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慧农业建设标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智慧农业建设标准

篇1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in Shangshui County were summarized,the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step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agriculture.

Key words intelligent agriculture;status;development situation;problems;Shangshui Henan

1 智慧农业现状

商水县双龙湾生态园项目是在姚集乡政府扶持下,由2位商水籍成功人士投资兴建,主要建设内容是温泉生态园、休闲垂钓园、有机农业观光采摘园3个部分。一期项目地址位于S206省道以东、汾河大堤以北、护城河以西,建设内容以温泉生态园为主,总投资5 000万元,目前项目工程已封顶,下步完成人员招聘培训工作。一期项目运营后,预计可带动农户1 000户、农民3 000人就业增收,每年产生经济效益5 000万元。

商水县“金色田园”农业嘉年华项目是由北京银洲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地址位于商水县汤庄乡娄冲村,位居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内,项目面积66.67 hm2,建设期限2年,总投资32 783.99万元,建成一个以生态农业开发为宗旨,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食宿、乐购、会展、培训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创新型的产业综合体和现代农业经济综合体。目前,项目可研报告已完成。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的通知》精神,及时组织县农业、农办、文明办、文广等相关单位人员,对全县基本符合条件的村庄,按照通知标准进行了从优筛选,最终选择以叶氏庄园为特色民居的邓城镇邓东村作为推介申报村庄。

2 智慧农业工作开展情况

2.1 开展“互联网+农业”培训

成功举办了“互联网+农业”培训班3期,培训对象以家庭农场、涉农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主,培训人员60人次。组织商水县农产品生产基地负责人25人参加了省农科院在商水县举办的“互联网+农业”培训班。

2.2 土银网和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建设

在土银网公布了商水县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面积、土地主要用途、农产品类型等。在智慧农业数据平台录入了商水县32家无公害蔬菜和瓜果生产基地的详细内容,其中包括企业规模、产品图片、种类、文字说明、产品特点等情况。

2.3 自动灌溉项目启动

积极与省农科院联系,由省农科院牵头在商水县实施2个自动灌溉项目,一个在硕博果业温室大棚,另一个在舒庄乡高标准粮田内。建成后,可实现喷灌全自动化,其中包括农药转化为液体喷洒,温度自动调控等,现在该项目已经启动。

2.4 农田与基础设施建设

2016年计划建成高标准粮田面积1.19万hm2,总投资2.09亿元,新打机井6 776眼;硬化田间道路380 km;新修桥涵2 230座;架设输变电线路28 km;植树120万株。其中,国土局土地整理项目计划建设面积5 313.33 hm2,建设地点在张庄乡、谭庄镇,投资8 798.22万元;发改委千亿斤粮食项目计划建设2 000 hm2,建设地点在固墙镇,投资4 476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建设2 666.67 hm2,建设地点姚集乡、张明乡,投资5 300万元;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计划建设1 933.33 hm2,建设地点郝岗乡,投资2 400万元。截至目前,已建成高标准粮田2 000 hm2,完成投资4 000万元。新打机井424眼;疏通沟渠21.8 km;硬化田间道路72 km;新修桥涵140座;植树0.28万株。

2.5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指导

当前商水县小麦生长进入灌浆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由于近期阴雨较多,田间湿度较大,气温高,有利于多种病虫害发生。为了及时有效防止病虫害发生、发展,通过开展电视讲座、印发病虫害防治内部明电、群发手机短信、发放技术明白纸、“病虫情报”、科技队员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指导农民科学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及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确保该县小麦生产安全[1-2]。

3 存在的问题

尽管商水县智慧农业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渐发挥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一是资金是限制商水县县“智慧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智慧“互联网+”农业信息化方面,财政支持力度不够,无论是办公经费、硬件改善,还是软件开发、平台维护、人员培训等方面,目前都无财政资金支持,工作开展困难较大。二是从总体上看,商水县“互联网+”农业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创建“互联网+”农业商业模式,让农业企业、物联网企业、广大农户多方共赢上仍需努力。三是商水县智慧农业方面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商水县家庭农场、无公害基地和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智慧农业了解还不是十分明确,发展智慧农业对自身的利益有哪些提高和帮助还比较模糊,导致这些龙头企业发展智慧农业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四是农业从业者特别是发展智慧农业方面接受现代信息化技术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

4 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

在智慧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智慧农业需要配有专项办公经费,将信息化与具体农业产业相结合、与设施化项目建设相结合,以尽量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以顺利开展工作。

4.2 加大宣传力度

可充分利用电视、网络以及一些报刊等,对智慧农业的特点、成果等加大宣传,对于取得的一些新技术成果及实际应用中的效益要多报道,使人们能够转变观念,正确地认知智慧农业,提高自身在智慧农业发展中的责任感、紧迫感,为该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做到发展智慧农业家喻户晓,每个涉农家庭都有明白人,从而为“智慧农业”在我县的推广应用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4.3 加大政策扶持

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由政府牵头,农业主管部门不定期组织一些涉及“智慧农业”的讲座和观摩会,建立一个推动“智慧农业”健康发展的学习平台,向企业负责人介绍农业信息化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提高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

4.4 加强科研部门与农业企业的协作

积极依托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科研院校优秀的师资力量和领先的研究成果,本地农业企业提供场所、资金支持,科研院校提供人才、设备、技术支撑,使更多的信息化项目找到了试验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参与“智慧农业”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智慧农业应用发展模式。

4.5 发展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好商水县智慧农业的重要平台――土银网,力争把土地流转工作做扎实有效,为发展智慧农业奠定基础[3-5]。

5 参考文献

[1] 霍建英,史文娟,彭程.杨凌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2,17(4):100-103.

[2] 阮青,邓文钱.发展智慧农业问题研究:以广西为例[J].桂海论丛,2013(2):49-52.

篇2

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是各个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推动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信息社会迈进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加快建设省内一流县城,推进“八个”,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改进和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八个”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全民福利为核心,坚持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公共平台和各类社会服务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为政府各部门构建更加高效运行的管理平台,为社会各领域创造更加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多,资金需求量大,必须统筹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项目,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要选择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信息密集的重点项目优先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2、整合资源,协作共享。依托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建设集中统一、部门共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跨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协作,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3、统一标准,规范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县智慧城市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规定,建立规范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政府主导,合力推动。强化政府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鼓励通信运营商、企业、公众等社会多方参与,努力形成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的整体合力。

5、以人为本,深化应用。把贴近百姓、服务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积极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提高的实际要求,确定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给公众带来的便捷和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完善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居于全市前列,实现城市宽带进楼入户、农村所有行政村能宽带上网,建成信息化网络全覆盖的光网城市。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健康发展。建成我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实现60%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创新、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信息广泛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及社会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三、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及资金筹措

(一)主要任务

根据市上要求和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部署,“十二五”期间,我县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重点抓好九大应用系统建设,初步形成全县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打造幸福。建设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基本实现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建设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视频会议系统,节约会议开支,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建设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政府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全县医疗管理水平;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形成“数字农业”的基础框架;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提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重点项目

1、建设县电子政务系统

2012年建成包括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电子政务内外网和标准化中心机房的县电子政务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政务管理体制创新。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2、建设县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2012年建设县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包括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产品供求服务系统、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系统,逐步形成“数字农业”基础框架,建成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三大体系。该项目由县农业局负责实施。

3、建设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012年建成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县11个镇、3个社区和重点水库、湖坝、河道建成视频监控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该项目由县水利局负责实施。

4、建设县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2013年建设连接县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业务数据,整合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医疗、医保、新农合系统“三位一体”的运营平台。该项目由县卫生局负责实施。

5、建设县视频会议系统

2013年建成连接县政府及各镇、社区的视频会议系统,提高办公效率,节省会议费用。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6、建设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

2014年建成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并与省、市对接,提高各级对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的保障能力。该项目由县应急办负责实施。

7、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

2015年建成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咨询、科技、创业、市场开拓、法律维权、培训、融资服务平台,并实现与市上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对接。该项目由县工发局牵头负责实施。

8、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2015年建设出租车、客运车、危险品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和运煤车辆治超监测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该项目由县交通局负责实施。

9、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

2013年建设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系统;2014年建设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2015年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校园安全的全面有效监控。建设自动感应式学生到校、离校短信实时通知的信息化系统和覆盖全县教职工的短信互动平台,实现教育管理部门、教职工、家长互动沟通平台。该项目由县教育局负责建设。

(三)资金筹措及建设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负责的建设项目,提早计划,加大上省跑市力度,争取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将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及运行维护费用列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支撑推进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二要抢抓机遇,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在信息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我县的倾斜支持帮助。三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企业投入、政府分期偿还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各通信运营商和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拓宽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努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县工发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交警大队、县信息办、县应急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县政府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县信息办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全面负责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编制、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加大宣传普及。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普及工作,切实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动全社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增强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提高全县智慧城市建设能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高品质智慧城市,实现幸福创新发展。

篇3

来到西平县的麦田里,会发现田野里竖着一块块白底红字的牌子,标注着麦种名称、管理方法;在粮田一角的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中,风向、湿度、光照度等监测仪各司其职;开阔地上的高清彩色大屏幕,及时更新的农情信息一目了然;大田里行走的专家,间或停下用仪器监测小麦生长情况。

据当地技术人员介绍,这套系统叫作小麦苗情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简言之,就是利用安装在大田里的摄像头,将大田实景实时传送到平台,并自行建立起数据库。无论专家身在何处,只要登录物联网平台,进入系统,就能清晰地“看”到大田,“对症下药”了。

据了解,西平县今后将加大投入该系统,尽早让西平县全县高标准粮田都“上网”。另外,当地将更新一批大马力农机,将高标准粮田集中连片并打算购买无人机飞防病虫害,再试购几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播种机,西平县的高标准粮田建设将越来越好。

商水:千百里外监测小麦

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大型收割机轰鸣前行……想目睹这喜人的中原丰收景象,你不必置身田间地头,只需轻点鼠标,或者点击联网的智能手机,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千百里之外一幕幕实时画面。

该系统不仅能对麦收情况“直播”,农田里的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也能实现远程监测,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给广袤农田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助力中原农业实现新的腾飞。

这是河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正在建立的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农田里设置各种感知终端,装配摄像头,可实现对农田作物的远程实时监控。2014年,河南省农科院就在商水县舒庄乡的高标准粮田里设立了一处监控点。

一个摄像头就可以监控农田的情况,离得较近的农田,拉近镜头,成熟的麦穗清晰可见。远在千里之外打工的舒庄乡百姓,只要在电脑或手机上下载相关软件,家乡农田里的麦收情况可随时查看。

邓州:“智慧大棚”果儿甜

篇4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7日

一、衡阳市城市特色

衡阳市被定位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全国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地,是中南地区重要工业城市,GDP在2016年已达2,853.02亿元,是中南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是湖南省唯一连续获此殊荣的城市。

二、衡阳市智慧城市现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衡阳市对于信息化的发展形式进行了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围绕城市经济发展,衡阳市将国家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的贯彻落实。按照“信息化兴企、信息化惠农、信息化便民和信息化强政”的思路,加强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实施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城乡进一步发展,促进城市的生活品质进一步提高,在以上方面,衡阳市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衡阳市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处于省内同级城市的前列。

(一)“数字城市”建设。衡阳市是湖南第二大城市,2010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数字湖南”战略,“数字衡阳”列入衡阳市“十二五”规划。作为国家城市信息化试点城市和国家社区服务城市,衡阳市想要打造一座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智慧城市”。以信息化为基础的衡阳市有利于服务和管理娱乐、医疗、物业和安全的建设,同时还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人们创造更加宜人、舒适和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信息化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推动了衡阳市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并且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坚实力量。

(二)物联网技术建设。衡阳市市政府提出的“四城同创”和“三网融合”的目标就是要把所有的部门通过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城市”系统中整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目前,在衡阳市已经建立起了以联通、移动和电信为主并且覆盖全衡阳市的城域网络。通过建立智能交通、平安城市等系统,使管理城市逐渐趋向于智能化,使城市的管理压力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提高城市形象,目前多项指标位于全省前列。

(三)公共服务和管理领域信息化深入推进。目前,政府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办公自动化(简称OA)系统和门户网站。由于电子政务能够极大地简化办公的流程,同时还有信息防火墙,防止信息的泄露,因此受到了各个政府部门的重视。电子政务在政府部门的运用得到了政府人员的一致好评,并且效果非常显著。电子政务可以对政府的各项服务类事项、行政类项目和非行政类项目进行优化和梳理,同时能够实现政务的在线处理。

(四)网络民生工程方面。积极响应省政府推进“3+5”城市群建设、构建两型社会的要求,推进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领域数字化。大力实施衡阳市“十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助力民生工程,推行公共服务在线化,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实现网上咨询、申请、办理进度和结果网上查询。推动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进社区、入家庭、到农村。促进融合政务与商务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提升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水平。

三、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智慧南昌”、“智慧上海”和“智慧深圳”等智慧城市。这些智慧城市的建设为衡阳市建设智慧城市打下了基础也提供了一些宝贵经验。在上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他们选择的发展方式是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重点突破。目前,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分为三类:

(一)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这类城市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而建设智慧城市。比如,深圳是为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而建设“智慧深圳”,借助建设智慧城市这个机会,着力发展自身的电子商务,对自身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同时还发展智慧产业基地,并且政府已经将深圳作为试点城市建立国家三网。

除了深圳以外,沈阳作为一个老型的重工业基地,一直寻求转型的机会,争取转型为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出现让沈阳看到了希望,沈阳政府将物联网和互联网相结合,同时运用智慧技术和绿色科技,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沈阳政府正在着力实现“生态沈阳”的目标。

(二)以发展智慧技术和智慧基础设施为路径。上海在新推出的“云海计划”中要求着力发展云计算,因为云计算的发展可以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条件,同时提出了关于云计算的发展策略,尽最大的努力解决建设“智慧城市”方面将要面临的技术问题,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杭州根据自身的环境特点提出“绿色智慧城市”这一概念,首次将“绿色”和“智慧”相结合,利用环境优势,带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同时,着力于发展新型的环保材料,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实现“生活品质之城”和“天堂硅谷”的发展战略。

南昌建设“智慧城市”的突破重点是打造“数字南昌”,通过建设“数字城管”、“数字城运”、市政府应急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和指挥调度平台等大型工程,使城市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和城市运行监督水平得到很好的提升,进而在中国内陆地区建成最有竞争力的数字城市。

四、衡阳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一)大力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衡阳市政府要从数据框架、数据标准和流程规范入手,建立统一的资源协同平台,制定数据框架、标准和相关规范,加强教育科研、社会保障、交通等专业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居民生存发展、企业经营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了知识上的支撑,将更加准确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给智能城市应用体系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建立。

(二)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机制。进一步加快交换体系建设和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信息孤岛”和“资源封锁”是信息化建设的大敌。市和县(市)区要落实编制人员。建立起一套全面的信息Y源共享交换管理机构,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既有利于城市的对外开放,又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三)加快推进服务信息化进程,打造“智慧服务”产业体系。以“数字衡阳”工程为基础,通过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传统的服务和管理模式、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的创新,同时促进由传统服务模式向智慧服务模式转型。首先,要发展智慧贸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市场,拓宽贸易市场,将实体的贸易市场逐步向电子商务发展;其次,要打造一个专门用来进行智慧服务的基地,推进传统服务和管理行业还有传统的服务企业的经营创新,结合衡阳市产业实际,重点培育和提升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发展。

(四)打造“智慧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智慧城市的建设要加快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大力推广应用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农业电子商务,实现加工业的机械化和智能化,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和升级,同时对农业产业格局进行调整。重点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平台。智慧城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改善社区生活和人文素质,推进智慧社区安居和文化娱乐建设。在完善城市基础功能方面,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实现远程监控、安全管理等功能,使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构筑人性化的管理服务体系,真正体现“以民为本、服务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为人民服务,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并以“人民群众是不是满意”作为衡量衡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曾是夏王朝的都城,中华民族许多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如愚公移山、黄帝祭天、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均产生在这里。

济源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得天独厚。

这个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70万的河南省省辖市,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型有色、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基地,也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市,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年来,济源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等多项荣誉和称号,济源一直走在建设智慧、绿色、低碳新型城市的路上。

智慧城市 破解经济问题的密钥

随着现代科技和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性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成为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传统的城市管理手段和办法已无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灾难应对、突发应急、信息遗失及不畅等瓶颈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英国伦敦大学教授麦金托什的研究指出:“现今,与微电子芯片的研制和生产有关的就业人口已达到全球人口的3%,与科技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以上人口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其超过实际应用程度的75%时,该城市的GDP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将增加2.5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经济增长翻两番,完全有可能实现“四倍跃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工业化向信息化全面转换的跨越式发展之魂,智慧城市也是创建财富倍增器的蛙跳式的发展之机。

随着智慧城市的实现,将能更加优化配置城市的自然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达到大力节省资源和能源,提高整体效率,促进经济协调、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态质量的基本要求,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集自我创新功能、时空压缩功能、自动识别功能、智慧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如何才能把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在一起,智慧城市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

智慧城市将实现两大革命:一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流通方式和公共服务的巨大变革;二是政府决策、市政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民生的革命性进展。所以,在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下,智慧城市是恰逢其时的选择。

这正是济源市选择智慧、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的初衷。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基础坚实

济源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夯实了基础。

在经济上,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5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5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 1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 926元,城镇化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人均财力、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等多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城镇化率达到55%。

济源工业支撑强劲,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提升。至2013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72.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6%;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15.4%。产业集聚区建设从零起步,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入驻规模以上企业68家,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4.4%,成为转型升级的新载体、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造了济源速度。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21.1%,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下降23.4%和33.1%,连续5年跻身环境质量良好城市行列。市财政累计投入涉农资金18.4亿元助推“三农”发展,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济源市是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自200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以来,济源市始终坚持以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展思路,大幅度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6.5平方公里增加到34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城镇组团建设深入推进,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由41.6平方公里增加到89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居河南省前列。

在信息化方面,济源基础雄厚。“十一五”以来,济源市累计投入7亿元,着力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电子政务和两化融合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建设与应用成效。

完成基础投入3.9亿元,实现了广播网络100%全覆盖,光纤网络100%乡镇全覆盖,互联网带宽入户率达到了12.56%,有效地促进和服务了本地信息化发展。2012年,无线城市建设累计投资1亿元,改造3G基站14个,光缆220公里,无线接入点(AP)1 853个,驻地网户线11 000户;“无线城市”门户网站系统开通运行,移动“警务通”、无线电量采集系统、“农信通”系统等行业无线应用稳步推进。

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稳步推进。高标准完成了国家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工作,探索出的成本低、覆盖广、效果好的电子政务建设“济源模式”在全国推广。电子政务内外网及服务集群系统建设已完成投资近2 000万元,已基本覆盖全市各市直单位、各镇(街道)等党政机关及部分二级机构和企业。充分利用河南省已开展的中原数据基地,积极探索适合济源的云计算中心建设模式。企业基础信息共享系统功能得到完善,2011年至今利用该平台增加税收3 300万元。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顺利启动,投资1 000多万元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项目,创新性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与12345市长热线办公室进行整合,实现办公场所、工作人员、硬件设备、工作机制等四位一体化管理。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验收,2012年8月,数字济源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通过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验收,建立了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了数字济源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完成了国土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应急指挥、大地基准管理、120应急指挥等行业应用和公众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系统,为“智慧济源”建设奠定了基础。

两化融合工作成效显著,企业信息化累计投入1.5亿元,60%的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豫光、济钢、联创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建设了ERP系统、办公OA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豫光、济钢两家企业连续4年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豫光集团应邀参加2012年6月份的全国两化融合成果奖。

注重资源整合,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党员远程教育接收站点506个,开通比例达91.8%。整合涉农服务资源,建成了“市有中心、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信息服务站点100%行政村全覆盖,提前四年实现了省定规划目标。正在建设的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包含组建农村综合信息网、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涉农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数字乡镇等内容,有利于完善市、镇(街道)、村农业信息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信息发展架构,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目前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蓄势待发

世界银行指出,整个20世纪的100年,人类消耗了2 650亿吨的石油和天然气、1 420亿吨煤炭、380亿吨钢、7.6亿吨铝、4.8亿吨铜。到了新的世纪,财富积累和增长大约是上世纪的3~4倍,如果还用这种方式创造财富,地球能不能承受?

在新形势下,节能减排、环境友好成为21世纪的整体趋势,也是未来可持续的要求。而智慧城市正是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事实上,也只有借助智慧城市,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的整体目标。

由此看来,绿色智慧城市的基本元素,数字式的、智慧式的都是要体现绿色本质,为发展提供“动力”,其中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通过五大创新共同构成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力。当然还要体现发展的“质量”。同时,智慧城市还要支撑发展的“公平”,这个表现在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机会平等、社会和谐、宜居幸福几个方面。

在摸清家底的同时,济源市也根据城市发展情况,总结开展智慧城市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首先,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2011年济源市就提出要建设“智慧济源”,并将建设任务列入了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文件,开展“四项整治、六项规范”活动,加强中心城区的建设,明确要求要实施智慧化管理,实现管理全过程的制度化、信息化、智慧化。领导重视,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其次。济源市信息化发展已经累积了深厚的基础。2005年以来,济源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信息化专家资源委员会中西部地区信息化调研基地”和“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推动了全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电子政务的“济源模式”,在河南省政府信息化目标考核中连续几年都位列第二名。2012年,济源市又启动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创建工作、两化融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完成《智慧济源总体规划刚要》编制工作。全市信息化发展已具备了广泛的基础。

第三,济源市面临的资源整合的难度相对较小。智慧城市建设的难点在于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需要全市各部门的主动建设和通力配合。目前济源市在信息化建设上已初步形成了顶层设计、资源整合的格局,率先在河南省出台了《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济政〔2010〕31号)文件,形成全市信息化项目统一管理的工作格局,成效明显。同时由于济源市面积小、人口少、系统少,整合的难度也相对较小,在还未建设的项目方案设计上,从一开始就统筹考虑,按照共享的原则进行建设,这相对进行多个大型系统的整合困难要小很多。

第四,信息化体制机制比较完善,从2006年开始,济源市将原设在发改委的市信息中心与市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信息中心进行整合,成立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统筹全市信息化工作。2010年,在机构改革工作中,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更名为市电子政务办公室,加挂市信息中心牌子,并承担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负责全市信息化工作。虽然经历了机构改革,但是全市信息化工作机构从未拆分过,这为济源市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避免了多重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济源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建设智慧城市 意义深远重大

资本主义新兴以来,困扰世界的两大难题一直未解决,那就是增长停滞以及中等收入陷阱。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日本、墨西哥都经历了相同的困境。

中国的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高速增长了30多年,未来中国经济还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同样会陷入增长停滞、中等收入陷阱困境吗?如何破这个难题,应该寻找怎样的抓手?

智慧城市的提出和推行是破解经济增长停止魔咒的一个选项和抓手。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善城市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济源信息化基础广泛,具备了加快推进的条件。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加快推进“智慧济源”建设,对济源来讲意义重大。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建设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城市建设,也都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物质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发展难题。当前,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针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也都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城市发展,并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来看,将信息技术引入城市管理,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因此,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河南省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呈现出了很强的发展势头。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中明确提出,河南省要“实施数字河南、智慧中原、无线城市、中原数据基地和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在全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因此,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

开展“智慧济源”建设,是济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近年来,济源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济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整个城市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特别是随着济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的开展,以及济源“城乡一体化”示范市建设的稳步推进,如何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展城市建设,无疑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手段。

建设智慧城市 关键在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对智慧城市的统一认识。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有可能造成各个城市盲目建设、城市间应用形成更多孤岛和难以连通的问题,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

而建设智慧城市有五大战略要点:一是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设计);二是基础框架的布设、融合、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基础);三是数字生产、数字流通、数字分配、数字消费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核心);四是全方位物联网、监测网、计量网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主导);五是市政管理与家庭智能生活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启动)。

济源市根据智慧城市建设规律,设计了智慧城市规划文本。有了规划文本,接着就是进入标准统一融合的设计文本,最后进入到多元智慧的运行文本,从制度文本、设计文本一直到运行文本,并以此来设计济源市智慧城市的整体蓝图。

在文本规划中,济源市坚持按照“四化同步”的相关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紧紧围绕济源争当中原经济区“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信息化为引领,从整合各类数据、信息、知识和服务的角度入手,深化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各领域的应用,提供面向领导科学决策服务、面向各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服务和面向社会公众的便民公共服务,全面提高济源市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为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前瞻性、先进性、实用性,发挥其引导和规范作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加强协调,统一标准、统筹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并做好夯实基础、保障安全,政府主导多元投资诸多事项。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科学统筹规划、高标准设计。正确把握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硬件与软件、专业数据与信息共享、当前应用与扩展应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提高整体建设应用效益。

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光纤网络、无线网络和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物联网、车联网的建设,搭建全市云计算中心。还要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做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同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不断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对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在社会化应用方面,还要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不断运用市场规律,鼓励社会资金多元化投资“智慧城市”建设。

从济源市实际出发,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建办科〔2012〕42号)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相关要求,济源市通过构建“1个共享库、3大体系、5个平台、9+X行业应用”的统一架构,实现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目标。

“1个共享库”指的是:城市公共基础共享资源库,包括了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筑物基础数据库等公共基础共享资源库。

其中,“3大体系”分别是:面向领导的科学决策体系、面向政务部门的业务协同体系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体系。

智慧城市的发展首先需要科学的决策,科学的领导决策对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领导的日常行政管理中的决策工作可以按照行政决策的影响时间和范围,分为长期战略决策、日常管理决策和突发应急决策三类。

长期战略决策是针对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等特征问题的决策,比如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政策、方案等,这种工作难以照章行事,既需要有长期跟踪研究的经验,又需要有符合时代的创造性思维。对此,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历史文件、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制定明确具体、现实可行的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思路等。

日常管理决策指政府在日常性、常态化管理中的决策,它需要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和推动这些制度正常运行的组织管理流程,如决策、执行、协调、绩效考核、督查等。对于此类管理决策需求,应按照业务流程组织决策、执行、协调、考核、督查等各类信息,以保障城市管理持续不断地运行,并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改进,让城市日常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突发应急决策是指政府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事后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对此,信息化可在事前事件报警、事发辅助决策、事中实时监控、事后善后处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支撑,以保证对突发应急事件进行决策的实效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政府还需要协调机制来实施决策结果。随着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综合性问题,如城市运行管理、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流动人口管理、外籍人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公共卫生、土地房屋管理、中小企业服务、地下综合管线管理、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城管执法、文化执法、卫生执法等。这些跨部门、跨层级的问题,是单个政务部门难以独立解决的,既需要同级部门间的跨部门合作,也需要上下级部门间的跨层级协同。

针对此类综合性问题,首先需要领导做出决策,同时也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固化领导的决策,如果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则决策结果难以落实。通过建设统一的政务协同体系,可以在领导决策的基础上,支撑现有政务部门之间的关联工作,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电子政务由“信息孤岛”、“信息烟筒”、“纵强横弱”到“纵横并行”,解决各政务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协同体系所支持的协同模式则有多种,如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基准数据、数据比对、数据核实、流程控制等。

智慧城市的重要体现是智慧的公共服务。

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务目标应包括:

政府一站式服务:要真正实现政府面向公众的一站式服务,而不是公众到各个政府部门办事。

规范的办事途径:政府应规范办事途径,为公众提供办事咨询呼叫中心、物理办事大厅、网上办事大厅等合理、方便的办事途径。

由公众对政府服务进行绩效考评,由目前政府所提供的服务大都在政府进行内部考核转变为由公众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应对政务部门的设置和经费有一定影响。

针对这些目标,可以采用信息技术集成、整合全市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可以提供的电子化公共服务资源,实现统一有效管理,让市民、企业轻松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一站式”信息和服务,提升政府服务使用率和满意度。

“5个平台”分别是:济源市统一的呼叫平台、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应急调度平台。

“9+X行业应用”:9指的是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管理、智慧社区管理、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政务、智慧城镇、智慧安全九个行业应用,“X”指的是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其他行业应用。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精心勾画

充分利用济源现有城市资源优势和信息化基础,按照济源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十二五整体规划要求,遵循“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总体要求,运用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地理空间信息等技术,以信息资源开发为主线,以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为重点,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着力促进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和技术创新,努力促进区域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同步互动发展,以构建科学高效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智慧化社会服务体系、打造全国一流智慧城市为目标,突出特色、高点定位、注重实效,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促进城市管理水平和政府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深化“一个融合”:深化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四者的高度融合。

实现“两个跨越”:城市管理模式的跨越、大众生活方式的跨越。

提升“三个水平”:提升物联网和互联网应用水平、政府决策支撑水平和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构建“四个体系”:构建“智慧济源”基础信息网络体系、资源共享体系、安全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

建设智慧城市 济源市追求卓越

智慧城市的基本建设,按照我们现在国内发展水平来讲,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必须注重三个方面最基本的要求。

中国很多城市进行的智慧城市推广还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运用或者某一项技术的运用,没有达到智慧城市的整体要求。

虽然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但它要服从整体设计的总方案,智慧城市要代表整体城市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比如数字人口管理、数字地籍管理、数字经济管理、数字政府管理、数字环境管理等,所以智慧城市能够达到这种功能和运用的能力,才能说智慧城市进入到现代信息的基本融合。

济源市在规划中,不但要进行告便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设施和应用紧密结合,与生活宜居,产业发展内融合。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方面,完成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设立高位监管的数字城管专职机构;拓宽数字城管信息采集渠道;建立联席会议及市领导点评工作机制,并基于济源实情,建设物联网监管系统(渣土车、混凝土运输车等管理)、工地管理子系统、地下管网智能监管子系统等,进一步整合其他政府部门的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源,打造大城管格局。

在建筑节能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城市在建筑节能监督、评价、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水平,完成济源市建筑节能信息化监测工程。

在城市功能提升方面,加快供水系统智慧化建设应用。在城市水源地、泵房、处理车间、主管网等主要供水设施上,在城市供热锅炉房、换热站、压力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在城市供气站、减压箱、供气管线等重点设施上加装监控、压力感应、报警等智能化设施,全面显示运行状态,对管线爆裂等险情及时报警并有效处置。同时搭建平台方便用户缴费、查询相关信息。加强排水节水系统智慧化建设。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济源东区、小浪底北岸灌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功能区建设。重点建设在道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供水管网工程、供热管网工程、燃气管网工程、环卫设施工程、生态绿化工程、节能建筑工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绿化景观项目、低碳节能建筑工程等方面大力开展建设及智慧化提升工程,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

加强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智慧化。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设各种地下管线的基础设施。同步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地下管线的智能监测体系。

在管理与服务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建设领导决策智能支持平台;基于公共数据库、通过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开展数据统计与挖掘应用,实现对城市运行情况的及时掌握,智能化地提供高发问题、频发问题等综合分析,服务领导决策。

通过“济源之窗”政务门户网站,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系统,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建设信息公开与公共服务工程,开展若干信息公开与信息服务项目建设,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对公众的信息服务。

通过“济源之窗”政务门户网站,建设网上虚拟办事大厅,拓宽办事渠道,建立流水化办事流程,提升网上办事的效率及市民满意度。

在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完成智慧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服务数据,建立政民互动平台,实现覆盖全市各级政府实时在线交流,实现用户和网站的交流,意见建议信息的反馈与处理,增加互动性。

在基本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方面,大力开展济源市教育城域网基础设施,加大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实施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同时,以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形成纵向贯穿市镇村,横向覆盖公安、民政、人社、计生等社会保障部门以及全部医疗卫生机构,确保各业务系统信息实现网上交换、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该项目将重点建设市级卫生信息平台、数字化医院、一卡通以及统一标准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全面推进无线医疗技术,逐步推进物联网技术的行业应用。

在智能交通方面,建设包含“4大工程、15个具体建设项目”:一是“交通信息智能监管工程”,包括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低碳交通运输综合数据中心,交通运输终端设备物联网工程,交通运输行业视频联网监控平台和智能交通指挥中心深化应用;二是“综合执法信息化工程”,包括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管理平台,路上不停车称重技术监察平台,源头治超监管平台;三是“智能管理运营工程”,包括交通运输综合业务信息平台,基于RFID技术的城乡一体化公交车辆跟踪管理平台,出租车智能调度与电召信息系统,基于RFID技术的水上救援平台,交通监察对讲指挥平台,交通运输行业办公系统;四是“公众出行智能信息服务工程”,包括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尝试推行“公共自行车租赁”工程,构建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等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发展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为主的慢行交通体系,有效降低城市交通能耗。

在智慧安全方面,将公安、住建、规划、交通、消防、环保、安全等各个部门所在管辖范围内布置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同时打造“护城河”工程,对市一环、二环及市区主要道路实现卡口系统全覆盖,搭建统一的城市管理智能监控平台,进一步扩大城市视频采集及监控范围,利用固定监控探头和移动信息采集车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城市部件和事件的全面可视化、自动化监控及问题上报,形成基本覆盖政治中心区、轨道交通、公交车辆、公共场所、在建工地、餐饮企业、地下空间、公园森林等重点场所的监控网络,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视频资源查看、控制等权限进行分级分对象管理,实现视频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部门间难协调等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社会化、精细化、流程化。

在智慧社区方面,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达到“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的目标。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着力完善社区商业、文化休闲、医疗、健身等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托幼、修理、食品配送等便民服务。高度重视养老产业发展,加快整合养老资源,建立社区、养老院、家庭等多层次的养老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需结合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应用,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实现远程监控、安全管理等功能,使居民生活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产业与经济智能化方面,出台济源市产城一体化规划,依托现有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自主创新和产业配套能力,向集约化、系统化和精深加工发展,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等方面的法规和制度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济源市钢铁、铅锌、能源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两化深度融合,通过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带动及自身科技创新等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建设虎岭、玉川、高新三个产业集聚区信息化建设,搭建智慧园区综合平台,提高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项目支撑,济源市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拟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公共平台项目、智慧卫生医疗信息系统、智慧交通信息管理系统、智慧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智慧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智慧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城镇管理信息系统、智慧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等几十个项目,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目的。

济源智慧城市建设的美丽梦想

理想城市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的理想城市应该是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又低碳、生态、绿色、智慧、宜居,让人有美丽幸福的感受。

而标准体系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是避免智慧城市建设无序发展的保障条件。

据了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归纳起来由五大类别的标准组成,即智慧城市基础标准、智慧城市支撑技术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标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标准、智慧城市应用标准。当前,对于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如何遵循现有标准;二是如何针对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研制新标准;三是如何根据智慧城市不同场景需求,制定标准实施指南。

智慧城市不只是物联网建设,还应打破交通信息孤岛,形成多方面的信息数据共享联动。智慧城市是一个长期目标,仍需不断探索创新。

篇6

据介绍,“12345”工程中的“1”,即建设1个市级农业物联网平台,是整个工程的核心,通过这个平台建设,研究开发一系列农业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行业示范模式、技术标准规范、核心产品体系,整合集成种植、养殖以及涉农企业及中科院、农科院等各种应用系统,可以为农业提供服务支撑;建立面向种植、养殖各行业农业生产、加工等各生产过程的专业子平台和行业示范应用子平台,对行业和企业基础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可为政府管理部门决策、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支撑。

目前,这个平台的搭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已初步建成了云数据资源中心,集成了市场价格、感知、知识等17个数据库;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88个;平台在线感知数据采集接入25个基地,涉及设施种植业、畜牧、水产养殖等内容。该平台集成云计算技术,实现农业信息服务资源的共享、存储与快速查询检索,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可持续发展的云平台。(管宁静)

武汉明年实现就诊卡“一卡通”

近日,武汉市政协召开“智慧医疗”建设专题协商会,会上宣布,2014年除省、部属和军队医院外,全市医院将实现诊疗“一卡通”。

目前,每家医院都使用自己制作的就诊卡,这张卡拿到其他医院便无法使用。市民每到一家医院就要办理新的就诊卡。对此,市政协建议,将目前还未正式大规模推广的居民健康卡作为全市医疗机构统一的就诊卡,并将此卡作为识别患者个人身份的电子标签,依托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库及病历库,实现全市医疗机构之间电子医疗记录的共享查询和调取,避免重复检查和不合理用药。

据悉,目前已实现3家试点医疗机构诊疗“一卡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市中心医院诊疗卡已能互认,市普爱医院正在调试之中。年内该市将实现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期联网的16家医疗机构诊疗“一卡通”。2014年,实现全市范围内除省、部属和军队医院外的诊疗“一卡通”。(张惠)

中国信息化推进论坛在京举行

10月29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信息化推进论坛”在京举行。

论坛以“中国信息化推进的三季度形势分析与四季度走势判断”为主题,对我国信息化领域的发展情况进行研讨。

会上还了《赛迪预测――2013年第三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形式分析与走势判断》的系列报告。

2013年第三季度,我国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展望第四季度,落实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的配套措施将密集出台,信息化管理与运营体制发生新的变化。

与此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我国工业行业两化融合向更深度拓展,大型企业在完成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基础上向产业链协同应用演进,传统制造业开始探索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定制化众包等生产模式,智慧工业园区正成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工业云应用不断创新企业信息化服务模式。

另外,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副所长、软件和信息服务研究所所长、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分别就各自领域做了2013年三季度形势分析与四季度走势判断的主题演讲。(杨光)

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召开

10月23日,“2013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在京召开。今年消费品工业司在重点食品领域试点开展了以食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先行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和肉制品等三个行业开展试点,探索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可行模式和运行机制。据介绍,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目标,是运用国家公众信息网络已有的资源和基础,采用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自主可控的物联网标识技术,实现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的动态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并与国家其他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互通共享。同时,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架构兼容不同领域行业,适应和包容差异化的企业编码体系和产品信息追溯水平,面向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提供跨领域、跨平台的公共服务。(洪蕾)

嵊州工商搭建“电子集市”

近日,浙江嵊州市工商局搭建的“嵊州电子集市”平台正式网上运行。该平台以工商局电子政务外网为基础网络平台,借助多方平台,搭建信息化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平台。“电子集市”集合了特色产业展示、品牌推介、网络基础监管等功能,将该市特色产业分为领带服饰、电器厨具、机械电机、农业、新兴产业等五大类,并提供直接下单交易的快捷链接功能,实现企业和客户的在线交易,缩短客户的搜索时间。为广大市民查询市场检测数据,为企业信息、参与网络交易等提供了便利。

宁夏建设电子监察监督网络

日前,宁夏全区将建设统一的电子监察平台,对电子政务应用进行电子监察,计划在今年底完成电子监察系统和电子监察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届时将建成行政审批和资源配置2个电子监控系统及政府采购、医药采购、产权交易、土地交易等6个专项监察子系统,并与行政审批平台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对接,实现对行政审批和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流程监察、内容监察、时效监察和视频监察的全方位电子监察。到2014年底,扩展电子监察系统功能,建设行政执法、政务信息公开、社保资金等8个专项监察子系统。

丽江构建智慧旅游信息平台

篇7

“泾渭大讲堂”心得体会

听了范俊峰所长和李新作部长通俗易懂又理论丰富的报告,我受益良多,思路更加清晰,视野更加开阔,对我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新型智慧城市是现阶段全面落实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的最佳平台,也是深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新型智慧城市进一步强化跨部门、跨行业的组织统筹力度,提升信息资源整合水平、全面加快城市信息资源的有序汇聚、深度共享、关联分析,并通过共建共享基础设施、集约共建核心交换平台、整合利用新旧资源、统筹设计智慧应用、为我区群众、企业和各级部门,提供跨层次、地域、系统、部门、业务间的协同服务,实现城市的“智慧”。

当前我区要做好的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即打通城市中枢脉络,构建从支撑、平台到应用的新型智慧城市“123”一体化建设格局。“1”即是“一个中心”,搭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打造大数据枢纽中心,建立智慧城市“大脑”;“2”即是社会服务创新和政府服务创新,实现“互联网+政府服务”; “3”即是善政工程、兴业工程和惠民工程,包括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多个方面。

当然,我区现在还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期阶段,扎实的做好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智慧城市运作的各类标准规范很重要,要避免在智慧城市漫长、复杂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反复协调、修改,要有前瞻性的做好我区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并一步步稳扎稳打做好建设工作。

篇8

社保卡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建成了350个社保卡服务网点,统一PC计算机等硬件设备。建设社保卡呼叫中心,提供7*24小时呼叫服务。同时,建设4个服务站点,提供7*24小时现场IT服务。

此外,北京市建设社保卡自助服务终端,设置社保卡自助服务终端500余套。建设社保卡服务网站,提供新闻、服务指南及各项业务查询功能,促进信息采集信息化进程,从而加快社保卡制作进度。

推进医疗信息化

北京市以网上挂号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开通了全市医院的预约挂号系统,覆盖72家三级医院,69家二级医院,平均每天提供10万多个挂号量。

北京市积极推广和完善全市统一的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推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同时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开展电子病历试点,逐步实现电子病历在医院间的共享。通过电子病历,病人的病况等信息实现共享,节省了其就诊时间。

北京市积极建设无障碍门户,为老人、参加及病患人群提供信息化服务。

实现教育信息化

为了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建成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目前,16个区县及燕山区域网络中心均实现了与市教育信息网骨干光纤万兆连通。各级各类学校分别建成了校园网,宽带网络进入全部教室。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展“北京数字学校”工程,将中小学全部科目的课程以视频的形式提供给每个学生。建设了北京教育研修网、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等一批教育资源网站。加快建设学校数字图书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不断丰富。

北京市还积极建设数字校园管理系统,建成市、区县、学校三级的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小升初、普通高中学生入学资格认定和电子学籍管理工作,实现与全市中考、会考、高考报名系统的数据对接。

旅游服务更加智慧

在旅游服务方面,北京市从行业管理、景区信息化水平等多个方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打造良好的的旅游服务环境。目前,正在建设完成旅行社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对旅行社管理、星级饭店评定、景区登记评定等旅游行业服务事项的全程在线办理。

在景区信息化方面 ,试运行“电子门票”,通过手机下载二维码的方式,游客可凭借手机刷卡或身份证进入景区。建立了自助景区导游软件系统,向游客提供集成导游、导览、导购、导航为一体的手机智能终端APP。

为基层文化注入数字化元素

北京市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总量已经达到268.5TB,可以提供互联网、高清有线电视等全方位的服务。目前,正在搭建图书馆网上数字资源平台,积极建设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文化精品专题数据库。

北京市大力推动社区数字化建设,已经建设了100个数字文化社区并投入使用。整个数字文化社区资源内容涵盖了300万册电子书1万种期刊、2000种中华文化视频、1万种古籍、2万场讲座及专题视频等。

全面启动智慧社区建设

依托智慧社区,北京市积极推动基层服务模式创新。在智慧社区,居民将可以享受到网上预约挂号服务,能办理低保、退休等政府公共服务,能实时获知极端天气预警、应急避难场所、民防设施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信息。

作为智慧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底,智慧社区完成首批512个试点建设。其中,东城区建成5个特色智慧社区,西城区在德胜街道、广为街道等区域开展智慧社区试点。西城区建成了139个智慧社区,推广应用虚拟养老一号通、“数字北京”缴费通、“五卡合一”社区服务平台社区商圈网等多项智慧应用。

为了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北京市了《智慧社区指导标准(试行)》,为首批参加试点的智慧社区设定了31条必须实现的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中,除了对智慧社区的硬件要求外,关注最多的就是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智慧社区为居家养老人员,特别是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重度残疾人等提供快速、畅通、安心的紧急救助服务。还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病患人群配备电子辅助终端,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支持。

加快农村信息化

北京市大幅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辟多种渠道,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农村广播(电话)、有线电视机网络入村,基本实现100%覆盖,部分行政村入户宽带已达20M。

篇9

1 杭州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物流情况

1.1 农产品电商有一定集聚

(1)有一定数量的电商产业园。①临安市共有两个电子商务园区,分别位于城区的临安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和临安西部龙岗镇的中国坚果炒货食品城。②余杭区北部新城利用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资源优势,成立了正易国际电商园和小洋坝农产品冷链物流园。③淳安县拟于千岛湖镇珍珠半岛区块建设电商产业园,面积5 000平方米。④江干区正在建设的九堡电子商务一条街、花卉电商产业园前景看好。

(2)县级平台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市6个区县市共建成了7个县级平台,其中在阿里巴巴上建设4个第三方平台,自建3个县级平台,提供服务面积达到11 371平方米,共为575家农业电商企业提供服务,2014年平台电商销售额约为1.6亿元,县级平台在集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 产业电商化程度不断提升

依托产业基础,形成了产业与电商融合比较紧密的集群态势,整体上呈现梯度发展趋势。从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禽、蔬菜、竹业、水果、干果、蚕桑及制品、中药材、蜂业等优势特色产业看,均已不同程度地与电商进行了融合,其中茶叶、花卉苗木、竹业、干果、蚕桑及制品、蜂业等产业的电商融合度比较高,属于第一波融合发展的产业。如临安已经出现不少只做线上电商的山核桃经营户。而水产、畜禽、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因储存、物流、保鲜、包装和标准化等问题,发展相对滞后,但目前已经出现众多模式创新,势必成为产业电商化的第二波发展。比如,杭州农副产品网络公司依托勾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互联网农产品批发市场,2014年实现交易2 500万元;杭州安厨电子商务公司采用“电商平台+配送中心+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模式,全面推进订单农业,2013年成立至今已实现生鲜电商销售1 000万元以上。另外绿城农业、佑康等公司均在探索生鲜电商配送体系的建设。

1.3 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模式多样化

物流是电商的关键环节,电商与物流的有效衔接和模式创新给农产品物流提供了新思路。如临安康太炒货食品厂的物流模式提高了电商的竞争力。而生鲜宅配中智能储物柜低温保鲜模式的创新,使生鲜配送体系建设出现了新的生机。产品包装的创新是花卉产业电商化的关键一环,江干区国美园艺在花卉包装上的创新,使鲜花电商走向了全国。

1.4 一批智慧物流研发基地应运而生

杭州已经加快建设杭州临江传化综合物流产业园、杭州空港物流园区、顺丰(杭州)智能电商物流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着力推进顺丰速运全国航空快件基地、长安民生杭州汽车零部件制造配送项目、青山湖科技城国际物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并依托重点企业和园区,建设形成国家高新区(滨江)智慧物流研发基地、大江东智慧物流装备和供应链管理示范基地、未来科技城智慧物流科创基地等三大创新基地,让智慧物流成为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1.5 智慧物流大数据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去年“双11”,淘宝物流订单同比翻了近一倍,但是整个物流体系运作却非常顺畅,没有出现以往的爆仓情况。究其原因,这得益于物流大数据的应用和信息共享。此前,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已根据快递公司开放的物流数据,结合买家预售及商家备货数据,对成交量进行了精准预测,使得准备和应对更从容。不仅如此,信息化的电子面单配合电子拣货系统,使得商家的发货效率至少提高了30%。杭州市已经加大支持物流运输与配送智能化技术研发和应用,依托重点企业,加快建立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订货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手持射频无线终端、条码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物流技术体系。

1.6 智慧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杭州市已从公路、水路、港口、航空等方面入手,加快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绕城西复线(二绕)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总长度100公里,计划总投资240亿元;继续推进运河二通道规划研究,适时开工建设;继续推进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航空港建设等。同时,杭州也为智慧配送管理环节想了许多办法。外围配送方面,已经着手研究在杭州外围城郊接合部的交通大枢纽区域和绕城内小互通区块建设城市共同配送网络体系,构建区域网络化城市物流配送基地(平台)。在对部分枢纽互通用地论证的基础上,计划在杭长高速紫金港枢纽、瓶窑枢纽等互通区域发展城市物流配送项目。

1.7 农产品电商递进发展,生鲜配送发展加速

杭州市农产品电商最初以坚果炒货、茶叶为主,在全市前10位农产品电商中占了7家,解决了农产品“进客厅”的问题。而随着农产品电商的繁荣,一些便于包装、运输的制成品(如熟食类)及调料品完成了“进餐桌”的问题。而消费者需求又进一步引发了不少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开始尝试生鲜蔬菜的电商直配方式,探索农产品“进厨房”的模式。虽然前期按周、按月通过电商销售“组合套餐”的生鲜直配模式步履艰难,但目前已经出现对生鲜配送中物流环节和小区智能低温保鲜柜的创新,通过锁定小众目标群体,避开与农贸市场的竞争,其商业盈利模式已逐渐成型,使生鲜配送发展加速的趋势明显增强。

2 基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杭州市智慧物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产业集聚程度不高

农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具备适合电商模式的产品,如果供应量达不到一定的规模,物流成本、营销成本相对就比较高,自然就难以发展,而反之,则能较好地与电商物流进行融合,从而快速得到发展,临安的坚果产业及其他电子商务村的电商物流发展已经成为实证的样本。

从全市十大农业电商企业的区域分布看,除了临安市因先发优势和产业优势占了3席,其余7家分布在萧山、余杭、江干、滨江、名胜等城区,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区域的技术服务、人才流动、物流服务、融资服务等更为便利,电商的生态系统较为完备。而从14家电子商务村的分布情况也可以看出类似的问题,电子商务村的集聚发展吸引了技术服务商、物流企业的对接服务,从而更好地促进了电子商务村的繁荣与发展。为此,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和举措,引入技术服务商,加强人才培训,建设物流体系,提供融资便利,建设产业园等,创建不同层面的电商物流生态系统。

2.2 高素质人才缺乏

由于农村电商物流人才基本上都是分布在乡村,人才既难招又难留,关键的营运人才一直十分难得。为此,一方面,政府要提供专门的高素质人才培训,另一方面则依靠电商物流进乡镇、进农村以及电商物流产业园的建设,推进分工的精细化与专业化,缓解高素质人才缺乏的问题。

2.3 城乡一体的流通市场不完善

由于生鲜农产品易腐烂变质等特性和网络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电子商务和生鲜农产品物流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衔接,一方面是农产品零售市场价格昂贵,另一方面是农民手中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难以体现农产品物流的优越性;流通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当前农产品的需要;物流技术落后,难以承担起农产品对其较高的需求。在国内,曾经把物流“下乡难”看作制约农产品电商的主要因素。

3 基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杭州智慧物流体系构建策略

3.1 首先解决货物存放问题

(1)布局规划,引导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就近存放农产品

依托杭州市原有的农业产业布局,对全域农业产业的布局进行适当的规划调整,引导农业产业的集聚发展,从而促进产业与电子商务物流的深度融合。如江干区的花卉、萧山的苗木、临安的坚果竹笋、淳安的高山蔬菜等。通过规划调整,一方面使农业产业更加集中,有利于产品、物流、人才、营运服务等要素的集聚,减少货物的采购、运输、存储等成本,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各区县之间的农业产业得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有利于全域农产品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的有序发展。

(2)建立适度的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

由于农产品的特性,对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尤其需要。杭州市应该在农产品比较集中的区域或者生鲜产品集散中心(比如勾庄)发展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应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订单运营、分拣加工、客户服务等功能进行整合,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感知技术,提高货物信息在仓库管理流程中数据录入的效率和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准确地掌握货物流转情况,合理保持和控制企业库存。通过商品编码技术,提高各类订单需求的出入库处理能力,对库存货物的批次、保质期等进行管理,实现智能盘点。利用信息系统的库位管理功能,及时掌握所有库存货物所在位置,提升物品拣选、传送、识别等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以使得生鲜农产品保质保量地送到广大消费者餐桌上。

3.2 其次解决配货问题

(1)建立标准化管理模式,降低生鲜商品在物流中心内的损耗

由于生鲜商品的保质期短,很多企业会在原产地建立加工与物流中心,大宗生鲜商品到达物流中心后需要进行加工、包装、装箱等流程。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和自动化水平的物流中心,企业都应建立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包括从收货到入库、上架,采用标准的容器,使用标准的包装,采用标准的作业流程,控制商品在各个温度带的标准停留时间等,以保障生鲜商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并且,物流中心的设备选择应以提高流通速度和保证食品安全为前提。在设备的配置方面,也应尽量减少用于存储的设备,而以拣选和分拣设备为主。例如,瑞士的生鲜企业GMOS就在其配送中心内使用存储与拣选相结合的方案。在该方案中,整箱的生鲜商品被直接存放在地面上,同一品类的料箱被码成一垛,系统收到订单后,由龙门架机器人拣取相应的料箱,并送到指定的位置,这不仅提高了生鲜商品的存储密度,也实现了高效率的拣选。另外,选择的物流设备要满足食品安全需求,无论从材质、设计和运行稳定性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避免对生鲜商品造成污染和损耗。杭州的生鲜配送中心也可以借鉴此方法。

(2)充分利用电商布局农产品冷链

发展农产品电商智慧物流,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参与了生鲜农产品冷链的电商来解决配货的问题。我国最早的生鲜电子商务出现在2005年,主要以易果生鲜网为代表。随后,又出现了莆田网、沱沱工社、优菜网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垂直生鲜电商。2012年,我国大型电子商务和快递龙头企业也开始纷纷进军生鲜冷链领域,生鲜O2O因此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态势。第一,顺丰优选:顺丰集团于2014年9月25日正式推出了“冷运”新品牌。“顺丰冷运”是在整合顺丰现有物流、电商、门店等资源的基础上,为生鲜食品行业客户提供冷运仓储、冷运干线、冷运宅配、生鲜食品销售、供应链金融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其针对的客户包括食品企业、生鲜食材市场、餐饮企业、生鲜电商等;其服务结构包括生鲜速配、大闸蟹专递、冷运仓储、冷运干配、冷运零担、冷运宅配等。第二,京东商城:2012年7月,京东正式推出生鲜频道。目前,京东已经完成了对全国及同城配送的战略布局,通过O2O模式将线上、线下进行深度整合,利用零售门店本地物流体系,再次升级物流服务;同时,京东推出的“1小时达”、“定时达”、“15分钟极速达”、“上门体验”等多项服务也使消费者享受到了更迅速、更个性化、更优质的物流体验。此外,还有1号店、天猫的喵鲜生、苏宁易购、亚马逊等都开展了农产品冷链相关业务。杭州市可以充分借用这些电商成熟的经验来开辟农产品智慧物流的又一渠道。

3.3 第三解决车往哪儿走的问题

(1)建立科学有序的智慧化物流分拨调配系统

篇10

促进我国城镇体系中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缓解大城市压力,是未来的必然选择。我国城镇体系协调发展中的短腿在小城镇,而小城镇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功能,现在进城人口的50%要靠小城镇吸纳,将来在城镇化结束后农业人口25%~30%要靠小城镇转化,继续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农业服务。小城镇是国家民族稳定发展的基础。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大,而小城镇产业基础普遍薄弱,为农业建立的服务体系刚刚起步,没有足够的基础建设投资,随着大城市凝聚力越来越强,如何避免我国城镇化有可能走向“拉美化”,为我国两万个小城镇找出路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乐从所面临的社会管理难题是我国很多中小城镇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作为全国制造业和商贸业之都,乐从家具、钢材、塑料三大专业市场享誉国内外,促进城市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乐从在镇一级率先探索运用物联网技术破解城市经济社会管理难题,谋划智慧城镇建设的举动早就引起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关注。希望乐从通过创建智慧城镇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为国内中小城镇的转型升级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未来五年,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将在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部分别开展“智慧城市(镇)”试点建设,智慧城镇建设将全面提速。

智慧城镇须“七有”

智慧城镇须具备七个条件:

一套比较完善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度。充分考虑百姓意愿,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相结合,落实在城市规划中。瑞士小城镇很美,当地政府严格审批所有建设项目,房屋建设必须先搭起框架,向社会“公示”,看是否影响景观、影响公共空间,得到大家认可方能动工建设。

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可再生能源应用机制。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源。比如秸秆压缩之后可提供燃料,像这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体系中占比20%,是我们的目标。小城镇周边有大量空余土地和自然资源,应尽可能从中获取可再生能源,而不能像大城市那样依赖商品能源。

建立一套能为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充电体系。如果像发展电动汽车一样发展电动农用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直接从再生电网这个“智能电网”上获得能源,那么,我国的能源压力会大大减轻,新能源汽车在我国起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建立一套与绿色农房建设相关的农用绿色建筑推广模式。我国地区推广太阳房,最强调的是结合当地技术,因地取材,这样的建筑可称为“乡土绿色建筑”,最有发展潜力。

依靠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没有假货的超市。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可实现产品信息追溯,假货就很难有市场。

建立一套新的“三网合一”的快速信息传递系统。没有体制障碍的广大小城镇更便于应用“三网合一”,享受先快起来的网速。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小城镇开展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应用试验。在这个领域,小城镇同样没有体制障碍,同样可以大有作为。

“C模式”有望胜出

智慧城镇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只有低碳、生态可持续才是中国城镇未来的发展道路,只有适合中国特色的“C 模式”(China 模式)才有望走在世界前列。

实践证明,要在世界胜出,“C模式”必须具备“高”、“实”两大特点。就智慧城镇而言,“高”就是站在城镇品质发展的制高点上,具备前瞻性思路,为城镇建设提供标准、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实”就是建立在问题导向基础上。创建智慧城镇必须有恒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胸怀和眼光,通过若干年扎实细致的工作促进我国城镇管理全面提速。

我相信,我们不仅可以让住在小城镇的3亿人民先享受“智慧城镇”的好处,而且能给国家带来一个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又能走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本文由本刊记者宋明霞采访整理)

相关悦读

篇1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智慧城市与城镇规划、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报告明确支持,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新的技术,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管理模式的支撑和推动,特别是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化既可以扩大信息消费,又能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佳结合点。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出代表,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八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健康发展,鼓励电子政务系统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支持各类企业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按照这一要求,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时,我们将以云计算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并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一切需要的计算服务的支持。总的来讲,云计算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将延伸更多的需求,反过来促进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据统计,自2013年起智慧城市的试点启动,目前已经有超过200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多个省份在全省范围内统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此外,工信部公布的首批68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的名单中,包括京津沪在内的大部分省会省市都榜上有名。由于政策红利的到来,智慧城市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并辐射整个智慧城市的产业链。

与此同时,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表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发展路径还有待正确的定位,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举办的这次座谈会非常的必要,非常的及时,特别是在云计算的新模式下,进一步理清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发展的切入点以及创新投融资的机制,充分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互联网+”行动

为城市和社区发展另辟新径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在会上发言道:有一个笑话,说“互联网+”是马化腾做的饭,让马云先吃,“互联网+”的研究报告首先是阿里研究院正式公布的。

所以这个计划体现了“互联网+”不仅仅是代表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也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形成更广泛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所以互联网从过去的一个工具一个媒体变成了一个新的业态。

正是由于有“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与传统产业传统服务业的融合创新。这是新的业态,也是新的增长点。“互联网+”的行动也为城市和社区的发展另辟新径。新的基础设施,云加网加端,这种新的生产要素,大数据,新的分工网络,为“互联网+”的能量释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强劲力量。

当前创新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仍然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目前,由于在中国创造的两大元素方面有重大的积累,而且有巨大的需求,一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研发的主力。现在从中关村到深圳,到杭州,形成了三大创业的热点。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推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传统企业的融合,“互联网+”不是算数上的加法,而是化学方程式的加法,所以它是化学反应的深度融合。按照现在的初步框架,就是做优存量,推动现有的传统行业提质增效,包括加快“互联网+”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发展“互联网+”农业 ,促进农业现代化等等。

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可观

云时代的智慧城市本质是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利用云计算搭建好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的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现在全国有几百个城市都在抓紧落实智慧城市工作,创新改进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构建智慧城市现代化综合治理生态,加快制定智慧城市急需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通过这个培育我国的消费水平和加快人才培养。

篇12

(一)创办服务性合作组织,提升合作化服务能力。各地供销社充分发挥农资企业与农业、农民联系紧密的优势,领办、创办或入股统防统治、植保、农机、烘干、劳务、金融等服务类合作社,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民”的合作服务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化、全程序服务。临安惠多利农资公司会同当地供销社等单位共同组建了益微测土配方施肥专业合作社,专门生产竹笋配方专用肥料、山核桃配方专用肥料、果蔬配方专用肥料、茶叶配方专用肥料、花卉配方专用肥料,为当地5450亩高山蔬菜生产基地、1860亩茶叶生产基地、1850亩竹笋生产基地、5860亩山核桃生产基地提供配方专用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农民普遍欢迎。目前,全省供销社已领办、参办植保、测土配方、农机、金融等专业服务类合作社110家。省农资集团也正积极整合资源,探索组建省级专业服务类合作社联合社,以提升规模化服务能力。与此同时,不少地方农资企业围绕供销社传统优势产业和当地特色产业,创办生产型或消费型合作社,开展农资供应、专业服务、技术推广、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服务,参与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宁波甬丰农资公司先后在余姚、慈溪等地投资建设25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以“三中心、二基地”为开发建设方针,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要素中心(农资、农机批发市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休闲农业体验中心,创新农业示范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成为农资企业服务转型、开展一体化服务的示范点和样板区。

(二)拓展经营范围,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各地农资企业在巩固化肥、农药、农膜等传统经营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宽经营领域,开展农机具、种子、饲料、兽药经营和农产品购销、精深加工等业务,延伸产业链条。不少农资企业已将经营服务触角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种养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种苗、植保、农机、品牌、营销、技术辅导以及融资等综合性、一体化服务,逐步实现由农资商品经销商向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商转变。嘉兴市绿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先后组建了嘉兴市南湖区绿农植保专业合作社、嘉兴市新丰绿农粮油服务专业合作社、桐乡绿农粮油专业合作社和七星湘禾粮油专业合作社。该公司以农资供应为基础,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为突破口,逐步开展机耕、机插、机收,农产品生产、销售等一条龙服务。2014年,该公司统防统治服务面积48251亩、统一机耕面积4655亩、晚稻基质育秧3832亩、机插秧3799亩、测土配方施肥2万亩、机械化收割晚稻4373亩,走出了一条从农资供应向综合服务转型的传统企业发展之路。

(三)推进服务转型,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农资企业转变服务理念,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常规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根据不同农业产业、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不同需求,提供“保姆式”、“菜单式”等量身定制的服务,开展农资商品及服务“团购”、新品种示范试验、全程托管、技术承包、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促进农资先进适用技术入田到户。台州农资公司积极推进“技物结合”服务模式,确立了农药经营的行为导向,即“大众利益和农民利益双优先”的行为导向,实施“方案营销”,把“用什么、什么时间用、如何用”捆绑在一起,推广农药标准化方案应用。公司注册了以“全优保”名号的方案服务品牌,便于农民体验方案价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经营主体的个性需求,推出“套餐式”产品营销和提供“全优保”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同时配套推出免费为农户提供信息建档、产品资料、技术咨询、业务培训、测土配方、田间指导等技术服务,保证农民用肥用药安全,为专业合作社提供送货上门、让利经营等优质服务。萧山、余杭、海宁等地农资公司还积极参与农业公益,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化肥,助推肥药减量使用。

(四)创新服务方式,构建服务平台。一是推进“智慧农资”服务平台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站平台、便携式平板计算机(PAD)、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载体,围绕农业生产和农资应用,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功能拓展,改造提升农资供应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以在线服务、在线交易、质量溯源为主要功能,覆盖全省、运转高效、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慧农资”服务平台,促进我省农资经营服务体系转型升级。目前,“智慧农资”服务平台7个子平台中,“在线庄稼医院”子平台已正常运作,“在线农技培训”、“网上农资商城”2个子平台及11个地市子网站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成。为了方便农民使用,中农在线公司还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应用程序,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客户端向“在线庄稼医院”子平台发起提问,专家实时给予解答。今年运行7个多月来,平台共解答各类咨询问题2300个。二是打造庄稼医院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全省供销社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和544家庄稼医院、4700多名庄稼医生作用,整合农业技术服务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省社制定下发了庄稼医院三年行动计划和建设标准,省农资集团和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在线庄稼医生培训,力争在三年内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省庄稼医院服务体系,努力解决农技服务和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萧山农资公司以中心庄稼医院为主体,按照“一个重点镇街、一家庄稼医院”的建设目标,重点推进了庄稼医院的硬件配套、技术力量、规章制度和形象标识的建设,构建起一个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庄稼医院科技服务链,重点开展门诊咨询、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田间巡诊等服务,指导农民科学防病治虫,合理施肥用药,助推农业增产增收,打造供销社为农服务的示范窗口。

二、农资企业服务转型提升经营服务能力的思考

农资经营服务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主平台,也是“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在各地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系统农资经营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离党委政府要求和农民朋友期盼还有不小差距,需要继续努力。下一阶段,农资企业服务转型提升经营服务能力的途径。

篇1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使得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已渐渐退去。为了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就要不断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即加快农业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智慧农业中,能够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改进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 物联网

1.1 物联网的概念及体系架构

(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字面含义来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里有2层含义[1]: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将“物联网”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 networks)和无所不在的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发展愿景。

(2)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分为三层[2][3]: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传递信息至相应的设备;网络层负责处理和传递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并将现有的网络进行融合并扩展;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对感知和传输来的数据信息融合、分析、处理,从而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1.2 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2]:一是全面感知;二是可靠传送;三是智能控制和处理。

1.3 物联网的商业模式

物联网商业模式[4]的推进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根据主导力量类型、行业需求、企业能力网络与支撑系统成熟度、运营经验、系统集成能力、标准化程度的进展来确定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模式。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应该遵循一条从公用为主――商用引入――融合发展的道路。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来体现:第一阶段(2010年-2015年):政府主导,公共类、便利类产品为主。第二阶段(2015年-2020年):以稳定的行业市场用户形成为标志,商业应用开始涌现,多方参与管理。第三阶段(2020年以后):以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最终确定和关联软硬件平台的建设和融合为标志。

2 智慧农业

所谓“智慧农业[5]”就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环境监控、食品安全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具体的应用有智能农业大棚等。

3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架构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架构[6]可以分为信息感知层、信息传输层和信息应用层3个层次来设计,如图1所示。

信息感知层处在三层架构的最底层,包括数据采集和数据短距离传输两个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摄像头等农业设备采集环境及作物信息,然后以多种通信协议,通过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有线传输技术等将数据信息传输至物联网关,做到现场数据信息的实时检测与采集。与此同时,上层下发的控制命令通过物联网关传送到控制设备,远程控制农业设施,来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远程控制。

信息传输层通过Internet、2G和3G等的相互融合,以实现更加高效、更加可靠、更加广泛、更加安全的互联功能。

信息应用层实现了跨系统、行业、应用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通过对由物联网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农业生产现场的智能化控制与管理,实现了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为合理化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图1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架构图

4 智慧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案例

4.1 产品介绍

图2所示,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是将物联网2.4G无线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与电信3G网络相结合,实现农户大棚的数据检测、实时传输、报警等智能化控制。本产品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温度、湿度等温室大棚的环境因子进行测定,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向农民下发报警短信,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同时,收集农户大棚农作物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种植环境等数据,通过电信3G网络上传相关数据至数据存储中心,利用获取的数据向农民下发专业的种植建议。

4.2 产品商业模式营销策略

从1.3节我们了解到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处在第一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那么该产品的商业模式也不例外,该产品的营销策略和渠道也是围绕着该商业模式进行的。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大棚环境监控系统的推广目前主要依靠三方面营销渠道,第一是由各省电信根据当地农村移动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针对农村地区的智能大棚套餐(包括同固话、宽带、手机的融合套餐政策)、营销政策(包括同固话、宽带、手机的融合营销政策),由地市分公司及分布在全省的农村支局执行智能大棚的营销活动,系统开发公司负责产品的研发、升级、售前、售后等技术支撑及业务运营支撑工作;第二是与当地政府及农牧厅合作建立长期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合作计划,形成以政府牵头,企业推进,农户获利的良性发展循环模式,以政府农业补贴资金的项目方式推进或通过农牧厅下属农技站面向全省农村市场推广;第三是发展大型涉农企业经销商,与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产品由企业自用或合作推广。

4.3 产品试点

在甘肃省永靖县利用样品机(具有环境温湿度传感器)进行产品试点工作,在永靖县岘塬镇光辉村3个农户的5个大棚进行试点,5个大棚种植了木瓜、西瓜、青椒等不同的蔬菜,农户对试点工作配合非常积极。农户认为温室终端设备对他们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每个农户都会种植几个大棚,温室终端的自动温湿度报警功能,使他们不用再跑到每个大棚里监测温湿度,只需要根据接收的短信,就可以直接处理温湿度超标的情况,很方便。对于需要其他功能的农业生产,可以相应的在样品机上增加相应的设备和功能模块。

5 结束语

通过理论和实践的证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慧农业中能为农业提供很大的便利。物联网技术为智慧农业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且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必将会给农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在智慧农业物联网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物联网的全网覆盖、智慧农业物联网设施的价格以及标准制定、农业传输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等等问题,这都需要政府、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及各个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123-125.

[2]谢招,刘万蓉,谢静如.依托物联网技术促推农业信息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812-22822,22832.

[3]钱志鸿,王义君.面向物联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综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35(1):215-227.

[4]孙启明.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1-200.

[5]施连敏,陈志峰,盖之华.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13,6: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