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优化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优化方法
1.1遗传算法的定义
遗传算法是一种自适应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生物进化的原理,它模拟了生物进化的步骤,将繁殖、杂交、变异、竞争和选择等概念引入到算法中。[1]通过对一组可行解的维持和重新组合,在多决策变量共同作用的条件下,改进可行解的移动轨迹曲线,最终使它趋向最优解。这种方式是模拟生物适应外界环境的遗传变异机理,克服了传统的单决策变量法容易导致的局部极值的缺点,是一种全局优化算法。
1.2神经网络的定义
人脑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就是:通过多个神经元之间的同时的相互作用来动态完成信息的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就是模拟人脑思维的这种方式,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一个非线性的动力学系统,可以实现信息的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协同处理。
1.3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协同优化
由于采矿工程的问题很难用一个显式来表示,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建立决策变量和目标函数的关系,实现对问题的显式化,然后用遗传算法对这个目标函数的决策变量进行搜索和寻优,搜索到后就输入之前已经建模好的神经网络,网络将自动进行学习和匹配,从而我们可以计算出目标函数对该组决策变量的适应性,然后根据适应性进行遗传变异操作,反复多次后即可寻得最优解。
2、优化实例
2.1遗传算法在矿石品位优化中的应用
遗传算法是由原始数据,模拟优胜劣汰的方式通过反复迭代获得最优解,在这里实质上是随机生成一组矿石品位,利用自适应的技术调整品位,经过反复迭代计算,逐步逼近最优解。
(1)编码:用定长字符代表遗传中的基因,在这里表示某种特定品位,编码顺序依次为边界品位、最小工业品位、原矿品位和精矿品位。[2]
(2)初始群体:每次迭代的初始群体由上一次迭代生成,第一次的初始群体随机生成,每个群体包含的个体数确定。
(3)适应度:自然界中的适应度是生物个体对自然界的适应程度,适应度大,那么它存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大。类似的这里的适应度是衡量个体优劣的指标,可以驱动遗传算法的优化,本例中的适应度取不同品位的矿石所能取得的净现值。
(4)复制和交换:根据达尔文进化论,适应性强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有利性征就被保留了,同样的不利性征就被淘汰了,适应性强的个体他们的后代跟他们的相似度会比较高,在遗传算法中可以用复制来代表这一部分;交换就是指上一代多个个体的部分基因相互置换产生新个体。
(5)突变:遗传算法中产生新个体的又一手段,通过求补运算完成。
(6)终止条件:遗传算法是迭代运算,在迭代到符合某一要求时停止,一般都是当群体的平均适应度或最大适应度变化平稳时,迭代终止。
2.2采矿工程优化实例
本处选择山东莱芜铁矿施工时的填充材料刚度与采场结构参数的优化问题来说明一下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具体应用。
山东莱芜铁矿谷家台矿区矿体赋存于大理岩与闪长岩的接触带中,上部为第四系和第三系所覆盖,全部为隐伏矿体,矿脉地理结构十分复杂。[3]上部有河流流过,虽然河流和矿带之间有第三系的红板岩,但是由于局部天窗的分布,导致水层和第四系砂砾石层和灰岩层接触,隔水效果不好。由于灰岩层的含水性,导致这部分成为承压含水层。复杂的地质背景给开矿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为了实现不改河、不疏干、不搬迁、不塌陷、不还水的“五不”方针,最终决定的开矿方案是采用矿体近顶板大理岩注浆补漏堵水措施与阶段空场嗣后胶结充填采矿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治水方案。制约这一方案顺利实施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充填材料刚度与采场结构参数的优选问题。
设矿房宽度为Bf,填充体刚度为EC,бt为上盘出现的最大拉应力。推测得出:从安全性角度考虑,矿房宽度Bf越小,填充体刚度EC越大,则上盘出现的拉应力越小,施工越可靠;从经济型角度考虑,矿房宽度越大,填充刚度越小越经济,可以看出两者是相对的,我们要在这之间找一个最佳匹配值。使得上盘出现的拉应力小于但又接近于大理岩的抗拉强度。
先通过神经网络建立决策量Bf、EC和目标бt的映射关系,然后用遗传算法搜索最佳匹配,得到结果Bf=21.256m,EC=396.6MPa,бt=-1.9297MPa,最后进行的结果的合理性验证,表明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3、结论
作为现阶段比较先进的计算智能和人工智能技术,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着重于通过迭代算法和非线性映射来求得问题的最优解。由于绝大多数矿场的复杂条件导致采矿工程中的许多问题和方法的决策存在众多的决策变量,并且多数变量和目标量的关系都是非线性的,这些特点使得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等现代先进智能技术能很好的运用到采矿工程的优化中去,通过文章研究和实例证明,对于采矿工程的方法优化,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随着这些技术的进步,他们将会为采矿工程的优化方面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2
由于水利工程规模大,施工工期较长、投资较多、施工工序较为繁琐、施工条件较为复杂等因素,容易引起受到自然环境及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施工工期的延长,因此进行水利施工工期的设计及组织方案的优化,提高施工工期的时间及施工质量,成为水利施工监管部门的难点。本文通过对在水利工程中,影响施工工期时间的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
一、水利施工工期的影响因素
1.1 水利工程施工自然环境因素
在水利工程的实施过程中,80%的水利建造地点为地理环境较差的山间、峡谷、偏远高原等,此种环境施工场地狭小、施工运输公路拥挤,给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人员组织、施工建设材料的运输及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带来困难,导致施工工期的延长。
在水利建设过程中还会受到季节水文因素的影响,45%的水利建造地点为气候环境较差的地方,因水利工程施工要求的条件较高,所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发生恶劣天气、水位骤变、气候的变化均可以导致水利工程施工工期的延长。
1.2 工程施工组织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常会需要多个部门和组织的共同合作和协调,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各个组织不利或是部门的不配合及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导致工程工期延误甚至停滞。因为不能良好的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的合作,对物资的供应和人员的配备会导致受到严重影响。
1.3 工程施工资源因素
有施工单位对工程实施中所需要的资源评估计算误差及对施工物资供应单位的供应能力评估过高导致引起施工的工程材料缺乏及设备缺乏不能安装到位等,导致无法正常施工。
二、水利施工优化方案
2.1 优化工程实施自然环境
对在水利工程实施中多遇见的险要自然环境和恶劣气候时,要有足够的应付能力,避免对环境及气候的估计不足,导致施工停止,延误工程施工工期。施工工程地点周围的环境及气候进行良好的了解和评估,尽量依据施工地点的地势及环境,进行施工进度及施工方式、方法的组织实施。
2.2 优化工程实施协同
由于水利工程牵涉的部门较为广泛,需要同多个部门合作完成,所以组织协同效应相对最为重要,对物质供应要求也相对较高,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各种物资。网络计划技术的类型较多,本文中主要采用逻辑关系肯定的方法进行计划,具体优化方案的实施如下:
(1)建立良好协同关系;对本次施工涉及的部门进行统计,同本次工程实施需要协同单位及部门进良好的沟通,对各部门的职能和能力范围进行良好的估计和划分。
(2)实施负责制度;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规划和分派,实施负责制度,避免推诿和拖拉办事,导致工程施工无法正常进行或是延迟进行,导致工程工期的延误。对不负责的部门和领导实施问责制度,使其增加工作压力,尽职尽责的工作。
2.3 优化工程实施资源管理
1)资源储备:对各个供应部门的资源能力及责任进行划分和正确的评估,避免过于相信和过高评估供应部门的资源供应能力,导致资源供应不足,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实施。实施分派的制度,在进行工程实施中所需要的物资及设备进行良好的评估及统计,采用多家部门进行供应,确定供应部门后,将工程的资源供应计划分派给各个部门,使其良好的实施。同时注意供应资源的质量,应保质保量的保证资源充足供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发生供应不及时或是延误供应时,对主要负责部门及负责人实施问责制,增加其责任感及积极负责的工作态度。
2)设备更新,对施工设备要更及时更新,采用先进的专业施工设备,陈旧设备操作方法复杂、工作速度较慢,陈旧设备常会发生故障,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和正常工程施工,因此应对施工单位的设备进行检查,对年代久远、过于老化的机器、设备,应及时督促更换,以免导致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及工程工期的时间。对主要负责设备更新及检修的部门,在开工前对所需设备及器械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检修,避免因设备和器械老化,尽量在工程中采用设备先进,器械精良的工具,对水利工程施工起到推动和简化工程难度的重要作用。
三、探讨
水利工程的实施和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实施中常会发生较多的因素会影响工程的建设实施,本文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其制定详细的优化方案,在水利施工中能有效的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及缩短水利建设的工程实施时间。但对于特殊的水利工程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才能更好的创新水利工程设计,更好的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发展水利事业,使水利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它不断在施工管理中发挥作用,而且在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着作用。每一项施工组织设计,都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确保工程质量、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工具。因此,应大力发展和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施工信息自动化、施工作业机械化、施工技术模块化和系统化,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
篇3
一般常用的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是:
1、1以施工图预算控制成本支出
在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中,按施工图预算,实行以收定支,或者叫量入为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具体的处理方法如: (1)人工费的控制。(2)材料费的控制。(3)钢管脚手、钢模板等周转设备使用费的控制。(4)施工机械使用费的控制。(5)构件加工费和分包工程费的控制。
1、2以施工预算控制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消耗
资源消耗数量的货币表现就是成本费。因此,资源消耗的减少,就等于成本费用的节约;控制了资源消耗,也等于是控制了成本费用。
1、3建立资源消耗台帐,实行资源消耗的中间控制
资源消耗台帐,属于成本核算的辅助记录,一般注意:(1)材料消耗台帐的格式;(2)材料消耗情况的信息反馈;(3)材料消耗的中间控制。
1、4用成本与进度同步跟踪控制分部分项工程成本
成本控制与计划管理、成本与进度之间则有着必然的同步关系。即:施工到什么阶段,就应该发生相应的成本费用。如果成本与进度不对应,就要作为"不正常"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加以纠正。为了便于在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中同时进行进度与费用的控制,掌握进度与费用的变化过程,一般按照横道图和网络图的特点分别进行处理、同步控制。
1、5建立项目月度财务收支计划制度,按计划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1)以月度施工作业计划为龙头,并以月度计划产值为当月财务收入计划,同时由项目各部门根据月度施工作业计划的具体内容编制本部门的用款计划。(2)项目财务员成本应根据各部门的月度用款计划进行汇总,并按照用途的轻重缓急平衡调度,同时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经项目经理审批后执行。(3)在月度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项目财务成本员应根据各部门的实际用款做好记录,并于下月初反馈给相关部门,由各部门自行检查分析节超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对于节超幅度较大的部门,以书面分析报告分送项目经理和财务部门,以便项目经理和财务部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6以项目成本审核签证制度,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审核成本费用的支出,必须以有关规定和合同为依据。主要有: (1)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2)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费用开支标准和财务制度;(3)内部经济合同;(4)对外经济合同。由于项目的经济业务比较繁忙,如果事无巨细都要由项目经理"一支笔"审批,难免分散项目经理的精力,不利于项目管理的整体工作。因此,从实际出发,在需要与可能的条件下,将不太重要、金额又小的经济业务授权财务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代为处理。
1、7注重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是指项目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产生一切损失费用之和。质量成本主要是控制成本和故障成本。工程质量越高,故障成本就越低。控制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属于质量保证费用,与质量水平成正比关系,即:工程质量越高,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就越大;故障成本包括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属于损失性费用,与质量水平成反比关系,即,工程质量越高,故障成本就越低。控制质量成本,首先要从质量成本核算开始,而后是质量成本分析和质量成本控制。
1、8坚持现场管理标准化,堵塞浪费漏洞
现场平面布置管理和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浪费和损失。(1)现场平面布置管理。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是根据工程特点和场地条件,以配合施工为前提合理安排的,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执行现场平面布置,造成人力、物力浪费的情况。(2)现场安全生产管理。 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在于保护施工现场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强调按规定的标准去管理,不允许有任何细小的疏忽。否则,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1、9定期开展"三同步"检查,防止项目成本盈亏异常
项目经济核算的“三同步”,就是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会计核算的三同步。开展三同步检查的目的,在于查明不同步的原因,纠正项目成本盈亏异常的偏差。三同步的检查方法,一般从三方面入手:(1)时间上的同步;(2)分部分项工程直接费的同步;(3)其他费用是否同步。
1、10应用成本分析表法来控制项目成本
作为成本分析控制财务手段之一的成本分析表,包括月度成本分析表和最终成本控制报告表。月度成本分析表又分直接成本分析表和间接成本分析表两种,涉及三个表:月度直接成本分析表、月度间接成本分析表、最终成本控制报告表。
2、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优化改进
2、1优化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资源配置
项目必须在工程上场后,对标书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优化,或者根据现场实际变化情况,重新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使施工组织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完全符合工程项目的实际,尽量避免无效的工作量和重复劳动。采取先进的劳动组织形式,合理配置劳动力、材料、设备和资金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消耗。采取先进的施工技术,并在不降低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改变一些传统落后的施工方法,使用可替代的工程材料和机械设备,以提高施工效率,加快工程进度。
2、2科学分解预算成本来确定目标成本
预算成本是对施工图预算所列价值按成本项目的核算内容进行分析、归类而得的。其中有直接成本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是根据工程量和预算单价计算求得,其他直接费、项目间接费、管理费、工程税金、财务费用是按工程类别、计费基础和费率计算求得。在预算成本的基础上确定计划成本,如在确定分解材料费成本时,可根据预算材料减去材料计划降低额求得,材料计划降低得的计算分析价差和量差两方面进行,价差是根据材料预算单价和市场采购价的差额计算综合材料采购降低率,然后乘以预算材料费即可,也可采用几种用量大的主要材料的采购降低率代替综合材料采购降低率,计算材料价差的降低额。量差是根据以往的经验、采用的工艺方法推算出可节约的重要材料用量比例,再乘以主要材料用量,便可以计算出材料量差的计划降低额。人工费计划成本是根据预算总工日和职工平均实际日计算,还可以按照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和单位工程量人工费支出计算出计划成本。
2、3系统实施质量管理来控制工程质量成本
篇4
1.1 基坑工程的含义
基坑工程指的是为了保证基坑施工、主题地下结构的安全以及周围环境不受损害而采取的支护结构、降水和土方开挖与回填,其中包括了勘察、设计、施工、检测等等,因此称作基坑工程。基坑工程是集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和岩土测试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主要内容有工程勘察、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土方开挖和回填、地下水控制、信息化施工及周边环境保护等等。
1.2 基坑工程的特点
(1)基坑工程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由于基坑支护体系一般都是临时措施,其荷载、强度、变形等多个方面的安全储备较小。
(2)基坑工程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中有不同的工程地质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就算是在同一地区也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
(3)基坑工程具有明显的环境保护特征:基坑施工会引起周围地下水位变化和应力场的改变,从而导致周围的土体发生变形,对相邻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4)基坑工程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基坑所处的区域地质条件具有多样性,基坑周围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同时基坑形状和基坑支护形式也都具有多样性,这就决定了基坑工程具有鲜明的个性。
2 关于基坑工程降水的要素
2.1 施工地区及其周围的环境
要开展基坑工程,必须对指定地区及其周围的环境进行仔细的勘察,以便制定出合适的施工方案。以济南西客站站前广场基坑工程为例来进行工程概况分析,这一基坑工程位于京沪高铁主站房的东侧,而京沪高铁主站房的西侧则为高铁路基,处于站前广场西侧的则是为了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而预留的地区,距离西南角五十米左右就是为了建立公交枢纽的地区,剩下的地方就几乎都是作为拆迁场地来进行处理的,其中也没有以及建好的既有建筑物,这就是济南西客站前广场基坑工程的地面概况。该基坑工程的地下结构外墙和高铁路基的距离仅为85米左右,没有地下的管线,基坑地下的挖深平均为13米左右,但是由于北面和南面都是高层的建筑,因此就挖深为15.9米左右,而关于地铁1号线的埋深则设为16.41至21.4米,整个基坑的支护范围设定为470米×350米,这就使该基坑工程的地下概况。经过了整个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最后将该范围内各地区的水位降深进行预设,如广场区域的地下水位降深约为10米,南北区高层建筑地区的水位降深约为13米,预埋地铁1号线降深约为14至19米,而自然地坪之下的地下水位降深则为18.5米至10米。要想基坑工程可以顺利地实施,那么施工地区周围环境的各个方面要素就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像该例子一样进行全方位的勘察,才能够有足够的保证。
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重要性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也是基坑工程实施前及实施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样是以济南西客站站前广场基坑工程为例来进行说明。
该地^工程地质环境为,地层上部是由软可素粘性土、局部夹中、粗砂以及卵石土所组成的第四系全新统河流冲积成因,下部为由粘性土、袈裟图以及卵石土构成的第四系更新统山前冲击成因,其中钻探深度范围内底层可分为九层。对施工地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才能够确定条件是否符合施工要求,才能够确定具体在该地域的哪个地区展开施工。
3 基坑工程降水方法设计
3.1 止水帷幕
止水帷幕是基坑工程的工程主体止水系列的总成,主要是用来阻止或者减少基坑侧壁及基坑底地下水流入基坑而采取的连续止水体。止水帷幕是基坑围护的三个主要部分之一,其作用就是使挡土墙后的土体固结,从而能够阻断基坑内外的水层交流,主要是通过水泥土搅拌桩或者是压密注浆这两种形式来实现。止水帷幕的主要作用就是如果基坑底面处于地下水以下,降水出现困难时进行止水帷幕的设置,以此来防止地下水的渗漏,连续搅拌桩,单管、三管旋喷桩形成的止水墙就称作是止水帷幕。这就是基坑工程降水方法中的主要方法之一。
3.2 降水方案
如果某些工程施工场地的地下水埋深比较浅,但是地下水储量比较丰富的情况之下,就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才能够防止在基坑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出现这样的情形,就需要在基坑的开挖支护和其中的基础施工过程中运用相关的降水措施来对地下水进行抽排。首先在进行降水作业应该采用大口径管井降水井;然后再通过在基坑坑底和坑顶设置相应的排水沟、集水盲沟以及集水井来配合第一个步骤中的管井降水,以此来达到有效控制地区地下水位的目的;最后就是在保证止水帷幕之外的地下水位能够保持稳定的前提之下,在止水帷幕的外侧再进行回灌观测井的设置,从而就能够有效减少基坑降水引起的帷幕外的地下水扰流,防止地面出现不均匀沉降的不良情况。
4 基坑工程降水相关数值的模拟及其优化分析
4.1 数值计算原理
关于基坑工程降水相关数值的计算与研究,一般是采用FLAC3D这一软件来进行的,该软件既可以对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流动进行模拟,还可以对流体进行单独的计算,可以将渗流作为唯一必要条件,也可以将流体与力学二者的计算结合在一起来进行。FLAC3D对于渗流的计算功能非常强大,对于解决完全饱和以及具有地下水变化的渗流问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同时其中渗流计算的控制微分方程还包括三种类型,主要有输运方程、质量守恒方程以及本构方程。
4.2 基坑工程降水方法的优化分析
现如今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计算机科技在很多工程施工前和施工的过程中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上文可知FLAC3D这一软件对于基坑工程降水数据的计算十分有利,而该软件同时也属于计算机中的一种,由此可见计算机对于基坑工程降水方法优化分析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哪里进行基坑工程的实施,都应该事先对该地区的地下水变化规律以及周围环境条件进行细致的探查,以此来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才能够在运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通过基坑工程基本内容概述、关于基坑工程降水的要素、基坑工程降水方法设计以及基坑工程降水相关数值的模拟及其优化分析这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认为如果要想将基坑工程的损失降到最低并且保证基坑工程能够顺利实施的话,就必须在降水方面寻找到真正优化有效的方法,希望文中所总结出的优化分析建议能够为这方面的研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1、市政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1.1排水体制的问题
目前,排水系统体制主要分为两大类:合流制与分流制,当然混合制在城市中也是常见的逛网系统之一,是在合流制的管网设计城市要扩大排水系统的情况下会出现的。而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由于各区域的具体情况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要因地制宜的采取适合地区发展的排水体制。而在老城区的管网体制中,一般采用截流式的合流制体制,需要在两河岸边建筑一条截流干管,并在此处设置一个溢流井,污水厂的位置也就设立在此处。天气晴好的时候,所有的污水都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而遇到雨天的时候,随着雨量的增加,可以允许部分污水进入到河道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老城区的改造工程日益增多,随着改造的不断深入,这种污水处理的方法也就逐渐失去效用,因为其污染现状自然得到消除。其次就是雨水和污水完全分流的体质,也就是对雨水和污水各自设置独立的管道,雨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而污水直接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排水体制的设置,要根据城市实际的情况来确定。
1.2 规划设计的问题
排水规划在现阶段总的来说, 普遍会存在不合理的状况。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要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来完成,而管网建设有其自自己的特点,一般管网建成后的使用年限都在五十年以上,而城市的发展不可能五十年不年,几乎的天天再变,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多,排污量的增加,都对排水管网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排水管网的的使用情况已经很难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迫切的需要重新规划设计。
2、已定平面布置下的管道系统设计方法
排水管道优化设计主要是对某一管段的设计, 在确定了设计流量后,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坡度与管径等多种因素融合后,得到管材与铺设管材的费用的平衡值。排水管线平面在布置已定的时候,对管道的优化设计和埋深等问题国内外都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线性规划法与非线性规划法
2.1.1线性规划法
排水管网设计计算中的制约条件与目标函数的非线性,用一级泰勒公式展开式来代替,把线性规划的解看作问题的近似解,如此反复迭代,使迭代序列与非线性规划的解无限逼近来作为最优解。这中算法的缺点在于把管径看作连续变量进行处理,导致计算管径和实际管径出现偏差的矛盾,而且计算前期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发展的整数规划法,尽管解决了线性规划的不足,但由于其整型变量较多,求解过去难。
2.1.2非线性规划法
该规划法适应计算模型中变量与目标函数的非线性特征,可以对管道的直径与埋深进行优化选择,不足之处在与限制了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的形式。
2.2 动态规划法
当今时代国内外用的较为广泛的方法叫做动态规划法,是指把排水管道设计当作一个多阶段的过程来看待的思想方法,通过对设计过程的阶段性划分对管道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法。该方法在应用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节点埋深作为状态变量,对坡度决策来全方位搜索。优点在于采用标准管径,计算的结果和初始管径没有联系,而且可以对计算的深度进行控制,不足的是对状态点的要求很苛刻,必须埋深间隔很小,使时间间隔与存储量大为增加。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引入动态规划法,又在动态规划法的基础上引入缩小范围的迭代过程,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一些局限的。第二,以管径为状态变量,通过充满度和流速决策。因为可使用标准管径的数目是有限的,所以在存储量与计算速度上都有很大的优势。之后又发展出可行管径法。这种方法使优化计算的精度更为精确,并且使计算的存储量和计算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虽然动态规划法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多阶段决策的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然而在排水管道系统设计中,第一阶段的设计结果会对后续阶段的设计参数有直接的影响,所以,用动态规划法求污水管道优化设计也不是最为优化的方案。
2.3 直接优化法
该方法就是直接对各方案或者可调参数选择设计进行计算与比较,从而得到最优解的方法,该算法具有直观性和容易验证的特点。主要操作方法有:一,电子表格法,用电子表格作为费用估算的方法,让用户可以寻找最低费用的设计,可以得到比动态规划法更好的结果和更符合设计要求的结果。二,两相优化法,是在确定设计流量后,满足约束条件的基础上,选取最大充满度和最经济流速的最小坡度和最优管径,最大限度的降低管道埋深。该算法是和人工算法类似的算法,但是受设计者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限制,算得的结果会出现偏差,因此,该算法所得的结果也不一定是最佳解。
2.4 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是进化算法的一个分支,是对生物学中的自然遗传变异机制的模拟,随之而产生的随机优化算法。该算法解决了中小型管道的设计优化问题,可以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其不足之处在与对大型管道的系统问题在计算时,只能得到与最优解的设计方案接近的结果,在排水管道设计优化中,采用何种算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相同的一点在与一定要以规范设计作为基本要求,并且把费用控制在最低程度。
3、管线的平面优化布置
排水管网布置的原则既要使水流畅通、节省能量,又要使工程量最小。所以正确的定线是合理控制经济的首要条件。定线原则:尽量采用直线对支管干管进行设计布局,少拐弯;根据地势进行定线,污水可以受重力的作用自动流入污水厂;尽量减少管道埋深;管道中途尽量减少或取消提升泵站的设置。以往研究中,设计方法是假定每一段管径都是一样的,用挖方费用为优选的条件,找初始布置方案,通过算法进行调整。随后又引入了排水线概念,排水区域内和出水口节点相距相同可行管数的节点,用一根排水线连接起来。就把问题转变为最短路的问题,然后用动态规划法求解,此法不足在于寻优的范围受到限制,设计中无意就把最优方案排除掉,后来,城市排水系统排水布置被抽象成点与线构成的图,在图中找方法。1986年发展为利用三种权值来解决问题分别是个管段管长、地面坡度倒数及各管断满足的最小覆土条件,从而找出最优的设计方案。
4、结束语
市政排水管网的优化设计, 是现在市政工程的重点工程, 要充分利用排水体制, 并在管网上进行优化设计, 选择新型材料,排水管网设计才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海涛,李莉.市政排水管网优化设计的方法[J].中国市政工程.2008(6).
[2]江曼华.市政排水管网科学性优化设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9).
篇6
引言:当今在勘察领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论是在体制还是在勘察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勘察报告编制等各方面工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在不断优化。这项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岩土工程勘察地基与基础及地下工程之间的关系。由于地基土是因地而异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必须明确什么是该项目的主要技术问题,采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些主要技术问题。
1.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
1.1 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这一方法的本质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藉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认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有效地指导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1.2 勘探与取样。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并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的优点是较之钻探和坑探轻便、经济而迅速,能够及时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难于推断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质情况,所以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为钻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辅助手段。但是,物探成果判释往往具多解性,方法的使用又受地形条件等的限制,其成果需用勘探工程来验证。钻探和坑探也称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钻探工作使用最为广泛,可根据地层类别和勘察要求选用不同的钻探方法。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时应具有经济观点,布置勘探工程需要以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成果为依据,切避盲目性和随意性。
1.3 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的主要目的, 是为岩土工程问题分析评价提供所需的技术参数,包括岩土的物性指标、强度参数、固结变形特性参数、渗透性参数和应力、应变时间关系的参数等。原位测试一般都藉助于勘探工程进行,是详细勘察阶段主要的一种勘察方法。原位测试的优点是试样不脱离原来的环境,基本上在原位应力条件下进行试验所测定的岩土体尺寸大,能反映宏观结构对岩土性质的影响,代表性好。试验周期较短,效率高尤其对难以采样的岩土层仍能通过试验评定其工程性质。缺点是试验时的应力路径难以控制、边界条件也较复杂有些试验耗费人力、物力较多,不可能大量进行。室内试验的优点是试验条件比较容易控制边界条件明确,应力应变条件可以控制等入可以大量取样。
1.4 现场检验与监侧。现场检验与监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现场检验的涵义,包括施工阶段对先前岩土工程勘察成果的验证核查以及岩土工程施工监理和质量控制。现场监理则主要包含施工作用和各类荷载对岩土反应性状的监测、施工和运营中的结构物监测和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方面。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优化。
2.岩土工程勘察常见的问题
2.1 勘察质量不高。目前许多勘察单位已实行企业化,由原来的行政拨款改为自负盈亏,勘察任务也由原来的上级下达改为单位自行承揽。于是,有的勘察单位为了眼前利益,放松了对勘察质量的管理,造成勘察成果质量下降。主要表现有:第一,由于勘察工程量不足,为了能争取任务,只好压低预算价,但又要利润,就减少工作量,该做的项目不做或者少做;其次,是钻探、测试及取样不符合规范要求,现场勘察时,为了抢速度,钻探、取样不执行规范,往往是2~3m才提一次钻,结果往往造成分层位置不准确,或漏掉一些特殊的地质现象,如薄的软弱透镜体,小裂隙等。此外取样时,有的不用取样器,而直接从岩芯管中取原状土样。更有甚的是个别单位原位测试时,现场只做少量几个,其余的照此编造了事。
2.2 勘察纲要编制不完整。部分单位勘察纲要内容不完整,甚至未经审核审定就施工。也没有勘探点平面布置图。个别单位甚至无勘察纲要。责任人签名或仪器编号填写不全。如室内土工试验、野外施工记录、静探试验记录缺责任者签名及试验日期,缺乏可追溯性,部分漏签、部分自动记录静探数据无责任人签名。不少单位对勘察原始资料的校审未真正落到实处。少数单位原始资料归档制度不完善,有的原始资料缺失。
2.3 忽视周边状态及环境。一些勘察单位对岩土工程设计、施工论证不足,其结果是导致灾难性后果。如建筑场地四面紧邻高层建筑物或马路,对于这种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时,除了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定的一般要求进行外,还应重点论证工程施工及运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但勘察报告中常常忽略这方面的工作,致使无法满足岩土工程施工及设计的要求。基坑开挖时使用的很多技术手段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反而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3. 强化岩土工程勘察的措施
3.1 严格执行建设程序、规范市场行为、推行全程化监理科学的建设程序,应当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不按原则办事,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一方面必须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项目招投标和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行工程监理全程化,采用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当行为的发生,保证勘察质量和效益最大化。
3.2 严格市场准入、尽快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加强相关人员培训经过近年勘察设计资质换证,对勘察设计单位进行了一定的清理整顿,对规范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勘察资质门槛很低,尤其是打破行业壁垒后不同行业间的衔接过渡尚未完成,以高级工程师的数量来衡量技术水平不能如实反映勘察企业的技术实力。建议尽快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通过采用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质双重控制来规范勘察市场、促进勘察技术水平的提高。
3.3 加强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认证,健全质量管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确立了以过程模式作为标准的结构。勘察设计企业应按照管理体系的要求,运用过程方法,采用PDCA循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和管理,并不断持续改进。提高勘察设计的能力,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
3.4 采用先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 在岩土工程勘测中,为了避免勘探点布置的随意性,可使用克里格法。在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中,为提高精确度,可使用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和高密度点法。岩土工程勘测中,为了准确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使用回归分析。岩土工程勘测资料的整理中,为了保证成果的正确性,应使用正规计算机软件进行编辑处理。
参考文献
篇7
1 优化设计方案的意义
1.1 避免工程质量事故
在建筑工程中,设计责任是导致工程质量事故的首要原因,占到事故总量的40.1%。某些建筑工程没有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往往导致施工过程中对功能的设置出现不合理的状况,从而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因此,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2 有效控制经常性费用
设计方案的优化不仅可以对建筑工程的一次性投资产生影响,在试用阶段,还能够影响其经常性费用,如取暖、照明的能源消耗,维修、清洁以及保养产生的费用等。一般来说,经常性费用和一次性投资是反比例关系,但是通过优化设计方案,能够尽量使两者产生有效结合,达到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经常性费用的目的[1]。
2 设计方案的优化目的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深度和内容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当仅以设计说明难以对设计意图作出表达时,就可用设计见图来加以表示。建筑工程投资要想得到预期的收益,要对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如果审核不严,就会在实际施工中出现问题。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设计方案的优化也无从谈起,最终导致工程投资超标的现象屡屡发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建筑工程投资企业必须认识到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的重要性,认真审核投标方设计方案,通过对设计方案的优化达到降低工程投资、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目的。
3 设计方案优化要点
处于当前的建筑市场发展需求下,无论是建筑设计的目标体制、销售体制、材料选购还是设备要素都必须与工程施工的实际要求相适应,提高建筑产品的使用周期,进而形成最好的系统优化设计结构,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缩减了企业的成本投入。当前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的要点应体现为:
3.1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提高投资方对设计方案的认识,还要通过国家主管部门提高监管力度、提高设计监理推广、完善有关法规、强化综合性设计方案优化等多方面工作共同提高我国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水平[2]。通过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不能够单纯的强调节约投资,应从综合性考虑出发,注重设计的科学性、技术的先进性,以提高设计价值目标为基础、总体效益为出发点,达到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效果。
3.2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综合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以工程功能需求出发,以技术先进性、工程造价严谨性、财务审核规范性为重点,科学的进行设计方案优化。通过对施工技术的先进性的设计,科学的应用现代建筑施工技术,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达到降低施工成本、降低投资的目的。通过工程造价严谨性控制,达到工程造价对施工的指导目的,为施工成本控制奠定基础。通过财务审核规范性对工程造价、施工资金使用等进行控制,达到工程投资的科学使用,避免职务侵占、偷工减料等情况的发生。同时科学的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还需要对施工过程材料进场数量、进场时间、堆放场地与堆放方法的进行设计优化。通过科学的进场数量设计减少材料进场过多造成的场地占用、资金占用以及材料管理费用。通过科学的堆放场地设计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二次运输费用,提高施工效率。通过科学的堆放方法设计优化能够有效的避免材料堆放不当造成的材料损失。
3.3建筑工程设计方案质量管理部分的优化
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对工程施工质量也有着一定影响,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关于质量的设计与优化,以此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建筑工程质量设计与优化首先要对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进行优化,构建以法人为主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专家为主导地位的、基础质量管理人员为管理基础的全方位质量管理架构。
4 设计方案优化方法
4.1 利用建筑设计招标的方式来竞选优秀方案
在网络、报刊等相关传播媒体的作用下,建筑企业可通过设计招标的方式来吸引社会人员参与自身的建筑方案设计,从中筛选最优设计方案。再针对具体方案的可行性来组织专家会审,本着经济、美观和适用的基本原则对于方案的结构功能、节能环保以及空间构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进而筛选出最佳建筑设计方案。
4.2 注重限额设计在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中的体现
在固有的投资限额下进行工程施工方案的设计,不仅是对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更能处理好设计方案的肆意变更问题,是减少工程造价的重要途径。在限额设计的控制下,建筑设计预算指标能够在标准化设计方案中得以体现,协调了技术和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保证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实行限额设计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方法是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限额设计是采用分解工程量得到的:上阶段审定的投资限额和工程量分解到各专业之后,再分配到各分部工程中,通过逐级限额设计,可以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同时也实现了对设计标准、预算指标、工程数量等各方面的控制。在优化工程设计方案的方法中,限额设计尤为重要,它可以有效克服和控制“三超”现象,使设计单位能够统一对其技术与经济进行管理,改进因设计概算超标对工程产生的消极影响。
4.3标准化设计推广
标准化设计又称通用设计、定型设计,是工程建设标准化的重要组成。建筑工程建设的配件、构件、零部件、通用的建筑物、公用设施、构筑物,只要条件允许,均应道执行标准化设计。实施标准化设计的优势在于:相比于一般工程,其设计质量要高;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保证工程建设进度的顺利进行;节约建筑材料,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3]。
4.4突出工程设计方案中的人为操作因素
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必须是在人为操作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突出人在整体设计方案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无论是施工人员安排的优化、施工项目管理的优化还是组织系统的统筹优化,都必须与实际的操作程序相契合。在突出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应注重个人强项的发挥,这是提升工程设计方案的关键。通过在职学习、实践交流等方式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5 结束语
总之,现代建筑工程中,优化设计方案非常重要,应树立全面性、全过程的施工管理理念,全方位的进行优化,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建筑使用水准。
参考文献:
[1] 杨永波,论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优化[J],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11)
篇8
1.现场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它也是整个企业管理中最活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优劣,最能体现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想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搞上去,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一条必由之路。
2.应该说,现场管理的优化,既能促进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又能提高施工项目的综合绩效,进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3.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对内狠抓现场管理,对外大力开拓建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场管理,过去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模式,但如何突破这套模式,不断进行现场管理的优化,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现场管理
管理就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有效地利用所拥有的资源,有计划、高效率地进行运作并采取措施,它对生产作业的范围、时间、进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设置目标,把握进程的时间情况,为完成目标寻求最好的方法所实施的行动。所以现场管理就是要充分地利用人、物、设备等物资去实现目标。
现场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
企业管理活动中,无论在资金、人员、设备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给生产带来困难。在开始时也许还不是那么严重,但是随着生产进程,问题就会变的越来越突出,甚至生产出现停顿,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于瘫痪。所以,要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就必须使所有的资源处于良好的、平衡的状态,加强现场管理标准化,以有限的资源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现场管理标准化
(一)标准化的定义:所谓标准,是指依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在协商的基础上,对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的、相关性征的重复事物,以特定的程序和形式颁发的统一规定。标准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两大类。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若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分,标准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以生产过程的地位分,又有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标准等。在标准化工作中,又通常把标准归纳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卫生安全标准。
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企业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取胜,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这决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二)标准化的目的:在企业中明确提出的优化现场管理,是我国企业近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倡导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发展到相对高级阶段的需要,也是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为了稳定地进行生产作业,就应该牢牢把握所有的工作都应标准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管理现场。通过现场作业程序标准化,让员工按照标准程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作业人员从安排工作到工作结束始终处于可控状态。首先我们企业里适用的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指导书等等,这些规范形成文字化的东西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
所谓标准的设定是以稳定、高效地进行生产为前提条件而制定出来的,标准的对象不仅仅是操作,也包括为了进行这项操作而必备的条件及工作方法。制定标准,而后依靠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那些认为编制或改定了标准即认为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才能算是实施了标准化。
(三)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常见现象: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全面了解管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只是根据专家学者的某一观点或仅仅是这一观点的片断解释作为“法宝”,以此指导工作实践。比如只关注“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体系”等,认为只要搞好这一项工作,现场管理工作就会“一劳永逸”或“高枕无忧”了。
标准制定了,如果不遵守也只是纸上谈兵,与没有制定如出一辙。而且即使修改过的标准化,如果不遵守,其修改也不会产生效果。
(四)如何加强现场管理标准化
1.注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形成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体系。规范化管理理论定位于为管理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客观描述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对重复性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对每一工序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标准、承办者及其职责权、考核办法等做出的明确具体规定并形成管理工作规范,通过研究制定、推行并不断优化管理规范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ISO9000标准、科学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和标准化理论都有很多被管理实践所证实的科学内涵,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把握理论的精髓所在,形成现场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2.遵循现场管理规律,科学确立管理标准体系。推行现场管理标准化工作要做到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标准,这是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就失去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在工作标准的制订和落实上我们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统一的原则,对多个管理方法文本中矛盾的地方进行统一,明确一个具体的标准,减少实际运行中的“撞车”现象;二是精细的原则,就是对于具体的工作事项、工作流程要准确描述,不放过细微末节,特别对容易出现纰漏而法律又无明确规定的环节,有标准、有规范,这样就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模糊性,明确了工作的导向;三是优化的原则,在确定标准时要求要高,不可平平淡淡,应采取“跳起来摘桃子”原则,确定一个优化再优化的标准;四是实效性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从实用角度出发,要重落实,切实便于现场操作。必须针对各个层面的每个岗位,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任务目标、运作程序、时间要求、考核标准、奖惩办法等,突出实效性,加强针对性,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按部就班地执行、落实,降低矛盾和问题的发生几率;五是动态原则,要建立制度,保障标准能够动态改进,不断融合新内容。
其次,合理构建标准文本的结构。严格对照原管理方法的文本内容,对照现场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梳理,以一套完整的现场管理标准来取代多个管理方法的内容,达到统一简化的工作目标。
最后,按照科学的步骤确定管理标准。第一步,结合实际通过弹性控制完善优化全局的岗责体系,使岗位职责和权限(尤其是执法职责和权限)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第二步,确定每一个工作事项所对应的各种规程以及上级文件,作为工作的依据;第三步,对每一工作事项所涉及的规范规程、上级文件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等逐个比对分析,严格按照统一、精细、优化、实效、动态等原则要求,对作业标准进行整合、优化,同时确定该工作事项所形成的工作记录;第四步,结合管理实际,认真对照规范规程、上级文件精神以及多个管理方法的考核要求确定该工作事项的考核内容;最后,按照便于检索便于利用的原则对相关文件和档案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分类。经过以上步骤,我们建立了弹性控制结合实际的岗责体系、符合要求优化简洁的工作标准、便于检索利于学习的相关文件、制作规范合理归类的档案资料和重在日常要求严格的考核标准,从而高标准打造了现场标准化管理的平台。
对已有的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对新产品从研发、试制阶段就进行记录、检讨,制定“试产流程”,并在今后的生产中不断改进、更正已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作业指导书”,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避免工艺技能随着员工的离任而流失,把老员工离职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推行高效的管理手段,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现场管理标准的落实如果在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落实只能是低效和烦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分析现场管理标准运行信息化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制定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方案或规划,组织开发各类业务软件,将标准文本规定的内容实现过程控制、信息化流转。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过程控制,做到实时监控,自动产生考核结果;另外,软件的上线运行确保了各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基于现场管理标准的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了现场管理标准的落实。
4.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汲取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考核的科学内涵,全面系统地评价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员,同时也是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在考核方法上坚持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动态抽查相结合,考核方法日益完善。科学的考核要实现有效激励的目标,要改变以往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科学测算确定系数和定性分析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比。从而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对现场标准化管理运行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现场标准化管理不断持续改进。
四、结语
认真抓好生产的现场管理是很重要的。搞好现场管理的标准化作业工作,对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荣誉感,提高竞争力。在一项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完成之后,做好工程项目管理的施工总结,认真总结与分析利弊得失,对不断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施工技术水平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不断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争取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梅,王锋.建筑施工现场管理[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2]金永辉.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三点论[J].建筑,2007,(6).
[3]林纪国.对搞好施工现场管理的思考[J].建筑安全,2006,(12).
[4]李英泽.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建筑,2007,(2).
篇9
1优化研究概述
优化是指为了达到更好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系列方法。优化技术在现代企业中应用广泛,例如在研究企业生产线的平衡问题时,都会使用优化技术。优化技术的诞生一直到今天,随着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优化问题得以解决。由于优化技术广泛见于经济计划、生产管理、等重要领域,因此它受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2X冰箱公司预装生产线上粘贴海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X冰箱公司的生产线是指在一系列工作中将原材料组合在一起,最终生成产品。生产线是制造行业中应用广泛的生产方式,生产线平衡是这种生产方式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追求的长远目标。根据操作指导书,现场调研以及跟相关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了解到,任何原材料或者零件在进入流水线生产之前,都要保证其合格标准,并且,在其预装生产线上的员工都各自有分工,能够熟练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发现依然存在一个问题,即对于预装生产线上粘贴海绵操作的员工而言,虽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任务,但是整体上自身的消耗是比别人的多,每天的工作都使得自己筋疲力尽。
3优化改善方法
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进行现场考察,发现粘贴海绵的工人在一个工作周期的动作路线包括:员工从自己的工作位置(即传送带旁边)转身并走到放置原材料海绵的位置取海绵;取了海绵之后,返回到传送带旁边继续进行工作。其次,我们根据工业工程动作分析原理,对该员工进行了动作分解,发现该员工的工作在一个周期内大致可以分为粘贴海绵、去拿海绵、拿回海绵3个分解动作;根据以上的信息,我们采用5W1H的提问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即Where:预装生产线上;when:一个工作周期内上;who:进行操作的员工;what:粘贴海绵的操作;why: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how:以4个分解动作为一个周期来完成;在进行5W1H分析的基础上,然后我们再运用工业工程学中程序分析的ECRS四大原则,即取消、合并、重组和简化的原则进行提问分析,根据ECRS提问技术,我们发现,对于这四个分解动作,其实来回走动的动作是可以取消的。因为该动作是不必要的动作,不仅没有带来任何效益,还带来以下两个不好的效果,1.导致工作时间的浪费;2.导致工人更容易疲惫。优化改善建议:根据海绵的密度小,体积小的特点,我们将原材料海绵放置在工人的旁边或者头顶上方,让工人对海绵触手可得,这样就可以省去工人因为拿海绵而走动所花费的时间。这是从生产布局的角度出发而进行改善。根据改善的结果,我们知道,在一个周期以内,员工进行了两个分解动作,即粘贴海绵、就地拿海绵,然后,我们再用ECRS提问技术进行分析,发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可以继续优化的选项。与优化之前对比,我们知道,优化起到了两个效果:1.省去工人因为回走动而花去的时间;2.从人因工程学的角度来讲,降低了员工的疲劳程度,员工能够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下作业,降低劳动强度之后的员工能够主动地进行作业。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制造行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方便和快捷。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制造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其实对企业来讲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对于制造业而言,完善自我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优化改善,特别是对生产线、装配线、流水线的改善,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文章.现场工业工程(Ⅳ).工业工程,2000.12,第3卷第4期
篇10
1.了解主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对建筑工程成本进行核算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核算的主体对象; 对成本进行核算的主要目的; 核算的具体范围以及要使用的方法等。具体来说,首先我们应当明确进行成本核算的主体是工程项目,也就是说,项目管理者应当充分考虑到项目具体建设过程中的要求以及高层领导的要求,来核算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成本。而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核算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项目的成本花费,为相关的预测与决策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的核算范围主要包括具体施工过程中消耗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财政开销。应当注意,并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来应用于成本的核算工作。因为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来说,它们所处的时间与地点,所处的施工环境都是不完全相同的。通常情况下,会计方法的运用较为普遍,但是也应当充分联系诸如统计、经济以及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2.明确基本要求
(1)在核算的过程中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如此才能够真正保证所得到的结果是及时有效的。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核算工程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费用,因而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
(2)在使用成本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参照国家给出的相关标准,以此作为依据将工作进行落实,严格控制好相关的费用开支,以保证人力成本的最大节约以及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3)应当对工程的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汇报。具备远瞻性目光,能够预测到项目的发展,并在建筑的过程中能够给出科学精准的成本核算报告,由此作为参考来进行下一步的决策工作,使得建筑项目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获得令人满意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3.落实具体步骤
(1)将成本计划进行及时的制定,同时以此作为重要的依据给出核算指标。为了保证成本控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确定核算指标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使其与事先制定的计划相契合,通过对二者的对比,更加直观的得出计划的具体执行效果。
(2)在对工程成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应当引起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任何一项建筑工程来说,需要进行核算的科目都是很多的,具体来说,诸如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消耗的资源总数、价格花费以及价格发生变动的规律和特点。应当明确,这些成本都是能够进行控制的。在分析这些关键性因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 ABC 分析方法、对因果关联的分析以及通过对图像进行排列得出结论等。
(3)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成本指标的敏感性,通过对这一项内容的分析,来对核算的力度作出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够对成本的控制进行良好而准确的设置。
二、成本核算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1.宏观经营环境的要求
对于一个建筑施工单位来讲,它在经营自己企业的过程中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环境,诸如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约束下的环境、技术条件下的环境以及整体的市场发展与调节的环境等。由于这些外界环境的存在,使得建筑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与竞争压力。从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一些诸如项目法人责任制的相关责任制度开始受到尝试,并在建筑企业的发展中得到了逐步的落实。这样的制度是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法人作用的一种强调,提高了寻租成本。而针对项目的招标与投标问题设立的相关制度是对竞争机制的一个很大的完善。监理制度的落实能够找到业主与建筑单位之间相关技能知识的接轨点,一个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能够有效的维护业主的实际权益。像这些责任制度的建立,都在很大程度上督促了企业建立自己的成本核算机制,以对相关的规定进行不断的满足。
2.落实好成本管理战略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开展了成本核算工作,相关的系统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源来看,是因为在大多数企业中,工程项目的工作周期都是比较短的。但是伴随着近几年来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在越来越趋向于稳定和成熟。从管理环节的落实上来看,应当从表面逐渐趋于内在,从最核心的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而所谓成本的战略管理,是以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根本的立足点,对内部集团进行良好的控制,通过成本的降低来提高自己竞争的实力。而在这一管理模式中,成本核算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若想这种管理战略取得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应当能够保证在一段稳定的时期内能够获取由完整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只有对这项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才能够保证战略发展模式的顺利构建。
三、结合实例探讨如何科学的进行成本核算
建安分公司在成本的管理问题上作出了很多的尝试,建立并完善了相关的体制,以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不断完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权责范围的明确划分。在建安分公司的发展中,财务部将整个公司各自的责任级别划分为三个中心,即利润、费用以及成本,分别是公司、管理部门和项目部门进行负责。人工费用中心负责对人工成本的管理与核算,它应当体现的是通过对施工组织部门相关工作的设计和协调实现对资金的节约。材料费用方面,应当注重积极引进新型的工艺与技术手段,并注重对废弃物的再度利用来实现资金的节约。
(2)该公司很好的明确成本核算工作的主要对象,以工程项目本身为着眼点,来规整集合成本要素,预测好工程的盈亏状况,将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具体运转过程直观的体现出来。成本核算是能够与工程成本规律相吻合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程项目能否获得一定的效益,实现同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接轨。
(3)落实好成本核算的评估管理工作。该建筑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过程中,注重从施工的过程入手做好监管工作,同时对财务监管和设计工作环节进行了必要的强化。通常情况下,比较简单的监督工作不能够将项目工程整体进行很好的窥探,以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由于项目核算部门存在数据虚报的现象,导致领导者也难以直接发现存在的隐患。所以对于建筑工程部门来讲,若想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对财务的审查一定要落实到位,对于相关的账目和报表等重要信息应当进行严格的核实,将问题进行及时的清除。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若想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够迅速的找到自己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落实好成本核算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方式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以降低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培养成本意识,并不断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如此才能够保证成本发展战略和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促进建筑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松江.浅议建筑工程的成本核算[J].中国科技博览,2012(14):167-167.
[2]杨勇.浅谈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J].山西科技,2008(4):78-79.
篇11
对于一个项目,工程结构总体的优化设计主要是针对围护结构、屋盖系统、结构体系、基础形式以及结构细部等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案的优化设计。在设计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相应的布置、选型、造价以及受力等方面的问题,然后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建筑物的经济性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 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建筑的结构形式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对于结构设计师来说,要在确保建筑结构具有一定的安全保证的基础上设计更合理、更经济、更能体现创新的结构形式。
1 结构设计优化技术的现实意义
对建筑结构的设计进行必要的优化,在对于房屋结构相关的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满足了建筑的实用与美观,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对于建筑商来说,其当然希望用最少的投资,而获得最大的收益,然而又必须对建筑结构的科学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做出保证,这必然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
结构设计优化和传统房屋结构设计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运用设计优化的技术能够降低整个建筑工程造价10%~40%。结构设计优化技术能够使得建筑结构内部的每个单元都得到最佳的协调,并可以对材料的性能进行最合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相关规定的安全系数,还能够实现建筑结构设计的经济性与实用性。
2 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步骤
2.1 建立结构优化的模型
在我们对房屋结构整体进行必要的优化设计时候,可以分成三步进行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下面将对每一步骤进行详细的介绍:
2.1.1 要对设计变量进行合理的选择
通常在对设计变量进行选择时,我们把对建筑结构影响的主要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如目标控制的相关参数(损失的期望C2 和结构的造价C1)和约束控制相关参数(结构的可靠度PS)等;然而还有一些影响不是太大,其变化范围也不是很大或者由局部性以及结构的相关要求就能够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的一些参数,我们可以用预定参数来表示,这样能够使得我们的设计量、计算量以及编制程序的工作量均大大减小。
2.1.2 对目标函数进行确定
在进行结构设计优化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寻找一组能够满足相关的预定条件的截面相应的几何尺寸、钢筋面积以及相应的失效概率的函数,使得工程造价最少。 针对目标函数进行的优化设计都有条件和相对的,即为“最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
2.1.3 对约束条件进行确定
对于房屋的结构的设计优化来说,必须在确保结构整体可靠的基础上,对优化设计相关的约束条件进行相应的确定,设计优化的约束条件主要包括裂缝宽度约束、结构强度约束、尺寸约束、构件单元约束、应力约束、结构体系约束、从可靠指标约束到确定性约束条件以及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弹性约束到最终极限状态的弹塑性约束等约束条件。在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我们必须对目标约束条件与实际的约束条件进行相应的比较与分析,确保每个约束条件都必须满足相应的要求,化繁为简,抓大放小,以实现最佳的设计。
2.2 对优化设计的计算方案进行设定
根据可靠度进行的房屋结构的优化设计具有多约束且非线性的优化问题以及复杂的多变量,在进行相应的分析计算中,一般把有约束的优化问题转换成无约束优化问题的求解。常用的优化设计的计算方法有拉格朗日乘子法、复合形法、准则法以及Powell(鲍威尔) 法等基于不同理论准侧的计算方法。
2.3 进行程序的相关设计
针对具体的工程设计,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选择有限元分析软件或者设计配筋软件,可以选择针对具体构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或者是针对整体结构实际工程计算分析。针对复杂的超高超限的工程可以进行专门的不同目标函数的优化设计,具体可选用结构优化设计系统MCADS。
2.3 结果分析
我们必须对相应的计算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出现的问题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例如,钢结构满应力设计中病态杆的出现等。这一步骤在建筑结构设计优化中尤其重要,合理的选择设计方案,不仅能够确保结构的美观、安全性、合理性以及实用性,还能够对施工中的资金的投入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结构设计优化中只强调经济性要求,而忽略技术要求,是不正确的;同样只考虑技术要求,忽略经济性要求,也是不合理的。我们必须在满足现行规范的前提下,区分“应”和“宜”,对两者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达到相关要求。
3 结构设计优化技术的实践应用
当下,限额设计已经成为常态,建设商经常附加各种各样的设计条件,对于这样的项目我们可以从前期设计、整体设计、旧房改造以及抗震设计等方面采用结构设计优化设计的方法来节约造价。下面对实践应用中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说明:
3.1 结构设计优化应注意前期参与
前期方案直接会影响到工程的造价,然而很多建筑物的设计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项目立项后,结构师应该及时跟进,对建筑方案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避免出现超限、超规范的情况,前期参与能够让我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以及合理的设计方案,节约造价占50%以上。
3.2 概念设计结合细部结构设计优化
在没有具体数值量化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概念设计。例如,对地震的烈度进行设防时,由于它存在这不确定的因素,所以我们无法找到与实际相符合的计算式,所以在进行设计优化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概念设计的方法,把相应的数值作为参考与辅助相关的依据。同时在设计过程中,相关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合理并灵活的使用结构设计优化的方法,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对细部的结构进行相应的设计优化,物尽其材。例如,竖向柱构件采用高强度混凝土能够有效减少柱子截面,而对于水平构件来说就可以降低混凝土标号,这样既可以达到受力要求,又可以节约成本。后期的优化设计和细部结构精细化设计能节约一定的经济成本。此阶段通过优化设计能节约造价10%以上。
3.3 下部地基基础结构的设计优化
基础的设计尤为重要,基础造价能占到结构成本的30%左右,在地基基础的结构设计优化中,我们必须选取合适的基础方案,确定合理的持力层,尽量选择天然地基,桩基能不用则不用,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节约工期。如果不可避免的采用桩基,需根据桩端持力层的厚度选择合理的桩长,并根据土层情况确定是否采用后压浆灌注桩;而对于管桩,同样直径可以考虑选用方桩,能够提高20%的摩擦力。通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分析比较,然后选取最佳的设计方案。
4 结语
对于住宅建筑,目前限额设计已经成为常态,传统的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建设商的要求,在目前的设计中采用优化设计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通过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以及基础方案,充分利用材料强度,降低自重,活学活用规范做到精细化设计能够节约可观的工程造价,适应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炳华.土建结构优化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4-36.
篇12
一、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优化的意义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高空露天作业多,多工种立体交叉联合作业等特点,因此,有效改善施工现场的人、物、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用功,降低施工材料的消耗,就越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越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1专业技术人员短缺严重
从当前我国建筑从业人员的构成来说,大多数都是农民工,而拥有建筑方面学历水平的本科生、专科生仅每年仅有3万多人,而与现状3千多万的从业人员来说,其比例相对的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短缺严重。
2.2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淡漠
在施工现场的设计上,由于没有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分项交底和安全教育走过场,现场施工不符合要求、专项安全技术方案不到位,私自搭用的脚手架不规范,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
2.3施工现场缺乏严格的监管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由于投入的劳动力较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每个操作人员实现有效控制和管理比较困难。如存在施工工具、材料随意放置、施工现场缺乏科学合理的施工步骤和计划、不按照标准和规章制度随意操作的混乱现象;此外,还有施工人员组合松散,随意搭配,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的约束,缺乏协同合作的精神。
2.4质量控制过程中的隐患
由于建筑工程操作工序多、专业面宽、工作量大,对每一个层面控制和实现全面检查的难度大,比如采取抽检的方法,会导致一些质量问题的漏检。现场缺乏对施工过程实时的、科学的、合理的全面控制,即对施工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对不合格项目引起的返工返修损失及对加强预防控制而增加的费用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的手段。
三、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3.1加强对进场施工人员的教育
对新入场的员工和调换工种的员工,上岗前应对其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建立对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的制度,一级教育主要体现在,企业对新员工进行的安全教育,如劳动保护意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教育是二级单位对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如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操作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工程施工特点和现场环境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教育;三级教育是班组对新员工应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如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和需要遵守的劳动纪律,对机具设备和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提出要求。
3.2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
建立高质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即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的思想和科学化的管理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建立严格的现场管理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管理程序,实现土建施工现场分工合理、协作到位,最大限度的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和提高企业经济的效益。
3.3编制科学的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方案是指导建筑工程管理以及施工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其内容因工程的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及自然经济条件等的差异而不同。因此,在施工前应组织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施工单位和部门、材料准备部门、施工人员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共同研究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经反复斟酌、优化和论证,形成施工实施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实施。
3.4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涉及建筑企业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施工现场的每个操作人员,其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所以,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严格执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分析研究并制定一整套适合本企业的科学合理、具有指导作用的、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方法。
3.5加强施工组织的协调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覆盖面广,应全面掌握工艺流程对各专业的工序特点和设计的要求进行分析,综合考虑各专业、各工种之间的最佳配合,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由管理层到各个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并加以考核。如不定期的检查,预先诊断、超前控制,将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3.6加强土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应根据现场实际进度安排材料的进场。进场前,应对进场材料进行质量检验,不合格品严禁进入施工现场,堆放时避免因违规堆放而出现的材料结块和锈蚀的浪费,按照施工进度严格凭材料出库单发放使用,避免材料丢失或浪费。
四、总结
由上可见,有效的建筑施工管理,不但能保证建筑项目施工质量,还能降低施工成本和缩短工期,对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收益和提升其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只有不断优化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才能有效提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
篇13
土建工程的相关预算主要运用于工程投资的控制与其成本的控制,是组成整个工程预算的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它的精确度的高低对整个工程预算的合理性会造成直接的影响。按照实际具体情况的不同标准,土建预算能分成多种过程的预算,利用不一样的预算方法针对不同的施工阶段,使工程预算的准确性得到有效的提高。
1.1关于桩基础的预算
高层建筑中通常会采用桩基础作为基础形式,也是基础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此阶段的基础预算一般都包括桩基础的预算。在桩基础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会因为地质因素的不确定性而降低桩基础预算的精确度,进而对工程施工的进度与资本耗费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桩基础预算进行时,一定要根据具体施工地点的地质条件进行合理化的桩基础预算。在此预算过程中对工程定额要灵活应用,对于室内外的打桩与具体环境的桩基础进行区分及检验。
1.2关于土石方的预算
因为土建工程中关于土石方预算的准确程度是很难保证的,尤其是那些地貌高低起伏的地域,土方挖土深度与回填土的数量都是难以预算准确的。因此在土石方预算的进行过程中,必须要对回填土的数量与挖土的深浅度加以重视,对需要施工地域的地貌与挖土高度标准进行仔细具体的测量,还有对后期回填土的管理工作也要进行好,合理安排堆放与弃置。
1.3关于混凝土的预算
与前面提到的预算一样,混凝土预算也需要绝对的准确度,避免计算错误或漏算的情况出现。关于墙梁柱的混凝土预算,应当防止对交接部位进行重复的计算,构件相同而等级不一样的混凝土也应当分开计算,还有截面形状不一的与柱梁有角度的都需要分开计算。
1.4关于脚手架的预算
脚手架除了为建筑施工提供了便捷,还是有效的减少了施工事故的发生,作为建筑工程过程中的必要项目与重要途径,脚手架的预算也是必然的。在对其进行预算时,关于脚手架具体的结构特点、建筑楼层的具体高度与脚手架的使用方式都要作出充足的考量。首先按照实际的情况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与计算,需要用什么形式的脚手架能有效的节约成本或使工期得到缩短。
1.5关于门窗的预算
一栋建筑物必不可少的当然有门窗这一项,它是建筑工程里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对于门窗的预算,需要注意的是定额换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考量到玻璃与型材的含量及种类与定额是否一致。如果存在差异的话,就需要对它进行系列的定额换算了。
2针对土建工程预算质量的优化对策
2.1关于施工图的预算
所谓的施工图指的是关于工程施工布局的图纸,它是引导招投标与施工建设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施工图预算时,应当在施工图中对材料种类及特殊材料的特色施工工艺进行详细的标注说明,所以施工图设计的好不好,对工程预算的准确度与工期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2关于施工的预算
施工的预算首先是针对工程施工前对实地施工地点的具体考察与测量,然后根据考察测量的数据与施工设计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最优的结果,对施工设计进行改进再进行下一步的具体施工。其次是工程施工中所需要消耗的材料问题,为了确保施工预算的精准性,施工前就应该用专业预算工作人员对材料进行市场调研,对材料单价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对比,结合实际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施工材料。
结束语
土建工程的预算,不但对工程项目的投资额有着深远的影响,还对工程项目施工的投入资金安全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土建工程预算的合理化,是现代土建工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依据上面的分析,想要提高土建工程预算的质量,必须对其各个方面的预算工作加以重视,才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建工程预算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