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合规内控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属于农村信用社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其根本目的是合理保证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农村信用社实现发展战略。鉴于内部控制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属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范畴。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农村信用社及其所属机构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并遵循制衡性和独立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农村信用社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要具有前瞻性;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二)合规管理。合规管理要求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循现有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业标准和操作流程,合规管理缺乏艺术性,强调严肃性、刚性和规范性。合规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独立性。合规管理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要避免合规管理与其他经营管理之间可能产生冲突;二是预警性。合规管理应及时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测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提出建议和报告;三是全面性。合规管理要覆盖所有的业务层面和全部员工;四是动态性。合规管理需要根据外部环境、法律规章等变化进行适时、适当调整,并定期检查合规机制有效性;五是外部性。合规管理要求农村信用社的活动与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相一致。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是由一系列制度、措施、程序、方法及其相应的动态控制活动、过程、文化构成的综合系统,侧重于风险管理的机制建设和优化;而合规管理侧重于人员行为的管理。内部控制的范围最广,它涵盖合规管理,合规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具体化或在某一领域的深化、细化。从管理的组织结构看,内部控制通常分散在各业务条线、职能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财务控制等不同部门,每一个内设部门都负有内部控制的责任。合规管理可实行分散管理模式,也可以实行集中管理模式。
篇2
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建设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重要性。过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没有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加上一些公司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曾出现了一些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甚至舞弊的案件,在市场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例如,三鹿集团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中航油(新加坡)海外交易巨亏、中海运集团的“资金门”、邯郸农行巨额现金失窃等。导致这些企业案件发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实效。即便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和规范的美国,在2002年也连续发生“安然”、“世界通讯”等财务欺诈事件,由此对国际投资市场造成了重大损害和负面影响。为此,美国国会出台了《萨班斯法案》,加强对企业会计执业、公司治理和证券市场等方面的监管,这一法案对全世界公司风险防控和上市公司治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施行的企业内控规范体系与包括SOCO报告、《萨班斯法案》在内的世界领先内控制度在主要方面保持了一致。
证监会按照“选择试点、逐步推广、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把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纳入上市公司日常监管的范围,以确保内控规范体系的执行质量。本文作者系“上海仪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专职部门的主管,在企业如何按照五部委的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获得了些许方法、途径和体会。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原则
(一)内部控制的定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大家比较公认的内部控制主要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订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到了1995年,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A)、会计学会(AAA)和管理会计学会(IMA)组成的一个专门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又提出了新的定义,即“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营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旨在为实现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控制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1、合法、合规经营是企业的底线。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将发展置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之内,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
2、维护资产安全是企业的保障线。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资产安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3、提高信息报告质量、确保真实、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内部控制即要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真实、完整,促进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和形象,又要通过可靠、及时的信息传递,为企业提供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
4、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是企业经营中的永恒主题和工作主线。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的经营环境,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控制经营风险,不断提高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
5、促进实现发展战略是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和愿景线。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所做出的经营策略能够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并可提升企业创造恒久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内部控制要求遵循的”五大原则”
1、全面性原则。建立源头控制、主动控制的战略思想,既要在事中实施控制(控制活动)和事后加以弥补(监督修正),更要在事前建立一套风险预警机制,识别公司面临的潜在风险(风险评估),并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层次上应涵盖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象上应覆盖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流程上应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各环节,避免出现内部控制空白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重要性原则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特点、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风险状况以及所处行业环境等方面,从业务事项的性质和涉及金额两方面来考虑是否需要和如何实行重点控制。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制衡性原则要求企业完成某项工作必须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体现不相容职务分离这一最传统却又行之有效的要求。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具有权变和适应性,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经营业务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等不断调整、改进和完善。适应性原则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具有前瞻性,适时地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5、成本效益原则。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完善的内控架构应当充分考虑到效率、成本以及实际操作中的若干特性,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对成本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某些控制尽管会影响工作效率,但可能会避免整个企业面临更大损失,这些控制实施还是必须的。
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步骤和思路
(一)文化认同
企业对内控的认识与接受,往往都要经历从片面到全面、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运用的过程。企业内部人员常常认为内部控制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的,和其他部门关系不大,而事实上,财务部负责的仅是结果的准确性,造成风险或内控失败的源头往往在非财务部门。因此,企业施行内控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内控观”。同时还要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不是一个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不相干的东西,它是对企业现有管理体系的整合、完善,而非否定。企业如果充分理解并运用好内部控制这一管理工具,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或防范的风险损失将远远超过实施成本。内部控制体系应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去,企业领导和员工只有认识到了内控的精神实质,才能积极推动企业内控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善,真正帮助企业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二)现状评估
建立内控规范体系的企业,可结合内、外部评估,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笔者所在公司聘请的“立信锐思”是一家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专业经验的咨询公司,该司参照规范要求的内容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调研和诊断,并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通过专业机构分析、评估和自我检查,公司达到了识别自身内部控制程度,以及存在的主要缺陷和风险的目的。这些风险和缺陷数据库的建立,为企业建设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团队
企业应按照《基本规范》要求,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及各级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以及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职能的独立性。建立内控工作组或专职机构,专门负责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和日常性事务工作。有些企业出于规范性及效率、成本考虑,也可聘请专业中介机构提供相关服务。内部控制专职机构的职责一般包括:组织开展内控重要性的宣传和相关培训,编制内部控制手册并组织落实;确定业务部门或业务单元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权利和义务;指导内部控制与其他经营计划和管理活动的整合;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或经理层报告内部控制建设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等。
(四)建立体系
根据风险评估和流程梳理的结果,首先要制定企业层面上的总体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编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手册;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具体制度,形成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作为企业内控活动的制度依据和指导。其次,设计内部控制程序,如授权、核准、验证、调节、复核营业绩效、保障资产安全及职务分工等,可以借鉴COSO报告的做法,在充分考虑控制要素的基础上,按照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采购与付款业务循环、生产与存货业务循环、工资与薪金业务循环、投资与融资业务循环、资金业务循环等来进行设计,程序制定应考虑突出相互制衡、授权控制等内容,同时要明确重点控制环节、规范流程和便于操作。再有,要建立内部控制措施评价表,推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自我评价和更新。
(五)评估改进
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实质上是一个持续循环的过程,企业应当建立动态的内部管理评价体系,它包括:内部控制目标的设计、执行、检查、评估、改进、再设计、再执行、再检查、再评估、再改进……。可以通过职能部门(内控专职机构)或聘请专业咨询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客观公正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以及评估期内现行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判定,并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发出预警信号,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整改意见,促使企业不断增强防范控制风险的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压力测试”是内部控制评估工作的手段之一,“测试”是“评估”的基础,是获取评估证据的重要环节。
三、内部控制的要素
关于内部控制的要素,目前有不同的提法和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从控制职能角度出发,将内部控制的要素从管理程序进行界定;另一种是从内部控制结构角度出发,将内部控制要素从制度结构进行界定。由此派生出了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八要素甚至十要素的各种观点。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对要素的内涵和内容的理解不同,对要素项目范畴的界定不同,以及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理解不同。COSO报告所归纳的内部控制五大要素是:1、控制环境(指组织进行控制所面临的环境,控制环境影响控制方式与手段的选择)。2、风险评估(指在组织控制中应能辨认风险因素,并能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3、控制活动(指能帮助管理层使其指令被执行的政策与程序,包括授权、调节等)。4、信息与沟通(指组织在进行控制过程中应保证信息真实完整,组织内部及外部沟通及时)。5、监督控制(指评价内部控制执行质量的过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提出的五个要素与COSO报告基本接近,它们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检查。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层的态度和治理结构、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等方面,为内部控制定下了基调。
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它意味着分析和辨认实现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包含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的方法和策略。
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它是旨在对业务活动中的风险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控制和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并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提出综合解决方案和措施的过程。
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它旨在取得及时、准确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建立内、外部信息沟通和反舞弊的机制。
监督检查。内部监督是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它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两大方面,指的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工作持续监督、评价、改进和跟踪的操作规范。监督要着眼于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有效运作,能够促使各层次的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内部控制要求,并认真有效地工作,从而促成企业目标的实现。
四、内部控制面临的一些难点
(一)缺乏文化认同
企业内部尚未完全确立“内控观”,企业领导和员工没有真正认识到内控的精神实质,对内部控制的认知不足,缺乏控制文化的指导,加之长期的管理习惯、传统惯性的作用,把内控视作是一种简单、机械的约束。内部控制作为心灵需求和保护性制度的文化认同度比较低。
(二)形式主义
为了设计符合《指引》要求的内控制度, 没有尊重企业既有的治理模式、管理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有的甚至全盘否定企业原有的规章制度,或制定一些表面看起来非常完善,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的内控制度,企业内控仅停留在形式上、纸面上,内控要求得不到有效贯彻和执行。还有一些企业把规章、制度简单理解为内控,缺乏对内控制度化、流程化、全面化的认识。
(三)成本限制
由于内部控制受到成本因素的制约,管理层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时担忧如果增加控制环节会增加成本或降低工作效率,从而放弃实施一些内部控制,一些较少发生或不经常发生的经济业务也不会制定控制制度,当这些经济业务发生时,由于无法实施控制构成了经营风险和损失。
(四)标准模糊
一些上市公司只是机械地照搬了《指引》中关于缺陷认定的原则性规定,对内控报告中披露的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具体标准理解出现偏差;内控报告中仍存在较多的“无用”信息,包括内控要素、内控建设的过程和成果等,基本无助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同时也损害了内控报告格式的统一性和内容的可比性。
(五)人为因素
内部控制的设计会受到人员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存在一些缺陷;执行人员因对控制责任的误解,或执行时的麻痹大意、、心存侥幸等,均可使内部控制效力下降和失效。同时,也不排除出现企业领导或员工谋取私利、合伙舞弊等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现象。
篇3
室内设计无非是对“结构”和“表皮”这两个基本元素进行规划和表现。形态和空间构成了室内的结构,所以了解室内设计中形态和空间的表现规律是室内设计的主要手法。
一、形态的表现规律
“形”,通常指物体的外在形状,也是设计借以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及满足人的视觉评价和使用要求的重要媒介之一,它是各种信息的载体,设计师通过形体向外界传达其设计理念及思想。
形态表现的主要方法有:
1、表象手法
通过对人、自然环境的直接描绘来表达设计者对人物、自然的主观感受并与观者达到共鸣。这种手法直接明确、一目了然。
2、几何形体变形
形体变形指从任何一个规则或不规则的形体根据理性的想法和感觉把形体进行有规律的变化以达到主观的造型和要求。它是设计师根据自己的造型意识和生活体验把对象强调、简化、组织。形态的基本要素包括点、线、面、体。形体变化的表现手法有:
①单位形体的相加
这种形体变化有整齐、重复、规律、秩序的美感。
②单位形体相减
这是指通过对形体的开裂、破坏、移植、切割,这在解构主义建筑及绘画中得到最典型的体现。这种形体变化有不稳定、打破常规、富于视觉冲击等特点。
③几何形体变化
这包括直线变化、几何曲线变化、自由曲线变化、曲直线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很多垂直的视觉。线条表现的是向下的重力或向上的生长力,曲线表现的是弹性力或外力施加下的张力和紧张感。
3、自然形体的抽象化
这是指把自然形态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夸张、概括及规范化赋予其新的含义与表现内容的处理手法,这是经过设计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与联想的过程。它挖掘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具体物质的深层次含义。它传达给人的不是直接的感官接触而是心灵倾听的声音。一般来说,用合适的抽象手法对待自然物体可以显示出其固有的力量,远远胜过写实的表达自然。
4、象征寓意手法的应用
它强调形体对于设计者和观者的主观感受,将对客观物质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感受结合在一起,强调形体的内涵和启示作用。采用与作品含义相近似或具有寓意性的形象,以影射、暗示、示意的方式表现形体的内容和特点。
二、空间的表现规律
我们所研究的是存在空间和直觉空间。这两种空间具有以下特点:
1、空间的两重性
空间这个概念有着相对和绝对的两重性,空间的大小、形状被其围护物和其自身的功能形式所决定,同时该空间也决定着围护物的形式。对于空间及其围护物之间这种辩证关系,中国两千年前的老子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空间的时间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空间”是四维的,这是给传统意义上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这一概念。时间意味着运动,抛开时间研究空间将是乏味的,没有意义的。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必然是一种动态的活动,时间就是动态的诠释方式。
3、空间的流动性
既然空间是四维的,那么空间具有流动性是必然的。流线的规划可以造成各种不同的空间效果。空间的分布与流线分配的不同,会使观者在浏览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节奏感。
空间的表现特征有:
1、空间的节奏和韵律
众所周知的一句话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节奏与韵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美感的共同语言,是创作和感受的关键。节奏与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长短的变化、曲柔刚直的穿插等等变化来实现的。
2、空间的比例尺度
比例是物与物的相比,表明各种相对面间的相对度量关系;尺度是物与人之间相比,不需涉及具体尺寸,完全凭感觉上的印象来把握。比例是理性的、具体的,而尺度是感性的、抽象的。尺度是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空间的整体及各构成要素使人产生的感觉,是空间的整体或局部给人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
3、空间的虚与实
空间的围合和通透构成了空间的虚实关系。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的德国馆是采用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围透划分空间的处理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无限的空间中包含着有限。
一般来说每个实空间占据一定位置后,要有一定量的虚空间来调节,使其张力、动势得以释放与延伸。虚空间同时也使得实体空间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如我国古典园林中讲究的隔而不断、借景、对景等都是利用虚空间把实体空间所处的外环境引入其中,虚实相生极富空间韵味。
4、空间的动与静
这里的动与静更多的是指空间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因为空间并非客观实体,其观念来自于知觉体验。空间的动与静是由其时间性决定的。静态空间往往使人们与设计者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心灵的沟通。当然静止空间是相对的,动态空间则是绝对的。空间的运动包括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以及时间意义上的流动,空间是在运动中被感知的;在空间中流动所创造出的动感,能使空间设计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动线是空间组织最有效的手段。
5、空间的开放与封闭
开放空间是指满往的需求,具有方向性和指示性的空间。在整个人类定居生活的历史进程中,开放空间是在日常生活及人与自然空间象征性关系的基础上得以升华的。
私密空间则限定了与外部世界物理与心理上的分离,营造空间的领域感和安全感。在严格几何体围成的空间中合理安排复杂的流线,可以使得开放私密空间相得益彰,同时又获得空间的愉悦感。
6、空间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连续空间是指空间在几何、物理功能上的延续性和秩序性。而非连续空间使得同质空间与异质空间互相切换,打破所有空间连续起作用的局面,成为整体空间的和最具个性的部分。非连续性空间一般都不单独出现,我们称之为“连续空间中的非连续空间”。
篇4
(一)基本概念
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是我国根据西方国家的现代风险管理思想演化而来。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使我国的全面风险管理实践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该项工作的理念为:战略性、全员化、专业化、二重性、系统化。目标是:紧密联系企业战略为实现战略,寻求风险优化措施。
(二)工作实施过程
工作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三)形成的企业成果
最终要形成了五大系统,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措施、组织职能体系、内控系统、信息系统。但是目前没有哪家企业建立完善了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年度企业风险分析报告,形成岗位风险手册。
(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测试风险技术方法的很难得到正确的使用,测试风险工具的使用员工素质有很大关系,风险的辨识存在很大主观性,风险的收集很难全面。
如果从高层集团公司开始向底层企业推进,时间过于漫长,短期很难看到效益,这样往往导致管理层积极性不高,使得工作停留在表面。
当构建完成全面风险管理形成体系,会年度形成全面风险的报告,最高层和各级员关注不同的风险,还要根据企业的风险偏好,制定风险策略,重新修订文件,工程量浩大,耗费人力。
二、内部控制规范企业目前执行情况
(一)基本概念
从2001年中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开始,国内的内部控制工作开始起步。2006年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委员会。2008年6月财政部牵头制定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联合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指引》(包括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审计指引)。形成了我国基本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内部控制目标五方面:保证经营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发展战略。
达到内部控制基本要素(手段)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
(二)如何在企业推行
企业按照应用指引,在18各方面,进行梳理,整改,根据指引,结合自身需要,在各个层级、可以同时开展梳理,在制定出自己各个经营方面符合内控精神的制度。
(三)形成的企业成果
形成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基本规章制度、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内控的岗位手册。
(四)实际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内部控制必须与业务相结合,梳理各项业务制度,找到业务流程与内控精神的契合,不是简单地生拉硬套,需要很强专业素质和研究精神。
内控也提到了每年的要用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测试制度是否达到了内控要求。内控制度是需要不断地完善地,但是持续、无尽的工作也使企业员工疲于应付。
三、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管理思路
(一)基本概念
国内学者结合财务收支计划管理、企业内部市场理念、成本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理论。以利润考核,资金收支考核为目的,成本控制为重点,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保证企业战略实施。以经营预算、投资预算为基础,资金预算控制为手段,最后形成预算管理的体系。
(二)企业中的实施过程
首先建立预算的上报审批体系,保证权威性,保证预算的执行力;基础岗位各项业务制定基础定额,根据业务流程,制定出成本控制,采购控制、投资控制、收入控制的预算表,最终体反应为财务数字;资金预算是预算体系中的重点,通过资金合理运用保证预算的合理性;设计预算报表体系,由各业务板块或各子公司填报,汇总经营的各项费用,收入、投资支出、损失等项目,审批修后形成预算体系,汇总出的企业经营成果预算。根据预算结果制定考核目标,制定奖惩措施。
(三)在实际工作需要注意问题
预算的审批是关键,没有一个强有力、知识丰富、专业过硬的的审批组织,很难应付企业中各部门预算的多种影响因素;设计各项业务预算表格,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也是很大的工程量;业务预算的定额管理是重点。怎么合理的确定定额定耗,是需要多次试验或是经验的判断。
四、三者关系如何,如何在工作相互利用成果
(一)风险与内控和全面预算工作的关系
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是方法论,内控规范偏重于条文,制度、规则。两者出发点也不同,内控是站在监督者的角度,主要为了企业的报告真实、控制企业中出现经营舞弊风险;风险管理是在企业发展战略角度的控制风险。但是最后两者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两套体系都是相对完整的。
笔者认为:从企业出发,两项工作的目的都是加强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内控制度是更加具体,使企业的管理有章可循的。只有将两项工作的做扎实,才能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或者其他ERP等资源管理系统。
全面预算工作是以成本控制为目的,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是在企业的规范运营之上的,管理会计的应用。将两项工作完善固化在全面预算工作,优化业务业务,控制风险,最终降低成本,实现效益。如果没有内部控制规范建设,预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在流程、责任清晰,岗位责任明晰的情况下,企业才可以更放心的使用成本对标、利润考核、内部市场等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的效率。不能否认的是科学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二)整合三种工作、减少投入管理成本,达到管理目的
首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梳理基础岗位设置。以内控应用指引为基础框架,以风险的技术方法,测试部门设置是否涵盖主要的风险。保证公司战略实现的治理结构,形成能够控制运营风险的岗位设置。其中包含预算的管理体系、审批体系建立。
按照内控各项业务指引梳理各项经营业务流程(可以在各级子公司同时展开),以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测试漏洞,形成各项业务流程图,岗位手册。建立岗位手册,既是内控手册,也是风险管理岗位手册。全面风险管理思路和方法的用于检验、测试保证制度的长期有效性。这也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需要根据市场、生产等情况制定定期检测的制度。
根据岗位性质、岗位流程、生产流程工艺,定制各种产品的消耗定额,完成全面预算工作的定额基础。这种工作需要各工种专家或工作能手确定,保证正确性、权威性。
设计业务收入支出的各种表格(包含生产经营所有环节),使各业务部门,规范填报,满足业务特性。注意表格内容的形式与财务核算一致性。
管理层汇总预算表格(投资预算,资金预算,经营预算)形成预算报表体系。预算审批体系要对各业务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批,发回后执行。各业务部门在执行时,与财务核算一同控制。根据年月度预算考核财务决算,资金预算控制资金使用。
预算的审批是需要专业的技术和数据基础。根据往年的定额和一定的增长系数,通过计算得出的审批结果。
根据优化后的业务流程,预算定额,成本分配等计算方式,实施信息化或者改进信息化。
五、结束语
三种方法自成体系,不可能完全融合。基础管理工作是三种管理理念的切合点。也是三种管理体系的基础。做好了共同的基础,三种体系才可以互相借鉴,包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篇5
二、精心部署,认真细致搞好合规建设自查自纠活动
为认真细致搞好合规建设自查自纠活动,我分行对合规建设自查自纠活动作了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要求全体干部员工努力按照“合规建设回头看”主题活动精神与要求,在合规意识、主动识别和管理合规风险情况、与合规风险管理部门的协作机制及推动合规文化建设等方面认真扎实开展自查自纠。并对自查自纠活动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自查自纠工作要认真细致,要一项一项开展,做到自查自纠工作不存在“留死角”和“走过场”,要查深查透,确保符合银监和总行的要求;二是自查自纠要有工作责任心,认真细致做好自查自纠工作,经得起上级领导部门的检查,经得起干部群众的监督;三是落实整改到位,对查出的问题必须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今后各项工作合规合法,切实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避免产生各类金融案件。
三、合规建设自查自纠的基本情况
我分行合规建设情况总体较好,全体干部员工具有良好的合规合法意识,能够按照合规合法的要求,做好各项银行工作,使得我行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营业网点增多,经营规模扩大,产品日益丰富的情况下,没有发生大的金融风险与金融案件,确保了银行的平安与快速发展。但是在本次合规建设自查自纠中,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不足与问题,主要有四方面问题:一是银行内控文化还不够坚强,内控意识和内控文化还没有渗透到每一位干部员工思想深处,内控还没有成为每位干部员工的自觉行为,在认识合规操作、学习和理解规章制度、增强执行制度方面有一定差距。二是制度执行力不强,内控体系还不健全完善,少数干部员工存在重业务轻内控思想,在合规建设上说得多,落实少,没有真正把合规建设作为银行的头等工作来抓。三是业务规范化有待加强,虽然我分行没有重大的违规,但是业务规范化不够,在细节上存在不足,甚至出现一些低级失误,如单据填写不规范等。有些问题以前已经查出来,但未整改彻底,业务规范化还是不够。四是个别干部员工对自身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还不够明确,在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上做得不够,不能及时发现并消除存在的金融风险。对于自查出来的问题,我分行深刻认识这些问题存在的危害性,采取各类有效措施加以整改,要求整改到位,确保整改成效。
四、合规建设自查自纠活动取得的成效
通过合规建设自查自纠活动,我分行增强了合规意识,在加强银行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合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产生良好效果。
1、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每个干部员工能够努力学习,掌握金融风险发生的原因与规律,把警惕风险、正视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的意识深入自己的心中,在任何岗位,任何工作中,思想上崩紧安全一根弦,时刻不忘金融风险。
2、提高自身素质。每个干部员工通过认真学习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了自身素质,能够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夯实精神支柱,筑牢思想防线,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作风上高境界,杜绝一切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与腐朽作风。
3、严格执行工作制度。每个干部员工能够不折不扣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做到制度上面无商量,制度上面无情面,把合规管理、合规经营、合规操作落到工作实处。
篇6
我行内控制度主要针对业务经办人员,而对管理者的内控制度约束相对缺乏,有不少控制盲点,呈现出“控下不控上”的情况。而从发生的许多金融案件来看,对管理者制约不严、监督失控,才是案发的主要原因。
二、内控制度设计影响业务拓展。
制度设计部门片面追求制度本身的“完美”,往往偏离实际,导致一些内控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逼迫制度执行者采取越轨的作法,并给不良动机者创造作案机会。另一方面,不少制度规定过于繁杂。本来单个层面可以控制业务流程,在制度设计却牵扯了多个层级,导致制度执行成本过高。
三、内控机制体制建设不足。
各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基本没有考虑与其他部门的衔接情况和具体操作部门的实际执行情况,导致规章制度在制定时就不完善。此外,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主观判断、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操作环节内控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执行制度不力等问题的出现。在合规建设日益受到银行监督管理部门重视的背景下,我们应加强合规理念培养,加强我行合规文化建设。加强我行合规文化建设,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管理工作,控制风险,形成一套标准清晰、责任明确、程序严格、可操作性强的合规风险控制文件,有效地提升我行的合规文化建设。
要求全行各项业务、各个部门、各类人员都要严格执行,并形成有关记录,使全行的各类人员、各项业务按照统一的标准在受控条件下进行。以此达到每个活动的每一岗位、每一层次、每一环节职责分明、操作细化、内控严密、运作规范的要求,进而提升我行合规文化建设。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切实有效地落实问责制,确保奖惩分明、违规必究。
篇7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公司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充分有效地获取和使用各种资源,在公司内部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管控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是公司应对外部风险、强化内部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包括:(1)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内控的组织架构、文化建设、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等。(2)风险评估,指识别和分析控制目标的内部和外部风险,确定公司的风险承受度,重点评估公司的可控风险。(3)控制活动,指运用各种控制方法和措施,包括手工控制和系统自动控制等。(4)信息与沟通,是公允信息的确认与有效传递。(5)监控,包括内部评价和内部监督以及两者结合使用。
2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内容和特点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是指保险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各层级员工,为实现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依据各自的职责,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防范和有效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项风险的机制和过程。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是依据保险监管机构制定的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以行为合规、资产安全、信息真实、经营有效为目标,提高保险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保险公司合规、稳健、有效经营。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具有社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社会性是由保险的原理决定的,保险的原理是风险分担,向投保人收取保费,由大家共同承担风险,是一种管理或转移风险的方法,可以将众多的单位和个人结合起来,将个体应对风险变为大家共同应对风险,能起到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作用。复杂性体现在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中要面临众多风险,如行业的合规风险、内部的营销风险、研发风险、资金管理风险、信息技术管理风险、理赔管理风险、财务管理风险等,这都迫切要求保险公司做好内部控制建设。
3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薄弱
多数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比较薄弱。首先,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架构不合理。不少保险公司未制定合理的组织架构,仅总公司与分公司有独立的内控部门,中心支公司及下级公司不再设立专门的内控部门,而分公司的内控部门也往往不能实现独立性,多部门混合管理,权限不明,责任不清,运行效率较低,缺乏科学决策和良性运行的有效持续机制。其次,公司文化建设不到位。管理层及员工风险意识不足,对内部控制重视不足,缺乏战略导向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管理层普遍重视业绩目标,内部控制未得到各层级员工的实质性重视,不能将公司战略发展与内部控制建设结合,未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保障作用。最后,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薄弱。不少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未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简单地照抄相关文件,制度不能完整覆盖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未明确公司各级员工的架构设置、权责限制、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
3.2内部控制执行落实不力
目前各家保险公司虽有建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但是很多公司在执行方面都存在执行不力的问题,一方面体现在风险评估不足,另一方面体现在控制活动落实无力。剔除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没有贴合实际,无法有效执行的情形,更多的问题在于多数保险公司各层级员工未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执行,如员工不清楚本岗位的风险内控要点,不熟悉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甚至将内部控制制度“束之高阁”,未将内部控制融入日常工作,以及识别评估风险能力不足,设计实施控制活动不细致。内部控制执行不力一是来自公司的考核政策,考核政策侧重业绩考核,内部控制指标未融入业务人员考核,这种考核导向势必造成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各种内控风险问题层出不断;二是来自公司的内控标准不细致、不明晰,执行方法不充足;三是来自日常的财务管控、法律合规管控不严;四是公司员工的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不足,包括员工的风险识别与内控评估能力不足,管理能力、工作技能与内部控制管理匹配不够,特别是内部控制管理的优秀人员缺乏,优秀人员不仅要求有职业道德观念,还需要专业的工作技能,需要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与内控管理方法,这些在很多保险公司特别是分公司都很难实现。
3.3内部控制保证有效性不足
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保证包含信息的传达沟通和内部监控,包括独立董事、监事、部门的监督和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涵盖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彼此相互联系,共同发挥监督作用。首先,保险公司下级机构基层风险信息往往会打折上传,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风险信息不能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对下级机构的监督会出现缺陷;同时保险公司部门之间的监督联系不紧密,由于部门之间职责不明,协调不力,发现本部门外的内控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反馈,或者出现风险内控问题,相互推卸责任,导致监督作用大大降低。其次,有些保险公司信息化系统建设不足,会计、营运基础管理薄弱,无法及时有效反馈出内控风险问题,不能为内部控制活动提供有效的日常监督。最后,内部控制的评价与审计流于形式,问责机制执行不严。检查形式上留痕的操作方法可以展现部分工作的开展,但是工作的进展更需要问题的解决,风险的降低与可控,以及如何在后期工作中规避风险与完善内部控制,也需要让员工清楚合规底线。
4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完善对策
4.1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1)设置合理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分工总公司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审计部,各部门设内控管理岗;分支机构设立内控管理职能部门,各部门设内控管理岗,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内控管理职能部门需要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公司应建立由董事会负最终责任、管理层直接领导、内控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内部审计部门检查监督、业务单位负首要责任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2)加强公司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内部控制需要从公司高层做起,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带头主动遵守公司各项内控制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配备合适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内部控制需要人人参与,人人担责的文化氛围,公司所有内外勤员工在经营活动中都需要遵守公司的内控制度,主动发现内控风险隐患,及时上报并改进,倡导有责任、有担当的价值观念。(3)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结合外部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进行不断改进完善;管理制度不仅需要定大向,也要明细则,即不仅需要确定公司各级员工的架构设置、权责限制、人员编制,还需要有清晰的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及工作要点,具有合规性、合理性、可识别性、可操作性。这也需要将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结果融入于制度的制定,服务于制度的完善。
4.2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1)优化绩效考核政策考核政策需要将内控指标融入公司高层的绩效考核,同时也需要融入内外勤员工考核中,特别是业务人员与关键内控岗位人员的考核内控指标比重要有一定的“关注度”,将考核与年终的评级相挂钩;同时内控考核指标需要合理匹配至对应人员,防止权责不匹配的情况。(2)完善内部控制活动程序从销售控制、运营控制、战略规划控制、人力资源控制、计划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资金运用控制等多角度展开设计控制活动程序,以机构与条线纵横管理为依托,全面梳理内控要点,明确内控标准,完善内控手册,让员工参与制定风险控制矩阵,让员工清楚本岗位的风险点,熟悉内控流程,综合利用手工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结合内控监督不断改进工作。(3)加强财务、法律合规的日常控制活动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推动全面预算控制实施,财务人员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执行,对于不合规、不合理发票不得随意通融,对非常规事项需提交法律合规部审查,审批后才能发生,加强日常监控。(4)提升员工风险识别与内控管理能力公司一方面定期对部门风险内控要点进行梳理,加强对员工的合规风险和内控管理培训,加强对员工工作技能的培训,提升公司员工的风险识别能力与内控管理技能;另一方面,适当引入优秀的内控管理人才,由有能力的内控管理者掌舵,服务于公司的战略发展。
4.3增强内部控制有效保证
篇8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本行通过多年的内部控制不断实践,已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本行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高级管理层负责内部控制的实施,组织领导本行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董事会和监事会通过下设专门委员会对本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执行和完善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为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本行建立和完善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公司治理架构,形成了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制衡有效、报告关系清晰、运行高效的良好公司治理,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监事会下设提名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总行设有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19个委员会,计财部、资金部、投行部等26个部室,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34家分行,本行控股设立了2家子公司,分别是光大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和韶山光大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本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集中度风险等。为管理上述风险,本行建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原则为导向,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实践经验,建立并持续完善涵盖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督、报告和控制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本行各项业务活动严格执行授权控制原则,实行统一法人管理和法人授权,明确划分相关机构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职责,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并按条线和业务类别建立了包括人力资源程序、会计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运营分析、事后监督等全面的控制措施体系。
本行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信息系统,通过优化OA系统,改造内部局域网系统,建立规范高效的公文流转机制,做到文件分发急缓有序、传递快捷;加强全行档案规范化管理,加强各类涉密文件、资料的保密管理,加强对全行重大经营管理活动的统一宣传管理;完善各类会议议事规则和程序;强化各类定期报告制度、重大和紧急情况报告与通报制度,通过多种报告形式,保持内部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并提高信息传导和沟通效率,保障决策的科学高效。
各业务条线和职能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具体管理和执行,法律合规部负责本行内部控制的监测管理和合规达标的建设推进,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
本行通过制度明确了各层级、各部门在内部控制监督方面的职责,对于在内部控制建设实施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总行内控合规预警委员会负责建立并维护全行内控及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推进本行内部控制的达标实施;法律合规部作为本行内部控制监测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组织督促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及时传导有关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新要求,推进本行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对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测,定期向本行内控合规预警委员会汇报全行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内部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负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按照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价,牵头负责全行年度内控控制评价工作;总行各职能部门、各分行、各子公司作为内控体系的第一道防线,负责本单位内部控制的自我建立、健全、监督和检查,负责落实内控活动的具体实施,并配合内控体系建设牵头部门、评价部门及外部咨询机构、审计机构做好内控建设及评价工作。
本行根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经营环境及全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适时进行调整和修改。20xx年度,本行以建立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系统协调,简单管用的制度体系为目标,按照严密、实际、易记、管用为基本原则,持续开展了内控制度梳理工作。经过一年的工作,26个条线部门均对内控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累计梳理内控制度1229项,涉及修订及整合的制度共156项、废止的制度共152项,各条线部门按照制度梳理方案要求积极将部门制度汇编成册。本行在开办新业务、设立新机构、运用新技术时,经营管理部门首先要制定内部控制细则,并经过必要的测试认证、风险评估和会签,报经主管行领导批准后才能实施。
2、内控规范实施工作组织架构
本行行长为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的总负责人。为有效推动内控规范实施工作,本行成立了以主管副行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法律合规部和审计部。
总行法律合规部是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总行审计部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牵头部门,总行各部门均指定了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作为项目实施联系人,董事会办公室按监管要求披露、报备内控实施工作情况。内控规范实施工作的指定联系人为法律合规部刘亚平(电话:63639259)、卢枢美(电话:63639249),审计部严仲民(电话:63636661)、刘腾慧(电话:63636639),董事会办公室胡蓉(电话:63636717)。
内控规范实施的日常工作由法律合规部和审计部联合牵头,并聘请外部咨询公司协助实施,总行各部门及各分行积极参与项目实施。为更好地推进项目实施,牵头部门与外部咨询公司定期举行工作例会,对项目进度、相关问题、下一步工作计划等进行讨论协商;同时,牵头部门根据项目进展情况不定期向管理层进行专题汇报。
法律合规部和审计部为内控规范实施的牵头部门,相关情况如下:
法律合规部
总行法律合规部是本行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牵头组织部门,下设合规管理处、非诉讼法律事务处和诉讼与仲裁事务处,共有员工14人。法律合规部的内部控制职责主要包括:
及时了解和掌握监管部门对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要求,牵头协调和组织全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组织、督促总行各业务条线、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
统一管理各类授权、授信涉及的法律事务,制定和审查法律文本,对新业务的推出进行法律论证,确保各项业务的合法和有效。
对各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管理。
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过程中,总行法律合规部牵头组织内控体系建设工作,包括确定内部控制实施的范围和内容;梳理风险,编制风险清单;梳理形成风险控制矩阵;编制内部控制手册等相关工作。
全行就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汇报主要遵循如下路径:各条线具体负责本条线内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并将建设结果报送法律合规部审核;法律合规部组织、推进总行各业务条线、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并就全行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定期向本行内控合规预警委员会汇报。
审计部
总行审计部是全行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牵头组织部门,下设公司业务审计处、零售业务审计处、财会及资金业务审计处、IT审计处、审计质量控制处,共有员工22名。除总行审计部外,全行还设有北部、东部、中西部和南部4个审计中心,主要负责辖区内分行的审计工作。审计部的内部控制职责主要包括:
内部审计部门应当有权获得本行的所有经营信息和管理信息,并对各个部门、岗位和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和评价。
开展内部控制检查,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按照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价。
总行审计部牵头组织成立总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小组,其在内部控制规范实施过程中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牵头部门,具体职责包括:编制自我评价工作计划;组织实施自我评价工作;根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全行就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汇报主要遵循如下路径:总行审计部按年度形成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经行领导审议通过,报送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再提交董事会进行审议批准。
3、内部控制实施工作有关聘请咨询机构的考虑和计划
本行为满足《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合规要求,有效识别存在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重新梳理控制领域/业务流程,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已于20xx年9月聘请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开展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咨询项目,协助本行推进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基于国内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评价的行业实践以及本行内部控制规范咨询项目实际情况,从项目实施角度出发将项目实施整体框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与方案设计;第二阶段为总行实施;第三阶段为分行自我评价;第四阶段为整改与报告。
第一阶段,建立项目管理架构并启动项目,制定项目总体实施计划,梳理本行管理和业务流程,设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架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并建设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具模板,通过培训与宣导,协助银行各实施部门和机构理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实施的方法、内容和管理要求。
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流程梳理成果及所设计开发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法和实施方案,在总行具体实施。具体工作包括:确定企业层面和流程层面的内控评价实施范围;开展企业层面的内控评价工作;同时开展流程层面的内控评价工作;编制风险控制矩阵;针对企业层面和流程层面识别内控缺陷,在此阶段主要针对内控的设计缺陷;针对所识别的内控缺陷,制定整改方案。
第三阶段,在分行范围内组织开展评价测试工作,评估缺陷并拟定整改方案,具体工作包括:编制自我评价工作计划;设计控制测试的方法和程序;分支机构实施自我评价工作。
第四阶段,在各机构自行整改的同时,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具体工作包括:各机构开展缺陷整改工作,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在汇总整理项目各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内部控制管理手册和评价手册。
在安永公司的协助下,本项目将形成以下工作成果:内控控制手册、内部控制评价手册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截至本报告日,咨询公司已协助本行完成内部控制手册(征求意见稿)和内部控制评价手册(初稿)的编制。
4、内控实施工作进展
自20xx年度内控规范实施项目启动以来,本行已陆续开展如下工作,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成果:
(1)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开展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培训。为加强全行上下对五部委下发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相关配套指引的学习,以利于项目的有效推进,特召开全行视频会议,对项目背景、监管要求进行了系统培训,并就实施工作职责分工、进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二是确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的范围和内容。根据监管要求,参照本行实际情况,确定内部控制实施的范围为16个企业层面的控制领域及113个流程层面的流程,并形成了企业层面控制领域清单和流程层面控制流程清单。
三是梳理形成风险控制矩阵。在确定了内部控制实施的范围和内容之后,针对每一企业层面控制领域和流程层面的流程,分别梳理形成风险控制矩阵并对应至条线部门,并形成了企业层面16个风险控制矩阵和流程层面113个风险控制矩阵。
四是初步识别总行层面设计缺陷。在前期梳理完成企业层面和流程层面风险矩阵的情况下,通过将现有的政策、制度等与风险控制矩阵进行比对,初步识别内控设计缺陷,并形成了内部控制设计发现问题清单。
五是编制内部控制手册。通过整理内控梳理工作成果,编制形成了内部控制手册(征求意见稿)。
(2)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方面:
一是确定内部控制评价测试程序。针对企业层面每一领域和流程层面每一流程,分别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测试步骤,同时设计针对分行内控评价的测试底稿,形成了企业层面16个领域的测试步骤及底稿模板、流程层面113个流程的测试步骤及底稿模板、分行测试步骤及底稿模板。
二是建设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和工具。结合本行内控管理现状和审计部部门资源情况,初步设计建设符合全行情况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具和流程,初步形成内部控制评价手册初稿。
在上述工作之外,本行的内控规范实施工作尚有如下主要工作未开展:
已发现缺陷的整改与再测试工作;
全行全面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施工作;
依据内控规范和配套指引要求,提交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二、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计划
XXXX年度本行将继续巩固已有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成果,持续深化内部控制建设进程。
由于内部控制建设的前期工作(包括确定内控实施的范围和内容,梳理企业层面、流程层面的风险控制矩阵,识别总行层面内控设计缺陷)均已于20xx年度实施完成,因此本部分内容将主要列示XXXX年度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任务计划,主要是内控建设工作中发现的设计缺陷(通过对现有的政策、制度等与风险清单进行比对后发现的内控缺陷)的沟通确认及整改落实工作:
1、总行相关部门确认内控缺陷。主要工作是组织各部门对内控建设过程中发现的设计缺陷进行确认,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缺陷,由各部门协调确认缺陷的负责部门。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3月。责任部门:总行存在缺陷的相关部门。
2、与总行相关部门沟通制定内控缺陷整改方案。相关部门在完成设计缺陷的确认工作后,在咨询公司的协助下,制定缺陷整改方案,提交内控预警委员会审议。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4月。责任部门:总行存在缺陷的相关部门、法律合规部。
3、总行相关部门根据整改方案着手开展整改工作。相关部门根据缺陷确认结果和整改方案,着手开展缺陷整改工作,并根据整改情况向法规部报送整改进度。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4月-9月。责任部门:存在缺陷的相关部门。
4、根据整改结果更新风险控制矩阵。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12月。责任部门:法律合规部、审计部。
5、按要求报送、披露内控实施工作情况。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将本行内控实施工作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并按要求完成披露工作。计划完成时间:按监管要求实施。责任部门:董事会办公室、法律合规部、审计部。
三、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计划
XXXX年度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任务计划如下:
1、编制自我评价工作计划,评价工作的具体时间表和人员分工。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5月。责任部门:审计部。
2、确定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标准,包括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5月。责任部门:审计部、法律合规部。
3、组织实施自我评价工作,编制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9月。责任部门:审计部。
4、对发现的缺陷进行评价,编制缺陷评价汇总表,同时提出整改建议,编制整改任务单。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9月-12月。责任部门:审计部。
5、根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编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3月。责任部门:审计部。
6、按照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计划完成时间:XXXX年4月。责任部门:董事会办公室、审计部。
篇9
1引言
商业银行内控制度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其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一般包括有效的决策控制系统、执行保障系统、监控和预警系统、业务操作的电子化控制系统和独立权威的内部稽核系统。在银行内控制度的建设上,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年的银行商业化改革,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初步形成了以制度法规为基础、以信贷风险控制为重点的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必须在银行内部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央行监管制度在各部门和各级人员中得到正确且充分地贯彻执行。
2内控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组织构架不合理
首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组织体系缺乏真实的所有者主体,尚未建立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内部审计部门尽管已相对独立,但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部门并没有完全独立于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部门;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并未完全扭转,机构层次过多,尚未建立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职责分工不明晰,而且内部环节复杂繁多,降低了内部控制的灵敏度,增加了组织运行的风险。
2.2制度建设不完善
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一些制度在强调内部风险防范的同时,没有很好地考虑同业竞争及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内控流程复杂,控制链条长、成本高、效率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业务人员对严格管理产生逆反心理。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对综合柜员制的很多控制照搬照抄原会计、储蓄业务柜员制的有关规定,当遇到会计业务与储蓄业务相互交叉时,因缺乏相关制度,内部控制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另外银行内控法规体系、内容也不完善,时效性较差。现行法规从体系和内容的完整性来看,与市场经济及开放金融条件下对银行内部控制所要求的完备规范的法规体系之间有较大差距,内部控制内容的规定上不够全面,还存在控制的遗漏环节,现存制度有的相对滞后,失去了应有的时效性。
2.3思想认识偏差
对内控管理认识的偏差使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效果弱化,部分商业银行对内控管理的理解具有片面性。许多人认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就是商业银行各种制度、业务规范的汇总,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相互制约、相互衔接的动态管理,是一种运行机制。而商业银行的逐利性使得一些银行重经营、轻管理,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片面强调以业绩论英雄,忽视内控制度的执行,甚至把业务发展与加强监督对立起来,使内部管理让位于业务发展。部分银行职员在工作中也未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惯使他们想尽方法规避内控管理,为省事、方便而进行越界操作。
2.险管理技术落后
我国银行风险管理还比较落后,大多数银行只对单项信贷风险比较重视,而对相应的信贷风险管理还相当落后。一方面对经营中面临的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声誉风险等在内的各类风险没有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没有对各类风险设定限额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内。风险管理还没有成为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内容,银行只能被动应付各种风险。另一方面,各行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未能建立起一套自动、高效、规范的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计算机系统风险控制相对薄弱,普遍缺乏健全的计算机内部控制制度,对计算机系统的项目设计、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整个过程没有实施严格管理,使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都面临很大风险。
2.5职员综合素质偏低
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也是阻碍内控建设进程的一个因素,主要体现在业务素质不高以及道德素质亟待加强两方面,还包括其他诸如人事制度不健全、激励制度不到位等问题。另外,一些会计人员职责不分,缺乏有效监督,他们无视财经纪律,帐外设帐,弄虚作假,篡改账目,编造虚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致使目前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不够理想。
2.6内控检查有效性低
内控管理的实施情况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内控检查进行评价,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检查有效性较低,主要表现在检查力度大与案件发生率高并存和发现问题多与问题整改率低并存两个方面。其原因主要是:第一,检查质量不高,该查未查;第二,检查机制不顺,该报未报;第三,问题整改不力,该整未整;第四,责任追究不严,该惩未惩。对重大案件处理较实、一般问题处理较虚;对一线经办人员处理较硬、后台管理人员处理较软;行政处分的较多而经济处罚的较少,影响了内控工作的严肃性和震慑力,从而给检查有效性带来不良反应。
3加强内控建设的对策
3.1完善内控组织结构
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要从根本上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股份制是被证明的现代企业制度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可以改变目前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的状况,建立一个目标明确、权责利相对应的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合理的组织架构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银行的组织结构,选用合理的组织管理形式。
3.2建立合理内控机制
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内控机制要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银行监管规章的贯彻执行;内控机制要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保证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内控制度要确保规范有效;内控机制要有利于查错纠偏、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相应地,国有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构建要有明确的经营方针和相对成熟的管理模式;要建立严密的制约机制;要建立有效的督查机制;要建立强有力的内控监督机构。完善内控机制应从两方面入手:决策系统、稽核监督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是内控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业务操作系统控制是经营发展的重中之重。
3.3转换思维,增强素质培养
银行内控管理的展开必须使银行职员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家商业银行应客观分析市场变化,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业务发展战略,克服重经营轻管理的错误思想,牢固树立审慎稳健经营的先进理念,坚持走审慎、稳健、集约、高效的发展道路。积极开展对内控管理理论的研讨,努力寻求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规律,在大力拓展金融业务的同时,使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另外,为提升会计队伍素质,还需开展丰富的培训活动。要对所有会计人员按管理层与操作层及各岗位职责的不同,进行岗位性资格培训、业务知识考试、业务技能测试与综合考评考核,实行会计上至各级行管理层下至一线操作层全员持证和竞聘上岗;要采取学习教育、岗位练兵、技能比赛等多种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政治思想、法规制度、职业道德、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经常性教育培训。
3.4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为切实防范金融风险,需及时更新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发挥风险管理的服务和支持功能。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从根本上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逐步建立覆盖所有风险业务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定期评估。同时要正确处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发挥风险管理的服务和支持功能,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
3.5强化稽核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的最佳模式是独立于决策经营机构之外、直接由监事会领导的垂直稽核体制。为从制度上、人员上和业务上做到独立,各级分支机构稽核人员实行派驻制,下审一级。稽核经费应由董事会直接批准,与稽核单位分离,使稽核人员与被稽核单位脱离利益关系,以促进稽核的有效性。要按照全行的经营特点和业务状况,制定非现场稽核监督考核评价办法,并确定考核指标体系,再定期对各分支机构的业务经营情况进行非现场考核监测和分析评价,并根据非现场考核分析结果和评级办法,对各支行的业务经营情况进行评级排序。产生非现场监督考核评价分析报告,定期给现场稽核提供线索和依据,充分发挥非现场稽核的系统性、全面性和超前性作用。
3.6加强信息系统和交流平台建设
运用信息技术加大非现场监控力度、加强基础信息建设是保障信息高效交换、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环节。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涵盖其全部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防范金融技术风险。建立安全高效的计算机业务网络,所有软件投入运行前应进行必要的核准程序,主机与备用、文件与备份要做到异地存放,系统业务人员绝对不能兼任业务操作员。同时,应加强内控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实现对内部人员和业务活动的实时监控。管理信息系统需重视交流平台的建设,保证信息交流渠道畅通无阻,确保有关人员掌握必要的信息。
3.7建设积极的内控文化
对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来说,建立良好的基层营业机构内控环境和内控文化,倡导民主管理,注重行为自律,密切利益关系,实现真正的“人本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合规文化是内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建设合规文化为契机,健全内控制度,为合规文化的建设奠定制度基础;要以人为本,创建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要建设合规文化应该从高层做起,领导率先垂范;要推行合规人人有责、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等合规理念。决策层依法决策,传导层尽职尽责,操作层按章操作共同推进合规文化的建设。
4结语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环境将更加激烈并存在复杂多样的金融风险。作为积极防范金融风险的一把利器,实施以“人本管理”为宗旨的内控管理将极大地促进商业核心银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完善内控制度和组织结构,激励银行全体职员积极参与内控管理进程,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并提升个人素质,才能使内控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淑清.对商业银行内控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9)
2曲莉伟.如何加强商业银行内控体系建设[J].吉林金融研究,2005(10)
3盘晓娟.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4)
4李敏.对中国银行内控制度缺陷的几点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8)
5李梅静.我国商业银行软肋:内控制度[J].宜宾学院学报,2005(2)
6苏胜华,吴磊.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金融研究,2005(10)
7吴浩岭.商业银行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武汉金融,2006(1)
8黎军,刘刚.对银行内控检查有效性不高的反思[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1)
9季家友,陈刚,殷明.建设商业银行合规文化与健全内控制度的构想[J].上海金融,2007(4)
10陆.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思考[J].经济师,2007(7)
篇10
20XX年,我行内控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是:围绕分行党委20XX年利润超元的核心工作目标,坚持以抓队伍建设、强监督、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继续推进矩阵式内控管理模式,落实“三个同步”、“三个同责”要求,从提高网点自控、条线管理部门管控和二道防线牵头部门协控水平入手,围绕教育、建制、评估、监督、问责五个方面,深入开展合规意识教育,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合规操作能力,力争实现全年不发生案件和重大违规事件的目标。
二、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夯实内控工作基础
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建设,是做好内控工作的基础,是有效防止我行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我行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健全完善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统一制定业务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加强信贷管理、资金管理、会计管理、安全管理、行政管理,强化会计、出纳、计算机系统等岗位和印章、密押、空白凭证交接保管的自身监管,使各项内控制度实现科学性、严密性、制约性和有效性,从而夯实内控工作基础。
三、加强内控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
加强内控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能力,是搞好内控工作的基础。一是内控人员要在学习上下功夫,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学习内控法规政策和各项制度,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努力提高解决内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内控工作的基本内涵、原则要求和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二是内控人员要在提高工作能力上下功夫,需要认清形势,关注热点,把握重点,协调关系,提高应变能力,真正做好内控工作,服务于银行业务管理与经济发展。三是内控人员要正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发挥集体的作用,树立内控工作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内控工作的作用。四是内控人员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贯彻执行我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统一部署,按照“责任到位、监督到位、追究到位”的要求,明确责任,加强监督,做到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不能发生任何违规现象。
四、加强内控信息收集,掌握内控工作开展情况
内控信息是做好内控工作的基础与关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控信息体系,扩大信息系统的覆盖面,保证信息充分流动,在此基础上加强内控信息收集,运用好内控信息,及时掌握各机构和各条线内控工作开展情况,为内控的设计、执行、反馈提供信息保障。建立与我行及其内控管理专职部门信息联结和定期联系机制,及时、真实、完整地传递监管意图、交流信息、沟通问题。要建立差错信息记录平台,记录各类差错信息,加大对业务差错整改落实的监督和相关责任人的处罚。
五、围绕内控目标,做好排风险防案件工作
要紧紧围绕内控目标,切实做好排风险、防案件工作,提高内控监督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1、牢固树立全员排风险、防案件思想意识。每个员工要努力学习,掌握金融风险发生的原因与规律,把警惕风险、正视风险、管理风险、防范风险的意识深入自己的心中,在任何岗位,任何工作中,思想上崩紧安全一根弦,时刻不忘金融风险。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到洁身自好,正确对待名利和金钱,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夯实精神支柱,筑牢思想防线,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作风上高境界,杜绝一切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与腐朽作风。要严格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做到制度上面无商量,制度上面无情面,把合规管理、合规经营、合规操作落到工作实处。要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际,处处留心,事事关心,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存在的金融风险,通过合规守法,保证银行资产平安,实现最大效益。
2、强化合规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广大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要组织全行员工认真学习银监会《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等系列文件,加强《岗位合规手册》等规章制度和各项业务操作规程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建立起符合我行实际的内控文化。每个员工要认同我行内控文化,把内控意识和内控文化渗透到自己的思想深处,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深化对合规操作的认识,学习和理解规章制度,增强执行制度的能力和自觉性,形成事事都符合守法合规的工作标准,在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道德长城。
3、认真落实防案工作制度,排风险,防案件。要坚持案件形势分析会制度,全员参加案件形势分析会,提高排风险,防案件意识。对经营机构负责人和重要岗位员工实行轮岗、交流。定期对岗位交流、强制休假等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和督促。要加强对基层负责人、重要岗位员工“八小时之外”及其社交圈的监督,掌握异常行为表现,及时消除风险隐患,防范案件发生。
六、有效落实内控整改机制,加强对内控问题监控分析
要根据银监局“进行全面现场检查”的通知精神,开展业务操作性风险大检查,落实整改措施,规避操作性风险和监管风险。要检查存款、柜台操作、会计结算、信贷业务、票据承兑及贴现、银行卡、利率管理、安全保卫及金库管理等各方面问题,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全部整改到位。要在职能管理和业务部门自我检查、评估的基础上,做到按季度检查,检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案件防范工作责任制及相关制度落实情况,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和帮助其落实整改,强化内控管理工作。要加强对内控问题监控分析,提出整改意见与要求,帮助督促整改,不断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七、完善内控激励和问责机制,强化案防高压态势
篇11
在金融业日益发达的今天,银行业的经营风险日渐严重,银行机构经常发生违规事件,给银行的声誉带来重大损失,令银行业的信誉度频遭质疑。若要避免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就应该完全按照《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的指导精神开展金融机构的合规文化建设。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是一种融合了文化的企业管理活动,是防范银行风险的管理技巧,通过合规文化建设,可以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可以培养银行员工指示服从制度、信任不忘制度、习惯让位制度的合规意识,可以完善操作遵守制度,始终执行制度的合规行为模式。进而可以有效消除银行机构之中违规违纪、违法案件产生的根源和土壤。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因其机构设置、人员素质、内控建设、业务发展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违规违纪案件时有发生,构建合规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二、合规文化建设不到位的原因
(一)机构设置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网点布局原则依然存在着浓厚的行政区域划分特色,不能适应现代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网点内部设施较差,自动化办公程度较低,客户拥挤,员工劳动强度大。在这种情况下,机构作业流程不能自如应对金融产品、银行业务、客户需求对自身的要求,机构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忙于应付的状态,不能顺畅有效地落实监管职能,结果是经常出现检查一纠改一再检查一再纠改的情况。
(二)人员素质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骨干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入职的员工,其入职时接受的业务教育是计划经济专业理论,虽然后来学习并应用了市场经济理论,但是限于农村金融业务变化缓慢的客观因素影响,观念更新速度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管理的形势了。虽然有部分精英员工在经过深造之后又回到了原有机构,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合规文化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周围封闭、保守、求稳、悠闲的局域文化熏染,限制了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改进的积极性,长久以往,代表高水平运作的合规文化建设不能得到贯彻落实。
(三)内控建设方面的原因。计划经济时期的背包作业塑造了简单操作的工作习惯,合规文化建设属于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范畴,当工作习惯与正规化建设发生碰撞的时候,习惯的力量总是容易占上风的,于是,违规操作问题屡见不鲜。 另外,县城及以下区域的熟人文化气氛是非常浓厚的,简化程序、放宽制度审核、碍于熟人关系放松监督力度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当上级监督部门下来检查工作的时候,问及此类情况,当事人依旧没有意识到错误所在。
(四)业务发展方面的原因。受市场定位和历史原因的影响,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员工队伍中,带有与城镇金融机构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特点,一带一、师徒关系的培育形式注重的是道德良心的培养,在实操程序方面显得不够严密。这一点即是有点又是缺点。不可否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的确存在着不规范的市场竞争,为了单纯的经济指标,不惜采取违规行为办理金融业务,对于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执行,上级部门睁一眼闭一眼,具体的业务部门采取打擦边球的伎俩,明里暗里对抗着内控制度。这种追求短期效益的行为,对金融机构应有的权威性、保障性是一种伤害,对合规文化建设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于特定的小环境中,员工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与特定的心理特征,对于合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性,比如:开朗、豁达、吃苦、顽强等性格;同时,封闭环境下的养成的不自信心理、与时代脱节的自卑感会对不中意的规范要求产生一定的抵触;纯朴的环境、单纯的思想会忽视在推进合规文化建设中的失误与风险。因此,在推进合规文化建设的时候,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三、推进合规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保持渠道畅通,构建长效机制。遵照银行合规文化建设目标,明确各个层级与部门的组织体系,梳理体系中各个单元,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性,利用这个渠道,将制度与流程覆盖到整个组织体系,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管理脉络的业务流程。以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为源头,构建后评价制的监测报告制度,采取科学实用的管理措施,落实问题责任制,把合规文化融入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各个管理环节,构建重视流程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将合规文化理念融合到日常工作中。员工即是开展工作的执行者,又是建设合规文化的承担者和实践者。在建设合规文化的过程中,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脱离的具体的人,所有的工作都将失去意义。为了落实合规文化建设,在员工的思想意识方面,要鼓励与发扬良好的个人品质,约束并断除不利于工作的思想认识;在员工的行为举止方面,要激励员工加强学习加强训练,开拓眼界与胸怀,把合规文化理念融合到日常工作中,秉持制度第一的工作作风,树立程序之上、违者必究,强化尽责者免责.失责者问责的工作意识,全面建设合规文化。
(三)强化管理责任,增强内控建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所有的监督一旦对上层领导失去威慑力,该项监督必然会逐渐丧失威信,最终变成一纸空文。在建设合规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端正内控先行的态度,从理念上推动银行管理层提高对合规文化建设的认同,从制度上监督银行管理层对合规文化建设的执行,从企业文化方面突出银行管理层的表率作用,从而有效带动银行员工一起推进合规文化建设。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合规文化建设的过程必将是一个长期的管理行为过程,在此期间,应该遵守刚性管理制度与柔性企业文化并举的措施,将正面激励和负面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合规文化建设的成功。
篇12
Keywords: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construction Gathers the gauge culture Education training Inspection surveillance
完善商业银行内控监管机制的重要性是由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所决定的。金融行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和信用的特殊企业,具有高负债、高风险、社会效益强等主要特征。加强内控监管机制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巴林银行倒闭案、河北邯郸农行特大金库盗窃案的事实证明,商业银行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内控监管机制,必须关注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重大风险,立足于规范操作,以风险为导向,促进各机构(部门)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夯实内控管理基础工作,保障各项业务合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1.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管理层和操作层对内控制度缺乏必要的认识,存在模糊现象。个别管理者和操作者简单地认为银行的内控管理就是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的汇总,做了建章立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从而忽视了内控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机制的特性,也有人认为内部控制不过是内审、检查部门的事,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还有的把加强内部控制与发展业务对立起来,片面认为内部控制阻碍或制约了业务发展,应该管的没有管,应该检查的没有检查,重业务、轻管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实行了考核指标体系,这些考核指标的设置偏重于业务发展,使基层行只注重业务开拓而忽视或淡化内控管理。
1.2贯彻执行财务会计制度不严,统计信息失真现象屡有发生。强化财务会计核算是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职能之一,但是部分商业银行的操作人员不遵守会计核算审慎性、真实性原则,任意调账、调表,使会计资料及报表很难真实地反映银行经营的实际情况。如银行利息表内、表外科目的设立和运用,商业银行部分会计科目的归属和使用等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真实或不准确的情况。
1.3某些内控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中难以适从。主要表现:一是随着业务操作手段、业务操作流程的日益改进、科技含量的进一步提高和业务品种的不断创新,个别内控制度未得到及时修订,从而出现制度空档;二是现有工作条件难以满足、具有超前性的内控制度;三是存在控制太繁琐或无控制必要的制度;四是存在员工权利与职责不相匹配的制度,或权利缺少控制与制衡,或权利有限难以顺利实现工作目标等。
1.4检查监督人员的职责与权利不相匹配。检查监督人员履行职责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制度为准绳、以规范操作纠偏堵漏为目的。检查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与其职责存在差距。表现在:一是年龄老化,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二是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三是复合型人才偏少等,在进行综合性检查时往往难以组成合适的检查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检查质量,对某些执行制度有偏差的业务不能及时予以纠正。部分监督检查缺乏力度,检查仅仅是走过场。同时检查监督手段滞后,工作效率不高。
1.5业务操作流程、规章制度方面的培训偏少,有时出现培训滞后的现象。近几年来,业务操作流程频繁升级、新的业务品种不断推出,这就要求员工及时掌握新的制度、流程,了解新流程、新产品的特点和风险点。从近几年的检查情况看,系统升级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问题较多,一段时间后出现问题较少;传统业务出现的问题少,而新兴业务出现的问题多。这就充分说明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及时、不到位的现象。
2.发挥内控合规职能保障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对策
对策之一: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内控体系建设。一要以精细化管理为前提,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以严密的评价体系为保障,以强大的信息沟通渠道为依托的内部控制体系的高效运行,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内控措施,切实提升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能力。二要增强各级有决策审批权限的委员会、领导的履职能力,充分发挥集体决策、权力制衡、风险防控作用,加强每个营业机构、每名员工积极参与内控执行力活动,培育内控人人有责的理念,使商业银行形成各级行长、各级委员会、各机构业务部门负责人、全体员工分工负责、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控制的“大内控”工作格局。
对策之二:培养合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夯实合规文化建设基础。一要弘扬“内控建设、人人有责”、“合规管理、创造价值”的内控理念,倡导“规范操作,制度至上”、“严格业务流程,杜绝违规违章”的行为准则,树立“珍惜职业生涯,享受美好生活”“违章是风险之源”的观念,增强“让被监督者乐于接受监督”的意识,形成决策依程序、管理靠制度、业务讲流程的良好内控氛围。二要开展合规政策宣传工作,培育合规文化,倡导和培育良好的合规文化,明确各级管理者是本级合规文化的倡导者和管理者,培育员工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和职业操守,形成人人自觉合规工作,以合规为荣的局面,达到一种遵章守纪的操作理念,营造一种从严治行的管理氛围,树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观,最终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合规文化。
对策之三: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并规范其操作。一要保证各项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帐务处理的准确性,通过完整的帐务体系发现问题,监控各项业务操作,构建完善的财务分析和预测机制,建立定期实物盘点、各种帐证、帐表、账款、帐帐的对帐制度,规范各项业务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制度。二要强化各级会计主管人员责任制,财会会计机构要有充分的独立性,会计主管同时对主管行长和上级会计主管负责,实行重要岗位离岗审计和岗位轮换制度,定期对重要岗位进行审计和轮换,以便发现问题隐患,及时解决,同时,财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人员与操作人员及相关的业务管理人员应实行岗位分离、相互监督和制约,消除人为的随意性而导致的业务风险。
对策之四:建立健全灵敏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分析评价机制,确保合规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一要强化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对新产品、新业务流程、新制度开展法律法规遵从性审核,充分发挥事前环节的合规管理作用,增强各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合规意识,使商业银行更有效地规避合规风险,梳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和执行力的合规手册,及时制定、修改、清理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配套措施,认真履行合规性审查职能,在依法合规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二要量化评估合规风险,设计合规风险评价指标,运用计量方法加强合规风险的评估,借助技术工具,通过收集或筛选可能预示潜在合规问题的数据来进行量化测算,提出评估意见,定期不定期地对合规事项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包括合规风险状况的变化情况,概述所有已识别的违规问题或缺陷,采取的各项纠正措施,同时要加强合规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风险控制方面实现全面优化管理。
对策之五:强化教育与培训,以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为支撑。一要正面典型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组织员工观看警示案例专题片、宣讲案例,加大业务培训的力度,对商业银行的新业务、新知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和培训,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树立正面典型,对自觉规避风险、挽回经济损失的典型事例大张旗鼓地给予宣传和表彰,使员工在执行制度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二要?业务培训与风险防范教育相结合。提高内控制度执行力,首先要提高员工(包括检查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而提高员工业务素质的最好方法就是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能力考试和考核。不仅让员工知道怎么做,还要向员工讲明白每一环节的风险点和每一控制的含义,将风险防范教育寓于其中,使员工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增强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促使员工自觉地按规定操作、规避操作风险。
篇13
内部控制是管理层用以规定和指导经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包括业务、财务、理赔等事项在内的一切经营活动,具有很强的管理功能。有了良好的内部控制,不仅能使决策领导信赖各级经营管理者、上级机构信赖下级机构的管理人员、干部信赖员工,而且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也能充分理解和执行上级的意图,进而取得良好的经营效果。因此,完善的内控体系对于保险公司坚持依法合规经营、突出有效发展、发挥服务保障功能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随着我国保险业务规模的高速发展,保险公司在国家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的指导和影响下,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方面逐步形成了比较好的局面,合规与效益主题日益突出,持续健康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从思想认识上看,内部控制的观念逐渐被广泛认同。得各级管理层进一步认识到了不断加强和完善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从制度建设上看,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得到规范。近些年,保险公司加大了包括业务、财务、理赔、中介、行政、人事、党纪等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善做了良好的铺垫;三是从实践过程上看,各项内部控制举措一并实施,在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近年来,由于少数保险公司的规范意识薄弱,不仅加大了行业竞争,也加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有的地区甚至存在普遍性、阶段性的恶劣市场环境。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尤其是具有领头羊作用的国有保险公司必须在巩固基本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带头加快内控体系建设的步伐。
一是要大力推广内部控制理念。国有大型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众多、层次不一,包括一些管理人员在内的员工,在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上认识仍然不到位,这对于内控体系的建设十分不利;二是要尽快完善具有适应性、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个性化内控制度。当务之急是要在现有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基本”制度前提下,逐步完善、健全、设计基于自身经营管理特点的、符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是要亟待解决内控岗位人员不足、内控部门独立性不强、内控建设覆盖面不广、内控执行强度不够等问题。
二、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认识
从目前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任务来认识,应在“五个需要”上深刻理解、充分认识。
(一) 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需要。保险公司在行业内和市场上是否有好的表现,首先反映的是经营能力。是否具备对生存条件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是否具备对经营前景的自我改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否具备对来自外界刺激干扰的自动反应能力和排除干扰能力,关键在是否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增强企业活力,充分挖掘潜在的内部潜力。要取得最大经营效率和利润,就必须/!/具有相应完备的行为约束机制。但无论是激励机制,还是约束机制,都离不开相应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要想增强活力,提高经营效率,达到目标,就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二)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防范风险的需要。保险公司经营的好坏,不能仅仅看当期或阶段性的保费规模有多大、市场份额有多高,更应该关注这个企业控制经营风险的程度和能力。作为金融行业,保险业较其他行业具有更高的经营风险,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保险公司在面临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经营风险加大、竞争更加剧烈的挑战。这就更要求保险公司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以应对市场环境、减少经营风险、增强竞争能力。
(三)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规范管理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企业业务增加、规模扩大,各种专门的业务和技术需要处理,员工的行为能力需要组织,决策领导及其管理层不可能实现个人事事直接监督,在这种面广、线长、点多、庞大的组织机构下,仅凭个人的领导和管理,不可能指挥好整体经营管理活动;仅凭个人的观察和发现,不可能完整评估经营活动状况及其成果。要使各经营单位、各部门有秩序、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必须建立完善严密的现代化管理体系。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能够协调、组织,控制经营活动,调整、处理各部门和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使各级领导和管理层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相互协调、执行决策、遵纪守法、财务状况、效率效益等多方面情况,便于分析改进过去、调整把握现状、有效指挥控制。
(四)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整体统筹的需要。在一个经营组织机构中,虽有不同的作业单位,但要达到经营目标,必须全面配合、发挥整体作用。内部控制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利用业务管理、财务 会计、系统控制、理赔服务、审计监督等部门的制度规定以及有关信息报告等作为基本依据,以实现统合与控制的双重目的。内部控制并非以某个分支机构或组织中的个别活动、个别单位为其控制对象,它涉及到所属所有机构和所有活动及其具体环节,使公司的经营和管理活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级结合、统御整体。
(五)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是保险公司纠偏补缺的需要。公司的有效运转离不开恰当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而这种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内部控制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步形成或推进闭环控制方式,这种闭环控制十分有利于各种管理领域和渠道信息的及时反馈,而这些信息的反馈又有利于采取准确、有效的奖惩措施、有利于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信息的准确反馈,使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政策的执行差异和目标任务的推进程度,通过适时的措施和有力的纠错,防范过程失误和风险。
三、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的主要途径
当前,中国保监会和各地保监局全面部署了打击非法经营行为、规范保险市场秩序、推进依法合规经营等各项监管措施,大力营造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为保险公司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和条件。保险公司应充分把握有利时机,着重在四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加强和促进内控制度体系建设。
(一)在认识上下功夫,强化风险意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是加强和促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公司的发展壮大要依赖于高素质的全体员工,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为内部控制管理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忠诚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防范化解风险的牢固基础。通过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党团组织、职代会及群众性的民主监督作用,通过有计划的内部控制培训、组织自查自纠、典型案例分析、组织学习交流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全认知和高统一。
(二)在协调上下功夫,加强组织保障。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重要性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建设,不仅要体现精简高效的要求,关键是要把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制衡的原则落到实处。在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应有效发挥法人治理结构,形成集中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制衡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为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防范风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与此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党风廉政教育和执法监察等各项监督措施,实施对关键岗位、重点人员的有效防控,在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的同时,要求关键人员签订《依法合规经营承诺书》,使关键人员更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从而有效地防范经营风险。
(三)在创新上下功夫,突出长远战略。内部控制既是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内外部市场和监管环境在不断变化,内控制度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逐渐适应形势需要,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推出,现有的内控机制会被突破,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不一定适用。
内控机制既要有宏观上的战略稳定,又要有微观上的不断调整,以形成完善——提高——再完善——再提高的良性循环,坚持业务开拓、内控先行、合规有效的原则,凡是新业务操作规程、制度和办法均要通过内部控制部门审查会签后方可印发执行,以确保新业务安全、有序、稳步发展。特别是综合业务系统的应用与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业务管理部门要及时加强对内控管理环节的探索,力求从制度层面消除隐患,确保业务和制度的更新同步进行。
(四)在监督上下功夫,强化内控作用。要使内部控制系统运转真正有效,就必须健全监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