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民营企业与民营经济

篇1

民营企业被国有民航企业的利润吸引进入。刚进入要付出的沉淀成本为Z2,进入时受抵制的成本为E。同样地,民营企业要缴纳的税率为,因此其净收益为

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国有民航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监管,从政府税收中获得财政收入。假设政府效率为,理想政府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低效率政府是自身收益 最大化。当只有垄断企业时政府的目标效用函数:

(二)民营企业进入民航业的博弈过程分析

由于国有民航企业利润的吸引,进入前投入沉淀成本Z2,向政府发出申请,试图进入民航业,如果政府拒绝其进入,博弈结束。如果政府斟酌,民营企业继续进入,国有企业实施抵制措施,如果此时政府拒绝,博弈结束。当政府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国有企业默许或抵制,民营企业继续进入或退出,直至出现纳什均衡。

设定政府审批通过民营企业的进入申请,此时国有航空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存在着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国有航空企业的战略集是(威胁,等待)(即国有航空企业采取掠夺性定价威胁民营企业的预期进入,或者短期内继续维持价格不变),民营企业的战略集是(差异化进入,同质化进入)(即民营企业以差异化新产品进入,或者以同质化产品进入),构造博弈矩阵为:

如果民营企业以同质化产品进入市场,市场需求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会遭到国有垄断企业掠夺性低价的威胁而不能进入。民营企业选择低价格产品进入,国有航空企业的利润减为0。博弈中国有航空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净收益关系为:。异质化进入是民营企业的占优策略,而该模型中不存在纳什均衡,所以,无论国有航空是否威胁进入,民营企业都选择以低价格进入。由于民航市场不会自动达到纳什均衡,所以就要政府的介入,以达到社会福利最优,也就是鼓励民营航空企业以异质化产品进入,对国有民航企业形成一定的威慑作用,从而鼓励其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三、政策建议

1.放松对民航业的管制。严格的航空管制本身是刚性的进入壁垒,并替代了其他进入壁垒。由于严格的管制造成了航线、航油、航材、飞行员、机场等要素市场的滞后,民营航空难以在要素市场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争夺市场份额的手段非常有限。

2.理想政府会考虑消费者剩余增加是否足以弥补政府受损而做决策,进入门槛相对较高,此时即使政府以良好的制度设计和环境允许民营企业进入,但民营企业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而碰壁,政府必须从产品和要素市场上对民营和国有民航企业加以引导、调控。

3.在国有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的存在决定了应实施不对称管制。规模经济使实施有利于民营航空的制度变迁极其困难。因此,除放松管制外,应倾斜性地采取有利于民营航空公司的不对称管制,通过制度间的互动推进市场化改革。

参考文献

[1]Michael Y.Yuan. The effects of barriers to entry on monopolistic intermediary online services: The case of a digital library[J].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8(42)

篇2

导致榆林市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有多种,民营企业自身治理及经营能力不足、银行收紧贷款等,但造成这波民营企业倒闭潮的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有:

1.民营企业信用等级低,银企关系恶劣。近几年来,受榆林民间借贷危机的影响,有一部分民营企业信用观念十分淡薄,利用虚置债务主体、假借破产之名、低估资产、逃避监督等各种方式逃、废、赖银行债务,这种不诚信行为在神木、府谷更为明显。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相应地也降低了银行向民营企业增加贷款投放的信心。

2.民营企业“短贷长投”问题严重。我市大部分民营企业中盲目扩张,甚至一、二、三期一起上,融资不计成本。大量的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这些资金基本上通过银行借款筹集,然银行的借款的期限一般是一年期,等一年到期后再进行续借或还旧借新,这种贷款周期与投资周期不匹配加大了企业的风险。近年榆林市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环境恶化,民营企业盈利能力降低,民营企业借款到期后很难再从银行获得贷款,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层出不穷。

3.民间融资渠道堵塞。随着榆林市经济的持续下行,民营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与之相反的是,融资成本增加和金融机构抽贷问题日益突出,加之民间借贷纠纷频发,榆林市的社会诚信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引发了民间恐慌心理。过去很多民营企业赖以周转的民间融资渠道瞬间被堵死,尽管总存款量在逐年上升,但民间资本大多数躺在银行睡觉,对民营企业来讲有如水中月、镜中花,获取民间资本融资非常困难。

4.银行贷款审批权被收回。为防范榆林市经济下滑带来的系统风险,各大商业银行往往采取减少企业放款、少与企业往来或提高贷款条件等做法,对稍有风险的贷款,不敢“轻举妄动”,使得信贷人员“慎贷、惧贷”。更有一些大型商业银行把信贷审批权都收回到省行,市、县银行没有审批权,基层银行权限的缩小,加上银行有意识地控制新增贷款客户,致使相当部分的民营企业贷款更为困难。

二、榆林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现状

榆林的民营经济比较活跃,到2014年底,榆林市民营经济组织达到14.02万个,其中企业8 957户,从业人员62.1万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 21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0.4%。截至2015年4月底,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38.6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营业收入618.4亿元,同比增长12.7%;上缴税金42.1亿元,同比增长10.3%;支付劳动者报酬28.85亿元,同比增长6.5%。

榆林市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较晚,但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底,榆林市共有混合所有制企业111户,从业人数达2.3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56.7亿元,占全市企业收入的比重为7.6%;完成经济增加值60.1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规模以上工业混合所有制企业达到57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为7.7%;完成产值22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2%。榆林市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过程中形成了国控民营的“东方模式”、中外合资的“南梁模式”、民资控股的“奥维乾元模式”、国资控股的“北元模式”等。混合所有制企业主要以煤炭及煤化工为主,有少部分涉及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加快了国有经济的改革重组,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合作共赢,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产生了1+1>2的效果。

三、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当前,榆林市整体经济处于下行过程中,榆林民间借贷处于崩盘状态,社会的信用体系出现严重的问题,召开银企座谈会、创新还款方式、创新抵押方式、实行短贷转长贷、无还款续贷、本金分段计划归还、成立政府主导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等策略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些策略只是短期环境融资难的缓兵之计。要想彻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须从民营企业的企业组织结构这一根本入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二的选择。

篇3

研究假设。民营企业有了政治关联,会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假设政治关联对民营企业经营绩效有显著正影响。

样本选择。选取上交所与深交所民营上市企业2013年年报中所披露的财务数据与高管资料作为原始样本,再对数据进行剔除,包括剔除所需数据不完整的企业、ST及*ST类的企业,最终得到1305个样本点。

变量设计。被解释变量。一般衡量企业绩效大致有两种方向,一种是通过股价的波动,另一种是通过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数据或指标衡量。由于中国的股市是猴市,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反应企业的经营绩效,再者,股价波动不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结果会造成不必要的误差。因此,选用资产报酬率(C)衡量企业绩效,即用息税前利润除以平均资产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民营企业政治关联一般有担任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党代表等代表类职务,或者是聘请退休干部甚至本身就是曾经任职政府机构的干部,也有些民营企业是由国资委实际控制的。政治关联(PC)作为解释变量,使用虚拟变量的方法,对其进行赋值衡量。数值大,表明政治关联越大。

赋值方法如下:实际控制人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赋值为5,省、市、区县、乡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赋值依次为4、3、2、1,从未担任过为0。担任官员职务根据级别赋值,省部级及以上,赋值5;厅(司、局)级,赋值4;处(县)级,赋值3;科(乡)级赋值为2;科级以下赋值1;从未担任过赋值为0。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的,根据国资委的级别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分别赋值5、4、3、2、1。若有同一企业内有多人有多种职务的,只取其最高职务的赋值。

控制变量。营业利润率(op),即营业利润除以营业收入。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都不同,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企业绩效本身就会更高,因此使用营业利润率控制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差异。

企业规模(lnsize),规模大的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越强,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因此使用企业总资产的对数来控制企业规模的差异。

地区差异(market),地区的发达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市场机会,影响企业经营绩效。使用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指数控制地区差异,高于市场化程度均值的赋值为1,低于市场化程度均值的赋值0。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ctrl),企业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大,企业的股权较集中,成本较小,经营绩效会有差异。托宾Q值(tbq),即市场价值除以期末总资产,高托宾Q值意味着高的产业投资回报率。

模型回归。为了验证假设,构建了如下模型:

C=β0+β1PC+β2op+β3lnsize+β4markt+β5ctrl+β6Tbq+μ

使用Stata12.0进行统计分析,回归结果见表1。

表1 多元线性方程回归结果

注: *、**、***分别表示参数在10%、5%、1%水平上显著。

篇4

一、营销竞争力理论综述

1.营销竞争力的研究起源。随着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营销竞争力作为企业竞争力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慢慢地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兴趣。国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3年,King提出“在确认一家企业的资产和能力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该企业在营销方面的专业性,以及与其顾客的关系”。

2.营销竞争力的基本理论。由Webster于1992年提出的营销管理流程和Georage·Day于1994年提出的营销竞争力组合,这两大理论框架对于国外营销竞争力理论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Webster认为营销管理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改变企业的业务和经济状况:(1)营销文化;(2)营销战略;(3)营销执行。Georage·Day认为营销竞争力就是设计综合的管理流程,利用企业集体的知识、技术和资源去满足与企业经营范围相关的市场需求,增加其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赢得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他在该领域研究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对营销竞争力组合中所包含的各项内容进行归类的基本框架。该架将营销竞争力构成要素划分为三类:(1)外部——内部化流程;(2)内部——外部化流程;(3)整合跨越流程。

3.营销竞争力的内涵。本文对营销竞争力的概念界定为: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满足顾客需求,创造顾客价值,并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管理和组织活动的系统整合能力。这样的界定概念其性质主要表现为: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把握市场变动方向,不断更新企业原有的营销观念,引导企业充分发挥系统的有效动态协同。

二、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我们把反映营销竞争实力和潜力即影响营销竞争力结果的主要因素称为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又分为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它们是企业的营销竞争力强或者弱的直接和间接解释变量。

1.直接影响因素。营销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对企业营销竞争力的结果构成直接的影响,它主要由企业营销组合及其营销管理组成。(1)产品因素。首要的直接影响因素是产品本身,包括产品的定位、质量、品牌和产品结构。(2)价格因素。决定产品营销竞争力强弱的另一个直接影响因素是产品的价格,即相同的产品,在同一市场上,价格较低就具有较强的营销竞争力,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产品价格的高低与市场需求、市场结构、竞争态势、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包括产品研发、制造、营销等在内的成本均有密切的关联。(3)渠道销售模式。渠道也是决定产品能否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直接因素。企业总是要通过一定的销售模式与渠道将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客户,产品的价值才能实现,也才能达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企业在对目标客户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之后,应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专注于目标市场。企业唯有在人员素质、运送能力、市场信息、售后服务品质等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有超前表现,通过最方便于客户的营销模式和渠道向客户提品以及相应的服务,才会提升企业的营销竞争力。(4)促销因素。促销是企业提升营销竞争力的最直接的做法,促销的直接目的就是将企业的产品信息及购买途径传递给目标客户和潜在需求者,从而激发客户的购买兴趣,强化购买欲望,甚至创造需求,从而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其实质是传播与沟通信息,增强企业产品和与之相关的服务的营销竞争力,促进销售,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增加企业的收益。

2.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主要有:(1)成本。成本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着产品是否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对营销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2)技术。它是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成本和价格。(3)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是其产品成本、价格、营销渠道和网络的建设等的决定性因素。(4)资本实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较强的资本实力,可以保证产品研发、质量提高、技术创新等方面有较大的投资强度。因此,资本实力不仅影响到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强弱,而且对企业整体竞争力构成全方位的影响。

三、民营企业营销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路径

1.树立正确营销理念。组织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基于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求。如果没有市场需求,任何组织也就没有了生存的必要和发展的空间;如果不了解市场需求,任何组织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篇5

(一)民营企业自身难以满足市场融资的盈利性等基本需求

1.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较高、效益低,难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盈利性需求。由于民营企业大多规模小,对贷款需求有“急、频、少、高”的特点,贷款一般要的急,多为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需求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高,客观上增大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造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部分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差,经济效益相对低下。民营企业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变数大,风险大,无法准确预测,难以吸收投资者注意,并且民企的生命周期短使得投资者投资的风险过大而不愿意投资。

2.民营企业资产结构状况存在较大缺陷,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担保需求。从金融机构对抵押物的偏好来看,虽然没有规定流动资产不可用作抵押,但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要求企业用固定资产来抵押,同时对抵押物的选择一般仅限于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而民营企业普遍具有经营规模小,固定资产少,土地、房产等抵押物不足的特点,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用于贷款抵押难度较大,有的企业甚至只是租赁经营,更没有有效的资产可用于贷款抵押。

3.民营企业融资风险相对较大,难以满足银行和投资者的安全性需求。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局限于对农副产品的粗加工,趋同性严重,造成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盈利能力低;同时由于民营企业贷款比较困难,只要能借到钱,不考虑筹资成本的高低,有的企业甚至向民间高利借贷,借款利率远远高于投资报酬率,加上借款期限短,筹资风险加大,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部分民营企业信息披露意识差,为了逃避税收或其他方面的原因,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缺乏反映企业运行状况的基本信息数据,甚至出现对银行、税务提供两套账的现象。

(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

1.间接融资方面,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一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体制的制约。现行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贷款给国有大中型企业,而面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请求,往往不予支持,基层的银行贷款权限受到严格的限制,信贷条件让民营企业望而止步,贷款审批程序烦琐。二是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我国中小金融机构在自身发展和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财务亏损严重;中小金融机构业务趋同、市场趋同,真正面向民营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中小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加大了基础设施及消费性贷款比重,也增加了国债等非贷款资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相对减少;中小金融机构社会信任度不如国有大银行,结算支付手段落后以及受其他诸多因素制约,其资金来源受到明显影响,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减弱。三是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民营企业担保难、抵押难。抵押贷款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取的一种贷款制度,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价值低,特别是高风险、高科技的民营企业,无形资产占的比重很大,能够作抵押的资产价值不足。担保机构制定的贷款担保条件比较严格,与银行贷款的条件基本相当,民营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非常困难,大多数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

2.直接融资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层次缺陷,民间金融发展受到抑制。一是主板、二板市场的融资门槛过高。二是债券市场融资条件苛刻。我国目前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规模管理,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管理、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及各项指标均由国务院统一确定,并且发行时优先考虑农业能源交通及城市公共措施项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并通过债券方式融资。三是国家对民间金融的管制限制了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由于缺乏面向民营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民间股权融资等其他民间融资方式无疑成为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融资渠道。但民间金融虽然适应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但民间借贷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内是不受法律保护的融资行为,甚至有可能被认定为“非法集资”而受到法律的惩罚。

(三)政府配套服务不到位,使民营企业难以摆脱融资难

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保障。一是立法不规范。目前按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一部统一规范的企业立法,造成各种所有制性质企业法律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二是法律执行环境差。

篇6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举措。因此,正确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尤其对民营经济发展起步慢、水平低、规模小的山区县来说,如何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现实意义更为重大。

一、山区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营经济经历了复苏起步、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的阶段,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富有活力新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营经济是指除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指除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企业经济组织。因此本文所指的民营经济是指狭义的概念,其中包括民间所有私人企业的一种经济活动。而民营企业是指民间私人投资、经营、享受投资收益、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

宁化县民营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逐步壮大的过程。目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中占有相当的份额,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1.数量增长快,占比较大。宁化县私营企业是在1980年以后重新发展起来的。据统计资料表明,1985年,私营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2011年,私营工业总产值47.08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2.34%。同年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79%,比全社会工业增加值高出4.09个百分点,比国有企业高出3.25个百分点。2012年,宁化县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总户数7 388户、注册资金40.27亿元、从业人员22 762人,同比分别增长15.4%、34.28 %、11.67%。

2.成为就业的重要渠道。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民营经济的新增就业量占全社会新增就业比重继续上升。宁化县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4 555人增至2012年的22 762人,年均增长33.3%,民营经济仍是增加就业的主渠道。

3.在投资、纳税等方面作用凸显。民营经济在投资、纳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格局已大多替代政府为主投资模式,民营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4年宁化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26亿,2011年为28.4亿,年均增长54.99%,其中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6.07%。民营经济企业纳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地方财力增加的重要力量。2004年宁化县民营经济缴纳的税收为3 151.2万元,占全社会税收收入比为42.28%。2011年为1.5127亿元,占比为68.76%。

二、山区县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起点低、规模小,发展潜力受缚。民营企业在我县经济发展起主力军作用,但普遍存在起点低、规模小现象。从产业结构来看,缺乏发展后劲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从2000—2011年统计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餐饮业、零售业、制造业、采矿业、建材业、物流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近几年虽在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民营企业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从总体看这部分企业在全县企业总量中所占比例偏小,很难发展成规模以上经济。从投资领域来看,民营经济投资的生产型项目主要集中在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的传统加工型企业,项目整体规模、水平、档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发展潜力也不大。

2.融资难、用工难,发展后劲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据调查,宁化县大部分民营企业是靠自我积累进行再投资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资金主要以民间高利率借款途径取得,近年来受国家货币调控政策及企业自身条件不符国有银行放贷等因素影响,融资难问题尤为突出。2011年全县民营企业累计获得贷款9.13亿元,远不能满足实际所需资金。用工方面,大部分年轻、有技术的工人往厦门、泉州等沿海一带打工,企业用功紧张。据统计2011年,规模以上企业用工缺缺口大,有些企业开工不足1/3。

3.自身问题突出,竞争优势受限。山区县民营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制约其发展。有的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有的缺少企业义化,以家族管理为主,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的运作;有的以制假售假、欺骗顾客来谋取暴利,无视可持续发展。宁化县民营企业虽然从2000年的4 385家,发展到2011年的6 402家,年均增幅比较大,但至2011年为止产值超亿元的民营企业仅为5家,主要分布在采矿业、特色食品加工业、轻纺服装业,而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还很少,仍处于粗放型状态。2011年,第三产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4%,主要是商品流通业、服务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增长。这些档次低、品位低、规模小的行业缺乏高新产品,没有自主品牌,更缺少国家级、省级大公司大集团,很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4.政策落实不力,发展环境受损。近年来,宁化县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政策,尤其是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但由于传统观念和部门利益驱动,少数部门缺乏大局观念,在执行政策中仍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缓作为现象,不少好政策难落到实处。少数执法部门检查多,服务少,摊派多、赞助多,为企业协调纠纷少,办事互相推诿多;少数审批部门层层设卡,在落实政府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上大打折扣,严重阻碍民营经济发展。

三、加快发展山区县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的繁荣是县域经济实行跨越发展的主要保障,是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山区县只有在政策上有新突破,环境上有新改善,才能使民营经济有更好发展。

1.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快企业规模建设。山区县民营企业规模小但产权清楚,适合于市场化运作。政府要充分利用区域有利条件,以强化招商引资为突破,围绕现有资源、人文特色,精心策划招商方案,通过市场化运作、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持续深化“无缝”对接,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外企的合作,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带动民营企业上规模;要以鼓励新一轮创业为契机,以新增项目带动就业,带动发展,充分释放社会各界的创业能量;要以发展商会经济为重点,支持回乡投资兴业,提升民营经济的实力与水平;要以鼓励民营经济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实施优化组合、强强联手,引导民营经济集聚集中集约发展,大幅度提高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2.放宽市场准入,改善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渠道,加强民间投资政策引导,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允许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在项目审批上,积极探索实行报备制。在改善发展环境上,要及时组建一支以工商联为主由民营企业家组成的经济督办小组,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执行主体,定期对已出台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及时反馈和处理,消除阻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

3.创新金融载体,拓展融资空间。一是优化民间融资环境,打造融资担保、信用评价等平台,加大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规模,对县域内金融机构规定新吸收的存款,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比例不低于60%。尤其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的特色产业、特色农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信贷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三是积极推动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对后备民营企业,其所属土地、房产因评估增值所需补缴的企业所得税地方财力实得部分,应全额补助给企业。四是继续争取其他商业银行到山区县开设分行,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的申报审批,建立县域民营企业发展专门银行,为县域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积极引导,提升现代管理水平。传统的民营企业经营者缺乏企业管理意识,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忽视企业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如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一是组织民营企业家到知名高校、县域培训基地培训,不断提高其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拓宽他们的视野,努力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头脑、了解市场和有关政策法规的民营企业家。二是大力提倡实行标准化生产,鼓励企业按照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积极开展各类质量体系认证活动,引导民企通过ISO9000—2000质量体系认证,提升产品质量,打造自身品牌。三是注重培育企业文化。邀请有关专家对民营企业的软实力作出优劣评估,从中发掘和筛选一批知名民企,并进行提炼、加工和提升,使之成为县域民营企业发展的标榜。

参考文献:

[1] 李国荣,彭松建.民营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2] 宁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宁化年鉴[K].2012-11.

[3] 宁化县工商联.宁化县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统计数据[Z].2012-12.

[4] 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宁化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中小企业需协调解决问题责任分解的通知[Z].2011-11-28.

篇7

一、“经济增加值”的作用

经济增加值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时,除了可以科学合理地考核企业各责任单位的经营绩效外,还具有如下普遍的作用。

1.促使企业克服盲目投资,树立权益资本不是“免费资本”的理念,节约使用权益资本,合理安排资本结构,从而有助于促进资本运作效率的提高。经营者会像企业的所有者一样思考,权益资本不再被考虑为“免费资本”,他们不再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而开始注重企业的长期目标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注重资本的有效利用以及现金流量的增加,以此来改善企业的EVA业绩和企业文化质量。

2.有助于提升与改善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经济增加值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一种绩效评价的指标,更是一种促进企业有效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的手段。与传统的财务指标相比,它有两个优势:一是考虑了资金成本,把业绩与占用资源的成本联系起来,从产出与成本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决策的效果,扩大了绩效评价的范围,使部门与整体的利益一致,激励管理人员为股东价值最大化不断努力;二是对跨期费用项目进行适当调整,使长期和短期利益更好地协调起来,克服决策中的短期效应,符合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要求。因此,EVA被《财富》杂志称为“当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

1.民营企业文化是老板意志文化。这种文化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经历有关,许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具有独到的成功绝招,比如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特别强,或善于抓住市场的空隙,或技术创新能力强,或有很强的融资能力,或善于带动一群人打天下等等。这些独到的能力,使他们形成了掘金后无往而不胜的自信,同时又容易有心浮气躁的心态。民营企业产权归老板自己所有,虽设有许多管理部门,聘请了优秀人才,但老板常常越俎代庖,往往养成基层喜欢越级报告、职能部门有事不敢决断、老板一人说了算的作风。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老板意志就是企业的绝对意志,几乎没有人能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经营的“巨人症”、“霸王症”等,这种惟老板意志导致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难以提升,导致 (投资)决策与行为的不科学性,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以至于老板的意志一旦出现问题,企业随即失去前进的方向。

2.民营企业文化是奋勇拼搏文化。民营企业大多是草根出生,因此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就是民营企业奋勇拼搏文化的体现。在浙江温州的民营企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既能穿皮鞋,又能穿草鞋”。为了企业在夹缝中生存,他们不辞辛劳;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全力拚打。

3.民营企业文化是抢抓机遇文化。许多民营企业老板,就是通过抓住机遇,骤然发家的。老板疯狂的工作,能很快聚合资源,使企业的目标变得简单而易于操作,员工形成吃苦耐劳、快干多干的作风,企业的原始积累迅速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确出现了许多发展的机会,谁抓住了谁就能取胜。这时,广大民营企业利用自己的体制与机制的优势,一次次抓住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使企业站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前列。这种文化体现在企业发展中,往往就表现为一有“好”项目就上,不管自己是否具备投资发展的能力与实力,不管是否进行了严密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特别是财务可行性研究 )。

4.民营企业文化是重视感情文化。许多民营企业文化用亲情代替规则,其经营管理层由复杂的血缘关系构成,这就违背了管理大师杜拉克所言的,家庭企业要想生存和保持有效运作,在高层管理人员中,无论有多少家庭成员,也无论他们多么出色,也至少需要一位非家族成员。民营企业内注重乡亲、熟人、朋友,使管理具有非理性和落后性,阻碍经营管理的问题长期存在,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这种文化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就表现为以感情代替制度,以关系亲密与信任度代替指标考核,不能做到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这些特点,曾经在短时期内适应了市场环境,但却和变化越来越快的经济和市场环境拉开了差距。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民营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的重要力量,更需要寻找有关途径尽快培育出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三、“经济增加值”的应用对改善、提升民营企业文化的影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最新研究指出:“全球一场新的经济竞赛已经展开,未来会脱颖而出的赢家,将是能够抢先窥视并领悟新游戏规则的个人、企业或国家。”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有效应用“经济增加值”方法,可对民营企业文化的改善和提升产生如下影响:

篇8

一、研究假设与实证设计

1.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本文所选取的是沪深A股浙江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数据,主要考察了2008―2011年的浙江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样本。在剔除了影响统计的相关样本后,最后得到了80家浙江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320条样本数据。

2.研究假设。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分析,从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出发,在研究中作出以下三项假设:

假设l: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2:民营企业履行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

具体的子假设包括:(1)民营企业履行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2)民营企业履行对职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3)民营企业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4)民营企业履行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5)民营企业履行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6)民营企业履行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7)民营企业履行对公众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8)民营企业履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3:企业履行当期社会责任与后期经营绩效正相关。

3.指标选择与变量设计。

因变量:总资产收益率(Y,ROA,净利润/资产总额)。

自变量:每股收益(GD,每股收益,净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工资薪酬支付率(ZG,工资薪酬支付率,应付职工薪酬/营业收入)、是否通过IS0 9000认证(XFZ,是否通过IS0 9000认证,通过取值为l,未通过取值为0)、流动比率(ZQR,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货币资金与应付账款比率(GYS,货币资金与应付账款比率,货币资金/应付账款)、是否通过环保IS0 14000认证(HJ,是否通过环保IS0 14000认证,通过取值为1,未通过取值为0)、社会捐赠率(SHGY,社会捐赠率社会捐赠支出/营业收入)和资产税费率(ZF,资产税费率,(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费用)÷总资产)。

控制变量:年度变量(ND,年度变量,对2008年至2011年,分别赋值为0~3)、企业规模(GM,企业规模,企业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及所属行业(HY,所属行业,制造业为1,其他行业为0)。

4.模型构建。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和设计的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β0+β1×GD +β2×ZG +β3×XFZ +β4×ZQR

+β5×GYS +β6×HJ+β7×SHGY +β8×ZF

+β9×ND +β10×GM +β11×HY +ε

其中,Y为因变量,代表企业经营绩效;β0为常数项,ε为随机干扰项,β1~β11是回归系数;GD为自变量,代表企业对股东的社会责任;ZG为自变量,代表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XFZ为自变量,代表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ZQR为自变量,代表企业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GYS为自变量,代表企业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HJ为自变量,代表企业对环境的社会责任;SHGY为自变量,代表企业对社会公益的社会责任;ZF为自变量,代表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GM为控制变量,代表企业规模;ND为控制变量,代表所属年度;HY为控制变量,代表所属行业。以上指标计算公式见前述指标选择与变量设计。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限于篇幅,本文有关统计和分析的数据表略,编者注)。我们先运用SPSS 21.0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显示,总资产收益率最小值为-0.203 1,最大值为0.447 6,标准差为0.068 5;资产税费率最小值为-0.046 6,最大值为0.112 6,标准差为0.020 4,说明这些数据的波动较小,分布是比较均匀的。基本每股收益最小值为-1.0,最大值为5.9,标准差为0.580 4;流动比率最小值为0.453 6,最大值为5.671 4,标准差为0.797 5;货币资金与应付账款比率最小值为0.237 8,最大值为26.443 5,标准差为4.098 7,说明这些数据的波动较大,分布比较发散。

在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指标中,资产税费率最小值为负值,原因可能是企业得到了政府的补助或税收优惠。工资薪酬支付率最小值为0.000 1,最大值为0.359 5,说明不同公司的薪酬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货币资金与应付账款比率的大幅波动说明了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履行存在着很大差异。社会捐赠率最小值为0,最大值也仅为0.044 6,均值0.000 9,标准差0.002 7,说明浙江民营上市公司对社会公益事业所履行的责任状况不是很好,投入的资金很少,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一分钱投入,从全部8项反映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来看,社会捐赠率也是最差的。

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资产收益率与基本每股收益、流动比率、是否通过环保IS0 14000认证、资产税费率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总资产收益率与是否通过IS0 9000认证、社会捐赠率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控制变量中,年度变量与工资薪酬支付率、资产税费率、企业规模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年度变量与流动比率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企业规模与基本每股收益、是否通过IS0 9000认证、是否通过环保IS0 14000认证、资产税费率、年度变量、所属行业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所属行业与总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是否通过环保IS0 14000认证、企业规模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所属行业与是否通过IS0 9000认证、货币资金与应付账款比率、社会捐赠率在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多元回归的结果显示,总资产收益率作为因变量,调整R方的值为0.744,达到了0.7的判断标准,说明该回归模型对总资产收益率的解释度较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的正相关性基本获得支持,验证了假设1的结论。基本每股收益与总资产收益率相关性显著且为正,说明企业履行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验证了子假设1。流动比率与总资产收益率相关性显著且为正,说明企业履行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验证了子假设4。工资薪酬支付率、是否通过ISO 9000认证、货币资金与应付账款比率与总资产收益率相关性不明显,不支持子假设2、子假设3和子假设5。社会捐赠率与总资产收益率存在负相关性,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支持子假设7。资产税费率与总资产收益率存在正相关性,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支持子假设8。是否通过ISO 14000认证与总资产收益率相关性显著且为负,否定了子假设6的结论。上述所有结果验证了假设2的结论。

4.后期经营绩效指标多元回归分析。为了验证假设3,本文采用2008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作为自变量,以后期总资产收益率作为因变量,进行模型回归分析(实证图表省略,作者)。实证结果表明,2008年社会责任指标对2009年经营绩效回归的总体显著性检验“F统计量”的概率值为0.009(小于0.01),因变量总资产收益率和所有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基本每股收益、工资薪酬支付率、是否通过ISO 14000认证T检的概率值都小于0.05,说明总资产收益率与基本每股收益、工资薪酬支付率、是否通过ISO 14000认证显著相关。2008年社会责任指标对2010年经营绩效回归的总体显著性检验“F统计量”的概率值为0.014(大于0.01),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基本每股收益、工资薪酬支付率、社会捐赠率T检的概率值都小于0.05,说明总资产收益率与基本每股收益、工资薪酬支付率、社会捐赠率显著相关。2008年社会责任指标对2011年经营绩效回归的总体显著性检验“F统计量”的概率值为0.46(大于0.01),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所有社会责任指标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无效。这也说明,虽然履行当期社会责任对后期经营绩效有影响,但是其影响是在不断减弱的。上述结果部分支持了假设3的结论。

三、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提升经营绩效有着积极作用。此外,公司规模和行业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关系存在某种程度的影响。

2.民营企业履行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1)民营企业履行对股东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民营企业注重对股东权益的保护,较好地实现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2)民营企业履行对职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无法确定,可能是民营企业还没有将人力资源转化成竞争优势。(3)民营企业履行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无法确定。(4)民营企业履行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说明民营企业履约意识较强,信用水平较高,筹资能力较强。(5)民营企业履行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无法确定。(6)民营企业履行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可能是民营企业环保支出在短期加重了企业财务负担。(7)民营企业履行对公众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民营企业对外捐赠比例太低,公益意识有待提高。(8)民营企业履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政府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所起作用尚不明显。

3.民营企业履行当期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后期经营绩效,但其效应是不断减弱的,说明民营企业履行当期社会责任主要有助于提升当期经营绩效。

(二)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研究结论表明,从总体上看,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从长远的视角看,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但对企业经营绩效有促进作用,企业自身也能够从中获取一定程度的竞争优势,树立良好形象,提升企业价值和销售业绩。因此,企业应当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纳入长期发展规划,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积极行动,不断提升履责水平。研究结论表明,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当期经营绩效,由于履行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正相关,因此民营企业有必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尤其要履行好对股东、债权人的社会责任。研究结论还表明,民营企业履行对环境的责任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但这并不表明企业可以不履行或怠于履行社会责任。民营企业通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回报社会,也可从中受益,比如企业做到依法纳税、诚信经营、保护环境、不随意裁员和减薪等等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能为企业自身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强化责任,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民营企业应切实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对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机制,比如实施管理层持股激励管理层,通过职工持股、职位提升等方式激励职工,实施债转股激励债权人等。全社会要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和体系,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对消极和错误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惩罚,提高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

4.完善相关法规,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完善公司治理、环境保护、信用建设、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营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环境。同时加强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媒体报道、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社会公众等的约束监督作用,促进企业正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金硕元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生、经济师;汤勤芳为上海财经大学税务学硕士生)

参考文献

[1] GRAVES S B,WADDOCK S A.A look at the financial-social performance nexus when quality of management is held consta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alue-Based Management,1999(1).

[2] Jennifer Griffin,John Mahon. Painting a portrait: a reply[J].Business and Society,1999(1).

[3] Maria de-los-Angeles Gil-Estallo,Fernando Giner-de-laFuente,Carles Griqul-Miguela. Benchmark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thin spanish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2009(2).

[4] SIMPSON W G,KOHERS T. The link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2(35).

[5] 姜俊.农业企业社会责任动机对财务绩效的影响[J].上海: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6).

[6] 乔海曙,谭明.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长沙: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6).

篇9

经营者激励与报酬领域的实证研究是基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而逐步发展的,对经营者股票期权的研究属于其中的一切部分。股票期权对经营者的激励效应研究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经验命题,这意味着相关研究与分析必须基于上市公司的具体治理环境。现有研究着重关注经营者报酬和公司业绩相关性的程度和重要性,即报酬业绩敏感度。Jensen andMurphy(1980)认为,经营者的报酬应取决于股东财富最大化,但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者报酬变化与股东财富变化的相关性整体上较弱,股东财富每1000美元的变化只引起3.25美元的经营者个人财富变化。Hall and Liebman(1998)使用全部长期报酬组合,即新授予的加上已授予的期权和股票的市场价值变化来度量总报酬。研究结果表明,经营者财富与股东财富的相关性比Jensen andMurphy研究结果显著,报酬业绩敏感度为,$5 29/$1000。这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营者股票期权在经营者总报酬中所占比重的快速增长情况相吻合。AggarwalandSamwick(1999)对JensenandMurphy的模型进行改进,加入了公司风险度量,研究发现经营者报酬与业绩的相关性程度随公司股票回报的方差增加而递减,方差最小公司的经营者报酬业绩敏感度为$27.6/$1000,方差最大公司的报酬业绩敏感度仅为$1.45/$1000。Murphy利用1970~1996年的数据研究发现,经营者报酬在1992~1996年间增长较大,增长主要来源于股票期权的获取,股票期权报酬开始取代基本工资而成为经营者报酬中最大的一部分。Bryan等(2000)利用1992~1997年1700多家上市公司中收入最高5名经营者的股票报酬数据研究发现,样本公司中给予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的公司比重从1992年的54%上升至1997年的72%,股票期权报酬占经营者总报酬的比重超过30%。经营者股票期权的激励强度从1992年的1.25美元上升至1997年的2.18美元。研究结果也反映出经营者股票期权的报酬业绩敏感度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显著加强。Long and Weisbenner(2002)利用1500家公司1996~1999年的期权赠与数据研究发现,经营者股票期权报酬占总报酬的比重从1996年的43%增长到1999年的62%;通过对期权赠与价值与上年末股票价格的回归发现,对经营者的期权赠与具有显著的正的报酬业绩敏感度。

袁国良(1999)以1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业绩与经营者报酬并不相关,即使是非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较低。李增泉、魏刚(2000)通过对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两者不仅不具有相关性,甚至还存在着倒挂现象,说明股票期权激励的效率很低。周建波、孙菊生(2003)研究发现,实行股票期权激励的公司,在实施前业绩普遍较好,存在选择性偏见;强制经营者持股,用年薪购买股票的激励效果更好。该研究还表明,对于内部治理机制较弱的公司,经营者存在利用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为己牟利的行为;成立相对独立的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等机构作为股票期权激励的实施主体是重要的。肖继辉、彭文平(2004)采用股票回报率或净资产收益率的百分点变化所导致的经营者现金报酬变化额来表示报酬业绩敏感度,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总经理现金报酬变化与股票回报变化存在负相关,这与标准模型的预计符号相反,总经理现金报酬变化与净资产收益率变化在10%水平上正相关;当股票回报上扬时,总经理报酬业绩敏感度增加,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下滑时,总经理报酬业绩敏感度降低,当总经理同时在董事会中任职时,会进一步使总经理报酬业绩敏感度减少。

二、研究前提

由于经营者努力程度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寻找一个可观测到的变量进行近似替代。所谓报酬业绩敏感度衡量的是经营者的报酬变化与企业经营业绩或股东财富变化的联系紧密程度,报酬业绩敏感度越高,激励经营者将在经营企业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依据契约理论和激励理论可以用经营者报酬来衡量其努力程度。经营者通过签订报酬激励型契约,在薪酬激励的驱动下,经营者将会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经营绩效。因此,对经营者报酬的研究,从本质上讲是对激励机制的有效性进行检验。一种简单的情形可以认为,经营者努力程度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一是报酬业绩敏感度与风险有关。如果企业价值的波动性较大,即企业本身的风险较高,对于厌恶风险的经营者而言,高的报酬业绩敏感度意味着承担更多的风险,将会给其带来更大的负效应;若对于偏好风险的经营者而言,情况则相反。因此,本文认为,经营者是风险中立的。二足现有研究多将企业经营业绩作为被解释变量、经营者报酬作为解释变量研究报酬业绩敏感度。本文采用逆向思维方式,研究经营者报酬变化对企业经营业绩变化的影响程度。这样遵循了股票期权的激励原理:经营者努力程度企业经营业绩股票价格。为示区别,本文采用了“经营者报酬业绩敏感度”。三是企业经营业绩与经营者业绩的区别。企业经营业绩是由经营者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从业绩角度上讲,经营者业绩可以表示为企业经营业绩,只是两者研究的对象不同,本质一致。因此,本文研究以衡量经营者业绩的指标体系来代替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体系。

三、基于测算法下的经营者报酬业绩敏感度分析

(一)研究方法对经营者报酬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的研究,集中于企业经营业绩变动时经营者报酬的影响方面。常见方法有:以股东财富(即公司市场业绩指标,如公司年末股价、市净率)每增长一定金额或百分比,经营者股票期权报酬增长多少金额或百分比来定义;经营者股票期权报酬变动比例除以股东财富变动比例来定义;以给定某一股票回报波动率变动时,经营者股票期权报酬的变动金额来定义。企业经营业绩采用综合得分来衡量(综合得分是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的方程计算而得),因此,用综合得分变化百分比除以经营者股票期权报酬(简称为经营者报酬,下同)变化百分比来定义经营者报酬业绩敏感度。这种用两个数值之比来测量、计算敏感度的方法,本文将其命名为“测算法”。测算法以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概念为理论依据。弹性有点弹性和弧弹性之分,这里将经营者报酬业绩敏感度视为弧弹性,因为弧弹性比点弹性更精确。其值越大,表示经营者报

酬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敏感性越高。按照弹性概念,分为完全不敏感、较小敏感和完全敏感三种情况,用区间表示为(-∞,0],(0,1)和[1,+∞)。

(二)研究模型经营者报酬业绩敏感度:

其中,MV表示第t年末的综合得分,Y。表示第t年末的经营者报酬。

(三)研究样本为全面测算和评价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业绩敏感度,本文基于以下原则收集数据:该公司在2004―2005年内未更换经营者;公司在2004~2005年披露了经营者年度报酬总额直接数据和具体数据;公司在2004~2005年实施了股票期权激励,包括授予经营者股票期权和经营者行权的情况。本文以2004年、2005年沪市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有效样本容量为384家。财务数据来自巨潮资讯网站公布的2004、2005年度沪市年报摘要,股价数据来自搜狐网站。为保证财务报表和市场数据的准确性,还参阅了申银万国股价查询系统。对样本公司数据进行了必要的核对。

(四)研究数据分析现有研究常采用经营者报酬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线性报酬方程斜率作为经营者报酬业绩敏感度,结论显示报酬业绩敏感度是正且显著。但这种线形关系揭示的是所有样本企业共同的报酬激励强度系数。对样本进行整体研究发现,经营者报酬变动的幅度与股价变动幅度之间的关系无法用某一具体的数学模型真实地反映出来,从(图2)可以看出这些散点的波动性较大,因此,有必要采用测算法分行业对经营者报酬业绩敏感度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根据散点的分布情况,用数学软件origin拟合出直线-或曲线;第二步,将经营者报酬变化百分比进行区间划分,结合散点的分布情况分为五个区间:(-0.75,-0.5],(-0.5,-0.25],(-0.25,0],(0,0.25],(0.25,05.];第三步,用式(1)测算出每个行业的经营者报酬业绩敏感度。对于直线方程而言,其斜率表示经营者报酬业绩敏感度;对于曲线方程而言,每个区间上的弧弹性表示经营者报酬业绩敏感度。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工业行业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表2)。

篇10

创业板自2009年10月推出以来,至2010年6月底已有i60家公司的IPO申请报送监管层审核,通过审核的公司高达124家,通过率高达77.5%。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企业主要是处于创业阶段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大多是网络、电脑、电信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企业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不突出。高科技企业由于其资产、技术特征及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民营企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创业板市场上有良好的表现,如何建立其适合自身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风险分析

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因其自身特点而面临着上市风险、退市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多种特有风险。

(一)上市风险

创业板市场可以缓解高科技企业的融资瓶颈,但对于申请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来说,发行失败或融资成本过高是主要的上市风险因素。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盈利偏低,昂贵的上市费用将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如果企业付出大量成本却未能成功上市,将给企业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创业板建立预先选择机制,民营企业要在创业板上市必须满足一定的硬件或软件条件,如创业板市场对发行人申请人设置了两项定量业绩指标,以便发行选择:第一是要求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并且持续增长;第二是要求最近一年盈利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等。如果不能满足上述条件将不能通过监管层审核而导致上市失败。因此,部分企业为了上市会千方百计地满足上市条件,可能采取修改报表、提供虚假信息、和中介机构串通等非法手段。凡此种种,一经查出,必然导致上市失败,而且会遭受重罚。同时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实行保荐人制度,如果选择的保荐人业务人员素质不高,对本行业不够了解,不能很好担当保荐责任,其结果可能会出现新股认购不足、发行价格过低、融资金额低于预期、后市股价低迷等上市风险。

(二)退市风险

统计显示,在海外创业板市场上,公司退市是一种十分普遍和正常的市场行为,其退市率明显高于主板市场。比如,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有8%的公司退市,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率则为6%;英国的AIM退市率更高,大约12%,每年超出200家公司从该市场退市。在我国,考虑到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制订了极其严格的监管制度,如《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征求意见稿)》中,除了包括主板规定的退市条件之外,根据创业板自身的特点,增加了三种退市情形:“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显示净资产为负时;连续1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累计成交量低于100万股。”2010年5月,深交所理事长陈远征表示“目前创业板直接退市机制已经上报证监会”,创业板直接退市制度不再实行长时间的退市风险警示制度,不再强制退至下一层次市场挂牌继续交易,这意味着创业板的退市制度比主板更加严格。因此,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面临着较高的退市风险。

(三)技术风险

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主要是高科技企业,技术是支撑高科技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企业新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开发和创新投入较多,一般在技术开发上投入大量资源,技术进步的周期越来越短,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技术可能很快被淘汰,造成无形损耗。这些因素将会减少科技含量,降低产品质量和档次,降低产品附加值,削弱产品竞争力,从而减少市场占有率。同时,部分科技型民营企业对核心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其所面临的技术风险也较为突出,将高科技转化为现实产品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存在出现技术失败而造成损失的风险,一旦出现技术失败或技术落后问题,就会给企业带来致命风险。

(四)公司经营风险

经验表明,在一些高科技公司投资回报率明显高于社会平均回报率,获得巨大成功;同时,中小科技企业普遍存在投资失败率较高的问题。据相关统计,多数中小型科技企业呈亏损甚至严重亏损状态,中小科技企业投资失败率高达70%-80%。高科技产业一般前期亏损,后期才开始逐步盈利,投资回报期一般不短于3-7年。处于成长型的创业期企业,盈利模式、市场开拓都处于初级阶段,经营稳定性整体低于主板上市公司,公司经营可能大起大落甚至经营失败。另外,创业板上市公司由于自身发展不完善,其治理结构也容易存在许多问题,如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过高,且实际控制人多为自然人及其家族;董事会设立存在缺陷,部分独立董事失职等,这都决定了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会面临人才流失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是指由于决策失误和管理不当,导致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经营业绩下滑甚至亏损。

(五)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就是企业经营的财务成果与其财务目标相偏离的风险。由于民营企业资本金规模普遍偏低,为保证生产经营,很多企业被迫大规模借贷,从而造成了较高的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利率汇率风险等财务风险。

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利率变动、汇率变动、税率变动、通货膨胀、政策体制变动、市场变动等宏观环境因素,这些因素有时会独立影响形成财务风险,但更多的是交互在一起共同形成影响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除了外部宏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非理,尤其是投资者及管理者的非理。这种非理产生的根源在于行为人在进行决策时对各种不确定条件认知偏差。这些偏差对企业决策会产生重要影响,导致决策偏离最优,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损害企业价值。

(六)其他风险

除了上述主要风险外,创业板民营企业也可能会遇到以下其他风险:第一,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是指宏观经济走势及波动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诸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经济危机等导致的风险,这类风险既会影响上市公司本身的经营和发展,也能影响创业板市场。第二,金融风险。由于金融市场中的

汇率、利率、资本收益率等的变化给民营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创业板市场指数波动风险。创业板市场的服务对象为创业阶段的企业,这一因素决定创业板市场指数的波动要比主板剧烈。由于中小型企业经营业绩的不稳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投资者对高科技企业的过分热情和盲目追捧,导致股票价格波动的幅度及频率将比主板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泡沫成分极大,极易引发股市的大幅震荡。

二、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风险预替机制构建框架

虽然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其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但并不是不可防范。只要民营企业能充分关注,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早对企业发出的风险信号做出反应,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防止财务危机的发生。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就是把风险预警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让企业管理者、员工共同承担风险责任,使责、权、利三者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尽管创业板上市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有其客观性和不确定性,但并非不可防范。只要中小企业对其充分关注,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对企业发出的风险信号及早做出反应,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防止财务危机的发生。

(一)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

为了充分发挥预警功能,民营企业应首先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预警组织机构是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本文认为作为高风险的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应把预警组织机构作为预警组织管理的实务机构,预警组织机构的成员可以由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等组成,同时企业还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参与。预警组织机构可以和其他相关部门优化组合,设立基础数据采集层、风险分析层和领导层。基础数据采集层主要负责收集预警需要的基础数据,是设置在企业各部门的最基层组织。风险分析层一般设置在企业预警组织管理部,主要负责收集企业外部有关预警信息、对基层上报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制定预警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和预防措施,上报领导层。领导层主要负责风险预警的重大决策工作,并对各预警组织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应设置在公司董事会或企业类似决策机构的下属组织。预警组织机构应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只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二)建立健全信息收集传递系统

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之上。风险信息收集传递机制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良性循环的基础。民营企业应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传递及处理机制:(1)根据所考察的内容和侧重点,明确信息收集目标。(2)根据信息收集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包括企业外部的统计数据、经济分析报告、报刊等宏观市场资料,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料及其他业务部门的资料和同业的公告、规划等各种资料。(3)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计算、分析,寻找资料中所隐含的重要启示、经济发展趋势以及隐含的危机与契机。

(三)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包括预警指标及其临界值。预警指标能有效识别财务状况恶化迹象,是用于预测危机的财务指标;预警指标临界点是控制预警指标的特殊值,一旦测评指标超过该值,就要启动应急计划或者预警预案。本文认为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应采用“平衡记分卡”的思想来设计适合本企业的指标体系。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风险预警指标参考体系如表l。

民营企业在具体预警指标的选取方面,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运营状况,各指标之间既相互补充,又互不重复,所以每个预警模块应分别选取几个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如果原始财务指标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要,还可以利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创新性的重新组合,以更加综合的指标代替原始指标,选择其中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信息的综合指标参与计算,以保证财务比率指标更具科学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民营企业选取预警指标之后,应根据预警指标确定企业警度。警度指警情的级别程度,预警的警度一般设计为无警、轻警、中警和巨警四种。警度的确定,一般是根据警兆指标的数据大小,找出警限相对应的警限区域,警兆指标值落在某个警限区域,则确定为相应级别的警度。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每项指标处于某个范围对应的得分数,设定每个指标的权数,计算综合值,根据计算的综合值进行分析,确定警度。

综合值:每项指标所得分数×权数

(四)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分析系统

风险预警分析系统的功能包括警兆分析、确定警度和预报警情。警兆分析是对企业存在的财务危机隐患进行识别,根据警兆分析的结果确定警度和预报警情,即确定警情的种类级别,进一步分析该诱发警情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提出初步对策。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从事风险预警分析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作为民营企业的风险分析层人员,不仅要收集经营计划、财务预算、会计报表等公司内部资料,同时也要搜集诸如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平均成本、行业资产负债率等相关的外部资料。风险预警分析层根据基层上报的基础数据结合以上收集的相关数据,利用建立的预警指标体系进行风险分析,确定风险警度,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和有关重要资料上报领导层。

(五)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处理系统

风险预警处理系统就是在风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决策主体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阻止风险范围和损失的进~步扩大,或者转移风险的损失,并及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民营上市企业在风险分析之后,领导层根据风险分析层上报的预警报告和建议做出决策,下发预警指令,要求执行层实施。预警部门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及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对于企业上市退市风险、经营决策风险、技术风险等可控风险,可以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方式对其加以预防和控制,而对于宏观政策环境、金融风险等不可控风险因素,则可采用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等风险管理方式。

三、创业板上市民营企业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全员风险意识

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构建风险预警机制时,企业要在战略高度上建立先进的危机理念和强烈的危机意识,并将其植根于企业文化,使企业从上到下都有强烈的风险意识。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这种高端产业,首先要把握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和国内的政策动向,一旦出现或形成风险要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控制、风险自留等具体应对措施。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是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方法及程序,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组织建设责权分明、内部稽核制度健全、交易处理程序适当、审计独立客观、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等内容。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预警模型中的各种指标即财务比率计算的真实性。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因此,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的前提是企业必须健全其内部控制制度,并一贯执行,否则预警系统的功能将大大折扣。

(三)利用现代管理信息系统武装风险预警机制

在创业板上市的民营企业面临风险特殊多样,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MIS),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信息、销售信息、资金信息和商品信息等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集成,同时,可以利用数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方法,结合预警模型,为预警功能的快速发挥提供可能的技术支持。另外,要保证预警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之间数据接口通畅、数据共享充分,预警临界标准、财务业务数据、指标体系等有序更新,保证各项数据的安全和完整,保证预警功能的准确和及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企业成长的河南民营经济竞争力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FJJ028。

参考文献:

[1]梁毕明,卢相君,高新技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探究[J],财会通讯,2009,(08)

[2]周兴荣,企业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财会月刊,2007,(11)

[3]崔青涛,我国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及其风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05)

[4]王婷,何学忠,舒海棠,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4,(02)

[5]廖正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6]潘薇,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建立相关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09,(03)

篇11

一、财务风险预警在民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1.民营企业对财务风险预警不够重视

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民营企业显然无法同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提并论,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由于不重视财务风险预警,民营企业常常存在预算无法执行、可行性分析缺失、忽视长期利益、财务预警形同虚设等诸多问题。

2.民营企业的财务预警方法陈旧

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无论是对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的实证运用都比较少。定性分析是从财务风险演变的不同阶段来分析,包括潜伏期、表现期、恶化期、发作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和征兆都不同。定量分析主要是各种模型的分析,比如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辨别法等等。而单独适用于民营企业的预警方法少之又少

3.民营企业在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上较落后

家庭式企业在民营企业中非常普遍,管理模式单一。在企业中常会出现层次不清、责权不明的现象,导致其管理较多采用经济的方法,如物质奖励、高工资等等。管理方法单一难以在企业中形成较强的凝聚力,这对财务预警的监控和执行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民营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从我国现状看来,许多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存在内部管理混乱、水平低下,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普遍不够重视,存在许多问题。如:会计基础薄弱,信息失真;财务制度缺失;内部控制薄弱;存货核算不规范,成本核算不够重视;重销售,轻理财;现金管理不当,导致资金闲置或不足;财务人员素质低下,缺乏对财务危机防范意识等。这些问题往往是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失败、乃至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进而产生财务危机还是民营企业经营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因此,建立良好的经营管理制度和财务控制制度是确保民营企业成功的关键,但是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状况决非易事,企业如果事先警示,未雨绸缪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建立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对于民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减少损失、提高效益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对策

1.树立危机意识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管理。民营企业主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的同时,也要积极提拔和任用专业能力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并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管理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

2.提高企业信用,拓宽融资渠道

企业资金是现代企业运作的保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不解决筹资融资难问题,民营企业就缺乏生存的活力,很容易被市场淘汰出局。民营企业要想摆脱目前融资难的困境,一方面必须强化企业自身的信用观念,在最大限度内提升企业自身信用等级,做到诚实守信,规范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加强与大企业的联系,借助大企业的信用为其担保,获得银行贷款。还可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不断向银行通报企业经营情况,让银行能够把握住企业资金的流向,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并按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企业的各项制度,积极争取银行的信用等级评定。

3.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的节约,直接体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反比例关系。一个企业在危机中收入在保持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由于成本的有效控制可以抵顶经济效益下滑的风险,或者说可以减少下滑的速度,使效益的下降速度低于预期的下降速度,给企业的战略策略调整赢得时间与空间。成本管理的精细程度综合反映了一个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在危机环境下,对于较差的外部环境,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的调控才能更好地应对目前的金融危机。而成本的有效控制在此意义重大。

4.要加强营运资金管理,优化资本结构

相对大企业而言,民营企业由于缺乏筹资能力和内部资金调度余地,因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民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虽在内容上与大企业无太大区别,但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上则应有所区别。民营企业较小的生产经营规模,决定了材料采购量和产品销售量也相应较小,因此,原材料应尽可能就近采购,减少库存,切忌储存过多“暂时无用”的材料。产成品也应尽可能就近销售,缩短库存周期,减少积压。民营企业在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础上,加快资金的周转,实现生产经营在内涵上的扩大,是一条广为适用的基本发展途径。

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5.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民营企业应当强化资金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财务控制,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遵守财务纪律,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财务人员必须要懂法、知法、守法,在企业财务经营管理过程中,时刻严格监督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树立起风险意识和危机防范意识。

6.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

要建立起完善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并为预警系统正常、高效的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及时有效的信息数据,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有效的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减少损失。通过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运作,可以随时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产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使企业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容忽视。但我们要意识到民营企业的特殊性,不能完全沿用一般大中型企业的防范措施。在构建过程中应当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和危机防范意识,这也是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得以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民营企业的规模无论大小,都应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财务预警系统应该与其他子系统保持和谐的合作关系。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不仅要考虑到民营企业自身财务的相关管理,还要充分注意其他方面的管理,另外,还应结合民营企业自身情况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效益,综合全面地为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肖鹏英.危机管理[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

[2]李成楠.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刍议[J],财会通讯,2009,4

[3]端木正.财务预警系统理论初探[J],财会研究,2004,9

[4]彭小强.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预警体系的具体内容[J],Commercail Accounting,2005,7

篇12

一、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机制现状分析

( 一 )创新意识薄弱 许多民营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管理还没有树立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在企业发展壮大时缺乏危机感。尤其由施工队发展起来的建筑企业还长期处于粗犷式管理之中,内部矛盾堆积,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企业的动荡。在扩大企业的竞争力上,没有意识到创新是争取企业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内容。

( 二 )创新环境缺乏 目前,由于种种的原因,大多数民营建筑企还仅仅满足于有任务就接的低水平重复劳动的状态,创新并未被作为重要的工作来进行,而是在企业内部把主要的资源与精力配置于承担生产的部门,企业往往追求完成更多的生产任务,得到眼前的利益,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有投入就立刻产生回报,因此常被看成是成本,而没有获得企业应有的支持。企业过分的关注眼前利益,使得产值成为了企业内部唯一的分配导向,完成的任务越多,得到的利益越大,很多高端人才的收入甚至与企业内一般的技术人员相差无几,这种做法严重打击了高端人才创新的积极性。过分短视和功利的环境实际上是不利于创新的,创造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必要的。创新机制除了体现在制度、管理等方面外,还有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的创新,工程技术科技创新同样是一个建筑企业发展的主导动力,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建筑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直接承担的项目,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的技术创新如掌握使用新技术、创新施工工艺等,结果大都和项目有关,多是结合生产而进行的。但是民营建筑企业普遍存在:对创新的内涵认识不够;民营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缺乏与社会科研机构的合作;能够实际用于创新的资本较少,给与创新的风险资本更是微乎其微;同行业间过多的重复建设的低水平竞争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实力。大部分民营建筑企业都没有确切的技术科研投入比例,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普遍较低,每年没有明确的用于企业技术研发的科研预算,即便已存在的科研预算也是按科研项目来申请和投入科研经费的。

( 三 )专有技术缺少 很多大型的国有建筑企业都拥有专利技术,总体来说,相对于国有企业,拥有专利技术的民营建筑企业比较少,也有一些民营建筑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但是相对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工程类企业而言,民营建筑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还较薄弱,缺乏对自己专有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只有将获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持续,成为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也只有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才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大型的国有建筑企业在取得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工程技术,提高了施工质量、节约施工成本,开拓了新的服务领域,也有企业针对未来的市场需要,提前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科研开发,以取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程度较低,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市场问题,一些企业缺少创新成果推广的市场,或是不去推广使用,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本、人力、财力去开发,却没有应用于所承揽的项目中,创新的效果不明显,企业没有看到效益,这也是一些民营建筑企业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上投入经费的原因之一;二是经济的因素,多数企业认为创新成本过高,投入资金用于技术创新,能否研究出成果、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投入得到回报还是未知的,这是阻碍创新的主要经济因素。

( 四 )创新人才短缺 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知识经济下,企业的竞争追根究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人员的素质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我国民营建筑企业要扩大市场生存空间,促进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国际化、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流失是民营建筑企业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许多民营建筑企业总认为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低,不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也不愿在员工的福利和保险上投资,这样无形中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民营建筑企业中主要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动性非常频繁,使企业欠缺人才储备,丧失了发展的动力。

二、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 一 )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民营建筑企业的战略选择 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民营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其它建筑企业所没有或不完全拥有的核心能力,在社会影响、市场开拓、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等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并拥有保持这种领先地位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包括行业的领先地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差别竞争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在企业的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是企业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有效保证。广义的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指企业所独有的包括技术、管理、组织结构、生产制造、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资源在内的核心资源以及对核心资源的整合、对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狭义的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仅指以企业技术为核心,能够为顾客创造独特价值的专门技术和技能,并通过企业战略决策、系统控制、组织管理等的相互融合,而获得的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评价企业是否具有出色的业绩或稳定的优势,往往是企业在同对手的竞争中体现出来的,是同竞争对手比较的结果。提升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可以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例如能显著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消费者的特殊效用,满足顾客的使用需求等,为顾客所认可它的实用价值,给民营企业带来在市场上的稳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获得超额的利润。其次由于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企业所特有的,因此,这种难以被替代、被模仿的能力能够为民营企业带来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利润。提升核心竞争力可以使其具有更大的延展性,能够同时在多个不同的任务中应用,帮助企业扩展相关市场,增加企业的主动权,保证企业多元化发展,使企业能在较大范围内满足客户的需要。核心竞争力是民营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核心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上形成核心产品。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大树,花果、树叶是产品,那么树干、树枝是核心产品,而提供营养的根系就是核心竞争力,只有根系发达了,树干才会粗壮,大树才有茁壮的生命力。民营建筑企业要建立企业牢固的根基,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重视不断培育、制定培植核心竞争能力的发展战略己成为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 )机制创新是提升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机制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战略创新、人才创新、经营创新、管理与制度创新等。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创新行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够创造财富。事实上,创新本身创造了资源”。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本保证是管理和制度创新,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是企业对人才、技术创新的支撑和保障。而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技术创新是企业塑造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因为由企业对于内部涌现出来的技术创新成果,具有一种很强的自催化功能。当一项技术创新成果研发出来,并逐渐在企业内部转变为核心技术,甚至成为企业新的核心业务,企业自我的新的核心能力和技术模式逐渐形成,使得企业拥有了能够越来越趋于相对稳定的技术结构,企业可以在较长时期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收益。而由此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寿命”将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企业技术创新所推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其意义远远超过某一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败,企业若要长远发展,应更关注在未来市场上如何获得竞争优势地位,而不是在当前市场如何做得更好。从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和功能来看,单一的要素很难使企业产品具有稀缺性、持久性或其它企业的难模仿性等特性,不能具备为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的能力,事实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常是需要多种核心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民营建筑企业尤其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首先根据己有的技能,从中识别选择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某些特征的核心要素,区别核心的与非核心的要素,挑选核心要素并加以有机整合,重新认识整合后的产物,根据未来市场的发展,看其是否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全部特征,若具备,则说明在企业内部一项核心竞争力已基本形成。若缺乏某项或某些核心要素,但是却在市场中面临巨大的商机,足够吸引企业发展相关业务,就需要先进行创新核心要素,再将创新后的核心要素与己有的核心要素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从无到有,需要较长的时间,实现目标的周期往往较长,因此,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不能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去临时决策,考虑创新,那样容易失去机会,企业可以设立专门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或者与其它社会科研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投入一定的资金,维持研发能力,拥有一定的创新储备,也可以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创造创新氛围,以激发企业员工开展创新工作。来自于日本的经验表明,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销售额相比,如果科研投入只占到销售额的1%,企业将难以生存,如果达到2%,企业勉强可以维持;只有达到5%时,企业才可能具有竞争力。目前,我国许多民营建筑企业长期进行低端的、技术简单的重复性的作业,创新意识不强,部分企业管理者开拓意识差,不思进取,或者错误的理解改革和创新,盲目跟风,企业管理流于形式,反应迟钝、人气低落、浪费严重、效率偏低,企业竞争力较弱,面临竞争无所适从。因此民营建筑企业更应通过制定改革和创新战略,积极推进创新机制改革进程,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摆脱面临的种种困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和不断增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

三、民营建筑企业创新机制的构建

( 一 )制度创新机制 企业制度创新对民营建筑企业是极其重要的,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是按一定制度而组合起来的,不灵活、不完善的机制是制约民营建筑企业发展的大问题。企业制度创新包括为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经营观念、分配方式等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规范化设计与安排的创新活动,同时引导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调整民营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使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力。给企业经营的活动提供体制保障。制度的创新应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组织形式,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具备生存发展能力,以保证正确决策与有效的运行,充分利用和整合本企业现有的内部资源和需要的社会资源。制度创新应不断进行、长期发展。

( 二 )知识创新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是民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知识资源、外部关系资源、内部组织资源、情报资源等体系的资本力量是相当惊人的,国内民营企业大多主要依靠的是熟悉和掌握本土市场、人脉以及其他特种资源。当面对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时,作为竞争对手的国有企业及国际企业利用其在长期的企业发展历程中建立的各种资源,依托有序管理而又不断发展完善的资源体系,正成为民营建筑企业的可怕的竞争力量。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分析客户、开发市场、制订经营战略等。企业建立制度化的知识共享,通过学习系统化、组织化的知识,优化企业文化,创新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再辅助具体的决策、实施、效果评估行为,提高生产运作效率和效果,降低经营风险。知识时代的资源竞争表现为“直接的”知识资源竞争以及对知识资源的创造者——“间接的”人才资源竞争,民营建筑企业进行整体战略规划时应将“知识管理”纳入机构计划之中,作为战略武器辅助机构日常的经营管理运作,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三 )战略创新机制 战略是企业对外部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而作出的积极反应,以此获得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制定战略是为了超过竞争对手。战略创新是企业在追求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针对企业的形式、状态、性质的转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企业的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的变化带来的企业战略内容的创新;二是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企业组织的创新,这种组织的变化也会进一步引起企业战略内容的创新。面临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所有的模仿都只能是暂时现象,民营建筑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战略目标,培养企业应变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民营建筑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建立好的机制,二要改变承包模式。尤其对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集团公司更应对整体生产经营进行管理。对原有功能作出调整,强化大项目调控和管理大项目的辐射功能,消弱行政色彩浓厚的管理职能。理顺公司的职能分工,建立监管和调控机制。随着国内投资体制的改革,承包模式逐渐向总包管理模式转变,而国外的资金建设项目也日益增多,民营建筑企业应该摆脱做承担风险很多却盈利很少的专业分包的处境,增强总包的能力。(1)品牌战略创新机制。品牌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被顾客普遍评价和认知的,是一项能给企业带来溢价的无形资产,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建筑行业的专业划分较多,技术性较强,民营建筑企业品牌主要表现为企业品牌和专业品牌。建筑企业如果不注重培养自己的品牌,忽视安全生产、现场管理,不能有效的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都会使企业形象受损,很难进行二次经营。民营建筑企业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对企业品牌战略进行调整,创名牌工程,在工程质量上精益求精,重信誉,创精品工程,树立企业形象,加强品牌竞争力,实现品牌的可持续成长。民营建筑企业品牌战略主要是通过设计品牌要素、传播推广品牌、实施品牌维护等方法,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建造优质工程,巩固和提高专业品牌的影响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保证品牌的长期健康发展。(2)技术创新机制。在很多时候,技术决定企业的成败,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杀手锏”是拥有竞争对手没有的所谓的核心的先进技术。从实践看,民营建筑企业若要拓大发展空间,需要跟踪世界建筑技术潮流,把握发展趋势,保持与世界建筑技术潮流同向的发展,掌握核心技术,以技术、工艺创新为主,注重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保持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结合企业自身特点,重视特色专有技术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在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技术储备。技术创新可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技术创新资金,增加科研投资,或寻求科研机构的技术与经济合作;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形成专利制度,保护技术创新等,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将技术创新作为民营建筑企业的自觉活动,逐渐形成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 四 )人才创新机制 面对人才竞争的态势,民营建筑企业应以人为本,主动探索市场配置人才的路子,建立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的人才创新机制,挖掘本企业的优势,尊重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竞聘上岗机制,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种激励措施相结合,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薪酬体系,全面规划薪酬制度,将薪酬与业绩结合,加大对人才的物质激励,同时,完善其它有效的激励机制,如情感激励、沟通激励等,刺激并制约激励客体。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职工培训,为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技能不断提高,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四、结语

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制定和改革科学的创新机制,积极稳妥的推进民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做出有特色的核心力,使企业拥有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我国中小建筑企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8240045266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沈文乐:《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问题研究》,《上海企业》2009年第8期。

[2]曾晖、杨平、胡俊:《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模式研究》,《建筑经济》2010年第4期。

篇13

此后爱德华・奥尔曼(Altmna,1968)、迪肯(Deakin,1972)等建立了多元线性判定模型;

Altman(1968)提出了Z分数模型;

Tam(1991)利用ANN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研究。

这些模型的建立为企业建立合理的财务预警模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对提高企业财务预警的精确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国内研究 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也对我国民营企业财务危机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周首华等(1996)借鉴Altman研究,对Z分数模型加以改造,提出了F分数模型;

孟雪梅、贾春华(2001)提出了中小企业企业危机管理系统的建立;

杜兰英、余道先(2005)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了合理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刘青、王春瑞(2006)着重于利用AHP-模糊综合方法建立中小企业风险预誓模型;

王敏(2006)结合中小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王爱华、颜彦(2007)针对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预警措施;

杨娟(2007)提出以现金流量为基础构建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基本思路。

国内外对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研究为我国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预警制度有很大的帮助。对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国内外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研究还存在财务预警模型缺乏理论支持,预警模型没有考虑到非财务因数,预警模型样本选择干扰因数过多,过多依靠财务报表数据和数理模型等缺点。

二、温州民营企业财务预警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温州有2%的民营企业倒闭,加上由于财务危机而陷入停产的民营企业占当地民营企业总数的10%。这些企业的破产和停产一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温州民营企业在财务预警方面存在种种缺陷。温州民营企业存在的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风险识别不足 财务风险识别是指以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为导向,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按成本效益法则建立最佳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在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和分配资金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而在温州现有的民营企业大都缺乏对风险的预判、识别、预警以及有效的应对措施,普遍存在风险意识明显不强的问题。

(二)缺乏财务预警制度 民营企业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它属于家族式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具有交易成本低的优势。但也容易出现企业的各种制度不够完善和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而财务预警制度作为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领导者主观愿望的影响更大。

(三)财务预警方法陈旧 现阶段财务预警方法的运用可以分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其中定性分析方法从财务风险演变的不同阶段来分析,包括潜伏期、表现期、恶化期、发作期,每个阶段中都会有不同的特点和征兆。而定量分析法主要是各种模型的运用,主要有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辨别法以及其他模型。在温州民营企业中无论对定性分析还是定量方法的实证运用都比较少,即使有也是在运用现有的方法上进行简单分析、比较,深入完整的论证不多。

(四)财务预警措施的时效性不强 企业的财务情况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变动而不断的变动,这要求企业的财务预警模型随着这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虽然温州民营企业中,有些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构建财务预警体系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危机,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的缺乏,往往导致财务预警体系在使用和维护中得不到有效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使得财务预警的信息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现时的状况,从而导致预警信号时效性差,准确性不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财务预警方法单一 通过对温州的民营企业研究发现,目前温州民营企业用得最多的是单因数财务预警模型对企业的财务进行预警。而在现实生活中,财务预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需要对以往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且还应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情况做出预测,结合非财务指标,使其财务预警方法更加丰富,从而更加全面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状态。

三、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动态管控框架构建

目前,实践中常见的财务预警模型分析方法有五种:单变量预警模型、多变量模型,Z分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和BP模型。其中BP模型的优点是具有随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使企业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成为可能。因此,借鉴BP模型建立民营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制度。

(一)民营企业财务预警指标选择原则具体如下:

一是可预见原则。可预见原则是财务预警系统的重点,即选择的指标变化该超前于中小企业的实际财务活动及其产生的问题,这就要财务预警系统所选定的指标必须能够准确地预测企业财务状变动及其发展趋势,并以此有效界定出能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稳定发展态势的合理界限。

二是具有可操作性。构建简便,易于操作和实施的方法和方式,以适应民营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各层次人员对本企业的自身管理和控制需要。

三是成本效益原则。民营企业的规模小,人力资源有限,业务活动相对简单,因而构建财务预警框架,应该根据其本身的业务和资源状况采取量体裁衣的态度,要简便,实用而且有效,达到成本与效益相适应的总体要求。

四是灵敏性原则。民营企业的管控方法要和企业运营过程相适应,把财务危机预警管控框架嵌入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进行动态的监控和有效管控。

(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选择 根据上述原则,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财务结构四个方面来确定民营企业的预警体系范围。其中企业的偿债能力选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为指标;盈利能力选取销售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为指标;资产营运能力选取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为指标。财务结构主要选取权益比率为指标。

(三)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标准值和预警临界值确认方法 具体如下:

一是预警指标的类型。根据预警指标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指标数值(实际值)越大越好的,定义为极大型变量,如总资产报酬率;指标数值在某一点最好的,可定义为稳定型变量,如流动比率。

二是预警指标满意值、不允许值、上下限值的确定。一般情况下选取该行业的平均值为极大型变量的满意值;而稳定型变量的满意值的选取为在该行业平均值之上进行加成(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可以加成10%~30%),不允许值的上下限则分别选取满意值的一倍和一半。

(四)预警指标权重计算 指标权重的确定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到预警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理论上有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等。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每个企业的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预警指标的权重。

(五)综合预警系数的计算 根据预警指标的不同类型,计算功效系数的方法也不大一样。功效系数法的计算公式见表1。计算的具体步骤为:

一是收集预警指标某时期的观测数据值。

二是确定每一指标的不容许值和满意值。许多综合评价问题中,理论上没有明确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 实际操作时一般有如下的变通处理: 以历史上的最优值来替代; 在评价总体中分别取最优值、最差的若干项的平均来代替(只取一项即取最优值、最差值分别为满意和不允许值,可看作其中一种特殊情况)。 不同对比标准所得到的当项评价值不同,从而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客观性。

三是计算每一指标的功效系数。

四是将每一指标的功效系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综合预警指数K。

根据综合功效系数的数值大小,确定了各类警限的区间后,便可根据表2所划分的区间(需要指出的是表2所划的区间并不适用所有企业,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划分预警的区间,比如成长型企业可以的预警区间可以在表2的基础上适当下滑)预报警情。

综上所述,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本文以温州民营企业为例,借鉴国内外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上形成的经验,构建了民营企业财务预警动态管控框架体系,为民营企业改进经营决策和纠正错误的经营方向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小平:《财务管理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康晓春:《关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探讨》,《冶金财会》2006年第1期。

[3]才元:《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与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12期。

[4]张威:《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第13期。

[5]李俊秀:《财务风险管理的危机预警系统》,《科技与创业》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