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的经济地位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0 引言
1802年的英国《学徒健康和道德法》,被誉为现代劳动立法的开端,原因在于之前的劳动关系立法是对劳动者义务的强化,而它第一次注重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劳动者从现代劳动法开始就被打上了弱者色彩,此后劳动法制的发展都可以视为如何更好保护劳动者权益所做的努力。对劳动者弱势地位的矫正学界提出了许多理论,形塑着劳动法制,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制度。然后反观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现状,却不太令人满意。本文试对劳动者弱势地位矫正的几种理论进行破析,以期得出如何矫正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更能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1 三个理论的破析与问题的导入
劳动者弱势地位矫正理论主要有三种,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职工参与理论。本文从三种理论的破析中引入笔者需要探讨的三个问题:劳动者的角色定位、劳动者实体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关系、对用人单位利益的考量。
1.1 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理论
随着《劳动合同法》出台,学界围绕劳动者倾斜保护作了许多论述,笔者以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理论概括之。对于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理论认为应保护劳动的权益,但同时应当注重倾斜保护的限度。国家有责任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但国家的保护并非多多益善,如果保护水平过高,工人的工资高于劳动力市场均衡水平,就业需求就会减少,从而造成失业的增加①。《劳动合同法》在具体制度设计中均体现了对劳动者倾斜保护,如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订立及劳动者单方预告解除权等。但倾斜保护并非没有限度,倾斜保护的目的是改善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最终实现二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失去了利益平衡的目标,倾斜保护就不符合正义的要求,不具正当性。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理论矫正劳动者弱势地位的模式为:劳动者弱势地位法律倾斜保护增加劳动者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义务和责任强制性的提高劳动者的权益。
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劳动者权益需要保护,同时该理论还注意到了在倾斜保护当中的利益平衡,兼顾用人单位的经营自。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但是依然存在着下述的不足。
①基于个别劳动关系考量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实体权利。这种理论侧重对个别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实体权益的保护,如无固定期限合同制,用人单位解雇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劳务派遣制中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而轻视了对于集体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一些程序性权利的落实,如职工参与权。
②国家干预劳动关系,倾斜保护劳动者权利的合法性不足。该理论主要依靠国家通过立法加大对劳动者权益保护,虽然注意到了利益平衡,但还是造成对用人单位权益的损害。这种强制性地分配利益造成了其本身合法性不足的局面。用人单位严格守法的过程中会损失很多经济利益,这种与用人单位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抵触的模式造成了用人单位守法的动力不足。
③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定位为斗争对抗范式。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理论认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利益存在冲突,法律侧重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而牺牲用人单位的利益。这种斗争对抗范式加剧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紧张关系。
1.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潮,很多学者开始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劳动者权利保障相结合。该理论认为资本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共同被视为现代企业的主人。劳动者是公司最直接、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家,都将对劳动者的责任列入其中②。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对劳动者弱势地位的矫正模式为:企业是社会人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义务法律责任倒逼企业履行法定义务保护弱者③。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以企业作为社会人,根据利益相关者等理论赋予企业社会责任,让企业主动提高和改善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修正了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理论所造成的立法技术的矫枉过正,促使劳动法的一元目标向二元目标转变,使劳动立法的研究范式从“斗争范式”逐渐转向了“合作范式”④。然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同样存在着三个不足之处:
①法律赋予企业社会责任保障劳动者权益,存在合法性不足及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不确定性。虽然转变法律基于劳动者弱势地位的角色考量,转而以企业作为社会人应当履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但还是通过法律强制规定用人单位的义务和责任,存在合法性不足的弊端。或者通过企业自觉履行道义责任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造成劳动者权益完全依赖用人单位的道义自觉,会造成不确定性。
②赋予企业对劳动者权益保护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样造成企业守法成本高,而守法动力不足的弊端。这一点同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理论一样,由此造成制定法得到不到社会的普遍遵守。
③将企业视为投资者的所有物,劳动者权益视为被给付之物。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实质是企业被迫以主人翁的态度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企业被看作是投资者的所有物。现在企业所有权理论将企业看成是资方财产资本和生产者人力资本的结合体⑤,德国公决制更是将企业的所有权分配给全体雇员⑥。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依然将企业视为资方的所有物,使劳动者处于被动的局面。
1.3 职工参与理论
19世纪末期,一些工业化比较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开始把参与管理作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一个途径。对于职工参与存在着多个层次的理解,但是不管何种理解,都涉及到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决策问题,即由下属人员实际上分享上级的决策权⑦。所谓参与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职工和下级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实行共同管理⑧。最具代表性的是联邦德国的劳资公决制,其包括企业层次上的企业代表会制,以及企业层次上的监事会劳资共决制和劳工经理制。企业代表会在本企业中享有广泛的共决权。在企业社会事务方面,企业代表会享有共同决定权。这意味着在劳动及休息时间、休假、工伤事故防范、福利政策、职业培训等方面,不经企业代表会同意,企业不能作出决定。该理论对劳动弱势地位的矫正模式为劳动者弱势地位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劳动者与企业共决劳动者权益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职工参与理论认识到了资方利益、企业利益和劳动者权益之间具有同一性,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作为资方与劳方民主决策的一项内容。有效的只是所有可能的相关者作为合理商谈的参与者有可能同意的那些行动规范⑨。由于是主体之间作为合理商谈的主体所达成的协议,因此具有合法性。职工参与理论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转向更注重劳动者程序性权利的保护,通过程序性的权利落实从而保障实体权利。也将劳动者权益从个别劳动关系转向集体劳动关系当中解决。应当说职工参与理论作为西方现代比较前沿的理论就理论本身而言更具合理性。但是职工参与在中国却存在着几点忧虑。
①参与管理影响决策的程度 我国也赋予了职工参与权,包括集体合同的签订、工资集体协商等。德国的劳资共决制能够很好地保障职工在参与管理过程中的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力,而我国职工参与通常是企业在制定决策中的参考因素。同时作为职工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工会,运作经费由用人单位负责,主席由用人单位利益代表者担任,实质是用人单位意志的执行者,独立性的缺失导致根本不能真正代表劳动者的利益⑩。
②民主参与的意识 中国职工参与存在的最大问题,主要体现在民主意识和民主传统相对薄弱,对企业民主参与并不构成强力支持{11},使得职工参与沦为空壳,流于走过场。
笔者认为劳动者弱势地位的矫正涉及到这三个问题:一对劳动者角色定位;二侧重对劳动者实体权利还是程序权利的赋予更能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三赋予劳动者权益如何兼顾企业权益。本文将从这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以期得出如何矫正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更能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2 三个问题的解构
2.1 劳动者的角色定位
传统劳动法学都将劳动者定位为弱者地位。用人单位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具有规模不等的经济力。而国家又是政治主体,拥有庞大的政治力。政治力与经济力在缺乏法律规制的自然关系中,极易左右支配劳动力,迫使劳动力成为其附庸或牺牲品{12}。另外就业机会的稀缺导致劳动力市场中买方市场,使得劳动者之间处于竞争状态及劳动者处于被选择的弱者地位。
近年来对劳动者地位的相关研究表明,劳动者的地位与劳动者分层、劳动关系类型以及企业产权制度相关。劳动者内部本身存在分层,对于精英群体,人力资本强度和人力资本产权保护强度决定了他们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强势地位{13}。劳动关系的类型化指出在雇员主导型劳动关系中,管理人才同样处于强势地位{14}。企业产权制度如果赋予劳动者对企业拥有一定的产权,那么劳动者与资方同样属于企业产权的所有者,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就不一定是个确定无疑的事实。另外单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往往会由于劳动力的买方市场而陷入弱势地位,但这只是劳动者准入企业时的弱势地位。对于已经就业的劳动者,由于劳动基准法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劳动者通过团结权、集体谈判权、集体争议权等,完全可以取得同用人单位相抗衡的权力。劳动者权益的提高完全取决于法律对劳资关系的考量、企业产权制度等决定。因此劳动者弱势地位并非毋庸置疑。
尽管对于劳动者弱势地位这一认识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反思。然而笔者认为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在现阶段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劳动者事实上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劳动法需要对劳动者权利进行保护。但法律保护如果着眼点仅仅停留在劳动者弱势地位,赋予其更多的权益时,可能造成用人单位人力成本的增大,从而抑制企业的发展。虽然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理论注意到了需要兼顾用人单位的利益,然而如何兼顾却没有提出一个有效的方案,劳动者利益与用人单位利益怎样达致平衡的状态,才能更好的兼顾两者的利益没有得到解决。
因此,利益平衡只能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检验,如果社会经济发展呈现良性状态则推断达致利益平衡,如果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恶性,劳动冲突恶化则推断不平衡。这种利益平衡完全是一种事后推断,无法发挥法律的预测性、指导性作用。
2.2 劳动者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的关系
劳动者权利的类型化,传统劳动法学主要有以下分类:
①个别劳权与集体劳权,个别劳权包括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劳动安全卫生权、职业培训权等,而集体劳权包括团结权、集体谈判权、集体争议权{15};②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主要包括迁徙权和结社权,社会权利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教育、社会保障内容,而经济权利指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利{16};③休息权、劳动权、就业权、结社行动权(不含救济权){17}。
这些分类中没有将劳动者权利按照实体权利与程序性权利进行分类。笔者认为将劳动者的权利按照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的分类有着重要的意义。劳动者的实体权利主要指劳动者通过劳动最终获取的物质性和经济性的利益。这部分包括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权、劳动安全卫生权、职业培训权,与个别劳权比较相类似。劳动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国家通过法律强制规定最低的基本保障具有合理性。当然对于何种程度的基本保障衡量有待于对一国经济社会状态的考察。同时这部分基本实体权利以外再提高则应当通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博弈来获取,国家强制干预则不具合理性。而劳动者的程序性权利则是指劳动者通过参与企业管理,与资方进行博弈过程中应当享有的权利。这部分程序性权利是作为劳动者与资方进行博弈从而在劳动基准法以外提高劳动者实体权利而赋予劳动者的权利。
从这一分类考察,劳动者的权利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意义。①国家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实体权利,这部分通过劳动基准法赋予劳动者生存以及体面劳动必备的权利。②国家应当赋予劳动者程序性权利,使得劳动者有权通过与资方博弈来提高劳动者基本实体权利以外的权益。③程序性权利的存在以提高劳动者实体性权利为目的,是劳动者民主参与得以运行的源动力{18}。基本的实体权利属于人权保障的内容,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干预具有合法性;程序性权利是国家通过立法赋予劳动者与资方博弈为提高劳动者权利标准提供可能。
2.3 对用人单位利益的考量
现代劳动法之前的“劳动法规”主要是基于用人单位利益的保护,而加重劳动者的义务。而现代意义的劳动法则主要是体现劳动者权利的保护,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法。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理论注意到了对用人单位利益的平衡,然而平衡的检验完全置于法律之外,由社会劳资关系发展状况去检验,不具有实用性。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则站在企业责任的角度,赋予企业义务和责任。法律的义务无法保障是否能做到平衡用人单位利益,而道义上的责任,则将劳动者权益保护置于不确定性的状态。
对用人单位利益的考量应当首先在劳动基准法中确定劳动者基本的权利中,劳动者实体权利的保障的标准本身涉及到对用人单位的利益考量,如果设置过高的保障标准,则是对企业利益的强制性剥夺。如果设置过低的劳动保障标准,则是对劳动者利益的剥削。因此劳动基准法确定劳动保障的基本标准其实就是劳动者利益与用人单位利益的一次权衡。另外劳动者程序性权利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程度也是对用人单位利益的考量,如果赋予劳动者的程序性权利,在决定劳动者劳动及休息时间、休假、工伤事故防范、福利政策、职业培训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影响程度,无疑也是变相的剥夺企业的利益。而影响较低,或无实质性影响,则无疑是给劳动者一个空头支票。因此,在对劳动者弱势地位矫正过程中,对用人单位的利益的考量,平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应当在劳动者基本权利的标准和程序性权利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程度上考量。
3 我国劳动者弱势地位矫正的不足及应然路径
我国劳动者的弱势地位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受意识形态影响,劳动者多作为工人阶级地位超过之前所有社会。市场经济改革中,劳动者弱势地位同资本主义社会一样逐渐凸显出来。应当说带有强烈法律家长主义的我国对工人阶级弱势地位的考量是符合我国转型社会的国情。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弱势劳动者地位的界定显然超出了其应有的范围。
对劳动者地位的考量,应当坚持劳动者弱势地位这一认识,从而确立保障劳动者权益这一法律目的,在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已成为一个原则。而这一点我国劳动合同法就带有明显的牵制社会关系的特点。过多侧重对劳动者实体权利的提高,而忽略对用人单位利益的考量,造成大量企业裁员等不良影响。这种倾斜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制度,在现实中却遭到用人单位千方百计的规避。如为规避无固定期限合同,华为公司采取“买断工龄”行动,某小学解雇工作15年的代课教师,LG中国公司与工作期限在5年至9年的员工,一律不再续约等{19}。
因此法律不能基于这一弱势地位的考量强制性简单增加劳动者的实体权利。这里涉及劳动者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的关系,我国劳动合同法偏重对劳动者实体权益的提高,而对于程序性权益则规定比较原则,同时由于我国工会半官方性质,以及工会较大程度受制于用人单位,造成劳动者程序权利对用人单位管理决策的影响力远远不够,往往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我国劳动者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的关系应当是基本实体权利保障劳动者行使程序权利,程序权利的行使通过参与用人单位的管理决策逐步提高实体权利的标准。只有基本的实体权利能够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存以及体面劳动,劳动者才有积极性行使程序权利,而参与用人单位管理决策的积极性与程序性权利对用人单位的管理决策的影响力直接关联。应当逐步提高我国劳动者程序权利对用人单位经营管理决策的影响力。至于职工参与理论暴露出我国劳动者民主意识的缺乏问题,应当通过改革我国工会等相关制度,通过赋予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民主意识,逐步引导社会的发展。而不应当消极的等待社会发展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对于用人单位的利益考量,由于我国过去劳动法制对劳动者弱势地位矫正主要是基于劳动者弱势地位的角色定位从而不断提高劳动者实体权利,在提高劳动者实体权利中兼顾用人单位的利益,赋予用人单位相应的权利。但是这一做法的实质还是在逐步提高劳动者实体权利,因此遭受合法性质疑以及现实中用人单位的规避。通过对劳动者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关系的论证,笔者认为我国劳动法对劳动者弱势地位的矫正中兼顾用人单位的利益应当置于劳动基准法对劳动者基本实体权利的认定标准以及程序性权利对用人单位管理决策的影响程度上。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可以逐步提高甚至降低劳动者基本上实体权益以及程序权利。关于这一点已超出本文研讨范围,在此不做论述。
注释:
①钱叶芳:《保护不足与保护过度:试论劳动合同法倾斜保护的度》,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3期.
②扈春海:《郑尚元.公司社会责任与劳动权保障》,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48页.
③高丽丽:《劳动法学理论的新发展―以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引入为视角》,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④冯彦君:《深化劳动法学研究的新的理论资源─从弱者理论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第42页.
⑤亨利・汉斯曼:《企业所有权论》(于静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⑥马建兵:《职工民主管理的治理条件分析》,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⑦常凯:《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年版,第297页.
⑧田明,徐建川:《工会大辞典》,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版,第371页.
⑨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32页.
⑩肖中泽:《论我国劳动法利益平衡的实现路径》,载《法制与社会》,2013年5月.
{11}常凯:《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年版,第319页.
{12}冯彦君:《论劳动法是保障人权之法》,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13}姚先国:《人力资本与劳动者地位》,载《学术月刊》,2006年2月.
{14}赖普清,姚先国:《再议劳动者地位问题:劳动力产权强度的视角》,载《学术月刊》,2011年3月.
{15}常凯:《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163页.
{16}振华,蔡旭昶:《劳动者的选择空间与劳动者地位》,载《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3期.
{17}李磊:《劳动者权利的基本范畴研究――以法律解释学为视角》,载《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4期.
{18}常凯:《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年版,第321页.
{19}同⑨.
参考文献:
[1]常凯.劳动关系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2]钱叶芳.保护不足与保护过度―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倾斜保护的度[J].法商研究,2007(3).
[3]董文军.我国劳动合同法中的倾斜保护与利益平衡[J].当代法学,2008(3).
[4]苏振华,蔡旭昶.劳动者的选择空间与劳动者地位[J].社会科学战线,2011(3).
篇2
面对当前房地产经济所遇到的困境,以经济法为视觉,分析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房地产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概述
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其主要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实际需求,又对后代人的利益不造成损坏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科学概述。而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房地产企业的经济发展既要满足现代人对房屋产品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对房屋产品需求造成损害的发展,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既要确保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房地产的稳定发展,又要保护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房地产的市场开发等;另一方面,既要确保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又要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如土地资源的开发、建材资源的合理采购等。因此,对于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法律的规范与制约,才能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经济法为视角来分析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经济法视角下,其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经济法在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成立独立的法律部门来调整房地产的经济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调整房地产业整个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也可以降低房地产的金融风险。由于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若房地产经济发展出现失衡,将会存在股市大跌、经济不景气的现象,这就导致社会居民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持有怀疑态度,社会居民个人消费下降,致使房地产业陷入困境。因此,在我国房地产经济运转中,必须将经济法作为调整房地产经济活动的法律,以确保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居民社会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协调发展,通过法律来指导和规划房地产的经济活动,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平衡和统一,以保证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经济法视角下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法中,主要包括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公平、经济效益及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由此可知,经济法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然而,这种经济利益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来实现的。因此,在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应以经济法的原则来加强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工作,其中,经济法的三个重要价值则是效益、公平和安全。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追求自身的利益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则不能以获得自身利益为目标,而是统筹兼顾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若以房地产个体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将会破坏社会的整体发展。所以,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经济法基础上应推出宏观政策,由于不同地区的房地产经济有所调整,这就需要根据当地房地产经济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房地产政策,通过一定的法律手段来调整房地产活动,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最终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由于我国的所有法律中都倡导社会公平性的理念,其是一种主观性的概念,具有主导性的特点,这就说明我国社会居民的利益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从上面的叙述可知,经济法主要体现在社会的整体利益方面,因此,在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为了充分体现出经济法中的公平性,应将公平性覆盖在全社会范围中,这就要求在开发楼盘中房地产企业应充分考虑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坚持公平性的原则,构建不同需求的住房结构,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总的来说,在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中,为了使房地产业的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如土地产权保护制度、金融法律体系、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及房地产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等,综合考虑社会、环境与经济的效益,以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房地产业的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在经济法基础上来实现房地产经济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法律手段来调节房地产活动,以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创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
(一)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心核心课,其中专心核心课多是操作性、实务性较强的技能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课程实践来认识、体验与提升。但目前专心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甚至在某些院校存在着实践课程开设率低、随意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及模式的现象,尚未真正摆脱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讲授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所需的双师型师资一般要求相对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厚的薪资报酬、良好的实践教学设备,这就成了各职业院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阻力。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多属于“学院派”(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导致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模式单一、体系不完整;教学方法欠缺、教学手段墨守陈规,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及质量。
3、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没能“无缝对接”
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环境的变化使得专业的相关知识也随之改变,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培养标准、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这样,就很难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就业核心力的目的。
4、没能充分建设专业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高职院校资金投入有限,校内的试验环境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真实操作,因此,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的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更谈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
(二)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突破点
工学结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工学结合的一方高职院校的积极性较高,而工学结合的另一方,企业的积极性较低,高职院校处于“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是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尤其是以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结合,要遵循“先服务、后合作”的原则,放下架子,了解企业对人才和管理的需求,通过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主动、周到、无偿的服务,让企业首先获得利益,见到成效,才有与企业合作的基础条件。所以,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探索出“双服务”模式。在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走“双培养”模式之路,实现“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岗位综合能力的合格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零距离”上岗,尽快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达到校企双赢,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内容
(一)双服务模式
双服务模式的内容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指导,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一方面为地方企业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的咨询、策划、培训等多项服务,解决企业技术、管理的难题,满足企业发展对技术、管理方面的需求,使企业首先受益,密切校企关系,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1、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专业培养质量体系、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为地方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服务企业以及其它企业定向培养各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服务,引导地方企业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在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成立专家服务团,首先引导地方企业的技术、管理健康发展。其次帮助地方企业解决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进行咨询、策划。再次,为地方企业进行全员职业培训,提高全员素质。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地方企业无偿免费服务。
(二)双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1、高职院校专业培养
高职院校通过专业定向培养地方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培养课程标准、专业培养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课堂体系和专业培养质量体系。
2、学生自我培养
通过学生自我培养,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与目标,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确定自我培养的目标与方法,处于明确学习状态,主动配合学院专业培养实现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技能型职业人。学生自我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包括:通过自我分析,制定自我培养方案;运用闻、见、训、战立体化自我培养模式;日常的成功心理激励训练。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
(一)高职院校要在工学结合中起先导作用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在高职教育激励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发挥先导作用,放下“架子”,主动地、积极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与地方企业“联姻”,才能使专业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才能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这样企业才会满意,学生才会满意,家长才会满意,社会才会满意,高职院校才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高职院校发展才能有生命力。
(二)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的先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通过双服务打通校企合作之道。但是,要巩固和发展校企关系、工学结合,还要坚持创新的原则,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急企业所急,排企业之难,不断创新双服务的理念,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才能不断提高双服务的绩效,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确立服务创新理念,不断提高专家服务团的能力,创新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三)及时跟踪市场、社会、企业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落实与修订“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提供的近年就业信息看,企业的岗位对学历要求大部分集中于大专及以下学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的态势。企业最需要那些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再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准确定位等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培养质量则必须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问题。高职专业就业目标可以锁定各类地方企业。地方企业各类岗位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流程有一定规律可循,工作内容却千差万别,有极大的创新空间。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研究探讨时,应当顺应这一职业特征,注重对学生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4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江苏南京市省级公办示范性幼儿园和民办非示范性幼儿园中各随机抽取一所幼儿园(分别为A园和B园),并在两所幼儿?@各随机抽取1个大班,每班随机选择5次集体教学活动,共计10次集体教学活动,以此为研究素材。本研究从这共计10次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师幼言语互动中获得A园幼儿使用的语句458句,B园幼儿使用的语句504句。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1.幼儿语言符码
本研究具体记录的是在集体教学活动情境下,每一次师幼言语互动中幼儿对教师说的话以及互动发生的背景。记录方式为事件取样法,具体为:研究者对每一次师幼言语互动行为进行观察,观察结束后对互动行为发生的整个过程进行白描,包括参与言语互动的幼儿姓名、言语互动的内容和背景等,缩写后填写在预先设计的观察记录表格内。研究者在观察时同时使用录音设备作记录。观察结束后,将录音整理成详尽的文字稿,用于后续分析。
研究者根据王玉兰(2003)对限制型符码与精致型符码关键区别性特征作出的判定标准(见表1),对所收集整理的幼儿话语进行逐句判断,并将数据录入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在正式编码开始前,研究者对所收集整理的幼儿语料各随机选取30%,由两名研究人员分别进行独立编码,计算得出的评分者一致性系数k=0.85(p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简称SES)用以衡量个体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主要涉及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父母的职业和家庭收入等指标。
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幼儿父母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并转化为相应的等级得分。得分越高,意味着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具体见表2。
二、研究结果
(一)幼儿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语言符码类型的比较
方差分析显示,A园与B园幼儿在SES所有项目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A园显著优于B园(见表3)。
由表4则可看出,A园幼儿运用精致型符码的频次和所占比率略高于B园。为消除互动频次的干扰,本研究计算了每个幼儿运用精致型符码频次与运用限制型符码频次的比值E/R,并进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显示,A园与B园幼儿E/R存在显著差异(F〈1,43〉=7.956,p=0.007),A园幼儿E/R比值高于B园(1.447>0.596)。进一步的相关分析显示,A园幼儿SES得分与E/R比值无显著相关(r=0.019,p=0.930),B园幼儿SES得分与E/R比值显著相关(r=0.545,p=0.011)。
(二)幼儿精致型符码变式的各种特征及其出现比率比较
1.幼儿精致型符码变式的特征
伯恩斯坦认为,精致型符码变式包括语法层次与词汇层次的复杂剪辑,同时又指向普遍性意义。〔6〕语法、词汇、意义表达是精致型符码变式的三个主要特征。以下结合观察到的实例,说明幼儿精致型符码变式的这三个主要特征。
(1)语法特征
语法特征重点考察逻辑连词和修辞(例如反问、排比、比拟)的使用情况。
出现频次最多的逻辑连词是“因为”,此外还有少量的“但是”“如果”,组合关联词(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未出现(见表5)。
修辞出现的都是比喻中的明喻(见表6)。
(2)词汇特征
词汇特征重点考察书面用语和专业名词这两类复杂层次词汇的使用情况。
书面用语出现频次不多,多数情况由教师提问所引发(见表7)。值得注意的是,B园幼儿未出现书面用语。
专业名词在科学活动中的出现频次比较高,在其他领域活动中出现频次相对较少(见表8)。但B园幼儿也未出现专业名词。
(3)意义表达特征
在意义表达特征中,研究者观察到出现最多的特征是“不确定”(见表9)。但在B园幼儿中未观察到。
2.幼儿精致型符码变式各种特征的出现比率
由表10可知,A园与B园幼儿精致型符码变式特征中,出现频次最多的都是“逻辑连词”,且所占比率很高。由此说明,这是幼儿精致型符码最主要的变式特征。
为进一步了解A、B两园幼儿精致型符码变式各种特征的出现情况,研究者比较了A、B两园幼儿精致型符码变式各种特征的出现频次的比率(见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A园幼儿出现了五种精致型符码变式特征,而B园幼儿只出现两种。由此可见,相较于B园幼儿,A园幼儿精致型符码变式特征出现的频率更高,更丰富。方差分析显示,A园与B园幼儿精致型符码变式特征出现比率存在显著差异(F〈1,46〉=7.456,p=0.009),A园幼儿精致型符码变式特征出现比率显著高于B园幼儿。
三、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A园与B园幼儿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得分、精致型符码与限制型符码的使用比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A园幼儿显著高于B园幼儿。此外,A园幼儿精致型符码变式特征出现的种类及其出现比率均显著高于B园幼儿。本研究尝试运用伯恩斯坦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对此进行分析。
(一)教师:调节幼儿语言符码的使用
本研究显示,在SES得分和语言符码E/R比值上,A园与B园幼儿均存在显著差异,不过A园幼儿SES得分与E/R比值无显著相关,而B园幼儿两者显著相关。这可能是因为A园教师注意通过课程设置、师幼互动等方式对此进行调节,激发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得分较低的幼儿更多使用精致型符码,从而“削弱”了不同阶层幼儿的语言符码使用倾向差异。由此推测,高水平教师对幼儿不同类型语言符码的使用可以起到显著调节作用。〔7〕
(二)班级:“地位中心”与“个人中心”的协调
篇5
地质认识实习是地学专业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强化对书本上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野外工作技能的必修课,受到国内外地学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类专业学生一年级学期末进行的野外地质入门实践教学。区内出露有丰富的内、外力地质作用现象,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具有代表性。目前是国内数十所高校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据点。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要求不同,不同专业在北戴河地质实习的教学内容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学方式也应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作者结合近几年来北戴河实习教学工作的一些认识,对以地质学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1.重视强化野外地质现象参数的提取技术的练习,培养学生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环境地质调查方面的工作。因此,在野外实习中需要学会获取的地质参数众多,如:罗盘的使用、剖面图的绘制、打标本等。正确掌握野外地质现象参数的提取技术是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的一个主要目的。以罗盘测量地层产状为例,罗盘是首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是今后工作的基础。室内讲课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但是野外实习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使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能正确使用罗盘,我们在野外实习教学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实习路线,进行强化训练。
我们的做法是:每组随机抽取1名学生针对同一地层测量产状,让其他同学观察他们操作的过程。对比其他组的测量结果,启发学生说明为什么会测量结果不一致,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让其他同学也参与讨论。然后针对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逐一讲解,再重新让他们测量一遍,加深印象。此外,可以让这批学生观察和指导组内其他同学的测量。
通过这种野外技能训练,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实习要点,又掌握了野外地质现象描述的基本技术,增强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之后的每条地质路线中,我们都强调这些基本技能的练习,并进行考核,这样至实习结束后,学生都能准确熟练的描述野外地质现象。
2.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存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问题
北戴河地处渤海之滨,位于燕山山脉的东段。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出露,第四纪地貌非常发育,其中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风化作用、岩溶地貌,波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以及不同地貌所反映的古环境变迁是环境类学生进行不同层次野外实习的良好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介绍这种现象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及进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燕山大学北坡的古风化壳观察点,除了对风化壳剖面垂向上地层、岩性及侵入岩脉的描述和观测外,我们启发学生讨论:风化作用的利弊?风化作用带来哪些环境方面的问题?如何避免风化现象的加剧?该点的风化作用带给我们哪些气候变化的信息?利用一些有影响的实例进行现场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海岸带是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最大的区域,在山东堡等海滨路线中,除了认识波浪的侵蚀作用,对地形地貌的改造外,我们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强度的增加对海洋环境质量有什么影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备课时收集的海洋环境质量报告等数据资料进行水质、生态、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引导。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实习区的地学资源,让学生既牢固掌握了基础地质知识,又扩大了专业知识面。
3.引导学生利用将今论古和时空演化的观念思考不同地质作用,初步建立地质思维。
篇6
(一)地下经济的概念
地下经济这一概念首先在联合国SNA1993中被提出来,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被称为NOE?穴Non Observed Economy?雪。按照SNA1993,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可以分为官方经济系统和NOE系统。这两个系统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国际的定义为:这类经济活动是不受国家制度(如劳工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调控或约束的经济活动。这就是说,区分正规经济与地下经济的界限就是受不受国家制度的约束。在我国,地下经济就是那些未向政府申报登记、脱离法治监管,未计入GDP也未纳税的那一部分经济。具体而言,一是灰色经济或是影子经济,指未经登记,不纳税的生产和服务。例如无照经营、逃税漏税,隐形收入等等;二是指黑色经济或者犯罪经济。例如走私贩毒、洗钱行为、非法采矿等行为。
(二)我国地下经济产生的原因
笔者将我国地下经济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税收原因,二是体制原因。
1.税收原因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即“经济人”假设。在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税收是参与生产者的一项重要成本指标。一旦“不交税”成为可能,那么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本能下,参与生产者将会最大限度的把可转到地下的生产活动转到地下,以此逃避税收负担。
著名的拉弗曲线说明,高税率并非一定可以带来高税收,当一国的税率超过一定水平时,税收反而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基于这一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李仆・班・维克尔提出了著名的维克尔曲线,重点研究税率与地下经济的关系。根据这一理论,当一国税率不断提高,其地下经济的规模也会不断扩大。
2.体制原因
这里的体制原因主要指的是在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出现的市场力量与行政权力的矛盾。这是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所导致的,也是我国市场经济道路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由于公共部门的绝对权利和过多干预,导致了经济活动中“经济租”的形成,各种寻租活动屡见不鲜。与此同时,市场的调节功能被严重削弱。在这种情况下,地下经济应运而生,存在于各个领域之中。例如,国有资产管理领域由于产权不清及体制缺陷,导致国有资产被相关部门及其负责人大量侵吞,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除此之外,由于进口配额、进出口垄断经营以及高额关税等因素驱使,走私活动随即产生。
(三)地下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
按照目前的统计,地下经济在世界各国都存在,只是存在的严重程度各国不一。地下经济既可以存在于合法的经济活动中,也可以存在于非法的经济活动中。研究地下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持地下经济有害论观点。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则为地下经济有益论。
1.地下经济有害论
(1)税收流失。有关学者经过研究得出,地下经济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量的税收流失。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绝对来源,也是维持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基石。地下经济导致的税收流失,直接减少我国的财政收入,进而减少我国的财政支出。由于市场失灵,许多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等民生性建设项目的开支则会相应减少。
减少财政收入和开支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则是公平问题。财政担负着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的责任,地下经济的存在使得政府使用地上经济的收入进行着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提供,二者均来源于合法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而地下经济的主体也同样享用着基本的公共产品及服务,这对那些做了贡献的经济主体是不公平的。
(2)收入分配不公。地下经济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更多的对公共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而税收的大量流失以及由于需求上升导致的财政压力的加大,国家则会被迫通过提高税率,减少社会保障的投入等措施应对,进而不利于国家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的调节。所以,地下经济也严重影响着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
与此同时,正如前文分析,“经济人”的前提假设下,既然地下经济可以带来更大的利益,那么将会驱使更多的生产者从地上转入地下进行生产。特别是一些黑色经济领域,包括贪污受贿、、走私贩毒等一些非法经济活动。地下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导致这类经营活动愈发猖獗,而本来就处于高收入群体的从事这类生产经营的经济主体的收入将会越来越高。在这种恶性循环下,收入分配严重不公,贫富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2.地下经济有益论
几十年来,经济学家都在强调着地下经济所带来的消极的一面。但是,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引发了很多经济学家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马罗尼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翰逊均对地下经济持有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地下经济会吸纳很多人,为其提供一个收入来源,使得极度贫困国家的状况并未向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我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朱敏2013年发表文章称地下经济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文章认为,地下经济有利于改善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促进社会公平分配。但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中所指的具有合理性的地下经济仅为未申报的经济活动,例如黑车、无照餐馆、第二职业、家教等领域,并未包括前文中所提及的非法活动。
二、地下经济规模的测算
由于地下经济影响着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但是其毕竟不纳入官方核算体系,所以对其规模的测算并不容易。并且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地下经济都是无法进行准确量化的。尽管无法准确的量化,但是不少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地下经济的规模进行估算。在这个方面,国外学者起步比较早,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大都借鉴国外的做法。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正如很多前人总结的那样,地下经济的测算主要有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直接方法主要采用抽样及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调查人员组成调查小组,深入某一地区或某一领域中进行问卷调查。很明显,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践中一般不予采纳。另一种方法称为间接法,主要通过采用一些经济指标对地下经济进行估计。相比较直接方法,间接方法的可行性较强。在以往的研究中,学术界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收支差异法、劳动参与率差异法、现金比率法、GDP分割模型法等等。
Capasso和Jappelli则按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测算这一比重。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的地下经济占全国GDP的平均比重为10%~15%;发展中国家则为30%~40%。
本文将从电力这一角度对我国地下经济的规模进行测算。电力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如果缺少电力支持,经济将裹足不前。正如前文所述,地下经济与地上经济是相互影响的。不难想象的到,地下经济相关数据虽然难以获取,但是其经济运行必然不可缺少电力的使用,而电力的使用状况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地上统计数据获取。基于这一思考,本文将采用电力消费总量这一指标对我国地下经济的规模进行测算。
从图1的电力消费总量与GDP增速趋势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的电力消费总量完全可以反应出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有理由相信,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线性关系得到GDP的拟合值,用以比较GDP的观测值,以此得到我国地下经济的规模。
将电力消费总量EC与我国GDP经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后,我们得出如下结果,如表1所示。模型的回归方程为GDP=0.682428?}EC+0.066644。但是很显然,P值大于0.05,并且无论是可决系数R2还是调整的R2值都比较小,说明回归直线对于观测GDP的拟合程度并不高,这也正反应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大量的地下经济。
通过得出的残差拟合表,我们可以计算出GDP拟合值并且将其与GDP观测值之间进行对比,进而得到我国的地下经济规模,如表2所示。不难发现,通过将地下经济考虑到研究之中,我们得到拟合的GDP水平。就2013年而言,加上地下经济的贡献,我国的GDP水平达到580679亿元,与官方统计的559469亿元存在差异。
三、我国未观测宏观税负
本文把地下经济纳入宏观税负的核算中来,以此命名“未观测宏观税负”。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纳入地下经济后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的变化,所以本文并未对计算宏观税负的口径进行分析,在计算修正宏观税负时,采用的仍为目前学界广泛使用的三种口径之中的一种――小口径计算方法,即使用税收与GDP之间的比值作为衡量标准。
通过对电力消费总量与税收总量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两者的增速对比示意图,如图2所示。同理,我们也可根据两者的线性关系,通过电力消费总量来得到税收的拟合值,同时得出我国观测年间的税收流失规模。最后结合本文第二部分中得到的地下经济规模,我们可以测算出考虑地下经济的情况下我国的未观测宏观税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分别得出我国每年的地下经济的规模以及税收流失规模,由此可以测算出我国未观测到的宏观税负水平,见表3。由于本文使用电力消费总量指标进行研究,所以,在这里计算宏观税负水平时剔除表中出现?}的年份,并且考虑到数据的客观性,笔者将2001年至2013年的数据进行平均化处理,得到这13年间我国未观测宏观税负的平均水平为25.98%。
四、结语
宏观税负反映着一个国家整体的税负水平,一般采用税收与GDP的比值来反映。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下经济的存在使得大量应被纳入国民核算体系的经济活动游离在政府监管之外,相应的,也会造成大量的税收流失。这就使得我国官方统计的宏观税负水平有所失真。这对世界宏观税负水平比较、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以及相关财税政策制定都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对地下经济的研究就显得愈发重要。
地下经济的相关数据虽然获取较为困难,但是经济活动的产生不可能不会产生电力消费。本文从这一视角,采用电力消费总量这一指标对我国的地下经济规模进行了测算,并以此对我国GDP和税收重新进行拟合计算,得到本文所定义的“未观测宏观税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结果显示,2001至2013年间,我国平均有25.98%的宏观税负水平未被计入官方统计,即未观测宏观税负为25.98%。若将这一部分税负纳入财政预算中,政府可以利用更多的可支配资金提供公共产品及服务,提高我国公民对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满意程度,进而可以减轻公民的税收负担。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我国目前的未观测宏观税负水平应该足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夏南新.从全社会货运量估测我国地下经济规模[J].统计研究,2002,(2).
[2]朱敏.我国地下经济现状及对收入分配的影响[J].中国经贸导刊,2013,(4).
[3]娜仁.蒙古国社会经济制度与地下经济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篇7
如今,低碳概念已渗入到各个领域,社会各界对“低碳”概念也加以延伸,因而“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服务”、“低碳城市”等理念应运而生。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的图书馆,除了在图书馆建设中引进“低碳建筑”的理念外,为社会提供“低碳服务”已经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主旋律。2010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了《珍惜环境资源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倡议书》,它是我国图书馆界对社会作出的低碳服务的郑重承诺。在低碳的旗帜下,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将与时俱进,因此,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现代化图书馆,在方兴未艾的低碳技术热潮中如何进行角色定位,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客观分析和冷静思考的问题。
1.图书馆与低碳社会
图书馆建筑低碳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的一部分,既存在高能耗问题,又面临新图书馆如何开展节能设计与建设问题,开展图书馆节能工作已是当务之急。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已经成为图书馆低碳建设的典范,它采取了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后,10万平方米的省图,采用两种空调模式“接力”省电:中央空调冷热系统采用地源热泵,节能40%。到峰谷电价最低值时,再“切换”到冰蓄冷系统空调,可以省电费30%。湖北省图书馆的节能设计“全覆盖”,连地下车库不需要空调的地方,都进行了楼板隔温,防止“丢失”能量。该馆因节能指标比国家规定50%标准还低,成为湖北省节能示范项目和“最省电的公共空间”。
图书馆低碳服务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图书馆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公益性文化组织,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由快速发展所引发的环境与能源问题的加剧,图书馆的社会责任也将顺应时展和社会需求而发生变化,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将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图书馆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将是图书馆向公众传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
2.图书馆低碳服务角色的实现途径
图书馆低碳服务,是时代赋予的新课题,我们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理论与现成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在创新中探索具有图书馆特色的服务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我们不但要告诉读者,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而且建议他们,你在低碳社会中可以怎么做。这样就减少公众转化低碳生活理念的盲目性,从而自觉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列。
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现阶段,人们对于低碳生活还比较陌生。因此,要促进我国低碳生态有效健康发展,首先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原则,普及全民的低碳生活观念,使全社会都能认识到低碳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积极主动地推进低碳生态的发展。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但是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面对能源压力、环境压力以及国际社会各种节能减排措施的压力,我国政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了相应的义务。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国际重要会议上郑重承诺低碳排放目标,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形象。
在这种形势下,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利用阵地优势,宣传国家制定的与低碳相关的政策法规,宣传国内外开发新型低碳技术的最新信息及环保技术,增强公众参与低碳生活的信心。
普及低碳观念。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通过馆内讲座、读者活动等方式,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工专题,通过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等走向社会的机会,向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开放性,发挥社区图书馆的优势,以策展图片、发放宣传单、实际操作等方式,为公众提供低碳信息引导,使低碳生活理念在他们的观念里潜移默化。
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馆员应以身作则,结合图书馆业务特点,工作期间办公尽力无纸化,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办公若必须纸张,尽量使用再生纸且双面打印;办公室接待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净化馆内阅读环境,多采用自然光;引导读者养成低碳阅读的习惯;降低噪音
做社会公众珍惜环境资源的引导者。“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它贯穿在社会每个人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更要在低碳生活方式中起到表率作用。在与读者交流中,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切身体会,争取与读者产生共鸣,达到普及低碳科学的目的。
做宣传低碳理念的志愿者。在各种适宜的场合以适时的方式,向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各种低碳环保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进一步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研究图书馆低碳服务的手段,积极探索为读者提供低碳服务的技巧;
做低碳社会决策层的建言者。低碳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持续、循环、良性发展。馆员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图书馆建设应贯彻绿色建筑理念,即充分重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从建筑角度为建设节约型图书馆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立足社会和谐,正处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阶段。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寻求一种“和谐”。图书馆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公益性文化组织,是和谐社会中联系政府与公众的纽带。在低碳服务过程中,图书馆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与政府、与公众、与社会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曾纪发.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N].中国信息报,2009
[3]刘 婧.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资源再利用服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08.08
篇8
人人有课题
参加完课题研究报告会,我们又回到了校长办公室,开始了此次正式采访。
记者想起在报告会上听到的学生报告,便问起朱校长对此的感想。那是三个女生,为了研究流体力学而自主进行的多个测量流体压力的实验。如果严格审视一番,她们的实验似乎只是证明了流体力学中某个已有的结论,并且不具备应用价值。但朱校长可不这样认为,他说:“流体力学本来就是高中阶段物理课缺少的部分,这些知识在课本上是没有的,但我们的学生能够选择这部分作为研究内容,并且总结出了规律性的东西,这本就是一种进步。特别是她们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虽然结果还需要完善,但过程很好。这三个女孩子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实验器具,这一点很不容易。”
由此,朱校长谈到了三十五中的特色,那就是学生的科技创新,特别是三十五中与中科院联手创办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实现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贯穿整个高中阶段,让学生得以走进中科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参观实践,并且在寒暑假还能参与到科学考察活动中,这无疑为广大高中生开扩了科技视野。
其实,科技创新并非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的专利,朱校长说,三十五中的科技创新培养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每周的半天时间,每年的寒暑假,从实验设计开始立项,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了“人人有课题”。比如上面提到的流体力学课题,就是没有参加中科院课题活动的学生自主进行研究的,所以显得相对简单了一些,可谁又能说她们做得不好呢?
在外界眼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培养的都是理科的学习尖子,并且本身就是尖子生,而实际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中也不乏“志士”。朱校长讲了一个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学生,那年,这个学生做了一个关于“太阳黑子对地球影响”的课题研究,但是在导师答问环节中,面对老师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沉默了。最后,这个学生说:“老师,您别问了,这些问题我现在答不上来,但我会终生研究这个课题。”这样一句话,感动了现场所有老师。朱校长讲完这个学生的事迹,仍然不无感慨:“这个学生的志向如此坚定,令我们感到很欣慰。所以学生带给老师的感动和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量身定制课程套餐
三十五中有一个愿景:“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学校。”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三十五中在课程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5-8-2-5”的课程架构,“二四制”的课程改革,再比如“中美双文凭国际高中课程”和前面提到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班等等。其实这几者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有联系,互相援助,构成了三十五中的特色课程体系。三十五中就是这样,为学生量身定制,提供了多种课程“套餐”。
在这些课程体系当中,可能二四制是一个相对比较新颖的概念。提起三十五中的二四制,就不得不提它的“前身”――六年一贯制。朱校长说:“其实我们的初衷是为学生减负。初中阶段,真正用来学习知识的时间是两年半,然后用半年时间复习,迎接中考。我们为了减轻那些想考本校学生的负担,便在08年试行了六年一贯制,就是让学生从初三下学期到高一上学期的一年时间里,学习高一的知识,然后在高一下学期到美国进行学习。我们认为,能有一段在国外学习的经历,能够感受多元文化、尝试多元视角,对学生来说,是他一生的财富。这样我们实行了四年后,发现对一些优秀学生来说,实际上初中的两年半时间仍然有富裕,所以大胆把初中压缩到两年,然后高中四年,在原初三的那一年里,半年出国学习,半年进实验室学习。这便是现在的二四制。”
记者不免有些疑惑,问道:“众所周知,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学生到美国学习半年之后,再回国的时候,会不会有些不适应?”对此,朱校长的回答是否定的。这就涉及到另一个话题了,也就是三十五中“5-8-2-5”课程架构中的“2”――三十五中将国家必修、必选和校本课程整合为两大课程类别,即共同基础类和兴趣拓展类,前者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课程,实行班级授课制,而后者则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选择不同领域和层级的课程,实行走班制。
篇9
肝硬化患者在晚期可发生各种致死性并发症,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1]。近十年来,由于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内镜下组织胶治疗和套扎治疗用于曲张静脉出血二级预防的再出血率低,不良反应少,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本研究采用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探讨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1~72岁,平均(45.3±24.5)岁;男61例,女29例;肝炎引起肝硬化55例,酒精性肝硬化31例,原因不明肝硬化4例。将患者按照Child-Pugh进行分级,Child A患者15例,Child B患者54例,Child C患者21例。入选标准:①经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肝硬化患者;②内镜下见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并曾合并破裂出血;③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④未患有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无内镜检查禁忌证;⑤既往未接受过门静脉高压症的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患者[3]。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实验内容均了解。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23~71岁,平均(44.6±11.9)岁;Child A患者7例,Child B患者26例,Child C患者12例;轻度出血9例,中度出血18例,重度出血18例。对照组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21~72岁,平均(43.8±12.8)岁;Child A患者8例,Child B患者28例,Child C患者9例;轻度出血11例,中度出血16例,重度出血1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进行治疗,当心率降低至55次/min时停止用药,急性出血期给予250~500 μg/h生长抑素静脉泵入[4],病情稳定可耐受时行内镜检查及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24 h进行胃镜检查,了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曲张静脉条数、曲张静脉分布有无出血、表面有无红色征。对照组采用套扎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内镜下胃底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首先进行组织胶注射,再进行套扎术治疗。
1.2.1组织胶注射 胃镜下选择好靶血管,依照“三明治”法先注入聚桂醇,紧接着注射组织胶,再注入聚桂醇,依次进行靶血管治疗。
1.2.2套扎术治疗 采用标准套扎为主,部分采用密集套扎,胃镜下选择好靶血管,首先选择贲门上方约2 cm处作为套扎点,1次进镜可连续套扎6个皮圈,进镜后力争将所有食管曲张结扎,每条曲张静脉1次套扎≤3个点,胃镜头端贴近曲张静脉,持续负压吸引至静脉球呈红色时,释放套扎环,注气,解除负压,待结扎处转为紫色即成功。套扎结束后观察结扎处有无活动性出血。术后禁食水24 h,酌情给予生长抑素降门脉压及质子泵抑制剂。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再出血率和静脉曲张消失率,随访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再出血:患者再次出现呕血、黑便,收缩压5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再出血率和静脉曲张消失率的比较
实验组的再出血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1例(46.7%),其中胸骨后疼痛9例,门静脉血栓形成3例,胸腔积液5例,发热4例。实验组发生不良反应14例(31.1%),其中腹腔积液7例,发热3例,胸骨后疼痛4例。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门脉高压、血流阻力增加而形成的门体侧支循环,最常见原因是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5],病情凶险,再出血率高,治疗困难。每年约有5%的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1年后有10%~20%从小静脉曲张发展为大静脉曲张,2年中出血的危险性为20%~30%[6],首次出血1周内的病死率高达25%~50%[7]。如何在急性期快速止血、挽救患者生命以及预防再出血具有重要的意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机体对门脉高压的一种代偿,但其出现并不能有效缓解门脉高压,这是因为:①伴随侧支循环形成的内脏动脉血管扩张引起门脉血流增加;②这种侧支循环比正常肝脏的阻力更高,其降压不充分[8]。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主要是预防出血,尤其是在首次出血后预防再出血的临床意义重大。目前针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放射介入治疗等[9],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药物治疗不能根除曲张的静脉,一般可作为其他根治性治疗的前期治疗和辅助治疗方法,而手术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肝性脑病发病率和手术死亡率[10]。
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的治疗方法[11-12]。在内镜观察下,使用特制的弹性橡皮圈套扎曲张静脉血管,阻断血流,套扎后局部产生急性炎性反应、缺血、坏死、继而引起肉芽组织增生和坏死组织脱落,曲张静脉消失,既不明显影响门静脉系统血流量,又无肝功能损害,在曲张静脉消失率及再出血发生率等方面效果较为满意[13]。将组织黏合剂注射于曲张静脉内,可迅速形成血栓,有效闭塞血管从而控制曲张静脉出血[14]。无论是单纯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还是合并有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均可使用组织黏合剂治疗。
目前,临床常规内镜多为胃镜,诊断食管静脉曲张容易,但难发现较深层的静脉,诊断的敏感性较低,且有时难与胃底黏膜下肿瘤相鉴别[15]。内镜不但可检测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更重要的是可检测出普通内镜看不到的管壁内外的血管影像[16]。本研究通过比较内镜下胃底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与单纯使用套扎术发现,内镜下胃底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的静脉曲张消失率为44.0%,且复发率低,仅为22.0%,而在长达6个月的随访过程中,仅14例患者近期出现出血、发热和胸骨后疼痛等不良症状。
综上所述,内镜下胃底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吴作艳,冀明.内镜下胃底组织胶注射联和套扎术对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0, 50(23):65-66.
[2]孙小明,李敏,汪文生,等.内镜下组织胶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1,14(5):373-374.
[3]陈永忠,王红建,冯百岁,等.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08例治疗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6(5):769-771.
[4]乔晓,高宝芹,马兴刚,等.两种方式内镜下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3, 33(5):317-319.
[5]Chongsrisawat V,Vejapipat P,Siripon N,et al.Transient elastography for predicting esophageal/gastric varices in children with biliary atresia[J].BMC Gastroenterol,2011,(11):41.
[6]Bresci G.Portal hypertension:the management of esophageal/gastric varices,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 or hypertensive colopathy[J].Therapy,2016,4(4):91-96.
[7]周海港.内镜下套扎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 32(6):687-689.
[8]周玮.内镜下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疗效及对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07.
[9]赵冬梅,安,贾珊珊,等.套扎环、组织胶及硬化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方案选择及其效果[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21):3961-3964.
[10]晋琼玉,徐泽艳,徐静,等.内镜下套扎联合硬化术及药物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9):1365-1367,1370.
[11]Wei XQ,Gu HY,Wu ZE,et al.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 caused massive bleeding due to laceration of an esophageal varicose vein with tissue glue emboli[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1,20(42):15937-15940.
[12]张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5):125-127.
[13]秦怡,徐馥,汪良芝,等.内镜硬化联合组织胶治疗危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配合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33-35.
[14]Vashist MG,Malik V,Singhal N.Role of 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 (SEPS) in management of perforator incompetence in varicose veins: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study[J].Indian J Surg,2014,76(2):117-123.
篇10
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岭南建筑从建构特征与方式上具有建筑与环境空间本质性的特征,从其民居与祠堂的空间构成上和岭南地域的人文、气候、地理、生活方式、当地材料与构造方式都具有其独特的建构特征,我校植根于岭南地域文化的土壤中迅速成长,环境空间的设计教学体系也摸索走出地域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一、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目的与方法
与纯艺术不同,建筑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它是真实的存在而不仅仅是象征性的符号。建筑与环境空间是与技术、建造方式以及应用的材料密切相关的,在材料的外部表现和建造技术等方面追求真实。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思路是以地域性空间设计分析的共性问题为主线,如岭南地域建筑与环境的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建筑细部等问题,由若干共性问题的专题单元构成稳定而开放的教学体系。
岭南地域性建构设计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运用适宜的地域化材料和技术,在既定的基地内创造出符合内外使用需求的空间和形式。在一年级空间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中贯穿功能与空间、材料与技术构成建筑设计中三个最基本的问题,在二、三年级教程中以专题的形式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教学中强调功能解剖及组织方法、空间分析方法、建构分析方法、环境分析技术以及启动、推进及整合设计的程序方法。
培养岭南地域建构空间建构能力的教学方法有岭南建筑空间类型与要素的认知训练、岭南园林空间环境与行为的解读训练、岭南地域主义概念设计与功能的构思训练、岭南地域化生活行为模式与空间的组织训练、岭南地域性技术材料与空间的建构训练和地域性理念构思与设计的综合训练。
二、岭南地域性建构教学单元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建构教学的主线是环境的概念,设计的参考依据为场地和场所。在这条线中,四个层次设置了景观限定、街区限定、坡地以及街道限定四个场地条件。
第二条线是空间的概念,将通常的功能空间类型简化为单一功能空间、单一功能组合空间、简单综合空间以及复杂综合空间。
第三条线是建构的概念,材质和建构是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依据。课程设计中强调的应是材质而不是材料,材质强调的质感、形象以及表现力,而材料强调的是物理性能。设计师的建构活动是通过设计实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地域性的空间建构方法与地域建筑的历史理论研究为理论基础,补充验证设计课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地域性建构理论研究是研究地域传统的营造体系理论或者说是传统构件的建构关系与建造过程的原理课程,环境空间设计一年级在整个空间设计教学体系中被定位为空间形态设计入门阶段,可以将空间设计形式分为空间与体积、场地与场所和材料与建构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解释了建筑和景观环境存在的基本含义,即使用空间的要求、场地的几何特征和场所的肌理感、材质与材质运用的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针对岭南的建筑文化,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六个层级不同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设计内在与外延的逻辑关联性,掌握通过设计分析来形成设计成果表达的设计专业工作方法,实现以建构为主线的设计作品的多样性,实现空间建构实践性教学的互动与反思,将现有的设计教学框架进行调整与完善,以单元教学为组织单位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步进行,具体如下:
1.专业课程单元分为四个。在一年级时进行功能认知与形式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形态与材料建构单元和空间类型与组织单元,在三年级教授综合设计课题单元。
2.基础课程单元分为五个。在一、二年级时进行历史理论研究单元,同时在一年级时进行工程制图与模型训练单元,在二年级时进行计算机设计表达单元。另外,一、二年级时还应进行设计案例分析单元和设计专业英语单元。
篇11
地理学科中区位知识的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能够用区位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高中人文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真心希望本次探究能为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搭建一个平台。
1 区位内涵
区位一词用在地理教学中主要指区位和相关地理现象的联系。高中教材对其解释是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二是该事物他事物空间上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区位、相对区位。简单的说就是事物本身的位置与具体分布情况。
2 高中地理区位知识教学的现状
2012年,有笔者就选河南为目的地,通过调查、访问、问卷等方式对河南部分市、县级的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调查。听课60节,访问20人,问卷100人,收回80份。通过数据显示,存在以下弊端
2.1 教学主要环节—目标设计存在不足
教学目标的设计存在不足,教师对于区位知识不能很好地贯彻到目标中,具体教学中也就似是而非,蜻蜓点水,不能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只是迎合考试设计目标,缺少了情感教育,忽略了过程方法,抛弃了三个维度。使目标达成不符合大纲要求。例如: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有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如何根据区位因素选择工业区。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搜集实例,搜集中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观念。
该目标没有很好地将三个维度系统起来,各自分离,不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这一最终目标。
2.2 高中教师本身区位知识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更好地完成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目标,教师本身必须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区位知识进行优化、重组,以期待取得更好地效果,教师只有厚积才可以薄发。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而不能局限于一桶水。否则学生没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调查显示,教师并没有备足水源。而多数教师只是停留在教材体系的表面,对于区位的概念自己都搞不清楚,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3 打破不足现状,不断更新提高。
3.1 设计教学目标要合理:
要制定系统科学的教学目标,顾及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紧密结合。其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目标,情感态度是重要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掌握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情感是知识的升华,三者不可分割开来。
如对于区位知识的教学,《工业区位因素和区位的选择》一节为例。要在第一目标让学生牢固掌握本节所涉及的区位知识,即哪些区位因素会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第二目标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调查,访问得出自己想要知道的结果。第三目标要让学生结合本节所学知识以及当地区位因素的现状拟出自己合理的建议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既体现了训练的系统性,又能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
3.2 高中地理教师的区位专业知识、专业素养要改进
要熟练掌握区位知识,对于教材的设计原则,安排意图,培养目标等要逻辑系统的掌握整合。注意各个知识点的横向纵向地联系,在长期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链,形成一定的线状知识体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专业素养的提升,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学习。因为只有具有了高储备的知识量才能把教材驾驭的得心应手,也只有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才可教的生动多彩。
3.3 教育理念要转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听,严重束缚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性。区位知识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过多讲解势必让学生感到乏味,如果能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生活实践多种形式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例如:仍然以《工业区位选择和区位因素》一节为例,要打破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变牵着学生走为放手学生飞。要让学生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不要单单靠教师画画要点,学生背背内容,这种暂时记忆最容易遗忘。应该让学生先调查访问,参与到活动中,有自己的收获体验之后再融合整理,课堂上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既能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又能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区位知识的教学还存在一些瓶颈,对区位知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师本身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仍有待改进。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度不够。因此区位知识教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的教师不断更新思想,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 旋晓伟.王林,王晓青等.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1):125-128.
[2] 陈华.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4):96.
篇12
因此,教师应自觉地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素质,切实地把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很好地贯彻这一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育名家有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动、唤醒和鼓舞”。不能想象,“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法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激动,从而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去。我们现在一直在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又何尝不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应该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学观,以教学的创新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我们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会是一句空话。我们教师一定要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去,要有接受时代挑战和与进俱进的勇气。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何其的重要。笔者认为,这种观念的转变应该是一种观念的创新,必须要打破“教师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念,千万不要错误地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必须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学习。试问: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积极地探究,你教师的一切劳动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吗?肯定不能。
如笔者在讲授初三《思想政治》第九课第五框“发扬创业精神,投身创业实践”的内容之前,预先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去调查我们当地的一个全国著名的专门生产儿童用品的民营企业“好孩子集团”,去了解为什么“好孩子集团”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校办企业发展到现在拥有几千名员工、固定资产几个亿、年销售收入几十个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它迅速成长的内在动力是什么?通过调查,“好孩子成长十几年,国家专利几千件”、“全员追求卓越”、“自己打倒自己”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笔者认为这样的一种教学活动,既是一种教学观念的创新,又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创新,这种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将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而这肯定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企及的。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要富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做不到这一点,就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不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就不利于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书本知识只是一种定论,是一种思维结果,它不体现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对书本知识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作为教师,一定要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于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从而增强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这一思想,正是主体参与性的教育思想,它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曾几何时,学生那双渴望知识的眼睛给我们带上了厚厚的墨镜,那对展翅欲飞的翅膀给我们带上了重重的桎梏,想要自己去畅游知识的海洋是多么地艰难啊,他们完全成了教师教鞭指挥下的一个个木偶,他们还是学习的主人吗?不是。该是到了还学生主人地位的时候了!“把课堂 还给学生”的呼声,是多么地振聋发聩。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绝不允许教师独霸和主宰课堂。
篇13
心理学家米勒认为认同感是一种社会心理稳定感,具有群体性或社群性,即“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这是认同的核心。”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社会学的认同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角色认同(role identity)方面,即参照群体将社会认知内化为自己行动的社会过程。认同是教师在社会生活中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内在接纳。一个形成了职业认同的教师能成功扮演教师的角色,将他个人的全部力量都调动到教书育人所扮演的角色中来,感受工作带给他的成就感、满足感以及幸福感。反之,缺少职业认同,教师在工作中就会出现角色失调、角色冲突,甚至产生行为偏差。
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教事业有主观上的内在接纳,从而自觉服务于幼教行业的一种精神状态。众所周知,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支对幼教事业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教师队伍,但目前由于幼教行业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社会声望不高,导致相当部分幼儿教师,特别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对幼教行业认同程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教行业的健康发展。功能主义的奠基人迪尔凯姆说,社会之所以会产生分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任何社会中总有一些工作比其他工作显得重要。对从事重要工作的这一部分人,社会会给予他们较高的收人和地位。第二,社会中的人在才能、知识、智力和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让最有才能的人去承担最重要的工作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原则。由此理论出发,从当前幼教行业的经济地位、社会声望对幼儿教师职业角色扮演的影响人手,研究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对幼教事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梁慧娟、冯晓霞等对北京市50所不同体制幼儿园的447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4%的被试表示不时有离职的念头;26.9%的被试后悔当初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部分人甚至表示,只要能找到一份待遇还可以的工作就想改行。[3)同年,浙江省宁波市教育工会也在全市范围内对“乡镇中心幼儿教师权益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736名教师中,在一所幼儿园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占41.09%。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连续在一所幼儿园工作1年及以内、1}2年、2}5年、5年以上的分别为2.9%,4.3%,19.3%,73.5%;对集体办幼儿园来说,这一比例分别为15.6%,12.2%,23.6%,48.6%;对民办幼儿园来说,这一比例分别为21.7%,15.1%,31.1%,32.1%。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稳定性比较差,也从侧面反映了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较低。
笔者于2007年9一l0月份曾到河南、河北、浙江、天津等地调研,访谈了部分幼儿教师,发现在幼儿园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对幼教事业有着一种深深的责任感,角色满意度高,但对幼儿教师这一角色的经济地位、社会声望明显不满意;而与年轻教师,特别是工作1—2年的年轻教师交谈时,她们普遍感到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待遇低,既没有经济地位,也没有社会声望,有明确的离职念头。她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是长时间与孩子密切打交道的人,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所有这些都表明,幼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比较低,对自身扮演的角色不满意。
三、影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原因分析
从社会分层的标准来看,导致幼儿教师角色扮演出现角色失调、角色矛盾的最根本原因是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声望在整个职业体系中处于较低位置。
(一)经济地位低影响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
目前,幼儿园老师普遍感到收入太低,压力太大。据如皋市统计局统计,2003年如皋市城镇以上集体企业职工的平均年工资是23486元,幼儿教师的收入不仅远远低于这个水平,68.7%的集体办幼儿教师和77.4%的民办幼儿教师甚至每年只能领取l0个月的工资,与《教师法》规定的教师享受“寒暑假带薪休假”相违。民办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水平通常也很低,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70.6%,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仅为52.9%。
在与社会上一些中产阶层人士谈及幼儿教育时,他们一般都认为幼儿教育就是看孩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主流观点,即经济地位高低取决于职业的重要程度。与这种不被社会看重的职业地位相比,目前幼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完成任务的时间太紧,班额过大,文案工作过多,普遍存在“角色超载”现象。这种“角色超载”与经济地位的不相称更是弱化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
(二)社会声望低影响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
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教师职业地位低,是社会的“小角色”:“幼儿教师就是阿姨,就是高级保姆,一天到晚就是哄哄孩子,没啥本事”。甚至有个别青年教师谈恋爱时,听说对方是幼儿教师就摇头,认为这种职业要喂孩子吃饭、帮孩子擦屁股、哄孩子睡觉,太烦琐了,没有水平。这就导致相当部分年轻骨干教师放弃了幼儿教育专业,跳槽到了其他行业。
笔者在与幼儿教师访谈时,幼儿教师自己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叹,比较典型的观点就是:“很多人都觉得我们很轻松,整天和小朋友唱歌跳舞什么的,很大一部分人不能理解我们!”“真正理解的人较少,要视幼儿园的环境和家长的素质而决定,通常素质较高的家长,相对会比较重视!”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从事幼教工作普遍不需要太强的专业化训练就足以胜任,这是导致幼儿教师这一角色社会声望不高的重要原因。
四、提高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策略
(一)必须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衡量一个人的经济地位最重要的指标是个人收入,而个人收入取决于个人所在的行业或单位。在众多行业中,幼教行业的重要性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要远远弱于其他行业,这使得幼教行业自然在整个行业系统的经济分配中缺少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公办幼儿园的待遇尚有保证,但相比其他行业,收入也明显偏低。据宋广文、魏淑华的研究,工资满意度越高,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越高。【7I幼儿教师普遍较低的收入导致其经济地位低下,这又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职业认同,进而影响了她们的生活幸福感。因此,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最根本的就是把学前教育纳人义务教育体系,由国家财政保障幼儿教师经济地位不处于弱势地位。
(二)必须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声望
社会声望是指一个人从别人那里获得的良好评价与社会承认。它在社会中以多种形式出现:公众的接受与名誉、尊重与钦佩、荣誉与敬意。而要提高幼教行业的社会声望,首先必须真抓实干,切实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曾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声望,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胜任的,那么它在社会上就是没有地位的。要改变社会对幼教行业固有的看法,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应有长远的战略,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当前最紧迫的就是提升幼师生的专业化水准和学历水平。