保护方面立法还较为薄弱和不完善的状况,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森林外林木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

篇12

一、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展现状

中国汽车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21世纪以前发展的较为缓慢,投资还处于试探性摸索阶段。这一时期,投资规模较小,投资多以绿地方式为主,投入资金有限。尽管如此,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却意义重大,一方面开拓巩固了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的经营人才,积累了国际化经营经验。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加剧,汽车企业进行兼并重组与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大了“走出去”的力度,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不仅继续以绿地投资方式进行,而且增加了跨国并购的方式。如2007年11月一汽集团与墨西哥萨利纳斯集团建立合资工厂;2004年10月上汽集团以每股1万韩元、总计约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经营状况岌岌可危的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2%的股权;吉利汽车以100%股权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等等(详见表1和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大致始于2000年,此时并购的金额十分有限,仅为42万美元,尚未形成规模。但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企业的并购活动开始活跃,并购数量和金额不断增加,十几年问,并购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既有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也有发展中国家如韩国等;并购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几十万美元扩大到几千万或上亿美元;并购的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如工厂,也包括无形资产如品牌、专利技术等;并购的业务既有整车业务,也有零部件业务;涉案并购主体既有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又有民营企业。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并购事件有2001年万向集团以280万美元收购美国UAI公司的21%的股份,获得了宝贵的技术、市场、渠道、品牌等资产;2004年,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虽经过四年的磨合,最终以上汽损失31亿元人民币的结果惨痛收场;2005年7月南汽集团以5300万英镑收购了英国百年汽车品牌罗孚汽车公司;2010年3月吉利汽车以18亿美元收购豪华车品牌沃尔沃,购得后者100%的股权。

二、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展的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中国汽车业起步较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与世界汽车制造业巨头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1)》指出,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生产能力(企业在国外生产汽车数量与全部生产数量的比率)在加入WTO前几乎为空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7年,2008年海外生产能力达到0.21分,2009年也只有0.22分,这说明我国汽车企业的海外生产起点低,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当前,我国汽车企业仍主要通过签订出口合同或合作项目来拓展海外市场,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陆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如一汽、上汽、吉利、奇瑞、长城、东风、长安、华晨等汽车企业逐步从出口整车和零部件发展为海外设厂和海外并购。

(二)投资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拉关、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

虽然全球的汽车需求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地区,但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的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进入门槛高;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地区的工会力量强大、福利制度优越给投资企业造成困扰。相反,广大发展中国家汽车市场既具有较大的需求潜力,竞争又不像发达国家那样激烈,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同时对中国汽车企业相对较高的制造、组装技术存在需求。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首先选择门槛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以降低投资风险。

(三)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从投资主体角度来看,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结构不断呈现多元化趋势,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投资主体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中国汽车业兼并重组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和企业国际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有企业诸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汽车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排头兵;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不断涌现,成为新兴的海外投资力量。在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鼓励推动下,不少民营企业进入到汽车领域,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实力的民营汽车企业,诸如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

(四)投资绩效显著增加

企业的海外经营绩效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将从财务绩效、国际排名两个方面来考察中国汽车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效益情况。

1.财务绩效

财务绩效是衡量企业海外经营绩效最直接的指标,其中营业额和盈利水平能直接体现一个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截至2010年底,中国汽车工业大中型企业资产总额为211918517万元,是2001年的3.8倍;固定资产净值为38326063万元,是2001年的2.2倍;工业总产值为285491814万元,是2001年的6.8倍;营业总收入为291266626万元,是2001年的7.2倍;利润总额为24948525万元,是2001年的12.3倍。

(1)营业额

营业额是考察企业规模和影响力的核心指标。在2008--2011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营业额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反映了中国汽车企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本行业中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详见表3)。

(2)盈利水平

盈利水平是考察企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最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绩效。在2008-2011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利润额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反映了中国汽车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实力不断提升(详见表4)。

2.国际排名

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经营活动中大展身手,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具体表现之一就是中国汽车企业不断出现在国际上许多有影响力的权威榜单上。

(1)规模排名

《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排名是全球最为权威的大公司规模排名之一。能够荣登该排名榜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跨国公司,而我国上榜的汽车企业都是涉及国际化经营的公司。因此,对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排名的分析可以从规模维度来考察这些企业的海外经营绩效。

总的来看,随着整体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汽车企业上榜数量逐渐增加,国际排名也不断上升。表5列出了2008-2011年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排名数据。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2家企业上榜,包括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到2010年和2011年就有4家企业上榜,包括东风汽车、上汽集团、一汽集团和南方工业集团(长安汽车)。在排名次序上,除一汽集团2009年名次有所下降之外,所有上榜的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排名逐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品牌排名

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独家编制的2010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入选的汽车企业主要有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汽车、比亚迪和福耀玻璃等企业,说明这些汽车整车或配件企业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详见表6)。

《世界品牌500强》是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以品牌的世界影响力为评判标准的品牌排行榜,在国际上具有较为广泛的权威性。评价品牌影响力的基本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Share of Market)、品牌忠诚度(Brand Loyalty)和全球领导力三项指标。

从表7可以看出,2005-2010年中国品牌入选的数量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4个增加到2009年的18个,增长了4.5倍。与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偏低,有影响力的上榜品牌数量有限,最多的2009年也不过18个,只是美国品牌数量的7.2%,法国的38.3%和日本的40%。入选的中国品牌包括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石化、中航集团、中国中铁、青岛啤酒等品牌,却没有汽车企业的品牌,与中国在世界汽车业中的第一产销大国地位十分不匹配。可见,中国汽车企业在品牌培养和增强品牌影响力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三、中国汽车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投资规模将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从国外角度来看,一方面欧元贬值和欧洲经济低迷等危机因素将使得不少欧洲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其资产定价大幅度下降和流动性紧张等均为中国等外部投资者参股或收购控股权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推出的“先进制造伙伴关系”(AMP)计划、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移民政策的放宽等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投资美国的机会。从国内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政策的促进与支持下,汽车企业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热情和信心将不断增强。

(二)投资方式将日趋多样化

篇13

1.国外数字媒体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科技发展得越来越快,美国大片中那些高难度动作都是靠数字媒体技术来完成的,不过数字媒体的方向不仅仅是电影,在电视、动画、游戏和电子出版物等方面都有延伸。但如此庞大的产业缺少了相关技术人才,高校毕业生要想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仅需要厚实的理论基础,还要通过实践丰富自己,所以数字媒体专业化项目实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保障学生学有所用的条件。

2.国外数字媒体项目化的作用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项目主题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地与实践对接,并将课堂知识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展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性。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更具备趣味性和主动性,解决了以往枯燥的学习模式,以更自由、广阔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长短不同的项目完成了学生对教学目的的有效认知。项目实施的结果更能反映出学生对技能掌握的好坏程度,为学生重点学习薄弱技能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社会选择优秀人才做出保障。

3.国外数字媒体项目化流程

通过史论课程了解数字媒体专业,学习相关软件和动画、影视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充实学生数字媒体技能。学校还设立许多相关专业和数字媒体进行结合,进行延伸性学习。让学生倾向于自己的需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自己的方向,不仅学好学校设置的课程,辅修一些学生自身更加喜欢的方向。在理论知识齐全之后,就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训练,在许多高校提供一些公共的工作室,给学生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训练,学生可以通过研究项目完善自己,得到锻炼。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意识。

二、国外高校数字媒体专业项目化发展趋势

早在上个世纪,国外已经由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娱乐产业所占年生产总值比重逐年增加,为了使学校的毕业生更加满足社会对数字媒体专业所需求人才,是将数字媒体项目化引入高校教育的根本原因。国外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项目化教育是比较先进的,与国内不同,他们的数字媒体专业实现了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行了穿插学习,国外大学的数字媒体专业有着系统的学习,进行各个方面的综合,不仅是传媒方面的,在戏剧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这些结合起来对学科有很大的突破性,其多样化的教学都值得我们学习。以下对美国高校项目化教学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注重创意和实践结合

在高校数字媒体的课程当中提供给学生各种实践和研究的机会,将适合学生当前学习进度的项目引入,供学生自由选择,同时数字媒体专业中心基地为学生进行项目化操作提供场所。中心基地的设备非常齐全,多种资源可以利用,可以让学生更加丰富、充分地在实践中发挥创意。设置独立的工作室,通过模拟实际生活的项目内容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电脑方面的技术,更强调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中心点主要放在交互方面,通过以交互方面为出发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数字媒体在实际应用中的表达形式,利用高度还原数字媒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校内可以做项目,通过做项目来实践并丰富自己。

2.综合化全面发展

通过高端运算中心为学生们开设了动画、形态学、摄影、三维设计、传统绘画、音乐、编程方面的知识,教学设备上将向着多样化的方式发展。例如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字媒体中心设在艺术学院,这个专业基地提供了多方面的教学内容,有图形设计、编程、网页设计、视频编辑、动画制作,还有音频的制作,通过更加综合性的数字媒体技能学习,为项目化提供技能保证。

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项目化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行处理。从信息的采集、方案的确立和设计及项目的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通过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数字媒体项目化实践过程中互相帮助探索,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交流分享项目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通过群策群力解决项目难题,提升学生团队的合作意识,强化学生沟通能力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为将来工作中与其他同事合作营造基础。这种教学策略使得学生间的学习更加紧密,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让学生们更加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么,毕业后有更广泛的就业方向,像动画、影视、游戏、网络、电子出版物之类的产品都可以进行发展。学生可以选择老师,可以向老师提意见,老师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兴趣及就业方向来学习。

结语

数字媒体专业是一种发达的视觉方面的技术,而国外数字媒体项目化实践教学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长,选择不同的实践方法、不同的实践体系,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对国外数字教学项目化实践发展趋势的研究,对国内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进行复合型教学有很好的参考作用,项目化教学实践体系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个慢慢改进的过程,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叶颖.国外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J].出版参考,2000(19).

[2]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2006(05).

[3]田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