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教材中许多章节都有合作学习的要求,但一些教师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是否有讨论价值,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有一些教师不知道如何控制讨论时间,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讨论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此,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使合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关注实质、淡化形式,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先做后讲”是让学生先动手实践,在做的过程中体验与探索,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简单地授予,他们再简单地吸收,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先做后讲”强调了学生在做中学习,既注重了模仿练习与机械记忆的技能性训练,又注重了在做的过程中对数学过程的感悟与体验。
例如探究问题:请任意画一个四边形、一个五边形和一个六边形,再用量角器量一量这三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的发现,再计算这三个多边形的外角和,你又有什么发现?
以上例题可以先操作、实践,后讲感悟、体会,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抓住学习的重点,又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经
因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要不断地经历感知、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过程,所以知识平台搭建的数学活动不能过多、过久地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设计层次清晰的适度的“变式”,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不同组成部分和完善知识结构。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活动要有模仿、记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因低层次的活动并不能形成数学能力,所以要通过变式,对数学知识进行提炼和组织,把低层次的知识变为高层次的常识,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使用,这时数学活动才是更有效的。变式演练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交流与反省、完成又一次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必要手段,是教师设计创造性教学过程的具体体现,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四、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篇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1.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2.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
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3.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要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二、教师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篇3
一、教学生学会听课
上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数学的基本形式,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规定一个学生在中学上数学课的总数大约有五千多节。把每节课四十五分钟积累起来,这将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学习成绩的优劣,固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如何对待每一堂课则是关键。要取得较好的成绩,首先必须利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提高听课效率。处理好听讲与做笔记的关系,重视课堂思考及回答问题,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学生必须上好课、听好课,首先作好课前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始终集中注意力;第三要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注重理解,不要只背结论,要及时弄清教材思路和教师讲解的条理性,要大胆设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多角度验证答案;第四,学生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第五,数学课堂练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课堂练习本要随时准备,并要保存完好,以便复习使用。每节课都要针对所学内容,认真练习,并巩固所学知识。
听课时应做到以下四点:(1)带着问题听课;(2)把握住老师讲课的思路;(3)养成边听讲、边思考、边记忆的习惯,力争当堂消化、巩固知识;(4)踊跃回答老师提问。这样就基本上掌握了听课的要求。
二、加强“学案”的使用
“学案”指初中数学教师在充分调查了解学情、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案”可以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必需的实物、教具和图片,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提供策略方法,适时地进行培养,从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辅助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进行自主创新学习。在教学中使用“学案”,可以将学生头脑中存储的陈述性知识有效转变为程序性知识,发挥教材习题的最大功效,将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解放下来,以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但是,我们应明白,编写有效的数学“学案”,需要教师精心准备,需要教师高屋建瓴地把握整堂课的系统知识,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及时有效地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课堂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改变只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使学生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现状。
比如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一节中,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及规律表达出来,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有效地实现认知结构的构建和重组。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的检测与反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单元检测等,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情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的有效途径。此外,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扩大师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还有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海量素材,比如数学家的故事、丰富的图形、数学与艺术的结合等等,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加强学习效果。
四、科学合理的布置独立作业
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的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对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结论,不独立思考,过于依赖教师或同学,作业不讲求速度,思想不集中,作业练习效率不高,等等。针对以上现象,我们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训练:(1)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讨论习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见解,主动探索新知,促使他们思维水平逐步提高。比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2)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要培养学生养成先审题再做题的习惯。学生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解题方法。(3)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做到当天布置当天完成。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学习的知识就不能及时地加以巩固。再者,学生的作业积压过多,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学生就容易抄袭别人的作业。(4)让学生学会练后反思。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如果在反思中发现错解,应追溯错解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习题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篇4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元素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笑话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求知欲望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生对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的活动,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通过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二、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广泛性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是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是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
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活动,学生马上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有的学生当导游,告诉大家离目的地还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负责租房子,有的学生负责景点的门票,有的学生负责中午的午餐搭配。
采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优等生的才能得到了发挥,中等生得到了锻炼,学困生得到了帮助提高,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思维、合作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公平竞争,促进了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异想不到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四、师生关系融洽,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具有亲和力。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五、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
篇5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教材主要是面向学生、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服务性因素,从教材结构、知识体系、呈现方式等多方面对教材进行重建,使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教材内容的价值方面,一定要体现出明确的目标、正确无误的知识内容,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以及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中,内容是重建教材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意义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规律;其次,在教材内容的深度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将教材的量和难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知识难度恰好停留在学生通过努力即可达到的层次,使学生产生只要跳一跳就能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努力的发展自我;其三,在教材内容的广度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将“广度”和“精度”充分结合起来,不但要让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既定的教材范围,而且要适当延伸内容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教学具有充实性。
二、精心设置悬疑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古语有云:“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错题,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中的错误,从而在纠正错误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并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他们的真实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抓住原有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及时设计错误问题,搭建问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意识。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思维的动力来源于自身认知结构和学习知识之间的不协调,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也取决于他们自己认为有没有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3x+2y)2=9x2+4y2
②(4x-y)2=4x2+8xy+y2
③(3x+2y)(-3x-2y)=9x2-12xy+4y2
④(2x+y)(-2x+y)=4x2-y2
然后让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注意在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完全平方公式中等号右边的项数应该为3项,两数所得积数应与左边的符号相同;而平方差公式中等号右边带负号的一项是左边互为相反数的那一项。此外,在教学例题和习题时,教师不要仅仅将答案告诉学生即可,而是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探讨中挖掘问题本质,并通过变换题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越贴近,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周围的生活因素,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积极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部分例题改为便于学生操作的游戏活动,如:转盘游戏、投针实验、掷骰子试验等等。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因为学生急于知道结果是怎样的,所以他们会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如果采取树状图法、列举法、列表法等来得出概率的计算方法,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将应用题的背景设置成学生所熟知的实例,如:劳务输出问题、商品买卖问题、菜农种菜问题等,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他们的需求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四、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动手操作是一种实践活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历过实践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等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级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将其拼成自己学过的图形。这一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动手操作,有的拼出了长方形,有的拼出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出了正方形等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高、底、面积有怎样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推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活动中一项系统化,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坚持科学创新,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执教水平,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引导学生喜欢上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篇6
一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为了解决如上所说的问题,我以为有两种教学策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优化课堂教学的情绪,促进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1.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的输入。
2.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2)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3)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4)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3.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后进生”课堂学习时的情感态度特点可能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外现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合适的处理。
对于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激励。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倾向少数尖子生,提问提优生,板演找优生,谈心找优生,相反对“学困生”歧视冷淡,引导关心帮助不够,致使差生面不断扩大,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我们必须“从最后一名抓起”,应“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情感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对于优秀生,认知主要给予高挑战,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题目的设计要有坡度,一般的知识点,集体过关,而其中蕴涵的难点,自然给尖子生以挑战。在集体研讨过程中,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学会欣赏。 转贴于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离不开数学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1.思维的深刻性
(1)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重在理解,重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满足对概念定义的机械背诵。
(2)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弄清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条件结论的逻辑联系,能独立作出证明,明确定理,公式与其它知识之间联系,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逐步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
(3)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解决,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解题以后能够总结规律和方法,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2.思维的灵活性
(1)培养学生思维不囿于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向,灵活调整思路以克服思维定势。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善于联想,长于发散,培养灵活思考进退自如的思维习惯。
(3)强化数学语言教学,注意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的互译训练。
3.思维的敏捷性
(1)在数学语言的教学上应把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象语言有机结合,相互印证,便于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篇7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应该是积极的,它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心理闭锁,从而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扉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1.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2.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
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3.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要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二、教师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篇8
二、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应该学习他们“自己的数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要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1、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位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到附近超市帮助家长购物活动,并让同学们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枝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少多少钱?” 还有的同学提出请同学们帮忙验证一下售货员阿姨所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又都涉及到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在亲身经历的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2、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我们要把数学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地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当中去。
例如:学习“按比例分配”时,课前我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某些物体各组成部分的比,其中我让每个同学都去茶馆调查一下奶茶中奶和茶的比。课始,当学生汇报了奶和茶的比是29之后,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奶和茶的比是29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接着,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喜欢喝奶茶吗?”“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杯红茶、一杯牛奶。假定我们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请大家帮助算一算,奶取多少毫升?茶取多少毫升?”同学们听说要配制奶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一会儿,令人惊喜的不同答案出现在老师面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最后,我还请两名学生当场配制奶茶,师生共同品尝了奶茶。从上述例子可看出,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篇9
下面我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的课堂教学为例,初探一下职高数学教学策略,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在教学开始,我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都知道在每年的夏秋季节,闽浙一带容易受到台风的影响,利用卫星云图我们可以看到台风的走向,据此我们做出相应的防台措施。假设此时从卫星云图上发现台风中心正以一定速度和方向,往闽浙一带前行,那么人民群众必须在什么时间内做好防台准备?此问题的抛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广泛讨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气氛热烈。随即对学生进行提问:当速度一定时,怎么求最短时间?老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进行转化,即怎么样求最短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把生活场景转化为数学模型。此时可以把台风中心看做点,闽浙一带看做一条直线的话。此时问题就转化为怎么求一个点和一条直线的最短距离。根据以前的知识我们知道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最短的距离即是过这个点作直线的垂线,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即为最短距离,称这个距离为点到直线的距离。怎样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理清教学思路,完善教学内容
篇10
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中心,而老师更多的体现出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老师首先是要做到激发学生的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要向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机会,从而在和学生合作交流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中,指点他们真正学到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为更深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轻负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
1、轻负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其一是轻负。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不再是灌输和死记硬背的舞台,而是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的途径。其二是高效,经过有效的课堂探索,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将学生从盲目学习和努力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 课堂45分中的教学潜力,让学生在这45分钟内以最佳的状态,最积极的态度,实现学习的高效。
2、轻负高效课堂的特征
主动性,主动就是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索取。生动性,生动更多的体现为课堂上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就是说一定要将课堂的情感价值体现出来,学生既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乐于学习,不再有任何的厌学情绪。生成性,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脑海中的问号,让学生对课堂上的问题都能够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让不同的思维实现激情碰撞,从而实现不同学习方法间的相互启迪,充分实现课堂价值。
二、实论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知识和技能是基础,过程和方法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情感和态度及价值观这是个人精神需求的升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获取知识和成功体验,还要得到老师给予的情感和价值目标上的重视。老师首先要合理的制定教学的总体目标,防止出现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超纲行为。
2、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营造课堂气氛
“教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要求,但是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要落实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上。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中,“预习—展示—反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拆分为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就是通过同学间的交流预习情况,来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就是老师要将本课堂的教学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内,每个小组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展示提升就是要小组内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将小组任务进行分析;穿插巩固就是小组在其他小组进行展示时要对展示内容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试就是要求老师以各种方式比如试卷、纸条等检查学生的课堂目标达成情况。
3、用杜郎口教学模式进行轻负高效课堂建设的个案展示
课堂任务: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一环节:预习
首先分组并分配预习任务。然后小组成员预习课本,交流讨论。在预习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
第二环节:展示
老师在控制课堂进度时,结合各个小组的实际进展情况,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派出代表进行本组的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小组首先进行本组展示,然后读题。
问题1当xay,则a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A)a=0 (B)-a=0 (C)a>0 (D)a
在我们思考这道题目时,发现当不等式的两边乘a之后不等号的方向变了,所以结合不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判断a
第二小组代表:这也就是说解决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于发现“ax>ay”的不等号发生了变向,所以解决这类题目首先就要观察不等号的变化。
老师:对的,这位同学所理解的很对,所以请大家再次看一下不等式的几条性质。之后开始第二小组的展示。
在展示这个阶段,通过交流,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进不断的吸收和反思,然后进行辩论和交流,发现问题的不同的侧面和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以新的角度认识原有问题,这样就可以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也培养了创新精神。
第三环节:反馈
老师通过观察同学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议和遗留问题,来进行分类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习进行特别指导,达到“优等生吃饱,学困生吃好”的目的。
三、结语
进行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老师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进行高密度的重难点知识重复,以自主参与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手段,经老师课堂的宏观指导,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建设之路也就会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 罗展明.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考试·教研,2009.9.
篇11
一、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创设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
1.巧妙设计学生活动案例,启迪学生思维。
按课本的安排,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内容时,是以“细胞分裂”问题为案例的,实际教学中可以从“折纸问题”展开。先由教师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为0.1×2毫米,对折10次,厚度为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又是多少毫米?”要求学生折叠纸张,当对折五次,难再进行时,让学生计算厚度。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20次就更力不从心了,不少学生表现出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这个算式:0.1×220,比用20个2连乘简洁明了得多。算出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还要高。通过这一案例,学生不但学习了乘方知识,而且培养了数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目标学生化。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学习七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日历中的方程”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老师让学生拿出日历,任意圈出一个数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要求将三数之和告诉老师,老师就能马上猜出他们圈的三个日期分别是什么。任意叫几位学生考老师,学生都发现难不住老师。学生急着想知道原因,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很“神”,这时老师说:“只要这节课认真观察日历,找出其中的数学规律,你们会比老师更‘神’。”接着两人一组做游戏:每人准备一份日历,在各自的日历上任意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4个数。两人分别把自己所圈的4个数的和告诉同伴,让同伴求出这4个数;在各自的日历上,又用一个正方形任意圈出2×2个数(如10,11,17,18),把它们的和告诉同伴,让同伴求出这4个数。
如在上面的游戏中,如果用正方形所圈出的4个数的和是76,这4天分别是几日?
解:设最小的数为x,则其余3个数分别是x+1,x+7,x+8,
根据题意得x+x+1+x+7+x+8=76
解得x=15
答:这4天分别是15日,16日,22日,23日。
掌握了这种方法,诸如此类问题,学生都能在很短时间内顺利解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目标真正在学生身上得到落实。
二、创设多种教学策略,实施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些教学策略合理地运用是优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实践。我们在关注和实践这些教学策略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凝神静思。
有这样一个案例:两位老师讲对比课,课题都是“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讲完例题后,甲老师在投影屏幕上一次性地出示了10道口答练习题,每指着一道题,马上让学生直接给出答案。接下来又练了6道题。结果10位同学平均分为7分。而乙老师先出示了3道题,让学生想一想,回答时先说出表示的意义,再说出答案。等待时间约10秒后,有几位学生相继回答或进行补充。接下来也和甲老师一样,让学生练了6道同样的题,结果10位同学平均分为9.8分。
上述两班各10位学生的入学均分差不多,为什么教学节奏紧凑、学生活动量大的课反而效果不理想呢?等待时间的多少是重要因素之一,这里的等待其实是个别静默沉思的过程。甲老师是在学生思维还未得以展开时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故学生很难有深入的思考。学生是需要有一定的思考时间的,自主学习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仅给学生读一遍题的时间就让学生归纳许多问题,甚至让学生不加任何思考就回答大量的问题,这种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学生活动,而忽视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的做法并不可取。静默沉思虽然看不到有形的动态,却也是一种更有价值的无形活动过程。可见,适当给学生一些凝神静思的机会,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教学策略。
2.恰当探究。
“满堂灌”虽不可取,但课程改革以来又出现了“满堂探究”的怪现象。比如线段、直线、射线这些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概念,学生本可通过“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就能掌握,也要耗费精力和时间去探究一番,这就把探究式学习形式化了。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强调要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并不否定一定的接受式学习。对于中位线、数轴、平行、垂直等概念,以及“三角形”“圆”“平均数”的表示符号等识记内容,让学生直接记忆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探究活动。诸如乘方、开方、函数、方程的解等,其基本概念,数学原理,以及解决方法、技巧,等等,要探究有度,不能片面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理解为就是处处设问、事事探究。
3.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活动,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注意探索一题多解,开拓思路,强化知识的应用,为解题思路的选择和转换奠定基础。
篇12
数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学定教、以学验教,不仅要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倡导如“情境设置”“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与“动手实践”等新的教学方法。
(二)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教学
实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主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尤其是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可以化静为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师生完成许多原先没法亲自动手完成的实践活动,比如可以通过影像等手段模拟各种生命活动,然而生命的活性是任何模拟图像无法取代的,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电化教学手段仍有用武之地,只有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把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充分结合使用才可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变式教学策略
所谓变式教学,即利用问题变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新课程理念倡导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基本技能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变。因此,变式教学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强化训练数学基本技能,培养数学思维有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策略
新课标指出:我国的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传统教学只重视“变”的结果,对于“变”的起因和“变”的过程往往是忽视的。从新课程理念来看,变式教学的核心是变,其精华是要弄清“变的起因”“变的过程”“变的结果”。我们在教学中自觉的对新课程理念和传统教学的变式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发现、设计、变化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将“过程与方法”融入传统的变式教学中,这是一条追求“双基”与“创新”双赢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四、“留白”与“补白”策略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课堂上,教师可以在思考上留出空白,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现。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大胆假设,独立思考,放飞思维,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在知识上留出空白,让学生自我构建和完善知识网络。在课堂上,把一些知识或问题留给学生,给学生暂时的知识空白,让学生到课外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
五、示错教学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R.Bainbrdge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示错――纠错――发散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错中思,在思中悟。思源于疑,疑源于错,示错得当,当事者必会记忆深刻,对其他学生有很好的警示作用,从而课堂的效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相结合策略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预设教学,忽视生成教学,不接受教案以外的东西;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活动过程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倡导生成教学,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坡度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要求知识有密度,思维有深度,教学有梯度,学习有效度。数学课堂上会遇到很多的例题和习题,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数学能力参差不齐,如果题目超前、超难、超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长期如此,学生可能失去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对于那些相对于我们普通学生来说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好题,教师可以将其分解成几个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问题,让学生逐步求解,最终完成这一大题,层层深入,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照,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好的学生比以前更好,差的学生也会比以前更好了。
八、赏识教学策略
在一节公开课上,李老师不但能对答得好和答得对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利用投影仪展示他们的成果,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体验;对于答得不完整,甚至答错的同学不仅没有批评、责难或表现出不耐烦,还始终面带微笑,非常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不时进行表扬和鼓励。李老师既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既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又关注了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既对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及时进行了正确的评价,又用欣赏的眼光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喜悦的心情去赞美他们的每一点成功。
九、“活动”教学策略
活动教学结合课堂上的书本知识,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讲授“异面直线”概念时,叫学生拿出两根木棒,让他们摆弄出各种位置关系,在摆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位置关系,两根木棒既不平行也不相交,更不在同一平面内。通过以上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异面直线的概念。
篇13
课堂教学是促使学生有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重要渠道。然而,在中招升学指挥棒下的当前九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偏离了《课标》的要求,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现将九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课堂改革方向进行对比和实验,与老师进行交流,恳请指导。
1 现状一:“灌输式”的思维习惯难易引发师生情感的共鸣
九年级教学任务重、教学进度快、复习时间紧、训练测试频繁,因此九年级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授课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而老师自身的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情绪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发挥。
努力方向:
一是教师授课时自身的主体情绪应该是积极乐观愉悦的。
作为九年级授课教师,教师的情绪会直接通过授课作用于学生,感染学生,如果老师因为个人生活情绪或其他种种原因授课时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学生会明显地感到情绪压抑,阻碍了有效课堂信息的输入。而当老师面带笑容,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也会感染学生快乐地接受讲课以及知识的灌输。因此,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奔放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优良的课堂情绪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教师授课应通过语言表情对“死”的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情感加工。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因此教师授课时应该通过语言表情对“死”的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情感加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准确清晰表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用诙谐幽默生动的语言,通过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让讲课变得抑扬顿挫、“错落”有致,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情感加工,使课堂变得既传情有传神,让学生觉得不仅是在听课,更像是看老师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是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新课改背景下要实现真正的学生和谐发展,必须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从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抓起,在认知上给予低坡度,增强对他们的情感投入;对于优秀生,在认知上要给予高挑战,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通过对学生全面的心灵沟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堂的沉闷气氛。
2 现状二:九年级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压缩式”的课堂授课方式
九年级教师普遍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把知识压缩成知识模块强加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机械的习题训练,教师不断地帮助学生归纳解题套路,这种授课方式只重视知识的结论,不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导致了学生模仿式的学习习惯。
努力方向:
积极探索和灵活创新适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课标》要求数学教材“要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经历数学化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当也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教学实际中要针对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不断变化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一是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授课。
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要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因式分解解法,采用:复习引入(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迁移))――温故知新(讨论因式分解(转换成一元一次方程))――合作交流(学生讨论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与方法)――巩固检测(对学生讨论的方法进行验证总结)――拓展提升(加入整体思想或换元思想)――分类测试(对不同学生掌握情况的统一评价);而在圆锥的侧面积这一章节,则主要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自己动手分析出扇形的半径是锥形的母线,锥形的底面周长是扇形的弧长这个认识,从而推导出锥形侧面积公式πRr、扇形圆心角等于r除以R乘以360°,学生掌握情况就非常理想。但如果每章教学都采用某种固定格式,不仅教学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所以我认为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可以采用动手发现模式;对便于学生阅读、讨论的内容,安排用自学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般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模式,以便保证教学进度。这样在一章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分别发挥了它们的优势,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效益。再如,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小组可以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小组,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注重数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联系。
我国老一代数学家华罗庚曾精辟地谈到“宇宙之大,核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迹,日用之繁,数学无所不用,无处不在”新课改也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来引入数学新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发现、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切身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比如,教师要注意从数量与计算、方程与函数、不等式与最值、概率与统计等经典内容中,引导学生看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注意从成本、利润、投入、产出、贷款、效益、市场预测、风险评估等现代生活问题中,启迪学生寻找教材内容的数学模型,使课堂内容贴近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