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

篇1

1月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积极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坚持以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深化农村改革,加强法治保障,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重点。一是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积极发展现代渔业。二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科技运用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统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屠宰监管,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加强农机作业薄弱环节与后续服务,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三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组织实施好重大工程项目,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农业资源养护,强化农业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四是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优化农产品市场调控,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五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法治建设。完善改革农业补贴政策,利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保险支农,推动完善农业法律法规,深化农业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六是扎实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加快推

进农业对外合作。

会议听取了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创建情况的汇报。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要加大宣传力度,为推动示范区建设、引导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营造良好环境。要采取切实措施,发挥好奖补政策效应,不断激发示范区加快农业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始终走在农业现代化前列。要探索模式,继续深入研究分析不同示范区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一些带有共性的典型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会议就推进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会议指出,同步推进农业协同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对夯实区域协同发展基础、确保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顺利实现意义重大。要立足京津冀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经济差异等现实,推进京津都市现代农业和河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以推进产业、市场、科技、生态、体制机制协同发展为重点任务,形成优势互补、利益相连的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新格局。

篇2

近年来,一批批高校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成为农村党支部或村委会的主要干部,人们把他们称为“大学生村官”。众所周知,农村经济发展有个显著的特征:人口多、土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无论是发展地方经济还是构建化解三农困境,都是大学生村官责无旁贷的、必须承担的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为此,农村就特别需要能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农村良性结构、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的新生力量加入村干部队伍。因此,“大学生村官”应运而生。

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下原则: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业不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把农业增效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效益。

大学生村官到村工作后,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在当前这个时期,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水平来或者说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推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首先,大学生村官要充分了解农村工作思路,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尤其是应该充分掌握和学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才能指导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以及有关农业科学发展的信息。在任职期间,大学生村官首先通过要参加技术培训、产业发展能力培训、管理能力培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然后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现场示范等形式,对农民开展致富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农村基层干群、农民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生态环保等知识,树立“三农”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多元化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因此我们大学生村官必须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处理农村工作的相关的政策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等知识。

其次,大学生村官要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村农户,深入各主、副产业,广泛开展调研,抓住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展创收工作。大学生务农经验及社会工作经验缺乏,因此必须脚踏实地地经过长时间的生产实践锻炼,才能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并通过广泛调研,根据实际抓住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积极探索农村发展的新思路,从而能够引导农民找到合适的致富项目。经济发展了,大学生村官的在村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

最后,大学生村官应主抓教育农民思想转变工作。教育才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在我们所任职的经济落后的农村,大力开展创业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并没有引起农民的足够重视。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学历最高的群体代表,要发挥教育、宣传作用。大学生村官要将“人人创业”理念普及宣传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有计划地实施,不但要定期讲解国家的相关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更要通过作先进事例报告、播放教育片、村民谈心等形式将“脱贫致富”的思想深入地根植于心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有所作为。

在充分提高个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水平的同时,作为一名初到农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采取什么措施来推动任职村经济的发展也是我们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个人创业、全民创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我们大学生村官而言,能够理顺农村各类创业实体,并为之开展有效的工作,是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下就如何理顺农村各个创业实体这一问题谈几点想法:

一、自主创业,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者

谈起到村以来的工作,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创业。我们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事创业,不是一件新鲜事,我们利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创业的必要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番认真地思考以后,满怀激情地走上创业之路。大学生村官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过程中,会遇到群众不接受的现象,那么我们作为村干部,自己带头搞实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今年5月份,通过多方协调,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努力,最终成功与射阳县百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引进种植项目。项目落实后,每茬每亩产值3千元以上,预计每亩 地纯收入1500元以上,是水稻、玉米、大豆等传统农作物收入的3倍以上。但由于传统的种植观念的影响,群众一时难以接受,为此,我们村干部主动带头流转土地进行种植,积极为村民创业致富发挥示范引路作用,此举打消了许多村民的疑虑,得到了40余户村民的积极响应,目前已经形成近百亩的种植规模,预计种植将逐步形成为本村的特色产业。

青岛本文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李中华院长指出:促民增收,成立专业合作社是重要举措。通过我们已申请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运营,充分说明了这一理论。我们通过合作社逐步把本村的种植产业化,引导村民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调整本村产业结构,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推动本村经济发展。

二、服务创业,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护航者

山东省农业厅经管处处长冯周安同志指出:我们大学生村官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在推动村里的产业发展和升级、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工作中,我们应为农民创业提供服务。一是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种殖、养殖、产业化经营大户上下功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创业带头人。二是为农民创业者提供技术服务,定期邀请相关专家、行家为他们上门提供服务,力争使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小。三是解决农民创业的后顾之忧,今年我村的种植达到一定规模,销路自然出现困难,在村两委的大力努力下,实现订单种植,消除农民创业疑虑,真正做到为农民创业保驾护航。

三、招商创业,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者

提高农民增收,在自主创业、服务创业的同时,我们大学生村官还应发挥自己的信息、资源、知识优势,整合各方面有利因素,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通过项目的落实既可增加村民的工资性收入,也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20__年年初任职后,本村没有一个村办企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一亩三分地,助农增收工作一时难以落实,于是决定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多次磋商协调,与客商黄进华达成协议,租出我村将近的荒废的学校创办皮革厂,并同意招收我村村民进厂务工,这样壮大了集体经济的同时也解决了我村40余名剩余劳动力,真正实现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篇3

调研期间,xxx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企业车间,了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探讨农民增收的途径。在灌云兴云鹅业公司、东海福润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她要求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在赣榆县门河中药材基地、东海黄川草莓基地等地,xxx详细了解南京农业大学和连云港市“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情况,称赞这是科技人员传播农业科技的讲台、施展才干的舞台、转化科技成果的平台,并对这项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她对冒着严寒,深入田头和试验基地的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教授表示衷心感谢,要求当地党委和政府加强服务和配合,取得更大的成效。

19日上午,xxx主持召开座谈会,座谈讨论如何进一步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她指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归根到底要靠发展。要抢抓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发挥优势,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基层大胆探索、试点,改革创新。加快开放开发,着力营造加快发展的新优势。

xxx强调,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围绕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坚定不移、因地制宜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项目的办法管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增长方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鼓励群众自主创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富民步伐,把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摆上与开发自然资源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维护农民经济、政治、社会权益,进一步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篇4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为平稳

预计今年冬小麦播种面积3.4亿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冬油菜播种面积1.04亿亩,比上年增加170万亩。去年秋冬播以来,冬麦区光温水等气象条件总体适宜,冬小麦苗情较好,3月20日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面积比例87.2%。长江中下游等油菜主产区受阴雨寡照天气等影响,油菜长势总体弱于去年同期。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3月29日,全国已完成春播任务10.7%,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二)粮食、油料等意向种植面积继续增加,棉花、大豆面积下滑

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8亿亩,比上年增加约1000万亩;棉花播种面积约6600万亩,比上年减少400万亩,减幅约6%;油料种植面积2.1亿亩,比上年增加100万亩;糖料种植面积3060万亩,比上年持平略增。蔬菜播种面积3.16亿亩,比上年增加600万亩。另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9万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稻谷意向种植面积增长1%,玉米意向种植面积增长4.1%,大豆意向种植面积下降8.5%;棉花意向种植面积下降6.2%。种植意向面积下滑较为明显的是大豆和棉花。虽然近年来大豆价格有所上涨,但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农户种植热情不高。据2012年农产品成本调查显示,大豆亩均净利润为101.56元,而与之争地的玉米亩均净利润为206.6元。国内棉花价格持续下滑,尽管国家出台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但受纺织用棉需求不旺、国际棉价大幅下跌、国内外棉价倒挂等因素影响,国内棉价下滑势头未能遏制,种棉比较效益下降,农民植棉积极性不高。

(三)生猪价格下跌明显

一季度,全国猪肉产量1554万吨,增长2.8%。生猪存栏45473万头,同比减少0.3%;生猪出栏20487万头,同比增长2.4%。受周期性、季节性因素叠加影响,1月份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明显回落。3月6日,猪粮比价跌破6︰1盈亏平衡点进入橙色预警区间,至4月3日进一步跌至5.39︰1,生猪养殖效益明显下滑,一些养殖户亏损严重。目前全国多个省份已同时启动冻猪肉收储工作。总的看,当前我国生猪产能偏高,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四)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871元,实际增长9.3%,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6.5%,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3%,财产性收入增长27%,转移性收入增长12.2%。今年以来,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继续呈增长态势,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结构性用工短缺矛盾凸显,中西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抢工”现象加剧,外出农民工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重继续上升,工资水平继续提高。一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645万人,同比增加274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2436元,同比增长12.1%。

(五)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

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用于“三农”总支出达到13799亿元,比上年增加11.4%。对农民的“四项补贴”总额超过1700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的政策。健全粮油和生猪大县奖励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和生态补偿办法。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比2012年提高9.8%;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2元、135元和150元,比2012年分别提高10.0%、8.0%和7.1%。

(六)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方案,今年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25亿元,计划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亿元,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继续支持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危房和国有垦区、林区棚户区改造力度。继续推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等重点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等投入继续增加。

二、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禽流感对于家禽养殖业冲击较大,生猪价格明显回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待提高,棉花、大豆的意向种植面积下降。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九连增”和“九连快”之后,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为此建议:

(一)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加大中央政府各项支农措施的落实力度,加快中央涉农项目的投资计划下达和实施进度,及时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落实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搞好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

(二)做好春耕生产工作

切实应对自然灾害影响,抓好春播备耕工作。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化政策、细化部署、强化落实,全力以赴争取实现粮食连续十年丰收。加强春季田间管理,搞好气象服务、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控,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加强信息引导,指导农民安排好种植结构,动员广大农民适时整地、抢墒播种,在保证粮食作物面积的同时,增加重要紧缺农产品生产。抓好水资源调配和应急抗旱准备,满足春播春灌用水需要。抓好农机具检修和更新购置,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开展跨区机耕、机播、机插作业,加快春播进度,提高春播质量。保障农资供应和市场稳定。做好化肥组织调度、运力安排工作和淡储化肥投放准备,保证市场供应。狠抓农资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加强农资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坑农害农价格违法行为。

(三)加强农技推广服务

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充分发挥农业部专家指导组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作用,开展巡回技术指导,把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和春耕生产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地方各级政府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行乡镇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服务。发挥专业大户、农民科技示范户作用,示范带动良种良法推广。

(四)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

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力推进园艺、畜禽、水产品标准化种养,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积极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春季集中免疫力度,加强疫情监测和检疫监管。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减轻动物疫情对养殖业的冲击。

篇5

第三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其财务活动情况及其有关账目,以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如实向全体成员公开,接受成员监督。实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的,机构应当按规定及时提供相应的财务公开资料,并指导、帮助、督促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财务公开。

第四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建立以群众代表为主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对财务公开活动进行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从村务监督机构成员中推选产生,其成员数依村规模和理财工作量大小确定,一般为3~5人;村干部、财会人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

第五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的内容包括:

(一)财务计划

1.财务收支计划;2.固定资产购建计划;3.农业基本建设计划;4.公益事业建设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计划;5.集体资产经营与处置、资源开发利用、对外投资等计划;6.收益分配计划;7.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讨论确定的其他财务计划。

(二)各项收入

1.产品销售收入、租赁收入、服务收入等集体经营收入;2.发包及上交收入;3.投资收入;4.“一事一议”筹资及以资代劳款项;5.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补助款项;6.上级专项补助款项;7.征占土地补偿款项;8.救济扶贫款项;9.社会捐赠款项;10.资产处置收入;11.其他收入。

(三)各项支出

1.集体经营支出;2.村组(社)干部报酬;3.报刊费支出;4.办公费、差旅费、会议费、卫生费、治安费等管理费支出;5.集体公益福利支出;6.固定资产购建支出;7.征占土地补偿支出;8.救济扶贫专项支出;9.社会捐赠支出;10其他支出。

(四)各项资产

1.现金及银行存款;2.产品物资;3.固定资产;4.农业资产;5.对外投资;6.其他资产。

(五)各类资源。包括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滩涂、水面、四荒地、集体建设用地等。

(六)债权债务

1.应收单位和个人欠款;2.银行(信用社)贷款;3.欠单位和个人款;4.其他债权债务。

(七)收益分配

1.收益总额;2.提取公积公益金数额;3.提取福利费数额;4.外来投资分利数额;5.成员分配数额;6.其他分配数额。

(八)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

第六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规定的公开内容进行逐项逐笔公开。下列事项,应当专项公开:

(一)集体土地征占补偿及分配情况;(二)集体资产资源发包、租赁、出让、投资及收益(亏损)情况;(三)集体工程招投标及预决算情况;(四)“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使用情况;(五)其他需要进行专项公开的事项。

第七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财务往来较多的,收支情况应当每月公开一次,具体公开时间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统一确定。对于多数成员或民主理财小组要求公开的内容,应当及时单独进行公开。涉及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随时公开。

第八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设置固定的公开栏进行财务公开。同时,也可以通过广播、网络、“明白纸”、会议、电子触摸屏等形式进行辅助公开。

第九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内容必须真实可靠。财务公开前,应当由民主理财小组对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审核,提出审查意见。财务公开资料经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民主理财小组负责人和主管会计签字后公开,并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后,主要负责人应当及时安排专门时间,解答群众提出的质疑和问题,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答复解决;一时难以答复解决的,要作出解释。不得对提出和反映问题的群众进行压制或打击报复。

第十一条 乡(镇)、村两级要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档案管理制度,及时搜集、整理财务公开档案,并妥善保存。财务公开档案应当包括财务公开内容及审查、审核资料,成员意见、建议及处理情况记录等。

第十二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下列监督权:

(一)有权对公开的内容提出质疑;(二)有权委托民主理财小组查阅审核有关财务账目;(三)有权要求有关当事人对财务问题进行解释或解答;(四)有权逐级反映财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三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理财小组行使下列监督权:

(一)参与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二)审核原始凭证,查阅有关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否决不合规开支。对否决有异议的,可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 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三)对财务公开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对公开中有关问题提出处理建议;(四)向上一级部门反映有关财务和公开中的问题。

第十四条 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理财小组应当自觉接受村党支部和村务监督机构的工作指导,依法依规履行监督职责,定期向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汇报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监督工作情况,不得、。理财小组成员监督不力、怠于履行职责的,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应当终止其职务。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行使下列指导和监督职责:

(一)指导和监督村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本规定实行财务公开;(二)指导和监督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三)对财务公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查处。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会计委托服务机构,由县级以上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和乡(镇)党委或政府责令限期纠正;仍不纠正的,由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和乡(镇)党委或政府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相应处分。

篇6

1.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围绕粮食高产创建,结合土地整理,认真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更新品种、土地整治、节水灌溉、机耕路修建和“沃土工程”等措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继续争取资金,开展高产创建工作;积极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年推广3~5个优良高产农作物品种,10项以上农村实用技术。继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并覆盖到每个行政村。推广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10万亩。超级稻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000公顷,玉米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万公顷,有机、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000公顷;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农机总动力达到22万千瓦,同比增长11%。积极争取深松补贴,推广深松技术,扩大深松推广面积。

2.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完成蛤蟆河、老跃沟、草木沟3座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计划投资1399.11万元;完成小川六社、新安2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计划投资470万元;做好榆树沟五社、新山五社、新立、丰口北4座重点小(Ⅱ)型水库和夹信子五社、高家七社、东方红六社、夹信子四社、德胜、宋屯、牛家南、怀家店、北山二社9座一般(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工作。

3.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012年,农业产业化项目及农业固定资产计划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建设1~2个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依靠科技手段,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开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12个,农村经纪人新增100个。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做好农民减负工作

全面深化各乡镇、涉农街道政务大厅服务,规范以财务管理为主的村务管理。推行“六步工作法”,推进村级“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民主进程;全面实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实行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度;继续深化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以北部工业新区为重点,开展金珠乡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5.发展劳务经济,开拓农民增收新途径

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北部工业新区的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近就业工程,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例,力争使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支柱。2012年,计划转移和就地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人以上。

篇7

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才结构不断调整,农村人才需求呈现新形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重点领域,是实施人才强农战略的关键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用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农民,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昆明市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多民族”特征。当前,昆明市正加速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发展进程,需要大幅度地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人口比例,建设满足昆明市发展需要的高、精、尖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十一五”期间,昆明市大力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乡村科技推广人员、生产能手、经营能手等各方面实用人才。但是,距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的目标,还存在着明显距离。昆明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传统生产方式的农民多,新型实用人才少;第一产业生产型的人才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经营管理的人才少;从事简单、分散农业生产的人才多,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生产、流通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少。

因此,大力发展符合新形势农业建设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对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实用人才,对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养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农村实用技术的研发主导者,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农村实用人才的主要培育者,在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问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昆明市的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村人才的培养,其在服务农村社会发展的教育职能受到了巨大挑战。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资源供应与农村人才需求失衡

县域农业职业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培育的主体,它担负着提高农民文化知识、培育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但是近年来面临着发展的瓶颈。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农业类专业的招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主要以招收农业类学生为主的中等专科学校已经更名、合并及升格,学校发展方向调整后,农业类专业和招生人数急剧缩减。另外,农村的职业中专或职业高中所招收的涉农类专业学生也在逐年萎缩,2013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达3.71万,涉农类专业招生比例不足10%,甚至很多县区农村职业学校的涉农类专业已停止招生。职业教育中农业类专业呈现急剧萎缩趋势,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对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却不断增大,农村人才需求与农业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不断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现状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及未来的教育潜力存在着失衡困境,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带来严重的挑战。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

由于“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农村文化水平不高、生产经营分散且品种多样、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等,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方向、教学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复杂性[1]。此外,教育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设定的,农村经济社会情况的变化是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依据。目前,昆明市正致力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小城镇、农业工业化的进程,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这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培养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的综合实用型人才上[2]。当前,昆明市农村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培养目标偏离“三农”的异质化的趋势。专业设置不能根据当地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的需求设置专业,没有准确的办学定位,存在盲目跟潮流,造成各校专业设置重叠交叉,缺乏本地的特色和优势。近10年来,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普遍开设了电子电器、模具设计、汽车维修、计算机运用、广告设计等专业,原有的种、养殖等涉农专业停止招生,而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农村经营管理及农业技能服务类的专业则严重缺乏。

同时,有些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没有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进行动态修订,课程设置雷同性高、针对性差,特别是实践教学课时和质量不能达到教学目标。近些年,昆明市的农村职业教育对如何有效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作了不断探索,总结了“经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学校+公司+农户”等成功的办学模式,开设了许多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受到其功能、规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水平、设备设施的数量和现代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办学条件远不能满足现状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另外,学校在农村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和经营理念的培养方面也严重不足,没有将职业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由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和办学条件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最终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效果与农民的教育需求存在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昆明市农村职业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把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人才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的重心已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但是,农民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与政府的推动力度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受到自身的“经济理性”观念及“生活事件”经验的影响。在西部偏远农村和民族地区,农民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还未完全清楚现代科学技术能否带来好处、需增加多少投资、需增加多少工序和工时、能够带来多高的产量、产品能否销售出去、增产能否增收,普遍存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效果有顾虑等问题,表现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理和教育培训效果的短期性及实用性价值倾向。另外,在农民的农业生产经历中,也存在着许多关于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的事例,有的科技推广项目,农民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得不到应有的收获[3]。这些经验也是导致农民对农村职业教育效果的认同上存在疑问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影响到农村实用人才对自身价值及其发挥作用的模糊评价及对其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效益的怀疑。这样就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示范性带来负效应。因此,如何发挥他们在各自行业内对农业、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效果的影响力,满足农民的教育需求是值得共同思考的课题。

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这重要论述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和农民教育的重视,也是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4]。

(一)重新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依靠正确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昆明市农村职业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内容及模式,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对受教者预期的培养标准和要求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实用人才不能适应农村对人才的需求,所以要重新思考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起面向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昆明市农村职业教育应由原有的重知识的培养逐步转向重视技能的培养,重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综合人才的培养;原有的仅为地方培养务农人员服务的思想,应逐步转向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服务,即为地方输送具有较强竞争意识、自立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5]。因此,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加大农村实用技能教学的比重,同时要处理好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的关系,建立一个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支柱产业发展实际,设置体现特色与优势的专业和课程

专业设置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征,农村职业教育以培养和造就数以千记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劳动者为主要目标,其专业结构必须适应农村区域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以现代大农业观为指导。也就是说,专业设置既要注重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的生产要素,又要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及运输、营销、经营、管理等二、三产业的商业要素。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大农业观的指导下,以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特征、区域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和农村人才综合性、技术性等需求特点为主要依据,紧紧围绕当前昆明市鲜花、蔬菜和牛奶等农业支柱产业,做好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建设。

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合理,应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动态、灵活地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大农业所包含的产业链来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根据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发展需要来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要体现针对性和实用型,要围绕服务“三农”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来构建[6]。随着昆明市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生产的很多项目将成为新的经济发展点,如绿色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等。这就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科学地设置课程进行深入地研究。

同时,要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重,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和内容,将实践能力培养贯彻教学全过程,也要贯彻产学研结合思想,成分利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和农村各种科技示范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并将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

(三)重点发展针对初级农村实用人才的成人继续教育培训

当前,昆明市农村实用人才中初级农村实用人才占了90%以上的比例,这说明初级的农村实用人才是昆明市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将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技能提升和更新为主的职业培训。一是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要在市农业部门的统一组织和部署下,各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实际,坚持面向“三农”的方针,坚持农科教结合的发展方向,组织县农技推广站(中心)、广播电视学校、职业中专、农机校、乡(镇)农民技校承担技术培训任务,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建立起完整的培训体系和网格。二是要科学整合教育培训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文化基础类:主要以应用知识为主,如计算机应用、商务谈判、外语沟通、经济合同文本书写等;法律基本知识类:包括宪法、经济法、劳动法以及涉农的有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类: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企业经济管理以及农业机电设备的维修保养知识等,此外,还应培训一些文化卫生知识和现代生活方式所需的知识,以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科学技术类:要培训一些切合本地生产生活的最新科学技术知识,使科技成果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中,提高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三是要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系统。要依托农业中专、农职业高中或条件较好的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建立网络教学点,利用农闲时间,集中进行远程教学,从而实现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高效率目的。四是要大力倡导农村“自组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随着农业专业化和组织化的发展,农民以自愿互利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和带动,成立了各类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专业协会。这些组织是进行技术示范和培训的重要资源,要积极动员它们以“现身说法”及“传帮带”的形式开展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这也将来农村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的重要力量。

昆明市正加快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专业协会、专业联合社等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就要求培养大批经营管理型的专业组织负责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所以,应着重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以现有的初级农村实用人才为对象,以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者为重点,着力培训一支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需要、能够带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农村经营管理性人才。启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培训计划”,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政策、工商管理知识、经纪人管理办法、合同法、经济法和农业合作组织法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组织带动能力、专业服务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四)建立多元化投资制度,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是为全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其公共性决定了政府部门作为责任主体的一方,不但必须承担最主要的投资和办学职责,也要充分调动其他社会系统作为责任主体的另一方积极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服务,形成“多主体”办职业教育之路。所以,要调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公益组织和公民个人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倡导民办官助、公益扶持、多渠道拓宽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解决当前农村职业教育长期依靠国家、资金匮乏、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条件落后等问题。同时,建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基金,提升贫困地区办职业教育的能力。昆明市有大量的贫困山区及少数民族村寨,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和百姓经济收入都很低,他们的财力很难支撑职业教育及人力资本投资。因此,要建立以市财政为主体的多层次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建立职业教育资金投入的保障制度,确保对落后农村地区和贫困群体接受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的资助,增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自觉性,尽力推动不同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容泉.黔西北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3):96-99.

[2] 阮艺华.论高职教育的苏学体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3] 成文章.云南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J].农业教育研究,2009,(2):4-6.

篇8

一、东西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的对比分析

据农业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农村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万个。对于其中规模较大、管理较好、活动比较规范的,在全国26个省份中(不含上海、江西、云南、广西和)共有9268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据农业部2004年初提供的材料)。本文随机对部分东西部省区的组织数、成员数、组织平均成员数、成员数占乡村户数比例加以分析,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量上,东部地区各省区分布比较平均,而且各自都拥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而在西部地区,各地之间则存在一些差异,除了陕西和甘肃外,青海、宁夏、新疆数量则十分有限,从地理位置来看,此三省地广人稀的地理特点显然影响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而靠近中部地区的陕西和甘肃则在组织数量上较为乐观。组织成员数量和其占乡村户数的比例则是衡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数据反映东部地区参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数量远高于除陕西外的其他西部地区农村,但成员占乡村户数的比例则都属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与美国、韩国和日本农民参与合作组织均超过90%的比例相去甚远。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平均成员数十分直观地反应了组织的大小,决定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数据很清晰地反应出东部地区的组织成员数普遍高于西部地区成员数,即西部地区大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会员较少,规模较小,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增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数量,扩大组织规模,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发展西部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策略和目标之一。

二、东西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对比分析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分为三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联合社。资料显示,较为松散的专业协会仍然是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位于西部地区的内蒙、贵州、四川、云南、甘肃、宁夏等六省区的比例分别是81.98%、77.57%、79.13%、89.07%、89.49%、70.05%,而位于东部的山东省的比例只有39.70%。结合较为紧密的专业合作社不到总数的33%。专业合作社比例最高的五个省份全部来自东部地区,分别是山东47.50%、北京42.08%、浙江39.82%、江苏35.15%和广东30.65%。而西部地区的甘肃3.57%、云南8.35%、贵州11.03%、内蒙13.59%不仅和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甚至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专业联合社的比例平均为10%左右,在东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差别。

从总体来看,专业协会依然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这也从根本上反映了目前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具有数量较少,水平较低的特点。而数据显示,管理更加规范,合作更为紧密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分布较广,西部农村地区尽管也有少量比例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但是其数量和质量较之东部地区都还有较大的差距。不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合作协会正是更高级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另外,在更为高级的专业联合社方面,东西部地区的数量是没有非常明显差别的。这也是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三、东西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分布的对比分析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行业的分布情况是,种植业的比重是最高的,为42.87%;其次是养殖业(包括畜牧业、渔业),比例为33.98%;再次是其他产业,为23.15%。这与种植业、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是正相关的。在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行业中,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比例一般在10%以下,这远低于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而蔬菜、水果行业的组织数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0%、20%左右,远高于其行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

在地域分布上,西部农村地区更偏重于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行业,这些产品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不高,满足基本需求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即可。这些产品的特性不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长。对于养殖业、蔬菜、水果行业则是一些商品率较高的行业。这些行业大多数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产品大部分要用以销售收入来收回成本,农户承担的风险较高。而其中的渔业、畜牧业则具有鲜活、难以保存的特点,需要较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蔬菜、水果则需要有稳定的运输渠道和销售渠道,在减少成本的需要和销售利益的驱动之下,需要更多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来。这种行业分布和行业特点也影响着东西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数量、形式以及发展的要求。

四、东西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差异性对比分析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农业区和贫困区,农业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被证明是提高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总体滞后于其他地区。因此,东西部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差异性分析对于西部农业水平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是其发展程度的决定因素

“自愿”是农民进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前提,经济效益的高低则是农民是否愿意加入组织的决定因素。我们通常从成本和收益两方面分析经济效益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之间的交易活动(包括交易频率和交易范围)也必然增加,专业农户面临着较高的交易费用。为了寻求降低交易费用的有效途径,农户就会联合起来形成合作经济组织,一般农户的交易费用包括搜寻费用、谈判费用、实施费用。当农户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达成交易时,农户的直接交易就转变为了组织内部的交易,而且组织越大,覆盖面积越广,交易就越方便,也能够在谈判过程中占据比较优势的地位。而之前本文分析过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拥有更大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也决定了东部农村地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能够为农民节约交易成本,从而吸引更多农民参与组织。而西部地区尽管也有少量的较大规模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是其数量显然还不能满足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需要。

高收益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追求的最终目标。显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普遍较大的东部农村地区在市场竞争中更占优势,比起西部地区,规模较大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提供充裕的技术和资金,保证农业生产效率和销售收益最大化。比如连云港市东海县畜禽生产合作社通过合作服务平台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实行“五统一、一保证”,即“统一种苗供应,统一饲料配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防疫注射,统一产品销售,保证社员有稳定收益”,并实行保护价收购,赢利返还,这种有保证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然有吸引力。西部地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以小型的专业合作协会为主体,农民进入协会一般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导致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以发展,更不用说为农民提供生产、供应和销售等其他方面的便利和保护了,这也从根本上影响了西部农户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2、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制约了西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早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也决定了合作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一特性,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化程度是西部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重要条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在我国农村地区所产生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由长期短缺转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导致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正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主要动力。而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受到早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尽管有所提高,但是并不明显,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所要求的市场化程度还有较大的差距。

据统计,2007年间,西部各省农村农业现金收入分别为:重庆359.60元/人、四川567.40元/人、贵州414.90元/人、云南1194.20元/人、539.30元/人、陕西1049.70元/人、甘肃1012.20元/人、青海609.00元/人、宁夏1357.00元/人、新疆3296.90元/人。而东部地区部分省市的情况就不一样,依次为:天津1426.20元/人、河北1437.60元/人、辽宁2216.20元/人、山东2039.70元/人。本文将农村地区人均销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作为比较各地区农村市场化水平的指标,从中可以看到,相对于主要以第二、三产业支持经济的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部分省市的农产品人均现金收入水平,即农村市场化水平还是非常低下的。另外据我国经济学者樊纲、王小鲁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及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等五个方面所作的测算,在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与中、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差距较大。根据他们构造的市场化进程指数,西部地区为4.71,而东部地区为7.14,这也从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方面反映了东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差异的原因。

3、教育水平和意识形态对东西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

我们通常将教育水平和意识形态放在一起研究问题,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自愿性质的组织,以农民的合作意愿为主观前提。郭红东、蒋文华等研究人员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的556名农户的横截面数据进行了Logistic回归处理后,得出了户主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水平和意识形态影响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各个阶段。西部地区落后的教育水平一直是影响西部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据统计,西部地区近一半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分布在低文化水平的区间,文盲和半文盲以及小学程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者不到10%。据统计,截至2008年,东部地区各省市农村不识字或者识字较少的农民平均比例仅为3%左右,而西部各省如达到49.68%,青海23.57%,其他各省市平均比例也保持在15%左右。落后的教育水平决定了落后的意识形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愿性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民的合作意识是组织成立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在西部农村地区,农民普遍市场观念淡薄,个体思想保守,小富即安,斤斤计较。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的过程中,农户往往关心的是合作组织收取的费用或者合作组织当前能够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政府或者组织发起者需要花费大量成本为农民宣传或者解释,而对于资金本来短缺的西部农村,这些额外的成本进一步阻碍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由当地农村的农业“能手”组织建立。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大背景下,这些“能手”也不一定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导致的结果是,西部地区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然只能局限于基本技术、信息交流和培训服务功能,能够开展系列社会化服务的组织非常少,而真正办有经济实体、从事资金、加工、销售合作的组织更少。在冯飞等人调查的74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进行加工、销售合作的仅占9.5%。长此以往,农民将认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自己提供的帮助有限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帮助,逐渐退出,导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停滞。这不仅将阻碍本组织的发展,也会给其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来不好的影响,更加削弱了其他未进入组织农民入会的积极性。

4、自然地理条件限制了西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将农业经营规模化的组织形式,它以土地的集中为前提,这一基本要求受到了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分布的限制。尽管西部大部分省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2.0亩)高于全国(1.5亩)的平均水平,但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的自然条件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最大障碍。相对于东部地区便捷的交通和通信,西部地区的农村在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通讯成本和交通成本,这也严重损害了本来思想保守的西部地区农民的积极性,无形中阻碍了西部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飞:中国西部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郑少红:福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 蔡立雄: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J].研究研究参考,2004(63).

篇9

1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不但农业内部有困难,其他备业也面临着各自的实际困难,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领导者应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提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经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改变作风,不断开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局面。当前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

1.1政策环境因素

(1)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必要保证,也是激励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充分就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促进农民增收、缓和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小城镇、西部大开发和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大大调动了农民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缓和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紧张局面。但是,还存在许多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和限制措施。因此,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调整、鼓励部分家庭成员贸在农村。例如,政府可以家庭为单位按家庭人均收入为免税额和比例税制的基础,征收所得税,并减免抚养负担比较重的人的所得税。对于正在领取保险退休金仍在就业的,要采取征收征罚性所得税的办法,以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给更多的正需要就业的劳动人口。

(2)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的大容量密集载体。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安排就业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发行国债数千亿元,加大了农林水利、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电网改造,改变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和经济适用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新的大容量载体。

(3)地方政府的封闭政策,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城市正规就业。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阻碍主要来自各大、中城市对农民进城采取了各种歧视性政策。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相继出台了限定外地劳动力进城就业数量的政策,而且对进城农村劳动力进入的行业也作出了规定。对本地劳动力采取保护“壁垒”。如长沙等一些中小城市也相继推出保护本地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进行限制性管理,不断增多就业的办证收费名目,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成本和求职风险。

1.2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环境

我国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国100家劳动力市场基本完成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试点任务,取得了积极成果。主要表现在:现代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在就业服务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信息收集和工作全面加强,较好地满足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就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初步建立了一支从中央到地方的劳动力市场法规体系,劳动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所有这一切,为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逐步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在编制完成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提出,我国将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在有条件的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推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这极大地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获得信息的渠道,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正常有序的流动,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机制完全形成还需要时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就业政策的不协调,不配套从而导致市场分割现象仍然严重,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为了给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指导,不至于盲目流动,由临时性向稳定性、由单个性向整体性发展,应主要解决的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开放问题,目前一切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乡就业的政策都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入世后更是如此。二是平等竞争问题。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相比较,农村劳动力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受到破坏,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也破坏了等价交换原则。三是定位问题。政府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要随便干预劳动力市场,政府应该积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正常就业。

1.3中小企业环境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数量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二是中小企业对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适合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现状;三是中小企业就业制度灵活,适合农村农忙农闲的特点;四是中小企业分布广,城乡分布合理,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生活习惯。就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情况来看,7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将更多地进入到第三产业,因第三产业具有分散、规模小、劳动密集、资本就业弹性大等特点,对劳动力的吸收仍具有相当大的空间,估计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从事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还能容纳16000万劳动力。除此之外,中小企业进入的其他领域还包括为大中型企业配套的劳动密集的敏感的第二产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从长远来看,第二产业仍然要吸纳大量劳动力。根据过去的情况预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还可以吸纳大约6000万劳动力。这样,由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含量提高,使得新增加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能大量地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收,从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小企业自身外部环境的窘境,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瓶颈。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看到其自身的特点也就是它发展壮大中的缺点。点多面广、四处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能很好地抵御各种风险。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小企业将逐步地被淘汰,一部分职工下岗和失业。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扩大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至少在目前不太现实。与此同时,城镇失业率也呈逐步上升的趋势。1991—1997年的7年间登记失业人数分别为352万、360万、420万、476万、520万、552万和570万。近几年来,城市就业形势严峻,1997年来企业下岗职业总数为1151万人,加上行政企业单位的下岗职工,其数量达1200万人,1998年新增下岗职工2350万人,分流5O万机关干部,再考虑精简机构、青年就业、学生毕业分配等自然新增的1200多万劳动力,1998年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907万人。这样,城市与农村双方劳动力供给都在增加,使得农村劳动力进入中小企业的空间就没有多大了,从而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大障碍。

l。4国际劳务输出环境

我国已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由于国际社会经济交流的增多、双方贸易的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给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我国在2005年将完成入世的各项承诺,这将有利于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有望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按照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20一40测算,每年额外增加4—5个百分点的出口,就可以使国有经济多增长1个百分点。从而增加近万个就业机会,预计在今后十年,就业率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提高50,达到0.15左右,即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总量增长0.15个百分点。由此推算,入世后比入世前每年平均增加200万一300万个就业机会。入世也会推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可以增加更多的农村劳动就业机会。

但是也要看到,无论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员。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竞争加剧,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国外转移困难。其主要原因:一是保护主义加强,限制措施增多,劳务价格越来越低;二是工程成交条件苛刻,标价普遍压得很低,对外工程项目只能达到保本水平,吸纳劳动力能力减弱;三是普通劳动需求明显下降,技术劳务居于主要地位;四是非法移民的数量大大增加;五是随着劳务输入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劳务市场对外籍劳务人员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使得我国大量的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输出到国外。另外,从世界范围来看,劳动力在国内各类市场的流动基本上是自由的,但对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各国都有一定的行政干预措施以保护本国利益因此,把我国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向国际劳务市场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方式。

2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对策

2.1消除政策环境的障碍,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农村劳动力无论是外出还是在本地就业,无论是进入乡镇企业还是自我创业都需要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流动人口收费制度以及地方政策制定的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因此,迫切需要给农村劳动力以宽松的环境。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农业改革政策。如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土地股份化,“四荒地”使用权租赁等。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农村非农化的产业政策。以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结合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通过制定政策,改革农村投融资体制。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积极回归创业。同时,注重培育农村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从多方面为创业人员构建安居乐业的环境。

2.2消除空间转移的障碍,拓宽劳动力就业空间

篇10

依靠资源和环境增加供给难以为继,付出的代价越来越大。需要就农业的突出问题,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农业改革。从整体上看,能够实现稳产的面积尚不全面,不到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亟需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差、落后的局面没有彻底解决,农田水利设施落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重大因素。

地、水、环境需治理多措并举谋发展

“十三五”提出要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期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强基础、推转型、增效应,推进农业信息化、城镇化协同发展。吴晓认为,要抓好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贯彻国家农业方针政策的发展基础。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初步预测需要中央投资约6000亿元,建设资金缺口比较大。“十三五”期间要按照集中连片、生态友好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布局,整合完善建设资金,统筹各类建设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考核,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同时健全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

二是健全水利设施。截至目前,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经开工建设101项,初步形成了大江大河、干流防洪减灾体系。未来几年将逐步进入水利工程建设的高峰期,总投资需求也将明显增加。初步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需求规模在2.4万亿以上。

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国编制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设,下一步将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退耕还湿,启动开发治理试点,推进耕地草原休养生息,继续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强化山水林综合治理,推进三大战略重大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保护林体系、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全面提升生态保护支撑能力。

四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常态下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各地围绕延伸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新兴业态,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开始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村产业融合潜力大,前景广阔,发展迅猛,这有可能会催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助推器、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金钥匙。但是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短、带动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资金投入“老大难”创新思路是关键

农业投入缺乏资金支持是发展的短板所在,如何解决?近年来,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意愿显著增强,农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较高增速,但是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补齐农业领域各方面的短板,投资需求和资金缺口都相当大,光靠政府收入显然是不现实的。资金问题如何解决?吴晓提出三个建议。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要把农业财政投入作为重大方向,力求总量不减少、继续有增加。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在农业领域探索建立投资计划全过程一条龙,全面加强社会监管,提高中央的投资效果。此外发改委和财政部还共同探索不同产业、整合投融资的有效方式,让有限的资金真正发挥作用。

篇11

1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针对农村经济、政策、计划、土地、统计、审计、生产体制、农业承包、发展、扶贫、分配、产业化、销售、农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二轮土地承包、土地纠纷合同仲裁、农民负担、农业保险等诸多方面的管理。

2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职责

2.1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2.2农林项目管理

2.3研究指导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导农业产业化

2.4各类农经统计报表的编报工作

2.5相关项目申报工作

2.6撰写农经材料和信息

2.7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对农村经济收支、农民收入以及农民负担情况进行监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2.8管理土地承包、耕地、荒山使用权流转和承包合同管理等工作2.9有关农村、农业、农民各类来信来访调处工作。

3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

3.1只有大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保证农业的整体发展不受影响。

3.2农村经济管理是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即是人与自然结合的过程,又是人与人结合的过程,因而决定着经济管理的双重重要性。

4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农业的发展缺乏主动性

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计划经济体制观念,导致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农村经济管理局面很难打开,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但在很多地方却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

4.2农业的相关知识缺乏

由于我国目前对于农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农业的相关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进行。

4.3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目前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思想保守,缺乏专业知识,管理观念落后,不能充分认识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向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大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

4.4农村资金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的实施主要是由村干部负责完成,但是由于多年来农村承包土地没有合理的合同规范,而且目前农村的财务还不能做到所有的财务活动都公开透明,导致承包租金无法及时回收,集体财产得不到保障,也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5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措施

5.1宣传农村经济管理的理念

现阶段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了更好的加快实施这一任务,高质量的发展农村经济,相关部门就应该对负责各项工作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只有充分的学习才能更深入的了解。

5.2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施农村规模经济和产业价值链条的延伸,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及大型企业,建设优势产业生物链,并将其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农业建设的步伐。

5.3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

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他们对农村经济业务知识、理论以及科学技术等综合业务水平的了解,完善业务范围,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针对金融财务管理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必须做到全面了解,才能更加有效的针对性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提升农村经济管理。

5.4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突发事件作为农村比较常发生的事件之一,作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及时拥有及时解决危机的能力,积极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不偏不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村经济民主化、科学化发展的进程。

5.5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关键要素之一,只有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才能加快更新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步伐,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5.6提供服务指导以及资金扶持

成立专门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设立、规范运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研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积极推荐评审市、区、国家级示范社;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并给予相应奖励;对合作社及其社员贷款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并符合相关条件的,给予贷款贴息等。只有加快农村发展,才能有效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不仅需要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整体团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还应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相配合,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从而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快该站农村经济管理的步伐,快速有效的推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韩忠;探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年21期

篇12

1. 农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家对于相关农产品平衡供给能力不强,无法保证农产品供给平衡。对于现今农民来说,吃饱喝足绝对不是问题,但是也要清楚中国的粮食及食品安全和农产品供求关系不是绝对不变的。如今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被占用,有效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也存在其他资源枯乏等现象,这使我国农产品供给方面问题突出。压力十分大。同时,农民种粮得到经济收入并不高,个别地方对于粮食的认识不全面。积极性不高,也会导致农村经济建设中供给平衡差等问题。

2. 单从农民的收入情况来看,与其他行业比较相对来说并不高,这也降低了农民对于农业发展的信心与积极性。面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加等诸多因素,使得本身不高的农民收入更加得不到提升。毕竟经济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在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也存在对于农业生产不利的技术、环境与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农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从另一方面看也制约着农业的发展进程。

3. 城乡之间差异化程度明显,并且其发展过程中矛盾也是存在的。随着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异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不完善,教育、社保以及医疗等方面更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同时,面对的主要问题还有,需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建设,加强改革力度。那么如何解决农村耕地占用问题、如何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些问题都是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农村经济差异原因

农业是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作为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村的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自然环境、区域经济等影响非常显著,充分了解经济差异原因,才可以通过对应的差异制定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从而将农村经济中发展形态各异以及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得以调整。下面我们分析下农村经济差异的原因。

1. 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区域自然结构构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差异特征。尤其是自然环境的优劣情况是导致农村经济差异的根本原因。我国地大物博,农村分布也十分广,不同地区的气候情况,土壤地形,土地质量等都存在地区差异。所以自然决定了农业发展程度,较好的自然环境下的农业经济发展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农业生产以广为佳,单位面积越大产量越高,其价值也不同。这样的优势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原始积累。例如:平原地区,区域辽阔,土壤、水分、天气等都适合农业发展。有数据显示在农业方面我国东部的稳定田面积占西部总耕地面积的80%左右。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山地多、少雨、沙漠分布等因素影响。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靠天吃饭”。从实际上看,自然条件造成了经济差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

2. 经济基础与政府政策。从客观上看,经济基础也是造成农村经济差异的原因。原有经济基础好的地方发展农业自然会更加顺利,并且处于高水平发展。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得以充分运用。例如:我国的东部,区域条件使得经济基础非常好,位置条件和交通条件等等基础条件完善,并且国有经济比例高,所以在农业经济整体发展上看是非常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相反,经济水平略差的西部,由于经济基础较差,就与东部相差很大。客观上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也是西部贫困、偏远地区农村经济落后的原因。还有就是政府政策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其作用更不可小视。改革开发以来,国家相应的制定了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有效的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迎合了市场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

三、 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好风凭借力,惠农正当时。”就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来看,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时投入资金还是比较大的,并且有条件完成投入,在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上我们要抓住机遇,在进行实践过程的同时要适应的调整发展策略。从科学的农业生产出发,完成农村经济发展改革创新。

1. 农村经济发展不只是局限于农业生产,从农村劳动力出发,进行有效转移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及提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现代化农业发展,增加了剩余劳动力,做好劳动力转移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从根本提高农村经济能力必须要加强农民的购买能力,从另一方面分析,想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必然要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数据统计有效的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这也正是我们说的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最大可能的让农民普及农村职业教育及高中教育等,明确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建立,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进而增强就业能力,最后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住房医疗以及教育教学等社会保障制度,转变农民工由单一的打工向产业工人的思路发展,最终达到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转化。

2. 通过引进资金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之后在加上农村的社会事业制度的确立。当前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一方面,除了把“人”转移出去之外;另一方面,就是资金进来。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健全的农村配置机制。通过引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理念,让这些利于农村发展的项目向农村聚集。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通过宣传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进入到农村中来,让他们以积极的工作热情改变传统农村经济发展局限。同时农村的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更要完善,这样才可以真正让公共财政顺利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建设中,让公共财政利民发展,促使农民全心全意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篇13

一、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发展农业经济及事业方面,重视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发展因素。我们都知道,农村政策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的作用。国家在制定农业政策的时候,也会切实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及特性。在国家大力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的研究,也促使农业政策的产权激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切实的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积极的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的相关研究,并切实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能够为完善农业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下去。有关部门在制定农业政策的时候,应在鼓励、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有效的指导群众利用一切便利条件,将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搭配,时刻注意各项政策发展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为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取消农业税对土地利用率产生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农业减税制度的实施,直接促进了农村耕种面积的增加。农民在不用负担税费的前提下进行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农民耕种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对于保护农村耕地资源和提高耕地使用效率,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如果国家征收的农业税费较高,农民就会采用一切可行的措施,对有效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发展下去,极易导致农民的经济负担过重,生产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也是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路径分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农业税取消征收以后,财政转移会逐渐成为农民公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这笔资金很难保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开支,公共事业发展资金不足成为最为现实的问题。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在农民在享受公共服务的环节,降低了一定的服务质量。

(三)涉农补贴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的研究工作中,涉农补贴政策对土地利用率和扩大种植面积等方面都产生的影响,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之一。涉农补贴政策的实施,促使农民可以直接享受到经济补贴,提高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其次,涉农补贴正常也使农民更加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农业发展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重视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非常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政策可以通过调节农产品的供求、调节农产品购销价格以及调节农民收入,进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发展目标。我们都知道,提高农民收益,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重视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并充分发挥农业政策的积极影响,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洪丹,朱显平.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15,37(5):9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