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精神病的防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精神病的防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精神病的防治

篇1

   

Management of psychotics in commun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ssues relating of the supervis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mental patients.Methods  Combining the treatment with medicine,psychotherapy,working and amusement was performed.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for 6~8 months,19 cases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8 cases were informed to their work units,among which 3 recovered and the other 5 improved,9 cases recovered but still in the hospital (no relative and work unit) and the other 1 deceased in the hospital due to other illness. Conclusion  The attention and involve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the supervision and treatment to the mental patients is one of the main measure to reduce  the accident cevent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  mental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supervision and treatment;social issue

本文资料源自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门批准经公安人员移送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1]。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收治对象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门交办的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2],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龄28~51岁者34例,余3例具体年龄不详。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入院后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4],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在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5],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6]。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6~8个月的住院治疗,经我院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联系到病人单位且其单位同意补办住院手续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显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无出院条件(属三无人员)的9例,1例因合并躯体病在住院期间死亡。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入院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收入概况  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单位同意补办入院手续并原则同意补交一定数额的住院费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病人的住院费用,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55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时,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经我中心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观察,所有病人病情稳定,2年内无肇事肇祸,无关锁现象发生。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纳入管理,病情稳定,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篇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迫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甚至部分心肌产生坏死的心脏状态。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是目前中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

我国古代就对本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将其命名为“胸痹”。《内经》的《灵枢?五邪》篇曾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就是胸痹的重证,相当于医学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中情志失调即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的防治与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我国古代就已对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有了明确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神因素不仅对冠心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心绞痛,心梗,心源性骤死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也有促发或触发作用。此外,冠心病患者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或者在治疗前夕或治疗过程中,甚至在出院后的康复时期,还会并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并发症,这些精神并发症又会反过来加重或再次触发心绞痛和急性心梗。

生活中,什么能成为引起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精神因素?

这因人而异,即主要取决于个人对一些常见精神刺激现象的脆弱性以及对某些事情后果估计的不同而不同。

据证明,心绞痛患者受到精神刺激时,不仅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而且肉体上也容易出现多种新症状。此外,据测定,心绞痛患者的疼痛阈在发病前很早就已降低,即容易出现疼痛感。据观察,生活中触发或加重心绞痛的精神因素是很多的,例如焦虑,恐惧,愤怒,狂欢等等。

生活中的精神刺激与骤死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在民间早已流传,而且在各种书刊中时有报道。

据有关资料显示,诱发因素加上近期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会导致精神生理上的创伤,这种创伤以介导因素的形式存在。它会进而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或随时触发心源性骤死。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骤死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见的有丧偶,失爱(人或物),焦虑,恐惧,狂欢,恫吓,惧怕手术等。所以,对已经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来说,要预防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源性骤死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发作,就得避免接触上述各种不利的精神刺激。

从行为或态度的角度来看,要全面认识患者对其冠心病的反应情况,最好还得从患者入院前,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恢复期间对其冠心病的情绪反应说起。

1 患者入院前夕对其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态度

此期患者态度可分为两种:即在症状明显之前,持轻视态度。症状明显之后,又会出现恐慌。据统计,从症状开始出现到就诊,期间平均每人耽误四至五个小时以上,60%的心源性骤死中都发生在这一期间。通过观察,只要缩短就诊时间,50%的冠心病患者都能避免死亡的发生。为此,急需在社会上,特别是对高险性患者及其周围人员,进行冠心病就诊常识的教育。

2 患者入院时和住院期间对其冠心病及其治疗的态度

2.1 患者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

2.1.1 客观地承认并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并在整个恢复期采取谨慎态度。

2.1.2 伴或不伴精神变态或精神抑郁的过分依赖态度或行为,即配合不主动。

2.1.3 缩小或否认其冠心病的严重性,即有意或无意采取轻视态度。

2.1.4 用其冠心病来对付或刁难医护人员或周围其他人员。

其中,最可取的是第一种心理和行为,最危险的是第三种心理或态度,此种心理常被称作“否定”心理,除否定心理外,轻视心理对其冠心病的康复也极为不利。

2.2 患者对其冠心病治疗的精神反应。目前,治疗冠心病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①内科冠心病特护室治疗;②植入心脏起搏器;③外科心脏手术。心脏手术后,25%-50%的患者出现精神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精神综合征:①谵妄;②幻觉;③偏执型精神病;④合并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型钟情性精神综合征。

2.3 患者对换床和出院通知的精神反应。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对少数的精神患者来说,会引起严重焦虑,因为失去了特护室的安全感,但大多数患者却把换床视作好转的象征,有利于病情较好的方向发展。在院内恢复期间,绝大多数患者变得乐观,但准备出院时,有的患者变得过度兴奋或激动,或者由于路途活动量大的原因,往往出现心源性骤死的恶性后果,故应特别注意预防。

3 患者出院后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和行为

据观察,院外恢复期的主要精神并发症为抑郁。这种抑郁在类型上属于反应性的,其促发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失爱(包括人和物);②失去独立生活能力;③活动和工作受限;④失去周围人的尊重;⑤丧失技艺;⑥担心冠心病复发及由此引起的心源性骤死。

除以上促发因素外,心肌梗塞患者运动耐量低下时,还会出现其他一些体力上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有加重抑郁的倾向。总之抑郁症状轻微时,可视作一种正常反应;但严重时,却实属一种极为不利的或病态的精神反应。

故在急性心梗的整个恢复期,特别是在梗塞后抑郁高峰期内应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护理。

在冠心病患者的精神治疗中,重要的是通过以上介绍明确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精神并发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相应的精神护理措施。同时还应向患者说明精神护理在冠心病防治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篇4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区防治、康复的发展与现状

1.1 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

1.1.1 法国的分区[2]治疗的发展历史:法国的精神病服务组织开始于1838年。真正开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现。虽然1960年政府首次对分区治疗的概念进行了提议,但是这个建议直至1975年才被通过,而经过1985年和1991年的补充才正式将精神病患者再适应社会作为补充目标。

1.1.2 分区治疗现状:包括3种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区:普通成人、儿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这些不同的分区作用就在于当急诊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够按照成人和儿童的差别来进行收住,每个分区包括不同的干预措施,在治疗方面更是将成人与儿童分开,提供最合适的治疗举措。

1.1.3 分区治疗取得的成就:分区治疗有着法律条款的保护,法国这一强有力的举措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医生及护士进行支援以外,同时还有社会各界认识来帮助患者获得重新进入社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区治疗的过程中他们的医疗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免费的治疗,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国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和现状

美国精神病疾患社区的设置包括心理学、躯体治疗、志愿者以及对应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组成,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的治疗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所负责的具体项目,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确保了能够尽快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组中成员除了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外还同时必须保证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和患者之间顺利的交流,确保患者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而治疗组成员则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症状及社会功能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3 香港社区精神医学的现状

香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社会康复服务、外展服务及中途宿舍等。社会康复服务的工作范围遍布整个香港,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要分管大约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经由精神科医生或家属介绍、申请而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源来提供治疗护理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复的概况

WHO新的健康概念对于健康的定义[3]不仅仅是没有生病还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精神上的健康而协调性发展。1977年美国联络精神病专家G.Lengle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医学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地已有多年历史,如美国将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症的发生。香港的精神康复中心有庇护工厂、日间会所、康复协会、会心小戒酒协会等。社区服务长期制,陪同患者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择业、面试、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复。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到康复阶段的过度,目前的重点在于患者与社会的重新接轨,建立良好的诊疗模式,为精神病诊疗提供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2 我国精神疾病防治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的精神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了1亿大关,发病率超过7%,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最大负担[5]。21世纪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精神病患者总人数为1600万人,而近年来部分地区也进行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而做的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两省,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内的精神病障碍患者患病率为0.5%,这个数值与全球调查结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中来看仅仅只是少部分。从细化分析来看,我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为抑郁症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其次为酒精滥用的物质使用障碍,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6%和3.0%,这个数值高于全球统计值的7.3%和2.0%,这说明我国在某些精神障碍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个巨大挑战[6]。

2.2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肯定,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状况作出诊断,而且中药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精神药物比单纯应用精神药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罗和春教授牵头所提出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个治疗措施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药物成瘾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

2.3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在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开展之后我国开始了正式对精神疾病治疗工作的确立[8]。会议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出了对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点,要做好预防、早发现、早治疗。1986年第二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促进了精神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七五规划中明确了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而从近年来的文献来看[9-10],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缺乏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导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必须重视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无法根治,必须采用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家庭干预、行为干预等若干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程序在社区中是可以开展的,而国外的先进事迹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道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在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方面会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季卫东, 周国权, 黄佩蓉等 发展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 2011, 14 (4) :245-247

[2] 严和.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概况介绍[J].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临萍,燕 炯等. 国外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及现状[J]卫生软科学 2004,18(3) :134-135

[4] 龚信夫.从整体医学与生命发育观来看内观治疗疗效[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69

[5] 彭纯清 刘建恒 罗和春. 新医学模式在社区医疗及精神康复中的应用[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38) :117

[6] 杜舒宁,王健.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给、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 28(4):284

[7] 陈戎.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科研思路[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篇5

1 社会精神病防治管理体系

1.1社会支持 精神病是一个特殊的病种,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因此精神病调查工作的开展也自然而然会涉及到多种社会问题,同时也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协助[2]。对于社区服务中心及下属的卫生系统而言,建立卫生、民政、公安和残联等多种系统组成的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小组,对精神病患者的规划和协调进行推动性的展开,同时需设立下属的办公室进行日常工作的处理和调查。

1.2业务实施体系 在对精神病的业务可以分为3个等级,并在区级地区设立专科医院,由于我中心属于本市的城区近郊,故而其可作为全区的精神病的防治和管理的工作中心办公和汇总地点,对其下属的精神病防治而言,区级的疾病预防中心可作为我区全部精神病患者业务指导的管理中心,而同时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区的二级管理中心,因此此地应有精神病防治医生和开展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具体措施,如重性精神患者管理、精神患者病态行为危害的预防和处理以及辖区精神患者信息管理[3]。医院护理干预主要是目前临床中精神病患者在医院内接受的常规护理,社区护理干预主要以基层社区为主,定期组织护士、医生等专业人士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心理、生理干预,家庭护理干预则是以患者的家属为主,通过鼓励患者多关心、照顾患者,同时对患者正确的康复护理,以达到改善患者病情的目的[4]。而最为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立为一级防控业务,其主要的工作职责为对精神患者的发生、随访和预后的管理与记录等。

1.2.1确定患者社区护理管理等级[5] 根据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分级管理标准,社区精神病患者划分为4个社区护理等级,不同的护理等级有不同的随访要求,以便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措施。根据社区精神病患者分级管理标准,一级管理:疾病发作期、治疗期,住院期间请假出院观察者,6个月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6个月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安定行为者。二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超过半年但仍需要治疗,连续>半年且≤2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半年且≤2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病情稳定但拒绝治疗者。三级管理:病情稳定超过2年,自愿接受治疗者;连续>2年且≤5年未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连续>2年且≤5年无影响社会或家庭行为者。四级管理:经过系统治疗,病情达到痊愈且已停药,连续5年未发生对社会、家庭及自身不良影响者。

1.2.2患者随访管理内容 患者一般情况: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个人生活自理情况;精神症状:阳性、阴性、自知力评估,期间有无危险行为发生及次数、性质;精神疾病治疗情况:用药名称、剂量、用法,依从性及用药效果、不良反应表现;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及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用药依从性,治疗副反应;康复指导:个人生活能力训练,家庭职能训练,社会交往训练,学习劳动训练,职业功能训练;心理护理及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心理支持与疏导,疾病知识及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患者情况变动:走失,住他处,迁出,死亡,管理级别更改,转介措施(转诊流程、转诊目的地),药物名称、剂量、用法。

1.2.3随访方式[5]

1.2.3.1上门入户随访 社区护士定期或不定期(根据患者需求)走进患者家中,按随访管理内容对患者及监护人进行访视。

1.2.3.2集中访视 社区护士定期(1次/月)到社区固定地点集中访视,允许部分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家属参加,集中访视同时开展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1.3疾病资料信息系统 我国针对精神病康复治疗编制了精神病防治康复手册,因此各级和各区的卫生服务站应该为每个管辖区域内的精神病患者建立个人的管理手册,并且此手册应该由各个社区的医生进行妥善保管并按时对手册内容进行随访更新,做到认真填写和完善每位精神病患者的档案记录,在每次随访中也应该对患者的病情、诊疗情况、服药情况和康复措施等信息进行管理,对患者的走失、迁出、进入、康复及复发肇事等具体项目进行核查,并交由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相关信息的电子记录和管理。在进行各级的治疗的完善同时对电子化资料的更新与管理业应不断的更新,实现网络化管理与基本管理二者一致,同时应借助计算机的网络化管理对社区管理的信息完善化和简便化[6]。争取做到三级管理井然有序,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去管理体制的制度化运行。

1.4医疗救助体系 根据我区人民政府对去辖内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工作的要求和体现党和政府对我区弱势群体的关心与关爱,本社区服务中心实行对精神患者的免费医疗救助,对经济困难者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在此基础上本社区服务中心又制定了贫困经济困难患者免费药物领取管理意见,本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免费药物的在此救助,即对医疗救助减免后的自负部分,由区精防经费列支减免,实现了贫困精神患者住院全免、门诊患者每人每年减免定额管理。

2 问题与对策

2.1精神病患者的检出率偏低 对我区的精神病患者的在档人员进行统计分析,我区的精神患者的检出率仅为2.7%,故而应该加强对患者检出率的提高。本中心属于社区服务中心范围,且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故而其就诊人数较少,此外对院内人员的统计也较为落后,因此对本中心精神病患者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是可增强其有效控制率,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对患者的就诊信息进行实时的监控和把握,为后续的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要发挥本中心这一基层卫生组织的作用,与民政部门密切配合,发挥村(居)委会作用,及时掌握辖区内的精神患者情况。

2.2日常监护工作不到位 从当前统计的数据来看,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随访情况结果显示其精神病患者并没有进行及时的随访,故而对患者的观察还不到位,因此也不能全面的掌握患者的康复信息,因此在考核各个医疗卫生服务时对患者的随访及信息的电子化处理也应该加强,同时由于精神病患者的变动及日常的检查不合理,因此建立清楚的台账势在必行。

2.3医生对防治专业知识匮乏 精神病的防治工作应从2005年开始实施,精神病医生由于是其他科室的医生兼任,因此其对专业的精神病知识的了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同时这些医生对精神病的防治等问题的也研究也有待提高,因此开展精神病医生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研究也是势在必行的,务必做到每年举办4次以上的学习和专业培训,同时提倡自学精防专业知识,提高精防工作水平,同时各个服务中心要保证精防医生用于精防工作的时间。

2.4精神病患者的管理难度大 精神病患者分布范围较广,有些精神患者,特别是情感障碍性精神病及青年精神患者,他们不愿意公开患病情况,对社区医生上门表示出很大的反感,对其工作极其不配合,对于这部分患者的建档和管理还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Lechner S C,Whitehead N E,Vargas S,et al.Does a community-based stress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affect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black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onographs,2014,2014(50):315-222.

[2]Korten N C,Sliwinski M J,Comijs H C,et al.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memory functioning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ults[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2014,28(5):626-633.

[3]Chang E T,Wells K B,Gilmore J,et orbid depression and substance abuse among safety-net clients in Los Angeles:a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study[J].Psychiatric services,2015,66(3):285-294.

篇6

目前,精神卫生问题在中国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并且逐渐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加重了家庭的负担,成为社会安全的隐患和发展的阻力,所以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迫在眉睫,刻不容缓[1]。探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治疗的效果,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现对该院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256例重性精神病患者采取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主要的内容包括:对防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来加强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和监护及家庭护理,现将具体的疗效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科收治的256例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98例,女性患者58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5岁,他们的文化程度是:文盲40例、小学44例、初中36例、高中56例、中专47例、大学33例。其中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54例、精神分裂症63例、情感双相障碍66例、偏执性精神障碍23例、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2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26例。精神病患者病程1到28年,被关锁时间在6个月~25年。所有患者的诊断都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

1.2 方法

在该院精神病科对收治的重性精神病患者256例采取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主要的具体内容包括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来加强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和监护及家庭护理,最后比较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前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效果。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1.2.1 对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对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人员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是不可或缺的,该研究当中分别对患者的护士、医生、社区民警、防保人员进行重要的培训,他们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规范化;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各人的备案管理制度的培训;防范和综合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对病人的照顾者(家人)宣讲康复的主要方法,同时要提高照料者本身的生活质量的指导培训;对精神病患者的个人档案要妥善保管,还有具体的病案管理。

1.2.2 实施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 家庭当中家人是精神病患者的直接接触者和照料人,所以家庭化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止护理十分重要,医院家庭一体化它的组成是由精神病医院专科的医生、精神病患者的护士、药剂科人员和家庭的成员组成的,院方人员将会到街道居委会还有各乡镇大众中进行精神病防止和护理工作的宣讲,普及知识,并协助乡镇的卫生院、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与护理,以及对正常的健康人做宣讲工作[3],主要要告知对重性的精神病患者要进行登记处理,对他们要建立个人的档案,并且运用电子技术表卡对患者进行平时的随访登记[4]。院方与精神病患者的家属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再加上先进的医疗设备有益于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情况、药物的反应、患者的劳动能力、药物的治疗效果、患者的肇事肇祸情况,对此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得到的结果录入到患者的个人病情康复记录的档案中,在家属的帮助下建立精神病患者的监管性数据库[5]。医生护理人员在每月1~2 d内到社区的康复站在登记的患者当中筛选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对他们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康复性指导[6]。在随访过程中筛选出家庭生活困难的患者,再由家庭成员申请,通过院方批准后,患者可以免费接受院方的治疗和护理。对于需要应急处理的病人,如果家庭情况困苦有很大的经济压力,也可以向院方申请,情况属实得到批准后,院方可以对精神病患者提供一定的补助费用,尽力解决患者的一些问题。对于肇事肇祸的病人按照院里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医治及护理,等到出院后再按医生嘱咐的家庭护理进行。

1.2.3 家庭护理 家庭护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家庭护理方面我们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要做好患者的服药护理;二是要帮助精神病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7]。在服药护理方面,一定要经常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病情状态还有患者出现的的不良反应,这样就可以及时与患者的治疗医生联系;精神病患者要按照一生的治疗方法按量按时地给患者服用药物,并且不能让患者自取服用,家属一定要妥善保管好治疗性药物;家人需要看管患者要在饭后35 min左右服用药物,而安眠性药物的正确服用时间为患者临睡前,在给药时家庭人员要注意患者是否真的服下药物,如果要必要可以对患者进行检查,查看患者的腮下和舌下是不是还有治疗药物;如果在服药的时间患者在熟睡,这时把服药的时间向后推迟1 h左右,叫醒病人后不可以叫病人立即服用药物;一旦病人出现拒绝服用药物的情况时,家人要耐心地劝导说服他们,和他们进行合作,必要的情况下和患者的医生进行联系获得帮助;在患者的服药期间家属要定期带患者去医院做心电图、肝功能、血常规等等的检查,以防出现其他问题[8]。

在患者的心理护理方面,家人的讲话要平和、缓慢,内容最好简洁,家人如果向患者提问题或者叫他去做几件事情,切记每次只说一件事,多了他便不知所措;对待患者说话要亲近专注,即使他的表现松散,也不能够忽视他;家人对他的关心和挚爱一定要用行动和语言表现出来,可以聊聊对以前的回忆,或者制造一个欢快娱乐的气氛;对患者在生活中的进步,要给予鼓励,这样可以重新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一定不能对他们责备和抱怨;患者会表现出来脱离现实的想法,家人不可说服他,更不要讽刺和嘲笑他,因为这样会带来更大的麻烦,最终于事无补;对患者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还要适当的提供机会来表现,让他们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与患者一同制定生活日程表,精神性疾病的特点是长期、慢性,所以患者的家属一定要适应过程中的角色,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

1.3 评价指标[9]

通过开展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后,比较评价护理前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防治效果,其中包括肇事肇祸率、病情好转率、家庭参与率、监护率、服药依从性。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中数据通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系统分析,进行χ2检验来比较计数资料。

2 结果

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前后防治效果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率较防治护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院家庭一体化的护理模式的实施和开展,大大地减轻了老年精神病病人住院给儿女和家庭带来的精神上与身体上的负担[10],能够有效缓解了护理难、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经过护理人员的努力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成为一个相互支持与信赖的伙伴关系[11],护理工作让病人的满意,得到了病人的支持,明显的改善护患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也使医务人员在社会上树立了担当社会责任的仁爱形象。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为医院培育和建立了一个稳贾蕊固、健康、和谐的就医群体,同时让医院在社会上形象明显得到了提升。而且让广大的医护人员在病人顺利康复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就感,体会到自身职业的责任和职业价值所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的对精神病病人的影响是深入的。研究认为,对精神病病人实施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

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后患者的肇事肇祸率较防治护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刘惠卿.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护理对社区解锁精神病病人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6):74.

[2] 舒大林.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8):1016.

[3] 韩舒,温肇霞,陆连芳.应用Delphi法构建肠造口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J].护理学杂志,2013,28(23):115-116.

[4] 吴茜,毛雅芬,施雁.对构建医院-社区-家庭慢性病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3,12(8):102-103.

[5] 李卡,黄明君,郭晶.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合作管理模式在造口护理中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2(1):98-100.

[6] 张彦青.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对重性精神病治疗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 216-217.

[7] 王可.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探视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224-225.

[8] 袁福红,刘书莲,张少军.对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实行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效果调查[J].中国保健营养,2014, 24(2中旬刊):169-170.

[9] 赵慧丽,张延赤.“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1上旬刊):158-159.

[10] 林振东,胡季明,任春生.“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400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161-162.

篇7

如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损伤时,出现心率加快,心率>90次/分;而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损伤时,心率减慢,心率60次/分左右;两部分神经均损伤则会出现固定心率的现象,或表现为“快-慢综合征”。因此,通过糖尿病患者心率的变化可以判断有否心脏的自主神经病变。

心率变异测定法(包括时域及频域法)是一种比较准确简单易行的无创性心脏功能测定法,其他判断指标还有心率的呼吸差和卧立位差等。

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特征是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极少能自行缓解,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并可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紊乱及心源性猝死。其临床特征与糖尿病性心脏病特征相同(详见第4版)。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常用的方法

①休息时心率。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休息时心率>90次/分。②深呼吸时每分钟心率差。患者平卧位,先训练每分钟深呼吸6次,记录Ⅱ导联心电图上单次深吸及深呼时最大与最小的心搏间距(R-R间期),分别计算深呼及深吸时每分钟心率的差(呼吸差),正常人15次/分,50~60岁为10~15次/分,若15次/分,若

上述指标中以呼吸差、立卧差、乏氏动作反应指数及30/15比值较敏感。凡90次/分,呼吸差

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防治原则

控制高血糖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如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合理用药)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是防止和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础措施。由于神经组织的生长、修复远较其他组织为慢,因此,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虽然血糖的控制并非必然带来临床症状的平行好转,但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其神经病变发展的速度往往更快。通常,神经病变病程6个月,则疗效较差。

篇8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不断完善,静脉留置针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优点是操作简单,可保护静脉,减少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和血管损伤,保持静脉通道通畅,乐于抢救和治疗。适用于需长期输液、静脉穿刺较困难的患者[1]。而且很大程度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我院精神科病房有许多兴奋、躁动、拒药拒食病人。同时住院期间有些合并躯体疾病,感染或发生严重不良反应,都需及时补充水分、营养物孜及输入药物治疗疾病,而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措施。2010年1月-12月我院30例精神科病人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2月我院精神科患者采用了静脉留置针30例,根据CCMD-3诊断标准,符合精神分裂症者21例,双相情感障碍者6例,抑郁症3例,男22例,女8例,年龄在22-68岁,留置天数为3-7天 。

1.2方法[2]: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及血管情况的需要分别选取18G-24G等型号,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有弹性、无静脉瓣且远离关节,活动方便,易于固定的血管,对能下床活动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在穿刺点上方10~15cm处扎止血带,以进针点为中心,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范围为8cm×10cm以上,待干,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取下针套,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嘱患者握拳,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右手持留置针,在血管的上方,使针头与皮肤成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以免过快刺破血管壁,见回血后压低角度(放平针翼),顺着静脉走行再继续进针0.2cm,左手Y接口,右手后撤针芯约0.5cm,持针座将针芯与外套管一起送入静脉内,左手固定两翼,右手迅速将针芯抽出,放于锐器收集器中。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嘱患者松拳。用无菌透明敷贴对留置针作密闭式固定,用注明置管日期和时间的透明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再用胶布固定插入肝素帽内的输液器针头及输液管。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及时沟通转移患者注意力。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调节滴速,观察局部有无渗漏,输液是否通畅。输完液体后,以0.1%肝素稀释液2~5ml注入肝素帽内,或用无菌生理盐水5~10ml推注导管,每隔6~8h重复冲管一次。再次输液时,常规消毒静脉帽胶胶塞后,将静脉输液针头皮针插入静脉帽内即可。

2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2.1心理护理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其是神志清醒的患者,向其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恐惧,争取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神志不清的患者,也应该向其陪护人员解释清楚。

2.2 做好卫生宣教置管前护士应对患者和家属讲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告知患者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出等并发症的发生。告知患者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血管。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对于不合作的患者在做好解释工作后进行保护约束,保护时注意肢体处于功能位置。穿刺时注意穿刺部位的选择,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2.3 病人准备 精神病人常因兴奋、躁动、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和无自知力而不配合治疗,给护理造成很大的难度。在置针前,先协助病人洗澡、更衣,将病人双手约束于床上,取平卧位,肢体处于功能位。如果在下肢作留置针,则约束双下肢,兴奋、躁动病人还需约束肩部。

2.4 做好物品准备 本院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套管留置针,根据病情选择型号相符的留置针,仔细检查其质量,产品的失效日期,包装是否完好,针尖斜面应锐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

2.5 护理人员准备 采用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及戴口罩。正确的洗手可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感染的机会。

2.6凡留置套管针的患者输液期间应加强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天,不超过7天。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更换无菌贴膜,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静脉硬化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中药金黄散外敷[3]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炎症反应。

2.7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静脉炎、液体外渗和套管堵塞。2.7.1静脉炎的预防(1)严格无菌操作;(2)减少机械刺激;(3)避免化学刺激,消毒时消毒液不宜过多,并且要待干。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强刺激性药物尽量避免从套管针输入。2.7.2 防止液体外渗 嘱病人保持输液肢体与心脏平齐或稍高。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避免影响局部血液回流。 2.7.3 防止套管堵食 每次输液完毕正确封管,保持套管针通畅。

2.8 加强输液观察 精神病人不合作,虽然进行保护性约束,但仍然要防止病人躁动不安,将留置针挣脱,另外病人可以将约束带自行解开而拔针,因其5~10分钟观察输液部位固定情况、输液滴速、血管有无红肿现象,约束部位的末梢血液循环情况,保证血液回流通畅。

2.9留置针再次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到回血后才可接上液体,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管。

3 结果

本组有28例为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为二次穿刺成功。在输液过程中无一例套管滑出,未出现红肿现象。留置针留置时间3~7天,无一例发生与静脉留置针相关的并发症。

4 讨论

静脉留置技术操作简便,使用方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利于紧急抢救。容易被病人和护理人员接受。目前,留置针在我院精神科病房已普遍应用,虽然是应用于不合作的精神病人,但在临床应用中,如果能够固定好病人,观察仔细,加强巡视,可大大减少患者反复进行静脉穿刺的痛苦,减轻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也为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所以静脉留置针输液在精神科病房的输液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神经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随机选择80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诊断[1]。80例患者中最低年龄为38岁,最高年龄为70岁,平均年龄为(51.03±5.24)岁,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发病距治疗时间在4h~25d之间,平均时间为(6.06±1.14)d,其中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6例,脑动脉静脉畸形患者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6例。

1.2方法

80例患者在进行神经介入治疗前必须做好详细的检查,确保满足神经介入治疗要求,并于术前24h给予尼莫地平(生产厂家: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521)注射,起到降低术中血管痉挛发作的作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展开手术治疗,给予患者全麻方式,选择左侧股动脉进行穿刺,结合导丝、导管将微导管放置病变位置,依据患者病情实施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放置电解弹簧圈、注射栓塞剂等。

1.3观察指标

对80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类型进行观察分析。

2结果

80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类型分析:分析附表可知,80例神经介入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8例,发生率为10%,其中脑血管痉挛发生率3.75%、微导管到位失败发生率2.50%、血栓形成发生率2.50%、弹簧圈移位发生率1.25%、分别占比37.50%、25.00%、25.00%、12.50%,以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最高。

3讨论

篇10

1 一般资料

本院神经内科病房, 床位共56张, 全科共有护士16名, 其中护士长1名, 责任组长2名, 轮班护士8名, 培训护士4名, 电脑医嘱录入护士1名。

2 方法

2. 1 改变传统的排班模式 排班上采用APN三班交接班方式, 交接班次数由原来的5次减少为3次。排班人员的调整, 除原来轮班护士外, 另增4名培训护士, 2名责任组长。

2. 2 实施护士长带领下的组长负责制管理模式 根据护士的职称、年资、能力、教育与培训能力, 将护士分为两个工作小组, 每组工作由责任组长负责。责任组长通过民主评议上岗, 形成了“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培训护士”的层次结构。责任组长负责本组患者的全面护理工作指导, 协助护士长做好护理单元的管理工作, 开具护嘱, 协助责任护士完成治疗, 指导并协助培训护士做好危、重患者的生活基础护理, 与责任护士共同做好本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责任护士每人分管6~8张床位, 主要是运用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 正确执行医嘱, 完成治疗, 书写各种护理记录单, 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护士在组长指导下认真执行护嘱, 提供优质、安全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各组员共同协助完成本组患者的所有治疗、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等, 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 护士长针对责任组长反馈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点评, 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及效果。

2. 3 强化基础护理 组长协同培训护士严格执行基础护理服务规范, 认真做好重、危患者的基础护理。这打破了以往由家属或护工完成基础护理工作的局面, 使患者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帮助和关心, 使其感到舒适、满足并减轻家属的负担, 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

2. 4 加强入院宣教, 使患者尽快熟悉病区环境, 消除陌生感, 尽量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实行“笑脸”服务, 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责任组长负责指导并检查本组经管护士的护理和健康教育质量, 指导各级护士严格按护理程序工作并参与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疾病的种类和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及患者的接受能力, 而实施个体化教育。适时听取患者及家属对教育的意见, 分析原因, 及时调整, 直至实现教育目标。

2. 5 竞争促进进步 两个责任组竞赛, 每日组长检查组员工作的质量, 每周护士长进行优质护理专项检查, 监督各组工作情况, 每月护理部不定期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其结果显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 满意度调查满意率每次达到100%, 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大为降低, 经压疮报卡统计, 2010年压疮发生率为23.8%, 2011年压疮发生率为7.5%, 2012年压疮发生率为2.5%。患者坠床、跌倒发生率为零。

3 结果

优质护理服务实行后, 规范了服务, 基础护理大为提升, 责任制整体护理大大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 患者的满意度明显得到提高, 护患关系更加亲密, 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4 讨论

质量是医院客观的生命线, 若护士管理没有重点, 缺乏针对性, 往往导致护理人员对质量不够重视, 护理质量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2]。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重在提高患者满意度, 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的现代化管理意识。要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更符合患者的需要, 实现了由以往的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赢得了患者和社会的理解、尊重, 改善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达到了护理服务质量最终目标: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医院满意、医生满意。

篇11

1.2 5羟色胺水平下降 有部分糖尿病病人伴有慢性并发症,进一步带来身心痛苦和生活不便。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使脑内5羟色胺水平下降,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1.3 生活范围缩小 糖尿病的治疗往往要打破原有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限制患者的生活自由。1.4 患糖尿病后对生活的影响,以及经济负担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均会导致抑郁症,而抑郁症又会加重糖尿病,形成恶性循环。

2 抑郁症的表现

2.1 主要表现①情绪低落,有晨重夕轻的特点;②思维迟缓,即记忆力降低,大脑反应慢等;③有自我封闭倾向,活动减少,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常个人独处;④伴有焦虑;⑤睡眠障碍,早醒为其典型表现;⑥减退;⑦有疲乏、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等躯体症状者。归纳起来是三少:思维缓慢、情绪低落、行为减少;六无:无趣、无助、无能、无眠、无望、无价值。

2.2 程度 从程度上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抑郁症对工作、社交的影响较小,中度抑郁症则可能表现为做事力不从心,而重度抑郁症会使工作、社交受到明显影响,甚至日常工作都不能自理。

3 抑郁症的预防

糖尿病性抑郁是可以预防的。首先,患者要学会精神调摄,心境要放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

病。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运动锻炼,这有助于改善心情。同时,病人家属应多疏导、鼓励、安慰、理解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患者可参加一些糖尿病专题讲座,了解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基本常识及应对措施,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

4 抑郁症的治疗

4.1 治疗原发病

4.2 心理治疗 在不健康思维和抑郁症早期,一般采取心理治疗。重点是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反应,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必要时可去看心理医生。

4.2.1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4.2.2 认知疗法 帮助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观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4.2.3 行为疗法 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4.3 药物治疗 当患者出现中重度抑郁时,可适当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如5-羟色胺抑制剂,百优解20mg/d等,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4.4 中西医结合 从中医角度看,抑郁症属于抑郁、不眠、心悸、癫病、百合病等范畴,可以用中医配合西医来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用中医治疗抑郁症时要用二病同治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缓解西药的毒副作用。

篇12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3月,我科应用中心静脉置管病例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65岁,均为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或者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及营养治疗患者。其中多数采用颈内静脉或锁骨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少数上述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导管留置时间最短7天,最长放置60天。其中1例在导管留置过程中出现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出,其余均保存导管至患者出院,另外有5例导管穿刺局部出现红肿,给予换药处理后消失,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2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由于危重患者无行为能力,家属对深静脉置管术缺乏了解,较难取得配合。因此,护士必须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消除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同时说明在穿刺过程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及家属做出选择。②在患者或家属同意做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础上,请他们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协议书》上签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为深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依据。③用物准备:深静脉穿刺包1个、1%利多卡因5ml、肝素稀释液(浓度为25u/ml),无菌手套2副,无菌纱布,消毒用碘伏、棉签等,3M透明敷贴、肝素帽、5ml注射器。④协助患者按穿刺要求取正确卧位,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3 术中护理

①熟悉穿刺置管部位静脉的解剖和走行方向,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②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中尽量给予关心、体贴及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对个别躁动不安的要约束四肢,必要时可适当地应用小剂量镇静剂。③置管成功后见回血,证实部位正确后接上肝素帽,方可按输液导管输液,导管固定稳妥后,并要标上置管刻度,一般为14~18cm。

4 术后护理

4.1 防止导管堵塞。导管堵塞是中心静脉置管较常见的并发症,置管时间越长,堵塞的可能性越大。导管堵塞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所致:一是由于输注高价营养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导管内遗留物残存;二是由于导管打折扭曲、输液速度过慢等原因导致血液反流至导管内、纤维蛋白形成和药物沉淀。预防措施主要有:①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输注通路受压、打折或输液器与肝素帽接头处脱开造成导管内回血凝固,导致堵管。②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每天液体输完后,应采用正压封管法封管,即用0.1%肝素液封管,推注速度宜慢,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冲击力,边推注边退出针头,使封管液充满整个管腔。③每次输完血液、甘露醇、脂肪乳、碳酸氢钠等用生理盐水彻底冲管后再给其他药物或封管,起到清洁导管内壁作用。④自中心静脉导管采血非常便捷,但采血后,一定用生理盐水彻底冲管,以免有微小的血凝块沉积或粘附于导管腔内。⑤做好管道日常维护,每班交接病人导管的长度、敷料情况、是否打折、通畅等。一旦出现输液不畅或导管阻塞时,应先检查是否输液管及导管打折,或导管部分脱出,用注射器回抽若仍不通畅,则拔管。应避免硬性冲洗导管,造成导管内血栓被过多地注入右心系统,导致肺梗塞,甚至脑梗死,危及生命。

4.2 预防感染。中心静脉置管感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导致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有:病人自身因素、插管部位周围皮肤细菌移位生长、导管因素、治疗过程被污染、敷料特性等,但来自皮肤的致病菌是感染的重要来源。污染的细菌要经皮肤沿导管通道移行至导管尖端并容易释放入血管造成菌血症或脓血症。在应用深静脉置管的过程中,要将消毒隔离工作和无菌操作列为护理的重点。护理人员在护理时应加强换药,每天用碘伏消毒导管入口处及周围皮肤并更换敷料,同时注意清除穿刺点、固定缝合处及皮肤上的异物,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出现潮湿、污染或局部红肿、渗出等异常,及时更换,注意换药时应该严格无菌操作。外部导管及肝素帽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于胸壁上。达到治疗目的后,应及时拔除静脉导管,因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可能增加局部或全身感染的机会,另外各连接处也应常规消毒,如病人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警惕深静脉置管所致的感染,应及时遵医嘱抽取血培养,必要时剪下导管末端送检。

4.3 防止导管脱出。导管的完全脱出,可引起大量的失血,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的休克。临床上导管脱出常见于患者自行拔管、导管与皮肤缝线断开、封管或更换敷贴时操作不当而致。一般情况下,只要加强临床护理和导管的管理,就可以避免导管脱落。①敷贴更换,每天更换敷贴,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及缝线位置2次,待干后将露在体外的导管盘成“U”型,再以自粘性敷贴固定。②连接输液器后,输注的液体不能挂太高或太远,要保证输液管有一段适合患者活动的长度,以免因牵拉过度导致缝线断开而致脱管。③注意观察固定缝线是否断开,必要时重新缝线固定。④对神志清楚患者做好宣教工作,嘱患者在活动或更衣时要小心,以免不慎将导管拉出;对神志不清患者给予保护性约束,防止自行拔管。

4.4 防止局部血肿形成。局部血肿可能因误穿动脉、反复局部穿刺损伤血管或者置管后患者局部反复运动造成出血所引起。静脉穿刺过程中,误穿动脉时有发生。误穿动脉,因压力大,会出现回血并自穿刺针尾部溢出,或呈喷射状,应立即拔出穿刺针,局部压迫5~10min。误穿动脉或因穿刺困难多次反复穿刺所引起的血肿,如处理不及时,可引起局部巨大血肿,压迫临近器官或组织,严重者造成生命危险。本组病例中,有多例误穿动脉,局部压迫后,均无严重血肿发生。

4.5 预防空气栓塞。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静脉压较低、输液时液体输完或导管接头脱落时。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个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其不漏气、不易脱落[3]。在更换输液导管时应先关闭静脉留置管,确保导管各连接完善并无漏气现象后,再打开导管的阻断阀。

4.6 监测中心静脉压。利用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时,特别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增强心理的安全感。较长时间监测CVP时,应每24h用生理盐水配置的稀肝素液5ml(30u)冲洗导管,以保持测压系统通畅和减少感染发生率。

4.7 治疗结束决定拔除导管时,先消毒局部皮肤,拔出导管,再消毒局部,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约5min,防止发生血肿,并覆盖无菌敷料,以保护局部,防止感染。

5 小结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熟练掌握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无菌操作技术,熟悉深静脉穿刺置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加强责任心,细心观察,仔细护理,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才能做好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