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人文科学与城乡规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文科学与城乡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文科学与城乡规划

篇1

一、引言

中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而决定该核心的是教与学的交融与课程体系,作为“授体”的教师和作为“受体”的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不少高校,针对教师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制度、监督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但忽略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我们强调的“以学生为本”只是单一地强调学生的地位,并未将学生完全融入教学体系中。即使再优秀的老师,再好的教学手段,学生不愿学、不努力学,也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高校的课程设置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色、知识体系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但我们却忽视了作为课程“受体”的大学生,“授”与“受”的有机融合才能确保优良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原地理科学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070502)”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070503)”两个新专业,调整后的新专业与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二级学科保持了一致性,但如何使两个新专业及能延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又符合社会需求和形成特色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难题。特别是始于1998年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路、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与强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已形成了具有各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及培养方向。2016年,第一批新专业学生已进入大三,很多高校已在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如赵映慧等对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完善,强化了实践课程,杨立国等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模式三方面探讨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R档氖导教学体系建设,李春妍等和宋红梅就“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专业课程优化改革进行了探讨。这些成果对于新专业课程优化有很好的借鉴,但部分高校新专业课程体系大多仍以原专业为基础,强调各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忽略了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对教学中出现的部分学生对一些课程无兴趣、不主动、应付考试的现象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鉴于此,本文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量化指标了解学生对不同课程的喜爱程度,了解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探讨课程体系的合理性,探讨课程建设中“授”与“受”的平衡与和谐。

二、研究方法

采样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和2013级、2014级、2015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所有开设课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喜爱度、对专业学习的贡献度等指标选择。选取贡献度、重要度、喜爱度三种指标,贡献度(大与小)、重要度(重要与不重要)、喜爱度(喜欢与不喜欢)=各指标选择人数/调查问卷总人数×100,通过选取比例排序反映学生对某一课程的态度。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篇2

【摘 要】 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总结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内容设计和实验教学改革方法,以期培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教学要点分析 广西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及实践课程建设初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地方高师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地理教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双语教学探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三结合”专业实习模式探析* 转型发展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学生认知调查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去向调查分析 基于志愿者模式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郭绍青.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 2006(234)57-59.

【作者简介】

谢红霞(1973-)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资源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环境遥感与GIS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篇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由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而来。

它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适应近来城市建设、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飞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

在我国,如何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已经被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三者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纲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研究的内容就是通过城乡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促进城乡人口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旺盛势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密切关联,同时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改革和实施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

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开设以来就依托我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优势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同时积极引进规划行业人才,进行城乡规划实践课程的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即为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厚、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等特点,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何综合学生知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技能等,着力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景观设计相关联课程的开设也主要以规划、园林、建筑和艺术为主,而与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衔接相对较少,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主要以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3]但景观设计课程本身是属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知识结构复杂且综合性较强,需要初学者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淀。[4]

而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设计专用软件和辅助软件,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并掌握了设计必备软件。在大三大四期间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会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和城乡规划管理人才,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景观设计课程考虑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室内轻室外、重计算机轻手绘等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课堂理论教学+实例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在学时的安排上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以48课时为例,理论讲授占据了40课时,设计实践仅学期末的8课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学生更多的获得的是对景观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但因为设计实习安排在学期末,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免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于陌生,不能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具体的设计中。同时,景观设计的内容包含居住区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等多种主题和类型,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只能选择一种类型的选题进行设计实训,很难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2.重室内轻室外

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均以室内为主,对景观案例的赏析、景观美学的体现、景观要素的结合均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获取,但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很难反映实际情况。如对景观空间尺度、景观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很难获取以自身尺度为标准的景观空间感受;同时对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难以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受。[5]缺乏了实际观察和体会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设计成果,其现实操作性较差,这也就是当前学习过景观设计的学生甚至景观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园就能进行实际景观设计的原因。

3.重计算机轻手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手绘功底普遍较为薄弱,故而在景观设计实训中更多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图件的绘制。但手绘仍然是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必修课程,手绘表达是设计思维从大脑向手的延伸,并最终艺术化表达出来的过程。手绘表现是判断把握环境物象的空间、形态、材质、色彩特征的心理体验过程,是感受形态的尺度与比例、材质的特征与表象、色彩的统一与丰富的有效方法,其对环境空间的远、中、近景层次的先后处理、体面与体量关系的掌握、色彩与色调关系的理解、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都能做到缜密的安排。计算机手段固然在很多设计效果图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现力,在手绘仍然是进行景观设计所需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篇5

地理科学是相对传统的专业,除了部分重点大学在该专业上重点培养地理科学基础研究人才,一般院校的地理科学多为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人才。地理科学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和教育学,核心知识领域是天文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地理教学论。通过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地理教学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与地理科学类其他三门专业相比,地理科学是一门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科学知识、理论和技能的专业。该专业的全面性在毕业生的工作中也能体现出来,比如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称职的专业地理教师,或是从事地区综合分析研究的专业人士,抑或是城市区域规划旅游规划的专才等。当然,对旅游有兴趣的毕业生完全可以成为一名职业的旅行家,至少可以是旅游咨询师或旅游体验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门专业拆分而来的,主要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和环境学,核心知识领域为自然地理学类、资源类、环境类、地图与测量学类、数学与信息类。通过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或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

国内开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学校较多,专业的培养方向自然大不相同。高考生如果对自然资源、环境检测保护、土地资源、房地产等情有独钟,应该在填报志愿前了解一下欲报考院校的该专业的实际培养方向,比如南京大学该专业偏向于土地、旅游、水、海洋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保护管理;中山大学该专业专于水资源和供排水规划设计;中国矿业大学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分为数字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与计算机应用;广州大学该专业的研究重点是国土资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领域。它培养具备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规划类,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理学类、数学与信息类、规划类、管理类、环境类。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区域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城市规划实务与图件设计综合实习等主要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各级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建设部门,从事规划设计、国土资源评价及资源信息化管理、环境评价及管理等方面的公司及研究机构。也可进一步深造,报考地理学、城乡规划和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等学科硕士研究生。

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类似,除了传统设有地理系的大学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诸如南京邮电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都有开设,但是考生要注意各个学校该专业的培养方向。一般来说,设有地理系的大学该专业的师资较强,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专于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偏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管理;广州大学的方向则是不动产分析与管理、区域物流规划设计等。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技术、地图学、遥感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储、显示、管理、传播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实用价值巨大,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水煤气电的基础设施网络监测与管理、自然灾害监测和预防等领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优势使其全面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渗透到公众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方式,例如,大家现在手机使用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此外,微博、微信、大众点评等手机应用软件都广泛采用GIS技术 。

篇6

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在综合思考学校定位、专业特色基础上,结合专业师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实际,我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于2013年正式更名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它涉及地球自然科学、资源环境科学、人文科学、经济学、城乡建设规划、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目的是适应城市建设、土地规划、房地产业、旅游业等方面飞速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门人才。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一)办学定位及确定依据

本专业为理学专业,属于非师范类本科层次教育。专业办学将结合地球科学学院的优势资源,培养适合在国土、矿产、水利和城乡规划部门从事国土资源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本专业成为区内在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灾害防治、土地资源评价与规划、环境变化与环境治理三个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专业,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同时,适应广西国土资源开发和土地整治、环境保护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争取成为北部湾开发建设和西江经济带建设需要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办学定位在各级各类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目前,我国仍面临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资源环境恶化问题。在广西经济欠发达的背景下,由于产业转移将带来发达地区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同时,广西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发展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例如,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日趋严重。我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在新的形势下办学定位将继续保持原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领域,针对专业名称的更改,未来专业主要定位于培养从事国土资源规划、土地复垦、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质灾害评估、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及管理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定位契合广西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我校总体专业定位吻合。

(三)人才培养目标及确定依据

学院根据广西经济发展对土地规划、土地整治、矿山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通过详细调研和听取各方意见,对以往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主要在国土资源、矿业勘查、环保、农林、水利和城建等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业的评估机构、事务所等从事管理、规划、评估、设计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学习和从事理论研究工作。

二、专业形成的优势和特色

到目前为止,该专业经过1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人才培养能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广西亦称“有色金属之乡”,矿山资源的开采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损毁和环境的破坏,而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专业紧紧围绕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做好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发展。目前,本专业具有土地规划乙级资质,能从事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业务。

特色方面,重视实践教学和应用软件教学,注重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开设了土地整理等6个专业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重视Map Gis(地理信息系统)和Arc View(地理数据处理)等应用软件的教学,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这些实践教学和软件教学能够满足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评估、土地规划和土地整治的人才要求。同时,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引导和激励专业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篇7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and Traffic Planning Cooperative Teaching

WANG Ying, LIU Xiang, ZHAO Ruis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and traffic planning are inseparable. But no matter from the urban planning process is the origin of the thought and method of system development from planning system and traffic planning is different. The isolation of current urban planning and transport planning in the teaching system, to some extent, lead to urban planning and traffic planning are difficult to fusion,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in turn, affect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planning scheme, this paper aims to researching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transport planning in the cooperative teaching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anning of bot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mote penetrating into different planning thought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mode,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traffic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cooperative teaching; subject amalgamation

0 引言

人类发展之初因交通便利而聚集形成城市,城市发展促进了交通方式的革新,交通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交通与城市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古代城市以防御功能为主,道路系统布局以利于军队集结及快速防御为出发点;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同时交通拥挤、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也开始凸显。研究者开始了对城市布局与城市交通的探索。1933年《雅典》提出了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现代城市和交通发展正面临机动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强化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合作协调,使得城市交通和用地规划在目标、战略、布局、标准、时序、政策等方面的得到统一,从而实现城市高效地组织和实现各类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从我国城乡规划法所规定的城市规划体系可知,城市规划体系和交通规划体系是相互衔接、相互协调,最后协同的过程。201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岛年会举办了“交通与用地协同规划”论坛,促进了业者对城市、交通协同规划的进一步研究。

1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用地是城市交通产生的“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强度、开发水平等对城市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交通方式需求结构、交通网络布局、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等均起决定性约束作用;①J.M. Thomson认为决定城市空间结构的四要素为:地理特征,相对可达性,建设控制和动态作用,②其中后三个与城市交通密切相关。城市交通深刻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的可达性、指向性和增值性,是城市产业区位选择、城市经济布局调整以及城市人口集聚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1.1 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方法

传统的城市规划属于建筑学的分支,其很多方法都源自建筑学。城市空间的视觉形象是传统城市规划所关注的焦点。20世纪以来,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城市问题日趋复杂,城市规划开始作为一门综合型学科独立出来。同时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哲学传统经由唯理主义到实证主义,进而转向证伪主义和人本主义,不断吸纳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伴随人本主义思想与现性不断结合,直觉经验与主观的规划方法将进一步融入理性的逻辑思考,使得城市规划日益科学化、精确化。③目前在城市规划中,确定城市规划要素以主观判断、定性分析为主,对城市要素系统规划多从构图和平面形式上进行研究,欠缺定量化的影响分析。④

无论英国还是美国早期交通规划源于高速公路网的形成建设,开始之初规划方法则侧重基于交通调查的定量规划方法。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交通矛盾日益凸显,综合交通规划将更多的社会因素纳入影响体系中,交通规划摒弃了以交通论交通的传统规划模式,开始与环境、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相结合。目前交通规划经典规划方法依然为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四阶段法”。其以居民出行调查为基础,在现状的城市经济、用地布局、交通等条件下,寻求出行者出行规律。然而交通需求是由于人们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活动而形成的衍生需求,同时交通需求受社会、经济、交通设施等多方面影响,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规划模型中包含的更多的是数学逻辑,只有把握了影响因素与出行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的发展规律,才可以真正掌握出行规律,从而做出合理的交通规划。

综上所述,由于城市规划师和交通规划师规划方法与侧重角度不同等原因,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规划对于交通需求及交通网络方案合理性、可行性分析缺乏严谨论证,从而导致交通规划无法形成城市规划的有效反馈。交通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交通规划是由于缺乏对城市规划的认识,过分强调交通功能,以交通论交通,忽视与城市规划的充分协调。

1.2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法》规定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法规体系、行政体系、工作体系。《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总规同步审批与实施。城市规划的编制分两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五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而城市交通规划只有三个层次(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和城市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从规划编制上难以完成对接。⑤虽然城市规划各阶段均含有交通规划的内容,但基于交通规划法定地位、规划体系与城市规划没有对接,交通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一般以城市规划为前提进行编制,使得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规划方案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

2 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教学现状

课程设置上:城乡规划脱胎于建筑学一级学科,2011年3月城乡规划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属于交通运输工程下的二级学科。虽然我国的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教育评估标准将城市道路与交通设为必修课程,但该课程强调学生对交通在城市中的作用,道路网络设施、道路交通结构、各交通系统、交通规划及道路设计的基本方法等初步认识,对交通规划的工程技术没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对交通规划方案对城市规划方案的引导反馈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城市规划在交通工程专业中为选修课,使学生对城市规划得到初步认识。交通规划专业教学上侧重于交通规划技术的学习和实践,缺乏对规划本源、思想理念、原理的认知,缺乏对交通规划体系及城市规划体系的认知,导致学生在规划工作中对宏观方面的分析和把握能力较弱,文字表达能力不强,同时对交通规划的地位及编制体系认知不清。

教学与教材上:目前城乡规划专业的交通相关课程一般由交通专业教师独立完成,交通工程专业的城市规划相关课程由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独立完成,学科设置上符合了学科交叉,实际学习过程中却是泾渭分明,由于教师单学科学习实践背景限制教学上往往缺乏专业针对性。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属于交叉学科已经被普遍认同,虽然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了关于交叉学科的研究,但关于交叉学科教材开发上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交叉学科沿用专业传统教材,教师根据自身学术认知和理论积累自主设置授课内容,导致教学效果缺乏整体性。

从教育人才上我国还没有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学位点,交叉专业教学要求教师同时在两个或以上专业领域具备深厚功底,目前教师广泛的单学科教育背景难以具有交叉学科素养。同时在制度上,学校科研立项、奖项评定等一般为同行评议,学术期刊也具有明确的学科界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交叉学科教学、研究上的发展。⑤

3 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协同教学策略

由上可知,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存在相互制约的循环作用与相互反馈关系,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相互融合趋向平衡。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理论各有特点,一个更多地反映哲学思想,一个则侧重理性分析,二者都是规划师必需的思维底蕴。两个专业开展协同教学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规划的理论体系,提高规划的社会认知度和专业结构思维方式的拓展。协同教学是由一组教师共同工作,计划、指导、评估同一学生群体的学习行为。⑥城市理论、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规划技术、交通工程、交通模型、交通设计等知识对于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都非常重要,而在两个专业的教学中如何有融合有侧重地教学,需要从团队建设、教材编撰、教学过程、保障制度、资源配置、管理制度等方面展开广泛的协同与改革。

(1)建立联合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形成跨学科教学和学术组织。无论城市规划还是交通规划问题,都是本质上社会问题,所以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首先应具备人文社会学科的属性,但从工程实践角度讲它们同时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因此教学、科研组织人员需由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相关专业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构建跨学科课程群,展开教学合作。

(2)研究形成跨学科教学和学术组织的合理机制。任何一个组织能够良好运行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能力,合理的团队协同运作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跨学科教学合作不是简单地开会交流,需建立团队协同机制。如:协同备课制度,团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授课内容、实践内容,规范教学管理。同时团队以科研为纽带,有效地进行学科互补交叉和相互学习,提升教师知识视野,不但有利于克服教师单科领域知识的局限性,更对教师在研究中提升跨学科知识和工作能力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专业教师在实践中增强了对相关学科的深刻理解,这样才能在不同专业教学工作中结合专业特色有的放矢。

(3)构建适应跨学科协同的高校管理体制。要想从根本上克服跨学科学科专业设置障碍、评介障碍、学术奖励等障碍,就要建立“学科”和“跨学科”对等互补的管理体制。我国学科管理纵向管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但随着科学的不断交叉发展,必须建立跨学科的横向管理体系,形成横纵互补新模式。这种创新型的系统中,制订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配套政策法规,赋予二者同等的资源配置和发展权利,二者相互作用互为补充,通过跨学科研究的大发展带动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大建设。

跨学科的协同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和组织是具体表现形式,根本上需要跨学科大学理念的深入人心。大学理念是高校内部管理运转的哲学基础,是灵魂所在,只有跨学科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在高校跨学科研究发展中,真正使科学、人文完美交融,教学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⑦

4 结语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城市规划在最初阶段决定了交通规划,在建设及运营阶段,交通规划又反作用于城市规划,综合规划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本文就目前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本身和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人才需求,展开了两专业协同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分析了高校在专业协同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障碍来源,提出了促进规划相关专业跨学科教学的具体运作模式及观念更新。总的来说,跨学科协同教学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跨学科协调发展新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必将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人才的素质提升,对我国建设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31079 2043);天津城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项目研究(JG-1203)

注释

① 汤姆逊(J.M. Thomson)著,倪文彦,陶吴馨译.城市布局与交通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② 朱东风.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及技术方法走向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4, Vol.19, No2,57-59.

③ 李海.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关系[D].重庆交通大学,2007.

④ 宫远山.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一体化编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4.

篇8

二、财经院校和同区域其他高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对比

为了实施差异和错位竞争,进一步办好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需要结合财经院校的地域特征,对比分析财经院校和所处同一地区其他类型高校资环专业办学的差异。限于篇幅,这里以甘肃省的相关高校为例。目前,开办资环专业的在甘高校有6所,其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大专层次,陇东学院2010年才新增,故这两所学校不作对比。在考察的4所在甘高校中,作为综合性院校的兰州大学开办时间最早,在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后就开办了;西北师大和甘肃农大先后在2001年、2003年开办;兰州商学院较晚,2006年才招生。从最近几年的招生规模看,兰州大学走精小化道路,年招生数在25~35人之间,其他3院校基本都在50人左右。从招生种类看,除西北师大文理兼收外,其他都只招理科。从办学条件分析,在学科背景上,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都以地学为背景,甘肃农大以农学为背景,兰州商学院以财经为背景。在学科门类的组成体系上,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地理科学类有三个,即地理科学、资环和GIS。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地理科学类三个专业都有,且开办了与资环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甘肃农大地理类的开办两个,另外开了一个相关的环境类专业,而兰州商学院只开办了一个。在专业方向和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兰州商学院以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专业方向,其他三所高校该专业重点方向都放在“规划”上(见表3)。其中,兰州大学在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向基础上,拟增加“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并作为重点和特色方向[3]。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兰州商学院明显不足,在实验项目开设数、专业实习体系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许多尚待继续努力的空间(见表4)。

三、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从全国10所财经高校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看,似乎囊括了资环专业涉及的资源、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人才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业人才,创业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等几大类上。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广而不精,宽而不专”的尴尬。在专业办学特色上,一些院校注重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也有偏重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例如,广东商学院设置了城乡规划与管理,减灾防灾与灾害经济两个专业方向;云南财经以空间信息,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实际执行后者;兰州商学院以环境治理与保护为方向。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院校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见表5)。但是,有明确专业方向的财经院校资环专业,与其他类型高校的资环专业相比,没有凸显地域性和财经性的大学科背景,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二)实践环节不强,竞争能力不高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环专业就业对口率为44%,是就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本科专业之一,列倒数第八[4]。这一数据是从整体上反映各类学科背景资环专业的情况,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就业情况没有专门的统计,不过,据行内初步了解,相比理工院校同类专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更不如人意。这与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实践教学薄弱不无关系。资环专业作为理工专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理工院校相比,财经院校在实验条件和实践平台,实践环节所占总学分的比例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理财”结合不紧,专业优势不彰从一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毕业生的去向看,从事与财经学科背景有关的销售、物流、会计和法律等行业的工作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财经院校的资环等理工专业,不能纯姓“理工”,要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比较其他类型院校的资环专业,综合性大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优势明显;师范类和地矿类院校的地学有较厚的学科基础,大多侧重规划本身也有比较优势;财经类院校的比较优势只能在经、管、文、法上,但目前一些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构成等方面,作为理科的资环专业和财经院校的大学科背景的“理财”结合上不够紧密,以致专业优势不够明显。

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的办学对策

篇9

引言

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交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虽然,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工作已经给城市中生活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福利,但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交通规划工作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因此,对于城市交通规划工作中的要点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就对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城市交通学科特点

城市交通学科特点复杂,有工程科学的成分,也有自然科学的成分,更有行为科学的成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交通参与者的数量和出行方式也越多,其行为科学的色彩就越为浓烈。实践证明,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直接照搬国外先进城市的先进经验,所起到的效果越来越有限,必须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才有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在解决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交通问题的过程中,不了解国情的境外交通咨询公司已经很难在贡献有效的建议,更多的需要本土的研究单位,根据当地的体制、民情、地形、气候等特性,量身定做,制定适合城市的个通措施。城市交通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交通规划的定位应随城市规模的

变化而变化。

二、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新形势

1、城市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形势下,我国的城市特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激增,迫使城市的规模成倍的扩大。大多数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都会选择从空间上进行结构调整,内部进行调整,进行扩张,与此同时,城市的产业结构也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的局面,城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而且第三产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发生变化后的产业结构还以区域化经济发展为特点。以上种种城市的新特征都是城市发展进步的成果,但是,这些新特征、新特点却为我国城市的交通带来了诸多的问题。

2、居民出行特征变化显著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行需求大幅增长,大中小城市普遍出现了交通紧张局面,居民出行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出行次数有一定上升,出行距离有较大增长,通勤出行比重有较大下降,机动化出行比重不断提高,小汽车出行势头增长强劲,出行方式选择日益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原先的多人多次出行可能转变为一次相关的“出行链”出行,出行行为的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人口阶层分化明显,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交通需求差异显著,人们对于出行的舒适度和私密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3、关于城市交通本质的认识

根据城市特征的变化以及居民出行特征的变化可以看出,交通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很多国家和相关部门也从根本上认识到了交通的本质,即交通是实现人和物高效移动的本质。然而,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和物的高效移动。因此,新时代的我国,要想发展,就必须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是,在我国,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还受到土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我国的城市交通规划工作中,必须将人、土地、环境作为城市交通规划中的要点来进行综合考量。

三、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用地是城市交通产生的“源”,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强度、开发水平等对城市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交通方式需求结构、交通网络布局、交通运输系统效率等均起决定性约束作用;城市空间结构的四要素为:地理特征,相对可达性,建设控制和动态作用,其中后三个与城市交通密切相关。城市交通深刻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的可达性、指向性和增值性,是城市产业区位选择、城市经济布局调整以及城市人口集聚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1、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方法

传统的城市规划属于建筑学的分支,其很多方法都源自建筑学。城市空间的视觉形象是传统城市规划所关注的焦点。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城市问题日趋复杂,城市规划开始作为一门综合型学科独立出来。同时城市规划逐渐成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哲学传统经由唯理主义到实证主义,进而转向证伪主义和人本主义,不断吸纳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伴随人本主义思想与现性不断结合,直觉经验与主观的规划方法将进一步融入理性的逻辑思考,使得城市规划日益科学化、精确化。目前在城市规划中,确定城市规划要素以主观判断、定性分析为主,对城市要素系统规划多从构图和平面形式上进行研究,欠缺定量化的影响分析。所以,由于城市规划师和交通规划师规划方法与侧重角度不同等原因,城市规划中的交通规划对于交通需求及交通网络方案合理性、可行性分析缺乏严谨论证,从而导致交通规划无法形成城市规划的有效反馈。交通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专项规划,交通规划是由于缺乏对城市规划的认识,过分强调交通功能,以交通论交通,忽视与城市规划的充分协调。

2、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法》规定我国城乡规划体系包括三方面内容:法规体系、行政体系、工作体系。《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总规同步审批与实施。城市规划的编制分两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五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而城市交通规划只有三个层次(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和城市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从规划编制上难以完成对接。虽然城市规划各阶段均含有交通规划的内容,但基于交通规划法定地位、规划体系与城市规划没有对接,交通规划往往滞后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一般以城市规划为前提进行编制,使得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规划方案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关系。

四、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促进作用

1、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促进分析

城市交通规划的实际操作影响着城市未来发展规模与空间结构,决定着城市的土地应用状况、城市的文化与商业占地、城市的经济。城市交通规划还为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提供前提条件。

2、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

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城市的住宅不会出现郊区化的现象,一座城市未来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现代交通系统对市中心人口及其就业的转移。城市交通系统使城市组织及空间更为合理,使土地资源的利用更为有效,使土地布局更为合理。城市交通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善了市民的生活、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及未来可持续的发展。

3、促进城市历程的发展

现代化的交通方式使人们出行的速度、方便、舒适等需求得到满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座城市的未来规划于现代的交通运输业是一个整体。城市的规划是城市交通未来规划的前提条件,而城市的交通规划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动脉、形态及布局。

结束语

城市交通规划是十分重要的,小到关系着城市的交通便利,大到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面临着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新形势,我国相关部门必须针对这些新形势对城市交通规划做出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10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全国高职教育各专业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园林专业也不例外。但盲目的教学改革未必能够培养出所期待的人才。其中,存在着各种变化甚至变异的可能性。园林专业要想真正在改革中实现教育质量的目标,应处理好以下几对矛盾: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矛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矛盾、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的矛盾。

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矛盾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人文素质主要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其中,人文知识是关于人文科学学科体系的知识,包括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如美学、法学、文化学、伦理学等等。

高职院校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重要参数。为此,在高职专业教学改革中,“以职业技能为本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实训工厂”、“以就业为导向”、“订单式培养”等等成为核心办学理念和追求目标。相关实践往往只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其成为高级应用型人才,而忽视个人综合素质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以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只要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胜任工作,就达到了教育目的,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往往突出强调专业课的地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史知识匮乏,对哲学、美学、法学等知识涉猎甚少,对伦理学、心理学茫然无知,令人担忧。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人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人文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在“重专业、轻人文”的观点大行其道的今天,有的学校甚至演变成培训机构的价值追求,严重地影响到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

以园林专业为例,我国的园林事业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园林设计更多的是为群体、为市民大众规划设计所需要的景观园林,涉及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需要综合运用人类社会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建筑学、旅游学、艺术学、心理学、行为学、地理学、林学、农学等知识,兼顾水、土、农、林、环境、生态、地理、社会、旅游、心理学等学科,面向人类聚居环境建设与保护管理的各项工程,对于各类环境空间及行为进行规划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要满足人类生产或生活的需要,不仅要具备特定的功能,还要求有安全可靠性,这是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责任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主体的审美文化、价值观念等内在素质,而缺少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就很难有适用与创新的设计。缺乏审美情趣,在学习和工作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园林工作者而言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矛盾

高职教育一般只有2~3年的时间,要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把理论知识讲授完毕,还要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动手实践技能,以笔者目前讲授园林专业课程的经验看来,实现的难度很大。园林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要求很高的专业,而且必须要掌握大量的相关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由于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各个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往往把职业性作为根本,强调动手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理论教学。学生仅能够像一台机器那样地“作”,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作”。有的院校过分偏重知识体系的传授,增加了基础理论学习的难度,结果变成“压缩型”的本科,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上学制又短,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上、动手能力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导致高职院校园林专业学生就业难。

高职教育改革强调“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把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理论知识的取舍上打破学科体系,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实现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所以,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学科体系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具有从实践中寻找、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典型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能力,从而避免忽视高职教育理论体系价值的形式主义及以实践为本的极端主义。

以笔者所在学院的园林专业为例,在全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毕业前夕才集中1~2个月安排实践实习,这种实习只能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有些学校采取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将学生全部集中起来进行模拟实习的方法,这种实习也不易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这个阶段学生已无法安心进行模拟实习。笔者以为,应该把先学习,后模拟实习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模拟实习,即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的做法,既可以确保实践技能课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取得较好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

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的矛盾

知识经济社会注重终身学习,高职教育改革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此外,任何专业都不能保证学生对口就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针对性与广泛适应性的矛盾必须得到合理解决。

高职教育承担着直接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某一岗位群所需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成为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求学生具备三方面能力:(1)社会技能,即从事职业活动及生活在社会中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等等;(2)学习技能,包括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模式及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3)岗位能力,即专业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因此,高职教学改革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结构。

专项能力的培养可以在一所学校内完成,根据学生来源的不同,课程设置也可以不同,因为不同来源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也不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及不同地区的需要。还可以利用各个院校的办学优势,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培养个性化人才。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可以加大选修课学分的比例,建设开放式选修课体系,使课程内容、课程管理、课程结构均做到灵活开放。如笔者所在学院的园林专业就分为四个选修方向:园林规划设计方向、植物种植设计方向、园林养护方向、园林工程施工方向。学生在掌握园林综合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个性、理想、家庭背景等不同条件加强某个方向的学习,形成自己日后就业的主打技能。

高职园林专业教育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当代社会园林行业的迅猛发展,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园林专业学生,是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改善高职园林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吴晓玲.试析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三对矛盾[J].职教通讯,2005(11):16-19.

[2]杨晶.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J].文教资料,2011(5):237-239.

[3]任长印.浅议高职课程改革的五大矛盾[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3):38-41.

[4]张盈.中外高职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13-02

植物是风景园林设计的要素,掌握植物鉴赏和植物配置的知识是风景园林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因此植物学也成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但因与农林类专业不同,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的讲授内容应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应更强调植物的观赏性和应用性[1],而这一特点在传统的植物学教学中通常被忽视。因此,本文从风景园林专业角度入手,对植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对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力求使植物学课程符合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的要求。

一、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现状

植物学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系统分类学两大模块。教学内容十分地全面、具体。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的授课内容基本上沿袭了传统植物学的授课内容。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手段多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的极积性高[2]。例如,利用植物检索表、植物志、图鉴、网络鉴定植物,野外识别植物等。在野外实习中,大量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配备手提电脑和数码相机,现场利用摄影摄像,在实习基地利用电脑进行学习与交流,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植物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等。

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继承了传统植物学教学中的优点,值得发扬光大。但是,在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也存在下列些许不足之处:

1.课时缩短以及学生专业体验缺乏。一般的现行高校植物学分类和系统课程总学时约为30或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4―30学时,实践学时10―20学时[3]。实践课程相对较少,与理论课程不能相适应,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脱离实际。

2.教学内容与行业脱节。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虽然全面,但主要偏重于植物形态解剖和植物系y分类这两大块知识体系,与风景园林相关行业严重脱节。为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在学习园林植物学后,掌握风景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园林植物材料的主要美学特性和生物学习性,以便在设计中能够自如和正确地运用这些植物材料。

二、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植物学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主干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如《园林树木与花卉》、《园林生态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以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为对象的岗位,所以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重点研究对象应是种子植物。此外,通过植物学课程学习,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应明确植物学课程的实际需求,一是应满足对课程学习的需求,二是应满足对未来职业的岗位需求。

1.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改革。根据调研,结合风景园林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向,在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建设中将对以下方面进行改革:(1)减少植物细胞、组织、植物根茎叶等内容,增加实用性实验内容;(2)将显微镜结构与原理内容并入相关微观观察的实验中;(3)增加植物形态教学内容;(4)增加植物结构与环境适应性内容;(5)在植物分类学知识讲解中,重点讲述高等植物,尤其增加被子植物的教学学时;(6)相应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1)。

2.加大教学中实际感受环节。传统植物学教学中PPT图片形象演示环节虽然不缺,但如果完全依赖PPT,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需增大植物学实践的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学生能非常近距离的感受实物,教学效果也会培增。这就要求开辟合适的实践教学场地,来增强学生对植物的感性认识。此外,在教学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增加植物应用性实例,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体验。

3.教学理念改进。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应并重,即在传授植物学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坚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引导、实用技能指导、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此外,还应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许昌学院的一员,应牢记“崇德砺志,博学敬业”八个大字,笔者正是将其作为自己植物学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坚持把事物的制约、适应、联系、变化、发展等辩证方法作为思维训练、思想教育的关键,以使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内涵更加丰富[4]。

三、结语

课程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而后者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5]。许昌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近年来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倡课程建设和转型发展。植物学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风景园林专业建设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在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上不断改革创新,植物学课程才能适应专业与学科的发展。在经历了三轮教学改革实践后,许昌学院风景园林专业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继续以学生为本,不断改革与创新,以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应君,张一奇,黄滢.基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趋势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5):26-28.

[2]李Z琦.《植物学》课程特色及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247-1249.

[3]宋东杰,李朝晖,陈全战,等.《植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安微农业科学,2009,37(30):14635-14636.

[4]王兵.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广东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5,27(2):27-33,39.

篇12

当前规划主要通过对规定性指标的确定来保证城市建设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这样的控制方式由于指标控制过于概括,抽象,且控制指标并不能与城市建设质量产生直接对应关系,从实施的结果来看对城市建设质量的控制效果较差。而直接与城市建设质量相关的,体现城市设计内容的引导性控规指标,由于多为描述性文字内容,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管理者个人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且缺乏统一明确的评判标准,所以难以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缺乏实际操作性。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结合来促进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和谐。

1、规划与设计相互制约

1 .1 多选择性的强制性指标组合

我国在上海,温州,广州,成都等城市已有成功经验,规划一般规定几套不同的控制指标组合(用地界线、建筑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出入口等)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让具体的建筑设计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又能符合规划要求。

1 .2 可行性建筑方案论证规划指标

通过做可行性建筑方案来论证规划指标的合理性,也是目前常用的互动方式之一。不过目前该种手段多用于规划的调整阶段,可进一步引申发展,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的重点地段,重要节点,采取做可行性建筑方案的方式科学地确定控制指标。

1 .3 加强规划各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

城市设计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并且可以起到深化城市规划和指导其具体实施的作用。城市设计运用综合的设计手段和方法,可更为具体,形象地处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关系,使城市各组成要素,各地区之间的相互空间关系更加完善,使得抽象的城市规划指标变具体,并具有操作性。借助城市设计这一“桥梁”,城市中的建筑在空间和功能上更好地反应城市规划意图。

2 、完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建筑设计是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科学的创造性劳动,由于其决策及评价标准的综合性,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更加充分地体现城市意识。建筑除了本身的功用外,也被誉为凝固的艺术。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制度,即组织一些专家对重要的城市建筑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二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的要求,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体现了城市的意识。从专业的角度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然而,目前的建筑评审的效果并不佳。一方面,评审组中有一半或更多的成员是本地官员,专家的意见只起参考作用,决策权仍把持在地方官员和业主手中,而关系利益纽带的形成,使得审查控制不严,建筑评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行政机关配备的专业人员权力不足,专业人员无瑕应付严格审查缜密研究的工作,也无权否定相关方案,且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立场与角度会逐渐趋同,长期工作也易形成审查方案模式化,使得建筑评审程式化,没有针对性意见。

因此有必要特别成立一个建筑评审委员会来对行政机关有关建筑方面工作的监督,最主要是对建筑的外观设计,地域的空间布局,与环境及周围建筑的协调,进行审查,提出建议。其人员组成主要是建筑设计方面学者与专家,人文科学方面的专家与学者,一部分来自行业的相关人员与市民代表,建立一个数据库,随机抽取.制度的设计上采用分级处理,对于一般建筑可设定三分之二反对则有效。有关方案不能通过,过半数有异议,只有建议权,避免越权及过多的干预市场行为.但对于重大市政与公共建筑则二分之一反对即有效,避免长官意志。

3、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制度

城市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但没有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成本将会十分高昂,亦将事倍功半。倘若矛盾严重,可能导致城市的管理者变成城市居民的敌对者。而将公共参与机制引入到城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同样十分必要。城市建筑不是规划部门“闭门造车”的产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用民主方法,民主作风贯穿城市规划编制,修订,立法的全过程。让广大“城中人”通过一定的机制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并将它制度化,构筑和谐与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

从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的经验来看,不难发现公众参与过程中规划师和建筑师职能的转变。传统的设计师依据开发商和政府的意愿进行方案的编制,整个行为是封闭式过程.某种程度上讲,设计师是开发商和政府官员的“代言人”。引入了公众参与,设计师是公众,开发商和政府三方的“代言人”,更大程度上代表了绝大多数市民的利益。

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召开公开会议、这是宏观解决办法。这种形式是我国常用的传统手法,然而大多流于形式。二是召开专业代表会,讨论技术问题。三是民众参与的微观解决办法。这种形式参与程度较高,效果较明显,但需要市民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到。

与西方国家较为的成熟的公众参与制度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发展尚在起步,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参照外国经验结合国内现状,建议如下:

(1)具有法律保障。法律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要有公众的参与,没有经过公众讨论,反馈的城市规划是不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规划如果被公众反对,就必须修改。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经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

(2)参与方式多样。公众参与的方式除观看设计图,模型及建筑周边区域城市景观效果图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印发各种手册,举办会议和展览会等,从而使公众全面,彻底地参与到规划当中。公众参与面广,程度深.公众参与不是表面形式上的几个代表或利益团体参与,而是市民的普遍参与。公众参与不仅体现在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还表现在规划的审批和执行阶段。尤其是在其执行阶段,公众可以对不合规划要求的行为向法院或仲裁监督机构进行申诉。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500 .

[2](美)埃德蒙.培根.城市设计.黄富厢,朱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00 .

篇13

养生,就是通过调养人的衣食住行,优化人类生存环境,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养生,古代又称“摄生”、“道生”。“养生”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卷一•养生主第三》。养生之“生”,就是“生命”;“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简而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通过旅游追求养生目的,就称为“养生旅游”。“养生旅游”是专项旅游,具体是指离开原住地前往具有养生资源的旅游地,进行以健康为主题的养生旅游活动。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尤其是发展养生旅游业,需要具备养生品质的旅游资源。养生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大类型,专指对人的身心具有康体、延年益寿功效的资源。有学者将养生旅游资源归纳为空气资源、气候资源、山林资源、水资源、养生文化遗迹资源和养生民俗资源6类。“养生”是核定养生旅游资源的标准与原则。实际上,养生旅游资源可归纳为自然养生旅游资源与人文养生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2福建龙岩地理位置及养生旅游现状

福建省龙岩市地处北纬24°23′-26°02′,东经115°51′-117°45′,地处台湾海峡西岸,是福建西部最重要的三条大江———闽江、九龙江、汀江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是远古时代“古闽人”的天堂,在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闽西是一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土地,是“闽越人”的祖籍地和“南海国”的国都所在地及其中心区域,是河洛人的祖居地之一,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聚居地。河洛文化、客家文化和土著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竞放异彩。近几年随着客家土楼被列入世界遗产,福建龙岩政府越来越重视当地的旅游发展,旅游业逐年增长。随着当今养生旅游的不断兴起发展,龙岩政府开始重视养生旅游这一具有大前景的发展领域。2011年11月26日,由福建龙岩旅游局、福建龙岩城乡规划设计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通过了对梁野山开发的《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的评审。《规划》中提出关于梁野山景区建设的问题,即以梁野山国家级保护区的原生性自然资源为基础,结合客家定光古佛和何仙姑的仙佛文化,从人文沉淀和生态休闲两个方向,把梁野山景区打造成闽西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高端生态养生和佛学养生的人间养生仙境。养生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目前福建龙岩的养生旅游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丰富的自然人文养生旅游资源为依托。福建龙岩的养生旅游将会成为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福建龙岩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养生旅游资源,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其不足之处,只有在充分认识当地养生旅游资源劣势和优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养生旅游开发。

3福建龙岩发展养生旅游的资源优势

3.1自然旅游资源自然养生旅游资源是指大自然环境中有益于人类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的资源,主要包括具有养生品质的空气、山、水、动物、植物5类资源。养生旅游要求高品质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养生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如温泉、森林、山岳、草原、盆地等。福建省龙岩市所在地是山区,山地众多,森林资源丰富,空气清晰,空气中所含的负氧离子丰富,空气质量好,有利于人体健康。山地的海拔较高,山上气温较低,在夏季是个不错的避暑地。景色优美,适合观光旅游。在游览山川时,高山、流水、瀑布、松涛、花香、鸟语都给了人美的享受,这和谐的乐章使人摆脱闹市之扰,文静而不寂,其生机勃勃、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象使人情趣倍增,乐以忘忧,从而达到了疗疾养生的效果[4];同时也是个健身的好场所,在爬山涉水的同时,强身健体,身心俱悦。“著名建筑大师、旅游家92岁的张开济说得好:“一次旅游就是一次运动。即使你没有意识到或不认为旅游有益于身体,但实际上,在你旅游了一次的同时,也同时经历了一次运动和养生的过程。”福建省龙岩市江河众多,汀江蜿蜒其中,景色优美,汀江的主流地长汀,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县城,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福建长汀,另一个是湖南凤凰,可见长汀的景色非同一般。长汀是个宁静的小城,地广人稀,山青水秀,风光秀丽,是个养生旅游的不错选择。汀江两岸青山绿树,稻田片片,泛舟其中,静心欣赏,颐养心神,身心愉悦。除了河流资源,福建龙岩的温泉资源也很丰富。大的有五星级温泉酒店———温泉度假村,同时各个地区还有大大小小的温泉资源无数,如今温泉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养生旅游资源。我国温泉旅游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温泉自身的诸多优势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保健文化”和“休闲文化”是现代社会温泉的核心主题。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和精神享受。现代温泉旅游正是强调通过空间移动到日常生活圈子以外的温泉目的地进行“体验”的行为,实现心理愉悦。福建省龙岩市丰富的温泉资源为其发展养生游提供了基本条件,也有利于促进福建龙岩养生游的发展。福建省龙岩市具有丰富的动物养生旅游资源。在动物脂肪中含有一种能延长寿命的物质———脂蛋白,可以预防高血压等血管疾病。在福建省龙岩市,目前有很多家庭用原始的方法养动物,如正宗的家猪、家鸡等等,这些都是纯天然的家养动物营养成分丰富,适合养生。同时福建龙岩还有非常丰富的植物养生资源。丰富的植物药物资源,龙岩客家人祖祖辈辈都靠着山上的植物治愈了许多疾病,福建省龙岩市的大山里有许多植物是中医的重要药材,如宜心草、仙鹤草、鹅掌草、益母草、夏枯叶、桑树、何树乌等等,这些中药材有些能止血,有些能理肝,有些能降火,有些能造抗癌细胞等等具有很好的养生效果,甚至还有些非常稀有的药材如灵芝等。这些都是其发展养生旅游的重要资源。

3.2人文养生旅游资源“中国的人文养生旅游资源,主要是人们对健体、延年益寿等养生的经验、方法、技能的总结,包括古代养生术、武术、文化、医学4类资源。”其中养生文化是养生旅游的灵魂,养生文化资源是养生旅游资源的核心资源,养生文化资源是形成养生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的因素。养生文化资源包括养生民俗和养生文化遗迹。养生民俗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社区居民普遍长寿的特殊村落中所形成的养生民俗;另一种是少数民族在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所形成的独特的养生方式。养生文化遗迹主要有养生文化的名人、宗教相关场所等。乡村是养生旅游的重要资源。福建省龙岩市的行政区划以乡村为主,一个个宁静的乡村各有各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宁静。福建龙岩以客家人为主,客家族民风纯朴,热情好客。旅游活动是寻求审美和愉悦的体验,旅游活动的食、住、行、游、购、娱,与正常工作生活可能有所区别:吃要有风味、住要有特色、行要舒适,游要美妙,娱乐要新奇,而购物是一种物化这种体验的手段,是旅游过程中感受的延长。福建龙岩客家饮食丰富,特色突出,游客在品尝这些可口饮食的同时,还可以亲自尝试参与制作,在做美食的过程中享受乐趣。龙岩客家饮食丰富,而且许多饮食都有特别的功效。例如,涮九品,系选用牛身上最精华的九个部位的肉,即牛舌峰、百叶肚、牛心冠、牛肚尖、牛脊肉、牛百叶、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经过严格选料,精细刀功,辅以佐料、米酒和数味中草药制成。此菜鲜嫩脆爽,汤味馨香,有健胃补肾、祛寒去湿的功效,是药膳兼济的佳肴,此菜已列入全国名菜谱。白鸭即白鹜鸭,相传是鹜(野鸭)与家养白鸭相生蛋,孵化,经鸭农不断选育而成的一个特殊品种。其嘴为青绿色、眼球呈黑色;肉质细嫩,含脂率低;既可作药膳用,还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滋阴降火等药用价值,是治疗麻疹、肝炎、痢疾、肺结核等病的单方或优良配方,同时,它又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滋补佳品,是全国唯一药膳用鸭。涮酒是闽西人独特的火锅吃法,就是将肉片、鱼片之类的放进掺有米酒的开水锅里略煮一下就吃,涮酒的肉很讲究切法,不同的肉要分别切成花状、片状、条状、块状,尔后把掺有米酒的水盛在锅里或酒壶里烧开,同时把辣薯(一种去湿理气的草药)、生姜、香藤根加入酒水中一起煮沸,就可以涮肉吃啦。其风味不仅鲜嫩脆爽,而且会使人感到舒筋提神。龙岩新罗的风味小食之一苦菜汤,不但有地方特色,还兼具防病治病之药理功能。所谓苦抓,亦名败降草,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泻火,散痕消肿,可治便秘、躏疾。夏秋之季,气侯干燥,邑人喜以苦抓提大肠“吃凉”。另外还有簸箕板、菜干扣肉、客家捶圆、上杭鱼白、四堡漾豆腐、汀州河田鸡、段母包饼、客家擂茶、闽西干等等富有客家特色的美食,这些都可以开发成养生旅游的重要产品。养生旅游,最重要的是身心的愉悦,宁静的乡村生活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了一个修养身心的场所,乡村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养生旅游资源。在福建龙岩中不仅具有一般的村落,还有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村落,如培田古民居,客家土楼区,五龙村等等,这些都是富有文化特色的村落,特别适合养生旅游的发展。养生旅游中越来越突出旅游过程中的文化享受,在这些文化丰富的村落旅游,在感受乡村特有的风光的同时还能感受本村落特有的文化特色,享受着文化的大餐,人的精神享受得到的满足,是养生旅游中高层次的享受。中国的庙宇大多藏在古林深山中,福建龙岩多山的地形,再加上以佛教为主,深山藏古寺便成为其一道重要的景观。在福建龙岩,基本每个村子所在的山都会有寺,那里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在农闲时,人们便会去庙里求神拜佛,虔诚朝拜。寺庙是能让人心宁静的场所,寺庙是重要的养生场所。福建龙岩众多的寺庙是其发展养生旅游的重要资源。

3.3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福建省龙岩市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体育资源是养生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目前以体育资源为依托的体育旅游得到迅速发展。体育旅游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生的旅游业。“体育旅游项目可分为运动刺激型、健康型、观赏型。其中运动刺激型包括漂流、攀岩、森林探险、蹦极、悬崖跳水、滑翔等;健康型有登山、徒步、游览名胜古迹、自驾车、游泳、潜水、钓鱼、高尔夫、滑草等;观赏型有龙舟赛、民族体育、各类体育赛事、悬崖跳水等。”“闽西主要风景名胜有:国家4A级风景区连城冠豸山、国家4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国家级历史名城长汀、国务院文物保护单位古田会址、世界独一无二的永定土楼、新罗龙崆洞、汀江客家母亲河等旅游区和风景名胜。形成福建龙岩特色的“一楼一山一洞一址一城一区一江”的“七个一”旅游网络。福建龙岩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特色主要体现为“客家”、“红色”和“绿色”。“客家之旅”方面,主推永定客家土楼,连城培田古民居,长汀客家首府和客家美食旅游产品;“红色之旅”方面,主推会址群旅游区和长汀中央苏区经济中心系列景点;“绿色之旅”主要结合今年“中国乡村游”主题,推出漳平九鹏溪水上茶乡,云顶茶园生态旅游区,连城皆乐红著园、天泉林果休闲旅游度假村、上杭百亩千棵红豆杉生态园等乡村生态游旅游产品。另外,2006年10月份,福建省龙岩市在连城县举办福建龙岩第四届旅游节,举办了国际悬崖跳水大赛、“价值连城”大型文艺演出、客家美食节、走进红薯园乡村游系列活动。此外还有天宫山是闽西著名的佛教圣地,也是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白沙漂流等等。”以上这些景点、活动都可以作为养生旅游资源来利用。只是如何通过最佳方式和体育旅游结合,使其它旅游资源为养生旅游所用。

4福建龙岩发展养生旅游的资源劣势

4.1福建龙岩的风光资源不够突出福建省龙岩市地形以山区为主,但并未形成如国内较受养生旅游者青睐的养生旅游目的地黄山、峨眉山、武夷山、庐山、华山等名山那样富有特色的山。优美奇特的自然风光再加上丰厚的文化底蕴,铸就出一座座举世闻名的奇山。福建省龙岩市在这方面的不足,是其养生旅游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4.2资源分散不利于养生旅游的发展。福建声龙岩市的主要养生景点分布非常分散,如冠豸山景区,梁野山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温泉度假村等等这些景点都在不同的县城。资源的分散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开发,不能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各景点的综合效益,更好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3福建龙岩没有形成完整的养生文化体系祖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福建省龙岩市的养生文化发展不足,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养生文化体系,这一资源劣势对龙岩养生旅游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

4.4人才不足在当今社会人才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重要的资源,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中人才短缺是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障碍。福建省龙岩市是一个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吸引人才的条件不足,人才短缺成为其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此福建龙岩应该抓住海西建设的重要机遇更加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吸引旅游人才,更好的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5对福建龙岩养生旅游开发的建议

5.1采用专题开发模式福建省龙岩市是一个资源条件丰富的地区,包括自然养生旅游资源和人文养生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旅游资源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有丰富森林资源、温泉资源等等,因此可开发森林养生旅游,温泉养生旅游等,人文旅游资源有饮食文化养生旅游资源,民俗风情养生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等等,可开发对应专题的养生旅游,吸引各种需要的旅游者。在这里以饮食养生旅游为例,具体说明如何进行具体的开发。福建省龙岩市是一个饮食文化丰富的地区,客家人善于把饮食与药材结合起来,进行调理身体,因此客家饮食很多都具有养生的效果。在开发饮食养生旅游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拔和培养专业的人才。客家养生饮食很讲究各种材料的合理调配,以及制作过程的正确操作,因此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专业的烹饪。其次还要讲究特色开发,要选择最具客家特色的养生饮食资源进行开发。此外还要进行个性化开发,客家饮食丰富多样,各种饮食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要针对游客具体的身体状况,采用对应的养生饮食进行治疗。关于药材的来源,可以采用产业化发展的形式获得,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层次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