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水利概论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水利概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水利概论论文

篇1

辽宁省农建“大禹杯”竞赛活动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之所以历经13年而不衰,而且发展后劲十足,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建立了一整套以激励竞争为手段的农建运行机制。省委、省政府把农建搞得好与坏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获得“大禹杯”的县级领导干部进行嘉奖,同时省政府每年拿出71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奖励优胜、先进单位,干得越好,得到的水利投资就越多。这些政策,充分调动了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农建工作被各级党委、政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全省上下形成了一个比学赶帮、相互竞争的强劲势头。与此同时,各市也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和措施。农建投资渠道不断拓宽,已呈多元化的趋势,引进外资以及企事业单位、个体户投资上千万元搞农建在各地已不是新鲜事。在农建工作中,各地摆正农建与农民负担的关系,高标准、高质量,讲究科学,注重实效,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群众参与农建的积极性,为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广阔的生产领域。到目前为止,全省没有出现一起因农建引起的群众上访事件。农民群众开始由被动地参加农建向自觉地投入农建转变。这些经验,为今后农建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税费改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投入主体是农民,受益主体也是农民。实行税费改革,将“取消乡统筹费”,“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村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公益事业所需劳力,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讨论决定”,“村内用工实行上限控制”。这些政策规定,不可避免地给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带来影响和新的挑战。

首先,税费改革后农建投入机制将发生深刻变化。其次,税费改革后,农村水利等公益事业要实行“一事一议”,由村民大会民主决定,开展的农建项目要群众认可才行。第三,税费改革以后,再以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是行不通的,只能对农民加强引导。第四,实行税费改革对农村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实行税费改革之后,农民负担减轻,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统一的税收制度,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对农村财政金融工作的宏观调控,全面落实国家加强以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上来。三是税费改革有利于推进农村水利改革,促使农村水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和运行机制。而且,多年的实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作用,已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所认同。特别是近几年,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再次教育了广大干部群众,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干劲十足,热切希望通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这些都表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大有作为,而且前景广阔。

三、适应税费改革加强辽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几点建议

1继续深入开展农建“大禹杯”竞赛活动

多年的实践证明,农建“大禹杯”竞赛活动所建立起来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符合辽宁的实际,适应当前农村的生产经营体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或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形式,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就不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今后一个时期,从推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来说,“大禹杯”竞赛活动仍然是最好的组织方式,要进一步总结经验,让这项活动在21世纪大放光彩。

2积极推进试点工作,探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子

受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辽宁西部、东部和中部地区在农建内容、群众对农建的认识程度以及农建的投入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农民投工投劳数量和施工组织形式有差别,所以十分有必要在不同的地区开展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逐步地取消“两工”,允许部分农民以资代劳,并逐步建立以村为基本组织建设单位的农建专业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进农建机械化、半机械化施工,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应税费改革要求的农建新路子。

3切实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

科学合理地制订规划是搞好农建工作的前提,也是适应税费改革、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需要。省、市、县特别是乡镇、村都要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认真组织落实。制订规划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突出解决好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必要的情况下,乡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要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使之更加贴近群众发展生产的实际。规划制定之后,要以政府文件的形式予以确定,以确保农建长远规划目标的实现。

4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示范引导工作

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政府在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要在提高服务水平上下工夫,把农建的“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乡村自主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加强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乡镇水利站协调、指导和服务的功能。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因势利导,通过实施精品工程战略,通过建设一批水利化乡镇,通过典型示范、利益驱动,调动广大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多渠道增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

篇2

厂基建阶段投人2700多万元兴建了一套污水处理系统,原设计对生产污水的污染物浓度预测偏低,预测COD值为200400mg/l,NH3—N值为6070mg/l,而实际值远高于预测值,给污水处理增加了难度。

二、原有设施工艺简介

缺氧一好氧处理工艺,简称A/O工艺,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废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在一级兼性厌氧处理后接好氧表曝处理。这种工艺的优点是可以用于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其处理的水量大,操作较简单。

**油制气厂废水处理系统就是在隔油、浮选后采用A/O生化处理工艺。缺氧池采用由下而上的进水方式;另外与一般推流式A/O工艺不同的是,采用了七十年代开发的合建式曝气池,这种曝气池集曝气、沉淀于一体,采用表曝机加强曝气。台建式曝气池已被证明曝气效率低下,八十年代后期逐渐已被淘汰。

另外,由于设计污水处理量偏大,系统不能连续运行;经验不足,运行参数不完善,对系统运行的各影响因素把握不十分清楚;曝气池曝气能力不足,导致系统中生化处理过程所需降解菌含量较低。

三、前期改造

由于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设计、基建等方面的先天不足,以致投入运行后给污水处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自1992年开始,逐步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工艺、设备和基建等进行完善和改造。

3.1除油工序的改造

前处理工序中,将原有三格沉降池的焦油循环水池改为经过五格沉降池,沉降时间延长一倍以上,大大提高了焦油的沉降效果,使溢流往污水处理系统的焦油水含油量降低一半以上,减轻了污水系统隔油工序的处理负荷;在油水分离器的底部开口接排油管并加蒸汽伴热装置,定期把下层油物排人新建的污油池处理,提高了油水分离器的除油效果。经隔油工序处理的污水石油类浓度显著降低,由改造前的800mg/l降到350mg/L左右,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明显提高。

3.2浮选工序的完善

原设计没考虑浮选产生的油泡沫水的处理办法,投运后只能外运处理,费用较高。1995年建成一套压滤装置对油泡沫水进行回收处理;把浮选工序由原两池并联,一开一备改为既可串联又可并联运行,增加一套加药、溶气装置,提高了浮选效果;增加了一条回流管,可把不符合生化进水要求的浮选出水和厌氧吸水井的污水回流到浮选池进行处理;加强了对浮选池和溶气释放器的定期清理工作,使浮选工序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见表2:

3.3初步完善污水生化工序

生活污水原从厌氧池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的途径改为可从浮选工序进入,当生活污水含油高时可先经浮选除油处理后再进入厌氧池,避免可能对生化造成的负面的影响;在表曝机上安装变频调速装置,确保曝气池的稳定运行。通过多年的努力,污水处理工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外排口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见表3。

四、污水处理系统的深度改造

经过多年的改造,现有污水处理系统的潜力已基本得到发挥,但是NH3-N和COD却一直无法达标。因此在一控双达标中被列为省管项目。**油制气厂通过广泛调研和深人论证,认识到只有对系统进行深度改造,采用切实可行的技术才有可能最后使NH厂N和COD达标,并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会作,进行了以下的工作。

4.1实验装置

本着节省环保投资的原则,按照现场生化处理系统的尺寸,按比例缩小构建了缺氧一好氧实验装置,以期待实验结果应用于原系统改造。待处理的废水在调节池混合后用泵打入缺氧生物滤池,然后经过好氧活性污泥曝气、澄清过滤后外排。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4.2实验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选育降解微生物和脱氮微生物,向实验反应器中投加和驯化;第二阶段调整运行参数争取出水达标;第三阶段进行各种条件下的数据积累。

4.2.1降解菌的选育和驯化

由于废水可生化性较差,C/N比失调和在去除高浓度氨氮的压力下,如果曝气池系统活性污泥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异氧型微生物会逐渐消耗自身,导致污泥矿化,污泥浓度下降。在此特殊情况下为保证微生物含量,不能用常规的微生物发酵的方法进行,实验室选育的高效降解菌在混合培养和投加到处理系统中时,只能循序渐进,反复驯化。如果用常规的丰富培养基大量培养降解菌,投加到废水中降解菌的降解活性会下降,甚至完全不能生长。

4.2.2影响处理系统效果的因素

生物处理法的关键是微生物。废水处理系统的酸碱度、有毒物质浓度以及处理的温度对微生物均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导致处理效果发生很大的改变。在文献或某些废水处理工艺中,PH值要求为6刃,而实验中发现PH在8.5则的废水对废水处理系统会产生较强的负面影响;在水质恶劣的情况下,分隔的缺氧池可以并联、串联或交替灵活运行,充分发挥生物膜结构对废水中有毒物质的吸附、降解和减毒的缓冲作用;在受到高浓度有毒物质冲击中毒后,缺氧池表层的填料可以更换,以减轻毒害物质对处理系统的毒害作用;同样温度对去除氨氮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处理气温下降到2~15℃时,硝化细菌活性大幅度下降。

4.3污水处理系统改造

根据实验情况,瑞系统实际,对系统进行深度必造。

4.3.1应用生物强化技术

常规废水处理系统中高效降解菌和硝化菌存在的数量不多,为了用于改造系统,利用饥饿育种、选择性压力等方法选育能有效分解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共7属117株,其中包含了较少见报道的杂环化合物降解菌;还富集、筛选了脱氮的硝化细菌株。

由于难降解、有毒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的数量和增殖速度都远远低于一般无毒、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经过投加和驯化高效降解菌和硝化细菌,系统中缺氧池填料和活性污泥中培养的微生物的数量达到了较高的数量级,微生物的数量在低温季节仅比夏季低一个数量级。系统的处理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

4.3.2进一步改进缺氧一好氧处理工艺

目前国内缺氧一好氧工艺中缺氧池大多数采用由下部进水的方式,这种水解一酸化处理工艺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具有较为独特的优点。但当处理含有还原型化会物较多的石油化工废水生物处理的反应则应以好氧型反应为主。在下部进水的缺氧池中,填料由于浸泡在水中,生物缺氧程度较高;系统改造使用上部的进水方式,缺氧池的填料表面形成三维的生物膜,生物膜表面的微生物代谢类型在废水流经时主要是好氧型,能更有效处理废水。

4.3.3更换缺氧池填料

微生物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采用多孔的填料充填缺氧池,投加降解菌和硝化细菌,通过对附着生长型微生物的挂膜驯化,可在多孔填料表面形成含有较多数量微生物的生物膜,即使在冬季低温和高浓度COD、NH3—N下,缺氧池仍可保持1×1O6~l.7×1O7个细菌/克填料,有效的增强了缺氧池的抗冲击能力和减毒作用。在进水正常时,缺氧池的作用表面上看起来不明显,在进水不正常时,缺氧池的减毒作用就能极大地减轻毒害物质对好氧活性污泥的强烈影响。

五、改造达到的技术指标及存在问题

国内调研表明,由于资金、设计缺陷和管理等原因,有些油制气厂处理设施瘫痪,无法运行,污水甚至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外排。在调研时,某煤气厂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但由于污水发生量较大,系统不堪重负,处理效果不佳,COD和NH3—N严重超标。只有上海某厂和北京某厂处理效果稍好(表8),但都不能完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即COD≤l50mg/L,NH3-N<20mg/L。

通过对系统的改造调试和对微生物的驯化,油制气生产废水在480640mg/L、NH、-N在58-182mg/L时,可以达到**市的地方排放标准,COD≤110mg/L,NH3—N≤l0mg/L(图3)。利用普通缺氧一好氧处理工艺(A/O)在不投加外源碳源的情况下达标的结果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油制气厂有着特殊的生产特点,在冬季气温较低时,供气量较大,这时微生物的活性较低,污水发生量大,NH3-N和COD含量又较高,污水处理相当困难,对这种情况仍需不断的探索。

六、结论

将生物强化技术应用于含有高浓度氨氮和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处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选育能有效降解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菌和生物脱氮微生物;改进缺氧生物滤池的填料;将生物膜处理方法和活性污泥处理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处理系统的减毒作用和处理效果可以明显增加。

篇3

由于是“大锅水”而不是“商品水”,水毁工程在全国相当普遍。记者今年回安徽老家探亲,儿时钓鱼、嬉戏的深沟早已淤塞;昔日水流潺潺、纵横阡陌的渠道杳如黄鹤。

水利部计规司司长陈雷分析,由于农村水利体制改革滞后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部分水利工程设施处于建、管、用相脱节,有人用、无人管或乡、村“松散”管理的状况,水利工程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利资产或闲置或流失,工程老化失修和效益衰减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变“大锅水”为“商品水”,才能“以水养水”!

“以水养水”,就是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把水推向市场。通过市场养水,壮水,造福于民。“以水养水”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观念。

河南省方城县副县长李守强说到这个问题时,态度严肃。前年,他在农村调研时,遇到一个农民讲:“水库是俺爹修的,水是天上下的,渠道占了俺的地,水费我不应该交。”

应该说,李副县长遇到的这种情况在全国有相当的普遍性。改革的困难,不仅来自用水者,还来自水利部门。记者走访过安徽、江苏等地一些灌区及具体的渠、闸管理处。大大小小的负责人一见记者,大叹苦经。可事实上,他们却手捧金子一般的“水”等饭吃……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以水养水”,要有措施。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水改,工程浩大,头绪繁多,从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的角度切入,体现了改革的循序渐进。

我国水利工程,多数由国家和集体投资、群众投劳兴建,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原来属于国家、集体所有的水利工程管理的难度,制约了工程效益的发挥。水改,就从这里入手。

河北省元氏县晏庄村处于太行山山前平原极度贫水区,1985年以来,由于持续干旱,浅层水枯竭,机井大部分报废,全村近2000亩土地因缺水而变成“望天收”。专家考察后断言,解决该区水源的根本办法只有打深井,但该地深水层在300米以下,成一眼井少则30万元。这对一个集体收入年仅1.05万元,农民收入人均不足1000元的村来说,不啻天大的困难!1996年4月,村支部书记齐胜川站出来牵头,联户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筹建深井工程,不久,国家的一部分投资也进入了这个公司,工程有效浇灌面积达到1500亩,并实现了喷灌。

如今,晏庄股份制供水工程成了“国家—集体—个人”联合型股份制供水工程。供水的公司化运作,国家受益,集体受益,农民也受益。

不仅河北省在探索水利工程的改革,而且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在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明确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了存量资产,调动了工程所有者的积极性。

“农民用水者协会”,水改的新衣

相伴着水改的脚步,1999年河南省南阳市鸭河口灌区的农村大地上,冒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呼啦啦,灌区一共冒出了14个农民用水者协会,选举产生用水户代表309名,他们代表灌区44612户用水户,灌区用水户成为灌区田间水利工程设施管理的真正主人。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成立,是鸭河口灌区管理局精心策划的结果。他们对灌区内水利设施配套比较齐全,村级领导班子健全,发展水利信心足的地方,把支渠以下田间管理工程的经营权、管理权完全交给用水户,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独立核算。协会作为社团组织由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

篇4

1.2设备方面的原因

设备的好坏会对项目的施工技术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的说能够影响到技术的落实,影响到品质。所以,在具体选购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其技术特点,还要分析设备的适用性等,经过多重要素的对比进而选择那些便于操控,性能优越的设备。除此之外,为了增加设备的使用时间,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养护制度,确保使用能够处在最佳的状态之中。

1.3方式方面的原因

使用的施工技术和方案不同,会对项目的建设品质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假如使用方案不正确,就会导致后续的品质无法保证。

1.4材料方面的原因

除了上述的要素之外,材料的品质和性能等同样会对施工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认真的掌控材料的品质。在具体的开展工作的时候,要不定期的检查材料的品质,降低资源浪费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工作顺畅开展。

2现阶段水利施工技术改革的途径

2.1确保管理体系完善

众所周知,施工技术进步了,单位的效益也会随之增加。然而要想提升施工技术,就必须要做好管理工作。因此在当前时期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水利单位的运行机制不是很健全,缺少合理的监管模式。在大的市场背景之下,单位面对的竞争很激烈,要想获取发展必须进行合理的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提升施工品质的前提下,提升竞争水平。

2.2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工作

任何工程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水利项目获取了非常好的发展。水利施工单位要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工作,要不断的拓宽创新渠道,比如可以开展校企合作,以此来共同带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资金,将其用到技术创新工作之中,要不断的鼓励工作者积极的开展创新工作,提升其创新的热情,提升综合素养。

2.3明确技术和市场间的关联

市场的发展会在无形中对施工技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项目的施工单位要想获取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认真的和同行开展技术层面的沟通工作。同时还要强化自身的竞争水平,积极的参加到市场竞争之中,在吸收国外的优秀发展技术的前提之下,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合理的利用,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4改进技术人员与水利施工技术的关系

优化改进技术人员与水利施工技术的关系,是改进我国现阶段的水利施工的重要措施。只有改进了技术人员与水利施工技术的关系才能够促进我国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进步,而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技术人员。为此,应高度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树立良好的观念,进一步提升其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树立劳酬相当的分配观念,不断向多劳多得的观念转变,技术人员要根据自己实际创造的效益来获得合理性的收益,企业要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给予技术人员丰厚的报酬,这样能够促进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企业还应强化责与利的观念,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

2.5具体施工技术的改革要点

土石坝施工技术改革。对于水利工程中土石坝施工技术的改革,应认真的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规划料场。土石坝施工中,料场的合理规划和使用,是土石坝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小仅关系到坝体的施工质量、工期和工程造价,甚至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农林业生产。施工前,应配合施工组织设计,对各类料场作进一步的勘探和总体规划、分期开采计划。使各种坝料有计划、有次序地开采出来,以满足坝体施工的要求,含水量高料场夏季用,含水量低料场冬季用。施工强度高时利用近料,强度低时利用远料,平衡运输强度,避免窝工。对料场高程与相应的填筑部位,应选择恰当,布置合理,有利于重车下坡。作到就近取料,低料低用,高料高用;避免上下游料过坝的交叉运输,减少干扰。二是加工土料。由于新开采的土料中含水量均较大,因此在填筑前应控制土料的含水率,保证在填筑压实时土料的含水率在最优含水率上下2%左右。如果工程使用的是台地和河滩地的土料,其含水量较高,在加工土料时就应采用自然蒸发、翻晒、掺料等方法进行处理,使土料含水量达到了填筑料的标准。在进行坝体填筑前,还应对土料中含有的超径石进行清除。导流施工技术的改革。对于水利工程中导流施工技术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认真的选择堤坝的位置。在具体的开展设计工作之前,必须要对项目堤坝所要选取的方位进行综合化的分析论证,要将不利要素都考虑在内,设计中选坝是有效勘测地形的最重要环节。在实际的选坝的过程中,通常根据地质条件、地形地势的优缺点、水能的指标差异、工程施工难度、工程量的大小、施工工期的长短等各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第二,水电枢纽工程的布置方案。这是在选坝过程中最重要的研究问题,当坝址确定之后,为了能够达到工程的分布规律、合理,一般情况下都会先从导流明渠开始进行布置。第三,编制施工计划。编制施工计划是工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在具体的编制施工计划过程中,不仅需要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还需要考虑是否可以采用施工导流技术。

篇5

1.3联户管理形式联户管理形式一般都是联户投资购买、承包或新建节水工程,按照自愿入股,按股分红,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原则进行操作。选出威信高、责任心强、有管理经验的人当负责人,主要负责经营管理和效益分配。韩麻营镇十八里汰村管灌工程于2006年底建成,工程建成后,由该村曹云海等四户承包,联合管理,曹云海为负责人,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程自建成至今,由于管理得体,运行情况一直很好,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这种形式类似农民用水户协会,但是没有正规的建章立制,随意性较大,容易造成以负责人的主观意志行事,比较容易产生矛盾意见。

2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建议及措施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当前隆化县农业灌溉存在技术水平低、资金缺乏、认识不到位、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机制问题,没有科学的运行管理激励机制,农业节水很难实现,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是调动用水户主动节水的关键,是保障农业节水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2.1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从2006年开始,该县已建立唐三营西联渠、汤头沟联渠、张三营联渠、太平庄联渠等四个渠灌区农民用户协会,农民用水户协会建立后,一是灌溉节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二是规范了用水秩序,减少了用水纠纷;三是解决了长期以来灌溉工程管理主体“缺位”问题,保障了工程效益的发挥。山区集中连片面积在千亩以上的井灌区,也应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用水户协会建章立制,对工程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将灌区农户纳入灌溉节水全程管理中,充分调动农户参与工程管理的积极性。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管理灌溉用水,对水源井、机泵进行维护,协调水事纠纷,指导农民参与灌溉设施的投资建造、推广先进节水设备等日常事务。为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永久发挥效益,提供可靠的保障。

2.2加强用水管理,实现水权分配面对有限的供水能力和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由水资源配置确定初始水权,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工作思路,建立一个水权交易平台,使用水户可以将多余或节约的水权方便快捷地转化为物质利益,激发农户节水的积极性,将强制节水转为自觉节水。

篇6

大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均由当地居民自行建设,这不可避免地会遗留各种质量问题,例如,标准不合格、质量较差、配套不齐全、设备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等,这不仅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还降低了农业效益。现阶段,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成本投入有限、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这无法满足新农村的建设需求,因我国农民的整体收入并不理想,且实施解决灌溉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社会效益,这对于思想意识相对落后以及经济水平不高的农民而言,是一项与自己无关的工程。因此,节水灌溉工程依旧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应增加经费投入,并加大宣传力度,全面实现节水灌溉目标。

3灌溉的设计问题

3.1渠道设计原则

3.1.1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设计渠道时首先应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和装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避开危险系数较高的地段,例如填方高度较高、挖方深度较深的地方。

3.1.2有效利用当地条件

应将灌溉渠道设置在地势较高的位置,而将排水沟设置在地势较低的位置,这不仅便于自流灌溉的正常开展,还有利于排水工程的进行。因此,在灌溉设计阶段应全面考虑当地地势条件,并采取有效的处理手段,尽可能避免和其余建筑物之间的交叉,尽可能地降低对现有农田和农民生活的影响。

3.1.3干渠、支渠设计原则

在设计干渠、支渠时,应全面考虑工程现场的具体情况,从工程现场出发,参照当地地形,合理设计。

3.2灌溉设计内容

3.2.1科学计算引水量

引水量计算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设计中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率先设定合理的渠道引水量,然后依据渠道引水量进一步设计横断面,并绘制相应的断面图,科学计算工程量,全面落实工程预算工作,然后由资深、专业水平较高的设计师编写最初设计报告。引水量具体是指灌溉净流量和损失流量相加的和,农作物品种、地质条件、渠道规格、自然环境条件、水源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引水量。在计算渠道引水量时,应严格参照相关灌溉规范,并全面考虑实际灌溉面积来进行计算。

3.2.2有效设置节制阀

在设定位于渠道侧面位置的分水量时,为确保配水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保证渠道极限(最小)流量也能达到低一等级渠道的引水标准,则应在适当的位置装设节制阀。在节制阀中,主要通过阀门控制开关、调整水位和流量,进而达到向低一等级渠道调配水源的需求。通常将节制阀设置在泄水阀和分水阀中,以此来达到分水和泄水的要求。有时也将它设置在渡槽等位置,便于事故检修工作的开展,并能有效调控输水流量,同时还应和桥梁、陡坡等保持一致,进而增加经济效益。对于渠系节制阀,应将其过水宽度和整个渠道宽度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连接工作的开展。如若使用轮灌,应保证节制阀中的设计流量一致;若采用续灌,则无需保证设计流量的一致。开敞式是渠道节制阀最为常用的模式,闸阀高程和渠道底部平行,使用平底宽顶堰,通过消力墩来调控始流状态,以此来击打消能,位于闸下位置的消能工程相对简单。另外,还应尽量确保位于上下游位置的翼墙平整,通常利用弧面进行过渡,以此来降低水头损失量。对于平面河渠,使用套阀模式,具体是指相隔较近装设两个节制阀,逐步分级挡水,充当简易船阀,这不仅便于交通运输工程,还具有控水抗洪的作用。

3.2.3合理设计横纵断面

1)横断面。

待明确渠道实际引水量后,应结合引水量设计相应的水位高程和横断面,通常,水流量、比率与横断面紧密相关,其中渠道的地质条件、灌溉断面的坡度、水流中的泥重等共同影响着渠道比率,一般水流流速和渠道断面呈现负相关,如若渠道比率较小,则相应的流速也较小,进而出现渠道雨季,削弱其灌溉能力。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合理设计渠道比率,禁止出现过小或者过大的情况,另外,还应考虑与渠道接触的地面坡度,尽量保持坡度一直,如若某处地面坡度较大,则预设计中的比例无法满足坡度变化,此时应适当地调整渠道比率,通常可以利用陡坡、跌水等手段,以此来达到坡度和地形变化的一致。

2)纵断面。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通常同时开展横纵断面的设计工作,其中纵断面的设计主要包含标准水位线、极限(最低)水位线、周边建筑物以及分水口位置等内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严格参照工程设计图纸,首先依据地面高程,设计出相应的高程线,然后依据具体的渠道底部的尺寸和水流比例,描绘常规水位深度,再参照水位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水底深度以及渠道宽度,描绘加大水位线、极限(最低)水位线和渠道顶端的高程线。待完成渠道线描绘工作后,应再次检查渠道坡度,对于坡度骤然变化或者较高一级的坡度较高的位置,应结合具体情况,合理设计跌水和陡坡,同时,还应明确高度差和具置。

篇7

2.1施工难度大在上世纪,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现场属于空旷之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向周边的扩展,当前诸多水利工程项目的周围环境已经发生巨变,建筑越来越多,工程施工环境越发拥挤。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加固改造施工时,施工面积变得十分狭小,极大的增加的了水利工程加固改造施工难度在水析水利工程加固改造过程中,有的作业需要使用大型的设备,但受施工面积的影响,只能进行人工施工,导致水利工程加固改造施工难度很大。

2.2协调配合程度低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丰富多样,学科划分日益精细,而水利工程加固改造技术范围较广,涉及的学科众多,导致施工环节中各学科之间融合、各施工部门或人员之间的配合、各工程分包单位之间的协调合作等难度日益加大,并最终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加固改造,其修复质量有待于提升。

2.3施工过程变动因数多由于水利工程施工的特性,在加固改造过程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致使施工效果大大折扣。例如在施工过程中,水利工程的实例水位和施工文件标注的水位不同,就需要重新制定施工计划;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不达标,就需要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重新评估等。

3水利工程除病加固措施

3.1护岸墙体垮塌的除险加固针对墙体发生位移的情况运用较广的方法为进行基桩处理以及基础换土处理,但不能笼统的加以处理,应针对性的加以处理以提升加固的效果,具体如下:其一,针对位移幅度较小的情况,应遵循“护岸先护”的原则进行抢护加固处理,重点保护好岸脚与堤坝,避免塌方扩大;其二,对于近护岸处河床被深挖而出现位移的情况,首先应停止施工再进行回填处理和抢救性加固,常用做法是抛石与抛笼护脚;其三,是抛枕护脚。做法是用柳枝或用芦苇扎成一定直径宽的小把,依大小铺上一定数量的小把,中问放块石头用铅丝捆紧成枕。

3.2墩墙与翼墙被撞损的险情处理由于施工过程中领两者容易受到外力因素的碰撞,可以分别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加固。蹲墙加固:运用钢板包裹住容易受到撞击的墙体以避免混凝土内部钢筋结构因此受到破坏;翼墙加固:如损坏不大,基础保存较好,可在被撞击处增加钢板设施避免再撞或改建生钢筋混凝土翼墙。

3.3土坝裂缝的除险加固土坝裂缝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但需要及时加以处理,针对土坝裂缝的加固处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首先,于裂缝附近进行开挖回填处理;其次,使用相关材料加以灌浆处理。灌浆法主要是通过巨大的压力将浆液注入到坝体裂缝当中,并在此压力作用下达到密实与胶结效果进而将裂缝填补完整,达到土坝裂缝加固的目的。此外,因开挖工程量较大或开挖会危及坝坡稳定,以及土质疏松,施工碾压不实等情况,都可以采用灌浆处理。尤其是对坝体内部裂缝进行灌浆处理有良好的效果。

篇8

1.节水灌溉技术含义及体系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

2.节水灌溉新技术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1)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2)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T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3)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不同喷灌机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软管卷盘式喷灌机及人工移动式喷灌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2)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3)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4)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应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是今后攻关的重点。(5)节水综合技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4.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篇9

1.2加强各重点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1)围堰施工与排水工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关闭上游闸门,引流至其它支渠进行施工,只有局部地区的渠系建筑物如水闸等基础施工过程中,需修筑围堰。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围堰施工最终采用土石草袋围堰,设计顶宽为1.0m,堰顶高出渠道水位约1m,断面为标准梯形,两腰坡比1∶0.5。排水工程则是根据基坑内的渗水情况,采用分段主围堰内设置小围堰的方式,在沟槽内挖若干处深0.5m的积水井,同时,配置若干台潜水泵,在施工过程中先将水排至小围堰外,然后再将排水沟内的水排至渠道中。

(2)土石方开挖工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放样,土方开挖后的坡度护坡不小于1∶0.3,挡墙不小于1∶0.5;为了保证边坡质量,反铲时紧靠坡线开挖,以保证边坡平整度,不出现欠挖及超挖问题;雨天时做好排水工作并配备各类水泵排水。

(3)混凝土灌砌块石工程。块石及碎石等材料在进场时均已严格验收,满足设计要求;加强了砌筑施工工艺控制工作,确保砌石体平整、稳定、密实和错缝的基本要求,砌筑断面偏差符合设计要求;在砌筑过程中遇中雨或大雨,立即停止砌筑,并将已砌块石间缝隙用砂浆或混凝土填实,并捣实后加以遮盖。

(4)土方回填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测量填筑断面,使其符合设计要求;填筑前,进行压实试验,以保证其达到最佳夯实效果;填筑施工过程中,工地试验室人员跟班作业,并严格按照土工试验有关规程取样试验,及时试验,确保干密度等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5)混凝土工程。对所有混凝土结构物的材料进行检测,水泥等厂供材料均要求有合格证书,不同来源的材料分类堆放并做好标记,不混合堆放;模板质量严格把关,模板安装要牢固紧密,混凝土拌和按照配合比施工;按规范要求制作混凝土试块,送养护池养护,并及时送试验室试压,以及时掌握混凝土施工情况。

2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成本管理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工程特点,优化施工方案,并加强现场劳动力、设备、材料的科学管理和使用,从而节约成本,降低工程造价。成本管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合理安排施工,提高劳动效率和机械、材料利用率,增加周转次数;采用分段作业方式,各作业段前后工艺形成流水作业,保证前、后道工艺施工及验收时间。合理安排各工段劳动力及各道工艺施工人员,不使工艺脱节,保证施工作业区有均衡施工,不浪费劳动力;加强工地设备的调度,保证主要设备充分发挥作用。

3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安全管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所遵循的基本方针。本项目安全管理总体目标为:无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无重大施工机械设备损坏事故、无重大火灾事故、无工程安全事故、无汽车行车责任事故、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垮(坍)事故。

3.1安全保护措施

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管理,具体落实到每位员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每个岗位在生产中所承担的安全责任,切实将责任和安全目标分解落实到班组和个人,确保安全生产能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同时,建立和健全安全监管体系,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2安全技术措施

水利节水灌溉工程施工中最常见的安全事故,主要为高空坠落、坍塌事故、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和触电伤害这五类,它们占据总事故比例的85%左右。另外还包括因设备材料不合格、安全装置老化、自然环境影响而导致的安全事故,约占10%~15%左右。

篇10

1.3种植结构的不合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便成为了一项重要工作,因此高效的节水灌溉工程便应运而生,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也为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人们对种植的方式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方法上,虽然有些地方已经了进行高效农业生产,但是其覆盖面仍然较小,致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本身的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各地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地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真正改变农民传统的种植结构,将种植结构彻底优化。

2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现在的农村地区已经建成了很多的水利工程,特别是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虽然量多,也已经发挥了部分的灌溉作用,但依旧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为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顺利实现,就必须对目前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来合理解决。

2.1把农业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由于我国目前水资源匮乏,使得优化水资源配置对保证水资源的持续性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前必须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尽可能优化水资源配置,达到科学化、合理化供水,避免对水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周边自然环境保护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建设原则,将优化水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对灌溉区进行科学管理,树立节约用水意识,实现高效用水,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2加强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一个优秀的灌溉示范项目可以一定程度的推动当地水利项目建设的进步,也同样有利于整体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的建设中,要突出高效节水灌溉的特点,对各项指标严格控制,实行农业分区,促进农业增产以及农民增收,促进与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在进行选址的时候注:①选择缺水情况严重,且农田地势不平使得灌溉难度大的地区;②选择在经济方面发展较好,且该地区大部分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综合上面两个方面的考虑是为了能够更加突出表现地出示范项目的优越性。最后要选择治安情况较稳定的区域,治安情况好的地区可以有效的保护示范项目的顺利建成和以后的投入使用。

2.3引进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先进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呈现,我国农村经济也在不断的提升,传统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的高效节水灌溉,引进技术便成为了必要的工作,做好相关技术的引进对于提升节水灌溉效果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建立在生物技术上的调控灌溉技术;②建立在3S技术上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③利用最新的智能技术提高节水灌溉的效果。上述三种技术都能很大程度的地提高节水灌溉的效果,能够满足现在农业的灌溉需求,不断引进新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用以促进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实施的工作。

2.4加强管理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是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基础,而管理则是高效节水灌溉的关键。为保证已完成的节水灌溉工程能长期运行,必须对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加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保证工程管理落到实处。如此,才可保证节水灌溉工程能长期的发挥作用。能源•水利

3灌溉模式

人们依旧习惯于利用传统的土渠漫灌方式进行土地的灌溉,这种灌溉方式会造成本来就严重短缺的自然水资源和电力的浪费,也会导致农民辛苦施在地里的肥料和洒在土地里的农药流失,甚至污染整个地区水域的环境。现代高效的节水灌溉是对除传统上的土渠和漫灌之外所有输水、灌水的方式的一种统一称呼,人们现在能够大致掌握的成熟灌溉技术有以下几种:喷灌技术、滴灌技术、微灌技术,这些新型的高端灌溉方式能够尽可能地减弱对资源的浪费和对水环境的污染。可以通过教授农民掌握现在成熟的高效的灌溉技术,并鼓励和督促他们使用已经掌握的高效灌溉技术,让他们养成一种使用高新灌溉技术的意识,来彻底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

篇11

2.1实行农业发展和水资源配置相结合的优化方式

我国现如今的水资源比较缺乏,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相关设计人员一定要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水资源设施和相关配置进行优化,实行分支供水的方法。在建设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农田灌溉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想,对发展生产、生态以及生活用水进行统筹,加强对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环境评估以及监测。在对农田水利灌溉的水资源进行分配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配额管理以及总量控制”的分配准则;确定各个用水单位的农田灌溉用水的具体指标以及用水总量;同时,一定要加强所有用水单位以及灌区的节约用水意识,一定要保证每滴水都用到必要的地方,在对水进行高效利用的基础上,要确保现代农业和相关水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2.2大力加强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

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能够促进地区水利工程的发展。在建设高效水利灌溉工程时,施工人员一定要充分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的特征,制定和节水灌溉相关的各项指标,并按着这些指标严格执行。在对农业进行分区种植的前提下,以经济和生态效益、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建设出现代化的、信息化的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选址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第一,优先选择地面高低不平以及严重缺水的地方灌溉;第二,优先选择经济比较发达以及种植种类比较多的地区;第三,干部和群众思想比较先进,可以给予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一定的支持;第四,选择社会综合治安比较好,没有恶性治安案件发生的地区。选择这些地区建设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不仅能够加快工程的建设速度,还能提高工程的使用效果,进而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2.3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水利工程的节水高效灌溉,所以引进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先前使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基本上都是节约用水的灌溉工程技术、灌溉水资源的调配优化技术、节约用水管理技术以及生物和农艺的节约用水技术。而现如今建设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过程当中,不但要使用先前使用的这些技术,还需要努力引进先进的灌溉用水工程新技术和新产品。另外,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人员还要努力引进国内外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如今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包括以生物技术为前提的调控灌溉技术以及以3S技术为基础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生物技术为前提的调控灌溉技术指的是通过对农作物的生理特点进行认真的研究,在农作物的某一阶段的生长过程中实行亏水生长政策,锻炼农作物的生长能力,进而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灌溉。以3S技术为基础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指的是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这些现代技术,准确及时的得到农作物的生长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得到的这些信息进行分析,随后依据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对其进行灌溉。

篇12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将原有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的完全依赖计划,依赖行政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特别是在水管单位内部的供水生产、水产养殖、水利发电、库区旅游、水土资源等生产经营实践中,严格按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强化成本核算,合理确定价格,严把产品质量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内涵,要明白“市场经济没有眼泪”的道理。

通过改革的手段,彻底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形势,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揽我们的工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摆脱水管单位举步维艰的困境,才能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实现水利人的小康目标。但是,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变观念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念、循序渐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跟上时展的步伐。

2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2.1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释放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改革的具体工作,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来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2.2行政管理和水管单位的关系。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能,划分灌区内的水政执法、渔政执法、水库防洪、灌区排涝、江河提防、灌区管理工作的责权利。水行政主管单位只能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而不能对水管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的过多、过死、过细。而水管单位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开展水商品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完整;做好防洪、排涝、减灾、水土保持等工作,确保公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真正作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新型关系。

2.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中央关注的重点,也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应将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防渗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管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发展自己、状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改革投资体制,将产权、经营权、管理权适度分离,以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出售拍卖、联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水管单位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2.4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理顺水管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外部管理体制的理顺和水管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理顺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上下领导关系,条块业务关系通过本次改革是必须理顺的。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流域内部、灌区内部、水管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2.5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

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水管单位在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清理撤消在计划经济时期兴办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下属企业时,必然会出现人员过多而无法安置的现象,而大量的下岗、失业又必然导致水管单位内部和社会的不稳定。同时,水利事业的发展又将出现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因此,一方面要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鼓励脱产学习,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减人员队伍,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这批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另一方面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同时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处理好这一关系,将十分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轻装上阵,提高职工素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其主要的机制是:

3.1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按照统一政策,重新核定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分类成本水价,调整实际执行水价,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价实行“小步快跑”的办法,加快水价调整进程。使水价的形成机制、调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反映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3.2在水费的征管机制上,按照“先服务、后收费”的政策,不再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减少征管环节,明确征收主体;做到供需直接见面,实行合同制供水,收费到基层。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建立乡镇或村社用水户协会或支渠管理委员会,由乡镇或灌区的水利管理站牵头,负责供水、管水、收费,解决供用水的纠纷,形成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服好务,收好费。

篇13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将原有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的完全依赖计划,依赖行政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要素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特别是在水管单位内部的供水生产、水产养殖、水利发电、库区旅游、水土资源等生产经营实践中,严格按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强化成本核算,合理确定价格,严把产品质量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根本内涵,要明白“市场经济没有眼泪”的道理。

通过改革的手段,彻底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切合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形势,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揽我们的工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摆脱水管单位举步维艰的困境,才能在本世纪的前二十年实现水利人的小康目标。但是,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转变观念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念、循序渐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跟上时展的步伐。

2认真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几个关系。

2.1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释放出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不断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改革的具体工作,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来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2.2行政管理和水管单位的关系。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应按照各自的职能,划分灌区内的水政执法、渔政执法、水库防洪、灌区排涝、江河提防、灌区管理工作的责权利。水行政主管单位只能依照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利依法行政,而不能对水管单位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的过多、过死、过细。而水管单位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开展水商品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公益性资产的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和完整;做好防洪、排涝、减灾、水土保持等工作,确保公益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真正作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相得益彰的新型关系。

2.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中央关注的重点,也是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应将不断加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防渗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管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发展自己、状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机遇,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改革投资体制,将产权、经营权、管理权适度分离,以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出售拍卖、联营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水管单位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2.4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理顺水管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外部管理体制的理顺和水管单位内部管理体制理顺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行政主管部门、流域机构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上下领导关系,条块业务关系通过本次改革是必须理顺的。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流域内部、灌区内部、水管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2.5精简机构和引进人才的关系。

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水管单位在精简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清理撤消在计划经济时期兴办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下属企业时,必然会出现人员过多而无法安置的现象,而大量的下岗、失业又必然导致水管单位内部和社会的不稳定。同时,水利事业的发展又将出现急需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吸收。因此,一方面要坚决压缩非生产人员和超编人员,采取提前离岗休息、鼓励辞职、自谋职业、鼓励脱产学习,轮岗待岗等多种办法,精减人员队伍,配套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使这批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另一方面按照定编、定员、定责、定岗、定薪的要求,吸收文化水平高,具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到适当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知识才干。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职务能上能下。同时实施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精简机构,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逐步调整人员结构,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处理好这一关系,将十分有利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轻装上阵,提高职工素质和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其主要的机制是:

3.1在水价的形成机制上按照统一政策,重新核定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分类成本水价,调整实际执行水价,对农业灌溉用水的水价实行“小步快跑”的办法,加快水价调整进程。使水价的形成机制、调价机制和管理机制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充分反映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3.2在水费的征管机制上,按照“先服务、后收费”的政策,不再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减少征管环节,明确征收主体;做到供需直接见面,实行合同制供水,收费到基层。同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建立乡镇或村社用水户协会或支渠管理委员会,由乡镇或灌区的水利管理站牵头,负责供水、管水、收费,解决供用水的纠纷,形成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服好务,收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