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学生的家庭教育

篇1

一、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学校作为了一种培养人的身心发展的基地,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主要是按一定的流程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对于学校的有些做法他们是不能理解并且会有一些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及行为,在后续的学习活中将走自己的道路,这些行为没有在教师的面前当面表现以至于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恐惧家长造成负面效果。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具体条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用自己的爱好来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或者过早定向,揠苗助长,家重孩子的课业负担,逼孩子考试获高分,升上重点大学。这些就成了现阶段家庭教育主要突出的特点。严重影响孩子在教育道路上的身心发展。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方式

从上面知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一些漏洞,同时也会有一些自己的优势之处。所以它们有时是一致的,互补的,这就决定了单靠发挥一方面的作用都会有缺陷和不足,必须采取多种科学而又恰当的方式对二者进行整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石,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性格形成、健康心理的培养、良好素质的提升都至关重要,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应将家庭教育纳入整个过程来管理,让家长也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分子,与孩子共同学习和进步。从而让老师与家长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一座桥梁。鉴于以上情形我将通过以下的几点内容来阐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结合的途径。

(一)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对应

有人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同步进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主有次,有先有后,不是同步进行的。学校教育必须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必须主动与学校教育配合,不能脱节,更不能发生矛盾。说得形象一点,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要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措施上,必须“紧跟”学校教育,同学校教育相对应,同时发挥它的独特功能。

(二)开设“爱生、亲子”活动

可以开办一些为学生切身体会的活动,比如说开设“爱生、亲子”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爱生,家长的亲子行动中,感受教师和父母,体验爱的感情,滋生感恩意识,驱动感恩行动。只有让学生们亲自体会一些类似“爱生、亲子”的活动,他们才能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到教师和父母的良苦用心,当他们从内心开始有了这些思绪后,那么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内因就会影响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学生们就会从自身找理由、找方法奔向学习的远方。这样就从本质上找到了教书育人的关键。

(三)一起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

逆反心理指个体非常看重自己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表现在学生身上时,如果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会常常反抗。孩子通过做与父母要求相反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能引起教师和家长注意的是,孩子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空间,所以当问题孩子普遍存在的今天,教师和父母不适合采用批评、责骂方式来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聪明的教师和父母通常不下命令,而是让孩子在自己选择,让他们体会到为自己负责。例如校讯通业务,是一个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媒介,但在高中学生看来,它是一个“告密者,监视者”的角色,学生抱着排斥的态度无意中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接到校讯通的信息告知时,尤其是有关学习成绩时,教师应附加一些分析情况,建议家长通过与孩子沟通来引导孩子,拒绝采用打骂、责备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老师和父母都成孩子可信赖的朋友。

青少年不是能够独立的个体,他们生活在群体中,会受到群体意识影响,他们希望得到认可,也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所以从众是最好的选择。从众行为有正面和反面的作用。所以当孩子有从众行为,并且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时,作为教师和家长应适当地学习一些关于流行文化和个性文化方面的知识,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的同时,通过与孩子进行开放式的聊天来正确引导孩子做出积极的、正确的选择和决定从而减少他们的从众心理。

四、总结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懂得了家校合作的一方面的知识,将这些方法用于高中的教育中必然会有很大的成效。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项事业,为了孩子们快乐成长,有一个良好身心发展的机会,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携手起来,共同负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和美好未来做下一个根深蒂固的基础。

篇2

一、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教育是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以集体为单位的普众教育,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集体观念和是非观念及社交能力,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的学校是一个评级系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能够很好地发现自己的长处、短处,从而更好地给自己定位。

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要使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要使青少年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要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要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要使青少年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并养成时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学会自我调整,使自身不断完善;要使青少年逐渐懂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总之,学校教育要有助于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今天的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更加文明、更加科学、更加幸福、更加美满。

二、学校教育如何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育的总体目的是使孩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家长的具体教育目的是不同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共性教育,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都达到某一个标准,但是我们知道,每个孩子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外貌有不同,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目的是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针对自己孩子特点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普遍教育无法满足每个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为只有家长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起来,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所谓家庭教育,就是家庭中年长的成员,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对孩子的熏染、影响和教导,家庭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其他亲族关系所组成的社会最基本单位。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至关重要性。

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上我们认为家庭教育侧重于对孩子心理、品德、人品的塑造,因为家庭的环境对孩子善与恶的分辨、勤劳与懒惰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家长就是孩子身边的老师,家长可能不去说教,但是他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就影响到孩子,常言讲有其父必有其子,就是这个道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常常就决定了孩子们的道德标准甚至是法律的意识。学校老师说话也管事,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常常在说教上,可能孩子理智明确、抽象思维比较强的时候会有理性的分析,能接受一些。但是更多的学校教育还是课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智,而家长父母是培养人品的第一道关。

不当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心理上潜移默化地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家长本来代表称职的父母,但不当的家庭教育却会变成孩子成长的阻碍。传统的教育本来对家长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思想观念和行为上陷入了误区,成为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的父母把子女的教育甩给自己的父母,自己忙事业、忙赚钱、打麻将等,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做法给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未来留下了隐患。这种“隔代抚养”,由于年龄、思想、知识观念上的差距,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难免陈旧,这在孩子走向社会时就很容易留下隐患。作为家庭方面,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孩子的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

由于学校教育受到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和家庭对子女的期望不断的提高,对学校教育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学校殷切地想得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以便建立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

首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科学文化在不断进步,对学生的教育也只有不断的变化,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家校教育的内容要适时更新,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不断出现,家庭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多等,都是社会发展出现的教育新问题。因此,我们在家校教育联系的方式上、内容上,都要与时俱进。人们要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创新。其次,父母的知识有限,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能给予孩子很好的教育与引导,必须要有更专业更多的人来共同教育孩子,学校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学校教育奠定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最后,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沟通才能增进了解,沟通才能更好地合作。作为学校,有很多工作都需要家长支持,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一个班主任面对几十个学生,他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家长应该主动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取得联系,掌握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要改变以往那种“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都是学校的事”的思想。要与老师坦诚相待,保持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在现代社会,家长必须依靠学校让孩子接受系统的知识学习,在这一点上,家长无法取代。另一方面,学校只能承担起孩子教育的一部分责任。尤其是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重要教育任务,更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合作。我们认为,家长与老师要坦诚相待,相互交流、相互包容。作为家长,要正确对待老师的不足,人无完人,老师的教育水平有差距,出现失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希望家长与老师用沟通的办法来解决分歧。作为学校,我们也应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教好书,育好人,叫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过去人才常常是举孝廉,家长教子有方,家教很严,这孩子的家风人品很好;但是能力、知识怎么样,还得看老师,在名门的教育之下肯定学识很好。所以我们觉得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是互相补充的。我们统计,单亲家庭或者家庭人员有不良行为的,孩子的人品也常常出现缺失,学校教育不可缺,但是孩子毕竟还是长时间生活在家庭里。

总之,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在教育个过程中是不能分割开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社会比作孩子成长的大家庭,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相当于这个大家庭里面的父母双方,缺少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两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所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学校一直不停地探索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携手并进的路子,建立充满活力、多元的教育共同体,千方百计提高家长的各项素质,寻求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不和谐现状的成因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学习和工作的质量也需直线上升,那么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方也在相互牵制、相互调整。因此,这三方引发出许多不协调的因素。第一,大多数学生多依赖学校教育,少家长、社会参与。传统的思想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学生的生活,至于社会,非到用人时刻,否则根本无关系,因而家长、社会很少关心青少年思想的成长,只注重成绩的进步与否;第二,学生的理论教育颇多,少实践活动。近十年来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论层出不穷。然而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大多数还是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至于其他方面教育几乎就没有实行;第三,学生多被重视智育开发,少加强德育培养。目前,由于中高考等种种原因,学校、家长、社会上的人们只要读书好、分数高,而包括“三观”在内的其他素质教育,则少得可怜,甚至忽视;第四,学生现在的发展方向多为纵向,少横向联系。一个少年儿童,除了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之外,除了学校,还是学校;第五,学生的书本知识较多,少社会实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在书中大都有触及到,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少年儿童却不懂得屈原到底是谁,龙的传人是什么意思,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失于空洞。

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如何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家庭和社会只是形式上的划分,实际上都属于社会范畴。青少年教育的根本在于教育好成年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重要性的认识。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三者之中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都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甚至发生悲剧,这种事例举不胜举。

篇3

从目前来看,高校学生的义利观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多数能够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个人主义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反哺之意。他们在面对社会好心人资助时,往往更多的是看重“他能资助我多少钱”“他能资助我几年”“我去他的公司锻炼实践能获得多少报酬”“总共就这么点钱,评选的要求还这么高”等利益方面,他们在思考反哺社会时,往往占主导的是“公共场所捡垃圾多丢人啊”“做文明交通协管员好累啊”等个人问题,这些都不符合正确的道德标准。学生的这些想法凸显出他们的利己主义,他们内心认为社会的捐赠是理所当然,受之无愧,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道德之鸿在义不在利,善恶之别在心不在迹,这是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的主流。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将会对国家的繁荣富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有些学生为利而不择手段,以至见利忘义、贪利害义,待他们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后,对社会发展会有一定的抑制。由此可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已迫在眉急。

二、儒家义利观中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内容

儒家义利观经过历史的洗礼与发展,在传统义利观中占主导地位。儒家义利观在高校贫困学生教育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现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的转型,从而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帮助贫困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舍生取义”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意识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时代赋予了舍生取义新的内涵:舍生衍生为舍弃个人利益,取义衍生为国家和人民的一切公共利益。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句话表明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与他人直接或间接的知识、情愈意志等方面的交流才能有全面发展。因此,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必须让学生懂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个人的得失在大义面前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儒家义利观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1.儒家义利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学校可以对儒家义利观进行改造和变换,使之符合社会主义义利观的要求,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我们可以将儒家义利观中的“重义轻利、先公后私、以天下为己任”转换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其作为自己抓学习、求进步、强素质、作奉献的风向标,用健全的人格促使自己不断前行、回报社会的关爱。

2.儒家义利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焦虑、郁闷、自卑、无奈等情况,从而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甚至产生厌世情绪。儒家所提倡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告诉学生一个正直的人要安贫乐道,只要自己始终坚守传统道德操守,并表现出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积极为班级、学校和社会服务,即使再贫穷,也会被他人尊重。“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则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功利价值观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形态。钱财要取之有道,不能由于金钱的诱惑而损害同学、朋友间的友谊和他人的利益。

3.儒家义利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儒家义利观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不断被洗礼、凝结、升华,凝聚成“大公无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浩然正气,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之一。随着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多元化扩展。义与利的冲突日益加剧,重利轻义的思想在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中萌芽,集体利益的主体地位在他们心中逐步被个人利益所取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展是自然界的规律,学生应该以发展为目标,刚正不阿,不屈不挠,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奋斗。我们要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有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前提下,社会才能进步,我们共同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应该自强不息,舍生取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篇4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生活境遇,因家贫在求学中而背负比同龄学生更多的学业与家庭重担,然而他们也能自强不息的为“知识改变命运”的前途奋斗。作为一名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在物质上力所能及为他们解难,在精神上,也希望为他们排忧,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成长与学习环境,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依然问题频现,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重共性、物质、理性,轻个性、精神、情感,不能兼顾平衡。

社会各界要倍加关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态,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生活等各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的整体了解。这些学生因为家境贫困,生活压力大,长期精神困顿,造成有些学生孤僻、自卑的性格,但同时,他们又对生活有很高的期待与向往,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上一丝不苟,勤奋刻苦,为改变自我的人生而奋斗,他们对友情、爱情十分渴望,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认可。这种物质匮乏与精神期待的矛盾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复杂性。

在庞大的群体面前,过分关注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缺乏对学生个体的深入了解,没能坚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国家大力扶持的政策背景下,过分关注物质脱贫,而忽视学生的“精神脱贫”,人文关怀的落实也大打折扣;通常教师一般借助规章制度开展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我讲你听”灌输模式依然是主流,导致缺乏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这种刚性手段强,柔性方式弱化的态势势必危及到人文关怀效力的辐射面。

2 增强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对策

“经济贫困”与“精神贫困”是相辅相成,同为一体的,经济贫困能够直接导致精神贫困,而精神贫困也能反作用于经济贫困。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多重心理障碍,一旦疏导不及时,时常发生恶性心理事件。对此,可以从提高认知、加强疏导、构建机制等几方面来完善。

2.1 提高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认知

提高对人文关怀的认知,首先要认识到精神关怀应与物质关怀处于同等的位置,两者不可偏废。具体来说,核心在于培养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关键要发挥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思政工作者在实施人文关怀时,以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特征、精神需求等方面特征为基础,以经济援助、心理健康、能力发展作为发展的路径,以激发他们的独立性、主体性为根据,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支撑,以培养“健康的人、全面的人”为目标。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时,将这些作为教育、引导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源泉,不断提升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实现人文关怀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2.2 加强日常心理疏导,搭建心理解困平台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政工作需要多管齐下,借助心理教育的职能,帮助人文关怀能够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实现。一般来说,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既需要日常的坚持,从发挥心理教育职能来说,可以对学生通过开设培养人格、调节情绪的心理讲座、开展网络自理咨询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学会自我解压。同时也需要长期的机制来保证,从构建心理解困机制的角度来说,通过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来搭建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平台,来开展日常的心理疏导。在此过程中,思政工作者也必须成为高素质、高涵养的影响者,成为与时俱进、知识广博的传导者,成为为学生排忧解困的服务者。

篇5

1 前言

高中学生处于向成人发育的最后阶段,身体的各器官及其系统机能趋于成熟水平,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逐步定型期,这一阶段的健康状况将影响到成年、中年甚至是老年的健康水平。其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上的发展和提高更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提高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公平教育的重要体现。中学阶段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以养成的最佳时期,家庭在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学校、社会的有效引导和政策支持,必定会给青少年一生的健康带来保障。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近五年辽宁省城市及农村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高中学生群体,研究对象的总体情况见表1。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获得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中与健康体能相关的测试数据。

(2)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2003对测试数据进行二次处理并分类,制作图表。

(3)访谈调查法

访谈对象来自辽宁省教育管理部门及部分城市高及中学的相关教育教学人员和在校学生家长等共43人。访谈内容涉及学校体育教学综合情况、“阳光体育”、“大课间”的开展实施情况以及社区、家庭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身体成分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标准体重比例有所下降,农村好于城市。偏轻趋势明显增加超过40%,农村更加严重。城市超重倾向接近20%,其中肥胖比例又小幅增加。总体上反映出目前高中学生围度、宽度和厚度以及人体密度的指标呈下降态势,说明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以及身体的匀称度欠佳,针对目前20%的超重倾向和40%的偏轻态势,合计超过60%的高中生亟待提升身体成分水平,无论家庭还是学校、社会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度。(见图1,图2)

3.2 心肺耐力

3.2.1 循环机能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循环机能的优秀率大幅度提升,接近80%的城市学生达到良好以上水平,农村学生超过90%。农村学生循环机能水平不足10%,有待提升,而城市超过20%。可见农村学生的循环机能明显好于城市,提升此项健康体能素质对于偏轻和超重倾向的高中学生必须从改善身体成分开始,家庭、学校甚至社会都要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城乡差距问题不容小视。(见图3,图4)

3.2.2 呼吸机能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呼吸机能良好以上水平仅为40%,且变化不显著。超过40%的高中学生处在及格水平,接近20%为不及格水平,总体上农村略好于城市,但整体上60%的高中生此项健康体能素质较差,说明高中生的体重、身高、胸围等指标发育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家庭、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见图5,图6)

3.3 肌肉力量

3.3.1 上肢力量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上肢力量有较大幅度提升,良好以上水平城乡均超过70%,优秀率城市高于农村7%,不及格率有下降,总体上上肢力量水平农村好于城市,超过25%的高中生有待提升。家庭、学校都应通过增加相关体育活动内容迅速让此项素质得到巩固和有效提升。(见图7-图8)

3.3.2 下肢力量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下肢力量达到优良以上的比例有提升,城市不足50%,农村超过60%,超过40%的城市高中生为及格水平,不及格率明显下降。总体上农村好于城市,尚存在超过40%的提升空间,这是体育教学必须正视的。(见图9,图10)

近五年来,辽宁省高中生柔韧素质没有显著变化,优良以上水平平均为70%左右,城市超过30%的高中生处在及格水平。总体上农村好于城市,尚有30%的提升空间,城市高中生相应的关节和肌肉缺乏运动,身体的柔韧性差就会影响高中学生的体育活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甚至是一生的健康与生活质量,柔韧素质是身体健康素质的要素之一,必须尽早引起家庭、学校教育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见图1l,图12)

3.5 健康体能综合评定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持续小幅提升,平均尚在及格水平,只有农村女生达到良好水平。城市高中生总平均分比农村低2%,城市男生比女生差。(见图8)高中学生健康体能优良以上水平均有提升,合计超过50%。城市学生不及格率有所下降,仍高于农村。(见图13-18)辽宁省各城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不均衡发展,10个城市近五年有提升,其中5个城市达到良好水平,3个城市接近良好水平。最高与最低相差8.4分。辽宁省各城市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相比城市高,7个地区有提升,7个地区达到良好标准,最高与最低相差12.8分。

近五年辽宁省各城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体评价9个城市优良以上水平有提升,2个城市优秀率超过10%以上,6个城市良好率超过50%以上。10个城市不及格率下降,但只有4个城市在10%以下,现状不容乐观。(见表2)

4 结论

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目前偏轻态势和超重倾向依旧形式严峻,循环机能水平大幅度提升,60%的高中生呼吸机能较差,超过25%的高中生上肢力量有待提升。下肢力量尚存在超过40%的提升空间,柔韧素质没有显著变化,尚有30%的提升空间。健康体能优良以上水平均有提升,各城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不均衡发展,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相比城市高,分差较大。各城市高中学生健康体能总体评价优良以上水平有提升,不及格率下降,总平均分持续小幅提升,但尚在及格水平,城乡差距值得关注。总之,近五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健康体能状况总体上依然没有显著改善。

5 建议

5.1 逐步完善家庭教育机制

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是成功的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份保障,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可能脱离家庭的投入和支持。家长依赖学校,学校漠视的现象并不少见,为避免中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成为盲区,必须跟进家庭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度以及责任意识,高中阶段是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培养的重要阶段,也是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养成的定型阶段,家庭的责任更重大。因此,必须加紧完善家庭教育机制,适时促进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为中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和保障。

5.2 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情况

篇6

一是贴近学生的原则。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完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不同年龄和不同家庭环境、生长环境、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都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道德特征。满足学生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积极需要,贴近学生开展教育活动,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是贴近生活的原则。生活是人存在的基本价值,对生活的感触与体验是思想道德形成的根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思想的精髓。教师在教育内容上,要发掘生活中鲜活真实的素材;在教育方法上,要创设浓厚的生活气息,用事实说话,用典型事例说话;在教育手段上,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节;在教育过程中,要随时注意社会生活的变化。贴近生活,就是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学生最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j]

三是贴近社会的原则。社会是思想道德教育最大的课堂,社会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从而为自己和社会的未来设计美好蓝图。

二、利用“三个载体”

一是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开足开齐德育类课程;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本中鲜活生动的教材,通过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汲取教材中思想道德的养分;要按照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将思想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

二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校园文化是学生思想道德生成的土壤,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高中生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作用。三是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加强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学校将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活动等,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

三、强化“三结合”网络

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为加强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学校内部,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外部,必须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发挥“三线”(思想政治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一面”(各科教学、各项教学活动渗透德育)的学校德育体系和“三 位一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网络在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要充分加以重视。家庭对高中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充分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工作,改善家庭教育状况。社区教育对高中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要紧紧依靠社区各方面力量,优化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工作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我们要从大德育的角度,努力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德育渠道的协调,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以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取得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效的综合效应。

四、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加强德育实效性研究,不断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定期举办德育工作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对于中学生的思政教育要抓住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和机会,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不能只求形式,而是需要踏踏实实的工作。我们只有对这个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掌握多种有效途径,形成合理的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未来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

篇7

首先,学业拖延是学生在潜意识里主动放慢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的进度,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还会伴有一种不良的负面情绪。相关调查表明,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存在学业拖延行为,学业拖延是一种消极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订的学习计划与执行效果之间的差异化表现。初高中学习阶段属于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的拖延行为严重,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习效率,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学生的自尊心及自我认识会受到挫伤,严重的则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自责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其次,时间管理倾向是一种人格特质的表现,属于时间维度的范畴,它由时间价值感与效能感以及对时间的监控观三方面构成,是指学生个体对待时间功能与价值的态度中通过时间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行为。

二、预防学业拖延与优化时间管理倾向的策略

1. 家长及学校要对男生提高关注度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在学业拖延方面,男生要高于女生;在时间管理倾向上,男生比女生差。因此,家长及学校在学业拖延及时间管理倾向上要提高对男生的重视度。初高中学习阶段的男生在青春期的自制力与自觉性比女生差很多,因此,老师与家长要对男生提高监督检查意识,逐步培养男生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掌控时间的能力

对于初高中学生而言,时间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而时间管理能力是能够通过学习训练逐步培养的。作为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来训练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这要求学校聘用专业的教师对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可以对学生深入讲解关于时间的理论知识,并进行系统训练。还可以通过一些时间管理的反面教材提高学生对时间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让学生主动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与计划,并能逐步按照计划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有效降低由于时间安排不合理造成的学业延误现象。

3. 要高度重视学生易形成学业延误习惯的关键期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初中二年级是学生养成学业拖延现象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与家长应高度重视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减少学业拖延现象,这对初中乃至以后的高中、大学学习生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辅导。比如,布置课外作业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素质的高低安排不同的作业,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因作业比较难而产生焦虑,甚至学业拖延的现象。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4. 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

篇8

据2009年在河南郑州对该市1000名初、高中学生的一项心理问卷调查,中学生们认为被父母忽视的竟然高达98.6%;而另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亲子关系占中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53.2%,远高于同伴关系(30.5%)和师生关系(13.3%)。

因为爱的“战争”。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可以用“爱”这个词来概括;同样,“爱”也可以描述孩子对于父母的感情。但是这种“爱”完全甜蜜和谐吗?

二、爱的“战争”――亲子关系恶化的案例

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至2011年10月20日9点39分,笔者、何同学、何妈妈)

笔者:何同学,你怎么还没到学校啊?路上堵车了吧?

何同学:老师,我妈妈不让我读书了?

笔者:啊?!怎么会啊?你妈妈为了你读书还亲自来学校缴费办理手续了啊。

何同学:真的……你不相信你问她嘛 (挂断电话)

笔者:你是何同学妈妈吗?

何妈妈:老师,我这儿子我管不了!他不读书就算了!我不管了,不管了!呜呜

案例二:(2012年10月20日晚上6点35分,笔者、龚同学、龚妈妈)

笔者:龚同学你怎么变成长住生了啊?你家不是在渝北区吗(距学校1小时车程,无需长住校)

龚同学:不想回去。不想回家。

笔者:为什么啊?回家吃好的改善生活啊?(半开玩笑式)

龚同学:……(沉默、低头)

笔者:怎么回事儿啊?

龚同学:……(沉默、低头、叹气)

龚同学:妈妈不爱我。

龚妈妈:(电话上)老师,关注一下我们娃儿嘛!他最近脾气很不好。要么不说话,要么发脾气。我过去学校看他,他都不见我啊!

笔者:好的,你不着急!我先和他沟通。

三、重塑良好亲子关系的对策

1.更新观念,学会倾听。“现代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改善家长自身素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影响和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法则。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期望,进而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亲子关系。首先,家长应该改变身份,把自身从抚养者转变为孩子的教育者、倾听者、朋友甚至是学习者。家长对小孩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同时家长更应该学会倾听孩子,倾听他们在成长中来自身体、心理、学习、交友以及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困惑。

2.充分信任,给予自由。家长要做警察,小孩就只能做小偷了。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前提条件。随着心智逐渐走向成熟,高中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父母的肯定和信任。笔者曾在所教班级学生调查高中生最反感的家长行为,怀疑“名列前茅”。高中学生个人精力比较旺盛,活泼好动,追求个性的他们不希望被限制,非常反感别人(包括父母)不准他们做什么。由于家长和学生成长的年代相去甚远,成长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亲子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适当给予高中学生自由空间。

3.深入了解,多元评价。亲子关系中,家长应该多花时间去了解小孩,去发现并欣赏他们除学习成绩外的优秀品质。当前教育正经历着对抗功利化的阵痛,而考试成绩成了很多家长评价小孩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唯成绩化”是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下三种思想正在为数不少的家长中滋生蔓延:我们(父母)很优秀,你(学生)必须(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我们不优秀,错过了许多人生机会,你必须优秀去实现我们未曾实现的理想;我们比不过他们(家长的朋友),你必须比他们的孩子优秀。三种思想一个共同的“精髓”就是孩子必须达到以考试成绩衡量的优秀。

4.有效沟通,提高质量。有效沟通是消除亲子关系障碍的最好方法。笔者认为,首先亲子沟通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不能将沟通等价于家长的单方面询问,更不能是家长的责备。亲子沟通应允许孩子有发言的机会,持不同的观点,给孩子必要的申辩机会。在亲子沟通中,家长不能打断或限制孩子,不能打探孩子隐私,还孩子自、自决权、隐私权。首先亲子沟通次数必须得到保证。家长和小孩间必须有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其次,亲子沟通应该是长效机制的,它不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干预机制,而应该是亲子关系危机的预防机制和良好亲子关系的保障机制。再次,亲子沟通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双向性。亲子沟通的内容决不能仅仅是学习、生活等,它应该涵盖孩子在成长中所遇到的思想、心理、学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

篇9

(1)教师的重视度不够,对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

(2)教师观念落后,对教学纲要和课程标准理解不够透彻,教师的权威意识太强,习惯于给学生标准答案。

(3)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更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2、学生问题

(1)学生对政治课存在厌学心理。一方面,由于许多政治老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置学生的诸多疑问于不顾而高谈阔论,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课枯燥,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或注入式教学,理论和实际相脱节。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会碰到很多问题,例如代沟问题、不正之风问题等。另外,党和国家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上会引起群众的议论,而观点不尽相同。还有学生意志力薄弱、自信心不足和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教育尤其是政治课教学产生了强大冲击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许多学生对政治课产生了厌学心理。

(2)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观念和对课程的认识有待提高。由于高考“指挥棒”和社会教学评价观的影响下,学生将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要应付的课程来看待,并未给予必要的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采用“识记――考试”的基本方法,只求将此课程应付完毕,因而就出现了“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的现象,思想政治课的问题就出现在这些条条中。

二、对策建议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学校多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教师角色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适应教师新的工作方式的改变,增强教学的民主意识。教师应当以主阵地的地位审视课堂,以发展的观点改革课堂,从创新的角度驾驭课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注意教与学之间和谐、融洽的氛围。教师教学策略应发生根本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育“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研究和追求深层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改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被动局面。教师不但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有终身学习的行动,学习《考纲》,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教材,学习课程理论、课改信息,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师应积极参加市、区培训,对自己的目标要高标准、多层次,突出实用性,加强典型引路,强化榜样作用,多与参与教改的兄弟学校、同行交流经验与心得体会,学习他们的长处。

2、改变学生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10

一、高中生在成长阶段的常见的心理问题

高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此时的他们在生理上已日趋成熟,是独立走向社会的准备时期。他们的学习内容更加复杂,各学科基本上反映了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对他们的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又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选择,这对他们的学习动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身心的日趋成熟,他们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中的地位发伸了显著的变化,他们关心社会发展,思索人生,憧憬未来,这一系列的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等,高中生成长过程中面对这些一个或几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耽误高中生的学业和成长。

二、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几大因素

针对以上存在的心理问题,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我们从内外因上对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简略地分析如下:

(一)主观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学生自身为主要因素。这个阶段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这个阶段是 “三观”迅速变化的时期。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逻辑思维尽管发展很快,而思维的批判性尚未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自控性差,使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另一方面高中生的第二性征已趋成熟,但发育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心理困惑与不安仍长时存在,使他们并未彻底从迷惘与苦恼中走过来。一些猝不及防的正常生理现象时时困扰着他们,对性的向往与冲动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烦恼。

(二)客观因素的影响

客观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都在影响着高中生心理健康。

在家庭方面,家庭教育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是高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如果家庭和睦,父母教育方式正确,积极引导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积极解决,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如果高中生在不完整或不和睦的家庭里生活学习。或是父母是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盲从型、严厉型等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是父母的过高期望。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学生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当然有些父母自身不良的素质,自身的不良行为,往往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某些不良习气。

学校因素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影响:(1)教师素质和教育水平的影响。一般来说,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格,就能让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否则教师就会在学生中失去威信,学生也容易产生焦虑和厌学等多种心理问题,而且教师的教育水平对学生是否产生心理问题是最直接的,(2)学校办学方向和管理模式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贯彻党和国家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号召,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是围绕高考指挥棒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视学习成绩,忽略了高中生其他优秀品质。

社会因素方面,社会环境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变化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不健康的影视作品,不健康的场所都在影响高中生的心理,面对错综复杂,良莠不齐的外部世界,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往往是取其精华、吸其糟粕。

因此,高中阶段,必然是学生心理发展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渡的各种矛盾,使之日渐趋于成熟化。处理不好,必然会使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三、消除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在高中生主观因素上,要引导中学生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品质、优点和缺点、成功与失败,在学习中扬长避短,从失败中吸取积极的教训。通过高中生自我心态的调节,促进自我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家庭方面,家庭里父母作为高中生成长的主要参与者,应当积极学习有关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关知识,提高父母自身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效果,减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中学生心理问题,配合学校开展对高中生进行的教育工作。

在学校方面,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努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以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光要以身立教,还要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及时清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要整顿那些违法经营的娱乐场所和服务场所,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国家要加强对影视文化作品的严格审查,允许播放的影视剧,文学作品要做到内容健康,导向正确,有利于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11

一、高中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中都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性格特征等实际情况实施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并做好针对性辅导和沟通工作,及时为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管理中,学校要确立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舒适、健康的教育环境。总之,学校要尊重每一名学生。

二、学校要将强制化的管理方式转变为规范化的管理方式

高中学生喜欢独立,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果学校对其实施强制化的管理方式,势必很难达到管理效果。基于此,高中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建立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律自制能力,促进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道路发展。例如,在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寝室的规章制度等方面都要确保有章可循,并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

三、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要坚持身体教育和生理心理教育并重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通过各种符合学生生理发展需要的体育项目,不

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心理教育中,做好沟通和理解工作,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针对高中学生容易出现的早恋现象,教师要利用理论知识和心理辅导知识为学生讲解和引导。此外,还应该加强生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健康地成长。

四、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学生父母达成共识

一方面,加强学生家庭沟通,更能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实施学校教育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家庭沟通,可以与父母达成共识,与家庭教育同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飞.论新形势下高中学生思想的新特点及其对策[J].魅力中国,2009(32).

篇12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的对象虽然是孩子,但其实,我们也面对着家庭,我们常会在问题孩子的身上找到家长留下的很多印记,所以我们很想知道究竟在大部分高中学生中,他所认为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他有什么诉求,所以我们设置了这一次研究,主要想了解孩子的基本心理情况和家庭关系的关联,用数据说话,让家长懂得孩子的成长是与家庭的关注和家庭成员家的关系密不可分的,对许多家长也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让班主任能成为学生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对家庭教育能有一定指导。

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亲密度高、矛盾性小、文化性和娱乐性强的家庭,孩子的性格表现为外向、情绪稳定,而且社会适应能力强。为揭示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原因,采用家庭情感关系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调查作为测量心理健康的手段,重点探讨了高中学生家庭情感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被试为来自重庆市两所高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70份,有效问卷254份,回收率90%,有效率94.07%。其中,男生134人(52.8%),女生120人(47.2%);高一110人(43.3%),高二110人(43.3%),高三34人(13.4%);年龄14~19岁。

1.2 调查研究问卷

1.2.1 家庭情感关系问卷。参考选取Moss等于1981年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费立鹏,郑延平等,1991)。本研究中选取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三个方面评制作家庭情感关系问卷。问卷4级记分,从1“很像我家”到4“完全不像我家”,得分越低分别表明“亲密关系越好”、“情感表达越好”、“矛盾性越高”和“沟通越好”。

2 结果

2.1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中所有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得分范围为9~34,平均分为21.892.2以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分为因变量,性别、年级为自变量做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心理健康看水平上并不存在性别,年级上差异。

2.2 家庭情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心理健康与家庭情感关系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情感关系的亲密性,矛盾性,情感表达与沟通方面都存在显著相关。家庭亲密性可以预测心理健康情况。

3 讨论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青少年阶段是最叫人担忧的。而中学阶段正处于青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且最富有特色的时期,也是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也要十分注意这一点。在家庭亲密性,沟通性较差的孩子,在交流时应注意不要过多的责备及埋怨,更多应该让孩子自己表达,鼓励他们说出心中的话,这是班主任就一定要让孩子信任,班主任的角色的定位,是孩子成长中与家庭的一条纽带,而不是警察和惩戒者,让孩子打开心扉。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的情感关系因素很重要。在本研究中发现家庭的亲密性,矛盾性,情感表达和沟通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都显著相关。家庭亲密性是指家庭成员间相互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情感表达是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其情感的程度,矛盾性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沟通则是指家庭成员的信息交流情况,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家庭成员间亲密程度越高,情感表达越充分,相互沟通得越好,这样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由此可见家长要多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发挥家庭教育亲情感化、心理保护、情感抚育等独特功能,并通过这些特有功能引导孩子以健康的心理,面对生活、学习的困难和社会压力,顺利渡过青春期,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现代人。

篇13

一、农村薄弱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薄弱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很不容乐观。首先,生源少且差。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农村薄弱高中地理位置和高中分批次录取学生等原因造成农村薄弱高中生源急剧减少,特别是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就更少。其次,学生素质差。农村薄弱高中学生总体上具有基础弱、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不强等自身的特殊性。再次,农村薄弱高中师资力量较差、学校的软件、硬件设施等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等。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农村薄弱高中的政治教学改革乏力,课堂模式陈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普遍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教学的有效性低下。

二、农村薄弱高中政治教学效率较差的原因分析

1.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很关键,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严重影响农村薄弱高中的教育教学。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现在农村薄弱高中的教育资源很差。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薄弱高中不够重视,投入较少,这对学校的各方面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再加上高中分批次录取学生,分流到农村薄弱高中的学生生源普遍较差,等等。这些都给农村薄弱高中的教育教学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学生自身学习因素

农村薄弱高中总体而言,生源素质普遍较差。学生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他们普遍感到好像考大学是其他学校学生的事,自己只是为了应付学习,思想政治课实用性又不强,认为学无所用,到学校学习只是为了拿一张高中毕业文凭,因而对学习的前途很渺茫,失去信心,态度懒散,消极应付。

3.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学生家长对学生学习不够重视,农村家长在外打工较多,学生是留守学习,寄宿在学校,他们平时缺少与孩子的沟通,认为他们在这类学校学习考不上大学,让他们学习主要是因为年龄还小,还不能走上社会,对孩子的学习消极对待;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冷淡,不注意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得过且过,不用心探索教学改革,教学方式陈旧,教学缺乏吸引力;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因素复杂,社会风气不正,网吧、游戏厅等社区不良文化环境都对学生的学习构成不利影响。

三、着力提高农村薄弱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

基于一系列客观问题的存在,我们政治教师不能怨天尤人,应该立足校情,面向学生,本着为学生成长成材着想的原则,踏踏实实的开展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1.关爱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法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法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想改变学生学习的现状,必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着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劝导工作,使他们真正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重塑学生对学习的信心,让他们真正静下心来,端正态度,用心学习,这是提高政治教学实效的前提。

2.立足实际,探索富于实效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W中,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手段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农村薄弱高中,我们教师尤其要立足实际,面向学生,探索符合校情和生情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富于实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理解、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培育良好的土壤。

3.汲取“源头活水”,丰富课程内涵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知识性、政策性、时效性、社会性等特点,新材料、新观念、新情境又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标志。政治课程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政治老师要与时俱进,汲取“源头活水”。首先,政治教材具有稳定性,素材不会不断更新,我们要对教材的文本资源有所取舍,为课堂服务;其次,加强政治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密切关注鲜活的生活实际,从社会发展的最新实际中选取全新的素材增添政治课堂的魅力;生活在农村,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当地资源,比如村委会选举情况,农村文化发展实际等对学生进行教学。这些“源头活水”,我们政治教师如果用心汲取,就能不断丰富我们的课程内涵,给我们的政治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