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现状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近来, 有一些专家纷纷指出, 韩国经济有可能步日本的后尘, 处于长期低迷状态。这是因为消费和投资低迷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 处于长期低迷之中。韩国经济在遭受了1 9 9 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之后, 政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结构调整与改革, 很快成功地克服了金融风暴所造成的打击。
1997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韩国, 当时看上去还相当繁荣的韩国经济被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年月,韩国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来挽救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韩国金大中政府忠实地履行了与协议的责任和义务,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吸引外资、企业调整, 以及制定使公司解雇员工更为容易的法律等。
2 韩国经济存在的不足
第一, 疲软的国内消费需求和设备投资衰退。其中, 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主要是过去两年快速膨胀的家庭负债造成的。截至2 0 0 3 年6 月底, 每户家庭负债总额已由2 0 01 年年底的2 3 0 3 万韩元扩大到2 9 15 万韩元。到2 0 0 3 年9月底, 与信用卡有关的信用不良者人数超过2 2 0.4 万名, 在整体信用不良者中占有的比重超过6 0 %。因此, 这种结构性的消费求疲软现象和投资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善。
第二, 如果“内冷外热”的两极化现象长期发展下去, 就会导致经济出现新的结构性问题。2 0 0 3 年, 韩国国内消费和投资情况为金融危机之后最糟, 但出口却呈现两位数增长, 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全年出口额首度突破1 8 0 0 亿美元。
第三, 韩国经济出现“三明治” 现象
过去40年, 韩国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和加速重工业、化工产业发展的政策, 一跃成为世界第11大经济体。1997年金融危机后, 韩国通过对各个部门的结构改革, 为进入发达国家经济的行列打下了基础。
3 解决方案
第一,韩国需要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性, 而采用一种重视国内消费和贸易的更为平衡的发展战略。但如果更重视国内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的话, 那么就业市场的状况就能得到改善。而且,如果韩国国内市场扩大的话, 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就能得到控制,政府在应对外部世界影响时, 就能有更多的政策选择。
第二,进行金融领域的改革,建立稳定的资本市场结构。为防止外汇危机再次发生,政府决策者应确保财政赤字和流动性存款账户赤字不超过可控制的水平。因此,有必要采取谨慎的策略,调整金融市场开放的速度,促进韩国本国金融机构的扩大。韩国至少应通过浮动的汇率制度来保持它经济政策的相对独立性。
第三,吸引投资和扩大服务业市场。应采取新的产业促进政策,重点应放在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民营部门的投资方面,帮助企业掌握先进技术, 迅速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应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 鼓励企业家投资、雇工鼓励国民进行消费。
第四, 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家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大批人才, 以便他们在国内外都能获得高附加值的工作机会,韩国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统一的教育标准化的政策应该抛弃, 应该根据各个学技的要求由各校自主决定教育标准,学校教育的效果应该通过各校的竞争来得到提高。
第五,对于市场经济来说, 建立一个“ 规模小而效率高”的政府是比较合适的, 因为它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了给企业和市场“ 松绑” , 有必要撤销或合并各种专门委员会、特别工作组、计划部门和政府下属机构。另外,公共企业民营化的规模也应当扩大,企业税应当削减,政府的借款也应当减少到最低限度, 以确保国家金融的平衡。
4 对韩国经济的展望
4.1 韩国对内经济政策方向
第一, 向适度增长、低物价构造转换。由于人口的增加, 为防止失业,韩国经济应保持不低于年均6% 一7% 的适度增长。稳定的宏观经济运作消除了企业经营的不安感, 使企业能够建立和执行中、长期投资计划, 加强产业竞争力。韩国政府基于上述认识,为在今后2 一3 年内实现3% 一4 %的发达国家型物价结构, 对财政、金融、外汇等宏观经济政策和改善流通结构、进口自由化、促进竞争等多方面的微观经济政策进行了改革。
第二, 向民间主导型经济体制转化。韩国政府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通过财政、金融、外汇政策对利率、汇率等市场价格机制进行直接、间接的调控, 对各种产业的投资实行审批制、进口限制等, 对资源的分配加以协调
第三, 扩充经济社会基础设施( 间接资本)。随着世界范围内开放化的市场经济的进程, 商品贸易、资本、技术、人员开始在各国家间自由流动, 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竞争力主要取决于非贸易领域的效率性。所以韩国政府一改以前的以供应方为主的教育体制, 按照产业社会的要求, 确定以需求方为主的教育结构, 适应开放大趋势。教育领域内也逐步引入对内、对外的竞争机制。
4.2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方向
第一,对外经济环境展望。21 世纪仅余4 年, 现时期韩国的经济秩序面临着剧变, 经济本身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交
通、通讯飞跃的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进入, 企业活动的世界化,
国际经济相互依存度的加深及WT O 体制的出台, 世界经济日趋成为一个地球村经济统一体。
篇2
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发展林下经济,是蓟县林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拓宽农民增收,提高林地有机质含量,促使树木快速生长的有效途径,从而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1 林下经济发展优势
蓟县是天津市唯一的山区县,林业占的比重较大,加之近几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110万亩,林木覆盖率48.8%,在林下经济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1.1 资源优势
全县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为13万亩,其中以杨树为主的生态林8万亩,核桃板栗为主的经济林5万亩,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达到4万亩,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优势。
1.2 气候优势
蓟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1.4℃,年降水量696.8毫米,无霜期195天,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
1.3 比较优势
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综合发展种养业效益十分可观,以食用菌种植为例,一亩拱棚可放6000-7000菌棒,每个菌棒产蘑菇1.5-2斤,按目前市场价格,每斤3元计算,除去投入,每亩年可获纯利1万元左右。与现有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相比,比较效益十分可观,这些都直接激发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2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蓟县的林下经济起步于2003年,当时结合“北部山区防风阻沙、水源保护及综合治理技术”项目的实施,在西龙虎峪、尤古庄、下营、五百户等镇乡进行了试点示范,探索出了“林草、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模式。但由于林下经济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又没有稳定的投资政策,同时缺乏科技支撑和龙头企业带动,致使林下经济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不能形成规模化。目前,全县林下经济面积不足万亩。而且大部分局限在退耕还林地上,占可利用林地面积的1%,绝大部分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 存在的问题
3.1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近年来,林下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较小。同时种植户和养殖户在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方面缺乏成功的经验,难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3.2专项资金补助额较少
发展林下经济前期投入较大,所需资金额较多,但目前蓟县林下经济只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中后续产业发展这一块专项资金。因此,造成项目村外的部分农户虽然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受到限制。而现有的一些养殖、种植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规模、拉长链条方面也是止步不前,致使全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3.3 技术服务问题
林下经济是蓟县的新兴产业,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这项产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导致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大多数农户管理水平低,林下经济模式和品种相对单一。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农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同时该项产业缺乏农民基层合作组织的统一服务,有的镇乡虽然成立了组织,但是由于市场及其他原因,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 对策研究
4.1 通过宣传引导,提高林农发展积极性
发展林下经济前期投入较大,致使很多农户对林下经济认识理解有偏差,认为林下种养不如普通种养;同时还有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因此,为引导林农转变观念,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需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为林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2 搞好技术服务,提升林农技术水平
结合“351”绿色证书和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基本技能,重点培训关于林下种养的实用技术,为林农从事该产业打好基础。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聘用天津林果所和外地的技术专家,负责现场技术指导服务,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3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4.3.1银行信贷
借鉴银政合作项目的成功做法,可以将银政合作的扶持范围扩展到林下经济发展,对规模达到6670km2以上的,给与信贷支持。
4.3.2抵押贷款
以农户林权作抵押或5户联保方式申请贷款,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难题。
4.3.3整合资金
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的实施、设施农业建设、苗木花卉等产业结合起来,整合资金,向林下经济产业倾斜,促进该产业发展,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4.4采取示范带动,扩大林下经济发展规模
重点在增加项目、扩展规模,拓宽领域上做文章,形成一批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村户,从而带动了全县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如:西龙虎峪镇是蓟县退耕还林工程的重点乡镇,为合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实现林地增效、林农增收的目标,该镇走小农户大基地的发展路子,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逐渐形成了具有该镇特色、有影响力的林下经济产业。
参考文献
[1]潘伟华.国有林场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10(3):148-150.
[2]冯文照.祁县林下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国土绿化,2013(11):45.
[3]杨春霞,杨军.东平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年5月20日
篇3
一、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供求现状
(一)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现状。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包括两限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以及廉租房。根据北京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资料(2007年)可知,2006年定向供应给五类人的经济适用房为1万多套,但符合五类人条件的有5万多户,其余还有8万多户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的正在轮候,所以需要经济适用房的还有13万户以上,加上以后新增加的,至少还需要建设15万套以上经济适用房,按每套90平方米计算,至少还需要建设1,350~1,800万平方米以上,所以经济适用房建设应该加快。
市建委主任隋振江称(2008),2008年北京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面积已经确定为800万平方米,其中两限房4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300万平方米,廉租房50万平方米。相比2007年530万平方米的供应量,大幅增加了51%。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召开新闻会(2010),介绍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大体为:过去三年来,北京市累计开工建设政策性住房2,333万平方米、24.8万套。2010年北京将进一步加大政策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自住型、改善型等各类政策性住房用地要占到住宅供应总量的50%以上;新开工建设和收购政策性住房13.4万套,占全市住宅开工套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的目标。
从近几年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可以看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已逐步得到市政府的重视。保障性住房比例大幅度增加,在房价飞涨的今天,这让中低收入者看到了改善居住条件的希望。而其中经济适用房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投资的重点,更受中低收入家庭关注。
(二)北京市经济适用房需求现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市80%左右的家庭年收入低于6万元,其中10%左右的家庭为最大收入家庭,有70%左右的家庭为中低收入家庭,可购买经济适用房。由此可见,经济适用房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而影响经济适用房的需求有多重因素,比如城市人口数量、居民收入水平、住房消费水平和支付能力、住房的价格、恩格尔系数等,其中恩格尔系数和住房消费比重主要反映住房需求的变化趋势。从恩格尔系数来看,从2000年的36.3%一直持续下降到2006年的30.8%,2007年上升为32.2%,2008年继续上升为33.8%,恩格尔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消费比重却呈逐年增加趋势,从2000年的6.6%稳步增加到2004年的8.7%,2005年有所下降,降为7.9%;2006年出现回升,增加到8.2%;2007年和2008年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8.1%和7.8%。
从影响住房需求的两个主要因素恩格尔系数和住房消费比重看,在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和住房消费比重的上升这一双重影响作用下,今后一段时间,北京市经济适用房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
(三)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供给现状。自1998年开始,北京市开始建设经济适用房,到2008年底累计投资完成额为458.1亿元,竣工面积为2,268.6万平方米,竣工20.9万套;销售面积为1,934.9万平方米,销售17.9万套。
首先,从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中可知,1999~2008年,北京市住房投资总额一直维持增长的态势。但是,从北京市住房投资结构来看,商品房的投资逐年递增,其中高档住宅的投资一直占住宅总投资的15%~22%。而经济适用房的投资额在2004年以前一直保持着稳步的增长,其占住宅投资总额比例也维持在11%左右;2004~2008年,经济适用房投资额开始下降,所占住宅投资总额比例也由2000年的11.86%下降为2008年的3.82%。由此可以看出,2000~2003年,各类房投资维持相对稳定增长;2004~2008年,经济适用房投资比例锐减,取而代之的是高档住宅的投资比例逐年增加。
其次,由1999~2008年北京市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情况可知,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从1999年开始逐步递增,但是自2005年开始急剧下降,从2005年的325.6万平方米降到了2008年的101.1万平方米。可见,近几年经济适用房的供给量明显减少。由于拆迁成本和建筑成本上升以及土地吃紧等问题,北京市减少了经济适用房的供应。同时,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住宅研究室王诚庆认为,北京将其主要面向拆迁户,事实上,北京的经济适用房本身也无法满足拆迁户。按照北京市城市新规划,到2020年,将只有10%的北京人住在旧城,所以仅二环路以内的旧城区就将外迁55万人。以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目前约为24平方米计算,这就意味着北京市仅解决二环内的拆迁户,就需要1,300万平方米左右的住房。而到2008年,北京计划才有800万立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北京市经济适用房在不能够完全满足拆迁户的情况下,每年还有许多新增的中低收入者。由此可知,北京市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不足且需要加大。
再次,从2008年来看,北京市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为544.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为101.1万平方米,平均销售价格为3,813元/平方米,商品房住宅施工面积为5,53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为1,399.3万平方米,平均销售价格为12,418元/平方米,二者施工面积比为1∶10.2,竣工面积比为1∶13.8,价格比为1∶3.3。北京市中低收入家庭占北京市家庭总数的70%左右,由此可知,只占住房竣工面积6.8%的经济适用房需要提供给70%左右需要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供给难应需求。
由此可见,随着住房市场的不断发展,北京市住房供给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住房供给已经由非市场化的福利性住房为主体向市场化的商品房为主体转化。而北京市经济适用房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城镇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实需求,供求矛盾日益凸显。
二、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供求矛盾主要表现
(一)排号难。“有资格也难买到房”,由此可见一斑。排号难是众多期盼着买上经济适用房的人们发出的共同声音。曾经出现过“高校教师搭帐篷苦等50天”、“北五环之外的‘XX苑’经济适用房小区放号5,000个,引得数万人通宵达旦地守候”等现象;而后期也出现过网络排号,经济适用房购买中的“黄牛”却从未消失。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上网人员相对较多,网络排号相对比较公正,但对于一些不熟悉或不经常上网的人却是劣势凸显。但即使是看起来相对公正的网络排号,也有三大软肋:一是开发商通过个人信息的登记,给申请者安排了各自的号码,但却没有公示,造成作弊的可能;二是网络技术完全可以在非常隐蔽的情况下改变申请者的次序;三是开发商和网络公司淘汰掉一部分填写信息错误的申请者,同时通过网络的购房者也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机会,这些都会成为开发商可控的资源。无论是现场认购还是网络排号,都表明了一个事实:排号难。
(二)富人化。有房的富人和无房的穷人“抢房”,是近些年经济适用房排队大军越发“壮观”的场面之一。开着宝马、别克去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已不足为奇,而辛苦排队拿号购房的中低收入者最终只能望房兴叹。另外,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并非只是缺房户,有人拥有好几套房子的情况并不少见。可见,“富人化”使得中低收入者的房源被部分高收入者挤占,有效供给减少。
(三)量不足。经济适用房投资比重连年下降,从最初的11%左右下降到如今的3.82%,取而代之的却是高档商品房的投资建设。与此同时,经济适用房的竣工量从2005年的325.6万平方米降到2008年的101.1万平方米。这些都说明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不足、甚至逐渐萎缩,从而使得住房市场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可见,供应量赶不上需求。
(四)不经济。为了降低成本,北京的经济适用房越来越往远离市区的地方建设,房屋整体结构不合理,配套设施、周边环境较差,房屋质量也令人忧虑。这些因素使得经济适用房的“经济性”就成了问题,从而降低了经济适用房的价值。毫无疑问,“不经济”造成的无效供给也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的购房意愿。
(五)不适用。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规定,经济适用房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住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而在一些经济适用房小区,15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比比皆是。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什么样的户型好卖就建什么样的房子,于是许多经济适用房越建越像“别墅”,中低收入者显然买不起,这就使得经济适用房的有效供给减少。
(六)高出租率。在北京回龙观、天通苑等区域,经济适用房违规出租屡禁不止;经济适用房在区域租赁房源中占比惊人。2006年REICO工作室推出了一项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昌平区的回龙观、天通苑两大经济适用房社区内,房屋出租率竟已占到全区租赁交易总量的78.8%。据2010年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数据显示,当前北京市存量经济适用房中,出租率达20%;其中,回龙观、天通苑等典型区域则达到50%左右。如此之高的出租率,不能不反映出房主不是真正需要经济适用房,富裕的有产者、拥有住房的多房户,买走了超过一半的经济适用房。
(七)炒号多。在经济适用房中,已经不再是炒房,而是直接炒认购资格。这种认购中的炒号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是一群炒认购资格者钻了“分配”环节的空子,繁琐的购房程序,能否买上房子,资格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能否拥有宝贵的房号。由此,炒号酿成了经济适用房的人为短缺。
三、结论
北京市经济适用房的“排号难”、“炒号多”,足以反映出需求的旺盛;“量不足”表明提供给中低收入者的经济适用房的数量不够;“高出租率”、“富人化”、“不经济”和“不适用”如此种种表现又进一步证实了真正落入中低收入者手中的有效供给量大打折扣。在供不应求的事实下,北京市经济适用房供求矛盾突出自不待言。
希望政府相关部门找出供求矛盾的具体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在增加经济适用房供应量的同时,严厉打击炒号和倒号等行为,防止不符合条件的富人购房现象发生,对开发商等部门进行严格的监管,从而逐渐缓解供求矛盾,最终解决更多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作者单位:1.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2.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072-02
1 经济型酒店概述
对于酒店的舒适程度和消费价格这两个方面,大众消费群体通常都会选择经济型酒店。因为现在的经济型酒店在设施方面非常完善,而且这样的酒店在投资和回报方面都比较大。经济型酒店不但有着特别好的服务,而且经营的成本也不是很高,而且会得到非常大的利润,所以这样的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前景是很有前途的。
2 中国经济型酒店的SWOT研究方法
SWOT研究法是系统地分析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具体情况的一种很有效的研究方法,具体是从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这4个方面来对我国的经济型酒店做出具体有效的分析。这个方法可以了解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具体实际的情况,整理出可行的探究思路。SWOT研究方法是对经济型酒店的内外两个因素做出分析和研究,之后再做出合理的评价。SWOT研究方法的每个字母分别代表了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下面来具体看一下各个要素的具体内容。
2.1 优势
首先是成本优势。经济型酒店在成本上人员配置方面需要很紧凑,将多个岗位进行组合由一个人来具体负责,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经济型酒店在人员成本方面控制到可以承受的范围中。经济型酒店投资建成以后,后面的费用就不是很多了,这就是它的成本优势,高档的酒店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
其次是价格优势。经济型酒店在管理及服务的成本方面不是很高,这样就让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控制在全局来看都很出色,因此在市场上的价位非常合理,大部分是在150~400元之间,我国的老百姓都是可以接受这样的价格区间的。以这样的价格区间来看,我国的经济型酒店在价格上是可以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要求的,和高档的酒店进行比较,经济型酒店有很高的价格优势,因此我国的经济型酒店在市场上非常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最后是客源供给优势。经济是在持续地发展,老百姓的消费意识现在越来越强了,一些商务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经济型酒店变成很多人的选择。一些外国人特别是很多商务人员来中国的次数逐年递增,这和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客户有着很大的关系,经济实惠设施完善的经济型酒店成为很多商务人员的第一选择。
2.2 劣势
第一,管理水平方式很低。我国的经济型酒店在发展速度方面是很快的,而且最近几年的规模也扩大得很快,不过应该看到,相关的管理还非常落后,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因为经济型酒店对成本的控制方面是很严的,而且对于服务的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像财务系统、监控系统等全部都要做好应用。
第二,经济型酒店在经营中没有品牌意识。现在看来中国的宾馆行业里面虽然有经济型宾馆这样的形式,不过没有形成现代的经济型宾馆行业。这是因为中国的大部分经济型宾馆在规模方面都不是很大,很多是个人开的小型宾馆,而有很大影响力与品牌效应的大型连锁宾馆并不多,这就致使了中国的经济型宾馆的整体发展遭到了瓶颈,不能更好发展。所以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型宾馆如果想要取得持续的发展,第一要做的是形成规模建立品牌形象,占据市场份额和加大宣传力度。
2.3 机遇
第一,国内市场出现了机遇。今后一段时间国内的酒店行业会遇到很多的整改问题,这将吸引很多的投资者把目光关注到这个行业上来。伴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强大,国内的各项旅游项目在宣传方面也表现得很好,而且政府对旅游行业制定了很多有利的政策,将会起到推动的作用,这些都会为中国的经济型酒店的进步带来机遇。
第二,国际市场的机遇。现在中国的旅游行业在国内的经济里面的地位提高了很多,发展成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在今后的时间里会渐渐发展成接待游客最多的国家。旅游行业的稳步发展将有力地推动旅游业中的酒店行业发展和进步。经济型酒店在中国的酒店行业里面属于主要的类型,它的发展前景一定是非常乐观的。
2.4 威胁
第一,国际很多的知名品牌抢占中国市场。我国的酒店市场一开始就被很多的国际酒店品牌注意到了,他们一直在关注着我国的市场并且进入我国市场,2002年时美国一些酒店品牌就进入上海市场。这些价格很适中的国际酒店来到国内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内的经济型酒店造成巨大的冲击。
第二,政府相关部门行政干预。经济型酒店一部分是国有体制,不管是经营还是在体制改革上都有着一些弊端,而且政府的干预很是频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型酒店业务的发展。
3 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策略
第一,做好市场定位。经济型酒店在发展中,最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找好目标的人群,明确方向才可以更好地发展。不管是什么,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好市场的定位。中国现有的酒店都有要改进的方面。
目标群体的定位。经济型酒店的发展适用于普通酒店的发展过程,先要进行合理的目标人群定位,了解目标人群的需要之后再对酒店的相关产品做好研发。目前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收入,这就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而酒店之间也竞争激烈,经济型酒店的主要适用人群是上班族和一般的消费者。
产品价格的定位。由于经济型酒店的目标人群主要是经济水平不高的人,所以产品的价格不可以太高。经济型酒店的价格必须低,这才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经济型酒店的产品价格经常会被外界一些因素所干扰,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前期的投入资金和后期的运营费用,经济型酒店的因为价格不可以太高,所以日常的开销也不能很高。
第二,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市场布局。现在我国的酒店行业发展得很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更是在整个的酒店行业里面遥遥领先。经济型酒店大部分是以连锁的形式进行发展,经济型酒店发展的市场定位是国内。现在的经济型酒店发展得比较好的区域是在北上广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
第三,经济型酒店的硬件设计。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星级酒店考虑的问题有很多,特别是在选材上,要突出星级酒店的豪华舒适的水平,重视品质。像一些地板的材质、卫生间的设施,还有壁纸、装饰品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而经济型酒店就与星级酒店的追求相反,经济型酒店崇尚的是物美价廉,主要的功能就是为广大的游客提供比较舒服实惠的住处。星级酒店通常都有很专业的办公区域,这个办公场所的设施是非常齐全与先进的,相比之下经济型酒店为客人提供不了这样设施完善的办公区域,只是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很多的酒店只有办公桌椅,条件好的酒店会有配置比较低的一台计算机。如果一个经济型酒店与一个五星级的酒店有着一样的硬件设施条件,那经济型酒店前期投入就相当大了,违背了市场规律和运营最初打算。经济型酒店与星级酒店在品牌方面是一样的,不同的品牌经济型酒店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针对的目标客户群体也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 张雪明.浅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15(2):37-38.
[2] 贺丽霞.经济型酒店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3):43-45.
[3] 张慧.经济型酒店竟争策略选择――以如家酒店连锁为例[J].商业现代化,2005(1):77.
[4] 邹统舒.经济型酒店的关键成功因素与经营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29-32.
篇5
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顺应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把握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契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利用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发展挑战。
(一)优势分析
1、节能减排态度明确且坚定,再加上国家立法保障,使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变得有法可依。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n-/再生能源法》、《促进循环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基本的法制保障。2、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下,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针对有色、金属、电力、建材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总量控制、市场准入等限制性原则,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研发和转化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节能减排经验的积累。近年来,河南省节能减排工作成效卓越。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下降明显,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持续下降。这些无疑将成为未来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巨大优势。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目前为止,河南省已经完成了三批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通过积极推行循环经济试点,已经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实践经验。
(二)劣势分析
1、环保意识仍很淡薄。河南省人口众多且环保意识淡薄,使得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且污染治理较为困难。再加上河南省正处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使得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能源的极大消耗和环境状况的每况日下。2、高碳能源结构。长期以来,河南省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粗放型的能源利用路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难以根本扭转,这无疑将长期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3、清洁能源资源严重不足。长期以来,河南省煤炭、火力发电的生产和利用占绝对优势,比重达到89.9%左右。清洁能源相当匮乏,新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和发展还没有起步。这些将制约着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清洁发展机制被引入了《京都议定书》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这无疑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开展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提供最好的契机。2、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不断得到鼓励和推进。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若干鼓励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进行的节能、环保等项目的立项、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工作中实行减税和免税的优惠政策等。3、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不断成熟,国际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尤其是技术转让和国际合作的形势逐渐转好4、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实施。人们对绿色产品选择倾向越来越明显,促使企业在生产工艺和原料选择上日益趋向于低碳。这些条件都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四)挑战分析
1、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气温升高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的安全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气候变暖加剧了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的频发,严重的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等等。这些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也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2、政策体系不完善。虽然政府在鼓励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或措施,但还很不完善。尤其是,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环节常常脱钩。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来约束和限制公民的行为。3、激烈的区域竞争正在展开。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较快,2010年河南省完成生产总值23092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8%,但郑州市在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生产总值排名却有所下降。可见,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竞争已越来越激烈,河南省必须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在低碳经济建设中凸显优势,赢得低碳经济发展先机。
三、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建议
(一)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及无碳能源,是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途径。低碳及无碳能源在增加能源供给的同时会减少碳排放,因此,对低碳及无碳能源的开发可以调整能源结构而不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化产业体系
河南省应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减轻碳排放压力。河南省发展林业和种植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碳汇造林和碳汇研究,加快培育二氧化碳吸收率高的树种和农作物品种,探索二氧化碳清除率高的造林模式和种植模式,构建布局合理、功能稳定、效益明显的生态固碳系统。
(三)强化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
河南省能源技术领域主要存在利用率低、碳回收技术落后以及替代能源使用较少的状况。因此,河南省能源技术近期的发展方向应是以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为主,加强碳回收,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为辅。
篇6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20年代才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由于缺少管理经验,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缓慢。加上受到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我国广大农民在思想上仍具有保守性。科技人员和农民积极性不高、生产方式落后等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也引起了社会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1]。
1.1管理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农业经济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各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出台了相关的一些列文件,建立了规章制度并制定了保护农业的措施。但是管理人员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缺乏执行力,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另外,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管理人员思想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没有与时俱进。有的人甚至认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大力发展的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适当忽略,导致管理人员农业经济管理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落实国家的政策和制度,缺少执行力度,最终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农业管理人员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没有认清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关系,将二者分隔开来,进一步降低了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2]。
1.2农业经济发展与管理体制不协调
我国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也难以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更加难以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这种不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导致有些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丧失了执行力,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此外,现行的管理体制在利益协调方面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这种体制的缺陷已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2.1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农业经济关乎到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其中关键的问题就是农业经济管理。只有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模式,才能落实农业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规范性,从而达到优化新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2.2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人员的个人能力发展,由此导致科技人员工作不积极、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出现。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可以重新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3可以满足新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农业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体系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点。随着新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实处,实现管理的创新,保证新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同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得到满足。
3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具体举措
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从制度、技术、理念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以期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1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地保障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有效进行。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培训上要不断加强。通过培训让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我国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的创新方案并应用于工作中;其次,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在思想方面的教育。要让管理人员用创新的眼光看待管理问题,不断突破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再次,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作为农业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地倡导这种观念,要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向广大人民宣传这种创新观念,让人民群众有所了解。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作,具有持续性,只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3-4]。
3.2管理体制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落后,对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管理体制是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也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主体。目前虽然我国新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是显得很薄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发展和管理体系,具体表现为农业经济投入不足、农业发展科研装备比较落后、农业科研人员收入水平偏低等。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优化管理制度中不合时宜的内容,不断完善全新的条例,规范农业经济管理的行为,不断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3.3管理方法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要基于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际。首先要创新农业经济资金管理制度,改变以往的资金投放模式,严把资金投放关,要根据不同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下拨科研基金,以便于科研基金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同时可促进各农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良性竞争,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的进步。对于创新的科研成果,要将其转化成资金并继续投入到科研中,这样不断循环可以提高农业科研的水平[5-8]。同时,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积极地扩展管理经费的渠道引入管理资金,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能力,重点是要优化农业科研条件的相关内容,不断满足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需求;其次要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4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健全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此政府部门可以启动专项资金,不断加大扶持的力度,适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便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此外政府部门可以统一领导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做好科学规划和布局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较传统的管理模式更加高效,信息化的发展可以直接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要充分利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和程序化发展[9]。
3.5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
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质,在进行管理创新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并始终坚持,要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激发农业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农业科研人员的潜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6群众利益管理方式创新
目前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群众与农业经济管理之间的矛盾也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这就需要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创新群众利益的管理方式,保证该管理方式可有效解决矛盾,保障群众的权益,并最终实现统筹和协调。当地政府要加强自身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以保障群众的利益为发展基础,让群众在出现有关事件后权益受到保护,也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快速化解矛盾。
4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实现社会的和谐、提高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要认真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和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时刻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由于受到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局限性影响,新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时,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从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实行管理创新,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水平,进而满足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目的是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不断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让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温翠青.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2):85.
[2]李冲,孙玉成.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办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4(16):2.
[3]薛敏.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35(6):218.
[4]孙海平.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13):51.
[5]何忠伟,王艳霞,夏龙.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23(S2):45-48.
[6]刘喜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农民致富之友,2015(24):16-17.
篇7
一、贵州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贵州省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第一产业不断下降,到2013年低至12.9%。第二产业有小幅波动,但占比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波动性较大,且在近几年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开始下降。从一二三产业结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贵州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由于贵州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引领下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但是贵州经济受第二产业带动较大,第一二产业的支持很有限,这种不合理的发展结构最终会导致贵州经济结构单一化,后期发展动力不足。同时在现行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经济结构也限制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约束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贵州省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大幅度增加,通过对比,2007年贵州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为7468.85万吨、3670元/吨,而到2014年我国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1024.63万吨、8392元/吨,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经济发展的同时,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也在增加,增速甚至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这就大大限制了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从绿色GDP角度上看,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来治理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压力,这就使得贵州低碳经济发展受到限制。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原煤作为经济的动能,其中从2007年到2013年变化不大,占比最高达48.8%,而天然气所占比重很小,且从2007年到2011年占比不断下降,直到2013突增至2007年的水平。电力消费也是贵州能源消费的主力,约为33%。从贵州能源消费结构中可以看出,贵州作为煤炭生产大省,煤炭消费也很高,同时也看以看出,贵州经济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技术条件落后,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支撑,经济结构单一,对能源需求较大,特别是对自己独有的煤炭资源需求很大。同时贵州水力资源丰富,也得到广泛的利用,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比总的三分之一,表明贵州注重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保证能源消费的低碳化,清洁化,只有把传统化石燃料的消费量降低才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贵州省从能源消费结构入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二、贵州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随着贵州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开始凸显,并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贵州省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较大比例,而且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低,发展速度缓慢。而第二产业中多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这些企业具有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大。同时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原料加工生产,结构单一,经济产值不高。这就迫切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升级。首先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贵州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条件。其次,整合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对三产业之间以及内部关系的整合与升级,第一产业作为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一产业的地位需要继续巩固,同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其发展,升级第二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走节能减排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第三产业行业内部的调整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最后,推行相关政策,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大行业的过快增长。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首先,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降低能源结构中煤的比重。化石能源作为传统工业发展的能源基础,高碳化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全球气候不断恶化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产业的发展难以为继,不仅仅是化石能源资源短缺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低碳工业已迫在眉睫。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传统能源的高能耗、高污染、附加值低的特点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型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被广泛利用。新能源具有成本低廉,可再生或者重复使用等多种特点,最重要的是对环境污染小。新能源的研发使用,低碳燃料的研发,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技术以及先进的发电技术是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同时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3、强化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做好节能减排。贵州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也是企业推行节能减排的起点。应从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入手,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出新型能源,或是直接研发出对传统能源清洁处理的技术,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的低碳化,同时达到能源的持续利用。4、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出台,但是仍然缺乏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且由于立法在内容上原则性较强,加之地方实施力度不够,导致法规约束性较差,无法达到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这就急需政府从贵州实际情况入手,结合国家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一部有助于保障和促进贵州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同时,低碳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贵州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响应国家号召,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国家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规划”,“能源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作为基础,制定出贵州相对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同时,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抛弃传统仅注重GDP总量来衡量经济的发展,还应看到单位GDP能耗的变化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成果,并以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先导,低碳技术的发展纳入技术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低碳发展规划从重点行业和领域出发,最终达到低碳转型的目的。5、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倡低碳消费。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不仅仅是政府指导实施,还需要全民积极的参与其中。贵州省较全国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也是较全国偏低,而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还未正式成型,所以人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全省广泛开展各种低碳经济和节能宣传的活动,进一步推进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使低碳经济走进居民现实生活中去。而贵州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也离不开每一个人,这就需要政府做好对民众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宣传讲解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甚至影响到我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低碳消费也是宣传的重点,低碳消费不是我们少消费或不消费,而是注重绿色消费,是在生产生活中低碳环保消费,实现较低的碳排放。
三、结语
在2005年,贵州省便开始着手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工作,到2006年,在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下,由11家部门合作建立了低碳经济建设和发展会议制度,贵州省政府直接领导和监督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事宜。贵州省当下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高耗能、环境污染的高发时期。怎么做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好生态环境,将会是贵州省近几年一个重要的任务。贵州发展低碳应着眼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丽萍、何燕: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主要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2]李国志、李宗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4(1).
篇8
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接连不断,很多煤矿工人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同时,对国家和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势在必行。在孔庄煤矿,安全是与区队的效益挂钩的,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区队本应得的安全奖也就得不到,每个职工的安全账户也不能返回,这将直接影响职工的收入,该矿重点抓四项工作,以此提高安全管理。
1.1加强职工培训
实行职工培训全面管理,建立培训档案,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岗位标准加强实质性强的培训,如对安全意识不强的“三违”人员,加强安全教育和警示教育;对操作技能不高的新工人加强技能和实际操作培训;对技术人员加强业务知识培训等,增强培训效果。
1.2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做好“安全管理”的技术工作。首先,抓好区队工作地点所处的地质条件。其次,确立合理的技术方法。在地质构造或含水层或岩浆岩侵蚀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编好准确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并认真贯彻执行才能确保安全与效益。
1.3坚持反三违活动
加强对“三违”人员的处罚,以事故案例和谈心帮教为基础,让“三违”人员明白违章作业对己对他对企业的危害性。职工能自觉落实安全措施,规范个人操作行为,养成“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的好习惯。
1.4加强交接班制度的落实
交接班应做到:
十交:交任务、交安全、交指示、交操作情况、交质量、交记录资料、交仪器设备、交工具、交存在问题、交措施;
五不交:操作不稳不交、记录不全不交、难整改的问题未整改不交、文明生产不好不交、工具不全不交;
五清:看清、讲清、问清、查清、点清;
两交接:现场交接、实物交接。
2.合理安排各工序,最大化提高生产效率
采掘区队的生产组织就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工序进行合理安排,使之在空间上、时间上衔接平衡,紧密配合,形成一个协调安全的生产系统。工序安排的合理,生产效率提高了,就能更好的完成矿下达的任务,否则,矿就会扣除一部分绩效工资,对区队而言,在经济上就是一部分损失,该拿的而拿不到。因此,合理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工序尤为重要。
2.1生产过程必须有连续性、比例性
连续性是指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各工序时间上紧密衔接,不发生或很少发生间断。保持和提高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对提高工时利用率和设备利用率,提高产量和劳动生产率都有积极意义。比例性是指生产过程各环节、各工序之间在人力、设备能力方面保持一定的比例,使生产过程中各环节能相互协调。
2.2科学组织采掘生产,坚持正规循环作业
孔庄煤矿的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倾角大,断层多,埋藏深等地质条件都是编写作业规程所必须考虑的。技术人员在编制规程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确定循环要素、作业形式,高效的安排循环工序、劳动组织,以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
3.加强物质与设备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保证采掘区队生产周而复始、连续的进行,就必须不断补充保证生产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合理的选用设备,有效使用、及时维修,从而达到提高劳动功效、减轻工人体力劳动强度、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3.1物质定额管理
正确的确定物质定额消耗,找出合理消耗部分和不合理消耗部分,可以尽可能减少和消除不合理的物质消耗。虽然区队的物质供应是矿上提供,和本队经济并无直接关系,可是矿上能在材料上节约支出,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为国家节约资源,从小方面来讲,矿上成本降低,下属单位所得的利益就会增加。
3.2设备管理
采掘区队的生产环节有很多设备,任何一个环节的设备出现了故障,都会影响生产正常进行。因此,加强设备管理,使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是区队高产、稳产的基本保证。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采掘设备日趋大型化、自动化,设备的数量和投资,动力、油脂和配件的消耗等不断地增加,与设备有关的费用入折旧费、维修费、电费等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不断的提高,同时劳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设备技术状况的影响。因此,加强设备管理是改善煤矿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区队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4.落实激励与处罚制度,增强区队经济效益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采掘区队的职工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并不能单纯的靠激励制度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相应的处罚制度就显得有必要了。只有奖罚结合,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预期完成区队的生产任务,最大化的提高区队的经济效益。
4.1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和负激励,发放奖金、津贴、福利等是正激励。罚款等为负激励。美国管理学家皮特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因此采掘区队在制定激励制度时,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4.2领导的行为决定激励制度的成败
采掘区队管理人员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区队长、跟班队长要做到公正无私,任人惟贤;要经常与职工进行沟通,特别在工作现场中,对职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在区队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管理人员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强区队的凝聚力。
4.3做好常激励少处罚
激励制度对大多数职工都能起作用,但总有个别职工不以为然,所以要设立相应的处罚制度。对于不请假无故缺勤的职工、班前会胡闹的职工、不听从分配的职工、早升井的职工等,可根据相应的情况,给予罚款、写检查,甚至是停班学习等处罚,但不宜过多。
5.坚持财务公开制度,避免经济纠纷
区队的经济效益好与坏,最直接的就体现在区队干部职工的工资上。经济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资金的分配可以说是全体干部职工都关心的一个问题,究竟分配制度公平与否,口说无凭,只有把区队的财务公开,让大家看得到每分钱的用途,才能避免经济上的纠纷。
5.1财务公开制度的意义
可以有效杜绝,促进廉政建设。财务公开,各项收支处于全透明状态,如有违规使用、分配不合理现象,职工监督的作用就会显现,广大领导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廉洁自律和奉公意识也将得到增强。推行财务公开制度后,职工也成了当家理财的主人,其结果将是干群合力,民心归一,各项文明建设将健康有序发展。
5.2财务公开制度的具体做法
成立经济分配监督小组。由区队全体职工推选产生,以3人~5人为宜,负责审定财务公开的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切合实际,并收集和反映职工对财务开支的意见和建议。
篇9
本文数据来自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多元统计分析处理的是多变量问题,实际中变量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存在信息重叠。主成分分析的思想就是通过线性组合的方式,从这些指标中尽可能多地提取信息。以各个主成分为分量,得到一个更低维的随机向量。这就是主成分分析的思想。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是,设P个变量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为X=(X1,…XP)’。对X正交变换,令Y=T’X,其中T为正交阵,要求Y的各分量是不相关的,并且Y的第一个分量的方差最大,第二个分量的方差次之,……。为了保证信息不丢失,Y的各分量方差和与X的各分量方差和相等。本文应用的统计学软件是SPSSStatistic17.0。本文采用了统计局的全国31个地区关于经济中科技的投入产出、教育文化水平与支出、科研创新能力的11个指标数据。11个指标分别是大中型企业开发新产品经费(X1)(单位:万元)、大中型企业新产品产值(X2)(单位:万元)、R&D人员全时当量(X3)(单位:人年)、R&D经费(X4)(单位:万元)、R&D项目数(X5)(单位:项)、有效发明专利数(X6)、国家财政性科技支出(X7)(单位:亿元)、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X8)(单位:千册件)、技术市场成交额(X9)(单位: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X10)(单位:万元)、普通高校教职工人数(X11)。由于数据在同向化的基础上,SPSS中的因子分析默认针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明确数据分析的意义,本文现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原指标量依次转换为ZX1、ZX2,…ZX11。然后再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由共同度分析,普通高校教职工人数变量信息损失最多,但主成分中包含了该变量63.9%的信息。其余变量的提取量都较高。因子提取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两个,因此本文提取了两个公因子F1和F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22%包含全部原始数据中87.22%的信息。可见分析效果是比较好的。本文得到主成分因子F1和F2的表达式:F1=0.3374ZX1+0.3308ZX2+0.3315ZX3+0.3350ZX4+0.3343ZX5+0.2980ZX6+0.2877ZX7+0.2960ZX8+0.1050ZX9+0.3153ZX10+0.2704ZX11F2=-0.1298ZX1-0.0762ZX2-0.1933ZX3-0.1534ZX4-0.1507ZX5-0.0817ZX6+0.3840ZX7+0.1307ZX8+0.8353ZX9-0.0562ZX10+0.1471ZX11以特征根为权,对2个主成分进行加权综合,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作为科技经济指标,具体结果见表1。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是F=θ1∑2i=1F1+θ2∑2i=1θiF2,其中θi是第i个因子的特征根。根据上式可计算出各地区在科技经济发展方面的综合得分,并据此排序。
三、分析与建议
篇10
1.落后的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存在的最大企业经济管理问题是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所谓的企业经济管理就是在企业所涉及到的范围内来管理相关工作,以获得更高价值的管理方式。财物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独立出来,但又结合各种程序,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形式。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理念则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创新意识的提出,更使经济管理的实施迫在眉梢。在此,我们要重视危机管理意识和战略管理理念的形成。因为理念能够指导管理者作各项合理正确的决定,又是整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我国的经济管理思想落后,尤其是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理念常常被运用到会议等形式工作上,而忽视其实践意义。
2.不完善的管理制度。经济制度的确定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依据,但是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却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我国存在的主要管理制度问题有:经济管理制度与制度监督工作不协调、制度的制定与企业发展不同步等。我国虽然设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选出一定水平的管理人员,但是在制度实行过程中存在监督力度的严重空乏问题。另外,企业的管理制度不是比企业的发展速度慢,就是制定的制度过于先进,制约企业的发展。
3.空缺的管理部门。我国的经济管理处于理想化的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管理理念的落后,尤其是企业的危机管理与战略管理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使全面的经济管理存在种种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管理部门的严重空位,各项工作管理项目由总部发出,由企业总部完成,财务管理上没有相应的管理权,使其不能控制整个局面。监督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使企业不能良好地运行,并可能存在经济泄露的发生。所以,管理控制权的施行以及监督工作的加强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是有待改进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二、创新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案
1.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全面树立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管理理念,因为以人为本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只有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才会深得人心,进而得到正向的发展趋势。所以企业首先要把情感因素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尊重、了解、关心每一位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但是,在此基础上不可忽视的是,感性管理的同时要对企业中所有员工进行管理约束,使员工依照管理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各种工作,既体现企业的人性化又体现企业的规范化。另外,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是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工作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另一种有效解决方案,先进的文化引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不仅使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得到提升,而且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经济管理氛围,有利于形成一种新型的文化气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所以,以人为本和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有效进行的首要选择,在团结和谐的气氛中,才会使企业绩效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2.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在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制度的创新是基础。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才是新时展的要求。针对社会的市场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经济团体。从制度上创新,改革各项管理体系,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创新的经济制度调整企业内部所有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企业产品得到优化。另外,不难发现,制定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建立健全市场内部的组织结构,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开发利用。所谓的创新策略是以全体成员参与的全面监督体制为基础,不断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当然,制定制度时要考虑到其适应性,只有制度得到广大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快速适应,才会产生其所存在的经济效益。
3.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工作
(1)加强对企业各部门的调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以财务为依靠的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相应地,需要对财务部门做出改变,使财务管理向着全面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
(2)完善企业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一定的财务内部监控工作,对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建立对财会控制为核心,实行内控机制,提高财务等各部门的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各种不合规章制度的行为发生。
4.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其所有环节都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来提高生产管理与经营服务的高效和发展,以此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基本保证,是当代社会化生产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建设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的革新,帮组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及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来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企业信息化实现的标志之一就是对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是企业检验整个企业工率和其产业链在市场的竞争力的重要浮标。实现企业信息化,既是社会改革的需求也是企业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企业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的改革不断地深入,绝大部分企业管理范式正在向创新管理方面迈进。为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站稳脚步,企业必须变革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信息化创新方面的建设是未来必然的选择和出路。
三、总结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各个企业部门的要求,只有科学的管理体系才会使企业效率得到提高,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创新的管理体制又是对新形势下的经济做出的新的要求。只有创新的经济管理制度,才会适应发展迅速的经济社会,谋求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篇11
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对集体经济的引导缺陷
相关职能部门与各级政府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比较少,对农业进行约束的措施没有一定的时效性与前瞻性,严重缺乏引导力度,导致农业输出工作的难度加大,在农村农民流动的盲目性以及随意性加大。此外,基础性建设比较差,而且自身力量也比较薄弱,以及基层输出单位的多头管理制度,无法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作用。
(二)农业发展的后备力量有限
外出务工人员一般都是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技之长的人员或者是有着健康体魄的年轻人,这就导致留在农村的人员以妇女、儿童以及老人居多,所以,养殖技术以及科学种植就很难推广,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农业发展没有后劲。其次,因为农村土地不能买卖与自由转让,也因为土地是农民的保障与归宿,因此,一般农民都不会将土地抛弃,而且继续开垦与种植。但是,这些农民通常都不会将主要财力、精力以及体力置于土地上,对于土地增收问题,他们并不在乎,因为土地收入最大化不是他们对土地予以经营的目标,而是当成对未来投资与占有的一种保障。因此,这就使农业出现空壳化现象。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
根据调查发现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只有24%的人员属于有组织输出,很多都是自发组织、亲邻相带以及零散外出,属于“地缘、血缘以及亲缘”自发带队输出。还有些农村劳动力基于准确信息的缺乏,再加上混乱的中介管理造成一些农民徒劳往返、盲目流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不完善的公共服务管理制度以及服务平台的严重缺乏,这些都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化程度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
要想大力发展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先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稳定发展主导产品的粮食产业,如优质小米、专用大米和高蛋白大豆。按照国家对农产品的区域规划重点发展优势产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要重点提高品质,将生产目标定位以深加工原料为主。建设具有示范性的项目,如小麦高产攻关计划,玉米振兴计划等。种植技术要不断标准化,品种结构要调整优化,以实现改善品质的目标。其次,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内部的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二)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就是深化改革各种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机制体制。一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税费的体制改革,让农民没有负担地去发展经济和生产,增加收入。国家曾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新兴农村合作社,新农保和粮食直补”等,都是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优惠。二是为农民提供实用和先进的技术,使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三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农民在创业期间遇到的资金问题,政府可建立一系列的乡镇银行来解决农民资金问题,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配套深化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将补偿机制和生态公益林管护进一步完善。通过深化改革民生政策,尽力方便农民的生产,尽力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尽力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三)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
要加大农业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得以实现。所谓农业产业化,其实就是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形式的优化组合来主导农业产业,密切连接生产、流通以及加工等各个环节,最终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企业化管理。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有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同时对打破工农商业与城乡阻隔的差距非常有利,实现合理配置城乡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保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四)加强农村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
首先,要对各类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培训制度,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农村工作技能培训与输出的活动中。就农村工作技能培训的方式而言,将定点培训、订单培训、企业自主培训以及流动培训等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场地、设备、教材资源以及师资的共享与有效利用机制。对高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发展,对中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壮大,对初级劳务人才队伍进行提升,以此保证初中高三级队伍结构得以尽快形成。其次,要将市场和培训进行有效对接,同时坚持“技能促进就业,市场引导培训”的原则,全面实现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以及技能鉴定服务。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代表着我国民生经济的具体发展现状,根据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一些全面的调控实现我国农村经济间的不断发展,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大力的增长,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我们的亿万农民创造发展生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蒋光峰.浅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2(06).
[2]刘兴琼.关于新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6).
篇12
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前进方向。而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热点问题,矿产资源则是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江西是环太平洋成矿带的组成部分,区内成矿地址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为加快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西省提出了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发展的战略,集中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发展以江铜为核心的铜产业,由于鄱阳湖矿产资源分布的自然特征,我们在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面临着程度不一的挑战,也存在着开发不当,利用过度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对现状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有效路线。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概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处杨子板块与华南板块拼接带,位于华南成矿区的中心地带,成矿地址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种类和数量丰富。截止到2010年初,整个江西省发现有用的矿产资源多大187种,矿产地5000余处,其中,探明有资源储量的有133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十位的有75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钽、铀,钍、伴生硫、化工用白云岩、麦饭石、滑石,粉石英9种,其中铜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总量的16. 1%、钨矿占18. 4%;探明的地下水资源量达346.2亿立方米,地热、矿泉水资源产地有117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00亿元以上的矿产有:煤、铁、铜、钨、钽、硫铁矿、伴生硫、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岩盐等14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而且该区还有大量的著名矿区:彭山锡铅金多金属矿田、乐平煤田、新余铁矿田、九瑞铜多金矿集区等各种土矿及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和优质瑰石等。该区主要矿产分布集中:煤炭主要分布在乐平、新余、高安等地区;铁矿集中在新余地区;锰矿在乐平。有色金属呈规模产出,如九江-瑞昌铜、金、银大中型矿集区;45个非金属矿产大中型矿区,其中樟树岩盐矿,瑞昌码头水泥用灰岩等大量出产优质矿。该区是省内重要的煤、铁、有色金属、建材非金属矿产基地之一,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多金属共伴生产等特点,有利于矿产业考察、投资、布局、开发利用。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的分析
(一)优势。
资源优势:(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矿产种类较齐全,矿床类型多,已经发现的矿种多大109种,已探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达67种之多,各种矿床达600余处,矿产企业有2360多个,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之多。(2)矿产资源经济价值大。区内矿产资源分布较为集中,有利于方便开发利用。(3)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比较悠久,有一整套资源开采、冶炼、加工和再利用的体系。加之经过多年的累积,主要矿种的矿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利用率显著有显著提高,极大的推动了区内乃至全省的经济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地热、矿泉水分布广泛,虽然目前已开发的该资源不多,但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区位优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共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区内多处地区是中部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境内有京九线,京广线,浙赣线。交通运输方便,非常有利于开采和加工的矿产品运往其他内陆及沿海城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受辐射带动影响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由于区域范围广,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也相当丰富。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面积广阔,生物物种丰富,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1]。
经济优势:“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矿产品需求急剧增长,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沿海务工人员在家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继而越来越多的人将眼光转向自己省内,人民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高速公路,铁道线路等基础便利设施的不断完善,矿产业、房地产企业、高科技电子企业都是“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对象。由于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国务院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劣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主要以生产原矿和初级矿为主,缺乏对矿产资源的深加工,高利润高附加值的矿产品种类不多,没有带来较大幅度的利润增长点。整个行业大规模的企业比较少,更多的是小型矿产企业,由于技术的缺乏,从而采用原始开采和加工作业,造成了一定资源的浪费[2]。加之整个江西的教育在全国并非位于首位,教育资源相对缺少,未能及时得到最先进的技术,导致许多盲目的行为。
根据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优劣势现状的详细分析,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开采和利用模式做出改进,参考三种矿产资源的开发模式(1)开开发后治理模式,该模式虽然可以快速促进经济的发展,但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巨大,甚至难以估计,并且即便如此,也难以恢复到之前的环境,为此我们已经在多个领域有过惨痛的教训。(2)在对环境破坏做出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再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开采。该模式虽然有效地保护了环境,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约束了经济的发展。(3)开发模式。该模式虽然可以弥补本生态经济区的资源需求,也可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但需要雄厚的资金保证。所以我们必须遵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走一条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相协调的矿业开采利用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N].江西日报,2010.
篇13
藤田(Fujita)、克鲁格曼(Krugman)、维纳布斯(Venables)和蒲格(Puga)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为基础,构建新的经济地理模型,掀起了一场空间经济学革命。空间经济学模型假设世界是均质的,它不需要通过山脉、河流、港口等自然条件的外生差异来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而是通过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向心力和运输成本、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等产生的离心力相互作用,内生出空间经济活动的分散或集聚等状态。
空间经济学理论研究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方法和工具。但是,就像所有新技术与新知识的发展一样,空间经济学在其理论和应用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外界的批驳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过分抽象化。空间经济学家所指的区域或区位常常代表经济空间中抽象的点或其他形状,但因为数学建模的局限性,现实中的制度、文化、社会、历史等重要因素却较难融入空间经济模型。正如空间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Krugman,1998)所言:“空间经济学只是为经济学向空间进军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工具”。
二是过分依赖数学模型。克鲁格曼认为缺失数学模型是空间经济学的前身――经济地理学在时代中迷失方向的主要原因,“没有什么可以取代模型,我们一直都在借助简化的模型思考问题”,“最终,我们会借助巧妙的模型把空间问题纳入到经济学中来”。他认为复兴经济地理学的关键是重建数学模型的权威,因此在把经济地理学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过程中,空间经济学家普遍采用了主流经济学家最认同的工具――数学模型。
三是缺乏经验研究。空间经济学注重的往往是抽象、简化的数学建模,这些建模和复杂的现实相去甚远。虽然空间经济学家在他们的模型中也使用了一些经验检验,但这些案例典型性较差,因此说服力不强。霍尔(Hoare,1992)在批评克鲁格曼所标榜的空间经济学时就指出,他们的分析建立在“最薄弱的经验支持”基础之上。
四是缺乏系统性。空间经济学虽然在模型化、动态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就整个理论体系而言,还显得比较零散,需要进一步加强其系统性。正是这些不足的存在,使得空间经济学的质疑者认为其只是一座“空中楼阁”。
正如其批判者所说的一样,空间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了现期空间经济学面临的局限,因此藤田、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1999)建议未来在空间经济领域应关注以下工作:
一是扩展理论菜单。空间经济学家认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决定了经济体的分散或积聚,他们眼中的向心力包括关联市场、厚市场、知识外溢和其他外部经济,离心力包括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土地租金、运输成本、拥塞和其他外部不经济。但在建模时为了简化问题,代表性的做法是只把关联效应作为向心力,把要素的不可流动性作为离心力。扩展理论菜单的提议不仅包含了对可能理论菜单更加系统化的探索,而且包含了在建模时还应该考察在多种向心力和离心力同时发生作用时模型表现出的变化。
二是经验研究的支撑。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空间经济模型特有的强烈非线性对计量经济学方法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关于空间经济模型的经验研究相对缺乏。但作为一种方法,经验研究可以用来判断究竟哪些因素之间存在真正的相关,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出模型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展。
三是量化。这里所指的量化不仅仅指适合实际数据的模型,更重要的是指那种理论一致的模型,模型的参数建立在数据和假设融合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对这类模型进行模拟分析。这将使空间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可以应用的学科,能够衡量假设条件的冲击对经济的空间结构产生的影响。
四是福利。虽然空间经济学家首先关注的是实证研究而非规范研究,所以在研究经济地理问题的早期更加关注模型解释现实而不是指导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空间经济模型的空间结构是外部经济所代表的向心力和外部不经济所代表的离心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外部(不)经济促使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而政府干预的基础――正是那些还需要大量的经验研究支撑的外部(不)经济所代表的福利。
可见,空间经济学家在认可空间经济模型建模方式的基础上,认为其还不够完善,应该在其不足的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扩展。而空间经济学的外部批评者则把矛头主要指向用过分抽象、简化、假定严格的空间数学模型描述现实经济方面,就像区域科学的先驱艾萨德将主流经济学对空间的忽略称为“没有空间维度的仙境(Alsard,1956)”一样,空间经济学的批判者认为考虑空间因素的空间经济学也只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因此空间经济学模型是不是过于抽象、简练以至于脱离现实就成了空间经济学家说服批判者,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发展其学说的大前提。空间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Krugman,2003)就坦言:“空间经济学从创立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它提出的头几年,经济学家为重新开启从前未涉足过的领域而兴奋。但是,当他们认识到空间经济学的模型太简单、程式化,而与现实的经济地理相去甚远的时候,相应的怀疑和批评就接踵而至。”
诚然,空间经济学模型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但它独特的视角却足以颠覆以往的经济学研究。
一是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了重新考察,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家提出的某些问题的直观表述进行了较严格的论证和说明,从而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范畴之中,丰富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二是它不仅建立了贸易和增长理论的直接联系,而且将贸易和增长相辅相生的机制以及贸易成本的变化对贸易、增长、专业化和分工的非线性影响都完全动态化,是对传统经济地理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三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空间经济活动的基本视角是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多重均衡、历史、预期、突变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内涵。
四是它的基本观点是规模经济与下降的运输成本相结合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以及为什么相似的经济活动集聚在相同区位。
五是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传统的贸易理论所强调的趋同力量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发展经济学家所描述的趋异力量融入到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内,使得我们可以将趋同力量与趋异力量与微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研究问题。从这些方面而言,空间经济学获奖无愧。
综上可知,空间经济学革命将空间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是报酬递增理论革命的延续及其在经济地理学领域的最新发展。这种将以往经济学家难以驾驭的垄断竞争、规模经济、要素流动和运输成本融入到统一框架之中的空间经济模型丰富了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内涵,扩展了经济学的理论菜单,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因此受到普遍关注。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经济竞争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从国家之间转到了区域之间,空间经济学为研究这种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空间经济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既扩展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又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必将在后继的经济学研究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FUJITA M,PAUL KRUGMAN and ANTHONY J.VENABLES.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The MIT Press,1999.
2、Dixit A and Stiglitz J,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
3、KRUGMAN,PAUL.Space:The final frontier[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8(2).
4、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HOARE A.Review of Krugman’s ‘Geography and trade’[J].Regional Studies,1992(26).
6、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KRUGMAN,PAUL.Where in the world i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A].in Gordon L.Clack,Maryann P.Feldman and Meric S.Gertler.The Oxford handbook of economic geography[C].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Krugman P.First Nature,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3(33).
9、David,Paul A.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2).
10、Fujita M.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67).
11、Fujita M.and Mori T.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7(43),
12、刘安国,杨开忠,谢燮.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