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篇1

小学高年级语文有效导入的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翻转模式的思考

浅淡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中学生物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及效果

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浅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

如何构建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语文公开课的课堂生成性

浅谈中学代数的教学方法

朗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微课程进行语文交互性教学

探究英语词缀的分析式记忆法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美学思路

如何提高学生中考体育成绩

班主任管理的“三心二意”

小学生阅读教学之我见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计算机课堂“生成性”教学探析

对历史教学的深思

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

浅谈小学三年级作文指导

浅议如何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意义

荀子劝学思想浅析

浅议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怎样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拯救“小蜗牛”行动

浅析冰雪艺术中机械美学的体现

在线分析仪器仿真培训系统的研究

倒叙让你的文章更精彩

“引活水”-让学生学会表达

任务驱动让信息技术课活起来

探析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表现

浅议微课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相关问题探讨

浅论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形式的变迁与交互式媒体的使用

重视课堂策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巧用多媒体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

浅谈绩效管理与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

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2

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对在校大学生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疾病,而且具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然而,现阶段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却狭窄而单调。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严重不足。虽然大学生已进入人生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其缺乏社会生活的磨练,思想比较天真,易于情绪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控制能力较差,自觉进行自我健康教育和健康发展困难。因此学校仍应扮演好监督、督促的角色,加强健康教育宣传,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对策,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关于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过少。大学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是曾经梦想的天堂,进入大学犹如获得了自由,获得了可以真正主宰自己的权利。缺少对大学的正确认识和合理规划,开始放纵自己,荒废青春。在大学中,许多学校较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使许多学生不能有效的进行自我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教学方法不合理。在大学中,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已被同学们定为“必逃课“。单纯的理论灌输使得课堂显得极其乏味,同学们提不起兴趣,索性离开教室,或者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同学们不在乎的态度也使得授课老师失去讲课的动力,老师的授课激情和效率严重降低,如此恶性循环,阻碍学校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情况分析

在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认识上,一些学校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相当大一部分教育者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不了解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缺乏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甚至对还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种种误解和偏见,没有真正确立大学生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少人将大学生健康教育与思想工作混为一谈。大学健康教育老师专业素质缺乏,师资队伍是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此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然而,且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问题突出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一,数量严重短缺。其二,专业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各学科教师兼任,有的是学生管理干部兼职,有的则是来源于基层德育室、科研室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教育专业理论。从实际效果看,其中大多数也很难胜任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当前我国也缺乏规范的高校心理辅导员督导制度,许多辅导员缺乏必要的督导训练,因能力不足及个人日常生活问题而产生的压力与焦虑过大,导致辅导员本身工作效能下降。

四、措施与建议

大学生健康教育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大学生心理学、德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咨询、职业指导以及各种研究方法等,同时,可举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生理健康教育是指普及健康与疾病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对疾病预防的教育,主要针对青少年多发病、传染病、艾滋病及性病的预防和教育。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图文、影视观摩等形式进行。但许多学校对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并未开展相关的课程,同时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证体系仍未开发完整,对其规范性还处于完善阶段。为了提升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避免出现因为失误而给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就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保证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其中首要的工作是确定大学生健康教育者的任职资格。大学生健康教育研究离不开信息交流,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相互联系和信息交流,难以获得健康教育的最新信息。

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又是一项非常繁琐的系统教育项目,是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上和身体上以及与健康有关的知识教育,培养其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目的性明确的教育活动,培养其良好的卫生态度,促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使其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心理。通过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普及,提升承受能力和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68-02

人类历史在17世纪工业革命之际经历了现代知识观的洗礼,在20世纪末又迎来了后现代知识观所带来的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对知识价值的看法、知识内容的认识、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评价等观点正从“一元”走向“多元”。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唤醒了我们对建立在科学和理性基础上的职业教育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等全新的思考。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并不是否定现代知识观,使其成为了历史①,相反,后现代知识观与现代知识观共同构建起了当代知识观的发展。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当代知识观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化工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生产性化工实训教学工厂的建设、运行和实践教学进行了艰苦的卓有成效的摸索与实践。

一、当代知识观的基本特征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产生、作用、获得及应用的总看法,是关于知识的理论观点,是教育的观念基础,也是高职实践教学乃至实训基地建设的逻辑起点。不同的知识观支配着不同的教学实践。现代知识观认为,人类掌握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和整体性,因此普遍性与必然性、客观性与确定性被认为是知识的应有属性。而后现代知识观所认识到的则是知识意义的多样性、不断可生成性,亦即意义的不断可解释性。

作为科学世界的思维,普遍必然的有效性无疑是现代知识观的知识标准。而后现代知识观则揭示了人文世界意义的可不断解释性。这意味着,哲学的发展为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在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实践模式,带给了从教者对当代知识观的再认识。

当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知识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强调要为学习者提供宽阔的学习平台,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个人意义的知识;知识具有社会性,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再是学习者的单向作用,而是学习者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尤其强调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的过程;知识具有默会性,除了可用书面语言或数字公式等表达的显性知识以外,还存在着很难或无法量化、文字化、符号化的或很难通过书面形式表现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习得与传统的知识传授不同,不是通过理论学习而获得,而是需要学习者通过参加有关操作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所要学习的知识;知识具有情境性,任何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空间、价值体系和语言符号等诸多因素,只有通过特定情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学生才能通过个体的亲身实践,获得新知识的生成和迁移②。

可见,实践是默会知识传递的载体,实训教学是学生获得职业经验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领会隐含在具体操作和行为中的默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和开拓实践基地,改革实践教学,尽力创建与本专业领域岗位(群)相一致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反复的实践活动,把默会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并外显于行动,实现从新手到熟练者的重要转换。

二、当代知识观视野下的现代化工实训教学工厂的构建

“现代化工实训教学工厂”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实训过程中坚持“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以教学为主,实行企业化运作。在角色定位中,学生是实训工厂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技术指导。运行管理制度上按工作岗位实际情况设立车间,班组管理制度以及车间主任、班组长、员工、设备管理员、安全员岗位职责等③。并以组织工厂生产开展实训教学工作,将班级分为若干“班组”,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下,进行生产操作。实现了学生的角色转换和自我管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培养合作意识、安全意识和沟通协调等能力、使之最终成为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职业人。

三、当代知识观视野下的高职化工实训教学改革

1.面向知识的默会性,明确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目标。默会知识是存在于个人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在化工实践教学中学生会无意识地获得大量的默会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和教师都对知识进行了积极的建构,彼此得到了新的理解。④一直以来,化工类专业教学拥有较多的实验、实习以及毕业环节等实践环节,并试图通过毕业环节的技能考核和论文答辩来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但这一目标却忽视了知识的默会性,往往会在实际贯彻中失去了方向,或流于形式,或成为传统的“应试”结果。因此在现代化工实训教学工厂的运行中更加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智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参与“教学工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可结合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夯实实践基础。

2.面向知识的社会性,改革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主要以验证形式为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分离,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用于验证理论教学内容,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简单结合构成了化工专业学习的统一体。但以现代人才培养目标去评价传统的化工实践教学模式,发现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实习时只能看,不能动手操作,实习过程中是教师或师傅先讲,学生再去认识工艺流程等,这种方式造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严重缺乏,实习的效果不甚理想,教学目标难于达到。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形式单一、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缺少吸引力。基于对“知识的社会性”的认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尝试改革传统化工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下,以真实工厂生产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实习内容包括冷态开车、正常停车、事故处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工艺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常见仪表阀门类型,还要学会DCS的操作控制、工艺参数变化趋势正确与否的判断,以及出现问题的判断与事故的排除。这些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前很难在学校内有效养成,大多需要学生在入职后的1~2年中跟着师傅做中学并慢慢领会内化。

3.面向知识的情景性,创新化工实践教学的形式。高职实践教学传授知识类型的主体是“隐形知识”,其教学过程是一种以获取经验性与策略性“隐形”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过程。此过程必须经由个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建构、习得。因此,现代化工综合实训工厂以真实的生产装置为载体,仿DCS操作形式模拟实际生产操作。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团队分工协作,在理解工艺原理、熟悉工艺流程和具体的生产现场阀门仪表的情况下,内、外协同完成具体生产任务。在如此的“工作情景”下教师无疑是一个管理者,但仅仅又是作为学习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被抛弃,反而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把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在这种真实的生产过程中,以职业人的要求来培训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4.以当代知识观为基础的化工实践教学评价。对当代知识观中知识内涵的再认识,转变了从教者传统的教学评价思维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有了根本的变革。以工艺类专业实训及考核模式为例,传统的实训内容包括厂况、厂纪教育、安全教育、工艺介绍、设备介绍、现场实习、单机的仿真实训,因此与之对应的考核内容就包括了安全考核、现场考核(主要是考查对工艺流程的掌握程度)、仿真考试、卷面笔试,以及实习报告、实习日记,这些培训及考核内容从传统知识层面来看是比较全面和合理的。但评价的方式都是“终结性”的,是静态的,使得教师和学生都不自觉地趋向一元性,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一味趋同,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体自身能力的挖掘。传统的化工实践教学评价显然无法对千差万别的实践表现和认知水平做出符合当代知识观的有效评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沟通协调能力等都无法从传统的实训模式中得到培训,也无从考核。

以现代知识观为准则的教育评价体系趋向多元化,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个体理解、阐释、质疑和应用上,教育者更关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在各方面的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增长方式并非线形积累,而是非线性的转化。教育评价应该是动态性的,它不仅仅是对已设计好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判断与分析,而更应是在特定情景下做出的动态评价。动态的教学评价应考虑其空间与时间的特性⑤。因此在现代化工综合实训教学工厂中,对实践教学评价要求做到随时间空间的动态的评价,考核过程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使得考核内容更加全面、合理。例如在化工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的安全意识,传统培训及考核都只能停留在纸质层面,无法真正对学员进行现场安全培训,而改革后可在现场进行安全救援预案综合演练、专项演练,真正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学会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理方法。

以使用本套装置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本、外校学生为对象,我们对实训教学的效果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实习方式、实践技能提高、分析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安全意识培养、环节安排满意度、考核评价满意度、学习动力促进八个方面。结果显示各项评价指标满意度均在98%以上。绝大部分同学对可以进行动手操作的生产性实习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认为这样的实习方式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边做边学”的培训模式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让理论知识和实践得到了更加有机的结合。

[注释]

①陈嘉明.“一”与“多”:现代与后现代的知识观[N].光明日报,2007-04-24.

②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129.

篇4

一、美国实用主义概述

美国的实用主义思想是当今哲学思潮中的重要力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美国著名实用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威廉・詹姆斯认为:“实用主义代表了哲学中人们很熟悉的一种态度,即经验主义的态度。但在我看来,比起经验主义已经采用过的形式,它更加彻底同时也更难以反驳。实用主义者决然地将哲学教授们所喜爱的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抛在一边。它拒绝了抽象和不充分的东西,拒绝了字面上的解决,拒绝了不好的先验的理由,拒绝了固定的原则、封闭的体系和虚构的绝对和起因。它追求具体和恰当,追求事实,追求行动与力量。这意味着经验主义倾向取得支配地位而理性主义倾向则被真诚地放弃了。它意味着开放的氛围和自然的各种可能,反对教条的、人造的和假冒终极的真理……实用主义者依附于事实和具体,他在真理的特殊工作场合中观察真理并加以概括。对他来说,真理就是经验中所有各种明确的工作价值的类名。”[1]6-14在实用主义者看来,实用主义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宗教。詹姆斯曾这样总结:“实用主义拓宽了研究上帝的领域。理性主义粘附于逻辑和天堂。经验主义则粘附在外在的感觉上。实用主义愿意容纳任何事物,既遵循逻辑也遵循感觉,并且愿意接纳最卑微的和最个人的经验。只要有实际后果,它愿意接纳神秘的经验。它承认在非常肮脏处隐居的上帝――如果在那儿最有可能找到他的话。”[1]19针对宗教领域的实用主义,美国实用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杜威指出:“如果我们承认宗教可以是多元论的或纯粹是改善主义类型的,实用主义也可以被称为宗教性的。但是,你是否最终接受这种类型的宗教,则由你自己决定。实用主义不能提供武断的答案,因为我们还不能确知,最终哪一种宗教类型最适用……如果你是激进的固守实际者,大自然众多可感觉事实的喧闹对你来说已经足够了,你根本不需要宗教;如果你是激进的脱离实际者,你将接受更具一元论形式的宗教。”[2]由此可见,美国实用主义反对抽象概念,赞成具体行动;反对绝对的原则、武断与真理,突出实际行动与效果;反对悲观与无为,赞赏乐观与开拓精神;它还赞成宗教领域的实用主义,认为个体可以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宗教类型,并通过此种宗教类型达到与上帝的交流。

联想到学术界曾有人探讨气候与文学、气候与民族性格,甚至气候与朝代变更的因果关系。(主要观点有:“英国独特的气候条件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潜移默化却又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英国人鲜明的民族性格,使英国文学逐渐形成区别于其他国别文学的相对稳定的总体特征”;[3]“气象会通过人的中介影响到文艺活动”;[4]“长期的贬谪生涯使杨慎的文学创作深受西南气候风物的影响”;[5]“文学创作者不仅发现了自然气象对创作的影响原理, 并且通过具有群体审美意境的营造来传达着民族情感和塑造着民族性格”;[6]“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对气象灾害及其带来的自然及文化影响的描写,这一题材的写作主要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和阐释视角”;[7]“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种种消极影响, 甚而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这在明清易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表现得尤其突出”。[8]受此启发,我们不难看出,在很大程度上,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如同气候一样,深刻影响着美国文学以及美国人的民族品格与民族性格,因为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实用主义因其实用性、务实性、乐观及进取精神等诸多特征引起了美国人的共鸣,并融入了美国人的血液之中,几乎成为全体美国人(包括作家在内)的生存哲学。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同样深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他们纷纷把美国实用主义认同视作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并在多部作品中得到体现。

二、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实用主义认同表征

“刻画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主义”是当代美国犹太文学认同实用主义的重要手段。《店员》是伯纳德・马拉默德的著名小说,作品中的莫里斯长期以来不愿听从妻子对他的建议,逐渐形成了一套经营小店的固有策略和认识体系,按部就班地经营小店。后来,在美国实用主义大环境的影响下,他尽可能打破既有思路和框架,试图在进货途径上做出改变,以避免小店倒闭的绝境。莫里斯死后,店员弗兰克把莫里斯原有的实用主义做法向前推进了一步:小店不但零售小商品,而且供应意大利式的包子、点心和小馅饼。他甚至“在窗口贴了一张告示,供应热三明治和热汤”。[9]结果,小店的生意有所好转。索尔・贝娄的长篇小说《奥吉・玛奇历险记》中的奥吉为了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积极遵循实用主义原则,甘愿经历一系列磨炼,拒绝了希奶奶、艾洪叔叔、西蒙哥哥、伦林太太以及西亚女士等人向他施加的所谓的权威性建议或改造。他没有进入大学学习的强烈愿望,因为“他不相信那种冷冰冰的金科玉律说什么不上大学就不能进入高级的思维领域”。[10]394奥吉不相信束缚人的理论或书本知识,在他看来,“我(指奥吉,笔者注)所学的知识,就连十分之一也没能用上。任何只是增加你所不能使用的资料的事都是非常危险的”。[10]616-617“我本人(指奥吉,笔者注)偏爱实用的思想,我指的是那些能解答你问题的思想。真理,只有在跟你的需要关系较少时才更为正确。”[10]593即使在婚姻生活上,奥吉也遵循自己心中的实用主义原则,拒绝了他人为他做出的种种安排,在接触与了解不同女性之后选择了认为最适合他的斯泰拉,在他看来,“我(指奥吉,笔者注)娶了一位自己心爱的女人,所以我正在人生唯一正确的道路上阔步前进”。[10]662奥吉的哥哥西蒙为了更快捷地进入上层社会,设法博得了夏洛特的欢心并最终娶其为妻,他的选择同样是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的犹太人本诺・克雷德之所以迎娶第二任妻子玛蒂尔德・拉雅蒙,在很大程度上同样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因为玛蒂尔德的家族经济实力非常雄厚。小说曾这样描述拉雅蒙家族的财富和影响:“拉雅蒙有个十二间房的双层顶楼公寓;在棕榈泉有个避寒别墅。医生的相识和高尔夫球友之中包括鲍伯霍伯和福特总统。诺曼・李尔曾邀请拉雅蒙夫妇到家吃饭。”[11]在很大程度上,当代美国犹太文学旨在上述描述表明,实用主义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作用,理应得到全体美国犹太人的认同。

“刻画宗教领域中的实用主义”同样是当代美国犹太文学认同实用主义的重要途径。艾・巴・辛格的小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中的犹太人菲谢尔森博士是一位重宗教生活、轻世俗生活的老鳏夫,认为“七情六欲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12]22长期过着苦行僧生活的他后来卧病不起、生命垂危,幸亏被邻居女黑人多比发现才幸免于难。在多比的精心照料与呵护下,菲谢尔森博士不但恢复了健康,而且和多比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并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妻子的温存下,“菲谢尔森博士身上长期沉睡的力量苏醒了”,[12]44“他体会到心灵最高度的完美”。[12]25小说的背景尽管不是美国,但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影响的辛格通过小说情节的安排,强调了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融合对个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现出他对美国实用主义的认同态度。《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中的伊利亚・格鲁纳大夫既是犹太移民的后代,又能以实用主义态度立足美国现实社会,通过自己的打拼获得了物质上的巨大成就,成功挤入了美国上流社会,成为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相融合的典范。与侄儿格鲁纳大夫不同,大屠杀幸存者赛姆勒先生一直游离于世俗生活之外,沉湎于对多种神秘思想的超验之中,宗教观念已极其淡薄。在鲁纳大夫的引领下,他决定参加世俗生活,在上决心用一元论形式的犹太教来约束自己内心深处的狂野,从而告别了尼采的权利思想、威尔斯的乌托邦思想、艾克哈特的神秘思想,以及曾让他困惑不已的各种超验主义思想,实现了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结合,增强了自己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这从他在小说结尾处为刚过世的格鲁纳大夫所做的祈祷可以得到佐证:“唉,伊利亚。唉,唉,伊利亚。请记住,上帝,伊利亚。格鲁纳的灵魂,尽可能乐意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甚至到了难以容忍的极限,甚至在窒息中,在死亡即将来临时,还热切的,或许孩子气地(愿主宽恕我这么说),甚至带有某种卑躬屈膝的心意,做着要他做的一切。这个人在他最好的时刻,比我在最最好的时刻曾经做到的或可以做到的还要好许多。”[13]赛姆勒此时的祈祷已成为他与上帝之间心灵上的沟通。格鲁纳面部悲痛与顺从的神情不断激发了赛姆勒先生的宗教情感,帮助其犹太教信仰的彻底回归,使他“和(现实的,笔者注)存在达成了妥协”。[14]这种妥协帮助遭遇多种困境的赛姆勒先生最终采用了实用主义的态度,做出了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相融合的选择,这一选择是对格鲁纳大夫的实用主义做法的强烈呼应,也道出了贝娄对宗教领域中的实用主义的推崇。可见,在贝娄及马拉默德等当代美国犹太作家看来,宗教领域中的实用主义为犹太民族如何信守犹太教指明了方向。

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诸多描述还“揭示了忽视实用主义可能造成的恶果”,从一个侧面发出了希望犹太人认同实用主义的信号。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中的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尽管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中产阶级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皮革厂,但他的女儿梅丽却是一名思想极其激进的另类,这个出生于美国的犹太人,在动荡不安的反越战时代和其他极端分子一道,采取了包括炸掉邮局在内的种种极端手段对抗社会,造成四名无辜人士失去生命。在小说的结尾,她“独自回来,从纽瓦克回到她憎恨和拒绝的这一切,回到她所蔑视的这个连贯的、和谐的世界。她这个最奇怪的、最不可能的进攻者,在四面楚歌的时候以青年人的破坏方式曾将这个世界翻了个底朝天”。[15]即使在这时,她也毫无愧意和内疚之情,她不无自豪地告诉爷爷,她和同伙干掉的是四个人。梅丽的行为给利沃夫家族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和灾难,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梅丽还没有做到汲取实用主义的精髓来处理现实困惑和不满。她的激进行为与实用主义的温和特征格格不入,因为正如前面所分析,执行和事与中介是实用主义的重要功能。小说在相当程度上表明,离开实用主义思想的指引,很容易让人陷入极端与激进之中,并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危害。当代美国犹太文学的上述描述同样说明了实用主义的重要性,以及忽视实用主义的危害性,再次发出了希望犹太人认同实用主义的信号。

三、结语

客观地说,美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做出呼应,需要他们不断提高自身品格,因为“文人阶层的整体品格”[16]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一个民族的品格和文学创作观。正如国内译界愈来愈推崇翻译工作中的实用主义,强调翻译工作需要突出“对当前译学研究的伦理学反思”[17]、“译者的责任选择”[18]、“翻译批评的合理化追求”[19]、“探索译文评价中具体、客观的参数”[20]以及“翻译教学中的意识观培养,以探索适合翻译课堂教学的新途径”,[21]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同样需要突出推崇文学创作中的实用主义以提高自身品格,塑造与时俱进的文学创作观,而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于是,实用主义思想纷纷出现在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之中。此外,长期以来,美国社会一直未能从心理上消除对犹太民族的歧视,而且在20世纪还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反犹运动,给美国犹太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美国国内对犹太人潜在的歧视态度也迫使美国犹太作家思考如何带领犹太民族调整生存策略这一命题,而美国实用主义的大环境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具体可行的生存之道,于是对实用主义的认同在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对美国实用主义的认同是美国犹太作家指引民族前进的重大举措,对犹太民族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在很大程度上,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对美国的“实用主义认同”是美国犹太人在成长历程中的被动选择,但这种被动选择有助于美国犹太人摆脱种种困惑、克服种种困难,很好地展现了实用主义的魅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化进程中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研究”(12BWW049),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犹太文学与美国民族认同研究”(11WWB005),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世纪下半期美国犹太文学经典与美国民族认同的建构研究”(2011SJD750035),“青蓝工程”资助,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万俊人,陈亚军.詹姆斯集:为实用主义辩护[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2] 杜威.实用主义[M].杨玉成,崔人元,编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39.

[3] 夏玉玲.当文学遭遇气候――论气候对英国文学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2(4):97.

[4] 王东.论气象与文艺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9.

[5] 张丑平.论西南气候风物与杨慎贬谪文学创作[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29.

[6] 赵超.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论自然气象兴感与诗歌审美意境营造[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8.

[7] 潘盛.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气象灾害书写[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9.

[8] 李忠明.论明清易代与气候变化之关系[J].学海,2011(5):159.

[9] 伯纳德・马拉默德.店员[M].杨仁敬,刘海平,王希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248.

[10] 索尔・贝娄.奥吉・马奇历险记[M].宋兆霖,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11] 索尔・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M].李耀宗,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2:126.

[12] 辛格.辛格短篇小说集[M].戴侃,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

[13] 索尔・贝娄.赛姆勒先生的行星[M].汤永宽,主万,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310.

[14] Kierkegaard S.Fear and Trembling:A Dialectical Lyric[M].Trans:David F.Swenson and Walter Low-rie.Princeton:Princeton UP,1947:123.

[15] 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M].罗小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68.

[16] 李忠明.文人政治品格与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关系初探――以钱谦益、吴伟业、陈子龙为核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2(6):159.

[17] 陈志杰.对当前译学研究的伦理学反思[J].外语教学,2011(6):100.

[18] 陈志杰.译者的责任选择――对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思想的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62.

[19] 陈志杰.翻译批评的实践伦理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11(5):204.

篇5

以下是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特别提示的非法刊物:

《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 

《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  

《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高教版)》 

《中国新教育》  《亚洲教育》   

《当代教育科研》 

《教育新发展》   《当代教师》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中国当代教育研究》  

《中国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教育新导向》

《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当代素质教育》  

《教育管理与科研》   

《教学理论与方法》

《中华素质教育杂志》  

《中华创新教育》

《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中国教育研究》   

《当代南方教育论坛》

《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杂志》《中国教育纵横杂志》  

《中国创新教育》   

《当代教育》 《教育纵横》

《中国教育家杂志》

《中华百年教育》《今日教育》

《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   

《中国教学纵横杂志》 

《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  

《中华现代全科》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   

篇6

Key words: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on teaching; effective teaching

高校教师教学研究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揭示教学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的活动。对高校教师自身来说,教学研究是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是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是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因而是教师成长、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实现有效教学[1](P27)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2],这意味着同现代所确立的其他专门职业(医生、律师等)一样,教师职业是受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科学技术)的成熟度所支撑的专业化领域,教学实践是教学论、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技术性实践),教师是这些原理与技术的技术熟练者[3](P239);也意味着教师必须经过不断的成长与发展,即教师必须实现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教师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是教学的学问、技能,奠基于教师的知识、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机智等,并是它们的结晶[4])的发展,即他们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国外很多学者从教学专长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专业化,他们对教学专长的结构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理论[1](P55-56)。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等人认为,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传统界定的专业特性——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与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把对自己教学的质疑和探讨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理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愿意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他的教学实践,并就此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5]。显然,这种“扩展的专业特性”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必须通过对教学的实践、感悟、探索、反思、研究等,提升对教学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见解和理论,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独立的创造。”[6]同样,教师要有专业自主,在教学中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认识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以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作基础,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实现专业的自主和在教学中进行创造,因为这样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因而也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相反,只有建立在教学研究基础上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因而也才是卓有成效的。可见,教师的专业自主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二、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家发现,知识在专业工作绩效中起核心作用(Glaser,1984)[7]。教学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显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的知识。教师的知识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也包括教育科学知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深化并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知识是其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其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术界日益形成的共识是,把教师职业视为复杂的语脉中从事复杂问题解决的文化的社会的实践领域,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反思性实践家”,因而,教师的知识主要是实践性知识或实践性学识[3](P240)。显然,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在有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的过程,为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奠定了基础。因为同认识一样,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实践。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实,如特定学生、特定教学内容、特定课堂情境、特定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直接地影响到课堂实践的创造与反思,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揭示教学规律,进而促成教学活动的有效。另一方面,教学是高度复杂的,教学的研究原本是“实践性研究”[3](P230),教师的实践性研究不是单一个体的研究,需要与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研究的交流,需要与各领域的研究者的理论研究的交流,展开综合的合作研究,即教师与其他教师和各领域专家进行合作的“实践性讨论”[3](P232),这种“实践性讨论”为教师的实践性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应用价值,也提升了教师实践性学识的科学性,为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三、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

博耶指出 :“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8]这就是说,高校教学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的学术性也是由高校教学的特点决定的[9]。高校教学的学术性意味着教师不是技术操作工、教书匠,而应该是学者、专业人员,因而需要他们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需要他们发展教学学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学术是有关教学的系统、专门的学识和知识,是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0]。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是可以提高的。虽然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很多,但研究教学是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其探究、整合教学知识,应用教学知识、技能,发展教学学术和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过程,也是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过程。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精神探究教学的性质,应用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审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应对教学情境,不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改造和扩展实践性知识,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教学研究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而展开,从问题出发,以问题解决为归宿,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判断、提炼、分析、思考和解决贯穿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全过程。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并化为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只有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学科的前沿问题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才能摆脱各种偶然因素的束缚,透过复杂的教育现象,找出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将自己零散的教学思想和点滴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总之,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编撰渗透其教学研究心血和显示出教学学术水平的资料,如教材、参考书和教案等;才能把自己的实践性学识外化,向其他教师阐述自己关于教学信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的知识,帮助他们在教学上不断成长;才能将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各种形式公开外显自己的知识:写教学的反思性论文、总结教学经验、出版关于教学的著作、参加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示范、公布教学方案、在网上进行讨论、举办教学成果展等,丰富教学的公共资源,让其他教师分享,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

四、 教师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10],可以分为普通或一般教学能力与特殊或具体学科的教学能力。按照心理学中的发展理论,儿童不仅是发展的,而且发展将伴随着个体的一生,即个体在成年以后,其道德、智慧、能力等仍然是不断发展的。“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人,机能更复杂,行为技能更丰富,觉察问题更全面与准确,更能理解顾及他人的需要"[11]。同样道理,教学是需要教师运用知识、智慧和行为技能等的专业活动,教师从开始执教生涯,经长期的教学实践,其教学经验将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将逐渐增加,对教学的体认将更为深刻,从而逐渐发展其教学能力。尽管发展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接受教育教学培训、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等,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是发展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是研究者[12],教学研究是教师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为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主动进行的探究,它允许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考察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更新教学手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教学研究既能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真实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机智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才能,是教师面对突变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敏捷、果断、准确判断和恰到好处地处理的一种教学技术[13],是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是教师教学灵活性、创造性的体现[1](P46)。教学是生命个体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活动,影响教学的偶然因素和教学中的突然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种教学机智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体现出来,并影响有效教学。

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而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展现教学机智。首先,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教学研究注重观察教学现象,看重对教学问题的因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关注教学策略或方法的合理性,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奠定了基础。如有助于教师准确判断教学陷入的困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等,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摆脱教学困境,激发学生的动机,促使学生参与。其次,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俗言熟能生巧,教师对教学的长期研究与反思,会积累体认、感悟教学的经验,提高处置教学情景、把握教学的能力。如有助于教师明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根据这种判断,思考、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对教学情境迅速作出反应。对这些问题的快速认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时间延误,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益,使教学达到高效率。准确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是教学机智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准确是教学机智的首要要求,也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要求,是有效教学的效率指标。总之,对教师而言,无论是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还是通过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来展现教学机智,都需要建立在对教学的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上。教学研究使教师能认识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理论,掌握教学原理,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快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规律、理论、原理等,产生教学灵感或洞悟,展现教学机智。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师成长之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要实现成长,特别是实现专业成长,不能不重视、开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3][日]左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发展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5,(7):15-18.

[5]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25-30.

[6]于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47-52.

[7]R Glaser. Education and thinking: the role of knowledg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4, (39):93-104.

[8]欧内斯特·L·博耶. 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65.

[9]綦珊珊,姚利民.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10]綦珊珊,姚利民.教学学术内涵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6):28-31.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8.

篇7

Keywords:institutionsofhighereducation;teaching;researchonteaching;effectiveteaching

高校教师教学研究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揭示教学规律,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的活动。对高校教师自身来说,教学研究是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是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是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因而是教师成长、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实现有效教学[1](P27)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专业化和专业自主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6年《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2],这意味着同现代所确立的其他专门职业(医生、律师等)一样,教师职业是受该专业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科学技术)的成熟度所支撑的专业化领域,教学实践是教学论、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合理应用(技术性实践),教师是这些原理与技术的技术熟练者[3](P239);也意味着教师必须经过不断的成长与发展,即教师必须实现专业化。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教师教学专长(教学专长是教学的学问、技能,奠基于教师的知识、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教学机智等,并是它们的结晶[4])的发展,即他们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国外很多学者从教学专长的角度来探讨教师的专业化,他们对教学专长的结构和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理论[1](P55-56)。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等人认为,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传统界定的专业特性——理解本学科的知识与结构、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把对自己教学的质疑和探讨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理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愿意接受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来观察他的教学实践,并就此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5]。显然,这种“扩展的专业特性”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必须通过对教学的实践、感悟、探索、反思、研究等,提升对教学的认识,形成自己的教学见解和理论,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马克思指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进行独立的创造。”[6]同样,教师要有专业自主,在教学中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认识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以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作基础,缺乏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不可能实现专业的自主和在教学中进行创造,因为这样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因而也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相反,只有建立在教学研究基础上的专业自主和教学创造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因而也才是卓有成效的。可见,教师的专业自主要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

二、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家发现,知识在专业工作绩效中起核心作用(Glaser,1984)[7]。教学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显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的知识。教师的知识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也包括教育科学知识,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深化并直接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知识是其开展教学的基础,也是其有效教学的基础。学术界日益形成的共识是,把教师职业视为复杂的语脉中从事复杂问题解决的文化的社会的实践领域,教师是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面向儿童创造有价值的某种经验的“反思性实践家”,因而,教师的知识主要是实践性知识或实践性学识[3](P240)。显然,教师的实践性学识在有效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的过程,为教师获得、深化实践性学识奠定了基础。因为同认识一样,知识来源于实践,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实践。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特定事实,如特定学生、特定教学内容、特定课堂情境、特定教学方法等进行研究,直接地影响到课堂实践的创造与反思,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揭示教学规律,进而促成教学活动的有效。另一方面,教学是高度复杂的,教学的研究原本是“实践性研究”[3](P230),教师的实践性研究不是单一个体的研究,需要与其他教师的实践性研究的交流,需要与各领域的研究者的理论研究的交流,展开综合的合作研究,即教师与其他教师和各领域专家进行合作的“实践性讨论”[3](P232),这种“实践性讨论”为教师的实践性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水平和应用价值,也提升了教师实践性学识的科学性,为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三、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

博耶指出:“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学术还意味着通过课程的发展来综合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8]这就是说,高校教学的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高校教学的学术性也是由高校教学的特点决定的[9]。高校教学的学术性意味着教师不是技术操作工、教书匠,而应该是学者、专业人员,因而需要他们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需要他们发展教学学术,提高教学学术水平。教学学术是有关教学的系统、专门的学识和知识,是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0]。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是可以提高的。虽然高校教师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手段很多,但研究教学是一个重要手段。教师研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其探究、整合教学知识,应用教学知识、技能,发展教学学术和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过程,也是教师成为教学学术型教师的过程。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精神探究教学的性质,应用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审视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应对教学情境,不仅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改造和扩展实践性知识,形成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从而提升教学学术水平。教学研究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而展开,从问题出发,以问题解决为归宿,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判断、提炼、分析、思考和解决贯穿于教师教学研究的全过程。正是在对教学问题的研究中,教师提升了教学学术水平,形成了思想和对策建议,并化为教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具体而言,高校教师只有积极从事教学研究,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及时了解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学科的前沿问题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才能摆脱各种偶然因素的束缚,透过复杂的教育现象,找出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将自己零散的教学思想和点滴的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并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总之,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更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只有研究教学,才能编撰渗透其教学研究心血和显示出教学学术水平的资料,如教材、参考书和教案等;才能把自己的实践性学识外化,向其他教师阐述自己关于教学信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的知识,帮助他们在教学上不断成长;才能将对教育教学的反思上升到理性认识,用各种形式公开外显自己的知识:写教学的反思性论文、总结教学经验、出版关于教学的著作、参加教学研讨会、进行教学示范、公布教学方案、在网上进行讨论、举办教学成果展等,丰富教学的公共资源,让其他教师分享,供其他教师学习、参考。四、教师发展教学能力和展现教学机智的基础

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特征[10],可以分为普通或一般教学能力与特殊或具体学科的教学能力。按照心理学中的发展理论,儿童不仅是发展的,而且发展将伴随着个体的一生,即个体在成年以后,其道德、智慧、能力等仍然是不断发展的。“处于高级发展阶段的人,机能更复杂,行为技能更丰富,觉察问题更全面与准确,更能理解顾及他人的需要"[11]。同样道理,教学是需要教师运用知识、智慧和行为技能等的专业活动,教师从开始执教生涯,经长期的教学实践,其教学经验将不断积累,实践性知识将逐渐增加,对教学的体认将更为深刻,从而逐渐发展其教学能力。尽管发展教学能力需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接受教育教学培训、参加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等,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是发展教学能力的基础。教师是研究者[12],教学研究是教师把教学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为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主动进行的探究,它允许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考察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更新教学手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等。教学研究既能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真实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机智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才能,是教师面对突变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敏捷、果断、准确判断和恰到好处地处理的一种教学技术[13],是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和展现,是教师教学灵活性、创造性的体现[1](P46)。教学是生命个体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活动,影响教学的偶然因素和教学中的突然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这种教学机智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体现出来,并影响有效教学。

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而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展现教学机智。首先,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教学研究注重观察教学现象,看重对教学问题的因果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关注教学策略或方法的合理性,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准确地认知、判断、反应奠定了基础。如有助于教师准确判断教学陷入的困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等,并采取正确的方法摆脱教学困境,激发学生的动机,促使学生参与。其次,教学研究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快速地认知、判断、反应。俗言熟能生巧,教师对教学的长期研究与反思,会积累体认、感悟教学的经验,提高处置教学情景、把握教学的能力。如有助于教师明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存在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并根据这种判断,思考、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对教学情境迅速作出反应。对这些问题的快速认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时间延误,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益,使教学达到高效率。准确和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是教学机智相互依存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准确是教学机智的首要要求,也是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快速是教学机智的时间要求,是有效教学的效率指标。总之,对教师而言,无论是通过准确认知、判断、反应,还是通过快速认知、判断、反应来展现教学机智,都需要建立在对教学的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上。教学研究使教师能认识教学规律,形成教学理论,掌握教学原理,在面对复杂、变化、多样的教学情境时,准确、快速、灵活、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规律、理论、原理等,产生教学灵感或洞悟,展现教学机智。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是高校教师成长之重要途径,高校教师要实现成长,特别是实现专业成长,不能不重视、开展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J].万勇译.外国教育资料,1984,(4):1-5.

[3][日]左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发展性[J].当代教育论坛,2005,(7):15-18.

[5]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师新形象——教师成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25-30.

[6]于淑云.教师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J].教育研究,1997,(10):47-52.

[7]RGlaser.Educationandthinking:theroleofknowledge[J].Americanpsychologist,1994,(39):93-104.

[8]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5.

[9]綦珊珊,姚利民.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J].高等理科教育,2005,(6):55-58.

[10]綦珊珊,姚利民.教学学术内涵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6):28-31.

[1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8.

篇8

美术理论(fine art theory)对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学术界通常取狭义,即指美术基础理论。它以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自然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为研究对象。美术原理如美术本质论、美术特征论、美术发生学、美术形态学、美术社会学、美术心理学和美术哲学等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另外总结、研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和方法以及广义的美术理论自身亦是美术理论研究的任务。

近年来,中国美术界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艺术浪潮,从“85美术”到“波谱”“玩世”“泼皮”“艳俗”等。在这一波波的艺术浪潮中,有些艺术家由于相对欠缺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为基奠,缺少对中西方艺术史和艺术背后的整体知识的系统了解,致使他们在这些艺术浪潮中虽不乏创作了固于本土而面向世界的时代力作,也有一些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矫饰的作品。

一、从美术教育的本质看美术理论的重要

中国美术教育是在20世纪初先生的“以美育救国”的口号下发展、壮大的。“美育救国”在今天仍然具有发展国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时代紧迫感。因此,美术教育在今天作为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其本质仍然是“美术文化和审美文化的教育”。面对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美的要求的日益高涨,美术学院作为有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人才理应是适应社会,进而改造社会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立审美自觉的人,而不应仅仅是单一的技能操作者;所培养的理应是服务于社会,也服务于自己的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者和美术热爱者,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艺术大家。

在我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中,只有既重视专业理论又重视专业实践,使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合理的审美教育的途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这两者相对而言,专业理论是“虚”的教育,其重视的是精神素质的培养;而专业实践课则是“实”的教育,其重视的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只是当这“一虚”“一实”相结合时,既重精神又重技能时,才是最有益于一个审美的人的发展。

二、加强美术教师理论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1.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内容。

(1)一般教育学理论。作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具备一般的教育学理论是最基本的素养之一。这类理论一般有:高等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系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修养。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教育工作者应该知道或使用的知识。也只有教育理论才会帮助教师正确理解社会教育的人文环境,尊重教育科学规律,与人为本,策划科研方向,成就教育目的。体会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方法。有利于防止纯艺术观阻碍美术教师社会化知识的拓展与利用。也只有研读教育理论,教师才能心知肚明,从教知道理,为师有方法。

(2)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艺术是人类认识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理论是艺术家走入美术教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知识。它的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源于最基层的美术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为此美术教育理论对教学具有指引意义。而美术教育方法对教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美术教育学原理:美术教育的价值、美术教育的目的等;②美术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外学校美术教育的开端、演变、发展等;③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目标的设定、美术教学技术、美术教学设计等;④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材、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等;⑤美术教学研究: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鉴赏教学研究、美术教育评价研究等;⑥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美术教育实习的理论意义与方法等。

(3)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先导。通过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以及师范美术教育实习与在职期间美术教学实践,逐步形成自己在美术教学中的各种能力,例如美术教学组织能力、学生管理能力、课堂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很多能力都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得以提高。

陈美玉曾经说过:课堂活动其实是一种复杂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的信念、想法、知觉、判断、教学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能力与特质的了解、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观念更新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2. 美术教师的理论学习的途径。

(1)建立“4+2”的师资培养模式。即4年美术基本理论与技能的本科学习与2年教育教学的硕士学习相结合的6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的美术教师,使师范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相并轨,有利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提高美术教学研究的能力。对教学的不断研究,将会提高美术教师多方面素养。因为在教学研究中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术教师就会自主补充自身各方面的知识、技能。

篇9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学和科研是其关键组成内容,虽然高校也承担科研任务,但与科研单位依然存在本质区别,开展教学研究的作用不仅在于丰富学术体系,其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通过教学研究能够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术水平和育人质量,对扩大和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将工作重心置于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研究缺乏重视,虽然经常开展教学总结会、研讨会和交流会,但是研究流于形式,没有对教学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阻碍和影响

2.影响高校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

2.1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在组织开展相关研究中,需要以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作为支撑,教师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才能更好的为教学研究而服务。首先,教师要具备宽阔的知识面,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知识,同时还要对其他学科知识有所涉猎,可以胜任相关专业的研究与教学;其次,教师要在平时的生活、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更新和补充专业知识,进而满足教学研究的需求,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学科素养;最后,教师需要培养个人的知识体系组织能力,在具体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思维方式与学生存在一定差异,教师需要以贴近学生思维的方式,将知识进行有效组织优化,完整而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进而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为教学研究奠定基础。

2.2正确态度与责任心

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都属于高校日常运行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需要以崇高的使命感、较强的责任心和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科学负责。当代大学生个性更加鲜明,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较强,教师的职业素养对学生具有直接影响,如果教师以端正的态度对待教学研究,会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首先,教师需要给予教学研究以高度重视,认识到教学研究对推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性,进而主动的参与到研究活动中;其次,教师在开展研究活动中,需要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职业观,严肃认真的对待研究工作;最后,教师需要将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充分结合,以教学活动为开展各项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促使教学研究对实际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发挥教学研究的导向价值。

2.3科研观念

观念是指导行为的基础和前提,科研观念也是影响教学研究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需要更新自身的科研观念。首先,很多教师都存在轻科研、重教学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校需要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吸纳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研究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意识,摒弃以往单纯开展理论研究的观念,将教学实际和理论研究充分结合,突出教学研究的实践性、操作性和指导性,切实发挥教学研究的价值;其次,一些教师更加重视理论研究,将个人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忽视了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高校需要引导教师将科研和教学作为双中心,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研究,注重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成果,实现教学研究成果有效转换,以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4高校扩招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增加招生数量,办学规模也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虽然高校扩招满足了无数学子的求学梦,但是扩招所延伸的问题也成为公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例如教师教学任务增加、教学资源紧张等,对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冲击。从教学管理层面分析,想要确保教学质量,需要教师数量和硬件设施作为支撑,但是如果教师将个人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则会对教学研究带来影响。因此,高校和教师需要正确看待高校扩招对教学研究带来的影响,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平衡教学活动和教学科研的关系。首先,高校要注重对教师进行业绩考核,并且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和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制定科学的奖励政策,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其次,在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后,教师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以平常心对待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无论是忽视教学还是忽视科研,都对个人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十分不利,要做到二者协同进行;最后,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教学资源较为紧张,对教学研究的支撑程度略显不足,高校需要认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加大对教学研究的资源投入,各项人力、物力资源向教学研究倾斜,进而保证各项研究工作的有序开展。

2.5校园文化

篇10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收集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去思考并想方设法解决,直至推断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在实践中检验它的可行性、体验它的有效性。如果效果显著,则该研究是成功有效可以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推广的。如果发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必须继续改进,研究。直到可以把教学研究的结果进行推广。同时,研究不仅是个人的,更是能够与同行业进行分享的。以此达到互相促进,不断提升教学的目的,学生最终于此得益。总之,教学研究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好。

一、外语教学研究的背景

外语教学研究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乃大势所趋,多样化的需求使得社会需要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专业外语人才。不仅要求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交往中能熟练地使用外语进行沟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更是必不可少。外语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改善自身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各种策略贯通已掌握的知识来学好外语,间接目的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外语教学研究存在认识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前者在于发现问题,后者在于解决问题。而我国当代外语教学研究尚未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法,这导致传统的外语教学研究面临挑战。外语教学研究固然要引进国外的正确理论和方法,但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当代国情的外语教学方法是一刻也不能松懈的。

目前外语教学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应试倾向明显、学生主观学习外语的态度消极、中小学外语教育与高等外语教学衔接不上、教学形式老旧等等。这表明我国外语教学问题是多面化的,无法一次性根治的。就教学形式而言,外语教学发展初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前期,各项设备不完善,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经济政治条件都不能为外语教学提高良好的依托,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硬件设备的缺失在很大程度在阻碍了外语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培养,态度消极也是必然的结果。抽象枯燥的语言学习过程对于初次接触外语的外语学习者来说是痛苦而乏味的,这就需要借助文化来降低外语学习的难度。文化的多元性要求民族文化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没有一种语言是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与外国的政治往来才刚刚起步,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我们了解外国文化。接触外语所在语境的机会大大减少,呆板记忆使学习变得被动而无效。七十年代后期,社会语言学逐渐形成,人们开始研究语言学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即社会环境、工作性质、生活地区、方言种类等等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外语教学研究向科学化社会化发展。

二、外语教学研究方法

近十年来,在我国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寻求教学研究方法规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专家提出:教学研究方法的规范化是外语教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研究方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个研究做的好不好,与研究方法的正确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内外的外语教学研究者将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证研究,即利用某种统计方法对从实验或者调查问卷中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检验或者产生假设。不过仍有部分学者对实证研究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该种研究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比如明知某种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为了验证猜测的真实性,不得不对部分人群做出实验。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另一类是:非实证研究,即详细描述某种教学技巧或者学习方法;对某个理论性问题进行思考辨知;总结个人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发表独到看法。

实证研究通常步骤如下:(1)提出研究课题(2)组织实验研究或者设计调查问卷(3)整理实验结果或者调查结果(4)利用统计方法总结实验或者问卷的结论,并概括出其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5)使用结果验证实验前提出的假设(6)以文字形式撰写研究结论

非实证研究则有如下步骤:(1)大量阅读外语教学方面的学术刊物(2)以某种方式在业务上继续深造,比如自学或是参加研讨会(3)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出版研究刊物

现今的外语教学研究方法逐渐从非实证研究转向实证研究,即从个人经验总结转向科学性、实践性地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方法是服务于问题的,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只有不断更新研究方法,才能在外语教学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既然如此,统计方法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有效科学的统计工作能够快速推进工作进程,是发展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三、当代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受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七八十年代是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理论的蓬勃发展时期。该阶段的主要重点在于总结概括国外经验,并小心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尚处于模仿阶段。八十年代后期,教学第一线学者开始由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向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转变,研究多以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诸多问题为依托来探讨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九十年代后,国际化愈加密切,外语教学研究受到普遍关注,研究方法由随性总结个人经验转向专业化规范化,成果显著。

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与普及,外语教学的重点也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阅读,以求学生能够从外国文化中领会文化精神。这种试图用传统教授语法的办法套用于外语教学的手段显然忽视了外语教学的独特性,从而导致了教学研究的简单化与畸形化。没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必然无法对教学或者今后的教学研究产生积极向上的作用,其结果是不容乐观的。

以学为主的自主学习则是将外语学习者由教学对象转换为学习主体,主观能动性加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发现的规律,都会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养分。全面把握外语研究教学,更有利于加强细节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不难发现,基础建构性理论是对外语教学研究有实践性指导意义的。许多外语教学研究人员都希望能够通过教学研究的精进来实现学习者与教学理论的完美融合以此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而今,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培养并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外语教学研究的走向其现实依托在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学。外语教学研究对象必将从语言本身、教材教法等等过渡到学习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单一的外语教授模式已是刻不容缓。在外语交际能力方面,中国已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了缩短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同时切实提高本国人才的外语水平,经过国内各专家学者的努力,加快了外语教学研究的步伐,暂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如此,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仍然没有变成一门专业的、规范化的、独立的学科门类,外语教学研究的影响仍需逐步扩大。

世界多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使得最近几年内规范化外语教学研究成为学术界热点,并大有蓬勃发展之势。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语言读写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对于提高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篇11

该论著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时,追本溯源,从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入手,步步展开,直到当代的新课程标准,脉络清晰,渊源尽现。尤其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入手展开“弊病”的分析,是一种本源的探讨。语文教学不同历史时段呈现的现象,各种问题的症结,都源自于此,无论是片面追求工具性还是片面追求人文性,都将为实际语文教学带来偏颇;不能兼顾统一,弊病自然滋生。

心理学的介入给孙建国立论以科学根基。儿童文学是伴随“儿童”这个区别于“成人”的个体而从文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的理论有助于剖析差异背后的原因。曾经,发生认识论原理为儿童文学找到了接受之维三层次的根源,人类学的知识为儿童文学美学勾勒了儿童原始思维的面貌。论著中明确提出,“儿童的天性是快乐、自由、游戏”,语文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要发掘儿童的“灵性”,守护儿童身上“本能的缪斯”;提到儿童阅读接受行为的特殊性――“偏重直观感受,易于情感投入,善于模糊解读,拙于鉴别评价”。当我们对“儿童”这样的个体施以教育影响、文学影响时,心理学理论的介入就显得甚为可贵。

篇12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

课程的性质决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学科教学论的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理解上多有歧义,因而定位不准,一直备受学者的质疑。借鉴目前学者们学科教学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既不同于以教学理论研究为主要任务的一般教学论,又不是以实践为目标的教学法,对其学科性质的表述,应该既体现对学科教学实践的理论概括,又体现理论指导下积极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还应明确界定学科性质的归属。“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是研究学科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的课程目标是:“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师范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培养训练上帮助高师生‘上路’、‘上手’,从教育科研思路上使高师生‘开点儿眼界’”。这样界定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才更切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要求。

二、课程优化的基本思想

课程优化的基本思想是系统论思想。系统论认为,“结构是指组成有机整体(即系统)的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相互结合的内在组织形式,它是由各要素、各成分的特殊本质共同决定的,是按照自身规律逐步形成的内在联系”。“优化是事物的一个发展过程,是指事物的优选、改造和进化。它涉及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优化。其中结构的优化是基础,功能的优化是外部表现。”。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是指课程结构在微观层次“合目的性的改造”,其实质是:“第一,结构的优化必须合目的性;第二,课程内容必须是有序性的增强和序变能力的增强”。课程结构优化的标志“是以低的投入(简洁明快的课程体系)获得优化的整体功能(既定课程目标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就是从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的全程对课程内容进行优选,在不影响课程内容逻辑结构(即有序性)的前提下,不过于追求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采用“单元、课题”的编排方式,使课程内容形成栏目多样、功能不同、内容上相对独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的“小模块”,使其在内容的重组与实际教学中,能显现较强的序变能力。这样的结构,既有较强的“弹性”和较为宽广的“胸怀”,能及时吸纳当代有关的最新成果,又容易形成具有一定支持意义的学科群,使其内部以及学科群之间能更好地交叉、衔接、沟通与融合,以利于教师教学中挖掘课程潜能,彰显课程自身的功能。

三、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

第一,为了能从理论和理念上引导师范生“入门”,课程在第一单元首先简要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建构主义理论对科学教育的影响、国内外科学教育的发展等内容,从理念、关键词语源等方面,让师范生了解小学科学课程产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第二单元再行对《课标》进行解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小学科学课程的精神实质及基本理念。

第二,教材主干第三单元选择“观察与科学探究”,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中通过观察与科学探究活动案例的分析,并适时地“嵌入”具体活动,使学生逐步习得观察与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本质教学行为”,以从根本上提高师范生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专业素养和基本技能基础。

第三,教材主干第四、五、六单元内容主要从教学技能培养及训练上指导高师生“上路”、“上手”,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单项教学技能的训练。第四单元是“小学《科学》教材研读”,熟悉课程内容结构及前后逻辑关系,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并结合各部分内容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用教材教”思想。第五单元选择“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目的,一是以“教学设计”为操作层面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的技术与方法,指导学生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然后就自己的设计,进行模拟教学或顶岗实训,学习写教学反思;二是适时“嵌入”小学科学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第六单元选择“小学科学教学与学习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堂好课的标准,形成反思中“追求卓越”的意识,并学会小学《科学》学习评价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第四,教材主干第七单元选择了“小学科学教学研究初步”,向学生介绍教学案例分析、教育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高师生“开点眼界”。

第五,该体系有两支“触角”,一支触及教育前沿及其发展动态,另一支触及科学教育教学实践。帮助学生了解理论前沿及教育实践进展的情况,以利于及时调整“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的研究方向和教学策略。前两只“腹足”,立足于有关教育理论和科学理论,帮助学生理解、解释有关小学科学现象。中间两只“腹足”立足于教师基本技能与科学探究技能,以促进学生小学科学教学技能的习得。后面两只“腹足”则立足于小学科学教育实践与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以促进学生教学技能及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该课程体系在理论前沿、教学技能、教学实践进行多层面交叉、对接、沟通与融合后,获得了多方面广泛的滋养,为“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教材的日趋完善、成熟,提供了思想、方法、资源的保证。

四、“昆虫”式内容结构的特点

1.整体性与发展性相协调

从整体育人的高度把握课程内容,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基。首先,师范生要学会整体把握小学科学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小学科学课程是通过课程目标的三维统一、与三大关系的和谐发展来实现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精神实质,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的行动纲领。其次,从研究方法上,通过案例教学、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的介绍,让他们明白,小学科学教学研究就是要反映教学生活和教育实践诉求。该课程内容的优化,要尽可能地让师范生学会将小学生身边及周边环境的科学事件融合起来,以克服师范院校分科体系的不足,提高师范生驾驭小学科学课程的能力,为小学科学教师终身执教服务。

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首先,“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的理论,不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学科理论的简单套用、移植和复制,而是“自下而上”地将一般教学理论与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补充、发展、丰富一般教学理论,其目的是要形成“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自身的理论及话语体系。

其次,“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应加强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同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方法及其指导技能。科学探究是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首要组成部分,未来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具备科学探究的意识,具有能体现科学本质观的教学行为,方能感染、示范、指导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这是“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论之所在,也是小学科学教师区别其他教师的之所在,是“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自身话语体系的直接来源。

3.灵活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在不违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精神、不影响课程内容自身逻辑结构(即有序性)及学生认知顺序的前提下,“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采用“单元、课题”的课程内容编排模式,使课程体系模块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课程内容的序变能力,以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与重组,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外,课程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具备了更为宽广的“胸怀”,既容易吸纳当代有关的最新成果,又容易形成具有一定支持意义的学科群,使学科内部以及学科群之间,能够较好地交叉、对接、沟通与融合,以开发课程潜能,彰显课程自身的功能。

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在小学科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尚未成熟的今天,在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要实现“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愿景,课堂教学中就是要选择对师范生将来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有直接帮助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短、平、快”特点的内容并加以组合,形成适应能力强、实效性能高的课程内容结构,以尽快满足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需要。当然,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与研究”课程内容结构的优化问题,笔者也正在探究之中,课程内容体系尚未成熟,但是,教学实践中所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参考文献:

[1]王克勤,盖立春,马建峰.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重构之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8,(1):74-77.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篇13

2010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此同时,语文课程改革也已经走过十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即将颁布。如何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师培训的质量,尤其是如何培训好新入职的初中语文教师,使其快速成长为骨干教师,一直是困扰培训者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本文将结合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培训的实际状况,针对初中语文新入职教师(五年内)的培训课程,着重分析和探讨培训的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培训的状况

(1)受传统经典教学体系的束缚。(2)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取向。(3)教师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

二、面向初中语文新入职教师的五年内培训课程分析

(一)明确初中语文新入职教师五年内的培训任务

要有现实针对性,不回避学科教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现阶段教师培训必须针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学出现的实际问题,把培训重心由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转移到学科教学研究上来,切实提高教师以实际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

(二)全面、合理地设置初中语文新入职教师五年内的培训课程

教师是课改的核心人物,只有提高教师的水平,课改的目标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生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即加强和深化教师教育。在教师教育工作中,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在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为使课程改革能够落到实处,强调教师在改革中的作用,要求教师实现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具有双重专业性,即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结合。它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也要掌握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担当起课程改革的重任。

既然已经明确了对语文教师的培训任务,在培训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多年来各级各类的培训部分都进行过各种尝试,其中《1992年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师职务培训方案》极具代表性。早在二十年前,在新课程改革还处于酝酿之中时,《方案》就已经从教师修养、教育理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专业知识与技能和教育科研等五个方面设置了详细具体的课程,以“选修”和“必修”两种形式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参加培训,在这个《方案》的要求和指导下,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快速提高。现将《方案》中设置的课程收录如下:1.教师修养:新时期教师修养。2.教育理论: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目标与方案、教学论的现展、中学语文教学名家评价。3.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学生职业指导、中学语文课堂优化教学研究、作文训练方法研究、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文学名著》导读指南、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写作心理初探、阅读心理初探。4.专业知识与技能:书法,文学评论,影视评论,演讲与辩论,文史工具书的应用,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古代诗文鉴赏,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与欣赏,外国现、当代文学的阅读与欣赏,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阅读指导,现代文比较阅读,台湾文学简介,农村实用技术。5.教育科研:教育科学研究基础、中学语文教学专题研究指导。

该培训方案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为主要目标,是体现超前意识的,是能适合当时上海市的情况和要求的。教师职务培训工作的超前意识又是受着教育体制、教育教学规律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约的,要着眼于未来,立足于当前,超前意识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密切结合,这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过去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教学技能的定义中都强调“技能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设定教学技能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从《方案》和《课程计划》中不难发现,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应该是对初中语文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重点。

综上所述,随着修订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的教师培训也即将开始,作为未来语文教学界的新生力量,对初中语文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任重道远。在培训时,一方面要把培训重心由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转移到学科教学研究上来,切实提高教师以实际教学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更好地利用新兴的培训模式使教师真正地“乐于培训,乐在培训”。

【参考文献】

[1]王等著.智慧型教师的诞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

[2]郭友主编.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