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

篇1

每个一线的数学教师都有切身的体验,即当学生被数学教学本身深深吸引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会更加顺畅,学生的思维会更加积极活跃,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潜心地去研究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切合,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在数学的知识殿堂里快乐成长。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探索,谈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做法。

一、基于直觉――猜出来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每个知识点的生成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脉络,所以很多时候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思考时做到有据可循、有理可依。然而,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年龄特征,忽略了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灵光一现的另一种形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观察和思考,说说他们在数学思考起始阶段的第一印象以及形成的初步感知。这样的猜测(或者谓之猜想),能发挥学生的直觉意识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特作用,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例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让学生猜测老师的年龄,学生纷纷开始自己的猜测,从课始就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氛围。教师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当一个数量未知时可以用字母如x代替,再根据学生的猜测,反问学生“为什么没有猜老师10岁或者100岁”,让学生意识到未知数都是有着一定的取值范围的。然后教师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年龄,再告诉学生“他的年龄加上老师的年龄是34岁”,让学生算一算老师的真实年龄。在从猜到算的过程中,学生轻松有效地经历了探究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过程。

二、源于互动――争出来的热情

将争论引入课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意识,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交流和碰撞。马克思说过:“真理是由争辩确定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差异点,引发学生对问题展开争论和辨析,并鼓励和引导学生既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要耐心地倾听他人的不同言论,使学生在这种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认识。在激烈的争论中,生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以及师生的双边交流,而是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形成了多向互动,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断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知识后,让学生进行比较:“你喜欢哪一种计时法?为什么?”学生自发地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集体交流。如有的学生认为普通计时法简单明了,而有的学生则认为24时计时法的运用更加普遍。教师不急于给出最终的评定,而是引领学生的争论不断走向深入,让学生在争论中感受到24时计时法具有的优越性,自主地接纳了新知。

三、高于实践――做出来的智慧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数学学习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并不断加深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最后阶段的书面练习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的知识,而应当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框,将数学实践活动拓展到课堂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和动口的活动中,使数学思维得到延续和升华,让智慧的鲜花在学生的指尖绽放。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去记忆、去思考、去探究、去体会,每一个人都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篇2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注重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避免传统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弊端,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得到发展。广大的历史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积极地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提升学生历史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不同,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学困生和学优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会产生两种完全不相同的学习情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会感到非常吃力,往往不能够及时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历史学习的信心;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能够及时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并能够做到学有余力,致使学生的成绩得到很好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将学习成绩好、学习积极性强的学生分为A层;将学习成绩一般,学习积极性较好的学生分为B层;将学习成绩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分为C层,在课堂教学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自己的目标既不是遥不可及也不是唾手可得。例如: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大概的认识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A层次的学生,他们能够牢固地掌握教材中给出的知识点,教师应当引导他们思考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何影响;对于B层次的学生,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教师应要求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对于C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学生掌握教师为其圈选的重难点就可以了。通过这种分层,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来。

二、对提问的内容进行分层

课堂提问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同时课堂提问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重要因素,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进行提问的都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提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问题。如“时期三大战争的地点、时间和作用”“为什么在中要和平解放北平”,对于提问中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则可以指定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回答,这样的分层次提问,有很强的普遍性与针对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来,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回答的机会,提升了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三、及时调整学生的分层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后,应当时常根据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变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于有提高的学生进行提升和鼓励,对于倒退的学生进行降级和批评。适时地调整学生的层次,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教师对分层长期保持不变,这样只能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该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在教师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该学生的成绩又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状况,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导致学生学习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分层一直固定不变,长此以往使学生产生教师对自己不认可的心理,致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笔者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及时调整了学生的分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该学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总之,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之间也是存在着很大差异性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看到学生之g存在的差异性,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来。运用分层教学法,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弊端,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篇3

第三,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被动性。中职教学的理论课大多是采用讲授型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讲解的内容,成为被知识灌输的对象。长此以往,也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影响中职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

第一,教育传统文化因素。当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中,一直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和统一客观的职业资格考核认证标准,教学中也一直实施讲授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学生和老师会感觉不适应,在学生的观念里应该是安静地听讲,需要时可以举手回答问题。作为教师也会认为不太得心应手,同时备课、上课都要付出更多精力,讲授则是简单易行的方法。

第二,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和动机因素。首先,教师的个人魅力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有效及时的引导与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等都是影响学生参与的重要因素。另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也很重要。对于中职生来说,没有升学压力,学习目标是顺利通过考试取得毕业证,在这种学习态度下学习动机不能充分地得到激发。

三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

第一,教师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并改进和提高教学技能。课前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课堂上,教学活动要有一定的步骤和联系性,并激励学生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对参与活动的小组及成员要有适当的奖励,以激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后总结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必要时主动邀请老师观摩自己的教学,提出见解和建议,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

篇4

在数学课堂上,常常发现以下现象:有些老师讲得绘声绘色,下面的学生却一脸茫然;有些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却如石沉大海,溅不起丝毫的浪花;有些公开课看似热闹,但仔细观察发现有四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学生游离于课堂内容之外。出现上述现象的数学课堂无论有多么精彩,想必都不能算作好课。

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而对课堂上学生参与度的关注,已经成为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指标。

参与度主要指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积极性水平,包括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达到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这至少包含这样几条信息:一是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状态,可从参与的数量上进行衡量;二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从课堂的气氛上看;三是学生有没有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主要看教学效果;四是学生有没有真正的进行探究与合作。

“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实践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关键在于将数学课堂交还给学生,充分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发挥“小先生”的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编题、讲题、辅导,从而实现所有学生学有所得。在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过程中,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成为了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中,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都设立一位小组长,也就是所谓的“小先生”,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环节的实施。经过了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摸索,我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小先生的水平高低也是课堂学生参与度多少的关键因素。因此,每接一届新学生,选拔和培养小先生就成为了首要任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培养小先生,我有以下做法:

首先:精选苗子,重点训练。基础扎实、悟性高、肯钻研是我选苗子的基本条件,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也是关键因素,有威信、有方法、能胜任是小先生的最终境界。

其次:循序渐进,培养能力。培养小先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耐心地“调教”。我比较注重他们的能力培养,具体来说,这些能力主要有:独立编题能力、讲解表达能力、工整板书能力、辅导纠错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独立编题的能力是从观察、模仿开始的。小先生在掌握了知识点的基础上观察课本和练习中的习题,先进行略微改动,然后开始模仿编题,最后锻炼针对某一知识点原创编题。当然,这项能力也是对小先生们最高的能力要求。讲解表达能力和工整板书能力都是需要多锻炼的,每个孩子从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刻开始都是不自信的,只有通过反复的锻炼、鼓励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团结协作能力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这也许涉及到个人魅力问题。所以,在学习小组的分配上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注重小组长(小先生)树立威信,以便更好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最后:竞争机制,优胜略汰。小先生成为老师课堂教学的助手,也是小组成员的学习领头人。但是,每个小组的小先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机会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均等的。我会给有能力的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能够胜任的同学,都让他们走到讲台前过一把老师瘾,我想,这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好方法。我们还会定期开展“组长PK赛”,具体操作方法是:将不同班级、不同小组的小先生们集合在一起,设置专题让小组长当场编题、讲题,由老师做评委现场打分评奖。这项比赛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小组长们的积极性,也给优秀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大舞台。这些年的竞赛中涌现出一大批学习数学的好苗子,他们都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学习数学的偶像。

培养好小先生是实施自主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关键一步,除此以外,我还尝试了引入小组间合作竞争机制,促进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首先:合理建立学习小组。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5-6名学生划分成一个数学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组长是编题人、讲题人,也是小组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监督人。小组长的培养和重要性这里不再赘述。

其次:实行组内量化评价。每个学习小组指定一名计分员,每天将小组成员的作业质量、练习情况、发言次数等各项情况进行累计量化记录,以一个星期为一个时间单元进行总结评比,对于每个小组的第一名同学和进步最大的一名同学我都会给予奖励。该评价方式将所有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最后:建立组间竞争机制。不同的小组之间是竞争关系,课堂上设置必答题和抢答题,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由数学科代表对每个小组的回答情况进行量化积分统计,我也会定期对表现突出的小组进行整体表彰奖励。此种小组合作竞争机制实施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堂参与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困难生的学习心态发生了转变。原来不肯举手发言是因为不会或缺失信心。现在不一样了,抢到发言权后,如果不会,他可以指定本组成员回答,如果解答对了,就能得分。所以,抢到发言权的同学也有功劳,如此,自信心,成功感,自豪感彻底改变了学困生的学习心态,他们也愿意集中精力到课堂上来,自主的参与课堂活动。第二,由于小组内成绩好的同学要负责编题、讲题的艰巨任务,并且随时都有可能被抢答人指定出来回答问题,这一压力将直接促使他们不断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想偷懒都不行。第三,学习小组成员关系融洽,不会出现成绩好的看不起成绩差的,成绩差的因为自信心受到伤害不愿意和成绩好的交往的情况。第四,无论是课前课内课后,成绩好的同学随时都在监督并指导成绩差同学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能让本小组在竞争中名列前茅,这样,互相帮助就成为了一种自发行为。第五,学生真心向老师求教了。以前老师总是担心学生这儿不会,那儿不懂,总是不停的强调,导致学生听腻了。现在我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去组织,去编题,去讲解,而我只是一名特殊的学生,在下面听他们分析解答问题,只有遇到问题卡壳了我才上前解决。所以,学生的学习心态由原来我求他们学,变成了他们求着我教了。

篇5

一、促使学生体会体育教学的意义

不少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初中体育课对他们发展的重要性,体育与其他文化科目相比一直处在一个不受人重视的地位,这直接导致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体育是可有可无的课程,以至于他们经常在上体育课时选择敷衍了事,学生这样的学习状态使体育教学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与他们进行认真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明白认真对待体育课将对他们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要让他们知道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资本。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这将成为他们以后求学乃至工作的阻碍,会降低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及丧失平等竞争的机会,因为他们的身体素质低下。任课教师在让学生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后,他们就会自发地参与到体育课堂中,这是达到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基础。

二、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体育课堂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要明确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体育老师则成为他们学习体育知识的引导者和答疑人。现如今,大量的教学实践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只有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上,初中体育教学才可以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教学目标和完成初中体育的教学任务。这是因为学生成为每一节体育课堂的“主人翁”时,他们会成为推动体育课程开展的动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提升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体育教学目标。同时当任课的体育教师把学生当作体育课堂的主体时,对教学大有裨益,它能够使体育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根据学生需求对课堂教学的各部分内容进行细微改变,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体育训练,逐步提升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把控好学生的运动量,确保不会出现运动过量的情况。

三、借助多种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热情

每个教师应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争取每节课都有新鲜的知识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各种体育技能和体育常识的热情,让学生由衷地喜欢上体育课,积极参与到体育课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爱上体育课并且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所以在初中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比如在体育课堂上使用游戏教学法,本人在教导学生学习排球技巧时就使用了一种排球接力赛的游戏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进行垫球接力,速度快的小组获胜。通过这种竞赛的游戏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强大的好胜心,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年少气盛并且有很强的求胜欲望。求胜心会促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上专心学习垫球的技巧并积极地进行垫球练习,以赢得这场排球接力比赛,显而易见,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方式使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并且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强化教师自身的教学本领

为了增强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水平和体育专业水平。一个教师有着很高的体育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准,他的课堂定会充满魅力,使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指导投入课堂学习中。所以教师应该为自己有宝贵的实践机会而高兴,不断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在每节课进行体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而逐步摸索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育课堂参与度,达到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教学目标。

可以这么说,学生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参与度,对能否有效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发并且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成初中体育课堂真正的主人。

篇6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而且包括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应用所学到的理论和公式,这样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这样,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应该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中学生思维具有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特点,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假设性、预设性、形式化的特点,但同时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创造性思维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立见解和看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师作为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不能仅仅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应该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的方法

1.融洽师生关系,做到语言幽默、贴近学生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幽默是教师需要学习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清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学课上可以用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无论把门开多大,门始终与地面垂直;汽车的轮子都是圆的,为什么不会出现其他的形状呢?这样一些生活实例隐含的数学原理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如果能加入幽默的贴近生活的语言,学生一定乐于去探索,从而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的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学生只有对数学有了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兴趣可以推动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那么教师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课堂上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比如,在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认真研究课程的安排,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讲出最多的知识点,下面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等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全被调动了起来。然后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在课堂上教师要转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上课目的是传授知识、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在课堂上用一种平易近人的“亲情”去感染学生,去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温暖。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都是平等的,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得到充分发挥。

3.将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便于学生参与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中要力求使问题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如: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的“算24点”——玩扑克牌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通过计算,同桌交流,逐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再如,数学中涉及的储蓄问题,让学生为家里理财,做理财小助手;还有,在公园旅游时,有几种进园方案,让学生设计哪种方案省钱等内容,这样的情境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学生经常接触的,所以容易参与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生活中数学现象,创造性的选材,达到生活素材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4.教学模式不拘泥于形式,要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为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自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曾出现过启发式教学、主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等,同时这些教学模式也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各有偏重,对于学生的全体参与性只是拘泥于形式。因此,教师在开展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拘泥于形式,以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为核心,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内容等探究更多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性的方法。如,引导学生学习积极参与需要解决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而有效参与的核心在于诱发学生开展思维能力,进而不断延伸、拓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转变评价机制,让师生敢于用参与式教学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的课堂,主要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科学、激励的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能表面化,要面向全体学生,更应该注重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等。同时还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不能一味地追求课堂设计的效果。这样的课堂评价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挥。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7

一、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课的开始时激发兴趣,我常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动物乐园”、“森林运动会”“小兔请客”等童话故事把他们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十几减九时,我就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小白兔已是一年级的学生,他已能独立做许多事了,有一天,它来到袋鼠妈妈的商店买铅笔。然后我又用投影出示图,请学生观看图独立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请学生帮助袋鼠妈妈算一算: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这样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有的用学具摆,有的竟脱口说出结果。

在新课的学习过程中,我注意保持他们的兴趣,进行增趣。根据儿童有好动和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摆一摆,或以游戏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时,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蒙上眼睛,通过用手摸的方法来判断物体,又组织学生用它们搭出自己喜欢的东西。

在课的结束时,我也十分注意升趣。鼓励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在学习厘米、米的认识以后,我布置了一些实践活动,测量我们的教室长有多少米?宽多少米?测一测自己家中写字台、书桌或其他的生活用品等。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参与兴趣十分浓厚,学习效果极佳。

二、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条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围绕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在讨论争议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10以内加法表》的整理和复习时,不是直接出示整理好的加法表请学生观察,寻找排列的规律,而是在课的开始创设参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小朋友我们已经学了很多10以内的加法算式,你们想不想把他们都写出来呢?”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使他们迫不及待的动手写起来。可由于算式太多,使他们写起来都觉得又慢又无头绪。于是老师乘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看哪一组写的多,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把这么多的算式整理一下呢?”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激活了,每个小组都细心观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就这样,加法表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诞生了,学生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信心更坚定了。正如心理学家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求知的欲望。”

三、建立学生参与的情感基础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展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的真实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的学习,才最有利创造力的发展。”

根据陶老先生的至理名言,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设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我也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少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倍加关注,着力培养他们成功的心理。其次,我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因为“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给予肯定,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也不挖苦学生。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100以内物体的个数”时,我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请他们运用自己已学会的数数方法,数出100根学具小棒,学生快速认真地数起来,最后汇报的结果数法各种各样:有十根十根数的,有五根五根数的,有两根两根数的,也有一根一根数的,我对于每一种数法都给予了表扬,虽然一根一根地数比较慢,但在老师的表扬下,学生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树立起继续学习的信心。

另外,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十分注意与学生一起分享教与学的欢乐,我常以伙伴的身份置于学生之间,与学生一起体验学习的快乐,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我在教学“一分钟有多长时”,老师一起与学生做这样几种事,数脉搏、算口算题、写生字、单脚站立、蹲马步,每个人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来做完以后相互交流感受,我见只有一两个学生蹲马步,因此我也选择了蹲马步,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教流感受时,当我听到“蹲马步”的学生说:“蹲一分钟太长了,我坚持不住中途休息了一次”时,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他们,当听到我说和他一样也休息一次时,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仿佛在说,我能和老师比高低。学生们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声。在这种心与心的真诚交流中,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了老师这个伙伴。

篇8

在《二氧化碳》一节课中,传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时,我先从一个叫《死狗洞》的故事开始: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狗、猫等动物一走进去,挣扎几分钟就死了,人却可以安然无恙的通过这个洞,人们叫它“死狗洞”。迷信的人因此说,洞里面有“屠狗妖”。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异的现象呢?有一天大侦探牵着他的爱犬追坏蛋正好来到人们传说的“死狗洞”,进入不久,他的爱犬突然倒下死了,大侦探惊讶,但他很快恢复镇静,忙掏出打火机准备点火,但是他怎么也点不着火,后来他明白了,……这时候可以问学生:谁可以帮助老师来分析一下这个奇异的现象呢?大家急不可待的想知道“爱犬死亡之谜”。强烈的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度,这样学生很容易地知道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享受情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感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师的情感,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的情感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条件。

在新授传染病的特点、流行的环节以及预防这节课时,我不失时机的提问:“大家今天想知道传染病哪些方面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20多个问题:动物会得传染病吗?肿瘤是传染病吗?得了传染病是不是不能治疗?老师你得过传染病吗?得了传染病有哪些症状?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传染病有哪些特点?哪些病是传染病?可以预防传染病吗?H7N9是什么?……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有些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问题,若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头脑里的这些问号可能被视为“给老师添麻烦”,而且花这么长时间给学生发问,似乎“不合算”。但这正是引发学生进入探索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教师要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表示出“对,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好,我可以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语言,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究氛围,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度。

三、欣赏美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科学课本中也蕴涵着很多美,认为科学枯燥乏味就是因为缺少发现美的慧眼。

在学生迈入初中生活的第一堂科学课上,我没有及时要求大家打开书本,而是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认识大自然吗?”学生开始想象大自然,这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耀眼的星空、植物繁盛的热带雨林、浩瀚的海洋、白雪皑皑的南极、碧绿的草原、成群的羊群、淅淅沥沥的雨、天空的彩虹、种子萌发、花开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大自然的美丽,使学生直接感知画面,配上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美趣,使整堂课都沉浸在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景之中,通过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让学生从中体验自然美,并积极的发现美,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更好地参与课堂。

四、维持知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师要竭尽所能盘活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高亢的激情投入学生,让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的滋生和延续,获得知识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

在学生认识导体与绝缘体的改变后,布置学生探究任务:检测18种物体(已发)和自找7种物体,进行区分,这些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测量,测量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和问题可以来找老师。

学生小组活动。

师:“这位同学刚刚你在教室里找什么?”

生:“我想找一杯水。”

师:“你是想知道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是吗?”

生:“是的,老师我还想知道绝缘体碰到水后是不是还是不能导电?”

……

通过活动,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有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五、促进动态生成,提高学生参与度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要努力达到的境界。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充满活力、动态生成的过程。

譬如,在进行《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呢?》教学时,我用唐伯虎的故事引入“据说唐伯虎的画画技巧很高,有一次,一个画家不服气,向他提出了挑战,两个人在相同的时间里面,都完成了两幅非常好看的画,栩栩如生,正当大家争执不下谁画得好的时候,两只蝴蝶飞了过来,都围着唐伯虎的百花争艳图飞,还时不时的停上去,这时候,比赛的结果就出来了,唐伯虎的画骗过了蝴蝶的眼睛而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赢家。”然后提出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吗?”

生(1):是画的颜色,唐伯虎的画画得太漂亮了!(很多学生都支持这个观点)

生(2):可能是唐伯虎的墨水质量好,很香,吸引了蝴蝶!对对,也可能是唐伯虎的墨水里面加入了一些香料来故意吸引蝴蝶!

生(3):可能是蝴蝶是近视眼,看走眼撞上去的。(全班大笑,该生也是一脸难堪)

篇9

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是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真正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还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还可以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及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首先查阅学习相关理论及文献资料,寻求研究此课题的理论指导和依据。参与度界定即“有效参与”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的活动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学生参与涉及行为、认知和情感三个方面的活动。我们把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活动称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由此,我们把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定义为: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知识内化的必要条件,参与的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准。

对我所教授8年级4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课堂教学参与度的问卷调查与情况分析发现学生生物课堂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是1)、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在追求中考科目的高分,使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使教育改革流于形式,结果是少数学生被动参与,多数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不参与。2)、即使目前实施课改,在非公开、非示范的日常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表面参与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没有主动参与。3)、教师的理念陈旧,教法单一,很多课堂上根本没有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学生的参与度,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的具体策略是:

1、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愉悦的参与生物课堂教学活动。

我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宽松的参与学习的心理环境,时刻给学生和蔼可亲、可近的形象,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要处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和自信。只有这样学生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敢想、敢问、敢表达,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自信心。

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究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要让优等生有事做更优秀,让中等生做的满意,让后进生做得开心、得到尊重,建立自信,超越自我。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充满阳光,充满自信,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堂上尽量做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全员参与,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

我们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分小组进行各种常见绿色植物盆栽种植活动,有分工有合作,使所有学生行动起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符合学生的好动心理及认知规律,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形成学生行为投入、情感投入、认知投入课堂教学的策略,达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度的目的。

4、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调控手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灵活驾驭教材,精心选择教学材料或课件,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创设情境。如:课前3分钟演讲、多媒体教学等设计各种活动分组进行讨论、探究、调查、实验操作,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用语的有效运用等提高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模式。

5、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学习的欲望。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在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一节教学时采用分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讨,我设计的讨论题有: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活动?生物科学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什么样的科学活动?你心目中的生物科学家是什么样的?生物学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有什么关系?这样设计,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设置认知冲突,使学生不断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中,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无论是行为、情感还是认知都持续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6、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老师是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唯一评定者。由于教师的“主宰”,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生机和活力,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师生授受的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手段。我采用小组竞赛,小测试、评价量规、评价量表的设计使用等,每堂课保证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及师评的方式,进行学习评价,这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乐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此过程中又能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纠正。

我认为课堂上教师语言幽默诙谐,肢体语言生动形象,恰到好处的生活实例,日常生活中素材的充分利用,提高自身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等等都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课堂教学参与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本人首次尝试课题研究,教学实践多,缺少理论支撑,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不足。不善于书面积累素材,平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不足。应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能力,改变教学观念。(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二十七中学)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外国教育资料》2007年第1期

[2]毛新勇、孙长根《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上海教育》1999年第1期

[3]《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施良方,崔允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浅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运行机制》深圳市南油小学孙连春,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李臣之

[5]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篇10

教学就好比是无水之源。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也曾指出:“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课上参与度是摆在全体大学英语教师面前不可忽视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

一、提供合适有趣的学习材料

教师应为学生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又可理解的学习材料。首先,应从改革教材入手,目前国内大学一般多年只用一本教材,很多教材已经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存在教材结构不合理、课文生词多、可读性不强、话题重复等问题,学生觉得无聊,老师也提不起精神,这样,学生没有了最基本的课上语言输入就更谈不上输出,学生的课上参与度自然就低。其次,教师应提供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联的学习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布置一些课后活动增加语言输入的频率和机会,同时也提高了输出的机会和质量。根据克拉申“输入假说”,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非语法程序安排以及要有足够的输入量。所以,要有效输入语言,教师就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可理解且优质有趣的学习资源,其难度应该略高于学生当前水平,有了有效输入必然会有语言输出,学生自然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活动

教师应该设计多样的课堂活动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现在大学英语一个班级大概都有五六十人,很多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相差悬殊,性格差别也很大,要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第一,教师要很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知道什么问题问什么的学生,什么样的课堂活动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比如,一个教师设计的活动不合理,操作性低,学生的参与度就不会高。或者一个教师没有掌握良好的提问技巧,在课上总问一些全班都不能回答的问题,这势必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影响他们的课上参与度。因此,教师设计的活动应多给学生一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应多给学生一些激励。第二,教师应考虑学习者的不同性格特征,一个班级总是有内向和外向的学生。到目前为止,并无什么定论认为外向或是内向的性格更能促进语言学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总有一些课堂活动更适合其中一种性格的人。因此,一堂课内,教师的活动设计应兼顾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以提高那些因性格因素造成的课上参与度不高的学生。对那些外向的学生可设计一些活动如角色表演和演讲,而对内向的学生可以设计对话、翻译和写作方面的活动。

三、提倡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或是小组学习能够提供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演练机会及提供语言学习成功的机会。诸多研究表明所有的学习者,

不管是优秀还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受益。首先,合作学习提供学习者更多的输入和输出机会。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说的机会更多,因为在同一时间很多学生可以说话,得到的反馈也越多。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准备的时间越充分,他们的焦虑就越低,课上表现就会越好,从而提高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自信心、自尊心和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也会相应提高。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而不是仅仅掌握语法规则和英语句型;以学生而不是老师为教学过程的中心。换言之,就是要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Krashen,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

[M]. London:Longman,1985.

[2]Jane,A.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A Map of Terrai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3]刘湘.英语课堂学生参与度调查与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140-141.

[4]陈萍.高校学生参与度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11.

篇11

在各种各样的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经常被采用的,而且是比较简单,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说,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形式不但是学生展现自我、树立自信的舞台,同时也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中,每位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进而真切地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获得一定的知识及经验。当然,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一定要事先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问题和教学环节设计,对于一些学生能够单独进行并且能够很好地解决的问题,就无需相应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此外,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模式设计时应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并且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小组具备一定的集体荣誉感,进而使得小组内的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例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的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时的合作积极性。首先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一定数量的小组,比赛竞争看哪一小组折出的角较大。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逐步了解角的大小取决于何种因素。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将角边进行收拢及叉开动作,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很大的关系。

三、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俗话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也认为,如果一个人在没有受到任何外界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其水平的20%~30%,但如果是受到外界正确而充分的激励,他的潜能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以至更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要手段。也有人这样说过,对于孩子,鲜花比鞭子更有效。事实证明正是这样的,仅仅用斥责和训斥并不能使学生克服不良行为,而如果教师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却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学生才会不断摒弃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比如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特别是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们要循循善诱,帮助和引导他们找出失误原因,并鼓励赞赏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进取意识。对待差生,我们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蹲下来和他们友好交流相处,关心他们,使他们看到教师的真诚和善意。对于学习上有一定困难,课堂上通常很难完成学习任务,以致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对他们提出一个最低要求就是完成最基础的作业题,只要他们敢于在课堂上展示,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如在作业本上批上“有进步”“有提高”“再努力”等评语。课堂上,在小组展示这一环节,课前笔者和小组长沟通设计一些最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展示,当他们回答出所要求的问题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你回答得真好!”“你有进步”,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或回答得不完整时,也不否定,而是面带微笑,向他们投以信任的目光,给予引导、鼓励:“再想想,你一定能回答的”等等。使学生感到教师时刻都在关心着自己,明确自己在班上的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篇12

时间在推移,时代在进步。如今的信息科技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很多学生的学习条件也十分优越。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教育意识逐渐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大,对学校管理、对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学素养、师德师风等等方面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觉到整个课堂毫无生气。当你从走进课堂开讲,到整堂课结束,当你从唾沫横飞讲得口干舌燥,而整个课堂还是一片沉寂,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堂上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而枯燥乏味。当你自己都感觉到整个课堂没有活力的时候,也就到了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时候。

种种现状表明,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满足不了新时代孩子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实践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不是赶时髦,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是由现如今国家的大环境决定的,是当今教育的大方向,是众望所归啊!如何践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呢?这是教育部门近年来最流行的话。我认为,要践行新课程改革,必需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保障。参与分为两类: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参与度高的课堂老师上课像演讲,学生像在游戏,这样的课堂学生和老师都非常享受,课堂效果就不言而语了。而学生参与度低的课堂,也许会陷入老师讲得费力,学生毫无兴趣的境地,教学效果低下。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我想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1.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喜欢,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次与学生见面要表现出友好,微笑是最能表达友好的一种方式,多向学生微笑,传达你的善意。夏丐尊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可见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爱是教育的法宝,只有用爱去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教育才是有效的。爱你的学生你就会关注他们,他们每发生一点变化你都能觉察出来,因为爱他们都会关注他们的细微变化,真诚与学生交朋友,给学生关爱和帮助,以情换情,以心换心,学生也会喜欢你,你就能感受到"爱的教育"的巨大魔力。关爱自己的学生,你会收到欣喜和幸福。

师生情感零距离,师生互动就是零距离。我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几乎全员参与。

2.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

一个集体的学习氛围与教师的教师的性格、工作作风、人格魅力是密切相关的。本班老师风趣、幽默,这班的孩子会比较开朗、活泼;本班老师民主,这班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和谐;本班老师喜怒无常,这班学生就比较胆小。我们的情绪可以带动学生,我们的品质可以影响学生,我们的激情可以感染学生。和谐的班级教师管理一定要民主,赏罚分明,一视同仁。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对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追求,更是一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相处。在课堂中教师尊重学生,教师就会在学生犯错的时候先听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教师就不会在班上揭学生的短,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就会在学生想发言时让他说;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时间思考;在学生不会做或出错的问题上找找自己的原因;尊重他们的潜能,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出错的权利;尊重学生就给他们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开心满意,因为给学生最大的奖励就是"学会的快乐"。

对任何一个学生,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最真诚的爱和期待。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力并抱以满腔热情,多加扶持,充分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重视他们的成长,更加重视他们的努力以及进步。有爱,有尊重的集体才是和谐的集体。在一和谐充满正能量的班集体里,孩子们会变得阳光、自信,能干、勇敢。

3.设计学生喜欢的趣味活动

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有兴趣学,乐学,才是持续的。那怎样让学生喜欢数学呢?我们都知道: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所以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数学小游戏,带着他们一起玩,孩子们非常开心,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开心了,老师开心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高了,课堂效果也有了。趣味数学课不是游戏课,不能表演课堂。

设计数学活动我是这样做的:用心研读教参教材,教学设计不同与教案,教案是记录教学过程,没有思维含量,而教学设计不光记录教学过程,还有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有教师个人的独到的思考和设计,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因此,设计数学活动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智慧创作。

案例:《认识升和毫升》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升和毫升的大小、区别,从而产生属于自己的活动经验。活动经验一定要在活动中产生,活动经验的产生还要在活动后总结,才能建立经验。学生对自己动手操作得到的知识经验,印象非常深刻,记忆也十分牢固。

在数学活动的设计里,可以设计口型、手势、肢体等多种类型的运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打造数学课堂成为趣味课堂,让学生体会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入课堂中来。

4.精心设计作业

这里说到的作业包括课堂作业、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设计作业要考虑几个问题:一是每一道作业题的目的都要明确;二是作业要适量,多了少了都不好;三是高低年级布置的作业不一样;四是作业设计要分层。

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简单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再生者。《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心设计作业,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创造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业吧!

5.善用评价

篇13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而且包括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应用所学到的理论和公式,这样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这样,中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应该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中学生思维具有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特点,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主要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假设性、预设性、形式化的特点,但同时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创造性思维获得迅速发展,开始追求新颖、独特的东西,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立见解和看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师作为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不能仅仅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因此,如何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应该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二、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程度

(一)调动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1.为学生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穿着文明,语言文明,多接近学生,多关心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并用非富多彩的学习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2.创造情境,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要设计新颖、奇特并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特定的数学情境中去,通过教师的适当指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适应中学生好奇心强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并鼓励学生在获得成功甜头的基础上继续努力。

(二)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建立概念的过程就是数学发现的过程。数学公式、定理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法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缺少其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环节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使用竞赛激智,建立模型,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索,发现公式。以通过竞赛为载体,以自主参与为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索中发现规律,并形成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的热情,打开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